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民航组织防SARS计划(第2阶段)工作组会议情况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张玲潇[1](2021)在《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战略传播角度系统而深入地剖析了中国高铁产业自诞生以来12年间(2008—2019)开展的战略传播活动,试图从共识性与认同视角,考察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于建构产业认同和实现产业利益的价值。本文试图回答三个基本问题:1)高铁产业诞生以来开展了哪些战略传播活动,有什么特征?2)高铁产业战略传播与产业认同建构的关系如何?3)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在提升高铁品牌形象,构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舆论环境以及促进国内外受众对产业的理解与认同方面有哪些效果?本文主体部分有十章。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一章,对相关概念、理论和文献进行综述。第二章至第五章,关注于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战略传播活动,从战略传播背景、运行机制、传播手段、传播内容四个方面展开。第二章是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国内外背景回顾;第三章是对以铁道部为主导的战略传播运行机制的研究;第四章是对高铁产业早期阶段以报纸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和借力国际会议、展览等形式的组织传播的研究;第五章是从主题设置、叙事方式、表现形式等三个方面对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战略传播内容进行分析。第六章至第九章,关注于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战略传播。其中第六章聚焦高铁“走出去”的政治、经济、文化战略价值分析。第七章对“走出去”阶段的高铁多主体联动传播和多层级利益相关群体对话合作机制进行研究;第八章对政府和企业层面的高铁外交公关,与利益相关群体对话的组织传播和引导国内外舆论的大众传播三种战略传播手段进行了梳理;第九章对高铁战略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做了深入探究,这个阶段传播善用第三方视角讲故事,主题更贴近受众,话语方式也更吸引人。第十章,借鉴建构主义学派的国家间集体认同的形成与转化理论,分析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于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及未来改进策略。结语,对中国高铁产业早期阶段和“走出去”阶段两个时期的战略传播实践进行回顾,得出战略传播是增进国内外受众对产业的理解与认同的重要途径的结论。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深度访谈法和多学科理论交叉运用的方法。在深度挖掘、收集、整理高铁诞生十余年以来的相关史实基础上,对不同时期大众传播媒体关于高铁的报道,以及高铁产业通过官方网站及社交媒体等发布的新闻文本,分别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解读。同时,结合深度访谈法,选取高铁企业宣传部门负责人、轨道交通领域高校学者和高铁工程师等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获得研究所需要的一手资料,并运用多学科理论深入分析和总结高铁不同时期传播活动的战略性特征,对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历史进行整体勾画。本文创新点有三个方面: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性。以往关于高铁产业的研究,大多是从经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理论视角进行的,而从战略传播角度关注高铁产业的比较少见,本文用战略传播理论考察高铁产业的发展历程,是对前人研究的较好补充。第二,论文对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历史进行了整体勾画,分析并总结了其不同时期传播活动的战略性特征,并借用多学科理论对原始文献和调查材料进行了多角度分析与解读。论文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第三,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派的认同建构理论对高铁产业的战略传播实践进行分析,从认同视角考察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对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探究战略传播与认同建构的逻辑关系,对现有理论进行拓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在社会急剧转型、世界经济低迷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多重背景下,高铁产业正面临着国内认同和国际认同的双重建构任务。在认同的建构中,信息的传播是核心和关键,通过信息传播和互动交流,有利于实现受众态度转变和行为转化。高铁产业通过顶层设计统筹多元传播主体、整合各种传播手段和渠道,针对国内外受众开展的战略传播活动是实现高铁产业国内和国际认同的有效方式,同时对于产业利益的最终实现和国家整体形象的提升都有积极促进作用。
周玉萍[2](2021)在《延续与再造:国家身份视域下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莫迪政府上台后对印度外交政策作出显着调整,在处理与世界主要大国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时也表现出一系列新特征。莫迪政府变革性的外交举措既显现为不同于往届政府的外交理念和模式,同时也体现在总理莫迪任期内所制定对外政策的非连续性上。印度对外政策的变化影响地区秩序与国际格局,引发国际社会关注。本文以建构主义范式下的“身份”概念作为分析工具,对莫迪政府对外政策调整的动力机制进行探讨,并尝试作出规律性提炼与总结。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重点:说明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学界关于印度对外政策的研究作出较为全面的梳理和述评;基于已有的建构主义身份理论,对“身份—行为”分析路径进行创造性整合与阐释;提出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性;最后简要说明了论文的基本结构。正文第一章对国家身份和利益这两个核心概念作出明确界定,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建构主义范式下对国家政策的解释力。第二章回溯印度外交的文明基因、历史脉络与战略思维,综观当前国际体系结构和“他者”话语的建构作用,为深入探究印度对外政策进行了背景铺陈。第三章透过莫迪政府的认知特点,看行为主体如何理解和定位国家身份与利益。第四章从周边、区域、全球多个层面展示了莫迪政府的外交举措,并对印度对外政策的变化进行了规律性把握,即在本国对外政策决策机制下,莫迪政府如何基于身份认知确定国家利益,进而产生政策行为。第五章选取莫迪政府对外政策中的典型案例来验证国家对外交往时“身份—行为”路径下的决策驱动机制,即在“印太”框架内,印度如何基于身份认知和利益目标,理解中、美两个主要大国的政策与角色,进而有的放矢地制定对“他者”政策,实现具有明显转向表征的外交关系再造。结论部分系统回顾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并给出了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身份理论在分析国家对外政策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决策者对国家身份的认知从根本上左右着该国的对外行为。莫迪政府的政策调整正是基于认知的必然结果。对“身份—行为”逻辑的把握有助于“自我”对“他者”行为与角色作出充分研判,从而减少误读,合理决策,有效外交。
毕九川[3](2021)在《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非典、埃博拉和新冠肺炎等多次国际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中国外交在应急处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开始于非典疫期间期间经历了由“被动融入”到“探索性参与”的过程。中国基于国家安全和应对国际压力的考虑,开始尝试建立应急卫生外交机制并强调国际卫生合作。在多边层面,中国在世界卫生组织框架内强化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与此同时,中国在东亚区域基于已有的地区多边框架和共识,建立应急卫生新机制,积极开展应急卫生合作。在双边层面,中国主要围绕争取国际理解支持和尽快恢复中外交往展开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后非典时期,中国卫生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双边和多边卫生外交不断发展。援助西非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是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的重要节点。此次疫情期间,中国不仅早于世界卫生组织数月开展对外应急卫生援助,还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疫情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后,迅速启动国内应急卫生机制,创新应急卫生外交运转机制,强化全球应急卫生合作。在多边层面,中国在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框架下开展多边应急卫生行动。在双边层面,除了对疫情国家开展史无前例的应急卫生援助外,中国还与美欧等国加强卫生合作。中国此次应急卫生外交取得了积极效果,提升了中国在全球卫生治理领域的软实力。后埃博拉时期,中国卫生外交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不断扩大卫生外交范围,强化在全球、区域和次区域层面的卫生外交行动。新冠疫情是21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国际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兼顾国内与全球卫生安全,初步成熟。中国根据疫情发展不断调整应急卫生外交机制,从“三级联动”到“中央统筹—归口管理”,更加细化和完善。外交行动表现出引领性参与全球应急卫生治理的特点。在多边层面,中国始终与世界卫生组织全面合作,维护其权威;在全球、区域和次区域全面开展多边磋商、交流与合作。在双边层面,中国强化与各国“云”交流;开展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对外应急卫生援助和发展合作。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取得显着成绩。应急卫生外交是中国外交和全球卫生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呈现出立体化、规范化和公开化的发展趋势;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呈现出方向转变、区域扩大化、方式多样化和内容多元化的特点。各个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因素、中国参与应急卫生外交的意愿和能力是影响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变化的动因。
