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苏颂的医学思想和方法的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汤迎迎[1](2018)在《北宋新旧党争视角下的苏颂研究》文中指出苏颂,字子容,同安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其父苏绅是入宋以来同安苏氏培养出的第一位进士,官至翰林学士,为苏颂积累了人脉,为同安苏氏在苏颂一代发展到顶峰奠定了基础。苏颂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而神宗和哲宗朝党争激烈,因此他的仕途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但他终在北宋后期复杂的政治环境、党争激烈的情况下当上宰相,并于徽宗崇宁四年(1105)绘像景灵宫。在北宋新旧党争的背景下,以苏颂为主线,重点分析他的关系网、所主导的婚姻关系及其奏议内容。苏颂的交往对象中既有司马光、文彦博等旧党领袖,又有曾公亮、邓润甫等新党官员。在婚姻关系上,苏颂选择与新党元绛、林希,旧党吕公着家族、欧阳修联姻。在苏颂的奏议中,没有一篇弹劾奏议。在政治上,苏颂是一位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阿附党派的官员,从不恶意攻击他人,尚有君子之风。虽然苏颂的一些行为和选择确实是出于保护自己和家族日后发展考虑,但反过来看,也是北宋党争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总的来看,苏颂以不立党援,议论持平自居,但苏颂得以善终的结局,除此之外,还与苏颂自身学识渊博、善于经营与同僚、皇帝之间的关系是分不开的。
闫国防[2](2019)在《王安石同年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同年关系是科举时代形成的一种特有人际关系,普遍存在于科甲出身的官员士大夫之间。北宋时期作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发展阶段,士人的同年关系也由此出现新的变化,由宋初的同年之间相视如兄弟,逐渐转变为到北宋晚期的同年兄弟之名虽存,但多为泛泛之交。北宋中期作为宋初与宋末的过度阶段,这一时期的同年关系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典型代表当属以王安石为中心的庆历二年进士之间的关系。王安石作为庆历二年榜进士的典型代表,与其交往的同年可考者达二十九人。王安石的人生历程可以概括分为初入仕途、入京为官、居丧讲学、执政变法、隐居钟山等五个阶段,五个阶段的不同时期皆有其同年身影的出现。在其人生的前三个阶段,王安石与同年之间通过相互举荐、书信往来、诗歌酬唱、造访交游等方式相互往来,彼此关系非常密切,营造出了祥和融洽的同年交游圈,在此基础上王安石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为后来熙宁年间的变法积攒了政治资源。熙宁变法初期,王安石通过援引同年进入变法领导机构与台谏言事机构的方式,保证变法能够顺利进行。随着变法的深入,变法初期的有利局面逐步被打破,王安石的同年关系也由此受到影响,有继续交好、共图变革者,有逐渐交恶、形同陌路者。退居金陵时期的王安石虽常寄情于山水,但依旧心忧国事。先前试图依靠同年关系进行变法的王安石心忧国事的同时,对自己与同年的情谊也有所深思,这主要反映在他对同年的回忆与期待方面,表明在王安石的心中依旧很珍视自己与同年的情谊,遗憾的是现实与期待并不成正比,最后只能感叹故旧怅然,这一感叹伴随着王安石的逝世而终结。
刘旭[3](2019)在《北宋中后期宰相苏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颂(1020-1101)一生的政治巅峰集中在元佑年间,官至宰相。为相前,苏颂在地方、中央及其他领域均有政绩,一朝为相,厚积薄发。庆历新政期间,苏颂知江宁县,切实参与了新政的实施。庆历新政对苏颂也起到了政治启蒙的作用,后期与新政的主要支持者欧阳修、杜衍联系密切,二人对苏颂都有政治启蒙的功劳,对苏颂的政治态度、仕途也多有影响。熙丰变法期间,苏颂在中央任职时,对新法内容都有仔细研究,并积极提出建议,希望可以有针对性地施行。地方任职时,苏颂如践行庆历新政一般,虽然未表明态度,在行动上却是支持的。因超擢李定一事不合礼法,苏颂封还李定擢官词头,拂王安石之意,拒不草拟神宗超擢李定的旨意,开罪了王安石、李定,被罢知制诰,后出知地方。