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道支架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大庆石油化工总厂设计院六室[1](1974)在《管道支架调查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刊在1973年第4期曾刊载了荆门炼油厂设计研究所土建室的《管架调查报告》一文,引起了各方面对管架设计的注意。大庆石油化工总厂设计院六室经过对该厂几千个管架的详细调查,写成了这篇《管道支架调查报告》。文中除报导了该厂管架情况和存在问题外,并提出了对管架设计的改进意见。这些意见不一定完全正确,希望大家进行讨论,并把意见告知我们。
吴超[2](2020)在《台风影响下的临港输油管道脆弱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输油管道是石油的主要运输方式,随着输油管道的广泛使用,各种各样的情况导致输油管道发生失效的事故层出不穷,油品的泄漏不仅会带来经济损失,还会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对环境的污染也不可忽视。由于临港输油管道位于台风高发的临海地区,受到台风的影响较大,因此对台风影响下的输油管道进行脆弱性分析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以临港输油管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台风致灾特征,并结合Workbench对临港输油管道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从不同台风强度、不同风攻角、输油管道不同工况三个方面讨论台风对指标要素的耦合作用,通过半定量的方法计算得出不同情况下临港输油管道脆弱性评价得分。结果显示,当台风强度越大时,输油管道越容易发生脆弱性失效;不同风攻角对输油管道脆弱性影响差别不是很大;满载时输油管道发生脆弱性失效的概率要低于空载时输油管道发生脆弱性失效的概率。因此,当台风来临时需要做好对输油管道的安全保护措施,同时避免在台风天进行输油作业。充分考虑台风的耦合作用,丰富指标评价体系将有效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未来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下将半定量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会使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滕振超,孙建刚,唐立强[3](2007)在《跨越管道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借鉴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性能设计方法,以悬索跨越管道为研究对象,以跨越管道系统的最大位移和系统耗能为参数,确立了跨越管道的地震损伤模型,给出了悬索跨越管道基于地震损伤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孙雨[4](2007)在《《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版的经济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版进行了经济性分析,并与现行规范进行了经济性比较分析,表明修订版规范较现行规范在不低于原规范安全度基础上具有更高的减灾经济效益。在分析过程中,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对抗震规范的经济性意义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地震灾害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其震害损失是具有可计量性的,该可计量性是抗震减灾行为可以进行经济性分析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抗震减灾行为,特别是《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经济性目标和经济功能与意义加以论述。提出了抗震规范的经济性目标是追求减灾效益的最大化。同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减灾效益的经济性分析方法,即减灾效益是减灾投入和减灾成果的比较,减灾投入主要体现在构筑物造价的提高方面,而减灾成果可以认为是震害事故造成的损失的减少量。借助减灾效益这一指标的比较,就可以对抗震规范的修订版和现行规范进行比较分析。本文选取了《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中“管道支架、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锅炉构架、常压立式圆筒形罐、球形储罐、卧式圆筒形储罐基础和浓缩池”等7种不同类型的构筑物共10个算例,分别按照现行规范和修编后的规范要求进行了试算,并运用前文提出的分析方法求出了其减灾效益指标,得出了经济性分析结果。在计算过程中,笔者研究了多种震害损失的预测估算方法,最后提出了根据统计震害损失比来计算的方法,该方法适合于对国家规范等涉及范围较大且对数据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对象进行分析。该方法和前述的减灾效益经济性分析法对其它减灾行为的经济性分析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忠华[5](2016)在《LNG加气站建造技术与静设备完整性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LNG汽车代表着今后清洁汽车新的发展方向,而LNG加气站是LNG汽车使用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LNG低温储罐是LNG加气站中的重要设施。