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开展数学方法论和数学教育研究——第二届全国数学哲学学术研讨会在曲阜召开

认真开展数学方法论和数学教育研究——第二届全国数学哲学学术研讨会在曲阜召开

一、认真开展数学方法论与数学教育的研究——第二届全国数学哲学学术讨论会在曲阜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赵云娜[1](2021)在《小学数学文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潜伟[2](2021)在《中国考古科技史及几点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考古学是运用各种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手段依据实物遗存对古代人类文化和社会进行研究的学科。20世纪初,伴随现代考古学在中国诞生,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考古学研究就开始了,现在已逐渐融合进入考古学而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考古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为深入理解现代科技与考古学的关系奠定了基础(1)。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考古科技发展进行回顾,既是考古学史研究应有之义,亦可补科技史料特别之需。

秦冰馥[3](2021)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蕴含着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面对这样一份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宝藏,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以宏大的战略视野统筹谋划,先后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重要文件,进一步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明确要求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并贯穿于国民教育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由此可见,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意义,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意,更是传承民族精神血脉,汲取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支撑。因此,本文立足当今时代背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主题。本文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规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按照凝练研究主题、开展前提性分析、考察历史进程、归纳时代要求、探索创新实践路径模式的思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根铸魂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为二者相通相融的逻辑起点,从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辩证统一、共生共进关系视角出发,分别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基本脉络、思想精华与时代价值(第一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二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过程与经验启示(第三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诉求(第四章)、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第五章)五个方面展开讨论。引言部分。主要对本文选题的缘由进行分析,指明研究目的,并提出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提炼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厚育人资源。从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入手,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基本走向,总结归纳了其中包含的丰富历史遗产。进而着重深入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赓续延传中所展现出的生生不息的延续性、经世致用的务实性、革故鼎新的创新性、重人轻神的人文性、和崇德尚善的伦理性等突出特征,蕴含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民惟邦本”“天下大同”核心思想理念,以及注重整体、辩证、历史的思维品格。最后,总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后续几个章节的讨论奠定基础。第二章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出发,分析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与可行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品质与紧密关系使融入具有充分的可能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自觉选择、使命追求使融入具有迫切的必要性;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的维度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民族历史文化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同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这就在总体上廓清了两者相互促进的正向关系。第三章围绕历史维度,梳理总结了自党成立以来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曲折历程,通过考察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辩证态度和鲜明立场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进程,总结了历史实践带给我们的经验与启示,立足新时代背景的融入,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紧扣“生命线”定位,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化人的积极效能。第四章从现实维度出发,在分析已经取得的成绩与现实中存在的不足基础上,审视“两个大局”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与历史机遇。进而,从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分析提出了实现融入必须聚焦教育根本问题,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双创”原则为实践指南;立足主阵地、主渠道,科学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的必然要求,从而明确了创新融入实践应把握和努力的前进方向。第五章主要从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维度出发,结合当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相关领域和主要内容,从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队伍建设等方面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依托“大思政”工作格局尝试构建了融入的创新实践模式。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简要总结。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独特的思想精华、具有突出的时代价值和载道铸魂功能。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紧密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探索完善中华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的有效路径与模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增强当代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支撑。

李雪[4](2021)在《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逐渐从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趋向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浅层学习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知识的深度学习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我国的深度学习研究起步较晚,缺乏将理论融合进课堂的教学设计,因而急需在课堂内融入深度学习来促进理论探讨和教育实践.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对于数学学科犹如人类细胞维持着生命体一样的存在.如果学生对于数学概念始终停留在浅层学习,那么就仅仅只能掌握概念的符号形式,而无法精确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和外延,同时国内外关于概念学习的研究也缺乏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支撑,因此实现高中生数学概念的深度学习目标迫在眉睫.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探究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促进学生实现数学概念的深度学习,论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界定本文的核心概念,分析了相关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H市某高中展开数学概念深度学习的现状调查并借助SPSS软件分析,发现目前高中生数学概念学习存在理解单一、认识模糊、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同时对数学教师展开相关访谈,了解教师对于实现数学概念深度学习的一些看法和建议.第四部分,整合Jensen的深度学习路线和数学概念教学相关理论,建构出深度学习的流程;进一步结合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出一套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6A”教学过程.第五部分,遵循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6A”过程,选取高中人教版数学教科书上的“弧度制”及“三角函数”两个概念为例设计教学.第六部分,目前概念教学存在主要问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渗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思想和意识与学生深入学习的动机不强.据此本文针对教学策略提出如下建议:教师应该培养单元教学理念,构建单元网络;创新概念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设置实践操作环节,拉近师生距离;教会学生反思策略,培养学生思维;创设质疑批判情境,变“机械接受”为“自主探究”.

