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放、竞争、合并——从BT-MCI看全球通信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周倩[1](2013)在《中国联通衡阳分公司3G业务体验式营销改善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3G牌照的发放,智能手机的普及,与之相适应的传统的语音业务营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3G时代的发展要求。各大通信运营商大力推进营销模式转型,从选准目标、用好渠道、抓好终端、做好体验等四个方面入手,采取以数据流量经营为核心、互动式体验营销为主要手段的新型营销模式,意在扩大用户规模的同时提升流量使用规模,取得决胜3G时代的先机。首先,根据通信行业3G业务的发展和特点,对一种新型的体验式营销渠道管理基本理论进行介绍,分析体验试营销在通信行业3G业务实施情况以及通信行业在3G时代下开展体验式营销的环境影响因素,构建和完善中国联通体验式营销的6E组合框架体系结构。包括体验(Experience)、情境(Environment)、事件(Event)、浸入(Engaging)、印象(Effect)、延展(Expand)。其次,根据中国联通实际情况,将体验式营销应用于其营业厅的销售模式中,并结合传统营销模式和新型的营销模式作为中国联通衡阳分公司营销转型的过渡期,运用服务营销的7P营销组合理论为中国联通3G业务发展目标提供了较好的营销策略。然后,根据中国联通衡阳分公司3G业务实际,应用SWOT分析,可得出适合衡阳联通公司四种战略:SO战略(增强型战略),WO战略(扭转型战略),ST战略(多样化战略),WT战略(防御型战略)。最后,应用质量管理原理,根据中国联通衡阳分公司体验式营销开展现状调查,进行原因分析与要因分析,提出对策措施与对策实施,并实施PDCA循环,以实现衡阳联通公司体验式营销持续改进,优化衡阳联通3G业务体验式营销战略发展目标。
陶承怡[2](2013)在《全球MVNO市场波浪式前行》文中提出MVNO在全球出现已超过10年。1998年,挪威Sense公司成为全球第一家MVNO。1999年,Virgin集团开始在英国启动移动虚拟运营。此后,MVNO数量也在不断增长,逐步在全球移动通信市场建立起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力。截至2011年年底,全球MVNO的数量已超过1000家,主要分布在西
孙民英[3](2012)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中国移动L市分公司转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通信技术不断进步、用户需求千差万别、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电信运营商的优势地位也开始受到威胁。为适应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电信市场的发展,电信运营商已不得不考虑实施转型,以获得持续性竞争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全球电信运营商在对转型进行了深刻地思考之后,纷纷推出了各自的转型策略并付诸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L市移动公司作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的一家地市级分公司,面临着同样的发展境况,因此,实施转型也是L市移动公司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SWOT分析、标杆研究等理论方法,分析了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电信市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论证了电信运营企业转型的必要性;并通过借鉴国内外电信运营商转型成功的案例,总结出电信运营商转型的经验;最后通过对L市移动公司现状及转型需求的分析,加上作者在电信运营企业多年的工作经验,得出L市移动公司转型的策略建议,希望能对L市移动公司实施转型起到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实际指导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包括:移动互联网和企业转型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企业转型相关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目前国际电信市场的发展境况以及中国电信市场的发展现状,本文通过对电信市场和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趋势的研究,进行了电信市场转型的必要性分析。本文研究了国际电信运营商的转型过程和国内三大运营商的转型战略,得出了对L市移动公司转型的启示;再通过对L市移动公司发展现状的研究,着重对L市移动公司进行了SWOT分析,并总结了其转型需求;最后,基于前文研究,提出了L市移动公司转型的策略建议和注意事项。本文创新点在于:以往关于电信运营商的转型研究主要是集团公司层面的,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地市级运营商层面。
宋兰美[4](2011)在《上海联通3G业务发展模式分析及优化》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中国电信业新一轮的改革重组完成后,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足鼎立的新局面,三家运营商成为实力相当、规模相当、业务趋同的全业务电信服务运营商,中国电信市场格局再次发生重大变化。以3G牌照发放为新的起点,中国电信业新一轮的市场竞争再次大规模上演。作为在中国刚刚起步的3G业务,如何能更快更好地得到普及和发展,不仅对于中国电信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也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深远。中国联通3G业务发展以来取得了较好的商用效果,中国联通所采用3G发展模式是否可持续,对于中国的3G发展有何影响,可以给我们带来何种经验和启示?是否有助于中国整个3G市场的繁荣。本文以中国联通上海市分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联通”)3G业务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3G业务上市以来所采取的发展模式、发展成效进行分析,并提出管理启示,同时对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下一步发展的优化建议,以期为中国联通乃至中国3G业务发展提供一点借鉴,探索一些新的经验和模式。本文采用研究方法包括产品定价法、市场细分法、数据库管理等方法,全文分为五章进行分析论述。第一章是对全文的综述。主要从中国电信业发展历程,中国联通发展历程概述以及3G业务发展对中国电信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出发,对本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进行阐述,并概述了本论文中运用到的主要理论和方法。第二章是主要是对3G业务的起源及在全球的商用情况进行了概述。第三章主要从战略发展层面,着眼于战略定位、目标市场细分、渠道管理等多个角度对上海联通3G业务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管理启示。第四章主要是对上海联通3G业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剖析,并着眼于下一步的3G发展趋势,提出优化建议。在优化建议中,独立性地提出了三个管理模版,即“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模版”、“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模版”和“客户投诉管理模版”,并创新提出了“建立统一的资源配置中心,在企业内部实现资源的虚拟交换和有偿配置”等新概念。第五章结论是总结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成果,目前还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对未来的研究展望。