为此,针对LNG加气站快速增长的需求,提出LNG加气站模块化建造技术,研究低温储罐制造部分关键技术,实施静设备RBI管理应用,这对保证设备安全运行有着重要意义。在跟踪分析LNG加气站制造最新进展的基础上,以天津某LNG加气站的具体设计制造为例,分析部分核心设备选型和技术要点;提出LNG加气站模块化设计思路,以60 m3LNG加气站为例,根据设备配置要求筛选主要设备并设计出系统工艺流程;深入研究LNG加气站低温储罐制造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低温材料(-192℃)的焊接技术、低温绝热压力容器的保冷技术和LNG储罐内外筒套合技术。在静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面,提出基于风险评估的静设备完整性管理。以LNG加气站静设备为例,进行风险的识别与定量评估,进而基于风险等级确定中高风险设备,并制定基于风险的检测与维修方案,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可维修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低温储罐的低温焊接、检验、保冷等一系列工艺制造技术,可提高LNG储罐自主制造能力和效率;低温储罐系列产品具有使用寿命长、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少、集中控制、操作和维修方便等特点;将设备集成到两个标准模块中的建造方案,可有效集成设备资源,优化建造流程,实现标准化建造和模块互换替代性;采用模块化建设方案建成的加气站具有泵卸车、储罐增压、计量、加液、EAG排放等功能,同时具有安全监控、报警、紧急关断、应急保护功能,并能实现数据远程传输;LNG加气站模块化对场地要求低,3-5天即能建成投产,且方便搬运,造价和运行费用低,可依托现有加油站实现经营,降低加气站的投资和经营风险,可供类似LNG加气站设计及建造借鉴;采用RBI技术,可确定主要高风险静设备,并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检验计划,减少检验成本,降低设备设施管理成本和安全风险,可靠保障了设备的安全运行。
张耀文[6](2018)在《福陆公司裂化装置施工项目HSE文件(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为保障石油、石化、化工行业安全建设与生产,人类为此建立了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系统(HSE),保障安全生产并减少甚至避免发生各类重大安全事故。本报告基于作者翻译“福陆公司沙特朱拜勒地区裂化装置施工项目HSE文件”中收获的经验心得总结完成。根据原文语言特点,作者发现原文与科技标准类文本及法律文件具有一定相似性,而应用功能对等理论可以确保翻译中信息传达的对等。基于此,作者结合本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术语、被动句和长难句的翻译方面进行了翻译案例分析。术语层面,探讨了如何结合术语库、平行文本以及原文内容确定术语翻译;句子层面,结合中文表达习惯与所需传达的信息,对被动句与长难句的翻译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目的在于为HSE文本的翻译提供一定帮助,为石化行业海外项目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陈帅[7](2017)在《外企分包模式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以JS公司APLNG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资工程公司进入中国承接工程、开拓市场,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很多外资工程公司采用将工程施工分包给民营企业的模式,这样的模式无疑给项目的管控特别是风险管理带来了困难和挑战。本文以某外资JS公司APLNG工程施工项目为研究对象,借助风险管理的有关理论和文献,对外资工程公司在分包模式下的工程施工项目的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针对项目在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研究,结合实际情况,论述适宜项目风险管理的方法。制定详细的项目风险管理策略和计划,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并且形成一套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体系,为以后的类似的工程施工项目提供借鉴。本文通过对JS公司APLNG项目的研究,总结了外企分包模式施工项目风险的特点,并验证了层次分析法在施工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类似外企分包模式施工项目的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些借鉴意义。
