一、天山北坡经济带亟待转型(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君[1](2021)在《天山北坡经济带水资源安全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依据区域水资源现状及存在的用水矛盾,选取了11个评价指标,综合评估2017年天山北坡经济带水资源安全状况。结果表明: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水资源整体属于基本安全等级,水资源安全等级优先顺序为:伊犁州、博州、塔城地区、昌吉州、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乌鲁木齐市、哈密市、吐鲁番市,其水资源综合评价等级分别为2.72、2.74、3.07、3.29、3.45、3.61、3.56、3.67、4.04。区域水资源安全评价结果将为改善区域空间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指导意义。
陈宸[2](2021)在《新疆草地时空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草地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对草地进行研究对当地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气象因子、数字高程模型(DEM),及社会经济数据等数据,使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相关性分析、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生态系统净变化率、地形位指数等方法,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对新疆草地的时空分布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通过LUCC确定新疆各时间段各覆盖度草地的面积和范围,并借助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草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结合统计数据等分析人类活动对草地的影响;通过确定阈值的方式对荒漠草地的范围进行确定,并对其分布及面积变化进行研究;通过NDVI、NPP数据分析新疆草地的质量变化,并结合气象因子分析新疆草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得出:(1)草地是新疆除未利用地之外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其中低覆盖度草地面积最大,南疆以低覆盖度的荒漠草地为主,北疆草地生长状况、生产力、NDVI平均值高于南疆。(2)各覆盖度草地空间分布、气象因子空间分布,人类活动范围等均与地形存在显着相关性,地形是影响新疆草地分布格局的重要自然因子。(3)研究期间,新疆草地总面积及高、中、低覆盖度草地面积总体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高、中、低覆盖度草地NDVI均呈增大趋势;高覆盖度草地NDVI呈增加趋势的比例最大;NPP波动明显并呈小幅下降趋势。(4)新疆草地的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气候变化是草地生产力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草地NDVI多与气温、降水呈正相关,且与降水的关系更为密切。新疆草地NPP受温度和降水的双重影响,温度往往起抑制作用,降水促进作用较大。人类活动是短时间内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阿力木江·依民尼牙孜[3](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民营企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 ——基于GEM模型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为新疆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新疆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不高,从而导致综合竞争力不足,无法从容有效地应对“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如何行之有效的提升新疆民营企业竞争力,是政府和企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论文通过《新疆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等统计数据分析概括了新疆民营企业基本概况,利用图表等可视化方法,分析了新疆民营企业集群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的发展变化、新疆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原因等;运用GEM模型构建了新疆民营企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化研究了新疆民营企业集群竞争力状况以及竞争力制约因素;对新疆民营企业集群按照时间序列进行了纵向研究,定量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企业集群竞争力状况以及竞争力变化的主要原因及问题;分析了集群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了新疆民营企业集群模式及竞争力提升方法。研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使新疆民营企业集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质量提高,集群内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结构不断优化,本地市场容量进一步扩大,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企业集群综合竞争力日益增强;研究得出,北坡经济区具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较为雄厚的资本资源,高校和大中型企业聚集,吐哈盆地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低廉,土地成本较低,并且在北坡经济区本就有各大中型国有企业,因此北坡经济区适合采用外生型企业集群模式;伊犁河谷经济区农业资源丰富,原有的绿色产业链较为完整,企业集群初具规模,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可采用内生型企业集群模式;准西经济区、塔东经济区和塔中经济区可以借鉴卫星型企业集群模式;塔南经济区和山口经济区可借鉴共生型企业集群模式。
彭睿[4](2020)在《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旨在通过试定义经济林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变化和存在的问题,从产业层面系统研究,提炼区域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与驱动机制中的内在规律及其理论建立模型,寻找到适宜的发展路径,结合研究特色与数据可得性等现实条件,重点对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驱动力进行实证分析,最终为新疆经济林果业转型升级基本路径的实现提供决策依据与措施。本研究为新疆经济林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对促进农民增收、打赢新疆地区脱贫攻坚战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研究选择新疆全域,特别是新疆南疆四地州作为研究区域,以新疆种植的经济林果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近30年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的数据,遵循经济林培育和利用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贸易经济学等原理,建立理论分析框架,研究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运用LMDI分解法,分析新疆主栽的6种经济林果增产格局主要变化特征、贡献和驱动因素。通过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建立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运用探索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明确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借鉴“钻石模型”,采用归纳演绎法,探寻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阿克苏地区为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方面:(1)新疆经济林果比较优势和增产格局特征:(1)红枣、葡萄、香梨、苹果比较优势测算结果显示,规模比较优势指数2.34、3.04、1.09、0.58,效率比较优势指数3.32、1.11、1.22、1.05,综合比较优势指数2.79、1.84、1.15、0.79,新疆苹果生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新疆主栽经济林果增产格局与贡献因素:现阶段新疆苹果、红枣和核桃产业呈现规模效率增长模式,葡萄和梨产业向技术效率转变,杏产业在技术层面存在较多问题。主栽经济林果主产区在南疆,其中,主要由规模驱动的是巴州地区的梨(0.59)、喀什地区的枣(0.91)、阿克苏地区的枣(0.68);主要由效率驱动的是阿克苏地区的苹果(0.53)和核桃(0.90)、吐鲁番地区的葡萄(0.52)。(3)新疆主栽经济林果面积变化特征:发展整体向好,在全国主产省中面积占比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苹果和梨种植业竞争力主要在于地域优势;葡萄和杏作为新疆本土种植产业,面积萎缩,市场竞争力下降;红枣和核桃种植面积迅速扩张,特征呈现板块化、生产区域化。(2)构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主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贡献5个方面选取了17个指标,通过熵值法得出结果:2000-2017年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水平指数从0.45提升到0.75。(1)创新发展方面,从0.085增长到0.20,目前新疆林果业创新发展经营上呈现规模化优势;(2)协调发展方面,从0.11呈倒“U”增长到0.16;(3)绿色发展方面,从0.08呈倒“U”增长到0.09,绿色增长效果不明显;(4)开放发展方面,从0.09波动式下降到0.08,开放水平不高;(5)共享发展方面,由0.071增长到0.21,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的惠民程度在时间维度上不断提升。(3)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实证分析结果:(1)相关分析得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与林果播种面积、灌溉面积、劳动力、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科技投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林果销售规模、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现代服务业产值、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的相关水平较高,除了灌溉面积(0.524)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0.746),其他变量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说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与各变量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验证了理论假说。