李垚[5](2011)在《全业务背景下中国移动营销渠道体系建设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业务运营与3G时代的到来,电信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模式由价格竞争转变为业务、服务的竞争,作为业务与服务的最直接载体的营销渠道在竞争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何建设优化营销渠道体系对于中国移动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营销渠道相关理论以及电信行业营销渠道的理论研究现状,重点对中国移动的营销渠道发展历程、体系结构、发展规模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分析,说明了两大竞争对手的现状,并结合中国移动实际情况总结了其可借鉴的建设经验。本文以全业务运营为背景,分析了中国移动营销渠道建设优化的核心理念、影响因素、原则及目标,构建了中国移动营销渠道的体系结构优化模型,并最终给出了渠道体系结构模式选择、渠道体系功能定位、渠道体系管理等方面的优化策略,并重点对新兴的电子渠道的建设优化进行了分析。此外,本文还利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多因素、多层次综合法建立了中国移动营销渠道评估模型,为中国移动营销渠道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实用的辅助管理工具。本文既有理论分析、论证,又有对中国移动真实数据的实证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和较高的使用价值,对于今后中国移动在全业务发展中的营销渠道体系建设优化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实践指导意义。
庄旭[6](2010)在《现阶段我国电信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通信行业的迅速发展,通信行业所进行的各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与改革被提上日程。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后,在电信行业中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又成为行业新的热点问题。然而如何改革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电信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我国电信行业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它不仅关系到中国电信企业改革的成败,更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增强中国电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电信企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因而,通过体制创新进一步完善我国电信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界定国有资产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内涵入手,回顾与分析了我国电信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其行业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电信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若干问题,具体包括行业竞争激烈,资产流失严重,资产更新换代迅速,资产保值增值异常困难,无形资产管控困难,资产管控上缺乏有效的IT系统支撑等行业特有问题。然后,对电信行业国有资产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归纳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以全方位的视角,分析外国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经验,同时在分析中得出了很多对完善我国电信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有益的启示。最后,本人结合在电信行业的工作经验及所接触的企业实际,在完善电信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构想中提出了电信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的基本构想及其构建预算制度,完善监督体制,深化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信息化管理资产等配套措施,希望能为完善我国电信行业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供决策参考。
商萌[7](2009)在《我国电信业政府监管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电信业监管体制改革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信从过去仅仅用于满足大众基本通信联络需求,逐渐演变成为人们生活中进行信息交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电信业与各国的经济发展、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电信业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特殊地位使电信监管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中国对加入WTO承诺的兑现和电信市场新格局的出现,我国电信监管的基本模式和核心价值观念已经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更无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电信用户的利益电信监管部门需要,电信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精确定位其监管目标、监管内容和监管手段,并在出台重大监管政策前更加主动地寻求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验证,而电信监管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将为电信监管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撑。本文建立在作者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大量资料、数据,并结合实际案例,围绕电信监管体制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文章叙述了我国电信监管体制的发展情况,阐明了当前电信业发展的现状;特别以河南省电信业的发展历程和电信业监管机构的改革过程为例,揭示了我国现行电信监管体制存在法律缺位、自身定位不明确、监管手段缺乏、监管机构建设滞后等问题。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对比部分发达国家电信监管体制的特点,从国外先进电信监管体制中寻找有益的启示;运用新公共管理学中的政府监管理论,吸收公共物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理论的精髓,对电信监管机构的职能和机构建设进行了探讨。