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弓结核18例分析

椎弓结核18例分析

一、椎弓结核18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军,杨群,张锐,姜畅[1](2022)在《新型可滑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结核:对融合节段产生应力刺激促进植骨融合》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腰椎结核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骨质破坏明显、神经症状显着的患者多需手术治疗,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可滑动椎弓根钉棒应用于腰椎结核内固定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新型可滑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的18例患者资料,男11例,女7例,年龄37-71岁,平均55.2岁。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腰椎评分、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评估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情况,另外观察椎间植骨融合、椎间高度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1)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6-18个月;(2)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3,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显着下降,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显着改善,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 <0.05);(3)术后不同随访期间影像学结果显示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出现不同程度降低,且在术后6个月左右逐渐稳定,但均未出现神经症状及内固定断裂等;(4)提示新型可滑动椎弓根钉棒系统可用于腰椎结核内固定治疗,可有效促进手术节段植骨融合,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宋玉鑫,张同同,牛建雄,王增平,文杰,张群立,薛文,刘林[2](2022)在《3D打印模型辅助与骨科机器人在脊柱畸形矫形过程中的精准置钉》文中提出背景:脊柱畸形导致正常的椎弓根解剖结构发生变化,在脊柱畸形矫形术中置入椎弓根螺钉的难度增加。目的:探讨3D打印模型辅助与骨科机器人在脊柱畸形矫形术中的置钉准确率和单枚螺钉置入时间。方法:40例脊柱畸形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可分为:观察组18例,采用骨科机器人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即在开放手术过程中运用机器人进行椎弓根螺钉路径规划,机械臂到达指定位置,置入导针、螺钉;对照组22例,采用3D模型辅助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依据GertzbeinRobbins分类标准评价置钉准确率,记录两组患者的单枚螺钉置入时间,比较两组之间的置钉准确率及单枚螺钉置入时间。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和甘肃省人民医院对研究的相关伦理要求。结果与结论:(1)两组之间置钉准确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A类螺钉准确率,观察组85.9%(256/298)高于对照组79.9%(283/354)(P<0.05),B类、C类、D类螺钉准确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2)单枚螺钉置入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4.01±0.61),(3.74±0.44) min/枚,P> 0.05];(3)结果说明,骨科机器人辅助脊柱畸形矫形术中椎弓根螺钉置入,显着提高了A类螺钉置入的准确率,准确度高、有效、可行。

李绍平[3](2021)在《一期前后方联合入路与单纯后入路两种术式治疗腰骶部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对比一期前后方联合入路与单纯后入路两种术式治疗腰骶部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并根据一期前后方联合入路术式技术要点探讨该术式在西部地区治疗腰骶部脊柱结核的优势。方法:本研究对我院2013年3月~2019年3月诊断为腰骶部脊柱结核65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一期前后方联合入路组、单纯后入路组。通过组内、组间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CRP、ESR等各项化验指标、影像学指标及VAS评分、腰椎JOA评分,比较两种术式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根据一期前后方联合入路术式技术要点探讨该术式在西部地区治疗腰骶部脊柱结核的优势。结果:1.一般情况与术后并发症:共纳入65例患者,其中一期前后方联合入路组29例(A组),单纯后入路组36例(B组)。在两组间一般数据的比较中,两组患者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术后住院时间、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A组均大于B组(P<0.05)。并发症方面:A组出现1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髂骨供区疼痛,1例术后肝功能损伤病例;而B组出现3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1例脑脊液漏,2例术后肝肾功能损伤,3例结核复发病例。2.组内比较:A、B两组腰骶角术前与术后相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段比较中A组均无统计学差异;而B组术后三月腰骶角大于末次随访腰骶角(P<0.05),其余时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前与术后各个时间段比较的CRP、ESR值均随时间推移而降低(P<0.05);术后三月与末次随访的CRP、ESR值相比较P>0.05。B组除术后三月与末次随访时的ESP值比较P>0.05以外,其余各时间段ESR、CRP值均随时间推移而降低(P<0.05)。3.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腰骶角比较各时间段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化验指标比较除术后三月CRP值A组小于B组(P<0.05)外,其余各时间段CRP、ESP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两组间VAS评分比较中,末次随访时A组评分数值小于B组数值(P<0.05),而其余无论从数值或临床疗效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两组腰椎JOA评分比较中,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A组好于B组(P<0.05),而其余无论从数值或是临床疗效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一期前后方联合入路术式与单纯后入路术式治疗轻型腰骶部脊柱结核均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在手术时长和术中失血量的控制上,单纯后入路术式优于一期前后方联合入路术式。而在彻底清理病灶、预防术后结核复发、腰椎中远期功能的改善和疼痛控制上,一期前后方联合入路术式要优于单纯后入路术式。2.对于严重的腰骶部脊柱结核患者,单纯后入路术式会破坏腰骶部脊柱正常的中、后柱,且无法清除干净椎旁坏死组织及死骨,对腰大肌脓肿、髂窝脓肿及骶前脓肿更是束手无策,故一期前后方联合入路术式治疗严重腰骶部脊柱结核复发率及翻修率低于单纯后入路术式。3.在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一期前后方联合入路术式在腰骶部脊柱结核的治疗上仍具有优势。需要经验丰富、技术基础坚实的骨科医生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以及加以指导或操作。

