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财务初探——兼论现阶段我国财政的局限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艺霖[1](2021)在《我国预算立法完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金丽[2](2021)在《所得税优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研究 ——基于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文中研究说明
陈军桦[3](2021)在《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责任审计在经历了起步、探索以及规范提高三个阶段后,逐步成为国有企业和机关单位的一项常规性审计。然而如何开展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客观公正地评价被审计对象履职工作情况,就需要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体系作保障。审计评价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环节,其科学性和客观性成为保障审计质量、发挥审计能效的必然要求。M集团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已有数年,虽然有一套审计工作流程,但在优先发展经济建设的指导政策下,对审计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M集团至今依旧缺少一套科学合理、统一规范的审计评价体系。在审计工作开展中,由于审计评价的不精确、不客观,造成了企业很大的审计风险,进而弱化了审计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因此M集团亟待解决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改进、完成审计全覆盖。本文以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回顾了国内外绩效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评价内容、指标等有关研究文献及资料,熟悉最新研究进展;接着介绍了M集团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分析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原因,然后对同行业的W集团、F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借鉴学习其先进的审计评价理念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M集团实际特点和发展需求,运用相应的理论概念,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从经济政策执行权、经济管理权、经济决策权、经济监督权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五个方面构建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构建出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作为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务的参考,帮助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更加规范科学。最后,结合M集团审计中心组织实施的M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R公司原董事长、党委书记XX同志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真实案例,采用新构建的审计评价体系对该领导干部在任期间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得到M集团R公司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更科学合理的结果,并为审计评价体系的完善和运用提供建议。
Nguyen Hung Vuong(阮雄王)[4](2020)在《西方共同体主义的政治哲学及其对越南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夏楠妹[5](2020)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上市公司数据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都置身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海外并购浪潮中,成百上千的中国企业放弃了在国内偏安一隅,将投资的目光放眼于整个海外市场。由于海外并购在众多的对外直接投资中有着明显的优势,比如可以获得中国企业所缺乏的先进生产技术、优秀的管理理念、丰富的资源和提高品牌知名度等等,所以海外并购成了很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首选。从全世界来看,世界各地并购浪潮迭起,但是成功率不足三分之一。我国相比于世界发达国家海外并购起步较晚,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绩效也往往不够理想。本文的研究动因正是源于上述情况,现阶段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存在哪些问题,在并购绩效方面,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是否达到了并购前的预期。在实证研究方面,通过研究尽最大可能为企业海外并购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并提出解决意见。本次研究对于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绩效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在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绩效进行理论研究的前提下,又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与现状作为研究的基石。选用了我国上市公司2013年至2014年的海外并购案例为研究样本,研究窗口期为2012年至2018年,建立绩效评价的财务指标体系作为研究依托,运用因子分析法,结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计算出样本公司并购前后的绩效综合得分的平均值。根据每个年度样本企业得分情况,进行整体分析、按照企业是否有国有投资分类分析以及企业所处产业分类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按照总体样本分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行为并没有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按照企业类型分组比较的结果显示,私有企业通过海外并购,企业绩效有非常明显的改善,但国有企业海外并购后绩效表现并不乐观;按照产业类型分类比较来看,第三产业海外并购后企业绩效相对于第二产业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在文章的最后,以全文的研究为依托,根据海外并购现状和我国的现实情况从两个方面分别为并购企业与我国政府提出实际有效的并购建议。
