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推拿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运动推拿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动按摩在中学体育课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薛鸿[1](2010)在《浅谈运动按摩在中学体育课的应用》文中指出运动按摩可以提高人体机能,消除疲劳和预防运动损伤,在体育课中的合理运用,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颜波[2](1987)在《运动按摩在中学体育课中的应用》文中指出 运动按摩是在体育实践中利用专门手法,作用于人体,以提高人体机能、消除疲劳和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方法,其做法简单易行。因此,运动按摩在运动训练与比赛中经常使用,而在体育课中却很少运用。实践证明,在中学体育课上采用运动按摩的方法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做准备活动时,把运动按摩与徒手操相结合,既可以避免单纯做操的枯燥性,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肌肉的兴奋性,达到预防损伤的目的。准备活动的按摩一般采用较重的手法,按摩的力量要重,速度要快些。

常建平[3](2000)在《浅谈运动按摩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运动按摩是在体育实践中利用专门手法,作用于人体,以提高人体机能,消除疲劳和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简单易行,因此运动按摩在运动训练与比赛中,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提高肌肉兴奋性及运动能力的手法。

颜波[4](1987)在《运动按摩在中学体育课中的应用》文中提出 运动按摩是在体育实践中利用专门手法,作用于人体,以提高人体机能、消除疲劳和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方法,其做法简单易行。因此,运动按摩在运动训练与比赛中经常使用,而在体育课中却很少运用。实践证明,在中学体育课上采用运动按摩的方法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做准备活动时,把运动按摩与徒手操相

杨舒婷[5](2015)在《积极体育教学对小学生耐挫力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思想,重点将积极心理学最新理念引入到小学体育教育中,采用积极体育教学对小学生耐挫力品质进行实证性干预研究,探讨以运动干预为主积极心理干预为辅的积极体育教学对提高小学生耐挫力品质的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教学实验法等方法,采用的方式是以小学生耐挫力品质为研究对象,对郴州市宜章县第二完全小学六年级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实行为期三个月的体育教学对比实验研究,测量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耐挫力相关维度数据,以检验积极体育教学所产生的作用。研究主要采取《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作为耐挫力量性评价手段,耐挫力品质以积极认知、情绪控制、目标专注、人际协助和家庭支持五个维度为评价指标。研究结果:1、对照班和实验班在干预前耐挫力的T检验中显示,对照班和实验班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t=-0.728,P>0.05),即两个班具有同质性。2、实验班的耐挫力量表的总得分在干预后显著提高,实验班前、后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3.53±4.352)vs(91.69±4.452),t=-19.412,P<0.001],同时实验班在耐挫力四个维度(积极认知、情绪控制、目标专注和人际协助维度)前、后测上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耐挫力家庭支持维度的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3、对照班的耐挫力总得分在前、后测检测中[(82.92±3.996)vs(83.39±3.499),t=-1.962,P>0.05],后测分数有一定提高,但均未呈现差异的显著性,可见两次测评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变化不大。研究结论:干预后采用积极体育教学的实验班被试在耐挫力大部分维度上的提高程度要高于对照班。由此可见,耐挫力品质可以通过运动和心理干预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且积极体育教学对小学生耐挫力起到了良好的干预效果。来自实验班学生的半结构访谈报告也验证了实验的效果。

