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脱氧三尖杉酯碱侧链酸(Ⅰ)的新合成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成韬[1](2013)在《海南粗榧愈伤组织增殖及抗褐变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运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分别对海南粗榧愈伤组织的诱导,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及抗褐变等方面进行研究,进一步为悬浮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其三尖杉酯碱次生代谢的调控提供实验基础。以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mannii Hk. f.)的枝条、叶为外植体材料进行愈伤组织诱导,采用升汞、次氯酸钠与臭氧为消毒剂,探讨了不同灭菌方法对海南粗榧外植体污染和细胞活性的影响,以降低海南粗榧在外植体消毒过程中的污染率。结果表明以升汞与臭氧复合处理的灭菌方法最佳,最佳灭菌条件为:采用75%酒精灭菌1min,然后臭氧灭菌30min,再用0.1%HgCl2溶液灭菌10min。在此灭菌条件下,外植体污染率5%,愈伤组织诱导率95%,外植体细胞活力比对照提高38%。并选取最佳灭菌条件以污染率为标准筛选出嫩叶为最适外植体材料。以海南粗榧愈伤组织为材料,通过测定愈伤组织的生长速率、PPO活性、POD活性和多酚含量,研究了抗褐变剂种类和浓度、激素种类和浓度、粗榧外植体对愈伤组织生长与褐变的影响。实验表明:添加0.5g·L-1PVP的培养基使愈伤组织在取得最大增长速率的同时有良好的抗褐变效果。以叶诱导出的愈伤组织褐变率比茎要低;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4mg·L-1NAA+0.1mg·L-1KT+30g·L-1蔗糖+6g·L-1卡拉胶+0.5g·L-1PVP。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条件为流动相:0.02mol/L;乙酸铵:甲醇=55:45;柱温:25℃;检测波长:288mm;进样量:10μL;流速:1.000mL/min。通过测定海南粗榧外植体提取物和愈伤组织发酵液提取物,发现提取物中均含有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
刘艳[2](2012)在《海南粗榧内生真菌CH1307鉴定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hainanensis Li)因其根、茎、叶中均含有抗癌活性成分三尖杉酯碱类化合物而备受关注,但由于其生长缓慢、繁殖困难,加之过度采伐、生存环境不断恶化,资源几近枯竭。受红豆杉内生菌产紫杉醇之启发,本课题组致力于从海南粗榧内生菌中寻找新途径。本研究首先对从海南粗榧韧皮部分离得到的产高三尖杉酯碱的内生真菌CH1307进行了鉴定。ITSrDNA序列系统发育树表明:该菌与链格孢属内的多个种聚在一个分支上,序列同源性达到99.8%以上。形态学分析发现,其在查氏酵母膏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绒状、稍厚、边缘不光滑的褐绿色菌落,其反面颜色为红褐色,直径为7.0cm,并且有浅红褐色的可溶性色素产生,但无渗出液渗出。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淡褐色的分生孢子梗,单生,直立,有隔,偶尔有分枝。而分生孢子也为淡褐色,链生,壁光滑,但处于链基部的孢子表面可见明显疣突,倒棍棒形或卵形,向顶端渐细成为锥形喙部,成熟的孢子具有3-7个横隔,有些具有1-3个纵隔,分隔处缢缩。因此确定该菌株为链格孢属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本实验室将其命名为细极链格孢CH1307。采用单次单因子实验方法优化细极链格孢CH1307产高三尖杉酯碱的培养基组成和液态发酵条件,研究了碳源、氮源、无机盐离子、微量元素、生长因子、初始pH值、装液量、接种量、转速、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前体物质等因子对细胞生长和高三尖杉酯碱产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细极链格孢CH1307的生长和产碱对转速和温度的适应范围较窄;Mg2+、Mn2+、生长因子和前体物质能显着提高高三尖杉酯碱的产量。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出培养条件中对高三尖杉酯碱产量有显着影响的因素,即葡萄糖浓度、硫酸镁浓度、复合Vb浓度和摇床转速,再通过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应用响应曲面分析法优化细极链格孢CH1307产高三尖杉酯碱的培养条件。结果表明,葡萄糖浓度和摇床转速对高三尖杉酯碱的产量有显着影响,而硫酸镁浓度和复合Vb浓度的效果则不显着。在实验范围内通过寻优获得细极链格孢CH1307产高三尖杉酯碱的最优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32g/L,蛋白胨2.5g/L, K2HPO41.5g/L, MgSO40.1g/L, KCl1.0g/L, MnSO40.01g/L,复合Vb0.125g/L,初始pH值自然,装液量100mL/250mL,接种量2%,培养条件为25℃,转速为145r/min。在最佳培养条件下,对细极链格孢CH1307的细胞生长、底物消耗及产碱规律进行监测,得到了相应的变化趋势图。对胞外提取物进行抗肿瘤活性研究发现,其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李裕林,谭镇,李绍白,黄飞跃[3](1983)在《献身化学事业的黄文魁教授》文中研究表明 黄文魁教授是我国化学界的后起之秀,是一位在有机化学科研和教学上卓有成就的化学家。他先后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复且大学和兰州大学。生前任中国化学会理事、《化学学报,和《化学通报,编委、甘肃省
李文科[4](1995)在《概述粗榧属类抗癌药“三尖杉酯碱”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概述粗榧属类抗癌药“三尖杉酯碱”的研究李文科(兰州医学院730000)粗榧属(三尖杉属)植物很多,也是我国的特产树种,资源丰富,分布广,为常绿小乔木。由于其中含有微量的酯类生物碱,民间久已用作消积、润肺和驱虫药,近年来曾用于治疗肿瘤等疾病。1963年...
