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水疱病病猪便血携血状况的测定

传染性水疱病病猪便血携血状况的测定

一、传染性水泡病病猪排泄物和血液带毒情况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上海市猪传染性水泡病科研协作组[1](1977)在《传染性水泡病病猪排泄物和血液带毒情况的测定》文中提出 为了了解猪水泡病病猪的散毒途径,遵照毛主席“认识从实践始”的教导,我们进行了水泡病猪大小便和血液带毒情况的试验。现将试验情况归纳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一)试验材料 1.大便——从人工接种猪水泡病强毒而感染发病的猪群中挑选6只。分别于接种之后5日、11日和18日各宰杀2只。宰杀后剖腹取出内脏。随即从直肠内先挤出一部分大便弃去,然后才挤出一部分大便盛于洁净的塑料袋内。将两只猪的大便并在一起,并且冷冻贮藏。作为检验材料。

易泽忠[2](2012)在《湖南生猪业发展及其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湖南是全国生猪业大省,生猪业是全省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风险及其管理是影响湖南生猪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论文以“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为基本框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采取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并结合作者长期农村工作的实践,对湖南生猪业发展及其风险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及创新如下:(1)揭示了湖南生猪业发展及其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畜牧生产理论能够为生猪业发展及其风险管理提供专门知识和基本线索。风险社会理论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而风险本身可能来源于社会的任何一个领域,这是生猪业风险管理的宏观背景。风险管理理论为生猪业的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行动框架,这一框架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三个环节。另外,系统理论能够为生猪业的风险管理提供方法论指导。(2)分析了湖南生猪业的发展现状,并对其产量进行了预测。论文分析了国内外生猪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湖南生猪的品种分布、地域分布、生产方式、发展的优劣势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湖南及全国未来数年的生猪产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湖南生猪业的产量是一种波动性的持续增长趋势。(3)识别和分析了湖南生猪业的风险类型,并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生猪业风险识别指标体系。论文对湖南生猪业存在猪肉质量安全风险、环境风险、市场风险和灾变风险的成因和典型风险事件进行详细分析,并运用德尔菲法和文献分析法,初步确定了湖南生猪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调查法确定了最终评价指标体系。(4)运用多种方法对湖南生猪业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并对湖南生猪业的市场风险进行了实证评价。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了在四种风险类型中,猪肉质量安全风险所占的权重最大,而环境风险所占的权重最小,相对分散型生产模式,生猪的规模化生产模式的风险更大。另外,通过对19个基本风险事件发生概率的调查,并利用最小割集模型进行计算,得出了生猪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及各基本风险事件的概率重要度。基于偏好指数的语言多准则决策方法对湖南生猪业在不同的生产模式下的风险进行定性评价。最后,基于2000年以来湖南生猪业市场风险数据,利用数学模型对生猪市场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湖南生猪市场风险存在年度间差异显着,正向高度风险年度、正向一般风险年度、无风险年度、负向一般风险年度和负向高度风险年度。(5)对湖南生猪业的风险控制进行了定性分析,并提出了提高湖南生猪业风险防控能力的政策建议。在风险要素的控制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在生猪与猪肉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建议推行HACCP体系;在养殖场址选择、防污设施建设、粪污综合利用等方面加强监控和引导;实施政策性补偿,建立生猪期货制度、提供信息预警服务;加强生猪保险体系、疫病防治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等。同时从理念转变、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保障机制建立与完善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湖南生猪业风险防控能力的保障措施。

徐静[3](2015)在《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分离及部分特性鉴定》文中指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of swine,TGEV)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是猪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体之一。该病毒引起的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TGE)以严重腹泻、呕吐和脱水为主要临床特征。TGE发病急,流行范围广,且经常与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RV)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等其他病毒或细菌混合感染,从而加重了其发病和死亡,给畜牧业造成严重的损失。对TGEV流行毒株的分离与鉴定,无论是对该病的基础性研究或病毒相关生物产品研制及疾病的科学防控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TGEV粪便病料为材料,比较了TGEV在猪原代睾丸细胞,传代细胞系ST细胞以及PK15细胞上的增殖情况。病毒在三种细胞上连续传代,传至25代左右,提取核酸检测,通过RT-PCR测定病毒在三种细胞的增殖情况,测定结果显示,病毒在这三种细胞上均可扩增出病毒特异条带。通过对不同代次细胞毒的TCID50测定比较,在ST传代细胞病毒滴度与其他两种细胞滴度相当,且在ST细胞出现病变最早,故本实验选择ST细胞来进行TGEV病毒的连续培养。当病毒适应ST细胞系后,用TGEV,PED,PRV特异性引物对病毒进行检测。经过核酸检测证明除TGEV外,细胞培养物中还可检测到PEDV和PRV,表明在进行TGEV传代过程中,存在有三种病毒的细胞混合感染。为使TGEV得到纯化,本研究采用蚀斑纯化技术对病毒进行了纯化。通过对TGEV蚀斑形成试验的摸索,确定了蚀斑形成条件为:琼脂糖浓度为1.6%,培养液-琼脂糖混合培养液的最适温度约30℃,琼脂糖厚度3mm,中性红浓度为0.02%。通过核酸检测为TGEV阳性的蚀斑毒继续进行蚀斑试验,直致蚀斑大小形态一致,且核酸检测TGEV阳性。对纯化后的病毒在ST细胞上连续传代,利用核酸检测,证明病毒可在在细胞上的稳定增殖。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接种TGEV病毒,可产生特异性荧光,电镜观察观察表明。病毒直径约150 nm左右,病毒粒子具有典型的冠状结构;病毒感染ST细胞后进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可看到病毒弥散的存在于细胞质中,直径在60-100 nm。本实验对纯化后病毒的部分理化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病毒对热敏感,60℃水浴30min即可完全失活;病毒不耐酸碱,在PH为3和PH为9的条件下病毒滴度明显降低。该病毒对有机试剂如乙醚氯仿等较敏感。以纯化后的细胞培养毒30 ml口服感染新生仔猪,仔猪在感染后30 h出现呕吐,腹泻,消瘦和脱水,表现为行动迟缓,腿部僵直等症状,仔猪在感染后8 d死亡,仔猪感染后不同时间收集粪便样品,进行RT-PCR检测,感染仔猪72 h开始排毒。病死猪剖检发现肠管扩张,充满液体,小肠绒毛变短,脱落。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成功分离纯化,为该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和病毒的生物学特征以及疫苗的制备等奠定了物质基础。

虞蕴如[4](1985)在《浅谈兽医病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的病毒分类和命名法,本文重点在动物病毒方面,介绍RNA病毒11个科25个属及3个亚科和DNA病毒6个科18个属及5个亚科,还述及病毒科的主要形态和特性,属内主要病毒成员引起传染病的特征,病毒在机体内的增殖部位,采取什么病料最适宜,以及病毒所适应之细胞等内容。供同行在临床实践、教学和科研中参考,因篇幅所限,有关病毒的分子量、沉降系数、浮密度等从略,诊断方法亦只能重点介绍。人类等病毒只提一笔。

