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配电线路螺栓安装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许伟,廖路,何静,任照环[1](2021)在《城镇燃气场站及设施雷电防护措施探讨》文中指出城镇燃气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场站及设施一旦发生雷击事故,轻则造成停气,重则发生燃烧爆炸危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本文结合城镇燃气场站及设施的特点和最新技术要求,针对直击雷防护和雷击电磁脉冲防护,从燃气场站、燃气金属管道、电气系统和电子系统四个方面分析探讨其相应的雷电防护措施,以期对提高城镇燃气雷电防护能力有所帮助。
贾燕,贾超,蔡丽萍[2](2021)在《建筑工程强电竖井内电气设备安装施工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强电竖井内电气设备的安装施工属于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点内容,直接影响着供电的安全性、稳定性。本文对强电竖井内电气设备安装面临的难点进行分析,并对安装的施工准备工作、施工技术要点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张冰纯[3](2021)在《徐州市区配电网状态检修模式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燕宝峰,白全新,陈波,赵雷,赵建坤[4](2021)在《耐张线夹安装工艺及握力标准值取值问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压缩型、螺栓型、楔型耐张线夹广泛应用于电力工程。施工中操作人员是否按工艺要求规范安装,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阐述了上述三种电力金具固定导、地线原理,例举现场安装不规范、错误安装实例,针对螺栓型、楔型耐张线夹握力试验标准值取值不同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工程基建及运维阶段开展X射线无损检测、带电紫外检测方式,结合线夹典型缺陷检测图例,使施工人员及运维人员更易理解、操作性强,确保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
吴跃生[5](2020)在《建筑工程强电竖井内电气设备安装施工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建筑工程强电竖井内电气设备安装施工技术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建筑工程强电竖井施工现状进行了探讨分析;随后,在简单介绍了某项建筑工程概况后,立足于竖井电气设备安装施工各个环节,提出了一些电气设备安装施工技术的要点,以供参考。
余洋,项恩新,田小航,龙剑,杨秋昀,姜昶[6](2020)在《10 kV架空裸导线分沟线夹温升试验分析》文中研究表明WSM分沟线夹是由螺栓式并沟线夹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电工金具,但这种线夹仅在部分区域内使用,并未得到大面积推广,也无从得知通流时线夹的温度状况。为此,搭建了WSM分沟线夹温升试验平台,并基于该试验平台进行了WSM-1、WSM-2、WSM-3三种分沟线夹配合相应钢芯铝绞线的温升试验,分析了接触电阻测试数据异常的原因,提出了接触电阻与温升测试的建议。试验表明:WSM分沟线夹接触电阻小于等长导线电阻,且线夹表面温度低于与其配合的钢芯铝绞线表面温度。同时该试验对线夹温升试验起指导作用。
王晓蕾[7](2020)在《济南Z变电站项目分包安全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安全是变电站工程建设的重要保障,事关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随着电网建设快速发展,变电站在电网输电、配电等环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变电站工程建设规模大、周期长,施工风险和劳动强度往往高于一般工程,由于工序复杂、人员流动变化快、环境条件影响等因素制约,对分包安全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有效防范建设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强化变电站项目施工分包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变电站建设过程中以包代管现象尚未根本杜绝,分包安全违章量化考核、分包安全人力组织、安全措施现场执行等方面,还亟待进一步完善加强。结合变电站工程实际,需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手段和方法,努力提高分包安全管理水平,切实保证变电建设全过程的安全良好局面。本文以济南Z变电站项目分包安全管理为例,重点从制度层面、人力层面、执行层面三个维度入手,提出了加强济南Z变电站分包安全管理的思路、对策和措施,并进行了效果验证。在具体内容上,本文第1章绪论主要说明了分包安全管理的背景、意义,综述了分包安全管理在制度、人力和执行三个层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2章介绍了安全管理的概念、本质和特点,以及与安全管理相关的应用原理和方法。第3章分析了济南Z变电站项目分包安全管理在制度、人力和执行层面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第4章提出了济南Z变电站项目分包安全管理总体思路,制定了加强分包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人力组织和现场执行的对策。第5章实施了分包安全管理措施,重点在制度层面加强分包安全风险管控、加大现场查禁违章力度,在人力层面完善分包商选择使用程序,在执行层面采用作业层班组方式强化现场安全管控,并验证了实施效果。第6章为结论和展望。