黄文魁,潘鑫复,李裕林,陆见明,王永铿,李援朝[5](1977)在《脱氧三尖杉酯碱侧链酸(Ⅰ)的新合成法》文中研究说明 为了人工半合成脱氧三尖杉酯碱(Ⅲ),国外最初企图采用直接酰化法将侧链酸(Ⅰ)引至三尖杉碱(Ⅱ)母核,未能成功。我们尝试用分步改造结构的办法合成脱氧三尖杉酯碱(Ⅲ),获得预期结果,先后提出过两条合成路线。嗣后获悉国内外陆续有类似合成法的报导。如上所述,直接酰化法有过失败的教训,但由于侧链酸(Ⅰ)可能预先拆解成与天然构型(R-)一致的旋光异构体,如能用以合成立体专一的产物(脱氧三尖杉酯碱);可以节省贵重的原料——三尖
二、脱氧三尖杉酯碱侧链酸(Ⅰ)的新合成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脱氧三尖杉酯碱侧链酸(Ⅰ)的新合成法(论文提纲范文)
(1)海南粗榧愈伤组织增殖及抗褐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海南粗榧简介 |
1.1.1 海南粗榧的资源情况 |
1.1.2 海南粗榧的研究现状 |
1.2 外植体消毒的研究 |
1.2.1 污染的来源 |
1.2.2 外植体的消毒方法的研究进展 |
1.3 植物组织培养中抗褐变的研究 |
1.3.1 产生褐变的机理 |
1.3.2 防止褐变的措施 |
1.4 三尖杉酯类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
1.4.1 三尖杉酯碱 |
1.4.2 高三尖杉酯碱 |
1.4.3 异三尖杉酯碱 |
1.4.4 脱氧三尖杉酯碱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外植体 |
2.1.2 仪器 |
2.1.3 试剂 |
2.2 培养基 |
2.2.1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 |
2.2.2 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 |
2.2.3 愈伤组织悬浮培养液体培养基 |
2.3 方法 |
2.3.1 消毒方法 |
2.3.2 植物细胞活力检测方法 |
2.3.3 外植体的选择方法 |
2.3.4 愈伤组织多酚氧化酶(PPO)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2.3.5 培养基中酚类物质含量测定 |
2.3.6 HPLC检测代谢物中高三尖杉酯碱和三尖杉酯碱类物质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外植体消毒方法研究 |
3.1.1 常规升汞消毒效果 |
3.1.2 升汞和次氯酸钠复合消毒法结果 |
3.1.3 升汞和臭氧复合消毒法结果 |
3.1.4 杀菌剂和抗生素复合消毒法结果 |
3.1.5 各种消毒处理对外植体细胞活力的影响 |
3.1.6 外植体的选择 |
3.2 愈伤组织抗褐变及增殖的研究 |
3.2.1 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培养中褐变问题的研究 |
3.2.2 抗褐变剂及浓度对愈伤组织褐变的影响 |
3.2.3 抗褐变剂与浓度对愈伤组织生长速率的影响 |
3.2.4 植物生长物质配比对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 |
3.2.5 愈伤组织生长曲线 |
3.3 三尖杉酯类碱提取与测定方法研究 |
3.3.1 三尖杉酯碱及高三尖杉酯碱标准品的检测 |
3.3.2 外植体中三尖杉酯类碱的检测 |
3.3.3 愈伤组织发酵液中三尖杉酯类碱的检测 |
4 讨论 |
4.1 海南粗榧外植体的灭菌与愈伤组织的诱导 |
4.2 海南粗榧愈伤组织的抗褐变研究 |
4.3 三尖杉酯类碱化合物的检测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章发表情况 |
致谢 |
(2)海南粗榧内生真菌CH1307鉴定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海南粗榧简介 |
1.2 植物内生菌简介 |