宋春莲[5](2016)在《PRV和PCV2混合感染仔猪致病特点及猪伪狂犬病防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和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PCV2)都能使猪发病和产生免疫抑制,二者混合感染引起发病猪病情加重及猪场重大经济损失,但二者混合感染导致机体损伤及致病的机理还不清楚。深入研究猪圆环病毒2型胁迫下猪伪狂犬病防控机制,能为种猪场猪伪狂犬病净化提供理论支持。本试验通过人工单独和混合感染PRV和PCV2,通过分离病毒、荧光定量PCR以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血清感染抗体的测定,研究PRV和PCV2混合感染的致病机制;并对云南省72家规模猪场进行了猪伪狂犬病净化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1.PRV和PCV2混合感染仔猪的临床病理学研究PRV和PCV2都是猪的重要传染病。PRV可以引起猪的繁殖障碍及呼吸道疾病;PCV2引起猪的断奶后多系统消耗综合征、繁殖障碍、皮炎与肾病综合征及呼吸道病综合征等多种疾病。本实验通过人工单独感染PRV、单独感染PCV2、混合感染PRV和PCV2,对感染仔猪后出现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混合感染PRV和PCV2的仔猪出现的病理症状比单独感染病毒产生的症状严重。PRV单独感染仔猪表现为特有的“发热-神经症状-奇痒-呕吐(腹泻)”症状;PCV2单独感染仔猪表现为“发热-呼吸困难-消瘦-贫血”等多系统功能衰竭综合症;而PRV和PCV2混合感染仔猪表现为“发热-消瘦-神经衰竭-呕吐-死亡”等特征性临床症状;单独感染PRV或PCV2组的仔猪没有出现死亡,而混合感染PRV和PCV2组的仔猪在感染后第14d全部死亡。显微观察可见,攻毒后第3d-35d,感染仔猪的心、肝、脾、肺、肾、淋巴结和小脑均出现明显的显微病理变化。混合感染仔猪的组织病理变化要比单感染PRV或PCV2的病变严重,单感染PRV比单独感染PCV2仔猪的显微病理变化严重,对照组无病理变化。2.人工感染PRV和PCV2仔猪组织器官病毒载量消长规律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单独感染PRV或PCV2组,混合感染PRV和PCV2组,在攻毒后第3、7、14、21、35d,随机取2头仔猪宰杀,取心、肝、脾、肺、肾、腹股沟淋巴结、小脑7个组织器官;采集感染仔猪的血液、肛门拭子,鼻拭子进行病毒载量测定,分析样品中的带毒情况及排毒变化规律。结果:7个组织器官混合感染组的组织病毒载量比单独感染PRV组或PCV2组高,PRV的载量比PCV2高;病毒载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肺脏、腹股沟淋巴结、肝脏、脾脏、肾脏、小脑、心脏。其中混合感染组PRV病毒载量在第14d最高,单独感染PRV组的病毒载量在第7天最高;单独感染PCV2组的病毒载量在第14天最高;结合感染猪的病理变化分析表明,病毒载量越高仔猪表现临床症状越明显,组织器官损伤越严重。混合感染组的病毒载量最高,发病最严重并出现仔猪死亡,组织器官严重损伤。对感染组仔猪的血液、肛门拭子、鼻拭子中的载毒量测定发现,混合感染组和PRV单独感染组的载毒量在感染后第7d-14d处于较高水平;而PRV单独感染组在感染中后期持续排毒;PCV2单独感染组的血液中病毒载量最高、出现病毒的时间最早,但是感染后期排毒水平较低,可见PCV2感染是在感染早中期对外排毒严重,感染后期对外排毒减少。3.PRV和PCV2混合感染对仔猪免疫抑制影响的研究采集感染病毒仔猪血液,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4、IL-6、IL-10和IFN-γ四种细胞因子、补体C3、C4、IgG的含量和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细胞及血小板的数量。结果:与单独感染PRV或PCV2组比较,混合感染PRV和PCV2组的IL-4、IL-10和IFN-γ效价在感染后第3-14d呈上升趋势,并都高于2个单独感染组;IL-6在第0-3d快速下降,低于单独感染PRV组;表明在感染早期混合感染组仔猪的体液和细胞免疫都参与了抗病毒的反应。混合感染组的C3效价在第0-3d上升,第7,21d下降,并明显低于2个单独感染组; C4效价呈上升趋势,但明显低于2个单独感染组的C4效价。混合感染组的免疫球蛋白IgG含量在0-14d均低于2个单独感染组,说明混合感染组的仔猪在感染前期,其免疫系统就已受到抑制。混合感染组的红细胞、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数量均高于单独感染PCV2组和PRV组;感染仔猪的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发现,混合感染PRV和PCV2组中,抗PRV的抗体显着低于单独感染PRV组,抗PCV2抗体与单独感染PCV2的抗PCV2抗体无差异性。以上结果表明,混合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比单独感染组的严重。4.PRV和PCV2混合感染猪伪狂犬病防控技术研究及示范近年来云南省猪伪狂犬病居高不下,为优化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技术,本试验选择规模适中的3个PRV、PCV2感染阳性的种猪场,设计了三种净化方案,即A场:检测净化PRV、PCV2感染抗体阳性猪,免疫猪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B场:检测净化猪伪狂犬感染抗体阳性猪,免疫PRV基因缺失疫苗;C场:检测净化PRV和PCV2感染抗体阳性猪,同时免疫PRV基因缺失和PCV2疫苗,并分析这三种防控方法的猪场净化绩效。结果表明,三种净化方法均能控制猪场猪伪狂犬病,C场净化2种病毒,同时接种2种疫苗情况下净化效果最好。在此基础上,研究制订了猪伪狂犬病净化技术规程,2012-2015年在云南省72家规模猪场和1个示范县进行示范,并用ELISA方法检测感染抗体7516份和免疫抗体8696份。结果显示: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率分别是24.42%、5.47%、2.78%、2.69%;其中种公猪感染率分别为18.25%、12.36%、8.33%、3.15%;种母猪的感染率分别为24.73%、4.80%、2.48%、2.65%;免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9.03%、81.86%、85.99%、86.40%,有14户野毒感染率0%。结果表明,经过4年净化,猪场猪伪狂犬病毒的野毒感染率呈逐年降低趋势,免疫抗体阳性率逐年升高,说明猪伪狂犬病净化技术规程在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可以推广应用。

刘新峰[6](2016)在《基于fat—1转基因牛的自身安全评价》文中研究说明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s)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但人体自身不能合成n-3 PUFAs。自1997年,Spychalla等在线虫中获得了一个脂肪酸脱氢酶基因fat-1,多种富含n-3 PUFAs的fat-1转基因动物相继被研制成功,使这些转基因动物的产品为人类提供必需的n-3 PUFAs成为了可能。随着fat-1转基因家畜的大量出生,涉及转基因家畜的生物安全成为了人类倍受关注的问题,其中转基因家畜自身健康是生物安全检测的一项重要内容。截止目前,转基因家畜自身健康和安全的评价虽已开展了一些研究,但多局限于动物健康的某个方面,系统而全面评价转基因家畜自身健康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最终获得了3头成活的fat-1转基因牛,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了其中一头转基因牛的fat-1因整合在16号染色体的15726078bp处。通过对3头fat-1转基因牛在血液生化水平、基因漂移、自身基因表达变化、血浆蛋白表达变化及肠道菌群变化结果的系统分析,发现fat-1基因的转入对转基因牛的脂类代谢、免疫、心血管系统、抗应激等方面均表现出调节作用。实验结果对于建立转基因家畜,特别是转基因大家畜的自身安全评价体系,为获得健康、安全的转基因家畜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fat-1转基因牛的生产及常规分析通过转基因及体细胞核移植技术(SCNT)获得了9头犊牛,6头犊牛被鉴定为fat-1转基因阳性牛,脂肪酸检测证实了fat-1基因的转入可以提升牛体内n-3PUFAs的含量,降低n-6 PUFAs的含量。血液生化水平检测,发现fat-1基因的转入显着降低了犊牛ALT及成年牛AST、GLU、TC和LDL-C的水平。常规PCR检测转基因牛肠道粪便、圈舍中土壤及其周围200 m各方位土壤微生物,均未发现有fat-1基因的存在。2.fat-1转基因牛整合位点分析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fat-1转基因牛(FD006)进行了外源基因整合位点分析,结果表明fat-1基因整合在牛16号染色体的15726078bp处,且为单拷贝,根据测序获得的插入位点及其附近reads的结果分析,显示FD006为杂合子转基因牛,PCR的验证结果证实了fat-1基因确实插入了牛16号染色体的15726078 bp处,而且确实为杂合子转基因牛。本研究为转基因牛的整合位点分析、外源基因定点整合以及稳定表达等研究提供了技术路线与理论依据。3.fat-1转基因牛基因表达变化研究为分析fat-1基因的转入对牛基因表达的影响,提取fat-1转基因牛和野生型牛血液的总RNA,进行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结果表明,有2042个基因表达存在显着差异,其中797个基因在fat-1转基因牛中是上调表达的,其余1245个基因则下调表达。基于2042个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发现90个GO Terms被显着富集,这些GO Terms主要与机体的脂类代谢、细胞行为、免疫及神经系统发育密切相关,其中8个GO Terms中包含了36个发生显着变化的脂类代谢关键基因。KEG G富集分析进一步获得了与脂类代谢,特别是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代谢密切相关的“PPAR signaling pathway”代谢通路。应用Real-time PCR对芯片检测获得的16个脂类代谢关键基因进行验证,证实了芯片获得的结果是可信的。综合以上结果,发现fat-1基因的转入引起了牛自身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基因在机体的脂类代谢、免疫、神经发育等生物学通路表现出调节作用。4.fat-1转基因牛血浆蛋白组学研究利用2D-双向电泳及质谱检测技术对fat-1转基因牛血浆蛋白组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有15个血浆差异蛋白被鉴定;对这15个差异蛋白及其互作蛋白的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这些蛋白主要参与了机体的脂类代谢、免疫、应激、神经发育和血液凝固等生物学通路的调节;在18个重要的脂类代谢生物学通路中,有12个通路都富集到了APOA1,表明fat-1基因参与对脂类代谢的调控可能与APOA1有密切关系;血浆APOA1检测发现,转基因牛血浆中APOA1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牛,其表达水平与LDL-C高度负相关(r==一0.90),与HDL-C/TC比值存在显着正相关(r=0.69)。综合以上结果,与野生型牛比较发现,fat-1基因的转入使牛血浆中的一些蛋白表达发生了变化,并发现fat-1基因可能会介导APOA1的表达参与转基因牛脂类代谢的调控。