郑伟[6](2020)在《反腐败开放数据的保障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开放数据的可用性有所增加——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使用、修改和共享这些数据。开放政府数据正在成为打击腐败的一个重要工具,通过提高政府活动、预算和支出的透明度,它成为各种责任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要求政府开放更多数据和流程,改善信息披露和提升透明度,促进公众监督,让数据更容易得到处理和比较,从而减少管理不善和资源分配不当,帮助政府和公民安全地进行公平交易。基于此,在反腐败过程中,能发挥积极作用的开放数据可以成为反腐败开放数据。通过对反腐败开放数据在预防、发现、调查以及惩戒环节中发挥的作用可以发现,其数据建设过程中仍出现数据集确定、数据标准和发布等级选择以及政策保障、资金保障和组织保障等问题。因此,笔者针对反腐败的开放数据及其保障机制进行需求分析,从理论上探究反腐败开放数据保障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在总结归纳法国的反腐败开放数据保障机制的经验上,构建我国反腐败开放数据的保障机制。本文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一是界定开放数据、反腐败开放数据、反腐败开放数据保障机制的概念。二是从反腐败开放数据保障机制构建的必要性进行研究。三是结合政府工作人员访谈深入剖析制度强制机制、社会联动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的特点及其局限性。四是对法国反腐败开放数据的经验进行分析并总结。五是借鉴法国反腐败开放数据保障机制的优秀经验提出构建我国反腐败开放数据保障机制的路径。
郭成琳[7](2020)在《南县政府会计双轨制改革研究》文中认为
秦子蕊[8](2020)在《新能源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及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发布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显示,美国能源基金会和中国国家发改委联合预测,2005年-2020年,我国需要能源投资18万亿元,其中新能源、节能、环保约需7万亿元。从发展趋势来看,新能源行业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生行业之一,是今后国内经济实现快速成长的新动力。大量的资金支持,是新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不仅需要政府投资和补贴支持,而且更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金的作用,借助金融手段有效缓解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因此,对新能源行业资本结构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在资本结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采用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新能源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其优化途径。从我国新能源行业融资环境、融资及发展现状的角度入手,剖析了目前影响我国新能源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几个问题——融资成本高、融资金额大、融资渠道单一等,并提出有关研究假设,构建资本结构静态与动态调整两种模型,选取2015-2018年沪深两市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进行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处理,实证研究财政补贴、盈利能力、债务成本、资产结构等因素对新能源资本结构的影响,以期为新能源公司进行融资决策和资本结构优化提供一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新能源产业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模型相比与静态模型来说更加准确,更能有效解释我国新能源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也可以更好地解释我国新能源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决定行为。(2)新能源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财政补贴、盈利能力、债务成本、资产结构等因素存在显着负相关性。(3)动态调整模型显示,我国新能源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调整速度为0.7522,符合动态权衡理论,这证明了最优资本结构存在性问题,也说明我国新能源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在朝着最优资本结构进行动态调整。
石光国[9](2020)在《中韩政府会计制度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府会计不仅是国民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政府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已将政府职能转变为中国的政府会计制度,其弊端逐渐显现。中国政府的会计制度面临巨大挑战。目前,虽然我国学界对各国之间的会计制度比较方面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对政府会计制度的比较研究尤其是我们的邻国-韩国政府会计比较的研究却很少。韩国现行的政府会计制度诸多方面是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比如会计核算范围的扩大、权责发生制的引入、注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等。目前,韩国已成为国际上政府会计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之一,韩国政府会计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和国际政府会计的借鉴下,其政府会计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框架。