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七章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论文文献综述)
许静[1](2007)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99年开始,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改革的力度之大是空前的,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上发生了根本的变革,是一个全方位整体改革的系统工程。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物理课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改革顺应了世界科学教育和物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了使高中毕业生具有更高的科学素质,以适应二十一世纪技术化社会的需要,在物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更新,现行的高中物理新课程在内容上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是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基于学生通过高中物理学习对现行大学物理学习的适应性如何的疑问而进行的,即高中物理新课程所提供的知识准备是否充分?高中物理课程内容的变化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物理教育研究者的意见存在分歧,至今为止,没有清楚的研究,因此我们认为对现行高中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本研究可使我们真正了解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可以真正了解通过新课程学习的学生,在现行大学物理课程学习中的适应性如何?理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促进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有序健康地发展,同时也可为大学物理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涉及到以下三项研究:1.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分析我们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呈现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对于高中物理教材的选取,我们认为现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之下、统一编审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了多样化,出现了“一纲多本”的局面,对于每个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显然是不现实的,各版本的教材是遵循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体现了相同的课程理念,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是基本相同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知识呈现的方式,语言文字的叙述,版面的设计等方面,即教材的深层结构没有什么差别,这也正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所以在此我们选择“司南版”高中物理教材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对于高中物理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3个系列)的内容分析,我们主要从知识分析和方法论分析着手。知识分析主要分析教材体系和逻辑结构、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其知识应用,方法论分析即教材中所体现的研究物理学所应用的各种基本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理想化方法等,通过分析,可以明确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体现出教材如何实现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科学世界观的培养。2.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由于专业设置的不同,大学物理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所以我们以大学物理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呈现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对于大学物理教材的选取,我们通过调研就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调查取样是在全国各省市选取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师范院校、农林、医学院校进行调查,调查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向各高校发出信件询问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向100所高校发出信件),二是通过电话与高校的物理学院取得联系,三是通过上网,进入各高校的物理学院进行查询(教学计划),或者是通过各高校的精品课程介绍也获取了有价值的信息,最后我们收集到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共105所高校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我们经过统计得到使用数量较多、具有代表性的物理教材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共约53本教材)。3.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比较和分析在对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就高中物理模块课程与大学不同专业物理课程的对应情况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高中物理模块课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同时,考虑到模块课程的选取问题,我们还要分析不同模块课程的选取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1.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1系列同文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文科大学物理的需要文科大学物理教材对力、热、电、光、原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定性讲述,教材内容大部分介绍了物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如基本粒子、现代宇宙学、熵、混沌、分形、对称性原理等,还探讨了物理学与社会、科技发展有关的问题,主要涉及到航天技术、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物理学与能源科学、物理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学与环境科学、医学中的物理学、信息技术、激光的应用、微观世界的近代技术应用等。高中物理必修模块讲述了经典力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初步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电磁学、热学等知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选修1-1讲述了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选修1-2讲述了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而对于机械振动、机械波、波动光学的基本知识没有涉及到。