5.fat-1转基因牛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3头fat-1转基因牛和3头野生型牛的直肠粪便进行了基于16s rDNA V4可变区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组成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转基因牛和野生型牛共获得9714个OTUs的分类,转基因牛的OTUs分类(8907个)明显少于野生型牛(9488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转基因牛的Chao和Shannon指数均显着低于野生型牛(p<0.05)。进一步的分析发现,fat-1基因的转入也改变了牛肠道菌群的组成和表达丰度。其中物种注释丰度比较发现,转基因牛与野生型牛间有3个门(广古菌门、变形菌门、螺旋体门),9个属(紫单胞菌属、拟杆菌属、甲烷短杆菌、密螺旋体属、梭菌属、毛螺菌属、罗氏菌属、消化球菌属、丁酸弧菌属)存在物种丰度差异(p<0-05)。结合肠道菌群的组成、物种丰度比较结果及血糖、血脂生化检测结果,发现Dorea、 Roseburia、Succinivibrio和Alistipes与血糖、血脂的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此外,也发现与应激有关的Odoribacte r菌属在转基因牛肠道中显着降低。综合本研究结果表明,fat-1基因的转入改变了牛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群落组成及表达丰度,发生变化的菌属主要与宿主的糖、脂代谢以及机体的抗应激有关,推测fat-1基因的转入可能会通过改变牛肠道菌群的组成或表达丰度参与机体脂类代谢调控的潜在机制。

何晓[7](2020)在《基于3D物联网的猪场可视化管理及远程诊断系统的开发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业出现诸多问题。生物安全问题,生产管理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疫病诊断与预防问题,生产溯源问题等等。由于物联网的不断发展并且逐步应用于畜牧养殖业,因此畜牧养殖业也在不断地更新,物联网技术为养殖业带来变革的新契机。基于物联网技术和3D虚拟现实技术我们开发了 3D物联网技术的猪场可视化管理与远程诊断系统。本系统具体研究如下:1.应用三维建模软件对猪场场景建模本系统首先对猪场场景进行实地采景,把猪场场景以照片和资料记录下来,通过三维建模软件CamBuilder软件对猪场场景进行建模,为猪场远程可视化管理和远程诊断提供3D模型基础,可以实现猪场场景的3D展示。从而方便快捷的管理猪场,实现猪场监控管理的智能化和远程可视化。2.应用ThingJS平台开发猪场可视化网页前端本系统通过计算机浏览ThingJS官方网站进行在线开发,开发完成后部署在网站上,使用者通过计算机浏览器就可以访问3D物联网猪场可视化前端页面。3.应用PHP+Mysq1技术开发系统后台本系统后台使用PHP脚本语言和MySQL数据库及APACHE技术组合进行web网页开发,系统架构使用ThinkPHP框架实现。本系统开发的功能包括:登录功能、猪场人员信息管理功能、猪场基本信息管理功能、猪场3D可视化页面管理功能、猪场环境数据监控功能、生产数据监控功能、猪病远程诊断功能及物联网远程控制功能。4.连接猪场物联网设备实现可视化管理和远程诊断功能本系统通过物联网感知设备(温湿度、光照强度、甲烷、氨气、硫化氢等传感器和摄像头等物)采集猪场和猪舍内数据信息,使用无线通信技术把这些数据传输到系统后台,后台进行远程监控和数据分析,实现了对猪场进出场的生物安全监控、猪场环境信息监测和预警,出现危险情况可以自动报警,实现了精准化、智能化、可视化、一体化管理。把猪场各种自动调节的设备与物联网进行连接,对猪场天窗、风机、水帘、湿帘等装置的远程控制,实现猪场生产环境的集中、远程、自动化、联动控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疾病诊断系统也被不断地被开发出来,猪场疾病的诊断不能单靠远程猪病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的上传来进行初步诊断,也要结合猪场环境及猪舍环境信息以及实验室诊断技术的结合。将猪场实验室摄像头、通信工具及实验室设备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到3D物联网猪场可视化系统中,远程视频指导实验操作、实验数据传输、实验结果分析,实现了猪场的远程诊断。本系统开发完成后,在安徽省花亭湖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鑫湖育肥场进行测试,并把猪场的物联网设备与本系统进行连接,实现了猪场的远程可视化监控管理,后台服务端远程接收了猪场实验室猪蓝耳病病毒抗体酶联免疫吸附实验(间接法)检测的数据并进行了分析和猪场实验室猪病病原项目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反馈给猪场实现远程诊断。

宋致远[8](2014)在《HDAC6转基因抗蓝耳病猪与Leptin基因敲除肥胖模型猪的研制》文中认为猪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中国人驯养家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近年来,与猪相关的研究课题一直是研究热点。一方面,猪是畜牧经济的重要物种,猪的抗病研究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另一方面,猪的生理构造与人类更接近,以猪作为模拟人类疾病模型的模式动物能帮助科学家攻克诸多疾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又称蓝耳病病毒,具有超强传染性。高致病性蓝耳病会导致母猪繁殖功能障碍和仔猪死亡,对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科学家们采用各种手段致力于攻克蓝耳病,但尚未取得决定性的进展。本研究中,我们试图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培育自身能够抗蓝耳病的新品系猪种。过去研究发现,HDAC6是一种特殊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除了调控组蛋白的乙酰化水平外,其对胞质中微管蛋白的乙酰化水平同样具有调节作用。HDAC6蛋白定位在细胞质中,对细胞迁移、免疫突触形成、病毒入侵时对细胞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推测过表达HDAC6基因会增强动物对病毒入侵的抵抗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转基因克隆的手段,制备了过表达HDAC6转基因的猪,并通过体外细胞攻毒试验和体内攻毒试验证明了其抗病功能。首先我们构建了表达猪jHDAC’6基因的载体,通过细胞转染的方式将载体转染到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内。通过单克隆细胞筛选以及体细胞核移植的手段,得到25头F0代的过表达HDAC6转基因克隆母猪。我们选择Fo代的部分阳性克隆母猪传代配种,得到80头F1代HDAC6转基因猪。接下来通过分子检测确定了阳性率和表达量,证明了HDAC6基因过表达,实现了种系传递。我们选取PRRSA/攻毒中常用的PRRSV CH1a毒株,利用F1代猪制备的转基因阳性猪和阴性猪的肺泡巨噬细胞(PAMs),设计了24 hpi,48hpi,72 hpi三个时间点进行攻毒实验,发现攻毒后转基因阳性PAMs组的带毒量显着低于阴性PAMs组,证明了细胞水平上过表达HDAC6对PRRSV的抵抗作用。根据细胞实验的结果,我们选择4-6周的F1代仔猪共42头进行活体PRRSV攻毒试验和同居感染实验。毒株选取了在我国流行的高致病性毒株PRRSV NVDC JXAl,攻毒剂量为100 TCIDso。通过严格的个体攻毒和同居实验,我们证明了HDACt过表达转基因猪在蓝耳病病毒入侵时,能够阻碍病毒复制,延缓发病时间,减弱发病症状。实验证明过表达HDAC6转基因猪在体外攻毒实验和体内攻毒实验中均表现出对蓝耳病病毒的抗性。过去研究表明,Leptin基因(obese基因,ob)在血糖和脂肪代谢通路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Leptin通过影响下丘脑的激素分泌,从而对食物摄入,能量消耗以及糖代谢和脂代谢起到调控作用。obese基因自然突变小鼠(ob/ob、鼠)模型由于其肥胖及相关并发症被广泛用于医学实验及药物筛选。然而Leptin突变小鼠模型在糖尿病药物临床试验中,未能反映治疗药物诱发心脏病的副作用。所以我们需要与人类生理结构更为接近的模式动物。小型猪与人类的脂肪积累方式和药物敏感度更接近。因此为了建立更适合人类肥胖症的疾病模型,本研究以小型猪为模式动物进行Leptin基因敲除。我们利用基因定点修饰的新技术锌指核酸酶敲除技术实现了Leptin基因定点突变,筛选到了11个阳性突变克隆,突变率达到了8.3%。通过体细胞移植,共获得克隆猪18头,存活11头,经过PCR测序验证,2头为双敲个体,有7头单敲个体,2头阴性个体。并且通过传代配种,获得了72头F1代Leptin基因敲除猪,其中包括35头单敲个体,37头阴性个体。通过该方法可在一年时间内获得含有两个等位基因同时发生敲除的克隆猪,极大的缩短了实验周期。Leptin双敲猪相比野生型猪表现出体型肥胖、高体脂含量、高血糖、高血脂、胰岛素抵抗等特性,符合肥胖疾病模型应有的病理特征。接下来我们将利用此疾病模型,展开更多的病理学和生理学研究。综上所述,我们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建立了HDAC6过表达转基因猪,证明过表达猪的HDAC6基因对于蓝耳病病毒的入侵和复制有抵抗作用,为预防和治疗蓝耳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同时我们还首次利用锌指核酸酶技术构建了Leptin敲除的肥胖疾病模型猪,为研究人类肥胖引发的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赵燕[9](2014)在《猪瘟病毒QuantiGene ViewRNA原位杂交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猪的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性疾病,给养猪业造成巨大威胁和经济损失。本研究建立了CSFV QuantiGene ViewRNA原位杂交检测方法;并采用建立的CSFV QuantiGene ViewRNA原位杂交方法初步应用于CSFV RNA在体外感染细胞中的增殖动态研究和体内感染组织的CSFVRNA检测。为了高效检测和准确定位CSFV并探究CSFV RNA在体外感染细胞中的复制动态和分布规律,本研究分别设计并合成了CSFV RNA和猪内参基因β-actin的多条特异性探针,对培养于PK15细胞系中的CSFV中等致病力毒株HeBHH1/95(TCID-.550为104/200μL)进行研究。