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时定量自动润滑在设备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尹浩霖[1](2019)在《清洁能源发电系统预防性维修决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内以水电和风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装机规模快速扩大,同时国内电力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水电和风电作为清洁能源发电主力军已先行成为新的市场竞价主体,因此传统的事后维修和无差别计划维修策略已不能满足市场化体制下对发电系统运维可靠性和经济性要求。预防性维修策略是当前设备维修策略研究领域较为活跃的研究内容之一,在传统核电和火电领域已开展较多研究,但是在水电领域以及近几年快速发展的风电领域还未形成系统化的维修策略应用案例。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策略(Reli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RCM)是预防性维修策略研究领域近几年较为热门的维修策略理论,但传统RCM理论主要应用于航空设备和武器装备领域,直接照搬使用难以满足当前国内清洁能源发电系统预防性维修决策的现实要求。本文的目标是以水电和风电发电设备运行实际为基础,开展基于RCM理论的发电系统预防性维修策略的应用研究,针对传统RCM理论实施过程中主观因素为主、缺乏客观量化数据、决策考虑因素单一的实际缺点进行改进,并对影响预防性决策的故障危害度量化方法、可靠度量化方法、设备重要度评价方法实现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最终使RCM决策理论成为可以有效包含发电设备故障危害度因素、可靠度因素、设备重要度因素的复合因素预防性维修决策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分析RCM基本理论模型,找出传统RCM理论在发电设备领域应用中存在的主观因素考虑过多、缺乏客观量化数据、决策考虑因素单一的技术缺陷。针对水电和风电领域发电设备实际情况,按照RCM理论实施要求,对影响清洁能源发电系统预防性维修策略制定的设备故障危害度、设备可靠度、设备重要度三个影响因素开展研究,构建融合三个影响因素的发电设备RCM决策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预防性维修辅助决策系统。(1)针对清洁能源发电系统较为复杂的功能和结构,以实际水电和风电发电设备运行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水电和风电发电系统各子系统和部件的失效机理、故障模式及后果影响问题,提出了基于灰色理论的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分析(Failure Mode Effect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FMECA)模型,给出了水电和风电发电设备故障危害度评价方法和求解算法,并根据实际应用反馈,表明相较于传统RCM理论中使用的矩阵图法具有更高的设备危害度区分精度,同时在工程应用方面扩展和优化了传统FMECA分析表内容。(2)针对当前清洁能源发电系统历史故障小样本条件下所导致的可靠性量化指标计算精度较差的问题,提出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威布尔分布的发电设备可靠性量化函数模型,基于实际运行数据构建了水电和风电发电系统的宏观和微观可靠性量化指标体系,通过实际算例与传统威布尔分布函数算法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的函数模型算法具有更高的评估准确性。(3)针对清洁能源发电系统各子系统及部件重要度难以定量评价的问题,对发电系统各子系统及部件重要度影响因素的研究,通过对电厂运维人员的全方位调研和运维数据统计结果分析,设计了包含9项影响因素的设备重要度评价体系,并结合实际发电设备运维数据得出了各影响因素具体的得分结果,提出了基于蒙特卡洛理论模型的设备重要度评价方法,建立了清洁能源发电系统中各子系统及部件的设备重要度评估体系,得到较为全面的清洁能源发电系统设备重要度等级。(4)基于以上设备危害度、设备可靠度、设备重要度关键技术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引入熵理论模型,构建了基于熵理论模型的清洁能源发电系统RCM决策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有效融合了改进后的设备故障危害度评价因素、设备可靠度量化因素、设备重要度因素,使RCM决策过程得到完善和优化,通过实例与传统RCM决策结果进行对比,其决策结论更符合现场运行实际及工程应用要求。(5)以前述评价及决策模型成果为基础,综合利用了数据库、数据接口等技术开发了基于熵理论的RCM决策模型的发电设备预防性检修维护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作为一个通用清洁能源发电设备检修维护决策平台,集成了故障数据导入和统计分析功能、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度分析功能、可靠性分析功能、设备维修决策及优化功能为一体,实现了对清洁能源发电系统及其子系统与部件的预防性维修决策支持。
丁树屏,马春如[2](1990)在《定时定量自动润滑在设备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介绍了定时定量自动润滑装置,比较了机械式和电气式定时润滑的优缺点及两种装置在设备上应用的发展趋势.