学生在学习了高中物理共同必修和选修1系列后,能够掌握力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基础知识,为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对于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以及波动光学的知识,虽然在选修1系列中没有涉及到,如果在大学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学习这部分知识,那么根据学生高中阶段的物理基础知识,结合文科大学物理自身的特点来讲,学生同样可以较容易地接受。2.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系列同一般工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工科大学物理的需要工科大学物理涉及到力学、热学、电磁学、波动与光学、近代物理的内容,是在高中物理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其重点放在讲清物理本质上,讲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通过计算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帮助学生建立鲜明的物理图像。没有繁琐的公式推导和数学运算,数学仅限于微积分和矢量分析。就教材中涉及到的具体内容而言,光学部分只讲解了波动光学的内容,而没有涉及到几何光学部分,对于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上应用的内容介绍较少。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没有涉及到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动量的知识内容,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不会产生大的影响。此外,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突出了物理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从事实际应用和操作等方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系列同农林、医学院校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大学物理的需要农林院校和医学院校的物理课程所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基本相同,就具体的知识内容而言,力、热、电、原子四部分基本相同,只是在光学部分内容稍微有些差异,农林院校没有讲述几何光学的内容,讲述了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而医学院校则与之相反,在原子物理部分,医学院校则重点讲述了X射线的知识。如果将农林、医学院校的物理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与工科院校相比较,其区别在于流体力学的知识和光学部分,对农林、医学院校来讲,这部分知识都是作为专门的一章来介绍的,涉及到流体力学的主要概念和规律。光学部分工科院校物理课程只讲述了波动光学的知识,而医学院校则讲述了几何光学、波动光学,农林院校讲述了波动光学和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在知识的讲述上,农林、医学院校的讲述方式是简单介绍物理学基本原理,然后就介绍物理理论知识在生物科学、农林科技以及日常科技中的应用、物理学在现代医学方面的应用,较少涉及到公式的推导、数学计算等。由此看来,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与农林、医学院校大学物理课程相比,两者在取向上是一致的,都侧重于物理学知识在生产、技术中的应用,它所提供的知识准备也是足够的。4.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3系列同理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大学物理的需要理科大学物理同样涉及到力、热、电、光、原五部分的内容,但是,同工科院校相比每一部分的内容讲得都比较深入,注重物理学的理论、思想、方法、数学方法的运用、计算量较多。此外,对于某些重点工科院校及相应的专业,其对物理知识的要求较高,对于今后想报考这些学校的高中学生来讲,选择高中物理选修3系列进行学习同样是适合的。5.不同模块课程的选取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通过高中物理共同必修1、共同必修2、选修3-1、选修3-2的学习,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中力学、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其中的物理学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为大学阶段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选修3-1、选修3-2可作为选修3系列中的必选内容。就选修2系列来讲,对于那些今后从事实际应用和工程技术的学生而言,选修2-1是电磁学的基础知识及应用,学生可将这一模块作为选修中的必修,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选修2-2是力学和热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这一模块涉及到刚体、热机、制冷机等应用性知识,对于将来从事工程技术方面学习的学生可选择这一模块进行学习。选修2-3是波动光学、几何光学和原子物理的基础知识,对于从事农林、医学方面学习的学生可选择这一模块进行学习。就选修1系列而言,选修1-1讲述了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文科学生可将这一模块作为选修中的必修。
张钟文[2](2020)在《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初、高中物理衔接不畅的问题一直是困扰高中物理教学的突出问题,虽然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良方。初、高中物理怎样衔接,如何给学生搭建一个坡度较缓的“引桥”,让学生以较整齐的阵容、较规范的步伐步入“引桥”,平缓地引他们走上一个新的高度,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随着人们对核心素养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这一亟待解决的难题终将迎来破解的转机。本研究立足于核心素养理念,在关注人的核心素养构成和物理学科对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功能的基础上讨论中学物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做好初、高中教学衔接对高中物理教学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尽管对知识的教学必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分层设置,但是物理学科的教学对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不应该有所间断的。教学的一贯性原则也要求初高中的物理教学进行更为有效的衔接,这将有利于中学物理课程和教学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从而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效率。笔者以人教版的初、高中教材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教材比较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从内容的比较中找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点,再以核心素养的理论为支撑,寻求教学实践的可能性,并以实际教学的具体落实,来论证观点的可行性。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说明选题背景,分析内容的研究现状,介绍研究目的、方法、意义与创新点等等。第二章为核心素养理论介绍部分,主要包括核心素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其相互关系。第三章为初、高中教材的各章节内容的分析,从章节内容的设置入手,进而分析相关联章节的具体内容。第四章是以力与运动部分为例来阐述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具体构想。第五章是以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实践案例来具体落实初、高中物理衔接的教学。第六章是以教学实践的反思为基础,对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提出一些建议。
