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火力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熊锐[1](2020)在《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之电力市场节能减排要求的提升,迫切需要引入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提升了电力系统的操作能力,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和竞争提供了契机。本文将主要针对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展开研究,从硬件功能和软件功能的实现进行设计,具体包含主接线系统、厂用电系统、数据库系统和监控系统等。本文首先根据火电厂的电气控制系统原理,结合规划要求对电气控制系统进行设计,主要从电气主接线、短路电流计算、主要导体和设备选择、厂用电系统、、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直流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设计原理、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方案,并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选择最经济、最可靠的系统设计方案,确保设计方案紧贴实际,实现系统的高效、可靠运作。其次,围绕设计方案对软件系统开展设计工作并就如何实现软件系统功能进行了具体阐述。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包含软件功能、数据库、监控系统等三项内容,旨在实现对设备定期维护、检修、试验,强化对设备的监督、缺陷管理,实时对所有电气设备进行监控,保障设备在机组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稳定运行。当前该电气控制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新昌电厂,提升了火电厂运营效益,保证了电能生产的安全性,借助电气控制系统可以及时发现系统的故障,为新昌电厂的运行提供了便利,在降低运维人工投入的同时,提升了电厂的运营效率,还可以实现对电厂运营故障的及时反馈,排除各种设备隐患,大大提升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水平。
彭勃[2](2020)在《火力发电厂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磨煤机是制粉系统的核心设备,是火力发电厂重要辅机设备之一。在火力发电厂升降负荷的过程中,需要启停一套或多套制粉系统,其中磨煤机及其附属设备启停时,如果控制稍有偏差则可能出现爆磨或其它危险情况。因此手动启停设备,不仅无法快速响应增减负荷要求,而且难以保障操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性,为此有必要投用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本文在借鉴国内外顺序控制系统取得的应用成果上,结合工程项目实践,在火力发电厂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设计和应用上做了一些初步研究工作。首先从系统硬件、软件、人机接口三个方面对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硬件设计上遵循DCS(分散控制系统)设计要求。软件设计是将电厂运行人员的要求进行组态生成人机界面,方便操作。人机接口包括不同级别操作人员的工作站。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磨煤机特点和工作原理,以及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基本原理,结合工程实际给出三种不同等级火电机组的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设计方案。最后在工程实践中,按照设计方案进行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投运。结果显示: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达到了预期效果。
李博文[3](2020)在《给煤机系统低电压穿越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变频器以其在设备启动,调速,节能方面的优势在火力发电厂重要辅机设备中被广泛使用,但由于变频器对电压波动的敏感性,在厂用电发生电压暂降事故时,给煤机调速变频器因其缺乏低电压穿越能力而跳闸,导致炉膛主燃料跳闸,机组跳机,对电网安全和企业经济效益带来严重影响。针对重要辅机给煤机系统变频器的低电压穿越能力的研究以保证机组安全运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某火力发电厂厂用电网电压暂降事故,导致给煤机变频器跳闸、机组跳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表明目前该火力发电厂给煤机系统应对电网电压暂降的缺乏低电压穿越能力不足。对现有抑制给煤机变频器欠电压保护跳闸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给出了低电压穿越能力改造方案。以技术改造方案为基础对低电压穿越装置进行现场设备安装与调试,着重针对装置功能实现方面进行了研究,发现装置所提供的功能及保护方式完全能够满足设备正常运行的需求。通过模拟厂用电压暂降故障工况以及MFT信号动作连锁的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低电压穿越装置为给煤机变频器直流母线提供电源支撑,能够使给煤机变频器具备足够应对厂用电网电压暂降的低电压穿越能力;彻底解决了变频器因欠电压保护而跳闸的问题,保障给煤机系统能够在电压暂降的故障时段正常运行,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机组非停等事故发生,同时也为相似火力发电机组重要辅机变频器的低电压穿越能力改造研究提供了相关参考。
