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历史兴趣的四种方法

激发学习历史兴趣的四种方法

一、激发学习历史兴趣四法(论文文献综述)

常红梅[1](2020)在《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文中研究表明算术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是数学的初级形态,专门研究有理数的性质和运算。算术在科学、数学、生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在清末民国时期,算术作为代数、几何、三角等学科的基础,在小学和初中均设置,新中国成立后直至1962年才取消初中算术。初中算术作为小学算术的承接,是算术学科更高阶段的学习,在初步计算的基础上强调运算原理的学习与研究。初中算术同样与初中代数、几何相结合,在教科书中设置简单的代数、几何知识等。本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1902—1949)初中算术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分四个时期,即清末时期(1902—1911)、民国初期(1912—1922)、民国中期(1923—1936)、民国后期(1937—1949),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探究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写理念、编排形式、内容体系、编写特点等;总结影响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内外部主要因素、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整体特点;挖掘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者所持的数学教育观;得出可供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借鉴的典型经验。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6个部分。1.清末时期,学习日本学校制度建设经验,建立中国近代新学制与新型数学课程制度。教科书编写群体主要以留日人员为主,以翻译、编译日本教科书为主。在近代教科书审定制度初定时期,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出版呈现多元化趋势,为教科书的本土化探索奠定了基础。代表性教科书在编写理念、内容等方面体现出新颖性、生活化的特点。2.中华民国建立初期,民国政府建立新型的民主共和体制,制订、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在模仿日本等国外教科书的基础上,教科书编写逐渐本土化。教科书内容体系注重小学算术与初中算术的衔接性,凸显了初中算术实用性与生活化的特点。代表性教科书编辑者展现了先进的数学教育观,为近代数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3.民国中期,中国学制系统取法欧美,1922年建立“六三三”学制。初中实行混合数学,算术与代数、几何、三角相融合编排设置。1929年转为混合与分科制并行。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坚持混合与单科并行策略,教科书呈现多元化趋势,编写出版达到了民国时期的高峰。混合数学教科书呈现各科知识巧妙融合及融入数学史内容丰富的特点,单科初中算术教科书注重算术内部各科知识的衔接性。4.民国后期,基本沿用“六三三”学制,数学课程标准在1936年课程标准基础上进行调整。以商务印书馆和正中书局、开明书店为代表的出版机构在资源短缺、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坚守教科书的出版,推动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辑、出版保持平稳前进。《实验初中算术》、《国防算术》、《中级算术》的编写出版极具代表性。5.阐释1902至1949年间分数概念表述与分类表述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数概念表述经历了份数定义、商定义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的复杂演变过程。分数分类表述经历了不同时期对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繁分数的表述演变。演变过程同样体现出分数如何使用及继承中国传统分数表述方法和接纳域外分数界的数学文化的演变。6.通过上述五部分的具体分析,总结影响1902—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内外部主要因素有: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写,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及日本、欧美的影响。探析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宏观与微观特点,得出可供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借鉴的有益经验。

阮氏玖(NGUYEN THI CHIN)[2](2019)在《越南本土民间信仰对越南佛教的影响研究 ——以越南北部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越南民间信仰,也称为越南传统信仰,是越南人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生活信仰。越南是多民族的国家,主要经济方式是水稻种植,人口结构上也多数是农民,因此,各宗教在越南出现和发展之前,越南人早已经有了自己的传统信仰。越南民间信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中形成,具有水稻农业文明的特征。越南民间信仰通过供奉自然神、圣母、城隍、对国家有功勋的英雄、祭祀祖先等仪式表现出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和印度边界间靠近尼泊尔),其王室太子悉达摩·乔答多于35岁修道成为释迦牟尼佛,约前6世纪对弟子开示的“苦的止息、趣(趋)向涅盘”的教导。释迦牟尼的思想后来宗教化,成为现代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佛教于公元初年通过商人、官吏、僧侣、移民、智识分子等经海路和陆路从印度和中国传入越南。佛教传入越南时,与越南已有的本土信仰具有诸多同质性,并且由于佛教的灵活性,所以,佛教很快融入、渗透于民间信仰,形成了越南特色佛教和富有越南民族本色的信仰文化。在民间信仰的融合和影响之下,越南佛教拥有了不同于印度和中国佛教的自身特色。其具体表现为:神在寺院被“佛化”现象、佛教祭祀方式按民间信仰观念改变、寺院中的祭祀对象得到扩大和补充、寺院的建筑风格和设施摆设受民间信仰影响等。然而,越南本土民间信仰和佛教融合过程中也产生了冲突,是因为人生及哲理观念方面差异产生冲突,不过,这些冲突不大,对越南民间信仰和佛教不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本研究以收集、阅读和分析相关越南民间信仰和佛教的国内外文献为基础,结合对越南北部地区的寺院、庙宇的实地考察,对越南本土民间信仰和越南佛教的融合与冲突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促进越南民间信仰和越南佛教的融合从理论提出建设性意见。

李钰霞[3](2020)在《洪镇涛“四步四法七课型”及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文中提出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得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一种个性化行为。阅读学习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板块,随着新课改的颁布与发展,阅读在考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得阅读者得语文。所有科目都将考验语文水平,确切地说是阅读水平。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应具备独立阅读能力,掌握多种阅读方法,拥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语文阅读教学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上下功夫。洪镇涛老师是全国着名的语文特级教师,2000年又被授予“武汉市教育界首届十大名师”。早在1992年,洪镇涛老师就提出“语感教学”的概念,在一片质疑声中不遗余力地进行语感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创立“四步四法七课型”的教学模式,并不断地发展完善。在洪镇涛老师的推广下,语感教学凭借自己独特的魅力不断前进。洪镇涛老师的主张和创见是对教学本体的一次深刻变革。“四步四法七课型”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产物,是以语感理论为根本,以探索实践为动力,其本质是通过对语言的研究,语感的积累,加强学生的文本阅读,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洪镇涛老师通过建立四个过程,四种方法,七种课型这一教学常模,介绍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感,完美地解决了实际操作的问题。洪镇涛老师通过分析语言的运用,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洪镇涛老师的“四步四法七课型”十分具有前瞻性,契合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精神,吻合新课标对学生阅读提出的要求。因此研究洪镇涛老师“四步四法七课型”的语感教学理论,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开拓与坚守》、课堂实录以及他人对“四步四法七课型”的研究为依据,发掘洪镇涛老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环节、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教学课型及对学生的启示。本论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主要概念界定。第二章是介绍洪镇涛老师“四步四法七课型”的理论来源、实践活动和形成过程。第三章主要从“四个步骤”四种方法”七种课型”三个方面描述洪镇涛语感教学的内涵。第四章是通过对洪镇涛老师“四步四法七课型”的了解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课型以对学生的启示探究其对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探究“四步四法七课型”语感教学理论的深层内涵以及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意义。

