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辽代庆州白塔建塔碑铭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若水[1](2015)在《辽代佛教寺院的营建与空间布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辽代是中国历史上佛教信仰最为兴盛,佛教寺院营建活动最为发达的时代之一。辽代寺院的源流直接来自唐代北方地区,又在二百余年的发展中受到契丹统治阶层的影响,形成了与宋地不同的面貌,对后世的金元时代寺院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正史、行纪、石刻和地方志等相关文献的收集与分析,结合地面寺院建筑实例、考古遗址等材料,系统整理了文献和遗物遗迹中所见的三百余处辽代新建和在辽代存续的寺院的相关情况,并以这些寺院为研究基础,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对辽代寺院的营建和空间布局情况进行了研究。宏观层面,本文将辽代二百余年的寺院营建活动,区分为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圣宗,兴宗至辽亡四个发展阶段,厘清了辽代寺院营建活动的发展变化历程,以及各阶段营建活动的特点。同时,考察了在辽代寺院鼎盛的时期,辽国全境各地区寺院的总体分布趋势,明确了五京道区域内各自的寺院分布中心。中观层面,本文以建寺功德主的身份为基准,将辽代寺院区分为公共寺院与功德寺两种类型,分别探讨了平民邑社建寺、官府建寺和贵族建寺活动的不同运作方式,以及功德主在建寺活动中的不同作用。重点研究了由官府兴建的三学寺和由贵族兴建的坟寺这两种在辽代兴起的特殊类型寺院的营建情况。并整理了上京、中京、南京三座京城和三十七座地方州县城市城内和附近寺院的分布,讨论了辽代城市寺院与城市的位置关系,以及寺院的选址原则。微观层面,本文以各单一寺院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寺院内佛殿、讲堂、佛塔、经藏、廊庑等主要组成部分的建筑空间形式和内部陈设方式。在此基础上,讨论辽代寺院的殿阁配置模式。明确辽代寺院的基本布局模式为前殿后堂,并有中轴线殿前后设高阁,主殿前设次要殿堂和院落两侧对峙双楼三种主要的发展形式。再次,以主殿的面阔间数为基准,将辽代寺院的基址规模分为三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身份的功德主。再次,本文研究了辽代寺院不设子院而在周边地区设置下院属寺的情况,阐明了产生这一情况的宗教社会背景。最后,本文结合辽代城市建立时的移民情况,讨论了辽代寺院空间布局的源流。
尤李[2](2015)在《辽代庆州白塔建塔碑铭再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结合文献材料对辽代庆州释迦佛舍利塔(简称庆州白塔)的三方建塔碑铭——《庆州圆首建塔碑铭》、《庆州白塔螭首造像建塔碑》和《庆州五层塔室碑铭文》进行再考察,揭示出:碑文中的"南阎浮提"既体现契丹皇室崇佛,又显示其认同中原文化;庆州白塔的布置和装饰反映舍利与陀罗尼信仰交融,同时还蕴含弥勒信仰;碑刻题名中的庆州僧官和白塔均为佛教渗入契丹核心区域并发展壮大的写照。白塔的螭首造像碑受中原文化影响。碑刻中的世俗官吏题名恰可补正史之缺略。