郭毅[4](2020)在《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生产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现代化火力发电厂具有规模和装机容量更大、输配电范围广、效率更高等特点,因而对其整体安全性要求更高,但其复杂的系统和生产工序为安全运行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由于电能输出容量随负荷变化剧烈,其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生产阶段的安全风险管控工作对电力生产长远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针对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A的安全生产特点,将火力发电厂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综合考虑,从人员、设备、环境、管理、安全文化及安全信息等6个因素(即4M-C-I)全面分析,构建了电厂生产阶段安全风险评价体系;确定了电厂生产阶段安全风险评价指标及评价尺度;通过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提出了火力发电厂4M-C-I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模型;基于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A生产阶段安全管理现状和安全风险评价研究,设计出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A生产阶段的4M-C-I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通过4M-C-I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完善了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A安全风险控制策略、风险控制程序、风险控制方法以及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全面提升了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徐中俊[5](2020)在《土耳其火力发电厂胶带运输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指出很多大型企业的生产输送线,都是利用胶带运输机完成运输工作,由于企业不断扩大生产作业规模,胶带输送机在其中占据大量位置。胶带运输机可以满足物料运输的各方面要求,而胶带输送系统是否可靠,则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是否高效。但是,胶带机的跑偏、打滑等故障时常会出现在日常生产过程中,胶带机的传统控制方式反应慢、故障率高,无法与现代企业生产的新需求相适应。胶带机集控系统能够对生产运输过程中发生的胶带故障进行有效的处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了经济效益。它可以快速高效地获取生产过程中系统运行的相关数据,直接反馈给操作和管理人员,以便于进行具体的决策与操作,能够大大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且同时保障了生产的安全与可靠。本文以土耳其速马火电厂为背景,根据现场具体情况与系统功能需求设计了胶带机控制保护系统,用于胶带机日常输送的控制与保护。以PLC为控制器,与上位机的组态软件结合,构成一套较完善的监控操作系统,实现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胶带跑偏、扬尘、堆料、超温等故障的监控排查功能,并且经PLC与上位机对整个输送系统的工况、参数、运转方式等进行准确监控。同时在运用模糊控制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变频器的控制实现对胶带机的调速。利用西门子公司旗下的S7-400系列PLC搭建系统主站,PLC程序采用Step7 V5.6软件进行设计,通过Portal V15软件实现了上位机人机界面的相关设计,设计了包括就地、集控等启停操作方式。同时根据就地传感器采集并反馈的数据,实时监控胶带机系统,加强了胶带机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方便了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操作和维护。该系统在投入实际生产之后,有效控制与保护了速马火电厂的胶带输送系统,并且成功实现功能。图42表6参81
迟林芳[6](2020)在《螺旋布料给料机智能输煤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火力发电厂输煤系统中,使用的给料机都是单点进料和单点出料,不能实现单点给料并多点均匀给料布料,煤不能布满碎煤机转子长度方向,导致碎煤机不能满负荷工作,影响了碎煤机的生产效率,同时也浪费了部分电能。因此,针对上述问题研制了一种螺旋布料给料机,并对螺旋布料给料机运行与控制研发一种智能控制系统。本文首先构建了基于螺旋布料给料机的输煤系统,将螺旋布料给料机安装在输煤系统中滚轴筛与碎煤机之间,当滚轴筛输送大块煤时,煤块在左右螺旋叶片推动下向两端移动,并通过流量控制板的矩形孔中逐渐落下,将煤均匀的布满碎煤机转子的长度方向,提高碎煤机的工作效率。其次,对螺旋布料给料机运行与控制研发一种智能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激光扫描仪作为信息采集原件,实时对滚轴筛上进入螺旋布料给料机的物料信息进行检测与采集;可编程控制器(PLC)作为系统核心控制器,对所采集的物料信息进行储存与处理;采用参数自整定Fuzzy-PID控制作为系统算法,对物料信息进行模糊运算后输出控制系统的信号;采用变频器对电机转速进行实时调节,PLC将输出信号转换为相应的频率信号送至变频器,变频器输出对应的比例电压,螺旋布料给料机的实际工作转速随之变化;采用触摸屏作为人机交互界面,通过触摸屏对智能控制系统进行远程监控与操作。最后,对智能控制系统PLC主要程序进行编写,并应用MCGS组态软件对触摸屏界面进行开发与设计,完成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发,实现对螺旋布料给料机智能控制的目的。在螺旋布料给料机输煤系统中,螺旋布料给料机将煤均匀布满碎煤机转子长度方向,碎煤机转子满负荷工作,与没加螺旋布料给料机时提高了碎煤机出力,可创造出可观经济效益。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滚轴筛上物料较多转速较快,物料较少自动降低螺旋布料给料机的转速,减少了螺旋布料给料机驱动动力,实现了螺旋布料给料机工作时节能的目的。将螺旋布料给料机及其智能控制系统应用在火力发电厂输煤系统中,能够有效提升碎煤机工作效率,且节能效果显着。
