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均匀外压力作用下柱壳的蠕变(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刘奎[1](2019)在《页岩气水平井压裂井筒完整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页岩气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井筒不完整性问题,影响了页岩气的安全高效开发,并可能导致大气、土壤和水环境等潜在的污染风险,亟待研究解决。本文针对页岩气井井筒完整性失效问题,从力学角度研究了页岩气井环空带压、套管变形等井筒完整性失效机理,分析了多种因素对页岩气井井筒完整性失效的影响规律,以期为页岩气井筒完整性设计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以页岩气井水平段和垂直段的水泥环分别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压裂过程中套管内流体压力和井眼周围温度的周期变化对水泥环应力状态的影响,并针对页岩气井建井初期即出现的环空带压问题,建立了考虑完井过程的套管-水泥环-地层系统的力学分析模型,计算了页岩气井内水平段和垂直段水泥环在完井过程中的应力状态,并采用Drucker-Prager准则与抗拉强度准则评价了水泥环的服役状态。针对套管偏心造成的水泥环密封失效问题,建立了套管偏心条件下水泥环的应力计算模型。针对压裂导致的套管-水泥环界面和水泥环-地层界面的界面裂缝问题,建立了界面裂缝形成机理分析模型和裂缝宽度计算模型。最后,针对膨胀水泥随凝固时间变化的特性,建立了考虑时间效应的井眼内膨胀水泥环应力状态计算模型,计算分析了膨胀水泥对提高水泥环密封性能的效果。针对在页岩气井水力压裂过程中工具无法送入预定位置的情况,对页岩气井压裂过程的套管变形问题进行了研究。现场技术人员对套管变形点的测试结果显示,套管剪切变形是页岩气井套管变形的主要形式,由此判定水力压裂施工激活断层且造成的断层滑动是页岩气井套管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压裂施工激活断层的不同形式,建立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断层滑动计算模型,并分别计算分析了不同类型断层的滑动位移情况。针对断层滑动和水平段固井质量问题共同存在的情况,建立了考虑局部载荷作用的套管应力分析模型,分别研究了平行局部载荷和径向局部载荷作用下的套管应力状态,并对局部载荷作用下套管变形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从降低断层滑动和提高套管抗剪强度两个方面,提出了减小页岩气井套管变形的设计控制方法。
韩亚洲[2](2019)在《圆柱壳结构的稳定性及可靠性研究》文中提出载人潜水器作为海上资源勘探、事故处理、海上军事手段等重要工具,潜水器能在深海内安全的航行,是进行正常作业的前提。环肋耐压圆柱壳和锥-柱结合圆柱壳结构作为常见的潜艇主要结构,其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也应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不增加结构重量,改变耐压壳结构某些部位板厚、肋骨的结构型式来增加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从而提高结构材料利用率,是我们必须予以考虑的。圆柱壳体的主要破坏形式是屈曲失稳,而失稳的发生一般具有突然性,因此,圆柱壳的屈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潜艇在安全深度作业时,采用可靠性的方法来确定耐压壳体结构设计方法的可靠度,以确保设计尺寸能使耐压壳体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此,研究耐压圆柱壳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主舰艇耐压圆柱壳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与非线性有限元相结合的方法,对潜艇结构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结构在稳定性失效模式下的结构可靠性。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能量法获得耐压圆柱壳结构发生总体失稳和壳板局部失稳的临界压力理论结果,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对文献实验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将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和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数值分析方法与理论计算值和实验结果的吻合度较好,计算方法可靠、适用。(2)在合理的选择网格尺寸和边界条件的基础上,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分析圆柱壳结构的稳定性。研究圆柱壳结构壳板厚度、肋骨腹板厚度、肋骨腹板高度等单一变量变化对圆柱耐压壳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改变结构的尺寸会影响结构的失稳方式;相比于壳板厚度、肋骨腹板厚度,肋骨腹板高度的变化对圆柱壳稳定性的影响较为明显。(3)相同质量条件下,分析常见的几种肋骨型式对圆柱壳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相比于扁钢,选取加肋型式为不等边角钢和T型材时,圆柱壳结构稳定性更好。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初始挠度幅值对发生不同失效模式的圆柱壳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挠度幅值会影响圆柱壳结构失稳时临界压力的大小,但不改变结构的失效屈曲模态;圆柱壳结构总体失稳比局部失稳对初始挠度的敏感度更高。(4)对锥-柱结合圆柱壳结构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分析初始挠度幅值和不同区域初始变形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随着初始挠度幅值的增加,结构的失稳模态保持为局部壳板失稳;相较于单独添加各部位初始变形的结构,锥-柱结合圆柱壳整体施加初始变形时,结构稳定性最差,且锥壳和大径柱壳部位最先出现失稳破坏。在此基础上,分析壳板厚度、锥壳半锥角及大小径柱壳的半径比对锥-柱结合圆柱壳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加锥壳和大柱壳板厚、合适的半锥角能提高锥-柱结合圆柱壳结构的稳定性;大小径柱壳半径越接近,结构达到失稳破坏时所能承受的极限承载力越大,即结构稳定性越高。(5)基于理论公式和有限元软件,采用FORM法和Monte-Carlo法对圆柱耐压壳结构进行稳定性失效的可靠性分析,讨论大深度下的圆柱壳的失效概率。分析基于理论公式下模型的几何修正系数和物理修正系数的变异系数变化对结构失效概率的影响。并对锥-柱结合壳结构可靠性分析,根据目标可靠度,计算结构的安全工作深度。结果表明,选取圆柱壳结构基于理论公式计算出的可靠性相比基于有限元软件计算出的可靠性更保守一些。
沈克纯[3](2018)在《静水压力下复合材料圆柱壳体耐压性能优化设计》文中提出潜航器是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的主要工具之一,是巩固海防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平台之一。潜航器工作在深水环境中,承受着巨大外部压力,壳体结构的耐压性能是设备正常工作和人员人身安全的重要保证。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的优点,能够满足结构重量轻、浮力大、负载能力强的要求,其吸波、无磁性和耐腐蚀等特点对潜航器的寿命周期和反侦察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技术进步和工艺改进,纤维复合材料逐渐应用于耐压壳体结构中。纤维复合材料壳体结构的耐压性能主要包括稳定性和强度两方面内容,壳体结构的失效形式有结构失稳、强度破坏、或两者伴随产生,从保障潜航器的工作能力和人员人身安全的角度出发,解决壳体耐压问题具有重要的应用背景和现实意义。论文主要通过理论分析对不同几何特征、不同缠绕方式下结构临界失稳载荷和屈曲模态进行系统深入研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后屈曲路径下缠绕角度对失效的影响及失效扩展规律。建立优化设计平台,综合考虑稳定性和强度两种因素,对纤维缠绕圆柱壳体的承压能力进行优化设计,提出了金属内衬增强方式。