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支预应力混凝土组合梁集中荷载抗裂抗剪强度计算

简支预应力混凝土组合梁集中荷载抗裂抗剪强度计算

一、受集中荷载简支预应力混凝土迭合梁抗裂剪力和抗剪强度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班新林[1](2021)在《高速铁路预制40m简支箱梁设计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运营里程占全世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的一半以上,我国高铁一个显着的特点是桥梁占线路里程的比例高,平均大于50%,部分线路高达90%,其中标准设计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又占桥梁里程的90%以上。标准简支梁桥的设计理论、建造模式及运营性能控制是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成为保障高速铁路线路高平顺性与高速列车长期平稳运行的关键控制环节。以32m简支箱梁为核心的我国高铁标准简支梁建造技术已经发展成熟,但40m简支梁对我国长度约25m的动车组具有消振优势,并且在地形起伏较大区域、河流湖泊中桥梁下部基础造价较高等情况下可以节省大量工程投资,工程应用需求大。40m简支箱梁代表了高速铁路标准简支梁建造技术的发展方向,其中40m简支梁设计理论创新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高速铁路40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为对象,研究内容涵盖动力学设计和静力学设计、容许应力法设计和极限强度理论设计、确定性分析和考虑参数随机性的可靠度分析,并且以实际工程应用目标打造一榀足尺试验梁,研究了系统的试验验证技术。开展的研究工作以及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以动力系数和桥面加速度为控制指标,采用移动荷载列模型研究40m简支梁的竖向自振频率设计限值,研究结果论证了40m简支梁的消振效应,基频设计限值采用规范下限值即可。虽然混凝土结构本身较大的线质量,决定了桥面加速度不控制高铁简支梁的刚度设计,本文针对较小线质量40m简支梁基频限值的分析,可以为轻型桥梁结构和轨道结构的发展提供借鉴。另外,以车体加速度为控制指标,采用车桥耦合动力仿真模型,研究了40m简支梁的挠跨比、残余徐变变形和墩台不均匀沉降限值,根据是否为可调的工后变形,分别给出各自的研究原则,研究得到的挠跨比限值大于既有规范,不控制40m简支梁刚度设计。基于车体加速度随速度变化规律,采用运营速度给出单独考虑的残余徐变变形限值和墩台不均匀沉降限值,并给出工后变形变位的组合限值。(2)基于现行规范设计了一榀完全满足工程应用条件的高速铁路40m简支箱梁,设计考虑了运营状态设计指标、施工工况下混凝土应力以及横框结构的钢筋应力和裂缝宽度,设计结果满足规范要求。试验梁预制质量良好,基于研发的试验平台和加载系统,验证了40m简支梁抗弯性能、抗扭性能、抗裂安全系数、开裂荷载、预应力度和强度安全系数,结果满足设计要求。针对受力复杂的锚固区,试验验证了预应力张拉工况下结构受力安全。(3)使用桁架模型分析40m简支梁抗弯极限承载力,并与国内外规范公式进行对比,采用容许应力法设计的简支梁在采用极限状态法验算时,抗弯能力有5.9%~10.7%的富裕。提出了采用莫尔协调转角桁架模型、转角软化桁架模型、固角软化桁架模型的抗剪设计方法,考虑了混凝土软化本构模型,以试验测试数据为分析起点,以试验梁配筋为基础,得到了抗剪钢筋的屈服顺序以及混凝土结构极限剪应力。采用转角软化桁架模型分析得到40m简支箱梁纯扭状态的破坏全过程,随着扭转角的增加,得到混凝土主压应变、剪力流区厚度发展规律和钢筋屈服顺序。研究表明40m简支梁抗扭延性比为15.8,具有很好的塑性变形能力。针对锚固区受力特征,基于拉压杆理论创立了三种腹板模型和两种底板模型,结果表明预应力筋的劈裂力不控制足尺试验梁端配筋设计。(4)考虑二期恒载引起的跨中挠度和二期恒载加载龄期的随机性,分别采用一次二阶矩法和基于拉丁超立方抽样的蒙特卡洛法计算残余徐变变形的可靠度,结果表明增加二期恒载加载龄期可以有效控制残余徐变变形的发展。考虑截面抗弯刚度、线质量和阻尼比的随机性,研究了桥面加速度的可靠度;考虑轨道不平顺的高低幅值和残余徐变上拱幅值的随机性,研究了车体加速度的可靠度;加速度响应均符合极值I型分布规律。累积概率99%的加速度明显大于确定性计算结果,可以作为设计参考指标。

窦俊鹏[2](2021)在《重载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抗剪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既有铁路重载运输轴重和运量的不断增加,对桥梁结构的运用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秦重载铁路作为我国西部煤炭外运的重要通道,近年来,线路养护人员及专家学者对进行重载铁路现场检查检测工作中发现,预应力混凝土梁存在明显梁端斜向开裂现象,其中以32m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梁端的斜裂缝病害最为明显,且病害特征相对复杂。斜裂缝的出现往往呈现脆性破坏特征,裂缝处箍筋应力增大甚至最终达到屈服,混凝土的开裂也会导致渗水进而影响梁体耐久性,斜裂缝的进一步开展可能会导致梁体承载能力逐渐下降,并最终影响桥梁结构的正常使用寿命。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以大秦铁路存在典型斜裂缝病害的32m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研、理论计算、现场动静载试验、长期运营监测等研究方法,对重载运输条件下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的抗剪性能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文献调研。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于混凝土梁抗剪性能的研究过程,总结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的分析理论和影响因素,列举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并对其考虑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对比。针对混凝土梁抗裂性能及混凝土的疲劳抗拉强度进行了文献调研,总结了国内外专家学者通过理论分析和疲劳荷载试验对于梁体正截面、斜截面抗裂性的研究以及对混凝土疲劳抗拉强度折减系数的取值研究。(2)检算分析。通过对32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检算结果说明,梁体各计算位置处正应力和剪应力均未超限,梁体抗弯性能良好;通过计算梁体的主拉应力及主拉应力夹角显示,直曲线梁在计算截面中距梁端L/8处主拉应力最大,且略超出规范限值,为斜裂缝最可能出现位置;根据方向角判断斜裂缝大致走向,与现场实际斜裂缝走向较为接近。梁体端部附近主拉应力为梁体斜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认为,在长期重复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会发生折减,结合以往专家学者对于混凝土抗拉疲劳强度研究成果及室内模型梁疲劳加载试验的试验结果,取混凝土疲劳抗拉强度为0.55倍的混凝土轴向极限抗拉强度,并与检算的梁端抗拉主应力进行对比发现,梁端主应力超过混凝土疲劳抗拉强度,混凝土开裂可能性极大。混凝土出现斜裂缝原因可以总结为梁端腹板主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疲劳抗拉强度限值,在长期重复荷载作用下导致开裂现象出现。(3)现场试验。选取2孔分别为16m和32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进行动静载试验,梁体在静载加载和运营列车荷载作用下梁体中挠度、跨中截面下缘混凝土应力低于规范限值,梁体竖向刚度满足要求,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动静载试验中,梁体的裂缝扩展大体呈现上部小、下部大的规律分布,在荷载作用时跨裂缝应变明显大于相邻位置处未跨裂缝测点主拉应变;腹板外侧的裂缝扩展情况均大于内侧,内外侧对应测点应变比为1.4~1.6,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列车车轴作用于T梁时,荷载作用并非在T梁对称轴位置处,而是在横桥向呈现偏载状态;重车线裂缝扩展情况大于轻车线,这是由于重车线列车荷载作用明显大于轻车线列车,裂缝的扩展情况与列车荷载作用的大小存在正相关性。(4)长期监测。选取不同桥梁上同种梁型的孔跨进行长期监测,发现在运营列车作用下,梁端斜截面受力左梁大于右梁、腹板外侧大于内侧;直曲线梁的对比分析显示,线桥偏心作用对于荷载作用下裂缝扩展有明显影响,斜截面受力状况不同;重车线裂缝扩展大于轻车线,梁端斜裂缝的扩展和列车荷载作用大小存在正相关性。同时还选取了同一座桥同种梁型的开裂孔跨和未开裂孔跨进行对比试验,选取梁端腹板位置处的对应测点,发现开裂梁体应变为未开裂对应位置处的两倍,裂缝扩展明显。同时未开裂梁体换算混凝土拉应力增量为2.94MPa。主要结论。既有重载铁路在原有设计荷载下未存在主拉应力超标现象,仅在现有荷载作用下存在少量检算位置略微超标情况,说明原有设计桥梁的斜截面抗裂性能良好。针对现场出现的斜裂缝病害现象,结合大秦线路开行列车情况,考虑混凝土在等幅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拉强度需要在进一步折减,检算发现梁体在疲劳抗拉强度的限值下存在主拉应力明显超标现象,说明斜裂缝出现的原因是在长期疲劳荷载作用下,梁体斜截面处的主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疲劳抗拉强度,导致混凝土开裂。通过动静载试验及长期监测系统对桥梁的受力性能进行测试发现,带斜裂缝桥梁整体抗弯性能较好,梁体跨中挠度、振幅、支座位移等都满足规范限值和检定要求,但梁体斜截面的裂缝扩展明显,跨裂缝位置处箍筋应力增大,建议采取相应加固措施对斜截面抗剪性能进行加固改造。

