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ave an axe to grind的含义及其来源(论文文献综述)
高新[1](2019)在《交际翻译视角下中文小说人物对话中语气词“呢”的英译研究 ——以《雪境》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气词经常被应用于中国文学的创作中,但对语气词的翻译研究却很少见。交际翻译理论由Newmark于1981年提出,其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并指出交际翻译是一种以受体为导向、以交际效果为中心的翻译方法,受众反应和语篇交际功能应是首要考虑的两因素。《雪境》中对话部分语气词“呢”的出现较为频繁。为了实现理想的交际效果,本文对《雪境》人物对话中的“呢”进行统计,按照表示疑问、反诘、感叹、陈述和疑惑五种语气分类。在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运用意译法、增译法、省译法或者归化的策略,进行语序调整,可增加修饰语,适时改变词性,重新规范形式结构,改进句子的逻辑,使用英语常见词汇。表示疑问语气时,与前边的词语结合;表示感叹语气时,使用英语中的感叹词表达“呢”的意义或者不译,句末仍要用感叹号;表示反诘语气时,使用反问号以增强语气;表示陈述语气时,使用意译法和省译法;表示疑惑语气时,可用前面出现的表示疑惑语气的副词来表达疑惑色彩。以上策略都基于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和表达习惯,以目标读者为中心,对“呢”进行英译以使其表示的各种语气都被自然地表达出来,使译文达到交际目的。交际翻译理论在《雪境》人物对话中“呢”的翻译中的应用,为以后该领域的相关实践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沈金源[2](2020)在《小说《猎魔人:暴风雨季》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随着《指环王》、《哈利·波特》等奇幻作品的流行,奇幻文学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并深受读者喜爱。通过研究发现,当下奇幻文学的翻译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一、同一作品翻译各异,对相同专有名词的翻译往往也不同,为读者带来一定困扰;二、翻译效率较低,尤其是在专有名词的处理上,译者往往要反复查证确认,耗费许多时间与精力。三、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出现理解和翻译错误。因此,报告将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对奇幻小说《猎魔人:暴风雨季》进行翻译实践,探究CAT对于奇幻文学翻译的优势与不足,并针对文本特点提出翻译建议。计算机辅助翻译奇幻文学的优势在于可以统一处理其中的专有名词,通过建立术语库统一相关词汇,避免出现同一专有名词翻译不同的情况。此外,翻译记忆功能还可以避免译者反复回头查证,有效提高翻译效率。报告提出,CAT技术的劣势在于只能根据匹配度进行翻译参考,由于奇幻文学重复率较低,翻译记忆等功能无法得到很好应用。针对使用Trados翻译的重难点,如强化连贯性、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等问题,从技术操作和译者角度分别提出具体对策,对未来的翻译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鲁红辰[3](2017)在《切斯特曼翻译伦理在《水:酿酒人综合指导手册》翻译中的体现》文中认为本翻译实践报告基于笔者参与的《水:酿酒人综合指导手册》(Water:A Comprehensive Guide for Brewers)一书翻译项目完成。该书是一本关于水处理问题的啤酒酿制专业指导用书,其中涉及大量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理科知识。报告根据其词汇、句法、文本等特点将其归于科技类文本类型中,并采用切斯特曼伦理理论对翻译过程进行分析。2001年,切斯特曼于《关于圣哲罗姆誓言的建议》(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一文中提出了翻译伦理理论。该理论主要基于贝尔曼、韦努蒂、皮姆等学者的研究发展而来,并从伦理这一学术视角上总结了再现、服务、传意、规范、以及承诺五项伦理模式。其中前四项伦理是对翻译行为提出的准则,可用来指导翻译策略的选取。而最后一项则是对于翻译工作者职业素养的要求,起到调和前四项伦理的作用。报告基于伦理理论,从理解原文、策略选取、及译语表达等方面讨论了各项伦理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同时分析了该理论如何在语言、语篇、文化思维等层面指导译者选取翻译策略。报告通过分析切斯特曼伦理理论在此次翻译实践中的体现,旨在探讨该理论在翻译策略选取上的指导作用。