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高素质的审计干部队伍──辽宁省审计机关廉政建设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宫军[1](1997)在《建设高素质的审计干部队伍──辽宁省审计机关廉政建设述评》文中指出建设高素质的审计干部队伍──辽宁省审计机关廉政建设述评宫军辽宁省各级审计机关具有廉洁审计的光荣传统。骑自行车自带饭盒下点审计,曾是很多审计机关坚持了很长时间的做法。在辽宁省14个市和100个县(区)中,审计机关百分之六十以上是各级政府机关中廉政建设的...
杜俊奇[2](2020)在《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外公职人员中一直存在着腐败现象,而且党外公职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其腐败问题也开始空前凸显,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中,腐败问题还表现的相当严重。党外公职人员分布在各领域、各层级,在各级政府、各个岗位充当重要角色,有职有权,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因此,如何加强对行使公权力的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而必须直面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相关部门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由于监督机制与现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监督问题仍然处于薄弱状态。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总体上说,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充分,对这一群体的腐败程度、形式、原因等实证研究非常不足,具有建设性和应用性的对策建议更是不多。从我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这一时代的宏伟大业来看,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共产党(即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即参政党)互相监督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将全面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的迫切需要。本文主体内容分为逻辑紧密关联的五章。逻辑起点首先在理论层面阐发了关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必须厘清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介绍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体内容、制度基础、法理依据和监督的必要性;然后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追溯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发展历程,分析目前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继而用实证研究、尤其是案例分析的方法,剖析了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现状、成因和特征;论证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强化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和显着成效;最后,就如何强化、细化、实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特别是政治敏感度和政策性比较强的宗教界、工商联、村委会三个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从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维度提出的若干对策建议。本文的意义在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这一事关我国反腐败成效而迄今很少受到关注的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内调外研获得了翔实的一手数据;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尤其是对特殊群体的监督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从而对国家监察机制改革和推进反腐败事业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华琛[3](2018)在《基于史密斯模型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政策执行研究 ——以上海市A区为例》文中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独有的审计模式,它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的象征。对于全国各级审计机关来说,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和人民赋予的重要职责,也是贯彻落实中央从严治党、加强监督管理力度的实际举措。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已经成为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已普遍开展,并在反腐倡廉、干部评价以及提升政府管理水平等领域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2010年出台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及2014年出台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推上了新的台阶。虽然经济责任审计的地位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受到党和人民的重视,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难点和问题。本文将引入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为研究提供清晰的思路与分析框架,使其以专业的公共政策执行理论为基础,结合上海市A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通过更高层次的整体审视,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对政策执行产生影响的因素按照模型中“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关”、“目标群体”、“环境因素”这四个模块进行归类分析,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直接访谈法三种研究方法,更加全面、具体地剖析出影响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政策执行的因素和瓶颈所在,并探究隐于深处的原因,进而找到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政策、建设高素质的经济责任审计队伍、更加关注在任的领导干部、改革和完善审计体制等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本文希望能为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在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相似问题时提供一些借鉴,并为推动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完善贡献一份力量。