李辉[3](2021)在《预应力型钢混凝土叠合梁受力性能和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预应力型钢混凝土叠合梁(Prestressed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Laminated Beams,简称PSRCL梁)是指首先预制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外壳,待外壳的高强/高性能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对其施加预应力形成预制部分,然后将预制部分运输至现场安装后再进行内部混凝土的现场浇筑,最终形成部分预制与部分现浇的叠合梁。PSRCL梁可以有效简化现场施工工序,减少或避免临时支撑和模板,大幅地降低造价成本,提升建筑工业预制化程度。国内外关于PSRCL梁受力性能和设计方法研究开展较少,为有效促进PSRCL梁的推广应用,本文提出了充满型型钢和非充满型型钢两种类型的PSRCL梁形式,并分别结合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对两种类型的PSRCL梁受力性能和设计方法进行了以下研究:1、完成了两种类型的15个PSRCL梁受弯性能试验,分别研究了预应力程度、预制部分混凝土强度、预应力施加顺序以及预应力筋布置形式等关键参数对两种类型的PSRCL梁受弯性能影响及规律。结合两种类型的PSRCL梁受弯试验结果,分别建立了两种类型的PSRCL梁的2种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并进一步对两种类型的PSRCL梁各自建议了一种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实用计算方法。2、完成了两种类型的18个PSRCL梁受剪性能试验,分别研究了剪跨比、预应力程度、预应力筋布置形式以及预应力施加顺序等关键参数对两种类型的PSRCL梁受剪性能影响及规律。结合两种类型的PSRCL梁受剪试验结果分析,分别建立了两种类型的PSRCL梁的5种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并进一步对两种类型的PSRCL梁分别建议了一种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实用计算方法。3、结合两种类型的15个PSRCL梁受弯性能试验结果,分别分析了预应力程度和预应力施加顺序等关键参数对两种类型的PSRCL梁裂缝宽度与变形的影响及规律。进一步结合两种类型的PSRCL梁受弯试验结果分析,分别提出了适合于两种类型的PSRCL梁的开裂弯矩、裂缝宽度、刚度以及变形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4、通过上述三部分的研究,建立了两种类型的PSRCL梁的受弯承载能力、受剪承载能力计算方法,提出了PSRCL梁的开裂弯矩、裂缝宽度、刚度以及变形的计算方法,形成了PSRCL梁的设计方法,可为本文新提出的两种类型的PSRCL梁的设计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

陈建英[4](2020)在《考虑滑移和掀起效应的木-混凝土组合梁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生态建筑理念的兴起,木材这种绿色环保材料再次被越来越多的建筑工程师们所重视。为充分利用木材抗拉性能好的特点,木-混凝土组合梁也逐步被建筑工程师们所喜爱和研究。木-混凝土组合梁将上部混凝土翼板和下部胶合木梁通过不同类型的剪力连接件连成一个受力共同体,从而能有效利用这两种材料各自的力学特点。相较于常用的钢筋混凝土梁,木-混凝土组合梁更契合生态环保的建筑理念。受木材和混凝土材性不同的影响,以及剪力连接件的刚度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不可能达到无穷大的原因,导致木梁和混凝土板在交界面位置处必然会出现滑移和掀起。国内外学者已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试验研究以探讨各类剪力连接件的力学性能,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而木-混凝土组合梁的研究开展得相对较少。本文在总结木-混凝土组合梁的现有成果后,发现仍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1)滑移和掀起效应均会导致木-混凝土组合梁抗弯性能降低,但目前的研究都是在不考虑竖向掀起效应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从结构安全的角度出发,很有必要研究掀起效应对木-混凝土组合梁抗弯性能的影响。(2)由于木-混凝土组合梁的剪切应力非常复杂。目前鲜少有学者对木-混凝土组合梁的抗剪性能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因而对其抗剪破坏形态和破坏机理都缺少相应的认识。为研究掀起效应对木-混凝土组合梁抗弯性能的影响,本文制作了 5根以剪力连接度和螺栓布置方式为研究参数的木-混凝土试验梁。通过试验研究,探明了不同的剪力连接度及螺栓布置方式时,木-混凝土组合梁的滑移、掀起、挠度、应变及抗弯承载力变化规律;同时考虑竖向掀起效应,对木-混凝土组合梁的抗弯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为探讨木-混凝土组合梁的抗剪破坏模式和受力性能,本文制作了 5根以剪力连接度、剪跨比和木梁腹板宽度为研究参数的木-混凝土试验梁。通过试验研究,探讨了木-混凝土组合梁的抗剪破坏模式、破坏机理及混凝土板的滑移和剪应力分布规律,并进一步提出了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本文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如下:(1)通过试验研究,探明了滑移和掀起力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抗弯性能的影响;同时基于弹性理论,利用平衡微分方程推导了两点对称集中荷载作用下掀起力的解析解;并进一步推导了考虑滑移和掀起效应时的木-混凝土组合梁挠度和抗弯承载力。(2)分析了组合梁中常用的折减刚度法应用于木-混凝土组合梁时的局限性,并对其进行了修正,解决了木-混凝土组合梁的简化计算问题。(3)深入探讨了木-混凝土组合梁的抗剪承载力破坏形态,推导了弹性状态下木-混凝土组合梁在完全剪力连接和无剪力连接两种状况下的剪应力理论值,提出了部分剪力连接木-混凝土组合梁的混凝土中性轴剪应力简化计算方法。并通过分析混凝土板和木梁的剪力分配规律,进一步提出了木-混凝土组合梁的抗剪承载力简化计算方法。总之,本文对木-混凝土组合梁在两点对称荷载作用下的抗弯和抗剪力学性能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可运用在木-混凝土组合梁的设计计算中,对发展木-混凝土组合梁这一绿色环保的建筑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刘素梅[5](2020)在《波形钢腹板组合曲线箱梁力学性能理论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波形钢腹板组合曲线箱梁桥的力学性能,主要研究两大内容:一是波形钢腹板组合曲线箱梁的弯曲、扭转和畸变性能;二是曲线箱梁中波形钢腹板的剪切屈曲和抗剪强度。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有限元数值计算和模型试验的方法,考虑波形钢腹板的结构特点,对上述内容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根据曲线箱梁的平衡方程、内力与位移之间的关系,并考虑波形钢腹板的结构特点和剪切变形,推导了波形钢腹板组合曲线箱梁的弯扭微分方程。结合波形钢腹板的结构特点,采用能量变分法推导了波形钢腹板组合曲线箱梁的畸变微分方程。采用三角级数作为位移函数,利用伽辽金法对弯扭微分方程和畸变微分方程进行求解,给出了有跨内横隔板和无跨内横隔板的简支和连续波形钢腹板组合曲线箱梁任意截面的位移、应力和内力的求解方法。并通过对3根波形钢腹板组合曲线箱梁进行多种荷载工况弹性加载模型试验,对理论方法求解挠度、扭转角、正应力和剪应力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2)采用理论方法分析了腹板剪切变形对组合曲线箱梁挠度的影响,对比了波形钢腹板组合曲线箱梁与传统混凝土曲线箱梁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腹板剪切变形引起的挠度增幅较大,不可忽视;外荷载作用下,波形钢腹板组合曲线箱梁的挠度、扭转角、畸变角、弯曲正应力、约束扭转翘曲正应力、畸变翘曲正应力均大于混凝土曲线箱梁的;由约束扭转和畸变引起的翘曲正应力和附加剪应力较大,均不可忽视。(3)将曲线梁中的整个波形钢腹板当作正交各向异性圆柱形扁壳,根据板壳稳定理论,采用双重三角级数作为位移函数,利用伽辽金法进行求解,推导了四边简支、四边固支、与上下翼缘板交界边固支另两边简支边界条件下曲线梁中波形钢腹板的弹性整体剪切屈曲强度计算公式,给出了三种边界条件下曲线梁中波形钢腹板的整体剪切屈曲系数表格。(4)将波形钢腹板的合成剪切屈曲看作是2块相邻子板组成的折板结构的屈曲,根据板壳稳定理论,采用双重三角级数作为位移函数,利用伽辽金法进行求解,推导了波形钢腹板在四边简支边界条件下的弹性合成剪切屈曲强度计算公式,给出了当直板段与斜板段相等时波形钢腹板的合成剪切屈曲系数表格。(5)采用本文推导的整体和合成剪切屈曲强度公式对日本《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桥梁设计手册》中的剪切屈曲长细比λs进行修正,并给出了剪切屈曲长细比λs的建议公式。通过对比文献中102组波形钢腹板剪切屈曲模型试验数据,验证了建议公式的可靠性和适用性。(6)通过对3根波形钢腹板组合曲线箱梁进行偏心荷载破坏加载试验,研究了波形钢腹板组合曲线箱梁在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全过程受力及破坏形态。得到了波形钢腹板组合曲线箱梁的荷载―挠度全过程曲线、顶底板混凝土裂缝分布规律、波形钢腹板的破坏模式、顶底板混凝土主拉应变的变化规律、波形钢腹板剪应变的变化规律、底板纵向钢筋纵向应变的变化规律,为波形钢腹板组合曲线箱梁桥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依据及设计建议。

