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压器试验(二)(论文文献综述)
陈菲[1](2019)在《基于集中式配电自动化终端的故障自愈技术综合应用》文中提出本文主要内容是研究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结合QX区、CX区配电网建设现状和供电可靠性实际情况,通过开展配网自愈控制技术研究,通过现场设备更换、后台数据质量提升和技术集成应用手段,提升示范区配电网运行管理技术水平,提高供电可靠性,缩短故障隔离时间。通过智能配电网故障检测、定位与隔离技术,分别针对架空和电缆线路提出了配电网故障定位、隔离和供电恢复方案,重点提出了主站与就地型馈线自动化相协调的自愈控制方案,解决传统就地型馈线自动化无法可靠实现负荷转供问题。同时,在现场开展故障试验,验证架空和电缆线路自愈方案,实现故障情况下,主动配电网自动隔离故障,并恢复非故障段用户送电。本文在应用国家863课题“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与研发”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在以下方面开展了配电网自愈控制研究:1)SDS的恢复供电方法优化模型本文建立了针对SDS场景下的恢复供电的优化模型,包括SDS无向连通图模型孤岛划分的1-NKP问题定义及数学模型:研究了基于1-NKP问题和前贪算法的SDS孤岛划分策略,实现含VG与储能装置的SDS极端严重故障状态下的网络再组合和局部供电恢复:并通过测试算例结果表明算法的实用性与有效性。2)SDS故障检测、定位与隔离技术分别针对架空和电缆线路提出了配电网故障定位、隔离和供电恢复方案,重点提出了基于集中控制方式主站与就地型馈线自动化相协调的自愈控制方案,解决传统就地型馈线自动化无法可靠实现负荷转供问题。同时,在现场开展故障试验,验证架空和电缆线路自愈方案
王东阳[2](2018)在《高铁牵引变压器绝缘的介电频谱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迅速发展,国内高铁总运营里程占全球高铁总里程的一半以上,高铁系统中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是保障高速铁路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牵引变压器(含附属套管)作为高铁牵引供电系统的核心设备,承担着电能转换的任务,其绝缘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了高铁牵引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因此如何实现牵引变压器绝缘状态的有效、准确评估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除对牵引变压器运行状态进行在线监测之外,牵引变压器绝缘状态的检验主要是利用“天窗”时间进行定期的离线检修与预防性绝缘试验,依据测试结果(绝缘电阻、工频介损等)只能对变压器的绝缘状态进行大体上的评判,包含信息较少且对绝缘状态变化敏感性不强,当测试结果发生明显变化时绝缘性能已严重降低。频域介电谱法由于具有测试电压低且无损、携带绝缘信息丰富、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国内外相关学者一致认为该方法具有很高的研究与应用价值。实际工程中,基于频域介电谱法对牵引变压器进行测试与绝缘状态评估时存在如下问题:1)“天窗”时间有限,牵引变压器绝缘温度无法与环境温度平衡,测试过程中牵引变压器绝缘温度时变;2)由于牵引负荷具有冲击性,牵引变压器绝缘不均匀老化问题突出,不均匀老化对绝缘频域介电谱的具体影响因素及特征尚不清楚。为了提高牵引变压器绝缘状态评估的有效性与准确性,本文针对牵引变压器绝缘频域介电谱测试及状态评估开展了如下工作:1)通过研究油隙载流子运动方程与分布模型,分析了变压器油隙介电响应过程中载流子分布特征,得到了以电导率、离子迁移率等为参量的绝缘电介质(油隙、油浸纸)的介电参数方程,并进行了试验验证;2)研究了时变温度下油隙介电谱特征,提出并验证了一种时变温度下油隙介电谱的校正方法,推导了油隙介电参数与复电导率之间的关系式,通过归纳、验证温度对油隙电导率频域谱的作用规律,提出并验证了一种油隙介电谱归算至参考温度的方法;3)研究了绝缘纸不均匀热老化对频域介电谱的影响,得到了不均匀热老化影响变压器绝缘介电谱的主要因素,分析了不均匀热老化对牵引变压器绝缘水分含量评估的影响;4)通过试验模型制作、测试与结果分析,研究了参考温度下油浸式套管水分含量评估,进一步考虑温度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提出并验证了一种油浸式套管受潮状态评估方法。
孙亮亮[3](2012)在《X射线法三相流测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石油工业中,井下流M信息在油m合理开采、汕藏优化管理、制定和调整开采方案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尽管目前多相流的测量设备种类繁多,而能够泎井下完成油、气、水三相流测量的仪器几乎没打。本文采用双能x射线法研究油、气、水二相流相含率的测量技术,S的是研制山-?种能够在井下使用的油、气、水三相流相含率测贷系统。本文研究了双能x射线法汕、气、水相含率的测量原理,将射线能量和物质相互作用的规律4’常见X光管的种类结合i用了特征谱分别为17.44kev和58.87kcV的钼(Mo)祀和钨(W)纪光管,完成了测量系统的研制。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集屮在X射线发生及探测系统硬件电路的研制,X射线发生系统的硬件电路主要包括:PWM脉宽调制驱动电路、单端反激变换电路、升压变压器、倍压整流电路以及X光管的灯丝恒流供电电路。X射线探测系统的硬件电路包括:探测器供电电路、多道分析器的前端模拟信号处理电路、峰值保持和过峰检测电路以及DSP外围电路的研制。在研制了测if系统的基础Jt,利用已有的试验平台进行了试验,得到不问相比例下的测最数据,测S数据的结果分析表明测量的各相含率绝对误差很小,满足实际测S的要求。
