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绞股蓝总皂甙(GPS)对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及其与去甲肾上腺素及皮质酮的关系(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柴晶美[1](2021)在《基于线粒体功能探讨二参颗粒对心肌缺血模型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体内、外实验,利用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分析方法,主要从氧化应激、凋亡、线粒体能量代谢、线粒体生物发生等方面证实二参颗粒的作用机制。探讨二参颗粒靶向调节SIRT1-PGC-1α-PPARα信号通路在心肌缺血中的作用机制,为二参颗粒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方法:1.参照《中国药典》2020版各药材含量测定方法、《香港药典》各药材液相指纹图谱检测方法,对二参颗粒进行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实验,同时利用标准对照品确认有效成分的特征峰。再利用网络药理学通过TCMSP平台探索二参颗粒有效化学成分,在Genen Card数据库中搜索与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相关基因,构建化学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图、PPI网络图;借助DAVID进行KEGG和GO富集分析,利用Schrodinger Maestro软件和在线工具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预测核心靶点。2.采用氯化钴建立心肌细胞缺氧缺血模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LDH,CK含量,SOD、MDA活性,采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胞内活性氧含量和凋亡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分析细胞内Cleaved PARP、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和Bcl-2/Bax的表达水平。3.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Ⅱ、Ⅲ、Ⅴ活性,应用Cytation5检测ATP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肌胞线粒体膜电位(MMP),采用蛋白质印迹分析细胞内PGC-1α、PPARα、SIRT1的表达水平。采用RT-PCR检测法检测SIRT1、PPARα、PGC-1α基因表达水平。4.通过腹腔注射垂体后叶素形成大鼠心肌缺血模型。检测二参颗粒对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的影响,采用HE染色检测法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变化,Masson染色检测法观察心肌组织纤维化程度,采用蛋白质印迹分析大鼠心肌组织中SIRT1、PGC-1α、PPARα的表达水平。采用RT-PCR检测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SIRT1、PGC-1α、PPARα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采用《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1版》对10批样品指纹图谱进行计算,相似度达0.997以上,具有良好的重现性,成分稳定。网络药理学结果,共筛选出221个化合物与264个靶点蛋白参与网络构建,基因富集分析显示,涉及960个GO条目,涉及KEGG信号通路共726条,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核心靶点与化学成分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并推断SIRT1-PGC-1α-PPARα信号通路可能是二参颗粒改善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核心潜在靶点。2.二参颗粒能有效降低细胞LDH、MDA、CK水平(P<0.05),升高SOD水平(P<0.01或P<0.001),明显降低胞内ROS含量(P<0.01或P<0.001),减少凋亡细胞的表达(P<0.01或P<0.001),下调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和Cleaved PARP的表达,增加Bcl-2/Bax的表达(P<0.01或P<0.001)。3.二参颗粒能有效增加线粒ComplexⅠ、Ⅱ、Ⅲ、Ⅴ活性(P<0.05),增加ATP含量(P<0.001),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增加心肌细胞中目的蛋白PGC-1α、PPARα的表达(P<0.01或P<0.001),增加心肌细胞中目的基因SIRT1、PGC-1α、PPARα的表达(P<0.05、P<0.01或P<0.001)。4.二参颗粒能有效改善心肌缺血大鼠的心电图改变。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可见心肌细胞脂肪变性,心肌纤维水肿,着色变浅,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点状浸润,多处心肌纤维溶解出现增生的结缔组织;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可见心肌细胞脂肪变性,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点状浸润,多处心肌纤维溶解出现增生的结缔组织。中剂量组心肌纤维分解清晰,染色均匀,少量水肿和淋巴细胞。高剂量组组织染色均匀,心肌纤维形态结构分界清晰,间质未见明显异常。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心肌组织局部可见胶原纤维增加,心肌纤维形态结构排列紊乱,胶原纤维增多、增粗,心肌纤维化明显。通过不同剂量二参颗粒干预后,二参颗粒低剂量组肌仍可见胶原纤维增多、增粗,心肌纤维化明显。二参颗粒中、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组织中仅见轻度胶原纤维增生,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二参颗粒能明显增加目的蛋白SIRT1、PGC-1α、PPARα的表达(P<0.01或P<0.001),增加目的基因SIRT1、PGC-1α、PPARα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1.初步明确了二参颗粒可以抑制Co Cl2诱导的心肌细胞ROS水平,从而达到降低氧化应激介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2.二参颗粒通过促进SIRT1-PGC-1α-PPARα信号通路的激活,改善心肌缺血大鼠的组织形态变化以及心肌组织纤维化程度,增加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的活性,促进ATP的合成,从而达到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
朱晓婷[2](2021)在《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选题依据:阿尔茨海默病(AD)致残、致死率高,发病机制复杂,大脑内Aβ异常沉积是AD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变化及核心环节,前期研究已证实了解毒益智方具有抑制AD线虫头部Aβ斑块沉积及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随之开展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解毒益智方应用6个月后MMSE、MoCA、ADL评分变化明显优于口服尼莫地平片的对照组。黄连为解毒益智方中的君药,为该方的主要成分,在本方中发挥“解毒”的重要功效。经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黄连中发挥“解毒”作用的主要物质为黄连多糖(CCP),因此设计体外细胞实验探究解毒益智方中的君药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CCP对Aβ25-35损伤PC12的保护作用,为“毒损”的病机及“解毒”的治法提供理论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因前期开展的研究均是以单基因单细胞的生物为研究对象,不能很好地模拟AD的疾病特点,因此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作为研究对象,该小鼠很好的模拟了中枢神经系统Aβ异常沉积的状态,通过对小鼠的行为学研究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一步评价解毒益智方的治疗作用。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讨基于“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形成的解毒益智方其中君药的有效成分CCP对Aβ25-35损伤PC12的保护作用。通过行为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对APP/PS1小鼠的认知功能、Aβ沉积、BACE1表达的相关蛋白、基因等方面进行检测和分析,探讨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的作用机制,为中药治疗AD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研究证据。方法:1.本研究分别从体外实验、动物实验探究解毒益智方的作用机制。体外实验部分采用MTT还原法、Hoechst33258荧光染色等方法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进行线粒体活性、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的测定,探究CCP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动物实验部分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分别是模型组(APP/PS1组)、盐酸多奈哌齐组(Donepezil组)、解毒益智方低剂量组(JDYZFL组)、解毒益智方中剂量组(JDYZFM组)、解毒益智方高剂量组(JDYZFH组),每组16只小鼠,另选用16只C57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于每日早晨8:30进行灌胃治疗,各组每日灌胃药物及剂量分别是,正常组和模型组0.5%CMC溶液0.20g·kg-1·d-1;阳性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溶液0.30g·kg-1·d-1;解毒益智方高、中、低剂量组药物浓度依次为0.60g·kg-1·d-1,0.3g·kg-1·d-1,0.15g·kg-1·d-1。持续6个月治疗结束。2.以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细胞活力、LDH释放率、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水平等评价CCP的神经保护作用。3.通过水迷宫实验,记录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4.通过ELISE及免疫荧光法检测APP/PS1小鼠脑内Aβ水平的变化,观察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5.采用PCR方法检测脑组织SIRT1、NF-κB、BACE1基因量变化,并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脑皮层内SIRT1、BACE1、NF-κB蛋白的变化,观察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脑内AMPK/SIRT1-PPARγ-PGC1α-BACE1转运蛋白通路SIRT1、BACE1、NF-κB的影响。结果:1.通过体外研究观察CC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PC12细胞活力测定结果显示:PC12细胞经过浓度为5-50μM的Aβ25–35处理24h后,细胞活力随着Aβ25–35浓度的增加从24%下降至61%。当Aβ25–35在浓度范围为5至50μM时引起PC12细胞中LDH释放增加至对照组的约130-160%。在用不同浓度的CCP(5至200μg/ml)处理PC12细胞24h后,未观察到显着的细胞损失。通过Hoechst33258染色及FCM测定细胞凋亡结果显示:细胞核在荧光显微镜下具有显着的浓缩核和凋亡的细胞形成。与在未处理的PC12细胞中观察到的完整,圆形和相对大的细胞核相比,暴露于50μMAβ25–35 24h的细胞显示出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包括染色质浓缩,核碎裂和凋亡小体的出现。用CCP不同浓度(5,25,50,100,200μg/ml)处理后可有效逆转细胞凋亡,其中100μg/ml效果最明显,FCM分析显示单独暴露于50μMAβ25–35 24h导致58.88±6.12%的凋亡率,这与正常对照组中的7.21±0.82%的值显着不同(P<0.01)。