(2)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劳动要素投入、灌溉面积和现代服务业产值对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科技投入、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对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着的负向作用,打破了理论预期假说,也从侧面反映出相关驱动力的正向效果发挥不足。(4)通过引入彼特“钻石模型”,进一步表明科技引领、主体增强、特色发展、产业融合、绿色循环、品牌营造等是通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本研究梳理了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比较优势、增产格局,探索经济林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构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明晰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主要驱动力,探索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结果表明:新疆林果业由量的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核心驱动力在于科技创新,林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应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推动新疆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依靠内生动力和外部共同支持。过去30年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的驱动力主要依靠面积扩大、劳动要素投入等增长,科技投入、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对于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作用不明显。故需尽快连通新疆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途径,科技引领、主体增强、特色发展、产业融合、绿色循环、品牌营造等是通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陈曦[5](2019)在《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估与预测研究》文中指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优化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格局,使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点,促进中国同中亚乃至整个欧亚大陆的区域合作。天山北坡城市群以乌(乌鲁木齐)、昌(昌吉)、石(石河子)核心,是中国唯一面向中亚五国的陆桥型城市群,是天山北坡经济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承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践的核心地带。这既给其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又对其脆弱的环境带来了挑战。如何避免重蹈东部和中部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是天山北坡城市群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之一,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大小作为衡量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重要体现,本研究分城市群整体和群内城市两个层面对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分析,对天山北坡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理论解析的基础上,结合天山北坡城市群的特征,构建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对天山北坡城市群及群内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测度评价,基于灰色GM模型对城市群未来五年综合承载状况及各子系统承载状况进行科学预测,随后从综合承载力内部构成主要素入手,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各城市以及城市群在综合承载力提升过程中的优势与短板因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2011-2016年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有所提升,承压指数一般大于压力指数,承载状况基本为可载,各子系统承载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就2016年得分来看,资源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公共服务承载力要优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人口承载力。(2)2011-2016年天山北坡城市群群内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提升,但各城市综合承载力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克拉玛依市、乌鲁木齐市其综合承载能力较强,博乐、哈密、乌苏综合承载能力较弱,综合承载能力得分差异明显。资源、经济和人口承载力在各城市间的不均衡分布最为明显,且近年来各城市之间综合承载能力差异逐步加大。(3)未来五年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状况均为可载,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子系统承载状况不断优化,资源、环境、人口子系统承载状况则有待进一步提升。(4)天山北坡城市群群内城市在其综合承载力提升的过程中优势因素与短板因素不尽相同,但就天山北坡城市群整体来说,经济实力、水资源供给能力、能源供给能力是影响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主导影响因素;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就业质量、产业结构、科技教育水平、社会福利水平、公共服务水平是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土地生产能力、人口规模、环境规制强度是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协调影响因素。
王曼[6](2019)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国际分工不断细化,国际化生产日益扩张,加工贸易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加工贸易作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融入世界经济最直接的贸易方式,是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在利用外资、稳定就业、促进产业优化和带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经济发展重心,加工贸易起步较晚,与沿海地区差距较大。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打通了我国向西全面开放的格局,加强了新疆与内陆地区和欧亚地区的联系,也为新疆加工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疆加工贸易发展应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机遇,整合资源与区位优势,深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培育和承接加工贸易优势产业,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推进新疆加工贸易蓬勃发展。本文综合运用国际贸易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立足于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探究新疆应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紧抓区位战略优势和沿线国家的资源优势,实现加工贸易持续稳定增长。首先,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状况。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互补性、产业结构互补性、贸易结合度和市场潜力五个方面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现实基础,然后从加工贸易规模、方式、产业结构、区域分布和地理方向深入探究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其次,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综合评价。从规模、结构、效益、竞争力和潜力五个维度构建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综合水平和各维度的发展效果进行测度和分析,从中剖析新疆加工贸易发展存在问题;再次,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运用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识别制约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关键因素;第四,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路径设计。立足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现实特征,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的发展目标和具体的路径选择;最后,为保证路径的顺利运行提出了促进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具体建议及保障措施。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新疆加工贸易发展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且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资源和产业互补性强,贸易结合度高,市场潜力较大。(2)新疆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缓慢,以进料加工为主,主要涉及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石油化工业、甘草制品加工等初级产品加工业,且主要聚集于天山北坡经济带,进出口市场集中度高。(3)2000—2017年新疆加工贸易综合发展水平偏低且波动幅度较大,主要受制于规模提升缓慢和结构调整迟滞,同时发现新疆加工贸易发展存在整体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配套产业发展能力不足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低等突出问题。(4)新疆加工贸易发展主要受人力资本水平、外商直接投资、贸易开放度和带域国家购买力水平影响,由于新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创新对新疆加工贸易的促进作用未能有效发挥,此外,交通运输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新疆与内地其他地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资源开发利用的竞争程度,导致其未能有效改善新疆加工贸易的发展。(5)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应以“培育本地加工贸易优势产业和延伸产业链、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和引导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为路径,实现新疆加工贸易整体规模稳步增长、结构不断升级和区域内外布局逐步优化的发展目标。