本刊编辑部[4](2003)在《总结经验 继往开来 推动审计工作迈上新台阶——部分省(市)审计工作会议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海英[5](2015)在《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机制的完善与创新研究》文中指出腐败被称为“政治之癌”,不管古代近代还是当代、不管中国还是外国、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腐败都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顽疾。当前腐败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普遍问题,腐败与反腐败都成了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也是倍受人们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能否有效地防治腐败成为衡量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与腐败不懈斗争的历史。特别是在改革发展的新时期,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腐败现象日益滋生和蔓延并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反腐败斗争形势更加严峻,对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永葆先进性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日益严峻的反腐败斗争形势,迫切需要把防治腐败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找到科学、有效的办法。新世纪、新阶段,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形成阶段,制度反腐是新形势下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的现实选择。本文综合运用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相关知识,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深入分析新时期腐败现象的表现、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和现有反腐倡廉机制存在的不足,历史地考察中国共产党防治腐败思想和实践的发展,强调完善反腐倡廉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针对新时期中国腐败问题的现状,借鉴国(境)外反腐倡廉机制的经验,提出了完善预防、监督、惩戒、保障等机制的一系列对策措施。本论文共分六部分:导论。主要介绍研究的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反腐倡廉机制概述。首先对腐败、廉政、机制、反腐倡廉机制等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提出:反腐倡廉机制指为了防止和遏制腐败行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因素,促使各个权力主体和其他社会利益群体和个体,形成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协调关系,共同遵循廉洁勤政的法律制度规范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腐败造成了政府公信力下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人民群众利益严重受损、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破坏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动摇党的执政合法性、危及国家政治稳定,危害极大,完善的反腐倡廉机制对于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优化资源配置、规范社会秩序、促进政治清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章反腐倡廉机制的相关理论与中国实践。一方面,西方国家的政治原罪理论、主权在民理论、权力制衡理论、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理论、道德教育理论等廉政理论成为当代中国构建反腐倡廉机制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建立廉价政府、树立公仆意识、发扬党内民主、重视党内外监督、反对官僚主义、加强干部队伍的管理、健全法制等思想构成当代中国构建反腐倡廉机制的理论基础,由此寻找完善反腐倡廉机制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梳理中国历史上的廉政制度和中国共产党对廉政制度建设的探索,为下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实践依据。第三章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机制的缺陷及原因分析。新时期我国的反腐倡廉机制不断完善,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反映出来的问题也非常严重。本章梳理了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机制的缺陷:制度体系不完善、权力运行机制不规范、干部的任用和公务员管理机制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预防机制不到位、保障机制不完备、惩处机制软弱、社会廉政文化建设机制薄弱等等,并从主、客观方面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反腐倡廉机制不完善已经导致某些权力失控、反腐制度执行不力、商业贿赂成为社会公害、潜规则大行其道、假公济私,“黑金”泛滥等严重后果。反腐倡廉机制如果不能及时得以完善和创新,将会使腐败现象滋生蔓延乃至于形成蝴蝶效应。完善反腐机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需要,是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巩固执政地位的客观要求,是落实“惩防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反对腐败、实现廉洁政治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的需要。本章重点分析新时期我国反腐机制的缺陷,剖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从而强调新时期完善反腐倡廉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四章相关国家和地区反腐倡廉机制及启示。本章列举了有代表性的几个发达国家、以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廉政建设的经验,其中透明行政机制、较完善的财产申报和金融实名制度、遏制商业贿赂的机制、现代公务员选用机制、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机制、有效的利益保障机制、独立的反腐机构,刚性的反腐败立法、严格的惩戒机制、多渠道的监督机制等非常值得借鉴,对我国反腐倡廉机制建设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第五章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机制完善与创新的路径。新时期腐败呈现复合型、要职型、隐蔽型、资本积累型、“智能”型等特点,党中央的反腐思路也在不断变化:从“反对腐败”到“惩防并举”、从“三大建设”到“五大建设”,反腐呈现全方位一体化、更加重视党内程序的制度化、规范化、更加重视网络监督并且形成了快速反应机制,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反腐无禁区。为此,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机制的完善与创新以完善反腐倡廉制度,有效地遏制腐败为现实目标,以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推进社会和谐进程为价值目标,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整体性、民主性、科学性、实践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等原则,强化防控,完善预防腐败机制;扩大参与,完善监督腐败机制;惩防并举,完善惩戒腐败机制;深化改革,完善反腐倡廉保障机制;创新思路,完善反腐倡廉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反腐倡廉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施理楠[6](2014)在《基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研究 ——以沈阳市DL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对党政领导干部监督管理措施的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也由浅入深,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尤其是在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健全建立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提出,通过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对权利的制约和监督,充分地体现了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监管中的突出作用,经济责任审计得到了空前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对于领导干部的监管作用。2013年2.6万名公职人员接受了审计,62名官员和135名相关人员因审计问题被移送司法、纪检部门,经审计查出领导干部负有直接责任的问题金额达到230多亿元。经济责任审计对于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职能是显而易见的,同时,经济责任审计对行政水平的提高和充分发挥惩处腐败的尖兵“利剑”也意义重大。但是,由于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初级阶段,审计实务中仍反映出种种矛盾和问题。