廖旭明[4](2010)在《东莞电网10kV馈线不停电转供电试验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索与掌握不停电转供电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制订切实可行的不停电转供电方案,广东电网公司东莞供电局开展了2个合环转供电试验,即来自2个不同的500kV电源的10kV馈线合环试验(第1类试验)和来自同一个220kV电源,但不跨接2卷和3卷变压器10kV侧的馈线合环试验(第3类试验)。介绍不停电转供电方式下2个典型合环转供电试验的试验接线、试验保护措施及试验步骤,分析了合环转供电试验的结果。得出:第1类试验在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进行转供电是比较安全的,但采用的方式有待商榷;第3类合环方式是相对比较安全的不停电转供方式,进行简单验算后就可以广泛应用。
宗文志[5](2011)在《复合电场下油纸绝缘局部放电发展过程的研究》文中指出换流变压器是直流输电系统的关键设备,它的阀侧绕组绝缘部分在运行中所承受的电压类型与普通电力变压器有很大区别,不仅承受交流电压、雷电冲击和操作过电压,还受直流电压,直流叠加交流和直流极性反转电压的作用。因此,在这样复杂的电场环境下,阀侧绕组油纸绝缘的局部放电极易发生。但目前对复合电场下油纸绝缘的局部放电研究较少,所以有必要对复合电场下油纸绝缘局部放电的整个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填补相关研究空白。本文搭建了交直流复合电场下局部放电试验检测平台,包括针板电极模型和常规脉冲电流信号检测系统、特高频信号检测系统、超声信号检测系统、以及油中气体气相色谱分析系统。用恒压法研究了复合电场下油纸绝缘局部放电的发展过程。用升压法分别对复合电场下和纯交流电场下的油纸绝缘局部放电发展过程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用恒压法研究复合电场下油纸绝缘局部放电,整个试验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放电发展阶段和放电严重阶段。两个阶段均表现为间歇性放电,放电频度低,放电次数少,放电量大。油中产生的各类气体含量在放电严重阶段显着上升。用升压法研究复合电场下和交流电场下局部放电,放电现象差异较大。首先,复合场下的起始放电与直流电压分量关系不大,而是取决与交流电压分量。其次,复合电场下局部放电发展过程中,放电频度较低,表现为随机现象。而交流场下局部放电发展过程中,放电频度较高,且稳定。第三,两种电场下局部放电发展过程也有相同点,即在最后的击穿阶段,均表现为连续放电。还有在整个放电发展过程中,两者的放电幅值和放电频度均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在最后阶段放电相位发生展宽。
管金云[6](2005)在《基于计算机的变压器出厂试验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基于指针式仪表的变压器出厂试验装置,不仅速度慢、效率低、试验劳动强度大,而且试验的精度、重复性、可信度差,这种落后的试验装置与高速发展的变压器设计制造技术极不相称,变压器行业急需要一种基于计算机的智能化控制的测试系统,以减小试验劳动强度,减小人为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提高试验精度。 近年来,计算机的大量推广应用为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途径,近代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又为提高变压器试验自动化提供了可能性。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进行了基于计算机的变压器出厂试验系统的研究。 本课题针对中小变压器生产企业常规产品(容量30~6300kVA、电压等级为10kV或35kV)的变压器出厂试验项目,设计了一套基于计算机控制的出厂试验系统,系统采用工控机作为试验系统的核心控制设备,采用山东力创公司生产的EDA9000系列模块作为数据采集和继电器控制,采用RS485串行通讯结构方式。 本文较详细地论述了变压器出厂试验中各个试验项目的试验原理和基于计算机控制的各试验项目的实现方法。特别针对绕组直流电阻测试,提出了用“回转器法”实现绕组的直流电阻的快速、准确测试。本文还较详细介绍了EDA9000系列模块的硬件结构特点和软件编程特点以及在本系统中的应用。 本文应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语言,开发了智能化变压器出厂试验操作平台,在此基础上,通过COM技术,结合Access数据库和Word等应用软件开发了数据管理、查询和试验报告填写程序。 所研制的试验系统大大提高了变压器出厂试验中的测量精度和数据处理准确性,减小了试验劳动强度和试验时间,特别是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时,大大地减少了人为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实现了计算机全智能化控制。整个系统操作简易灵活、使用方便、稳定可靠、测量精度高。本系统部分试验项目已在衡阳友好变压器有限公司试运行,试运行表明,系统硬件稳定可靠,软件操作方便。