吴香君[8](2018)在《公共座椅的仿生设计研究 ——以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公共座椅是人们户外休闲活动不可替代的角色,是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是公共区域服务中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重点之一,它的功能性与实用性直接影响着游客对区域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评价。本文在第二章对公共座椅的分类、主要作用与空间属性进行了研究,并从仿生设计的角度对国内外的公共座椅的设计现状进行了分析。在第三章首先研究了仿生设计在公共座椅上的代表性设计案例,并从仿生对象的形态的还原度、模仿完整度、态势与动势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其次探讨了以公共座椅主导的仿生设计程序,为后期的设计实践打下理论基础。本文以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为设计背景,进行了公共座椅设计相关的一系列研究,通过实地的考察,对其所在环境、人群定位、设计需求、坐憩现状进行调研,确定座椅设置的具体位置,并对公共座椅的材料、人机工程尺寸进行研究总结,使公共座椅的设计实践有了明确的方向。作者以珊瑚为仿生对象,归纳其典型特征,经过观察珊瑚形态、提取特征、加工特征、应用特征与建立模型草图5个步骤,最终结合79罐、老炉区广场、751路口的实际情况完成方案设计,为751公共休憩设施暴露的真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为其他座椅的仿生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与设计借鉴。
滕振超[9](2003)在《跨越管道地震响应分析及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文中认为管道运输是能源输送的主要手段。我国属于多发地震国家,跨越管道作为长输管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的建在地震多发区。由于跨越管道具有柔度大、阻尼性低、频谱不均匀,垂直和水平弯曲振动及扭转振动的固有频率低等特点,其动特性分析、地震响应分析、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已成为管道跨越工程设计中的重要课题。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是目前土木工程结构抗震领域研究的前沿性课题,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方面,已经提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损伤的“三水准”性能目标、地震损伤计算方法和地震损伤性能设计方法。但是,关于跨越管道基于性能的抗震研究成果还未见报道。因此,本文基于地震损伤性能的思想,以悬索跨越管道为研究对象,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第一章:论述了国内外目前关于管道抗震研究概况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简述了已有的有关跨越管道动特性的计算方法,得出了适用于悬索跨越管道的计算模型及其动特性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本章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悬索跨越管道的数值计算模型,对悬索跨越管道的动特性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悬索跨越管道的自振频率和振型,并分析了与理论计算结果间误差产生的原因,从而证明了ANSYS有限元数值仿真计算的正确性。通过地震波的输入,对该跨越管道在不同地震烈度、不同场地下的地震响应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悬索跨越管道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地震动响应,为基于跨越管道基于地震损伤性能的抗震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四章:确立了跨越管道的地震损伤模型,初步给出了跨越管道基于地震损伤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通过上述研究内容可以达到以下具体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刻划了跨越管道这种重要的构筑物的动特性及不同情况下的地震响应,为其抗震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初步给出了跨越管道基于地震损伤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曹龙[10](2020)在《矿井余热回收再利用技术在凉水井煤矿的实践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煤矿作为煤炭生产的主体,是能源的生产者又是直接的消费者,挖掘利用在生产消费过程中派生的清洁能源为矿区提供非生产性服务,从而减少煤炭的直接使用,符合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要积极推动矿区低碳发展的要求。论文以凉水井煤矿清洁供暖问题为对象,研究了应用热泵的节能原理对煤矿乏风余热、井下水余热及其它热能资源回收再利用为矿区进行供暖的系统工艺性、经济性等方面的问题。对凉水井煤矿矿井各种余热资源进行了分类,通过技术经济性分析论证了各种余热资源回收利用的可行性。提出了主要用直冷式深焓取热乏风热泵结合矿井水源热泵技术配套解决凉水井矿区供热问题的初步方案。通过实地调研法、类比法详细地对凉水井矿区热负荷及余热资源供热能力进行了计算,对供热系统热用户进行分类,设计出了具体的余热利用方案。同时,对乏风取热设备在矿井通风安全中的影响、井下水质对设备的影响、方案的可靠性和持久性进行了论证。结果表明,乏风取热箱换热器的风阻为60~80Pa,井下水通过处理后的水质较好,矿井热源稳定、设备技术可靠,方案能够解决矿井供暖问题。建立LCC(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计算分析了传统锅炉系统及余热利用系统的一次性投资概算及年运行成本,计算了方案年空气污染物减排量。结果表明,余热利用系统全生命周期成本远远小于传统锅炉系统,且节能减排量大,长期经济效益、环保效益明显。