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FoxPro编程快速入门系列讲座 第五讲 RQBE的使用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曹勇[1](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中国版本图书馆全国图书在版编目中心[2](2011)在《中国图书出版月度CIP数据选摘》文中研究说明
孙凯[3](2010)在《网上科学信息深度利用的质量保障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网上科学信息资源是人们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科学研究和创新的重要支撑,还是社会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上科学信息质量直接影响到科技创新的能力。研究网上科学信息质量形成的过程,确定这一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建立一套可靠的质量保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这其中涉及到不同的开发、使用与管理主体,不同的资源类型,不同的质量环节,不同的研究与管理方法。本论文以信息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质量保障机制的全局视野和集成架构。从网上科学信息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技术、经济、人文和社会等多维视角出发,研究质量各个环节的变化和影响因素。明确了不同要素之间复杂的作用关系。通过文献分析、架构设计与集成、定性、定量评价、数学模拟等方法以及各种工具的运用,归纳提炼出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的框架结构和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质量保障机制应用实施的策略,提出质量保障机制应用的前景和构想。第1章为全文的理论基点。首先对网上科学信息的概念、特征、类型以及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界定,明确了本文所讨论的客体范围。然后对深度利用的概念、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网上科学信息深度利用的途径,明确网上科学信息深度利用中质量保障的重要性。最后从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模式入手,分析了传统质量保障模式的特点,指出传统质量保障模式在应对网上科学信息时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信息生命周期模式在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方面的应用优势。第2章构建了网上科学信息生命周期模型。通过对网上科学信息生命周期组成要素进行调查、分析,确定了其生命周期中的生产发布、采集、组织、开发、利用、沉淀等六大要素。分析了其中各环节的重要程度。然后从网上科学信息主体者的角度出发,将网上科学信息生命周期划分为三大层次:包括存储层、管理层和应用层。在另一个视角上揭示了网上科学信息生命周期的结构。最后确立了网上科学信息生命周期模型以及所包含的内容,为建立质量保障机制框架奠定基础。第3章对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特点进行分析。以网上科学信息生命周期模型为基础,分析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质量约束条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外信息质量保障政策以及相关研究论文提出的40多组标准加以归纳总结,将网上科学信息质量影响因素划分为技术手段、经济成本、用户需求和社会环境等4个维度。其中,技术手段和经济成本是从微观角度提出的影响因素,属于对网络科学信息本身特质的考察;用户需求和社会环境是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提出的影响因素,即主要考察外部环境影响。通过对这4个维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讨论,提出影响网上科学信息质量因素的初始集合,为建立网上科学信息的质量保障机制标准体系提供参考。第4章构建网络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的标准框架。采用专家问卷调查法确立质量保障标准体系。调查问卷运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测度专家对于网上科学信息质量重要性和适用性感知。以调查对象对网上科学信息各影响因素重要性感知为观测值,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提炼出关联度最强、能够较好反应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结合网上科学信息生命周期模型,最终得到涵盖4个影响维度、21个质量保障指标的体系,实现质量影响因素初始集合的优化。确定网上科学信息的质量保障机制标准体系,完成质量保障机制框架的初步构建。第5章探讨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框架的应用策略。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入手,分别对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不同层面的应对策略进行分析。在宏观层面里,主要强调政府要行使引导、监督的质量保障行为。把握网上科学信息整体质量状况,采取有效手段促进网上科学信息质量的提高,保证网上科学信息深度利用的有效进行。在微观层面里,指出微观组织是网上科学信息生命周期环节中参与程度最大的主体。