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农镇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联系

浅谈小农镇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联系

一、谈农场小城镇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对接(论文文献综述)

谷成超[1](2021)在《中国新农村的未来是“三化”——乡村城镇化、农业农场化、农场企业化试点示范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皖北乡村,年轻人大多数都外出打工,乡村里几乎都是老人和小孩,个别村是空壳村。新农村的未来是什么?该文作者对家乡农村进行调研,考察了黑龙江农垦的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研究了山东省供销社的"土地托管"新模式,并查阅了美国农村现代化的资料,初步形成了新农村未来是"三化"的思考认识,并对乡村城镇化、农业农场化、农场企业化试点示范进行有益探索。

康萍萍[2](2021)在《从“农”到“工”:尖山农场职工生计模式变迁研究》文中认为从“农”到“工”农场职工生计模式的变迁是尖山农场70多年开发建设的历史还原,经过几代垦荒人的耕耘与奉献、辛勤与汗水,把农场从一片荒芜人烟的荒原改造成如今经济多元化、社会繁荣化、生态效益化、环境友好化、城镇宜居化的农垦新城。农场农业现代化以及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推动了农场职工生计模式的变迁。职工生计模式从“农”到“工”的变化是与国家、社会以及农场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前进方向,农场的农业发展及其各项事业都在朝着现代化进军,但是职工大量外流,农场的继续发展也面临着后续人才补给不足、留守老人儿童增多、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以黑龙江省尖山农场为个案,考察了农场职工从1949年建场计划经济阶段到深化改革时期的生计模式变迁。因农场不同于农村和城市,尖山农场属于国营农场,促使职工生计模式的变迁更具复杂性和特殊性。与类似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将农场职工生计模式变迁置于国家与农场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制度背景下,更注重职工个人因特定的利益诉求而产生的不同的理性行动。本文将“结构—制度”分析法和“历史进程”分析法结合,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入手全面分析职工生计模式变迁的阶段与原因。本文由导论和五章构成。导论部分说明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前人研究及述评。第一章论述了尖山农场的概况,主要从历史沿革、自然条件、产业结构以及企业文化四个方面概述农场的发展进程,为农场职工生计模式的变迁提供历史进程和制度性资料;第二章论述了尖山农场职工计划经济时期(1949-1983年)“全农型”生计模式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其消亡的主要原因;第三章论述了市场经济时期(1984-2008年)农场职工“多农少农”生计模式的形成、主要内容和特点并对其进行评析;第四章论述了农场深化改革时期(2009-至今)职工“多工少农”生计模式的形成、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评析;第五章从现代化和社会分化两个角度来分析农场职工从“农”到“工”生计模式变迁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农场职工从“农”到“工”生计模式的变迁是社会分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农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路径,是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这其中的逻辑关系可以更直观的理解生计模式的转变是不可逆转的,家庭、农场、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其区域范围内的人们改变其原本的生产生活现状以及思想状态,以快速融入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同时研究尖山农场职工生计模式的变迁,不仅仅是对农场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剪影,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论述职工从“农”到“工”的生产生活状态来发现农场发展内部存在的问题,每一种生计模式都不是人们可以完全自由选择的,而是社会发展和农场实际的生产生活发展现状促使职工们逐渐形成某种特定的生计模式。因此每一种生计模式的变迁背后都是农场的职工群众在不断适应新的环境,接受新鲜事物和新的思想,为了家庭的继续发展要不断转变自己的生存策略,尝试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从农场方面来说,要想可持续发展,人才引进是头等大事,农场需要转换思想,在保持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发展多种经济实体,一些企业不能只挂名不创造经济产值,一直靠农场资金扶持,长期以来都会成为农场发展的束缚。

聂莹,李景元,吴公剑,张硕,赵坚[3](2019)在《基于特色小镇建设载体延伸运行操作思考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三农选题学术活动综述——河北科协系统重点选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重大的政治社会基础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本学术活动与研究成果基于特色小镇建设载体问题切入了三农重要的基础部位。