张小杨[3](2019)在《辽塔考述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公元10世纪前后,契丹游牧民族在中国北方草原逐渐崛起,在唐末五代乱世之中积蓄力量,稳步发展。会同元年收取幽云十六州,统和二十四年签订澶渊之盟,其统治长达219年。在此期间,历代君主皆有佛教寺院及佛塔营建活动,至兴宗起,崇佞释教,大肆树塔营建寺院,其佛塔广泛分布于辽境各处。辽塔遗存数量丰富,地上遗存多达八十余处,在已有的大范围建筑调查的基础之上,笔者通过历代方志、史料、金石志以及民国早期调查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官方测绘调查及考古发掘,进行考证梳理,大致形成一份辽时期佛塔营建考述,终总结170余例辽塔案例。在通考基础之上,首先对辽塔的建筑类型与时空分布、寺院布局等建筑及时代地域特点进行归纳总结,绘制辽佛塔分布地图。其次对辽塔突出特征——壁饰造像题材与舍利瘗埋类型进行图像学与考古学分类,试图从辽塔的外在表现分析其反映的佛教思想内涵。
刘翔宇[4](2015)在《大同华严寺及薄伽教藏殿建筑研究》文中认为不乏杰出案例的辽代建筑,是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对辽代建筑所做的研究对理解唐宋变革时期的建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探寻中古时期建筑设计规律、建筑文化现象,以及建筑背后所折射的宗教思想的关键。本文以学界对辽代建筑已有的高水平研究为基础,聚焦于相对被前人所忽视却极为重要的大同华严寺以及薄伽教藏殿,在辽代建筑整体及辽代多元社会文化背景的视角下所做的个案综合研究。论文首先对华严寺自辽代创立以来至今的各时期兴衰过程及缘由展开了详细的论述,尤其重新发掘了华严寺之于辽代政权及国家宗教文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考察其作为研究对象,在学术史各阶段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与价值。进而以薄伽教藏殿目前最为详实的调查报告为支撑,在分析辽代建筑形象总体发展进程以及对辽代建筑中一种具有特殊含义的装饰手段的探寻中,理解薄伽教藏殿的外部形象,随即对其在当时佛教观念影响下形成的完整内部宗教空间设计进行解读。
王珊,李晓岑,陶建英,郭勇[5](2019)在《辽代庆州白塔佛经用纸与印刷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1989年,文物部门在对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庆州古城内的辽代白塔(释迦佛舍利塔)进行抢救性维修时,发现塔刹内藏有一批辽代佛教文物,其中包括纸本佛经经卷246件(幅)、经书2册[1]。这批密藏是继应县木塔、天宫寺塔发现辽经后的又一重大新发现,对于研究辽代雕版印刷和造纸技术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有关庆州白塔佛经的研究,目前多集中于雕版印刷和佛经装帧方面,对于佛经用纸及佛经印刷的细节考察尚未开展或不够深入。为进一步研究辽代造纸技术的源流,挖掘庆州佛经印刷品的科学价值,并由此开展对文物的保护工作,
汪盈[6](2021)在《辽代楼阁塔构造问题初探——基于田野考古发掘的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辽代楼阁塔是辽塔的一种重要建筑类型,实例分布地点重要,体量庞大,出土佛教遗物珍贵,其结构和功能较其他辽塔类型更为复杂,是辽塔乃至及辽代城市、辽代建筑和辽代佛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一号塔基田野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拟从塔身、塔基、塔宫及舍利安置等三个方面,对辽代楼阁塔地面实例遗存的构造问题做一次再观察和初步探讨。
魏聪聪[7](2019)在《辽代画院待诏张文甫小考》文中认为庆州白塔圆首建塔碑碑文记载一位辽代宫廷画家张文甫,其官职为画院待诏。本文认为塔心室壁画是由张文甫等7人,历时3年,合作完成。本文着力对张文甫本人及其绘画风格进行考证分析,认为他是一位时代相对可考,有作品流传,又有碑文资料记载的辽代官方画家。这也是迄今为止,辽代画家中人物与其作品可以对应的第一人,这为辽代绘画史的研究增添了珍贵的图像资料。
