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论文文献综述)
赵栋梁[1](2020)在《基于战略转型的南京造币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中国印钞造币行业下属的一家国有企业,南京造币公司承担着印钞造币专用装备研制和流通硬币制造的特殊使命。企业自2000年以后发展迅速,也初步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体系。但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电子支付飞速发展、以及数字货币的加快研制运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和战略挑战。公司主业计划性生产任务持续波动性下降,产能过剩,战略转型势在必行。在战略转型过程中,原有的企业文化能否匹配战略并发挥积极作用,是企业必须正视的关键问题。论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的有关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理论关系;其次,分析公司及其所处行业的战略转型现状和公司企业文化的现状;再次,利用本土化的企业文化量化模型构建问卷开展调查,结合访谈,发现公司企业文化存在以下问题:企业文化对战略转型缺乏引导和支撑、文化建设体系不够完善、员工思想偏于保守且对变革有畏惧、企业文化建设与互联网经济链接不紧密、企业文化落实措施不到位等,进一步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最后,基于公司的战略转型,提出了战略转型中公司企业文化的新定位和“1+8+1”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明确了文化建设的方向是面向互联网新媒体升级文化传播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推进社会责任建设,发挥货币文化的独特优势推进货币文化产业业务,加强企业品牌文化建设,并从“点”“线”“面”三个方面提出了企业文化落实的立体保障措施。论文指出,必须从改变理念、明确定位、完善体系、抓住重点、有效实施等方面综合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才能有效促进南京造币公司的战略转型。
赵天育[2](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保险企业对接项目流程管理》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生活互联网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互联网保险的创新发展也进入了升级阶段。一方面,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保险市场业务模式的不断创新;另一方面,传统保险业在市场的探索中不断发现新的商机,渴望借助先进科技手段通过对传统价值链的升级改造来推动市场均衡发展。本文所研究内容正是基于上述的互联网+保险的大背景,对公司内需求类型进行细分,统计发现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对接项目在每年新增需求中占比最重且管理过程中矛盾较为突出,阻碍了公司业务的高速度、高质量发展,所以以此为案例进行研究,对表象背后的流程管理问题进行剖析。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首先采用调查研究法、面对面访谈法对项目现有情况进行全方位了解。然后采用理论分析法、流程图法对现状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归纳总结突出问题包括:项目审批流程时效过慢、对接系统支撑不足、流程监控力度不够及资源制约机制缺失。最后引入“基于要素的流程管理”方法对优化后流程进行建模,实现端到端流程、职能流程及作业流程三级流程体系的搭建。同时,在推动优化后流程落地过程中,融合当前先进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及区块链等技术完成流程管理平台的建设,实现审批自动化、对接配置化、监控和预测智能化以及资源配置最优化,达到了最初的流程优化目的,保证了重构后的流程高效顺畅、质量卓越、风险可控、成本节约。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应用性,对公司内其他流程管理、流程优化项目及业内其他公司流程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谈笑[3](2018)在《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简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是指从鸦片战争始,经晚清、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中华民国南京政府,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间,由中国政府、各地方政府、中国政府各部门、由政府所有或得到政府担保的官办(国有)公司等为代表的主体与外国银行、中外合办银行、国际银行团、以银行为主要参与方的国际辛迪加以及代表外国银行(财团)的个人等外国私人之间确定、变更、终止权利义务关系的意思表示一致的法律行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定义及研究意义,指出其与近代条约制度的关系,认为研究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需要涉及到准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国家契约、国际贷款协议、BOT特许协议等现当代法学概念。并从历史、法律、经济三个方面阐述本论文的研究创新之处。同时回顾了近代以来关于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研究状况。第一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法律关系。分析中外间银行契约法律关系中外主体性质和类别。并根据该法律关系客体和内容的不同组合,将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法律关系分为借款、工程建设、合伙、买卖、租赁、特许经营等类型。指出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属于包含涉外因素、公法因素、经济因素的私法契约。第二章将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涉外经济契约)与契约、条约进行法理概念上的比较,讨论契约与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准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近代条约体系的关系。