王一然[4](2021)在《中韩公共卫生安全合作路径研究》文中指出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并蔓延至全球,大规模传染病的扩散蔓延不仅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对国际安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各国合力解决公共卫生安全威胁、加强在该领域的合作并建立健全的合作机制刻不容缓。中韩两国作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受影响较大的国家,也是全球抗疫能力排名中较好的国家,疫情的出现为两国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进行双边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当前,两国在该领域虽然具备充分的合作空间和潜力、各层次的公共卫生多边合作基础,但尚未形成完善和持续的双边合作机制。双边与多边合作机制并非截然分开而是“两位一体”的,能够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进而促成持续性的合作。本文将以非传统安全与新自由主义安全观为理论视角分析中韩两国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合作必要性与现状、尚未形成双边合作机制的原因、能够促成双边合作机制的优势条件以及可行性路径。正文第一部分首先对公共卫生安全、新自由主义安全观、国际安全机制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非传统安全具有全球性、跨国性特征,需要经过双方、多方合力解决;新自由主义安全观认为国际机制是解决无政府状态所产生问题的有效途径,国家能够通过国际机制实现互动合作,而国际道德不仅存在且具有作用;第二部分简要列举了中韩两国开展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的必要性及现状;第三部分总结了未来中韩建立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所具备的优势条件,包括双方较为一致的“共同安全”观念、良好的非传统安全合作基础、韩国较高的医疗卫生条件和丰富的传染病防治经验以及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安全合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第四部分对中韩尚未建立双边合作机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建立健全的双边合作机制内在动力不足以及韩国对华的信任缺失;第五部分提出了中韩两国建立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的可行性路径,包括促进中韩两国恢复经济推动贸易往来、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安全共同体观念、发挥“两位一体”作用以建立长效机制与合作模式、通过第三方国家拓展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等。积极推动中韩两国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合作,不仅是当前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迫切需要,符合两国利益诉求,更是促进两国关系、对两国传统安全问题产生良性“外溢效应”、增强东亚地区非传统安全合作的重要课题。
高乐鑫[5](2019)在《国际航线联营的反垄断豁免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在航空公司国籍条款行业壁垒规则严苛限制跨境并购的背景下,航空公司经私力探索建构国际航线联营。国际航线联营属于新型高标准商业合作模式,以贸易手段和结果变相规避投资壁垒,具备“准并购”的法律效力。国际航线联营已经引发全球航空运输市场结构的剧烈变革,已在不同程度建构跨大西洋和跨太平洋两大国际航线联营体系。现阶段国际航线联营既构成“联盟内联盟”,又可在传统联盟外适用,其独立性特质日渐显现。“金属中立”是新近国际航线联营最鲜明的特征,涵盖的收益或者利润共享机制促成国际航线联营深度虚拟融合。异于传统合同型联营,国际航线联营合作伙伴既保持各自独立法律地位,又在双层联营机构的指导下一体化合作。国际航线联营协议作为潜在的垄断协议,往往需要面对事前或者事后的反垄断豁免。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绝大多数国际航线联营和天空开放融合的既成事实。在美国,以反垄断法为连接纽带,天空开放演变为国际航线联营的先决条件,但这仅是美国外交政策和反垄断法保驾护航的产物,并不存在必然的法律逻辑关联,亦未演进为普世经验法则。国际航线联营“相关市场”的法律界定是获取反垄断豁免的首要步骤,各国对“相关市场”的理解和认知呈现两极分化的对立趋势。竞争性评估和公共利益分析是确定国际航线联营是否存在竞争伤害的两梯度法律标准。对于存在危害国际航空运输市场竞争秩序瑕疵的国际航线联营,可以要求适用释放航班时刻等补救措施以契合反垄断豁免的规定。中国参与国际航线联营具备范围小、伙伴少、碎片化和试验性等特征,中国的事后反垄断豁免模式存在制度障碍和不作为等法律问题,在未来应根据国情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级积极参与国际航线联营,理性变革航权交换体制,完善中国的反垄断法律体系和事后豁免制度。
徐文姣[6](2019)在《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冷战后,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国交流日益密切,利益融合,依赖加深,在产生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全球卫生带来新的挑战。艾滋病、疟疾、结核以及非传染性疾病等的长期威胁未除,以“非典”、“埃博拉”、“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症”、“寨卡”等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及可能的跨国传播威胁又不期而至。显然,公共卫生问题早已不是一国内部事务,而是利害相连的世界各国必须共同面对的巨大挑战。这迫使各国必须开展跨境卫生合作,更深入地参与全球卫生治理。主权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最主要行为体。但过往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研究的注意力大都集中于大国行为体,对中小国家的作用关注较少。加拿大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发达的中等国家,尽管其人口、军事、与外交实力有限,却对全球卫生治理作出了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甚至在某些特定领域发挥了领导作用。这一“中等国家扮演领导者角色”的现象值得探究。本研究以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为研究对象,以加拿大中等国家理论——“自由国际主义”为理论框架,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重点探究加拿大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角色定位、路径选择以及影响其理念行为转变的各种因素。通过对加拿大参与创立世界卫生组织、推动制定《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发起《母婴儿童健康马斯科卡倡议》以及抗击“非典”和西非“埃博拉”疫情四个案例的深入分析,结果发现:加拿大不仅广泛而深入地参与了全球卫生治理,而且在某些时期和特定领域内发挥了关键作用。具体体现在加拿大推动创立全球卫生治理机制、参与制定全球卫生规范、投入全球卫生援助以及支持全球卫生行动四大方面。在参与治理的过程中,加拿大主要交替扮演了参与者和领导者这两种角色,并展示出对多边或有限多边合作路径的偏好。本研究认为加拿大对外政策理论中的自由国际主义理论可为这两种角色定位及其路径选择提供较为可信的诠释,而加拿大在参与者和领导者之间的角色互换则是国内外诸多影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本研究表明,在全球卫生治理这个“低政治”领域,加拿大有意愿亦有能力担当主要推动者和领导者的角色。尽管这一角色在中等国家整体实力与资源限制的条件下难以维持其系统性和持续性,但这并不影响加拿大阶段性、选择性地发挥领导作用,对解决全球卫生治理的内在困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安兴宏[7](2018)在《关于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第三十九次会议文件的英汉翻译报告》文中认为2017年7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泰国曼谷召开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不限成员名额工作组第三十九次会议,笔者有幸参与了此次会议文件的英汉翻译工作,并得到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资深翻译陈晓光先生的悉心指导。因原文属于联合国文件,具有准确、客观、庄重的语言特点,故试图借助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完成该项翻译任务,基于此次翻译实践,笔者完成了本翻译报告。本报告首先介绍了翻译任务,并从译前、初译、校对三方面回顾了整个翻译过程;其次,笔者分析了源语文本的语言特点,以确定适当的翻译方法;然后介绍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并探讨了该理论对此项翻译任务的适用性;最后,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对翻译此类文本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朱稳根[8](2016)在《国际政府间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在全球航空治理中的互动研究 ——以国际民航组织(ICAO)与国际航协(IATA)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全球性问题史无前例地影响着人类生活。