最后,本文对我国建立新型的电信监管体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李洁,丁道勤[8](2009)在《电信管制的司法介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电信管制领域的案件少有进入司法程序的,明显存在排斥司法介入的情形,主要原因在于电信管制机构非中立的管制者有意扩大管制范围,电信代理问题广泛存在,法院有意缩小司法管辖范围等。境外电信管制领域的司法介入早己存在,借助司法介入机制是各国电信管制机构维护、保证和提升管制能力的一种趋势。今后我国关键要建立真正独立的电信管制机构,并通过电信立法明确其法律地位和职权范围,破除电信代理问题,引入司法介入机制,提高法院在电信管制中的影响力,促使电信管制机构依法行政,维护电信市场公平竞争和电信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侯广吉[9](2008)在《电信资费形成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电信行业的技术与业务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格局激烈变化,电信用户和消费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广大消费者对电信行业的经营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信资费逐渐成为公众和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重要的经济调节手段,电信资费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的电信产业政策,关系到电信企业的盈利,也关系到整个电信行业的健康和发展,因此研究电信资费的形成机制对于国家、企业和广大消费者都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针对中国目前电信资费管理的实际状况以及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结合社会广泛讨论和关注的定价方法,系统研究了电信资费形成机制的理论与模型,分析了在电信资费形成机制中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个主要因素的原则、行为和影响,解释了电信资费形成的机理,并给出了各个因素的调整建议。政府在电信资费的形成机制中是制度设计者。目前我国政府对电信资费管制的现状是:少部分业务进行政府定价,部分业务进行上限管制,绝大部分业务进行市场调节。通过市场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基于委托-代理机制,重点研究了上下限管制的方法以及综合运用的方式。本文还结合不对称管制的理论,对我国移动电话和长途电话领域采用的不对称管制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建议根据定性和定量的市场竞争程度分析,适时地调整不对称管制的力度和方法。企业在电信资费的形成机制中是具体执行者。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推进和政府管制的不断放松,企业由完全的执行政府定价正在转变为真正的定价主体,企业根据政府的电信资费管制政策,定价行为已经越来越灵活多样。本文对电信企业的定价行为、方法、策略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对定价策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预测。消费者在电信资费的形成机制中是直接影响者。随着市场的发展,消费者在电信资费的形成中作用越来越大。当今,保障并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已经成为政府电信资费管制的根本目标之一,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也是市场竞争中企业追求的重要目标,特别是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和发表意见的渠道逐渐增多,政府和企业对于消费者的价值感知和意见越来越重视,围绕消费者满意度的发展观念也越来越成熟,这些进一步加大了消费者在电信资费形成机制中的作用。在系统研究了电信资费形成机制和相关影响因素之后,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建立了电信资费形成机制的模型,并对移动电话资费的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对比验证了仿真数据,通过研究表明,提高政府、企业部分的影响,都将对电信资费带来一定程度下降的趋缓,而消费者影响增加和市场竞争程度加剧,则会导致电信资费下降的加快。
李荣华[10](2008)在《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的有效竞争研究》文中认为电信产业的垄断、竞争与规制一直是学术界和实业界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电信产业改革的目标是电信业的良性发展,而促进电信业良性发展的关键在于形成有效竞争。目前中国电信产业在一些业务范围内已经有竞争,但本地电话、移动电话等领域仍处于双寡头垄断状态。在解决自然垄断附生问题的方式中,中国选择了国有化。国家经营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被部分集团占有的问题,但同时滋生了无监管、低效率和官僚传统。事实上,由政府同时担任垄断者和管制者的角色,易导致价格无管制、服务欠质量的结果。在中国电信业规模不断增长、内部产业组织结构不断变化的总体背景下,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的行业规制政策趋向也日益明朗,那就是顺应全球电信业发展大势,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培育有效竞争市场为主要政策取向,这也意味着我国电信市场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后进入者,后进入者与在位者之间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在这种竞争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是政府主管部门如何制定有效的规制政策,以培育一个有效的竞争市场,使后进入者有能力与在位者展开竞争。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对中国电信市场有效竞争具有重要意义的后进入者,从中观的层面上分析电信市场后进入者的产业进入路径、规制影响和竞争效果。力求通过这种研究达到如下目的:(1)从产业进入和电信行业特征两个角度,揭示电信市场后进入者在与在位主导运营商竞争中的独特博弈轨迹,探究电信市场后进入者实现有效竞争的路径;(2)从产权制度与有效竞争相互影响的角度,解释竞争主体的形成依赖于企业产权的多元化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揭示我国电信市场竞争失效、竞争无序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国家资本“一股独大”等产权因素的影响;(3)通过对我国电信规制改革与开放竞争实践的考察,对规制理论和政策在促进后进入者有效竞争实践中的效果及存在问题进行客观评价,寻求规制理论政策与实践的结合点,为深化后进入者竞争与规制理论的研究及规制政策的改革提供基础。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文运用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综合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规制经济学、网络经济学、电信经济学和有关垄断竞争理论,运用理论推理与经验证据相结合、构建模型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与结论:1.探讨了我国电信市场培育后进入者的产业进入方式,即在引入新的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同时,拆分重组在位主导运营商,以这两种方式共同培育新的竞争主体。