李凤娥[4](2019)在《高考背景下高中作文的立意教学研究》文中认为审题、立意、材料、结构、语言、修改是写作过程的六方面,立意则是文章的“灵魂”。当前,高中生作文缺少立意强化训练和科学系统的立意提升指导。学生立意现状主要表现为:其一,由于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或者没有立意意识亦或者立意技巧缺乏,作文立意理解力差、概念内涵和外延模糊,立意准确度存在偏差;其二,作文内容空泛乏味,学生的读者意识和任务意识较差,真诚感缺失,时代感知度和文化传承意识不足,立意宿构套作,作文立意难以达到应有的广度和高度。其三,逻辑思辨和理性因果分析薄弱,简单浅显的套路化和模式化,缺少作文立意的深度。其四,重复审题结论,盲目重复大众选择,或者颠倒审题结论刻意剑走偏锋,缺乏立意新颖度。其五,学生作文立意和表达能力之间有差距,在考场或限时训练中无法快速立意出便于谋篇布局的立意。高考作文命题特征为“时代气息,立德树人,逻辑思维,读者意识”,结合语文核心素养和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高考背景下研究高中作文的立意教学,希望有助于指导提升高中生作文立意的准确度、高度、深度、新颖性、可操作性。因此,结合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在查阅大量文献材料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四四一立意法”。“四四一立意法”即首先根据作文内容分类为:“语言概念类,推论主观”、“直觉感受类,联想情怀”、“哲理思辨类,比较正反”、“社会现象类,分析原因”等“四类”,再细分“四法”:“插空法”、“替换法”、“偏正法”、“比喻法”变主观;“‘人类共存与普世价值’情怀法”、“‘社会责任与民生建设’情怀法”、“‘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情怀法”、“‘个体发展与自我实现’情怀法”感受情怀;“矛盾‘两点论与重点论’法”、“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法”、“联系‘多样性与条件性’法”、“‘具体情景与具体经验’法”抓思辨正反;“透视法”、“逆视法”、“俯视法”、“侧视法”分析现象因果。最后,为辅助学生在作文立意时保持独立思考提出“一套”立意工具。因而在某重点高中,随机抽取高二年级的两个平行班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对比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发现实验班学生对高中作文的立意学习兴趣和立意能力明显提升,同时也证明“四四一立意法”的可行性、科学性以及有效性。全文共完成图3幅,表15个,并征引参考文献40篇。

张佳惠[5](2020)在《杨初春快速写作教学理念及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文中认为在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进一步强调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通过新旧课标的对比,可以看出:新版课标中写作的概念和类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旧课标中提出的“应试写作”转变为新课标中的“应用性写作”和“学习性写作”,新课标中的写作类型也扩充为文学类、实用类和学习性写作,并且在各学习任务群中都有明确的要求。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占据着半壁江山的重要地位,因此作文教学变革在语文教学变革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新课标对于高中作文教学的适当变动,正是高中作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和方向。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很多教师和学生谈文色变,被写作教学长期困扰,为改善作文教学的现状,杨初春老师提出的“快速”写作教学理念为当下的写作教学提供了科学有效、快速合理的教学建议。杨初春,有“快速作文之父”之称,是湖南省特级教师,被国家人事部及国家教委于1995年授予“人民教师”奖章,他创造性的快速作文教学法,当之无愧的被评选为中国当代九大语文教学流派之一。杨初春的快速作文教学法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它是涵盖了听、说、读、写、思能力的一种综合教学法。此外,快速作文适应了当前社会讲求速度和效率的要求。同时,杨初春的快速作文教学法有科学的系统和全面的理论,它以“快”为核心,以“五步”、“四法”和“两课型”为训练模式和课程模式。快速作文教学法包含了快速审题、构思、行文、修改的多种方法,还有快速写景状物、抒情达意、记人、记事、说理议论、写给材料作文的多种技法,是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的科学的作文教学法,因此,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和运用。快速作文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是作文教学领域的一朵奇花,为解决当今高中作文教学的疲软现状提供了一条科学、高效的道路。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与本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范围和方法及主要概念界定。第二章介绍了杨初春快速写作教学理念的形成及贡献,从形成过程、形成探因和主要贡献三个角度入手,概述快速写作派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杨初春快速写作教学的理念,主要从快速作文教学模式、快速作文写作方法、快速作文写作技巧三个大的方面论述。第四章则是探讨杨初春老师的快速写作教学理念对当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本文主要从四个角度对启示进行阐述,分别是对高中作文教学目标的启示、对高中作文教学实践的启示、对高中作文教学方法的启示和对高中作文教学技巧的启示。

李双[6](2020)在《初中高年级文言文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真实的、富有意义的语文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以形成、发展和呈现的载体。只有在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和探究文本疑难的自觉性才会被激发,学生个体思维发展的潜能才能得以释放。问题情境创设对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初中学段正是接触文言文学习的先手时期,首先,七年级设置的文言文课文较少并分散于教材多个单元中,并未以集中的单元形式呈现。加之,笔者征求了众位一线教师和专业导师的专业指导意见,他们也普遍认为在七年级即初中低年级进行文言文教学问题情境创设超出了这一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这一阶段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故此本文将研究范围锁定在初中两个高年级学段——初中八、九年级(下文统称为:初中高年级)。笔者在借鉴了有关问题情境创设的各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文言文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部编本初中高年级语文教材文言文选篇和教材编写情境化特点,以及中考语文重视文言文试题命制情境化的考察,针对在初中高年级文言文教学中进行有效性问题情境创设教学策略的必要性、有效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本文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论述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关键词界说、研究方法,并从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教学、初中文言文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问题情境创设几个层面进行文献综述,发现在整个问题情境教学场域中与初中文言文教学和有效性教学有关的专业研究十分匮乏,期望能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初中高年级文言文有效性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研究提供一些思路。第二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对初中高年级文言文教学有效性问题情境创设的现状进行了摸排,针对教学低效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基于此,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视域审视教学症结,意在探究有效性问题情境创设策略在当前初中高年级文言文课堂上的使用前景。第三部分,探究初中高年级文言文教学进行有效性问题情境创设的必要性。从问题情境创设的特点,原则特征、存在的问题三个维度展开了论述。辅之,以质疑法对初中高年级文言文教学实施有效性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影响、部编本教材文言文单元突出情境化策略和助读系统情境化编写的特点、中考语文重视文言文试题命制情境化的考察,来论证实施有效性问题情境创设的必要性。第四部分,笔者结合丰富的教学案例,提出了初中高年级文言文教学有效性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主要依据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发展、演变的进程,按照“顺应、理解、明辨、深化、扩展”——思维纵深发展的五个方向,也是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来安排教学策略。并在策略当中考虑到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的多维整合,遵循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时刻考虑全面因素与全体学生的教学规律,实现有效性教学。第五部分,笔者采用个案访谈法,结合一线优秀名师的真实教学实践经验,展示了初中高年级文言文教学有效性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实践案例。通过案例展示和访谈内容分层评析来佐证在初中高年级文言文教学当中使用问题情境创设是可行、有效的教学策略,同时验证笔者前一部分所提出如何实施有效性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的意义性。期望本文能够为本领域研究添砖加瓦,带给一线教师和在职教育硕士一些启发。