谷赟[8](2013)在《辽塔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所关注的对象是辽代佛塔(以砖石结构塔为主体)。辽代佛教建筑遗存在中国宗教美术古迹中数量相对多,进行研究的大多为建筑史学者,但美术史领域内对展开的讨论较少。笔者通过对内蒙古、辽宁、河北等地部分辽代砖塔遗迹的实地考察,以及文献材料和研究成果的梳理,试图从整体上对中国境内的辽代砖塔的佛塔塑像、瘗埋制度、信仰等问题展开讨论。论文分为四章,导论是对辽塔的现状和研究史进行概述和梳理,并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第一章涉及问题较多。第一方面,辽塔的大量出现是在辽圣宗即位之后,并且在兴宗、道宗时期,塔型趋于定式,这可以被看做是辽塔典型样式的繁荣时期。第二方面,从辽代佛事的推进找到辽代政治与佛事建筑营造的关系,从而提出有别于建筑史、更为贴近美术史研究的问题线索。第三方面,讨论辽塔塔型和图像、信仰之间的关系。第四方面,辽代通过对中原政权的军事行动,完成了领地扩张、人口扩充、技术学习等汉文化的快速学习和积累。第五方面,辽人对大量前代的佛教建筑、遗迹进行了修缮,接续了前代的佛教建筑、塑像传统。在此选重要几例进行分析。第二章专题讨论辽代的过去七佛信仰。从过去七佛在辽代的几种表现形式入手,找到过去七佛所依据的译经文本,找出七佛和陀罗尼经咒的密切关系,以及在具体的佛事活动中体现出来“护国”、“护法”的思想。第三章分三大部分,第一节讨论辽塔外部图像所涉及的信仰问题。第二节讨论辽塔的瘗埋制度,包括《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无垢净光陀罗尼经咒》对安葬舍利的影响。塔和墓葬有着诸多密切的联系。第四章,讨论辽塔“影”与“镇”两个功能。论文的结语部分,对全文所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
孟诗琪[9](2021)在《应县释迦塔出土《妙法莲华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辽代佛教上承唐代,下接金代,是中国佛教史篇章中的重要一页。辽代统治者从崇佛到佞佛,经历了两个多世纪。辽统辖的大同地区为辽五京中的西京,这一地区既是军事要塞,又是经济文化中心。西京地区自古以来便有着深厚的佛学底蕴,在辽代统治者的支持下,西京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发展,其辖区内塔寺不断的矗立起来,其中最为着名的就是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这座佛塔建于道宗时期,几经兴衰,历经千年,依然屹立不倒。应县释迦塔作为辽代佛教遗迹留存至今,其价值一直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970年后在释迦塔佛像内发现了一批“装藏”文献,“装藏”文献的再现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成为研究者研究的重点。释迦塔所出的这批遗存文献尤以佛经居多。本文着重讨论了释迦塔遗存佛经文献中的《妙法莲华经》,在目前学术界对释迦塔内《妙法莲华经》题记、语言、第5号刻经研究的基础上,对《妙法莲华经》的版本进行深入研究。首先以庆州白塔的装藏仪轨为例对比分析了释迦塔内《妙法莲华经》装藏渊源,其次对塔内的《妙法莲华经》遗存状况从装帧的角度上做了整理,此经虽有缺本,但也是释迦塔遗存佛经文献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部经典。最后笔者将此经与《大正藏》对勘并从译本、版式、分卷三个角度对其版本进行分析,认为此经为鸠摩罗什译本,因其版式各异,存在多种不同的版本,并指出整理者对塔内八卷本《妙法莲华经》分卷划分的错误,可供将来研究八卷本《妙法莲华经》源流问题提供参考。