对于世界上其他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国家而言,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除非企业违反了反垄断法,否则政府没有权利去拆分一个有着私有产权的电信企业,而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以及中国电信企业的国有性质,反而使这种对企业的拆分成本相对较低,这也为世界电信业的改革提供了一个特例。2.提出了必要的重复建设是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实现有效竞争的重要措施。电信产业中重复建设是指传输能力和网络容量增长不能被用户有效吸纳的情况。即使是多家电信运营商同时投资某种网络和服务于某一市场,只要传输能力和网络容量的增长能被增长的用户有效吸纳,对市场而言,仍是有效竞争,这种建设就不能简单认定为重复建设。必要的重复建设可以使后进入者快速健全网络设施,实现基于设施的竞争。3.从系统的和历史的角度较为全面地梳理和剖析了电信市场有效竞争演变的机理。边缘性进入便成为能够平衡各方面的选择。也就是说我国电信业规制放松具有“边缘性进入”的独特性。而这一特征与电信业仍然存在的网络经济效应结合起来,使中国电信业至今尚未建立起真正的有效竞争体制而处于一种“闭锁状态”:部门垄断基础上的市场垄断和合谋。4.提出了第三次重组后的三大全业务运营的电信集团之固网和移动网在同一集团公司(或上市公司内)应采取母子公司的运营体制,而不能采取事业部制的体制。在事业部体制下,移动业务与固网业务混合核算,将在客观上限制了后进入者的投资,特别是在引入民营资本和海外资本的过程中,抬高了后进入者的成本。5.根据我国电信体制变迁的历史轨迹研究和探讨了电信市场后进入者实现有效竞争的路径及特征,提出了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实现有效竞争的路径选择,必须基于自身的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因素,进行适当的产业重组,作出相应的产权安排,并辅以合理的适度准入、全业务经营等规制政策,推进数网融合等。在分析了多个重组版本后,认为中国电信业的症结是国营化与独家垄断(分地区或分业务垄断),没有新的市场主体的参与。国有国营化使得国家并不希望这几个国有企业激烈竞争,而损害“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国营化使得所有方案都在讲均衡,寻找节约国家资源的办法,难以破除行政垄断。关键是新的竞争主体数量太少,必须引进电信市场后进入者。6.把电信市场规制理论和政策的研究与我国电信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分析了垄断制度改革对电信市场后进入者实现有效竞争的影响问题。认为规制制度的改革重点在于为规制机构建立一套有效的规制治理制度,而规制机构的独立化又是规制治理的中心内容。提出了深化我国电信规制体制改革、促进电信市场后进入者有效竞争的对策建议。
二、开放、竞争、合并——从BT-MCI看全球通信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放、竞争、合并——从BT-MCI看全球通信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联通衡阳分公司3G业务体验式营销改善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结构 |
第二章 通信行业 3G 业务与体验式营销分析 |
2.1 通信行业 3G 业务发展概述与特点 |
2.1.1 通信行业 3G 业务发展概述 |
2.1.2 通信行业 3G 业务的特点 |
2.2 体验式营销策略分析 |
2.2.1 营销理论基础 |
2.2.2 体验式营销概念 |
2.2.3 体验式营销与传统营销比较分析 |
2.2.4 体验式营销实践分析 |
2.3 通信行业 3G 业务体验式营销必要性分析 |
2.3.1 通信行业 3G 业务体验式营销发展现状 |
2.3.2 体验式营销实施现状 |
2.3.3 通信行业 3G 业务的体验式营销 6E 组合 |
2.4 中国联通 3G 业务体验式营销策略分析 |
2.4.1 体验式营销发展战略目标 |
2.4.2 体验式营销组合策略分析 |
第三章 中国联通衡阳分公司 3G 业务 SWOT 分析 |
3.1 中国联通衡阳分公司现状分析 |
3.1.1 衡阳联通分公司概况 |
3.1.2 衡阳联通分公司营销问题分析 |
3.2 衡阳联通分公司 3G 业务的 SWOT 分析 |
3.2.1 SWOT 分析方法介绍 |
3.2.2 衡阳联通分公司 3G 业务 SWOT 分析 |
第四章 中国联通衡阳分公司体验式营销持续改进 |
4.1 营销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模式概述 |
4.1.1 营销质量管理概述 |
4.1.2 营销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模式 |
4.2 衡阳联通分公司体验式营销策略持续改进 |
4.2.1 体验式营销原因分析 |
4.2.2 体验式营销对策措施 |
4.2.3 体验式营销对策实施 |
4.2.4 体验式营销检测分析与效果处理 |
4.3 衡阳联通分公司体验式营销效果分析 |
4.3.1 体验式营销效果分析 |
4.3.2 体验式营销策略动态调整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中国移动L市分公司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电信运营商转型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2.1 移动互联网概述 |
2.1.1 移动互联网的定义和特征 |
2.1.2 移动互联网组成要素 |
2.2 企业业务转型相关概论 |
2.2.1 企业转型的涵义和特点 |
2.2.2 企业转型的分类 |
2.2.3 电信产业转型的内涵和动力 |
2.3 企业转型相关理论工具 |
2.3.1 SWOT分析方法 |
2.3.2 五力模型分析 |
第三章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电信转型环境分析 |
3.1 电信市场环境分析 |
3.1.1 国际电信市场环境分析 |
3.1.2 中国电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3 电信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
3.1.4 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分析 |
3.2 电信运营商转型必要性分析 |
3.2.1 传统业务下滑给电信运营商带来压力 |
3.2.2 新兴业务发展给传统电信带来挑战 |
3.2.3 竞争激烈使电信运营商转变经营思路 |
3.2.4 移动互联网发展加速电信运营商转型 |
第四章 国内外电信运营商转型及其启示 |
4.1 国外主要运营商转型经验 |
4.1.1 法国电信 |
4.1.2 英国电信 |
4.1.3 其他 |
4.2 中国运营商转型现状 |
4.3 运营商转型的总结与启示 |
第五章 L市移动公司转型的环境及现状分析 |
5.1 L市移动分公司发展现状 |
5.1.1 L市移动公司市场经营现状 |
5.1.2 L市移动公司转型相关情况分析 |
5.2 L市移动公司SWOT分析 |
5.3 L市移动公司转型需求分析 |
第六章 L市移动公司转型对策研究 |
6.1 转型的策略 |
6.1.1 明确转型定位,这是转型的前提 |
6.1.2 观念转型,这是转型的准备 |
6.1.3 把握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新业务,这是转型的核心 |
6.1.4 网络转型,并不断优化,这是转型的保障 |
6.2 L市移动公司转型的注意事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上海联通3G业务发展模式分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1.1 中国电信业改革发展历程概述 |
1.1.1.2 上海联通发展情况概述 |
1.1.2 选题意义 |
1.2 相关的理论和方法 |
1.2.1 相关的理论 |
1.2.1.1 战略管理理论 |
1.2.1.2 商业模式理论和基本的竞争战略理论 |
1.2.1.3 消费者行为选择理论 |
1.2.1.4 市场营销理论 |
1.2.2 相关的方法 |
1.2.2.1 产品定价法 |
1.2.2.2 市场细分方法 |