朱兴键[3](2018)在《PROTOS-M5型卷接机故障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烟草行业的新型发展,烟机设备已经成为烟草企业的主要生产设备,并且正在逐渐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作为生产企业,要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降低设备的维护成本也就成了必须要研究和探索的重大课题。所以作为烟机设备的使用者,经常面临设备的各种疑难故障,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研究,找到可以真正解决设备故障的原因,在标准维护、维修的基础上提出必要的优化改进方案。进一步通过理论研究,维修改进和实际验证,确定方案可行后对相关零部件进行优化改造,随后对优化改造后的设备进行跟踪观察,从设备的连续运行、故障频次、产品质量、物料消耗等方面对设备进行综合考评,验证设备优化改造后的实际效果。本文以PROTOS M5卷烟机为研究对象,首先明确PROTOS-M5型卷接机工作原理、工艺流程,根据故障分析形成原因,提出优化改进方案,通过理论验证后实施方案。其次,提出SE刀盘切烟管传动装置渗油漏油的突出问题,通过分析研究,提出改造密封件结构的优化方案实施,达到解决SE刀盘切烟管传动装置渗油漏油的问题。再次提出MAX供胶系统喷胶嘴容易堆积干胶的问题,通过加装洒水装置进行优化,达到预期效果。然后,对出现VE喂丝机堵烟丝的疑难故障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造措施并实施来解决故障。最后,根据MAX传递鼓频繁堵塞的故障,对MAX传递鼓和取样鼓工作原理和作用方式的分析,针对产生的原因的逐步排查,最终提出改造传递鼓风阀的方案,经过理论分析研究后实施,解决了MAX传递鼓频繁堵塞的设备故障。通过对卷烟机各关键部位的故障产生原因进行筛查和分析,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最终通过优化设计实现了卷烟机系统稳定高效的连续运行,保证产品的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了设备的维护成本和物料的消耗,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做出了有力保障。
杨宏[4](2011)在《轧钢生产线润滑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冶金设备的脂润滑系统多采用单线式集中润滑系统和双线式集中润滑系统,人工润滑还在广泛地应用。这些润滑技术不能适应设备的更新换代,经常造成润滑的不足和过量。近些年国内开发的自动润滑系统,多是在传统润滑系统的基础上加入了电气控制装置,润滑系统的机械结构部分没有太大的变化。这样传统润滑系统的缺点就不可避免。某钢铁公司热连轧液压设备润滑系统都采用的是单线或双线的传统润滑方式,该系统由于结构不合理,润滑制度、给油工艺单一、落后,致使设备的部分润滑点处于过度润滑或缺油、少脂状态;部分润滑点处于隐蔽地位故障不易检查处理,造成了严重的润滑脂浪费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润滑系统进行改造,在轧钢生产线上实现润滑控制。本文具体研究内容是润滑控制系统的硬件架构的设计和改造、润滑控制系统联网通讯实现相互监视、操作。主要进行了控制系统硬件结构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控制系统间通讯设计。结合设备润滑系统的特点就控制系统的结构和控制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从信号采集、信号分析、输出控制、安全保护等整个润滑控制系统回路的各个组成环节出发,分别进行了设计。该系统可实现给油泵送油直至各润滑点出油的全过程自动化,实现了在线监控、动态管理,节能降耗等功能。在研究工作基础上,设计了润滑系统机计算机控制系统,并已在某钢铁集团公司热连轧线上投入运行,控制系统性能稳定,控制效果良好。
王庆军[5](2014)在《油田设备双线式集中润滑系统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手工润滑方式造成润滑周期长(甚至间断)、劳动强度大、工作量大、油脂污染浪费、润滑点堵塞锈死等问题,采用集中润滑系统将设备的多个润滑点集中在1个分配单元,依据设备不同、每个润滑点的润滑需求不同,定时定量地自动补充润滑脂;同时,为系统增加一个控制器,通过控制器可以根据设备使用环境、工况任意设定集中润滑系统的运行时间、间隔时间,定时、定点、定量地给各摩擦点注油润滑,排除了人为不确定的因素,延长了设备寿命。
夏博[6](2020)在《工程机械自动润滑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程机械经常处于重载、粉尘污染严重等恶劣工作环境下,容易造成关节点磨损,为了改善关节点润滑状态、提高工程机械使用寿命,需要定期进行润滑。传统的自动润滑系统结构复杂、成本高、智能化程度低,已无法满足工程机械的润滑需求。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对工程机械自动润滑技术进行研究,设计了新型工程机械自动润滑系统。提出了采用机电结合方式进行润滑脂分配的润滑系统方案。对润滑油脂、润滑泵、驱动电机以及磁传感器等进行了选型,设计了多点润滑机构取代分配器,提高润滑系统分配效率,降低了润滑系统成本。设计了润滑系统控制器的硬件电路。以STM32F103VBT6为主控芯片,利用Cadence完成润滑系统控制器电源电路、润滑泵驱动电路、电机驱动电路、CAN通信电路以及AS5048a磁传感器电路原理图设计,制作出润滑系统控制器的PCB样板。完成了润滑系统和上位机的设计与开发。润滑系统基于Keil软件编程实现了电机位置控制、故障检测与处理、CAN总线通信等功能,制定了自动润滑、手动润滑、润滑补偿三种润滑策略对工程机械各关节点进行自动润滑。上位机通过MFC平台开发实现了润滑数据的显示与保存、润滑参数发送等功能。润滑系统处于独立工作状态且上位机可对润滑系统中关键润滑参数进行设置。搭建了润滑系统实验平台,进行了润滑系统功能测试。利用MATLAB对上位机采集的润滑数据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润滑系统的CAN通信功能、润滑策略以及故障检测功能均达到预期设计目标。新型工程机械自动润滑系统成本低、智能化程度高,能实时、高效的对各关节点进行润滑,使工程机械各关节点长期处于良好的润滑状态,提高了工程机械的使用寿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胡邦喜[7](2007)在《基于信息化的现代大型企业设备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对现代大型企业设备管理的新要求,本文对基于信息化的现代大型企业设备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研究。