詹昌义[7](2020)在《基于PLC的火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输煤系统是火力发电厂首要的一个辅助控制工段,在火电厂中占据着极度重要的作用。输煤系统重点涵盖了锅炉所需燃料煤的卸载、储存、输送和调配等四个环节,将煤从储煤场运送到锅炉煤仓间,保证火电厂锅炉的煤炭供给,是火电厂安全生产和可靠运转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系统。由于火电厂输煤系统具有分散性高、场地面积大、作业环境恶劣、通讯距离远、人工作业成本高等多重特点,因此,如何运用先进的控制技术和手段来提高输煤系统自动化程度,以满足火电厂锅炉安全可靠运行的需要,是输煤控制系统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某小型火电厂输煤系统为分析对象,完成了该火电厂输煤PLC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在剖析火电厂输煤系统工艺流程和输煤设备配置的基础上,研究了输煤系统的控制功能和控制方式;设计了PLC控制与远程监控相结合的网络化控制方案和基于该方案的输煤控制系统总体结构。2、在对输煤控制系统进行设备选型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输煤控制系统的主电路和PLC控制电路;在硬件设计的基础上,完成了输煤PLC控制系统的程序流程功能设计。3、以WinCC组态软件为依托平台,开发了该输煤控制系统的上位机监控系统画面,完成了该火电厂输煤远程监控系统的组态设计;设计了远程监控系统的各种图形界面和监控功能,实现了输煤系统远程监控功能。
梁仕杰[8](2019)在《某垃圾焚烧发电厂电气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多,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每天制造的生活垃圾也在不断增长。过去我国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主要采取垃圾填埋的方式处理,但是随着垃圾量的增多,需要用于填埋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以至于出现垃圾围城的局面,为此需要改变生活垃圾处理方式,节约土地资源。结合发达国家的垃圾处理经验,将垃圾处理方式改为焚烧发电,以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是一个主流大方向。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作为设计人员参与了国内某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工作,总结并阐述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电气系统的设计步骤与内容,以及其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某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本期建设1台600t/d焚烧炉配置1台12MW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并规划预留有再安装1台同型号垃圾焚烧锅炉的条件,最终规模为日焚烧垃圾总量1200t/d。主要负责处理该地区的生活垃圾。为使垃圾焚烧处理能顺利进行,本文从电气一次系统和电气二次系统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设计内容。电气一次系统的设计首先进行负荷统计,根据负荷统计的结果确定用电规模,从而确定电气主接线的方案,通过校验主接线在最大运行方式下的短路电流,确定个母线段的短路电流水平,从而确定导体及设备选型。进而完成雷击过电压保护与接地等方面的设计。在确定用电设备的布置及供电方式确定后,确定本厂的控制系统结构,重点讲述分散式控制系统电气部分及电气综保控制系统的设计。接着到远动通信、电气传动及继电保护配置的设计。最后,通过与实际竣工情况的结合,提出了以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电气系统的设计展望。
李敏娟[9](2015)在《火力发电厂全流程DCS一体化控制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DCS作为火力发电厂控制的核心控制系统,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从设备本身,以及系统稳定性,乃至运行维护都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随着在300MW、600MW、1000MW的机组的成功运用,毫无疑问,DCS已经成为了电厂系统控制中极为重要的元素,可以说是整个电厂的大脑,为电厂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提供了保证。DCS是火力发电厂控制系统的核心,其系统的稳定性、功能的拓展性是体现火力发电厂控制水平的重要因素,将传统的由PLC实现各个辅助系统“孤岛控制”,优化为通过DCS实现整个电厂主厂房炉、机、电、各个辅助车间以及脱硫脱硝等所有系统的全流程一体化控制对整个火电行业热工控制技术的进步,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工作中的工程项目“重庆白涛化工园区热电联产新建工程项目”,旨在尝试在满足各个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下真正实现全流程DCS一体化控制。本文首先从系统介绍、硬件配置、软件配置等方面对火力发电厂全流程DCS一体化控制进行了详细论述,接下来通过现场实际运行反馈和性能计算,验证了DCS一体化控制的可行性,然后通过对比,展示了DCS一体化控制相对于常规PLC控制的优越性,最后对火力发电厂热工控制技术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祁杰[10](2015)在《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中的创新与应用》文中认为我国电力行业主要采用大容量、高参数的火电机组作为主力机组,而在监控和管理方面也更加趋于网络化和信息化。目前,我国的火力发电厂可以充分利用电气自动化技术挖掘机组潜能,使得火力发电实现了机、炉、电一体化监控管理。文章分析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中的应用,提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中的创新与应用。