并从法的形式(分为法的渊源、法的分类、法的效力);法律关系(主体、内容与客体);法的实施(法的适用、法的遵守、法律责任)三大层面进行系统比较。指出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所隐含的极为复杂的法律原理。第三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发展分期,分为晚清时期、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三个阶段,介绍各个时期契约订立的时代背景,契约特点以及演变情况。第四章分析契约主体外国银行在近代条约体系下的特殊法律经济地位。指出近代在华外国银行与国际政治、领事裁判权、中国国内经济金融政策的关系,认为其优势地位的取得与近代条约制度密不可分,属于近代历史上在中国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外国私法人,而不是受中国法律管辖的内国法人。第五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与国际政治的复杂关系。在广义上,外国银行与中国政府的订约行为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的影响。从狭义上看,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受到近代中外条约关系的直接制约,属于近代条约制度的一部分。第六章论述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契约的过程。分为中方决策、外方决策、中外交涉三个层面。指出中方政府政治决策和外方企业市场决策的特点,并分析近代中外交涉交易的过程和特点。第七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核心部分——近代中外间国际贷款契约。根据法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对近代外国银行与中国政府订立的国际贷款契约进行分类整理,对契约的结构、条款进行解剖分析,指出近代国际贷款契约的发展变化和特点。第八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类型之一——近代中外间国际工程建设契约。重点分析近代铁路投资领域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财团订立的国际工程建设契约。指出其类别、条款和有关特点。第九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类型之一——近代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契约。对其定义、类别、条款及内容特点进行分析。第十章以1887年李鸿章与美国费城辛迪加订立的中外合办华美银行契约事件为例,论述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财团)进行经济合作,在国际与国内,政治与经济各个方面所受到的影响,展示近代中国政府涉外经济活动所面临的困难处境。
冷德熙[4](2009)在《中国普天:见证辉煌60年》文中指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说的是周虽然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但是肩负着不断革新的使命。 “旧邦新命”是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和共和国60年光辉历程的真实写照。对于许多具有悠久历史和伟大成就的百年企业来说也是这样。在我国许多这样与共和国?
牟晓隆[5](2009)在《百年普天的再生再造》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普天从国有行政性总公司到股份制现代企业的再生再造,适应了我国宏观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国普天,在新中国通信工业发展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从研制开国大典上的电动升旗装置,到建设中南海的专用电话局;从新中国第一部电传打字机、第一条市话电缆,到第一部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HJD04
陶雄强[6](2009)在《以科技创新迎接移动通信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写在中国电信业改革发展30年之际》文中提出3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极其短暂的瞬间。然而,共和国改革开放的30年却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这30年,印刻下中国走向世界的坚定脚
李正豪[7](2008)在《信息产业部10年存照》文中指出10年来,信息产业部已经完成当初设定的历史使命,在新形势下将之融入"大部制"构架下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可以看作是经济层面的产业融合要求在上层建筑上的具体体现。
柏昊[8](2007)在《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学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赶超的研究范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能否开展有效的技术学习活动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赶超的关键。通过技术学习,发展中国家能够迅速地提高技术能力,有效促进技术创新活动。然而,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学习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制造业领域,对于虚拟网络型产业研究较少。但是,虚拟网络型产业是发展中国家技术学习活动开展的重要领域,也是发达国家具有领先优势并试图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领域。因此,研究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学习问题,不仅对丰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学习理论,而且对指导发展中国家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有技术学习理论,大多在引进、吸收和提高的理论框架下解释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学习活动。