搭建静水压力下壳体耐压性能测试平台,开展了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性成果有:(1)首创性的将纤维复合材料圆柱壳体屈曲载荷的数值求解从薄壳推广应用到中厚壳体。在板壳理论框架下,结合纤维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引入附加载荷,实现了对纤维缠绕圆柱壳体稳定性的建模,根据边界条件和屈曲特征,评估形函数,得到临界失稳载荷和屈曲模态。在此基础上,定义无量纲参数,研究壳体几何参数、纤维缠绕方式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总结出临界失稳载荷和屈曲模态的变化规律。基于理论解析模型,对纤维缠绕圆柱壳体稳定性进行优化设计,研究纤维缠绕角度和层数对临界失稳载荷的影响,并通过有限元分析验证了优化方法高效准确的特点。(2)以Tsai-Wu失效准则为判据建立了判断静水压力下纤维缠绕圆柱壳体强度失效的模型,研究静力阶段和后屈曲阶段的结构变形,得到后屈曲路径下结构承载能力变化规律和壳体变形规律。在一阶失稳模态的基础上,对后屈曲路径下壳体的层内失效进行数值分析,追踪纤维层失效系数,研究纤维缠绕角度对失效层的影响,总结失效层扩展规律。对纤维缠绕圆柱壳体强度进行优化设计,研究纤维缠绕角度和层数对壳体失效载荷的影响。(3)首次提出纤维复合材料圆柱结构失稳和强度破坏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建立纤维复合材料圆柱壳体承压能力优化设计平台,研究不同纤维材料壳体耐压性能的差异。对碳纤维、硼纤维和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圆柱壳体的耐压性能进行优化设计,研究不同壁厚情况下纤维缠绕角度、层数对耐压性能的影响,优化后“短板效应”明显降低,承载能力能够同时满足结构稳定性和壳体强度的要求。提出铝合金内衬和钛合金内衬两种增强方式,对比研究铝合金内衬和钛合金内衬的增强效果,分析金属内衬对结构临界失稳载荷、强度临界失效载荷及承载能力的影响,总结增强机理。(4)设计并搭建了耐压性能测试平台,开展静力工况和爆破工况下碳纤维圆柱壳体耐压性能试验研究。采用动态应变位移测试分析系统采集测点应变和位移信息,研究静力范围内舱体内壁、金属裙边的应变响应;设计不同的封头模型,研究不同封头结构形式的应变响应;对舱体中间壁面进行位移分析,研究舱体结构变形规律。分析爆破工况下测点应变信息,研究舱体和金属裙边的非线性力学行为,揭示了舱体应变规律与裂纹扩展路径之间的关联。
刘铭刚[4](2018)在《基于Euler管流模型和多层界面模型的UGS井筒力学分析及完整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管和固井结构是地下储气库(Underground gas storage,UGS)井筒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井筒完整性评价的主体,其中固井结构包括套管、水泥环和周围地层。UGS“既采又注”的超低周循环运行和高压高速的注/采气作业方式对井筒完整性提出了严峻挑战。然而目前对UGS油管的失效评价多依据静力分析,而对注采过程中,尤其是开/关井等动态工况中油管受力的问题研究较少;另一方面,目前对固井结构的失效评价多依据简化的理想模型,而对温差、非均匀地应力作用下的结构失效机理仍缺乏深入研究。本文以我国西南某气田UGS的实际运行工况和地质条件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研究、数值计算和实验模拟等手段开展以下工作:第一,推导天然气-油管系统流固耦合问题的求解过程并进行实验验证,结合准相似实验研究动态载荷作用下的油管截面状态和近壁压力分布,以此作为初始条件和载荷条件,建立基于CEM理论(Cellular element method)的油管动力学分析方法,进而研究注采过程中油管的失效机理。第二,通过研究井筒周围地应力分布,考虑地应力不均匀性、温度载荷和位移连续条件建立固井结构受力分析模型,并推导套管、水泥环和胶结面上的应力计算公式,进而研究固井结构的失效机理。最后,引入因子分析模型对井筒失效的贡献因素进行筛选、分类和重要度排名,基于可靠性理论建立一种量化的、分级的UGS井筒完整性评价方法。本文研究成果可为UGS井筒的设计和安全评价提供指导。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改进的Euler管流模型和Riemann-Glimm(R-G)方法,开展了动态压力载荷作用下天然气-油管系统流固耦合分析。通过改进一维管流的8方程模型,得到了描述天然气-油管系统任意时刻横截面状态的Euler方程组。利用Euler方程与Riemann问题的转换,推导了开井后nt时刻到nt(10)(35)t时刻Euler双曲方程初值问题的求解过程,给出了局部坐标系中系统横截面上的内力表达式。将R-G方法通过FLUENT UDF编程实现,研究了开井过程中动态压力载荷作用下天然气-油管系统横截面的力学状态,并得到了压差和油管内径对油管加速度、速度、位移的影响规律。(2)对改进的Euler模型和R-G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并研究了注采过程中油管近壁压力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UGS-T4的井身结构为原型搭建了天然气-油管系统模拟实验装置,并完成以下工作:参考Tijsseling的研究完成了冲击管流实验,通过测量冲击载荷作用后油管的近壁压力、油管加速度和管壁应变,发现R-G方法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很高的吻合度,进而分析得到了R-G方法的最优网格数量以及Courant-Friedrichs-Lewy(CFL)系数的合理取值区间。基于上述装置设计了满足几何相似条件和雷诺自相似条件的UGS注采过程准相似管流实验,结合数值计算全面研究了UGS注采过程中压差、油管内径、狗腿度和接头尺寸对油管近壁压力的影响规律。(3)基于CEM方法开展了注采过程中UGS油管动力学分析及失效机理研究。引入CEM理论推导了求解动态压力载荷作用下油管受力问题的过程,并给出了迭代格式和算法,通过与ANSYS计算结果对比证明了CEM方法的易收敛性。在流固耦合分析和油管近壁压力研究的基础上,基于CEM方法全面研究了稳态过程和开井过程中油管的运动、受力、变形情况,结果表明:开井过程中油管中和点下移,其变形状态主要由轴向力决定;油管处于直线状态、正弦弯曲状态、螺旋弯曲状态的时间受油管内径和压差的影响。为便于分析,根据油管的三种失效方式定义了“油管失效指数”和“油管失效因子”,给出了判定油管失效程度的量化公式和分级评价标准,研究表明:当采气压差较小时,油管易发生刚度失效或稳定性失效,而随着压差的增大,强度失效逐渐成为油管失效的主导因素;在稳态过程和开井过程中,随着油管内径和采气压差的增大,油管的失效因子均随之增大。(4)基于分层模型和多目标约束反分析方法,开展了UGS井筒周围地应力计算。为获取目标井所在区块的地应力大小和方向,首先利用测井信息和Gristensen公式得到了目标储层的动态、静态岩性参数,通过引入“多目标约束优化反分析”方法对该区块的地应力进行了反演。在此基础上考虑构造地应力和附加地应力,并引入垂向分层模型,基于弹性力学孔板问题的拉梅解推导任意水平横截面上井筒周围地应力的计算公式,进而研究井筒周围地应力分布随坐标方位角、距井壁距离的变化规律。(5)基于改进的多层界面模型,开展了UGS固井结构受力分析及失效机理研究。在区块地应力反演结果和井筒周围地应力分析的基础上,考虑胶结面位移连续条件、非均匀地应力和温度载荷,改进了固井结构受力分析模型并推导了新的多层结构应力计算公式。结合分层地应力计算结果,得到了UGS-T4井F一段水平截面上固井结构和胶结面的应力大小及分布。为便于分析,定义了“固井结构失效指数”和“固井结构失效因子”,给出了判定固井结构失效程度的量化公式,并建立了分级评价标准,通过计算得到UGS-T4井F一段的失效因子为1.15,证明发生了完整性失效。在此基础上全面研究了地应力非均匀系数、环空压力、地层温度和材料参数对固井结构失效程度的影响。(6)基于统计学理论,提出了一种UGS井筒完整性的量化评价方法并进行了工程应用。为充分考虑材料、结构、载荷和事件的不确定性(或随机性),在力学分析和失效评价的基础上,引入了统计学理论和可靠度计算方法对UGS井筒完整性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价。通过引入因子分析法推导了井筒完整性评价的因子分析模型,以最少信息丢失为原则对UGS井筒完整性失效的贡献因素进行了分类、筛选和重要度排名,将井筒完整性失效的贡献因素类别从23类压缩为7类,在保证精度的情况下提高了统计效率,得到“套管等效应力失效”的重要度排名为第1名。基于中心点法推导了量化UGS井筒完整性的可靠概率计算公式,并用Monte-Carlo法验证了其精度。最后通过建立“井筒完整性可靠概率”与“井筒完整性可靠性指标”之间的关系,给出了UGS井筒完整性的分级评价标准。研究表明:本文方法和Monte-Carlo法得到的UGS-T4井筒完整性可靠概率分别为0.8966和0.9106,井筒完整性的评价结果分别为“较可靠”和“很可靠”,证明了本文方法精度良好。