二、火力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火力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工程概况与研究路线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概述 |
2.1 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的现状分析 |
2.2 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的结构与构成 |
2.3 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的功能与应用范围 |
第3章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
3.1 电气主接线设计 |
3.2 短路电流的计算 |
3.3 主要导体和设备选择 |
3.3.1 导体选择 |
3.3.2 设备选择 |
3.4 厂用电系统接线设计 |
3.4.1 6KV厂用电系统 |
3.4.2 380/220V厂用电系统 |
3.5 交流不停电电源(UPS)系统设计 |
3.5.1 单元机组UPS |
3.5.2 500kV网络及辅助车间交流不停电电源 |
3.6 直流系统设计 |
3.6.1 直流系统方案 |
3.6.2 蓄电池型式及容量选择 |
3.6.3 充电器配置及容量选择 |
3.6.4 直流系统接线 |
3.7 二次线、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 |
3.7.1 控制、信号和测量 |
3.7.2 辅助车间电气控制系统 |
3.8 元件继电保护 |
3.8.1 发电机-变压器组及起动/备用变压器保护的配置 |
3.8.2 起备变保护配置优化 |
3.8.3 其它元件的保护配置 |
3.8.4 保护装置的布置 |
3.9 自动装置 |
3.9.1 同期装置 |
3.9.2 厂用电快速切换装置 |
3.9.3 故障录波装置 |
3.9.4 自动装置与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接口 |
3.9.5 GPS时钟系统 |
第4章 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软件功能详细设计 |
4.1.1 定期管理 |
4.1.2 台账管理 |
4.1.3 设备管理 |
4.2 数据库的详细设计 |
4.3 监控系统的详细设计 |
4.3.1 各层级功能的设计 |
4.3.2 硬件功能要求 |
4.4 软件系统的实现 |
4.4.1 系统配置的实现 |
4.4.2 数据库系统的实现 |
4.4.3 监控系统的实现 |
第5章 电气控制系统在新昌电厂的应用 |
5.1 电气主接线 |
5.2 厂用电系统接线 |
5.2.1 厂用电系统接线 |
5.2.2 厂用电系统接地方式 |
5.2.3 厂用母线起动电压水平验算 |
5.2.4 厂用电负荷计算 |
5.3 电气控制管理系统 |
5.3.1 站控层 |
5.3.2 通信层 |
5.3.3 间隔层 |
5.4 元件继电保护 |
5.4.1 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的配置 |
5.4.2 起动/备用变压器的保护配置 |
5.4.3 其它元件的保护配置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火力发电厂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工作内容 |
第二章 火力发电厂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2.1 系统概述 |
2.2 系统硬件设计 |
2.2.1 过程单元的处理器模件 |
2.2.2 过程输入/输出(I/O) |
2.2.3 外围设备 |
2.2.4 电源与接地 |
2.2.5 电子装置机柜 |
2.3 系统软件设计 |
2.3.1 DCS组态通用要求 |
2.3.2 顺序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
2.4 人机接口 |
2.4.1 操作员站 |
2.4.2 工程师站 |
2.4.3 历史数据处理站/性能计算站 |
2.4.4 值长站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方案设计关注点 |
3.1 磨煤机类型 |
3.1.1 低速磨煤机 |
3.1.2 中速磨煤机 |
3.1.3 高速磨煤机 |
3.2 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原理 |
3.2.1 顺序控制系统基本原理 |
3.2.2 机组级顺序控制系统 |
3.2.3 功能组/子组级控制 |
3.2.4 驱动级控制 |
3.3 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
3.3.1 350MW火电机组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方案 |
3.3.2 660MW火电机组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方案 |
3.3.3 1000MW火电机组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火力发电厂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应用 |