1.2.2.3 顾客数据库管理方法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全球3G 业务发展概述 |
2.1 全球3G 业务演进概述 |
2.1.1 3G 发展起源 |
2.1.2 全球3G 业务商用概况 |
2.1.3 3G 在中国的启用情况 |
2.2 部分国家3G 业务发展模式简析 |
第三章 上海联通3G 业务发展模式分析 |
3.1 中国联通3G 业务一体化发展战略简析 |
3.1.1 产品导入期的战略选择 |
3.1.2 产品导入期的目标市场定位 |
3.1.3 产品推进的战略优化 |
3.1.4 品牌拓展战略 |
3.2 上海联通3G 业务发展分析 |
3.2.1 上海联通3G 业务发展的环境分析 |
3.2.1.1 机遇分析 |
3.2.1.2 挑战分析 |
3.2.1.3 优势分析 |
3.2.1.4 劣势分析 |
3.2.2 上海联通的总体战略发展定位 |
3.2.2.1 上海联通的企业发展愿景 |
3.2.2.2 上海联通的重点发展战略 |
3.2.2.3 上海联通的融合发展战略 |
3.2.3 上海联通3G 业务发展模式 |
3.2.3.1 业务启动模式 |
3.2.3.2 网络领先战略模式 |
3.2.3.3 目标客户定位模式 |
3.2.3.4 渠道拓展模式 |
3.2.3.5 终端发展模式 |
3.2.4 上海联通3G 业务发展成效 |
3.2.5 管理启示 |
3.2.5.1 要有清晰而正确的战略发展定位 |
3.2.5.2 注重体验营销 |
3.2.5.3 注重目标市场的细分 |
3.2.5.4 高度重视文化和人员的融合 |
第四章 上海联通3G 业务下一步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
4.1 上海联通3G 业务下一步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
4.1.1 客户有程度不同的流失 |
4.1.2 渠道管理存在缺陷 |
4.1.3 3G 业务的核心优势没有完全发挥 |
4.1.4 企业融合优势没有完全发挥 |
4.1.5 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需要优化 |
4.2 优化建议 |
4.2.1 加强客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
4.2.1.1 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4.2.1.2 建立三个管理模版 |
4.2.1.3 三个管理模版发挥的作用 |
4.2.2 优化渠道管理 |
4.2.2.1 对不同的渠道进行功能定位 |
4.2.2.2 重视渠道激励与控制 |
4.2.2.3 推动渠道转型 |
4.2.3 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
4.2.3.1 创新营销模式 |
4.2.3.2 创新合作模式 |
4.2.3.3 创新管理模式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文总结 |
5.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全业务背景下中国移动营销渠道体系建设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全业务运营时代到来,机遇与挑战同在 |
1.1.2. 电信行业竞争格局调整,营销渠道成为竞争焦点 |
1.2.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1.3. 研究方法、思路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营销渠道理论综述 |
2.1 营销渠道基础知识 |
2.1.1. 关于营销渠道的定义 |
2.1.2. 营销渠道的功能 |
2.1.3. 营销渠道的分类 |
2.2 国内外营销渠道理论研究现状 |
2.2.1. 国外营销渠道理论研究现状 |
2.2.2. 国内营销渠道理论研究现状 |
2.3 电信行业营销渠道理论研究综述 |
第三章 中国移动营销渠道现状分析 |
3.1. 中国移动营销渠道发展历程 |
3.2. 中国移动营销渠道体系结构 |
3.2.1. 实体渠道 |
3.2.2. 电子渠道 |
3.2.3. 直销渠道 |
3.3. 中国移动营销渠道建设优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3.3.1. 内部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2. 外部竞争环境及业务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第四章 中国移动营销渠道体系整体建设优化策略 |
4.1. 竞争对手经验借鉴 |
4.1.1. 中国电信现状 |
4.1.2. 中国联通现状 |
4.1.3. 经验总结 |
4.2. 营销渠道体系建设优化影响因素及优化原则 |
4.2.1. 营销渠道体系建设优化影响因素 |
4.2.2. 营销渠道体系建设优化原则 |
4.3. 中国移动营销渠道体系整体建设优化策略 |
4.3.1. 罗兰贝格的渠道优化三角模型介绍 |
4.3.2. 中国移动营销渠道体系结构、模式的整合优化 |
4.3.3. 中国移动营销渠道功能定位 |
4.3.4. 中国移动营销渠道激励与控制 |
第五章 中国移动电子渠道的建设优化建议 |
5.1. 国外运营商电子渠道发展经验借鉴 |
5.1.1. 用户参与内容的制作与传播 |
5.1.2. 门户网站发展经验借鉴 |
5.1.3. 与不同行业服务提供商合作 |
5.1.4. 创新支付方式 |
5.1.5. 创新网站体验理念 |
5.2. 移动电子渠道发展建议 |
5.2.1. 建立服务竞争优势 |
5.2.2. 电子渠道功能定位 |
5.2.3. 电子渠道适配研究 |
5.2.4. 电子渠道发展目标、方向及路径 |
第六章 中国移动营销渠道评估及其实施 |
6.1. 中国移动营销渠道评估模型建立原则 |
6.2. 营销渠道评价指标体系 |
6.2.1. 构建实体营业厅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考虑的问题 |
6.2.2. 实体营业厅的评价指标体系 |
6.3. 营销渠道评估模型的建立 |
6.3.1. 以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之间权重 |
6.3.2. 指标之间量纲的统一:模糊多因素、多层次综合法 |
6.4. 渠道评估模型的实施 |
6.4.1.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实体营业厅指标体系的权重 |
6.4.2. 应用模糊多因素、多层次综合评判法评价实体营业厅 |
6.5. 评估结果分析及优化建议 |
6.6. 模型对营销渠道建设优化及管理工作的作用 |
第七章 结语 |
7.1. 主要结论 |
7.2. 论文的局限性 |
7.3. 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现阶段我国电信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法 |
1.5.2 调研法 |
1.5.3 比较法 |
1.5.4 归纳法 |
1.6 论文的创新所在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国有资产 |
2.1.2 经营性国有资产 |
2.1.3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2.2 相关理论 |
2.2.1 企业产权理论与电信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
2.2.2 市场失灵理论与电信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
2.2.3 委托代理理论与电信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
2.2.4 科斯定理与电信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
第三章 电信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现状 |
3.1 电信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现状 |
3.1.1 实行国家统一所有,地方分级管理 |
3.1.2 委托授权 |
3.1.3 分工监督 |
3.1.4 政企分家 |