苏乾坤[5](2018)在《功能梯度材料圆柱壳的弹塑性变形》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功能梯度材料(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s,缩写为FGM)已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和AFM等产品中以实现高灵敏度并得到所需的性能,同时功能梯度材料板和壳的力学性能研究也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但大多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弹性力学性能研究,对热、力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FGM圆柱壳分别在热加载和机械加载时的弹塑性弯曲变形,主要内容如下:基于经典壳理论,用辛方法研究两端固支功能梯度材料圆柱壳在热加载过程中的弹塑性变形问题。根据功能梯度材料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TTO模型,考虑轴向和径向应力,推导出与温度相关的弹塑性本构方程。在辛空间中求解出Hamilton体系下的对偶正则方程,结合分叉条件求得圆柱壳的弹塑性弯曲挠度的解析表达式,进而推导出应力表达式。基于Mises屈服准则求解出FGM圆柱壳的弹塑性交界面,再把所得弹塑性交界面代入热薄膜力的表达式并反解进一步得出相应的温度。研究建立了Hamilton体系下辛方法求解FGM结构弹塑性热弯曲问题的求解过程。并且得出功能梯度材料圆柱壳的径厚比、陶瓷侧与金属侧温度比和材料组分参数对功能梯度材料圆柱壳弹塑性弯曲变形、弹塑性变形交界面和弹塑性应力的影响,进而验证了陶瓷材料组分对功能梯度材料圆柱壳的变形有减缓作用。基于经典壳理论,在Hamilton体系下采用辛方法研究FGM圆柱壳受机械加载时的弹塑性弯曲问题,其中采用线性混合强化弹塑性模型来模拟FGM圆柱壳的弹塑性物性参数,基于TTO模型建立了功能梯度材料的弹塑性本构关系。结合Hamilton原理推导出正则方程,将FGM圆柱壳的弯曲挠度方程的求解转换为辛空间中的辛本征解问题,并结合边界条件求解得到在机械加载时的弹塑性弯曲挠度方程,反解得到弯曲应力和结构变形的弹塑性分界面。详细分析讨论外载荷作用下组分参数、径厚比对功能梯度材料圆柱壳弯曲变形的影响。而在加载过程中,圆柱壳在金属侧率先发生塑性变形,随着外载荷的增大,发生塑性变形的区域向陶瓷材料侧转移。结果表明:FGM圆柱壳的组分参数对弹塑性弯曲有较大的影响,随组分参数增大,FGM圆柱壳的强度减小,弹塑性弯曲挠度变大。本文的成果对功能梯度材料结构在外载荷和热载荷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对FGM结构的塑性性能利用有积极意义。
黄诚[6](2017)在《航天运载器低温复合材料贮箱结构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结合航天运载器复合材料贮箱的发展趋势及目前工程应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有限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低温复合材料贮箱结构设计方法研究,以揭示热力耦合载荷下复合材料贮箱结构的失效规律,构建考虑低温下复合材料贮箱细观应力场的结构分析方法、稳定性分析方法和优化设计方法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于细观力学有限元方法,提出了一种低温复合材料结构的多尺度层次化分析方法。通过设计低温单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矩阵,选择合适的代表体元,推导相应边界条件,并计算低温下和随温度变化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提出了一种多尺度层次化分析方法,通过在细观上对代表体的六个单元应力场进行叠加,获得宏观结构在已知响应下的细观应力场,从而对复合材料的强度参数进行预测。提出了一种针对低温无内衬复合材料贮箱结构的多尺度层次化损伤分析方法。针对宏观损伤分析方法无法考虑贮箱细观上基体失效的问题,基于一阶剪切层合理论,并结合多尺度层次化分析方法,建立了多尺度层次化损伤分析方法,然后采用细观最大应力准则和“基体穿孔”最终失效判据,对低温下复合材料铺层相邻层的角度、不同失效准则、不同材料性能等的影响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多尺度层次化分析方法的低温贮箱设计与优化方法,改进了传统的网格理论。根据损伤分析方法,研究了低温复合材料贮箱在热、力耦合载荷下的力学性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最小化基体主应力为目标的目标函数,构建了结合多尺度层次化分析方法对低温复合材料贮箱优化设计的一般流程。同时,考虑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对低温复合材料贮箱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复合材料网格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与分析方法,并开展了贮箱局部部段复合材料网格结构的承载性能试验。基于复合材料网格结构的刚度等效分析模型,研究了复合材料网格结构有限元建模与分析方法,以用于贮箱结构精细化设计,开展了贮箱局部部段复合材料网格结构的承载性能试验,并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复合材料网格结构分析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研究成果可为我国新型航天运载器复合材料贮箱的设计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为我国突破无内衬低温复合材料贮箱的结构设计难题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束超平[7](2017)在《浅水域无人侦察攻击艇初步设计与性能分析》文中指出20世纪以来,海军力量的发展越来越被各个国家重视,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海上无人武器装备开始在战场上展露锋芒。水下无人艇作为水下作战平台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根据无人艇的船型设计特点,设计了一种可搭载武器的水下无人艇,重点对水下无人艇的外形主尺度,内部装置及布置以及耐压壳结构展开设计,同时利用了CFD软件Fine/Marine及有限元分析软件Patran对无人艇相关性能展开研究。以下为本文完成的具体工作:完成水下无人艇总体设计。包括无人艇主尺度及艇型设计方案,内部各系统设计方案。利用三维建模软件Solidworks对无人艇内部构件进行建模,完成总布置设计,并利用Maxsurf对无人艇浮态进行校核。基于CFD软件Fine/Marine对所设计无人艇的阻力性能展开研究。首先利用Fine/Marine对Suboff模型直航阻力进行数值模拟,将仿真结果与公开试验数据对比,验证了Fine/Marine在计算船舶阻力方面的可行性。然后在保证雷诺数相等的情况下,利用Fine/Marine模拟了无人艇缩尺模型在水下航行状态时1-10kn速度下的直航阻力,并对各个速度下的阻力及流场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引入虚拟流体运动粘度概念,通过雷诺数,傅汝德数全相似的条件计算了缩尺模型在水面航行状态下不同航速下的直航阻力,并通过软件处理的到水面不同航速下的兴波情况。阻力仿真结果显示最大航速达到了设计要求。完成无人艇耐压壳结构设计。根据结构规范设计了三种平行舯体结构方案,通过结构分析选择最优方案。然后对无人艇艏部开孔方案进行优化,最后完成艏艉双层耐压壳结构设计。利用有限元计算软件Patran对无人艇耐压结构进行分析,重点根据规范对无人艇的结构强度以及结构稳定性进行校核,计算结果表明无人艇耐压结构符合规范要求。通过模拟分析,本文设计了一艘能够搭载武器装备的大型水下无人艇,该无人艇拥有较好的快速性和续航能力,且拥有较好的结构性能。本次设计是水下无人艇的研究开发工作的一次积极有意义的尝试,能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屈平[8](2015)在《深海钛合金耐压结构蠕变特性探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耐压结构是潜艇、潜器等得以顺利开展工作的载体和保障,钛合金以其具有高比强度、耐腐蚀、低磁性等诸多优点,在深海耐压结构中替代传统材料有明显的优势。然而,相对于传统的钢制耐压结构,钛合金的蠕变问题不容忽视。本文通过钛丝悬挂拉伸试验、理论推导、数值分析和模型试验等途径,研究了钛合金及钛合金结构的常温蠕变特性,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通过常温悬挂拉伸试验,测试不同应力状态下钛合金丝蠕变变形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证实了常温蠕变与中高温蠕变的显着差异,选取了适用于钛合金常温蠕变的蠕变本构关系,并拟合蠕变参数,是进行深海耐压结构蠕变计算的前提。