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优化反应条件,根据检测结果、荧光强度、重复性等因素,确定CSFV QuantiGeneViewRNA原位杂交反应的关键要素,蛋白酶K最优浓度为1:1000,甲醛最优固定时间为30min。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阳性样本可检测到明亮的红色荧光。通过与CSFV免疫组化法及CSFV单抗免疫荧光法比较,该法检测灵敏度可达10-8,分别比CSFV免疫组化法及CSFV单抗免疫荧光法高4个和3个数量级;同时,采用不同亚型CSFV毒株和猪其它相关病毒质控样本验证其特异性,能特异性与各种亚型的CSFV结合,与其他病毒无交叉反应,显示了良好的特异性。为了研究CSFV RNA在体外感染细胞中的准确定位和增殖动态规律,本研究采用中等致病力流行毒株HeBHH1/95株和HCLV分别接种体外培养细胞PK15,用上述建立的CSFV QuantiGeneViewRNA原位杂交方法分别对0.5hpi、1hpi、1.5hpi、2hpi、2.5hpi、3hpi、3.5hpi、4hpi、4.5hpi、5hpi、5.5hpi、6hpi、12hpi、18hpi、24hpi、36hpi、48hpi、72hpi、96hpi的感染细胞进行检测,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HeBHH1/95和HCLV感染PK15细胞后,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能观察到病毒在细胞内持续增长繁殖,72hpi达到最高值,直到96hpi病毒RNA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感染后0.5hpi,便可在细胞内检测到病毒RNA,且0.5hpi12hpi之间,病毒RNA集中在细胞核内,18hpi以后,病毒RNA主要集中于细胞核周围的细胞质中直到96hpi;流行毒株和疫苗毒株RNA的复制规律是一致的。本研究第一次从RNA分子角度阐明了CSFV流行毒株和疫苗毒株在体外培养细胞中的增殖动态和RNA的复制规律。为了准确可视化检测体内感染细胞中的CSFV RNA,本研究采集了CSFV感染动物的扁桃体、肠道和肾脏样本制成石蜡包埋组织切片(FFPE),使用QuantiGene ViewRNA原位杂交技术对感染后各器官靶细胞中CSFV RNA进行精确检测。结果显示,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点状红色荧光信号,说明建立的CSFV QuantiGene ViewRNA原位杂交方法能准确、可视化地对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CSFV RNA进行检测。该研究可为探索CSFV感染靶细胞类型的差异,分析CSFVRNA复制动态、分布变化与病程、病理损伤之间的相关性提供重要的技术平台。本研究成功建立了CSFV QuantiGene ViewRNA原位杂交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和省时的优点,为CSFV准确诊断提供了一种高敏感且特异的新技术;同时为CSFV RNA在体内外靶细胞中增殖动态和RNA的复制规律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还可对临床采集CSFV RNA富集样品提出指导意见。

陈锴[10](2012)在《猪瘟慢性感染对猪免疫功能影响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引起的猪的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给养猪业造成巨大威胁和经济损失,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报告的法定传染病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CSFV中低致病力毒株感染后,从基因、细胞、机体三个水平上对CSFV慢性感染实验猪的临床症候、病理损伤、炎症反应、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进行系统的研究,阐明CSFV慢性感染的免疫机理,为CSF的防控与净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1.中等致病力毒株HeBHHl/95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设计CSFV全基因组分段PCR扩增引物,对PCR产物进行克隆并测序,利用DNAStar和ClustalX等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序列编辑和拼接,分析全基因组的结构和组成,并从Genebank上下载参考序列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及同源性分析。测序结果显示本研究获得CSFV中等致病力毒株HeBHH1/95的全基因组序列,基因组由12,297个核苷酸构成,共包括1个CDS和2个非编码区。CDS中各基因排序及长度与NCBI已登录CSFV序列均相同。与HeBHH1/95碱基差异最大的是基因3型毒株csfv94.4IL94TWN,为台湾分离株。碱基差异最小为2.2亚群毒株csfvGXWZ02,为中国大陆分离株。遗传压力分析显示,HeBHH1/95株异意替换率(Ka)/同意替换(Ks)比值低于1,显示HeBHH1/95的ORF处于负选择压力下。使用不同致病力毒株进行归类分析,并无与致病性相关的序列特征。2.猪瘟慢性感染动物模型的构建、组织病理学及病毒在体内的动态分布研究以肌肉注射的方式对11头30日龄健康断奶仔猪人工感染CSFV中等致病力毒株HeBHH1/95株,构建了病程为45d的猪瘟慢性感染动物模型,同时设2头阴性对照猪,感染后每天测量实验猪体温并对临床症状进行打分记录。在1dpi,3dpi,6dpi,10dpi,15dpi,25dpi,35dpi,45dpi剖杀感染猪并采集组织器官和体外分泌物共30种。根据临床症状和体温变化,将整个慢性感染病程分成三个阶段,即潜伏期(1dpi~7dpi)、发病期(8~24dpi)、转归期(25dpi~45dpi)。潜伏期内感染猪体温正常,无明显临床症状;进入发病期后体温逐渐升高至41.5℃,表现猪瘟典型临床症状。19dpi后体温开始降低,临床症状逐渐消失;转归期体温正常,食欲正常,偶尔拉稀,尤其是复制了感染猪在临床上常见的耳尖尾尖发绀、坏死和断耳断尾的“僵猪”典型特征。对上述采集的不同感染时间采集的24个组织样本切片后进行HE染色,结果显示,第3dpi,腹股沟淋巴结和颌下淋巴结开始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微血栓形成;脾脏小梁周围可见红细胞、炎性细胞浸润;扁桃体黏膜表面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变性,此时其他组织未见病变。随着病程的发展,其他组织逐渐出现病变,第15dpi,所有组织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病变。在转归期,大部分器官组织未发现明显组织病理变化,但免疫器官、肾脏、肝脏以及十二指肠仍可见组织病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3dpi,脾脏、扁桃体、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回盲瓣、回肠等组织中开始检出CSFV阳性信号;6dpi,肝脏、胃、十二指肠、胰腺、结肠、直肠、肾脏中开始检出CSFV阳性细胞;10dpi~45dpi,所有样本组织中均可检出CSFV阳性细胞,但在转归期数量有所下降。采用猪瘟病毒荧光定量RT-PCR对24个组织器官检测,CSFV慢性感染病程中各个组织器官核酸载量都呈现从低到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通过2-ddCt方法统计分析,CSFV对各组织嗜性从高到低排序为:脾脏、颌下淋巴结、回肠、腹股沟淋巴结、扁桃体、肠系膜淋巴结、胰腺、肾脏、皮肤、肺脏、回盲瓣、空肠、肝脏、食道、胃、结肠、睾丸、十二指肠、膀胱、直肠、心肌、脊髓、肌肉、大脑。病毒载量的变化与临床症候、病例剖解变化的规律是一致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等致病力毒株成功复制了猪瘟病毒慢性感染动物模型,慢性感染中CSFV的主要复制场所为淋巴器官,且对淋巴器官具有持续性的、不可恢复性的损伤,对其他组织的损伤具有可恢复性;相较于CSF急性感染,扁桃体依然是病毒载量较高的组织,是进行CSFV活体检测最敏感的组织之一。组织病理学和病毒载量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病程的三个阶段大部分组织器官病变规律与临床症候的发病规律相一致。3.猪瘟慢性感染及疫苗免疫对猪外周血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的影响将23头实验用猪(60日龄)随机分为攻毒组、疫苗组和对照组,定期采血,采用qRT-PCR技术、流式细胞仪和ELISA技术,检测猪外周血中11种细胞因子转录水平、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和猪瘟抗体水平。结果显示:慢性感染组中实验猪存活43dpi以上,在感染过程中T淋巴细胞减少和免疫抑制是猪瘟慢性感染早期的临床特征,具有直接杀伤能力的γδT细胞、杀伤性T细胞和辅助型T细胞的数量降低均开始于2dpi,而不具备直接杀伤能力的活化记忆T细胞数量的降低开始于9dpi。在HeBHH1/95感染后,所有检测抗病毒因子均显着上升。HCLV免疫组在5-7dpi时淋巴细胞绝对数量略有上升,在12dpi到达高峰,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而后逐渐下调并趋于稳定。进一步的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淋巴细胞数量的提升主要是由于辅助性T细胞数量的增多。在HCLV免疫组中,CSFV抗体开始呈现阳性(阻断率>40%)出现在9-12dpi之间,在此期间IL-8转录水平大幅上调,这两者增长与抗体形成的相关性揭示了Th细胞通过增殖诱导B淋巴细胞成熟,诱导细胞因子表达,产生特异性CSFV抗体,并形成免疫保护的机制。综上所述,通过检测中等致病力毒株建立的猪瘟慢性感染中实验动物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和病原动态分布,分析了CSFV慢性感染和免疫后的各免疫相关因子动态变化,比较感染前后和免疫前后各指标变化,分析了慢性感染的病理特征及病毒在逃避宿主免疫过程和形成特异性抗体中起关键作用的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为阐述CSFV慢性感染和免疫的机制提供理论科学依据。

二、传染性水泡病病猪排泄物和血液带毒情况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染性水泡病病猪排泄物和血液带毒情况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2)湖南生猪业发展及其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键概念的界定