依据现代设备管理理论与方法,以及现代分布式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理论成果,构建了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平台模型,并着重从设备中期管理的角度,研究了设备监测与运行管理系统、设备协力维修保产体系、设备备件管理新模式、以及设备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主要内容包括:设备管理信息平台模型分析了大型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和需求,结合现代分布式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构建了基于企业服务总线(ESB)的平台架构,并设计了标准的设备管理功能模块,探讨了该平台的数据库支持、运行环境与信息安全管理问题。设备监测与运行管理系统以预知维修理论、全寿命周期费用控制与决策理论以及可靠性理论为指导,基于企业设备资产管理信息平台(PMIS),将离线检测无线传输趋势分析系统、在线监测智能诊断系统和设备寿命周期费用决策支持系统进行无缝集成,研究了各系统的拓朴结构、实现的关键技术与模型,最终构建起设备监测与运行的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对数以万计的关键设备受控点有效的监测诊断,全面控制设备的技术经济状态。设备协力维修保产体系针对传统维修体制维修力量分散、维修能力过剩或忙闲不均、维修成本过高、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协力维修保产体系;建立了两种典型的协力维修保产模式:专业化矩阵式维修保产模式和分区包干、专业综合式协力维修保产模式;构建了协力维修保产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重点研究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离散数学模型评价方法。设备备件管理新模式针对传统备件采购仓储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类新型的备件采购仓储模式,即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低值、小批量备件的网上超市模型;小概率、超值事故备件联合储备的共享模型;高频率低附加值消耗件和通用备件的JIT供应方式。探讨了每种备件采购仓储模式的实现原理和方法。设备智能故障诊断系统在剖析现代智能诊断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智能诊断系统网络平台模型设计、推理逻辑模型设计、数据存储与管理模块设计、数据远程通讯模块设计等关键技术,并以武钢炼铁厂5#高炉炉顶齿轮箱为实例验证了上述技术。实证研究将以上信息平台构建、设备运行管理、设备维修管理、设备备件管理和故障诊断管理的原理方法与技术手段应用于武钢的实证研究,并对实施的经济效益作了评估。
黄国荣[8](2019)在《基于绿色再制造技术的电主轴故障预测性诊断与分析》文中指出为了应对日趋严峻的环境问题,制造业已经不能够为了经济利益而对环境造成甚至不可逆的影响。为了实现行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提出了实现零部件再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本文以制造业中数控机床核心部件电主轴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其故障诊断方法。并建立绿色再制造评价指标,评价零件再制造价值。研究旨在为零部件再制造奠定基础,将其再制造价值最大化。本文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如下:(1)选择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实习考察等方式对高速切削加工中心的电主轴主要结构及其主要发生的故障进行分析。通过分析选定电主轴最易损坏、疲劳程度最高的两端轴承作为重点研究对象。(2)建立诊断算法。总结分析传统诊断方法、数学诊断方法、智能诊断方法的工作机理,包括波形分析法、频谱分析法、支持向量机、K-最邻近等。确定使用K-最邻近算法作为本文的诊断算法。首先对电主轴轴承全生命周期数据进行PCA处理,再通过对PCA处理后的维度进行K-最邻近算法的应用,最终,PCA-KNN的模式能够准确判断轴承所处的工作状态,准确率优于SVM、决策树、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算法。(3)建立了绿色再制造评价指标。通过研究发现,部分零件实施再制造后,没有给社会带来实际利益。为了实现有意义的再制造,并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再制造评价指标具有前瞻性。本文通过对零件在经济属性、资源化属性、环保属性、再制造潜力四个方面的标准,参照更换新零件在这四个方面的指标,最终判断零件是否有再制造意义。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PCA-KNN算法在判断电主轴轴承工作状态上有良好表现,建立的零件再制造评价指标也具有前瞻性和实际意义。能够为汽车、航空航天、港口机械等行业实现再制造的发展方向上起到积极作用。
周俊丽[9](2018)在《神东煤炭集团设备润滑管理及油液综合分析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神东煤炭集团先后采用了旋转式铁谱、理化指标分析、污染度测试、光谱分析等油液分析技术,对大型煤矿设备开展了一系列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应用研究。本文在总结已有油液分析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煤炭企业规范化的润滑管理以及基于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油液监测与分析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提高煤矿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在论述设备润滑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明确了煤矿设备所用油脂类型的选用原则、储运管理、油液分析、废油回收等内容;构建了煤矿设备在用油品分析实验室,配备了铁谱仪、铁量仪、污染度检测仪、光谱仪等油液分析仪器,并制定了乳化油样、颗粒异常油样、污染物油样、柴油机机油等各种油样的检测流程。技术研究方面运用关联性研究方法分析了油液污染度与磨粒颗粒含量、铁磁颗粒指数与铁谱分析技术、添加剂与理化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实现了油液多参数监测信息的相互补充及印证;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奇异值分解法对油液监测的各个指标进行了权重分析,并对各个指标进行了重要程度的先后排序,增强了诊断的可靠性与客观性;构建了相对劣化度模型来评估润滑油的劣化情况,实现了对煤矿设备磨损和润滑评估的科学化。探究了神东煤炭集团油液分析技术,对大型煤矿设备开展了一系列铁谱分析技术应用研究,并以采煤机为例,总结了采煤机主要零部件的典型磨粒图谱,并对不同类型油样的磨损等级进行了划分;通过重点煤矿设备关键部件磨损监测分析案例,为基于油液分析技术的大型煤矿设备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提供参考。