2、用数值方法分析了球壳和环肋圆柱壳的蠕变特性,通过系列计算给出了可供参考的蠕变变形和应力重分布特征,着重分析了肋骨形式和截面尺寸对环肋圆柱壳蠕变特性的影响,并初步研究了当模型存在初始几何缺陷或开孔时蠕变对几何缺陷幅值和稳定性的影响。3、基于一般方程,首次给出了环肋圆柱壳结构壳板和肋骨腹板蠕变变形及应力重分布的瞬态解,能够与数值解较好的吻合,为理论分析环肋圆柱壳蠕变特征提供了基础。4、本文设计了一种耐压结构蠕变测试方法,首次开展了钛合金环肋圆柱壳模型外压蠕变试验。首次测得了TC4钛合金耐压结构的压缩蠕变,并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初步验证了数值计算的可靠性,为耐压结构蠕变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季林帅[9](2015)在《深潜耐压圆柱壳极限承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耐压圆柱壳结构是大潜深水下潜器耐压船体的主要结构形式,本文主要目的是研究深潜耐压圆柱壳的极限承载力。首先,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给出的三个模型进行极限承载力分析,通过弹性失稳分析得到特征值屈曲模态,将其作为初始缺陷的形式加入到原模型进行弹塑性失稳分析,将计算值与潜艇设计规范公式结果以及修正公式结果进行比较,比较结果表明现行潜艇设计规范计算偏安全,在大潜深条件下以及高强度材料应用中,局部稳定性计算公式已略显保守,需要加以修正。其次,通过对非均匀加肋的讨论分析,研究了进行非均匀加肋的原则和步骤,认为舱段长度较大且布置的肋骨数目较多的深潜耐压壳,采取肋骨刚度非均匀加肋可以提高耐压船体的稳定性;而肋骨间距非均匀加肋方式适用于所有尺寸的耐压壳,且稳定性提升幅度较大。然后,研究了肋骨侧向加强的措施,通过有限元计算,得出设置整肋距肘板可以显着改善肋骨侧向失稳,加强材数量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得出。最后,对比分析了不同型式肋骨加强的圆柱壳稳定性能,发现T型材加强的环肋耐压壳总体稳定性能最好,半圆环壳加强的耐压壳壳板稳定性能最好。在保证肋骨用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调整半圆环壳的尺寸,壳板稳定性略有下降的同时,总体稳定性有较大提高,认为采用半圆环壳肋骨对圆柱壳进行加强是可行的,只需在结构设计时合理计算出其最优尺寸。
闫光[10](2013)在《轴压载荷下复合材料层合圆柱壳的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飞行器舱段在在飞行过程中除了受到轴向压缩载荷外,还要承受由自身重量引起的惯性载荷。轴向压缩破坏是其主要的破坏形式,当飞行器舱段复合材料圆柱壳体结构所受的压缩载荷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壳体结构的平衡将会发生改变,导致结构失稳或屈曲,无法保证正常飞行。本项研究针以飞行器舱段结构为例,采用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四种不同初始缺陷类型的圆柱壳体在轴向压缩载荷作用下的强度和屈曲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经典理论对正交铺层的圆柱壳体临界屈曲载荷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对各类不同铺层的圆柱壳体及经过口盖修复的圆柱壳体的屈曲特性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给出了飞行器舱段轴向压缩稳定性的优化设计,为复合材料圆柱壳舱段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成果可用于舱段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保障了飞行器舱段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不发生失稳和破坏,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飞行器舱段为例,研制了全尺寸的四种含有不同初始缺陷的复合材料圆柱壳体试验件,并分别对其进行了轴向压缩破坏试验。采用多通道数据采集器进行试验数据采集和可视化实时监测壳体各部位的应变变化状态。通过试验研究得出了飞行器舱段的压缩失稳破坏载荷及各个测量点的有效试验数据;二、通过对试验结果数据进行数值分析,得出了四种含有不同初始缺陷的复合材料圆柱壳体试验件在轴向压缩载荷作用下的破坏形式,均为压缩屈曲破坏。根据测得的四种复合材料圆柱壳体结构轴向压缩破坏试验结果数据和载荷输入—应变输出关系曲线、时间—应变关系曲线和位移—应变关系曲线,得出以下结论:1、完整复合材料圆柱壳结构的破坏形式为屈曲破坏,破坏时中段的变形比较明显。结构破坏时复合材料层间破坏的情况比较严重。2、含椭圆开孔的圆柱壳体结构在结构受载过程发生了非线性屈曲变形。在136kN时发生局部破坏,但是仍然具有承载能力,当载荷达到144kN时结构完全破坏,失去承载能力。结构破坏主要集中在椭圆形开孔右侧,结构产生断裂,裂痕沿周向延伸至后方,应力集中部位与有限元分析结果相一致。3、含开缝的圆柱壳体结构在受到轴向压缩载荷的状态下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屈曲变形,当载荷达到315kN时出现了局部破坏,在320kN和330kN时陆续出现局部破坏,当载荷达到338kN时,结构完全破坏。最终裂痕出现的开缝的中间位置的左侧,破坏形式为内凹。而开缝右侧变形较为复杂,中段偏上部位和偏下部位在结构出现破坏时呈外凸,而中段部位则是内凹破坏,反映了柱壳结构失稳时的复杂变形。4、含低速冲击损伤复合材料圆柱壳体结构破坏载荷为360kN,结构在受轴向压缩载荷过程中并未出现大幅度的非线性屈曲变形,结构破坏形式为压缩断裂破坏。5、在压缩过程中所有圆柱壳体试验件屈曲变形均主要集中在圆柱壳体中部,试验件两端仍然为线弹性变形。其中完整圆柱壳体和含冲击损伤的圆柱壳体两种相对完好的试验件,在轴向受压缩载荷时屈曲变形较小,而开缝和开椭圆形孔的圆柱壳体在轴向受压时的非线性屈曲变形较大,试验结果表明在轴向载荷作用下复合材料圆柱壳体的损伤越大其稳定性越差。三、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四种复合材料圆柱壳体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其在受到轴向压缩载荷作用下的屈曲特性,从而得到各个复合材料圆柱壳体的1到10阶特征屈曲载荷。与试验结果对比,发现含有不同初始缺陷的复合材料圆柱壳体试验件在轴向压缩载荷作用下,其破坏屈曲载荷数值在第4阶与第5阶特征屈曲载荷之间,进而得出了该复合材料圆柱壳体在轴向压缩载荷作用下的破坏屈曲载荷判断区间。四、基于ANSYS有限元分别计算各圆柱壳体特征屈曲载荷,并计算复合材料圆柱壳体铺层角度的变化对轴向压缩载荷的影响。得出了在四种不同初始损伤的复合材料圆柱壳体屈曲特性;铺层角度与特征屈曲载荷之间的关系曲线。给出了四种复合材料圆柱壳体的最优铺层角度,从而提升了在轴向压缩载荷下的屈曲强度。五、为了对矩形开口的复合材料圆柱壳体进行补强,在壳体上加装复合材料口盖,设计复合材料口盖的铺层角度和铺层厚度,提出了一种在受轴向压缩载荷时,稳定性高而且又经济的口盖设计方案。综合考虑复合材料加强口盖的优化铺层方式、铺层厚度和不含口盖的复合材料圆柱壳结构的优化铺层方式,提出了一种含矩形口盖的复合材料圆柱壳体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经过优化设计后的舱段结构的屈曲强度与完整的柱壳结构基本相当,反映出经优化设计后的飞行器舱段得到了有效的修补和增强,满足了等强度设计和维修使用要求。本项研究已经用于飞行器结构设备舱段设计,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在均匀外压力作用下柱壳的蠕变(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均匀外压力作用下柱壳的蠕变(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页岩气水平井压裂井筒完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 |
第1章 绪论 |
1.1 工程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泥环完整性研究进展 |
1.2.2 套管完整性研究进展 |
1.2.3 页岩气井井筒完整性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页岩气井水泥环完整性研究 |
2.1 水平段水泥环完整性研究 |
2.1.1 力学模型及其简化 |
2.1.2 水泥环失效分析 |
2.1.3 参数敏感性分析 |
2.2 垂直段水泥环完整性研究 |
2.2.1 力学模型及其简化 |
2.2.2 参数敏感性分析 |
