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第14章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一、第十四章 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郑宇晴[1](2019)在《中英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 ——以“电磁学”部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材既是教师领悟国家课程标准及教学理念的重要资源,又是学生把握教学重难点和有效学习的第一手材料。教材对比,可以促进对教材的全面评价,汲取不同教材先进优势,推动教学发展。本文选取英国A level Physics教材与我国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对比研究,针对中英两国高中物理教材的编写参照、内容知识和编排及评价的试题三个大方面着手比较并建立联系,分5个部分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比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英国A水平考试说明,这两个分别是两国教材编写的参照标准。通过对比发现中英物理教育理念、内容标准包含知识及实验要求有差异,英国更加注重实验的科学方法目标要求,我国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性。其次,比较教材内容的内维知识层面与外维编排特色。以“电磁学”部分为例,一方面,在知识层面进行教材目录顺序、知识点的广度、深度及案例“电容器”知识点的比较,研究角度由大入小,发现英国知识点深度高于我国,而我国知识点广度更高;另一方面,研究从栏目设置、实验、书写风格、例题与课后习题的四点展开编排特色的对比,发现两国教材编排各具风格。第三,研究落脚于教材内容比较后的试题评价对比之上,对两国的高考试题就考试说明、题型种类、试题结构及内容采取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的方式展开研究。通过对比发现两国在高考题型种类上有一定不同,英国试卷多解释题、简答题,试题以序列性为典型,更注重对物理本质过程的解释,而我国对结果计算注重更多,关注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最后,研究以银川九中高二(1)班、(15)班学生作为对象,检测学生对英国试卷的适应性情况,通过翻译部分英国A Level“电磁学”真题并按照A level试题结构组成套题,进行样本学生检测,对结果反馈并访谈学生,测试表明,检测学生在现象解释、物理本质过程理解及科学语言书写方面存在不足。

谢占凯[2](2014)在《新课标下高考物理试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新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出以三维目标为课程的具体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下,教材在结构上增加了选修模块,体现了物理课程的选择性,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试卷的结构和内容发生了变化,注重基础,突出对能力的考查。面对新课程高考,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以往的物理试题研究主要集中在解题策略及方法、分类探究解析、思考与评价、复习策略上,并没有对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进行完整的统计分析,也没有突显解题方法和策略在高考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通过对新课程目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能力要求的分析,借助计算器和Excel,对2009-2013年共计13套高考物理试卷(新课程标准卷6套和全国卷7套)进行如下的研究。首先,对每道题从题型、教材章节、分值、知识板块、考试大纲知识点、概念或现象、主要方法或类型、能力要求、难度这几方面统计。其次,按照试卷的结构,对选择题中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的个数、分值和所占的百分比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统计分析了实验题、计算题的分值和所占的百分比;统计分析了选考模块的题型、分值和所占的百分比。再次,按照试卷考查的内容,对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五大知识板块的分值和所占总分(新课程标准卷660分、全国卷840分)的百分比以及试题数量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考试大纲对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所占分值和总分的百分比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比统计和分析了各个章节的试题类型的数量、分值和所占总分的百分比;对比统计和分析了大纲考点考查的题型、次数、分值和所占总分的百分比。最后,根据以上的统计分析,笔者研究了新课程标准卷的主要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提出对高一、高二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和高三学生的复习建议;提出学生解答高考物理试卷,要重视对模型和结论的应用,要从方法和心态等方面调整以提高解题速度,为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冯立峰,姚秀伟,闫梅,赵振宇[3](2020)在《高考中电磁学试题的知识点分布统计分析——以2014—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2014—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物理(电磁学)部分试题为研究对象,采用归纳、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电磁学在高考物理中的地位、考查的知识点以及考查形式等方面进行统计,总结出考纲中的高频考点,并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尹悦[4](2021)在《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研究》文中指出清末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碰撞交融的大变革时期,是物理课程正式纳入我国国家课程体系的时期,也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完整意义的物理教科书的诞生时期,更是我国传统物理教育走向近代化的转型时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研究选取20世纪以来11个时期的12套样本教科书,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面,对教科书中的电磁学部分进行梳理分析,科学地总结清末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电磁学内容的变迁特点,理性分析其变迁原因,揭示各时期社会背景与意识形态对教科书的深刻影响,由此得出启示,以期为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未来编纂提供历史参照,并为一线教师进行电磁学教学工作时提供一些建议参考。