航空运输业作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既是经济贸易引擎、又是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也深受全球化的深刻影响。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国际航权逐步开放,发达国家逐步放松对航空的管制,以及工业化升级等诸多因素影响,全球航空运输业出现了许多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现实问题。全球问题呼唤全球治理。在全球治理的框架下,各种国际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政府治理与自治理之间的特定区域,采取以资源互补和权力分享为特征的治理模式,在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舞台上开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主体。在此背景下,通过对比研究以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简称:国际民航组织,英文缩写:ICAO)为代表的国际政府间组织和以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简称:国际航协,英文缩写:IATA)为代表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及其与各国政府、航空企业之间的职能差异和相互关系,探究国际民航组织(ICAO)和国际航协(IATA)在全球航空治理中存在的不足和发展趋势,为提升我国在全球航空治理游戏规则制定上的发言权和维护我国航空运输企业的长远利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全球治理与合作治理的理论为基础,以国际民航组织、国际航协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文献分析、比较分析和访谈法,在理清主权国家政府、国际民航组织(ICAO)、国际航协(IATA)和各国航空企业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ICAO、IATA在全球航空治理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相互之间的关联与合作,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思考全球化背景下ICAO和IATA对全球航空治理产生怎样的影响和作用,并找出治理规则和治理实践当中需要改进的方面。本文主要内容如下:开头部分为导论,扼要地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进行了介绍。之后的正文共分六章,全文共十三万余字,论文的创作历时三年有余。第一章简要阐述了全球化、全球治理与全球航空合作治理的基本理论。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但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认可的定义。本章第一节,主要介绍当前学术界比较流行的关于全球化的定义,包括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斯考尔特和叶江等学者的观点,并就全球化的起源和发展进行研究,认为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和反对恐怖主义等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之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全球化越发受到关注的主要原因。随后从信息通讯、经济、共同面对全球性危机和国际法理体制角度,展望今后全球化问题的研究方向。本章第二节,主要研究全球治理,包括其定义、起源发展以及相关着名理论。首先从讨论“全球政治”,引出对“全球治理”概念的界定,认为全球治理理论包含以下几个要素:一是治理价值,二是治理规制,三是治理主体。全球治理体系并没有把民族主权国家排除在外,只是指出主权国家之外的政治力量在全球治理的复杂体系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发展空间和参与机会。可见,全球治理并不意味着没有政府的治理,也有可能是政府间治理或者超国家治理,其范围之广,几乎囊括了我们所知的众多治理主体。而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治理将会主要是相关跨国机制以及国际机制的结合。本章第三节,分别研究归纳国际政府间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概况、承担功能及其发展现状、影响力及其限度等。本章第四节,主要介绍了全球航空合作治理的定义、内容界定和各主体作用发挥等内容。第二章主要研究ICAO和IATA在全球航空合作治理中的作用异同。总体而言,在全球航空运输领域,ICAO是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政府间组织,而IATA则是最具影响力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二者各自承担着重要而不同的责任,发挥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是全球航空合作治理领域关系密切而又当仁不让的双主体。本章各节分别就ICAO与IATA的组织性质、组织宗旨、组织结构、基本职能和主要工作等展开全面的对比,以支撑后续研究。分析可见,ICAO主要对于世界航空业整体进行规范和推动,所以影响范围较广,包括主权国家的航空管理机构、航空公司、机场、从业人员等等。而IATA是行业性国际非政府组织,主要代表的是航空公司以及旅行社、货运承揽业和航空事业供应商等的利益。第三章主要进行全球航空合作治理中主要行为体的互动分析。本章第一节,主要对国际民航组织、国际航协与各国政府之间的互动进行分析。首先分别介绍我国民航部门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民航部门的管制现状,继而分析国际民航组织与各国政府的相互影响及国际航协与各国政府的相互影响。通过分析可见,无论是国际航协还是国际民航组织,各国政府都在与其交往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国际航协作为行业协会需要为自己和成员航空公司争取利益,在政府的监控下,这些争取行为首先不能损害该国利益。同时作为国际航协成员的航空公司也部分表达着各国政府的意图。国际民航组织作为政府间组织,对于国际民航业及各成员国政府具有一定的约束力,掌控着行业最低标准制订的权力。各国政府有国际民航组织赋予的权力和义务,可以参与国际民航组织事务的决策,而国际民航组织更多的是给予政府在民航发展和技术上的帮助。本章第二节,主要对国际民航组织、国际航协与各国航空企业之间的互动进行分析。各方良好互动可更顺利地推进全球航空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提升。首先分析各国航空企业与ICAO和IATA之间的关系,继而论述ICAO与IATA对各国航空企业的管理、服务与影响,并以提升全球民航安全管理、推动航空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为例,展现航空企业、ICAO和IATA之间进行的互动及作出的贡献。本章第三节,主要就国际航协与国际民航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重点分析。分别阐述了ICAO对IATA的影响,以及IATA对ICAO的影响,并就IATA与ICAO的作用差异与协作关系进行分析。最后分别引用“欧盟碳税”和“旅客扰乱航班”两个重要问题进行案例对比分析,生动地展现出ICAO和IATA的参与对全球航空治理问题最终解决效果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凸显出ICAO和IATA在全球航空治理中的具体作用。第四章主要研究全球航空合作治理存在的问题和阻碍。本章第一节,主要论述ICAO在民航立法实践方面做出的主要贡献,主要包括:构筑了战后国际民用航空活动秩序的基石——《芝加哥公约》;通过华沙体制形成并完善了国际民航活动中航空业与其使用者之间最基本的法律关系;形成并完善了国际航空保安公约体制;积极促成航空器对地(水)面第三人的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通过了《关于国际承认航空器权利的公约》和《开普敦公约》等。本章第二节,主要阐述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国际合作治理中存在的各主体间利益博弈问题,具体以马航MH17航班被击落事件为例,分析其问题根源与复杂成因,并展开延伸讨论。本章第三节,主要阐述国际合作治理中各主体间的协调问题,并以马航MH370航班失联搜救事件为例,具体分析其原因,并梳理各方观点及所倡导的解决方法等。本章第四节,主要论述现行框架下国际合作治理中各主体间的不平等问题,包括参与治理的富国与穷国之间存在着权力不均衡的现象,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与程度存在不均衡问题等。本章第五节,主要论述国际民航组织和国际航协等在制度性参与全球航空合作治理方面存在的先天不足。分别阐述国际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参与全球航空合作治理的现状,分析发现这些组织在全球航空合作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并未形成无缝衔接,这也为后续改进留下了空间。本章第六节,在前五节论述基础上,着重对各国际组织在全球航空合作治理中的博弈原因进行分析,明确其根本原因在于治理中存在着严重的权利不平衡问题,然后提出相应改进建议。第五章主要对ICAO、IATA等专业性国际组织在全球航空治理体系中的发展进行研究。本章第一节,以民航安全治理为切入点,分析探讨国际民航组织对航空安全的管控措施,各国政府的航空安全管控模式,以及ICAO与各国政府的合作。本章第二节,以碳排放为切入点,分析探讨政府间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在全球航空治理中的合作模式与机制,分别阐述国际民航组织处理国际航空碳排放的进程以及国际航协治理国际航空碳排放的实践。本章第三节是论文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所在,作者结合自身从事民航维修业改革实践和论文理论研究的两方面成果,经过缜密构思与广泛调研论证,在业界开创性地提出了建立“国际航空维修战略联盟”的构想与实施路径,并就创建该联盟的基本构想、运作方式、组织机构、相关业务、财务结算与重大利好等进行了系列阐述。未来的“国际航空维修战略联盟”将是介于国际政府间组织与国际非政府组织之间的一类组织,它的出现将构成对全球航空治理体系的有效补充。目前,该成果已引起有关民航监管当局、地方政府、业界巨子和国际着名咨询机构的认可、重视与积极响应。未来如推进顺利,将会为我国民航维修产业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变革效益,并对行业综合水平提升产生巨大的影响与推动,乃至成为行业规则的改变者与重塑者。第六章为结论与建议。本章共分五节,第一节是对ICAO与IATA在全球航空治理中协同作用的思考;第二节是各国际组织在全球航空治理中的博弈分析及改进建议;第三节是各国际组织在全球航空治理中如何更好发挥作用的建议;第四节是ICAO和IATA的未来协作机制与分工调整建议;第五节是总体改进建议。