2.3 膨胀水泥环力学状态分析 |
2.3.1 力学模型及其简化 |
2.3.2 水平段水泥环应力状态 |
2.3.3 垂直段水泥环应力状态 |
2.3.4 井眼系统应力状态 |
2.4 算例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工程因素对水泥环完整性的影响研究 |
3.1 套管偏心对水泥环完整性的影响研究 |
3.1.1 力学模型及其简化 |
3.1.2 水泥环应力计算 |
3.1.3 参数敏感性分析 |
3.2 压裂对水泥环界面裂缝的影响研究 |
3.2.1 水泥环界面裂缝 |
3.2.2 界面应力与裂缝宽度 |
3.2.3 参数敏感性分析 |
3.3 算例分析 |
3.3.1 偏心水泥环应力及参数优化 |
3.3.2 界面裂缝分析及参数优化 |
3.4 小结 |
第4章 页岩气藏水力压裂断层滑动分析 |
4.1 断层滑动与套管变形分析 |
4.2 断层滑动计算模型研究 |
4.3 断层滑动计算 |
4.3.1 第一类断层滑动计算 |
4.3.2 第二类断层滑动计算 |
4.3.3 第三类断层滑动计算 |
4.4 算例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局部载荷对页岩气井套管变形的影响研究 |
5.1 局部载荷力学模型研究 |
5.1.1 局部载荷产生机理 |
5.1.2 力学模型及其简化 |
5.1.3 模型验证 |
5.2 参数敏感性分析与优化 |
5.2.1 局部载荷类型的影响 |
5.2.2 套管几何尺寸优化 |
5.3 套管变形的数值模拟计算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圆柱壳结构的稳定性及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耐压壳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耐压壳结构的稳定性研究现状 |
1.2.2 耐压壳结构的可靠性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圆柱壳结构的稳定性计算方法 |
2.1 引言 |
2.2 圆柱壳结构的强度计算 |
2.2.1 圆柱壳结构受力分析 |
2.2.2 圆柱壳结构弯曲微分方程 |
2.2.3 圆柱壳结构强度 |
2.3 圆柱壳结构的稳定性计算 |
2.3.1 圆柱壳结构的总稳定性 |
2.3.2 壳板结构的稳定性 |
2.4 圆柱壳结构的理论临界压力修正 |
2.4.1 物理非线性修正 |
2.4.2 几何非线性修正 |
2.5 圆柱耐压壳结构稳定性有限元分析方法验证 |
2.5.1 耐压壳结构参数设置 |
2.5.2 边界条件和加载 |
2.5.3 初始挠度 |
2.5.4 圆柱壳结构数值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结构参数对耐压壳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
3.1 引言 |
3.2 计算模型 |
3.2.1 几何尺寸 |
3.2.2 单元网格划分 |
3.2.3 边界条件的确定 |
3.3 结构尺寸对圆柱耐压壳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3.3.1 壳板板厚对耐压壳稳定性的影响 |
3.3.2 肋骨腹板板厚对耐压壳稳定性的影响 |
3.3.3 肋骨腹板高度对耐压壳稳定性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初始缺陷对圆柱壳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2 不同肋骨型式对圆柱壳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4.2.1 计算模型 |
4.2.2 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 |
4.2.3 结果对比分析 |
4.3 初始挠度幅值对圆柱壳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4.3.1 初始挠度幅值对圆柱壳结构发生总体失稳的影响分析 |
4.3.2 初始挠度幅值对圆柱壳结构发生壳板失稳的影响分析 |
4.3.3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锥-柱结合耐压圆柱壳稳定性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锥-柱结合圆柱壳有限元分析 |
5.2.1 参数设置 |
5.2.2 边界条件和加载设置 |
5.2.3 失稳分析 |
5.3 初始变形对锥-柱结合壳结构稳定性影响分析 |
5.3.1 初始挠度幅值对结构失稳的影响 |
5.3.2 不同区域初始变形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5.4 结构尺寸对结构稳定性影响分析 |
5.4.1 壳板厚度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5.4.2 锥壳半锥角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5.5 柱壳半径对结构稳定性影响分析 |
5.5.1 相同半径比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5.5.2 不同半径比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耐压圆柱壳结构的可靠性研究 |
6.1 引言 |
6.2 圆柱壳结构可靠度原理 |
6.2.1 可靠性和可靠指标 |
6.2.2 耐压壳体的主要失效模式 |
6.2.3 耐压壳结构的基本随机变量及分布特征 |
6.3 圆柱壳结构可靠性计算方法 |
6.3.1 耐压壳结构可靠性计算FORM法 |
6.3.2 耐压壳结构可靠性计算Monte-Carlo法 |
6.4 基于理论公式的圆柱壳结构稳定可靠性分析 |
6.4.1 基于FORM法的可靠性分析 |
6.4.2 基于Monte-Carlo法的可靠性分析 |
6.4.3 计算结果分析 |
6.5 基于有限元法的圆柱壳结构稳定可靠性分析 |
6.5.1 基于FORM法的可靠性分析 |
6.5.2 基于Monte-Carlo法的可靠性分析 |
6.5.3 计算结果分析 |
6.6 基于有限元软件的锥-柱耐压壳稳定可靠性研究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静水压力下复合材料圆柱壳体耐压性能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纤维复合材料圆柱壳体耐压性能研究现状 |
1.2.1 稳定性研究 |
1.2.2 强度失效研究 |
1.3 纤维复合材料圆柱壳体耐压性能优化 |
1.4 复合材料壳体结构承压测试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纤维复合材料圆柱壳体屈曲行为研究 |
2.1 引言 |
2.2 纤维复合材料圆柱壳体在静水压力下的屈曲控制方程 |
2.2.1 平衡方程 |
2.2.2 本构方程 |
2.2.3 几何变形关系 |
2.2.4 屈曲控制方程及求解 |
2.3 三角类形函数 |
2.3.1 边界条件和屈曲特征 |
2.3.2 残差及特征方程 |
2.4 梁振动模态形函数 |
2.4.1 边界条件和屈曲特征 |
2.4.2 残差及特征方程 |
2.5 数值分析与验证 |
2.5.1 数值分析 |
2.5.2 对比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纤维复合材料圆柱壳体稳定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几何因素对稳定性的影响 |
3.2.1 径厚比的影响 |
3.2.2 长径比的影响 |
3.3 刚度系数对稳定性的影响 |
3.3.1 不同径厚比情况下刚度系数的影响 |
3.3.2 不同缠绕方式情况下刚度系数的影响 |
3.4 纤维缠绕角度和层数对稳定性的影响 |
3.4.1 稳定性优化设计方法 |
3.4.2 纤维缠绕角度和对应层数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纤维复合材料圆柱壳体强度失效研究 |
4.1 引言 |
4.2 强度准则 |
4.2.1 Tsai-Wu失效准则 |
4.2.2 强度参数的确定 |
4.3 层失效 |
4.3.1 屈曲变形 |
4.3.2 失效路径 |
4.4 纤维缠绕角度和层数对强度的影响 |
4.4.1 强度分析平台 |
4.4.2 纤维缠绕角度和层数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纤维复合材料圆柱壳体耐压性能优化与增强方式研究 |
5.1 引言 |
5.2 优化设计平台 |
5.2.1 优化算法 |
5.2.2 数值模拟 |
5.2.3 数字接口 |
5.3 耐压性能优化设计 |
5.3.1 纤维缠绕方式的确定 |
5.3.2 碳纤维缠绕圆柱耐压壳体 |
5.3.3 硼纤维缠绕圆柱耐压壳体 |
5.3.4 玻璃纤维缠绕圆柱耐压壳体 |
5.4 铝合金内衬增强方式 |