4.1 火力发电厂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应用说明 |
4.2 火力发电厂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应用案例 |
4.2.1 350MW火电机组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应用 |
4.2.2 660MW火电机组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应用 |
4.2.3 1000MW火电机组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应用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
(3)给煤机系统低电压穿越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2 某火电厂给煤机系统概况与低电压穿越能力研究 |
2.1 给煤机系统主要设备概况 |
2.1.1 给煤机本体 |
2.1.2 给煤机主电机变频调速系统 |
2.2 给煤机系统低电压穿越能力研究 |
2.2.1 低电压穿越能力现状分析 |
2.2.2 引发厂用电压暂降的原因分析 |
2.2.3 变频器欠电压保护跳闸原因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低电压穿越能力改造方案 |
3.1 低电压穿越改造方案确定 |
3.1.1 低电压穿越方案分析比较 |
3.1.2 某火力发电厂给煤机系统低电压穿越方案 |
3.2 低电压穿越装置设备组成及功能分析 |
3.2.1 RTM隔离性电压暂降保护装置 |
3.2.2 电力电源检测模块 |
3.2.3 不间断电源UPS |
3.3 本章小结 |
4 低电压穿越能力改造的实施 |
4.1 施工相关线路电缆敷设 |
4.1.1 电缆敷设清单 |
4.1.2 电缆敷设执行标准 |
4.2 低电压穿越装置设备安装与调试 |
4.2.1 电压暂降保护器(VSP)接线安装 |
4.2.2 电力电源检测模块(GC-Master)接线安装 |
4.2.3 远程终端单元(RTU)接线安装 |
4.2.4 UPS(1k VA)接线安装 |
4.2.5 低电压穿越装置分合闸调试 |
4.3 本章小结 |
5 给煤机系统低电压穿越能力实验 |
5.1 实验原理及步骤 |
5.2 给煤机系统低电压穿越能力实验结果 |
5.2.1 母线电压暂降至额定电压的 90%时实验结果 |
5.2.2 母线电压暂降至额定电压的 60%时实验结果 |
5.2.3 母线电压暂降至额定电压的 20%时实验结果 |
5.2.4 MFT动作连锁实验 |
5.3 实验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生产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深度调峰火电厂A安全生产概况 |
2.1 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A概况 |
2.1.1 生产工艺 |
2.1.2 主要设备 |
2.2 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
2.3 安全生产现状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深度调峰火电厂安全风险因素分析与指标体系建立 |
3.1 火电厂安全风险种类划分 |
3.2 火电厂安全风险辨识方法与流程 |
3.2.1 安全风险辨识方法 |
3.2.2 安全风险辨识流程 |
3.3 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A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
3.3.1 设备风险因素分析 |
3.3.2 人的不安全行为风险因素分析 |
3.3.3 作业环境风险因素分析 |
3.3.4 安全管理风险因素分析 |
3.4 深度调峰火电厂A安全风险指标体系建立 |
3.4.1 火电厂安全指标选择原则与建立步骤 |
3.4.2 指标体系的确立 |
3.5 基于LEC法的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A的安全风险评估 |
3.5.1 风险评价结果 |
3.5.2 安全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调峰火电厂A生产阶段安全风险管理 |
4.1 4M-C-I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
4.2 安全风险控制策略 |
4.2.1 策略等级 |
4.2.2 策略核心 |
4.3 风险控制程序 |
4.4 安全风险控制方法 |
4.4.1 三全管理法 |
4.4.2 风险源动态管理方法 |
4.5 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
4.5.1 以本质安全为中心,构建“三票”管理常态化 |
4.5.2 强化安全保障机制,形成风险控制保障体系 |
4.5.3 加大安全投入,建立企业安全基金 |
4.6 本章小结 |
5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 |
5.1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 |
5.1.1 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流程 |
5.1.2 安全风险PDCA循环管理 |
5.2 “4M-C-I”安全风险管理成效 |
5.2.1 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
5.2.2 企业安全生产总体形势良好 |
5.2.3 企业安全指标向好 |
5.2.4 企业安全文化作用突显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土耳其火力发电厂胶带运输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2 速马胶带机输送系统介绍 |
2.1 速马火力发电厂介绍 |
2.2 胶带机集控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
2.2.1 胶带机集控系统工作原理 |