卓小仃[5](2021)在《HPM视角下小学分数教学史料探微》文中研究指明HPM理论是关于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理论,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框架和研究体系。近年来,HPM研究成果日趋增多,其理论运用于数学教育实践的成效也得到了验证。分数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难点,虽然已有将HPM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相关研究,但尚未发现将HPM与小学分数教学结合的研究文献。本文在分析课程标准关于分数教学的要求和梳理小学数学教材中已有分数史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整理与小学分数教学相关的史料,并提出了将相关史料运用于小学分数教学的原则和建议。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案例设计法等进行探讨和研究。通过查找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数学史的教学价值、分数教学的相关文献资料,为研究奠定基础。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教材中相关的分数教学内容及其所涉及的分数史料进行详细分析,以相关典籍着作作为史料来源,并对史料进行整理和分析,选择小学分数相关课题进行案例设计,探索分数史料与分数教学整合的原则。通过研究发现,HPM视角下的分数教学顺承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文化要求及其所提倡的数学史料可以渗透于整套教材中的建议,同时与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相契合。小学数学教材中已经包含了分数的相关史料,但教材中史料数量整体偏少。而《九章算术》《古算诗题探源》《算数书》《孙子算经》《算盘书》《数学简史》《简明数学史》《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名人·趣题·妙解》等典籍和着作中蕴含了丰富的分数史料,可以与小学分数教学内容相匹配。通过对以上典籍中分数相关史料进行梳理,共整理出相关的分数史料42条。基于HPM教学理论,提出了适合小学分数融合史料的五个原则,找到史料与分数课题的联结点,并结合分数教学知识点以及史料的表现形式对所收集的分数史料进行分类与整合,将其分为13个类别。对13个类别的数学史料融入分数教学做了具体的分析与阐述。以“约分”教学设计为案例探索,旨在更好地将史料与分数教学融合对应,并作为分数史料与分数教学的整合示范。结合HPM视角下的分数教学史料的探究经历,对“数学史料的挖掘与收集、数学史料的筛选、数学史料的应用”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对于数学史料的寻找上,可从相关的历史古籍、考古文献、文化史资料等方面进行挖掘;史料可多角度、多类型、多范围地进行收集。其次,对于史料的选择上,选择蕴含相关数学思想方法的,且具有正面教育意义的史料;同时应避免难度大、知识偏、观念旧的非科学历史内容。最后,在数学史料的运用上,应根据课题需要、在三维目标的指导下、结合HPM原则,将数学史料作为导入、新授、巩固、练习或者课外延伸等环节加以应用;另外,史料与课题内容应具有密切关联性,史料内容与教授课题应相互匹配。

章燕辉[6](2021)在《李志超教授学术成长经历及其贡献》文中研究说明李志超(1935—2020)先生长期从事科技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是当代着名科技史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研究的开拓者。李先生1935年出生于内蒙古开鲁县,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并留校任教。1974年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教授光学、光谱学并领导高级物理实验课;1975年进入《梦溪笔谈》译注组,从而开始进行科技史研究。1980年与陈光共同建立自然科学史研究室,1981年晋升为副教授,1983年与结构中心多位老师共同成立科技考古协会,1988年晋升为教授。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第四届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会理事等职位。就学术研究而言,李先生长期致力于科技史研究,在天文学史、古代仪器复原、中国科学思想以及科技古汉语等方面做了很多创造性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对科技古汉语的重新释读是其中很多重要成果的基础,也是李先生科技史研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色。李先生发表科技史相关论文几十篇,参与撰写或者编撰的着作10余部。代表性成果有刻漏精度模拟实验、机发论等。刻漏精度模拟实验证明了中国古代相关计时技术世界第一;关于机发论的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对于事物运动变化的控制机理有独特的认识,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体现得尤为鲜明。在中国科大科技史学科的早期发展中,李先生承担学术组织工作,为学科的创立和初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科技史界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带着学科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同时李先生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学科和全国科技考古协会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为科技考古专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率先发展起来做出自己的贡献。