希望通过济南Z变电站项目分包安全管理研究,为其他变电站项目分包安全管理提供借鉴,同时为电力行业项目分包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杨智才[8](2020)在《列车设备箱自动装配系统图像识别与定位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列车设备箱自动化装配的实现为研究目的,联合中车广东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针对目前的装配现状进行了装配系统的总体设计。文中对系统的机械结构、运动路径、控制方式、导航方式、对位算法等进行了介绍,对视觉定位部分做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列车设备箱的装配环境和工艺要求,在不改变现场作业环境的前提下,制定了自动装配总体方案。(2)对系统的机械结构进行设计,按照工艺要求确定元器件的特性和型号。以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和视觉定位技术为核心,制定出三级导航方式实现设备箱的自动搬运和安装孔对准。(3)对视觉对准涉及的两个相机的标定技术进行了研究。就目前比较经典的几个相机标定方法进行对比,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张氏标定方法对定位的两个相机分别标定,得出了标定结果和重投影误差。(4)第三级导航是基于视觉识别定位技术的精确定位,直接影响到设备箱的装配成败。本文就采集的图片进行一系列处理,包括去噪滤波处理、阈值分割处理、边缘检测和特征识别等,最后得出目标特征的坐标,实现定位。图像的每一步处理都会涉及多个算法,针对本课题的所采集的图像,在Visual Studio2015配置OpenCV3.1.0的环境下进行编程实验,对经典算法处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选择了针对该课题较优的方案。(5)针对第三级导航所涉及的视觉定位,设计了四自由度的实验平台。为将图像处理数据与实验平台的物理坐标联系起来,进行了手眼标定和像素当量标定。研究了对位中存在的偏差形式,针对偏差的形式提出了四自由度平台的对位控制算法。通过实验验证了图像处理算法和控制算法的可行性。
王飞[9](2020)在《特高压输电线路杆塔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特高压输电线路杆塔结构是电力输送设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大、跨距长、柔性大、塔线耦合效应复杂的特点。以往多次地震中均有输电杆塔结构破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输电线路在设计中主要考虑风、冰等荷载的影响,而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的抗震性能尚不明确。本文以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的抗震性能为研究对象,通过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有限元数值仿真、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全概率理论分析手段,研究了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的动力特性、塔线耦合效应、双向地震动、行波效应和场地效应对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的抗震设防需求,以原型试验与数值仿真研究为基础,研究了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的损伤指标和损伤等级,采用云图法研究了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本文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特高压酒杯型输电塔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设计了特高压输电塔、导地线、绝缘子和等代塔振动台试验模型,通过地震模拟试验,研究了单塔模型、单塔挂集中质量模型、三塔两线模型和五塔四线模型的动力特性,小震、中震和大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以及塔线耦合效应、双向地震动影响、行波效应。(2)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数值仿真研究开发了以Open Sees作为求解器的特高压杆塔结构数值仿真软件Power Tower,并使用Power Tower对特高压酒杯型输电塔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建立了特高压酒杯型输电塔有限元模型和五塔四线有限元模型,分别进行了动力特性和地震时程反应分析。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性较好,表明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塔线体系的地震反应性态。(3)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抗震设防分类研究结合电力设施的抗震设防目标,提出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提出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抗震设防分类方法,对特高压酒杯型输电塔进行了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和地震时程响应分析,采用梁杆混合模型,考虑了地震作用效应与风荷载等其它荷载效应的组合,得到特高压酒杯型输电塔在不同场地类型、不同抗震设防烈度下的地震反应,并将地震荷载效应应力比与常规工况荷载效应应力比进行了对比,引入地震设防需求系数,从而确定特高压酒杯型输电塔抗震设防分类。