2.2.2 胶带机集控系统结构 |
2.3 胶带机集控系统设计要求 |
2.3.1 胶带机集控系统功能分析 |
2.3.2 胶带机集控系统需求分析 |
2.4 变频器 |
2.4.1 变频器的组成与结构 |
2.4.2 变频器的调速原理 |
2.4.3 变频调速的优点 |
2.5 胶带机集控系统软件应用 |
2.5.1 上位机组态软件简介 |
2.5.2 PLC编程软件西门子STEP7简介 |
2.6 胶带运输机保护系统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3 胶带机的硬件系统设计 |
3.1 胶带机控制系统整体设计 |
3.2 胶带机系统控制主站设计 |
3.2.1 PLC选型设计 |
3.2.2 控制主站设计 |
3.3 胶带机系统控制分站设计 |
3.4 其他硬件设计 |
3.4.1 胶带机保护设计 |
3.4.2 胶带运输机电机选型设计 |
3.4.3 胶带机系统变频器选型设计 |
3.4.4 胶带机系统通信环网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模糊控制的胶带调速系统 |
4.1 前言 |
4.2 模糊控制技术概述 |
4.2.1 模糊控制诞生背景 |
4.2.2 模糊控制简介 |
4.2.3 模糊控制原理 |
4.2.4 模糊控制的优势 |
4.3 基于模糊控制的胶带调速系统分析 |
4.4 胶带机调速系统模糊控制器设计 |
4.4.1 胶带机调速模糊控制器输入、输出量及其论域确定 |
4.4.2 胶带机调速系统模糊控制器输入量和输出量论域变换 |
4.4.3 胶带机调速系统模糊控制器的隶属度函数设计 |
4.4.4 胶带机调速系统模糊控制器的控制规则 |
4.4.5 胶带机调速系统模糊控制器模糊推理过程 |
4.5 胶带机调速系统模糊控制器软件流程 |
4.6 胶带机调速系统仿真及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胶带机集控系统软件设计 |
5.1 PLC程序设计 |
5.1.1 编程软件介绍 |
5.1.2 变量地址分配 |
5.1.3 集控系统主程序设计 |
5.1.4 过程控制程序设计 |
5.1.5 故障与保护程序设计 |
5.2 上位机程序设计 |
5.2.1 TIA Portal V15简介 |
5.2.2 软件与PLC的通信 |
5.2.3 上位机画面设计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螺旋布料给料机智能输煤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输煤控制系统的现状 |
1.2.1 国外火力发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现状 |
1.2.2 国内火力发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现状 |
1.3 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
1.4 火电厂输煤系统节能技术分析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基于螺旋布料给料机输煤系统的构建 |
2.1 常规输煤系统结构及工作过程 |
2.1.1 常规输煤系统结构 |
2.1.2 常规输煤系统工作过程 |
2.2 螺旋布料给料机输煤系统的开发 |
2.2.1 螺旋布料给料机的开发 |
2.2.2 螺旋布料给料机输煤系统结构与工作过程 |
2.3 螺旋布料给料机输煤控制系统结构及控制原理 |
2.3.1 螺旋布料给料机智能输煤控制系统结构 |
2.3.2 螺旋布料给料机智能输煤控制系统控制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3 螺旋布料给料机智能输煤控制系统的研发 |
3.1 信息采集单元 |
3.1.1 测量方法的确定 |
3.1.2 激光扫描仪测量原理 |
3.1.3 激光扫描仪的选型与安装 |
3.1.4 激光扫描仪LMS511与外围设备的连接 |
3.1.5 误差分析与减小措施 |
3.2 信息处理单元的控制方案与控制算法 |
3.2.1 信息处理单元控制方案比较与选择 |
3.2.2 信息处理单元控制器比较与选型 |
3.2.3 信息处理单元控制算法比较与选择 |
3.3 参数自整定Fuzzy-PID控制器的设计与MATLAB仿真 |
3.3.1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
3.3.2 参数自整定Fuzzy-PID控制器的设计 |
3.3.3 参数自整定Fuzzy-PID控制器MATLAB仿真 |
3.4 控制执行单元 |
3.4.1 变频调速技术 |
3.4.2 触摸屏 |
3.5 本章小结 |
4 螺旋布料给料机智能输煤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4.1 PLC程序设计 |
4.1.1 主程序框架结构 |
4.1.2 智能控制系统手动运行工作流程 |
4.1.3 智能控制系统自动运行工作流程 |
4.1.4 参数自整定Fuzzy-PID控制器的程序设计 |
4.2 触摸屏界面程序设计 |
4.2.1 触摸屏界面设计 |
4.2.2 触摸屏调试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摘要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PLC的火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火电厂输煤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火电厂输煤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火电厂输煤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火电厂输煤系统分析研究 |
2.1 火电厂输煤系统简介 |
2.1.1 火电厂输煤系统的组成 |
2.1.2 火电厂输煤系统的特点 |
2.2 火电厂输煤系统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分析 |
2.2.1 火电厂输煤系统工艺流程分析 |
2.2.2 输煤系统主要设备介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火电厂输煤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3.1 火电厂输煤系统控制功能分析 |