王巍[10](2013)在《烧结式微热管定量填粉工艺及设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热管是基于相变原理进行传热的高效导热元件,微热管的传热性能与其内壁毛细吸液芯结构密切相关,微热管的毛细吸液芯提供冷凝液从冷凝端回流到蒸发端所需的毛细力与通道。铜粉烧结式吸液芯结构的微热管(简称“烧结管”)是目前市场上使用最广泛的微热管,铜粉填充是其核心制造工序之一,该工序直接关系到烧结管吸液芯结构的成型质量,最终影响烧结管的传热性能。本文以烧结管振动定量填粉工艺为出发点,通过实验探究振动填粉工艺参数对填粉质量的影响,并根据实际生产需要改进现有烧结管填粉工艺与设备。重点进行了新型定量填粉设备的研制,并将研制出的设备投入到试产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满足了相应的设计指标与功能要求。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烧结管振动填粉工艺研究通过实验得出烧结管振动填粉工艺的最佳振动频率范围为47.5Hz50Hz,随着振动时间的增加,铜粉在铜管内的填充密度趋于稳定,对于填粉量越多的铜管,铜粉在铜管内填充密度到达稳定所需要的振动时间就越长,一般振动时间为40s即可满足生产需要。2.定量填粉设备研制在填粉工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制造出新型定量填粉设备,该设备以触摸屏作为操作界面,实现了自动填粉与填粉定量化要求。设备能满足管径Φ5Φ10、长度150mm600mm的铜管的填粉作业要求,每根铜管填粉振动时间在30s90s范围内可调,单填粉工作站平均效率最低为580根/小时,经过试产,设备的填粉合格率达到99%以上。
二、定时定量自动润滑在设备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定时定量自动润滑在设备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清洁能源发电系统预防性维修决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清洁能源发展现状 |
1.1.2 我国清洁能源发电行业现行维修策略缺点 |
1.1.3 研究清洁能源发电设备先进维修决策技术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设备维修决策技术 |
1.2.2 RCM理论及应用研究 |
1.2.3 水电和风电发电设备维修决策技术 |
1.2.4 维修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结构 |
2 RCM基本模型及发电设备应用分析 |
2.1 引言 |
2.2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决策理论 |
2.2.1 RCM的基本思想 |
2.2.2 RCM基本分析方法 |
2.2.3 RCM理论实施过程 |
2.3 水电和风电发电设备特点 |
2.3.1 水轮发电机组类型 |
2.3.2 灯泡贯流式机组系统划分 |
2.3.3 风力发电机组类型 |
2.3.4 风力发电机组系统划分 |
2.3.5 水电设备故障特点 |
2.3.6 风电设备故障特点 |
2.4 发电设备现行运维技术及RCM实施方案 |
2.4.1 桃源水电站设备基本情况 |
2.4.2 张北坝头风电场设备基本情况 |
2.4.3 传统RCM理论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
2.4.4 对RCM理论的改进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灰色理论的发电设备故障危害度等级分析 |
3.1 引言 |
3.2 发电设备故障数据分析 |
3.2.1 发电设备故障数据的收集 |
3.2.2 水电故障数据统计 |
3.2.3 风电故障数据统计 |
3.3 发电设备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度分析(FMECA) |
3.3.1 FMECA基本概念 |
3.3.2 发电设备FMECA实施基础 |
3.3.3 建立发电设备的FMECA表 |
3.4 发电设备故障危害度分析及改进 |
3.4.1 危害性矩阵分析法 |
3.4.2 传统FMECA中故障危害度分析存在的问题 |
3.4.3 基于灰色理论的发电设备故障危害度分析 |
3.4.4 应用案例 |
3.5 发电设备FMECA的实用性改进 |
3.5.1 故障发生后快速定位故障原因 |
3.5.2 实现一般性FMECA分析结果与特定环境FMECA分析对比 |
3.5.3 实现与可靠性指标、SCADA监测数据关联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威布尔分布的可靠性分析模型研究 |
4.1 引言 |
4.2 设备可靠性分析基础 |
4.2.1 设备可靠性量化分析流程 |
4.2.2 可靠性量化指标确定 |
4.3 发电设备寿命分布模型 |
4.3.1 威布尔分布模型 |
4.3.2 威布尔分布模型参数估计方法 |
4.4 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的威布尔分布模型参数估计 |
4.4.1 线性ε-带支持向量回归机 |
4.4.2 支持向量回归机参数选择 |
4.4.3 估计精度的评价 |
4.4.4 应用实例 |
4.4.5 样本量大小对参数估计精度的影响分析 |
4.5 发电设备可靠性分析实例 |
4.5.1 灯泡贯流式机组宏观可靠性指标 |
4.5.2 灯泡贯流式机组子系统级微观可靠性指标 |
4.5.3 风力发电机组宏观可靠性指标 |
4.5.4 风力发电机组子系统级微观可靠性指标 |
4.5.5 风力发电机组部件微观可靠性指标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熵理论的RCM决策模型研究 |
5.1 引言 |
5.2 发电设备重要度分析 |
5.2.1 发电设备重要度影响因素 |
5.2.2 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发电设备重要度分析模型 |
5.2.3 对发电设备子系统级、部件级重要度分析实例 |
5.3 基于熵理论的以可靠性为中心预防性维修决策 |
5.3.1 发电设备预防性维修策略目标 |
5.3.2 发电设备预防性维修策略的确定依据 |
5.3.3 基于费用最低的发电设备预防性维修模型 |
5.3.4 基于可用度的发电设备定期维修模型 |
5.3.5 基于熵理论的以可靠性为中心发电设备预防性维修决策模型 |
5.3.6 水电和风电实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发电设备预防性检修维护辅助决策系统 |
6.1 引言 |
6.2 系统总体设计 |
6.2.1 系统总体结构 |
6.2.2 系统功能分析 |
6.3 系统数据库设计与管理 |
6.3.1 数据库结构及构建方法 |
6.3.2 数据库内容及作用 |
6.4 系统模型库设计与管理 |
6.5 系统知识库设计与管理 |
6.6 发电设备预防性检修维护辅助决策系统的实现 |
6.6.1 系统交互界面 |
6.6.2 故障数据录入 |