加入100μg/ml的CCP后,细胞凋亡下降至12.51±1.32%。通过JC-1红色荧光与JC-1绿色荧光的比率的变化来检测Aβ诱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结果显示:当PC12细胞暴露于50μM的Aβ25–35中24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着减弱了JC-1的红色荧光比例,提高了JC-1绿色荧光比例(P<0.01)。用CCP(100μg/ml)预处理Aβ25–35处理的PC12细胞显着抵消了Aβ25–35损伤引起的膜电位损失,JC-1从Aβ25–35处理的PC12细胞中的22.1%变为绿色荧光至84.3%,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色素C结果显示:经50μMAβ25–35处理PC12细胞24h后细胞色素C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表达增加,而预先用CCP(100μg/ml)处理的PC12细胞显着减弱线粒体释放的胞质细胞色素C。2.观察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实验天数的后移,各组小鼠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均有所缩短,表明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各组小鼠对象限平台的定位记忆能力随之有所提升。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逃避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均明显延长,差异显着(P<0.01)。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明显延长,目标停留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显着(P<0.01)。与APP/PS1组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JDYZFM组逃避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有所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缩短,目标停留次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onepezil组相比,JDYZFL组作用与其相当,JDYZFM组略优于Donepezi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治疗6个月的12月龄小鼠的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结果优于干预治疗3个月的9月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各组小鼠结果如下:与Control组比较,APP/PS1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极数量明显增多,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组相比,JDYZFL组、JDYZFM组及Donepezil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不同程度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onepezil组比较,JDYZFM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得小鼠大脑皮层内Aβ表达发现,Control组只产生微量Aβ,而APP/PS1组Aβ表达量明显增高,经过用药干预后,12月龄干预组小鼠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较9月龄小鼠明显减少,免疫荧光标记从宏观上可以发现干预组Aβ沉积明显减少,APP/PS1组Aβ沉积明显增多。4.调控BACE1表达的相关因子结果(1)PCR检测结果各组小鼠进行的PCR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小鼠大脑皮层内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明显增高,SIRT1/GAPDH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组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及JDYZFM组小鼠海马体内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SIRT1/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JDYZFH组在NF-κB/GAPDH表达上无统计学差异。与Donepezil组相比,JDYZFL组及JDYZFM组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结果证实药物干预组可通过提高SIRT1mRNA的含量降低NF-κBmRNA、BACE1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Aβ的产生而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各治疗组大脑皮层A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连续灌胃6个月的各组小鼠与连续灌胃3个月的小鼠相比,除APP/PS1组及Control组,其他各组SIRT1mRNA的表达均有所提高,NF-κBmRNA、BACE1mRNA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Westorn blot检测结果各组小鼠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小鼠大脑皮层SIRT1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NF-κB、BACE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APP/PS1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JDYZFM组BACE1、NF-κB表达降低,SIRT1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onepezil比较,JDYZFL组、JDYZFM组NF-κB蛋白表达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DYZFL组SIRT1、BACE1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JDYZFM组SIRT1表达有所提高,BACE1蛋白表达量略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为期3个月及6个月的干预后,各治疗组大脑皮层A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连续灌胃6个月的各组小鼠与连续灌胃3个月的小鼠相比,除APP/PS1组及Control组,其他各组SIRT1的蛋白表达均有所提高,NF-κB、BACE1蛋白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CCP能够保护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细胞活力、抑制细胞凋亡、减少LDH释放、阻断膜电位的丧失,并阻止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修复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2 JDYZF各剂量组可不同程度提高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的成绩,说明JDYZF可改善小鼠空间学习及记忆能力。3 JDYZF可不同程度降低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大脑皮层内Aβ的异常沉积。4 JDYZF抑制BACE1的异常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大脑内AMPK/SIRT1-PPARγ-PGC1α-BACE1信号通路的相关因子表达实现的。
张海洋[3](2021)在《番茄红素对慢性束缚应激大鼠海马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应激在畜牧生产和生活中无处不在,如不及时治疗可严重损害动物和人类的健康。慢性应激可导致海马组织损伤,诱发动物异常行为甚至继发机体其他组织和器官功能障碍。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且较易复发,因此阐明慢性应激致海马损伤的发病机制,寻找安全有效的防治药物一直是兽医学和医学的研究热点与难点。新近研究发现,海马脑区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或死亡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和抑郁症发病的重要机制。然而,小胶质细胞程序性死亡在慢性应激致海马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番茄红素(Lycopene,LYC)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神经保护作用,可抑制小胶质细胞异常活化。故推测LYC可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程序性死亡对慢性应激致海马损伤起保护作用。本研究选取7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CON)组、慢性束缚应激(Chronic restraint stress,CRS)组、LYC干预(50 mg/kg LYC+CRS)组和溶剂组对照(Vehicle+CRS)组。应激程序为每天束缚应激6 h,连续21 d。造模结束后,对大鼠进行行为学测试、称重大鼠体重和海马重量并计算海马系数、检测血清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含量,验证慢性应激大鼠模型是否复制成功。观察海马组织显微及超微结构变化,检测氧化应激、小胶质细胞活化、炎症细胞因子、细胞铁死亡、细胞凋亡、细胞焦亡以及细胞程序性坏死情况,利用免疫荧光多重染色技术观测GPX4、Cleaved Caspase-3、NLRP3、Cleaved Caspase-1以及MLKL与Iba-1的表达和定位情况,并且检测ASK1/JN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基因表达情况。为了进一步揭示小胶质细胞程序性死亡在慢性应激致海马损伤中的作用及LYC对慢性应激大鼠海马组织小胶质细胞程序性死亡保护作用机制。本研究体外试验选用大鼠HAPI小胶质细胞,分为CON组、皮质酮(10μM CORT)组、LYC预处理(4μM LYC+10μM CORT)组、LYC对照(4μM LYC)组、ASK1抑制剂干预(10μM GS-4997+10μM CORT)组、JNK抑制剂干预(30μM SP600125+10μM CORT)组,孵育24 h。观测细胞活力、LDH释放、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变化、氧化应激、炎症细胞因子、细胞铁死亡、细胞凋亡、细胞焦亡及ASK1/JN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基因表达情况。试验结果表明:(1)CRS导致大鼠体重增长缓慢,血清CORT含量增加,降低了大鼠自主活动性和空间探索能力,造成大鼠焦虑、缺乏安全感、快感缺乏以及绝望感增强,表明慢性应激大鼠模型复制成功。而LYC预处理明显恢复了CRS大鼠体重增长趋势,降低了血清中CORT含量,同时改善了上述大鼠抑郁样行为,表明LYC具有一定的抗慢性应激的功效。(2)LYC预处理可防止CRS造成海马显微和超微结构损伤和神经细胞丢失。同样,在体外试验中,LYC预处理可明显减轻CORT造成的HAPI细胞形态变化和超微结构损伤。这些结果表明LYC对慢性应激导致的大鼠海马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3)LYC预处理抑制了CRS大鼠海马组织中ROS、MDA和H2O2的产生,提高了T-AOC、CAT和GSH-Px的活性。与在体试验结果一致,LYC预处理抑制了CORT导致的HAPI细胞ROS和MDA的生成,提升了细胞T-AOC和GSH-Px的活性。这些结果表明,LYC可通过提升抗氧化能力、清除氧自由基,从而改善CRS导致的大鼠海马氧化损伤。(4)LYC预处理可抑制CRS诱导的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和增殖,进而减少了CRS大鼠海马组织IL-1β、IL-18、IL-6和TNF-α的释放及基因表达,减轻了海马炎症反应。与在体试验结果一致,LYC预处理抑制了CORT刺激后的HAPI细胞培养液中IL-1β、IL-18、IL-6和TNF-α含量。这些结果表明LYC可抑制CRS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释放炎症细胞因子。(5)CRS降低了FPN1和Ferritin蛋白表达导致海马铁代谢紊乱和铁蓄积,增加了海马组织中LPO含量,上调了铁死亡高置信基因ATP5G3、IREB2、RPL8和CS的基因表达,削弱了GSH-Px的活性。免疫荧光双染结果显示,CRS导致海马中活化的小胶质细胞GPX4表达减少,表明CRS导致了大鼠海马组织小胶质细胞铁死亡,并加重海马氧化损伤。而LYC预处理改善了CRS导致的上述铁死亡相关指标变化趋势。