因此要完善基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务必从完善机制、建立评价体系、健全法律体系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等诸多角度来提升。本文围绕基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通过理论联系实务,将相关的理论分析和具体的实例联系起来,阐释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所涉及的具体方面、操作流程和方法,并结合DL区经济责任审计实际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完善DL区基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全文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对于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列举,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思路和基本框架;第二部分,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概述,包括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理论、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第三部分,沈阳市DL区基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四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完善基层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若干措施。
张玉玲[7](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历经百年而初心如始,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始终以自我革命的精神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全党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如何破解“历史周期律”,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和国家自我监督、拒腐防变的新路,一直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成功探索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本源、传承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和显着优势的监督体系,是能够保持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推动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始终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社会主义权力监督体系。在当前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以宏观的历史视野,推进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整体性研究,仍是该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本的理论基础,以逐一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中国“为什么”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权力监督体系,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怎样形成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坚持和巩固的优势是什么,应该完善和发展的短板是什么等基本问题为逻辑主线,渐次展开本文的研究与论述。本文总体结构包括三部分:引言、正文、结语。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依据与研究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论文正文部分由六章内容构成,分别概述如下:第一章主要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和结构模式。分别从基本概念界定、十大要素的梳理整合和“多维立体协同”监督模式及其特点三个方面,从宏观上解读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第二章主要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内容逻辑。分别阐释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为谁监督”,厘清监督主体、强化问责——“谁来监督”,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监督谁”,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重点——“监督什么”,从内容逻辑视角解读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第三章主要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的思想探源。本文认为对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思想的理论本源的坚守、对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监督思想精神内核的继承创新、对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的秉承、对西方国家权力监督思想的域外借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重要的思想来源。分别从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历史维度、世界维度,分析回答中国为什么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权力监督体系。第四章主要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首先,依据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脉络,分三个阶段梳理其发展历程: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创立与撤销(1949-1978);二是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全面恢复与发展(1978-2012);三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体系化创新(2012——)。其次,总结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体系建设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经验: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紧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必须坚持党内监督、国家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协同发展,必须坚持紧紧抓住“关键少数”,必须坚持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分别从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两个方面,阐释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怎样形成的。第五章主要凝炼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与现实贡献。首先,通过古今中外权力监督体系的比较,凝炼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显着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优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优势,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优势。其次,基于显着优势分析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方面的现实贡献: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历史维度——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新超越,实践维度——党和国家自我革命的新阶段,世界维度——腐败治理的中国经验。从显着优势和现实贡献两个方面,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坚持和巩固的优势是什么。