6.6.3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度分析(FMECA) |
6.6.4 故障数据统计分析 |
6.6.5 发电设备可靠性分析 |
6.6.6 发电设备维修决策及优化 |
6.7 案例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PROTOS-M5型卷接机故障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卷接机组简介 |
2.1 组成及工作原理 |
2.1.1 系统组成 |
2.1.2 工作原理 |
2.2 常见故障及产生原因 |
2.2.1 喂丝机主要故障 |
2.2.2 卷烟机生产过程中的常见故障 |
2.2.3 接装机生产过程中的常见故障 |
2.2.4 常见故障产生的原因 |
2.3 烟支质量缺陷原因的分析及改进 |
2.3.1 烟支空松 |
2.3.2 烟支泡皱及掉头漏气 |
2.3.3 烟支刺破及夹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冷却润滑系统的分析和优化 |
3.1 概述 |
3.1.1 冷却系统 |
3.1.2 润滑系统 |
3.1.3 刀盘切烟管传动装置 |
3.2 磨损分析与泄漏问题 |
3.2.1 刀盘切烟管传动装置磨损分析 |
3.2.2 刀盘切烟管传动装置渗油漏油分析 |
3.3 改善方法 |
3.3.1 防止措施和解决方案 |
3.3.2 刀盘切烟管传动装置优化设计 |
3.4 优化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供胶系统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 |
4.1 概述 |
4.2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4.2.1 胶水柜 |
4.2.2 水松纸上胶装置 |
4.3 供胶缺陷分析 |
4.4 供胶方式的分析与改进 |
4.4.1 供胶方式的分析 |
4.4.2 供胶方式的改进 |
4.5 优化分析 |
4.5.1 水松纸上胶装置优化分析 |
4.5.2 上胶装置喷胶嘴优化的经济效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供丝稳定性问题及结构优化设计 |
5.1 供丝原理及工艺流程 |
5.1.1 烟丝分配和存储 |
5.1.2 烟丝输送 |
5.1.3 筛分烟梗 |
5.1.4 烟丝计量 |
5.1.5 烟条成形 |
5.2 存在的问题 |
5.2.1 堵烟丝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
5.2.2 堵烟丝主要原因 |
5.3 优化方法和措施 |
5.3.1 结构优化 |
5.3.2 电气控制系统改进 |
5.4 优化效果 |
5.4.1 工作性能分析 |
5.4.2 经济效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传递鼓堵塞频次问题的分析及优化 |
6.1 概述 |
6.2 烟支传递缺陷 |
6.3 传递鼓堵塞的现状分析与改进 |
6.3.1 传递鼓堵塞的现状分析 |
6.3.2 递鼓堵塞的原因分析 |
6.3.3 传递鼓堵塞的改进 |
6.4 优化分析 |
6.4.1 工作性能 |
6.4.2 经济效益 |
6.4.3 社会效益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轧钢生产线润滑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设备润滑现状 |
1.3 课题研究对象及解决的问题 |
第2章 热轧生产工艺及设备润滑 |
2.1 热轧生产工艺 |
2.2 轧线设备润滑 |
2.2.1 润滑分类 |
2.2.2 常用润滑方法与润滑系统 |
2.3 热轧轧线设备润滑状况及解决策略 |
2.3.1 热轧轧线设备润滑状况 |
2.3.2 热轧轧线设备润滑的解决策略 |
2.3.3 润滑控制系统的优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润滑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的目标 |
3.2 润滑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
3.2.1 润滑监控系统硬件配置 |
3.2.2 润滑系统下位机配置 |
3.2.3 润滑系统主要部件设计 |
3.2.4 供油终端电路设计 |
3.2.5 润滑系统主控系统 |
3.3 润滑控制系统总体布局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润滑控制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实现 |
4.1 控制系统设计 |
4.1.1 控制模式 |
4.1.2 控制流程 |
4.1.3 加油控制实现 |
4.1.4 故障检测 |
4.1.5 过程控制 |
4.2 上位机通讯模块设计 |
4.3 计算机监控系统功能实现 |
4.3.1 登陆界面 |
4.3.2 主界面 |
4.3.3 参数设置界面 |
4.3.4 记录报表显示界面 |
4.3.5 报警信息界面 |
4.3.6 压力、重力曲线界面 |
4.3.7 系统运行状态监测 |
4.4 过程参数的检测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调试及运行情况 |
5.1 离线调试 |
5.1.1 系统硬件调试 |
5.1.2 现场仪表和执行机构调试 |
5.1.3 软件调试 |
5.2 在线调试 |
5.2.1 系统参数设置 |
5.2.2 手动状态下调试 |
5.2.3 自动状态下调试 |
5.3 系统运行情况 |
5.4 智能润滑系统投运后的调整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油田设备双线式集中润滑系统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构原理 |
1.1 手动式 |
1.2 电动式 |
1.2.1 电动终端式 |
1.2.2 液压换向终端式 |
1.2.3 液压换向环式 |
2 现场应用分析 |
2.1 设备润滑解决方案设计 |
2.2 设备润滑方案对比分析(如表1) |
2.3 实际效益分析 |
3 结语 |
(6)工程机械自动润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自动集中润滑系统简介 |
1.2.2 自动集中润滑系统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安排 |
第2章 润滑系统总体设计 |
2.1 润滑系统功能需求 |
2.2 润滑系统方案设计 |
2.2.1 润滑点选择 |
2.2.2 润滑脂选用 |
2.2.3 润滑泵选用 |
2.3 多点润滑机构设计 |
2.3.1 多点润滑机构工作原理 |
2.3.2 多点润滑机构主体结构设计 |
2.4 电机位置控制方案 |
2.4.1 电机选型 |
2.4.2 编码器选型 |
2.4.3 直流电机控制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润滑系统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