与在体试验结果一致,LYC预处理抑制了CORT导致的HAPI细胞铁死亡。这些结果表明,LYC对CRS大鼠海马损伤的保护作用至少部分归因于LYC对小胶质细胞铁死亡的抑制作用,并且LYC可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铁死亡缓解CRS导致的海马组织氧化损伤。(6)LYC预处理增加了CRS大鼠海马细胞线粒体中Bcl-2与Bax表达比率,减少细胞浆中Cyt-c,并削弱了Caspase-9和Caspase-3活性。TUNEL染色结果显示,LYC预处理可显着减少CRS大鼠海马组织中TUNEL阳性细胞数量。免疫荧光双染结果显示,LYC预处理降低CRS大鼠海马中活化的小胶质细胞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与体内试验结果一致,LYC预处理抑制了CORT导致的HAPI细胞凋亡。这些结果表明LYC可抑制CRS大鼠海马组织小胶质细胞凋亡。(7)CRS导致大鼠海马NLRP3、ASC、Cleaved Caspase-1以及GSDMD蛋白及基因表达升高,且增加海马组织中IL-1β和IL-18含量及基因表达。免疫荧光三染结果显示,CRS导致海马中活化的小胶质细胞NLRP3和Cleaved Caspase-1的表达减少。表明CRS导致了大鼠海马组织小胶质细胞焦亡,进而加重海马炎症损伤。而LYC预处理改善了CRS导致的上述焦亡相关指标变化趋势。与在体试验结果一致,LYC预处理逆转了CORT导致的HAPI细胞焦亡。这些结果表明,LYC对CRS大鼠海马损伤的保护作用至少部分归因于LYC对小胶质细胞焦亡的抑制作用,并且LYC可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焦亡缓解CRS导致的海马组织炎性损伤。(8)CRS可增加大鼠海马中TNF-α含量和基因表达,并上调RIP1、RIP3以及MLKL蛋白和基因表达。但在免疫荧光双染实验结果中,并未观察到MLKL在CRS激活的海马小胶质细胞中定位及表达。这结果表明,CRS可能未触发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程序性坏死。而LYC预处理可减少CRS大鼠海马中TNF-α含量和基因表达,抑制RIP1、RIP3以及MLKL蛋白和基因表达,并降低MLKL荧光强度。这些结果表明LYC对CRS大鼠海马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部分归因于LYC对海马其他细胞(非小胶质细胞)程序性坏死的抑制作用。(9)CRS促进了大鼠海马组织中ASK1和JNK的磷酸化和基因表达,而LYC预处理抑制了CRS大鼠海马中ASK1和JNK的磷酸化和基因表达。与体内试验结果一致,LYC预处理可显着抑制CORT诱导HAPI细胞中ASK1和JNK的磷酸化和基因表达。表明ASK1/JN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LYC对CRS致海马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过程。应用GS-4997和SP600125分别抑制ASK1和JNK后明显改善了CORT诱导的细胞铁死亡、细胞凋亡、细胞焦亡、氧化应激、炎症细胞因子、细胞形态变化以及LDH释放,表明LYC对小胶质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保护作用至少部分归因于其对ASK1/JNK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综合分析以上各部分试验结果表明,CRS引起大鼠血清CORT升高,导致海马组织氧化应激,激活小胶质细胞,造成炎症反应,从而导致小胶质细胞程序性死亡,进一步加重海马氧化损伤和炎性损伤。LYC可减少血清中CORT含量,提升抗氧化能力并清除ROS,从而缓解氧化应激。同时,LYC可通过抑制ASK1/JNK信号通路改善小胶质细胞程序性死亡,进一步抑制海马氧化损伤和炎性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本研究可为慢性应激相关脑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并为医学及兽医临床中慢性应激相关脑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手段。
王明月[4](2020)在《潞党参通过IL-15及其受体调控光老化小鼠皮肤炎症反应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中药潞党参对小鼠皮肤组织IL-6、TNF-α、IL-15及其受体、MAPK/ERK1/2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潞党参调控小鼠皮肤光老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医美领域研发新的中药抗衰老产品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将90只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潞党参高剂量组、潞党参中剂量组、潞党参低剂量组、VE对照组、Anti-IL-15组、MAPK抑制剂组、PI3K抑制剂组。除了空白对照组之外,其余8组均需进行光老化造模。造模采用UVA+UVB光源,即40w UVA灯管2根,40w UVB灯管2根,将4根灯管并列穿插安装到自制模拟日光箱中,照射小鼠背部皮肤制备光老化模型。用剃毛器将小鼠背部约为1.5×1.5cm2的长毛及绒毛剔除,每隔两至三日剃毛一次,将剃毛后的小鼠放入笼中,同时照射UVA、UVB。每周照射3次,共计14周。造模成功后,采用灌胃给药途径,连续给药4周,每日一次。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均灌注生理盐水,潞党参的各个组中(包括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灌服不同浓度的潞党参,VE组灌服维生素E作为阳性对照物,Anti-IL-15组、MAPK抑制剂组、PI3K抑制剂组三组灌服相应的制剂。于第19周断颈处死全部小鼠,取下小鼠背部正中全层皮肤,置于冰箱内冷冻(-70℃)保存待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皮肤组织中IL-6、TNF-α、IL-15水平;免疫荧光法(IF)检测小鼠皮肤组织中IL-15、IL-15R水平以及IL-15与IL-15R共表达的情况;Western-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IHC)检测小鼠皮肤组织中IL-15、IL-15R、MAPK、P-MAPK、PI3K、P-PI3K、ERK1/2、P-ERK1/2、Akt、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光老化模型制备UVA辐照强度累计为261.79J/cm2,UVB辐照强度累计为6.54J/cm2,照射强度值均符合皮肤光老化动物实验的紫外线照射强度要求。照射14周后小鼠出现身体疲乏倦怠、经常收缩一团、运动量降低、皮肤干枯、表皮粗糙、纹理加粗加深、皮肤颜色出现暗红,偶有瘀斑等现象,比照光老化模型标准已经完全符合,造模成功。2 ELISA法检测结果:空白对照组中IL-6、TNF-α、IL-15呈现低水平表达。(1)IL-6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的小鼠皮肤组织中IL-6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潞党参的各个组中(包括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小鼠皮肤组织中IL-6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VE组比较,潞党参低剂量组IL-6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潞党参中剂量组IL-6的表达变大(P<0.05);而潞党参高剂量组与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TNF-α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的小鼠皮肤组织中TNF-α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潞党参的各个组中(包括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小鼠皮肤组织中TNF-α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VE组比较,潞党参低剂量组TNF-α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潞党参中剂量组TNF-α的表达升高(P<0.05);而潞党参高剂量组与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IL-15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的小鼠皮肤组织中IL-15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潞党参的各个组中(包括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小鼠皮肤组织中IL-15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VE组比较,潞党参低剂量组IL-15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潞党参中剂量组IL-15的表达升高(P<0.05);而潞党参高剂量组与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 IF法检测结果(1)IL-15、IL-15R、IL-15与IL-15R共表达在各组内均有阳性表达。(2)IL-15水平:小鼠皮肤组织中IL-15在空白对照组的表达水平较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的小鼠皮肤组织中IL-15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潞党参的各个组中(包括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小鼠皮肤组织中IL-15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VE组比较,潞党参低剂量组、潞党参中剂量组IL-15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而潞党参高剂量组与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IL-15R水平:小鼠皮肤组织中IL-15R在空白对照组的表达水平较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的小鼠皮肤组织中IL-15R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潞党参的各个组中(包括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小鼠皮肤组织中IL-15R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VE组比较,潞党参低剂量组、潞党参中剂量组IL-15R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而潞党参高剂量组与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IL-15与IL-15R共表达水平:小鼠皮肤组织中IL-15与IL-15R共表达在空白对照组的表达水平较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的小鼠皮肤组织中IL-15与IL-15R共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潞党参的各个组中(包括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小鼠皮肤组织中IL-15与IL-15R共表达的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VE组比较,潞党参低剂量组、潞党参中剂量组IL-15与IL-15R共表达的水平显着升高(P<0.01);而潞党参高剂量组与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 