德新,张汉君,韩仁信[10](1994)在《内蒙古巴林右旗庆州白塔发现辽代佛教文物》文中指出 辽庆州白塔名释迦佛舍利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索布日嘎苏木,南距旗所在地大板镇98公里(图一)。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陵及奉陵邑”——庆陵及庆州城遗址内,属遗址地面仅存的一座辽代佛塔建筑。塔平面八角形,共七级,属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形制,总
二、辽代庆州白塔建塔碑铭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代庆州白塔建塔碑铭考(论文提纲范文)
(1)辽代佛教寺院的营建与空间布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范围 |
1.3 研究资料 |
1.3.1 建筑遗存 |
1.3.2 历史文献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基础 |
1.5.1 早期外国学者进行的调查研究 |
1.5.2 营造学社的调查和研究 |
1.5.3 建国后的研究工作 |
第2章 辽代佛教寺院个案研究 |
2.1 上京道 |
2.1.1 临潢府天雄寺 |
2.1.2 临潢府节义寺(义节寺) |
2.1.3 临潢府西山坡寺院址 |
2.1.4 庆州白塔所在寺院 |
2.2 东京道 |
2.2.1 乾州医巫闾山崇仙寺 |
2.2.2 懿州宝严寺 |
2.3 中京道 |
2.3.1 大定府外城西南隅寺院(或为镇国寺) |
2.3.2 兴中府(朝阳)延昌寺 |
2.3.3 兴中府灵感寺 |
2.3.4 兴中府三学寺 |
2.3.5 宜州(义县)奉国寺 |
2.3.6 宜州厅峪道院 |
2.3.7 岩州觉华岛海云寺 |
2.3.8 义州静安寺 |
2.4 南京道 |
2.4.1 析津府(北京)奉福寺 |
2.4.2 析津府大延寿寺 |
2.4.3 析津府大悯忠寺 |
2.4.4 析津府天王寺 |
2.4.5 析津府归义寺 |
2.4.6 析津府大悲阁(圣恩寺) |
2.4.7 析津府开泰寺(圣寿寺) |
2.4.8 析津府大昊天寺 |
2.4.9 析津府竹林寺 |
2.4.10 析津府法云寺 |
2.4.11 析津府仙露寺 |
2.4.12 析津府弘法寺 |
2.4.13 析津府延洪寺(延洪禅寺) |
2.4.14 析津府永泰寺 |
2.4.15 析津府传法院 |
2.4.16 析津府永安寺 |
2.4.17 析津府华严寺 |
2.4.18 析津府耶律仁先造塔 |
2.4.19 析津府弘业寺 |
2.4.20 析津府安次县祠?里寺院 |
2.4.21 析津府永清县崇教院 |
2.4.22 析津府新仓镇(宝坻)广济寺 |
2.4.23 涿州(涿州)超化寺瓦井村下院 |
2.4.24 涿州三盆山崇圣院 |
2.4.25 涿州新城县开善寺 |
2.4.26 涿州归义县洪福寺 |
2.4.27 易州(易县)开元寺 |
2.4.28 易州圣塔院 |
2.4.29 易州涞水县金山演教院 |
2.4.30 蓟州(蓟县)独乐寺 |
2.4.31 蓟州玉田县永济务天宫寺 |
2.4.32 景州(遵化)陈宫山观鸡寺 |
2.5 西京道 |
2.5.1 大同府(大同)大华严寺 |
2.5.2 大同府普恩寺 |
2.5.3 大同府大石窟寺 |
2.5.4 蔚州飞狐县(涞源)阁子院 |
2.5.5 应州(应县)宝宫寺 |
2.5.6 朔州(朔州)林衙院 |
2.5.7 朔州栖灵寺 |
第3章 辽代佛教寺院的发展阶段与空间分布 |
3.1 辽代佛教寺院营建的发展阶段 |
3.1.1 初始期——太祖、太宗时期 |
3.1.2 过渡期——世宗、穆宗时期 |
3.1.3 发展期——景宗、圣宗时期 |
3.1.4 鼎盛期——兴宗时期至辽亡 |
3.2 辽代寺塔的空间分布 |
3.2.1 上京道 |
3.2.2 东京道 |