马冰[6](2020)在《钢-UHPC组合梁负弯矩区受力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在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负弯矩区段,混凝土受拉,桥面板易发生开裂,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是一种改善受力性能的方案。通过试验研究、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本文首先对钢-UHPC推出构件的抗剪强度和滑移特性进行了研究,其次基于推出试验的研究,针对钢-UHPC组合梁在负弯矩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进行了钢-UHPC推出试验,设计制作了4个推出构件,研究了钢-UHPC之间栓钉连接件的抗剪承载力和荷载-滑移曲线。试验结果表明,推出构件均为栓钉剪断破坏,栓钉根部受压侧有UHPC压碎,破坏程度和破坏范围都较小。(2)计算了推出构件的抗剪承载力和荷载-滑移关系式,给出了适用于UHPC的理论公式修正建议,并通过有限元分析计算进行了验证。(3)设计制作了2根混凝土板部分采用UHPC叠合板方案的组合梁,一根为均布式栓钉布置,一根为集束式栓钉布置,并进行了叠合板位于受拉区的负向加载试验,测试组合梁的承载力、荷载-滑移曲线、位移和截面应变,观察裂缝发展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破坏时钢梁屈服,混凝土板断裂,破坏形态均为弯曲破坏;试验过程中裂缝首先出现在普通混凝土上,之后发展到UHPC面板;2根组合梁承载力相差不大,相对滑移量均较小。(4)建立了组合梁精细化有限元模型,考虑栓钉连接件的滑移,以推出试验结果为依据,采用弹簧单元模拟钢混凝土交界面的滑移,进行了组合梁受力全过程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栓钉连接件的抗剪强度越大,滑移量越小;在荷载达到0.9倍极限荷载之前,组合梁各截面相对滑移基本一致;滑移最小值出现在跨中集中荷载加载位置处,最大值在L/4截面与支点截面之间。(5)基于试验和有限元计算的分析结果,计算了组合梁开裂弯矩,采用钢纤维抗裂系数对UHPC组合梁开裂弯矩公式加以修正;提出考虑UHPC抗拉作用的组合梁极限抗弯承载力公式,对规范公式进行了补充,计算结果吻合良好。(6)针对某工程实际钢板混凝土组合梁进行了试设计,建立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车道荷载作用下UHPC混凝土板的受力状态。结果表明,在车道荷载作用下负弯矩区采用UHPC或UHPC-NC叠合板时,应力较普通混凝土板大,UHPC应力储备为5到10倍,普通混凝土为2倍左右;UHPC限制了位移和滑移的发展。(7)采用UHPC作为负弯矩混凝土面板时,负弯矩长度约为0.26L,普通混凝土板约为0.3L,UHPC长度越长,中支点附近拉应力区域越小。

肖宁[7](2020)在《中美欧钢-混组合梁桥设计规范对比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我国钢-混凝土组合桥梁设计规范《公路钢混组合桥梁设计与施工规范》(JTG/TD64-01-2015)和《钢-混凝土组合桥梁设计规范》(GB 50917-2013)、美国公路桥梁设计规范《AASHTO LRFD Bridge Design Specifications,8th》以及欧洲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规范《Eurocode 4:Design of composite steel and concrete structures》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和研究。结合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的特点,主要开展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对比工作:1)中美欧桥规关于设计准则和极限状态分类的对比。对比中美欧桥规的基本设计准则以及极限状态的划分,并对中美欧桥规的桥梁设计基准期、设计安全等级以及可靠度指标和目标可靠度进行比较。2)中美欧桥规关于材料特性的对比。针对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的常用材料:混凝土、钢材、普通钢筋和预应力钢筋,对比中美欧桥规的材料标号、材料强度、设计取值和物理性能指标。3)中美欧桥规关于设计荷载及其作用效应组合的对比。对比分析中美欧桥规在组合梁桥设计时需要考虑的荷载分类、作用效应组合、汽车荷载(包括荷载模式、疲劳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等)、温度梯度等相关规定。4)中美欧桥规关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对比分析。对比分析中美欧桥规对组合梁桥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有关规定,具体包括: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组合梁翼缘有效宽度、截面分类、抗弯承载力、抗剪承载力、侧扭稳定性以及连接件设计。5)中美欧桥规关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比分析。对比分析中美欧桥规对组合梁桥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有关规定,具体包括: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应力计算规定及应力限值、挠度计算方法及挠度限值、抗裂性验算及开裂控制方法。6)工程实例计算及富余度对比分析。结合工程实例,分别按中美欧桥规建立钢-混凝土组合简支梁桥和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的Midas Civil有限元模型,分析其荷载效应、抗弯承载力、抗剪承载力以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相关规定,并对中美欧桥规的抗弯富余度、抗剪富余度以及变形富余度进行对比分析。

刘李君[8](2020)在《装配式空心板桥旧桥安全性评估及抗剪加固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装配式空心板桥旧桥安全性评估常采用基于设计规范的方法,其评估内容主要包括荷载效应计算、结构抗力计算和分项检算系数计算3个部分。对于多梁结构,荷载效应计算需借助荷载横向分布概念,常用计算方法与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吻合。抗剪承载力计算所遵循的《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3362—2018(简称《公路桥规》)现有公式是基于试验数据的半理论半经验公式,其所参考的试验数据距今已逾35年,不论是构件数量还是参数取值范围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对于存在荷载裂缝的装配式空心板桥,该方法采用分项检算系数计入裂缝影响,缺乏明确的理论依据。此外,对于装配式空心板桥端部抗剪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常用加固方法较不合适。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深入研究了基于设计规范的装配式空心板桥的评估方法及端部抗剪加固方法,主要内容包括:⑴从荷载效应计算角度,以盐靖高速公路13m空心板桥为背景,对装配式空心板桥常用荷载横向分布计算方法,如铰接板(梁)法、杠杆原理法等与有限元法进行了深入比较分析,同时,重点考察了支座弹性、铰缝刚度和整体化混凝土层对荷载横向分布的影响,并基于深铰空心板桥横向受力特点,提出了更为准确的建议计算方法。⑵从结构抗力计算角度,回顾了《公路桥规》现有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来源与特点,指出了其不足并确定了相应的修正原则。基于统计分析方法要求,整理了1749根钢筋混凝土矩形梁受剪试验数据,并据此修正了现有公式混凝土项与箍筋项系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受压翼缘、预应力及计算位置的影响,补充整理了175根钢筋混凝土T形梁和179根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剪试验数据,从而对现有公式受压翼缘影响系数和预应力提高系数作了改进,并给出了计算位置调整建议。此外,利用整理所得数据对修正公式与现有公式进行了误差分析,并结合一13m空心板受剪试验,比较了两公式的优劣,结果表明,修正公式预测准确性更高且对各参数适用性更好。⑶从检算系数计算角度,对装配式空心板桥近年来常见裂缝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其现状与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裂缝特征的旧桥安全性评估方法,建立了裂缝状况与荷载效应或结构抗力计算的直接联系,同时给出了针对性的维护对策。⑷从评估后处置对策角度,针对调查中发现的装配式空心板桥端部抗剪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基于板梁特点,提出了端部腔内注浆抗剪加固方法,并编制了配套施工工艺和流程,与常用加固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不中断交通、少伤害梁体、高效节约的优点。

陈远航[9](2020)在《体外预应力预制节段高强混凝土梁的抗剪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体外预应力预制节段高强混凝土干接缝梁(Precast HSC segmental beams with external tendons and dry joints下文缩写为ETDJ-PHCSBs)凭借自重轻、施工便捷的优势,已经成为多数工程快速施工的竞争方案。在已有的研究中,针对预应力预制节段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的研究较多,针对其抗剪性能的研究相比较为匮乏,对ETDJ-PHCSBs的研究更少,而对于预应力预制节段梁而言,其抗剪性能较为薄弱,是桥梁设计中不容忽视的点。拉压杆模型(STM模型)是从连续体内抽象出的离散桁架模型,是由压杆、拉杆和节点组成,用以反映内部力流的传递。是目前用于分析D区(截面应变分布呈现明显非线性的结构区域)内部受力状态的常用工具。为了研究体外预应力预制节段高强混凝土干接缝梁的斜截面抗剪性能,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制节段UHPC梁接缝直剪破坏机理和设计理论(500170105),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本试验共制作了8根体外束预应力节段式高强混凝土干接缝简支T型截面梁和1根体外束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整体式简支T型截面梁,并进行了四点加载测试。试验以混凝土强度、剪跨比、配箍率、接缝数量、接缝位置等作为主要的试验研究参数。试验结果表明:(1)提高混凝土强度或配箍率可以有效地提高体外预应力预制节段高强混凝土干接缝梁(ETDJ-PHCSBs)的抗剪承载力。(2)所有试验的试件的剪跨比均与抗剪强度成反比,同等条件下,剪跨比越大,则试件的抗剪承载力越低。(3)接缝的数目对体外预应力预制节段高强混凝土干接缝梁(ETDJ-PHCSBs)的挠度变化以及体外预应力束的应力有显着的影响。(4)结合美国规范AASHTO 2017和中国规范JTG3362-2018提出的公式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和验算。通过计算,该试验的结果与AASHTO LRFD和JTG 3362-2018预测值之比的平均值分别为2.125和1.36,标准偏差分别为0.549和0.316。(5)计算发现,ACI 318-14附录A规定的拉压杆原理的计算方法对体外预应力预制节段高强混凝土梁的适用性较差,试验抗剪强度试验值与计算值的比值的平均数为1.506,比值的标准偏差为0.205。其中,压杆的强度远大于实际值,拉杆的实际应力远小于实际值,这导致拉杆强度成为决定梁抗剪承载力的唯一因素,这不符合试验的实际情况。最后,本文根据试验梁梁的实际破坏模式的特点,利用了一种基于拉压杆模型的修正计算方法。本文使用的公式综合考虑了混凝土剪切破坏和钢绞线断裂两种破坏情况,计算结果显示,试验抗剪强度的试验值与该方法的计算值的平均值为1.04,标准差为0.135。这个比值说明了所用的公式对体外束预应力预制阶段高强混凝土T型截面简支梁的抗剪承载力具有较好的适用性,预估值与实际值较为接近。同时,该计算方法基本能准确反映试件真实的破坏模式。