苏科,黄志亮[4](2019)在《底子薄、空间窄、生态弱地区发展中政府—市场角色定位研究——以三峡重庆库区为例》文中认为三峡重庆库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受到经济底子薄弱、发展空间狭窄和生态环境脆弱三重叠加约束,这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中必须攻克的难题。破解三重约束叠加难题必须正确定位政府和市场在发展中的角色和地位,具体而言,在当前三峡重庆库区追赶全国人民平均生活水平这一特殊时期,应采取政府主角—市场配角模式,三箭齐发:破解经济底子薄弱难题,必须建立内生动力培育长效机制并推动库区经济高质高速发展;破解发展空间狭窄难题,必须跳出库区,在重庆全域范围内来重构生产力和城乡大格局;破解生态环境脆弱难题,必须由长江中下游生态受益区对三峡地区生态建设进行补偿。同时,要积极育新育大育强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库区微观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朱凯[5](2018)在《H垦区农场小城镇建设项目纳税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振兴乡村战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加快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速度。小城镇带动农村与城市相连接,同时建设小城镇,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最大潜力。它不仅仅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措施。农场作为小城镇建设的主体,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涉及的税种繁多且复杂。因此,对小城镇建设项目进行纳税风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选取H垦区内农场小城镇建设项目实际案例,主要分析其税务方面存在的风险,同时采取相应的纳税风险管理手段。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为本文提供了研究背景,以纳税风险的理论基础为切入点,分析了小城镇建设的纳税风险状况和成因,提出了纳税风险管理的要求和任务,进而阐述了H垦区农场小城镇建设项目纳税风险识别与评估,最后提出小城镇建设项目纳税风险控制的建议措施。希望本文能帮助同样在小城镇建设中的农场提供纳税风险管理借鉴,降低税务风险危害。

王燕[6](2018)在《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两大战略是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趋势和大背景下提出的,与当前正在建设的特色小镇密切相关。自2014年浙江省率先建设特色小镇以来,特色小镇在我国的发展之势如星火燎原,取得了一定成果。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政府相关部门,都给予这一在浙江率先探索的发展模式高度重视,并希望将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好模式、好样板,推广到全国其他地区。当前我国有各种类型的特色小镇,有历史文化型、休闲旅游型、资源禀赋型、交通区位型、新兴产业型…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的势态。国家到地方多项公共政策密集出台,农业部、林业部、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二十多个部委公布了一系列特色小镇的发展政策,从生态环境保护、新型城市建设、“双创”工程、军民融合、精准扶贫等方面通盘考虑,以制定惠及民众的政策。特色小镇在2017年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①。特色小镇作为小城镇建设升级、精准扶贫攻坚、养老事业发展的国家意志初步显现;同时特色小镇也是走向“一带一路”的中国符号,是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羽翼。当下传统的小镇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地方政府如何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建设有特色、有市场、有文化的小镇?如何完善特色小镇的规划模式?如何与国家宏观政策相结,实现政策效用最大化?这些都是我国特色小镇发展亟待要解决的问题。特色小镇公共政策是解决我国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的具体政策,应具有指导、规范、约束作用。当前创新政府特色小镇政策的供给,优化政府政策的制定实施,强化政策监督与评估迫在眉睫。我国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但一些特色小镇的发展成果并不尽人意,甚至有房地产企业将特色小镇变成新的“金矿”,变相谋取私利。特色小镇建设失范的主要原因有三点:其一,没有策划,盲目模仿;其二,定位偏差,生搬硬套;其三,创新不足,盲目选址。影响特色小镇持续健康发展的因素有许多,公共政策作为国家和社会资源分配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特色小镇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文以下将从公共政策视角,研究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梳理国家和地方政策、发现小镇建设中政策问题、并借鉴国外小镇建设经验,提出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的公共政策建议。