本文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将韩国和中国的政府会计制度进行比较,审视各国政府会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运用韩国政府会计制度的可操作性要素,来为完善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提出有益建议。本文首先列出政府会计的定义,目标,内容和基本要素,并解释相关概念及公共受托责任、委托代理、信号传递等相关理论;其次梳理了国内外学者有关韩国政府会计和中国政府会计研究相关的文献;再对中韩政府会计制度进行比较分析,从两国政府会计的发展过程、会计体系、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核算基础和会计报告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阐述两国政府会计的异同之处;提出中国政府会计制度存在政府会计准则不规范,缺乏国际协调性;现行的权责发生制还不够成熟,缺少完善的法律体系;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不全面,不能客观地反映财政实际结余;政府内部控制意识不足,缺乏有力的政府监管等问题。研究成果表明,完善中国政府会计制度的对策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健全政府会计准则,强化国际交流与沟通,要加强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质量,保证制定程序的科学性和透明性;促进权责发生制的转变,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广泛披露政府会计信息,完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提高我国政府会计信息的质量,健全政府内部控制,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发挥对政府内部会计的外部监督作用。
苏瑞珍[10](2020)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减贫机理及政策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项应对疾病风险冲击的制度安排,医疗保障制度从两个方面发挥减贫效应,一是提供财务保护,避免或减少因医疗费用支出而陷入贫困,二是促进医疗服务利用,避免或减少因健康人力资本损害而陷入贫困,因此,发挥减贫效应是医疗保障制度的内在功能。2003年以来,我国已经建立起了政府主导型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模式,农村地区已被普惠性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和特惠性医疗救助制度所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的三重保障制度安排,在减轻农村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改善健康、增进福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减贫效应。进一步增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减贫效应,不仅是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托底保障之一,同时也是2020年后巩固脱贫成果和实现减贫战略转向、健康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所必须依赖的重要制度路径之一。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减贫的路径和方式面临可持续困境。一是资源约束下通过提高制度保障水平增强普惠性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减贫效应的实现路径面临边际效应递减困境。二是特惠性医疗救助制度发挥了一定程度的济贫效应,但是也面临补偿水平提升困境。三是对贫困人口的倾斜政策有利于改善医疗保障制度的亲贫性,但是也产生了“悬崖效应”,引致新的社会不公平和社会矛盾。基于此,首先,本文在分析医疗保障制度减贫机理的基础上,界定了我国农村不同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在减贫中的功能定位,并阐述了发挥减贫效应的传导机制。其次,基于功能定位及传导机制,分别对减贫目标下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的减贫效应进行了评估分析。再次,在分析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发挥减贫效应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国际经验借鉴基础上,提出了增强减贫效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包括:第一章阐述了研究背景、意义,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目标、思路、方法及内容,指出了研究重点、难点以及可能的创新和不足,认为深入研究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减贫效应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第二章是医疗保障制度发挥减贫效应的理论分析。首先,从历史视野下的贫困研究和新时代我国减贫战略的转向两个方面,分析了增强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减贫效应的背景。其次,阐述了医疗保障减贫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国家干预的再分配理论、可行能力理论、健康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公平正义理论,并指出这些理论的启示意义。再次,从内在机理、亲贫性及基本依据、逻辑动因、制度条件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医疗保障制度发挥减贫效应的一般机理。最后,从功能定位和传导机制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减贫机理。一是界定了不同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在减贫中的功能定位,认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应在改善亲贫性中增强减贫效应,医疗救助在减贫中应发挥“平整竞技场”保障效应和托底保障效应。二是分析了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的“济贫”和“防贫”机制。