王利[7](2021)在《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学教材的元分析》文中提出21世纪的序幕拉开,新时期师范教育的推进也促使我国教育学教材的建设迈进新的发展阶段。现如今的教育学教材版本繁多,仔细一看,眼花缭乱的教育学教材呈现出的内容、体系却不尽相同。虽是提倡创新,只在形式上看到创新,却难以看到在内容上、逻辑上的创新,却难突破传统教育学的框架。同时,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化也促使我们去审视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对元教育学的反思开始,对教育学本身的思索也在不断深化。本研究以元教育学作为理论基础,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在建国以来出版的教育学教材、相关国外教育家的着作共计103本文本作为研究样本,对其进行反思性的分析。文本处理软件主要采用Nvivo 11进行统计和词频分析,主要框架是以教育学教材的“点”、“线”、“面”的内在逻辑进行,即分别从教育学教材的逻辑起点、理论框架、话语体系这三方面展开。通过元教育学的视角由表及里梳理教育学教材自建国以来的发展轨迹,比较教育学教材的“大同小异”,并以外国教育家的着作作为对比分析,并以此反思我国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基于以上背景和研究方法,构成了本文的第一部分内容,即对本文的元教育学的研究视角进行了说明,紧接着本文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教育学教材展开了研究:首先是对教育学教材的逻辑起点分析。本章以教材的第一章或是绪论(导论)等作为分析文本,总结了国内诸多教材的逻辑起点发展与变化,并补充了国外教育家的着作的逻辑起点作为对比分析。其次是对教育学教材的理论体系分析。本章以教育学教材的目录作为分析文本,以教育学教材的章节数量、范畴即表述方式为始,探寻教材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联系,发现多数教材仍以凯洛夫教育学教材为蓝本对其中的“四大板块”进行增减,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板块,如教育改革、信息化等。最后是对教育学教材的语言分析。本章主要以教材中的诸概念和命题作为分析文本,从教育学概念的定义形式和命题的覆盖内容进行分析,从中归纳教育学教材在概念上多偏重实质定义,随着时代发展概念描述性定义、规定性定义在减少,而纲领性定义在增加。而在命题上,教育学教材中涉及的内容体现了时代性,如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表述等。从中可以看到教育学教材虽经历了模仿到创造的新形势,但在内容、框架上仍多沿用凯洛夫教育学的框架,但在这“大同”之下又有“小异”。如教育立法、教育评价等新概念与命题融入到原有体系中。以教育学教材为切入口探寻教育学的科学化之路,而教育学教材的再构建在未来仍需广大教育者不断奋进、不断创新。教育学教材建设作为师范教育的一部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教材如何编写既适合教师教学有适合学生学习仍是一个重要问题,既能展现教育学的理论又能为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所用仍是教材建设的最终目标。

陈慧超[8](2021)在《HPM视角下九年级学生数学认识信念转变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学生的数学认识信念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们的关注,许多研究都表明数学认识信念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起到一定的作用。关于个体认识信念的研究大多以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中学阶段学生的认识信念的研究仅停滞在认识论信念的维度构成及测量上,对于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数学信念或如何转变中学生的数学信念研究较少,笔者认为该领域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从1972年HPM组织成立开始到现在这40多年的时间里,数学史与数学教育这一领域的研究逐渐走向成熟,有研究表明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中对改善学生的数学认识信念具有一定的帮助。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为改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行动指南;探究HPM对九年级学生数学认识信念的影响,分析数学认识信念各维度的转变情况,扩展有关数学认识信念的研究方向;丰富对学生数学认识信念现状的调查研究。笔者将数学史融入到九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数学认识信念测量量表》对学生的数学认识信念进行量化,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发放给学生,对学生前后变化情况进行对比,观察学生数学认识信念的转变情况。通过SPSS分析得到学生数学认识信念的现状,通过问卷中各个题目在实验前后答题情况的对比,结合课堂实例及教师访谈的结果,得出学生数学认识信念的转变情况,结论如下:(1)从整体上来看,学生的整体数学认识信念有显着提高,融入HPM的数学教学对提升学生数学认识信念有一定的帮助。(2)从数学知识信念进行分析。对数学知识来源这一维度,学生已经开始产生改观,开始意识到数学知识并不是课本或者数学教师规定的,它是通过历代数学家的发现与钻研,经过一次次推理与验证逐渐发展而来,同样数学知识也可以来自于我们自己的经验与推理。对数学知识确定性这一维度,学生也发生了一些改变,逐渐向“知识是可变化的,每个问题有多种答案的”这一观点转变。而数学知识的结构性和数学知识的判断这两个维度,没有发生显着性转变。(3)从数学学习信念进行分析。对数学学习能力这一维度,学生在实验前对这一维度的认知较为正确,实验前后基本无显着变化。对数学学习速度这一维度,学生同样具备良好的信念,数学史对学生数学学习速度这一维度的信念转变所起作用较小。数学学习方式这一维度是数学认识信念的八个维度中信念最好的,学期前后对比没有显着差异。对数学学习动机这一维度,从前后数据对比发现学生逐渐由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

段乔雨[9](2021)在《美学取向的教科书研究》文中认为

王秀芳[10](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二、认真开展数学方法论与数学教育的研究——第二届全国数学哲学学术讨论会在曲阜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认真开展数学方法论与数学教育的研究——第二届全国数学哲学学术讨论会在曲阜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考古科技史及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回顾
    (一)20世纪上半叶的考古科技史
    (二)20世纪50至70年代的考古科技史
    (三)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考古科技史
    (四)21世纪初的考古科技史
二、考古科技建制化的过程
    (一)机构设置
    (二)课程与教材
    (三)学术期刊