经历了中央贬至地方,家人蒙难,御史弹劾,身陷囹圄,苏颂看清了仕途的艰辛,政治态度变得谨小慎微,为政越发老成,秉持中立,熙丰变法成为了促使苏颂政治态度转变的转折点。苏颂因资历、能力、政绩、政治态度适应了“调停”变法派与反变法派的需求,苏颂在元佑时期走到了政治生涯的巅峰——宰相。为相期间苏颂秉持着文人儒士的修养,在其位谋其事,对待政事,态度温和而不软弱,在政治发展方向上富有远见卓识,“弭兵息民”的主张深深地影响了宋哲宗也影响了当时的政局。绍圣绍述期间,已辞相的苏颂因一直以来不立党援、以礼自持的表现得到了宋哲宗庇护,又因闽籍关系免于变法派排轧,与其他元佑时期反变法派大臣的悲惨命运有了鲜明的对比。苏颂一生虽身处党争、政争,却始终不立党援,以熙丰变法为转折点,在不断的政治磨砺中,他从年轻气盛,锐意创新,不畏强权的青年逐渐演化为垂垂老矣,谨小慎微,态度温和的老人,但文人的风骨又让他谨慎而不懦弱,不立党援、以礼自持、富有远见、激流勇退最终让他得以在复杂的政局中居高位、保晚节,寿终正寝。
孟永亮[4](2014)在《北宋校正医书局研究》文中指出北宋校正医书局是仁宗嘉佑二年(1057)由官府设置的临时性医籍整理机构,12年间编校医籍11部,使这些医籍成为宋之后的定型化版本,直至今天。它为保存和传承古代医学文献,及促进中医药学术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目前中医学术界对其全面系统的研究甚少。本论文采用历史文献学、目录学、考据学等研究方法,同时应用统计学手段,全面考察了校正医书局13位成员的生平事迹,并对校正医书局所校11部医籍的校语注文进行了系统整理与分析,力求厘清这一机构的历史面貌。这项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医知识与古籍文本在北宋的传承和变迁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对当今中医古籍整理亦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校正医书局的成立背景、前后过程、组成成员、主要成就、不同评价及主要结论等六个方面来论述。1.校正医书局的成立背景校正医书局是在北宋前期社会和医学两大背景下产生的。北宋政府“右文崇儒”之政策从主观上为医学的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而战争和疫灾又从客观上使北宋政府更多地关注军民的医疗和健康;北宋前期较强的财政实力为校刊医籍提供了经济保障;印刷、造纸及制墨等技术不断完善,从技术上有力地支持着医籍的大规模刊印;科举制度的改革、官私学校的兴盛、读书时尚的形成、校书传承的延续等因素又加速了人们对知识规范的渴望和书籍整理的需求。此外,宋初四朝的医籍整理,又积累了许多校书经验,为校正医书局大规模校书奠定了基础。2.校正医书局的前后过程校正医书局是北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在枢密使韩琦的建议下,由官方专门设置的以编校、刊印为目的的临时性机构,初隶属于编修院。该机构从诏选校正医书官、制定编校计划、确定编校原则、布置编校任务等均有一套严格的工作流程。通过史料分析,校正医书官不在校正医书局编校书籍,而在自己家里校书;医书校正机构之名称当为“校正医书所”而非“校正医书局”。神宗熙宁二年(1069)校正医书之机构罢散,校正医书之事徒太学(国子监),校正医书局存在时间共计12年。3.校正医书局的组成成员校正医书局成员由两部分组成,一为提举校正医书局,由京朝官兼任;韩琦、范镇、钱象先等3位官员先后提任提举校正医书局一职;韩琦从国民健康、国防安全的角度建言置局校正医书,功劳最着。从仁宗嘉佑二年(1057)首任提举校正医书,至嘉佑八年(1063),任职6年;范镇于嘉佑八年(1063)接任,至英宗治平三年(1066)止,任职3年;钱象先从治平三年(1066)接任,推测最晚于神宗熙宁二年(1069)卸任,任职3年;他们三人虽非医官,但在任职期间,精心组织,积极参校,成绩卓着。二为校正医书官,由馆阁官员、知医儒臣、翰林医官构成。掌禹锡、林亿、张洞、苏颂为馆阁官员,高保衡、孙奇、孙兆、陈检为知医儒臣,秦宗古、朱有章为翰林医官。在10位校正医书官中,林亿、高保衡、孙奇参校医籍时间最长,参校医籍最多。儒臣在北宋医书编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4.