李成翔[7](2019)在《含MMC-HVDC的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协调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含模块化多电平柔性直流输电线路(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MMC-HVDC)的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multi-infeed direct current,MIDC)可以实现柔性直流与常规直流输电技术(line commutated converter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 LCC-HVDC)的优势互补,随着这种并联混合型直流输电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对MMC-HVDC与LCC-HVDC的协调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首先介绍了LCC-HVDC和MMC-HVDC的数学模型与控制策略,对LCC-HVDC着重介绍了其定直流电压控制与定直流电流控制的方式,对MMC-HVDC着重介绍了其数学模型和有功、无功解耦控制及电流内环控制逻辑,接着以鲁西背靠背直流输电系统为例,介绍了其包括监控层、站控层、单元控制层以及阀控层的控制系统分层结构。然后结合鲁西背靠背直流安稳控制策略的验证,开展RTDS仿真试验,针对并联直流站控系统与柔性直流与常规直流自身调制功能之间的配合不当,以及其所带来的系统安全稳定问题,深入分析了柔性直流与常规直流并联系统在故障情况下的控制策略,提出了优化的调制方法,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接着对受端交流系统强度对LCC-HVDC的换相失败与恢复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基于换相失败免疫系数和故障恢复时间验证了受端交流系统强度的提高或者MMC-HVDC馈入受端交流系统无功功率的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LCC-HVDC换相失败的发生、缩短故障恢复的时间。最后对含MMC-HVDC的多馈入直流后续换相失败进行了分析,通过对LCC-HVDC恢复期间逆变侧换流母线谐波电压的检测,在MMC-HVDC逆变侧的无功功率控制环节附加上谐波电压补偿分量,可提高恢复期间MMC-HVDC对交流系统的无功功率支撑,提高交流系统强度,进而减少谐波的影响,从而抑制后续换相失败的发生,增强了含MMC-HVDC的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最后在PSCAD/EMTDC平台上进行仿真验证了该协调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潘佩明[8](2015)在《电力电容器安全运行分析与在线监测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电容器作为电力系统常用的电力设备,其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关系到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在日常运行中电力电容器会出现各种故障,如电容器损坏,甚至发生群爆群伤事故。因此开展对电容器的安全运行分析和绝缘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对于保障电容器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电容器的安全运行进行分析,从滤波电容器的参数设计、熔丝熔断故障、电容器的安装接线三个方面着手,分析电容器的故障原因,提出保障电容器安全运行的方案。这些运行方案能够为电容器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提高电容器的使用寿命,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然后对电容器进行在线监测技术研究,主要从抗干扰技术和故障诊断方法两个方面着手。在基于局部放电电特征量测量的在线监测技术中,分析了在线监测中存在的现场干扰后,研究针对周期窄带干扰、白噪声和脉冲干扰的滤波方法,设计出基于傅里叶级数法去周期窄带干扰、基于小波变换法去白噪声、基于脉冲极性鉴别法去脉冲干扰的分层去干扰综合模型,该模型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在基于DGA的电容器局部放电在线监测技术中,分析了电容器油的产气机理后,找出电容器油和变压器油相似之处,通过搭建局部放电试验研究平台,测量三种电容器油(苄基甲苯、烷基苯、25号变压器油)的油色谱数据,将变压器DGA中常用的IEC三比值故障诊断方法应用到电容器的DGA中。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将IEC三比值法改良之后应用于电容器DGA故障诊断是可行的。