王雪[3](2019)在《基于深度学习路径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深度学习作为科学学习的重要分支,近年来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密切关注。深度学习在本质上是一种以理解为导向、以深度为表征的学习,旨在追求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它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深度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改变,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促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实践层面的有效推进。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笔者分析总结了深度学习的相关背景以及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中生深度学习路径:了解、分析与综合、应用和内化,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然后对高中生物理深度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调查发现:目前物理课堂中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引入深度学习内容,但只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没有系统性的实施;物理课程进度匆忙,教师很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生在学习中无法及时得到学习反馈,影响学习进程;很多学生依旧用初中学习物理的方法学习高中物理知识;高一学生的深度学习阶段主要为了解阶段和分析与综合阶段,高二学生的深度学习阶段主要为分析与综合阶段和应用阶段,高三学生的深度学习阶段也保持在深度学习分析与综合阶段和应用阶段,比起高二学生更靠近内化阶段;物理学业成绩与深度学习能力有关。结果表明:在物理课堂中,注重基于深度学习路径的高中物理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物理深度学习;深度学习能力越强,物理学业成绩越好。最后结合调查结果,笔者基于深度学习路径提出高中物理教学策略。了解阶段策略:转变教学思想,变物理课堂为教师设计学生主导;创设深度学习环境,用自由课堂促进学生积极表达。分析与综合阶段策略:借助实验教学,实现问题生成;尽心引导追问,动态解决问题;把握问题方向,有序分析问题;聚焦课堂一点,反思综合问题;把握评价时机,在启迪中发现新问题。应用阶段策略:建构物理条件,加强逻辑关联;强调表达能力,在表述中掌握知识。内化阶段策略:梳理学习过程,建立自我档案;运用自我档案,反思深化学习。编制教学设计并实践,分析实践教学情况及结果。通过本文研究期望对进一步促进学生物理学科的深度学习,发展核心素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董源莉[4](2015)在《自考本科与普通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内容难度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当今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本,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内外都在大力提倡终身学习和自学成才,而编撰适合广大自学成才者学习的教材就非常必要。在我国三十多年来一直实行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中,物理课程一直作为高等教育自考本科工科类多数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因此,比较研究自考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以修订或编撰具有时代性的自学考试的本科物理教材就很有必要。查阅文献可知,关于自考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的研究比较少,而用定量的研究方法讨论自考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的难度等方面的相关文献就更少,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现行与旧版自考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的纵向比较及现行自考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与现行普通本科工科类典型物理教材的横向比较得出自考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的难度值比较数据,同时比较得出内容体系、知识点的学习要求层次比例、例习题的设置以及编排风格方面的差异,以期能在修订或编撰自考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的时候,给予参考性建议。本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和文献分析选取自考本科和普通本科工科类典型物理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从现行与旧版的自考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比较、现行普通本科工科类典型物理教材比较、现行自考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与现行普通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比较等三个维度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相对旧版自考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现行自考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内容模块减少了2个:知识点减少了77个;总难度值减小了124;平均难度值增加0.14;例题数量增加了24个;习题数量减少21个,习题题型增加;编排风格基本一致,均紧扣考试大纲。二、现行普通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的共有特征是内容覆盖面广、模块编排顺序自成体系、知识点平均为308.50个、总难度值平均为675.25,平均难度值平均为2.24,学习具有选择性、例题数量平均为169.75个、习题题型少但数量平均为832个、重视思考性、栏目设置多、侧重教学和指导学生自学、印刷排版灵活、教辅资料配套、开发网络课程资源等,编排风格各具特色。三、相对现行普通本科工科类代表物理教材,现行自考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风格迥异:内容覆盖面减小了约50%、知识点少了180个、总难度小了426、平均难度值小了0.16、没有设置选学内容、例题少了42个、习题题型多但数量少了63.23%、栏目少、侧重指导自学和考试辅导、排版印刷传统、网络课堂系统化规范化。最后得到启示,修订或编撰自考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时在定位教材的主要功能为辅助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基础上,可略增加整体难度,保持平均难度,可借鉴普通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的编排风格,如设置少量选学内容、适当调整知识模块的编排顺序、适当添加栏目、艺术排版、设置少量的思考题以及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等。