第六章主要剖析新时代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和完善对策。本文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成果颇丰,但当前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进党和国家监督制度逐渐成熟定型,仍然面临三个方面的现实挑战:一是党内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协同性有待提升;二是党内监督的短板——“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有待加强;三是社会监督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基于对现实挑战的剖析,本文提出新时代应对现实挑战、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三条对策:一是完善协同监督机制,增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协同性;二是多管齐下,破解“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三是固本强基,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制机制。分别从现实挑战和完善对策两个方面,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完善和发展的薄弱环节是什么。结语部分是对全文观点的宏观提炼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的未来展望。本文基于以上六章内容的研究,得出如下三点结论:第一,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夺取反腐败斗争彻底胜利的必由之路。第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制度密码”。第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管住公权力”的“中国智慧”。笔者认为,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研究,协同监督机制研究,权力配置、运行和制约机制研究,以及关于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理论阐释,将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
广西区审计厅科研所课题组[8](2001)在《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立论原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罗银芬[9](2016)在《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内巡视制度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深化,巡视与“四个全面”紧密联系,服务全面从严治党,巡视实践深入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适应巡视工作实践,中共中央与时俱进修订《巡视工作条例》,2015年8月3日颁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是规范巡视工作、强化党内监督的重要基础性法规。巡视工作对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动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通过国内外比较、历史比较以及系统研究的方法,首先探讨巡视制度的含义、理论基础,接着梳理党的十八大以前巡视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实施局限性。重点研究十八大以来巡视制度的发展创新,从制度设计的创新、方式方法的创新两个维度着重探讨。随后分析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的实施效果及现实困境,最后提出进一步发展巡视制度的对策。本文的研究内容从四个部分着手:第一部分,导论。主要分析本选题的选题依据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党的十八大以前巡视制度的基本内容与实施状况。通过对巡视制度内涵解析、马克思主义党内监督理论的理论来源分析、十八大以前巡视制度发展历程的梳理,为理清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制度的创新做铺垫。第三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巡视制度的创新。本章首先分析新修订的《巡视工作条例》的创新,然后重点探讨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制度的新发展:从制度设计的创新和方式方法的创新两大方面分析。最后,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的实施效果及现实困境。第四部分,进一步发展巡视制度的对策。从巡视工作内部建设、巡视工作外部监督、巡视工作方式方法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以期对巡视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发展提供绵薄之力。
屈立波[10](2006)在《发挥审计作用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文中提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不仅是党中央宏观战略决策的重要一环,是国家全面发展的重要一步,也是全民所瞩目、所期望的重要举措,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审计机关作为维护经济秩序的职能部门,肩负和行使高层次的经济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责,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紧紧围绕振兴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这一工作的重心。
二、建设高素质的审计干部队伍──辽宁省审计机关廉政建设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高素质的审计干部队伍──辽宁省审计机关廉政建设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2)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一)实践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学界研究状况 |
(二)国外研究状况 |
(三)对决策层关于统一战线相关文献的解读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证研究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五、内容与框架 |
六、创新与不足 |
(一)本文创新之处 |
(二)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若干基本问题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与构成 |
一、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阐释 |
(一)“公职人员”的概念 |
(二)“党外”的概念 |
二、党外公职人员来源与构成 |
(一)我国政治体制中“党外公职人员”的来源 |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分类构成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培养选拔、任用与管理 |
一、党外公职人员培养选拔政策 |
二、党外公职人员任用政策的历史沿革 |
(一)建国初期的任用政策 |
(二)改革开放后的任用政策 |
(三)进入21世纪后的任用政策 |
(四)新时代选拔任用的政策 |
三、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管理 |
(一)对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引导 |
(二)优化党外干部管理结构。 |
(三)选好配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 |
(四)选好选准主委。 |
四、党外公职人员从政优势 |
(一)政治优势 |
(二)智力资源优势 |
(三)利益表达优势 |
(四)社会活动优势 |
五、党外公职人员不同时期在体制内的作用 |
(一)建国初期 |
(二)改革开放初期 |
(三)新时期 |
六、党外公职人员使用现状 |
(一)中央越来越重视,阵营越来越壮大 |
(二)实职正职比例增大,切实保障有职有权 |
七、制约党外公职人员培养使用的因素 |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内容 |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二、社会公众与媒体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三、民主党派对担任公职的党内成员内部监督 |