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说明研究意义、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等问题。第二章讨论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的变迁历程。第三章从宏观层面研究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所在位置、课程性质以及所属教科书的变迁历程。第四章从中观层面讨论电磁学部分内容呈现方式和内容组织的变迁历程。第五章以“电磁感应现象”为例,从微观层面探讨电磁学部分的变迁历程。第六章总结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特点,分析其变迁原因并得出启示。通过研究发现,电磁学部分的变迁历程受到社会、科技、政治等外部因素以及课程改革、学生发展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如下特点:教科书中电磁学部分所在位置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前移;课程性质逐渐演进为既注重物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又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属教科书册数由一册到二册逐渐变为多册;电磁学部分所占教科书的篇幅比例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其篇幅所占总体篇幅比重约占总体教科书的30%左右;章节安排从分立化趋向于知识点相互结合的集中化;栏目设置的类型逐渐丰富,功能逐渐多样化;插图分类逐渐均衡化,插图总量呈现波折式增长趋势;知识点的编排顺序由直线式转向螺旋上升式,知识点的数量整体呈现波折状态;实验的类型逐渐增多,数量在波动中增长;题目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类型及功能逐步多样化;电磁感应现象内容的发展经历了从多到少,从概括到具体的一个过程;语言表达在合乎各版本教科书所属时期的用语及用书习惯的同时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加具有趣味性。据此,得出如下启示:教科书编写要坚持教科书试验与教科书研究相结合;教科书编写要在创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国外有益经验;教科书的内容选择既要体现当前时代特征,同时又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科书的内容呈现要与核心素养相结合,凸显教科书的育人功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增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重视知识的应用与拓展以及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张钟文[5](2020)在《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初、高中物理衔接不畅的问题一直是困扰高中物理教学的突出问题,虽然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良方。初、高中物理怎样衔接,如何给学生搭建一个坡度较缓的“引桥”,让学生以较整齐的阵容、较规范的步伐步入“引桥”,平缓地引他们走上一个新的高度,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随着人们对核心素养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这一亟待解决的难题终将迎来破解的转机。本研究立足于核心素养理念,在关注人的核心素养构成和物理学科对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功能的基础上讨论中学物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对高中物理教学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尽管对知识的教学必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分层设置,但是物理学科的教学对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不应该有所间断的。教学的一贯性原则也要求初高中的物理教学进行更为有效的衔接,这将有利于中学物理课程和教学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从而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效率。笔者以人教版的初、高中教材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教材比较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从内容的比较中找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点,再以核心素养的理论为支撑,寻求教学实践的可能性,并以实际教学的具体落实,来论证观点的可行性。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说明选题背景,分析内容的研究现状,介绍研究目的、方法、意义与创新点等等。第二章为核心素养理论介绍部分,主要包括核心素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其相互关系。第三章为初、高中教材的各章节内容的分析,从章节内容的设置入手,进而分析相关联章节的具体内容。第四章是以力与运动部分为例来阐述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具体构想。第五章是以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实践案例来具体落实初、高中物理衔接的教学。第六章是以教学实践的反思为基础,对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提出一些建议。

余科鹏[6](2021)在《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组织维度对比分析 ——以人教版新旧高中物理教科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在由“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转变的关键时期,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组织的编排正在逐渐完善。教科书内容组织作为教科书开发的理论基础,是对课程标准的体现,其研究领导着教师的思想,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一线教师熟练掌握教科书内容组织特点来完成教学任务。论文在文献综述基础上,依据所选指标建立对应操作方法,围绕研究主题将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2019版)》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010版)》两版教科书进行内容组织对比分析。具体分为以下步骤:第一步建立分析工具指标体系。通过文献综述教科书内容组织研究现状,确定本研究指标依据。第二步依据各项指标,确定实际操作方法。依据各项指标理论要求,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每一项指标的实际操作方法。第三步依据指标要求,进行分析。在仔细研读人教版新旧两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基础上,分别从教科书体例结构、内容顺序性、内容衔接性、内容统整性和栏目合理性五个方面分别进行教科书内容组织对比分析。