梁巧霞[7](2019)在《天山北坡经济带城镇化与旅游业的耦合研究》文中指出城镇化发展包括空间扩张、新建筑、城市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活动等动态系统。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不断强化经济发展体系、完善基础设施、交通的发达程度及网络信息的全覆盖将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不断促进该区域的开放性,带动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将会加快城镇化进程。本文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靶区,以城镇化与旅游业为视角,通过梳理文献述评,选取有关城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构建天山北坡经济带城镇化水平与旅游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效用价值(权重);基于物理学中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计算天山北坡经济带所辖的十个城市四个时间节点(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城镇化与旅游业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的综合得分。分析天山北坡经济带十个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在时间节点的变化趋势,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针对天山北坡经济带城镇化与旅游业协调发展存在的不足,提供建议与对策。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天山北坡经济带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历程的简单回顾,现状分析,经过客观赋权,所选取的指标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各城市城镇化与旅游经济的发展程度。(2)借鉴耦合协调模型,天山北坡经济带所辖的十个城市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四个时间节点中,乌鲁木齐市和克拉玛依市城镇化与旅游业的协调类型均属于协调发展类,乌鲁木齐市的两大系统始终处于磨合阶段,克拉玛依市皆处于拮抗阶段;石河子市、奎屯市、昌吉市城镇化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类型属于过渡类;阜康市和玛纳斯县的城镇化与旅游业在2005年处于失调衰退阶段,2000年、2010年、2015年均为过渡趋势;乌苏市城镇化与旅游业协调类型于2000年和2005年为过渡类,2010和2015年处于失调衰退阶段;呼图壁县城镇化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度在2010年处于失调衰退类,其它年份为过渡类;沙湾县城镇化与旅游业在2000年2005年、2010年三个时间节点均为过渡阶段,2015处于失调衰退状态。(3)通过耦合协调度的计算结果,运用ArcGIS采用自然断裂法对10个城市的城镇化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度进行空间分析,从四个时间节点观察空间分布与演化,呈以乌鲁木齐市和克拉玛依市为中心的耦合协调度由高向外辐射呈不断降低的演化趋势;其它城市城镇化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度多呈过渡类,差异较小,发展迟缓。(4)通过天山北坡经济带各城市耦合协调度的综合评价,本研究提出天山北坡经济带各城市城镇化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模式:(1)以城镇化建设为主要动力的城旅结合模式。(2)以旅游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景城结合模式。(3)以城镇化与旅游业良性互动为动力的景-城-旅结合模式。
秦杨金秋[8](2018)在《基于DEA与Tobit模型的天山北坡经济带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发展中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天山北坡经济带高度集中了新疆的核心生产力,近年来,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资源过度开发、配置不合理等原因,该地区的水资源问题日益严重,制约了其发展进程。目前,在“一带一路”的倡议指导下,随着“十三五”时期的到来,天山北坡经济带进入到新阶段迎来了新机遇,解决水资源问题,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区域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和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方法对天山北坡经济带20个市、县2007-2016年10年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时间和空间、静态和动态的协同分析,并利用Tobit模型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截面、时间序列和面板的全面分析,最后结合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发展现状,对该地区今后水资源利用提供一些合理建议,为其更好的发展及创建节水型社会提供研究借鉴。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2007-2016年,天山北坡经济带20个市、县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达到DEA有效的城市占比为:20%、15%、15%、5%、10%、15%、10%、15%、15%、15%,以二、三产业为主的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要高于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城市,如克拉玛依市、乌鲁木齐市。(2)2007-2016年这10年间,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整体水资源利用效率呈“U”型变化趋势,近几年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在不断上升,科技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3)人均GDP和第二产业比重与水资源利用效率呈正相关关系,第二产业比重的正相关性较为明显,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和第一产业比重与水资源利用效率呈负相关关系,第一产业比重的负相关性较为显着。
杨亮洁[9](2017)在《企业联系视角下的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化和信息化推动世界经济向网络化、扁平化格局演进,形成复杂多样的城市网络。企业区位选择是推动城市空间重构的核心力量。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加速,推动了企业空间组织的变化与调整,越来越多的企业从地方走向全球,并将更多的城市纳入到世界城市网络之中。企业网络和城市网络是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以来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议题。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行动者载体”,而城市是各类社会经济活动最重要的“空间载体”。在“流动空间”中,人类的各种重要活动通过“行动者载体”以各种要素流的形式在“空间载体”中完成,将大大小小的城市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多样的城市网络。企业区位空间格局与城市空间格局之间、企业联系网络与城市网络之间存在内在逻辑联系,企业空间格局演变从微观层面表征着城市空间格局,推动城市空间的重构。那么企业网络与城市网络的内在逻辑联系是什么?怎样构建基于企业网络的城市网络概念模型及其数理分析模型?基于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分支机构(全行业和分行业)联系网络的西部城市网络的结构特征、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因此,本论文立足于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研究企业联系对比视角下的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差异性。尝试融合社会网络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世界城市网络理论以及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以taylor的连锁网络模型和Alderson的总部-分支机构模型为基本模型,构建企业网络与城市网络耦合的数理分析模型,从产业维度探讨区域尺度、城市群尺度和城市尺度上的城市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差异性。本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创新尝试:首先,以嵌入性理论、流空间理论和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为理论基石,以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和图论方法为基本方法,根据Taylor连锁网络模型和Alderson的总部-分支机构模型,尝试构建了连锁-隶属网络的数理分析模型。其次,对基于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全行业、制造业、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网络的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全面对比分析;采用了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重孙公司…多层次的分析方法,结果更精确。再次,从西部地区、西部城市群和城市内部(成都)三个嵌套的空间尺度,用多时相数据(2005、2010、2015)进行城市网络时空特征系列研究。全文共分为七章对上述研究内容开展深入探索。其中,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第二章为理论基础、研究假设和数量分析模型的构建。第三至六章为实证部分,主要进行了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分支机构在中国西部的分布格局及演变研究;从西部地区、城市群和城市内部三个尺度对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最后一章为结论和展望部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分支企业在中国西部城市的分布格局呈现差异性、趋同性两大基本特征。西部城市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少,空间集聚明显,区位选择上更倾向(特)大城市,核心边缘结构强化;中国500强企业数量多,分布相对分散和均衡。