龙慧杰[7](2020)在《初中语文教材当代文学选文变迁的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文中研究说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重新走向正轨,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作为教学活动的桥梁和纽带,教材的作用在教育实践领域不容小觑,它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语文教材亦是如此,通过选文的编排云集众多语文学科知识,体现语文课程目标,影响不同阶段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道德品质修养、审美鉴赏能力。特别是建国后的当代文学选文,有着鲜明的时代语言和贴近生活的现实意义,对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初中学生,具有潜移默化地引导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本文通过整理1978年以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当代文学选文的变迁,分析当代文学选文变迁的原因,试图阐释这种变化给语文教学活动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应对策略。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选题背景、国内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方法分别进行了论述。此研究以初中语文教材中当代文学文学选文的重要性为选题背景,补充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研究的范围,拓宽了对当代文学选文的教学影响研究,提出初中语文教师当代文学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有利于初中语文当代文学作品教学的有效展开。第二部分对1978年以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当代文学的变迁进行了统计及分析。统计从当代文学选文的数量、作者、主题三个方面进行,并分析出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当代文学选文变动的原因。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的变化,二是语文教育的要求,三是作者身份地位的影响。第三部分论述了当代文学选文变迁的影响。影响研究从语文教师的角度切入,从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了变迁对语文教学的影响。第四部分是当代文学选文变迁的启示及应对策略,从时代性与经典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提出了当代文学选文变迁对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启示,从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掌握当代文学阅读教学新方法两个方面提出了当代文学变迁的应对策略。最后一部分为本论文的结语,概括总结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对初中语文教材中当代文学选文变迁的原因分析、教学影响探究是十分有意义的,通过提出相应的启示和应对策略,不仅有利于语文教材中当代文学选文的选择,也可以给初中语文教师当代文学阅读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孙世梅[8](2018)在《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教学价值取向即教学的本位价值,是教学活动中最为核心的价值,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基于教学价值观念在教学中处理各种教学事务所持有的基本价值倾向。本研究以F小学的四位特级教师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在语文教学中所秉持的教学价值取向。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取向、个案研究策略,通过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搜集田野研究数据,描述并分析四位特级教师的教学事件、教案、教学实录、教学论文、报告讲座等。研究呈现了他们的教学实践样态,运用丰富的数据凝练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并对教学价值取向生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阐释。四位特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样态主要表现为对识字教学的探索、对阅读教学的变革和对作文教学的尝试,其形成过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研究发现,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坚持“人”的立场;秉持“双基”为基;注重培养思维品质;立足学科的系统性;凸显语言文字运用。影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时代的引领、学校环境的塑造和个人素养的完形等,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一旦形成,也会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第一,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科内容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二,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三,对小学语文教师学生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第四,对小学语文教师情境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梳理了F小学四位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经典范例,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进行探究。期待能够以此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助推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这也是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的“抢救性”研究,能在一定意义上完形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语文教学研究的样貌。