该章着重阐述未来国际民航组织与国际航协应如何在全球航空合作治理中更好地发挥协同作用。提出以共同利益为基础,构建全球航空合作治理格局,发挥大国的民航安全稳定作用,形成榜样的力量等建议。最后给出论文的总体结论,并对各国际组织在全球航空合作治理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和六条建议。明确定位在以资源互补和权力分享为特征的合作治理模式中,国际民航组织和国际航协是全球航空治理领域关系紧密的双主体,他们的合作为航空领域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之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选择模式。通过研究ICAO和IATA参与全球航空治理,在理论上全面考察行业性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间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机制与现状,重点分析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间组织参与全球航空治理的成就和困境,探索存在的法理和实践缺失,并给出两类组织进一步加强合作的模式与建议;在实践上,系统比较了国际航协(IATA)与国际民航组织(ICAO)、各国政府及各国航空企业等行为主体各自发挥作用的异同与互动,并给出建议,这对于宏观全面地了解全球航空治理现状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结合案例进行分析的几个方面研究较有针对性,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法得出的经验总结处理一类问题。总之,在当前及未来情境下,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资源环境及任务环境的变化将持续地有利于合作治理的发展和深入,形成和提供对于传统公共事务的逻辑再造,这尤其体现在航空运输等现代公共服务业的发展中。全球治理机制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美国在维护和承担世界责任一家独大的局面并逐渐形成了国际形势多极化发展——即西方发达国家共同承担维护稳定和繁荣的使命。但这还远远不够。没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广泛公民大众的支持与参与,全球航空合作治理之发展势必会存在诸多问题。未来的改进无疑需要从扩大全球合作治理的参与面,建立更加公平、更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机制,让发展中国家更有话语权,更好地争取公民大众的支持和理解等几个方面去着手研究与解决。
李丽[9](2016)在《印度东北边疆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边疆”是以国家主权为核心,以国家认同为纽带,以国家利益为取向,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综合因素于一体的邻近国家边界的地域。边疆地区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统称为边疆问题,而解决边疆问题的过程称为“边疆治理”。印度东北边疆是印度最为重要和独特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地缘政治复杂多变、安全形势敏感脆弱、周边局势紧张严峻,社会文化复杂多元。长期以来印度东北边疆以民族冲突不断、移民问题突出、恐怖主义泛滥、经济长期落后凋敝着称,历来是印度政府、区域内各国以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地区。印度独立以后,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东北边疆制定了若干个政策:独立初期推行“尼赫鲁-艾尔温政策框架”,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以后开始关注东北边疆的安全防守,1971年颁布《印度东北部重组法案》,启动东北边疆的政治重组进程;冷战结束后,开始实施“东向政策”,印度东北边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政治治理方面,印度对东北边疆划定了行政区划,设立了立法与行政机构,成立了多层次的地方自治机构,遏制了民族分离主义组织的行动,整体安全局势好转;在安全治理方面,经历了“从忽视到重视”、“从孤立到合作”、“从混乱到集中”的历史沿革,逐渐确立起明确的国家安全战略,如今东北边疆整体安全局势已趋于稳定,社会暴乱程度明显减弱;在经济治理方面,印度强调“区域协调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针对农业、工业、服务业各领域的现状与问题,制定了不同的发展策略,整体经济与各产业均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社会文化治理方面,印度着重完善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了对东北边疆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积极推动东北边疆的多渠道就业,为边疆发展与稳定夯实了社会文化基础。通过对印度东北边疆各方面治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印度东北边疆治理以实现东北边疆和平与繁荣为目标,形成一套多元主体解决多重问题、充分保护部落民权益、注重国际合作的边疆治理新路径。同时,也发现印度东北边疆治理还存在基层自治机构治理不利,犯罪量居高不下,行政管理程序缺乏透明度、官僚阶层腐败严重,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发展需求等问题。在对印度东北边疆治理进行系统研究以后,总结了关于边疆治理的一些普遍规律,以期对我国或其他国家相关的边疆治理提供一定有益的借鉴或启示。特别对印度非法侵占中国藏南地区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方应有的战略准备。最后提出了扩大我国与印度东北边疆的经济合作,逐步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几点思考。
刘喜文[10](2015)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突发事件案例知识库组织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人口、环境和能源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全球范围内的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突发事件的发生给人类安全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或社会影响,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为了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迫切需要实现面向突发事件快速响应的应急决策。将利益相关者理论融入到突发事件案例知识库组织中,按照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组织突发事件的基本信息与策略知识等,为突发事件的处理主体—政府提供较全面的知识服务是合适且必要的。本文首先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类与编码。突发事件的种类繁多,但现有对突发事件的研究中还没有一种统一的编码方式。突发事件的编码通用模式为PPEOyxxzz,其中PPE代表是突发事件,y代表突发事件的一级分类,xx代表二级分类,zz代表三级分类。本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的分类规定,将突发事件分成一级分类4个,二级分类17个,三级分类148个。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突发事件的应用研究中,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一般步骤,其步骤为利益相关者识别、分类及建立利益相关者矩阵。以药品突发事件为例,对不同环境下(包括传统媒体环境下和网络环境)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对利益相关者分成核心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潜在利益相关者三种类型。核心利益相关者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关键,边缘利益相关者其辅助作用,随时关注潜在利益相关者,最终建立现实环境下的利益相关者矩阵。本文进一步对各个利益相关者在事件中采取的策略知识进行了总结、归纳与组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突发事件策略进行组织的原则:细粒度组织核心利益相关者的策略,粗粒度组织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策略。最后以山西问题疫苗为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事件中的策略知识进行了组织,发现当作为强势的利益相关者不作为或者少作为时,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分类分级规则知识库的构建研究中,从《国家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中提取突发事件属性和值域,从而建立规则的前件条件表,后件为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级别和执行对应应急响应预案以及指向案例知识库中的一组案例。本文所建立的规则前件只有一种布尔运算and,这将大大提高规则推理的正确性。最后以水旱灾害为例,从分级标准中提取出30条规则,建立了水旱灾害应急响应规则知识库。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案例知识库的组织研究中,首先介绍了案例知识库的一般构建过程:案例的选择、案例知识的表示方法与表示内容、案例知识库的组织方式、案例的数据清洗、案例的入库。选择比较典型的案例,数据来源包括报纸、电视、广播台、门户网站、组织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等;案例知识表示方法选择框架表示法,其表示的内容包括顶级框架案例基本信息知识(案例编号、发生事件、发生地点、持续时间、利益相关者的基本信息及其采取的策略知识、事件经过处理后的结果及影响),子框架包括:案例特征知识、案例生命周期划分、利益相关者的基本信息、利益相关者采取策略知识、衍生事件或灾难信息。最后以2008年发生在四川省汶川的8.0级地震为例,对汶川地震案例知识进行了组织,发现涉及到利益相关者非常多,仅以中央政府及其直属部门来说,与事件有直接关系的部门就有20个左右,因此对这些部门在不同阶段采取的策略进行搜集和整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将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规则知识库和案例知识库结合在一起使用将是规则推理和案例推理两种方法的结合,用规则知识库推理出事件的响应级别,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并指向案例知识库中的一组案例,根据案例知识库的案例推理事件的各方利益相关者可能所需策略知识。在集成规则推理和案例推理的知识服务模型研究中,将规则推理和案例推理结合在一起的优点是两种推理方法可以相互弥补对方的不足。本文首先对集成规则推理和案例推理的缘由、集成方式进行了研究,其次构建基于规则推理和案例推理的知识服务模型,该模型由规则知识库、案例知识库、推理机模块、学习机模块、可视化模块组成,最后以玉树地震为例对应用模型进行了理论验证。构建模型的目的是用规则推理实现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功能,使用案例推理实现策略知识服务的功能。