中国500强和世界500强企业区位选择趋同,企业空间分布均呈大分散小集聚的格局,即以成都、重庆和西安三城市始终保持绝对优势,形成明显的集聚中心,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城市群尺度上,成渝、关中、兰西、滇中和北部湾五大城市群以成渝城市群为核心,形成菱形空间结构;企业密度分布以呼和浩特-银川-兰州-成都-昆明一线为界,分为东部高密度区和西部低密度区。第二,基于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联系网络的西部城市网络差异性、趋同性明显。基于世界500强的城市网络的发育程度低,密度小和集聚明显,对称性低,等级化强,均衡性差,邻近扩散效应较弱,但各省会大城市间联系强于其他城市间联系,城市网络结构形态由星形结构向类鸟巢状结构演进;基于中国500强的城市网络联系紧密、网络发育程度高和区域一体化程度高,网络密度高,对称性高,均衡性高,等级化和邻近扩散效应明显,城市网络结构形态由类鸟巢状向鸟巢状结构演进。同时,以成渝为核心,呼银兰成昆线以东区域形成明显的扩散区,跨行政地域联系特征明显。与此相对应,两者企业联系的城市网络中,成都、重庆、西安三大核心城市在城市网络中始终处于强核心,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根据点出度和点入度,节点城市可分为四类:高点出度-高点入度的综合全能型城市、低点出度-高点入度的黑洞型城市、低点出度-低点入度的世外桃源型城市、高点出度-低点入度的太阳型。第三,基于制造业网络的城市网络趋同性强。制造业与全行业城市网络中节点城市的中心度的“趋同性”非常高,基于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制造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结构趋同性较大,强者恒强的极化现象显着。基于中国500强制造业联系的城市网络发育程度比世界500强的高,城市网络联系紧密,结构复杂,均衡程度较高。第四,基于中国500强生产服务业网络的城市网络发育程度远高于基于世界500强生产服务业网络的城市网络。基于世界500强生产服务业网络的西部城市网络的中心度极低,网络密度极低,处于网络初建期,其结构形态是简单的放射状或放射状与星形状的组合,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基于中国500强产生服务业的城市网络与全行业城市网络格局“趋同性”极高,发育相对成熟,层级性显着,各省会大城市间联系强于其他城市间联系,呈现大城市流出、小城市流入的非对称性,重庆、成都、西安、南宁、昆明五城市始终处于强核心地位,网络结构由类鸟巢结构向鸟巢结构演变;二者都呈现点出度高的城市点入度也高,存在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第五,基于世界500强生活服务业网络的城市网络发育程度远低于基于中国500强生活服务业网络的城市网络。基于世界500强生活服务业网络的西部城市网络发育程度极低;基于中国500强生活服务业联系网络的城市网络联系增强,等级效应明显,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对称性增加,呈现大城市流出、小城市流入的非对称性,各省会大城市间联系强于其他城市间联系,省内、城市群内邻近扩散效应明显,网络结构由放射状向星状再向类鸟巢状演进。第六,西部城市群城市网络差异性显着。基于世界500强企业联系的中国西部的9个城市群网络空间维度的拓扑结构差异大,发育程度差异大,但在时间维度上的网络拓扑结构之间的差异在缩小;基于中国500强企业网络的西部9个城市群的拓扑结构的差异较小,在时间维度上其差异也在缩小。基于世界500强企业网络的9个城市群内部网络的拓扑结构发育不完善,联系矩阵呈现稀疏矩阵特征,网络对称性低,层级性明显,集聚特征明显;基于中国500强企业网络的城市群城市网络拓扑结构发育较好,网络联系矩阵由稀疏矩阵向完全矩阵演变,对称性较高,网络联系分散效应明显。基于世界500强企业联系的西部城市群网络中,只有成渝城市群的内部网络联系较紧密,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双核心的一体化网络特征,其余城市群内部网络联系较弱且相对较为松散,即大多呈现以省会为核心的离心式联系,整体城市群网络发育程度低;基于中国500强企业网络的西部城市群内部网络联系紧密程度增加,成渝、兰西、关中城市群城市网络存在明显的集聚核心。城市群的网络拓扑结构关系生成有两个关键的过程:一是城市间不同等级的企业分支机构的异地分离所形成的直接联系动力;二是发育较好的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的高等级的分支机构的空间集聚。第七,成都城市网络呈多核心结构,权力和威望空间极化不明显。基于世界500强企业联系网络的城市内部网络联系较弱,网络密度很小,结构稳定性差,对称性低,层级性不突出,自溶性较大,区域一体化程度较低,属于低水平上的分散均衡状态,逐渐向复杂多中心网络结构演变。相对应,基于中国500强企业网络的城市网络联系紧密,对称性较好,发育程度高,拓扑结构趋于完善和相对均衡;企业联系活动呈现较好的对称双向流动,呈现多核心网络结构,武侯、金牛、青羊始终处于网络核心地位。
靳亚珍[10](2017)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产业各要素在产业间与地理空间的最优化组合与配置,是实现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基础。区域经济必须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适时推动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以实现不同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新疆位于亚欧大陆的中心,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三大线路的交汇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使其在我国西进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枢纽作用。而中亚国家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通往欧洲的前端国家,与新疆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及贸易方面的互补性奠定了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驱动空间布局优化的基础。作为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新疆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沿线国家也处在经济建设的关键节点,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区域范围内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不仅有利于实现新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更有利于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协调发展,提升整体区域竞争力。本文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立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将新疆作为经济体,研究如何通过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首先,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状况。从资源禀赋互补性、产业结构互补性、贸易互补性三方面探讨了新疆产业结构调整驱动空间布局优化的现实基础,并进一步分析了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产业结构状况与产业空间布局状况;其次,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效果测度。从产业积累水平、产业发展动力和产业带动能力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基于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了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效果,并进一步从产业结构动态变动、产业互补性两方面分析了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效果;再次,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缺陷和制约因素。从新疆与经济带沿线国家及新疆不同区域两个层面深入探讨了产业空间布局缺陷及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产业结构问题,进一步深入分析了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制约因素;第四,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方案。探讨了新疆产业空间布局的目标与产业结构调整重点,进而运用TOPSIS理想解法选择优势产业,从新疆与经济带沿线国家及新疆不同区域两个层面提出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总体与具体方案,进一步提出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总体和具体方案;最后,探讨了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对策及保障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从产业积累水平、产业发展动力及产业带动能力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新疆产业空间布局效果进行测度,得出新疆整体产业布局合理化水平较低,新疆四大产业带产业布局合理化水平存在明显差距,15个地州市产业布局合理化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各经济带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盲目竞争,重复布局。(2)通过计算区位熵与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得出新疆与中亚五国的产业空间布局效果明显,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产业内部结构看,新疆与中亚五国仍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呈现低级化发展态势。高新技术产业匮乏,尤其表现出对资源的重度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较大,产业层次较低;从产业互补性情况看,现阶段的产业空间布局没有完全实现新疆与中亚五国产业的互补性发展,没有实现区域内产业的合理有效分工,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明显。(3)运用TOPSIS理想解法选择了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势产业。得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为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纺织制造业、烟草制造业、金属矿采选业;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为服装等轻工业、化工制造业、电子机械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酒饮料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比较劣势产业为金属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等。
二、天山北坡经济带亟待转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山北坡经济带亟待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1)天山北坡经济带水资源安全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
2 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
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2.2 指标等级标准确定 |