贾龙阳[9](2019)在《法塔赫研究》文中认为法塔赫是“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阿拉伯语的英译转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代表巴勒斯坦利益的政治组织。1956年,法塔赫由亚西尔·阿拉法特为首的巴勒斯坦青年在埃及筹建,1959年正式成立于科威特。成立之初,法塔赫坚持组织独立性,主张武装斗争是实现巴勒斯坦建国的唯一方式。1965年,法塔赫正式开始对以武装斗争,这是阿拉伯国家对以斗争陷入低谷时的应激反应,也是国际社会在巴以问题上有失公允的必然结果。在开展对以武装斗争后,法塔赫组织规模迅速增加,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法塔赫于1967年加入并迅速成为第一大政治派别。1968年,法塔赫在卡拉梅战役中以弱胜强,重创入侵的以色列军队,在提振阿拉伯国家对以斗争低迷士气的同时,自身国际地位与政治影响力也不断提高。1969年,法塔赫赢得巴解组织内部选举,阿拉法特成为巴解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自此,法塔赫的方针政策正式成为巴解组织的信仰纲领和行为准则。卡拉梅战役后法塔赫实力的迅速膨胀,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其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在法塔赫影响力不断扩展的背后,隐含的是组织内部矛盾的凸显、政治分歧加剧以及盲目自信等危机,而在这些危机掩盖下频繁干预他国主权的越轨行为,使阿拉伯国家与法塔赫的关系渐行渐远,最终引发与约旦的流血冲突,法塔赫因此遭遇重挫。面对内外压力,法塔赫选择借助恐怖主义手段摆脱困境,相继发动或参与多起针对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和西方国家的恐怖袭击。但是,投入与产出成反比的恐怖主义,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法塔赫在借助恐怖主义手段获得一定关注的同时,阿拉伯国家的猜忌、国际社会的谴责以及以色列更为猛烈的报复接踵而至,法塔赫由此失去的不仅是外界的信任和内部的民心,还有巴勒斯坦解放事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正义性,而这也成为日后法塔赫在巴以问题中合法地位和话语权屡遭质疑的重要原因。在践行恐怖主义的同时,法塔赫并没有吸取与约旦反目成仇的经验教训,非但没有找到一条与阿拉伯国家的和谐相处之道,反而变本加厉地忽视和干涉他国内政,参与和激化地区矛盾,最终引发黎巴嫩内战。黎巴嫩内战导致法塔赫生存环境更加恶劣,阿拉伯国家对其猜疑顾忌之心更重,自身国际形象更因此一落千丈。暴力活动的持续威胁,促使以色列在1982年发动旨在消灭黎巴嫩境内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的黎巴嫩战争,而这场战争也使法塔赫受到毁灭性打击,组织结构濒于崩溃,对以政策被迫转向缓和。1987年,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爆发反抗以色列暴政的第一次巴勒斯坦人大起义,这场大起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不仅迫使以色列重新正视巴勒斯坦人的权利诉求,还使陷于困境的法塔赫重获新生。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巴勒斯坦于1988年宣布建国。进入199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这为巴以问题走向政治解决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契机。法塔赫顺应历史潮流,与以色列签署《奥斯陆协议》,使政治解决巴以问题成为双方乃至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准则,使在中东地区盛行多年的恐怖主义一时成为众矢之的,更为以和平方式解决世界其他地区宗教、领土、民族争端提供了最真实的范例和最良好的佐证,从而掀开了巴以和平进程新的篇章。同时,《奥斯陆协议》也推动了法塔赫主导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建立,巴勒斯坦人在建立实体国家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巴以矛盾根深蒂固,巴勒斯坦内部关于对以政策始终存在分歧。伊斯兰激进组织哈马斯的强势崛起,导致法塔赫的内政外交政策缺乏足够的执行力,加之以色列右翼政府的重新上台,进而引发巴以和平进程再度瘫痪。2004年,阿拉法特病故,面对权力真空,法塔赫各派势力迅速展开博弈。这种政治内耗,不仅严重制约了组织本身的发展,还使法塔赫在与哈马斯角逐巴勒斯坦最高权力的议会斗争中频遭失败,巴勒斯坦政治格局也由此受到更多伊斯兰宗教势力的影响。巴勒斯坦的内部分裂,导致法塔赫的国际国内形象严重受损,削弱了法塔赫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在国际社会的作用。伴随着外交话语权的丧失,法塔赫在与以色列的外交斗争中更显颓势,加之国际局势的纷繁复杂,法塔赫以及巴勒斯坦的未来更加堪忧。国际社会与法塔赫的历史以及巴以问题的走向息息相关。美国在巴以问题上长期奉行双重标准,巴以问题更是美国在中东地区输出意识形态和美国式价值观的最好媒介,加之国际格局的变迁乃至总统个人好恶,都使美国巴以政策缺乏公平性和稳定性,也严重损害了美国与法塔赫的关系。苏联在法塔赫发展过程中曾扮演同盟者的角色,但苏联对法塔赫的援助往往带有政治附加条件,目的是与美国争夺在中东地区的利益,这种利己主义倾向明显的外交政策成为苏联与法塔赫关系的最大隔阂。中国与法塔赫既有蜜月期,也有冷战期,但总体而言,双方关系整体向前的趋势并未改变,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继续支持法塔赫正义事业的同时,也在巴以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建设性作用。阿拉伯前线国家在历史上曾为巴勒斯坦解放事业做出贡献,但这些国家为自身利益干涉法塔赫和巴以问题的做法,始终是影响双方关系的主要障碍。联合国在巴以问题上曾扮演冲突“制造者”的角色,但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崛起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剧,联合国开始扮演巴以冲突“调停者”与和谈“促进者”的角色,不断改善同法塔赫的关系,联合国也由此成为当今巴以问题不可或缺的外部推手,也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巴以问题仲裁核心。欧洲国家曾是美国巴以政策的跟随者,但伴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欧盟巴以政策的独立性不断增强,与法塔赫的关系也持续改善,特别是对巴勒斯坦民生问题的关注,为巴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硕[10](2017)在《浓淡相宜,译在笔先 ——阐释学视域下的中国书法艺术英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书法是在汉字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艺术。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凝聚了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造就了辉煌灿烂和流光溢彩的华夏文明。中国书法艺术是多种元素的完美结合,点画线条的方与圆、曲与直、刚与柔,用笔的提与按、轻与重、快与慢、擒与纵,结字与章法的欹与正、疏与密、虚与实,墨色的燥与润、浓与淡等等。正是因为点画线条的灵动变幻,在中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风格和形式,不同流派的书体,有婉转流动、形态匀称的篆书,有体态宽博、遒劲严整的隶书,有草舞龙蛇、奔放豪迈的草书,有行云流水、飘逸隽永的行书,更有端庄典雅、规矩方正的楷书;正是因为用笔、结字和章法的合理布局和安排加之墨色的完美调和,在中国书法史中形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别具一格的书法艺术作品——“碑”与“帖”。而无论是笔画线条的灵动感,还是创作过程中用笔、结字、章法的表现力,又都是不同历史时期书法家们情感的流露与宣泄,正所谓“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通过笔墨的流动表达书家的情感和心灵,并把这种心灵的艺术展现给世界,让中国书法成为一种“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的独特艺术。实践证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书法艺术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离不开中国书法文化海外传播。近几十年来,中国书法艺术海外传播主要体现在其艺术层面和学术层面两个方面,艺术层面上的传播与交流日益频繁,而学术层面上的传播与交流则相对薄弱,因此,促进中国书法艺术在学术层面上的传播与交流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翻译在加强国际间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又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基于此,本文分别从书法名称、书体特点、书法创作过程、书法审美标准四个层面对中国书法艺术英译进行研究。在书法名称上,主要从书体名称、碑帖名称、书写工具名称、书法家名字、书法笔画名称五个方面来讨论;在书体特点上,主要分析中国书法史中五种重要书体的特点——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书体特点;在书法创作过程上,主要从书法创作过程中的三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进行探讨;在书法审美标准上,主要从书法美学术语、书法“意境美”、“山谷笔法”形式美、“五乖五合”书法创作审美标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四部分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从低层面的材料美到中层面的形式美再到高层面的意境美,从而对中国书法艺术进行动态综合分析。在对其英译的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从西方阐释学视角出发,对其翻译批评与翻译实践两方面进行研究。在翻译批评上,我国学者朱健平从西方哲学阐释学思想出发,进一步阐述了“翻译即解释”的实质和内涵,并引申出“解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和“翻译是有限度的解释”。笔者根据朱健平的阐释学翻译研究视角,对中国书法艺术英译文本的优缺点和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在翻译实践上,我国学者王宁结合西方阐释学、雅各布森翻译的三个方面以及当代文学批评中的“图像转折”,提出“跨文化语符/图像阐释(翻译)”。笔者以“跨文化语符/图像阐释(翻译)”为视角,对其英译实践提出一些看法和观点,试图为中国书法艺术英译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随着“汉语热”和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与交流的不断发展,中国书法文化在国际文化和艺术交流中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认同与喜爱。书法艺术已不再仅局限于中国文化语境之内,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认识到中国书法艺术所具有的审美功能和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同时,为了使中国书法艺术在国际社会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提升中国书法文化软实力和书法国际话语权地位,避免在国际文化传播与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分歧,需要提高翻译质量。在翻译的过程中,要采用合适的理论视角来指导翻译实践,翻译工作者既要积极主动地将中国书法艺术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和独特魅力表现出来,又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反应效果。因此,对中国书法艺术英译的研究不仅对促进中国书法文化海外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也对中国其他文化或艺术外译具有深远影响。