5.4.1 铝合金内衬增强碳纤维缠绕圆柱壳体 |
5.4.2 铝合金内衬增强硼纤维缠绕圆柱壳体 |
5.4.3 铝合金内衬增强玻璃纤维缠绕圆柱壳体 |
5.5 钛合金内衬增强 |
5.6 两种增强方式对比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碳纤维复合材料圆柱壳体耐压性能试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试验系统组成及测试方法 |
6.2.1 试验模型 |
6.2.2 数据采集系统 |
6.2.3 试验流程 |
6.2.4 试验工况 |
6.3 碳纤维缠绕圆柱耐压舱体静力行为研究 |
6.3.1 舱体的应变分析 |
6.3.2 裙边的应变分析 |
6.3.3 封头的应变分析 |
6.3.4 舱体的应力分析 |
6.3.5 舱体的位移分析 |
6.4 碳纤维缠绕圆柱耐压舱体非线性行为研究 |
6.4.1 舱体的环向应变非线性分析 |
6.4.2 舱体的轴向应变非线性分析 |
6.4.3 裙边环向应变非线性分析 |
6.5 舱体耐压性能与残余冲击力 |
6.5.1 舱体耐压性能 |
6.5.2 残余冲击力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7.2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参加科研项目 |
致谢 |
(4)基于Euler管流模型和多层界面模型的UGS井筒力学分析及完整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工程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井筒完整性研究现状 |
1.2.2 管流流固耦合问题研究现状 |
1.2.3 油气井管柱力学研究现状 |
1.2.4 固井结构失效机理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方案 |
第二章 基于Euler管流模型和R-G方法的天然气-油管系统流固耦合分析 |
2.1 天然气-油管系统的Euler流固耦合模型 |
2.1.1 模型简化和基本假设 |
2.1.2 天然气-油管系统的Euler流固耦合模型 |
2.1.3 边界条件和连续条件 |
2.2 Euler流固耦合方程的Riemann解法 |
2.2.1 Euler流固耦合方程的分解 |
2.2.2 Euler流固耦合方程对应的Riemann问题讨论 |
2.2.3 求解Riemann问题解的改进Glimm方法 |
2.3 动态压力载荷作用下天然气-油管系统横截面状态分析 |
2.3.1 UGS开井过程中天然气-油管系统的横截面状态分析 |
2.3.2 注采压差对油管横截面状态的影响 |
2.3.3 油管内径对油管横截面状态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Euler模型和R-G方法的实验验证及油管近壁压力研究 |
3.1 Euler模型和R-G方法的实验验证 |
3.1.1天然气-油管系统冲击振荡实验 |
3.1.2 Euler模型和R-G方法的实验验证及影响因素分析 |
3.2模拟UGS注采过程的准相似管流实验 |
3.2.1 实际井况与准相似模型 |
3.2.2 实验可行性分析及误差讨论 |
3.3 注采过程中UGS油管近壁压力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
3.3.1 注采压差对油管近壁压力的影响 |
3.3.2 油管内径对油管近壁压力的影响 |
3.3.3 狗腿度对油管近壁压力的影响 |
3.3.4 接头尺寸对油管近壁压力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CEM方法的UGS油管动力学分析及失效机理研究 |
4.1 基于CEM的数值算法及在管柱力学中的应用 |
4.1.1 利用CEM方法求解固体力学问题的基本原理 |
4.1.2 细长油管结构受力问题的CEM模型 |
4.1.3 基于Euler模型和R-G方法的初始元胞状态求解 |
4.2 CEM方法在稳态计算中的应用及与FEM的对比分析 |
4.2.1 基于CEM方法的稳态过程中UGS油管受力分析 |
4.2.2 CEM与 FEM的计算精度和运算效率对比 |
4.3 基于CEM方法的开井过程中UGS油管动力学分析 |
4.3.1 UGS油管变形失效机理及判定条件 |
4.3.2 开井过程中UGS油管受力、变形时程分析 |
4.3.3 油管内径对开井过程中油管受力、变形的影响 |
4.3.4 注采压差对开井过程中油管受力、变形的影响 |
4.4 注采过程中UGS油管失效方式及评价方法 |
4.4.1 油管失效程度评价指标 |
4.4.2 油管失效分级评价方法 |
4.4.3 UGS-T4 油管失效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分层模型的UGS井筒周围地应力计算方法 |
5.1 UGS井筒周围地应力分析模型及计算方法 |
5.1.1 储层岩性参数分析方法 |
5.1.2 目标区块地应力的约束优化反演方法 |
5.1.3 分层地应力模型及计算方法 |
5.1.4 井筒周围地应力计算方法 |
5.2 UGS-T4 井筒周围地应力分析 |
5.2.1 UGS-T4 储层岩性参数分析 |
5.2.2 UGS-T4 储层地应力反演 |
5.2.3 UGS-T4 井筒周围地应力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多层界面模型的UGS固井结构受力分析及失效机理研究 |
6.1 基于多层界面模型的固井结构受力分析方法 |
6.1.1 套管-水泥环-地层结构受力分析模型 |
6.1.2 套管-水泥环-地层结构温度载荷处理方法 |
6.1.3 UGS-T4 井固井结构受力分析 |
6.2 UGS固井结构失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
6.2.1 套管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
6.2.2 水泥环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
6.2.3 胶结面接触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
6.3 UGS固井结构失效方式及评价方法 |
6.3.1 固井结构失效因子 |
6.3.2 固井结构分级评价方法 |
6.3.3 UGS-T4 固井结构失效风险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统计学理论的UGS井筒完整性量化评价方法研究 |
7.1 失效贡献因素的因子分析法 |
7.1.1 因子分析模型推导 |
7.1.2 因子载荷矩阵和因素贡献度分析 |
7.1.3 UGS-T4 完整性失效贡献因素分析 |
7.2 井筒完整性的量化分级评价方法 |
7.2.1 基于中心点法的井筒完整性评价方法 |
7.2.2 基于Monte-Carlo法的井筒完整性评价方法 |
7.3 UGS-T4 井筒完整性评价 |
7.3.1 UGS-T4 井筒结构的参数随机性分析 |
7.3.2 UGS-T4 井筒完整性评价 |
7.4 UGS井筒完整性评价软件开发 |
7.4.1 数字化井筒模块 |
7.4.2 测井资料解释及分层地应力计算模块 |
7.4.3 井筒周围地应力计算模块 |
7.4.4 井筒完整性评价模块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功能梯度材料圆柱壳的弹塑性变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功能梯度材料 |
1.2 功能梯度材料物性参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热载荷作用下FGM圆柱壳的弹塑性弯曲 |
2.1 问题描述 |
2.2 基本方程 |
2.2.1 几何方程 |
2.2.2 物理方程 |
2.2.3 正则方程 |
2.3 分叉条件 |
2.4 静态温度场 |
2.5 求弹塑性界面 |
2.6 数值结果与讨论 |
2.6.1 问题退化和验证 |
2.6.2 结果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机械载荷作用下FGM圆柱壳的弹塑性弯曲 |
3.1 问题描述 |
3.2 物性参数 |
3.3 基本方程 |
3.3.1 几何方程 |
3.3.2 控制方程 |
3.3.3 正则方程 |
3.4 分叉条件 |
3.5 求弹塑性界面 |
3.6 数值结果与讨论 |
3.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航天运载器低温复合材料贮箱结构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含内衬复合材料压力容器 |
1.1.2 无内衬全复合材料贮箱 |
1.1.3 复合材料贮箱研制与应用 |
1.1.4 我国复合材料贮箱研究关键技术 |
1.2 低温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
1.2.1 低温下纤维与树脂性能 |
1.2.2 低温下复合材料性能 |
1.3 复合材料细观力学研究进展 |