魏峰[4](2020)在《一期后路改良切口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背景胸椎是脊柱结核比较常发生的部位,近年来,后方入路手术治疗胸椎结核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一期两路手术进行了切口改良,即采用弧形切口后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及脊柱内固定术,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本次临床研究我们对改良弧形切口一期后路与传统一期两路两种手术方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临床手术方式选择提供证据支持。目的通过对一期改良弧形切口后入路与传统一期两路两种手术方式应用于胸椎结核治疗效果的对比,探讨两种手术入路的优缺点,为胸椎结核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8月至2016年8月接受手术治疗的68例胸椎结核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选择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即一期后路改良弧形切口入路组(行改良弧形切口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经肋横突关节病灶清除、植骨融合32例),对照组即传统一期两路组(行后路钉棒内固定、侧方入路病灶清除及植骨融合术36例)。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评价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影像学观察指标(Cobb’s角矫正角度)、实验室检验观察指标(血沉和C反应蛋白)、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结核复发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观察组手术时间以及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术后Cobb’s角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s角矫正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术后1月、3月血沉与C反应蛋白与对照组同期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3.2%,小于对照组复发率的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椎结核患者行手术治疗采用一期后路改良弧形切口入路手术方法治疗比采用一期两路手术方法治疗的患者手术时间较短,创伤较小,术中出血量较少,后凸畸形矫正更好,脊柱稳定性较好,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较低。

陈丽星[5](2020)在《布病脊柱炎有限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布病脊柱炎有手术指证的患者使用有限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结合个体化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9年1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布病脊柱炎患者44例,且使用有限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结合个体化药物治疗的方案,平均随访12个月。收集整理术前、术后第3、6、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用来判断病患术前脊柱病变区域或下肢放射性疼痛症状在术后是否较术前有所好转;C-反应蛋白、血沉以及虎红平板凝集实验来判断布病是否处于活动期;X线查看内固定及内植物的位置情况,是否有松动或移位,以及植入骨是否融合;末次随访给予患者美国脊柱损伤协会神经功能分级(即ASIA神经功能分级)用来判断病患的脊柱脊髓功能是否有改善。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例有神经症状的布病脊柱炎患者,其中,术前ASIA神经功能分级为C的患者6例,在术后ASIA神经功能分级改为D的有2例,改为E的有4例;术前ASIA神经功能分级为D的患者10例,在术后ASIA神经功能分级均改善为E。患者术前的VAS评分为(6.33±1.33)分,术后第3、6、12月VAS评分为(2.31±0.81)分、0分、0分,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的C-反应蛋白(65.31±4.01)mg/L,术后第3、6、12月C-反应蛋白值分别为(4.31±0.12)mg/L、(3.05±0.01)mg/L、(1.33±0.12)mg/L,术前血沉(54.78±3.12)mm/h,术后第3、6、12月血沉值分别为(13.08±1.01)mm/h、(6.21±1.32)mm/h、(2.32±0.38)mm/h,C-反应蛋白及血沉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都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第6月及第12月复查的X线示内固定及内植物位置良好,植骨愈合。结论:对布病脊柱炎有手术指证的患者使用有限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的治疗方案,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临床疗效满意。