第四步根据两版教科书各项指标对比分析结果,对新版教科书内容组织特点进行总结归纳:一、体例结构更加丰富,呈现方式有所创新,更加注重体现科学探究过程和步骤,注重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解释并体现科学方法在探究中的重要性;二、注重章节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在合乎学科逻辑基础上愈加注重学生心理发展逻辑。三、内容衔接性虽在旧版教科书基础上有所提高,但总体还是呈现内容衔接性不强的特点。四、从内容统整性看,课程结构更加清晰、完整。五、栏目种类愈加丰富,栏目总量有所增加,体现环境的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注重知识的拓展,注重强调科学思想、方法。依据内容组织特点为教学提供参考性建议:一是依据教科书体例结构和栏目设置:突出学科特点——强调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转变教学思想——重视探究过程、优化教学方法——引导自主学习;二是依据教科书内容顺序变化情况,重新架构教科书知识逻辑;三是依据初高中内容,具有衔接意识;四是依据内容统整性情况,具有对内容更加全面、系统的整合意识。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帮助一线教师进一步认识新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组织特点提供参考。

毛予廷[7](2018)在《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层级模型建构及高中物理教材适应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物理观念”是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与升华;是从物理学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物理观念”主要包括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要素。本研究面向物理核心素养之一的物理观念,以其中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为研究对象,以期完成对物理观念层级模型的建构和运动与相互作用层级模型的建构,并基于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层级模型对高中物理教材做出适应性分析。本研究对理解物理观念及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物理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论文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建构物理观念层级模型。第一,对观念和概念、学科观念和学科思想、学科观念和大概念进行概念辨析,在此基础上界定物理观念的内涵;第二,确定层级模型中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第三,确定层级模型中的“核心概念”;第四,确定层级模型中的“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第五,确定层级模型中的“物理观念”。第二部分:建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层级模型。第一,分析《美国新一代K-12科学教育标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相关的内容;第二,建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层级模型;第三,对层级模型中的各层级进行说明。第三部分:基于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培养需求的物理教材适应性分析。第一,基于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层级模型中的“概念、规律”层级的教材适应性分析;第二,基于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层级模型中的“核心概念”层级的教材适应性分析;第三,基于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层级模型中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层级的教材适应性分析。通过以上研究,得到的结论有:第一,物理观念层级模型共有四层。从下至上,第一层级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第二层级是核心概念;第三层级是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第四层级是物理观念。其中,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都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物理学习的基础;物理核心概念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具有统领作用;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是物理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物理观念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深入认识,从而促进高中学生世界观的形成。第二,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的层级模型共有四层。从下至上,第一层是和运动与相互作用相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第二层和运动与相互作用相关的核心概念分别是运动、相互作用的类型、力与运动;第三层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可形成的和运动与相互作用相关的观念;第四阶段是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其中,在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和运动与相互作用相关的概念共有113个;与运动与相互作用相关的规律共有74个。“运动”、“相互作用的类型”、“力与运动”三个核心概念又可进一步划分,“运动”可分为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微观运动、宇观世界及天体系统的运动;“相互作用的类型”可分为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力和运动”可分为不受力、受平衡力、受非平衡力。在高中阶段可形成的8个和运动与相互作用相关的观念。第三,基于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层级模型,现行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与新课标相适应的方面有现行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注重教材的基础性,注重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基本内容的学习;现行物理教材中如“波粒二象性”、“电磁振荡与电磁波”等主题在新课标中依然保留等。现行人教版物理教材需要修改的地方有:新课标对实验版课标的部分课程内容做出增加、删减、拆分和合并,教材需要根据这些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新课标对实验版的主题进行了合并、删减等,突出了围绕核心的主题组织课程内容,因此物理教材应关注围绕核心概念整合教材中的概念和规律;相比于实验版物理课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17年版物理课标提出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因此,高中物理教材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观念的培养。