        1.2.2 生猪业发展中的风险管理研究
        1.2.3 生猪业发展中的政策建议
        1.2.4 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值得研究的问题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及其借鉴
    2.1 畜牧生产理论及其借鉴
        2.1.1 畜牧生产理论概述
        2.1.2 畜牧生产理论对生猪业风险管理研究的借鉴
    2.2 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借鉴
        2.2.1 风险社会理论概述
        2.2.2 风险社会理论对生猪业风险管理研究的借鉴
    2.3 风险管理理论及其借鉴
        2.3.1 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2.3.2 风险管理理论对生猪业风险管理研究的借鉴
    2.4 系统理论及其借鉴
        2.4.1 系统理论概述
        2.4.2 系统理论对生猪业风险管理研究的借鉴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湖南省生猪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3.1 全球生猪业的发展概况
    3.2 我国生猪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3.2.1 我国生猪业发展的历程
        3.2.2 我国生猪业发展的现状
        3.2.3 我国生猪业的发展趋势
    3.3 湖南生猪业发展现状
        3.3.1 湖南省自然概貌及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3.3.2 湖南生猪业的发展历程
        3.3.3 湖南生猪业发展概貌
    3.4 全国及湖南生猪业的产量预测
        3.4.1 灰色模型建立
        3.4.2 我国生猪业2011-2020年产量预测
        3.4.3 湖南2011-2020年生猪产量预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湖南生猪业的风险类型分析
    4.1 生猪业的市场风险
        4.1.1 生猪业的市场风险界定
        4.1.2 公共政策话语中的生猪市场风险
        4.1.3 生猪市场风险的基本成因
        4.1.4 典型生猪市场风险事件
    4.2 猪肉质量安全风险
        4.2.1 猪肉质量安全风险的界定
        4.2.2 公共政策话语中的猪肉质量安全问题
        4.2.3 猪肉质量安全风险的基本成因
        4.2.4 典型猪肉质量安全风险事件
    4.3 生猪养殖的环境风险
        4.3.1 生猪养殖的环境风险界定
        4.3.2 公共政策话语中的生猪环境风险
        4.3.3 生猪环境风险的基本成因
        4.3.4 典型生猪环境风险事件
    4.4 生猪生产的灾变风险
        4.4.1 生猪生产的灾变风险界定
        4.4.2 公共政策话语中的生猪灾变风险
        4.4.3 生猪灾变风险的基本成因
        4.4.4 典型生猪灾变风险事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湖南生猪业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湖南生猪业风险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
        5.1.1 湖南生猪业风险的特点
        5.1.2 湖南生猪业的发展趋势
        5.1.3 湖南生猪业风险指标构建的基本思路
    5.2 湖南生猪业风险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方法
        5.2.1 湖南生猪风险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5.2.2 生猪风险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5.3 生猪市场风险评价指标的遴选
        5.3.1 生猪市场风险一级指标变量的遴选
        5.3.2 生猪市场风险二级指标变量的遴选
    5.4 猪肉质量安全风险评价指标的遴选
        5.4.1 猪肉质量安全风险一级指标的遴选
        5.4.2 猪肉质量安全风险二级指标的遴选
    5.5 生猪业环境风险评价指标的遴选
        5.5.1 环境风险一级指标的遴选
        5.5.2 环境风险二级指标的遴选
    5.6 生猪业灾变风险评价指标的遴选
        5.6.1 生猪灾变风险一级指标的遴选
        5.6.2 生猪灾变风险二级指标的遴选
    5.7 生猪风险指标的优化
    5.8 生猪风险指标变量解说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湖南生猪业风险评价
    6.1 基于AHP方法的生猪业风险评价
    6.2 基于偏好指数的生猪业风险评价
    6.3 基于最小割集模型的生猪业安全性评价
        6.3.1 生猪风险事件的定性分析
        6.3.2 生猪业系统安全性的定量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湖南生猪市场风险评价的实证分析
    7.1 基本方法
        7.1.1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的确定
        7.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7.1.3 指标属性量化方法
        7.1.4 评估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7.1.5 风险等级的设置
        7.1.6 建立综合估算系统
    7.2 实例分析
        7.2.1 指标计算及分析
        7.2.2 生猪市场风险的总体评价
        7.2.3 分析与讨论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湖南生猪业的风险控制
    8.1 湖南生猪业风险控制的目标
    8.2 湖南生猪业风险控制的主体
    8.3 湖南生猪业风险控制的对象
    8.4 湖南生猪业风险控制的措施
        8.4.1 猪肉质量安全风险因素的控制
        8.4.2 生猪业环境风险因素的控制
        8.4.3 生猪业市场风险因素的控制
        8.4.4 生猪灾变风险因素的控制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提高湖南生猪业风险防控能力的政策建议
    9.1 通过理念转变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9.2 通过技术创新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9.3 通过产业升级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9.4 通过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9.5 本章小结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10.1 论文总结
        10.1.1 研究的主要结论
        10.1.2 主要创新点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3)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分离及部分特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TGE的流行特点
    1.2 TGE主要临床特征
    1.3 TGEV病原特征
        1.3.1 TGEV的分类地位
        1.3.2 TGEV的形态学特征
        1.3.3 TGEV的培养特性
        1.3.4 TGEV的理化特性
    1.4 TGEV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1.4.1 TGEV基因组特征
        1.4.2 TGEV主要结构蛋白及其生物学功能
        1.4.3 TGEV的非结构蛋白
    1.5 TGE的诊断技术
        1.5.1 病毒的分离
        1.5.2 电镜观察法
        1.5.3 血清学检测方法
        1.5.4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1.6 蚀斑技术
        1.6.1 蚀斑的概念和形成机理
        1.6.2 蚀斑技术的应用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病料
        2.1.2 细胞
        2.1.3 试验动物
        2.1.4 TGEV抗体检测试剂
        2.1.5 检测引物
        2.1.6 主要试剂
        2.1.7 主要试剂配制
        2.1.8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病毒的分离
        2.2.2 病毒核酸鉴定
        2.2.3 TGEV的纯化
        2.2.4 病毒理化特性
        2.2.5 动物回归试验
3 结果
    3.1 TGEV细胞培养特性
        3.1.1 TGEV分离毒接种猪睾丸原代细胞
        3.1.2 TGEV接种ST细胞
        3.1.3 TGEV分离毒接种pk15细胞
        3.1.4 TGEV细胞培养毒RT-PCR检测结果
        3.1.5 TGEV分离毒在不同细胞上繁殖滴度
        3.1.6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3.2 TGEV分离毒在ST细胞上增殖的结果
    3.3 病毒纯度鉴定
    3.4 TGEV蚀斑纯化结果
        3.4.1 蚀斑形成试验
        3.4.2 蚀斑克隆化
        3.4.3 纯化后病毒核酸检测
        3.4.4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3.4.5 病毒的增殖稳定性