二、国际民航组织防SARS计划(第2阶段)工作组会议情况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民航组织防SARS计划(第2阶段)工作组会议情况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一章 概念、理论与相关文献综述 |
第—节 概念界定 |
一、高铁与高铁产业 |
二、战略传播 |
第二节 战略传播理论探讨 |
一、战略传播机制的整体性与协同性 |
二、战略传播内容彰显软实力 |
三、战略传播手段多样与整合 |
四、战略传播受众具有针对性 |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高铁产业的多面向研究 |
二、国家和企业层面的战略传播研究 |
三、企业声誉管理、品牌形象等相关研究 |
第二章 中国高铁产业早期阶段的发展背景 |
第—节 中国高铁诞生前的国内铁路发展现状 |
第二节 中国高铁发展相关问题的论争与博弈 |
一、关于高铁建设时间的论争 |
二、关于高铁建设技术的论争 |
三、关于高铁建设路线的论争 |
第三节 中国高铁在挫折中负重前行 |
第三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机制 |
第—节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
一、高度集中的全行业整体协同体制 |
二、高度集中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运行机制 |
一、铁道部主导的战略传播议程设置机制 |
二、新媒体环境下产业内部舆情处置机制 |
第四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手段 |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意见领袖二次传播 |
第二节 借力国际会议和展览扩大影响力 |
第三节 与各种国际组织互动交流 |
第五章 高铁产业早期阶段战略传播内容 |
第一节 主题设置:官方主导议题 |
一、中国高铁建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应 |
二、中国高铁建设的国际影响 |
三、中国高铁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成就 |
四、高铁建设中争议问题的回应 |
第二节 叙事方式:官方叙事、以我为主 |
一、叙事宏大、秀成就 |
二、借媒体采访传达高铁产业观点 |
第三节 表现形式:相对传统与单一 |
一、话语风格体现“优越感” |
二、视觉符号略显”单一化” |
第六章 中国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发展背景 |
第一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国内背景 |
第二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的国际环境 |
第三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的战略优势分析 |
第七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机制 |
第一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
一、企业主导与多主体合作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 |
二、多主体合作的战略传播组织架构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运行机制 |
一、顶层设计下的多主体联动机制 |
二、多层级的利益相关群体对话合作机制 |
第八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手段 |
第一节 致力于关系建立的人际传播 |
一、国家领导人的高铁外交 |
二、企业领导的高铁公关 |
第二节 与各团体和机构对话的组织传播 |
一、参加或主办各种国际展览、展会 |
二、与各种国际组织、团体开展交流 |
三、利用企业自营媒体开展传播活动 |
第三节 引导国内外舆论的大众传播 |
一、企业借力国内主流媒体外宣平台开展传播 |
二、借力国际主流媒体、社交媒体及本土媒体 |
第九章 高铁产业“走出去”阶段战略传播内容 |
第—节 主题设置:有高度、有温度 |
一、展示企业实力,善于“借嘴说话” |
二、分享合作成果,彰显共赢理念 |
三、履行社会责任,回应国际关切 |
第二节 叙事方式:受众视角,故事呈现 |
一、主动讲故事引发情感共鸣 |
二、借第三方之口讲故事体现可信性 |
第三节 表现形式:诉诸视觉与互联网语言 |
一、视听元素多彩呈现 |
二、话语内容吸引力强 |
第十章 中国高铁产业国际认同建构 |
第—节 战略传播对于产业认同建构的价值 |
一、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认同建构 |
二、相互依存、社会互动与认同建构 |
三、第三方身份再现共同命运情景 |
四、扩大共识以形成同质性认知 |
第二节 中国高铁产业国际认同现状 |
一、中国高铁产业的朋友认同现状 |
二、中国高铁产业的竞争对手认同现状 |
第三节 中国高铁产业认同层次提升策略 |
一、朋友关系认同的建构与维系 |
二、竞争对手关系的认同转化策略 |
结语 |
一、高铁产业战略传播机制由集中到协同 |
二、高铁产业战略传播手段由单一到多元化 |
三、高铁产业战略传播内容的受众视角转向 |
四、战略传播是高铁产业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深度访谈受访者基本情况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2)延续与再造:国家身份视域下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研究观点和视角 |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 |
三、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二)分析理论和路径 |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性 |
(一)研究的重难点 |
(二)研究的创新性 |
五、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一章 国家身份和利益概念及应用 |
第一节 建构主义思想内核 |
第二节 国家身份和利益概念 |
一、国家身份概念 |
二、利益驱动因素 |
第三节 建构主义身份理论 |
一、身份和利益的关系 |
二、身份理论的解释力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身份认知的背景:文化与体系 |
第一节 印度的内在文明基底 |
一、两种战略文化并存 |
二、印度外交的历史脉络 |
第二节 印度的外部体系环境 |
一、体系结构的塑造力 |
二、他者话语的作用力 |
第三节 印度的主要战略思想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莫迪政府的身份认知 |
第一节 莫迪政府的认知特征 |
一、批判性继承: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 |
二、选择性内化:共有知识与他者观念 |
第二节 多维度印度国家身份 |
一、印度国家身份 |
二、印度关系角色 |
第三节 基于身份的国家利益 |
一、硬实力利益维度 |
二、软实力利益维度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身份视域下印度对外政策演进 |
第一节 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决策 |
一、对外政策决策的制度特点 |
二、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 |
三、公众舆论的作用 |
第二节 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重点 |
一、邻国优先与互联互通 |
二、印太战略与多方联盟 |
三、全球治理与规范性议程 |
第三节 延续与再造:印度对外政策 |
一、对不结盟思想的继承和改造 |
二、对实用主义逻辑延续并强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印太”框架内印度的大国关系再造 |
第一节 印度的“印太”身份和利益 |
一、身份角色定位 |
二、国家利益需求 |
第二节 莫迪政府的大国关系认知 |
一、中国的对外政策和身份角色 |
二、美国的对外政策和身份角色 |
三、中美印三角关系中的互动 |
第三节 莫迪政府的大国外交政策 |
一、印度对华政策及其演变 |
二、印度对美政策及其演变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3)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创新点和不足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五、案例选择说明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历史沿革 |
第一节 卫生外交的演进与全球卫生外交 |
一、卫生外交的演进 |
二、全球卫生外交 |
第二节 应急卫生外交 |
一、应急管理与应急外交 |
二、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与应急卫生外交 |
第三节 中国卫生外交历程和中国应急卫生外交 |
一、中国卫生外交历程简要回顾 |
二、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相关概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起步:应对非典疫情 |
第一节 中国应对非典疫情概况 |
一、最初预警和初步反应期 |
二、全面卫生应急期 |
第二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
一、全国防治非典肺炎指挥部之下的外交联动机制 |
二、全国防治非典肺炎指挥部之下的外事组 |
第三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 |
一、全球多边层面:与WHO合作 |
二、区域多边层面:东亚东南亚区域合作 |
三、双边应急卫生外交 |
第四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及影响 |
一、非典疫情时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 |
二、对后非典疫情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影响(2004-2013)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发展:应对埃博拉疫情 |