张正中[6](2015)在《中小学体育课程疾病及其诊治研究》文中指出当下世界是一个应该遭受质疑的世界,也许正因为此,人们的怀疑精神日益凸显。教育作为社会的核心要素,正遭受来外围致病因子的侵袭,教育系统中的每个元素都将可能被感染、被侵蚀,作为教育系统中一部分的中小学体育课程也就难逃疾病的魔咒了。伴随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脉动,中小学体育课程蹒跚走过了百年的历程。百年学校体育课程的历史昭示了一个颠簸不破的事实,体育必定在学校中,在学校课程体系之中。体育作为教育方针提出的“一育”理应得到应有的重视。让学生成为具有健康体魄、生活体育技能和体育精神的人,这既是社会对于未来公民的期待,也是每个学生实现完美人生的内在需求。本论文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课堂观察与个案研究等方法,从教育(学)病理学视角聚焦考察当下的中小学体育课程。在极度功利化的教育制度下,体育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结构和体育课程评价等都可能“患病”,并制约着体育课程功能和价值的实现,以至于体育课程中的学生和体育教师深受煎熬。文章由八个章节构成,前有绪论,后有结语,正文部分由五章组成。第一章绪论中主要包括研究选题的缘起与意义、关键词的界定、文献的综述和研究方法、思路等;第二章是中小学体育课程疾病分类标准与方法;第三、四、五、六、七章是对五类课程疾病的研究。依照体育课程疾病判定的内在结构标准和外显功能标准,并通过现场观察、深度访谈和相关测量等方法,并结合长年从事中小学体育实践经验和思考,初步选定了体育课程目标达成度、体育课程资源、课程实施的组织形式、课程结构和课程评价等维度进行分析,初步确定了五类体育课程疾病:体育课程目标偏离、体育课程班额超负、体育课程资源危机、体育课程结构畸形和体育课程评价异化。论文分五章对每一类课程疾病的诊断依据与发生机理、病症类型及表征、病因分析和预防与矫治的研究逻辑展开。虽然不同的课程疾病可能会产生相似的病症,但其典型的病症表征是各不相同的:体育课程目标偏离疾病集中表现为有“体”无“育”、弱动作技能和体育课程资源浪费等病症。过度的班额就会造成体育课程结构的病变和课程功能的损害,给体育教师和学生情感、体力带来伤害。体育课程班额超负会引发低运动负荷、体育课堂伤害和师生阻隔等病症。体育课程资源危机主要有三种类型:体育课程资源匮乏、体育课程梗阻和体育课程资源失衡。由于受知识本位和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影响,传统的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严重超载,导致课程结构畸形和体育课程功能的低弱。中小学体育课程结构畸形的主要症状为课程结构“学段性”断裂和课程结构“扁平化”。过度应试教育评价制度是造成体育课程评价异常的主导性因素,体育课程评价异化方面主要有课程评价理念偏失、课程评价过程“应试化”和评价制度障碍等病症。众多复杂的课程病症有其特定的病因,我们初步认为引发体育课程疾病的主要原因有四:第一、从课程外围环境来看,过分的功利意识使得教育严重异化,体育课程越来越被“边缘化”,体育课程失去了应有的社会认同价值,体育课程资源严重枯竭、失衡,造成体育课程的“贫血症”。第二、中小学体育课程结构单一、扁平等缺陷,导致学生失去课程选择的主动权,“多如牛毛”的体育课程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难以让学生形成体育专长和体育锻炼习惯。第三、体育教师群体的主观上“不为”与客观上“难为”的双重因素使得体育课程疾病加重。第四、在体育课程评价方面,由于课程理念的偏失造成评价标准失真、评价指标体系内在的关联性和一致性不强,课程外围环境弱化了课程评价的约束力,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与教育评价制度的衔接不畅等原因导致体育课程评价发生病变。针对体育课程的各种疾病,整体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预防与诊治的基本策略:第一、优化顶层制度的设计。秉承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质量评价理念,切实完善好考试评价制度,既要做好国家层面关于学校体育制度的顶层设计并保障政策平稳“落地”,同时,还应明晰体育课程目标定位、保障体育课程资源、精简班额规模等。第二、优化与统整体育课程模式。遵循“生本”理念,依托“校本”课程载体,整合“小学-初中-高中”学段,依照体育课程目标“身·心·美”(即“健身”、“强心”和“健美”)的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整体构建具有“三·三·三一体化”体育课程结构的“基础课程+模块课程+项目课程”课程模式。第三、优化体育课程评价机制。中小学体育课程评价应回归到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层面、建立体育课程内容与体育课程评价一致的课程评价机制上。从学生的体育认知素养、运动技能素养和体育价值观素养等三个维度,构建和研制《中小学生体育素养等级评价的标准》,并以此来化解中小学体育课程评价中的种种病症。第四、优化体育教师选育、聘用机制:选拔和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师资。同时,还要依托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通过体育教师在职“混合式”培养模式,有效实现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养的同步提升。

华明,李月玲,郑隆榆[7](1987)在《运动生理卫生部分》文中研究表明 绪论一、拟述运动生理卫生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运动生理卫生的研究对象是中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保健方面的问题。运动生理卫生的内容包括:1.人体解剖生理的概貌,2.人体运动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基础,重点在于中学生年龄阶段的形态,生理特点以及中学体育教学训练中的一些问题。3.简单介绍运动中常见的伤病知识以及急救处理的方法。4.简单介绍运动按摩,体育卫生和身体