研究成果对陕北严寒地区煤矿行业在矿井余热利用的推广和应用可起到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管道支架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管道支架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台风影响下的临港输油管道脆弱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台风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输油管道安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脆弱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关键问题与难点 |
第二章 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搭建以及台风的耦合作用 |
2.1 台风致灾 |
2.1.1 台风特点 |
2.1.2 台风致灾特性 |
2.2 台风对脆弱性指标要素的耦合作用 |
2.2.1 耦合作用相关概念 |
2.2.2 台风与脆弱性指标系统的耦合作用 |
2.3 脆弱性指标搭建 |
2.3.1 脆弱性相关概念 |
2.3.2 脆弱性研究方法 |
2.3.3 脆弱性研究方法选取 |
2.3.4 临港输油管道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
2.3.5 临港输油管道脆弱性指标要素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台风影响下临港输油管道数值模拟 |
3.1 建立有限元仿真模型 |
3.2 数值模拟分组 |
3.2.1 不同强度的台风 |
3.2.2 不同风攻角的台风 |
3.2.3 输油管道不同运行状况 |
3.3 台风影响下输油管道数值模拟 |
3.3.1 不同等级台风条件下输油管道数值模拟 |
3.3.2 不同风攻角下输油管道数值模拟 |
3.3.3 输油管道不同运行状况下输油管道数值模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输油管道脆弱性分析 |
4.1 台风影响下不同台风强度对输油管道脆弱性分析 |
4.1.1 不同台风强度的方案层建立 |
4.1.2 不同台风强度下指标要素耦合影响程度分析 |
4.1.3 不同台风强度之间输油管道脆弱性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
4.2 台风影响下不同风攻角对输油管道脆弱性分析 |
4.2.1 不同风攻角的方案层建立 |
4.2.2 不同风攻角下指标要素耦合影响程度分析 |
4.2.3 不同风攻角之间输油管道脆弱性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
4.3 台风影响下不同工况对输油管道脆弱性分析 |
4.3.1 不同工况的方案层建立 |
4.3.2 不同工况下指标要素耦合影响程度分析 |
4.3.3 台风影响下的输油管道不同工况下的脆弱性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
4.4 脆弱风险控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版的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简介 |
1.2.2 我国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 |
1.2.3 震害损失预测及估计相关理论的研究状况 |
1.3 本文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构筑物抗震规范经济性分析综述 |
2.1 抗震规范的经济性意义 |
2.1.1 地震灾害的可计量性 |
2.1.2 抗震规范的目标 |
2.1.3 抗震规范的经济功能和意义 |
2.2 基于减灾效益的经济性分析方法 |
2.2.1 减灾效益的概念 |
2.2.2 震害损失的计算方法 |
2.2.3 减灾效益的计算方法 |
第三章 构筑物震害经济损失评估 |
3.1 震害损失评估方法 |
3.1.1 人类创造的财富损失计算方法 |
3.1.2 自然人生命与健康损失计算方法 |
3.2 构筑物震害损失评估 |
3.2.1 不同形式构筑物的对比试算 |
3.2.2 构筑物震害期望 |
3.3 经抗震设计后的构筑物震害损失评估 |
3.3.1 计算方法 |
3.3.2 修订版规范的抗震设计后经济损失计算 |
第四章 修订版规范的经济性分析 |
4.1 经济性分析结果的计算 |
4.1.1 减灾效益的计算 |
4.1.2 经济性分析结果 |
4.2 经济性评估方法总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本文所采用分析方法存在的不足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LNG加气站建造技术与静设备完整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环境保护的需要 |
1.1.2 LNG供应和优势 |
1.2 国内LNG加气站的发展 |
1.2.1 发展概况 |
1.2.2 LNG加气站区域分布及数量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LNG加气站模块化设计及应用 |
2.1 LNG加气站设计原则及工艺流程 |
2.1.1 设计原则 |
2.1.2 加气站等级划分 |
2.1.3 工艺流程与车载LNG供给流程 |
2.2 加气站模块化应用 |
2.2.1 天津东沽LNG加气站概况 |
2.2.2 典型工艺设计要求 |
2.3 方案对比和模块化设计基本构想 |
2.3.1 模块化理论 |
2.3.2 方案对比 |
2.4 工艺系统设计及设备配置 |
2.4.1 工艺系统概述及要求 |
2.4.2 工艺管线相关计算 |
2.5 控制系统设计和主要设备配置 |