冉光德[8](2006)在《高考物理试题的统计分析和溯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高考物理复习中,部分教师和学生不太注重研究教材和使用教材,反而购买或印制各种教辅资料,围绕这些资料进行教学,教师讲例题和学生做习题成为高考物理复习教学的核心,片面追求习题的数量和难度,忽略物理知识体系的建立,物理技能的掌握,物理思想的领会,导致教学效率低、考试成绩不理想。 为了提高高考物理复习的效率,研究文献发现,高考物理试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解题方法、归类分析、赏析评价和预测判断,但没有对“高考物理试题与教材的联系”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 结合高考物理命题的理念、基础、改革和试题的特点,用Excel作为工具,研究2003-2005年12套高考理科综合卷中的物理试题,并对每一道题从大纲考点、知识块、教材章节、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技能、三大关系、题型、分值、难度及考查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按照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知识块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到每套试题中各知识块所占的分值和12套试题中各知识块所占分值的比例;统计和分析了试题中“力和运动的关系”、“功和能的关系”、“冲量和动量的关系”等“三大关系”所占分值和比例;统计和分析了试题中教材各章的试题数量、题型、分值及各章所占分值的比例;分析了每一道试题所涉及的大纲考点,统计出了各个考点的频数、各个考点所占分值的比例;统计和分析了试题中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等各种能力的考查情况,得出各种能力所占分值的比例。 利用文献法,研究高考物理试题在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源头,记下了试题在教材中源头的位置,统计结果表明有71.9%的高考物理试题源于教材,源头主要集中在教材的文字叙述、例题、课后练习和各章习题,统计出每套试题中有源头的试题的分值;按照试题的源头,把高考物理试题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教材中的原文原题重现、变形和变形综合,统计出每一类试题的分值和比例,并且以部分试题为例加以说明,反映出高考试题与教材存在紧密联系,揭示了高考物理复习必须围绕教材展开。 根据以上统计和分析,提出在高考物理复习教学中要紧密结合教材,夯实基础、突破核心、掌握热点和关注重点,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高考复习和教材使用的建议。

杜霞[9](2016)在《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变化剖析》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科技等迅猛发展,人才是这个时代最可贵的。虽然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目前已取得了显着成绩,但是总体水平还不是很高,原有的基础教育政策已不能与现在国家的发展轨迹完全吻合,我们需要通过改革,有一个新的教育面貌。2014年,新一轮高考改革开始,这次高考改革从高考结构、时间、内容以及后续的招生制度上作了一系列重大的策略调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教育界。最重要的是,高考又重回全国卷时代。2014年9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从统一命题到分省自主命题,再回到以统一命题为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反复过程。教育专家们认为,这次“回归”最为关键的作用在于保证高考试题科学性和整体水平,推动形成“以统一命题为主,少数有条件的省份继续实行分省命题的大格局,最终目标是达到公平和效率的最大化”。本文通过对新课程目标、新课改、高考改革的历史梳理以及《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和主要特点的解读,再借助计算器和Excel,对2010年到2015年这六年的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高考试题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我们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题型、教材章节、分值、知识板块、考试大纲知识点、概念或现象或规律、主要方法或类型、能力要求、难度。其次,按照试卷结构对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选做题四个题型从试题个数、分值、所占百分比进行对比分析。再次,对试卷考查内容进行了知识板块、能力要求、各章节的统计分析,分析了各自的分值、分值比重、试题数量等。最后,在以上试题的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总结了六年来高考物理《考试大纲》及试题内容的变化以及规律。从物理情境、问题设问方式、计算量与思维量等四个角度对2010年到2015年共计六套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的必考知识和选考知识的内容考查变化情况做了细致分析,并总结了力学题目、电磁学题目、热学题目、光学题目、原子物理学题目中常见的解题方法和所用到的数学方法进行了总结。根据本文对2010年到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的深入剖析,发现试题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色:一是,力学的物理基础地位得到重视,其考查力度也加大;二是,实验题脱胎于课本实验,越来越新颖,突出新课标中实验能力的考查;三是,计算题难度下降,且加大力学试题分量;四是,选考部分难度越来越大,2016年新增一个Ⅱ级新考点-“动量定理”,且考查内容及形式都有新的变化。所有统计分析工作完结之后,根据以上对2010年到2015年的六套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整体剖析的结果,笔者对师生提出了教学建议和高考复习建议,为中学物理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韩娜[10](2013)在《高中物理新旧教科书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时代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变革,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化人才,世界各国都在不断进行教育改革,我国的新课改也是其中之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正是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一次巨大变革,试图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最具代表性、最主要的课程资源,所以教育的变革要先从教材出发。