谢占凯[5](2014)在《新课标下高考物理试题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新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出以三维目标为课程的具体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下,教材在结构上增加了选修模块,体现了物理课程的选择性,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试卷的结构和内容发生了变化,注重基础,突出对能力的考查。面对新课程高考,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以往的物理试题研究主要集中在解题策略及方法、分类探究解析、思考与评价、复习策略上,并没有对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进行完整的统计分析,也没有突显解题方法和策略在高考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通过对新课程目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能力要求的分析,借助计算器和Excel,对2009-2013年共计13套高考物理试卷(新课程标准卷6套和全国卷7套)进行如下的研究。首先,对每道题从题型、教材章节、分值、知识板块、考试大纲知识点、概念或现象、主要方法或类型、能力要求、难度这几方面统计。其次,按照试卷的结构,对选择题中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的个数、分值和所占的百分比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统计分析了实验题、计算题的分值和所占的百分比;统计分析了选考模块的题型、分值和所占的百分比。再次,按照试卷考查的内容,对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五大知识板块的分值和所占总分(新课程标准卷660分、全国卷840分)的百分比以及试题数量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考试大纲对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所占分值和总分的百分比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比统计和分析了各个章节的试题类型的数量、分值和所占总分的百分比;对比统计和分析了大纲考点考查的题型、次数、分值和所占总分的百分比。最后,根据以上的统计分析,笔者研究了新课程标准卷的主要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提出对高一、高二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和高三学生的复习建议;提出学生解答高考物理试卷,要重视对模型和结论的应用,要从方法和心态等方面调整以提高解题速度,为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郑宇晴[6](2019)在《中英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 ——以“电磁学”部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材既是教师领悟国家课程标准及教学理念的重要资源,又是学生把握教学重难点和有效学习的第一手材料。教材对比,可以促进对教材的全面评价,汲取不同教材先进优势,推动教学发展。本文选取英国A level Physics教材与我国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对比研究,针对中英两国高中物理教材的编写参照、内容知识和编排及评价的试题三个大方面着手比较并建立联系,分5个部分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比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英国A水平考试说明,这两个分别是两国教材编写的参照标准。通过对比发现中英物理教育理念、内容标准包含知识及实验要求有差异,英国更加注重实验的科学方法目标要求,我国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性。其次,比较教材内容的内维知识层面与外维编排特色。以“电磁学”部分为例,一方面,在知识层面进行教材目录顺序、知识点的广度、深度及案例“电容器”知识点的比较,研究角度由大入小,发现英国知识点深度高于我国,而我国知识点广度更高;另一方面,研究从栏目设置、实验、书写风格、例题与课后习题的四点展开编排特色的对比,发现两国教材编排各具风格。第三,研究落脚于教材内容比较后的试题评价对比之上,对两国的高考试题就考试说明、题型种类、试题结构及内容采取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的方式展开研究。通过对比发现两国在高考题型种类上有一定不同,英国试卷多解释题、简答题,试题以序列性为典型,更注重对物理本质过程的解释,而我国对结果计算注重更多,关注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最后,研究以银川九中高二(1)班、(15)班学生作为对象,检测学生对英国试卷的适应性情况,通过翻译部分英国A Level“电磁学”真题并按照A level试题结构组成套题,进行样本学生检测,对结果反馈并访谈学生,测试表明,检测学生在现象解释、物理本质过程理解及科学语言书写方面存在不足。
尤宇丹[7](2009)在《从“振动与波”内容的对比看人教版物理教材的发展与变革》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教材使用的角度出发,以一线中学物理教师的视角,按物理课程理论为标准,对近二十年来中学物理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三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进行定性比较和全面的探讨。为了应对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的要求,目前我国正在开展一次重大的基础教育改革。而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的变革尤其引人关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学教材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改革。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教材种类和版本的增多,更体现在同类教材从内容到表现形式到指导思想的巨大变革上。2003年全国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是中国基础物理教育改革的一个里程碑。从教学思想上给中学物理教育一个更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总体设计,同时更加注意应用心理学和教育课程论的思想和精髓。为中学物理改革的进程指明了方向。虽然有先进的指导思想,但同时进行的教材的改革是探索性的。在教学实践中教材功效的发挥还是面临着各种的问题,对最新改革后的教材的质疑声也时有耳闻。如何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兼顾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过程实际需求这两方面,是一个摆在每个教学工作者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中探讨的三个版本教材分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科书》,200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200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这三个版本教材分别在三个不同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下编写的,是教改过程中三个不同时期物理教材变革的典型。对它们全面的探讨主要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背景分析。由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不同,三个版本教材在很多知识内容的处理上有不同的做法。这种情况下这些不能一概而论。通过对课程改革的介绍为教材进一步对比统一标准。第二部分是从教材的内容和形式来分析。对知识体系的编排、人文科学内涵、STS教育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对比。这是从理论角度定性的分析。第三部分是从机械振动和机械波部分出发来具体对比分析教材的作用,引入现行教材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具体的教案分析。通过一节教学示例课来展示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现行教材的使用方法,并提出教材改进的建议。第五部分是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和探讨。通过作者设计的问卷反映了多位一线教师的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材使用问题的思考和改进教材的建议。