Western-blot法检测结果(1)IL-15、IL-15R蛋白表达(1)IL-15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IL-15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而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IL-15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抗IL-15抗体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IL-15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2)IL-15R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IL-15R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而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IL-15R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抗IL-15抗体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IL-15R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2)MAPK、P-MAPK蛋白表达(1)MAPK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MAPK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而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MAPK的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与抗IL-15抗体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MAPK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2)P-MAPK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P-MAPK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而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P-MAPK的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与抗IL-15抗体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P-MAPK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3)PI3K、P-PI3K蛋白表达(1)PI3K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PI3K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而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PI3K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与抗IL-15抗体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PI3K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2)P-PI3K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P-PI3K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而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P-PI3K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与抗IL-15抗体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P-PI3K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4)ERK1/2、P-ERK1/2蛋白表达(1)ERK1/2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中ERK1/2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小鼠皮肤组织中ERK1/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MAPK抑制剂组比较,中药剂量组小鼠皮肤组织中ERK1/2的蛋白含量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2)P-ERK1/2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中P-ERK1/2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小鼠皮肤组织中P-ERK1/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MAPK抑制剂组比较,中药剂量组小鼠皮肤组织中P-ERK1/2的蛋白含量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5)Akt、P-Akt蛋白表达(1)Akt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中Akt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小鼠皮肤组织中Akt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MAPK抑制剂组比较,中药剂量组小鼠皮肤组织中Akt的蛋白含量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2)P-Akt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中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小鼠皮肤组织中P-Akt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MAPK抑制剂组比较,中药剂量组小鼠皮肤组织中P-Akt的蛋白含量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5 IHC法检测结果(1)IL-15、IL-15R蛋白表达(1)IL-15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IL-15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IL-15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1);与抗IL-15抗体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IL-15的平均光密度值升高(P<0.05)。(2)IL-15R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IL-15R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IL-15R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1);与抗IL-15抗体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IL-15R的平均光密度值升高(P<0.05)。(2)MAPK、P-MAPK蛋白表达(1)MAPK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MAPK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MAPK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1);与抗IL-15抗体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MAPK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2)P-MAPK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P-MAPK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P-MAPK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1);与抗IL-15抗体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P-MAPK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3)PI3K、P-PI3K蛋白表达(1)PI3K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PI3K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PI3K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1);与抗IL-15抗体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PI3K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2)P-PI3K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P-PI3K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P-PI3K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1);与抗IL-15抗体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P-PI3K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4)ERK1/2、P-ERK1/2蛋白表达(1)ERK1/2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ERK1/2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ERK1/2、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1);与MAPK抑制剂组比较,中药剂量组ERK1/2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2)P-ERK1/2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P-ERK1/2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P-ERK1/2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1);与MAPK抑制剂组比较,中药剂量组P-ERK1/2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5)Akt、P-Akt蛋白表达(1)Akt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Akt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Akt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1);与PI3K抑制剂组比较,中药剂量组Akt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2)P-Akt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P-Akt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剂量组P-Akt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降低(P<0.01);与PI3K抑制剂组比较,中药剂量组P-Akt的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结论:1皮肤光老化过程中有较多炎症因子产生,其中IL-15及其受体通过MAPK和PI3K信号转导通路分别激活蛋白激酶ERK1/2、Akt,导致MMPs表达增加,同时下调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传导通路,可能是导致皮肤发生光老化的主要机制。2中药潞党参具有抗皮肤光老化的作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之一是潞党参可以降低光老化小鼠皮肤组织中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直接或间接降低炎症因子及其受体对MAPK和PI3K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的影响。