3.2.3 中京道 |
3.2.4 南京道 |
3.2.5 西京道 |
第4章 辽代佛教寺院的功德主与寺院性质 |
4.1 公共寺院 |
4.1.1 邑社兴建的寺院 |
4.1.2 官府兴建的寺院 |
4.2 功德寺 |
第5章 辽代城市佛教寺院的选址 |
5.1 京城佛教寺院的选址 |
5.1.1 上京临潢府 |
5.1.2 中京大定府 |
5.1.3 南京析津府 |
5.2 地方城市佛教寺院的选址 |
5.3 城市寺院的选址规律 |
5.3.1 寺院靠近城市主要道路 |
5.3.2 市心设置佛阁 |
5.3.3 城内寺院的对应关系 |
5.3.4 寺院位于城市附近的高地 |
5.3.5 对于城市西北方向的重视 |
第6章 辽代佛教寺院的空间布局 |
6.1 寺院中主要建筑的空间形式 |
6.1.1 佛殿 |
6.1.2 法堂、讲堂 |
6.1.3 佛塔 |
6.1.4 经藏 |
6.1.5 廊、庑与洞 |
6.2 寺院中心院落的殿阁配置 |
6.2.1 基本模式 |
6.2.2 发展形式 |
6.2.3 塔在寺院中的位置 |
6.3 寺院等级与基址规模 |
6.4 辽代佛寺中的下院制度 |
6.5 辽代佛教寺院空间布局的源流与影响 |
6.5.1 来自渤海国的影响 |
6.5.2 来自河北地区的影响 |
6.5.3 辽宋两国间的交流 |
第7章 结论 |
7.1 辽代寺院营建活动的发展阶段 |
7.2 辽国全境寺院的分布趋势 |
7.3 寺院的类型 |
7.4 城市寺院的选址规律 |
7.5 寺院的空间布局模式 |
7.6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文献和遗迹中所见的辽代佛教寺院列表 |
附录B 辽代佛教寺院营建年表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辽代庆州白塔建塔碑铭再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南阎浮提 |
二、舍利与陀罗尼信仰交融 |
三、《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与弥勒信仰 |
四、建塔碑铭所见之庆州僧官 |
五、关于螭首造像碑 |
六、建塔碑刻所见之官吏 |
(3)辽塔考述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范围 |
1.2 研究现状 |
1.2.1 早期以日本为主的外国学者调查 |
1.2.2 营造学社的奠基作用 |
1.2.3 1949年后全面的调查、发掘与研究 |
1.2.3.1 以国家为主导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公布 |
1.2.3.2 新考古资料的发掘 |
1.2.3.3 大范围的调查与测绘 |
1.2.3.4 文献材料的发现与整理 |
1.2.3.5 全面的综合研究 |
1.2.4 小结 |
1.3 研究方法与材料 |
1.4 研究目的 |
1.5 选题意义 |
2 文献与遗址中的辽塔 |
2.1 说明 |
2.1.1 各京道辽塔分布情况综述 |
2.1.2 各京道辽塔分布图 |
2.1.3 重要辽塔举例 |
2.1.4 各京道辽塔情况一览表 |
2.1.5 图表 |
2.2 上京道 |
2.2.1 上京西坡塔遗址 |
2.2.2 庆州释迦佛舍利塔(庆州白塔) |
2.2.3 上京道辽塔情况一览表 |
2.2.4 上京辽塔图表 |
2.3 东京道 |
2.3.1 东京辽阳府广佑寺塔(辽阳白塔) |
2.3.2 黄龙府农安辽塔(隆安塔) |
2.3.3 祥州万金塔(农安万金塔) |
2.3.4 沈州无垢净光舍利塔(沈阳塔湾塔) |
2.3.5 沈州崇寿寺白塔 |
2.3.6 辽州辽滨塔 |
2.3.7 崇兴寺东塔 |
2.3.8 懿州宝严寺塔(阜新塔营子塔) |
2.3.9 东京道辽塔情况一览 |
2.3.10 东京道辽塔图表 |
2.4 中京道 |
2.4.1 中京感圣寺塔(宁城大明塔) |
2.4.2 霸州兴中府延昌寺塔 |