(4)特高压输电塔原型试验仿真与损伤等级划分对特高压原型试验塔ZM2进行了试验仿真,有限元仿真与特高压原型试验塔的内力和位移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通过有限元仿真方法得到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损伤指标的可行性。提出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破坏等级及对应的宏观破坏现象,引入了修正的节间位移角作为特高压输电塔作为损伤指标,通过统计分析划分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损伤等级。(5)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基于美国太平洋地震工程中心提出的新一代基于性能地震工程的全概率方法,提出了特高压输电塔概率地震需求框架,地震动参数IM采用Sa(T1,2%)和PGA,地震需求参数EDP采用修正的节间位移角,不考虑近场地震动,选取40条地震动,将特高压输电塔ZM2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云图法进行地震时程分析,建立特高压输电塔地震需求模型,进行易损性分析,得到不同损伤指标时各损伤等级的易损性曲线。进行场地危险性分析,得到不同场地的危险性函数,并进行了特高压输电塔概率地震需求危险性分析,得到不同场地以修正的节间位移角为EDP参数的特高压输电塔概率地震需求危险性曲线。
黄江宁[10](2019)在《10kV配电线路单相接地故障检测及防治》文中研究表明10kV配电线路是我国电网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电力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般来讲,在配电网系统中,配电线路与地面形成单相连接,不形成直接的回路,不会影响正常供电。然而,当遭遇电压升高和恶劣的自然天气时往往出现线路单相接地的发生,单相接地很容易导致谐振过电压现象,引起供电不畅,给广大用户带来不好的用电体验。因此,需要对配电线路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测试。本文介绍了10kV配电线路常见单相接地的原因和危害,分析了单相接地故障出现的具体原因,并针对单相接地故障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和防治办法,以期为有关部门和人员提供参考。
二、谈配电线路螺栓安装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配电线路螺栓安装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城镇燃气场站及设施雷电防护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燃气场站的雷电防护 |
1.1 建(构)筑物 |
1.2 储罐 |
1.3 设施设备 |
2 燃气金属管道的雷电防护 |
2.1 一般情况 |
2.2 进出场站的燃气金属管道 |
2.3 燃气终端用户金属管道 |
3 电气系统的雷电防护 |
4 电子系统的雷电防护 |
5 结语 |
(2)建筑工程强电竖井内电气设备安装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筑工程强电竖井内电气设备安装难点 |
2 强电竖井内电气设备安装的施工准备工作 |
3 强电竖井内电气设备安装的施工技术要点 |
3.1 配电箱安装 |
3.2 母线槽安装 |
3.3 线路安装 |
3.4 接地线安装 |
4 结语 |
(4)耐张线夹安装工艺及握力标准值取值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压缩型耐张线夹压接工艺 |
2 螺栓型耐张线夹安装工艺 |
3 楔形耐张线夹安装工艺 |
4 螺栓型、楔型耐张线夹握力试验标准值取值 |
4.1 现行国家标准相关要求 |
4.2 现行电力行业标准相关要求 |
5 结语 |
(5)建筑工程强电竖井内电气设备安装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筑工程强电竖井施工现状 |
2 建筑工程强电竖井内电气设备安装施工技术应用 |
2.1 工程概况 |
2.2 强电竖井内电气设备安装施工准备 |
2.3 强电竖井内线路安装施工 |
2.3.1 母线槽安装施工 |
2.3.2 金属线槽、桥架、封闭母线安装 |
2.4 配电箱安装施工 |
2.5 竖井接地敷设施工 |
3 结语 |
(6)10 kV架空裸导线分沟线夹温升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分沟线夹结构与特点 |
2 试验平台搭建 |
2.1 测试试样 |
2.2 测试系统及方法 |
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 结束语 |
(7)济南Z变电站项目分包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分包安全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分包安全管理在制度层面的国内外研究 |
1.2.2 分包安全管理在人力层面的国内外研究 |
1.2.3 分包安全管理在执行层面的国内外研究 |
1.3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安全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安全管理概念、本质和特点 |
2.1.1 安全管理概念 |
2.1.2 安全管理本质 |
2.1.3 安全管理特点 |
2.2 与安全管理相关的原理和方法 |
2.2.1 与安全管理相关的原理 |
2.2.2 安全管理方法 |
第3章 济南Z变电站项目分包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济南Z变电站项目概况 |
3.2 分包安全管理现状 |
3.2.1 分包安全管理组织架构 |
3.2.2 分包安全管理现状 |
3.3 分包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关键风险管控不到位、违章量化考核制度需要细化 |