胡春佰[6](2020)在《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墓葬出土人骨研究》文中提出集宁路古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巴彦淖尔镇土城子村北。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和城内孔庙碑文考证,此城建于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是金抚州集宁县,元时扩建升为集宁路,为汪古部投下城之一。通过历年的考古工作,在集宁路古城周边发现了大量同时期墓葬,其中的金元时期人骨材料是目前内蒙古境内发掘出土数量最多的。对这批人骨材料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金元时期集宁路古城居民的健康状况、种族构成情况。集宁路是汪古部管辖的唯一一座位于阴山以南的路级城镇,将其与汪古部在阴山以北的净州路城卜子古城出土的人骨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窥见汪古部辖地内不同地域居民种族构成的差异。本文分别从性别、年龄、肢骨、病理以及颅骨形态等方面对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墓葬出土的人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察右前旗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历史沿革、集宁路古城及墓地的自然地理位置和分布情况、集宁路古城及其周边墓葬区历年考古工作概况,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相关问题。第二章古人口学研究通过性别和年龄鉴定,对集宁路古城周边墓葬区金元时期居民的性别比例构成、平均死亡年龄的分布、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认为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的平均死亡年龄和平均预期寿命都处于较高的水平。第三章肢骨的测量学研究通过对肢骨长度、角度的测量和指数的计算,考察了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的四肢长骨发育程度,认为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拥有发达粗壮的下肢,而上肢发育较弱。并且作了身高和体质量的推算。比较表明,集宁路金元时期男女两性身高的均值处于较低的水平,性二形性指数反映出集宁路金元时期女性可能在维持基本生活的花费上与男性差别不大。金元时期成年男性和女性中间型和矮胖型各占一定比例。第四章古病理学研究对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居民的骨骼创伤、骨骼疾病、退行性骨关节疾病、新陈代谢类疾病、特异性感染类疾病、先天性发育异常、齿科疾病、功能性形态改变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对脊椎骨性关节炎、全身主要关节的骨性关节炎、龋齿、牙周炎、根尖脓肿、齿槽脓肿罹患率做了较为全面的统计和分析,比较得出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的龋齿罹患率较低。金元时期男性脊柱关节炎罹患率高于女性,而骶髂关节的骨性关节炎罹患率女性远远高于男性。第五章颅骨非测量性形态特征研究对颅骨连续性形态特征的观察与分析表明集宁路金元时期颅骨都显示出比较明显的蒙古大人种性质,应归属于亚洲蒙古人种的范畴。颅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的比较分析表明,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与中国北方地区华北近代组、太原现代组以及西屯汉代组、磨沟齐家组、陶家寨组、大堡山组等各古代组较为接近。第六章颅骨的测量性形态特征研究集宁路金元时期颅骨个体数量较多,其颅面部形态特征呈现出不容忽视的差异性,种系纯度检验结果说明集宁路金元时期人群可能是由同一人种下的多个支系组成的。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组别:Ⅰ组与东北亚类型、东亚类型存在较多的相似性;Ⅱ组与北亚类型最为接近;Ⅲ组与北亚类型最为接近,但其较大的颅高值可能暗示混入了东北亚或东亚类型的因素;Ⅳ组与东亚类型的颅面部形态特征最为接近。在与亚洲蒙古人种各近代组的对比中,Ⅰ组的颅面部形态与华北组、抚顺组、华南组代表的东亚类型最为接近,Ⅱ、Ⅲ合并组与北亚类型的蒙古组和布里亚特组最为接近,Ⅳ组与华北组、抚顺组、华南组为代表的东亚类型在颅面部形态特征上最为接近。第七章与相关古代居民的多元统计分析与古代组的多元统计分析表明,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的居民来源较为复杂,从保存下来的几种类型颅骨的数量和比例看,数量最多的居民应该是以集宁路Ⅱ、Ⅲ合并组的为代表的蒙古人,其次是以集宁路Ⅳ组为代表的汪古人和集宁路Ⅰ组所代表的人群,而集宁路Ⅰ组的人群构成可能很复杂,其中一部人很可能是来自中国北方地区的汉人后裔。第八章结语对前七章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刘金华,关海山[7](2020)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融合术治疗伴严重后凸畸形的活动期胸腰椎结核》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融合术治疗伴严重后凸畸形的活动期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融合术治疗的3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估脊髓损伤程度;术后每3个月行X线复查,评估骨融合情况和后凸畸形矫正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评估综合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24±5)个月,骨融合时间为(6.3±2.3)个月,融合率为100%。ASIA分级术前B级1例、C级2例术后恢复至D级;术前D级14例,术后12例恢复至E级,2例仍为D级;术前E级13例,术后仍为E级。后凸Cobb角术前为40.1°±8.1°,术后即刻为12.0°±7.0°,末次随访时为15.1°±6.9°,随访期间矫正角度丢失3.1°±1.4°,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根据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标准,末次随访时综合疗效优22例、良6例、可2例,总优良率为93.33%。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融合术治疗伴严重后凸畸形的活动期胸腰椎结核安全有效,但尚需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并得到确切的手术适应证。