祖坤[10](2020)在《基于力学分析的无腹筋RC梁受剪承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现代建筑中广泛使用的结构形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钢筋混凝土梁则是混凝土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受力构件之一。相对于梁构件的受弯破坏而言,斜截面剪切破坏的影响因素更多,机理更加复杂,至今没有形成一个公认合理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各国规范往往依据不同的剪切模型和试验数据并引入符合本国实际的可靠度指标给出各自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这些计算公式在预测承载力时表现相对保守,结果离散性大。因此,开展无腹筋梁构件的受剪性能研究,为实际工程提供准确的剪切计算模型与可靠的设计方法,对于解决混凝土基本理论中的剪切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无腹筋钢筋混凝土梁为研究对象,基于经典力学原理,研究了无腹筋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剪承载力,开展了其预测承载力时的误差分析。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归纳总结了现阶段主流的无腹筋钢筋混凝土梁受剪破坏理论模型,对不同受剪破坏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在无腹筋钢筋混凝土梁剪切设计计算方法上的研究现状,指出了梁构件剪切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方向。2.概述了中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美国规范ACI 318-14、欧洲规范EN 1994-1-1:2004及日本规范JSCE 2007中的理论计算模型和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总结不同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中所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揭示了不同影响因素对无腹筋梁抗剪强度的影响,收集整理了615根无腹筋钢筋混凝土梁试验数据,评估了不同设计公式在计算中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分析了各计算模型的误差。3.基于力学分析方法对无腹筋钢筋混凝土梁临界剪切破坏斜截面上的受力进行分析,根据经典力学平衡原理,推导了基于力学分析方法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确定了计算公式中的参数取值。基于第二章中建立的615根无腹筋钢筋混凝土梁数据库及收集到的209根无腹筋FRP筋混凝土梁试验数据,利用统计特征值法、缺陷点数法和预测精度评价指标法等误差评价机制,对比评估了基于力学分析方法和其他承载力计算方法在预测承载力时的合理性及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力学分析方法能够很好的反映剪切破坏机理,在预测承载力时计算精度高,离散性小。4.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完成了3种不同剪跨长度的9根无腹筋梁的单调加载试验研究,分析了破坏过程、破坏模式、极限荷载、位移等性能;得到了试验梁的受剪承载力,并将抗剪强度与基于力学分析方法、中美欧日四国规范及Zsutty公式预测值进行了比较;探讨了不同参数对抗剪强度的影响。5.利用ABAQUS软件对9根无腹筋试验梁进行建模分析,得到了试件的破坏变形特征和极限承载力等模拟结果,并将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值及力学分析方法得到的受剪承载力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能够准确地反映试件主要受力变形情况,揭示了剪切破坏机理,能较好预测构件的受剪承载力。论文完成的相关工作,可以进一步丰富无腹筋钢筋混凝土梁试验资料,为受剪承载力设计计算相关标准的修订提供试验依据,对于进一步深入认识分析无腹筋钢筋混凝土梁抗剪性能以及基于力学分析计算方法的可行性,指导实际工程实践,促进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计算分析有一定意义。

二、受集中荷载简支预应力混凝土迭合梁抗裂剪力和抗剪强度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受集中荷载简支预应力混凝土迭合梁抗裂剪力和抗剪强度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铁路预制40m简支箱梁设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铁路标准简支梁发展
    1.3 铁路标准简支梁动力设计参数
        1.3.1 铁路桥梁动力学研究方法
        1.3.2 动力设计参数
    1.4 高速铁路32m简支箱梁结构设计
        1.4.1 设计指标
        1.4.2 高速铁路32m简支梁设计
    1.5 铁路桥梁基于可靠度的设计研究
    1.6 高速铁路40m简支箱梁研究意义
    1.7 本文技术路线与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桥梁动力响应的竖向自振频率限值研究
    2.1 车桥消振理论
    2.2 跨度32m、40m简支梁动力响应规律对比
    2.3 基于动力系数的竖向自振频率限值
    2.4 基于桥面加速度的竖向自振频率限值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车体加速度的变形变位设计限值研究
    3.1 车桥耦合计算理论
    3.2 基于列车运行舒适度的变形变位分析原则
        3.2.1 挠跨比计算原则
        3.2.2 残余徐变变形计算原则
        3.2.3 墩台不均匀沉降计算原则
    3.3 挠跨比限值
    3.4 残余徐变变形限值
    3.5 不均匀沉降限值
    3.6 工后变形变位组合限值
    3.7 车体加速度峰值规律
    3.8 本章小结
4 足尺试验梁设计
    4.1 设计原则
    4.2 结构设计
    4.3 结构计算
        4.3.1 运营阶段设计计算
        4.3.2 预应力工况实体有限元计算
        4.3.3 横框配筋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足尺试验梁试验
    5.1 试验梁预制
    5.2 试验加载系统
        5.2.1 台座系统
        5.2.2 七点加载模式
        5.2.3 静载试验自动控制系统
    5.3 整体受力性能测试
        5.3.1 设计荷载测试
        5.3.2 偏载试验
        5.3.3 抗裂安全性能测试
        5.3.4 预应力度及强度安全性能测试
    5.4 终张拉梁端应力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桁架模型的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6.1 混凝土结构承载力分析理论
    6.2 抗弯承载力分析
        6.2.1 桁架模型
        6.2.2 基于规范的承载力计算
    6.3 抗剪承载力分析
        6.3.1 整体抗剪承载力
        6.3.2 基于弥散应力单元的抗剪承载力计算
    6.4 抗扭承载力分析
        6.4.1 转角软化桁架模型
        6.4.2 基于规范的承载力计算
    6.5 本章小结
7 锚固区受力分析及配筋验算
    7.1 简支梁D区设计理论
    7.2 AASHTO规范计算
        7.2.1 锚固力效应计算
        7.2.2 腹板配筋验算
        7.2.3 底板配筋验算
    7.3 拉压杆模型计算
        7.3.1 腹板配筋验算
        7.3.2 底板配筋验算
    7.4 本章小结
8 徐变可靠度和车桥动力可靠度研究
    8.1 时变可靠度理论
    8.2 动力可靠度理论
        8.2.1 首次超越失效机制
        8.2.2 极值分布
    8.3 可靠度计算方法
        8.3.1 一次二阶矩法(FOSM法)
        8.3.2 蒙特卡洛法(Monte Carlo Method)
        8.3.3 拉丁超立方抽样(Latin hypercube sampling,LHS)
    8.4 残余徐变变形可靠度分析
        8.4.1 40m简支箱梁残余徐变变形设计计算
        8.4.2 徐变时变分析模型
        8.4.3 一次二阶矩法可靠度分析
        8.4.4 基于拉丁超立方的蒙特卡洛法可靠度分析
    8.5 桥面竖向加速度可靠度分析
        8.5.1 基本工况
        8.5.2 基于可靠度的桥面加速度计算
        8.5.3 参数灵敏度分析
    8.6 车体竖向加速度随机性分析
        8.6.1 基本工况