四、各级监察委员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
第四节 民主党派党内监督概述与成效分析 |
一、内部监督内容 |
二、内部监督实践 |
三、内部监督成效 |
四、在内部监督中对腐败问题的处置 |
五、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
第五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制度基础和法理依据 |
一、制度基础 |
(一)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制度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党制度 |
二、法理依据 |
(一)根本法依据 |
(二)专门法依据 |
(三)行业法依据 |
(四)有关法规依据 |
第六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重要意义 |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 |
二、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我国民主监督的重要补充 |
三、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要求 |
四、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要求 |
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国家监察法的内在要求 |
第二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与主要问题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 |
一、民主革命时期,监督雏形显现 |
二、建国初期,监督方针确立 |
三、整风反右时期,监督出现挫折 |
四、“文革”时期,监督遭受破坏 |
五、改革开放时期,监督恢复完善 |
六、“十八大”后,监督成熟定型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成效 |
一、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
二、监督机制逐步完善 |
三、监督效果初步显现 |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问题 |
(一)监督意识不够清晰,监督观念亟待提高 |
(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监督体系亟待完善 |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特殊性给监督带来的难点 |
(一)党外公职人员界别分布具有特殊性 |
(二)党外公职人员管理体制具有特殊性 |
(三)党外公职人员任职情况具有特殊性 |
(四)党外公职人员廉政意识具有特殊性 |
(五)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倾向具有特殊性 |
(六)政治参与呈现多元化、差异性 |
三、特殊领域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难点 |
(一)宗教界 |
(二)工商联 |
(三)村委会 |
第三章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与特点分析 |
一、不同层级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特点的异同分析 |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共同点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不同点 |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异同分析 |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共同点 |
(一)个人私欲恶性膨胀 |
(二)公共权力发生异化 |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不同点 |
(一)内外监督不力 |
(二)外部环境影响 |
第四章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意义与成效 |
第一节 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意义 |
一、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反腐败斗争的现实意义 |
(一)为反腐彻底性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
(二)为反腐高效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机制保证 |
(三)为反腐持续性提供了有力的法理机制保证 |
二、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 |
(一)强化了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领导 |
(二)实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全面覆盖 |
(三)法定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权力来源 |
(四)创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方法路径 |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尚需进一步强化和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 |
(一)提升政治站位,以大作为彰显监督的权威性 |
(二)遵循五条原则,以科学性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
第二节 监察法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和惩治的效用 |
一、监察法对全面深入开展反腐败的积极意义 |
(一)保证了监察机关的独立性 |
(二)实现了监察范围的全覆盖 |
(三)界定了监察职能和监察权限 |
(四)创新了以“留置”措施取代“两规”、“两指”措施 |
(五)强化了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 |
二、监察法对于预防和惩治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特殊作用 |
(一)统领推进作用 |
(二)警示威慑作用 |
(三)法治保障作用 |
三、监察法尚需进一步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与惩处的操作性 |
第五章 加强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性思考 |
第一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
二、坚持问题导向 |
三、坚持立体监督 |
四、坚持务实管用 |
五、坚持理论创新 |
六、坚持用权公开 |
第二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路径 |
一、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 |
二、加强廉政宣传教育 |
三、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
四、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
五、加强党派本体内部监督 |
六、加强反腐统筹协调 |
七、加强社会舆论制约 |
第三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工作机制 |
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机制 |
二、专项巡察监督机制 |
三、谈心谈话机制 |
四、失察责任追究机制 |
五、廉政诫勉机制 |
六、重要情况报告与通报机制 |
七、法治制约权力机制 |
八、自律约束权力机制 |
第四节 对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对村委会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加大学习宣传监察法力度,形成“不敢腐”的强大法律震慑 |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关紧“不能腐”的权力制约制度笼子 |
(三)注重思想政治建设,营造“不想腐”的廉政勤政氛围 |
二、对宗教界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依法进行政治监督,精准贯彻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 |
(二)依法进行财务监督,对宗教界财务实行规范化管理 |
(三)依法进行组织监督,确保各宗教团体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高素质宗教界代表人士手中 |
(四)依法进行思想监督,增进宗教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