基于翻译伦理理论对酿酒类书籍的翻译进行分析,是该理论研究领域中较为新颖的方法,希望报告研究内容能为该领域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许琪瑞[4](2017)在《纽马克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科普文本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报告基于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国外科技领域战略翻译实践,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指导下进行了科普文本的翻译策略研究。纽马克提出语言具有三种功能——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根据这三种语言功能,纽马克将文本分成三种类型——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他认为,译者应根据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其中最有效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强调信息内容,译者要忠于原作者;交际翻译强调信息产生的效果,译者要忠于目标语读者。本报告对科普文本的文本特点进行了分析。科普文本是科技文体的一种,以传播科学知识为目的,目标读者众多,因而既具备科技文体所需的科学性,还兼具通俗性、文学性与趣味性。翻译时译者既要本着严谨的科学精神忠实于原文,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又要考虑到目标读者的可接受性,注意译文的通俗与连贯。为了让大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原文本内容,笔者以纽马克翻译理论为指导,提出了以下几种翻译策略:采用直译法,准确地传递原文信息内容,保持科普文本严谨性;采用意译法,使读者能充分理解原文;运用增译法,使语义明晰;运用重构法,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读者习惯;运用形合与意合,增强译文表达的逻辑性。将以上的翻译方法运用于翻译实践,可以准确地传译科普文本的原文信息内容,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再现原文的表达效果。
崔凯[5](2013)在《文化视角下《文化南宁》之《民间记忆》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南宁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早在史前的一万多年,壮、汉先民就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但在20世纪50年代前,南宁却一直是座默默无闻的小城,虽为广西首府,名气却不及桂林。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半城绿树半城楼”早已让南宁这座“中国绿城”闻名海外。南宁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伴随着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2008年“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如期建成,南宁作为首府和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占尽先机。历史发展的机遇使南宁赢得了世界的瞩目。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并不是南宁的全部;这里还有让人心醉的风景—多彩的民俗文化。南宁及其所辖6县自古便是壮、汉、瑶、苗、侗、仫佬、满、毛南、土家等少数民族和谐共处的家园,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伴随百姓的衣食住行、节庆礼俗、婚丧嫁娶、甚至是歌谣传说。都是这座城市的生命力所在。农具是农民的宝贝,于是有了农具节;歌圩是寻找爱情的日子,所以那天山山寨寨到处都是爱情的歌声;家中添丁,“灯酒”一摆,炮龙舞起来;细雨纷纷,竟是怀念故人的日子,于是白幡遍野,行人欲断;过新年了,又包粽子……然而随着城市的扩张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民间风俗在人们的头脑中渐渐模糊。留着这些珍贵的记忆,才能让我们深刻了解浮华喧闹背后的真实。推介南宁,了解南宁,这些民间记忆必不可少。鉴于此,译者撰写此翻译报告,希望通过译介,传播民俗文化,提升南宁的国际窗口形象,打造南宁文化“软实力”,让更多西方人了解南宁,了解广西。本文从刘宓庆先生的文化翻译战略观出发,站在“文化战略”的高度看待民俗英译,以翻译推介民俗文化,推动文化“走出去”,增强文化“软实力”。在实践操作层面,文章从文化视角切入,探讨了民俗文本英译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诸如:文化负载词英译、平行文本的查找及使用、具体的翻译操作技巧、译者的介入等,并根据译者的实践体会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是一篇翻译报告,是译者对翻译过程的总结,国内至今没有学者从实践角度、以翻译报告的形式探讨民俗英译,此为本文创新之处。译者希望此文能对后来的学者研究民俗英译尽到绵薄之力。