二、激发学习历史兴趣四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发学习历史兴趣四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范围
        1.3.3 研究内容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1902—1911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2.1 清末时期历史背景
    2.2 数学教育制度
        2.2.1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2.2.2 初中(高等小学)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2.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2.4 高等小学用算术教科书个案分析——以《高等小学用最新笔算教科书》为例
        2.4.1 编译者简介
        2.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2.4.3 内容简介
        2.4.4 名词术语
        2.4.5 具体例析
        2.4.6 特点分析
    2.5 初中算术教科书译作个案分析——《中学算术新教科书》
        2.5.1 编译者简介
        2.5.2 编写理念与主要内容
        2.5.3 具体例析
    2.6 小结
第3章 1912—1922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3.1 民国初期历史背景
    3.2 数学教育制度
        3.2.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3.2.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3.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3.4 个案分析——以《中学校用共和国教科书算术》为例
        3.4.1 编者简介
        3.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3.4.3 内容简介
        3.4.4 名词术语介绍
        3.4.5 具体例析
        3.4.6 特点分析
    3.5 数学家寿孝天的数学教育观
        3.5.1 寿孝天与杜亚泉、蔡元培
        3.5.2 寿孝天对我国近代数学教育的贡献
        3.5.3 数学教科书及教授法编写中体现的数学教育观
    3.6 小结
第4章 1923—1936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4.1 民国中期历史背景
    4.2 混合时期(1923—1928)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4.2.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4.2.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4.2.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4.2.4 个案分析(一)——混合数学中的算术
        4.2.5 个案分析(二)——以《现代初中教科书算术》为例
    4.3 混合与分科并行时期(1929—1936)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4.3.1 课程标准的演进
        4.3.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4.3.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4.3.4 个案分析——以《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算术》为例
    4.4 小结
第5章 1937—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5.1 民国后期历史背景
    5.2 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5.2.1 数学教育制度
        5.2.2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5.3 个案分析(一)——以《实验初中算术》为例
        5.3.1 编写理念
        5.3.2 主要内容、具体例析
    5.4 个案分析(二)——以《建国教科书初级中学算术》为例
        5.4.1 编者及教科书简介
        5.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5.4.3 内容简介
        5.4.4 具体例析
        5.4.5 特点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1902—1949年初中算术教科书个案分析——分数概念表述及分类表述之演变
    6.1 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6.1.1 分数由来及其认识
        6.1.2 清末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概念表述之演变
        6.1.3 民国时期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6.2 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分类表述之演变
        6.2.1 编译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分类表述
        6.2.2 自编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分类表述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影响1902—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主要因素
        7.1.1 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本身的影响
        7.1.2 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7.1.3 日本的影响
        7.1.4 欧美的影响
    7.2 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特点
        7.2.1 宏观特点
        7.2.2 微观特点
    7.3 启示与借鉴
        7.3.1 教科书的编辑与出版传递一种文化担当
        7.3.2 探寻教科书编写的实用性
        7.3.3 学习教科书编着者的智慧与甘于奉献的精神
    7.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越南本土民间信仰对越南佛教的影响研究 ——以越南北部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范围、对象、目的与研究内容
第一章 越南民间信仰及越南佛教的概述
    第一节 越南民间信仰的概述
        一、民间信仰的内涵和外延
        二、越南的民间信仰形成缘由
        三、越南的民间信仰的演变
        四、越南民间信仰的特征、分类和现状
    第二节 越南佛教的概述
        一、越南佛教的发展演变
        二、越南佛教的特征和现状
    第三节 越南本土民间信仰和佛教的融入
    小结
第二章 越南民间信仰与越南佛教的融合与冲突的表现
    第一节 越南民间信仰与越南佛教融合的表现
        一、神在寺院被佛化现象
        二、祭祀方式按民间信仰观念改变
        三、寺院中的祭祀对象得到扩大和补充
        四、寺院的建筑和布置受民间信仰影响
    第二节 南民间信仰与越南佛教融合中的冲突的表现
        一、信仰佛教方面的冲突
        二、人生及哲理观念方面差异产生冲突
        三、融合过程当中产生的冲突
    小结
第三章 越南民间信仰与越南佛教发展相互影响的意义
    第一节 积极影响
        一、彰显人文价值,引导人们向善
        二、有利于形成越南民族特色的文化
        三、有利于佛教的本土化与大众化
    第二节 消极影响
        一、神圣化佛教,对寺院、祭祀仪式的财政投资过度
        二、容易促使部分民众产生迷信,不利于民众的认知发展
        三、容易被反派利用,煽动民众造反
        四、容易被部分人利用,进而谋取私利
    第三节 促进越南民间信仰和佛教发挥积极价值的建议
        一、融摄民间信仰,形成越南特色佛教
        二、越南政府应加强对越南特色佛教和民间信仰的保护与支持
        三、越南人民应加强自身在佛教和民间信仰上的传统文化意识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词