校正医书局的主要成就12年间,校正医书局全面系统整理了《嘉佑补注本草》、《本草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备急千金要方》、《金匮要略方》、《千金翼方》、《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脉经》、《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方》等11部医籍,使这些医籍结束了手工传抄的历史,并成为宋之后的定型化版本,直至今天;此外,还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医籍校勘原则、方法和程式,为后世医籍校勘树立了典范。5.对校正医书局的不同评价古今中外学者对校正医书局所取得的成就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也有一些学者对校正医书局的校书方式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对校正医书局的评价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客观、公正。6.主要结论(1)校正医书局的产生并非偶然,它是北宋前期政治、经济、科技、文教、医学等因素综合发展的产物。其中,与仁宗朝校书重心的转移有极大的关系。(2)校正医书局的设立与韩琦的建议有着直接的关系;校正医书官在自己家里校书,不在校正医书局办公;校正医书机构之名称当为“校正医书所”而非“校正医书局”。(3)在校正医书局成员中,提举一职负责组织、协调及详定工作;儒臣在北宋医书校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医官之外,参校者均在书序后署名。(4)校正医书局原计划整理8部医书,最终编校了11部;其中《灵枢》、《太素》、《广济》三书,目前未见校刊记载;《本草图经》、《千金翼方》、“仲景三书”及《脉经》等6部医籍,未在原计划中,后纳入校正范围。(5)校正医书局这种以儒臣、医官等不同专业背景成员相结合的校书组织和校书模式,在当今中医古籍整理中值得学习和借鉴。
刘启林[5](1989)在《论苏颂的性格与政治态度》文中指出 一九八八年是北宋着名天文学家苏颂首创水运仪象台九百周年。九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天文史所、医学史所、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及吉林大学古籍所在苏颂的故里福建省同安县联合召开了纪念苏颂学术讨论会,为研究这位在国内尚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科学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安春平[6](2004)在《文本开放时代的医学嬗变 ——宋代医学与社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宋代社会文化发达,印刷术广泛应用带来了图书事业的大发展,科举制度的成熟推动了教育的普及,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宋代成为一个医学文本开放的时代,表现为医书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医书的着述者增多、对古医籍的阐释和研究增多,这些成为影响中国古代医学在宋代发生嬗变的重要因素。 家传和师授一直是中医学传承方式的主体,但在秦汉时期,由于不同医学派别的存在,医学的传承是以门派授受的方式进行的,此后,门派授受相对衰落,习医渠道逐步拓广。至宋时,由于官方医学教育的发展,医生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医书的增多,医学向着重视读书和理论的方向发展。 宋代以前,由于医学仅仅是方技之流,而与社会大传统有一定的距离,宋代以后,由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政府和士绅的推动,正统的医学学术成为大传统的一部分,由此对医学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华佗与张仲景都是汉末名医,且华佗的医名更着,而宋代以后,张仲景成为医圣而华佗的学说则几乎失传,这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儒士加入医学队伍,医学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研究更为自觉,日益兴盛的理论研究带来对经典的再评价以及重构圣人谱系所导致的。 医学发生嬗变最重要者是经验医学的转向,这表现为:理论系统的最终确立,因理论趋同导致的医学分科发展的渐趋停滞、界限模糊及药物学模式的固化。