陈颀[7](2016)在《“公益经营者”的运作逻辑与困境 ——南岭管理区危房改造项目实践的启示》文中认为为了提高农村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有效塑造其服务者角色,近年来中央政府通过“项目制”,即以专项资金的形式向地方下拨了大量民生资金,并力图以严格的项目执行规范,推进基层服务型政府的转型。由此“项目制”是否能有效实现国家目标,便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以湖北省楚华市南岭管理区危房改造项目的实践为个案,研究项目制下基层政府的角色-行为特征及由此决定的项目运作逻辑,以及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所引发的民众反应,进而揭示民生项目在基层社会所产生的实际效益。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该个案所揭示的基层政府角色-行为特征及运作项目逻辑可能具有的普遍性,进而分析项目制下,基层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困境。研究发现,民生任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形塑出南岭管理区“公益经营者”的角色类型,并引导管理区实施“以公益促发展”的“经营策略”:管理区不仅对危房改造进行市场化运作以推动集镇开发,还将危房改造项目的资金投入当地工业园建设,以带动本地经济。由此,管理区放大了项目资金的效用,但是,也因此将项目运行置于经济发展与社会风险共生的困境。即政府虽然以民生项目带动了地方经济,但“公益者”与“经营者”的角色张力,却导致其难以协调由此而生的商民和官民纠纷,酿发社会冲突;市场化运作难以普惠大众的矛盾,也导致“民心工程”因此遭遇得不到项目优惠的民众的抗议。将个案研究置于更加广阔的时空场域,笔者发现,上述发现具有超越个案的启示意义。当前国家推动的民生项目大多具有市场化动员的潜力,这决定了基层政府在施行项目中角色与行为的可能趋同。而且,中央民生任务压力巨大与地方资源短缺的矛盾,以及民生项目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可能时时处处兼容,实际上也是当下各地基层政府在项目运作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公益经营者”的角色一行为特征极可能普遍凸显于各地,而相应由这一角色一行为所形塑的“公益”与“经营”的内在矛盾,由矛盾引发的纠纷,由纠纷带来的冲突,也因此可能普遍存在于各地的民生项目实践。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本文认为项目制下,基层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存在困境。作为“公益经营者”,基层政府不但难以避免“经营者”与“公益者”的角色张力,也难以满足民众对政府“父爱主义”的角色期待,乃至面临合法性建构的困境。而且,本文又提醒,如果国家力图依赖“压力型体制”推动民生工程,那么基层政府作为“经营型政府”与“父爱主义政府”的双重角色的矛盾就更为突出,其转型空间就更为局促。

农业部农垦局[8](2015)在《农垦改革发展文件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发[2015]33号,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时隔24年后中央再次出台全面指导农垦改革发展的专门文件。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农垦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是高瞻远瞩的正确决策。《意见》全文约7700字,共分5部分23条,包括:深刻认识新时期农垦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明确新时期农垦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深化农垦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农垦现代农业发

吴闫[9](2015)在《城市群视域下小城镇功能变迁与战略选择》文中认为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一方面这预示着我国“城市社会”的来临,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国城镇化将进入一个转型发展的关键期: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城市群作为推动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已经被提升到一个战略性地位上来,而小城镇作为城市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庞大,实力弱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城市群区域整体水平的推进。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该《规划》在强调城市群战略的同时,也进一步突出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作用。城市群与小城镇有怎样的互动关系?小城镇在城市群视域下会有怎样的功能变化?应该采取哪些保障性措施来推动小城镇功能的进一步优化?这是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小城镇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小城镇功能为切入点,以制度和政策变迁为背景,以城市群及结构功能主义为依托的理论分析框架,来解释中国城市群区域内小城镇的发展问题。本文共分七个部分:绪论、正文五章及结论。整个篇章结构按照“功能历史变迁——功能现状分析——功能优化路径”的顺序予以排列,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绪论,阐述了城市群区域内小城镇功能优化问题的背景,以及研究这一问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城镇化及小城镇的理论演变及研究现状,并对城镇化、小城镇、城市群、城市体系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及章节安排。第一章,考察我国小城镇的功能变迁及现状特征。首先,将我国小城镇功能历史演变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系统梳理各个时期内的功能演变历程和规律;其次,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小城镇的发展现状,并提炼出其基本特征:数量庞大,增速放缓;经济实力增强,区域差异显着;基础设施水平有所改善;出现一批经济发达镇等。第二章,论述城市群的发展及其与小城镇的关系。首先,以城市群功能为视角,阐述其何以成为我国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其次,系统考察了城市群结构体系的演化特征:空间结构网络化、产业结构梯度分工明显、人口在区域空间上有序集聚等;最后,从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以及小城镇之间的相互作用入手,系统论述了城市群与小城镇之间的关系。第三章,考察我国城市群区域内小城镇功能发挥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阐释了我国城市群区域内小城镇功能发展存在的基本问题,包括城镇功能定位不合理、功能结构冲突以及功能与空间不匹配等;然后针对上述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小城镇规模普遍偏小,发展动力不足;小城镇规划管理不科学;国家等级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端等。第四章,论述城市群视域下小城镇功能重构及优化战略。首先,考察了城市群发展对小城镇功能提出的新要求,包括:承接城市的产业转移、承担区域内部分消费功能、承担统筹城乡发展功能、承担城市群网络节点功能等;其次,依据城市群区域内的不同小城镇,提出了功能优化的战略选择,即:中心城市周边的小城镇要逐步发展成为产城融合的卫星城、具有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的小城镇要发展特色型小城镇、远离中心城市的小城镇要发展成为服务“三农”及周边地区的综合型小城镇;最后,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小城镇功能优化,确保功能与城市运行规律相符合。第五章,小城镇功能优化的进一步思考。指出小城镇功能优化除了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以外,还需相关的制度配套。首先,系统考察了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群区域小城镇的发展经验与教训;其次,强调国家层面要积极完善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城镇化发展提供良好制度环境;再次,强调城市群区域层面要探索建立区域利益协调机制,推动形成区域分工协作格局,实现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及资源在区域内优化配置;最后,强调小城镇自身也要深化相关体制机制改革,主要包括:以规划管理现代化引领城镇有序发展;以城市管理现代化提升城镇运营效率;以治理主体多元化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以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满足城镇居民文化需求等。结论,小城镇作为城市群系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享受着城市群发展带来的机遇,同时也在推动城市群一体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群视域下对小城镇功能进行重构,进一步推动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小城镇功能优化融入城市群区域发展中,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