这一技术学习理论分析框架忽略了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要素,难以解释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学习活动。本文在研究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标准、网络外部性和竞争规则的基础上,提出了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分析的理论框架,并应用此理论框架,对数字电视产业和数字通信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进行了实证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及创新性工作如下:1.通过分析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标准和网络外部性特征,指出由于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的融合,以及网络外部性的正反馈效应,虚拟网络型产业的竞争规则发生了重大改变,技术标准成为虚拟网络型产业市场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2.提出了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分析的理论框架:国际贸易环境分析框架、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演化分析框架和企业层面技术学习过程的分析框架。国际贸易环境分析框架展示了两种不同的贸易规则:货物贸易条件下的国际贸易规则和知识产权贸易条件下的国际贸易规则;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演化分析框架分析了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演化轨迹;企业层面技术学习过程的分析框架对虚拟网络型企业技术学习活动进行了分类,总结了企业技术学习过程的影响因素,并给出了企业技术学习过程的简化模型。3.基于对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多层次性的分解,本文证明了基于产品和价格的市场竞争不是虚拟网络型产业从产品层次技术学习过渡到技术标准层级技术学习的充分条件。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层次的升级需要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持,在现有国家创新体系下,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竞争主要是基于产品和价格的竞争,这种竞争的加剧只能强化数字电视产业在产品层次上的技术学习,产品层次技术学习的同质化又加剧了产品和价格的竞争。4.通过研究我国数字通信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指出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形成技术能力提高和市场开拓的良性循环,找到有效途径的关键在于发现利基市场。我国的二元市场需求特性,有利于发现虚拟网络型企业技术学习的利基市场。我国数字通信产业的技术学习就是从国外竞争对手忽略的农村通信市场入手,形成了技术能力提高和市场拓展的良性循环,并逐渐渗透到主流市场。5.通过研究数字电视产业和数字通信产业的技术标准制定过程,指出政府和国内市场是影响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标准层次技术学习的两个主要因素。政府和国内市场发挥作用的方式与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标准竞争情况密切相关。当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标准的竞争为国内技术标准之间的竞争,政府主要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通过市场竞争选择最终技术标准;当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标准的竞争为国内技术标准与国外技术标准之间的竞争,政府可以通过推迟市场开发,促进国内技术标准产业化,为国内技术标准的技术学习争取时间和市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1世纪初国有企业发展和改革重点问题研究"课题组[9](2005)在《大型国有企业改制后存续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本概念的界定 国有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为顺利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而进行分立改制,通常将原国有企业核心业务及相关资产剥离、重组、改制后上市,其剩余来上市部分的资产和业务形成的企业被称司制企业的过程。国有企业在股份化的改组、改制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对原企业的业务、资产和人员进行重新组合,即所谓国有企业重组。 按照企业改制前法人主体(即待改制企业,
中国工程咨询协会[10](2004)在《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关于换发工程咨询资格证书的公告》文中认为
二、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战略转型的南京造币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问题和基本思路 |
1.3.1 研究问题 |
1.3.2 基本思路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企业文化基础理论 |
2.1.1 企业文化的定义 |
2.1.2 企业文化的结构 |
2.1.3 企业文化的功能 |
2.1.4 企业文化的影响因素 |
2.1.5 企业文化的测量和诊断 |
2.2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 |
2.2.1 企业战略 |
2.2.2 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
第三章 南京造币公司发展现状与战略转型 |
3.1 行业及公司的基本情况 |
3.1.1 中国印钞造币概况 |
3.1.2 南京造币公司概况 |
3.1.3 公司组织结构 |
3.1.4 公司人员结构 |
3.1.5 公司基本生产经营模式 |
3.2 中国印钞造币行业的战略转型 |
3.2.1 现代企业制度为战略转型奠定基础 |
3.2.2 “十三.五”规划明确了转型方向 |
3.3 南京造币公司的战略转型 |
3.3.1 对形势总体判断 |
3.3.2 战略转型的基本原则 |