刘克桓[8](1985)在《关于高中物理(乙种本)上册的教学(续)》文中研究说明 第七章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本章是力学教材的最后一章,它包括三部分内容:机械振动、机械波和声学初步知识。从研究的运动形式来看,本章的内容比前几章复杂一些。机械振动是加速度时刻改变的变速运动,机械波研究的是质点的振动在连续媒质中传播的过程。但是,由于教材对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基本上只作定性的讨论,所以本章内容并不难学。理解机械振动和机械波要用到以前学过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所以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还能巩固以前学过的有关知识,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另外,由于机械振动和机械波跟将来要学习的电磁振荡、电磁波和光波有许多共同的规律和特征,故这一章的学习,又为以后学习
李佳乐[9](2016)在《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教学衔接的研究》文中指出物理学拥有一套完整、独特的理论知识和思想方法体系,是一门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科学。物理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近些年来,在科技、生活、经济等领域,物理学均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物理学充当着整个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引导者。物理学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进步完善,更关乎于人类社会进步的速度和方向。我国的物理学教育从义务教育八年级便开始,基础教育中学习物理学的时间占据5年时间,物理学科在学校学科设置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由中学阶段进入大学后,对物理课程的学习无法做到平稳衔接,在大学物理学习中容易出现盲区或鸿沟。本文通过调查,总结出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所在,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经历,对当前中学阶段的物理教学提出具体措施,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实践能力,使其在进入大学后更好地完成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物理课程的衔接,不仅仅是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内容上的衔接,还要求学生在学习方法、性格特点、思维模式等方面加以改变和提升,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接受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虽然当前中学阶段的物理教学仍旧以筛选和选拔为主要目的,但教师在教法上的适当改变和调整,不仅仅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同时在学生个性培养和能力提高方面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对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的不同模块对应内容分析之后,针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如何做好与大学教学相衔接,以培养出适应性更强,接受能力更强的学生为目标,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
吕晓敏[10](2021)在《一维光声晶体与回音壁腔的计算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腔光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微纳尺度介质上光场与机械运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可用于研究丰富的光物质相互作用过程,可实现量子基态冷却、量子纠缠、电磁诱导透明及慢波传播等物理现象,在量子信息科技领域具有重要科学研究意义。与此同时,腔光力学系统在精密测量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像加速度、微小位移、弱力、质量等能够影响腔光力学系统机械振动的物理量,可以通过光声耦合作用读取腔光力学系统的机械振动信息,实现对这些物理量的探测。本论文对一维光声晶体和回音壁微腔计算及其应用展开仿真计算研究,工作内容包括:1.掌握设计光声晶体微腔的数值计算方法及重要性能参数,针对机械振子量子基态冷却研究,仿真设计了高声学谐振频率、高光声耦合系数的一维光声晶体微腔,并对增设声学辐射壁的一维光声晶体微腔进行了理论仿真设计。2.分析一维光声晶体微腔器件制备过程中存在的工艺误差,仿真研究了在工艺整体偏差下,一维光声晶体微腔光学特性、声学特性和光声耦合特性的变化。仿真计算表明,一维光声晶体微腔的声学品质因子对垂直于波导方向的空气孔位置偏移敏感,而光学特性基本上不受其影响。3.搭建了光学微腔耦合测试系统,采用拉锥光纤耦合方式,对一维光声晶体微腔和铌酸锂微盘腔的光学谐振特性和声学谐振特性进行表征。4.通过百纳米颗粒与铌酸锂微盘耦合的有限元仿真,论证了铌酸锂微盘探测百纳米颗粒机械振动特性方案的可行性。
二、第七章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七章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论文提纲范文)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物理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研究概述 |
2.1 中学物理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研究概述 |
2.2 大学物理课程研究概述 |
3 知识结构问题的探讨 |
3.1 知识结构理论 |
3.2 教材知识结构的基本内涵 |
3.3 物理教材的知识结构 |
3.4 物理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关系 |
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方法 |
5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分析 |
5.1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内容分析 |
5.2 高中物理选修1-1内容分析 |
5.3 高中物理选修1-2内容分析 |
5.4 高中物理选修2-1内容分析 |
5.5 高中物理选修2-2内容分析 |
5.6 高中物理选修2-3内容分析 |
5.7 高中物理选修3-1内容分析 |
5.8 高中物理选修3-2内容分析 |
5.9 高中物理选修3-3内容分析 |
5.10 高中物理选修3-4内容分析 |
5.11 高中物理选修3-5内容分析 |
6 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 |
6.1 大学物理教材使用现状的调查与统计结果 |
6.2 文科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
6.3 工科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
6.4 农林院校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
6.5 医学院校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
6.6 理科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
7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
7.1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1与文科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