宋湖边[10](2014)在《浅析农垦企业文化与小城镇建设》文中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对农垦企业小城镇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小城镇建设中蕴含了企业文化,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本文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农垦企业文化与小城镇建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二、谈农场小城镇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对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农场小城镇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对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新农村的未来是“三化”——乡村城镇化、农业农场化、农场企业化试点示范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黑龙江农垦城镇化的建设状况
2 黑龙江农垦的农场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
3 山东省供销社“土地托管”模式
4 美国“农业农场化和农场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5 新农村未来“三化”试点示范构思
    5.1 新农村的小城镇统一规划和建设
        5.1.1 小城镇
        5.1.2 作业点
    5.2 农业农场化和农场企业化的方案
    5.3 高标准农田建设
    5.4 农场实行员工化管理
    5.5 农场实施全程机械化
    5.6 粮食全部交国储
    5.7 多种经营,提高农场的经济效益
    5.8 建设农业高科技示范农场
6 建议
    6.1 政府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6.2 制定“三化”10万亩农场中的小城镇优惠政策
    6.3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自愿接受土地托管
    6.4 制定土地整理“小田变大田”的优惠政策
    6.5 制定良种补贴优惠政策
    6.6 制定大型农机具补贴政策
7 结语

(2)从“农”到“工”:尖山农场职工生计模式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回顾
        (一)国外研究状况
        1.生计策略类型研究
        2.可持续生计研究
        (二)国内研究状况
        1.生计模式类型研究
        2.生计模式变迁原因研究
        3.生计模式变迁的影响研究
        4.生计模式的优化研究
        (三)文献简评
    三、基本概念
        (一)国营农场
        (二)生计模式
    四、理论工具
        (一)罗斯托增长阶段理论
        (二)社会分化理论
    五、研究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1.文献法
        2.半结构访谈法
        (二)分析方法
        1.历史进程分析
        2.“结构—制度”分析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黑龙江省尖山农场概况
    一、历史沿革
        (一)“开拓团”旧址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尖山农场
        (三)市场经济时期的尖山农场
        (四)深化改革时期的尖山农场
    二、自然条件
        (一)地理位置
        (二)气候条件
        (三)土壤条件
        (四)水文条件
        (五)自然资源
    三、产业结构
        (一)种植业发展现状
        (二)畜牧业发展现状
        (三)工业化现状
        (四)农旅产业发展现状
    四、企业文化
第二章 计划经济时期的“全农型”生计模式
    一、“全农型”生计模式的形成
    二、“团队化”的生产方式
        (一)以第一产业为生
        (二)“指令性”集中经营
        (三)“包定奖”生产责任制
        (四)等级工资制
    三、“集体化”的生活方式
        (一)生活资料统一分配
        (二)计划型消费
        (三)有限的社会交往
        (四)闲暇生活比较单一
    四、“全农型”生计模式的消亡
第三章 市场经济时期的“多农少工型”生计模式
    一、“多农少工型”生计模式的形成
    二、农场管理、个体经营的生产方式
        (一)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为辅
        (二)农场生产自主权的转变
        (三)联产承包责任制
        (四)土地收入“定额上缴,自负盈亏”
    三、“社会化”的生活方式
        (一)职工自购生活资料
        (二)发展型消费增多
        (三)社会交往范围扩大
        (四)闲暇生活空间拓展
    四、“多农少工型”生计模式评析
        (一)运行成效
        (二)存在问题
第四章 深化改革时期的“多工少农型”生计模式
    一、“非农化”主导的生产方式
        (一)农场土地生产高度集中化
        (二)第二、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为辅
        (三)“离土又离乡”式发展
        (四)“非农收入”超过“农业收入”
    二、“网络化”的生活方式
        (一)生活资料网购化
        (二)消费方式多元化
        (三)社会交往外展化
        (四)休闲娱乐多样化
    三、“多工少农型”生计模式评析
        (一)运行成效
        (二)存在问题
第五章 尖山农场职工生计模式变迁的逻辑
    一、现代化逻辑
        (一)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的内在需求
        (二)农场城镇化的必经路径
    二、社会分化逻辑
        (一)从结构同质性到结构异质性
        (二)从功能统一性到功能专门化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尖山农场职工生计模式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特色小镇建设载体延伸运行操作思考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三农选题学术活动综述——河北科协系统重点选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二、此次学术活动的政治社会基础
三、本次重点学术活动的主题和重点内容
四、重点学术活动的组织安排与运行过程
五、本次重点学术活动的主要成果
六、重点学术活动专题研讨 (论坛) 报告会交流
七、重点学术活动专题研讨成果公开出版发行