白熙[5](2020)在《绞股蓝多糖对断乳雌性小鼠卵巢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等研究方法分别对断乳雌性小鼠的体重变化、卵巢指数、子宫指数、阴道开放情况;血清中Gn RH、FSH、LH、E2、PG的含量;卵巢中各级卵泡数量、最大直径及卵巢皮质厚度进行记录测定分析,来探究不同剂量的绞股蓝多糖(Gynostemma pentaphyllum polysaccharides,GPP)对断乳雌性小鼠卵巢发育的影响,从而为绞股蓝多糖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新的方向与理论依据。结果发现:1.不同剂量的GPP均可促进小鼠体重增加,使小鼠阴道开放时间提前,用药14d后,GPP低剂量组体重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GPP各剂量组小鼠阴道开放时间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2.不同剂量的GPP均可使小鼠卵巢指数、子宫指数增加,用药7、14d后,GPP中剂量组卵巢指数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GPP低、中剂量组子宫指数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3.不同剂量的GPP均能促进小鼠Gn RH、FSH、LH、E2的分泌;用药7d后,GPP各剂量组小鼠Gn RH、FSH、E2含量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GPP低剂量组LH含量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用药14d后,GPP低、中剂量组Gn RH、FSH、LH、E2含量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4.不同剂量的GPP均能抑制PG的分泌,用药7、14d后,GPP各剂量组PG含量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5.不同剂量的GPP均能促进各级卵泡的生长发育;用药7d后,GPP各剂量组SF数量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GPP中、高剂量组MF数量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用药14d后,GPP各剂量组SF数量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GPP低、中剂量组MF数量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GPP中剂量组黄体数量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6.不同剂量的GPP均能使各级卵泡最大直径增大,用药7d后,GPP各剂量组PF、PRF、MF、黄体最大直径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GPP中剂量组SF最大直径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用药14d后,GPP各剂量组PF、PRF、SF、MF最大直径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GPP低、中各剂量组黄体最大直径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7.不同剂量的GPP均能使小鼠卵巢皮质厚度显着增加(P<0.05)。总之,GPP可增加断乳小鼠体重、卵巢指数、子宫指数,提前阴道开放时间,提高血清中Gn RH、FSH、LH、E2的含量,增加卵巢中各级卵泡数量、大小及卵巢皮质的厚度,可促进小鼠卵巢的发育。综合本实验研究结果来看,用药14d后,GPP-L(50mg/kg)剂量组效果明显;GPP-M(100mg/kg)剂量组效果最佳。
周月[6](2020)在《巴戟天提取物联合γ-氨基丁酸/茶氨酸改善抑郁症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观察巴戟天提取物、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和茶氨酸联合干预对抑郁患者精神躯体症状和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通过慢性不可知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建立大鼠抑郁症模型,并给予GABA/茶氨酸混合物或巴戟天提取物/GABA/茶氨酸混合物干预,分析两种混合物作用效果并从单胺类神经递质、炎症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通过小鼠睡眠实验观察GABA/茶氨酸混合物或巴戟天提取物/GABA/茶氨酸混合物对小鼠睡眠质量和日常精神行为状态的影响,分析两种混合物对小鼠睡眠的作用效果。方法1.2017年9月到2017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人群中,筛查出135例有抑郁症状的学生,最终将100例实验对象随机分入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给与巴戟天提取物/GABA/茶氨酸混合物胶囊,安慰剂组每日服用相同剂量与干预品外观相同的玉米淀粉胶囊。干预3个月后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抑郁程度和睡眠质量,高效液相荧光法检测患者血清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水平。2.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法建立抑郁症大鼠模型,分为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GABA/茶氨酸低剂量组(灌胃GABA 15 mg+茶氨酸33 mg)/kg/d;GABA/茶氨酸高剂量组(灌胃GABA 45 mg+茶氨酸100 mg)/kg/d;巴戟天/GABA/茶氨酸低剂量组(灌胃巴戟天250 mg+GABA 15 mg+茶氨酸33 mg)/kg/d;巴戟天/GABA/茶氨酸高剂量组(灌胃巴戟天750 mg+GABA 45 mg+茶氨酸100 mg)/kg/d;西酞普兰组(灌胃西酞普兰10 mg/kg/d)。连续灌胃45天,给药期间持续CUMS刺激,共计90天,另设对照组,常规饲养。干预前后检测大鼠体重、糖水偏好程度和旷场实验的水平运动、垂直运动等行为学指标;测定大鼠干预前后脑组织和血清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及其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水平。3.将18~20 g健康雄性ICR种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GABA/茶氨酸低剂量组(灌胃GABA 15 mg+茶氨酸33 mg)/kg/d;GABA/茶氨酸高剂量组(灌胃GABA 45 mg+茶氨酸100 mg)/kg/d;巴戟天/GABA/茶氨酸低剂量组(灌胃巴戟天250 mg+GABA 15 mg+茶氨酸33 mg)/kg/d;巴戟天/GABA/茶氨酸高剂量组(灌胃巴戟天750 mg+GABA 45 mg+茶氨酸100 mg)/kg/d。30 d后进行直接睡眠实验、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实验、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实验和巴比妥钠睡眠潜伏期实验,实验期间观察小鼠一般状态:包括外观及被毛,食欲,功能相关的体温、呼吸、反射和粪尿等,精神状态主要观察有无兴奋或少动。结果1.98名实验对象基线SDS总评分与PSQI总分呈正相关(P<0.05)。PSQI量表各成分评分均与SDS总评分呈正相关(P<0.05)。SDS量表因子也与PSQI总分呈正相关(P<0.05)。巴戟天提取物/GABA/茶氨酸混合物干预三个月后,有抑郁症状的学生SDS量表和PSQI量表总评分降低,Blumental法的幸福指数、忧郁心境指数、乐观指数和躯体化症状指数,刘贤臣法的精神运动指数、忧郁焦虑心境指数、性欲/自尊丧失指数和躯体化症状指数均低于安慰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紊乱和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均低于安慰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改善抑郁和睡眠障碍的有效率分别达到51.02%和82.9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和安慰剂组不良事件发生概率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抑郁模型建立后,与对照组比较,CUMS大鼠体重增量、糖水消耗百分比、旷场实验的水平和垂直运动明显降低(P<0.05);干预45 d后,与模型组比较,GABA/茶氨酸高、低剂量组,巴戟天提取物/GABA/茶氨酸高、低剂量组和西酞普兰组大鼠体重增量、糖水消耗百分比、旷场实验的运动距离和站立次数显着增加(P<0.05),血清及脑组织中5-HT、DA、NE以及BDNF、β-EP的含量升高(P<0.05),IL-6的水平降低(P<0.05)。相同剂量水平下巴戟天提取物/GABA/茶氨酸干预组大鼠体内5-HT、DA、NE和BDNF水平高于GABA/茶氨酸干预组(P<0.05)。巴戟天提取物/GABA/茶氨酸高剂量组大鼠体重增量,糖水消耗百分比,旷场实验的运动距离和站立次数,血清及脑组织中5-HT、DA、NE以及BDNF、β-EP的含量高于低剂量组(P<0.05),IL-6的水平低于低剂量组(P<0.05)。3.GABA/茶氨酸、巴戟天/GABA/茶氨酸各剂量组均无直接睡眠作用,也不能增加阈下剂量入睡动物数(P>0.05);巴戟天/GABA/茶氨酸高、低剂量组的小鼠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潜伏期缩短(P<0.05),GABA/茶氨酸低剂量组的睡眠时间和睡眠潜伏时间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GABA/茶氨酸高剂量组可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缩短巴比妥钠睡眠潜伏期(P<0.05);各组小鼠实验期间外观及被毛,食欲,精神状态均正常。结论1.巴戟天提取物、GABA和茶氨酸联合干预可改善精神躯体抑郁症状和睡眠质量,对睡眠无不良影响。2.巴戟天提取物与GABA/茶氨酸联合干预在抗抑郁和改善睡眠质量方面的作用优于仅有GABA/茶氨酸的混合物。3.巴戟天提取物、GABA和茶氨酸联合可能是通过改善抑郁过程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神经肽、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降低和炎症水平的升高发挥抗抑郁作用。巴戟天提取物与GABA/茶氨酸三者联合提高机体单胺类神经递质和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能力更强。
鲁放[7](2020)在《基于纳米技术的焦白术抗胃溃疡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综观白术炮制的历史记载,白术的“火制”法应用历史悠久,其炮制方法多样,临床应用亦十分广泛。古今临床实践和现代药理学研究中已证明,火制法可增强白术“健脾和胃”功效,但其具体机理仍未被充分揭示。其中,尤其是对于“焦白术”的研究,仍沿用传统的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思路,未能阐释其关键物质基础和药效作用机制。本研究团队借助纳米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和表征手段,发现中药高温炭化后会产生一类具有药理活性的新成分,其结构特征属于纳米颗粒,故将其命名为纳米类成分,并进行了一系列前期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也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近年来,胃溃疡的治疗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对诸多难以突破的困境,如胃溃疡复发率高,出血并发症难以控制,药物的副作用,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等等。而中医药对于胃溃疡的治疗有着独到优势,这其中,白术又是一味疗效确切的重要药材。因此,研究白术及其炮制品对胃溃疡的治疗作用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拟借助纳米材料学研究方法,制备焦白术纳米类成分,观察其对胃溃疡的疗效作用,并初步探究其具体作用机制。目的:(1)通过对胃溃疡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证实白术炮制后的抗胃溃疡作用,进一步探究其物质基础,初步确定其抗溃疡活性部位并鉴定分析该部位成分的结构、性质。(2)在实验室复现并优化白术“火制”法的炮制工艺,继而从中大量提取获得抗溃疡活性部位并对其进行表征,深入了解成分结构、形貌、活性基团等特征,继而评价其安全性。(3)利用多种动物模型,评价该活性部位抗溃疡药效活性,探讨其抗胃溃疡作用机制及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1)采用小鼠酒精性胃溃疡模型,比较市售生白术、炒白术、焦白术对胃溃疡的影响。为研究“焦白术”药效物质基础,对焦白术水煎液进行透析分离,分成透析袋内、外溶液两部分,比较两部分成分对胃溃疡模型的作用,筛选出关键抗溃疡活性部位,借助纳米材料的表征技术手段,对抗溃疡活性部位鉴定分析。(2)利用马弗炉高温加热白术生药,建立规范可控且可重复的焦白术炮制工艺,进而通过纯化和透析,建立抗溃疡活性部位的制备方法,考察不同的制备温度条件对抗溃疡活性部位药效的影响,筛选出药效最佳的制备条件。并对各条件下制备的样品从形态学特征、光学特性、结构特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表征。在最佳条件下大量制备抗溃疡活性部位,用于后续研究。(3)通过细胞毒性和急性毒性实验评价抗溃疡活性部位的安全性,获取其安全性参数。(4)采用酒精致大鼠胃溃疡模型、应激性大鼠胃溃疡模型、吲哚美辛致小鼠胃溃疡模型,深入研究焦白术抗溃疡活性部位的药效作用。通过对动物模型的胃溃疡程度评估、胃组织病理学观察评价抗溃疡药效强弱,通过对动物模型胃组织相关指标、血清相关指标的含量检测,解析焦白术抗溃疡活性部位的药效作用机理。(5)通过对大鼠肠道菌群的16srDNA检测,结合血清代谢组学的广泛靶向筛选分析技术,初步探讨焦白术抗溃疡活性部位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和大鼠整体代谢的影响。结果:(1)市售白术生药、炒白术和焦白术三种饮片均具有抗小鼠胃溃疡作用,炒白术和焦白术的抗溃疡作用优于生白术,其中,焦白术的溃疡抑制率最高,而炒白术与焦白术间差异不显着。(2)通过对焦白术水溶液成分透析分离,得到透析袋内、外成分溶液,通过比较二者的抗溃疡药效作用,发现透析袋内成分为抗溃疡主要活性部位。对该活性部位的表征鉴定结果显示,其HPLC色谱中无小分子化合物色谱峰的出现,该成分的粒径大小分布于1-25 nm之间,最大激发波长为300 nm,最大发射波长为445 nm,表面主要含有羟基、羧基、氨基等活性基团。