周战辉[8](2020)在《脊柱结核、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和化脓性脊柱炎MRI及DWI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脊柱结核、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和化脓性脊柱炎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脊柱骨科诊治的102例脊柱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脊柱结核43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36例,化脓性脊柱炎23例。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常规MRI及DWI资料,在弥散敏感系数b=500 s/mm2时,分别测量三组正常椎体、病变椎体及椎旁脓肿的ADC值。结果:1、脊柱结核、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和化脓性脊柱炎在胸椎受累、腰椎受累、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狭窄程度、椎旁脓肿、椎体塌陷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脊柱结核在胸椎受累、椎体骨质破坏程度、椎间隙重度狭窄、椎旁脓肿、椎体塌陷方面总体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7)。2、b=500 s/mm2时,三组正常椎体、病变椎体和椎旁脓肿的ADC值结果如下:脊柱结核组:(0.45±0.07)×10-3mm2/s、(1.27±0.13)×10-3mm2/s、(1.66±0.16)×10-3mm2/s;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组:(0.45±0.05)×10-3mm2/s、(1.17±0.13)×10-3mm2/s、(1.56±0.13)×10-3mm2/s;化脓性脊柱炎组:(0.43±0.05)×10-3mm2/s、(1.21±0.16)×10-3mm2/s、(1.55±0.12)×10-3mm2/s。三组在病变椎体和椎旁脓肿ADC值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正常椎体ADC值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脊柱结核病变椎体和椎旁脓肿的ADC值高于其他两组。结论:TBS、BS和PS在椎体骨质破坏类型、椎间隙狭窄程度、椎体塌陷和椎旁脓肿等方面具有不同特点,有助于三种疾病的临床诊断;DWI敏感性高,ADC值可以量化不同病理改变,常规MRI联合DWI可为脊柱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一定临床参考价值。

刘飞,石仕元,郑琦,沈健,汪翼凡,曹天一[9](2020)在《Ⅰ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腰髂间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骶椎结核》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工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腰髂间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31例腰骶椎结核患者,均采用工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腰髂间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病变范围为L4-S2,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1877(45.9±9.1)岁。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ASIA分级):B级2例,C级17例,D级12例。分析手术前后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ASIA分级、腰骶角及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并观察手术并发症、内植物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3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1024(16.0±3.1)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局部感染、皮下积液,经换药治愈。余30例患者均Ⅰ期愈合,无窦道形成及结核复发。所有患者获治愈,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融合均成功,平均融合时间(4.7±1.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ESR、CRP均正常,VAS评分为(1.92±0.57)分,低于术前的(6.13±1.21)分;ASIA分级C级2例,D级6例,E级23例。末次随访时腰骶角为(27.21±3.12)°较术前的(21.42±3.75)°增大;椎间隙高度为(9.80±0.38) mm,高于术前的(7.84±0.41) mm。结论:工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腰髂间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骶椎结核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在临床中推荐应用。