3.1.1 输煤系统控制功能 |
3.1.2 输煤系统控制要求 |
3.1.3 输煤系统控制方式 |
3.2 火电厂输煤系统控制方案设计 |
3.2.1 火电厂输煤系统控制方案 |
3.2.2 火电厂输煤PLC控制系统构成 |
3.2.3 输煤监控系统网络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火电厂输煤PLC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PLC输煤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
4.1.1 PLC输煤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
4.1.2 火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
4.2 主要设备的选型 |
4.2.1 电动机的选型 |
4.2.2 部分输煤检测、保护装置选型 |
4.2.3 PLC选型 |
4.2.4 主要网络设备选型 |
4.2.5 上位机设备选型 |
4.3 输煤系统主电路及控制原理图设计 |
4.4 输煤系统I/O控制电路设计 |
4.4.1 I/O地址分配 |
4.4.2 PLC硬件组态以及I/O端子接线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火电厂输煤PLC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输煤控制系统软件概述 |
5.2 输煤控制系统PLC程序设计 |
5.2.1 输煤系统PLC控制主程序设计 |
5.2.2 上煤PLC控制程序设计 |
5.2.3 配煤PLC控制程序流程设计 |
5.3 系统监控组态画面设计 |
5.3.1 上位机组态监控的主要功能 |
5.3.2 系统登录管理功能设计 |
5.3.3 系统监控主画面设计 |
5.3.4 系统报警画面设计 |
5.3.5 报表管理画面设计 |
5.3.6 煤仓煤位趋势图画面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8)某垃圾焚烧发电厂电气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国外垃圾焚烧发电的现状 |
1.3 国内垃圾焚烧发电的现状 |
1.4 垃圾发电的优缺点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电气一次系统理论方法分析 |
2.1 系统概述与设计原则 |
2.2 负荷类别划分与统计方法 |
2.2.1 负荷类别划分 |
2.2.2 负荷统计方法 |
2.3 厂用电配电方式 |
2.3.1 明备用与暗备用 |
2.3.2 配电系统接线方式 |
2.4 短路电流计算方法 |
2.5 导体及设备的选型原则 |
2.5.1 线缆类别的确定原则 |
2.5.2 导体截面的确定原则 |
2.5.3 设备参数的确定原则 |
2.6 防雷 |
2.6.1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
2.6.2 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
2.6.3 建筑物的防雷装置 |
2.6.4 建筑物内部雷击电磁脉冲防护 |
2.7 电气系统接地 |
2.7.1 接地分类 |
2.7.2 高压装置的接地确定原则 |
2.7.3 低压装置的接地确定原则 |
2.7.4 等电位联结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气二次系统理论方法分析 |
3.1 计算机系统控制电气设备 |
3.1.1 控制方式划分 |
3.1.2 分散控制系统电气部分 |
3.1.3 发电厂监控管理系统 |
3.1.4 电力网络计算机监控系统 |
3.1.5 微机五防系统 |
3.2 发电厂自动装置 |
3.2.1 同步装置 |
3.2.2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 |
3.2.3 故障录波装置 |
3.2.4 励磁系统 |
3.3 继电保护装置配置原则 |
3.4 操作电源系统类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应用分析 |
4.1 本工程简介 |
4.2 工艺流程概述 |
4.3 电气部分设计概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气一次系统设计 |
5.1 负荷统计 |
5.2 电气一次主接线 |
5.3 短路电流计算 |
5.4 导体及设备选择 |
5.4.1 绘制设备平面布置图 |
5.4.2 确定电缆布置与选型 |
5.5 建筑物防雷设计 |
5.6 发电厂接地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电气二次系统设计 |
6.1 电气开关控制的方案确定 |
6.2 DCS电气部分设计 |
6.2.1 DCS网络构架 |
6.2.2 电气部分控制策略 |
6.3 电气综保后台设计 |
6.4 远动通信 |
6.4.1 远动信息要求 |
6.4.2 远动装置配置 |
6.4.3 时间同步配置 |
6.4.4 电能量计量及数据传输 |
6.4.5 调度数据网接入设备及二次系统安全防护 |
6.5 电气传动 |
6.6 继电保护配置设计 |
6.7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火力发电厂全流程DCS一体化控制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现状 |
1.2.2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存在的问题 |
1.3 DCS、PLC区别与联系 |
1.3.1 DCS与 PLC的区别 |
1.3.2 DCS与 PLC的联系 |
1.3.3 小结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工程背景及工艺流程介绍 |
2.1 工程背景 |
2.2 主机设备 |
2.2.1 锅炉 |
2.2.2 汽轮机 |
2.2.3 发电机 |
2.3 辅助系统 |
2.3.1 水处理系统 |
2.3.2 输煤系统 |
2.3.3 除灰、除渣、除尘系统 |
2.3.4 脱硫系统 |
2.4 全厂自动化网络结构图 |
2.4.1 可行性研究阶段 |
2.4.2 初步设计阶段 |
2.4.3 施工图设计阶段 |