2.4.3 霸州姚汉英造舍利塔 |
2.4.4 霸州灵感寺释迦佛舍利塔(朝阳南塔) |
2.4.5 霸州释迦定光二佛舍利塔 |
2.4.6 建州黄花滩塔 |
2.4.7 建州八棱观塔 |
2.4.8 海云寺空通山悟寂院舍利塔(白塔峪塔) |
2.4.9 精严禅寺塔(喀左大城子塔) |
2.4.10 阜新东塔山塔(红帽子乡塔)与吕舟大师塔 |
2.4.11 中京道辽塔分布一览表 |
2.4.12 中京道辽塔图表 |
2.5 南京道 |
2.5.1 仙露寺塔 |
2.5.2 天王寺舍利塔 |
2.5.3 奉福寺塔 |
2.5.4 大延寿寺双塔 |
2.5.5 大悯忠寺塔 |
2.5.6 燕京大昊天寺宝塔 |
2.5.7 永安寺舍利塔 |
2.5.8 罗汉院八大灵塔 |
2.5.9 广济寺木塔 |
2.5.10 井亭院舍利塔 |
2.5.11 房山北郑院塔 |
2.5.12 云居寺内塔 |
2.5.13 涿州云居寺塔与智度寺塔 |
2.5.14 蓟州独乐寺白塔 |
2.5.15 蓟县天成寺舍利塔 |
2.5.16 丰润大天宫寺塔 |
2.5.18 南京道辽塔一览 |
2.5.19 南京道辽塔图表 |
2.6 西京 |
2.6.1 应州宝宫寺释迦塔 |
2.6.2 丰州宣教寺塔 |
2.6.3 蔚州南安寺塔 |
2.6.4 辽西京道佛塔情况一览表 |
2.6.5 辽西京道佛塔图表 |
3 辽塔建筑形制与时空分布 |
3.1 建筑形制 |
3.1.1 密檐式塔 |
3.1.2 楼阁式塔 |
3.1.3 复合式塔 |
3.1.4 华塔 |
3.1.5 单檐塔 |
3.2 平面 |
3.3 时代与地域分布 |
3.4 佛塔在寺院中的布局 |
3.5 小结 |
4 辽塔相关问题研究 |
4.1 砖塔塔身壁饰造像题材 |
4.1.1 过去七佛与大日如来 |
4.1.2 金刚界五方佛 |
4.1.3 八大灵塔 |
4.1.4 八大菩萨 |
4.1.5 明王与天王像 |
4.1.6 圆觉经 |
4.1.7 佛说八大吉祥经 |
4.1.8 其他 |
4.2 瘗埋舍利类型 |
4.2.1 真身舍利 |
4.2.2 法舍利 |
4.2.2.1 经塔、法舍利塔、香泥小塔 |
4.2.2.2 石经幢 |
4.2.2.3 藏经 |
4.2.3 感应舍利 |
4.2.3.1 隋仁寿分舍利 |
4.2.3.2 建圆寂道场 |
4.2.4 定光佛舍利 |
4.2.5 塔墓、塔幢互融 |
4.2.6 小结 |
4.3 辽塔反映的辽代佛教信仰 |
4.4 辽塔功能探索 |
5 结语 |
5.1 辽塔通考以及形制、分布特点 |
5.2 辽塔所反映的辽代佛教信仰 |
5.3 辽塔功能探索 |
5.4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 无出土位置的辽塔金石文献信息 |
作者简历 |
(4)大同华严寺及薄伽教藏殿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为何研究华严寺及薄伽教藏殿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基本研究材料 |
四、研究基础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六、论文结构 |
七、论文收获与未尽事宜 |
第一章、百年以来大同华严寺的调查研究 |
第一节、初现辽代建筑:日本学者的调查与研究 |
一、伊东忠太的发现 |
二、关野贞的两次调查与断代 |
三、村田治郎的调查与研究 |
第二节、深入研究阶段:中国营造学社的调查与研究 |
一、后来居上 |
二、辽、金、宋构之别 |
第三节、近五十年的调查与研究 |
一、文物保护主导下的调查与研究 |
二、欧美学者的研究 |
第二章、大同华严寺的千年历史走向 |
第一节、肇自元魏、李唐之说 |
一、溯源 |
二、正统观念下的附会 |
第二节、辽代华严寺的创立与扩建 |
一、战乱之地大同 |
二、辽兴宗建寺的背景 |
三、辽道宗敕建大华严寺 |
四、华严寺的御容殿 |
第三节、高僧主导下的金、元两度重兴 |