3.3.3 战略转型要点和业务方向 |
第四章 南京造币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
4.1 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历程 |
4.1.1 萌芽期:精神文明建设(2004年以前) |
4.1.2 初创期:学习型组织建设(2004-2009年) |
4.1.3 转化期:天印文化体系建设(2010-2015年) |
4.1.4 提升期:职业化团队建设(2016年-现在) |
4.2 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和特点 |
4.2.1 忠诚理念扎实牢固 |
4.2.2 顶层设计初步构建 |
4.2.3 文化体系初步形成 |
4.2.4 企业名气得到传播 |
4.3 公司当前文化体系简介 |
4.3.1 体系的定位 |
4.3.2 文化理念方面 |
4.3.3 制度文化方面 |
4.3.4 物质文化方面 |
第五章 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 |
5.1.1 方案设计 |
5.1.2 问卷调查实施结果 |
5.1.3 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
5.1.4 访谈调研实施结果 |
5.1.5 对访谈调研的整理分析 |
5.2 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5.2.1 企业文化对战略转型缺乏引导和支撑 |
5.2.2 文化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
5.2.3 员工思想偏于保守且对变革有畏惧 |
5.2.4 企业文化建设与互联网经济链接不紧密 |
5.2.5 企业文化落实措施不到位 |
5.3 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3.1 机制体制方面的原因 |
5.3.2 经营管理方面的原因 |
5.3.3 员工素质方面的原因 |
5.3.4 在文化传导方面的原因 |
第六章 基于战略转型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案 |
6.1 企业文化定位和原则 |
6.1.1 转型期的企业文化定位 |
6.1.2 企业文化建设坚持的原则 |
6.2 构建支持战略转型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 |
6.2.1 “1+8+1”企业文化建设体系 |
6.2.2 八个文化系统的建设内容 |
6.3 转型战略下企业文化建设重点方向 |
6.3.1 企业文化与互联网 |
6.3.2 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 |
6.3.3 企业文化与文化产业 |
6.3.4 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 |
6.4 立体化推动转型期文化建设落地 |
6.4.1 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点” |
6.4.2 企业文化建设的功能“线” |
6.4.3 企业文化建设的参与“面”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企业文化建设调查问卷 |
附录2 企业文化访谈调研提纲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2)互联网+背景下保险企业对接项目流程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流程管理及技术理论概述 |
2.1 流程管理相关理论的演变 |
2.2 流程管理模型介绍 |
2.2.1 端到端流程模型介绍 |
2.2.2 管理路径模型介绍 |
2.3 相关技术理论介绍 |
2.3.1 人工智能理论介绍 |
2.3.2 大数据分析理论介绍 |
2.3.3 区块链理论介绍 |
第三章 项目概况及现状分析 |
3.1 项目概况 |
3.2 流程管理现状分析 |
3.2.1 项目审批流程时效过慢 |
3.2.2 项目对接系统支撑不足 |
3.2.3 项目流程监控力度不够 |
3.2.4 项目资源制约机制缺失 |
第四章 保险企业对接项目流程管理方案 |
4.1 端到端流程设计 |
4.2 流程管理路径设计 |
4.3 流程管理平台架构设计 |
4.4 流程管理平台详细设计 |
4.4.1 实现审批自动化 |
4.4.2 实现对接配置化 |
4.4.3 实现监控及预测智能化 |
4.4.4 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
第五章 实施、评估与优化 |
5.1 项目实施 |
5.1.1 实施目标 |
5.1.2 实施计划 |
5.1.3 重点难点分析 |
5.1.4 保障措施 |
5.2 实施效果评估 |
5.2.1 整体流程时效评估 |
5.2.2 试点案例效果分析 |
5.3 项目持续优化 |
5.3.1 流程执行现状分析及问题诊断 |
5.3.2 优化目标设定 |
5.3.3 后续优化计划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定义及研究意义 |
一、定义及有关概念解释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近代中国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研究综述 |
一、1949年前政府涉外经济契约有关研究 |
二、1949年后近代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研究 |
三、小结 |
第三节 研究创新 |
一、研究内容创新 |
二、研究方法创新 |
第一章 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法律关系 |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主体 |
一、中方主体 |
二、外方主体 |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内容与客体 |
一、借款法律关系 |
二、建设工程法律关系 |
三、合伙法律关系 |
四、买卖法律关系 |
五、租赁法律关系 |
六、特许经营法律关系 |
七、其他类型法律关系 |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特性 |
一、公私混合主体 |
二、私法性的内容 |
三、公法性的内容 |
四、契约涉外因素 |
五、国际经济因素 |
第二章 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契约、条约之比较 |
第一节 概念辨析 |
一、契约与条约 |
二、准条约与政府涉外经济契约 |
三、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条约体系的关系 |
第二节 法理比较 |
一、法的形式比较 |
二、法律关系比较 |
三、法的实施比较 |