张婷[9](2020)在《配电变压器的风险评估与状态检修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配电网作为电力系统的终端部分,其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直接影响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配电变压器作为配电网的关键设备之一,其状态检修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确保配电变压器能够稳定运行,对其进行健康状态评估,进而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状态检修策略意义重大。首先,针对配电变压器健康状态评估指标具有模糊性和随机性的问题,选取多级指标因素,构建配电变压器健康状态评估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以组合的方式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隶属度公式,结合云模型参数计算得到配电变压器各指标对各状态等级的隶属度值;引入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模糊评判矩阵,利用评判式计算评判结果,对评判结果采用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配电变压器健康状态等级,得出配电变压器健康状态评估结果。其次,为定量分析配电变压器的故障概率,从配电变压器健康状态评估与健康指数的关系进行分析计算;为量化配电变压器资产总值,从配电变压器价值、地位和用户等级三个要素分析计算,为量化配电变压器故障带来的资产损失程度,从修复成本、环境影响、人身安全、电网性能四个要素分析计算。综合配电变压器故障概率、资产评价与资产损失程度评价结果,利用配电变压器风险值的定量计算方法,对配电变压器的风险进行评估。最后,依据配电变压器健康状态评估结果和风险评估结果,提出了基于D-S证据理论的状态检修决策模型。建立了状态检修决策框架和检修决策指标体系,将检修决策指标作为证据源,检修方案作为识别框架,然后将各方案下标准化的指标值、指标权重和专家权重归一化到D-S证据理论的基本概率分配中,实现了对检修方式、检修时段的综合群决策,为配电变压器合理安排检修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通过对配电变压器进行健康状态评估、风险评估和状态检修策略研究表明:云模型理论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相结合,有效地消除了配电变压器健康状态评估指标的模糊性和随机性,利用D-S证据理论进行状态检修策略研究,可得出合理的状态检修策略,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高开健[10](2016)在《CPR1000核电厂主变压器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全球环境问题和能源枯竭问题的日趋严重,核能发电成为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但是,核能发电仍是一柄双刃剑,美国的三哩岛、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日本的福岛核事故仍然历历在目;核安全的可靠性成了核电厂的生命线。500kV大容量主变压器就是保证核电厂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电气设备,CPR1000的大容量主变压器是考虑到核电系统运行条件对变压器安全要求的新特点,基于绝缘结构设计的新理念与先进的电场仿真计算软件,对变压器所有线圈进行全面的纵绝缘结构计算,以期加强对绝缘较弱区域的有效控制。实现了系统结构的选型与绝缘的设计,以及系统的安装、调试及在线监测装置;主变压器采用单相四柱式结构,有效降低了单柱容量、有效损耗,减少了漏磁,同时控制局部过热,提高了抗短路能力等安全系数;基于采集、分析、控制的变压器主要参数,优化了控制回路及GPA等相关保护参数及逻辑。实现了电磁场仿真线圈的结构与绝缘优化,模拟了三种运行过电压,提高安全系数,保证变压器各部分绝缘裕度,使内部电场分布均匀;通过优化安匝排列设计,提高了抗短路能力,保证供电系统的稳定性。根据系统调试方案,进行了相关交接试验、二次回路验证、GPA保护、在线监测等系统调试。全压合闸期间,通过调整二次谐波闭锁定值和时长,成功躲避了励磁涌流,为国内先例。依托光声光谱技术,实现了在线监测同时检测8种油中溶解故障气体和微水的含量及趋势变化,并提供多种就地装置与远程的通讯方式,同时还具有完善的可编程报警系统。实现真正的在线检测、分析和诊断一体化,为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连续的决策依据。CPR1000核电厂主变压器与传统火电厂相比,具有容量大、绝缘等级高,运行状态良好、设备安全可靠、抗干扰能力强、在线监测装置完善的特点,在实际运用结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变压器试验(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压器试验(二)(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集中式配电自动化终端的故障自愈技术综合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 |
2 含VG配电网的优化控制技术研究 |
2.1 SDS优化控制模型 |
2.2 算例分析 |
2.2.1 IEEE算例分析 |
2.2.2 NN配电网算例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SDS供电恢复方法 |
3.1 供电恢复方法优化模型 |
3.1.1 主动配电网的辐射状模型 |
3.1.2 主动孤岛划分的1-NKP问题定义及其数学模型 |
3.2 前贪算法 |
3.2.1 前贪算法相关定义说明 |
3.2.2 前瞻贪婪算法步骤 |
3.2.3 基于前贪算法的SDS孤岛划分策略 |
3.3 算例测试 |
3.4 NN实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SDS故障检测、定位与隔离技术研究 |