刘秀娟[6](2015)在《英汉成语互译中去隐喻化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隐喻是语言使用中最常见的现象,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使用隐喻来表达情感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惯常行为。翻译是人的一种思维活动,是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是把源语言的信息用译语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但是,由于不同语言、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使人们很难正确理解、欣赏外国语言,比如成语。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某种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转码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我们看到的翻译文本中有很多隐喻在转换中得到了很好的处理,但还有很多隐喻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转换,这说明,并非所有翻译过程都能有效、无误、精确地传达源语中所表达的隐喻内容。所以,在翻译中就必须用非隐喻方式在目标语中表达源语中的隐喻,这便是翻译过程中的“去隐喻化”现象。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对于隐喻和去隐喻的研究现状,对英汉隐喻成语进行了界定。然后,分析了英汉隐喻成语的来源、特征、异同,并对英汉隐喻成语进行了对比。接着以《英语常用隐喻辞典(英汉双解)》、《汉语成语词典》、《汉英成语词典》和《汉语大辞典》为语料,从中找出了4592条含有动物的汉语成语和303条含有动物的英语成语,并选取其中的部分作为范例,来分析翻译中的去隐喻化现象,并探讨了去隐喻化的分类、去隐喻化的理据及其目的,并得出对于隐喻成语人们不得不用去隐喻化来转换,去隐喻化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去隐喻化已成为翻译界的一个趋势。
陈宾丽[7](2017)在《《光山花鼓戏》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信阳地区的光山花鼓戏是河南省的稀有剧种,先后于2004年和2014年被列为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重点抢救项目及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光山花鼓戏作为河南地区的特色民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翻译及宣传光山花鼓戏是国际社会了解该类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关光山花鼓戏的文本翻译也愈来愈重要。然而,目前笔者在各大数据库及其它网络资源中并未发现专门针对信阳光山花鼓戏的英译文本。本次翻译实践首次尝试选取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杨丽萍主编的《光山花鼓戏》的部分内容进行翻译,目的是为了对外传播光山花鼓戏,凸显中华民俗文化,促进其走向世界舞台。光山花鼓戏文本的翻译也应有别于其它文本的翻译,合适的理论指导和恰当的翻译方法能够忠实通顺地翻译光山花鼓戏,以达到传播中国民俗文化的目的。笔者将在功能主义目的论的指导下,以向目的语读者传播中华文化为宗旨,对所选翻译文本内容进行英译实践,以期探讨中国民俗文本英译的有效翻译方法。笔者针对在翻译中遇到的翻译难点,如词、句、篇章以及光山花鼓戏特色文化,探讨具体的翻译方法,如异化法和归化法、直译法、直译加解释法、意译法、音译法、音译加解释法和加注法,努力克服中英文化差异,以便更好地宣传光山花鼓戏,进一步促进中华传统民俗文化走向世界。同时也希望为此类文本的翻译实践提供借鉴,深化对功能目的论的认识,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和翻译实践水平。该翻译实践报告包括六个部分:引言、理论指导、翻译任务描述、目的论指导下光山花鼓戏文本英译研究、光山花鼓戏特色文化英译方法、翻译实践总结。