    (四)学术会议与科技社团
三、几点思考
    (一)考古学的科学属性
    (二)“考古科技”与“科技考古”
    (三)考古科技人才培养
    (四)考古科技的未来
四、结语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
第一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资源与时代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走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特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一)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血脉
        (二)熔铸和培育时代精神的沃土
        (三)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智慧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属性和文化价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兼具开放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间的紧密关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升文化涵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
        (二)推动文化传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选择
        (三)增强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追求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逻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逻辑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逻辑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曲折发展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步深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总结
        (一)坚持党的领导延续中华民族千年文脉
        (二)坚持马克主义指导地位厚植民族根基
        (三)把握“生命线”释放文化培根铸魂效能
第四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诉求
    一、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机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挑战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机遇
    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聚焦教育根本问题,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
        (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双创”原则为实践指南
        (三)立足思政阵地渠道,科学制定融入基本思路
第五章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
    一、立足内在规律把握实践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三)显性融入与隐性融入相统一
    二、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创新融入路径
        (一)融入理论武装夯实青年学生思想成长成熟的文化基石
        (二)融入学科教学促进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统一
        (三)融入日常教育丰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与实践
        (四)融入队伍建设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实保障
    三、依托“大思政”工作格局创新融入的实践模式
        (一)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推进传统文化有效融入
        (二)衔接主渠道与主阵地提高育人化人的实效性
        (三)运用“互联网+”模式加强线上文化浸润与引领
        (四)构建文化传承的学校、家庭、社会多维支撑
        (五)建立动态反馈机制促进融入的质效不断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4)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相关研究综述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三章 高中数学概念深度学习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2 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3.3 高中教师数学概念深度教学的访谈记录整理及分析
第四章 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流程建构
    4.1 深度学习路线
    4.2 实现深度学习路线的模型建构
    4.3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流程建构
第五章 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设计
    5.1 “弧度制”概念教学设计
    5.2 “三角函数”概念教学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促进高中数学概念深度学习的建议
    6.3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高中数学概念的深度学习现况调查
附录 Ⅱ 访谈问题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5)HPM视角下小学分数教学史料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内容