(4)底子薄、空间窄、生态弱地区发展中政府—市场角色定位研究——以三峡重庆库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1. 经济底子薄弱地区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角色
    2. 发展空间狭窄地区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角色
    3. 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角色
二、三峡重庆库区面临的三重发展约束分析
    1. 三峡库区长期贫困落后引致的经济底子薄弱约束
    2. 三峡库区发展的空间狭窄约束
        (1)三峡库区特殊地理空间里的人地矛盾
        (2)库区发展空间狭窄致使大量人口流出重庆库区
    3. 三峡库区发展的生态环境脆弱约束
        (1)三峡库区产业发展的生态约束
        (2)三峡库区城镇化建设的生态约束
    4. 三重约束叠加对三峡库区发展造成的难题判断
三、政府主角—市场配角:破解三峡重庆库区三重发展难题的学理探析
    1. 破经济底子薄弱约束难题需政府主角—市场配角
        (1)学理依据:经济底子薄弱地区的追赶型发展中需要政府发挥更大作用
        (2)经验依据:曾经贫穷落后的韩国在政府主导作用下的追赶型发展
    2. 破三峡重庆库区发展空间狭窄约束难题需政府主角—市场配角
        (1)学理依据:突破发展空间狭窄约束需政府发挥决定作用
        (2)经验依据: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发展中的市场—政府作用
    3. 破生态环境脆弱约束难题需政府主角—市场配角
        (1)学理依据: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需政府发挥决定性作用
        (2)经验依据:福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经验
    4. 政府—市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主配角关系的总体学理分析
    5. 三重约束叠加和受时间限制共同指向政府—市场主配角
四、确立政府与市场的定位,破解库区三重约束难题的政策建议
    1. 确立政府在三峡重庆库区经济追赶时期建立内生动力培育长效机制并推动高质高速发展过程中的主角地位,攻克长期积累的经济底子薄弱难题
    2. 必须跳出库区在重庆全域范围内来重构生产力和城乡发展大格局,确立政府在这样的经济结构性变革方面的主角地位,攻克发展空间狭窄的难题
    3. 必须由长江中下游生态受益区对三峡库区进行生态补偿,确立政府在生态保护和生态积累方面的主角地位,攻克生态环境脆弱难题
    4. 确立市场在攻克三重约束叠加难题过程中的配角地位,积极育新育大育强库区市场主体
    5. 确立市场在攻克三重约束叠加难题过程中的配角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库区微观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5)H垦区农场小城镇建设项目纳税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研究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H垦区及农场小城镇建设
        2.1.2 纳税风险与纳税风险管理
        2.1.3 纳税风险自查补救与化解
    2.2 纳税风险成因
    2.3 纳税风险管理体系
        2.3.1 纳税风险识别
        2.3.2 纳税风险评估
        2.3.3 纳税风险控制
    2.4 纳税风险危害
3 H垦区农场小城镇建设纳税风险管理任务
    3.1 H垦区概况
    3.2 H垦区农场小城镇建设意义与遗留问题
        3.2.1 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意义
        3.2.2 小城镇建设遗留的纳税风险
    3.3 小城镇建设涉税范围
        3.3.1 小城镇建设涉税种类
        3.3.2 小城镇建设涉税指标
    3.4 小城镇建设纳税风险状况
        3.4.1 小城镇建设纳税风险表现
        3.4.2 小城镇建设纳税风险危害
    3.5 小城镇建设纳税风险成因
        3.5.1 内部原因
        3.5.2 外部原因
    3.6 小城镇建设项目纳税风险管理要求与任务
        3.6.1 小城镇建设项目纳税风险管理要求
        3.6.2 小城镇建设项目纳税风险管理目标及任务
    3.7 本章小结
4 小城镇建设项目纳税风险识别与评估
    4.1 小城镇建设项目纳税风险识别
        4.1.1 甄别相关税种纳税风险管控点
        4.1.2 识别相关税种纳税风险要点与方法
    4.2 小城镇建设项目纳税风险评估
        4.2.1 制定纳税风险评估工作预案
        4.2.2 自觉开展纳税风险评估
    4.3 本章小结
5 小城镇建设项目纳税风险控制
    5.1 纳税风险控制条件与要求
        5.1.1 纳税风险控制条件
        5.1.2 纳税风险控制要求
    5.2 小城镇建设项目纳税风险控制措施
        5.2.1 确立纳税风险关键控制点
        5.2.2 主动自查补救已售项目纳税风险
        5.2.3 探索化解待售项目纳税风险措施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2. 国内研究综述
        3. 研究文献述评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四)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 创新点
        2. 不足之处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 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1. 特色小镇
        2. 特色小城镇
        3. 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的比较
    (二) 理论基础
        1. 公共政策分析理论
        2. 田园城市理论
        3. 城乡一体化理论
        4. 产业集聚理论
二、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的公共政策概述
    (一) 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1. 特色小镇申报种类及数量
        2. 特色小镇发展类型及地域分布
    (二) 我国特色小镇公共政策梳理
        1. 国家层面特色小镇发展的公共政策