(3)洪镇涛“四步四法七课型”及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现状
    1.4 研究的方法
    1.5 主要概念界定
第二章 洪镇涛“四步四法七课型”的形成
    2.1 理论来源
        2.1.1 阅读学理论
        2.1.2 心理学理论
        2.1.3 夏丏尊的语感理论
    2.2 实践活动
        2.2.1 语感教学改革
        2.2.2 教材改革
    2.3 形成过程
        2.3.1 初步形成阶段
        2.3.2 深入形成阶段
        2.3.3 最终形成阶段
第三章 洪镇涛“四步四法七课型”的内涵
    3.1 “四步”内涵
        3.1.1 感受语言,触发语感
        3.1.2 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3.1.3 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3.1.4 运用语言,习得语感
    3.2 “四法”内涵
        3.2.1 美读感染法
        3.2.2 比较揣摩法
        3.2.3 语境创设法
        3.2.4 切己体察法
    3.3 七种课型
        3.3.1 口头语言实践课
        3.3.2 书面实践课
        3.3.3 语言基础训练课
        3.3.4 语言自读涵泳课
        3.3.5 语言鉴赏陶冶课
        3.3.6 语言教读品味课
        3.3.7 语言能力测评课
第四章 洪镇涛“四步四法七课型”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4.1 对阅读教学环节的启示
        4.1.1 感知材料,初步获得语感
        4.1.2 讨论交流,深入品析语言
        4.1.3 归纳总结,获得整体语感
        4.1.4 迁移拓展,丰富内在语感
    4.2 对阅读教学方法的启示
        4.2.1 朗读指导,感受韵味
        4.2.2 文本比较,体味语言运用
        4.2.3 创设情境,品味情感
        4.2.4 联系实际,激发共鸣
    4.3 对阅读教学课型的启示
        4.3.1 自读:虚心涵泳,独立阅读
        4.3.2 教读:朗读品味,陶冶情操
        4.3.3 课外阅读:方法指导,激发情趣
    4.4 对学生的启示
        4.4.1 多读多背,吸纳语料
        4.4.2 遵循语用规律,提升语言能力
        4.4.3 善于自学,独立寻疑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高考背景下高中作文的立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一)国内高中作文立意教学研究
    (二)国外高中写作立意教学研究
二、基本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一)基本概念界定
        1.高考作文和高中作文
        2.高中作文的立意
        3.作文教学
    (二)立意教学中的教育心理学和写作学依据
        1.心理学
        2.写作学
三、高考背景下高中作文“四四一立意法”教学
    (一)“四类”“四法”和“一套”
        1.语言概念类——推论主观
        2.直觉感受类——联想情怀
        3.哲理思辨类——比较正反
        4.社会现象类——分析原因
        5.一套辅助思考的立意工具
    (二)总结评价与作业布置
        1.作业布置
        2.测量与评价
四、“四四一立意法”教学实验和数据分析
    (一)实验对象和实验方法
        1.实验对象
        2.实验方法
    (二)学生作文立意实验与分析
        1.实验控制
        2.实验步骤
        3.量化评价的标准
        4.实验数据分析
    (三)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杨初春快速写作教学理念及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现状
    1.4 研究的范围和方法
    1.5 主要概念界定
第二章 杨初春快速写作教学理念的形成及贡献
    2.1 形成过程
        2.1.1 探索阶段
        2.1.2 实践阶段
        2.1.3 成熟阶段
    2.2 形成探因
        2.2.1 快速写作的成功范例及理论思想
        2.2.2 改革开放及信息技术时代的机遇
        2.2.3 杨初春对快速作文教学的探索
    2.3 主要贡献
        2.3.1 着作和论文
        2.3.2 重要影响
第三章 杨初春快速写作教学理念
    3.1 快速作文教学方式
        3.1.1 五步训练
        3.1.2 四法教学
        3.1.3 两种课型
    3.2 快速作文写作方法
        3.2.1 快速审题十五法
        3.2.2 快速构思十法
        3.2.3 快速行文四法
        3.2.4 快速修改四法
    3.3 快速作文写作技巧
        3.3.1 快速写景状物三法
        3.3.2 快速抒情达意四法
        3.3.3 快速记人三法
        3.3.4 快速记事三法
        3.3.5 快速说理议论四法
        3.3.6 快速写给材料作文三法
第四章 杨初春快速写作教学理念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
    4.1 对高中作文教学目标的启示
        4.1.1 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
        4.1.2 正确处理量与质的关系
        4.1.3 正确处理快与慢的关系
    4.2 对高中作文教学实践的启示
        4.2.1 写作程序要简化
        4.2.2 训练方法要科学
        4.2.3 教师自己要下水
    4.3 对高中作文教学方法的启示
        4.3.1 加强快速审题训练,明确文章立意
        4.3.2 强化快速构思技巧,组织谋篇布局
        4.3.3 掌握快速行文方法,提高写作速度
        4.3.4 安排快速讲评修改,适当修改推敲
    4.4 对高中作文教学技巧的启示
        4.4.1 加强写作训练
        4.4.2 开发写作潜能
        4.4.3 鼓励求异思维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6)初中高年级文言文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说
        (一)问题情境创设
        (二)有效性
    四、研究现状综述
        (一)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
        (二)关于有效性教学的研究
        (三)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
        (四)关于有效性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
        (五)小结
    五、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
        (二)文本分析法
        (三)案例分析法
        (四)文献研究法
        (五)个案研究法
第一章 有效性问题情境创设的现状与前景分析
    一、部编本初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选篇的分布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三、文言文教学有效性问题情境创设现状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一)学生维度调查结果的呈现与分析
        (二)教师维度调查结果的呈现与分析
    四、由教学低效成因探究有效性问题情境创设的使用前景
        (一)学生视域看教学症结
        (二)教师视域看教学症结
第二章 初中高年级文言文教学中进行有效性问题情境创设的必要性
    一、有效性问题情境创设的特点
        (一)创设有效性问题情境的课例演示
        (二)具备的原则特征
        (三)教师实施问题情境创设时存在的问题
    二、质疑法对实施有效性问题情境创设具有重要影响
        (一)质疑法与问题情境创设的联系
        (二)正确区分提问和问题情境创设,规避“串问”式质疑
        (三)质疑法对有效性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影响
    三、部编本教材文言文单元和助读系统情境化编写的特点
        (一)文言文单元突出情境化策略
        (二)助读系统中渗透情境化趋向
    四、中考语文重视文言文试题命制情境化的考察
        (一)从高考考纲中看文言文试题对情境化的要求
        (二)中考重视文言文试题命制情境化的考察
第三章 初中高年级文言文教学有效性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
    一、求同存异,顺应经验
        (一)在学生直觉经验遇阻时创设
        (二)挖掘教材资源,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
    二、假设虚拟,理解文本
        (一)创设实践活动操作型问题情境
        (二)利用新媒体手段创设直观型问题情境
    三、借今比古,明辨常识
        (一)强化文言文常识中的事实
        (二)结合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真实世界
    四、序列安排,深化内涵
        (一)注重同一情境多层设问
        (二)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五、左右互搏,扩展思维
        (一)开展辩论型问题情境
        (二)巧设矛盾创设质疑型问题情境
第四章 有效性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实践优秀案例评析
    一、访谈教师简介
    二、访谈教师文言文教学理念
    三、访谈教师教学实践优秀案例
        (一)《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二)教师访谈实录五层纵向评析
        (三)教学实践评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历