3.1 控制器硬件总方案设计 |
3.2 控制器基本电路 |
3.2.1 主控芯片及外围电路 |
3.2.2 电源电路 |
3.3 控制器功能电路 |
3.3.1 润滑泵驱动电路 |
3.3.2 模拟量采集电路 |
3.3.3 CAN通信电路 |
3.3.4 磁传感器外围电路 |
3.3.5 直流电机驱动电路 |
3.4 PCB设计制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润滑系统软件设计 |
4.1 润滑系统软件框架设计 |
4.2 润滑系统主程序 |
4.3 直流电机驱动设计 |
4.3.1 磁传感器驱动程序 |
4.3.2 电机角位置控制程序 |
4.3.3 电机零位置校准 |
4.4 润滑策略 |
4.4.1 自动润滑策略 |
4.4.2 手动润滑策略 |
4.4.3 润滑补偿策略 |
4.5 故障检测与处理 |
4.5.1 润滑通道堵塞 |
4.5.2 润滑泵异常 |
4.5.3 磁钢位置异常 |
4.6 CAN通信驱动程序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上位机开发与系统验证 |
5.1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1.1 设备的打开与关闭 |
5.1.2 数据的读取与解析 |
5.1.3 数据的显示与保存 |
5.1.4 数据的发送 |
5.2 润滑数据分析处理 |
5.2.1 传感器原始数据滤波处理 |
5.2.2 数字PID控制算法仿真分析 |
5.3 润滑系统功能验证 |
5.3.1 CAN通信功能验证 |
5.3.2 润滑策略验证 |
5.3.3 故障检测功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归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基于信息化的现代大型企业设备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设备管理信息化研究现状 |
1.2.2 设备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
1.2.3 设备管理发展新趋势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企业信息化及设备管理基本理论 |
2.1 设备管理信息化技术 |
2.1.1 分布式信息平台 |
2.1.2 决策支持系统 |
2.2 设备管理基础理论 |
2.2.1 设备管理及其重要性 |
2.2.2 设备管理体系的发展进程 |
2.2.3 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 |
2.3 设备运行管理与故障诊断基本原理 |
2.3.1 设备状态管理 |
2.3.2 设备运行点检体制 |
2.3.3 设备故障诊断技术 |
2.4 现代设备维修管理基本模式 |
2.4.1 全员生产维修(TPM)的基本理论 |
2.4.2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管理(RCM)模式 |
2.5 设备备件管理基础理论 |
2.5.1 备件的含义、分类及主要内容 |
2.5.2 备件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
2.5.3 基于信息化的设备备件管理基本模式 |
2.6 现代设备管理发展趋势 |
2.6.1 寿命周期理论最新研究进展 |
2.6.2 零故障理论最新研究进展 |
2.6.3 电子商务在设备备件采购管理中的应用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设备管理信息系统(PMIS)平台模型 |
3.1 PMIS构建的基本原理 |
3.1.1 设备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
3.1.2 PMIS构建的基本原则 |
3.1.3 PMIS的系统特点 |
3.2 PMIS需求分析与标准模块设计 |
3.2.1 PMIS功能需求分析 |
3.2.2 PMIS标准模块设计 |
3.3 PMIS平台总体架构 |
3.3.1 PMIS应用体系结构 |
3.3.2 PMIS平台逻辑架构 |
3.3.3 PMIS运行环境 |
3.4 PMIS数据管理 |
3.4.1 PMIS编码体系数据库 |
3.4.2 PMIS基础资料数据库 |
3.5 PMIS安全管理 |
3.5.1 PMIS安全管理的含义 |
3.5.2 PMIS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
3.5.3 PMIS自身的脆弱性 |
3.5.4 PMIS面临的威胁 |
3.5.5 PMIS的安全保护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型冶金企业设备监测与运行管理系统 |
4.1 设备监测与运行管理系统构建原理 |
4.2 设备监测与运行管理系统总体框架 |
4.2.1 设备监测与运行管理系统总体思想 |
4.2.2 设备监测与运行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
4.2.3 设备监测与运行管理系统基础平台 |
4.3 离线检测无线传输趋势分析系统 |
4.3.1 离线检测无线传输趋势分析系统研发内容 |
4.3.2 离线检测无线传输趋势分析系统关键技术 |
4.4 在线监测与运行管理系统 |
4.4.1 在线监测与运行管理系统研发内容 |
4.4.2 在线监测与运行管理系统关键技术 |
4.5 设备寿命周期费用 LCC决策支持系统 |
4.5.1 LCC定义及决策支持系统功能 |
4.5.2 LCC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模型 |
4.5.3 LCC决策支持系统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型企业设备协力维修保产体系 |
5.1 现行维修体系组织形式与缺陷分析 |
5.1.1 现行维修体系的基本组织形式 |
5.1.2 现行维修体系存在的缺陷 |
5.2 新型设备协力维修保产体系基本模式 |
5.2.1 建立新型协力维修保产体系的背景、意义和内涵 |
5.2.2 新型设备协力维修保产体系的主要特点 |
5.2.3 新型设备协力维修保产体系的建设内容 |
5.3 新型协力维修保产体系的约束机制 |
5.3.1 新型协力维修保产体系的法律约束机制 |
5.3.2 新型协力维修保产体系的经济约束机制 |
5.4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数学评价模型 |
5.4.1 从木桶效应看设备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
5.4.2 新型协力维修保产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4.3 协力维修保产体系经济效益离散数学评价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现代大型企业新型备件管理模式 |
6.1 现行备件管理体制及存在问题 |
6.1.1 备件管理及其 ABC分类 |
6.1.2 现行备件管理业务流程和存在问题 |