2.5.1 控制系统方案选择 |
2.5.2 站控系统的设计 |
2.5.3 站控系统配置清单 |
2.6 主要设备设计和选型 |
2.6.1 主要设备的选型清单 |
2.6.2 LNG储罐技术参数 |
2.6.3 LNG加气站工艺模块结构 |
2.6.4 LNG工艺管道绝热保温 |
2.6.5 LNG加气站设计注意事项 |
第3章 LNG加气站低温储罐制造关键技术研究 |
3.1 低温材料焊接工艺 |
3.2 储罐制造 |
3.2.1 储罐制造工艺的编排 |
3.2.2 工序执行中的控制 |
3.3 低温绝热压力容器的保冷技术 |
3.3.1 低温绝热压力容器的绝热方式 |
3.3.2 低温储罐保冷隔热材料的真空充填技术 |
3.4 LNG储罐内外筒套合技术 |
3.5 低温绝热压力容器检验程序及方法 |
3.5.1 质量检验的内容和项目 |
3.5.2 检验项目分解 |
3.5.3 型式试验 |
3.5.4 最终检验 |
第4章 基于风险评估的静设备管理 |
4.1 完整性管理 |
4.2 设计阶段预先危险性分析 |
4.3 基于RBI的静设备管理 |
4.3.1 RBI技术原理 |
4.3.2 RBI技术应用 |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福陆公司裂化装置施工项目HSE文件(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I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1.2 Requirement of the Practice |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Ⅱ TRANSLATION THEORY |
2.1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2.2 Reasons of Choosing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CHAPTER Ⅲ TRANSLATION PROJECT DESCRIPTION |
3.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
3.1.1 Translation Project Plan |
3.1.2 Parallel Text Searching and Collecting |
3.1.3 Feature Analysis of HSE Documents |
3.2 In-Translation |
3.3 Post-Translation Quality Control |
3.3.1 Proofreading of Target Text |
3.3.2 Translation Feedback |
CHAPTER Ⅳ TRANSLATION ANALYSIS |
4.1.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
4.1.1 Use of Internet Resources |
4.1.2 Use of Parallel Texts |
4.1.3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Based on Contexts |
4.2 Passive Sentence Translation |
4.2.1 Translating the Passive Sentence Directly |
4.2.2 Translating Passive Sentences into Active sentences |
4.2.3 Using Non-subject Sentences |
4.3 Long Sentence Translation |
4.3.1 Translating by Following the Sentence Order of the Source Text |
4.3.2 Restructuring the Original Sentence Order |
4.4 Uncommon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
4.4.1 Format Problem |
4.4.2 Translation of Page Number |
4.4.3 Translation of Acronym |
CHAPTER Ⅴ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Limitation and Suggestions |
ACKNOWLEDGEMENTS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
(7)外企分包模式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以JS公司APLNG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论文主要内容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章 外企分包模式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理论 |
2.1 风险概念及背景 |
2.2 项目风险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概况 |
2.2.2 国内研究概况 |
2.3 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 |
2.3.1 常用风险识别方法 |
2.3.2 常用风险分析方法 |
2.3.3 常用风险应对策略 |
2.4 外企分包模式施工项目管理模式 |
2.4.1 工程项目管理DBB模式介绍 |
2.4.2 外企分包模式的含义 |
2.5 外企分包模式施工项目风险的特点 |
第3章 JS公司风险管理现状及APLNG项目概况 |
3.1 JS公司风险管理现状 |
3.2 APLNG项目背景介绍 |
3.2.1 APLNG项目工作范围 |
3.2.2 APLNG项目管理章程 |