7.2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与工科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
7.3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与农林、医学院校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
7.4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3与理科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
7.5 不同模块课程的选取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分析 |
8 研究结果及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物理课程知识点统计表 |
附录二 大学物理教材使用情况调查信函 |
附录三 大学物理教材使用情况统计表 |
附录四 大学物理教材知识内容统计表 |
致谢 |
(2)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 |
2.1 核心素养 |
2.1.1 核心素养的实质 |
2.1.2 核心素养的结构 |
2.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2.2.1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 |
2.2.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 |
2.3 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
3 初高中物理教材各章节内容分析 |
3.1 章节内容设置与对比 |
3.1.1 初中物理教材各章节内容设置 |
3.1.2 高中物理教材各章节内容设置 |
3.2 相关联章节分析 |
3.2.1 声的部分 |
3.2.2 光的部分 |
3.2.3 热学部分 |
3.2.4 力和力与运动关系部分 |
3.2.5 电的部分 |
3.2.6 磁的部分(磁体以及电磁相互作用部分) |
3.2.7 物质及其结构部分 |
3.2.8 运动及其规律部分 |
3.2.9 近代物理部分 |
4 衔接设计构想——以力和力与运动关系部分为例 |
4.1 力的作用效果是切入点 |
4.2 主题统一是前提 |
4.3 分层设置是方式 |
4.4 重力的教学是关键 |
4.5 场景切换是途径 |
5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实践 |
5.1 教材分析 |
5.2 学情分析 |
5.2.1 学生方面 |
5.2.2 教师方面 |
5.2.3 初高中教材编写特点的差别 |
5.3 教学目标及应对策略 |
5.3.1 教学目标 |
5.3.2 应对策略 |
5.4 衔接教学的具体实施 |
5.4.1 课前准备环节 |
5.4.2 教学展开环节 |
5.4.3 惯性教学衔接与惯性参考系的介绍 |
6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片段设计 |
7 相关建议 |
7.1 教材方面 |
7.2 教师方面 |
7.3 评价方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3)基于深度学习路径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1.4.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二章 深度学习理论综述 |
2.1 深度学习概念的界定 |
2.1.1 深度学习定义 |
2.1.2 深度学习内涵 |
2.2 深度学习相关理论概述 |
2.2.1 布鲁姆认知分类理论 |
2.2.2 SOLO分类理论 |
2.2.3 元认知理论 |
2.3 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 |
2.3.1 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特点分析 |
2.3.2 高中生物理学习中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表现 |
第三章 高中物理深度学习路径研究 |
3.1 认知心理学下学习路径研究 |
3.1.1 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 |
3.1.2 学习过程 |
3.1.3 学习路径 |
3.1.4 物理学习路径 |
3.2 高中物理深度学习路径制定 |
3.2.1 了解 |
3.2.2 分析与综合 |
3.2.3 应用 |
3.2.4 内化 |
第四章 高中生物理深度学习现状 |
4.1 调查目的和方法 |
4.2 测试卷编制 |
4.2.1 双向细目表的制定 |
4.2.2 测试卷答案分析 |
4.2.3 测试的信度和效度 |
4.3 测试实施 |
4.4 测试结果分析 |
4.4.1 高中生物理深度学习能力现状的整体特征 |
4.4.2 高中生物理深度学习能力的年级差异分析 |
4.4.3 高中生物理深度学习能力的性别差异分析 |
4.4.4 物理成绩与高中生物理深度学习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4.4.5 测试结果总结 |
4.5 课堂观察与访谈 |
4.5.1 课堂观察 |
4.5.2 教师访谈 |
4.5.3 学生访谈 |
4.5.4 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基于深度学习路径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 |
5.1 了解阶段策略 |
5.1.1 转变教学思想,变物理课堂为教师设计学生主导 |
5.1.2 创设深度学习环境,用自由课堂促进学生积极表达 |
5.2 分析与综合阶段策略 |
5.2.1 借助实验教学,实现问题生成 |
5.2.2 尽心引导追问,动态解决问题 |
5.2.3 把握问题方向,有序分析问题 |
5.2.4 聚焦课堂一点,反思综合问题 |
5.2.5 把握评价时机,在启迪中发现新问题 |
5.3 应用阶段策略 |
5.3.1 建构物理条件,加强逻辑关联 |
5.3.2 强调表达能力,在表述中掌握知识 |
5.3.3 基于解决问题,发展高阶思维 |
5.4 内化阶段策略 |
5.4.1 梳理学习过程,建立自我档案 |
5.4.2 运用自我档案,反思深化学习 |
第六章 基于深度学习路径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及实践——以“光的偏振”为例 |
6.1 “光的偏振”教学设计 |
6.2 “光的偏振”教学实践 |
6.2.1 课前实践 |
6.2.2 课程记录 |
6.2.3 实践反思 |
6.3 实践教学情况及结果分析 |
6.3.1 学生学习情况总结 |
6.3.2 学生测试及访谈 |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
7.1 主要的研究成果 |
7.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生物理深度学习能力测试卷 |
附录二: 学生物理深度学习能力测验得分情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自考本科与普通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内容难度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1.2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第二章 自考物理课程的现状 |
2.1 自考简介 |
2.2 全国自考科目中物理课程设置的简介 |
第三章 自考本科工科类统编物理教材内容难度的比较研究 |
3.1 《物理(工)自学考试大纲》两个版本的比较和分析 |
3.2 自考本科工科类统编物理教材的分析 |
3.2.1 丁俊华主编的《物理(工)》的分析 |
3.2.2 吴王杰主编的《物理(工)》的分析 |
3.3 自考本科工科类统编物理教材内容难度的比较 |
3.3.1 内容体系的比较 |
3.3.2 内容难度值的比较 |
3.3.3 认知能力层次的比较 |
3.3.4 例习题设置的比较 |
3.3.5 编排风格的比较 |
第四章 普通本科工科类典型物理教材内容难度的比较研究 |
4.1 《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0年版)》的简介 |
4.2 普通本科工科类典型物理教材的分析 |
4.2.1 程守洙、江之永主编的《普通物理学(第六版)》的分析 |
4.2.2 马文蔚等主编的《物理学(第六版)》的分析 |
4.2.3 张三慧主编的《大学物理学(第三版)C6版》的分析 |
4.2.4 严导淦主编的《物理学(第5版)》的分析 |
4.3 普通本科工科类典型物理教材内容难度的比较 |
4.3.1 内容体系的比较 |
4.3.2 内容难度值的比较 |
4.3.3 学习要求层次的比较 |
4.3.4 例习题设置的比较 |
4.3.5 编排风格的比较 |