3.2 电信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3.2.1 产权所有者主体虚置问题长期为管理部门所掩蔽 |
3.2.2 产权关系模糊 |
3.2.3 政企不分成为改革的主要障碍 |
3.3 电信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3.1 旧体制改革不彻底的惯性作用 |
3.3.2 产权制度不完善 |
3.3.3 委托代理机制不健全 |
3.3.4 预算机制不完善 |
3.3.5 内外部监督体系不完善 |
第四章 国外电信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经验借鉴 |
4.1 发达国家电信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4.1.1 美国的电信行业国有资产管理政策与体制 |
4.1.2 法国的电信行业国有资产管理政策与体制 |
4.1.3 日本的电信行业国有资产管理政策与体制 |
4.2 发达国家电信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经验借鉴 |
4.2.1 明确中央和地方产权关系 |
4.2.2 明确专门机构对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职能 |
4.2.3 加强对国有资产实行分类管理 |
4.2.4 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制化 |
4.2.5 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建设 |
4.2.6 设立中介性国有控股公司来管理电信行业国有资产 |
第五章 现阶段电信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
5.1 完善电信行业国有资产的所有制形式—确立国有资产分级所有 |
5.1.1 确立国有资产分级所有的具体构思 |
5.1.2 完善电信行业国有资产产权委托—代理机制 |
5.2 完善电信行业国有资产分层管理的模式 |
5.2.1 明晰中央和地方两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职能 |
5.2.2 规范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职能 |
5.2.3 强化对国有独资、控股、参股企业的治理 |
5.3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
5.3.1 为预算主体的国有资本预算制度 |
5.3.2 信行业国有资产监督机制 |
5.3.3 制定并出台《电信法》 |
5.4 建立资源定价机制,深化电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
5.4.1 深化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原则 |
5.4.2 深化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思路 |
5.5 加强信息化技术(RFID)对资产管理的支撑 |
5.5.1 电信行业资产管理使用信息化技术(RFID)的必要性 |
5.5.2 RFID 技术在资产管理上的技术优势 |
5.5.3 电信行业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资产管理的方案 |
5.6 完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 |
5.7 建立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 |
5.8 完善人才选择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电信业政府监管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电信业监管体制改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工具和方法 |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 |
2 理论框架 |
2.1 政府监管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1 政府监管的涵义 |
2.1.2 政府监管的分类 |
2.1.3 政府监管的基本理论 |
2.2 电信业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
2.2.1 电信监管的内涵 |
2.2.2 政府对电信监管的必要性 |
2.2.3 电信监管政策对中国电信业的影响 |
3 我国电信监管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中国电信监管体制的发展历程 |
3.1.1 第一阶段(1998年以前):从政企合一到逐步放松 |
3.1.2 第二阶段(1998年~2008年):现代意义的电信监管体制初步形成 |
3.1.3 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新形势下履行政府职能的探索 |
3.2 中国现行电信监管体制特点 |
3.3 中国现行电信监管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电信立法滞后致使政府监管难度加大 |
3.3.2 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 |
3.3.3 按电信业务划分市场准入原则使政府监管处于被动境地 |
3.3.4 网间结算体系不合理和电信定价政策不科学 |
3.3.5 电信监管理论滞后 |
4 河南省电信监管体制发展历程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河南省电信监管的改革历程 |
4.1.1 实施邮电分营,电信重组,形成竞争格局 |
4.1.2 河南省通信管理局成立,通信业实现政企分开 |
4.1.3 河南省通信行业协会成立,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
4.2 河南省电信业的发展现状 |
4.2.1 市场规模快速扩大,电信业务蓬勃发展 |
4.2.2 通信能力大幅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
4.2.3 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成,竞争格局逐渐形成 |
4.3 河南电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4.3.1 全省电信市场总量与人口不符,电信行业综合竞争力不强 |
4.3.2 电话普及率较低,城乡差距较大 |
4.3.3 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
4.3.4 互联互通问题突出 |
5 部分发达国家电信监管与市场发展历程及启示 |
5.1 部分发达国家电信监管与市场发展历程 |
5.1.1 美国电信监管与市场发展历程 |
5.1.2 日本电信监管与市场发展历程 |
5.1.3 英国电信监管与市场发展历程 |
5.2 上述国家电信监管体制的共同特征 |
5.3 对我国电信监管体制的启示 |
6 对我国政府监管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
6.1 加强行业法制建设,促进依法行政、依法经营 |
6.2 提高监管水平,创造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 |
6.3 树立信息服务大行业观念,推进电信业务全面发展 |
6.4 以社会和谐为已任,创建公平信息社会 |
6.5 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完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
6.6 支持企业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电信管制的司法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我国电信管制排斥司法介入的原因分析 |
三、境外电信管制的司法介入比较 |
(一)美国 |
(二)英国 |