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物理教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选取了人教版2003年6月第一版的高中物理旧教材和2010年4月第三版的高中物理新教材(选修3-1)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从教材设计的背景中对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理念、教材内容选择、教材内容组织方式、教材栏目设置、教材例题和习题变化、教材插图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比较。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新旧教材的差异,得出如下结论:新教材内容的选择具有时代性,体现生活性;体现STS理念;加强探究式教学的内容;设置形式多样的栏目;图文并茂,形式活泼;创设情景,展开教学内容。通过对比使教师可以深入的理解新课改的精髓和新教材的优点,充分把握当前高中物理新教材的丰富内涵和教材的变化,对教师落实新课改下的物理课程目标提供一些参考,对教师改革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二、第十四章 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十四章 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1)中英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 ——以“电磁学”部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背景
        1.1.1 教材多样化改革的需要
        1.1.2 物理比较教育研究的需要
        1.1.3 教师是教学“设计师”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中外物理教材对比现状
        1.3.2 国内版本物理教材对比现状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路径设计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比较教育理论
    2.2 教材编写与评价理论
    2.3 教师教学的理论—支架式教学理论
    2.4 学生学习的理论—认知结构理论与认知负荷理论
第三章 中英高中物理教材编写参照标准的比较
    3.1 课程目标的比较
        3.1.1 课程总目标的比较
        3.1.2 课程具体目标的比较
        3.1.3 课程目标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分析
    3.2 内容标准的比较
        3.2.1 课程结构及内容主题的比较
        3.2.2 内容要求比较—以“电磁学”部分为例
        3.2.3 实验要求比较
    3.3 本章小结及启示
第四章 中英高中物理教材内容知识层面的比较—以“电磁学”部分为例
    4.1 目录编排顺序的比较
    4.2 “电磁学”知识点的广度、深度比较
        4.2.1 两国“电磁学”知识结构连线图
        4.2.2 “电磁学”知识点广度、深度的量化统计
    4.3 两国教材“电容器”知识比较
        4.3.1 两国教材“电容器”知识流程图
        4.3.2 “电容器”教材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比较
        4.3.3 “电容器”教材知识点呈现的逻辑方式比较
    4.4 本章小结及启示
第五章 中英高中物理教材编排特色的比较—以“电磁学”部分为例
    5.1 栏目设置比较
        5.1.1 比较分析
        5.1.2 栏目设置的借鉴之处
    5.2 实验的比较
        5.2.1 两套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分析
        5.2.2 实验设置的借鉴之处
    5.3 书写风格的比较
    5.4 例题与课后习题的比较
        5.4.1 例题及课后习题的数量统计分析
        5.4.2 例题与习题内容的分析
        5.4.3 值得借鉴之处
    5.5 本章小结及启示
第六章 教材教学评价—中英高考物理试题的比较
    6.1 中英高考物理考试说明(大纲)的比较
        6.1.1 考试制度简介
        6.1.2 考试说明(大纲)的考核要求
    6.2 中英高考物理题型种类的比较
        6.2.1 英国A水平物理题型种类统计
        6.2.2 我国高考物理题型种类统计
        6.2.3 中英高考物理试题题型种类的比较分析
    6.3 中英高考物理试题结构比较
    6.4 中英高考物理试题内容的分析
        6.4.1 选择题试题内容分析比较
        6.4.2 非选择题试题内容比较
        6.4.3 试题内容比较的启示
    6.5 本章小结及启示
第七章 我国样本学生对英国试卷的适应性研究
    7.1 试题基本信息及相应知识点考察介绍
        7.1.1 试题检测的基本信息
        7.1.2 试题考察知识点及能力分析
    7.2 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7.3 考卷对样本学生能力考察的综合分析
    7.4 学生对英国试卷的作答感受访谈
    7.5 本章小结及启示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国A水平“电磁学”知识要求
    附录2: 英国内容引导法示例
    附录3: 英国实验模块考察要求
    附录4: “HSW”实践标准及要求
    附录5: 中英两国教材目录编排
    附录6: 我国学生所测试的英国考卷
    附录7: 学生对英国试卷的作答感受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介

(2)新课标下高考物理试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提出问题
        一、 选题缘由
        二、 国内外教育的发展介绍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 解题策略及方法
        二、 分类探究解析
        三、 思考与评价
        四、 复习策略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新课程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三维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 课程目标
        二、 课程结构
        三、 课程内容
        四、 课程实施
        五、 课程评价
    第三节 高考试题能力要求的理论分析
        一、 理解能力
        二、 推理能力
        三、 分析综合能力
        四、 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五、 实验能力
第三章 高考的改革
    第一节 教材的设置
        一、 必修 1、必修 2
        二、 选修 1-1、选修 1-2
        三、 选修 2-1、选修 2-2、选修 2-3
        四、 选修 3-1、选修 3-2、选修 3-3、选修 3-4、选修 3-5
    第二节 试卷考查的结构和内容的变化