(7)初中语文教材当代文学选文变迁的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当代文学选文变迁及其原因
    第一节 数量变迁
        一、总体性变化
        二、具体性变化
        三、变动中的共有篇目
    第二节 作者变迁
        一、作者的身份类型
        二、多次出现的作者统计
    第三节 主题变迁
        一、自然科学类
        二、人文精神类
        三、基础能力类
    第四节 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变化
        二、语文教育的要求
        三、作者身份地位的影响
第二章 当代文学选文变迁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第一节 对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
        一、时代环境与教育观念的更新
        二、课程大纲(标准)的调整
        三、教与学主体关系的认知变化
    第二节 对教师知识结构的影响
        一、新增选文知识
        二、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知识
        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知识
    第三节 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
        一、教学方法多样化考量
        二、教学方法熟练度提升
第三章 当代文学选文变迁的启示及应对策略
    第一节 当代文学篇目选择的启示
        一、充分体现选文的时代性
        二、格外注重选文的承接性
        三、选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
    第二节 当代文学选文变迁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掌握当代文学阅读教学新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8)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初心不忘——滚烫在胸的语文教育情怀
        (二)把根留住——返璞归真的语文教学传统
    二、研究背景
        (一)呼唤教育家型教师崛起的时代诉求
        (二)传承优秀语文教学传统的现实需求
        (三)语文教育研究范式转换的实践探求
        (四)反思个人专业发展理路的内心寻求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概况
        (二)小学语文教育观研究
        (三)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研究
        (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相关研究概况
        (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基本概况
        (三)小学语文教学理论探索
        (四)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由来与发展
    三、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一)我国小学特级教师的研究现状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一)相关研究概况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偏差研究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特级教师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三)教育价值
        (四)教育价值取向
        (五)教学价值取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的规划
    二、研究方法的选用
        (一)秉持质性研究取向
        (二)采用个案研究策略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四、研究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一)数据的收集
        (二)数据的整理
    五、研究效度的提升
    六、研究伦理的谨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从教环境和职业发展历程
    一、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所在的F小学历史回眸
        (一)概述F小学的发展历史
        (二)定格F小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二、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职业发展历程轻描
        (一)Y教师:业精于勤
        (二)S教师:钻之弥坚
        (三)X教师:独辟蹊径
        (四)L教师:行稳致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实践样态
    一、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识字教学探索
        (一)创设识字情境,注重方法指引
        (二)突出识字重点,加强基础训练
        (三)理解汉字意涵,体现构字规律
        (四)融合观察体验,加强写字指导
    二、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阅读教学变革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分析与整合能力
        (二)注重阅读方法指导,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三)注重师生主体间性对话,发展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四)注重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三、四位语文特级教师的作文教学尝试
        (一)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二)写作方法的习得与运用
        (三)作文批改与讲评的实践策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核心要义
    一、坚持“人”的立场
        (一)切勿让“匠气”掩盖了“人气”
        (二)做片子、答卷子、压担子要不得
        (三)不是从教材出发,而是从学生出发
        (四)写字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
    二、秉持“双基”为基
        (一)扎扎实实练技能
        (二)语文教学的“十字真经”
        (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四)教好“三个一”,语文教师则功德无量
    三、注重培养思维品质
        (一)写好字也要动脑筋
        (二)“放电影”
        (三)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上下工夫
        (四)课堂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场
    四、立足学科的系统性
        (一)不能“一条腿粗一条腿细”
        (二)不能忽视兴趣、方法、习惯的培养
        (三)不能只盯着眼前这一件事
        (四)不能教孩子“哑巴”语文
    五、凸显语言文字运用
        (一)孩儿们,操练起来
        (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三)学以致用,用以致学
        (四)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四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一、时代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引领
        (一)时代的主流思想
        (二)笃定的职业选择
        (三)时代楷模的导航
    二、学校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塑造
        (一)学校是铺好“路”的地方
        (二)学校是写满“爱”的地方
        (三)学校是充盈“文化”的地方
    三、教师个人素养对其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完形
        (一)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崇高的道德品质
        (三)厚重的文化底蕴
        (四)精深的备课功夫
        (五)敏锐的科研素养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核心理念具有整合性
        (二)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形成过程具有实践性
        (三)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
        (四)语文教学价值取向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具有促进性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提纲(部分)
    附录二 研究资料(部分)
    附录三 资料图片(部分)
后记

(9)法塔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特点创新
        (一) 研究思路
        (二) 特点创新
第一章 法塔赫的初创与奠基(1959-1967)
    一、法塔赫的建立
        (一) 法塔赫建立的历史背景
        (二) 阿拉法特与法塔赫的建立
        (三) 法塔赫早期核心成员
    二、法塔赫的早期思想主张与分歧
        (一) 法塔赫的早期思想主张
        (二) 法塔赫早期内部分歧
    三、阿拉伯政治团体对早期法塔赫的影响
        (一) 埃及穆斯林兄弟会对早期法塔赫的影响
        (二) 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运动对早期法塔赫的影响
    四、早期法塔赫与巴解组织关系
        (一) 巴解组织成立的背景
        (二) 早期法塔赫与巴解组织的对立与竞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法塔赫的崛起与巴勒斯坦恐怖主义的泛滥(1967-1973)
    一、法塔赫坚持对以武装斗争
        (一) 阿拉伯国家对以斗争受挫与法塔赫坚持武装斗争
        (二) 法塔赫武装斗争面临巴勒斯坦内部竞争
    二、卡拉梅战役与法塔赫的崛起
        (一) 法塔赫的武装斗争引发卡拉梅战役
        (二) 法塔赫的强势崛起与内外危机
    三、“黑九月”事件与巴勒斯坦恐怖主义的泛滥
        (一) 约、巴多重矛盾引发“黑九月”事件
        (二) 法塔赫遭受重创与实践恐怖主义呼声的高涨
        (三) 法塔赫“黑九月”组织及其恐怖主义实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法塔赫谋求建国与暴力活动的反复(1973-1993)
    一、法塔赫建国战略的调整与内外分歧
        (一) 法塔赫“渐进式”建国方案的提出
        (二) 法塔赫内部及巴解组织的分裂
    二、黎巴嫩内战与法塔赫艰难处境
        (一) 法塔赫成为黎巴嫩内战的催化剂
        (二) 黎巴嫩内战导致法塔赫举步维艰
    三、黎巴嫩战争与法塔赫的衰落
        (一) 法塔赫暴力活动诱发黎巴嫩战争
        (二) 黎巴嫩战争导致法塔赫岌岌可危
    四、第一次巴勒斯坦人大起义与法塔赫重获新生
        (一) 法塔赫面临内忧外患
        (二) 第一次巴勒斯坦人大起义对法塔赫的影响
    五、法塔赫谋求缓和与巴以和平进程的开启
        (一) 法塔赫面临内外困境
        (二) 法塔赫参与巴以和平进程与《奥斯陆协议》的签署
        (三) 《奥斯陆协议》对法塔赫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法塔赫执政与暴力冲突再度升级(1993-2018)
    一、法塔赫执政与哈马斯的挑战
        (一) 法塔赫推动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建立
        (二) 法塔赫与哈马斯的矛盾冲突
    二、法塔赫内外交困与第二次巴勒斯坦人大起义
        (一) 巴以和平进程搁浅与法塔赫的执政危机
        (二) 法塔赫寻求出路与第二次巴勒斯坦人大起义的爆发
    三、阿拉法特逝世与法塔赫的渐趋式微
        (一) 巴以冲突再度升级与阿拉法特深陷困境
        (二) 阿拉法特逝世对法塔赫的影响
        (三)“后阿拉法特时代”法塔赫的内部危机
        (四) 法塔赫失去执政地位与巴勒斯坦内战
        (五)“两国方案”的危机与法塔赫处境的艰难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法塔赫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一、法塔赫与美国的关系
        (一) 1960 年代法塔赫与美国的关系
        (二) 1970 年代法塔赫与美国的关系
        (三) 1980 年代法塔赫与美国的关系
        (四) 1990 年代法塔赫与美国的关系
        (五) 21 世纪法塔赫与美国的关系
        (六) 对法塔赫与美国关系的评价
    二、法塔赫与苏联(俄罗斯)的关系
        (一) 1960 年代法塔赫与苏联的关系
        (二) 1970 年代法塔赫与苏联的关系
        (三) 1980 年代法塔赫与苏联的关系
        (四) 法塔赫与俄罗斯的关系
        (五) 对法塔赫与苏联(俄罗斯)关系的评析
    三、法塔赫与中国的关系
        (一) 中国与早期巴勒斯坦问题
        (二) 1960 年代法塔赫与中国的关系
        (三) 1970 年代法塔赫与中国的关系
        (四) 改革开放后法塔赫与中国的关系
        (五) 对法塔赫与中国关系的评价
    四、法塔赫与阿拉伯前线国家的关系
        (一) 法塔赫与埃及的关系
        (二) 法塔赫与叙利亚的关系
        (三) 法塔赫与约旦的关系
        (四) 法塔赫与黎巴嫩的关系
        (五) 对法塔赫与阿拉伯前线国家关系的评价
    五、法塔赫与联合国的关系
        (一) 1967-1987 年法塔赫与联合国的关系
        (二) 1987-2000 年法塔赫与联合国的关系
        (三) 2000 年后法塔赫与联合国的关系
        (四) 对法塔赫与联合国关系的评价
    六、法塔赫与欧共体(欧盟)的关系
        (一) 法塔赫与欧共体的关系
        (二) 法塔赫与欧盟的关系
        (三) 对法塔赫与欧共体(欧盟)关系的评价
第六章 法塔赫组织构成的分类研究
    一、法塔赫的上层组织结构
        (一) 法塔赫大会
        (二) 法塔赫革命委员会
        (三) 法塔赫中央委员会
    二、法塔赫的地方组织结构
    三、法塔赫的成员标准
    四、法塔赫的武装组织
        (一)“暴风”突击队
        (二)“坦齐姆”组织
        (三) 阿克萨烈士旅
        (四)“第14部队”(Force 14)
        (五)“第17部队”(Force 17)
    本章小结
结语
    一、法塔赫发展历程的解析
    二、法塔赫与国际社会关系评价
    三、对法塔赫和巴以问题未来的思考
参考文献
    一、英文文献
        (一) 档案
        (二) 着作
        (三) 学位论文
        (四) 期刊论文
        (五) 报刊文章
        (六) 网络文献
    二、中文文献
        (一) 着作
        (二) 期刊论文
        (三) 报刊文章
        (四) 网络文献
    三、网络资源
附录一:相关名词中英文对照
附录二:法塔赫大事记
在学期间已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致谢