3.3.2 分包商选择的人力程序没有建立 |
3.3.3 现场安全执行的精准性、严格性亟待提高 |
第4章 济南Z变电站项目分包安全管理思路和对策 |
4.1 分包安全管理总体思路 |
4.2 分包安全管理对策 |
4.2.1 建立关键风险管控和安全违章记分机制 |
4.2.2 建立分包商的全过程管控程序 |
4.2.3 建立作业层班组模式 |
第5章 济南Z变电站项目分包安全管理实施措施 |
5.1 实施关键风险管控和安全违章记分措施 |
5.2 实施分包商过程管控措施 |
5.3 实施作业层班组模式措施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列车设备箱自动装配系统图像识别与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列车设备箱的装配特点 |
1.1.2 机器视觉系统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图像边缘检测算法 |
1.2.2 图像边缘检测的应用 |
1.2.3 机器视觉与自动装配系统 |
1.2.4 机器视觉在列车设备箱自动装配中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装配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设备箱的装配工艺要求 |
2.2 总体设计 |
2.2.1 搬运平台 |
2.2.2 移动底盘 |
2.2.3 四自由度运动装置 |
2.2.4 装配系统的控制方式 |
2.2.5 上位机与下位机通信方式 |
2.3 运动模式 |
2.3.1 短距离搬运 |
2.3.2 长距离搬运 |
2.4 导航系统设计 |
2.4.1 第一级定位和导航 |
2.4.2 第二级定位和导航 |
2.4.3 第三级导航 |
2.5 本章小结 |
3 视觉检测相机标定原理与方法 |
3.1 相机几何成像模型 |
3.2 镜头畸变模型 |
3.3 相机标定方法 |
3.3.1 直接线性变换法 |
3.3.2 Tsai两步标定法 |
3.3.3 张氏标定法 |
3.4 相机的标定实验 |
3.4.1 相机的选型与参数 |
3.4.2 相机标定步骤 |
3.5 本章小结 |
4 设备箱的装配特征提取 |
4.1 图像滤波 |
4.1.1 线性滤波 |
4.1.2 非线性滤波 |
4.1.3 滤波方法的对比分析 |
4.2 标记物边缘检测 |
4.2.1 图像阈值化分割 |
4.2.2 边缘检测与信息提取 |
4.3 圆形特征识别定位 |
4.3.1 随机Hough变换圆检测 |
4.3.2 梯度Hough变换圆检测 |
4.4 本章小结 |
5 定位算法研究与实验验证 |
5.1 验证平台搭建 |
5.2 手眼标定 |
5.3 像素当量标定 |
5.4 定位的控制算法 |
5.4.1 平移偏差 |
5.4.2 旋转角度偏差 |
5.4.3 平移和旋转角度偏差 |
5.5 视觉系统定位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特高压输电线路杆塔结构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输电杆塔结构震害调研 |
1.2.2 塔线体系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 |
1.2.3 输电塔与塔线体系有限元模型 |
1.2.4 杆塔结构抗震研究 |
1.2.5 杆塔结构抗震性能与易损性研究 |
1.3 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 |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各章安排 |
1.5.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1.5.2 各章安排 |
第二章 特高压酒杯型输电塔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特高压酒杯型输电塔线体系模型设计 |
2.2.1 输电塔模型设计及制作 |
2.2.2 导、地线模型设计及制作 |
2.2.3 绝缘子的设计及制作 |
2.2.4 等代塔 |
2.2.5 边界条件 |
2.3 振动台试验方案 |
2.3.1 地震动的选择 |
2.3.2 传感器布置 |
2.4 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
2.5 输电塔塔线耦合效应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 |
2.5.1 试验工况 |
2.5.2 加速度响应比较分析 |
2.5.3 位移响应对比分析 |
2.5.4 应变响应对比分析 |
2.5.5 小结 |
2.6 输电塔线体系双向地震动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 |
2.6.1 试验工况 |
2.6.2 加速度比较分析 |
2.6.3 位移响应分析 |
2.6.4 应变响应分析 |
2.6.5 小结 |
2.7 输电塔线体系行波效应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 |
2.7.1 试验工况 |
2.7.2 加速度比较分析 |
2.7.3 位移比较分析 |
2.7.4 应变比较分析 |
2.7.5 小结 |
2.8 输电塔线体系场地效应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 |
2.8.1 试验工况 |
2.8.2 加速度比较分析 |
2.8.3 位移比较分析 |
2.8.4 应变比较分析 |
2.8.5 小结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数值仿真研究 |
3.1 引言 |
3.2 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数值仿真软件POWER TOWER |
3.2.1 简介 |
3.2.2 技术特点 |
3.2.3 系统架构 |
3.2.4 主要功能模块 |
3.3 特高压酒杯型输电塔有限元模型 |
3.4 特高压酒杯型输电塔动力特性试验仿真 |
3.5 特高压酒杯型输电塔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仿真 |