3 水资源安全评价模型 |
3.1 熵权法确定权重 |
3.2 模糊集对分析评价法 |
3.2.1 单指标联系度 |
3.2.2 样本综合联系度 |
3.2.3 评价等级确定 |
4 评价结果及分析 |
4.1 水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4.2 准则层水资源安全等级确定 |
4.3 水安全等级确定 |
4.4 结论与建议 |
5 结语 |
(2)新疆草地时空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利用遥感技术开展植被变化的研究进展 |
1.2.2 植被NPP变化研究 |
1.2.3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 |
1.2.4 小结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新疆草地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 |
1.3.2 与草地相关的自然因子变化特征 |
1.3.3 与草地关系密切的人类活动特征 |
1.3.4 新疆草地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数据及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2.2.1 数据来源 |
2.2.2 研究方法 |
第3章 新疆草地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变化 |
3.1 基于LUCC的新疆草地时空分布格局及变化特征 |
3.1.1 新疆草地时空分布特征 |
3.1.2 基于LUCC的新疆草地变化特征 |
3.2 新疆草地NDVI分布及其变化特征 |
3.2.1 新疆草地NDVI的空间分布 |
3.2.2 新疆草地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 |
3.3 新疆草地NPP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 |
3.3.1 新疆草地NPP的时空分布特征 |
3.3.2 新疆草地NPP的时空变化特征 |
3.4 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的草地变化特征 |
3.4.1 全疆草地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析 |
3.4.2 天山北坡植被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3.5 与草地关系密切的气候变化特征 |
3.5.1 与草地关系密切的气象因子分布特征 |
3.5.2 与草地关系密切的气象因子的变化分析 |
第4章 新疆草地的驱动力分析 |
4.1 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新疆草地驱动力分析 |
4.1.1 新疆草地与自然因子的关系 |
4.2 新疆草地NDVI的驱动力分析 |
4.2.1 新疆草地NDVI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
4.3 新疆草地NPP时空变化驱动力分析 |
4.3.1 新疆草地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5.1 讨论 |
5.1.1 新疆草地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
5.1.2 新疆草地面积变化特征 |
5.1.3 新疆气候变化特征 |
5.1.4 新疆草地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
5.1.5 新疆草地NDVI、NPP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 |
5.1.6 新疆草地变化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
5.2 结论 |
5.2.1 新疆草地分布特征 |
5.2.2 新疆草地的分布主要决定于自然条件 |
5.2.3 新疆草地的变化特征 |
5.2.4 新疆草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民营企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 ——基于GEM模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GEM模型简介 |
2.1.2 民营企业概念的界定 |
2.1.3 企业集群理论 |
2.1.4 企业集群竞争力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民营企业的研究 |
2.2.2 新疆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定位 |
2.2.3 企业集群竞争力研究 |
3 新疆民营企业发展概况 |
3.1 新疆企业整体概述 |
3.2 新疆民营企业分布状况和概况 |
3.2.1 分布状况 |
3.2.2 新疆民营企业概况 |
4 基于GEM模型的新疆民营企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
4.1 基于GEM模型新疆民营企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搜集 |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 GEM模型的应用 |
4.5 “一带一路”倡议对新疆民营企业集群的影响 |
4.6 基于GEM模型的影响分析 |
5 新疆民营企业集群模式选择与竞争力提升策略 |
5.1 企业集群发展模式 |
5.2 竞争力提升策略 |
5.2.1 在政府层面的措施 |
5.2.2 在集群层面的措施 |
5.2.3 在企业层面的措施 |
6 总结 |
6.1 结论 |
6.2 存在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新疆上市企业名录 |
附录二:全区经批准设立的园区(开发区)名单一览表 |
附录三:个人简历 |
(4)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疆林果业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 |
1.1.2 新疆发展林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优势和潜力 |
1.1.3 林果业已成为新疆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 |
1.1.4 新疆政府高度重视特色林果业发展 |
1.1.5 为内陆欠发达区域经济林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4.1 新疆经济林果比较优势和增产格局贡献因素分析 |
1.4.2 新疆经济林果发展水平评估 |
1.4.3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实证分析 |
1.4.4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综述法 |
1.5.2 比较优势衡量方法 |
1.5.3 LMDI分解法 |
1.5.4 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 |
1.5.5 探索性分析 |
1.5.6 多元回归分析 |
1.5.7 归纳演绎法 |
1.6 基本概念 |
1.6.1 产业 |
1.6.2 经济林与经济林果 |
1.6.3 林果业相关概念 |
1.6.4 林果业高质量发展 |
1.6.5 驱动力 |
1.6.6 路径 |
1.7 数据来源与研究范围 |
1.7.1 数据来源 |
1.7.2 研究范围 |
1.8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8.1 国外研究综述 |
1.8.2 国内研究综述 |
1.8.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2.1 理论基础 |
2.1.1 经济林栽培与加工利用理论 |
2.1.2 制度变迁理论 |
2.1.3 全球价值链理论 |
2.1.4 规模经济理论 |
2.1.5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1.6 产业竞争力理论 |
2.2 技术路线 |
2.3 区域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概念模型 |
3 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阶段分析(1988-2017) |
3.1.1 传统发展阶段(1988-1997) |
3.1.2 成长发展阶段(1998-2011) |
3.1.3 成熟发展阶段(2012-2017) |
3.2 新疆经济林果经营规模及结构分析 |
3.2.1 种植面积 |
3.2.2 产量规模 |
3.2.3 品种结构 |
3.2.4 空间分布 |
3.3 新疆经济林果贮藏加工现状分析 |
3.3.1 企业贮藏、加工能力发展情况 |
3.3.2 企业贮藏、加工业绩效情况 |
3.4 新疆经济林果销售现状分析 |
3.4.1 国内销售现状 |
3.4.2 对外贸易状况 |
3.5 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问题分析 |
3.5.1 林果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失衡 |
3.5.2 林果产品贮藏与加工实力薄弱 |
3.5.3 林果产品国内外市场开拓不足 |
3.6 本章小结 |
4 新疆经济林果比较优势和增产格局贡献因素分析 |
4.1 新疆经济林果业比较优势分析 |
4.1.1 比较优势的内涵 |
4.1.2 比较优势分析 |
4.2 新疆主栽经济林果增产格局与贡献因素分析 |
4.2.1 数据来源 |
4.2.2 研究方法 |
4.2.3 新疆苹果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4 新疆梨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5 新疆葡萄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6 新疆杏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7 新疆红枣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2.8 新疆核桃增产格局和贡献因素分析 |
4.3 新疆经济林主栽品种种植面积变化的特征 |
4.3.1 新疆苹果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2 新疆梨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3 新疆葡萄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4 新疆杏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5 新疆红枣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3.6 新疆核桃种植面积的变动和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5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估 |
5.1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
5.1.1 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
5.1.2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主要特征 |
5.2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5.2.2 评价指标选取及衡量说明 |
5.3 发展水平的评价 |
5.3.1 规模经营指数 |
5.3.2 全要素生产率 |
5.3.3 地均林果产值 |
5.3.4 林果产量增长变动 |
5.3.5 林果价格变动比率 |
5.3.6 单位林果产值耗水 |
5.3.7 单位林果产值耗能 |
5.3.8 化肥用量缩减比例 |
5.3.9 农药用量缩减比例 |
5.3.10 林果业投资利润率 |
5.4 评价方法 |
5.5 评价结果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实证分析 |
6.1 驱动力分析及基本假设 |
6.1.1 内部驱动力 |
6.1.2 外部驱动力 |
6.2 研究设计 |
6.2.1 模型选择 |