(三)中国香港地区 |
四、我国司法介入电信管制的对策研究 |
五、余论 |
(9)电信资费形成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电信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1.1.1 国际电信市场的发展趋势 |
1.1.2 中国电信市场的发展情况 |
1.2 电信资费形成机制的研究意义 |
1.2.1 国民经济发展和信息化战略的需要 |
1.2.2 政府实施科学有效管制的需要 |
1.2.3 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
1.2.4 用户获得价廉质优业务的需要 |
1.3 电信资费形成机制的问题分析 |
1.4 本文研究方法和体系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1.4.3 本文的研究体系 |
参考文献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电信行业的外部经济性特征 |
2.1.1 公共物品的特性 |
2.1.2 外部性的定义及解决办法 |
2.1.3 电信业的外部经济性 |
2.2 电信行业的自然垄断性和发展变化 |
2.2.1 自然垄断的定义及相关理论 |
2.2.2 自然垄断的成因 |
2.2.3 电信行业的自然垄断分析 |
2.3 行业的市场结构研究 |
2.3.1 市场组织结构分析模型 |
2.3.2 完全竞争市场分析 |
2.3.3 完全垄断市场 |
2.3.4 垄断竞争市场 |
2.3.5 寡头垄断市场 |
2.4 价格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最新进展 |
2.4.1 价格理论的研究情况 |
2.4.2 公共服务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 |
2.4.3 价格管制理论的发展 |
2.5 电信资费的基本概念和资费管制 |
2.5.1 电信资费的定义 |
2.5.2 电信资费的特征 |
2.5.3 电信资费体系及分类 |
2.6 国外资费管制方式和形成机制的比较研究 |
2.6.1 电信资费管制方式 |
2.6.2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的管制方式 |
2.6.3 国外的电信资费形成机制的发展历程 |
2.6.4 国外管制的经验 |
参考文献 |
第3章 电信资费形成机制总体分析 |
3.1 我国电信资费形成机制的总体分析 |
3.1.1 有关定义和概念分析 |
3.1.2 电信资费形成机制的总体分析 |
3.1.3 政府是关键性的制度设计者 |
3.1.4 企业是灵活的执行者 |
3.1.5 消费者是最终的接受者和影响者 |
3.2 我国电信资费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 |
3.2.1 我国电信资费的发展历程 |
3.2.2 我国电信资费形成机制现状分析 |
3.2.3 电信资费形成的过程 |
3.2.4 电信资费形成机制的趋势分析 |
3.3 电信资费形成机制改革的效果分析 |
3.3.1 电信资费形成机制改革的效果整体分析 |
3.3.2 消费者分析 |
3.3.3 企业和产业效率分析 |
3.3.4 政府管制成本分析 |
3.3.5 社会福利分析 |
3.3.6 资费改革效果总结 |
3.4 我国电信市场现行市场竞争格局以及主要问题 |
3.4.1 具有寡头垄断的特征 |
3.4.2 市场竞争结构与市场集中度 |
3.4.3 电信市场结构与资费形成机制的关系和问题 |
3.5 我国电信资费形成机制改革的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第4章 电信资费管制的研究 |
4.1 电信资费管制的总体分析 |
4.1.1 政府对电信资费管制的必要性 |
4.1.2 电信资费管制的目标、原则和作用 |
4.1.3 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和资费管理简介 |
4.1.4 当前我国电信市场管制模型分析 |
4.1.5 我国现在电信资费管制方法和未来电信资费管制走向 |
4.2 相关电信资费管制理论简述 |
4.2.1 电信资费管制综述 |
4.2.2 公正报酬率管制 |
4.2.3 激励性管制 |
4.2.4 国外自然垄断产业的价格管制模型及其分析 |
4.3 上下限管制的研究 |
4.3.1 上下限管制研究的重要性 |
4.3.2 上限管制的方法和模型研究 |
4.3.3 我国电信资费上限管制模型的研究 |
4.3.4 下限管制的方法和模型研究 |
4.4 电信资费的不对称管制的研究 |
4.4.1 不对称管制研究和实施的意义 |
4.4.2 不对称管制的一般方法和作用 |
4.4.3 我国电信资费的不对称管制的研究 |
4.4.4 我国长途电话资费的不对称管制分析 |
4.4.5 移动电话资费的不对称管制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5章 企业价格行为与定价方策略研究 |
5.1 电信企业价格行为研究 |
5.1.1 电信企业价格行为分析 |
5.1.2 电信企业价格行为现存的问题 |
5.1.3 企业价格行为规范的原则 |
5.2 企业定价相关理论及定价原则和理念 |
5.2.1 线性资费定价 |
5.2.2 非线性资费 |
5.2.3 企业定价的主要原则和决策理念 |
5.3 以企业为中心的定价决策 |
5.3.1 成本导向定价法 |
5.3.2 竞争导向定价法 |
5.4 以客户为中心的定价策略 |
5.4.1 客户满意度定价法 |
5.4.2 客户关系定价法 |
5.4.3 客户印象定价法 |
5.4.4 质量与需求匹配定价法 |
5.4.5 组合定价法(捆绑定价法) |
5.5 企业定价策略发展趋势 |
5.5.1 以客户为中心 |
5.5.2 战略性定价 |
5.5.3 市场细分定价 |
参考文献 |
第6章 消费者影响因素分析 |
6.1 消费者影响研究的必要性 |
6.2 当前中国社会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
6.2.1 消费者需求分析和变化趋势 |
6.2.2 消费观念趋于多元化 |
6.2.3 电信用户群分类研究 |
6.3 目前消费者对电信资费的总体态度 |
6.3.1 对资费水平的态度 |
6.3.2 对资费结构的态度 |
6.3.3 对电信服务的态度 |
6.3.4 我国电信业消费水平分析 |
6.3.5 电信用户满意度分析 |
6.4 用户需求弹性研究 |
6.4.1 消费者剩余 |
6.4.2 从用户价格敏感度分析单向和双向收费 |
6.4.3 价格敏感度影响因素分析 |
6.5 用户在电信资费形成机制中的总体作用 |
6.5.1 竟争环境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
6.5.2 消费者对政府管制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7章 移动电话资费形成机制模型 |
7.1 移动电话资费形成机制的系统思考 |
7.1.1 系统的观点 |
7.1.2 对移动电话资费的系统思考 |
7.1.3 系统动力学的产生及特点 |
7.1.4 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可行性分析 |
7.2 系统动力学建立模型与模型的综合评价 |
7.2.1 电信资费的综合评价理论分析 |
7.2.2 模型假设和模型建立 |
7.3 模型仿真与系统分析 |
7.3.1 模型仿真数据对比验证 |
7.3.2 模型仿真分析 |
7.3.3 各因素变化影响对比分析 |
7.4 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及展望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的有效竞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相关文献回顾 |
1.2.1 自然垄断产业特征的相关研究 |
1.2.2 产业进入方式及其进入障碍的研究 |
1.2.3 电信市场后进入者研究 |
1.2.4 有效竞争理论和电信市场竞争有效性的相关研究 |
1.2.5 电信规制的相关研究 |
1.2.6 民营(私人)资本进入电信业的相关研究 |
1.2.7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路线 |
1.4 研究框架与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信市场后进入者有效竞争理论基础 |
2.1 有效竞争理论的内涵 |