许健美[8](2009)在《上海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世人的重视。学校教育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学校教育的目的、任务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加深了对现代健康观念的理解。体育和健康又是联系性极强的一对名词,体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体的健康。基础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体育课教学加强健康教育知识传授,全国中小学体育课名称从原来“体育课、活动课、训练课”等转变为“体育与健身、体育与健康课”,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角色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客观上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能够传授运动技术,而且还要遵循“健康第一”理念,结合体育课程特点加强体育和健康教育的融合。一线中小学体育教师因缺乏系统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系列课程职前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体育和健康教育知识融合。因此从中学体育教师教学困境反思被喻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母机”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系列课程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以健康教育理论、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理论、教师专业化发展等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撑。对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三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关于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状况进行考察,并对上海市16所中学80名体育教师健康教育教学现状与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取得反馈信息,为构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提供有益的参考。通过调查发现上海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现状存在以下问题:健康教育课程尚未形成独立的体系、健康教育课程在总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较小;健康教育课程时数、学分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和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相脱节。针对上海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更新教育观念,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调整课程结构,增设健康课程模块;构建健康课程体系,增强健康意识;立足时代要求,学习国外健康教育经验;推行体育与健康教育主辅修制,造就合格的复合型体育教师;建立大中小学合作互动的健康教育平台,形成动态体制。

李艳霞[9](2007)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方案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方案的研究”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LA030209)“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的子课题,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式,满足基础教育对人才的新要求,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初步的科研能力”的培养。进而为高校其它专业实验课程方案的改革提供一定意义上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本文从高等教育改革的形式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入手,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逐步确定了课程方案,课程方案的构件模式为:根据指导思想确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设计——确定课程评价方式。(1)课程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初步的科研能力;使学生具备新世纪体育人才应掌握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方法,并能运用于实践,即指导体育教学和业余运动训练;(2)实验内容采用综合化、模块化的课程组织形式,打破传统的运动人体科学基础课的结构模式,对教学内容按照培养目标进行整合、重组与优化,按“模块”构建运动人体实验课程体系;类型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以综合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实验约占实验的2/3;(3)实验课程评价针对:实验课程方案,评价课程目标是否明确、清晰,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内容的设计是否具有弹性,课程评价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整个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学生学业成绩,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采用多种评价手段,主要看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和实验设计的完成情况。在河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对实验课程方案进行了教学实验,显现出一定的教学效果,为课程方案的大规模实施积累经验。我们相信,在进一步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验课程方案一定会走入成熟阶段,结出丰硕的成果。

刘阳[10](2019)在《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堂兴趣》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老师,首先要了解一节完整的体育课的流程,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如何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就需要对每一部分认真编排,通过体育的魅力来吸引学生。本文通过对体育课堂的每一部分分析,来达到提高学生兴趣的目的。

二、运动按摩在中学体育课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动按摩在中学体育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运动按摩在中学体育课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运动按摩与学校体育课
    1.1 运动按摩在准备活动中的应用
    1.2 运动按摩在课中的应用
    1.3 运动按摩在结束部分的应用
2 运动按摩在体育课应用试验对比效果
3 结语

(5)积极体育教学对小学生耐挫力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概念的评述
        2.1.1 关于耐挫力概念的评述
        2.1.2 积极体育教学相关概念的评述
    2.2 关于耐挫力干预手段与方法的评述
        2.2.1 社会干预手段的研究
        2.2.2 学校教育干预手段的研究
        2.2.3 家庭教育干预手段的研究
    2.3 体育运动对耐挫力品质干预的研究评述
    2.4 小结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教学实验法
        3.3.4 访谈法
        3.3.5 数理统计法
    3.4 测量工具
        3.4.1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3.4.2 访谈大纲
    3.5 实验设计
        3.5.1 实验变量
        3.5.2 实验步骤
        3.5.3 实验教学干预
        3.5.4 实验实施方案
        3.5.5 实验假设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量性研究结果
        4.1.1 积极体育教学干预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耐挫力指标上的差异比较
        4.1.2 积极体育教学干预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耐挫力指标上的差异比较
        4.1.3 实验班在积极体育教学运动干预前后耐挫力指标上的差异比较
        4.1.4 对照班在积极体育教学运动干预前后耐挫力指标上的差异比较
    4.2 质性研究结果
    4.3 分析讨论
        4.3.1 实验后实验班学生耐挫力心理指标均有一定的提高
        4.3.2 积极体育教学有利于小学生耐挫力积极认知维度的提升
        4.3.3 积极体育教学有助于小学生耐挫力情绪控制维度的提高
        4.3.4 积极体育教学手段对小学生耐挫力目标专注维度有提升作用
        4.3.5 积极体育教学手段有利于小学生耐挫力人际协助维度的提高
        4.3.6 积极体育教学对小学生耐挫力家庭支持的提高有待进一步检验
        4.3.7 质性检验——对半结构性访谈结果的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附录 C 耐挫力(resilience)品质改善实验班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 D 积极体育教学手段执行指南
附录 E 小学生耐挫力积极体育教学干预的课程大纲
附录 F 小学生耐挫力积极体育教学干预的课程教案
附录 G 小学生耐挫力积极体育教学干预的图片展示