4.1 NN配电网特点及故障处理需求 |
4.2 故障自愈实现方式及特点 |
4.2.1 就地控制方式 |
4.2.2 集中控制方式 |
4.2.3 综合控制方式 |
4.3 配电网故障检测与定位技术 |
4.3.1 配电网故障检测 |
4.3.2 配电网故障定位 |
4.4 配电网故障隔离与供电恢复技术 |
4.4.1 配电网故障隔离 |
4.4.2 配电网供电恢复 |
4.5 主站与就地型电压时间型馈线自动化相协调的故障处理技术 |
4.5.1 功能描述 |
4.5.2 功能实现 |
4.5.3 现场技术方案 |
5 故障自愈技术验证 |
5.1 电缆线路试验 |
5.1.1 试验内容 |
5.1.2 试验方案及结果 |
5.2 架空线路试验 |
5.2.1 试验内容 |
5.3 试验结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高铁牵引变压器绝缘的介电频谱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变压器频域介电响应研究现状 |
1.2.1 频域介电谱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特征 |
1.2.2 油纸绝缘频域介电谱的建模与解释 |
1.2.3 基于频域介电谱的油纸绝缘状态诊断方法 |
1.2.4 频域介电谱测试方法的优化 |
1.2.5 主要问题阐述 |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油纸绝缘低频介电响应的模型研究 |
2.1 引言 |
2.2 低频激励下油隙介电响应建模 |
2.2.1 测试过程中载流子来源研究 |
2.2.2 载流子运动方程及其分布模型 |
2.3 模型验证与特征分析 |
2.3.1 模型离散化与边界条件 |
2.3.2 试验测试及模型验证 |
2.3.3 介电响应过程载流子分布特征 |
2.4 油纸绝缘系统低频介电参数方程 |
2.4.1 介电参数方程的建立 |
2.4.2 试验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温度对油隙频域介电响应的影响研究 |
3.1 引言 |
3.2 时变温度下油隙频域介电响应特性 |
3.2.1 时变温度下油隙介电谱测试 |
3.2.2 试验结果与特性分析 |
3.3 时变温度下油隙频域介电响应校正 |
3.3.1 时变温度下校正方法研究 |
3.3.2 校正方法验证 |
3.4 温度对油隙电导率频域介电谱的影响规律归纳与证明 |
3.4.1 试验材料处理与测试 |
3.4.2 试验结果分析与规律归纳 |
3.4.3 规律验证与证明 |
3.5 不同温度油隙频域介电谱归算方法与案例证明 |
3.5.1 油隙介电参数与电导率的关系推导 |
3.5.2 归算方法的提出 |
3.5.3 案例证明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绝缘纸不均匀热老化对频域介电谱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不均匀热老化油纸绝缘频域介电响应试验 |
4.2.1 试验材料及其预处理 |
4.2.2 加速热老化实验 |
4.2.3 试验设计及测试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绝缘纸聚合度 |
4.3.2 绝缘纸中弱酸含量 |
4.3.3 频域介电谱测试结果与分析 |
4.4 试验结果讨论 |
4.4.1 影响因素分析与讨论 |
4.4.2 水分及其不均匀分布对频域介电谱的影响 |
4.4.3 不均匀热老化对油纸绝缘水分含量评估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套管油纸绝缘受潮状态评估研究 |
5.1 引言 |
5.2 不同受潮状态套管试验 |
5.2.1 试验材料预处理 |
5.2.2 套管试验模型制作 |
5.2.3 不同受潮状态套管频域介电谱测试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1 试验结果 |
5.3.2 基于修正模型的结果分析 |
5.4 套管油纸绝缘水分含量评估研究 |
5.4.1 参考温度下水分评估研究 |
5.4.2 温度对套管油纸绝缘频域介电谱影响研究 |
5.4.3 实际工况下受潮状态评估方法及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3)X射线法三相流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X 射线法相含率测量原理及系统设计 |
2.1 X 射线的衰减 |
2.1.1 X 射线的几种衰减方式 |
2.1.2 X 射线的衰减规律 |
2.2 相含率测量的原理 |
2.3 相含率测量系统设计 |
2.3.1 X 射线法相含率测量模型 |
2.3.2 X 射线法相含率测量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相含率测量系统硬件设计 |
3.1 X 射线发生系统硬件设计 |
3.1.1 高压电源 |
3.1.2 灯丝电路 |
3.2 X 射线探测系统硬件设计 |
3.2.1 光电倍增管高压电源 |
3.2.2 多道分析器硬件电路设计 |
3.2.3 时钟及电源电路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试验技术研究 |
4.1 室内试验系统 |
4.2 室内试验 |
4.2.1 试验一 |
4.2.2 试验二 |
4.2.3 试验三 |
4.2.4 试验四 |
4.3 试验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 |