潘震[8](2011)在《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 ——以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及其英译本为语料》文中指出中国典籍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思想常常寓于情感之中,可以说,情感文化翻译是中国典籍翻译的关键之一,该领域的研究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华民族的情感文化体系为主体,以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及中外译者的英译本为语料,以自然情感的语言表达为切入点,突破词、句、篇层面的硬性束缚,立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层面,全面并深入研究各种情感范畴及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并对其传译过程和传译效果进行细致的探讨,同时对比分析中式传情与西式传情的异同及其认知、民族文化思想动因,最后回到翻译实践层面,提出以“情感传真”为目的的一系列中华情感翻译策略。全文共八章,包括绪论和结语。第一章绪论首先从语言学、心理学等角度简要回顾了情感研究取得的成果与不足,梳理并评述了文化、文化翻译、情感翻译领域的相关研究;其次阐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阐述了本研究的哲学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最后汇报了本文的研究框架与内容。第二章以情感分类为开端,将情感视为自然情感与社会道德情感的统一,并进一步构建了包含本体范畴、表达范畴及文化范畴三个层面的多层级性情感范畴结构体。同时本研究引入认知语言学的隐转喻机制,指出民族文化思想影响并制约着隐转喻模式的选择和使用,继而影响并制约着情感的语言表达。故本文将从情感的具体语言表达入手,通过分析所运用的隐转喻机制,以此来探究其内部蕴含的民族哲学思想及历史文化因子,从本原上正确区分中式传情和西式传情,从而保证准确无误地向西方译介中国的传统文化。第三章首先在喜悦类情感的本体范畴层面,追溯了“喜”与“乐”的中国古典音乐美学本原和“喜”的“仁爱”之心;其次,“笑”表达范畴层面的英译分析探讨了“笑”的情状、语义类型及相关的社会基因。其文化范畴层面的英译分析继而透射出中国传统“笑”文化的民族性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侠”、“士”与“义”的文化底蕴;再次,“礼”与“乐”的融合体现了“乐天知命”、“与民同乐”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最后,“孝”情感范畴及相关尊敬语、自谦语的英译分析,为研究中华亲情文化体系及其传译提供了突破口。第四章以愤怒情感的本体范畴英译分析为开端,继而进入至面部、体态、詈语、颜色及人体器官等表达范畴,分析了具有东方情感色彩的传译过程。紧接着本章从文化层面探究了“气”、“修身至和”、“善恶因果”及“天人合一”文化,并深入研究了蕴含其中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及民族精神,进一步揭示了情感文化的民族性和思维惯性。第五章首先阐述了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中悲伤类情感的乐感文化特征及东方悲剧精神。其次,本章对“悲”、“哀”等本体范畴,“哭”、“五味”、“身体伤害”、“自然意象”等表达范畴的传译过程及传译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有关“天”与“命”、“忧世”与“忧生”及“丧葬礼仪”等文化范畴层面的英译分析,进一步探究了宿命论、“变”与“化”、“忧世”与“入世”、“孝”与“礼”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其传译。第六章为恐惧类情感范畴的英译分析。本章通过“惊”、“畏”等本体范畴、面部、体态、情境等表达范畴的传译过程及传译效果的分析,强调了恐惧情感在传译过程中所应凸显的乐感或美感。继而从文化范畴层面探究了以“义”与“孝”为根本动因的生死观、凸显社会道德意义的鬼神说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其英译。第七章针对以上四种基本情感范畴的英译分析,本章首先强调了情感文化翻译的本质和民族性,指出情感传真必然包含自然情感传真和社会道德情感传真,而后者是情感传真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进一步强调了情感文化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和审美距离的合理调配。第八章作为全文的总结,归纳了本研究的得失,并对后续研究提出一定的展望。