1.2.1 植物内生菌的定义 |
1.2.2 植物内生菌与宿主之间的关系 |
1.3 海南粗榧内生真菌及其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
1.3.1 海南粗榧内生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多样性 |
1.3.2 海南粗榧内生真菌的活性物质及其药用价值 |
1.4 三尖杉酯类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
1.4.1 三尖杉酯碱 |
1.4.2 高三尖杉酯碱 |
1.4.3 异三尖杉酯碱 |
1.4.4 脱氧三尖杉酯碱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菌种 |
2.1.2 仪器 |
2.1.3 试剂 |
2.2 培养基 |
2.2.1 斜面保藏培养基 |
2.2.2 鉴定培养基 |
2.2.3 种子培养基 |
2.2.4 发酵培养基 |
2.2.5 氨基酸溶液 |
2.3 方法 |
2.3.1 细极链格孢CH1307的鉴定 |
2.3.2 培养方法 |
2.3.3 细极链格孢CH1307次级代谢产物中生物碱类物质的提取 |
2.3.4 HPLC法测定代谢产物中高三尖杉酯碱类物质的含量 |
2.3.5 HPLC-MS-MS检测代谢产物中的高三尖杉酯碱类物质 |
2.3.6 单因素优化细极链格孢CH1307产高三尖杉酯碱发酵条件 |
2.3.7 响应面优化细极链格孢CH1307产高三尖杉酯碱的发酵条件 |
2.3.8 细极链格孢CH1307生长及产碱曲线的测定 |
2.3.9 提取物抗肿瘤活性研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海南粗榧内生真菌CH1307的鉴定 |
3.1.1 海南粗榧内生真菌CH1307的菌落形态特征 |
3.1.2 海南粗榧内生真菌CH1307的显微形态特征 |
3.1.3 海南粗榧内生真菌CH1307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3.2 细极链格孢CH1307代谢产物中高三尖杉酯碱的确定 |
3.2.1 细极链格孢CH1307代谢产物中生物碱类物质的提取 |
3.2.2 代谢提取物的HPLC检测及LC-MS-MS鉴定 |
3.3 单因素优化细极链格孢CH1307产高三尖杉酯碱的发酵条件 |
3.3.1 培养基组成对细极链格孢CH1307产高三尖杉酯碱的影响 |
3.3.2 培养条件对细极链格孢CH1307产高三尖杉酯碱的影响 |
3.3.3 前体物质对细极链格孢CH1307产高三尖杉酯碱的影响 |
3.4 响应曲面法优化发酵条件及生长和产碱曲线的测定 |
3.4.1 响应曲面法优化发酵条件 |
3.4.2 细极链格孢CH1307生长及产碱曲线的测定 |
3.5 细极链格孢CH1307发酵提取物抗肿瘤活性研究 |
4 讨论 |
4.1 菌株发酵条件优化 |
4.2 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 |
4.3 高三尖杉酯碱类化合物的检测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脱氧三尖杉酯碱侧链酸(Ⅰ)的新合成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南粗榧愈伤组织增殖及抗褐变研究[D]. 王成韬. 海南大学, 2013(02)
- [2]海南粗榧内生真菌CH1307鉴定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 刘艳. 海南大学, 2012(03)
- [3]献身化学事业的黄文魁教授[J]. 李裕林,谭镇,李绍白,黄飞跃. 化学通报, 1983(08)
- [4]概述粗榧属类抗癌药“三尖杉酯碱”的研究[J]. 李文科. 甘肃科技情报, 1995(04)
- [5]脱氧三尖杉酯碱侧链酸(Ⅰ)的新合成法[J]. 黄文魁,潘鑫复,李裕林,陆见明,王永铿,李援朝. 兰州大学学报, 197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