        8.6.2 基于可靠度的加速度计算
        8.6.3 参数灵敏度分析
    8.7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重载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抗剪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重载铁路概述
        1.1.2 我国重载铁路运营现状及发展趋势
        1.1.3 大秦铁路基本概况及列车轴重特征
    1.2 重载运输条件下既有铁路简支梁桥病害
        1.2.1 铁路混凝土简支梁桥典型病害
        1.2.2 斜裂缝病害主要特征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2 混凝土简支梁抗剪性能研究现状
    2.1 国内外抗剪性能研究
        2.1.1 国外抗剪研究概况
        2.1.2 国内抗剪研究概况
    2.2 抗剪承载力分析计算方法
        2.2.1 主要影响因素
        2.2.2 分析理论方法
        2.2.3 计算公式
    2.3 混凝土抗裂及疲劳抗拉性能
        2.3.1 混凝土梁抗裂性能
        2.3.2 混凝土梁疲劳性能
    2.4 小结
3 重载铁路T梁抗剪计算分析
    3.1 检算内容
        3.1.1 检算梁型概况
        3.1.2 荷载组合
    3.2 检算结果分析
        3.2.1 32m预应力混凝土梁正应力及剪应力检算结果
        3.2.2 32m预应力混凝土梁主拉应力计算结果及应力方向
    3.3 斜裂缝成因及分布特征分析
        3.3.1 斜裂缝成因分析
        3.3.2 斜裂缝主要分布特征原因分析
    3.4 小结
4 重载铁路T梁静动载受力测试
    4.1 桥梁概况
    4.2 静载试验测试
        4.2.1 测点布置
        4.2.2 试验工况与加载效率
        4.2.3 跨中挠度分析
        4.2.4 跨中应变分析
        4.2.5 梁端斜截面受力
    4.3 动载试验测试
        4.3.1 测点布置
        4.3.2 动载测试数据分析
    4.4 小结
5 重载铁路T梁抗剪状态运营监测
    5.1 监测桥梁概况
        5.1.1 桥梁整体概况
    5.2 监测内容
    5.3 监测系统布设
    5.4 监测结果分析
        5.4.1 梁体表面应变
        5.4.2 梁体箍筋应变
    5.5 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及建议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预应力型钢混凝土叠合梁受力性能和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钢筋混凝土叠合梁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叠合梁研究现状
    1.4 型钢混凝土叠合梁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梁研究现状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充满型PSRCL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概况
        2.2.1 试件设计
        2.2.2 试件制作
        2.2.3 材性试验
    2.3 加载和测量方案
        2.3.1 加载装置
        2.3.2 加载制度
        2.3.3 测量方案
    2.4 试验结果
        2.4.1 破坏形态
        2.4.2 荷载-挠度曲线
        2.4.3 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
        2.4.4 荷载-应变分析
        2.4.5 应变沿截面高度分布规律
    2.5 参数分析
        2.5.1 预应力程度
        2.5.2 预应力施加顺序
        2.5.3 预制部分混凝土强度
        2.5.4 预应力筋布置形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充满型PSRCL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概况
        3.2.1 试件设计
        3.2.2 试件制作
        3.2.3 材性试验
    3.3 加载和测量方案
        3.3.1 加载装置
        3.3.2 加载制度
        3.3.3 测量方案
    3.4 试验结果
        3.4.1 破坏形态
        3.4.2 荷载-挠度曲线
        3.4.3 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
        3.4.4 荷载-应变分析
        3.4.5 应变沿截面高度分布规律
    3.5 参数分析
        3.5.1 预应力程度
        3.5.2 预应力筋布置形式
        3.5.3 预应力施加顺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SRCL梁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现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4.2.1 国外SRC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4.2.2 国内SRC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4.2.3 叠合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4.3 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计算方法
        4.3.1 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σ_(pu)
        4.3.2 ξ_p与Δσ_p关系
    4.4 PSRCL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4.4.1 PSRCL-Ⅰ受弯梁
        4.4.2 PSRCL-Ⅱ受弯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充满型PSRCL梁受剪性能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概况
        5.2.1 试件设计
        5.2.2 试件制作
        5.2.3 材性试验
    5.3 加载和测量方案
        5.3.1 加载装置
        5.3.2 加载制度
        5.3.3 测量方案
    5.4 试验结果
        5.4.1 破坏形态
        5.4.2 荷载-挠度曲线
        5.4.3 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
        5.4.4 荷载-应变分析
    5.5 参数分析
        5.5.1 剪跨比
        5.5.2 预应力程度
        5.5.3 预应力施加顺序
        5.5.4 预应力筋布置形式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非充满型PSRCL梁受剪性能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概况
        6.2.1 试件设计
        6.2.2 试件制作
        6.2.3 材性试验
    6.3 加载和测量方案
        6.3.1 加载装置
        6.3.2 加载制度
        6.3.3 测量方案
    6.4 试验结果及分析
        6.4.1 破坏形态
        6.4.2 荷载-挠度曲线
        6.4.3 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
        6.4.4 荷载-应变分析
    6.5 参数分析
        6.5.1 剪跨比
        6.5.2 预应力程度
        6.5.3 预应力施加顺序
        6.5.4 预应力筋布置形式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PSRCL梁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7.1 引言
    7.2 国外现有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7.2.1 美国ACI318-11 的拉-压杆模型
        7.2.2 基于摩尔-库伦破坏准则的拉-压杆模型
        7.2.3 基于变形协调的桁架-拱模型
    7.3 国内现有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7.3.1 现有SRC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7.3.2 叠合梁现有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7.3.3 现有PC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7.4 PSRCL受剪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7.4.1 PSRCL-Ⅰ受剪梁
        7.4.2 PSRCL-Ⅱ受剪梁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PSRCL梁开裂弯矩、裂缝宽度与变形计算方法研究
    8.1 引言
    8.2 PSRCL受弯梁开裂弯矩计算方法
        8.2.1 PSRCL受弯梁截面正应力
        8.2.2 PSRCL受弯梁开裂分析
    8.3 PSRCL受弯梁裂缝宽度计算方法
        8.3.1 参数分析
        8.3.2 现有裂缝宽度计算方法