冉坤[9](2020)在《科技英语中气象词汇的翻译方法 ——以《特种部队水面作战》(1-3章)为例》文中认为气象学聚焦气象情况和大气变化规律的研究并为人们预报天气。从人们的日常交通出行到农业灾害再到军队的军事作战甚至到地球家园的保护,气象学在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世界各国十分重视对气象学的研究。词汇是构成篇章的基本元素,只有准确理解气象词汇的意思,才能掌握气象科技文本的含义,气象学词汇的翻译对于理解气象科技语篇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特种部队水面作战》(1-3章)的具体实例,探讨不同类别气象词汇的翻译方法。本文将翻译实践中出现的气象词汇划分为四类,分别为气象学专业词汇、专业化的普通词汇、空缺词和缩略词。根据分类笔者对专业词汇提出了直译法、直译加注法、仿译法;对普通词汇提出了直译法、词义引申法、增译法;对空缺词提出了音译法;对缩略词提出了直译法、意译法。以上翻译方法的使用能够使气象词汇的含义更加明确,传递出的气象信息更准确,从而帮助作战人员精准掌握气象状况并顺利制定良好的作战计划。这不仅符合科技文本忠实性的翻译原则,同时也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帮助读者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印象。
李丹丹[10](2020)在《“19世纪浪漫主义美学”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浪漫主义美学的发展为西方近代美学奠定了基础,对欧洲乃至世界文学和美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由于哲学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对于浪漫主义美学的哲学价值也一直存在着各种争议。因此,为了获得对浪漫主义美学的客观准确认识,以及促进中西方哲学的繁荣发展,亟需重新界定浪漫主义美学的价值。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笔者选取美国学者凯伦·戈罗迪斯基(Keren Gorodeisky)所著的一篇学术论文“19世纪浪漫主义美学”(“19th Century Romantic Aesthetics”)。源文本侧重于以浪漫主义的美学至上观点为中心,从理性、认识论和形而上学、政治伦理和自然等特定哲学问题出发,解读19世纪浪漫主义美学。该文本与一般通俗读物不同,文中含有大量的哲学译名及背景信息,语言比较抽象,语义复杂多重,文化底蕴深厚,对原文哲学思想有清晰的认识,精准把握译名含义并恰当表达是翻译该类文本的关键。倘若译者采用传统的翻译理论,可能难以实现哲学文本的完全翻译,而读者在遇到陌生的哲学译名及背景信息时,可能就会造成理解或阅读障碍。此时,“厚重翻译学”就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国内外学者经常使用该理论研究典籍翻译、文学翻译或殖民文化翻译等,以期为读者呈现更加全面立体的译本,借助该翻译策略的优越性,重现异域民族文化风情。因此,笔者也以克瓦米·安东尼·阿皮亚所提出的“厚重翻译”为理论指导,针对源文中所涉及的相关哲学人物及作品、哲学译名及概念,通过添加脚注或者括号加注的形式,将源文本重新置于丰富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本翻译报告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翻译任务描述,第二部分是翻译过程,第三部分是此次翻译报告的核心,笔者借助厚重翻译理论所做的案例分析,最后一部分是翻译实践总结。
二、have an axe to grind的含义及其来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ave an axe to grind的含义及其来源(论文提纲范文)
(1)交际翻译视角下中文小说人物对话中语气词“呢”的英译研究 ——以《雪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翻译项目介绍 |
第二部分 翻译稿 |
第三部分 翻译研究报告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翻译项目介绍 |
1.3 论文结构 |
第2章 交际翻译理论及其在小说翻译中的应用 |
2.1 交际翻译理论 |
2.2 交际翻译理论在小说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
2.3 小结 |
第3章 语气词“呢”的意义功能及《雪境》人物对话中“呢”分布与分类 |
3.1 语气词“呢”的意义功能 |
3.2 《雪境》人物对话中“呢”的分布与分类 |
第4章 《雪境》人物对话中语气词“呢”的英译策略 |
4.1 表示疑问语气“呢”的英译策略 |
4.2 表示感叹语气“呢”的英译策略 |
4.3 表示反诘语气“呢”的英译策略 |
4.4 表示陈述语气“呢”的英译策略 |
4.5 表示疑惑语气“呢”的英译策略 |
4.6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研究发现 |