        2. 地方政府层面特色小镇发展的公共政策
        3. 特色小镇发展的公共政策分类
    (三) 特色小镇公共政策实施效果
三、我国特色小镇发展中公共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 公共政策的制定存在不足之处
        1. 公共政策体系不完善,主管机构多头
        2. 公共政策创新性不足,政策缺乏连续性
    (二) 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不明显
        1. 政府及相关部门角色定位不准确,政策解读模糊
        2. 利益驱动下,政策执行做不到“看得见行得通”
        3. 政策宣传不力,公众参与积极性低
    (三) 公共政策执行缺乏评估和监督体系
        1. 公共政策执行缺乏评估体系
        2. 公共政策执行缺乏监督体系
        3. 公共政策评估与监督缺乏制度保障
四、国外特色小镇发展的公共政策经验借鉴
    (一) 国外特色小镇发展的公共政策经验
        1. 英国莎翁小镇发展公共政策
        2. 瑞士达沃斯小镇发展公共政策
        3. 丹麦卡伦堡小镇发展公共政策
        4. 美国格林威治基金小镇发展公共政策
    (二) 国外特色小镇发展的公共政策经验借鉴
        1. 政策支持和理念创新引导小镇发展
        2. 立法保护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
        3. 注重产业支撑和品牌效应
五、推进我国特色小镇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优化特色小镇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1. 突出公共政策重点,创新公共政策内容
        2. 明确主管机构,完善地方配套政策
        3. 加快出台政策文件,坚持公共政策规划引领
    (二) 提高特色小镇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
        1. 加强国家和地方公共政策执行的协作机制
        2. 提升政府的公共政策执行能力
        3.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公共政策宣传
    (三) 完善特色小镇的公共政策评估和监督体系
        1. 特色小镇考核中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
        2. 发挥群众在政策监督中的作用
        3. 明确监督主体职责,防止监督流于形式
结论与展望
    (一) 结论
    (二)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公益经营者”的运作逻辑与困境 ——南岭管理区危房改造项目实践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研究梳理与评述
    1.3 “公益经营者”的提出
    1.4 核心概念
    1.5 研究方法与田野安排
    1.6 篇章安排
2 “国家”的塑造与南岭的历史变迁
    2.1 “规划性变迁”中的“南岭”
    2.2 强化激励:1980年代农场的“改制”
    2.3 企业改政府:新一轮农场改制
    2.4 小结:南岭的历史如何影响当下
3 双重任务与“公益经营者”的形塑
    3.1 民生项目的压力
    3.2 经济发展的压力
    3.3 “公益经营者”的形塑
4 “以公益促发展”:危房改造如何服务于“产城一体化”
    4.1 “产城一体化”
    4.2 政策限制的突破与市场的建构:集镇开发的案例
    4.3 政策资源的分配与整合:工业园建设的案例
    4.4 小结:公益项目如何被用于统合“政策—市场”
    4.5 余论:被“发展”裹挟的“公益”
5 利益协调之困:商民冲突与治理
    5.1 纠纷泛起:“危改带开发”的后果
    5.2 消极治理及其后果
    5.3 政商关系如何影响商民冲突治理
    5.4 利益多元与政府的协调困境
6 民意回应之困:官民矛盾的爆发与治理
    6.1 职工为何不满:历史与当前
    6.2 行动表达与政府应对
    6.3 “市场失效”与政府的应对困境
7 结论与讨论
    7.1 “公益经营者”的形塑
    7.2 基层政府转型的困境
    7.3 对基层政府转型理论的反思
    7.4 尾议:国家社会工程的限度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8)农垦改革发展文件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期农垦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一) 《意见》出台的历史背景
    (二) 《意见》蕴涵的重大理论创新
    (三) 《意见》明确了新时期农垦的战略定位
二、新时期农垦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 准确理解农垦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
    (二) 严格遵循农垦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
    (三) 全面把握农垦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
三、深化农垦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
    (一) 继续推进垦区集团化改革
    (二) 改革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
    (三) 创新农场农业经营管理体制
    (四) 构建新型劳动用工制度
    (五) 完善农垦社会保障机制
    (六) 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七) 创新农垦土地管理方式
四、加快农垦现代农业发展
    (一) 建设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
    (三)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四) 示范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五) 示范带动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
    (六) 发挥农垦在农业对外合作中的引领作用
    (七) 加强薄弱地区农场建设
五、加强对农垦改革发展的领导
    (一) 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
    (二) 落实地方和部门责任
    (三) 切实转变农垦管理职能
    (四) 大力弘扬农垦精神