        3.4.6 蚀斑克隆毒及原始毒滴度的测定结果
        3.4.7 直接负染电镜法观察病毒结果
        3.4.8 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
    3.5 TGEV理化特性实验结果
        3.5.1 TGEV耐热性试验
        3.5.2 病毒PH稳定性试验
        3.5.3 病毒乙醚敏感试验
        3.5.4 病毒氯仿敏感试验
    3.6 动物回归试验检测结果
        3.6.1 临床症状
        3.6.2 剖检病变
        3.6.3 RT-PCR方法检测病料
4 讨论
    4.1 TGEV毒株分离培养
    4.2 TGEV毒株纯化
    4.3 TGEV毒株理化特性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PRV和PCV2混合感染仔猪致病特点及猪伪狂犬病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一
    1. PR病原学概述
        1.1 PRV的形态结构
        1.2 PRV的理化特性
        1.3 PRV主要特征
        1.4 PRV的生物学特性
        1.5 PRV培养特性
        1.6 PRV致病机理
    2. PR流行病学
        2.1 PR的流行动态
        2.2 我国猪伪狂犬的流行动态
        2.3 猪伪狂犬病流行新特点
        2.4 PR临床症状
        2.5 病理变化特征
        2.6 云南省猪伪狂犬的流行动态
    3. PR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3.1 血清学检测方法
        3.2 分子生物学检测
        3.3 病毒分离(VI)与动物接种试验
        3.4 HE染色镜检及免疫组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3.5 免疫荧光标记检测
        3.6 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文献综述二
    1. PRV、PCV2对养猪业生物安全影响
    2. PRV和PCV2混合感染的危害
    3. PR防控研究进展
        3.1 国外PR防控研究
        3.2 我国PR的防控研究
    4. PRV和PCV2混合感染猪伪狂犬病综合防控机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PRV和PCV2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混合感染仔猪病理学特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病毒来源
        1.3 试验试剂
        1.4 主要仪器设备
        1.5 试验方法
        1.6 结果判定
    2. 结果
        2.1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2 体温变化规律比较
        2.3 临床症状观察结果
        2.4 大体剖解病理变化
        2.5 H.E染色显微镜病理变化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PRV和PCV2混合感染仔猪组织器官病毒消长及排毒规律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病毒来源
        1.3 主要试剂
        1.4 实验设备及材料
        1.5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攻毒试验前四种病原PCR检测结果
        2.2 感染仔猪内脏器官病毒载量变化规律
        2.3 感染仔猪肝脏病毒载量变化规律
        2.4 感染仔猪脾脏病毒载量变化规律
        2.5 感染仔猪肺脏组织病毒载量变化规律
        2.6 感染仔猪肾脏病毒载量变化规律
        2.7 感染仔猪腹股沟淋巴结病毒载量变化规律
        2.8 感染仔猪小脑病毒载量变化规律
        2.9 不同时期、各组织器官病毒载量变化规律比较
        2.10 单感染和混合感染病毒载量变化规律比较
        2.11 感染仔猪血液中PRV、PCV2病毒载量变化规律
        2.12 感染仔猪鼻拭PRV、PCV2病毒载量变化规律
        2.13 感染仔猪肛门拭子PRV、PCV2病毒载量变化规律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PRV和PCV2混合感染对仔猪免疫抑制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实验分组及样品采集
        1.3 试剂和仪器
        1.4 方法
        1.5 细胞因子数据处理
        1.6 ELISA抗体试验方法步骤
    2. 结果
        2.1 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2.2 补体测定结果
        2.3 免疫球蛋白IgG
        2.4 血细胞数量变化规律
        2.5 PRV感染抗体检测结果
        2.6 PCV2感染抗体检测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PRV和PCV2混合感染猪伪狂犬病防控技术研究及示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模式猪场的要求与选择
        1.4 示范猪场的要求与选择
    2. 结果
        2.1 模式猪场净化前后检测结果
        2.2 示范猪场猪伪狂犬病净化效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基于fat—1转基因牛的自身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fat-1转基因动物及生物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1.1 多不饱和脂肪酸研究进展
        1.1.1 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和发现
        1.1.2 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1.1.3 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抗癌作用
        1.1.4 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炎症和免疫反应的作用
        1.1.5 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1.1.6 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动物生殖的作用
    1.2 fat-1转基因研究进展
        1.2.1 fat-1基因简介
        1.2.2 fat-1转基因在小鼠中的研究
        1.2.3 fat-1基因在家畜中的研究
        1.2.3.1 fat-1转基因猪的研究
        1.2.3.2 fat-1转基因牛的研究
        1.2.3.3 fat-1转基因羊的研究
    1.3 转基因动物生物安全评价
        1.3.1 环境安全评价
        1.3.1.1 基因水平漂移对环境的影响
        1.3.1.2 动物逃逸对环境的影响
        1.3.1.3 所谓的木马基因效应
        1.3.2 动物健康评价
        1.3.2.1 表型评价
        1.3.2.2 非表型评价
        1.3.2.3 转基因的非预期性效应
        1.3.3 食品安全评价
        1.3.3.1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疑虑
        1.3.3.2 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评价
        1.3.3.3 转基因动物食品安全评价的主要原则
    1.4 动物福利问题
第二章 fat-1转基因牛的生产及常规分析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fat-1转基因牛外源基因整合位点分析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fat-1转基因牛基因表达变化研究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fat-1转基因牛血浆蛋白组学研究
    引言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fat-1转基因牛肠道微生物菌群研究
    引言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7)基于3D物联网的猪场可视化管理及远程诊断系统的开发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文献综述
技术路线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系统开发环境
        2.1.2 猪场设施配置
        2.1.3 采集的病料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试剂
    2.2 方法
        2.2.1 系统的需求分析
        2.2.2 3D猪场模型的构建及可视化界面开发
        2.2.3 系统后台开发
        2.2.4 本系统数据库表设计
        2.2.5 将物联网技术与3D猪场模型结合起来实现可视化管理
        2.2.6 远程诊断功能的开发
3 结果与分析
    3.1 系统运行结果
        3.1.1 用户登录功能
        3.1.2 猪场3D可视化前端页面
        3.1.3 后台登录主菜单
        3.1.4 用户信息管理界面
        3.1.5 猪场人员信息界面
        3.1.6 猪场物联网管理界面
        3.1.7 猪场环境数据监控
        3.1.8 猪场远程诊断页面
    3.2 猪场远程诊断检测功能运行结果
        3.2.1 实验室猪蓝耳病病毒(PRRSV)抗体检测报告分析