6.2 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大型企业备件采购网上超市模型 |
6.2.1 基于信息化的备件采购网上超市的优势 |
6.2.2 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备件采购网上超市的构建 |
6.3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小概率、超值事故备件储备共享模型 |
6.3.1 小概率、超值事故备件定义及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
6.3.2 备件联合储备共享模型的构建 |
6.3.3 备件联合储备的优点 |
6.4 基于信息化的备件 JIT供应模式 |
6.4.1 实施备件 JIT供应的必要性 |
6.4.2 实现备件 JIT管理的理论基础 |
6.4.3 实行备件 JIT管理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现代大型企业设备智能故障诊断系统 |
7.1 故障诊断的基本原理、方法与技术 |
7.1.1 智能故障诊断的基本步骤 |
7.1.2 智能故障诊断的分类 |
7.1.3 智能故障诊断的方法 |
7.2 企业内部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网络 |
7.2.1 企业内部智能故障诊断网络功能需求分析 |
7.2.2 企业内部智能故障诊断网络结构模式 |
7.2.3 企业内部智能故障诊断网络硬件设计 |
7.3 智能故障诊断系统关键技术 |
7.3.1 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结构功能 |
7.3.2 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诊断方法 |
7.3.3 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推理逻辑模型 |
7.3.4 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开发方法 |
7.3.5 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工作流程 |
7.4 高炉齿轮箱智能故障诊断系统开发应用 |
7.4.1 高炉齿轮箱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研发背景 |
7.4.2 高炉齿轮箱智能故障诊断系统基本特点 |
7.4.3 高炉齿轮箱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研发步骤 |
7.4.4 高炉齿轮箱智能故障诊断系统运用效果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实证研究 |
8.1 武钢关键设备状态监测与运行管理系统开发 |
8.1.1 关键设备状态监测与运行管理系统工程概况 |
8.1.2 双列高速线材轧机在线监测诊断系统 |
8.1.3 炼铁厂关键部位红外热图像监测诊断 |
8.1.4 二十辊森吉米尔轧机远程监测诊断系统 |
8.1.5 监测诊断系统运用实效 |
8.2 武钢新型设备维修保产体系的创建与运用 |
8.2.1 创建新型设备维修保产体系的背景和必要性 |
8.2.2 新型设备维修保产体系模式构建及运行机制 |
8.2.3 武钢新型设备维修保产体系实施成效 |
8.3 武钢实施备件 JIT管理的运作实例 |
8.3.1 武钢二热轧简介 |
8.3.2 备件实施备件 JIT管理的运作方案 |
8.3.3 建立备件 JIT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 |
8.3.4 实施备件 JIT管理的效果 |
8.4 实证研究效果 |
8.4.1 公司主要设备运行指标 |
8.4.2 公司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9.1 全文总结 |
9.1.1 全文主要内容 |
9.1.2 主要创新点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着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加的项目 |
(8)基于绿色再制造技术的电主轴故障预测性诊断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背景 |
1.1.3 电主轴诊断技术的研究意义 |
1.2 电主轴故障诊断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主轴工作特点及故障机理 |
2.1 电主轴结构特点 |
2.2 电主轴故障来源及主要成因 |
2.3 滚动轴承故障分析 |
2.3.1 疲劳剥落 |
2.3.2 磨损 |
2.3.3 锈蚀 |
2.3.4 胶合 |
2.3.5 保持架损坏和断裂 |
2.4 振动信号的采集 |
2.4.1 传感器类型 |
2.4.2 传感器选择 |
2.4.3 传感器安装 |
2.4.4 轴承振动信号 |
2.5 振动信号的分析 |
2.5.1 传统诊断 |
2.5.2 数学诊断 |
2.5.3 智能诊断 |
第三章 基于PCA与 KNN的故障诊断方法 |
3.1 诊断方法概述 |
3.1.1 K-最邻近算法 |
3.1.2 主成分分析法 |
3.2 诊断实例 |
3.2.1 数据准备 |
3.2.2 PCA |
3.2.3 KNN |
3.2.4 结论 |
第四章 电主轴的绿色再制造评价指标 |
4.1 概述 |
4.2 经济属性分析 |
4.2.1 时间 |
4.2.2 经济收益 |
4.2.3 人力 |
4.3 资源化属性分析 |
4.3.1 再制造后直接重用率 |
4.3.2 再制造后零件部分重用率 |
4.3.3 原材料和能源消耗 |
4.4 环保属性分析 |
4.4.1 废水 |
4.4.2 废气 |
4.4.3 噪声 |
4.5 再制造潜力 |
第五章 创新点总结与展望 |
5.1 创新点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9)神东煤炭集团设备润滑管理及油液综合分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油液分析技术简介 |
1.3 油液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煤矿设备润滑管理及润滑油脂管理流程的建立 |
2.1 润滑管理的理论基础 |
2.2 企业润滑管理的观念存在的误区 |
2.3 润滑管理的内容与实施 |
2.4 润滑油脂的选用与管理 |
2.4.1 润滑油脂选用的基本原则 |
2.4.2 润滑管理的基本要求 |
2.4.3 润滑油脂的采购管理 |
2.4.4 润滑油脂供应商管理 |
2.4.5 润滑油脂的入库管理 |
2.4.6 润滑油脂的储运保管措施 |
2.4.7 换油的规定 |
2.4.8 润滑油的代用 |
3 煤矿设备在用油品分析实验室及检测流程构建 |
3.1 润滑油分析实验室构建方案 |
3.2 选用润滑油分析仪器设备信息 |
3.2.1 铁谱分析系统 |
3.2.2 铁量仪 |
3.2.3 污染度检测仪 |
3.2.4 光谱仪 |
3.2.5 其它设备 |
3.3 不同类型油样的检测流程 |
3.3.1 乳化油样 |
3.3.2 颗粒异常油样 |
3.3.3 污染物油样 |