3.6 特高压输电塔线体系有限元模型 |
3.6.1 五塔四线模型 |
3.6.2 基于悬链线方程求导线应力 |
3.6.3 导线几何建模 |
3.6.4 导线材料建模 |
3.6.5 绝缘子建模与铰设置 |
3.6.6 五塔四线有限元模型 |
3.6.7 导线找形分析 |
3.7 特高压输电塔线体系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仿真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抗震设防分类研究 |
4.1 引言 |
4.2 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抗震设防分类方法 |
4.2.1 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抗震设防分类流程 |
4.2.2 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有限元模型 |
4.2.3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4.2.4 地震时程分析法 |
4.2.5 风荷载效应 |
4.2.6 荷载效应组合 |
4.2.7 代表性杆件 |
4.2.8 抗震设防分类方法 |
4.3 特高压酒杯型输电塔抗震设防分类研究 |
4.3.1 特高压酒杯型输电塔模型 |
4.3.2 动力特性分析 |
4.3.3 特高压酒杯型输电塔的代表性杆件 |
4.3.4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 |
4.3.5 地震时程分析 |
4.3.6 特高压酒杯型输电塔抗震设防指标 |
4.3.7 特高压酒杯型输电塔抗震设防分类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特高压输电塔原型试验仿真与损伤等级划分 |
5.1 引言 |
5.2 特高压输电塔原型试验 |
5.2.1 试验塔简介 |
5.2.2 荷载工况 |
5.2.3 模拟塔测点布置 |
5.3 特高压输电塔原型试验有限元仿真 |
5.3.1 特高压原型试验塔有限元模型 |
5.3.2 特高压输电塔原型试验有限元仿真验证 |
5.4 特高压原型试验塔损伤指标研究 |
5.4.1 结构损伤指标与等级划分 |
5.4.2 特高压原型试验塔损伤指标与等级划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特高压输电杆塔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 |
6.1 引言 |
6.2 特高压输电塔概率地震需求分析框架 |
6.2.1 建立特高压输电塔概率地震需求模型 |
6.2.2 特高压输电塔地震易损性分析 |
6.2.3 特高压输电塔概率地震需求危险性分析 |
6.3 特高压输电塔易损性分析算例 |
6.3.1 特高压输电塔模型 |
6.3.2 地震动选取 |
6.3.3 建立特高压输电塔概率需求模型 |
6.3.4 特高压输电塔易损性分析 |
6.4 特高压输电塔概率地震需求危险性分析算例 |
6.4.1 场地的危险性分析 |
6.4.2 特高压输电塔概率地震需求危险性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成果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10)10kV配电线路单相接地故障检测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单相接地故障的原因及其危害 |
1.1 单相接地故障的原因 |
1.2 单相接地的危害 |
2 单相接地检测方法 |
2.1 故障排除法 |
2.2 推拉法 |
3 单相接地故障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方法 |
3.1 单相接地故障的处理方法 |
3.2 单相接地故障预防方法 |
3.2.1 加强配电线路检查 |
3.2.2 加强对配电线路设备的检查 |
3.2.3 分线、分路、开关安装 |
3.2.4 选择绝缘性更好的绝缘体 |
3.2.5 应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
4 结论 |
四、谈配电线路螺栓安装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城镇燃气场站及设施雷电防护措施探讨[J]. 许伟,廖路,何静,任照环.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1(21)
- [2]建筑工程强电竖井内电气设备安装施工技术[J]. 贾燕,贾超,蔡丽萍.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1(07)
- [3]徐州市区配电网状态检修模式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张冰纯.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耐张线夹安装工艺及握力标准值取值问题分析[J]. 燕宝峰,白全新,陈波,赵雷,赵建坤. 黑龙江电力, 2021(02)
- [5]建筑工程强电竖井内电气设备安装施工技术[J]. 吴跃生. 中国设备工程, 2020(23)
- [6]10 kV架空裸导线分沟线夹温升试验分析[J]. 余洋,项恩新,田小航,龙剑,杨秋昀,姜昶. 云南电力技术, 2020(04)
- [7]济南Z变电站项目分包安全管理研究[D]. 王晓蕾.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8]列车设备箱自动装配系统图像识别与定位技术研究[D]. 杨智才. 五邑大学, 2020(12)
- [9]特高压输电线路杆塔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 王飞.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02)
- [10]10kV配电线路单相接地故障检测及防治[J]. 黄江宁.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