一、金朝之华严寺 |
二、慧明、海云与蒙元时期的大华严寺 |
第四节、地方关怀下的明、清华严寺 |
一、废寺复立的华严寺 |
二、上、下华严的重修与地方支持 |
第三章、薄伽教藏殿调查补记和新识 |
第一节、薄伽教藏殿的建筑本体 |
一、台及地面 |
二、墙体及门窗 |
三、殿身铺作 |
四、柱、平面及用尺 |
五、梁架结构 |
六、藻井与平棊 |
七、建筑彩绘 |
八、屋盖 |
第二节、薄伽教藏殿的壁藏及天宫楼阁 |
一、藏身 |
二、壁藏铺作 |
三、钩栏华版 |
四、屋面 |
五、彩绘 |
第三节、薄伽教藏殿的塑像造型、服饰与妆銮 |
一、佛像 |
二、菩萨像 |
三、弟子像 |
四、供养人像 |
五、天王像 |
六、其他塑像 |
第四节、附属文物情况 |
一、牌匾 |
二、殿内碑刻 |
第四章、由斗栱组合及补间铺作驼峰解读辽代建筑和薄伽教藏殿外部形象 |
第一节、社会历史背景下的辽代建筑分期 |
第二节、从斗栱组合解读辽代建筑形象 |
一、结构需要亦或形象追求 |
二、七铺作斗栱组合的两种极端风格 |
三、薄伽教藏为代表的五铺作斗栱组合 |
四、杂糅并置的多样化斗栱组合 |
第三节、辽式驼峰与栱眼壁彩绘考 |
一、辽代建筑的补间铺作与驼峰 |
二、辽式驼峰的来源及表达内容 |
三、绘制与塑造:栱眼壁彩画与驼峰 |
第四节、尘世与净土的空间界限 |
第五章、薄伽教藏殿内部空间的宗教观念表达与设计 |
第一节、薄伽教藏殿反映的辽代佛教思想 |
一、末法观念下的薄伽教藏殿藏经、内部空间及三世佛 |
二、薄伽教藏殿对华严思想的具现化表达 |
第二节、薄伽教藏殿内部宗教空间设计 |
一、塑像的整体空间设计意匠 |
二、殿内的顶面设计及其对宗教空间环境的营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华严寺大事年表 |
附录二、华严寺石刻、题记文辑录 |
附录三、1980年代薄伽教藏殿维修前测绘测稿内容总录 |
附录四、新绘薄伽教藏殿测绘图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5)辽代庆州白塔佛经用纸与印刷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 |
(一) 辽朝与佛教 |
(二) 修建白塔和供养佛经的缘起 |
(三) 辽代的造纸、印刷概况 |
二关于庆州白塔佛经印刷品 |
(一) 三座辽塔佛经印刷品比较 |
(二) 对庆州白塔佛经印刷品的初步认识 |
三庆州白塔部分佛经用纸的观察检测和基本特征 |
(一) 观察检测 |
1. 外观观察和测量 |
2. 显微分析 |
3. 厚度、定量、紧度检测 |
4. 色差值、pH值、填涂料、写印色料溶解性 |
(二) 庆州白塔辽代佛经用纸的基本特征 |
四结语 |
(6)辽代楼阁塔构造问题初探——基于田野考古发掘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辽代楼阁塔概况 |
二、辽代楼阁塔的塔身构造 |
1. 木塔 |
2. 供登临砖塔 |
3.不供登临砖塔 |
4.辽上京一号塔基的再观察与比较 |
三、辽代楼阁塔的塔基构造 |
1. 木塔 |
2. 砖塔 |
3. 辽上京一号塔基的再观察与比较 |
四、辽代楼阁塔的塔宫和舍利安置 |
1. 木塔 |
2. 不供登临砖塔 |
3. 供登临砖塔 |
4.辽上京一号塔基的再观察与比较 |
五、小结 |
(7)辽代画院待诏张文甫小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张文甫是谁? |
二、张文甫画了什么? |
三、张文甫及其绘画风格 |
(8)辽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辽塔现状 |
第二节 辽塔的研究史 |
一、二十世纪初日本学者对辽塔的研究 |
二、二十世纪前期中国学者对辽塔的研究 |
三、二十世纪后期至今对辽塔的研究 |
第三节 问题与解决方案 |
第一章 辽塔分布、类型与传统 |
第一节 辽塔的繁荣时期 |