6.2.2 变量选取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探索性分析 |
6.3.2 多元回归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
7.1 分析框架 |
7.2 以科技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2.1 问题分析 |
7.2.2 主要措施 |
7.3 以主体增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3.1 问题分析 |
7.3.2 主要措施 |
7.4 以特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4.1 问题分析 |
7.4.2 主要措施 |
7.5 以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5.1 问题分析 |
7.5.2 主要措施 |
7.6 以品牌营造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6.1 问题分析 |
7.6.2 主要措施 |
7.7 以绿色循环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7.1 问题分析 |
7.7.2 主要措施 |
7.8 新疆典型地区(阿克苏)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执行情况案例 |
7.8.1 以科技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2 以主体增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3 以特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4 以绿色循环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5 以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8.6 以品牌营造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
7.9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1.1 构建区域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概念模型 |
8.1.2 新疆经济林果种植、生产特征分析 |
8.1.3 评估新疆经济林果业发展水平 |
8.1.4 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实证分析 |
8.1.5 驱动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
8.2 主要创新点 |
8.2.1 构建区域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概念模型 |
8.2.2 提出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
8.3 研究展望 |
8.3.1 完善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模型 |
8.3.2 完善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测评依据和评价体系 |
8.3.3 驱动路径进一步深入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估与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关于承载力的研究进展 |
1.2.2 关于城市群的研究进展 |
1.2.3 关于承载力预测评估的研究进展 |
1.2.4 关于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研究进展 |
1.2.5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主要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城市群 |
2.1.2 承载力 |
2.1.3 综合承载力 |
2.1.4 城市群综合承载力 |
2.1.5 天山北坡城市群 |
2.2 理论基础 |
2.2.1 系统发展理论 |
2.2.2 区域分工与协作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概述 |
3.1 天山北坡城市群基本概况 |
3.1.1 地理位置概况 |
3.1.2 空间结构布局 |
3.1.3 城市等级规模分布 |
3.2 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现状 |
3.2.1 经济发展现状 |
3.2.2 资源环境现状 |
3.2.3 社会发展现状 |
第四章 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估 |
4.1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
4.1.1 研究对象 |
4.1.2 数据来源 |
4.2 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
4.2.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
4.2.2 指标体系中指标的选取及确定 |
4.3 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 |
4.4 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 |
4.4.1 天山北坡城市群群内城市综合承载力均有所提升 |
4.4.2 天山北坡城市群整体综合承载力有所提升 |
4.4.3 天山北坡城市群承载状况基本为可载 |
第五章 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预测 |
5.1 预测模型 |
5.2 天山北坡城市群承载状况预测 |
5.2.1 资源承载状况预测 |
5.2.2 环境承载状况预测 |
5.2.3 经济承载状况预测 |
5.2.4 人口承载状况预测 |
5.2.5 公共服务承载状况预测 |
5.2.6 基础设施承载状况预测 |
5.2.7 综合承载状况预测 |
5.3 预测结果分析 |
第六章 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
6.1 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影响因素及代表性指标选取 |
6.1.1 经济发展层面影响因素 |
6.1.2 资源环境层面影响因素 |
6.1.3 社会发展层面影响因素 |
6.2 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6.2.1 灰色关联度模型 |
6.2.2 天山北坡城市群群内城市综合承载力影响因素 |
6.2.3 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影响因素 |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
7.1 主要结论 |
7.2 启示 |
7.2.1 合理规划城市群布局,明确群内城市分工职能 |
7.2.2 建立政府间协调机制,各城市协同发展 |
7.2.3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避免群内资源型城市落入“资源诅咒”陷阱 |
7.2.4 适度加强环境管制力度,但要与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6)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丝绸之路经济带 |
2.1.2 加工贸易 |
2.1.3 来料加工 |
2.1.4 进料加工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产业内贸易理论 |
2.2.4 产品内分工理论 |
2.2.5 跨国公司理论 |
2.2.6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2.3 研究范围界定 |
第三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状况 |
3.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现实基础 |
3.1.1 区位优势显着 |
3.1.2 资源禀赋互补 |
3.1.3 产业结构互补 |
3.1.4 贸易结合度高 |
3.1.5 市场潜力较大 |
3.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
3.2.1 新疆加工贸易规模现状 |
3.2.2 新疆加工贸易方式现状 |
3.2.3 新疆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现状 |
3.2.4 新疆加工贸易企业区域分布现状 |
3.2.5 新疆加工贸易的地理方向现状 |
第四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综合评价 |
4.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指标体系设计的依据 |
4.1.2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4.1.3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的选择与数据处理 |
4.3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 |
4.3.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析 |
4.3.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水平的分项指标分析 |
4.4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
4.4.1 新疆加工贸易增长缓慢,整体规模小 |
4.4.2 新疆加工贸易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 |
4.4.3 新疆加工贸易产品附加值低,处于价值链低端 |
4.4.4 新疆加工贸易配套产业的发展能力不足 |
4.4.5 新疆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低 |
第五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 |
5.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5.1.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影响因素的甄选 |
5.1.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
5.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影响因素的指标选取与模型设定 |
5.2.1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
5.2.2 模型设定 |
5.3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3.1 平稳性检验 |
5.3.2 协整检验 |
5.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路径设计 |
6.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指导思想 |
6.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的发展目标 |
6.2.1 新疆加工贸易整体规模稳步增长 |
6.2.2 新疆加工贸易结构不断升级 |
6.2.3 新疆加工贸易区域内外布局逐步优化 |
6.3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路径选择 |
6.3.1 以培育本地加工贸易优势产业和延伸产业链,带动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路径 |
6.3.2 以承接国内外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推动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路径 |