        8.3.3 PSRCL受弯梁裂缝宽度计算方法
        8.3.4 PSRCL受弯梁裂缝宽度计算结果与分析
    8.4 PSRCL受弯梁变形计算方法
        8.4.1 参数分析
        8.4.2 现有截面刚度计算方法
        8.4.3 PSRCL受弯梁变形计算方法
        8.4.4 PSRCL受弯梁变形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三: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奖励

(4)考虑滑移和掀起效应的木-混凝土组合梁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1.1 木-混凝土组合梁的特点
        1.1.2 木-混凝土组合梁的发展
        1.1.3 木-混凝土组合梁的连接形式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意义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2 木-混凝土组合梁试验方案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构件设计及制作
        2.2.1 构件设计
        2.2.2 剪力连接度
        2.2.3 构件制作
    2.3 材性性能
        2.3.1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试验
        2.3.2 胶合木材材性试验
        2.3.3 螺栓性能
        2.3.4 钢筋性能
    2.4 试验装置和加载方案
        2.4.1 试验装置
        2.4.2 加载方案
    2.5 测点布置
    2.6 本章小结
3 木-混凝土组合梁抗弯试验研究分析
    3.1 概述
    3.2 试验现象和破坏形态
    3.3 木-混凝土组合梁挠度变化规律分析
    3.4 应变沿高度变化分析
    3.5 混凝土板跨中纵向应变分析
    3.6 木-混凝土组合梁交界面滑移分析
    3.7 木-混凝土组合梁交界面掀起位移及螺栓应变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木-混凝土组合梁滑移和掀起效应分析及理论计算
    4.1 概述
    4.2 基本假定
    4.3 连接件纵向抗剪刚度系数计算
        4.3.1 国外已有成果
        4.3.2 本文所采用的公式及计算结果
    4.4 连接件竖向抗掀起刚度系数计算
    4.5 建立模型
    4.6 方程推导
    4.7 方程求解
    4.8 刚度折减系数修正
    4.9 理论与试验对比
    4.10 本章小结
5 木-混凝土组合梁滑移及掀起效应下的变形研究
    5.1 概述
    5.2 国内外木-混凝土组合梁抗弯刚度研究
    5.3 理论研究
        5.3.1 完全剪力连接木-混凝土组合梁挠度计算
        5.3.2 部分剪力连接木-混凝土组合梁挠度计算
    5.4 修正折减刚度法
    5.5 本文试验与理论对比
    5.6 相关文献试验与理论对比
    5.7 本章小结
6 木-混凝土组合梁滑移及掀起效应下的抗弯承载力研究
    6.1 概述
    6.2 完全剪力连接木-混凝土组合梁木梁应变计算
    6.3 部分剪力连接木-混凝土组合梁木梁应变计算
    6.4 完全剪力连接木-混凝土组合梁抗弯强度计算
    6.5 部分剪力连接木-混凝土组合梁抗弯强度计算
    6.6 部分剪力连接木-混凝土组合梁最大受力计算
    6.7 本文试验与理论对比
    6.8 相关文献试验与理论对比
    6.9 本章小结
7 木-混凝土组合梁截面抗剪性能研究
    7.1 概述
    7.2 试验研究分析
        7. 2.1混凝土板应力计算
        7.2.2 试验现象描述
        7.2.3 荷载-挠度曲线
        7.2.4 应变分析
        7.2.5 应力分析
        7.2.6 剪切破坏分析
    7.3 抗剪强度理论分析
        7.3.1 完全剪力连接木-混凝土组合梁
        7.3.2 无剪力连接木-混凝土组合梁
        7.3.3 部分剪力连接木-混凝土组合梁
        7.3.4 两种状态下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7.4 理论与试验的对比
        7.4.1 剪力连接度
        7.4.2 剪跨比
        7.4.3 木梁腹板宽度
    7.5 木-混凝土组合梁抗剪承载力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工作与结论
        8.1.1 主要研究工作
        8.1.2 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波形钢腹板组合曲线箱梁力学性能理论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波形钢腹板组合直线梁的研究现状
        1.2.2 波形钢腹板组合曲线梁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总体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总体思路
第2章 波形钢腹板组合曲线箱梁理论分析
    2.1 波形钢腹板组合曲线箱梁空间效应分解及波形钢腹板物理等效
        2.1.1 波形钢腹板组合曲线箱梁空间效应分解
        2.1.2 波形钢腹板物理等效
    2.2 波形钢腹板组合曲线箱梁的弯扭微分方程
        2.2.1 组合曲线箱梁截面内力
        2.2.2 波形钢腹板组合曲线箱梁的弯扭微分方程
    2.3 波形钢腹板组合曲线箱梁的畸变微分方程
        2.3.1 畸变基本概念和畸变荷载
        2.3.2 畸变应变能与畸变微分方程
    2.4 设置有跨内横隔板简支和连续波形钢腹板组合曲线箱梁求解
        2.4.1 连续箱梁中间支座的处理
        2.4.2 跨内横隔板的处理
    2.5 本文理论方法的验证
        2.5.1 混凝土箱梁或钢箱梁
        2.5.2 波形钢腹板组合直线箱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波形钢腹板组合曲线箱梁理论计算及试验对比
    3.1 试验梁设计和制作
        3.1.1 试验梁的基本构造
        3.1.2 混凝土与钢板的连接
        3.1.3 试验梁配筋
        3.1.4 试验梁制作
        3.1.5 试验梁材料参数
    3.2 加载方案和测点布置
        3.2.1 加载装置和加载工况
        3.2.2 测点布置
        3.2.3 试验现场照片
    3.3 弹性加载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有限元模型
        3.3.2 试验梁挠度
        3.3.3 试验梁扭转角
        3.3.4 混凝土正应力
        3.3.5 波形钢腹板剪应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波形钢腹板组合曲线箱梁与混凝土曲线箱梁力学性能对比分析
    4.1 波形钢腹板组合曲线箱梁理论与有限元对比
        4.1.1 有限元模型及加载方式
        4.1.2 挠度和扭转角理论值和有限元值对比
        4.1.3 正应力理论值和有限元值对比
        4.1.4 剪应力理论值和有限元值对比
    4.2 波形钢腹板组合曲线箱梁与混凝土曲线箱梁力学性能对比分析
        4.2.1 位移对比
        4.2.2 正应力对比
        4.2.3 跨内横隔板的设置对畸变效应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波形钢腹板的剪切屈曲和抗剪强度
    5.1 引言
    5.2 波形钢腹板等效为正交各向异性板
    5.3 直线梁中波形钢腹板的整体剪切屈曲
        5.3.1 纯剪切作用下剪切屈曲临界剪应力
        5.3.2 整体剪切屈曲系数k_g的求解
        5.3.3 直线梁中波形钢腹板的整体剪切屈曲强度
    5.4 曲线梁中波形钢腹板的整体剪切屈曲
        5.4.1 纯剪切作用下剪切屈曲临界剪应力
        5.4.2 整体剪切屈曲系数k_(g,c)的求解
        5.4.3 曲线梁中波形钢腹板的整体剪切屈曲强度
    5.5 波形钢腹板的合成剪切屈曲
        5.5.1 纯剪切作用下折板的剪切屈曲临界剪应力
        5.5.2 合成剪切屈曲系数k_i的求解
    5.6 波形钢腹板的局部剪切屈曲
    5.7 曲率半径R对曲线梁中波形钢腹板弹性剪切屈曲强度的影响
        5.7.1 有限元模型
        5.7.2 曲率半径R对曲线梁中波形钢腹板弹性剪切屈曲强度的影响
    5.8 波形参数分析
    5.9 波形钢腹板的抗剪强度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波形钢腹板组合曲线箱梁全过程受力试验研究
    6.1 试验现象
    6.2 荷载-挠度全过程曲线
    6.3 顶底板混凝土主拉应变
    6.4 波形钢腹板剪应变
    6.5 底板纵向钢筋纵向应变
    6.6 试验梁承载力分析
        6.6.1 抗弯承载力
        6.6.2 抗剪承载力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发表的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6)钢-UHPC组合梁负弯矩区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UHPC发展现状
        1.3.1 国外工程应用与研究现状
        1.3.2 国内工程应用与研究现状
    1.4 钢-混凝土组合梁发展现状
        1.4.1 国外工程应用与研究现状
        1.4.2 国内工程应用与研究现状
    1.5 组合梁研究存在的不足
    1.6 研究内容
2 钢-UHPC推出试验研究
    2.1 试验内容
    2.2 试验方案设计
        2.2.1 推出构件尺寸设计
        2.2.2 推出构件制作
        2.2.3 构件测点布置
        2.2.4 构件加载
    2.3 试验结果分析