何达,李祖昌,赵经纬,田伟[10](2020)在《计算机导航辅助置钉与截骨治疗上胸段后凸畸形》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上胸椎后凸畸形的生物力学特点较为独特,减压和内固定相对困难,既往相关的研究及病例报道较少,并且缺少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进行上胸段后凸畸形矫正的相关研究。目的:探究计算机导航辅助置钉与截骨治疗上胸段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1年6月至2018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T1-T4后凸畸形患者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12-59岁,均进行计算机导航辅助置钉与PSO截骨治疗,术后随访检测后凸节段局部Cobb角,评估颈背部目测类比评分、颈椎脊髓功能Nurick评分、欧洲脊髓病EMS评分与患者手术整体满意度。试验通过北京积水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件号:积伦科审字第201709-23号。结果与结论:(1)18例患者均完成术后随访,随访时间6-90个月,平均(33.73±35.33)个月;(2)18例患者末次随访的局部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47.32±9.92)°,(24.01±7.64)°,P<0.001],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3.64±2.16,0.73±1.01,P<0.001),末次随访的Nurick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2.91±0.94,0.82±1.47,P<0.001),末次随访的EMS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14.45±0.93,17.09±1.45,P<0.001);(3)患者手术满意度为优(16例)或良(2例);(4)至末次随访时,18例患者均未发生与植入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伤口愈合良好,未出现螺钉松动等问题;(5)结果表明,使用计算机导航辅助置钉与截骨定位进行合理的截骨矫=形,可以使上胸段后凸畸形获得有效治疗。

二、椎弓结核18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椎弓结核18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可滑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结核:对融合节段产生应力刺激促进植骨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对象
    1.4 材料
    1.5 手术方法
        1.5.1 术前准备
        1.5.2 手术方法
        1.5.3 术后处理
    1.6 主要观察指标
        1.6.1 植骨融合及手术节段高度
        1.6.2 脊髓ASIA损伤分级
        1.6.3 JOA腰椎评分
        1.6.4 目测类比评分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试验流程图
    2.3 手术节段高度变化
    2.4 椎间融合情况
    2.5 临床疗效情况
    2.6 并发症
    2.7 植入物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
3 讨论Discussion
    3.1 可滑动椎弓根钉棒系统的理论优点
    3.2 手术节段高度及滑动棒变化情况
    3.3 临床效果
    3.4 临床可行性

(2)3D打印模型辅助与骨科机器人在脊柱畸形矫形过程中的精准置钉(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对象
    1.4 材料
    1.5 方法
        1.5.1 两组置钉方法
        1.5.2 记录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
        1.5.3 记录单枚椎弓根螺钉置入时间
    1.6 主要观察指标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3 置钉准确率及置钉操作时间比较
        2.3.1 置钉准确率
        2.3.2 置钉操作时间
    2.4 典型病例
    2.5 材料宿主反应
3 讨论Discussion

(3)一期前后方联合入路与单纯后入路两种术式治疗腰骶部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汇表
第一章 前言
    1.1 腰骶部脊柱结核的流行病学特点
    1.2 腰骶部脊柱及其周围解剖特点
    1.3 腰骶部脊柱结核临床治疗的争议性
        1.3.1 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
        1.3.2 手术治疗方式的争议
第二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及纳入排除标准
        2.1.1 一般资料
        2.1.2 纳入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术前诊断及治疗
        2.2.2 手术时机
        2.2.3 手术操作
        2.2.4 术后处理
    2.3 观察指标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本信息
    3.2 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评价指标比较
    3.3 两组患者腰骶角分析
        3.3.1 两组患者腰骶角组间比较
        3.3.2 两组患者腰骶角组内比较
    3.4 两组患者检验指标分析
        3.4.1 两组患者检验指标组间比较
        3.4.2 两组患者检验指标组内比较
    3.5 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JOA评分
        3.5.1 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JOA评分数值组间比较
        3.5.2 两组患者VAS评分、腰椎JOA评分临床疗效组间比较
        3.5.3 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JOA评分组内比较
    3.6 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病变椎体间融合情况及并术后发症情况
    3.7 典型病例
        3.7.1 典型病例1(一期前后方联合入路术式)
        3.7.2 典型病例2(单纯后入路术式)
        3.7.3 典型病例3(L4L5 椎体结核并伴有双侧腰大肌脓肿形成患者)
第四章 讨论
    4.1 结核病灶的清理
    4.2 脊柱稳定性的恢复
        4.2.1 后入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优势
        4.2.2 脊柱后柱对腰骶部脊柱生物力学的重要性
        4.2.3 前、后入路植入骨移植材料优劣
    4.3 中远期腰椎疼痛以及功能
        4.3.1 固定长度的影响
        4.3.2 椎板切除的影响
    4.4 一期前后方联合入路术式在西部地区治疗腰骶部脊柱结核的优势
        4.4.1 一期前后方联合入路术式技术要点
        4.4.2 一期前后方入路术式的优势
    4.5 不足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5.1 两种术式治疗效果
    5.2 一期前后方联合入路术式在西部地区治疗腰骶部脊柱结核的优势
参考文献
综述 腰骶部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研期间成果
致谢