依据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框架的标准体系,对网上科学信息采取分级开发利用的策略,能够有效的保障其质量,从根本上解决网上科学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最后确定质量保障机制框架运行的整体策略方案。第6章提出网络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应用的前景和构想。选取中国科技论文发表在线网站为对象,应用网上科学信息的质量保障机制框架,设计网上发表学术论文质量保障系统。达到提高网上发表学术论文质量,满足人们对网络学术论文需求的目的。突出说明了系统的开发需求、设计方案以及具体实施的技术手段。第7章为总结与展望,梳理全文研究结论,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殷林[4](2005)在《尾矿库安全现状综合管理、评价计算机辅助系统》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是在系统的分析了尾矿设施的基础上将整个尾矿库系统分为5个评价单元,并制定相应的出安全检查表,用Visual FoxPro 6.0编程语言建立起尾矿库安全现状综合评价计算机辅助系统。 论文利用Visual FoxPro 6.0(简称VFP)强大的数据库管理能力,建立起尾矿库安全评价数据库和评价依据数据库;利用其先进的可视化编程能力,建立起友好的数据输入输出、数据统计处理界面;充分运用VFP的OLE技术,实现数据采集检查表文档打印功能和输入数据的图形统计功能;最后用独立于VFP的HTML Help Workshop软件建立起功能强大、随时可通过按F1键调出其相应帮助主题的联机帮助系统。 本计算机辅助系统通过对采集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得出安全评价分数,并以此为基础划分安全评价等级,为尾矿库安全管理和生产决策提供依据,并为相关单元的危险有害因素提供相应的整改措施,以改善尾矿库安全生产环境。
闵国清[5](2004)在《非煤地下矿山安全现状综合评价计算机辅助系统》文中指出本论文是在将整个非煤地下矿山系统分为11个评价单元并为各个单元中评价项目分配分值从而得出安全检查表的基础上,用Visual FoxPro 6. 0编程语言建立起非煤地下矿山安全现状综合评价计算机辅助系统。论文利用Visual FoxPro 6. 0(简称VFP)强大的数据库管理能力,建立起非煤地下矿山安全评价数据库和评价依据数据库;利用其先进的可视化编程能力,建立起友好的数据输入输出、数据统计处理界面;充分运用VFP的OLE技术,实现数据采集卡文档打印功能和输入数据的图形统计功能;最后用独立于VFP的HTML Help Workshop软件建立起功能强大、随时可通过按F1键调出其相应帮助主题的联机帮助系统。本计算机辅助系统通过对采集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得出安全评价分数,并以此为基础划分安全评价等级,为非煤地下矿山安全管理和生产决策提供依据,并为相关单元的危险有害因素提供相应的整改措施,以改善矿山安全生产环境。
二、FoxPro编程快速入门系列讲座 第五讲 RQBE的使用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oxPro编程快速入门系列讲座 第五讲 RQBE的使用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
一、背景:设计育人 |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网上科学信息深度利用的质量保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0 绪论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0.2.3 研究现状述评 |
0.3 研究目标、内容和论文的基本结构 |
0.3.1 研究目标 |
0.3.2 研究内容 |
0.3.3 研究结构 |
0.4 研究方法 |
0.5 创新点 |
1 网上科学信息深度利用中质量保障机制的理论思考 |
1.1 网上科学信息的概念、特征及内容划分 |
1.1.1 网上科学信息的概念 |
1.1.2 网上科学信息的特征 |
1.1.3 网上科学信息的类型 |
1.1.4 网上科学信息的价值 |
1.2 信息深度利用的概念和特征以及途径 |
1.2.1 信息深度利用的概念 |
1.2.2 信息深度利用的特征 |
1.2.3 网上科学信息深度利用的一般途径 |
1.3 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应用的合理性 |
1.3.1 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的传统模式 |
1.3.2 面向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的质量保障模式 |
1.4 本章小结 |
2 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的生命周期模型 |
2.1 网上科学信息生命周期的组成要素 |
2.1.1 网上科学信息的生产与发布 |
2.1.2 网上科学信息的采集 |
2.1.3 网上科学信息的组织 |
2.1.4 网上科学信息的开发 |
2.1.5 网上科学信息的利用 |
2.1.6 网上科学信息的沉淀 |
2.2 网上科学信息生命周期的主体层次 |
2.2.1 存储层 |
2.2.2 管理层 |
2.2.3 应用层 |
2.3 网上科学信息的生命周期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网上科学信息深度利用中质量保障机制特点分析 |
3.1 基本概念 |
3.1.1 质量的概念 |
3.1.2 信息质量的特征 |
3.1.3 网上科学信息的质量保障机制特点 |
3.2 网上科学信息质量的生命周期阶段分析 |
3.2.1 生产发布环节的质量保障 |
3.2.2 网上科学信息采集环节的质量保障 |
3.2.3 网上科学信息组织环节的质量保障 |
3.2.4 网上科学信息开发环节的质量保障 |
3.2.5 网上科学信息利用环节的质量保障 |
3.2.6 网上科学信息沉淀环节的质量保障 |
3.3 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的影响因素 |
3.3.1 技术手段 |
3.3.2 经济成本 |
3.3.3 用户需求 |
3.3.4 社会环境 |