        三、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意义
        二、创新之处
    第三节 文献探讨
        一、关于分数教学的文献探讨
        二、关于HPM理论的文献探讨
        三、文献述评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对象
第二章 HPM视域下小学分数教学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HPM理论概说
        一、HPM理论的思想渊源
        二、HPM理论的内容概述
    第二节 HPM理论应用于小学分数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契合课程标准之要求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三、有助于促进学生情感与文化素养的提升
第三章 小学数学教材中分数教学内容及其史料探析
    第一节 小学数学教材中分数教学内容的体现
        一、小学分数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分布
        二、小学数学教材中分数教学内容的梳理与分析
    第二节 小学数学教材中分数教学史料的分析
        一、分数教学史料在教材中的分布
        二、小学数学教材中分数教学史料内容的梳理与分析
第四章 小学分数教学史料的挖掘整合及应用
    第一节 小学分数教学史料的挖掘
        一、分数教学史料的收集
        二、分数教学史料的来源
        三、分数教学史料的性质
        四、分数教学史料的分类
    第二节 小学分数教学史料的整合
        一、分数史料融入分数教学的原则
        二、分数史料与分数知识点的对应
    第三节 小学分数教学史料的应用
        一、“约分”课例的选择
        二、“约分”数学史相关材料
        三、“约分”教学的案例设计
        四、“约分”案例分析与评价
第五章 研究建议与不足
    第一节 研究建议
        一、数学史料的收集
        二、数学史料的选择
        三、数学史料的应用
    第二节 研究不足
        一、史料收集不够全面
        二、国际视野略显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李志超教授学术成长经历及其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缘由
    2. 研究综述
    3. 研究资料与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和拟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家世和主要经历
    1.1 家世和教育经历
    1.2 在北京大学的工作经历(1960—1974)
    1.3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工作经历(1974—1998)
    1.4 退休生活(1998—2020)
    小结
第二章 科技史研究
    2.1 科技史研究的肇始及尝试
        2.1.1 科技史研究的肇始
        2.1.2 科技史研究的尝试
    2.2 关于古代仪器的考证、复原
        2.2.1 有关黄道游仪的考证、复原
        2.2.2 有关水运浑象仪与候风地动仪的考证、复原
        2.2.3 有关水运仪象台的考证、复原
    2.3 关于中国科学思想史的研究
        2.3.1 关于机发论的研究
        2.3.2 关于《灵宪》天体物理思想的研究
        2.3.3 关于《管子·水地》的研究
    2.4 关于科技汉语史的研究
        2.4.1 缘起——“一字师”
        2.4.2 实践——科技训诂
        2.4.3 集裘——《科技古汉语》
    小结
第三章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3.1 科技史学科建设
        3.1.1 筹建自然科学史研究室
        3.1.2 主持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工作
    3.2 科技考古早期的建制化
        3.2.1 组织建立考古协会
        3.2.2 科技考古教学工作的尝试和学术交流
    3.3 人才培养
        3.3.1 人才培养的理念
        3.3.2 人才培养结果
    小结
结语与展望
    1. 结语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李志超先生年谱
附录2 李志超先生着作
附录3 李志超先生指导的科技史研究生名单及学位论文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7)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学教材的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对中国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困惑
        (二)对教育学教材实际使用的思考
    二、研究问题
        (一)核心问题
        (二)具体问题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文献综述
        (一)对元教育学的相关研究
        (二)对教育学教材的研究
        (三)教育学教材的历史沿革研究
        (四)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五、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元分析:教育学教材的理论分析视角
    一、元理论、元教育学的历史追溯
        (一)元理论滥觞
        (二)元教育学溯源
    二、元分析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教育学教材从何开始:逻辑起点分析
        (二)教育学教材如何构建:理论体系分析
        (三)教育学教材如何阐述:教材语言分析
    三、元分析视角下的教材文本选择
第二章 建国后教育学教材的逻辑起点分析
    一、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一)教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二)教育学教材的逻辑起点
    二、教育学教材的逻辑起点
        (一)教育学教材的逻辑起点概览