        3.2.2 实验室猪病病原项目检测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HDAC6转基因抗蓝耳病猪与Leptin基因敲除肥胖模型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实验技术路线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概述
        1.1.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简介
        1.1.2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危害与防治
    1.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概述
        1.2.1 PRRSV结构
        1.2.2 PRRSV入侵与复制机理
        1.2.3 抗PRRSV研究进展
    1.3 HDAC6蛋白的研究进展
        1.3.1 HDAC6基因结构与蛋白结构
        1.3.2 HDAC6信号通路与生物学功能
        1.3.3 HDAC6蛋白抵抗病毒入侵
    1.4 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进展
        1.4.1 基因打靶技术简介
        1.4.2 ZFNs介导的基因打靶技术研究进展
        1.4.3 TALENs与CRISPR/Cas9基因打靶技术简介
    1.5 Leptin基因的研究进展
        1.5.1 Leptin基因信号通路与生物学功能
        1.5.2 Leptin基因与肥胖疾病
        1.5.3 猪作为生物模型的医学应用简介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可行性分析
        1.6.1 抗蓝耳病转基因猪的研究意义及可行性分析
        1.6.2 肥胖疾病模型猪的研究意义及可行性分析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猪及细胞系
        2.1.2 实验菌株、毒株及质粒
        2.1.3 实验仪器及耗材
        2.1.4 常用试剂及抗体
        2.1.5 常用培养基及溶液配制
        2.1.6 实验数据分析相关软件
    2.2 实验方法
        2.2.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2 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2.2.3 质粒提取
        2.2.4 PCR、酶切产物回收与连接
        2.2.5 连接反应
        2.2.6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7 PCR反应体系及条件
        2.2.8 猪组织和细胞总RNA提取
        2.2.9 RNA反转录
        2.2.10 定量PCR
        2.2.11 猪组织与细胞蛋白提取
        2.2.12 ELISA检测血清中蛋白表达量
        2.2.13 Western Blot
        2.2.14 猪胎儿成纤维细胞系的建立
        2.2.15 猪胎儿成纤维细胞的电击转染
        2.2.16 猪胎儿成纤维细胞转染后的筛选
        2.2.17 基因修饰克隆猪的生产
        2.2.18 PRRSV活体攻毒试验设计、临床观察及采样
        2.2.19 猪肺泡巨噬细胞PRRSV攻毒实验
        2.2.20 病毒量检测
        2.2.21 HE染色
        2.2.22 免疫组织化学
        2.2.23 小型猪MS-CT检测
        2.2.24 小型猪血液样本采集以及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2.2.25 猪IVGTT及OGTT检测糖耐量实验方法
        2.2.26 引物合成、基因测序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HDAC6转基因猪家系的建立
        3.1.1 p-CMV-HDAC6表达载体的构建
        3.1.2 成纤维细胞核移植及转基因猪的生产
        3.1.3 F_0代HDAC6转基因猪检测及传代
        3.1.4 F_1代HDAC6转基因猪检测
        3.1.5 结果分析与讨论
    3.2 PRRSV体外感染HDAC6转基因猪肺泡巨噬细胞攻毒试验
        3.2.1 F_1代HDAC6转基因猪肺泡巨噬细胞系的建立
        3.2.2 PRRSV体外感染PAMs细胞攻毒试验
        3.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 PRRSV感染HDAC6转基因猪活体攻毒试验
        3.3.1 PRRSV感染HDAC6转基因猪攻毒实验
        3.3.2 PRRSV感染HDAC6转基因猪同居实验
        3.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4 Leptin基因敲除猪家系的建立
        3.4.1 敲除Leptin基因锌指核酸酶打靶载体的构建与细胞筛选
        3.4.2 成纤维细胞核移植及F_0代转基因敲除猪的生产
        3.4.3 F_0代Leptin基因敲除猪检测及传代
        3.4.4 F_1代Leptin基因敲除猪检测及传代
        3.4.5 小型猪肥胖疾病模型的建立
        3.4.6 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1.1 HDAC6转基因抗病猪家系的建立
        4.1.2 HDAC6蛋白的过表达起到了抵抗PRRSV入侵效果
        4.1.3 锌指核酸酶介导的Leptin基因定点修饰猪的生产
        4.1.4 Leptin基因敲除猪肥胖疾病模型家系的建立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利用ZFNs/TALENs新技术敲除MSTN基因
    附录2 第三章所使用引物名称及序列
    附录3 猪HDAC6基因CDS序列信息
    附录4 p-CMV-HDAC6载体结构示意图以及序列信息
    附录5 ZFNs载体结构示意图
    附录6 Porcine Leptin基因信息
致谢
个人简历

(9)猪瘟病毒QuantiGene ViewRNA原位杂交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插图及附表清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前言
    1.1 CSFV 病原学研究
        1.1.1 CSFV 病原分类
        1.1.2 CSFV 基因结构与功能
    1.2 CSFV 流行病学研究
        1.2.1 CSFV 的传播特征
        1.2.2 CSFV 分子流行病学
    1.3 CSFV 致病性及繁殖规律研究
        1.3.1 CSFV 与宿主细胞的相互关系
        1.3.2 CSFV 的毒力基因
        1.3.3 CSFV 感染后在宿主体内的分布
    1.4 CSFV 诊断技术
        1.4.1 CSFV 病毒分离方法
        1.4.2 CSFV 动物回归试验
        1.4.3 CSFV 单抗免疫荧光技术
        1.4.4 CSFV 免疫组化技术
        1.4.5 CSFV 抗原捕获 ELISA 技术
        1.4.6 CSFV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1.5 原位杂交技术在兽医微生物中的研究进展
        1.5.1 概述
        1.5.2 传统的原位杂交技术
        1.5.3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1.5.4 QuantiGene ViewRNA 原位杂交技术
        1.5.5 展望
第二章 前言
    2.1 研究意义及目标
        2.1.1 研究意义
        2.1.2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2.1 研究内容
        2.2.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CSFV QuantiGene ViewRNA 原位杂交方法的建立
    摘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2.2.1 CSFV HeBHH1/95 标准毒株的制备和定量
        3.2.2.2 其它毒株的制备
        3.2.2.3 CSFV QuantiGene ViewRNA 原位杂交方法的建立
        3.2.2.4 CSFV 敏感性试验
        3.2.2.5 CSFV 特异性试验
    3.3 结果
        3.3.1 CSFV HeBHH1/95 标准毒株的制备和定量
        3.3.2 其它毒株的制备
        3.3.3 CSFV QuantiGene ViewRNA 原位杂交方法的建立
        3.3.4 CSFV 敏感性试验
        3.3.5 CSFV 特异性试验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CSFV QuantiGene ViewRNA 原位杂交方法在体内外感染细胞中的初步应用
    摘要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2.2.1 CSFV HeBHH1/95 和 HCLV 在体外感染细胞 PK15 中的增殖动态研究
        4.2.2.2 CSFV QuantiGene ViewRNA 原位杂交方法在 CSF 感染动物模型组织样本中的初步应用
    4.3 结果
        4.3.1 CSFV HeBHH1/95 和 HCLV 在体外感染细胞 PK15 中的增殖动态研究
        4.3.2 CSFV QuantiGene ViewRNA 原位杂交方法在 CSF 感染动物模型组织样本中的初步应用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
    5.1 结论
    5.2 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猪瘟慢性感染对猪免疫功能影响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猪瘟病原学研究
        1.1 CSFV病原分类
        1.2 CSFV基因结构与功能