第二节 辽塔分布与辽佛事推进 |
第三节 塔型和图像、信仰 |
一、平面四边形 |
二、平面八角形 |
三、平面六边形 |
第四节 五代汉地技术、文化入辽 |
第五节 辽重修前代寺塔 |
一、寺塔的重修 |
二、石窟寺的重修 |
第二章 奉国寺与辽过去七佛信仰 |
第一节 “皇帝即佛”到“皇帝礼佛” |
第二节 七佛与陀罗尼信仰 |
一、过去七佛与陀罗尼经咒 |
二、辽宋关系与文化、佛教交流 |
三、陀罗尼经咒与护国思想 |
第三节 奉国寺与辽塔 |
一、辽之前的过去七佛图像 |
二、辽塔与过去七佛图像 |
第三章 辽塔的形制与信仰 |
第一节 塔和图像 |
一、辽塔的典型样式 |
二、《圆觉经》与天宁寺塔 |
第二节 朝阳地区塔的图像结构 |
一、延昌寺塔的传统 |
二、延昌寺塔与曼荼罗 |
第三节 舍利瘗埋 |
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与舍利瘗埋 |
二、《无垢净光陀罗尼经咒》与庆州白塔 |
第四章 “影”与“镇” |
第一节 影 |
第二节 镇 |
一、托塔天王和哪咤(那咤)信仰 |
二、镇压土龙 |
结语 |
一、辽佛教的特点 |
二、辽塔的结构、图像特点与信仰 |
三、辽塔的瘗埋制度与陀罗尼信仰 |
四、建筑史与美术史的关注点 |
附录 |
图版目录 |
参考书目 |
参考论文与考古报告 |
附表:有纪年辽塔一览表 |
附表:辽世系表 |
附表:庆州白塔覆钵相轮樘遗物分布表 |
致谢 |
(9)应县释迦塔出土《妙法莲华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辽代大藏经研究 |
(二)应县释迦塔《妙法莲华经》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辽代佛教与释迦塔的修建 |
第一节 辽代佛教概述 |
第二节 释迦塔的修建 |
第二章 释迦塔的“装藏”与《妙法莲华经》出土 |
第一节 释迦塔内佛像的“装藏” |
第二节 《妙法莲华经》出土遗存 |
第三章 《妙法莲华经》版本及流传 |
第一节 《妙法莲华经》版本分析 |
第二节 《妙法莲华经》的校勘价值 |
第三节 法华信仰在辽境的流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古籍文献 |
二.今人着作 |
三.论文类 |
后记 |
(10)内蒙古巴林右旗庆州白塔发现辽代佛教文物(论文提纲范文)
一层位分布 |
二形制结构 |
三主要遗物 |
(一)覆钵内遗物 |
(二)刹座内遗物 |
(三)钱币 |
四结语 |
四、辽代庆州白塔建塔碑铭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辽代佛教寺院的营建与空间布局[D]. 李若水. 清华大学, 2015(07)
- [2]辽代庆州白塔建塔碑铭再考[J]. 尤李.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 [3]辽塔考述及相关问题研究[D]. 张小杨. 浙江大学, 2019(03)
- [4]大同华严寺及薄伽教藏殿建筑研究[D]. 刘翔宇. 天津大学, 2015(08)
- [5]辽代庆州白塔佛经用纸与印刷的初步研究[J]. 王珊,李晓岑,陶建英,郭勇. 文物, 2019(02)
- [6]辽代楼阁塔构造问题初探——基于田野考古发掘的观察[J]. 汪盈. 南方文物, 2021(03)
- [7]辽代画院待诏张文甫小考[J]. 魏聪聪. 美术, 2019(05)
- [8]辽塔研究[D]. 谷赟. 中央美术学院, 2013(10)
- [9]应县释迦塔出土《妙法莲华经》研究[D]. 孟诗琪.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10]内蒙古巴林右旗庆州白塔发现辽代佛教文物[J]. 德新,张汉君,韩仁信. 文物, 19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