第五章 自考本科与普通本科工科类代表物理教材内容难度的比较研究 |
5.1 本科物理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学基本要求的比较 |
5.2 自考本科与普通本科工科类代表物理教材内容难度的比较 |
5.2.1 内容体系的比较 |
5.2.2 内容难度值的比较 |
5.2.3 学习要求层次的比较 |
5.2.4 例习题设置的比较 |
5.2.5 编排风格的比较 |
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研究的启示 |
6.3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部分“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工科类国家级规划教材书目 |
附录二 研究选取的自考本科和普通本科工科类典型物理教材书目 |
附录三 本科物理教材难度赋值及例习题原始统计样表 |
附录四 本科物理教材难度值及例习题分章统计样表 |
附录五 本科物理教材难度值及例习题对比样表 |
致谢 |
(5)新课标下高考物理试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提出问题 |
一、 选题缘由 |
二、 国内外教育的发展介绍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 解题策略及方法 |
二、 分类探究解析 |
三、 思考与评价 |
四、 复习策略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新课程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三维目标 |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理念 |
一、 课程目标 |
二、 课程结构 |
三、 课程内容 |
四、 课程实施 |
五、 课程评价 |
第三节 高考试题能力要求的理论分析 |
一、 理解能力 |
二、 推理能力 |
三、 分析综合能力 |
四、 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
五、 实验能力 |
第三章 高考的改革 |
第一节 教材的设置 |
一、 必修 1、必修 2 |
二、 选修 1-1、选修 1-2 |
三、 选修 2-1、选修 2-2、选修 2-3 |
四、 选修 3-1、选修 3-2、选修 3-3、选修 3-4、选修 3-5 |
第二节 试卷考查的结构和内容的变化 |
一、 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结构的变化 |
二、 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考查内容的变化 |
三、 试卷考查方向 |
第三节 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 |
一、 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 |
二、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能力的考查 |
第四章 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的试题分析 |
第一节 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的综合统计 |
第二节 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的结构对比 |
一、 选择题的统计对比 |
二、 实验题的统计对比 |
三、 计算题的统计对比 |
四、 新课程标准卷的选考题 |
第三节 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的内容和考点对比分析 |
一、 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知识板块的统计分析 |
二、 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五种能力的统计分析 |
三、 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中各章节的统计分析 |
四、 新课程标准卷和全国卷考点考次的统计分析 |
第五章 物理试卷的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 |
第一节 物理试卷的解题方法 |
一、 选择题 |
二、 实验题 |
三、 计算题 |
四、 选考题 |
第二节 物理试卷的解题策略 |
一、 选择题 |
二、 实验题 |
三、 计算题 |
四、 选考题 |
第三节 学习建议 |
一、 给教师的建议 |
二、 给学生的建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试卷结构的变化 |
第二节 试卷内容的变化 |
第三节 解题策略 |
第四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一、 研究的不足 |
二、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中英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 ——以“电磁学”部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相关背景 |
1.1.1 教材多样化改革的需要 |
1.1.2 物理比较教育研究的需要 |
1.1.3 教师是教学“设计师”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中外物理教材对比现状 |
1.3.2 国内版本物理教材对比现状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路径设计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比较教育理论 |
2.2 教材编写与评价理论 |
2.3 教师教学的理论—支架式教学理论 |
2.4 学生学习的理论—认知结构理论与认知负荷理论 |
第三章 中英高中物理教材编写参照标准的比较 |
3.1 课程目标的比较 |
3.1.1 课程总目标的比较 |
3.1.2 课程具体目标的比较 |
3.1.3 课程目标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分析 |
3.2 内容标准的比较 |
3.2.1 课程结构及内容主题的比较 |
3.2.2 内容要求比较—以“电磁学”部分为例 |
3.2.3 实验要求比较 |
3.3 本章小结及启示 |
第四章 中英高中物理教材内容知识层面的比较—以“电磁学”部分为例 |
4.1 目录编排顺序的比较 |
4.2 “电磁学”知识点的广度、深度比较 |
4.2.1 两国“电磁学”知识结构连线图 |
4.2.2 “电磁学”知识点广度、深度的量化统计 |
4.3 两国教材“电容器”知识比较 |
4.3.1 两国教材“电容器”知识流程图 |
4.3.2 “电容器”教材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比较 |
4.3.3 “电容器”教材知识点呈现的逻辑方式比较 |
4.4 本章小结及启示 |
第五章 中英高中物理教材编排特色的比较—以“电磁学”部分为例 |
5.1 栏目设置比较 |
5.1.1 比较分析 |
5.1.2 栏目设置的借鉴之处 |
5.2 实验的比较 |
5.2.1 两套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分析 |
5.2.2 实验设置的借鉴之处 |
5.3 书写风格的比较 |
5.4 例题与课后习题的比较 |
5.4.1 例题及课后习题的数量统计分析 |
5.4.2 例题与习题内容的分析 |
5.4.3 值得借鉴之处 |
5.5 本章小结及启示 |
第六章 教材教学评价—中英高考物理试题的比较 |
6.1 中英高考物理考试说明(大纲)的比较 |
6.1.1 考试制度简介 |
6.1.2 考试说明(大纲)的考核要求 |
6.2 中英高考物理题型种类的比较 |
6.2.1 英国A水平物理题型种类统计 |
6.2.2 我国高考物理题型种类统计 |
6.2.3 中英高考物理试题题型种类的比较分析 |
6.3 中英高考物理试题结构比较 |
6.4 中英高考物理试题内容的分析 |
6.4.1 选择题试题内容分析比较 |
6.4.2 非选择题试题内容比较 |
6.4.3 试题内容比较的启示 |
6.5 本章小结及启示 |
第七章 我国样本学生对英国试卷的适应性研究 |
7.1 试题基本信息及相应知识点考察介绍 |
7.1.1 试题检测的基本信息 |
7.1.2 试题考察知识点及能力分析 |
7.2 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
7.3 考卷对样本学生能力考察的综合分析 |
7.4 学生对英国试卷的作答感受访谈 |
7.5 本章小结及启示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英国A水平“电磁学”知识要求 |
附录2: 英国内容引导法示例 |
附录3: 英国实验模块考察要求 |