第6章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4)东莞电网10kV馈线不停电转供电试验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一的过程及分析 |
1.1 试验接线图及测量点 |
1.2 试验的保护措施 |
1.3 试验步骤 |
1.4 试验数据分析 |
1.4.1 潮流分析 |
1.4.2 合环馈线稳态电流及母线电压分析 |
1.4.3 合环馈线暂态电流及电压分析 |
1.5 试验一小结 |
2 试验二的过程及分析 |
2.1 试验接线图及测量点 |
2.2 试验的保护措施 |
2.3 试验步骤 |
2.4 试验数据分析 |
2.4.1 潮流分析 |
2.4.2 合环馈线稳态电流及母线电压分析 |
2.4.3 合环馈线暂态电流及电压分析 |
2.5 试验二小结 |
3 结论 |
(5)复合电场下油纸绝缘局部放电发展过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特高压直流输电的发展 |
1.1.2 换流变压器内油纸绝缘的局部放电问题 |
1.2 换流变压器绝缘试验中的局部放电问题 |
1.3 电气设备局部放电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直流电压下绝缘局部放电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复合电场下油纸绝缘局部放电试验平台搭建 |
2.1 交流电源部分 |
2.2 直流电源部分 |
2.3 试品部分 |
2.4 测量部分 |
2.4.1 常规脉冲电流检测系统 |
2.4.2 特高频信号检测系统 |
2.4.3 超声波信号检测系统 |
2.4.4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的色谱分析(气相色谱法) |
2.5 局部放电信号采集系统 |
2.6 试验平台校准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复合电场下油纸绝缘局部放电的发展过程 |
3.1 试验研究方法 |
3.1.1 组成复合电场的直流电压值和交流电压值比例的选择 |
3.1.2 试验试品尺寸的选择 |
3.1.3 加压方法的选择 |
3.2 复合电场下油纸绝缘局部放电发展过程试验 |
3.2.1 试验一 |
3.2.2 试验二 |
3.2.3 试验总结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交流电场和复合电场下局部放电的对比 |
4.1 试验研究方法 |
4.2 复合电场下针板模型局部放电发展过程 |
4.2.1 试验现象 |
4.2.2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
4.3 交流电场下针板模型局部放电发展过程 |
4.3.1 试验现象 |
4.3.2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
4.4 复合电场、交流电场下油纸绝缘局部放电发展过程对比 |
4.4.1 复合电场与交流电场起始放电电压对比 |
4.4.2 复合电场与交流电场放电发展过程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基于计算机的变压器出厂试验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变压器及其试验概述 |
1.1.1 变压器 |
1.1.2 变压器试验 |
1.2 变压器测试技术现状及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本课题设计要求和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 |
1.3.1 课题设计要求 |
1.3.2 课题难点和重点 |
1.3.3 课题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变压器出厂试验原理 |
2.1 试验项目简介 |
2.2 电压比测量 |
2.2.1 概述 |
2.2.2 电压比测量方法 |
2.3 绕组直流电阻测试 |
2.3.1 现有测试方法概述 |
2.3.2 回转器测试法 |
2.3.3 绕组直流电阻测试方法总结 |
2.4 绕组绝缘特性试验 |
2.4.1 概述 |
2.4.2 绝缘电阻和吸收比试验 |
2.4.3 绝缘电阻和吸收比常规测量方法 |
2.4.4 绝缘电阻和吸收比计算机测量方法 |
2.5 工频耐压试验和感应耐压试验 |
2.5.1 工频耐压试验 |
2.5.2 感应耐压试验 |
2.6 变压器油电气强度试验 |
2.7 空载试验 |
2.8 负载试验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硬件总体构成框架 |
3.2 EDA9000系列模块简介 |
3.2.1 电压测量模块EDA9015 |
3.2.2 三相电参数数据采集模块EDA9033A |
3.2.3 模拟继电器输出模块EDA9060 |
3.3 本系统中部分典型控制的硬件联接及控制原理 |
3.3.1 绕组直流电阻测量中量程切换 |
3.3.2 空载、负载、感应试验控制 |
3.3.3 工频耐压和变压器油电气强度试验控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软件设计概述 |
4.1.1 EDA9000系列控件常用函数、方法和属性 |
4.1.2 主控程序框架 |
4.2 系统典型界面及程序设计 |
4.2.1 系统主界面设计 |
4.2.2 工频耐压试验界面及程序设计 |
4.2.3 负载试验界面及程序设计 |
4.2.4 数据库程序设计 |
4.2.5 试验报告填写程序设计 |
4.2.6 容错程序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绕组直流电阻测试仿真用图及相关曲线和数据 |