(4)一期后路改良切口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典型病例
综述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5)布病脊柱炎有限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布病脊柱炎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墓葬出土人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察右前旗自然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1.1.1 察右前旗自然地理概况
        1.1.2 察右前旗历史沿革
    1.2 以岱海、黄旗海为中心的乌兰察布地区古代人骨研究成果概述
    1.3 集宁路古城遗址历年考古工作概况
    1.4 集宁路古城遗址周边墓葬概况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人骨的性别、年龄鉴定及人口学研究
    2.1 性别和死亡年龄的分布统计
    2.2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人口状况的比较分析
        2.2.1 性别比例的比较分析
        2.2.2 平均死亡年龄的比较分析
        2.2.3 死亡年龄段的比较分析
    2.3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
        2.3.1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的推算
        2.3.2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与其他古代组的比较
    2.4 小结
第三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肢骨的测量学研究
    3.1 肢骨的测量数据及相关指数的比较分析
        3.1.1 肢骨的测量及相关指数
        3.1.2 肢骨的重要指数项目与其他古代组的比较
    3.2 身高的研究
        3.2.1 身高的推算
        3.2.2 与其他古代人群的比较
    3.3 体质量和体型的研究
        3.3.1 体质量的推算
        3.3.2 体型的推断
    3.4 小结
第四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人骨的古病理学研究
    4.1 骨骼创伤
        4.1.1 骨折
        4.1.2 骨质砍创
    4.2 骨骼的疾病
        4.2.1 象牙样骨瘤(Ivory osteoma)
        4.2.2 骨样骨瘤
        4.2.3 施莫氏结节(Schmorl’s nodes)
        4.2.4 创伤性骨化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 traumatica)
        4.2.5 分离性骨软骨炎(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
        4.2.6 骨膜炎(Periostitis)
        4.2.7 附丽病(Enthesopathy)
        4.2.8 跟骨后面骨质增生(跟腱止点骨赘)
        4.2.9 软骨骨化
        4.2.10 胫腓骨间韧带骨化
    4.3 骨关节疾病
        4.3.1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4.3.2 脊椎椎体强直
        4.3.3 假关节(pseudarthrosis)
        4.3.4 枕骨髁关节炎
        4.3.5 颞下颌关节炎
        4.3.6 趾骨融合
        4.3.7 跖趾关节炎
        4.3.8 掌指关节炎
        4.3.9 腕骨与掌骨融合
    4.4 骨骼先天性发育畸形和骨骼的变异
        4.4.1 寰椎椎动脉沟环(artery suclus ring of atlas)
        4.4.2 寰枕融合(Occipitalization of the atlas)
        4.4.3 肋骨分叉畸形(Bifid rib)
        4.4.4 移行脊椎与额外椎骨
        4.4.5 第一尾椎融合于骶骨(尾骨骶化)
        4.4.6 脊椎棘突侧弯(脊柱侧弯)
        4.4.7 颈椎多横突孔
        4.4.8 肩胛上横韧带骨化
        4.4.9 胸骨融合
        4.4.10 鼻中隔偏曲(Nasal septal deviation)
    4.5 新陈代谢和内分泌疾病
        4.5.1 坏血病(Scurvy)
    4.6 传染性疾病(特异性感染)
        4.6.1 结核病(Tuberculosis)
    4.7 齿科疾病
        4.7.1 龋齿(Dental carie)
        4.7.2 根尖脓肿
        4.7.3 齿槽脓肿(齿槽吸收)
        4.7.4 牙周炎(Periodontal disease)
        4.7.5 牙结石
        4.7.6 阻生牙(Impacted tooth)
        4.7.7 牙齿异位萌出(Maloccluded tooth)
        4.7.8 逆生牙(Inversed tooth)
        4.7.9 齿槽骨增生
        4.7.10 牙釉质发育不全
    4.8 功能压力(功能性形态改变)
        4.8.1 骑马人小平面(Poirier facette)
    4.9 小结
第五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颅骨的非测量性形态特征研究
    5.1 颅骨连续性形态特征的观察与分析
    5.2 颅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研究
        5.2.1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颅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的观察与统计
        5.2.2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与其他人群颅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的比较
    5.3 小结
第六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颅骨的测量性形态特征研究
    6.1 颅骨测量数据及形态特征分析
        6.1.1 金元时期颅骨测量数据及形态特征分析
    6.2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的种系关系讨论和种系纯度检验
        6.2.1 种系纯度检验
        6.2.2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颅骨的初步分组
    6.3 种族类型的初步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集宁路金元时期居民与相关古代居民的多元统计分析
    7.1 集宁路与汪古部
    7.2 对比组的选择及其概况
    7.3 比较与分析
        7.3.1 男性居民与各对比组的比较分析
        7.3.2 女性居民与各对比组的比较分析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图版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7)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融合术治疗伴严重后凸畸形的活动期胸腰椎结核(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术前准备
    1.3 手术方法
    1.4 术后处理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症状改善情况
    2.2 植骨融合和后凸畸形矫正情况
    2.3 并发症及处理
3 讨 论
    3.1 本术式的优点
    3.2 本术式的要点
    3.3 本术式的不足
    3.4 手术适应证