第三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发展分期 |
第一节 晚清产生发展成型期(1840年至1912年) |
一、1840年至1870年 |
二、1870年至1894年 |
三、1894年至1912年 |
第二节 民国北京政府泡沫期(1912年至1927年) |
一、时代背景 |
二、时代分期 |
三、契约特点 |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消亡期(1927年至1949年) |
一、时代背景 |
二、时代分期 |
三、契约特点 |
第四章 近代条约体系下外国银行之地位 |
第一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的法律地位 |
一、“治外法权银行”概念 |
二、外国在华银行与条约制度 |
三、约束外国在华银行的法律制度 |
第二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特殊地位的取得 |
一、晚清的金融商业政策 |
二、晚清及民国的银行货币制度 |
第三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的优势地位 |
一、法律地位优势 |
二、经营实力优势 |
三、优势地位的丧失 |
第五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与国际政治 |
第一节 国际关系的影响 |
一、国际强权的基石 |
二、国际争霸的魅影 |
三、外交开路的投资 |
四、政治优先于经济 |
第二节 中外关系的制约 |
一、国际条约的直接制约 |
二、外交承认与契约继承 |
三、交战状态与契约终止 |
四、外交敌对与契约履行 |
第六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订立 |
第一节 影响契约订立的因素、订约人员及交涉方式 |
一、影响订约的因素 |
二、参与订约的人员 |
三、订约交涉的方式 |
第二节 中方订约程序——以政府决策为中心 |
一、中方决策的特点 |
二、中方决策的过程 |
第三节 外方订约程序——以市场决策为中心 |
一、外方决策的特点 |
二、外方决策的过程 |
第四节 中外交易程序——经济与政治的互动 |
一、询盘 |
二、发盘 |
三、还盘 |
四、接受 |
第七章 近代中外间国际贷款契约 |
第一节 定义与演变 |
一、定义 |
二、形式演变 |
第二节 契约结构 |
一、契约首部 |
二、契约尾部 |
三、契约附件 |
四、契约正文 |
第三节 主要条款 |
一、财务条款 |
二、管理条款 |
三、格式条款 |
第八章 近代中外间国际工程建设契约 |
第一节 定义、分类与特性 |
一、定义 |
二、分类 |
三、特性 |
第二节 契约产生背景与演变历史 |
一、舰炮与条约奠定的基石 |
二、早期国际工程建设草案 |
三、政治斗争与国际工程建设 |
第三节 主要条款 |
一、一般性条款 |
二、法律条款 |
三、技术及商务条款 |
四、附件和补充条款 |
第九章 近代中外间合资合作经营契约 |
第一节 定义与类别 |
一、定义 |
二、分类 |
第二节 主要条款 |
一、一般条款 |
二、法律条款 |
三、商务技术条款 |
第十章 案例研究——以华美银行契约为例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一、举办银行的思潮 |
二、清政府内部争议 |
三、主要参与人物 |
四、“轰传世界”的华美银行协议 |
第二节 中美双方往来经过 |
一、中美合作的缘起 |
二、美方在中国的活动 |
三、中方赴美谈判 |
四、中外媒体有关报道 |
第三节 内外政治经济矛盾与契约订立 |
一、清政府内部强大的反对力量 |
二、美国政府的局外人态度 |
三、广泛的外国反对力量 |
四、失败的内部及客观原因 |
第四节 事件后续 |
结语 |
一、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是一种法律关系 |
二、同一法律现象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解读 |
三、政府涉外经济活动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
四、终止履行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方式与结果 |
五、客观看待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公法性质 |
六、倒影民族资本处境的一面镜子 |
附录 |
一、1887年华美银行事件稀见史料 |
(一) 李鸿章致美国国务卿巴夏的信 |
(二) 《李鸿章咨周馥盛宣怀马建忠文》英文件 |
(三) 李鸿章致美国费城商人黄腾派克的两封信 |
(四) 美国驻天津总领事致米建威的信 |
(五) 美国驻上海总领事为马建常(马相伯)开具的介绍信 |
二、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目录表 |
(一) 说明 |
参考书目 |
一、档案文献、资料汇编、文集 |
二、报刊 |
三、历史政治类着作论文 |
(一) 着作 |
(二) 论文 |
四、法律经济类着作论文 |
(一) 着作 |
(二) 论文 |
五、外人论着 |
(一)中文 |
(二)英文 |
后记 |
(6)以科技创新迎接移动通信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写在中国电信业改革发展30年之际(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条主线贯穿通信产业发展的30年 |
二、中国普天的技术创新夯实了产业基础 |
三、把握LTE的中国话语权可以赢得美好的未来 |
四、金融危机中通信业充满挑战和新机遇 |
(8)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技术学习理论文献综述 |
1.2.2 虚拟网络型产业的相关研究 |
1.2.3 技术学习理论文献评述及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思路方法 |
1.3.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虚拟网络型产业的特征 |
2.1 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标准特征 |
2.1.1 技术标准的发展历程 |
2.1.2 技术标准的定义与分类 |
2.1.3 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标准的归类 |
2.1.4 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标准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关系 |
2.1.5 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标准管理与全球许可战略 |
2.2 虚拟网络型产业的网络外部性特征 |
2.2.1 虚拟网络型产业网络外部性概念的界定 |
2.2.2 虚拟网络型产业网络外部性的源泉 |
2.2.3 虚拟网络型产业的网络外部性与市场结构 |