(9)城市群视域下小城镇功能变迁与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一、新型城镇化:中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二、小城镇功能缺位:我国城市体系均衡发展的重要短板
        三、城市群框架下研究小城镇功能变迁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小城镇理论研究综述
        二、国内小城镇理论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相关概念辨析
        一、辨析“城镇化”
        二、小城镇的相关概念
        三、城市群与城市体系
    第四节 研究目标、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目标
        二、分析框架和章节安排
        三、研究拟采用的方法
第一章 我国小城镇功能变迁及发展现状
    第一节 古代社会小城镇的功能变迁
        一、从军事功能为主转向经济功能为主
        二、功能专门化出现
    第二节 近代社会小城镇的功能变迁
        一、近代工业小城镇
        二、近代矿业小城镇
        三、近代交通小城镇
        四、近代商业小城镇
    第三节 现代社会的小城镇功能变迁
        一、商品流通功能的短暂回归(1949~1952 年)
        二、服务于重工业发展(1953~1978 年)
        三、吸纳人口的“蓄水池”(1978~1992 年)
        四、带动农村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1993~1999 年)
        五、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平台(2000~2013 年)
        六、服务功能的全面回归(2014~)
    第四节 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态势
        一、数量庞大,增速平缓
        二、经济实力增长,但区域差异显着
        三、基础设施水平有所改善
        四、出现一批经济发达镇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城市群的发展及其与小城镇的关系
    第一节 城市群发展的基本功能要求
        一、吸纳城镇化人口的重要渠道
        二、缩小区域差异的关键路径
        三、推动城镇体系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单元
    第二节 城市群结构体系演化的主要特征
        一、空间结构网络化
        二、产业结构梯度分工明显
        三、人口在区域空间内有序集聚
    第三节 城市群与小城镇的互动关系
        一、城市群中核心城市与周边小城镇的关系
        二、城市群内中小城市及小城镇之间的关系
        三、城市群内小城镇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三章 城市群内小城镇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城市群区域内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功能定位不科学
        二、功能能级不足
        三、功能冲突现象突出
        四、功能空间结构不协调
    第二节 城市群内小城镇功能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动力机制不足
        二、规划欠科学
        三、行政体制弊端
第四章 城市群视域下小城镇功能重构战略
    第一节 城市群视域下小城镇功能的新发展
        一、生产功能:嵌入区域生产网络
        二、消费功能:承载城市群的多元化需求
        三、流通功能:突出网络节点的区位优势
        四、纽带功能:赋予城乡统筹新内涵
    第二节 城市群视域下小城镇功能重构的战略选择
        一、升级为产城融合的新型卫星城
        二、打造专业特色镇
        三、构建综合型小城镇
    第三节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群区域内小城镇功能优化
        一、合理界定小城镇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二、积极探索现代新型城镇建设
        三、全方位推进功能优化
第五章 城市群框架下小城镇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第一节 国外城市群区域内小城镇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一、德国:区域内城市均衡发展
        二、英国:“新城开发”模式
        三、美国:以大都市区为主要空间载体
    第二节 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一、深化人口管理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二、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赋予小城镇以更多权限
        四、加快财税和投融资机制改革,构建可持续资金保障机制
        五、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保障居民基本生存权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
        一、推进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二、提升城市群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
        三、建立有效的城市群治理结构
    第四节 推进小城镇管理创新
        一、增强规划管理水平
        二、提升小城镇政府治理能力
        三、构建多元社会治理体系
        四、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
结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10)浅析农垦企业文化与小城镇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推进小城镇建设
    (一) 抓职工教育, 增强小城镇发展活力
    (二) 抓建设规划, 夯实小城镇建设基础
二、抓小城镇建设特色, 弘扬健康向上的农垦企业文化内涵
    (一) 抓特色, 建设农垦企业小城镇具有个性的形象文化
    (二) 弘扬健康向上的农垦企业文化, 为建设特色的小城镇注入活力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 推进农垦企业全面振兴
    (一) 抓农垦企业各类文化的结合, 促进其协调发展
    (二) 抓农垦企业小城镇建设, 拉动相关产业, 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结合