(6)中小学体育课程疾病及其诊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关键词的界定
        一、中小学体育
        二、体育课程疾病
        三、预防与诊治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社会病”的研究
        二、关于“教育病理”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
        二、研究成果的创新
        三、研究素材渠道的创新
第二章 中小学体育课程疾病的判定与分类
    第一节 体育课程疾病的定义与判定
        一、体育课程疾病的定义
        二、体育课程疾病的判定标准
        三、体育课程疾病的判定方法
    第二节 体育课程疾病的分类
        一、体育课程疾病的分类标准
        二、体育课程疾病的分类
第三章 体育课程目标偏离
    第一节 体育课程目标偏离的诊断依据
        一、现实依据
        二、理论依据
    第二节 体育课程目标偏离的病症类型及表征
        一、有“体”无“育”
        二、弱动作技能
        三、体育人才浪费
    第三节 体育课程目标偏离的病因分析
        一、体育课程目标设定的模糊性
        二、体育教师课程执行走偏
        三、体育课程实施评价的制约
    第四节 体育课程目标偏离矫治策略
        一、明晰体育课程目标的定位
        二、提高体育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
        三、优化体育课程评价环境
第四章 体育课程资源危机
    第一节 体育课程资源危机的诊断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现实依据
    第二节 体育课程资源危机的病症及其表征
        一、体育课程资源匮乏
        二、体育课程资源“梗阻”
        三、体育课程资源失衡
    第三节 体育课程资源危机的病因分析
        一、体育学科地位弱势造成课程资源整体性不足
        二、政策法规制度滞后造成体育课程资源“梗阻”
        三、体育教师培养制度的缺失造成体育师资的低迷
    第四节 体育课程资源危机化解的基本策略
        一、营造自由、宽松的课程人文环境
        二、开发与整合体育课程硬资源
        三、优化体育课程软资源
        四、反向补偿促进体育课程资源均衡化
第五章 体育课程班额超负
    第一节 体育课程班额超负的诊断依据
        一、教育社会学依据
        二、教育政策文件依据
        三、管理学的依据
    第二节 体育课程班额超负的病症与表征
        一、低运动负荷
        二、体育课堂伤害
        三、师生阻隔
    第三节 体育课程班额超负的病因分析
        一、政策刚性不足:标准的制定与执行
        二、班级结构性的失衡:教与学的冲突与脱节
    第四节 体育课程班额超负的预防与矫治
        一、让政策“落地”:破解体育课程班额超负的必然选择
        二、良师培养:缓解体育课程班额超负的可能路径
        三、资源重组:学生体育需求的暂时满足
第六章 体育课程结构畸形
    第一节 体育课程结构畸形诊断依据
        一、现实性依据
        二、理论性依据
    第二节 体育课程结构畸形的病症及其表征
        一、体育课程结构“学段性”断裂
        二、体育课程结构“扁平化”
    第三节 体育课程结构畸形的病因分析
        一、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偏差造成体育课程内容繁杂
        二、体育课程设计的偏失造成课程学段间分割
        三、体育课程外在力量的挤压造成体育课程结构变型
    第四节 体育课程结构畸形的预防与矫治
        一、凸显“生本”体育课程价值观
        二、“生本”体育课程模式构建
        三、“校本”体育课程的创新实施
第七章 体育课程评价阻抗
    第一节 体育课程评价异常的诊断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现实依据
    第二节 体育课程评价异常的病症及其表征
        一、重技轻人
        二、过度应试
        三、评价制度障碍
    第三节 体育课程评价异常的病因分析
        一、体育课程自身致病因子造成课程评价缺乏科学性
        二、体育课程环境造成了体育课程评价的约束力不足
    第四节 体育课程评价异常的预防与诊治
        一、评价理念的回归:厘清体育课程评价的价值
        二、评价工具的研制:《中小学生体育素养等级评价标准》
第八章 结语
    一、中小学体育课程的今天
    二、未来体育课程疾病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后记