        2.3.1 推出构件破坏形态
        2.3.2 推出构件荷载-滑移曲线
        2.3.3 推出构件抗剪承载力
    2.4 钢-UHPC推出构件有限元分析
        2.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2.4.2 有限元计算结果
    2.5 小结
3 组合梁负弯矩加载试验研究
    3.1 试验内容
    3.2 试验方案设计
        3.2.1 构件尺寸设计
        3.2.2 组合梁制作
        3.2.3 构件测点布置
        3.2.4 构件加载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试验梁破坏形态
        3.3.2 荷载-位移曲线
        3.3.3 荷载-滑移曲线
        3.3.4 截面应变
        3.3.5 裂缝发展
        3.3.6 抗弯承载力
    3.4 小结
4 钢-UHPC组合梁负弯矩区受力性能有限元分析
    4.1 组合梁概况
    4.2 有限元模型建立
        4.2.1 单元类型及划分
        4.2.2 材料本构关系
        4.2.3 接触关系
        4.2.4 约束及加载
    4.3 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4.3.1 荷载-位移曲线
        4.3.2 荷载-滑移曲线
        4.3.3 裂缝发展
        4.3.4 开裂弯矩
        4.3.5 抗弯承载力
    4.4 小结
5 负弯矩区采用UHPC的钢混连续组合梁受力行为分析
    5.1 工程背景
    5.2 单梁荷载等效计算方法
        5.2.1 横向分布系数
        5.2.2 单梁模型
    5.3 钢板-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有限元模型
        5.3.1 单元类型及划分
        5.3.2 材料本构关系
        5.3.3 接触关系
        5.3.4 约束及加载
    5.4 计算结果
        5.4.1 组合梁应力对比分析
        5.4.2 组合梁变形对比分析
        5.4.3 钢-UHPC组合梁负弯矩区长度分析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中美欧钢-混组合梁桥设计规范对比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国内外钢-混组合梁桥发展概况
        1.1.2 中美欧组合梁桥设计规范发展概况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设计基本规定及材料特性
    2.1 设计准则
        2.1.1 设计要求
        2.1.2 设计方法
    2.2 极限状态
    2.3 设计安全等级
    2.4 目标可靠度
    2.5 材料
        2.5.1 混凝土
        2.5.2 普通钢筋
        2.5.3 预应力钢筋
        2.5.4 钢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荷载及作用组合
    3.1 荷载分类
    3.2 作用效应组合
    3.3 汽车荷载
        3.3.1 设计车道数
        3.3.2 荷载模式
        3.3.3 疲劳荷载
        3.3.4 横向分布系数
    3.4 温度梯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对比分析
    4.1 基本规定
        4.1.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
        4.1.2 组合梁翼缘有效宽度
        4.1.3 截面分类
    4.2 抗弯承载力
    4.3 抗剪承载力
    4.4 侧扭稳定性
    4.5 连接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比分析
    5.1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
    5.2 应力验算方法
    5.3 挠度验算方法
    5.4 混凝土开裂及控制方法
        5.4.1 抗裂性验算
        5.4.2 裂缝宽度及开裂控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实例计算及富余度对比分析
    6.1 钢-混凝土组合简支梁桥计算示例
        6.1.1 设计基本资料
        6.1.2 结构内力计算
        6.1.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
        6.1.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6.2 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计算示例
        6.2.1 设计基本资料
        6.2.2 基于Midas Civil的组合梁施工阶段建模分析
        6.2.3 结构内力计算
        6.2.4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
        6.2.5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装配式空心板桥旧桥安全性评估及抗剪加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公路桥梁现状
        1.1.2 江苏省内拼宽装配式空心板桥旧桥安全性评估及处置现状
    1.2 旧桥安全性评估概念
    1.3 中小跨径旧桥安全性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1.3.1 基于外观调查的方法
        1.3.2 基于设计规范的方法
        1.3.3 荷载试验方法
        1.3.4 基于专家经验的方法
        1.3.5 基于可靠性理论的方法
    1.4 混凝土梁桥抗剪加固方法研究现状
    1.5 中小跨径旧桥安全性评估方法及混凝土梁桥抗剪加固方法的不足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装配式空心板桥荷载横向分布计算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现有计算方法
    2.3 背景工程
        2.3.1 工程概况
        2.3.2 荷载横向分布计算步骤
        2.3.3 有限元模型建立
    2.4 跨中荷载横向分布计算方法研究
        2.4.1 荷载横向分布影响线计算结果比较
        2.4.2 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结果比较
        2.4.3 铰缝刚度对荷载横向分布的影响
        2.4.4 铰缝刚度对整体化混凝土层与荷载横向分布关系的影响
        2.4.5 建议计算方法
    2.5 支点荷载横向分布计算方法研究
        2.5.1 荷载横向分布影响线计算结果比较
        2.5.2 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结果比较
        2.5.3 铰缝刚度对荷载横向分布的影响
        2.5.4 铰缝刚度对整体化混凝土层与荷载横向分布关系的影响
        2.5.5 建议计算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凝土梁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现有计算方法的来源、不足与修正原则
        3.2.1 来源
        3.2.2 不足
        3.2.3 修正原则
    3.3 受剪试验数据整理
        3.3.1 试验数据筛选准则
        3.3.2 试验数据整理
    3.4 受剪试验数据分析
        3.4.1 数据分析注意点
        3.4.2 试验数据分析
    3.5 受压翼缘对抗剪承载力的影响
        3.5.1 研究现状
        3.5.2 试验数据整理与分析
    3.6 预应力对抗剪承载力的影响
        3.6.1 研究现状
        3.6.2 试验数据整理与分析
    3.7 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误差分析
        3.7.1 钢筋混凝土梁
        3.7.2 预应力混凝土梁
    3.8 抗剪承载力计算位置讨论
    3.9 13m空心板受剪试验分析
        3.9.1 试验目的
        3.9.2 试件概况
        3.9.3 试验方案
        3.9.4 试验现象及分析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装配式空心板桥裂缝现状、成因、评估方法及维护对策研究
    4.1 引言
    4.2 端部腹板斜裂缝
        4.2.1 裂缝现状
        4.2.2 裂缝成因
        4.2.3 评估方法
        4.2.4 维护对策
    4.3 端部底板失效区裂缝
        4.3.1 裂缝现状
        4.3.2 裂缝成因
        4.3.3 评估方法
        4.3.4 维护对策
    4.4 底板纵向裂缝
        4.4.1 裂缝现状
        4.4.2 裂缝成因
        4.4.3 评估方法
        4.4.4 维护对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装配式空心板桥端部腔内注浆抗剪加固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目的与内容
    5.3 堵头制作试验
        5.3.1 基本参数确定
        5.3.2 堵头制作流程
    5.4 腔内注浆流程
    5.5 试验效果
    5.6 端部腔内注浆加固空心板抗剪承载力计算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研究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9)体外预应力预制节段高强混凝土梁的抗剪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特点及发展概况