第4章 APLNG项目风险识别 |
4.1 APLNG项目风险识别的依据 |
4.2 APLNG项目风险识别的过程和方法 |
4.3 APLNG项目风险识别的结果 |
第5章 APLNG项目风险分析 |
5.1 建立风险层次模型 |
5.2 二级风险相对于项目整体的重要度 |
5.3 三级风险相对于二级风险的重要度 |
5.3.1 构造第三层判断矩阵M_1 |
5.3.2 构造第三层判断矩阵M_2 |
5.3.3 构造第三层判断矩阵M_3 |
5.3.4 构造第三层判断矩阵M_4 |
5.4 计算综合重要度 |
第6章 APLNG项目风险应对 |
6.1 APLNG项目重要风险的应对措施 |
6.2 APLNG项目次要风险的应对措施 |
6.3 APLNG项目风险应对措施实施效果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公共座椅的仿生设计研究 ——以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课题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公共座椅和仿生设计的概述与设计现状 |
2.1 公共座椅的概述 |
2.1.1 公共座椅的分类 |
2.1.2 公共座椅的主要作用 |
2.1.3 公共座椅的空间属性 |
2.2 仿生设计的概述 |
2.2.1 仿生学与仿生设计 |
2.2.2 仿生设计的发展阶段 |
2.3 国内外的公共座椅仿生设计现状 |
2.3.1 国外的公共座椅仿生设计现状 |
2.3.2 国内的公共座椅仿生设计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公共座椅仿生设计的应用、方法与程序 |
3.1 公共座椅仿生设计应用分类 |
3.1.1 公共座椅的形态仿生 |
3.1.2 公共座椅的结构仿生 |
3.1.3 公共座椅的色彩仿生 |
3.1.4 公共座椅的肌理仿生 |
3.1.5 公共座椅的功能仿生 |
3.2 公共座椅仿生设计的方法 |
3.2.1 具象仿生与抽象仿生 |
3.2.2 整体仿生与局部仿生 |
3.2.3 静态仿生与动态仿生 |
3.3 公共座椅的仿生设计程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共座椅的仿生设计实践——以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为例 |
4.1 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公共座椅设计的前期调研分析 |
4.1.1 环境分析 |
4.1.2 人群与需求分析 |
4.1.3 坐憩设施现状分析 |
4.1.4 公共座椅设置地点分析 |
4.1.5 材料分析 |
4.1.6 人机分析 |
4.1.7 设计原则 |
4.2 确定仿生对象 |
4.3 归纳仿生对象特征 |
4.4 应用仿生对象特征 |
4.4.1 草图方案 |
4.4.2 79罐广场公共座椅设计 |
4.4.3 老炉区广场公共座椅设计 |
4.4.4 751路口公共座椅设计 |
4.5 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公共座椅延伸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公共座椅问卷调查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9)跨越管道地震响应分析及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目前关于管道抗震的研究概况 |
§2.1 均匀土介质与管线的地震反应 |
§2.2 不均匀土介质与管线的地震反应 |
§2.3 断层处管线的地震反应 |
§2.4 液化区内管线的地震反应 |
§2.5 管线的随机地震反应 |
§2.6 管线的稳定性 |
§2.7 地上管线的动力分析 |
§2.8 跨越管道的抗震设计 |
第三节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情况 |
§3.1 基于性能的确定性抗震设计理论 |
§3.2 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地震损伤性能的抗震设计设计的研究情况 |
第四节 本文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
§4.1 进行跨越管道基于性能的抗震研究的出发点 |
§4.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悬索跨越管道动特性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悬索跨越管道体系的力学计算模型 |
第二节 悬索跨越管道的动力特性分析 |
§2.1 自振频率方程和振型方程 |
§2.2 经验公式 |
§2.3 计算结果 |
第三节 结论 |
第三章 跨越管道的动特性及地震响应数值仿真分析 |
第一节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及动特性分析 |
§1.1 有限元分析过程 |
§1.2 模型的建立 |
§1.3 模态分析 |
§1.4 计算结果 |
第二节 悬索跨越管道的地震反应分析 |
§2.1 跨越管线桥在ELCentro波不同烈度下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 |
§2.2 悬索管道不同场地下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 |
第三节 结论 |
第四章 悬索跨越管道基于损伤性能的抗震设计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抗震结构性能参数的选择 |
§2.1 结构抗震研究的主要目的 |
§2.2 损伤指数 |
§2.3 地震损伤模型 |
第三节 基于地震损伤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
§3.1 地震损伤性能目标 |