第三章是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减贫实现路径及政策效果分析。一是在阐释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变迁基础上,分析了其在农村减贫中的重要贡献。二是深入阐述了社会医疗保险发挥减贫效应的再分配实现路径,提出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要在改善亲贫性中增强减贫效应的观点,并运用实证方法评估了制度变迁下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亲贫性改善,结果表明制度变迁中亲贫性趋恶化,筹资和偿付环节都加剧了逆向再分配,不利于推进公平减贫,而农村医疗救助并未发挥有效的“平整竞技场”效应。三是利用CFPS(2016)数据测算了减贫目标下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保障缺口,结果表明制度变迁中的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并未有效降低低收入群体的灾难性医疗支出发生率,但是降低了非低收入群体的灾难性医疗支出发生率,而且社会医疗保险补偿后,农村低收入家户的灾难性医疗支出发生率依然高达30%到50%,比非低收入家户高10到20个百分点。第四章是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减贫实现路径及政策效果分析。一是分析了我国医疗救助制度减贫效应不断增强的实现路径。二是基于减贫目标实证评估了我国农村医疗救助的减贫效果。结果显示,减贫目标下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对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的覆盖缺口率分别高达58.02%和47.66%,而总体保障水平远未到实现减贫目标的保障需求,即减贫目标下应该有80.46%的医疗救助农村家户获得的医疗救助补偿资金占家户自付医疗费用支出的比重应在60%以上,而实际上只有19.75%的医疗救助农村家户在这一比重范围内。三是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村家户医疗救助需求的因素,指出实际救助对象识别中可能存在问题。四是测算了减贫目标下农村医疗救助的资金需求规模。测算结果显示,以2016年为例,减贫目标下全国低保户需要医疗救助资金805亿元、低保边缘户需要446亿元、因病致贫户需要1000亿元,如果把医疗救助支出占政府医疗保障财政支出比由当前的5%提高到10%,则可以实现对低保户的充分保障。第五章从医疗资源非均衡配置导致的医保利用困境、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逆向收入再分配困境、农村医疗救助的补偿不足及结构性困境、农村补充医疗保障制度的充足性发展困境以及不同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困境五个方面分析了增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减贫效应的现实困境。第六章基于医疗保障制度模式,深入分析了典型国家医疗保障发挥减贫效应的制度特征,并总结出经验教训和方法启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医疗保障制度的筹资累进性、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倾斜力度、提高初级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以及改善医疗保障制度治理水平。第七章从明确减贫功能定位,增强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的协同效应;统筹医疗卫生与医疗保障改革发展,助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减贫效应;改善社会医疗保险的亲贫性,增强正向收入再分配效应;加大救助资金投入并优化结构,增强医疗救助的托底保障功能;发展补充性医疗保障制度,壮大农村医疗保障减贫力量五个方面提出具体政策建议,以增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减贫效应。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基于我国现行医疗保障制度安排,创新性地梳理和探索了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的减贫机理,分析了医疗保障制度“济贫”和“防贫”的功能差异及其不同传导机制,并尝试拓宽医疗保障减贫效应的研究视域。论文通过对当前基于灾难性医疗支出设计的农村医保制度所做的评估,发现现行农村医疗保障的减贫效应对低收入群体是不敏感的,可能存在对低收入群体的挤出现象,即减贫有限、亲贫不足。因此,引入医疗保障的“亲贫”概念,建议把改善亲贫性作为医疗保障制度优化的方向,以实现惠及更广泛群体的防贫减贫目标。第二,提出社会医疗保险要在改善亲贫性中增强减贫效应。本研究认为,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存在逆向收入再分配效应,因此仅具有“涓滴”减贫效应。应把改善亲贫性作为增强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减贫效应的实现路径,并据此对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减贫效应进行了评估。第三,基于减贫目标,利用微观数据对农村医疗救助的减贫效应进行了评估。本研究利用CFPS(2016)数据,对充分减贫目标下我国农村医疗救助的覆盖缺口、保障水平、资金需求规模进行了测算,并运用计量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村家户医疗救助需求的因素,特别是从政府医疗救助支出与政府医疗保障支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并未体现出良好亲贫性的观点。
二、国家财务初探——兼论现阶段我国财政的局限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财务初探——兼论现阶段我国财政的局限性(论文提纲范文)
(3)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经济责任审计界定 |
2.1.2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权力制衡理论 |
2.2.2 人本管理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M集团有限公司概况 |
3.2 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
3.2.1 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流程 |
3.2.2 M集团经济责任审计发展历程 |
3.2.3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
3.3 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3.3.1 评价内容不全面 |