三、对工商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私企腐败监督,填补党和国家反腐综治体系空白点 |
(二)精准做好考察评价,把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入口关节点 |
(三)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聚焦严控政商交往活动廉政风险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正文数据表格 |
附录二 关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情况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关于对民主党派内部监督专题调研提纲 |
附录四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
后记 |
(3)基于史密斯模型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政策执行研究 ——以上海市A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概念 |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流程 |
四、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
第二节 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理论 |
一、人民监督理论 |
二、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第三节 史密斯模型 |
一、模型提出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
二、模型应用于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政策执行研究的可行性 |
第三章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政策执行的现状分析—以上海市A区为例 |
第一节 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政策 |
一、《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审计规定》) |
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 |
第二节 经济责任审计政策的执行成效 |
一、突出审计重点,有效揭示存在问题 |
二、健全工作机制,切实提升工作效能 |
三、加强审计整改,确保发挥审计成效 |
第三节 经济责任审计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理想化的政策层面:经济责任审计政策不够完善 |
二、执行机关层面:经济责任审计队伍素质不够高 |
三、目标群体层面:已离任的领导干部占比过大 |
四、环境因素层面:经济责任审计独立性不强 |
第四章 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政策执行的对策 |
第一节 理想化的政策层面: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政策 |
一、构建量化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
二、把握原则按实界定责任 |
三、健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
第二节 执行机关层面:建设高素质的经济责任审计队伍 |
一、加强培训力度 |
二、加强人才选拔力度 |
三、加强监督力度 |
第三节 目标群体层面:更加关注在任的领导干部 |
一、坚持“先审后离”的原则 |
二、发挥审计结果对干部任免的影响力 |
第四节 环境因素层面:改革和完善审计体制 |
一、实行统一垂直的审计体制 |
二、由行政型审计体制逐步向立法型审计体制转变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机制的完善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1章 反腐倡廉机制概述 |
1.1 腐败 |
1.1.1 腐败的概念 |
1.1.2 腐败的种类 |
1.1.3 腐败的根源 |
1.1.4 腐败的危害 |
1.2 廉政 |
1.2.1 廉政的概念 |
1.2.2 廉政的内涵 |
1.2.3 廉政的特征 |
1.3 机制 |
1.3.1 机制的概念 |
1.3.2 机制的特征 |
1.3.3 机制的种类 |
1.4 反腐倡廉机制 |
1.4.1 反腐倡廉机制的概念 |
1.4.2 反腐倡廉机制的内涵 |
1.4.3 反腐倡廉机制的作用 |
第2章 反腐倡廉机制的相关理论与中国实践 |
2.1 反腐倡廉机制的理论渊源 |
2.1.1 政治原罪理论 |
2.1.2 主权在民理论 |
2.1.3 法治主义思想 |
2.1.4 分权制衡原则 |
2.1.5 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理论 |
2.1.6 自由主义理论 |
2.1.7 道德教育理论 |
2.2 我国反腐倡廉机制建设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廉政思想 |
2.2.2 列宁的廉政思想 |
2.3 反腐倡廉机制的中国实践 |
2.3.1 中国古代至清末的反腐倡廉机制及现实启示 |
2.3.2 中华民国时期的反腐倡廉机制及启示 |
2.3.3 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机制建设的实践与经验 |
第3章 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机制的缺陷及原因 |
3.1 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机制缺陷的主要表现 |
3.1.1 制度机制不完善 |
3.1.2 权力运行机制不规范 |
3.1.3 干部任用和公务员管理机制不健全 |
3.1.4 监督机制不完善 |
3.1.5 预防机制不到位 |
3.1.6 保障机制不完备 |
3.1.7 惩处机制软弱 |
3.1.8 社会廉政文化建设机制薄弱 |
3.2 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机制缺陷的原因分析 |
3.2.1 社会原因 |
3.2.2 文化原因 |
3.2.3 主观原因 |
3.3 新时期我国完善反腐倡廉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3.3.1 完善反腐倡廉机制的必要性 |
3.3.2 完善反腐倡廉机制的紧迫性 |
第4章 相关国家和地区反腐倡廉机制及启示 |
4.1 发达国家的反腐倡廉机制 |
4.1.1 健全的信息公开、透明行政机制 |
4.1.2 完善的财产申报和金融实名制度 |
4.1.3 有效的利益保障机制 |
4.1.4 成熟的防止利益冲突机制 |
4.1.5 有效的遏制商业贿赂机制 |
4.1.6 完善的现代公务员选用机制 |
4.1.7 严格的惩戒机制 |
4.1.8 多渠道的监督机制 |
4.1.9 独立、权威的反腐败机构 |
4.1.10 刚性的反腐败立法 |
4.2 发展中国家的反腐倡廉机制—以巴西为例 |
4.2.1 独立的、权威性的反腐败机构 |
4.2.2 较为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 |
4.3 我国香港地区的反腐倡廉机制 |
4.3.1 强有力的反贪机构——廉政公署 |
4.3.2 完善的反腐败制度体系 |
4.3.3 完备的公务员制度 |
4.4 相关国家和地区反腐倡廉机制的启示 |
4.4.1 建立“阳光体制”, 实现政治清明 |
4.4.2 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 |
4.4.3 确立独立权威的腐败调查机制 |
4.4.4 健全科学的反腐败制度体系 |
4.4.5 建立严格的公务员管理机制 |
4.4.6 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 |
4.4.7 扬长避短 |
第5章 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
5.1 新时期我国腐败与反腐败的新特点 |
5.1.1 新时期腐败的新特点 |
5.1.2 新时期党中央反腐思路的新变化 |
5.2 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机制创新的目标和原则 |
5.2.1 我国反腐倡廉机制创新的目标 |
5.2.2 我国反腐倡廉机制创新的原则 |
5.3 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机制完善与创新的路径 |
5.3.1 强化防控,完善预防腐败机制 |
5.3.2 扩大参与,完善监督腐败机制 |
5.3.3 惩防并举,完善惩戒腐败机制 |
5.3.4 深化改革,完善反腐倡廉保障机制 |
5.3.5 创新思路,完善反腐倡廉工作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基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研究 ——以沈阳市DL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0.3 文献综述 |
0.3.1 国外政府绩效审计相关研究综述 |
0.3.2 国内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研究综述 |
0.3.3 研究评述 |
0.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0.4.1 研究思路 |
0.4.2 研究方法 |