6.3.3 以引导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促进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路径 |
第七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促进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与保障措施 |
7.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促进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 |
7.1.1 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契机,改善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环境 |
7.1.2 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加强自主研发,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
7.1.3 合理引导和利用外资,增强外资对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 |
7.1.4 提升配套产业关联度,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发展 |
7.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促进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保障措施 |
7.2.1 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提供加工贸易的人才支持 |
7.2.2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加工贸易交易成本 |
7.2.3 加强各类工业园区建设,构建加工贸易发展载体 |
7.2.4 强化加工贸易服务与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7)天山北坡经济带城镇化与旅游业的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述评 |
2.1 内涵解析 |
2.1.1 城镇化的内涵 |
2.1.2 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涵义 |
2.1.3 耦合度 |
2.1.4 耦合协调度 |
2.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2.2.1 国外研究进展 |
2.2.2 国内研究进展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评价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及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现状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天山北坡经济带城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回顾 |
3.2.1 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
3.2.2 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
3.3 天山北坡城镇化发展现状 |
3.4 天山北坡旅游业发展现状 |
第4章 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确定 |
4.1 构建城镇化与旅游业指标体系 |
4.1.1 构建原则 |
4.1.2 指标选取 |
4.2 城镇化与旅游业权重确定 |
4.3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5章 天山北坡经济带城镇化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
5.1 确立耦合协调评价模型 |
5.2 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 |
5.3 天山北坡经济带城镇化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度的时间变化 |
5.4 天山北坡经济带十个城市城镇化与旅游业耦合度的发展趋势 |
5.5 天山北坡经济带十个城市城镇化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度空间变化 |
5.6 天山北坡经济带10 个城市城镇化与旅游业的耦合发展模式 |
5.6.1 城旅结合模式 |
5.6.2 景城结合模式 |
5.6.3 景-城-旅结合模式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8)基于DEA与Tobit模型的天山北坡经济带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水资源的概念 |
2.1.2 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概念 |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2.1 国外研究进展 |
2.2.2 国内研究进展 |
2.3 国外水资源管理方法 |
2.3.1 美国水资源管理研究 |
2.3.2 以色列水资源管理研究 |
2.3.3 日本水资源管理研究 |
第三章 基于DEA的天山北坡经济带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介绍 |
3.2.1 C~2R模型 |
3.2.2 BC~2模型 |
3.3 评价指标的选取 |
3.4 评价结果分析 |
3.4.1 基于空间序列的DEA评价 |
3.4.2 基于时间序列的DEA评价 |
3.5 天山北坡经济带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其特征 |
第四章 基于Malmquist生产指数法的天山北坡经济带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
4.1 Malmquist生产指数法介绍 |
4.2 评价结果分析 |
4.2.1 基于空间序列的Malmquist指数评价 |
4.2.2 基于时间序列的Malmquist指数评价 |
4.3 天山北坡经济带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其特征 |
第五章 基于Tobit模型的天山北坡经济带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5.1 Tobit模型介绍 |
5.2 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 |
5.3 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对天山北坡经济带水资源利用的建议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参与课题与成果 |
致谢 |
(9)企业联系视角下的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于企业联系的全球城市网络化发展不断强化 |
1.1.2 基于企业联系的中国城市网络化发展趋势 |
1.1.3 基于企业联系的中国西部城市的网络化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1.3.1 企业网络 |
1.3.2 城市网络 |
1.4 研究进展 |
1.4.1 节点等级结构—城市要素规模等级研究 |
1.4.2 节点经济联系—基于属性数据的传统经济地理理论方法的网络化 |
1.4.3 节点联系结构—城市设施与要素流联系研究 |
1.4.4 节点网络结构—城市网络研究范式 |
1.4.5 研究评述 |
1.5 研究思路、框架及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框架 |
1.5.3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区界定及数据来源 |
1.6.1 研究区界定 |
1.6.2 数据来源 |
第二章 理论基础、研究假设和数量分析模型的构建 |
2.1 理论基础 |
2.1.1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城市网络的根本动力 |
2.1.2 流动空间理论—城市网络的理论基石 |
2.1.3“嵌入性”理论—企业网络与城市网络的纽带 |
2.1.4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城市网络关系的定性描述 |
2.1.5 社会网络分析(SNA)—城市网络结构特征的定量表征 |
2.1.6 图论—城市网络的模型化与可视化呈现 |
2.1.7 世界城市网络理论—城市网络的模型实现 |
2.1.8 连锁-隶属城市网络理论模型构建 |
2.2 科学问题与研究假设 |
2.2.1 科学问题 |
2.2.2 研究假设 |
2.3 数量分析模型的构建 |
2.3.1 城市联系网络模型—连锁-隶属网络模型 |
2.3.2 城市网络节点城市分析模型 |
2.3.3 城市网络拓扑结构分析模型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西部城市的企业分布时空格局 |
3.1 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的总体分布格局 |
3.1.1 世界500强企业的总体分布特征 |
3.1.2 中国500强企业的总体分布特征 |
3.1.3 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的总体分布特征比较 |
3.2 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 |
3.2.1 全行业的空间格局 |
3.2.2 分行业地域结构分析 |
3.3 中国500强和世界500强企业的空间相关分析 |
3.3.1 全局自相关整体特征分析 |
3.3.2 局部自相关特征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结构演变研究 |
4.1 全行业中国西部城市网络分析 |
4.1.1 城市网络联系时空特征分析 |
4.1.2 城市网络节点中心性分析 |
4.1.3 西部城市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
4.2 分行业西部城市网络结构分析 |
4.2.1 基于制造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结构分析 |
4.2.2 基于生产服务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结构分析 |
4.2.3 基于生活服务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结构分析 |
4.3 西部城市网络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影响因素的选取与理论假设 |
4.3.2 全行业城市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
4.3.3 分行业城市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西部城市群网络结构演变研究 |
5.1 西部城市群界定 |
5.2 城市群网络拓扑结构研究 |
5.2.1 网络拓扑结构的各项特征 |
5.2.2 城市群空间网络的类型特征分析 |
5.3 城市群空间网络的联系特征分析 |
5.3.1 成渝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
5.3.2 关中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
5.3.3 北部湾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
5.3.4 天山北坡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
5.3.5 兰西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
5.3.6 呼包鄂榆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
5.3.7 黔中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
5.3.8 滇中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