3.3.2 评价指标聚焦性不足 |
3.3.3 评价方法不够科学 |
3.4 本章小结 |
4 同行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借鉴 |
4.1 同行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及指标 |
4.1.1 W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及指标 |
4.1.2 F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及指标 |
4.2 同行业企业先进经验借鉴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4.2.1 审计内容与评价指标的一致性分析 |
4.2.2 评价指标可量化分析 |
5 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构建 |
5.1 评价原则 |
5.2 评价内容及指标 |
5.2.1 经济政策执行权指标设置 |
5.2.2 经济管理权指标设置 |
5.2.3 经济决策权指标设置 |
5.2.4 经济监督权指标设置 |
5.2.5 个人廉洁自律指标设置 |
5.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5.3.1 判断矩阵构建 |
5.3.2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和指标权重确认 |
5.4 评价等级及评分表 |
5.4.1 评价等级 |
5.4.2 审计评价评分表 |
6 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运用案例分析 |
6.1 M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R公司基本情况 |
6.2 XX同志离任审计概况 |
6.2.1 审计基本情况 |
6.2.2 R公司财务状况和民意测评情况 |
6.2.3 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
6.3 XX同志离任审计评价 |
6.3.1 经济政策执行权指标审计评价 |
6.3.2 经济管理权指标审计评价 |
6.3.3 经济决策权指标审计评价 |
6.3.4 经济监督权指标审计评价 |
6.3.5 个人廉洁自律指标审计评价 |
6.4 评价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附录 专家咨询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上市公司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文献总结及全文研究方向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绩效概述 |
2.1 海外并购绩效概述 |
2.1.1 海外并购定义 |
2.1.2 并购绩效定义 |
2.2 海外并购绩效理论概述 |
2.2.1 并购融资理论基础 |
2.2.2 海外并购绩效理论基础 |
2.3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分析 |
2.3.1 企业层面 |
2.3.2 国家层面 |
第3章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与绩效评价分析 |
3.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 |
3.1.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历史进程 |
3.1.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 |
3.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绩效评价研究 |
3.2.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绩效评价影响因素 |
3.2.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绩效评价方式 |
3.2.3 并购绩效评价方式的选择 |
第4章 中国上市公司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 |
4.1 实证分析概述 |
4.1.1 评价指标的选择及数据来源 |
4.1.2 财务指标的选择 |
4.2 因子分析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
4.2.1 基本原理 |
4.2.2 因子相关性检验 |
4.2.3 公因子的提取与成分矩阵 |
4.2.4 绩效综合得分的计算 |
4.3 实证分析总结 |
4.3.1 按照样本整体分析 |
4.3.2 按企业类型分类绩效分析 |
4.3.3 按产业类型分类绩效分析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2 提高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绩效的建议 |
5.2.1 企业层面 |
5.2.2 政府层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反腐败开放数据的保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1.6 核心概念阐释 |
1.6.1 开放数据 |
1.6.2 反腐败开放数据 |
1.6.3 反腐败开放数据保障机制 |
第2章 反腐败开放数据保障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
2.1 开放数据对腐败的防治作用 |
2.1.1 提高政府透明度 |
2.1.2 增强社会对腐败的监督力度 |
2.1.3 增强腐败治理的公民参与度 |
2.2 反腐败开放数据保障机制的作用 |
2.2.1 为各国的开放数据提供明确方向 |
2.2.2 提升政府信任度 |
2.2.3 能够实现网络法治建设 |
第3章 反腐败开放数据保障机制理论分析 |
3.1 制度强制机制 |
3.1.1 特点 |
3.1.2 运行现状 |
3.1.3 存在局限性 |
3.2 社会联动机制 |
3.2.1 特点 |
3.2.2 运行现状 |
3.2.3 存在局限性 |
3.3 监督机制 |
3.3.1 特点 |
3.3.2 运行现状 |
3.3.3 存在局限性 |
3.4 激励机制 |
3.4.1 特点 |
3.4.2 运行现状 |
3.4.3 存在局限性 |
第4章 法国反腐败开放数据保障机制经验借鉴 |
4.1 法国反腐败开放数据的制度强制机制 |
4.1.1 法国反腐败开放数据的法律机制 |
4.1.2 法国反腐败开放数据的政策机制 |
4.2 法国反腐败开放数据的社会联动机制 |
4.3 法国反腐败开放数据的监督机制 |
4.4 法国反腐败开放数据的激励机制 |
4.5 法国反腐败开放数据保障机制分析 |
4.5.1 优势分析 |
4.5.2 劣势分析 |
第5章 我国反腐败开放数据的保障机制的构建 |
5.1 制度保障机制 |
5.1.1 完善开放数据的配套法律 |
5.1.2 反腐败开放数据保障政策互补内容制定 |
5.2 社会联动保障机制 |
5.2.1 构建开放数据相关的组织机制 |