3.3.4 柴油机机油油样 |
4 油液监测相关技术指标的关联性研究 |
4.1 齿轮油污染度和磨损颗粒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4.1.1 实验数据的获取 |
4.1.2 油液污染度与铁谱数据灰色关联度计算 |
4.1.3 结果分析 |
4.2 在用润滑油的铁磁颗粒指数与铁谱分析的相关性研究 |
4.2.1 实验部分 |
4.2.2 结果与讨论 |
4.3 矿用润滑油添加剂与油品相关理化指标关联性研究 |
4.3.1 润滑油理化指标性能试验流程 |
4.3.2 齿轮油添加剂对油品理化指标关联性试验过程 |
4.3.3 齿轮油添加剂的有关于油品理化指标关联性验证结论 |
4.3.4 结论 |
5 采煤机综合油液监测指标权重及劣化度分析研究 |
5.1 油液监测方法层次结构构成 |
5.1.1 油液监测分析层次结构建立方法 |
5.1.2 油液状态检测磨损指标层次结构 |
5.1.3 油品质量与润滑状态监测手段的层次结构 |
5.2 油液监测方法及检测指标权重 |
5.2.1 磨损状态监测方法及属性权重的确定 |
5.2.2 原子发射光谱方法权重确定 |
5.2.3 不同磨粒类型权重结论 |
5.2.4 不同磨粒尺寸权重确定 |
5.2.5 不同技术手段权重结论 |
5.3 油液监测劣化分析方法 |
5.3.1 相对劣化评估模型 |
5.3.2 劣化度等级的划分 |
5.3.3 综合劣化度模型 |
6 油液铁谱分析技术在神东煤炭集团公司的应用 |
6.1 煤矿设备油液典型磨粒图谱分类 |
6.1.1 正常磨损颗粒 |
6.1.2 切削磨损颗粒 |
6.1.3 疲劳磨损颗粒 |
6.1.4 滚滑复合磨损颗粒(齿轮系) |
6.1.5 严重滑动磨损颗粒 |
6.2 磨损等级划分 |
6.2.1 正常磨损等级 |
6.2.2 轻微磨损等级 |
6.2.3 异常磨损等级 |
6.2.4 严重磨损等级 |
6.3 磨损监测分析案例 |
6.3.1 刮板机机尾减速器损坏 |
6.3.2 采煤机右摇臂行星头齿轮圈剥落 |
6.3.3 采煤机左牵引高速齿轮箱故障 |
6.4 油液铁谱分析技术在神东煤炭集团公司的应用效果分析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烧结式微热管定量填粉工艺及设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微热管简介 |
1.2.1 微热管原理 |
1.2.2 微热管生产工艺流程 |
1.2.3 微热管吸液芯结构概述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2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烧结式微热管定量填粉工艺研究 |
2.1 铜粉烧结式吸液芯制造流程简介 |
2.2 烧结式微热管填粉工艺原理及流程 |
2.2.1 填粉工艺原理 |
2.2.2 填粉工序流程 |
2.2.3 填粉工艺流程优化方案 |
2.3 烧结管振动填粉工艺参数研究 |
2.3.1 实验平台的搭建 |
2.3.2 振动频率对填充密度的影响 |
2.3.3 振动时间对填充密度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定量填粉设备的总体方案与结构设计 |
3.1 定量填粉设备总体方案设计 |
3.1.1 定量填粉设备设计的功能要求 |
3.1.2 设备总体方案的确定 |
3.2 填粉平台结构设计 |
3.2.1 填粉平台铜管定位模块设计 |
3.2.2 填粉平台调节机构设计 |
3.2.3 填粉平台振动模块设计 |
3.2.4 填粉平台间歇转动驱动部件设计 |
3.2.5 填粉平台粉尘收集装置设计 |
3.3 自动定量填粉机构设计 |
3.3.1 储粉槽与铜粉分流机构设计 |
3.3.2 铜粉计量机构与进粉口开合机构设计 |
3.3.3 铜粉导向机构设计 |
3.3.4 芯棒压紧机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定量填粉设备的控制系统设计 |
4.1 定量填粉设备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1.1 定量填粉设备动作流程与控制要求 |
4.1.2 定量填粉设备控制方案的选择 |
4.2 定量填粉设备控制电路设计 |
4.2.1 定量填粉设备主控制电路设计 |
4.2.2 定量填粉设备输入控制电路设计 |
4.2.3 定量填粉设备输出控制电路设计 |
4.3 定量填粉设备气动系统设计 |
4.4 定量填粉设备的 PLC 程序设计 |
4.4.1 定量填粉设备控制系统 PLC 程序功能规划 |
4.4.2 定量填粉设备控制系统 PLC 程序编写 |
4.5 定量填粉设备的触摸屏程序设计 |
4.5.1 定量填粉设备触摸屏操作界面与功能规划 |
4.5.2 定量填粉设备触摸屏操作界面程序编写 |
4.6 PLC 与触摸屏的通讯与程序下载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定量填粉设备的试验与分析 |
5.1 定量填粉设备的安装与运行调试 |
5.1.1 定量填粉设备的安装 |
5.1.2 定量填粉设备的运行调试 |
5.2 定量填粉设备的生产应用 |
5.2.1 定量填粉设备的生产调试 |
5.2.2 定量填粉设备的生产节拍 |
5.2.3 定量填粉设备的日常维护 |
5.3 定量填粉设备的改进 |
5.3.1 芯棒压紧机构的改进 |
5.3.2 定量填粉设备的细节结构改进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定时定量自动润滑在设备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清洁能源发电系统预防性维修决策技术研究[D]. 尹浩霖. 西安理工大学, 2019
- [2]定时定量自动润滑在设备上的应用[J]. 丁树屏,马春如. 航空工艺技术, 1990(01)
- [3]PROTOS-M5型卷接机故障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D]. 朱兴键.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4]轧钢生产线润滑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杨宏. 东北大学, 2011(07)
- [5]油田设备双线式集中润滑系统应用分析[J]. 王庆军. 石油矿场机械, 2014(05)
- [6]工程机械自动润滑技术研究[D]. 夏博. 华侨大学, 2020(01)
- [7]基于信息化的现代大型企业设备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D]. 胡邦喜.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6)
- [8]基于绿色再制造技术的电主轴故障预测性诊断与分析[D]. 黄国荣.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19(02)
- [9]神东煤炭集团设备润滑管理及油液综合分析技术研究[D]. 周俊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10]烧结式微热管定量填粉工艺及设备研究[D]. 王巍.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