5.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小说《猎魔人:暴风雨季》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翻译任务介绍 |
1.1 任务来源 |
1.2 翻译材料介绍 |
1.3 本次翻译实践的意义 |
第2章 翻译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2 翻译过程描述 |
2.3 译后处理 |
第3章 计算机辅助翻译及应用 |
3.1 计算机辅助翻译 |
3.2 计算机辅助翻译奇幻文学的可行性 |
3.2.1 计算机辅助翻译《暴风雨季》的优势 |
3.2.2 计算机辅助翻译《暴风雨季》的劣势 |
3.3 CAT翻译《暴风雨季》的难点及对策 |
3.3.1 强化连贯性 |
3.3.2 文化专有项的翻译 |
第4章 《暴风雨季》翻译实践总结 |
4.1 翻译实践所得经验 |
4.2 问题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选取翻译任务中的材料 |
致谢 |
(3)切斯特曼翻译伦理在《水:酿酒人综合指导手册》翻译中的体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与文本分析 |
1.1 翻译任务描述 |
1.2 文本类型分析 |
第二章 翻译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2 译中问题 |
2.3 译后修改和审校 |
第三章 翻译伦理理论 |
3.1 理论背景 |
3.2 翻译伦理理论 |
3.2.1 再现的伦理 |
3.2.2 服务的伦理 |
3.2.3 传意的伦理 |
3.2.4 规范的伦理 |
3.2.5 承诺的伦理 |
第四章 译例分析 |
4.1 语言层面 |
4.1.1 词汇处理方法 |
4.1.2 句子处理方法 |
4.2 语篇层面 |
4.2.1 人称代词替代与省略 |
4.2.2 语义转换与增补 |
4.2.3 语言风格的选择 |
4.3 文化与思维方式层面 |
4.3.1 直译加注 |
4.3.2 意译 |
4.3.3 增译与减译 |
4.3.4 四字结构 |
总结 |
5.1 理论实践总结 |
5.2 翻译实践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翻译实践文本 |
附录二 翻译实践证明 |
(4)纽马克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科普文本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翻译任务及过程描述 |
1.1 翻译任务描述及项目意义 |
1.2 译前准备 |
1.3 译中过程 |
1.4 译后审校 |
第二章 纽马克翻译理论 |
2.1 文本类型 |
2.2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
第三章 文本分析 |
3.1 科普文本的文本类型 |
3.2 科普文本的文体特征 |
3.3 源文本语言特点 |
3.3.1 专业词汇众多 |
3.3.2 语句逻辑严密 |
3.3.3 善用文学性表达 |
3.3.4 引用直接引语 |
第四章 翻译案例及翻译策略 |
4.1 直译 |
4.2 意译 |
4.3 增译 |
4.4 结构调整 |
4.5 形合与意合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翻译实践文本 |
附录二 翻译实践证明 |
(5)文化视角下《文化南宁》之《民间记忆》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in English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本简介 |
第二章 翻译策略 |
2.1 翻译的文化战略观 |
2.2 文化翻译观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3.1 文化负载词英译 |
3.1.1 音译加注解(注释) |
3.1.2 直译加注释 |
3.1.3 音译加类别词 |
3.1.4 意译加注解 |
3.1.5 图像传译法 |
3.2 平行文本查找及使用 |
3.2.1 确定民俗表达 |
3.2.2 了解民俗内容 |
3.2.3 丰富译文表达 |
3.2.4 推荐的网站 |
3.3 翻译技巧的使用 |
3.3.1 增译 |
3.3.2 语言的归化 |
3.3.3 抽象表述具体化 |
3.3.4 虚实结合 |
3.3.5 省译 |
3.4 译者的介入 |
3.4.1 译文视角的转换 |
3.4.2 纠正原文谬误 |
3.4.3 树立正面文化形象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原文与译文文本) |
致谢 |
(6)英汉成语互译中去隐喻化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语料选择 |