        一、 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结构的变化
        二、 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考查内容的变化
        三、 试卷考查方向
    第三节 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
        一、 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
        二、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能力的考查
第四章 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的试题分析
    第一节 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的综合统计
    第二节 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的结构对比
        一、 选择题的统计对比
        二、 实验题的统计对比
        三、 计算题的统计对比
        四、 新课程标准卷的选考题
    第三节 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的内容和考点对比分析
        一、 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知识板块的统计分析
        二、 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五种能力的统计分析
        三、 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中各章节的统计分析
        四、 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考点考次的统计分析
第五章 物理试卷的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
    第一节 物理试卷的解题方法
        一、 选择题
        二、 实验题
        三、 计算题
        四、 选考题
    第二节 物理试卷的解题策略
        一、 选择题
        二、 实验题
        三、 计算题
        四、 选考题
    第三节 学习建议
        一、 给教师的建议
        二、 给学生的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试卷结构的变化
    第二节 试卷内容的变化
    第三节 解题策略
    第四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一、 研究的不足
        二、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高考中电磁学试题的知识点分布统计分析——以2014—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2014—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电磁学试题统计分析
    1.1 试卷题目类型及分值统计
    1.2 试卷考查内容统计
2 2014—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中电磁学部分占比分析
    2.1 2014-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试题整理
    2.2 高考中电磁学部分的考查特点
3 电磁学部分在历年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程度的变化情况
4 电磁学部分知识点近六年考频情况
5 物理教学建议

(4)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教科书研究现状
        1.2.2 国外教科书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教科书
        1.3.2 电磁学
    1.4 研究对象及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的变迁历程
    2.1 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迁历程研究
        2.1.1 新中国成立前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迁历程
        2.1.2 新中国成立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迁历程
    2.2 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进历程
        2.2.1 新中国成立前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进历程
        2.2.2 新中国成立后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进历程
    2.3 各时期课程标准(大纲)对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影响分析
        2.3.1 课时安排
        2.3.2 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第三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的宏观变迁研究
    3.1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所在位置的变迁研究
    3.2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课程性质的变迁研究
    3.3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所属教科书的变迁研究
第四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的中观变迁研究
    4.1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内容呈现方式的变迁研究
        4.1.1 篇幅设置的变迁历程分析
        4.1.2 章节安排的变迁历程分析
        4.1.3 栏目设置的变迁历程分析
        4.1.4 插图设计的变迁历程分析
    4.2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内容组织的变迁研究
        4.2.1 正文的变迁历程分析
        4.2.2 实验的变迁历程分析
        4.2.3 题目的变迁历程分析
第五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的微观变迁研究——以“电磁感应现象”为例
    5.1 样本教科书中“电磁感应现象”的内容变迁分析
    5.2 “电磁感应现象”中有关概念的话语变迁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变迁特点
        6.1.1 宏观层面
        6.1.2 中观层面
        6.1.3 微观层面
    6.2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变迁原因
        6.2.1 外部影响因素
        6.2.2 内部影响因素
    6.3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变迁的启示