(7)含MMC-HVDC的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协调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含MMC-HVDC的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拓扑结构 |
1.2.2 控制策略 |
1.2.3 交直流互联电网仿真技术 |
1.3 本文工作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含MMC-HVDC的多馈入直流数学模型与控制策略 |
2.1 MMC-HVDC数学模型与控制策略 |
2.1.1 MMC-HVDC数学模型 |
2.1.2 内外环控制策略 |
2.2 LCC-HVDC控制策略 |
2.3 直流控制系统分层结构 |
2.4 小结 |
第三章 混合型背靠背直流输电系统协调控制策略优化 |
3.1 鲁西背靠背直流输电系统调制策略 |
3.1.1 有功功率转移控制 |
3.1.2 无功功率控制 |
3.2 鲁西背靠背直流输电工程安全稳定试验 |
3.2.1 稳控试验平台与相关安稳策略 |
3.2.2 滤波器投切控制 |
3.2.3 柔性直流功率回降执行时序异常 |
3.3 试验现象机理分析 |
3.4 协调控制策略优化及RTDS仿真验证 |
3.4.1 调制功能优化 |
3.4.2 RTDS仿真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含MMC-HVDC的多馈入直流换相失败与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受端交流系统强度 |
4.2 受端交流系统强度对LCC-HVDC换相失败与恢复的影响 |
4.2.1 LCC-HVDC换相失败与恢复机理 |
4.2.2 受端交流系统强度的影响分析 |
4.2.3 仿真验证 |
4.3 MMC-HVDC无功控制对LCC-HVDC换相失败与恢复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含MMC-HVDC的多馈入直流后续换相失败的分析与抑制方法 |
5.1 谐波对LCC-HVDC后续换相失败的影响 |
5.2 暂态无功功率协调控制策略优化 |
5.3 仿真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电力电容器安全运行分析与在线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电力电容器安全运行技术研究现状 |
1.3 电力电容器局部放电在线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基于电特征量测量的PD在线监测技术现状 |
1.3.2 基于非电特征量测量的PD在线监测技术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电力电容器安全运行分析 |
2.1 单调谐滤波电容器参数设计与仿真分析 |
2.1.1 基本公式推导 |
2.1.2 单调谐滤波电容器额定参数选择 |
2.1.3 参数配置的技术分析 |
2.1.3.1 参数配置 |
2.1.3.2 分析验证 |
2.2 电容器内熔丝熔断故障分析 |
2.2.1 内熔丝熔断故障机理 |
2.2.2 差分原理定位故障电容器原理 |
2.2.3 差分原理定位故障电容器的步骤 |
2.2.3.1 电容器中电流值的计算 |
2.2.3.2 电容器初始状态的判断方法 |
2.2.3.3 电容器故障定位 |
2.3 电容器安装接线方式分析 |
2.3.1 角型接线参数设计 |
2.3.2 电容器星型接线与角型接线对比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容器局部放电在线监测去干扰技术 |
3.1 电力电容器局部放电干扰的类型 |
3.2 局部放电去干扰技术的类型 |
3.3 电力电容器PD去干扰的综合模型 |
3.4 傅里叶级数法去除周期窄带干扰 |
3.4.1 傅里叶级数法抗窄带干扰原理 |
3.4.2 傅里叶级数法抗窄带干扰的效果分析 |
3.5 小波变换方法剔除白噪声 |
3.5.1 小波变换方法去除白噪声的基本思想 |
3.5.2 小波变换方法去除白噪声的效果分析 |
3.6 脉冲极性鉴别法去除脉冲干扰 |
3.6.1 脉冲极性鉴别方法原理 |
3.6.2 脉冲极性鉴别法去除脉冲干扰的仿真试验 |
3.7 综合模型仿真试验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DGA的电容器局放在线监测技术研究 |
4.1 油中溶解气体分析法(DGA)简介 |
4.2 电容器油产气机理分析 |
4.3 变压器油产气机理分析 |
4.3.1 变压器短路电流分析 |
4.4 变压器DGA中IEC三比值分析法原理 |
4.5 基于IEC三比值法的电容器DGA故障诊断试验 |
4.5.1 试验平台简介 |
4.5.2 试验数据分析 |
4.5.2.1 油色谱测量数据统计 |
4.5.2.2 基于IEC三比值法的油色谱数据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配电变压器的风险评估与状态检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配电变压器健康状态评估的研究现状 |
1.2.2 配电变压器风险评估的研究现状 |
1.2.3 配电变压器状态检修策略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健康状态评估的关键方法 |
2.1 确定权重的一般方法 |
2.1.1 层次分析法 |
2.1.2 熵权法 |
2.1.3 组合权重法 |
2.2 基于云模型确定隶属度的方法 |
2.2.1 云模型的基本原理 |
2.2.2 利用云模型确定评估指标隶属度 |