1.3.1 细观力学分析法 |
1.3.2 细观力学有限元法 |
1.4 复合材料损伤失效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1.5 复合材料贮箱结构设计研究进展 |
1.5.1 贮箱箱底的设计 |
1.5.2 贮箱箱底过渡段的设计 |
1.5.3 贮箱箱筒段的设计 |
1.6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低温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热-力学性能研究 |
2.1 低温复合材料单向板宏观力学性能试验矩阵设计 |
2.2 复合材料细观力学分析方法 |
2.3 代表体积元的确定 |
2.4 细观力学有限元建模 |
2.5 细观力学有限元模型验证 |
2.6 低温单层复合材料宏观弹性参数预测 |
2.7 低温复合材料强度参数预测方法 |
2.8 低温复合材料强度参数预测方法验证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温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分析方法研究 |
3.1 复合材料损伤分析方法 |
3.2 低温复合材料贮箱的失效判据 |
3.2.1 最大应力/应变准则 |
3.2.2 Tsai准则 |
3.2.3 Hashin准则 |
3.2.4 修正的Von Mises应力失效准则 |
3.2.5 应变不变量失效准则 |
3.2.6 低温复合材料贮箱的失效判据 |
3.3 不同强度准则对基体开裂失效的预测 |
3.4 温度变化对低温下基体开裂影响 |
3.5 不同复合材料铺层形式对低温下基体开裂的影响 |
3.6 低温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分析方法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热力耦合载荷下低温复合材料贮箱结构设计与分析 |
4.1 承受内压的低温复合材料贮箱结构设计 |
4.2 低温复合材料贮箱承载性能分析工况 |
4.3 热-内压载荷下复合材料贮箱承载性能分析 |
4.4 考虑刚度衰减的贮箱稳定性分析 |
4.4.1 贮箱结构稳定性分析方法 |
4.4.2 考虑刚度衰减的复合材料贮箱稳定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热力耦合载荷下低温复合材料贮箱结构优化设计 |
5.1 复合材料贮箱的初步设计 |
5.2 优化问题提法和参数设置 |
5.3 以最大化临界屈曲载荷为优化目标的复合材料贮箱优化设计 |
5.4 以最小化基体主应力为优化目标的复合材料贮箱优化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先进复合材料贮箱网格结构设计及试验验证 |
6.1 先进复合材料贮箱网格结构有限元模型建模方法 |
6.1.1 梁-壳有限元模型 |
6.1.2 壳-壳有限元模型 |
6.1.3 梁-壳模型与壳-壳模型对比计算 |
6.2 先进复合材料贮箱直筒段承载能力有限元分析 |
6.2.1 不同单胞尺寸下局部失稳对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
6.2.2 不同网格形式局部失稳对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
6.3 先进复合材料贮箱网格结构设计方法 |
6.3.1 复合材料网格结构的刚度等效模型 |
6.3.2 等效刚度模型的分析流程 |
6.3.3 有限元方法与工程算法结果对比 |
6.4 基于等效刚度模型的先进复合材料贮箱网格结构优化设计 |
6.5 先进复合材料贮箱直筒段结构轴压承载性能试验 |
6.5.1 试验方案 |
6.5.2 试验结果 |
6.5.3 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 |
6.6 复合材料贮箱网格裙结构拉伸试验 |
6.6.1 试验方案 |
6.6.2 试验结果 |
6.6.3 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 |
6.7 算法验证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7)浅水域无人侦察攻击艇初步设计与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3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水下无人艇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2 水下无人艇设计理论及阻力性能的研究现状 |
1.3.3 水下无人艇结构强度理论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无人艇相关理论 |
2.1 无人艇阻力研究相关理论 |
2.1.1 船舶阻力研究方法 |
2.1.2 CFD阻力仿真原理 |
2.2 无人艇耐压壳应力分析及稳定性理论计算方法 |
2.2.1 基本概念与假设 |
2.2.2 受力分析 |
2.2.3 耐压壳应力计算相关公式 |
2.2.4 耐压圆柱壳稳定性分析及相关公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人艇艇型设计方案 |
3.1 设计任务书 |
3.1.1 任务使命和活动海区 |
3.1.2 武备要求 |
3.1.3 航速续航力及下潜深度等技术指标 |
3.1.4 主要设备 |
3.2 排水量及主尺度的估算 |
3.2.1 排水量表达式及其计算 |
3.2.2 主尺度估算 |
3.3 无人艇主艇体设计方案 |
3.3.1 主艇体型线方程 |
3.3.2 艇体模型 |
3.3.3 主艇体几何参数 |
3.4 无人艇附体设计方案 |
3.4.1 NACA翼型概述 |
3.4.2 艏部升降舵设计方案 |
3.4.3 艉部十字舵设计方案 |
3.4.4 无人艇上层围壳设计方案 |
3.5 无人艇主尺度确定及模型建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无人艇总体设计方案 |
4.1 无人艇内部系统构架 |
4.2 无人艇电控系统方案 |
4.2.1 无人艇运动控制方案 |
4.2.2 无人艇导航系统方案 |
4.3 无人艇动力系统方案 |
4.3.1 无人艇动力系统组成 |
4.3.2 主推进系统方案 |
4.4 螺旋桨及主机选型 |
4.4.1 螺旋桨图谱设计 |
4.4.2 推进因子等参数确定 |
4.4.3 螺旋桨初步设计 |
4.4.4 主机参数 |
4.4.5 螺旋桨终结设计 |
4.4.6 螺旋桨计算总结 |
4.5 能源系统方案 |
4.5.1 PEMFC电池工作原理与组成 |
4.5.2 氢源、氧源搭载方案 |
4.5.3 燃料电池功率的确定 |
4.5.4 燃料电池耗氢率及耗氧率估算 |
4.5.5 无人艇续航力估算 |
4.5.6 燃料电池在无人艇中的布置 |
4.6 无人艇浮态调节系统设计方案 |
4.6.1 无人艇压载与浮力调节系统 |
4.6.2 无人艇舵翼调节系统 |
4.7 无人艇内部总布置设计方案 |
4.8 无人艇稳态校核 |
4.8.1 无人艇重量重心估算 |
4.8.2 浮态校核 |
4.8.3 静水力曲线计算 |
4.8.4 大倾角稳性校核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无人艇阻力性能计算及分析 |
5.1CFD数值模拟方法验证 |
5.1.1 Suboff无人艇简介及模型建立 |
5.1.2 Suboff无人艇网格划分及阻力计算 |
5.1.3 计算结果分析 |
5.2 无人艇水下航行阻力性能计算 |
5.2.1 无人艇水下航行阻力理论估算 |
5.2.2 计算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5.2.3 无人艇计算工况及边界条件设置 |
5.2.4 计算结果分析 |
5.3 无人艇水面航行阻力性能计算 |
5.3.1 水面航行实艇阻力数值预报方法 |
5.3.2 无人艇水面阻力计算模型网格划分 |
5.3.3 计算工况及边界条件设置 |
5.3.4 无人艇水面阻力计算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无人艇耐压船体结构设计与强度校核 |
6.1 无人艇耐压壳体受力 |
6.1.1 无人艇在水面受到的外力 |
6.1.2 无人艇在深水受到的外力 |
6.2 无人艇结构设计基本参数 |
6.2.1 无人艇耐压壳体形状 |
6.2.2 结构设计计算方法 |
6.2.3 安全系数与计算载荷 |
6.2.4 耐压结构材料 |
6.3 平行舯体结构方案设计 |
6.3.1 平行舯体外壳厚度 |
6.3.2 耐压壳体环肋参数 |
6.3.3 平行舯体骨架方案 |
6.3.4 舯体耐压结构强度有限元分析 |
6.3.5 平行肿体内压结构稳定性分析 |
6.4 艏部耐压壳开孔及加强方案 |
6.4.1 艏部开孔方案 |
6.4.2 两种开孔方案有限元计算 |
6.4.3 艏部开孔加强方案 |
6.4.4 艏部加强方案有限元计算 |
6.5 无人艇全艇耐压壳结构设计 |
6.5.1 无人艇结构型式 |
6.5.2 无人艇结构尺寸 |