(8)脊柱结核、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和化脓性脊柱炎MRI及DWI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9)Ⅰ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腰髂间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骶椎结核(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临床资料
    1.3 治疗方法
        1.3.1 术前准备
        1.3.2 手术方法
        1.3.3 术后处理
    1.4 观察项目与方法
        1.4.1 一般情况
        1.4.2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1.4.3 实验室检查
        1.4.4 影像学观察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观察结果
    2.2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2.3 实验室检查结果
    2.4 影像学观察结果
3 讨论
    3.1 腰骶椎椎体结核的特点
    3.2 腰骶椎结核的手术治疗术式选择
    3.3 Ⅰ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腰髂间固定植骨融合的手术时机及适应证
    3.4 腰髂固定在腰骶椎结核中的应用

(10)计算机导航辅助置钉与截骨治疗上胸段后凸畸形(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对象
    1.4 材料
    1.5 手术方法
    1.6 主要观察指标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患者一般情况
    2.3 试验流程见图1。
    2.4 手术情况
    2.5 手术矫形程度
    2.6 术后功能改善情况
    2.7 患者手术整体满意度
    2.8 植入物生物相容性
    2.9 典型病例
3 讨论Discussion

四、椎弓结核18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可滑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结核:对融合节段产生应力刺激促进植骨融合[J]. 杨军,杨群,张锐,姜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06)
  • [2]3D打印模型辅助与骨科机器人在脊柱畸形矫形过程中的精准置钉[J]. 宋玉鑫,张同同,牛建雄,王增平,文杰,张群立,薛文,刘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06)
  • [3]一期前后方联合入路与单纯后入路两种术式治疗腰骶部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比较[D]. 李绍平. 兰州大学, 2021(12)
  • [4]一期后路改良切口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分析[D]. 魏峰.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5]布病脊柱炎有限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的疗效分析[D]. 陈丽星.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6]集宁路古城金元时期墓葬出土人骨研究[D]. 胡春佰. 吉林大学, 2020(08)
  • [7]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融合术治疗伴严重后凸畸形的活动期胸腰椎结核[J]. 刘金华,关海山. 脊柱外科杂志, 2020(02)
  • [8]脊柱结核、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和化脓性脊柱炎MRI及DWI的对比研究[D]. 周战辉.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9]Ⅰ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腰髂间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骶椎结核[J]. 刘飞,石仕元,郑琦,沈健,汪翼凡,曹天一. 中国骨伤, 2020(02)
  • [10]计算机导航辅助置钉与截骨治疗上胸段后凸畸形[J]. 何达,李祖昌,赵经纬,田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12)

标签:;  ;  ;  ;  ;  

椎弓结核18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