3.4 网上科学信息的质量保障链 |
3.5 本章小结 |
4 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的框架构建 |
4.1 质量保障机制框架的要求 |
4.2 质量保障机制框架的体系设计 |
4.3 质量保障机制框架指标选取方法 |
4.4 质量保障机制框架指标选取调查的实施 |
4.4.1 调查目的 |
4.4.2 调查对象范围 |
4.4.3 调查问卷结构 |
4.4.4 调查方法介绍 |
4.5 问卷调查分析 |
4.5.1 调查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4.5.2 调查对象对网上科学信息质量认知的基本情况 |
4.5.3 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标准体系的选择 |
4.6 本章小结 |
5 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的策略分析 |
5.1 宏观层面的质量保障机制策略分析 |
5.1.1 质量保障机制中的组织保障策略 |
5.1.2 质量保障机制中的标准约束策略 |
5.1.3 质量保障机制中的信息素养策略 |
5.1.4 质量保障机制中的资金激励策略 |
5.2 微观层面的质量保障机制策略分析 |
5.2.1 微观层面的策略需求动力 |
5.2.2 微观层面的策略实施方式 |
5.3 质量保障机制的整体策略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6 网上科学信息深度利用中质量保障机制的应用构想 |
6.1 应用背景 |
6.2 系统开发环境需求分析 |
6.2.1 现有系统开发平台分析 |
6.2.2 系统开发平台的选用 |
6.3 系统开发设计方案 |
6.3.1 系统开发的总体原则 |
6.3.2 系统开发的设计模块极其功能 |
6.3.3 系统开发的数据库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网上科学信息质量维度调查表 |
附录2 指标调查对象表 |
附录3 英文缩略表 |
附录4 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标准调查 |
附录5 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标准指标的旋转成分矩阵 |
附录6 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标准体系指标适用性得分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奖励 |
致谢 |
(4)尾矿库安全现状综合管理、评价计算机辅助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安全评价简介 |
1.2 国内外计算机辅助危险评价现状及方向 |
1.3 课题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安全评价基本理论 |
2.1 安全评价的基本理论简述 |
2.2 评价单元的划分 |
2.3 安全评价方法概述 |
2.4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三章 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简介 |
3.1 Visual FoxPro 6.0编程语言介绍 |
3.2 Visual FoxPro的OLE |
3.3 Visual FoxPro与数据库系统 |
第四章 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实现 |
4.1 安全评价单元 |
4.2 安全评价方法 |
4.3 计算机辅助安全评价系统的实现 |
4.4 程序处理数据流程 |
第五章 软件的功能和界面 |
5.1 软件具有的功能模块 |
5.2 功能操作方法及其界面 |
5.3 用软件对云南某尾矿库安全现状进行评价 |
5.4 软件功能的实现情况 |
第六章 结论 |
部分源程序代码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非煤地下矿山安全现状综合评价计算机辅助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安全评价简介 |
1.2 国内外计算机辅助危险评价现状及方向 |
1.3 课题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安全评价基本理论 |
2.1 安全评价的基本理论简述 |
2.2 评价单元的划分 |
2.3 安全评价方法概述 |
2.4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三章 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简介 |
3.1 Visual Foxpro 6.0编程语言介绍 |
3.2 Visual FoxPro的OLE |
3.3 Visual FoxPro与数据库系统 |
第四章 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实现 |
4.1 安全评价方法 |
4.2 计算机辅助安全评价系统的实现 |
4.3 程序处理数据流程 |
4.4 关于软件的两点补充 |
第五章 软件的功能和使用 |
5.1 软件具有的功能模块 |
5.2 功能操作方法及其界面 |
5.3 用软件对云南某地下矿山安全现状进行评价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四、FoxPro编程快速入门系列讲座 第五讲 RQBE的使用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中国图书出版月度CIP数据选摘[J]. 中国版本图书馆全国图书在版编目中心. 全国新书目, 2011(02)
- [3]网上科学信息深度利用的质量保障机制研究[D]. 孙凯. 武汉大学, 2010(05)
- [4]尾矿库安全现状综合管理、评价计算机辅助系统[D]. 殷林. 昆明理工大学, 2005(08)
- [5]非煤地下矿山安全现状综合评价计算机辅助系统[D]. 闵国清. 昆明理工大学,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