5.2.2 增强开放数据相关组织工作协同性 |
5.3 监督保障机制 |
5.3.1 确定反腐败开放数据的行政监督 |
5.3.2 确定反腐败开放数据的社会监督 |
5.4 激励保障机制 |
5.4.1 导入专项资金开展数据调查 |
5.4.2 吸引社会资金促进开放数据创新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新能源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有关最优资本结构的研究 |
1.2.2 有关新能源行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
1.4.1 创新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资本结构相关理论 |
2.1 MM理论 |
2.2 税收差异理论 |
2.3 融资优序理论 |
2.4 动态权衡理论 |
第三章 新能源行业融资环境与问题分析 |
3.1 新能源行业融资环境分析 |
3.1.1 宏观环境 |
3.1.2 微观环境 |
3.2 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 |
3.2.1 投资规模“涨跌互现” |
3.2.2 装机容量占比稳步提升 |
3.3 新能源行业融资现状 |
3.3.1 金融信贷支持现状 |
3.3.2 资本市场支持现状 |
3.3.3 风险资本支持现状 |
3.4 新能源行业融资问题分析 |
3.4.1 新能源行业融资成本高 |
3.4.2 新能源行业融资金额大、周期长 |
3.4.3 新能源行业融资风险大 |
3.4.4 新能源行业融资渠道单一 |
第四章 新能源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 变量设计与假设提出 |
4.1.1 财政补贴 |
4.1.2 盈利能力 |
4.1.3 债务成本 |
4.1.4 非债务税盾 |
4.1.5 资产结构 |
4.1.6 成长性 |
4.2 模型建立 |
4.2.1 静态模型 |
4.2.2 动态调整模型 |
4.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4.3.1 数据来源 |
4.3.2 描述性统计 |
4.4 变量相关性及回归分析 |
4.4.1 相关性分析 |
4.4.2 资本结构静态模型回归与结果分析 |
4.4.3 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模型回归与结果分析 |
4.5 稳健性检验 |
第五章 新能源公司资本优化策略 |
5.1 最优资本结构测算 |
5.2 资本结构优化区间 |
5.3 新能源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策略 |
5.3.1 出台稳定、及时的政府补贴政策支持产业有序发展 |
5.3.2 注重企业自主盈利能力 |
5.3.3 降低债务成本,发展多元化融资 |
5.3.4 合理配置有形资产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9)中韩政府会计制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政府会计的定义 |
2.1.2 政府会计的目标 |
2.1.3 政府会计的内容 |
2.1.4 政府会计的基本要素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信号传递理论 |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3.1 国外文献综述 |
2.3.2 国内文献综述 |
2.3.3 研究评述 |
第三章 中韩政府会计制度比较分析 |
3.1 两国政府会计制度发展演进 |
3.1.1 中国政府会计发展历史及现状 |
3.1.2 韩国政府会计发展历史及现状 |
3.2 两国政府会计异同分析 |
3.2.1 会计体系 |
3.2.2 会计目标 |
3.2.3 会计要素 |
3.2.4 会计核算基础 |
3.2.5 会计报告 |
第四章 中国政府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
4.1 政府会计准则不规范,缺乏国际协调性 |
4.2 现行的权责发生制还不够成熟,缺少完善的法律体系 |
4.3 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不全面,不能客观地反映财政实际结余 |
4.4 政府内部控制意识不足,缺乏有力的政府监管 |
第五章 完善中国政府会计制度的对策 |
5.1 健全政府会计准则,强化国际交流与沟通 |
5.2 促进权责发生制的转变,建立更完善的法律体系 |
5.3 广泛披露政府会计信息,提高我国政府会计信息质量 |
5.4 健全政府内部控制,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谢辞 |
(10)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减贫机理及政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研究现状评价 |
1.3 研究目标、思路、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与思路 |
1.3.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2.医疗保障制度发挥减贫效应的理论分析 |
2.1 医疗保障减贫效应研究的背景 |
2.1.1 历史视野下的贫困问题研究 |
2.1.2 新时代我国减贫战略的转向 |
2.2 医疗保障减贫效应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国家干预的再分配理论 |
2.2.2 可行能力理论 |
2.2.3 健康人力资本理论 |
2.2.4 社会公平正义理论 |
2.3 医疗保障制度减贫效应的一般机理分析 |
2.3.1 医疗保障制度发挥减贫效应的内在机理 |
2.3.2 医疗保障制度的亲贫性含义及基本依据 |
2.3.3 医疗保障制度发挥减贫效应的逻辑动因 |
2.3.4 医疗保障制度发挥减贫效应的制度条件 |
2.4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减贫机理分析 |
2.4.1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减贫效应的功能定位 |
2.4.2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减贫效应的传导机制 |
3.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减贫实现路径及政策效果分析 |
3.1 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变迁 |
3.1.1 “旧农合”的历史演进与制度特征 |
3.1.2 “新农合”的历史演进与制度特征 |
3.2 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减贫贡献 |
3.2.1 构建起了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减贫的制度框架 |
3.2.2 整体上减轻了农村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负担 |