2.1.1 国外理论基础 |
2.1.2 国内理论基础 |
2.2 电信市场后进入者与先进入者比较 |
2.2.1 市场先入者与先发优势的一般理论 |
2.2.2 电信市场先进入者优势 |
2.2.3 电信市场后进入者优势 |
2.3 电信市场进入壁垒与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 |
2.3.1 电信市场进入壁垒 |
2.3.2 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 |
2.4 电信有效竞争的衡量标准 |
2.4.1 有效竞争的一般衡量标准 |
2.4.2 电信有效竞争的具体度量 |
2.5 运营商有效竞争的数量优化数学模型 |
2.6 双寡头垄断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分析 |
2.6.1 博弈论视角的分析与解释 |
2.6.2 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信产业特征与有效竞争 |
3.1 电信产业的特征对后进入者有效竞争的影响 |
3.2 电信市场引入竞争的原因 |
3.3 电信市场有效竞争边界 |
3.3.1 电信市场有效竞争边界的动态性 |
3.3.2 决定电信市场垄断和竞争边界的主要因素 |
3.3.3 电信市场垄断——竞争边界分析框架 |
3.4 电信网络的互联互通与有效竞争 |
3.4.1 网间互联的历史渊源和概念界定 |
3.4.2 网间互联是实现有效竞争的基础 |
3.4.3 电信网间互联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
3.4.4 对在位主导运营商的规制激励 |
3.5 瓶颈设施与有效竞争 |
3.5.1 电信运营商的“瓶颈”垄断 |
3.5.2 在位主导运营商的市场影响力 |
3.5.3 瓶颈垄断、市场势力与网间互联规制 |
3.6 重复建设、转换成本与有效竞争 |
3.6.1 电信产业重复建设与有效竞争 |
3.6.2 电信消费者的转换成本与有效竞争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信市场后进入者有效竞争与规制研究 |
4.1 政府规制对电信市场后进入者行为的影响 |
4.1.1 竞争条件下电信市场的政府规制成因 |
4.1.2 政府规制对后进入者行为的影响 |
4.2 电话号码可携带与有效竞争的规制 |
4.2.1 电话号码可携带的概念与类型 |
4.2.2 号码携带与后进入者有效竞争 |
4.2.3 对号码携带的规制 |
4.3 软预算约束与进入阻止 |
4.3.1 软预算约束问题概述 |
4.3.2 模型设定 |
4.3.3 博弈均衡分析 |
4.4 规制放松与边缘性进入 |
4.4.1 规制放松的理论分析 |
4.4.2 边缘性进入 |
1、MCI的边缘性进入过程 |
2、边缘性进入分析 |
4.5 路径依赖与“闭锁状态” |
4.5.1 电信规制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契合 |
4.5.2 中国移动“一家独大”下的中国电信市场结构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有效竞争的路径选择 |
5.1 适度准入与我国电信产业竞争模式 |
5.1.1 电信市场准入中数量控制的理论依据 |
5.1.2 电信市场集中度 |
5.1.3 中国基础电信业务的市场准入 |
5.2 所有制改革与产权制度安排 |
5.2.1 产权界定和治理效率 |
5.2.2 产权体制与有效竞争的关系 |
5.2.3 中国电信企业产权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4 我国电信企业产权制度的完善 |
5.3 产业重组 |
5.3.1 电信产业重组的目的与模式 |
5.3.2 中国电信产业重组方案选择 |
5.3.3 重组路径选择:政府引导、市场选择 |
5.4 全业务经营 |
5.4.1 基于消费者微观决策的电信市场分业经营模型 |
5.4.2 全业务经营模式的实现 |
5.4.3 国外四个全业务运营商的样本分析 |
5.4.4 中国电信业第三次重组后全业务经营的模式研究 |
5.5 网络融合与数网竞争 |
5.5.1 数网融合及其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 |
5.5.2 三网的现状 |
5.5.3 数网融合与有效竞争 |
5.6 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发展方向和战略选择 |
5.6.1 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核心竞争力体现为产业链的整合能力 |
5.6.2 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产业链竞争模式 |
5.6.3 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产业链整合路径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有效竞争的实证研究 |
6.1 我国电信产业改革和重组的总体分析 |
6.1.1 我国电信产业改革的历史过程与政策变迁 |
6.1.2 我国电信产业重组特征 |
6.1.3 我国电信产业改革效果及其背后的制度问题 |
6.2 中国联通进入移动电话市场分析 |
6.2.1 中国联通的进入 |
6.2.2 不对称的双寡头垄断对中国联通成长的障碍分析 |
6.2.3 非对称规制与中国联通的市场竞争力分析 |
6.3 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相互进入分析 |
6.3.1 电信网通相互进入后的竞争效果分析 |
6.3.2 电信、网通两大集团《合作协议》后果分析 |
6.4 民营资本进入电信市场分析 |
6.4.1 泰龙模式分析 |
6.4.2 我国民营资本进入电信产业壁垒的形成机制 |
6.4.3 拆除民营资本进入电信产业壁垒的制度选择 |
6.5 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有效竞争的对策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有待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工作 |
7.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开放、竞争、合并——从BT-MCI看全球通信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联通衡阳分公司3G业务体验式营销改善方案研究[D]. 周倩. 南华大学, 2013(03)
- [2]全球MVNO市场波浪式前行[J]. 陶承怡. 世界电信, 2013(06)
- [3]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中国移动L市分公司转型研究[D]. 孙民英.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7)
- [4]上海联通3G业务发展模式分析及优化[D]. 宋兰美.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6)
- [5]全业务背景下中国移动营销渠道体系建设优化策略研究[D]. 李垚. 北京邮电大学, 2011(10)
- [6]现阶段我国电信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庄旭.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7]我国电信业政府监管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电信业监管体制改革为例[D]. 商萌. 郑州大学, 2009(S1)
- [8]电信管制的司法介入研究[J]. 李洁,丁道勤.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09(01)
- [9]电信资费形成机制的研究[D]. 侯广吉.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0)
- [10]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的有效竞争研究[D]. 李荣华. 中南大学,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