第一章 翻译中去隐喻化现象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一节 国内外对隐喻的研究情况 |
一、国外对隐喻的研究概述 |
二、国内对隐喻的研究概述 |
第二节 国内外对去隐喻的研究情况 |
一、国外对去隐喻的研究概述 |
二、国内对去隐喻的研究概述 |
第二章 成语与隐喻成语翻译 |
第一节 成语的界定 |
一、英语成语的界定 |
二、汉语成语的界定 |
第二节 成语的来源 |
一、英语成语的来源 |
二、汉语成语的来源 |
第三节 英汉成语的特点 |
一、突出的形象性 |
二、结构的固定性 |
三、长期的习用性 |
四、意义的整体性 |
第四节 英汉成语的异同 |
一、英语中的成语 |
二、汉语中的成语 |
三、英汉成语的对比 |
第五节 隐喻成语的翻译 |
第三章 英汉成语互译中去隐喻化的现象与理据 |
第一节 去隐喻化的现象 |
一、颜色域隐喻词的去隐喻化 |
二、味觉词“酸”的去隐喻化 |
三、植物域的去隐喻化 |
四、数字域的去隐喻化 |
第二节 去隐喻化的分类 |
一、部分去隐喻化 |
二、完全去隐喻化 |
三、逆向去隐喻化 |
第三节 去隐喻化的理据 |
一、文化背景不同 |
二、动物形象不同 |
三、动物形象空缺 |
四、宗教信仰不同 |
第四节 去隐喻化的目的 |
一、消除地域文化差异 |
二、消除历史文化差异 |
三、消除宗教文化差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光山花鼓戏》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光山花鼓戏 |
1.2 项目背景 |
1.3 项目意义 |
1.4 报告结构 |
第二章 翻译理论指导 |
2.1 目的原则 |
2.2 连贯原则 |
2.3 忠实原则 |
2.4 目的论对光山花鼓戏的翻译启示 |
第三章 翻译任务描述 |
3.1 翻译文本介绍 |
3.2 翻译文本语言特点 |
3.3 译前准备 |
3.3.1 相关资料搜集 |
3.3.2 原文阅读与分析 |
3.3.3 翻译辅助工具 |
3.4 翻译过程描述 |
3.5 译文审校 |
第四章 目的论指导下光山花鼓戏文本英译研究 |
4.1 词汇翻译 |
4.2 语句翻译 |
4.3 篇章翻译 |
第五章 光山花鼓戏特色文化英译方法 |
5.1 异化法 |
5.2 归化法 |
5.3 直译法 |
5.4 直译加解释法 |
5.5 意译法 |
5.6 音译法 |
5.7 音译加解释法 |
5.8 加注法 |
第六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A:原文 |
附录B:译文 |
(8)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 ——以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及其英译本为语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哲学基础及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与内容 |
第二章 中国传统情感范畴构建 |
2.1 情感的理解 |
2.1.1 情感分类 |
2.1.2 情感内涵 |
2.2 情感范畴及情感范畴化 |
2.2.1 范畴的界定 |
2.2.2 情感范畴及其特点 |
2.2.3 情感范畴的隐转喻机制 |
2.2.4 情感的范畴化 |
第三章 喜悦类情感英译研究 |
3.1 喜悦情感的本体范畴 |
3.1.1 "喜"、"乐"的中国古典音乐美学本原 |
3.1.2 "喜"的"仁爱"之心 |
3.1.3 "喜"、"欢"的爱情表现 |
3.2 以"笑"为核心的表达范畴 |
3.2.1 "笑"的情状 |
3.2.2 "笑"的语义类型 |
3.2.3 "买笑"的社会基因 |
3.3 喜悦情感的文化范畴 |
3.3.1 "侠"、"士"与"义"文化 |
3.3.2 "礼乐"文化 |
3.3.3 以"孝"为核心的亲情文化 |
第四章 愤怒类情感英译研究 |
4.1 愤怒情感的本体范畴 |
4.2 愤怒情感的表达范畴 |
4.2.1 面部范畴 |
4.2.2 体态范畴 |
4.2.3 詈语范畴 |
4.2.4 颜色范畴 |
4.2.5 人体器官范畴 |
4.3 愤怒情感的文化范畴 |
4.3.1 "气"文化 |
4.3.2 "修身至和"文化 |
4.3.3 "善恶因果"文化 |
4.3.4 "天人合一"文化 |
第五章 悲伤类情感英译研究 |
5.1 悲伤情感的本体范畴 |
5.2 悲伤情感的表达范畴 |
5.2.1 "哭"范畴 |
5.2.2 "五味"范畴 |
5.2.3 身体伤害范畴 |
5.2.4 自然意象范畴 |
5.3 悲伤情感的文化范畴 |
5.3.1 "天"与"命"文化 |
5.3.2 "忧世"与"忧生"文化 |
5.3.3 "丧葬礼仪"文化 |
第六章 恐惧类情感英译研究 |
6.1 恐惧情感的本体范畴 |
6.2 恐惧情感的表达范畴 |
6.2.1 面部范畴 |
6.2.2 体态范畴 |
6.2.3 情境范畴 |
6.3 恐惧情感的文化范畴 |
6.3.1 生死观 |
6.3.2 鬼神说 |
6.3.3 "口舌"与"言行"文化 |
第七章 中国传统情感翻译策略 |
7.1 情感翻译的本质及意义 |
7.2 情感传真 |