3.2.3 纵向上改善了农村弱势群体的医疗服务利用 |
3.3 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亲贫性及对减贫的影响 |
3.3.1 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减贫的再分配实现路径 |
3.3.2 实证评估的分析模型、方法与数据说明 |
3.3.3 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亲贫性评估与分析 |
3.4 减贫目标下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保障缺口评估 |
3.4.1 评估社会医疗保险保障缺口的必要性分析 |
3.4.2 评估社会医疗保险保障缺口的基本方法 |
3.4.3 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保障缺口分析 |
4.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减贫实现路径及政策效果分析 |
4.1 我国医疗救助制度减贫效应不断增强的实现路径 |
4.2 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减贫效果的实证评估分析 |
4.2.1 评估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减贫效应的方法 |
4.2.2 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减贫效果的评价 |
4.3 农村医疗救助需求的影响因素及适度资金规模 |
4.3.1 农村家户医疗救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2 减贫目标下农村医疗救助的适度规模与资金缺口 |
5.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发挥减贫效应面临的现实困境 |
5.1 医疗资源非均衡配置导致的医保利用困境 |
5.2 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逆向收入再分配困境 |
5.3 农村医疗救助的补偿不足及结构性困境 |
5.3.1 农村医疗救助的补偿困境 |
5.3.2 农村医疗救助的结构困境 |
5.4 农村补充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充足性困境 |
5.5 不同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性困境 |
6.典型国家医疗保障减贫的制度分析及经验启示 |
6.1 美国医疗保障减贫的制度安排与效果评价 |
6.1.1 美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情况 |
6.1.2 美国弱势群体的公共保险计划 |
6.1.3 美国医疗保障减贫的效果评价 |
6.2 印度医疗保障减贫的制度安排与现实困境 |
6.2.1 印度医疗卫生的基本情况 |
6.2.2 印度的医疗健康保险体系 |
6.2.3 印度医疗保障减贫的困境 |
6.3 欧洲部分国家医疗保障减贫的制度安排与评价 |
6.3.1 德国医疗保障减贫的制度安排 |
6.3.2 法国医疗保障减贫的制度安排 |
6.3.3 英国医疗保障减贫的制度安排 |
6.3.4 制度优势与现实困境 |
6.4 国外医疗保障减贫实践的经验启示 |
6.4.1 增强医疗保障的筹资累进性 |
6.4.2 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倾斜力度 |
6.4.3 提高初级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
6.4.4 改善医疗保障制度治理水平 |
7.增强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减贫效应的政策建议 |
7.1 明确减贫功能定位,增强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的协同效应 |
7.1.1 功能定位协同 |
7.1.2 保障项目协同 |
7.1.3 管理服务协同 |
7.2 统筹医疗卫生与医疗保障改革发展,助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减贫效应 |
7.2.1 加强医疗保障制度与其它基本卫生制度统筹 |
7.2.2 加强医疗保障制度与突发重大卫生事件统筹 |
7.2.3 推动医疗资源均衡配置,提高农村初级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
7.3 改善社会医疗保险的亲贫性,增强正向收入再分配效应 |
7.3.1 增强公共筹资累进性,改善筹资环节的亲贫性 |
7.3.2 强化医保利用公平性,改善偿付环节的亲贫性 |
7.4 加大救助资金投入并优化结构,增强医疗救助的托底保障功能 |
7.5 发展补充性医疗保障制度,壮大农村医疗保障减贫力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四、国家财务初探——兼论现阶段我国财政的局限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预算立法完善研究[D]. 王艺霖. 吉林财经大学, 2021
- [2]所得税优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研究 ——基于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D]. 王金丽.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3]M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D]. 陈军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2)
- [4]西方共同体主义的政治哲学及其对越南的启示[D]. Nguyen Hung Vuong(阮雄王). 华中师范大学, 2020
- [5]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上市公司数据分析[D]. 夏楠妹. 吉林大学, 2020(04)
- [6]反腐败开放数据的保障机制研究[D]. 郑伟.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7]南县政府会计双轨制改革研究[D]. 郭成琳.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8]新能源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及其优化研究[D]. 秦子蕊.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9]中韩政府会计制度比较研究[D]. 石光国. 延边大学, 2020(05)
- [10]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减贫机理及政策效果研究[D]. 苏瑞珍. 西南财经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