5.3.9 宁夏沿黄城市群网络联系结构特征 |
5.4 小结 |
第六章 成都城市网络结构演变研究 |
6.1 成都市企业时空格局分析 |
6.1.1 成都市企业的总体分布格局 |
6.1.2 成都市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 |
6.2 成都市城市网络结构分析 |
6.2.1 城市网络联系特征 |
6.2.2 城市网络节点中心性特征 |
6.2.3 成都城市网络拓扑结构特征分析 |
6.3 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 |
1.2.2 关于产业空间布局的研究 |
1.2.3 关于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研究 |
1.2.4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产业结构 |
2.1.2 产业结构调整 |
2.1.3 产业空间布局 |
2.1.4 丝绸之路经济带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结构理论 |
2.2.2 产业区位理论 |
2.2.3 产业空间布局理论 |
2.3 研究范围界定 |
2.4 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空间布局互动机理 |
第三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状况 |
3.1 新疆产业结构调整驱动空间布局优化的现实基础 |
3.1.1 资源禀赋互补性 |
3.1.2 产业结构互补性 |
3.1.3 贸易互补性 |
3.2 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结构状况 |
3.2.1 哈萨克斯坦产业结构状况 |
3.2.2 乌兹别克斯坦产业结构状况 |
3.2.3 吉尔吉斯斯坦产业结构状况 |
3.2.4 土库曼斯坦产业结构状况 |
3.2.5 塔吉克斯坦产业结构状况 |
3.2.6 新疆产业结构状况 |
3.3 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
3.3.1 哈萨克斯坦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
3.3.2 乌兹别克斯坦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
3.3.3 吉尔吉斯斯坦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
3.3.4 土库曼斯坦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
3.3.5 塔吉克斯坦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
3.3.6 新疆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
3.4 新疆不同区域产业空间布局现状 |
3.4.1 天山北坡产业带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
3.4.2 天山南坡产业带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
3.4.3 北疆北部沿边产业带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
3.4.4 南疆三地州产业带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
第四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效果测度 |
4.1 实证方法及数据说明 |
4.1.1 实证方法 |
4.1.2 数据说明 |
4.2 变量选取与指标体系构建 |
4.2.1 变量选取 |
4.2.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2.3 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效果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 基于因子分析法对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效果的测度分析 |
4.3.1 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效果的测度 |
4.3.2 实证研究结果 |
4.4 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效果分析 |
4.5 结论分析 |
第五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缺陷及制约因素 |
5.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缺陷 |
5.1.1 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空间布局缺陷 |
5.1.2 新疆不同区域产业空间布局缺陷 |
5.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产业结构问题 |
5.2.1 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产业结构问题 |
5.2.2 新疆不同区域产业结构问题 |
5.3 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制约因素 |
5.3.1 原有产业布局基础的制约 |
5.3.2 技术水平的制约 |
5.3.3 人力资本的制约 |
5.3.4 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
5.3.5 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的制约 |
5.3.6 政府政策的制约 |
5.3.7 外商投资的制约 |
第六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方案 |
6.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目标 |
6.1.1 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 |
6.1.2 经济带经济协调发展 |
6.1.3 经济带整体经济利益提升 |
6.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重点 |
6.2.1 根据资源禀赋确定优势产业 |
6.2.2 根据不同国家和区域产业结构互补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
6.2.3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
6.3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总体方案 |
6.3.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总体方案 |
6.3.2 新疆与哈萨克斯坦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
6.3.3 新疆与乌兹别克斯坦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
6.3.4 新疆与塔吉克斯坦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
6.3.5 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
6.3.6 新疆与土库曼斯坦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
6.4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具体方案 |
6.4.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具体方案 |
6.4.2 天山北坡产业带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
6.4.3 天山南坡产业带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
6.4.4 北疆北部沿边产业带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
6.4.5 南疆三地州产业带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
第七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对策及保障措施 |
7.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
7.1.1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避免产业结构趋同 |
7.1.2 优化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提升产业结构层次 |
7.1.3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7.1.4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构建优势产业集群 |
7.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保障措施 |
7.2.1 制定全面发展规划,构建完善产业合作机制 |
7.2.2 加大技术创新扶持力度,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
7.2.3 加强人力资本建设,提升人力资本素质 |
7.2.4 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
7.2.5 加强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提供政策保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表 |
四、天山北坡经济带亟待转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天山北坡经济带水资源安全评估[J]. 张志君.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1(06)
- [2]新疆草地时空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力分析[D]. 陈宸.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3]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民营企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 ——基于GEM模型的分析[D]. 阿力木江·依民尼牙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2)
- [4]新疆经济林果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及实现路径研究[D]. 彭睿.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2)
- [5]天山北坡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估与预测研究[D]. 陈曦.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6]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D]. 王曼.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7]天山北坡经济带城镇化与旅游业的耦合研究[D]. 梁巧霞. 新疆大学, 2019(12)
- [8]基于DEA与Tobit模型的天山北坡经济带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 秦杨金秋. 新疆大学, 2018(12)
- [9]企业联系视角下的中国西部城市网络研究[D]. 杨亮洁. 兰州大学, 2017(12)
- [10]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优化研究[D]. 靳亚珍. 石河子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