第八章 结语 |
附录一: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及其英译本书目 |
附录二:英美原版短篇小说书目 |
附录三: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科技英语中气象词汇的翻译方法 ——以《特种部队水面作战》(1-3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翻译任务描述 |
2.1 翻译任务背景介绍 |
2.2 翻译任务文本中词汇特点分析 |
2.3 翻译材料选择标准 |
2.4 翻译工具及参考文献的准备 |
2.5 翻译计划 |
3.科技英语中气象词汇的分类 |
3.1 气象学专业词汇 |
3.2 专业化的普通名词 |
3.3 空缺词 |
3.4 缩略词 |
4.科技英语中气象词汇的汉译方法 |
4.1 气象学专业词汇的翻译方法 |
4.1.1 直译法 |
4.1.2 直译加注法 |
4.1.3 仿译法 |
4.2 专业化普通名词的翻译方法 |
4.2.1 直译法 |
4.2.2 词义引申法 |
4.2.3 增译法 |
4.3 空缺词的翻译方法 |
4.4 缩略词的翻译方法 |
4.4.1 直译法 |
4.4.2 意译法 |
5.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1 原文 |
附录2 译文 |
(10)“19世纪浪漫主义美学”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英语原文 |
汉语译文 |
翻译报告 |
前言 |
1 翻译任务描述 |
1.1 翻译任务来源 |
1.2 翻译任务简述 |
1.2.1 翻译文本简述 |
1.2.2 文本作者简介 |
1.3 翻译项目意义 |
2 翻译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1.1 翻译理论的准备 |
2.1.2 背景知识的搜集 |
2.1.3 翻译工具的准备与译名表的制定 |
2.2 翻译初稿的分析与修改 |
2.2.1 译名翻译的准确性 |
2.2.2 译名翻译的一致性 |
2.3 翻译二稿的分析与修改 |
2.3.1 语句翻译的确切性 |
2.3.2 语句翻译的连贯性 |
2.4 翻译终稿的分析与润色 |
3 翻译案例分析 |
3.1 厚重翻译学在本案例中的适用性分析 |
3.2 基于厚重翻译理论的翻译方法 |
3.2.1 释义 |
3.2.2 释物 |
3.2.3 释因 |
3.2.4 释源 |
4 翻译实践总结 |
4.1 译名意识的树立 |
4.2 文化知识储备的拓展 |
4.3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
4.4 翻译理论学习的加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译名表 |
附录二 人名对照表 |
附录三 书刊名对照表 |
四、have an axe to grind的含义及其来源(论文参考文献)
- [1]交际翻译视角下中文小说人物对话中语气词“呢”的英译研究 ——以《雪境》为例[D]. 高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2]小说《猎魔人:暴风雨季》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报告[D]. 沈金源.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切斯特曼翻译伦理在《水:酿酒人综合指导手册》翻译中的体现[D]. 鲁红辰.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3)
- [4]纽马克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科普文本翻译实践报告[D]. 许琪瑞.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3)
- [5]文化视角下《文化南宁》之《民间记忆》翻译报告[D]. 崔凯. 广西师范大学, 2013(S1)
- [6]英汉成语互译中去隐喻化现象研究[D]. 刘秀娟. 黑龙江大学, 2015(06)
- [7]《光山花鼓戏》翻译实践报告[D]. 陈宾丽. 信阳师范学院, 2017(01)
- [8]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 ——以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及其英译本为语料[D]. 潘震.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9]科技英语中气象词汇的翻译方法 ——以《特种部队水面作战》(1-3章)为例[D]. 冉坤.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10]“19世纪浪漫主义美学”翻译报告[D]. 李丹丹. 河南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