基于以上特征,确认该部位属于纳米类成分,本文将其命名为“焦白术纳米类成分”(Charred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Rhizoma nano-components,CAM-NCs)。(3)采用马弗炉的高温加热方法,建立并优化了 CAM和CAM-NCs的制备工艺,考察不同条件下CAM-NCs的抗溃疡作用,以溃疡抑制率和抗溃疡指数筛选出最佳制备条件为350℃加热1h。小鼠断尾止血实验显示,CAM-NCs具有止血作用,验证了其具有中药炭药纳米类成分的共性止血作用。(4)对CAM-NCs进行细致表征研究,获取了形态结构、光学性质、表面基团等信息。发现350℃CAM-NCs的粒径分布较为均一,处于1-10nm间,而250℃、300℃CAM-NCs平均粒径更大,有轻微团聚和重叠现象,而400℃CAM-NCs平均粒径最小。各温度条件下制备的CAM-NCs紫外吸收、荧光性能相似,主要含有C、O、N元素,以及少量的S和P元素,表面带有羟基、羧基、氨基等多种活性官能团。说明制备温度主要影响了 CAM-NCs的粒径大小和分散情况,以及其紫外吸收峰的强弱,而对于CAM-NCs的荧光特性、及表面活性基团种类影响较小。(5)细胞毒性实验和急性毒性实验表明,CAM-NCs浓度在7.8125 μg/mL-2000μg/mL范围内时具有良好安全性。(6)CAM-NCs对酒精致大鼠胃溃疡的影响研究表明,CAM-NCs对于该模型具有明显的抗溃疡作用,溃疡抑制率可达60%,其机制可能一方面通过抑制胃黏膜攻击因素,包括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和氧化应激反应产物MDA的水平,减轻了黏膜损伤;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胃黏膜防御能力,包括升高IL-10、PGE2并增加黏液蛋白MUC5AC含量,起到保护胃黏膜作用有关。CAM-NCs同时对于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和菌群结构具有优化和调节作用。(7)通过CAM-NCs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的影响研究,发现CAM-NCs对于该模型的抗溃疡作用极强,抑制率最高达90%以上。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水平、抗氧化应激(降低MDA和MPO含量)、提高PGE2含量和增加黏液蛋白MUC5AC分泌以保护胃黏膜有关。另外,对于应激性溃疡模型,CAM-NCs可降低应激状态下脑中5-HT和DA分泌,降低应激所致过度的神经内分泌反应,调节机体能量代谢和肠道菌群的结构,改善应激状态对机体造成的损伤,缓解应激所致的胃溃疡发生。(8)通过CAM-NCs对吲哚美辛致小鼠胃溃疡的影响研究,发现CAM-NCs对于该模型亦具有明显的抗溃疡作用,抑制率可达77.6%。实验结果显示,吲哚美辛造模使小鼠前列腺素PGE2的合成受到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1β大量释放,并激活NF-κB信号途径的级联反应,而CAM-NCs能够逆转上述模型组的异常表现,使各指标含量接近正常组水平。结论:本研究通过药效实验证实,白术炮制品炒白术、焦白术的抗溃疡作用较生白术增强。炮制中产生的纳米类成分可能是焦白术抗溃疡作用增强的关键物质基础。采用马弗炉高温煅烧能够在实验室条件下复现并改良白术的“火制”工艺,得到质量稳定、易控的焦白术,进而制备出CAM-NCs,该成分具有较强抗溃疡药效活性。CAM-NCs在三个不同胃溃疡模型中(酒精致胃溃疡大鼠、应激性胃溃疡大鼠、吲哚美辛致胃溃疡小鼠),都体现出较强的抗溃疡作用,它们共同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提高PGE2的水平,从而保护胃黏膜。在酒精性和应激性模型中,CAM-NCs分别对两个模型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结构组成有一定调节作用。其中,对水浸束缚导致的应激性溃疡药效最佳,分析可能与降低脑中5-HT、DA的含量,从而调节应激状态下神经内分泌反应,缓解机体能量代谢异常,进而减轻应激损伤有关。综上,本研究证实了煅烧后的焦白术存在纳米类成分CAM-NCs,该成分对三种不同小鼠胃溃疡模型均有明确治疗作用,并对肠道菌群有一定调控作用。这既为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借鉴,也为中药炮制的现代研究拓宽了思路。
朱峰[8](2020)在《益肾潜阳方对戈舍瑞林+比卡鲁胺治疗晚期前列腺癌所致雄激素缺乏综合征的临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规范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重点评估益肾潜阳方对戈舍瑞林+比卡鲁胺治疗晚期前列腺癌所致雄激素缺乏综合征的临床干预效果以及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同时比较分析治疗前后PSA水平、细胞免疫功能指标、KPS评分、AMS量表、IPSS评分、VAS疼痛评分等的变化,旨在通过中医治疗,减轻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一系列由于雄激素减少所带来的不良反应,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扶正抗癌能力,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为益肾潜阳方的临床推广和应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及临床依据。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51例受试患者按乱数表法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6例,治疗组戈舍瑞林+比卡鲁胺配合益肾潜阳方,对照组单纯戈舍瑞林+比卡鲁胺内分泌治疗,共观察6个月。分析比较2组治疗前后PSA水平、KPS评分表、AMS量表、IPSS评分表、VAS疼痛评分表、骨密度T值、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结果:本研究最终完成临床试验的病例43例,其中治疗组22例,对照组21例,脱落8例。研究发现,治疗组五心烦热、口咽干燥、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等症状明显改善(P<0.01),小便涩痛、心悸、失眠多梦、身疼腰痛等症状有所改善(P<0.05);明显降低AMS评分(P<0.01);治疗组CD4+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对KPS评分、IPSS评分、VAS疼痛评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研究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研究结论:益肾潜阳方能够改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在应用戈舍瑞林+比卡鲁胺治疗后出现的雄激素缺乏综合征及其他相关不良反应,同时能增强患者免疫功能,使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骆文婷,刘雪峰,李霞,绳金房,刘海静[9](2020)在《绞股蓝及其制剂的研究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综述绞股蓝及其制剂的研究概况,为绞股蓝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查阅相关文献,整理绞股蓝及其制剂的有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绞股蓝含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皂苷、多糖、黄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其具有降血脂、降血糖、抗肿瘤、免疫调节和抗氧化等作用;制剂种类繁多,主要有绞股蓝总苷制剂和绞股蓝复方制剂两大类。结论整理和总结绞股蓝目前研究情况,为后续绞股蓝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杜梦繁,张光远,王志玮,周婷婷,马鑫[10](2019)在《基于L-NAME诱导的高血压小鼠血清代谢组学研究》文中提出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2]。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3],而在近年来的研究中,造成高血压的主要因素60%与代谢异常有关,约80%的高血压患者存在各种形式的代谢紊乱[4]。代谢组学使用定量分析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检测生物样本中的代谢物组成和含量变化,推断与疾病的发展和治疗相关的特征性代谢产物[5]。其灵敏度高,可以检测疾病早期小
二、绞股蓝总皂甙(GPS)对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及其与去甲肾上腺素及皮质酮的关系(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绞股蓝总皂甙(GPS)对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及其与去甲肾上腺素及皮质酮的关系(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线粒体功能探讨二参颗粒对心肌缺血模型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二参颗粒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及网络药理学靶点预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二参颗粒对CoCl_2诱导的H9C2 心肌细胞模型氧化应激和凋亡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二参颗粒对CoCl_2诱导的H9C2 心肌细胞模型线粒体功能和SIRT1-PGC-1α-PPARα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二参颗粒对心肌缺血大鼠模型线粒体功能和SIRT1-PGC-1α-PPARα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AD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 |
1 中医学对痴呆的系统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中医学对痴呆病名由来及发展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痴呆病因病机的古代认识 |
1.3 中医学对痴呆辨证论治及相关研究的认识 |
1.4 中医学对痴呆治疗的古今认识 |
综述二 西医学对A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AD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AD的概述及流行病学 |
1.2 现代医学对AD发病因素的认识及研究 |
1.3 现代医学对AD发病相关机制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AD治疗的认识 |
2.1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s) |
2.2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 |
2.3 甘露特纳胶囊 |
2.4 其他非药物治疗 |
3 问题与展望 |
综述三 Aβ在脑内异常沉积的机制 |
1.Aβ的产生、分布与清除、传递与运输的研究进展 |
1.1 Aβ的产生 |
2 Aβ的清除 |
2.1 细胞的清除作用 |
2.2 Aβ被降解酶的清除作用 |
2.3 中枢Aβ的清除途径 |
2.4 血液成分介导的Aβ清除 |
综述四 解毒益智方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 |
1 解毒益智方的创立 |
1.1 脑髓理论 |
1.2 髓虚毒损 |
1.3 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 |
2 解毒益智方通过调节SIRT1/AMPK通路抑制BACE1表达改善Aβ的沉积 |
3 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应用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CC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保护性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水平变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BACE1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番茄红素对慢性束缚应激大鼠海马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应激相关概述 |
1.2 慢性应激的危害 |
1.2.1 慢性应激对人类的危害 |
1.2.2 慢性应激对动物的危害 |
1.3 慢性应激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1.4 慢性应激致神经系统损伤 |
1.4.1 慢性应激与前额叶皮质损伤 |
1.4.2 慢性应激与杏仁核损伤 |
1.4.3 慢性应激与海马损伤 |