第一节 埃博拉疫情及国际社会应对概况 |
一、埃博拉疫情概况 |
二、国际社会应对概况 |
第二节 埃博拉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
一、国务院联防联控的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
二、对外应急援助机制 |
第三节 中国“援非抗埃”的应急卫生外交行动 |
一、中国“援非抗埃”的多边应急卫生合作 |
二、中国“援非抗埃”的双边应急卫生合作 |
第四节 中国“援非抗埃”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及影响 |
一、中国“援非抗埃”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 |
二、对后埃博拉疫情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影响(2014-2019)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逐步成熟:应对新冠疫情 |
第一节 新冠疫情及应对概况 |
一、中国国内卫生应急期 |
二、中国国内防控常态化与全球卫生应急期 |
第二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
一、国家元首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层面 |
二、国务院层面 |
三、外交部层面 |
第三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全球与区域多边合作 |
一、全球性国际组织:与WHO全面合作 |
二、全球大国协调:G20 框架内合作 |
三、在东亚东南亚区域的多边应急卫生合作 |
四、全球多边与区域多边应急卫生合作的有机融合 |
第四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双边援助与发展合作 |
一、医疗技术双边援助和防疫能力合作 |
二、应急医疗物资双边援助 |
三、关于疫苗的双边援助与合作 |
第五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评价 |
一、有效促进疫情防控 |
二、有力维护海外公民权益 |
三、应急能力赢得国际广泛赞誉 |
四、建设性参与全球应急卫生合作 |
五、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发展变化 |
第一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发展 |
一、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立体化 |
二、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规范化和公开化 |
三、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专业化 |
第二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的变化 |
一、应急卫生外交行动的方向转变和地域范围的扩大化 |
二、应急卫生外交的方式多样化和内容多元化 |
第三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变化的动因分析 |
一、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自的特点 |
二、全球卫生治理力量的影响 |
三、中国开展应急卫生外交的意愿 |
四、中国开展应急卫生外交的能力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4)中韩公共卫生安全合作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四、研究的难点与重点 |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1.1 公共卫生安全 |
1.2 非传统安全 |
1.3 新自由主义安全观 |
第2章 中韩公共卫生安全合作必要性及现状 |
2.1 中韩公共卫生合作的必要性 |
2.2 中韩在全球和地区层次的公共卫生安全合作 |
第3章 中韩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的有利条件 |
3.1 中韩两国的“共同安全”观念一致 |
3.2 中韩两国良好的非传统安全合作基础 |
3.3 韩国良好的医疗卫生水平及疫情防治经验 |
第4章 中韩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的制约因素 |
4.1 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制约 |
4.2 建立双边合作机制的内在动力不足 |
4.3 韩国对华信任不足 |
第5章 中韩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的可行性路径 |
5.1 促进经济复苏以及推动政治关系发展 |
5.2 完善两国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机制化水平 |
5.3 增强非政府组织与第三方国家的作用 |
5.4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观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国际航线联营的反垄断豁免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国际航线联营反垄断豁免的基础问题 |
第一节 国际航线联营的诞生 |
一、跨境航空投资的“双螺栓锁”:航空公司国籍条款 |
二、国际航线联营的法律地位界定 |
三、国际航线联营的独立性之辨 |
第二节 国际航线联营的“准并购”效应与法律适用界限 |
一、国际航线联营的“准并购”效应 |
(一) 国际航线联营的“金属中立”特性 |
(二) 国际航线联营的新型法律结构 |
二、国际航线联营适用并购控制规则的法律界限 |
(一) 联营与并购并举 |
(二) 广义释义的“并购” |
(三) 全功能型联营 |
第三节 国际航线联营的潜在反竞争属性 |
第四节 国际航线联营的法定反垄断豁免模式 |
一、事前的反垄断豁免模式 |
二、事后的反垄断豁免模式 |
三、事前和事后反垄断豁免模式的国际合作 |
第二章 国际航线联营反垄断豁免的先决条件辨析 |
第一节 “天空开放”协定的诞生和应用 |
一、传统航空运输协定的诞生与延续 |
(一) 全球性统一航空运输协定的建构破局 |
(二) 双边航空运输协定的替代国际法效应 |
二、“天空开放”作为升级版航空运输协定诞生和应用 |
第二节 国际航线联营反垄断豁免的先决条件冲突 |
一、肯定“天空开放”作为国际航线联营反垄断豁免的先决条件 |
(一) 借力与被借力:国际航线联营与天空开放初步交汇 |
(二) 天空开放作为国际航线联营反垄断豁免先决条件的全面确立 |
二、否定国际航线联营的反垄断豁免存在先决条件 |
第三节 国际航线联营反垄断豁免先决条件的再定位 |
一、建构多边“天空开放”协定的最新趋向 |
(一) 建构多边“天空开放”协定的缘由证成 |
(二) 多边“天空开放”协定的建构历程和结果前瞻 |
二、TPP跨境航空运输服务规则识读 |
三、国际航线联营反垄断豁免先决条件的趋向 |
第三章 国际航线联营“相关市场”的法律界定 |
第一节 国际航线联营“相关市场”的反垄断法定位 |
一、国际航线联营“相关市场”释义 |
二、国际航线联营“相关市场”的自我评估 |
三、国际航线联营“相关市场”的法律效用 |
第二节 国际航线联营“相关市场”的法律界定路径 |
一、基本路径: “城市对”航线 |
二、衍生路径: 次级碎片化 |
(一) 高端旅客和非高端旅客市场 |
(二) 直飞航班与经停航班市场 |
(三) 替代机场市场 |
(四) 其他运输形式的替代市场 |
第三节 国际航线联营“相关市场”法律界定的新趋向 |
一、“城市对”传统路径的复归与扩张 |
二、“城市对”路径的颠覆与“相关市场”的重构 |
第四章 国际航线联营反垄断豁免的法律评估 |
第一节 评估国际航线联营的法律模式 |
一、竞争性评估和公共利益分析分立 |
二、公共利益纳入竞争性评估 |
三、表面弱化竞争性评估 |
第二节 国际航线联营的竞争性评估 |
一、区域市场评估 |
二、“国家对”航线市场评估 |
三、“城市对”航线市场评估 |
四、国内市场评估 |
五、航班时刻等基础设施评估 |
第三节 国际航线联营的公共利益分析 |
一、提高国际航空运输的经济效率 |
二、保障国际航空运输的消费者利益 |
第五章 国际航线联营反垄断豁免的补救措施 |
第一节 国际航线联营反垄断豁免补救措施的法律界定 |
一、国际航线联营补救措施的法定范围 |
二、国际航线联营补救措施的法律性质 |
(一) 强制性补救措施 |
(二) 自愿性补救措施 |
第二节 国际航线联营反垄断豁免补救措施的法定类型 |
一、释放关联航班时刻 |
(一) 航班时刻构成市场准入壁垒 |
(二) 释放航班时刻需契合反垄断法要求 |
二、票价可组合承诺 |
三、开放飞行常客计划 |
四、其他补救措施 |
第六章 中国国际航线联营及反垄断豁免的现状与启示 |
第一节 中国参与国际航线联营的实践 |
一、国内航线联营的短暂开放与一般禁止 |
二、国际航线联营的初步实践 |
第二节 中国国际航线联营及反垄断豁免的法律现状 |
一、中国国际航线联营的合法性地位存疑 |
二、现行事后反垄断豁免模式无所作为 |
第三节 中国规范国际航线联营及反垄断豁免的完善措施 |
一、理性变革国际航权交换体制 |
二、推引运用国际航线联营 |
三、完善国际航线联营的法定反垄断豁免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
三、研究问题、假设和案例选取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五、主要内容和框架 |
第一章 全球卫生治理的源起、发展与内在困境 |
第一节 全球卫生治理的源起及基本要素 |
一、全球卫生治理兴起的背景 |
二、全球卫生治理的概念及特点 |
三、全球卫生治理的主要对象 |
四、全球卫生治理的主要行为体 |
第二节 全球卫生治理的机制与规范 |
一、国际卫生治理机制与规范的产生 |
二、全球卫生治理机制与规范的发展 |
第三节 全球卫生治理的内在困境 |
一、全球卫生领导权和协调机制模糊 |
二、全球卫生资金投入不足 |
三、全球卫生问责、监督和执行机制缺位 |
小结 |
第二章 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动机与目标 |
第一节 加拿大自由国际主义理论思潮与其战后的国际行为 |
一、自由国际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内涵 |
二、自由国际主义理论对加拿大参与全球事务的影响 |
第二节 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动机 |
一、维护国际、国家和人的安全 |
二、建构良好海外形象与提升国际影响力 |
三、推广国家价值观 |
第三节 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主要目标 |
一、促进全人类健康和卫生平等的实现 |
二、追求全球卫生大国和人道主义大国的地位 |
小结 |
第三章 参与卫生机制的创立:加拿大与世界卫生组织 |
第一节 加拿大与世界卫生组织的缘起 |
一、早期国际卫生会议的召开 |
二、二战前国际卫生组织的建立 |
三、卫生问题纳入《联合国宪章》 |
第二节 加拿大对世界卫生组织创立的推动 |
一、加拿大在技术筹备委员会中的作用 |
二、加拿大在国际卫生大会中的作用 |
三、加拿大在临时委员会中的作用 |