        6.3.1 从教科书编写角度
        6.3.2 从教科书使用角度
    6.4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核心素养
        2.1.1 核心素养的实质
        2.1.2 核心素养的结构
    2.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2.2.1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
        2.2.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
    2.3 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3 初高中物理教材各章节内容分析
    3.1 章节内容设置与对比
        3.1.1 初中物理教材各章节内容设置
        3.1.2 高中物理教材各章节内容设置
    3.2 相关联章节分析
        3.2.1 声的部分
        3.2.2 光的部分
        3.2.3 热学部分
        3.2.4 力和力与运动关系部分
        3.2.5 电的部分
        3.2.6 磁的部分(磁体以及电磁相互作用部分)
        3.2.7 物质及其结构部分
        3.2.8 运动及其规律部分
        3.2.9 近代物理部分
4 衔接设计构想——以力和力与运动关系部分为例
    4.1 力的作用效果是切入点
    4.2 主题统一是前提
    4.3 分层设置是方式
    4.4 重力的教学是关键
    4.5 场景切换是途径
5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实践
    5.1 教材分析
    5.2 学情分析
        5.2.1 学生方面
        5.2.2 教师方面
        5.2.3 初高中教材编写特点的差别
    5.3 教学目标及应对策略
        5.3.1 教学目标
        5.3.2 应对策略
    5.4 衔接教学的具体实施
        5.4.1 课前准备环节
        5.4.2 教学展开环节
        5.4.3 惯性教学衔接与惯性参考系的介绍
6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片段设计
7 相关建议
    7.1 教材方面
    7.2 教师方面
    7.3 评价方面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组织维度对比分析 ——以人教版新旧高中物理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教科书内容组织研究现状
        1.3.2 教科书评价系统研究现状
        1.3.3 文献综述总结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法
        1.5.2 比较研究法
        1.5.3 内容分析法
    1.6 研究思路
2 概念界定
    2.1 教科书
    2.2 教科书视角界定内容组织概念
        2.2.1 教科书内容组织
        2.2.2 内容组织指标
3 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组织分析工具制定
    3.1 建立分析工具指标体系的依据
    3.2 分析工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1 顺序性
        3.2.2 衔接性
        3.2.3 统整性
        3.2.4 栏目合理性
4 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组织对比分析
    4.1 教科书体例结构对比分析
        4.1.1 教科书框架结构对比分析
        4.1.2 教科书框架内容对比分析
    4.2 教科书内容组织指标对比分析
        4.2.1 教科书内容选择对比分析
        4.2.2 顺序性对比分析
        4.2.3 衔接性对比分析
        4.2.4 统整性对比分析
        4.2.5 栏目合理性对比分析
5 研究结果、建议与展望
    5.1 新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组织特点总结
    5.2 新版高中物理教科书教学建议
    5.3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1 人教版旧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全册节末习题分布统计
附录2 人教版新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全册节末习题分布统计
附录3 人教版新版高中物理教科书章节目录表
附录4 人教版旧版高中物理教科书章节目录表
附录5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科书章节目录表

(7)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层级模型建构及高中物理教材适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2.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2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观念
        2.2.2 科学观念
        2.2.3 物理观念
        2.2.4 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
        2.2.5 教材
    2.3 已有研究
        2.3.1 物理观念的已有研究
        2.3.2 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的已有研究
3.物理观念的层级模型建构
    3.1 物理观念的内涵
        3.1.1 物理观念和物理概念
        3.1.2 学科观念和学科思想
        3.1.3 学科观念和大概念
        3.1.4 物理观念的内涵
    3.2 物理观念的层级模型
        3.2.1 模型中“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层级的确定
        3.2.2 层级模型中“核心概念”层级的确定
        3.2.3 层级模型中“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层级的确定
        3.2.4 物理观念的层级模型
    3.3 本章研究小结
4.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的层级模型建构
    4.1 层级模型中“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层级的确定
    4.2 层级模型中“核心概念”层级的确定
        4.2.1 《美国新一代K-12科学教育标准》与运动与相互作用相关的内容分析
        4.2.2 《义务教育物理课标(2011年版)》与运动与相互作用相关的内容分析
        4.2.3 《普通高中物理课标(2017年版)》与运动与相互作用相关的内容分析
        4.2.4 层级模型中“核心概念”的确定
    4.3 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的层级模型
        4.3.1 层级模型中对“概念、规律”层级的理解