1.5 慢性应激致海马损伤的机制研究概述 |
1.5.1 慢性应激对海马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 |
1.5.2 慢性应激对海马组织中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
1.5.3 慢性应激对海马炎症损伤的影响 |
1.5.4 慢性应激致海马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影响 |
1.6 慢性应激相关脑病的治疗概况 |
1.6.1 中药治疗 |
1.6.2 针刺治疗 |
1.6.3 西药治疗 |
1.6.4 运动训练治疗 |
1.6.5 天然植物提取物治疗 |
1.7 LYC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 |
1.8 ASK1/JNK信号通路相关研究进展 |
1.8.1 慢性应激与ASK1/JNK信号通路 |
1.8.2 LYC与 ASK1/JNK信号通路 |
1.9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细胞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主要药品与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动物试验分组及模型建立 |
2.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2.3 大鼠行为学测试 |
2.2.4 大鼠体重、海马系数及血清CORT含量的检测 |
2.2.5 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学观察 |
2.2.6 大鼠海马组织氧化应激的检测 |
2.2.7 大鼠海马组织炎症因子的检测 |
2.2.8 大鼠海马组织铁含量及LPO含量的检测 |
2.2.9 大鼠海马组织Caspase-9和Caspase-3活性的检测 |
2.2.10 大鼠海马组织TUNEL染色 |
2.2.11 大鼠海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2.12 大鼠海马组织免疫荧光双重/三重染色 |
2.2.13 HAPI细胞培养 |
2.2.14 HAPI细胞分组与处理 |
2.2.15 CCK-8检测HAPI细胞存活率 |
2.2.16 HAPI细胞培养液中LDH的检测 |
2.2.17 HAPI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观察 |
2.2.18 HAPI细胞氧化应激的检测 |
2.2.19 HAPI细胞培养液中炎症细胞因子的检测 |
2.2.20 Annexin V-FITC/PI法检测HAPI细胞凋亡 |
2.2.21 HAPI细胞铁含量的检测 |
2.2.22 HAPI细胞LPO含量的检测 |
2.2.23 HAPI细胞Caspase-9和Caspase-3活性的检测 |
2.2.24 大鼠海马组织/HAPI细胞RNA提取和基因表达的检测 |
2.2.25 大鼠海马组织/HAPI细胞蛋白表达的检测 |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LYC干预CRS大鼠异常行为的测试结果 |
3.2 LYC干预CRS大鼠体重、血清CORT含量以及海马系数的检测结果 |
3.3 LYC干预CRS大鼠海马组织结构变化的观察结果 |
3.3.1 大鼠海马组织显微结构的观察结果 |
3.3.2 大鼠海马组织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 |
3.4 LYC干预CRS大鼠海马组织氧化应激的检测结果 |
3.5 LYC干预CRS大鼠海马组织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检测结果 |
3.6 LYC干预CRS大鼠海马组织炎症反应的检测结果 |
3.6.1 大鼠海马组织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检测结果 |
3.6.2 大鼠海马组织炎症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检测结果 |
3.7 LYC干预CRS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变性的检测结果 |
3.8 LYC干预CRS大鼠海马组织细胞铁死亡的检测结果 |
3.8.1 大鼠海马组织铁稳态的检测结果 |
3.8.2 大鼠海马组织LPO含量的检测结果 |
3.8.3 大鼠海马组织铁死亡高置信基因表达的检测结果 |
3.8.4 大鼠海马组织GPX4与小胶质细胞共定位表达的检测结果 |
3.9 LYC干预CRS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凋亡的检测结果 |
3.9.1 大鼠海马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 |
3.9.2 大鼠海马Caspase-9和Caspase-3活性的检测结果 |
3.9.3 大鼠海马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结果 |
3.9.4 大鼠海马细胞凋亡情况的观察结果 |
3.9.5 大鼠海马组织中Cleaved Caspase-3与小胶质细胞共定位表达的检测结果 |
3.10 LYC干预CRS大鼠海马细胞焦亡的检测结果 |
3.10.1 大鼠海马细胞焦亡相关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 |
3.10.2 大鼠海马细胞焦亡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结果 |
3.10.3 大鼠海马NLRP3和Cleaved Caspase-1与小胶质细胞共定位表达的检测结果 |
3.11 LYC干预CRS大鼠海马组织细胞程序性坏死的检测结果 |
3.11.1 大鼠海马组织细胞程序性坏死相关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 |
3.11.2 大鼠海马组织细胞程序性坏死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结果 |
3.11.3 大鼠海马MLKL和小胶质细胞共定位表达的检测结果 |
3.12 LYC干预CRS大鼠海马组织ASK1/JNK信号通路活化的检测结果 |
3.12.1 大鼠海马组织ASK1/JNK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 |
3.12.2 大鼠海马组织ASK1/JNK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检测结果 |
3.13 LYC干预CORT致 HAPI细胞毒性的检测结果 |
3.13.1 HAPI细胞CORT药物浓度的筛选 |
3.13.2 HAPI细胞LYC干预药物浓度的筛选 |
3.14 LYC干预CORT诱导HAPI细胞形态变化的观察结果 |
3.15 LYC干预CORT诱导HAPI细胞LDH释放量的检测结果 |
3.16 LYC干预CORT诱导HAPI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观察结果 |
3.17 LYC干预CORT诱导HAPI细胞氧化应激的检测结果 |
3.18 LYC干预CORT诱导HAPI细胞炎症因子释放的检测结果 |
3.19 LYC干预CORT诱导的HAPI细胞死亡率的检测结果 |
3.20 LYC干预CORT诱导HAPI细胞铁死亡的检测结果 |
3.20.1 HAPI细胞铁稳态的检测结果 |
3.20.2 HAPI细胞GPX4蛋白表达和LPO荧光变化的检测结果 |
3.20.3 HAPI细胞铁死亡高度置信基因表达的检测结果 |
3.21 LYC干预CORT诱导HAPI细胞凋亡的检测结果 |
3.21.1 HAPI细胞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 |
3.21.2 HAPI细胞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结果 |
3.22 LYC干预CORT诱导HAPI细胞焦亡的检测结果 |
3.22.1 HAPI细胞焦亡关键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 |
3.22.2 HAPI细胞焦亡关键基因表达的检测结果 |
3.23 LYC干预CORT诱导ASK1/JNK信号通路活化的检测结果 |
3.23.1 ASK1/JN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 |
3.23.2 ASK1/JN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结果 |
3.24 ASK1/JNK信号通路介导CORT致 HAPI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检测结果 |
3.24.1 ASK1/JNK信号通路活化的检测结果 |
3.24.2 HAPI细胞铁死亡的检测结果 |
3.24.3 HAPI细胞凋亡的检测结果 |
3.24.4 HAPI细胞焦亡的检测结果 |
3.24.5 HAPI细胞氧化应激的检测结果 |
3.24.6 HAPI细胞炎症因子释放的检测结果 |
3.24.7 HAPI细胞形态变化、LDH释放及细胞死亡的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慢性应激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药物剂量和时间的选择依据 |
4.2 HAPI细胞的选择依据及药物剂量的筛选 |
4.3 LYC对 CRS大鼠体重、血清CORT含量以及异常行为的影响 |
4.4 LYC对 CRS大鼠海马组织结构损伤的影响 |
4.5 LYC对 CRS大鼠海马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 |
4.6 LYC对 CRS大鼠海马组织炎症反应的影响 |
4.7 LYC对 CRS大鼠海马组织细胞死亡的影响 |
4.7.1 LYC对 CRS大鼠海马组织细胞铁死亡的影响 |
4.7.2 LYC对 CRS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
4.7.3 LYC对 CRS大鼠海马组织细胞焦亡的影响 |
4.7.4 LYC对 CRS大鼠海马组织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影响 |
4.8 LYC对 CRS大鼠海马ASK1/JNK信号通路的影响 |
4.9 ASK1/JNK信号通路在LYC干预CRS大鼠海马组织细胞程序性死亡中的作用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潞党参通过IL-15及其受体调控光老化小鼠皮肤炎症反应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建立实验动物模型及潞党参对光老化小鼠皮肤组织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潞党参对光老化小鼠皮肤组织中MAPK以及PI3K表达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潞党参对光老化小鼠皮肤组织中ERK1/2、Akt表达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1 紫外线引起皮肤光老化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2 中草药防治皮肤光老化的现代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绞股蓝多糖对断乳雌性小鼠卵巢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 Abbreviations |
第一章 绞股蓝及卵巢卵泡发育的研究概况 |
1.1 绞股蓝的研究进展 |
1.1.1 绞股蓝的有效成分及研究概况 |
1.1.2 绞股蓝多糖的提取与制备 |
1.1.3 绞股蓝多糖的研究进展 |
1.2 卵巢卵泡的发育和结构功能 |
1.2.1 卵巢的发育与结构 |
1.2.2 卵泡的发育 |
1.3 卵泡的激素调节 |
1.3.1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
1.3.2 促性腺激素 |
1.3.3 类固醇激素 |
第二章 绞股蓝多糖对断乳雌性小鼠卵巢卵泡发育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2.1.3 仪器设备 |
2.1.4 绞股蓝多糖的提取与糖含量测定 |
2.2 动物实验 |
2.2.1 分组与剂量 |
2.2.2 体重、阴道开放情况记录 |
2.2.3 采血、取材及脏器指数 |
2.2.4 血清的制备 |
2.2.5 ELISA法测定血清中Gn RH、FSH、LH、E2、PG的含量 |
2.2.6 卵巢的组织形态学观察 |
2.3 统计学处理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绞股蓝多糖对断乳小鼠体重的影响 |
2.4.2 绞股蓝多糖对断乳小鼠卵巢指数、子宫指数的影响 |
2.4.3 绞股蓝多糖对断乳小鼠阴道开放情况的影响 |
2.4.4 绞股蓝多糖多断乳小鼠血清中GnRH水平的影响 |
2.4.5 绞股蓝多糖多断乳小鼠血清中FSH水平的影响 |
2.4.6 绞股蓝多糖多断乳小鼠血清中LH水平的影响 |
2.4.7 绞股蓝多糖对断乳小鼠血清中E2水平的影响 |
2.4.8 绞股蓝多糖多断乳小鼠血清中PG水平的影响 |
2.4.9 绞股蓝多糖对断乳小鼠卵巢各级卵泡数量的影响 |
2.4.10 绞股蓝多糖对断乳小鼠卵巢各级卵泡最大直径的影响 |
2.4.11 绞股蓝多糖对断乳小鼠卵巢皮质厚度的影响 |
2.5 讨论 |
2.5.1 绞股蓝多糖对小鼠体重、阴道开放及器官指数的影响 |
2.5.2 绞股蓝多糖对血清中Gn RH、FSH、LH水平的影响 |
2.5.3 绞股蓝多糖对血清中E2、PG水平的影响 |
2.5.4 绞股蓝多糖对小鼠卵巢各级卵泡数量、大小及卵巢皮质厚度的影响 |