附录4: “HSW”实践标准及要求 |
附录5: 中英两国教材目录编排 |
附录6: 我国学生所测试的英国考卷 |
附录7: 学生对英国试卷的作答感受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从“振动与波”内容的对比看人教版物理教材的发展与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国内外相关研究背景 |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研究的背景 |
第三节、研究的现状 |
第四节、研究对象综述 |
第二章、三个版本教材的综合比较 |
第一节、课程指导思想的发展 |
第二节、三个版本教材的分析 |
第三节、三个版本教材的对比 |
第三章、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在三个版本中的特征与比较研究 |
第一节、机械振动的特征对比 |
第二节、机械波的特征对比 |
第四章、一节示例课的分析 |
第一节、波的干涉开课教案 |
第二节、由教案对教材的分析 |
第五章、对新课标教材使用的调查 |
第一节、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二节、调查结果分析 |
第六章、总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教学衔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课题研究理论基础 |
2.1 心理学依据 |
2.1.1 联结-认知主义 |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 “发现学习”理论 |
2.3 教学理论 |
2.3.1 尝试教学理论 |
2.3.2 学生主体教育思想 |
2.4 教学最优化理论 |
第三章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四章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和《大学物理基本要求》的比较 |
4.1 中学物理课程性质与大学物理课程性质的对比 |
4.1.1 初中物理课程性质 |
4.1.2 高中物理课程性质 |
4.1.3 大学物理课程性质 |
4.2 高中物理课程培养目标与大学物理课程培养目标的对比 |
4.2.1 高中物理培养目标 |
4.2.2 大学物理培养目标 |
第五章 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的比较 |
5.1 高中物理教学手段与大学物理教学手段的对比 |
5.2 高中物理教学教法与大学物理教学教法的对比 |
5.3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对比 |
5.3.1 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概括 |
5.3.2 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概括 |
5.3.3 高中物理与大学物理对应部分内容对比 |
5.4 高中生物理学习特点与大学生物理学习特点对比 |
第六章 影响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衔接的因素分析 |
6.1 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学习内容难度及广度差异 |
6.2 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教材设置的差异 |
6.3 中学物理及大学物理学习环境的差异 |
6.4 中学生与大学生学习习惯的差异 |
6.5 培养目的的差异 |
第七章 如何增强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教学的衔接性 |
7.1 中学物理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 |
7.2 物理课程教学教法的改革 |
7.3 组建学生社团、物理兴趣小组、将物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
7.4 课堂模式的改革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当前所用的大学物理课程及教材一览 |
附录B 调查问卷(高中学生) |
附录C 调查问卷(高中教师) |
附录D 调查问卷(大学生) |
致谢 |
(10)一维光声晶体与回音壁腔的计算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腔光力学系统研究背景 |
1.3 机械振子量子基态冷却 |
1.4 微纳颗粒特征探测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光声晶体微腔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数值计算方法 |
2.2.1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 |
2.2.2 有限元方法 |
2.3 光学品质因子 |
2.4 声学品质因子 |
2.5 模式体积 |
2.6 有效动质量 |
2.7 光声耦合作用 |
2.7.1 移动边界光声耦合系数 |
2.7.2 光弹效应光声耦合系数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一维光声晶体微腔设计 |
3.1 引言 |
3.2 光子能带 |
3.3 声子能带 |
3.4 光学模式和声学模式 |
3.5 一维光声晶体微腔设计 |
3.6 声学辐射壁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艺误差对一维光声晶体微腔器件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工艺整体偏差对一维光声晶体微腔器件性能的影响 |
4.2.1 工艺整体偏差对一维光声晶体微腔光学特性的影响 |
4.2.2 工艺整体偏差对一维光声晶体微腔声学特性的影响 |
4.2.3 工艺整体偏差对一维光声晶体微腔光声耦合特性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一维光声晶体微腔制备与测试 |
5.1 引言 |
5.2 一维光声晶体微腔版图设计 |
5.3 一维光声晶体微腔制备工艺流程 |
5.4 一维光声晶体微腔测试实验 |
5.4.1 拉锥光纤制备 |
5.4.2 实验系统搭建 |
5.4.3 实验测试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光力学的微纳颗粒机械振动特性测量 |
6.1 引言 |
6.2 微盘探测微纳颗粒机械模式理论分析 |
6.2.1 微纳颗粒机械模式有限元仿真 |
6.2.2 微盘机械模式有限元仿真 |
6.2.3 微盘与微纳颗粒耦合有限元仿真 |
6.3 电学可调的铌酸锂微盘制备工艺过程 |
6.4 微纳颗粒机械振动特性测量系统搭建 |
6.5 铌酸锂微盘测试结果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本文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四、第七章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论文参考文献)
-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D]. 许静. 西南大学, 2007(05)
- [2]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D]. 张钟文.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1)
- [3]基于深度学习路径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D]. 王雪. 苏州大学, 2019(04)
- [4]自考本科与普通本科工科类物理教材内容难度的比较研究[D]. 董源莉. 西南大学, 2015(01)
- [5]新课标下高考物理试题分析[D]. 谢占凯.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6]中英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 ——以“电磁学”部分为例[D]. 郑宇晴. 宁夏大学, 2019(02)
- [7]从“振动与波”内容的对比看人教版物理教材的发展与变革[D]. 尤宇丹. 华东师范大学, 2009(07)
- [8]关于高中物理(乙种本)上册的教学(续)[J]. 刘克桓. 物理教学, 1985(01)
- [9]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教学衔接的研究[D]. 李佳乐. 河南大学, 2016(03)
- [10]一维光声晶体与回音壁腔的计算与应用研究[D]. 吕晓敏.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