2.4.4 小结 |
2.5 该工程DCS系统简介 |
2.5.1 开放性 |
2.5.2 安全性 |
2.5.3 实时性 |
2.5.4 强大的联合控制 |
2.5.5 高效的多人组态 |
2.5.6 完备的系统监控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硬件配置 |
3.1 控制器 |
3.1.1 状态诊断 |
3.1.2 故障安全 |
3.1.3 事件记录 |
3.1.4 冗余功能 |
3.2 I/O模块 |
3.3 网络结构 |
3.4 供电系统 |
3.4.1 机组DCS供电 |
3.4.2 远程I/O供电 |
3.4.3 系统机柜内部供电 |
3.4.4 人机接口站等设备供电 |
3.5 接地系统 |
3.6 外围设备 |
3.6.1 操作员站 |
3.6.2 工程师站和值长站 |
3.6.3 历史站 |
3.6.4 数据输出设备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配置 |
4.1 软件功能介绍 |
4.1.1 系统组态软件 |
4.1.2 系统监控软件 |
4.1.3 报表管理软件 |
4.1.4 OPC软件 |
4.1.5 虚拟控制器软件 |
4.1.6 SOE软件 |
4.2 软件特点介绍 |
4.2.1 系统组态的方便性和实用性 |
4.2.2 软件功能模块成熟性、丰富性说明 |
4.2.3 事件记录、报警系统的方便查询性能及完善程度 |
4.2.4 系统维护和诊断技术具有方便性和先进性 |
4.2.5 系统升级扩展的便利性及软件产品的兼容性 |
4.2.6 在线组态、在线下载的方式及可靠性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运行实际效果和性能计算 |
5.1 主要逻辑和数据处理 |
5.1.1 锅炉主控回路 |
5.1.2 汽机主控回路 |
5.1.3 汽包水位信号处理 |
5.2 现场画面 |
5.2.1 主辅一体化总画面 |
5.2.2 锅炉总貌 |
5.2.3 锅炉汽水系统 |
5.2.4 锅炉天然气点火系统 |
5.2.5 锅炉FSSS系统 |
5.2.6 除氧给水系统 |
5.2.7 凝结水系统 |
5.2.8 汽机本体系统 |
5.2.9 汽机油系统 |
5.2.10 输煤系统 |
5.2.11 输灰系统 |
5.2.12 除渣系统 |
5.2.13 电除尘系统 |
5.2.14 化水混床系统 |
5.2.15 脱硫吸收塔系统 |
5.2.16 现场运行数据 |
5.3 性能计算 |
5.3.1 网络负荷计算 |
5.3.2 控制器负荷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综合性能对比 |
6.1 安全性 |
6.2 可靠性 |
6.3 高效性 |
6.4 经济性 |
6.5 可扩展性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现阶段取的的成果 |
7.2 对未来的展望 |
7.2.1 工程方面 |
7.2.2 现场总线控制方面 |
7.2.3 管控一体化方面 |
7.2.4 无线电技术 |
7.3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10)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中的创新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中的应用作用 |
1.1 可以优化配置火力发电资源 |
1.2 可以提升火力发电效率 |
1.3 可以降低发电成本 |
2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中的重要性 |
3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中的系统配置创新与应用 |
3.1 远程智能I/O方式 |
3.2 I/O集中监控方式 |
3.3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方式 |
4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中的发展现状 |
5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中的创新与应用 |
5.1 实现电气全通信控制 |
5.2 统一单元炉机组 |
5.3 构建通用网络结构 |
5.4 创新控制保护手段 |
6 结语 |
四、火力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D]. 熊锐. 南昌大学, 2020(04)
- [2]火力发电厂磨煤机顺序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D]. 彭勃. 广西大学, 2020(07)
- [3]给煤机系统低电压穿越能力研究[D]. 李博文.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生产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郭毅.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5]土耳其火力发电厂胶带运输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D]. 徐中俊.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6]螺旋布料给料机智能输煤控制系统研究[D]. 迟林芳. 沈阳工程学院, 2020(02)
- [7]基于PLC的火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 詹昌义.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8]某垃圾焚烧发电厂电气系统设计与实现[D]. 梁仕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9]火力发电厂全流程DCS一体化控制方案研究[D]. 李敏娟.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1)
- [10]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火力发电中的创新与应用[J]. 祁杰.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