6.6 无人艇耐压壳体强度有限元分析 |
6.6.1 计算模型 |
6.6.2 计算载荷极边界条件 |
6.6.3 应力结果和强度校核 |
6.7 无人艇耐压壳体稳定性有限元分析 |
6.7.1 稳定性分析方法 |
6.7.2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
6.7.3 计算结果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深海钛合金耐压结构蠕变特性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钛合金在海洋中的应用 |
1.1.2 钛合金常温蠕变研究的技术途径 |
1.1.3 耐压结构蠕变研究的工程意义 |
1.2 钛合金及其耐压结构蠕变特性研究进展 |
1.2.1 金属材料蠕变研究现状 |
1.2.2 耐压结构的蠕变特性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
第二章 球壳蠕变特性研究 |
2.1 理想球壳蠕变特性研究 |
2.2 带初始缺陷球壳的蠕变特性 |
2.2.1 几何非线性对球壳蠕变计算的影响 |
2.2.2 变形及应力分布情况 |
2.2.3 极限承载能力随时间的变化 |
2.3 带开孔的球壳模型 |
2.4 小结 |
第三章 圆柱壳的蠕变特性研究 |
3.1 理想环肋圆柱壳蠕变特性研究 |
3.1.1 用一般方程求环肋圆柱壳的残余弹性解 |
3.1.2 计算模型 |
3.1.3 有限元数值分析 |
3.1.4 有限元解与理论解的比较 |
3.2 带初始几何缺陷圆柱壳的蠕变特性 |
3.2.1 缺陷位置的蠕变变形 |
3.2.2 极限承载能力随时间的变化 |
3.3 小结 |
第四章 钛合金蠕变试验 |
4.1 钛合金丝蠕变拉伸试验 |
4.1.1 试验及测量方法 |
4.1.2 试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
4.2 钛合金环肋圆柱壳模型蠕变试验 |
4.2.1 试验方法及目标 |
4.2.2 试验模型设计 |
4.2.3 内压应力测试 |
4.2.4 外压蠕变试验 |
4.2.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深潜耐压圆柱壳极限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章 环肋耐压壳应力分析及稳定性理论计算方法 |
2.1 基本概念与假设 |
2.2 受力分析 |
2.3 弯曲微分方程 |
2.4 关键部位应力公式 |
2.5 耐压圆柱壳稳定性分析 |
2.5.1 圆柱壳应变能 |
2.5.2 外力功 |
2.5.3 总位能表达式 |
2.5.4 壳板稳定公式 |
2.6 理论临界压力的修正 |
2.6.1 物理修正系数 |
2.6.2 几何修正系数 |
2.7 小结 |
第3章 高强度钢耐压圆柱壳结构有限元分析 |
3.1 耐压圆柱壳极限承载力有限元分析法简介 |
3.2 采用ANSYS进行圆柱壳极限承载力计算分析 |
3.2.1 建模与网格划分 |
3.2.2 施加约束与载荷 |
3.2.3 施加初始缺陷 |
3.2.4 非线性分析设置 |
3.3 圆柱壳极限承载力有限元计算分析结果 |
3.3.1 特征值失稳分析 |
3.3.2 非线性失稳分析 |
3.4 有限元分析结果与理论公式计算值的比较 |
3.4.1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国家军用标准计算结果比较 |
3.4.2 与修正公式计算值的比较 |
3.5 小结 |
第4章 非均匀加肋耐压壳稳定性研究 |
4.1 肋骨刚度非均匀圆柱壳稳定性分析 |
4.1.1 肋骨刚度非均匀圆柱壳失稳临界压力推导 |
4.1.2 肋骨刚度非均匀加肋步骤 |
4.1.3 算例分析 |
4.1.4 两种加肋方式结果对比 |
4.2 肋骨间距非均匀圆柱壳稳定性分析 |
4.2.1 算例分析 |
4.2.2 两种加肋方式结果对比 |
4.3 小结 |
第5章 耐压圆柱壳肋骨侧向加强方法研究 |
5.1 肋骨侧向失稳特点 |
5.2 肋骨侧向约束理论研究 |
5.3 肋骨侧向加强措施 |
5.4 不同加强方式有限元分析 |
5.4.1 扶强材加强 |
5.4.2 整肋距肘板加强 |
5.5 两种加强方式有限元结果对比 |
5.6 小结 |
第6章 耐压圆柱壳几种特殊肋骨型式比较研究 |
6.1 半圆环壳型肋骨加强圆柱壳计算方法 |
6.1.1 半圆环壳型肋骨加强环肋耐压壳关键部位应力计算 |
6.1.2 半圆环壳型肋骨加强环肋耐压壳壳板稳定性计算 |
6.1.3 半圆环壳型肋骨加强环肋耐压壳总体稳定性计算 |
6.2 不同型式肋骨加强圆柱壳计算分析 |
6.2.1 理论公式计算 |
6.2.2 有限元分析验证 |
6.3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6.3.1 总体稳定性对比 |
6.3.2 壳板稳定性对比 |
6.4 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轴压载荷下复合材料层合圆柱壳的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 |
1.5 本论文主要创新工作 |
第二章 轴压载荷下层合圆柱壳体的有限元分析 |
2.1 有限元法的基本构架 |
2.2 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概述 |
2.3 ANSYS软件主要功能 |
2.4 轴压载荷下层合圆柱壳有限元分析 |
2.4.1 层合圆柱壳几何模型的建立 |
2.4.2 圆柱壳结构材料属性 |
2.4.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
2.4.4 试验件的加载方式和边界条件 |
2.4.5 加载求解计算 |
2.4.6 轴压载荷下圆柱壳结构的静强度和屈曲分析结果 |
第三章 轴压载荷下复合材料层合圆柱壳的经典理论分析 |
3.1 层合圆柱壳经典理论的基本方程与边界条件 |
3.2 层合圆柱壳经典理论求解 |
3.3 层合圆柱壳算例 |
第四章 复合材料层合圆柱壳体轴向压缩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复合材料层合圆柱壳试件设计 |
4.3 夹具设计 |
4.4 试验仪器设备 |
4.5 试验件的应变计布置 |
4.6 圆柱壳轴压试验与分析 |
4.7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层合圆柱壳设计参数变化对屈曲特性的影响分析 |
5.1 引言 |
5.2 设计参数改变对屈曲特性的影响分析 |
5.2.1 开孔尺寸对屈曲特性的影响 |
5.2.2 圆柱壳长度对屈曲特性的影响分析 |
5.2.3 圆柱壳铺层角度对屈曲特性的影响分析 |
第六章 开口圆柱壳结构复合材料口盖设计 |
6.1 开口形状对圆柱壳体屈曲性能的影响分析 |
6.2 口盖铺层角度对圆柱壳屈曲载荷的影响分析 |
6.3 口盖厚度对柱壳结构屈曲强度的影响分析 |
6.4 改变口盖铺层结构对柱壳结构屈曲强度的影响分析 |
6.5 本章总结 |
第七章 工程应用 |
7.1 飞行器舱段设计 |
7.2 设计方案的计算结果 |
7.3 飞行器舱段设计结论 |
第八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8.1 工作总结 |
8.2 创新性成果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在均匀外压力作用下柱壳的蠕变(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页岩气水平井压裂井筒完整性研究[D]. 刘奎.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1)
- [2]圆柱壳结构的稳定性及可靠性研究[D]. 韩亚洲.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3)
- [3]静水压力下复合材料圆柱壳体耐压性能优化设计[D]. 沈克纯.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4)
- [4]基于Euler管流模型和多层界面模型的UGS井筒力学分析及完整性评价方法研究[D]. 刘铭刚.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5]功能梯度材料圆柱壳的弹塑性变形[D]. 苏乾坤. 兰州理工大学, 2018(10)
- [6]航天运载器低温复合材料贮箱结构设计方法研究[D]. 黄诚.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7]浅水域无人侦察攻击艇初步设计与性能分析[D]. 束超平. 江苏科技大学, 2017(02)
- [8]深海钛合金耐压结构蠕变特性探索研究[D]. 屈平. 中国舰船研究院, 2015(12)
- [9]深潜耐压圆柱壳极限承载力研究[D]. 季林帅. 江苏科技大学, 2015(03)
- [10]轴压载荷下复合材料层合圆柱壳的设计与试验研究[D]. 闫光. 吉林大学,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