2.3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
2.3.1 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原理 |
2.3.2 模糊综合评判的步骤 |
2.4 小结 |
3 配电变压器的健康状态评估 |
3.1 配电变压器健康状态评估的基本框架 |
3.2 配电变压器健康状态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1 配电变压器健康状态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 |
3.2.2 配电变压器各指标相对劣化度的确定 |
3.2.3 配电变压器健康状态评估等级的划分 |
3.3 配电变压器指标权重的确定 |
3.3.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3.3.2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
3.3.3 组合权重法确定指标权重 |
3.4 配电变压器各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3.5 配电变压器健康状态的综合评估 |
3.6 小结 |
4 配电变压器的风险评估 |
4.1 配电变压器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 |
4.1.1 风险的概念及特性 |
4.1.2 风险评估的概念及方法 |
4.2 配电变压器风险评估的基本框架 |
4.3 配电变压器风险因素的量化 |
4.3.1 配电变压器故障概率的确定 |
4.3.2 配电变压器资产的评价 |
4.3.3 配电变压器资产损失程度的评价 |
4.4 配电变压器风险评估模型的确定 |
4.5 实例分析 |
4.6 小结 |
5 配电变压器的状态检修策略研究 |
5.1 概述 |
5.2 配电变压器状态检修决策框架的建立 |
5.3 配电变压器状态检修决策指标的确定 |
5.3.1 配电变压器状态检修决策指标体系的建立 |
5.3.2 配电变压器状态检修决策指标的量化 |
5.4 配电变压器状态检修策略集成的确定 |
5.4.1 检修方式 |
5.4.2 检修时段 |
5.5 基于D-S证据理论的配电变压器状态检修决策模型 |
5.5.1 D-S证据理论的基本概念 |
5.5.2 配电变压器状态检修决策模型的建立 |
5.6 算例分析 |
5.7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CPR1000核电厂主变压器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变压器在国内外及核电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1.2.3 国内核电厂主变压器的发展和现状 |
1.2.4 CPR1000核电厂主变压器系统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2 CPR1000核电厂主变压器的结构设计 |
2.1 主要结构设计思想 |
2.2 主要结构选型配置 |
2.2.1 铁心结构选型 |
2.2.2 线圈结构选型 |
2.2.3 绝缘结构选型 |
2.2.4 引线结构 |
2.2.5 油箱及总体结构 |
2.3 本章小结 |
3 CPR1000核电厂主变压器系统调试方案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安装 |
3.2 系统调试 |
3.2.1 主变压器试验 |
3.2.2 冷却控制系统 |
3.2.3 GPA保护系统 |
3.3 本章小结 |
4 CPR1000核电厂主变压器的在线监测 |
4.1 在线监测的重要意义 |
4.2 在线监测方案的设计与选型 |
4.2.1 在线监测装置设计与原理 |
4.2.2 在线监测装置选型 |
4.3 在线监测色谱方案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变压器试验(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集中式配电自动化终端的故障自愈技术综合应用[D]. 陈菲. 广西大学, 2019(06)
- [2]高铁牵引变压器绝缘的介电频谱研究及应用[D]. 王东阳.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3]X射线法三相流测量技术研究[D]. 孙亮亮. 西安石油大学, 2012(06)
- [4]东莞电网10kV馈线不停电转供电试验与分析[J]. 廖旭明. 广东电力, 2010(11)
- [5]复合电场下油纸绝缘局部放电发展过程的研究[D]. 宗文志.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08)
- [6]基于计算机的变压器出厂试验系统研究[D]. 管金云. 湖南大学, 2005(02)
- [7]含MMC-HVDC的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协调控制策略研究[D]. 李成翔.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8]电力电容器安全运行分析与在线监测技术研究[D]. 潘佩明.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2)
- [9]配电变压器的风险评估与状态检修策略研究[D]. 张婷.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10]CPR1000核电厂主变压器系统设计与实现[D]. 高开健.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