第三节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与奇泽姆当选总干事 |
一、世界卫生组织的成立与总干事人选 |
二、加拿大对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 |
小结 |
第四章 推动卫生规范的制定:加拿大与《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
第一节 加拿大与《公约》的由来 |
一、烟草使用危害及全球控烟挑战 |
二、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控烟的早期努力 |
三、加拿大对授权制定《公约》的倡导 |
第二节 加拿大对《公约》制定的推动 |
一、对《公约》制定的资助 |
二、对《公约》谈判的推动 |
三、对非政府组织参与《公约》制定的倡导 |
第三节 《公约》的出台与加拿大的执行 |
一、《公约》的出台及其意义 |
二、加拿大对《公约》的执行 |
小结 |
第五章 主导卫生援助与平等的实现:加拿大与《马斯科卡倡议》 |
第一节 加拿大与《马斯科卡倡议》的缘起 |
一、妇女儿童健康的意义及困境 |
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与妇女儿童健康 |
三、“母婴儿童健康”设定为八国峰会关键议题 |
第二节 加拿大对《马斯科卡倡议》的筹备 |
一、筹划国内政策 |
二、寻求国际共识 |
第三节 加拿大与《马斯科卡倡议》的出台 |
一、《马斯科卡倡议》的出台 |
二、加拿大在《马斯科卡倡议》中的领导作用 |
第四节 加拿大对《马斯科卡倡议》的执行与跟进 |
一、加拿大对《马斯科卡倡议》的执行 |
二、加拿大对《马斯科卡倡议》的跟进 |
小结 |
第六章 应对卫生危机:加拿大与“非典”和“埃博拉”疫情 |
第一节 加拿大抗击“非典”疫情 |
一、加拿大爆发“非典”疫情的应对与教训 |
二、“非典”疫情暴露的国内公共卫生问题 |
三、加拿大对遏制“非典”疫情的全球贡献 |
第二节 国内卫生机制与国内外卫生安全战略的加强 |
一、国内公共卫生机制的改革 |
二、国家及全球卫生安全战略的加强 |
第三节 加拿大抗击西非“埃博拉”疫情 |
一、西非“埃博拉”疫情的原因与危害 |
二、加拿大防范“埃博拉”疫情的国内举措 |
三、加拿大遏制“埃博拉”疫情的国际作为 |
小结 |
第七章 理论解释:加拿大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理念与行为 |
第一节 自由国际主义理论下的角色定位与路径选择 |
一、自由国际主义下的参与者和领导者角色 |
二、自由国际主义下的多边合作路径选择 |
三、务实主义哲学与加拿大角色定位和路径选择的灵活性 |
第二节 “推拉力”下的角色调整和路径转变 |
一、国际因素 |
二、国内政府因素 |
三、国内社会因素 |
四、医学研究与创新因素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7)关于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第三十九次会议文件的英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
1.2 Description of the Task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
Chapter Two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paration |
2.2 Draft Translation |
2.3 Revision |
Chapter Thre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3.1 Accuracy |
3.1.1 Terminology |
3.1.2 Multiple Modifiers |
3.2 Consistency |
3.2.1 Fixed Expressions |
3.2.2 Fixed Sentence Structures |
3.3 Formalness |
3.3.1 Archaisms and Tautologies |
3.3.2 Complicated Sentences |
Chapter Four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4.1 Semantic Translation |
4.2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4.3 Differences between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154.4 Applicability to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Chapter Five Case Study |
5.1 Achieving Accuracy |
5.1.1 At the Lexical Level |
5.1.2 At the Syntactical Level |
5.2 Achieving Consistency |
5.2.1 At the Lexical Level |
5.2.2 At the Syntactical Level |
5.3 Achieving Formalness |
5.3.1 At the Lexical Level |
5.3.2 At the Syntactical Level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ments |
Appendix |
Source Text |
Target Text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国际政府间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在全球航空治理中的互动研究 ——以国际民航组织(ICAO)与国际航协(IATA)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全球航空运输自由化 |
二、航空联盟使全球化竞争成为民航市场的重要形式 |
三、航空安全与环境保护愈受重视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对ICAO与 IATA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第四节 拟采取研究方法 |
一、方法论 |
二、具体研究方法 |
第五节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一、论文的总体创新 |
二、论文研究期间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 |
第一章 全球化与全球航空合作治理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全球化 |
一、全球化的定义 |
二、全球化的起源和发展 |
三、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
第二节 全球治理 |
一、全球治理的定义 |
二、全球治理的起源和发展 |
三、相关着名理论 |
第三节 国际政府间组织与非政府组织 |
一、国际政府间组织 |
二、国际非政府组织 |
第四节 全球航空合作治理 |
一、全球航空合作治理的定义 |
二、全球航空合作治理内容的界定 |
三、全球航空合作治理中各主体的作用 |
第二章 ICAO和 IATA在全球航空治理中的异同比较 |
第一节 组织性质比较 |
一、ICAO的组织性质 |
二、IATA的组织性质 |
第二节 组织宗旨比较 |
一、ICAO的组织宗旨 |
二、IATA的组织宗旨 |
第三节 组织结构比较 |
一、ICAO的组织结构 |
二、IATA的组织结构 |
第四节 基本职能比较 |
一、ICAO的基本职能 |
二、IATA的基本职能 |
第五节 主要工作比较 |
一、ICAO的主要工作 |
二、IATA的主要活动 |
第六节 各自发挥的作用比较 |
第三章 全球航空治理主要行为体的互动分析 |
第一节 ICAO、IATA与各国政府的互动分析 |
一、各国政府管理现状与全球化趋势 |
二、ICAO与各国政府的相互影响 |
三、IATA与各国政府的相互影响 |
四、国际航权的开发与开放问题 |
五、政府与国际组织互动关系综述 |
第二节 ICAO、IATA与各国航空企业的互动分析 |
一、各方互动推进全球航空服务与管理水平提升 |
二、ICAO与各国航空企业的关系 |
三、IATA与各国航空企业的关系 |
四、ICAO与 IATA对各国航空企业的服务与管理 |
五、全球民航安全管理、航空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
第三节 ICAO与 IATA之间的互动分析 |
一、ICAO对 IATA的影响 |
二、IATA对 ICAO的影响 |
三、IATA与 ICAO的作用差异与相互协作 |
四、欧盟碳税问题凸显传统航空治理僵局 |
五、ICAO与 IATA携手破解旅客扰乱航班难题 |
第四章 全球航空合作治理存在的问题与阻碍 |
第一节 ICAO全球航空治理立法实践 |
一、芝加哥公约奠定民航活动秩序基石 |
二、华沙公约完善航空业与其使用者间的基本法律关系 |
三、多部公约形成并完善航空安全整体框架 |
四、公约现代化完善航空器对第三方的损害赔偿制度 |
第二节 现行法律框架下各治理主体间的利益博弈问题 |
一、MH370 失联事件中马方自我保护与国际调查透明的冲突 |
二、反思客机失联事件对未来治理方向的启示 |
第三节 国际合作治理中各利益主体间的协调问题 |
一、MH17 被击落凸显国际冲突对全球民航运输安全的影响 |
二、政治外交对航空产业的影响 |
第四节 现行框架下各治理主体的权利不平等问题 |
第五节 ICAO和 IATA制度性参与全球航空治理的现状与不足 |
一、国际政府间组织参与全球航空治理的现状 |
二、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航空治理的现状 |
三、其他国际组织参与全球航空治理的现状 |
第五章 相关国际组织在全球航空治理中的未来发展研究 |
第一节 从民航安全治理看ICAO与各国政府间的合作 |
一、国际民航组织对航空安全的管控措施 |
二、以中美两国为例看政府航空安全管控模式 |
三、国际民航组织与各国政府的相互合作 |
第二节 以碳排放为例看政府间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模式 |
一、ICAO与国际碳排放治理 |
二、国际民航组织处理国际航空碳排放的进程 |
三、国际航协治理国际航空碳排放的实践 |
第三节 国际航空维修战略联盟总体构想与建构路径 |
一、相关创新背景 |
二、联盟的基本构想 |
三、联盟建构的重要附件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ICAO与 IATA在航空治理中发挥协同作用的思考 |
一、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多国共治公共危机 |
二、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全球治理作用 |
三、发挥中国的民航大国安全稳定榜样作用 |
第二节 各国际组织在全球航空治理中的博弈分析及改进意见 |
第三节 各国际组织在全球航空治理中如何更好发挥作用 |
一、全球航空治理各方互动关系 |
二、完善航空突发危机应对机制的思考 |
三、全球航空治理仍然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ICAO和 IATA的未来协作机制与分工调整 |
一、MH17 被击落事件侧面反映国际监管碎片化 |
二、事故调查方面权威中立主导角色的缺位 |
三、IATA在全球航空治理中存在的软肋 |
四、针对商业航班全球跟踪系统建立多边合作机制 |
五、MH370 失联事件后的国际搜索现状与救援制度优化 |