第三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巴戟天提取物联合γ-氨基丁酸/茶氨酸改善抑郁症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巴戟天提取物联合GABA/茶氨酸改善抑郁症状的随机对照研究 |
1.1 材料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干预制剂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仪器 |
1.1.5 实验方法 |
1.1.6 数据处理 |
1.2 结果 |
1.2.1 干预组和安慰剂组基线情况比较 |
1.2.2 相关性分析 |
1.2.3 患者干预前后抑郁症状的比较结果 |
1.2.4 巴戟天提取物/GABA/茶氨酸联合改善睡眠障碍评定 |
1.2.5 血清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比较 |
1.2.6 SDS/PSQI/生化指标混合模型分析 |
1.2.7 不良事件报告和安全性指标结果 |
1.3 讨论 |
1.3.1 抑郁的评定和睡眠质量的评估 |
1.3.2 抑郁和睡眠的关系 |
1.3.3 巴戟天联合GABA/茶氨酸对抑郁症的治疗和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 |
1.3.4 抑郁和睡眠质量改善的可能机制 |
1.4 小结 |
二、巴戟天联合GABA/茶氨酸对CUMS大鼠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干预制剂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分组 |
2.2.2 造模方法 |
2.2.3 干预方法 |
2.2.4 实验过程 |
2.2.5 体重记录 |
2.2.6 糖水偏好实验 |
2.2.7 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 |
2.2.8 样品采集 |
2.2.9 血清和脑组织中五羟色胺和多巴胺含量的检测 |
2.2.10 血清和脑组织中IL-6、BDNF和β-EP含量及血清中GABA含量的检测 |
2.2.11 数据处理 |
2.3 结果 |
2.3.1 体重变化 |
2.3.2 糖水偏好实验 |
2.3.3 旷场实验 |
2.3.4 脑组织和血清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 |
2.3.5 脑组织和血清中 IL-6、BDNF、β-内啡肽的含量 |
2.3.6 脑组织GABA的含量 |
2.4 讨论 |
2.4.1 抑郁动物模型建立 |
2.4.2 巴戟天、GABA和茶氨酸在抗抑郁方面的作用 |
2.4.3 巴戟天/GABA/茶氨酸改善大鼠抑郁症状的可能机制 |
2.5 小结 |
三、巴戟天联合GABA/茶氨酸改善小鼠睡眠作用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干预制剂 |
3.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3.1.4 实验分组 |
3.1.5 干预方法 |
3.1.6 改善睡眠功能评价方法 |
3.1.7 小鼠体重记录及一般情况观察 |
3.1.8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预实验结果 |
3.2.2 小鼠体重变化 |
3.2.3 直接睡眠实验结果 |
3.2.4 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实验 |
3.2.5 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实验 |
3.2.6 巴比妥钠睡眠潜伏期实验 |
3.3 讨论 |
3.3.1 抗抑郁药物对睡眠的影响 |
3.3.2 混合物对小鼠睡眠的影响 |
3.3.3 改善小鼠睡眠的可能机制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药食同源植物抗抑郁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基于纳米技术的焦白术抗胃溃疡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白术及其炮制法的古今文献研究 |
综述二 胃溃疡病的研究进展 |
综述三 炭类中药研究的新思路——纳米类成分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白术及其炮制品的抗溃疡作用研究与焦白术纳米类成分的发现 |
引言 |
第一节 市售生白术、麸炒白术、焦白术抗胃溃疡作用对比研究 |
第二节 市售焦白术中抗溃疡有效部位筛选 |
第三节 市售焦白术有效部位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四节 市售焦白术中CAM-NCs的发现 |
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焦白术纳米类成分的制备工艺的建立、优化和药效初探 |
引言 |
第一节 CAM及CAM-NCs的制备方法建立和制备条件考察 |
第二节 不同条件下制备的CAM-NCs高效液相色谱比较研究 |
第三节 不同条件下制备的CAM-NCs抗胃溃疡药效比较研究 |
第四节 优化条件下制备的CAM-NCs止血药效评价 |
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焦白术纳米类成分的表征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不同条件制备的CAM-NCs的形貌表征 |
第二节 不同条件制备的CAM-NCs的光学特性表征 |
第三节 不同条件制备的CAM-NCs的红外表征 |
第四节 优选条件制备的CAM-NCs结构表征 |
第五节 优选条件制备的CAM-NCs的荧光量子产率计算 |
讨论 |
小结 |
第四章 焦白术纳米类成分的安全性评价 |
引言 |
第一节 焦白术纳米类成分的细胞毒性评价 |
第二节 CAM-NCs的急性毒性实验 |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焦白术纳米类成分对酒精致大鼠胃溃疡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CAM-NCs对酒精致大鼠胃溃疡模型的影响 |
第二节 CAM-NCs对酒精致大鼠胃溃疡模型血清指标的影响 |
第三节 CAM-NCs对酒精致大鼠胃溃疡模型胃组织中指标的影响 |
第四节 CAM-NCs对酒精致大鼠胃溃疡模型肠道菌群的影响 |
讨论 |
小结 |
第六章 焦白术纳米类成分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CAM-NCs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的溃疡程度的影响 |
第二节 CAM-NCs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胃组织中相关指标的影响 |
第三节 CAM-NCs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脑组织中5-HT和DA含量的影响 |
第四节 CAM-NCs对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五节 CAM-NCs对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大鼠血清代谢物的影响 |
讨论 |
小结 |
第七章 焦白术纳米类成分对吲哚美辛致小鼠胃溃疡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CAM-NCs对小鼠吲哚美辛致胃溃疡模型溃疡程度的影响 |
第二节 CAM-NCs抗吲哚美辛致胃溃疡的机制研究 |
讨论 |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益肾潜阳方对戈舍瑞林+比卡鲁胺治疗晚期前列腺癌所致雄激素缺乏综合征的临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前列腺癌治疗的研究 |
1.1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
1.2 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研究进展 |
1.3 戈舍瑞林+比卡鲁胺治疗前列腺癌的作用机制 |
1.4 戈舍瑞林+比卡鲁胺持续性与间歇性给药的临床评价 |
1.5 戈舍瑞林+比卡鲁胺内分泌疗法的不良反应发生机制与防治原则 |
2. 中医学对前列腺癌和雄激素缺乏综合征的研究 |
2.1 中医学对前列腺癌和雄激素缺乏综合征的认识 |
2.2 对前列腺癌治疗的研究 |
2.3 对雄激素缺乏综合征治疗的研究 |
3. 益肾潜阳方组方及相关药物的现代研究 |
3.1 底方六味地黄汤的现代运用及研究 |
3.2 底方二仙汤的现代运用及研究 |
3.3 单味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2. 一般资料 |
2.1 年龄 |
2.2 Gleason评分 |
2.3 TNM分期 |
2.4 用药时间 |
2.5 睾酮T水平 |
3. 方法 |
3.1 治疗方法 |
3.2 观察方法 |
3.3 统计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常见症状比较 |
4.2 PSA比较 |
4.3 细胞免疫功能比较 |
4.4 KPS评分比较 |
4.5 AMS评分比较 |
4.6 IPSS评分比较 |
4.7 骨密度T值比较 |
4.8 VAS疼痛评分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疗效分析 |
1.1 对常见症状的影响 |
1.2 对PSA水平的影响 |
1.3 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1.4 对KPS评分的影响 |
1.5 对AMS量表的影响 |
1.6 对IPSS量表的影响 |
1.7 对骨密度T值的影响 |
1.8 对VAS疼痛评分的影响 |
2. 安全性评价 |
3. 益肾潜阳方的配伍意义、临证加减 |
3.1 配伍意义 |
3.2 临证加减 |
4. 病例脱落 |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绞股蓝及其制剂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
1.1 皂苷类 |
1.2 多糖类 |
1.3 黄酮类成分 |
1.4 氨基酸 |
1.5 微量元素 |
1.6 其他成分 |
2 药理作用 |
2.1 降血脂 |
2.2 降血糖 |
2.3 神经系统作用 |
2.4 抗氧化功能 |
2.5 免疫调节功能 |
2.6 抗肿瘤 |
2.7 保肝作用 |
3 制剂研究 |
3.1 绞股蓝总苷及制剂 |
3.2 绞股蓝复方制剂 |
3.2.1 绞股蓝合剂 |
3.2.2 绞股蓝口服液 |
3.2.3 股蓝参冲剂 |
3.2.4 复方绞股蓝益智颗粒 |
3.2.5 葛丹蓝胶囊 |
3.2.6 1023合剂 |
4 展望 |
(10)基于L-NAME诱导的高血压小鼠血清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试剂与仪器 |
1.2 方法 |
1.2.1 L-NAME高血压模型小鼠的构建 |
1.2.2 样本采集 |
1.2.3 样本预处理 |
1.2.4 UPLC-QTOF/MS分析条件 |
1.2.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动物模型构建与血压变化 |
2.2 主成分分析 |
2.3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
2.4 差异性代谢物筛选 |
3 讨论 |
四、绞股蓝总皂甙(GPS)对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及其与去甲肾上腺素及皮质酮的关系(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线粒体功能探讨二参颗粒对心肌缺血模型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 柴晶美.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D]. 朱晓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番茄红素对慢性束缚应激大鼠海马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D]. 张海洋.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4]潞党参通过IL-15及其受体调控光老化小鼠皮肤炎症反应作用机制[D]. 王明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绞股蓝多糖对断乳雌性小鼠卵巢发育的影响[D]. 白熙. 广西大学, 2020(02)
- [6]巴戟天提取物联合γ-氨基丁酸/茶氨酸改善抑郁症状的研究[D]. 周月.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基于纳米技术的焦白术抗胃溃疡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D]. 鲁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益肾潜阳方对戈舍瑞林+比卡鲁胺治疗晚期前列腺癌所致雄激素缺乏综合征的临床干预研究[D]. 朱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绞股蓝及其制剂的研究概况[J]. 骆文婷,刘雪峰,李霞,绳金房,刘海静. 西北药学杂志, 2020(02)
- [10]基于L-NAME诱导的高血压小鼠血清代谢组学研究[J]. 杜梦繁,张光远,王志玮,周婷婷,马鑫.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