四、谈农场小城镇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对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新农村的未来是“三化”——乡村城镇化、农业农场化、农场企业化试点示范初探[J]. 谷成超. 农业工程技术, 2021(24)
  • [2]从“农”到“工”:尖山农场职工生计模式变迁研究[D]. 康萍萍.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基于特色小镇建设载体延伸运行操作思考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三农选题学术活动综述——河北科协系统重点选题[A]. 聂莹,李景元,吴公剑,张硕,赵坚. 对接京津——低碳环保 持续发展论文集, 2019
  • [4]底子薄、空间窄、生态弱地区发展中政府—市场角色定位研究——以三峡重庆库区为例[J]. 苏科,黄志亮. 西部论坛, 2019(04)
  • [5]H垦区农场小城镇建设项目纳税风险管理研究[D]. 朱凯.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8(08)
  • [6]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D]. 王燕. 湖北大学, 2018(02)
  • [7]“公益经营者”的运作逻辑与困境 ——南岭管理区危房改造项目实践的启示[D]. 陈颀.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 [8]农垦改革发展文件解读[J]. 农业部农垦局. 中国农垦, 2015(12)
  • [9]城市群视域下小城镇功能变迁与战略选择[D]. 吴闫. 中共中央党校, 2015(01)
  • [10]浅析农垦企业文化与小城镇建设[J]. 宋湖边. 东方企业文化, 2014(15)

标签:;  ;  ;  ;  ;  

浅谈小农镇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联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