§3.2 基于地震损伤性能的的设计方法 |
第四节 计算实例 |
§4.1 现行规范下管架结构抗震设计 |
§4.2 基于地震损伤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五节 结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矿井余热回收再利用技术在凉水井煤矿的实践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1.1 国内外能源使用现状及前景 |
1.1.2 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现状及规划 |
1.2 论文选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3.1 热泵技术的主要原理 |
1.3.2 国外热泵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方向 |
1.3.3 我国矿井余热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拟解决问题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煤矿余热资源回收技术的理论研究 |
2.1 空压机余热回收技术 |
2.1.1 空压机运行热量分布 |
2.1.2 空压机余热回收技术工作原理分析 |
2.1.3 余热回收技术对空压机运行的影响分析 |
2.2 矿井涌水余热回收技术 |
2.2.1 水源热泵技术原理分析 |
2.2.2 水源热泵的节能原理论证 |
2.2.3 矿井水源热泵技术用于供暖的特点分析 |
2.3 矿井回风余热回收技术 |
2.3.1 矿井回风热来源 |
2.3.2 喷淋式表焓取热乏风热泵技术 |
2.3.3 直蒸式浅焓取热乏风热泵技术 |
2.3.4 直冷式深焓取热乏风热泵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凉水井煤矿余热资源能量匹配性分析 |
3.1 凉水井煤矿概况 |
3.1.1 矿井基本概况 |
3.1.2 矿井自然气候条件 |
3.1.3 现阶段可利用余热资源条件 |
3.2 矿区热负荷及余热资源的能量匹配性分析 |
3.2.1 矿区供热负荷计算 |
3.2.2 矿区余热资源热能计算 |
3.2.3 矿区供热负荷与余热资源的能量匹配性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余热资源配置及利用 |
4.1 矿区供热负荷与余热资源热量配置 |
4.1.1 热用户分类 |
4.1.2 分类热负荷与余热资源热量配置 |
4.2 余热资源的利用 |
4.2.1 余热利用供热系统的构建 |
4.2.2 项目工程任务和规模 |
4.2.3 系统主要设备的选型 |
4.2.4 系统配套方案的设计 |
4.3 余热资源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
4.3.1 乏风取热设备对矿井通风安全的影响 |
4.3.2 水源热泵中矿井原水水质对设备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余热资源利用经济性、环保性分析 |
5.1 投资、运行费用概算对比 |
5.1.1 一次性投资概算 |
5.1.2 年运行概算 |
5.2 LCC(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分析 |
5.2.1 LCC模型的建立 |
5.2.2 LCC的计算比较 |
5.3 环保效益分析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管道支架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管道支架调查报告[J]. 大庆石油化工总厂设计院六室. 炼油设计, 1974(06)
- [2]台风影响下的临港输油管道脆弱性分析[D]. 吴超.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3]跨越管道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分析[J]. 滕振超,孙建刚,唐立强.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7(12)
- [4]《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版的经济性分析[D]. 孙雨. 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 2007(04)
- [5]LNG加气站建造技术与静设备完整性管理研究[D]. 刘忠华.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5)
- [6]福陆公司裂化装置施工项目HSE文件(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张耀文. 西安石油大学, 2018(10)
- [7]外企分包模式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以JS公司APLNG项目为例[D]. 陈帅.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3)
- [8]公共座椅的仿生设计研究 ——以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为例[D]. 吴香君.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6)
- [9]跨越管道地震响应分析及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D]. 滕振超. 大庆石油学院, 2003(02)
- [10]矿井余热回收再利用技术在凉水井煤矿的实践与应用[D]. 曹龙.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