        4.3.2 层级模型中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4.3.3 高中阶段学生形成的和运动与相互作用相关的观念
        4.3.4 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层级模型
    4.4 本章研究小结
5.基于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培养需求的物理教材适应性分析
    5.1 基于层级模型中“概念、规律”的高中物理教材适应性分析
        5.1.1 两版课标中和运动与相互作用相关的课程内容对比
        5.1.2 基于层级模型中“概念、规律”的高中物理教材适应性分析
    5.2 基于层级模型中“核心概念”的高中物理教材适应性分析
        5.2.1 两版课标中和运动与相互作用相关的主题对比
        5.2.2 基于层级模型中“核心概念”的高中物理教材适应性分析
    5.3 基于层级模型中“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的物理教材适应性分析
        5.3.1 两版课标中和运动与相互作用相关的课程目标对比
        5.3.2 基于层级模型中“运动与相互作用”的高中物理教材适应性分析
    5.4 本章研究小结
6.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材中和运动与相互作用相关的概念、规律梳理
    附录二 实验版物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结构
    附录三 实验版物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结构
    附录四 2017年版物理课标和实验版物理课标目录对比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8)高考物理试题的统计分析和溯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高考物理试题的研究现状
    1.1 高考物理试题的研究现状
    1.2 本文开展的研究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高考物理命题的理念
    2.2 高考物理命题的基础
    2.3 高考物理命题的改革
    2.4 高考物理试题的特点
第3章 高考物理试题的统计分析
    3.1 高考物理试题的多维统计
    3.2 高考物理试题中各知识块的统计分析
    3.3 高考物理试题中“三大关系”的统计分析
    3.4 高考物理试题中各章节的统计分析
        3.4.1 按章统计
        3.4.2 统计分析
        3.4.3 复习建议
    3.5 高考物理试题中各考点频数的统计分析
    3.6 高考物理试题中五种能力的统计分析
第4章 高考物理试题的溯源研究
    4.1 高考物理试题的溯源统计
    4.2 高考物理试题源于教材各知识块的统计分析
    4.3 高考物理试题源于教材的三种类型的统计分析
    4.4 教学建议
        4.4.1 给教师的建议
        4.4.2 给学生的建议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变化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选题意义
    1.3 物理高考试题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我国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综述
    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历程
    2.2 高考命题“分分合合”的发展变化历程
    2.3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解读
第三章 全国新课标Ⅰ卷试题的整体剖析
    3.1 全国新课标Ⅰ卷的综合统计
    3.2 全国新课标Ⅰ卷题型的数据统计分析
    3.3 全国新课标Ⅰ卷考查内容的统计分析
第四章 近六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的变化
    4.1 2010-2016新课标考试大纲的考点变化情况分析
    4.2 试题内容变化情况分析
    4.3 物理高考试题中常用的数学方法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给教师的建议
    5.2 给学生的建议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高中物理新旧教科书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的目和意义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
二、教材相关理论基础
    (一) 物理教材的沿革
    (二) 多元智能理论
    (三) 建构主义理论
    (四) 人本主义理论
三、新旧物理教材的比较
    (一)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二) 教材目录的比较
    (三) 教材内容的比较
    (四) 章节结构与栏目的比较
    (五) 教材例题的比较
    (六) 教材习题的比较
    (七) 教材插图的比较
四、新旧教材的对比总结及建议
    (一) 新旧教材的对比总结
    (二) 对教师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第十四章 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英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 ——以“电磁学”部分为例[D]. 郑宇晴. 宁夏大学, 2019(02)
  • [2]新课标下高考物理试题分析[D]. 谢占凯.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3]高考中电磁学试题的知识点分布统计分析——以2014—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为例[J]. 冯立峰,姚秀伟,闫梅,赵振宇. 物理教学, 2020(05)
  • [4]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研究[D]. 尹悦.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5]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D]. 张钟文.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1)
  • [6]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组织维度对比分析 ——以人教版新旧高中物理教科书为例[D]. 余科鹏.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层级模型建构及高中物理教材适应性分析[D]. 毛予廷. 西南大学, 2018(01)
  • [8]高考物理试题的统计分析和溯源研究[D]. 冉光德. 云南师范大学, 2006(12)
  • [9]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变化剖析[D]. 杜霞.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10]高中物理新旧教科书的比较研究[D]. 韩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第14章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