六、MH370 事件带来的旅客数据预筛查和边境控制手段优化 |
第五节 总结性改进意见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9)印度东北边疆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理论和方法 |
四、突破与创新 |
五、重点与难点 |
六、相关说明 |
第一章 边疆与边疆治理的理论概述 |
第一节 边疆的含义和特征 |
一、边疆的含义 |
二、边疆的特征 |
第二节 边疆问题与边疆治理 |
一、边疆问题 |
二、边疆治理 |
三、边疆治理的主体与基本模式 |
第二章 印度东北边疆及其特殊性 |
第一节 印度东北边疆概况 |
一、印度东北边疆的位置与面积 |
二、印度东北边疆的行政区划 |
三、印度东北边疆的人口 |
四、印度东北边疆的民族与部族 |
五、印度东北边疆居民的宗教和语言 |
第二节 印度东北边疆的边疆问题与特征 |
一、印度东北边疆是印度地缘政治最为复杂多变的边疆地区 |
二、印度东北边疆是印度安全形势最为敏感脆弱的边疆地区 |
三、印度东北边疆是印度民族与移民问题最为严峻的边疆地区 |
四、印度东北边疆是经济发展最为滞后的边疆地区 |
第三章 印度东北边疆治理的政策演变 |
第一节 印度东北边疆的早期治理政策 |
一、英殖民政府对印度东北地区的统治 |
二、印度自治领时期的治理政策:接管东北边疆政权、归并土邦 |
第二节 “尼赫鲁-艾尔温政策框架”(1947-1961年) |
一、“尼赫鲁-艾尔温政策框架”出台的历史背景 |
二、“尼赫鲁-艾尔温政策框架”的指导思想 |
三、“尼赫鲁-艾尔温政策框架”的主要内容 |
四、对“尼赫鲁-艾尔温政策框架”的评价 |
第三节 “安全优先方略”(1962-1970年) |
一、“安全优先方略”出台的历史背景 |
二、“安全优先方略”的主要内容 |
三、对“安全优先方略”的评价 |
第四节 “印度东北部重组法案”与政治重组(1971-1990年) |
一、印度对东北边疆政治重组的理念与政策出发点 |
二、印度对东北边疆政治重组的历史进程 |
三、配合政治重组的经济发展范式 |
四、对东北边疆政治重组政策的评价 |
第五节 “东向政策”与印度东北边疆的新机遇(1991年-今) |
一、印度东北边疆在“东向政策”中的地位 |
二、“东向政策”给印度东北边疆带来的发展机遇 |
三、对“东向政策”推行之下印度东北边疆发展的评价 |
第四章 印度对东北边疆政治治理的政策与实践 |
第一节 印度对东北边疆的行政管理 |
一、划分印度东北边疆的行政区域 |
二、在印度东北边疆设立起立法与行政机构 |
三、赋予东北边疆各邦特殊权利 |
第二节 印度东北边疆多层次的地方自治 |
一、宪法“第六附表”规定的地方自治机构 |
二、国家层面的地方基层自治机构 |
三、邦法律框架内成立的地方自治机构 |
第五章 印度对东北边疆安全治理的政策与实践 |
第一节 印度东北边疆安全治理理念的历史沿革 |
一、从忽视到重视:20世纪50-80年代印度东北边疆的安全治理 |
二、从孤立到合作:20世纪90年代以后印度东北边疆的安全治理 |
三、从混乱到集中:新世纪以来印度东北边疆的安全治理 |
第二节 印度东北边疆的军事部署 |
一、部署正规军事力量,增强边疆防御实力 |
二、组建准军事部队,维护边疆社会稳定 |
三、成立武警部队,提高戍边警备力量的专业化程度 |
第三节 印度东北边疆的边境管理措施 |
一、设立边境哨所 |
二、建隔离墙 |
三、强光照明 |
四、修建战略公路 |
五、开展与邻国的双边安全合作 |
第四节 印度对东北边疆民族分离主义问题的治理措施 |
一、印度的民族政策及其对解决东北边疆民族问题的影响 |
二、印度治理东北边疆民族分离主义的主要措施 |
三、印度治理东北边疆民族分离主义的辅助措施 |
第六章 印度对东北边疆经济治理的政策与实践 |
第一节 东北边疆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二节 印度对东北边疆经济治理的主要政策措施 |
一、治理目标:经济发展指标到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
二、治理理念:包容性增长 |
三、治理模式:参与式治理 |
四、发展资金:以中央拨款为主 |
第三节 印度东北边疆各产业的治理措施 |
一、农业及相关产业的治理措施 |
二、工业的治理措施 |
三、服务业的治理措施 |
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措施 |
第七章 印度对东北边疆社会文化治理的政策与实践 |
第一节 印度东北边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措施 |
一、地方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措施 |
二、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公共医疗服务体系 |
三、开展远程医疗服务 |
四、注重疾病预防和保健宣传工作 |
五、推进具体医疗服务项目 |
第二节 东北边疆教育发展措施 |
一、设置专门管理机构,组建“东北地区教育委员会” |
二、增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基础设施 |
三、创新办学机制,提升办学水平 |
四、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
五、提升师资培训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六、对东北边疆学生予以财政资助,确保获得平等教育机会 |
第三节 积极推动东北边疆的多渠道就业 |
一、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为促进就业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服务 |
二、发挥本地优势与特色,推动体育发展与培养青年运动员 |
第八章 印度东北边疆治理的评价与思考 |
第一节 印度东北边疆治理的模式与特征 |
一、印度东北边疆治理的模式 |
二、印度东北边疆治理的特征 |
第二节 印度东北边疆治理的成就与问题 |
一、印度东北边疆治理的成就 |
二、印度东北边疆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节 印度东北边疆治理的启示与思考 |
一、印度东北边疆治理的启示 |
二、印度东北边疆治理对我国的影响与相关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突发事件案例知识库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2.1 学术层面的意义 |
1.2.2 社会、经济层面的意义 |
1.3 研究方法、思路与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2.1 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 |
2.1.1 突发事件概念 |
2.1.2 突发事件特征 |
2.1.3 突发事件的分类及编码 |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相关知识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概念 |
2.2.2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方法 |
2.2.3 突发事件的利益相关者 |
2.3 案例库的相关知识 |
2.3.1 案例的相关概念 |
2.3.2 案例库案例选择的原则 |
2.3.3 案例库的组织和案例的表示方法 |
2.3.4 案例推理过程 |
2.3.5 案例的索引与检索 |
2.3.6 案例的修改与学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突发事件知识组织 |
3.1 传统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中利益相关者的识别 |
3.2 网络环境下的突发事件利益相关者的识别 |
3.3 药品突发事件利益相关者矩阵 |
3.4 利益相关者的策略知识组织 |
3.5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知识组织实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规则知识库构建 |
4.1 规则一般表达式与规则库工作机制 |
4.2 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规则知识 |
4.3 构建突发事件分类分级规则知识库实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突发事件的案例知识库构建 |
5.1 案例知识库构建过程 |
5.2 案例知识库中案例的来源 |
5.3 案例的表示方法与表示内容 |
5.4 案例知识库的组织 |
5.5 案例的数据抽取 |
5.6 数据的预处理 |
5.7 案例知识库构建实例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规则推理和案倒推理的应用模型构建 |
6.1 规则推理与案例推理集成的缘由 |
6.2 规则推理和案例推理的集成方式 |
6.3 基于规则推理和案例推理的知识服务模型 |
6.4 基于规则推理和案例推理的知识服务系统的方式、方法和管理策略 |
6.5 模型的验证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本文的结论与主要创新 |
7.2 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奖励 |
致谢 |
四、国际民航组织防SARS计划(第2阶段)工作组会议情况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高铁产业战略传播研究(2008-2019)[D]. 张玲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延续与再造:国家身份视域下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研究[D]. 周玉萍. 外交学院, 2021(11)
- [3]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D]. 毕九川. 外交学院, 2021(10)
- [4]中韩公共卫生安全合作路径研究[D]. 王一然. 吉林大学, 2021(01)
- [5]国际航线联营的反垄断豁免法律问题研究[D]. 高乐鑫. 厦门大学, 2019
- [6]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研究[D]. 徐文姣.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7]关于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第三十九次会议文件的英汉翻译报告[D]. 安兴宏. 山东大学, 2018(12)
- [8]国际政府间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在全球航空治理中的互动研究 ——以国际民航组织(ICAO)与国际航协(IATA)为例[D]. 朱稳根.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9]印度东北边疆治理研究[D]. 李丽. 云南大学, 2016(01)
- [10]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突发事件案例知识库组织研究[D]. 刘喜文. 南京大学,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