(10)浓淡相宜,译在笔先 ——阐释学视域下的中国书法艺术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题目解释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中国书法艺术概况
        2.1.1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
        2.1.2 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
        2.1.3 中国书法的审美艺术
        2.1.4 中国书法与文化传播
    2.2 书法英译文本概况
        2.2.1 书法英译文本的特点
        2.2.2 书法英译文本的问题与不足
    2.3 中国书法艺术英译的研究现状
        2.3.1 中国书法艺术英译研究回顾
        2.3.2 中国书法艺术英译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2.3.3 中国书法艺术英译研究的价值
    2.4 研究的问题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西方阐释学与翻译研究
        3.1.1 西方阐释学理论的发展
        3.1.2 西方阐释学理论翻译研究
    3.2 中国学者的阐释思想与翻译研究
        3.2.1 钱钟书:圆融辩证的文学阐释思想
        3.2.2 朱健平:哲学阐释学视角下对翻译问题的重新界定
        3.2.3 王宁:跨文化语符/图像阐释(翻译)
    3.3 阐释学对中国书法艺术英译研究的适用性
        3.3.1 “翻译即解释”对中国书法艺术英译研究的适用性
        3.3.2 跨文化语符/图像阐释(翻译)对中国书法艺术英译研究的适用性
第四章 书法名称的解读与英译
    4.1 书体名称的解读与英译
        4.1.1 篆书书体及其英译
        4.1.2 隶书书体及其英译
        4.1.3 草书书体及其英译
        4.1.4 行书书体及其英译
        4.1.5 楷书书体及其英译
    4.2 碑帖名称的解读与英译
        4.2.1 “碑”的解读与英译
        4.2.2 “帖”的解读与英译
    4.3 书写工具名称的解读与英译
        4.3.1 “文房四宝”的解读与英译
        4.3.2 篆刻印章的解读与英译
    4.4 书法家名字的解读与英译
    4.5 书法笔画名称的解读与英译
        4.5.1 “永字八法”的解读与英译
        4.5.2 “悬针”和“垂露”的解读与英译
    4.6 小结
第五章 书体特点的解读与英译
    5.1 篆书书体特点的解读与英译
        5.1.1 大篆特点的解读与英译
        5.1.2 小篆特点的解读与英译
    5.2 隶书书体特点的解读与英译
    5.3 草书书体特点的解读与英译
        5.3.1 章草特点的解读与英译
        5.3.2 今草特点的解读与英译
        5.3.3 狂草特点的解读与英译
    5.4 行书书体特点的解读与英译
    5.5 楷书书体特点的解读与英译
    5.6 小结
第六章 书法创作过程的解读与英译
    6.1 书法用笔的解读与英译
        6.1.1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启心章第二用笔的解读与英译
        6.1.2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观形章第八用笔的解读与英译
        6.1.3 “飞白”的解读与英译
        6.1.4 “山谷笔法”五大形式要素的解读与英译
        6.1.5 “执、使、转、用”的解读与英译
    6.2 书法结构架势的解读与英译
    6.3 章法布局的解读与英译
    6.4 小结
第七章 书法审美标准的解读与英译
    7.1 书法美学术语的解读与英译
        7.1.1 “蚕头燕尾”的解读与英译
        7.1.2 “一笔书”的解读与英译
    7.2 书法“意境美”的解读与英译
        7.2.1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解读与英译
        7.2.2 “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的解读与英译
    7.3 “山谷笔法”形式美的解读与英译
    7.4 “五乖五合”的书法创作审美标准的解读与英译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本研究的总结
    8.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激发学习历史兴趣四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D]. 常红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越南本土民间信仰对越南佛教的影响研究 ——以越南北部地区为例[D]. 阮氏玖(NGUYEN THI CHIN).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3]洪镇涛“四步四法七课型”及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D]. 李钰霞. 延边大学, 2020(05)
  • [4]高考背景下高中作文的立意教学研究[D]. 李凤娥. 五邑大学, 2019(02)
  • [5]杨初春快速写作教学理念及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D]. 张佳惠. 延边大学, 2020(05)
  • [6]初中高年级文言文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D]. 李双. 鲁东大学, 2020(01)
  • [7]初中语文教材当代文学选文变迁的教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 龙慧杰.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8)
  • [8]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以F小学20世纪80年代四位特级教师为个案[D]. 孙世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9]法塔赫研究[D]. 贾龙阳.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10]浓淡相宜,译在笔先 ——阐释学视域下的中国书法艺术英译研究[D]. 王硕. 东北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激发学习历史兴趣的四种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