0.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1 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
1.1 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理论 |
1.1.1 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 |
1.1.2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
1.1.3 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 |
1.1.4 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 |
1.2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2 基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沈阳市 DL 区为例 |
2.1 沈阳市 DL 区基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概述 |
2.2 基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
2.2.1 审计任务繁重而审计力量不足 |
2.2.2 审计方法有待加强 |
2.2.3 缺乏合理的审计评价指标 |
2.2.4 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 |
2.3 基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2.3.1 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
2.3.2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不健全 |
2.3.3 审计技术方法具有局限性 |
2.3.4 法律法规相对落后 |
3 完善基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
3.1 建设高素质经济责任审计队伍 |
3.1.1 完善培训制度,鼓励自我提升 |
3.1.2 加强高素质人才引入选拔机制 |
3.1.3 加强队伍道德建设,树立道德楷模 |
3.2 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法律体系 |
3.2.1 加快完善审计立法和规章制度建设 |
3.2.2 制定规范的审计程序,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
3.2.3 建立健全配合协调机制 |
3.3 建立科学设置评价指标体系 |
3.3.1 确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
3.3.2 设置经济责任的评价体系 |
3.4 强化基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机制 |
3.4.1 制定完善审计运用制度 |
3.4.2 实行审计结果公开制度 |
3.4.3 完善审计问题整改反馈制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价值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一)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 |
(二)主要研究领域及代表性观点简介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与结构模式 |
一、基本概念阐释 |
(一)权力、政治权力、国家权力、公权力与腐败 |
(二)监督、监督制度、监督体系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 |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成要素认识的不断深化 |
(二)学界对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成要素的探讨 |
(三)梳理与整合:党和国监督体系的“十大要素” |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结构模式 |
(一)“多维立体协同”监督结构模式及其结构分析 |
(二)“多维立体协同”结构模式的特点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内容逻辑 |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为谁监督” |
(一)党内监督坚守“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不断推进自我革命 |
(二)国家监督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打造廉政为民政府 |
(三)社会监督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构筑人民监督网 |
二、厘清监督主体——“谁来监督” |
(一)厘清党内监督多元主体 |
(二)厘清国家监督多元主体 |
(三)厘清社会监督主体 |
三、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监督谁” |
(一)党内监督对象始终坚持全覆盖和抓“关键少数”相结合 |
(二)国家监督逐步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 |
(三)社会监督对象的统一性和全覆盖 |
四、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重点——“监督什么” |
(一)压实责任,党内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
(二)强化责任担当,国家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
(三)依法有序监督,社会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的思想探源 |
一、始终坚守马列主义权力监督思想的理论本源 |
(一)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监督思想内核的坚守 |
(二)对列宁社会主义监督思想的继承 |
二、始终继承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监督思想的精神内核 |
(一)学习借鉴苏联的党政监督模式 |
(二)党政监督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 |
(三)重视党政监督法规建设 |
(四)建立局部政权条件下的行政监察制度体系 |
三、始终秉承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 |
(一)对我国传统法治监察思想的传承 |
(二)对我国传统监察制度体系建设思想的借鉴 |
(三)对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教育的扬弃 |
四、对西方国家权力监督制约思想的借鉴 |
(一)各国应在共同反腐中交流互鉴 |
(二)对资产阶级权力监督思想的批判吸收 |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 |
(一)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制度框架的创立与撤销(1949-1978) |
(二)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恢复发展(1978-2012) |
(三)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体系化创新发展(2012——)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
(二)必须坚持紧扣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和中心任务 |
(三)必须坚持党内监督、国家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协同发展 |
(四)必须坚持紧紧抓住“关键少数” |
(五)必须坚持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
第五章 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和现实贡献 |
一、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 |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 |
(二)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优势 |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优势 |
(四)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优势 |
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贡献 |
(一)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 |
(二)历史维度——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新超越 |
(三)实践维度——党和国家自我革命的新阶段 |