        (二)教育学教材逻辑起点的阐述方式
        (三)与外国教育着作逻辑起点的区别
    三、教育学教材的逻辑起点的元分析
        (一)一以贯之的“学科情结”
        (二)教育实践特性的凸显
        (三)由逻辑起点到范畴体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国后教育学教材的理论体系分析
    一、教育学教材理论体系形成的背景
        (一)传统教育学教材的逻辑结构再鉴
        (二)中俄典型教育学教材的发展现状
    二、教材理论体系的概览与特征
        (一)章节数量、范畴及表述方式
        (二)教材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联系
        (三)独具特色的教材理论体系
    三、教材理论体系变化的元分析
        (一)本同末离:教材理论体系之共性与个性
        (二)时异事异:教材理论体系变化之反思
        (三)同源异流:从“学科体系”转向“问题取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国后教育学教材的语言分析
    一、教材中教育学诸概念之辩
        (一)教材中教育学诸概念概貌
        (二)教材中教育学概念的定义形式
    二、教材中教育学诸命题之辩
        (一)教材中教育学诸命题概貌
        (二)教材中教育学诸命题之思
    三、教材语言变化的规律性
        (一)与时俱进:概念与命题的语言陈述与社会发展同步
        (二)去故就新:教育学研究与学科进展提供新学术成果
        (三)他山之石:外国教育理论和跨学科的借鉴
    四、教材中的语言意义与教育学认识论
        (一)概念与命题的模糊性
        (二)教育学的“规范研究”
        (三)教育学认识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HPM视角下九年级学生数学认识信念转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数学课程改革背景
    1.2 数学史与数学教学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HPM理论的文献综述
        2.1.1 国外HPM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HPM的研究现状
        2.1.3 HPM的研究意义
        2.1.4 HPM的研究内容
    2.2 数学认识信念的文献综述
        2.2.1 信念的内涵
        2.2.2 数学认识信念的内涵
        2.2.3 数学认识信念维度的划分
        2.2.4 数学认识信念的测量
    2.3 HPM视角下数学教材的现状分析
        2.3.1 基于HPM的数学教材研究
        2.3.2 数学史融入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分析
第3章 研究设计及实施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对象及研究工具
    3.4 数学认识信念调查问卷的编制与修订
        3.4.1 维度的定义
        3.4.2 问卷的编制
        3.4.3 被试选择
        3.4.4 量表的测试与修改
第4章 九年级学生数学认识信念的调查问卷分析
    4.1 九年级学生数学认识信念现状分析
        4.1.1 整体性现状分析
        4.1.2 知识信念与学习信念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4.1.3 关于性别的差异分析
        4.1.4 不同班级之间的差异分析
    4.2 学生数学认识信念转变结果分析
        4.2.1 九年级学生数学知识信念转变情况分析
        4.2.2 九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信念转变情况分析
第5章 九年级学生数学认识信念的课堂实录分析
    5.1 HPM视角下弧长及扇形面积教学设计
        5.1.1 圆的面积以及圆周率π的数学史
        5.1.2 课堂记录
        5.1.3 课堂分析
    5.2 教师访谈
        5.2.1 访谈对象
        5.2.2 访谈结果
        5.2.3 结果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教学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10)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三、推进医学改革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认真开展数学方法论与数学教育的研究——第二届全国数学哲学学术讨论会在曲阜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数学文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D]. 赵云娜. 西南大学, 2021
  • [2]中国考古科技史及几点思考[J]. 潜伟. 南方文物, 2021(03)
  •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秦冰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研究[D]. 李雪.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HPM视角下小学分数教学史料探微[D]. 卓小仃. 闽南师范大学, 2021
  • [6]李志超教授学术成长经历及其贡献[D]. 章燕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8)
  • [7]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学教材的元分析[D]. 王利.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8]HPM视角下九年级学生数学认识信念转变的研究[D]. 陈慧超.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9]美学取向的教科书研究[D]. 段乔雨.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10]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认真开展数学方法论和数学教育研究——第二届全国数学哲学学术研讨会在曲阜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