(8)上海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意义
    四、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健康教育理论
        (二) 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理论
        (三) 教师专业化理论
    五、文献综述
        (一) 健康概念研究现状
        (二) 健康教育的起源以及概念研究
        (三) 基础教育中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及内容
        (四) 国内外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现状
        (五) 国内外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现状
    六、本研究相关观念界定
        (一) 健康教育的概念界定
        (二) 本研究健康教育课程的概念界定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 文献资料法
        (二) 文件获取法
        (三) 问卷调查法
        (四) 逻辑分析法
        (五) 数理统计法
第三部分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三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康课程设置的考察
        (一) 课程结构概况
        (二)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比例现状
        (三) 健康教育课程开设门类情况
        (四) 健康教育课程学时、学分情况
        (五) 健康教育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分布情况
    二、上海市部分中学体育教师反馈信息调查
        (一) 体育教师整体结构特征与基本情况
        (二) 中学体育课程名称的变化
        (三) “健康第一”理念下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情况调查
        (四) 中学体育教师对高校体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反馈信息
第四部分 结论和对策
    一、结论
    二、对策
        (一) 更新教育观念,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二) 调整课程结构,增设健康课程模块
        (三) 完善健康课程体系,增强课程育人意识
        (四) 吸取国外经验,增加健康课程的学分和学时
        (五) 推行体育与健康教育主辅修制,造就合格的复合型体育教师
        (六) 建立大中小学合作互动的健康教育平台,形成动态体制
        (七) 加速培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康课程的师资力量
    三、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9)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式
        1.1.2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呼唤
        1.1.3 实验教学现状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概述
        1.2.2 国外研究概述
    1.3 基本概念界定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2.2 调查法
        2.2.1 普通问卷法
        2.2.1.1 问卷的制定
        2.2.1.2 问卷的信度检验
        2.2.1.3 问卷的效度检验
        2.2.1.4 问卷的发放
        2.2.2 特尔菲法
        2.2.2.1 问卷的制定
        2.2.2.2 问卷的效度检验
        2.2.2.3 问卷的发放
        2.2.3 访谈法
        2.2.3.1 专家访谈
        2.2.3.2 教师访谈
        2.2.3.3 本科生座谈会
    2.3 实验法
        2.3.1 实验地点
        2.3.2 实验对象
        2.3.3 实验目的
        2.3.4 实验方案
3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3.1 培养运动人体科学基本实验技能的课程体系
    3.2 独立实验课程
4 实验课程方案的模式构建
    4.1 确定指导思想
    4.2 课程目标的拟定
        4.2.1 目标拟定的原则
        4.2.2 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
    4.3 课程内容设计
        4.3.1 实验内容的结构特点
        4.3.2 实验内容的类型
        4.3.3 内容选择的原则
        4.3.4 内容选择的具体策略
    4.4 课程评价
        4.4.1 课程方案评价
        4.4.2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5 调查统计,初步确定实验课程方案
    5.1 课程目标
    5.2 实验教学内容
        5.2.1 综合性实验
        5.2.2 设计性实验
    5.3 课程评价
6 课程方案实验
    6.1 学习者初始能力的分析
    6.2 教学设计
    6.3 实验教学阶段
    6.4 实验后的评价
        6.4.1 实验课程方案的评价
        6.4.2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7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方案
    7.1 课程性质
    7.2 授课时间
    7.3 所占学分
    7.4 课程目标
    7.5 课程内容
        7.5.1 综合性实验
        7.5.2 设计性实验
    7.6 课程评价建议
        7.6.1 课程方案评价
        7.6.2 学生学业评价
8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堂兴趣(论文提纲范文)

一、 准备部分
    (一) 对准备活动重视度不足。
    (二) 准备活动单一陈旧。
    (三) 只注重一般性准备活动、忽视专门性准备活动。
二、 基本部分
    (一) 尊重个体差异, 男女差异, 因材施教。
    (二) 劳逸结合, 难易结合。
    (三) 拓展相关体育知识, 讲解体育经典赛事。
三、 结束部分
四、 结语
    (一) 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二)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体育教学中举足轻重。
    (三) 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四、运动按摩在中学体育课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运动按摩在中学体育课的应用[J]. 薛鸿.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24)
  • [2]运动按摩在中学体育课中的应用[J]. 颜波. 体育教学, 1987(04)
  • [3]浅谈运动按摩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A]. 常建平. 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 2000
  • [4]运动按摩在中学体育课中的应用[J]. 颜波. 体育教学, 1987(04)
  • [5]积极体育教学对小学生耐挫力干预的实验研究[D]. 杨舒婷. 湖南科技大学, 2015(01)
  • [6]中小学体育课程疾病及其诊治研究[D]. 张正中.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3)
  • [7]运动生理卫生部分[J]. 华明,李月玲,郑隆榆. 浙江体育科学, 1987(S1)
  • [8]上海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许健美.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9]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方案的研究[D]. 李艳霞. 河北师范大学, 2007(08)
  • [10]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堂兴趣[J]. 刘阳. 考试周刊, 2019(48)

标签:;  ;  ;  

运动推拿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