        1.2.1 CSFV结构蛋白
        1.2.2 CSFV非结构蛋白
    2. 猪瘟感染类型
        2.1 CSF感染类型
        2.2 CSF持续性感染研究
    3. 猪瘟病毒分子流行病学
    4. 猪瘟病毒强毒感染后在宿主体内的分布
    5. 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与抗病毒感染
        5.1 细胞因子功能及作用特点
        5.2 细胞因子在病毒感染和免疫上的作用
        5.3 细胞因子抗猪瘟病毒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6. 本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猪瘟病毒中等致病力毒株HEBHH1/95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用毒株
        1.2 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CSFV全基因组测序引物设计
        2.2 CSFV基因组基因分段扩增、克隆及序列测定
        2.3 CSFV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2.4 CSFV CDS系统发生分析
        2.5 CSFV选择压力分析
    3. 结果
        3.1 CSFV中等致病力毒株HeBHH1/95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3.2 CSFV毒株同源性比较
        3.3 CSFV CDS全长的系统发生分析
        3.4 CSFV遗传进化压力分析
    4. 讨论
        4.1 CSFV中等致病力毒株HeBHH1/95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4.2 CSFV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4.3 CSFV的遗传进化分析
    5. 小结
第三章 猪瘟病毒慢性感染后的临床症候及组织病理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用猪
        1.2 实验用毒株
        1.3 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CSFV慢性感染实验用猪的筛选与检测
        2.2 CSFV慢性感染实验用猪的分组和实验感染
        2.3 CSFV慢性感染实验用猪体温测定和临床打分
        2.4 CSFV慢性感染实验用猪组织样本采集
        2.5 CSFV慢性感染实验用猪组织样本石蜡切片的制备
        2.6 CSFV慢性感染实验用猪组织样本HE染色
    3. 结果
        3.1 CSFV慢性感染实验用猪相关病原及抗体检测结果
        3.2 CSFV慢性感染后临床症状及病理解剖结果
        3.3 CSFV慢性感染后组织切片HE染色结果
    4. 讨论
        4.1 CSFV慢性感染动物模型的构建
        4.2 CSFV慢性感染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5. 小结
第四章 猪瘟病毒慢性感染后病毒体内动态分布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样品采集
        1.2 实验仪器
        1.3 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CSFV慢性感染实验用猪组织切片的制作
        2.2 CSFV慢性感染实验用猪免疫组化操作步骤
        2.3 CSFV慢性感染实验用猪样品RNA的提取
        2.4 CSFV慢性感染实验用猪不同时期采集的外周血和体外分泌物FQ-PCR检测
        2.5 CSFV慢性感染实验用猪外周血猪瘟抗体水平的监测
        2.6 CSFV慢性感染实验用猪组织样本的病毒载量测定
    3 实验结果
        3.1 CSFV慢性感染后组织器官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3.2 CSFV慢性感染后外周血和体外分泌物的核酸检测结果
        3.3 CSFV慢性感染后外周血抗体水平的监测
        3.4 CSFV慢性感染后各组织中CSFV核酸载量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CSFV慢性感染后病毒在体内的分布
        4.2 CSFV慢性感染后病毒体外排毒情况
        4.3 CSFV慢性感染后病毒核酸载量的动态分布
        4.4 CSFV慢性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
        4.5 CSFV慢性感染后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5 小结
第五章 猪瘟病毒HEBHH1/95株感染和HCLV免疫对猪外周血细胞的影响
    1 材料
        1.1 毒株
        1.2 实验用猪
        1.3 酶和荧光定量PCR试剂
        1.4 流式细胞仪相关试剂
        1.5 其他试剂
    2 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样品采集
        2.3 外周血免疫相关细胞血液常规及免疫细胞检测
        2.4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2.5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CSFV HeBHH1/95株感染和HCLV免疫后猪的临床症状
        3.2 CSFV HeBHH1/95株感染和HCLV免疫后外周血中核酸载量的动态变化
        3.3 CSFV HeBHH1/95株感染和HCLV免疫后对外周血中特异性抗体的动态
        3.4 CSFV HeBHH1/95株感染后实验猪血常规测定结果
        3.5 CSFV HeBHH1/95株感染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
    4 讨论
        4.1 CSFV HeBHH1/95株感染后对外周血细胞的影响
        4.2 HCLV免疫后对外周血细胞的影响
    5 小结
第六章 猪瘟病毒HEBHH1/95株感染和HCLV免疫对PBMC细胞因子转录的影响
    1 材料
        1.1 毒株
        1.2 实验用猪
        1.3 酶和荧光定量PCR试剂
        1.4 其他试剂
    2 方法
        2.1 实验用猪分组
        2.2 样品采集
        2.3 PBMC总RNA的抽提与反转录
        2.4 qRT-PCR对各细胞因子基因转录水平进行检测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CSFV HeBHH1/95株感染和HCLV免疫后对IL-1β转录的影响
        3.2 CSFV HeBHH1/95株感染和HCLV免疫后对IL-2转录的影响
        3.3 CSFV HeBHH1/95株感染和HCLV免疫后对IL-4转录的影响
        3.4 CSFV HeBHH1/95株感染和HCLV免疫后对IL-8转录的影响
        3.5 CSFV HeBHH1/95株感染和HCLV免疫后对IFN-α转录的影响
        3.6 CSFV HeBHH1/95株感染和HCLV免疫后对IFN-β转录的影响
        3.7 CSFV HeBHH1/95株感染和HCLV免疫后对TNF-α转录的影响
        3.8 CSFV HeBHH1/95株感染和HCLV免疫后对Mx1转录的影响
        3.9 CSFV HeBHH1/95株感染和HCLV免疫后对PKR转录的影响
        3.10 CSFV HeBHH1/95株感染和HCLV免疫后对OAS转录的影响
    4 讨论
        4.1 从mRNA转录水平对细胞因子进行检测的意义
        4.2 白介素类细胞因子在CSFV感染和疫苗免疫中的作用
        4.3 干扰素及其下游作用元件在CSFV感染和疫苗免疫中的作用
    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结论
    创新点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传染性水泡病病猪排泄物和血液带毒情况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传染性水泡病病猪排泄物和血液带毒情况的测定[J]. 上海市猪传染性水泡病科研协作组.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1)
  • [2]湖南生猪业发展及其风险管理研究[D]. 易泽忠. 中南大学, 2012(01)
  • [3]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分离及部分特性鉴定[D]. 徐静. 东北农业大学, 2015(04)
  • [4]浅谈兽医病毒[J]. 虞蕴如. 中国兽医科技, 1985(04)
  • [5]PRV和PCV2混合感染仔猪致病特点及猪伪狂犬病防控技术研究[D]. 宋春莲. 扬州大学, 2016(02)
  • [6]基于fat—1转基因牛的自身安全评价[D]. 刘新峰. 内蒙古大学, 2016(08)
  • [7]基于3D物联网的猪场可视化管理及远程诊断系统的开发设计与实现[D]. 何晓.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8]HDAC6转基因抗蓝耳病猪与Leptin基因敲除肥胖模型猪的研制[D]. 宋致远.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9]猪瘟病毒QuantiGene ViewRNA原位杂交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D]. 赵燕.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2014(10)
  • [10]猪瘟慢性感染对猪免疫功能影响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D]. 陈锴.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4)

标签:;  ;  ;  

传染性水疱病病猪便血携血状况的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