        1.1.1 优点和缺点
        1.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1.2 研究概况
        1.2.1 抗弯性能研究
        1.2.2 抗剪性能研究
        1.2.3 高强混凝土及UHPC
    1.3 设计与施工规范
    1.4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计算方法
    2.1 拉压杆模型概述
        2.1.1 拉杆、压杆和节点
        2.1.2 构建拉压杆模型的方法及准则
    2.2 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2.2.1 AASHTO LRFD2017 规范
        2.2.2中国规范公式JTG3362-2018
        2.2.3 ACI-318-2014规范计算公式
    2.3 基于拉压杆原理推导的计算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体外预应力预制节段高强混凝土T型梁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3.1 试件设计
        3.1.1 试件尺寸
        3.1.2 试验参数
        3.1.3 试件命名
    3.2 材料性能
        3.2.1 混凝土
        3.2.2 普通钢筋
        3.2.3 钢绞线和锚具
    3.3 试件制作
    3.4 测点布置
    3.5 试验设备及加载方案
        3.5.1 试验设备
        3.5.2 预应力张拉
        3.5.3 加载方案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试验结果分析
    4.1 裂缝发展及破坏模式
    4.2 挠度分析
    4.3 体外束预应力变化
    4.4 接缝张开宽度变化
    4.5 钢筋和混凝土应变分析
    4.6 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抗剪承载力简化计算方法验算与分析
    5.1 美国规范AASHTO LRFD2017 的验算及分析:
    5.2 中国规范JTG3362-2018的验算及分析
    5.3 基于拉压杆原理推导的计算方法的验算及分析
    5.4 修正的计算方法
    5.5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基于力学分析的无腹筋RC梁受剪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无腹筋钢筋混凝土梁剪切理论模型
        1.2.1 压力场理论
        1.2.2 修正压力场理论
        1.2.3 临界剪切裂缝理论
        1.2.4 塑性理论
        1.2.5 压力路径理论
        1.2.6 劈裂破坏理论
        1.2.7 基于截面应变分析理论
    1.3 无腹筋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其他计算方法
        1.3.1 统计分析方法
        1.3.2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
    1.4 无腹筋钢筋混凝土梁剪切计算模型分析讨论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无腹筋RC梁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影响因素分析
    2.1 引言
    2.2 不同国家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概述
        2.2.1 中国规范GB50010-2010
        2.2.2 美国规范ACI318-14
        2.2.3 欧洲规范EN1992-1-1:2004
        2.2.4 日本规范JSCE2007
        2.2.5 各国规范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中不同影响因素分析
    2.3 材料指标及强度设计值
        2.3.1 混凝土强度指标
        2.3.2 强度设计值
        2.3.3 钢筋强度指标
    2.4 剪切试验数据库的建立
        2.4.1 集中荷载作用
        2.4.2 均布荷载作用
    2.5 基于试验数据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影响因素分析
        2.5.1 剪跨比
        2.5.2 混凝土强度
        2.5.3 截面有效高度
        2.5.4 纵筋配筋率
    2.6 无腹筋梁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误差分析
        2.6.1 集中荷载作用下误差分析
        2.6.2 均布荷载作用下误差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力学分析的无腹筋RC梁受剪承载力计算
    3.1 引言
    3.2 基于力学分析设计方法研究
        3.2.1 基于力学设计方法
        3.2.2 分段设计计算方法
    3.3 基于力学分析无腹筋RC梁受剪承载力计算
        3.3.1 计算公式推导
        3.3.2 相关参数的确定
    3.4 基于力学分析的无腹筋FRP筋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计算
        3.4.1 计算公式推导
        3.4.2 数据库的建立
    3.5 不同国家规范FRP筋混凝土梁承载力计算公式概述
        3.5.1 中国规范GB50608-2010
        3.5.2 美国规范ACI440.1R-15
        3.5.3 加拿大规范CSAS806-12
    3.6 计算模型误差分析与评价
        3.6.1 统计特征值法
        3.6.2 缺陷点数法
        3.6.3 预测精度评价指标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腹筋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性能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概况
        4.2.1 试验设计与制作
        4.2.2 试验装置与加载
        4.2.3 测试内容及方案
    4.3 材料力学性能
        4.3.1 混凝土材性试验
        4.3.2 钢筋材性试验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1 破坏过程及形态
        4.4.2 特征荷载
        4.4.3 荷载-挠度曲线
        4.4.4 纵筋应变分析
    4.5 受剪承载力分析
        4.5.1 基于力学分析方法计算结果
        4.5.2 不同受剪承载力公式计算结果
        4.5.3 影响因素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腹筋钢筋混凝土梁有限元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本构模型
        5.2.1 混凝土本构模型
        5.2.2 钢筋本构关系
    5.3 试验梁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4 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5.4.1 荷载挠度曲线
        5.4.2 受剪承载力对比
        5.4.3 试验梁破坏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集中荷载下无腹筋钢筋混凝土试验梁数据表
附录 B 均布荷载下无腹筋钢筋混凝土试验梁数据表
附录 C 集中荷载下无腹筋FRP筋混凝土试验梁数据表
附录 D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受集中荷载简支预应力混凝土迭合梁抗裂剪力和抗剪强度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铁路预制40m简支箱梁设计理论研究[D]. 班新林.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重载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抗剪性能研究[D]. 窦俊鹏.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预应力型钢混凝土叠合梁受力性能和设计方法研究[D]. 李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考虑滑移和掀起效应的木-混凝土组合梁力学性能研究[D]. 陈建英.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5]波形钢腹板组合曲线箱梁力学性能理论及试验研究[D]. 刘素梅. 东南大学, 2020
  • [6]钢-UHPC组合梁负弯矩区受力性能研究[D]. 马冰.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中美欧钢-混组合梁桥设计规范对比与分析[D]. 肖宁. 东南大学, 2020(01)
  • [8]装配式空心板桥旧桥安全性评估及抗剪加固方法研究[D]. 刘李君. 东南大学, 2020(01)
  • [9]体外预应力预制节段高强混凝土梁的抗剪性能研究[D]. 陈远航.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10]基于力学分析的无腹筋RC梁受剪承载力研究[D]. 祖坤. 长安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简支预应力混凝土组合梁集中荷载抗裂抗剪强度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