2.3 虚拟网络型产业竞争规则的差异性特征 |
2.3.1 基于技术标准的虚拟网络型产业竞争规则 |
2.3.2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标准竞争 |
2.3.3 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标准竞争中的“政府失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分析 |
3.1 国际贸易环境与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学习 |
3.1.1 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变 |
3.1.2 国际贸易环境对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的影响 |
3.2 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演化分析 |
3.2.1 传统的全球产业技术演化轨迹 |
3.2.2 传统的产业技术演化轨迹的腐蚀性因素 |
3.2.3 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演化轨迹 |
3.3 虚拟网络型企业技术学习分析 |
3.3.1 虚拟网络型企业技术学习活动分类 |
3.3.2 虚拟网络型企业技术学习的影响因素 |
3.3.3 虚拟网络型企业的技术学习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电视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 |
4.1 数字电视产业相关概念 |
4.1.1 数字电视技术与数字电视产业 |
4.1.2 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历程 |
4.2 数字电视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 |
4.2.1 数字电视产业技术学习阶段的划分 |
4.2.2 数字电视技术之前的技术学习过程 |
4.2.3 数字电视机的技术学习过程 |
4.2.4 数字电视技术标准的技术学习过程 |
4.3 数字电视产业技术学习过程分析 |
4.3.1 数字电视产业技术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2 数字电视企业技术学习战略的模型分析 |
4.3.3 数字电视产业技术学习的路径分析 |
4.3.4 地面数字电视技术标准制定过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字通信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 |
5.1 数字通信产业相关概念 |
5.1.1 数字通信系统与数字通信产业 |
5.1.2 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
5.2 数字通信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 |
5.2.1 数字通信产业技术学习阶段的划分 |
5.2.2 基于引进的产品层次技术学习 |
5.2.3 基于自主研发的产品层次技术学习 |
5.2.4 基于自主研发的技术标准层次技术学习 |
5.3 数字通信产业技术学习过程分析 |
5.3.1 数字通信产业技术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2 程控交换机企业技术学习决策和市场战略分析 |
5.3.3 TD-SCDMA技术标准制定和产业化过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促进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的政策建议 |
6.1 促进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的宏观政策 |
6.1.1 技术学习宏观政策及其体系 |
6.1.2 知识产权政策 |
6.1.3 技术标准政策 |
6.1.4 科技政策 |
6.1.5 竞争政策 |
6.2 促进虚拟网络型产业技术学习的微观政策 |
6.2.1 提高虚拟网络型企业的抱负水平 |
6.2.2 优化虚拟网络型企业专利情报战略 |
6.2.3 实施虚拟网络型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 |
6.2.4 改善虚拟网络型企业的激励制度 |
6.2.5 加强促进虚拟网络型企业技术学习的企业文化建设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1.1 本文的研究成果 |
7.1.2 本文的研究不足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和发表的论文 |
四、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战略转型的南京造币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赵栋梁.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2]互联网+背景下保险企业对接项目流程管理[D]. 赵天育.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3]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D]. 谈笑.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4]中国普天:见证辉煌60年[N]. 冷德熙. 科技日报, 2009
- [5]百年普天的再生再造[J]. 牟晓隆. 通信世界, 2009(37)
- [6]以科技创新迎接移动通信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写在中国电信业改革发展30年之际[J]. 陶雄强. 宏观经济研究, 2009(02)
- [7]信息产业部10年存照[J]. 李正豪. 通信世界, 2008(10)
- [8]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学习研究[D]. 柏昊.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5)
- [9]大型国有企业改制后存续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1世纪初国有企业发展和改革重点问题研究"课题组. 经济研究参考, 2005(04)
- [10]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关于换发工程咨询资格证书的公告[J]. 中国工程咨询协会. 中国工程咨询, 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