(四)世界维度——腐败治理的中国经验 |
第六章 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与完善对策 |
一、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 |
(一)党内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协同性有待提升 |
(二) “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仍是党内监督的短板 |
(三)社会监督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
二、健全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完善对策 |
(一)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协同监督机制 |
(二)多管齐下,破解“一把手”监督、同级监督难题 |
(三)固本强基,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制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9)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内巡视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建党以来至党的十八大以前巡视制度的历史演变与实施状况 |
第一节 中共巡视制度的含义与理论来源 |
一、巡视制度的内涵 |
二、巡视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建党以来至党的十八大以前巡视制度的发展历程 |
一、第一阶段(1921-1949):党内巡视制度的初步探索阶段 |
二、第二阶段(1949-1978):党内巡视制度的曲折发展阶段 |
三、第三阶段(1978-2003):党内巡视制度的制度化阶段 |
四、第四阶段(2003-2012):党内巡视制度的逐步完善阶段 |
第三节 党的十八大以前中共巡视制度的实施局限性 |
一、巡视工作主动性不强,发现问题能力有待提升 |
二、巡视工作灵活性欠佳,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
三、巡视工作实效性薄弱,成果运用有待强化 |
第二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创新 |
第一节 与时俱进修订《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 |
一、巡视工作的总则 |
二、巡视工作的组织基础 |
三、巡视工作的范围和内容 |
四、巡视工作的方式和权限 |
五、巡视工作的程序 |
六、巡视工作的纪律和责任 |
第二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制度设计的创新 |
一、从任务机制看,巡视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
二、从工作机制看,巡视工作常态化成趋势 |
三、从责任机制看,责任倒逼督促巡视人员履职 |
四、从巡视范围看,巡视全国全覆盖,全国一盘棋 |
五、从人员安排看,组长负责制一次一授权、“三个不固定” |
第三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 |
一、突出重点,积极开展专项巡视 |
二、注重成效,巡视回访探索“回头看” |
三、深入实践,“下沉一级”了解情况 |
四、加快频率,巡视小组进驻单位“一托二”、“一托三” |
五、全面了解,抽查核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情况 |
六、明确定位,巡视发现问题线索办案转移交 |
第四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的实施效果及评价 |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的总体评价 |
二、民众对巡视工作的反映 |
三、巡视工作的现实困境 |
第三章 进一步完善巡视制度的对策 |
第一节 加强巡视工作内部建设健全巡视工作机制 |
一、健全体制机制,加强对巡视工作的组织领导 |
二、强化人员力量,建设高素质巡视干部队伍 |
三、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巡视工作规范化水平 |
四、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巡视工作激励约束机制 |
第二节 强化巡视工作外部监督形成强大监督合力 |
一、提高社会认知程度,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
二、建立民意表达机制,拓宽信息来源渠道 |
三、完善协调整合机制,形成强大巡视监督合力 |
第三节 完善巡视工作方式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方式 |
一、加强成果运用,使巡视监督落到实处 |
二、突出工作重点,增强巡视工作针对性 |
三、着力发现问题,创新巡视工作方式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发挥审计作用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论文提纲范文)
一、要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加速实施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 |
1. 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审计工作 |
2. 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寓服务于监督之中,强化审计监督,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
二、要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确定审计工作的重点 |
1. 进一步深化预算执行审计 |
2. 继续强化专项资金、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审计 |
3. 继续搞好经济责任审计 |
4. 进一步加大企业审计力度 |
5. 积极开展审计调查工作 |
三、针对老工业基地振兴,审计机关应采取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
1. 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宏伟目标,加强审计调查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情况和科学依据 |
2. 审计内容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逐步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变 |
3. 实施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
4. 将审计工作信息化,加大计算机审计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
5. 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
四、建设高素质的审计干部队伍──辽宁省审计机关廉政建设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建设高素质的审计干部队伍──辽宁省审计机关廉政建设述评[J]. 宫军. 审计理论与实践, 1997(01)
- [2]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D]. 杜俊奇.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3]基于史密斯模型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政策执行研究 ——以上海市A区为例[D]. 华琛.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8)
- [4]总结经验 继往开来 推动审计工作迈上新台阶——部分省(市)审计工作会议综述[J]. 本刊编辑部. 中国审计, 2003(09)
- [5]新时期我国反腐倡廉机制的完善与创新研究[D]. 陈海英. 河北大学, 2015(10)
- [6]基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研究 ——以沈阳市DL区为例[D]. 施理楠. 辽宁大学, 2014(02)
- [7]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D]. 张玉玲.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8]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立论原理[J]. 广西区审计厅科研所课题组. 广西审计, 2001(06)
- [9]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内巡视制度创新研究[D]. 罗银芬.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10]发挥审计作用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J]. 屈立波.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