贾晓莉[7](2014)在《苏颂散文研究》文中指出历年来对苏颂的研究往往集中于其政治思想、科学技术、文献价值、诗歌等方面,而其散文保存相对完整,数量蔚为可观,文体多样,内容丰富,却在学术界鲜少被提及。为了弥补这一缺失和遗憾,因此本文欲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对苏颂散文进行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期对苏颂散文价值有全面、客观的评价。引言部分是目前学界苏颂文学研究的状况,简要介绍苏颂散文价值,以及笔者的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论文的核心内容分四方面。首先探析其家世、生平、及主要交游对苏颂政治倾向及散文创作影响。考察其散文着录情况,探讨其散文价值。其次讨论苏颂的政论文,分析其在新旧党争此起彼伏的环境中的政治原则,重点从后世对其评价分歧较大的事件着手,考察苏颂在庆历新政、熙宁变法、元丰改制、元佑更化等重要历史事件中的身份和立场,以及独免党祸的原因。再次是文学色彩比较强的碑志、记、书、序文体的类析。论述核心是碑志文的史传特色,记体文的文学特色,书序文的文学观念。第四部分是对苏颂散文宏观和微观的总体把握,分析其理性务实、清丽雄赡的散文风格,并沈括散文之比较,以求客观而真实地解读苏颂散文。
蔡景峰[8](1992)在《论苏颂的医学思想和方法的特点》文中研究说明苏颂作为北宋的一位政治家、科学家,在其从政的初期,由于受命参加校正医书的工作,接触到医学,并在封建道德的影响下,抱定拯救百姓免于疾疫之苦的决心,从事了一个阶段的医药事业的工作,着成了《图经本草》,因此,苏颂堪称一位医学家。他的医学思想与方法具有该通、实用、创新、求实和辩证的特点,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启迪作用。
王密密[9](2013)在《苏颂人格及其诗歌研究》文中认为苏颂是北宋着名的政治家、科学家和文学家,他的成就涵盖医学、天文、历法、史学以及文学等诸多领域,对宋代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迄今为止,学界对苏颂的关注和研究主要集中在科学贡献方面,有关他诗歌创作的研究成果却并不多见。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本文采用文史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苏颂别具一格的人格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诗歌艺术特点。本文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部分,概述苏颂的仕宦理念以及与新、旧党人之间的交往;并通过对苏颂的忠君思想的深入解读,探析他免于“元祜”党祸的深层原因。第二部分,阐释苏颂诗歌中“孤洁于世”与“恬淡自然”的主题取向,并分析其与人格品质表里相关的密切联系。第三部分,全面论述苏颂诗歌在语言、体式等方面所呈现的显着特点,以及理性务实的诗作风格。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对苏颂仕宦人格及政治取向的理解,初步超越了前人有关北宋政治人物例属“朋党”的观念制约,所有认识均建立在史料考察与辩证分析的基础上。至于苏颂不同时流的诗歌艺术特点,也只能从《苏魏公文集》中寻求深入细致的解读。除此而外,别无它途。
熊浒林[10](2008)在《宋代医学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宋代是我国古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医学到了全面发展。宋代医学教育在中国古代医学教育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官方医学教育和民间教育取得了重要成就,也出现了一些发展变化。同时,这时的医学教育对后世医学教育的发展也有着深远影响。在官方医学教育方面,宋代吸收了前代的重要经验,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创新。校正医书局的成立,校正出版了一大批重要的医学典籍;医学教育机构太医局教育功能的完善,中央“医学”地位的提高等,体现了宋代医学教育的极高成就,也对后世医学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官方医学教育的发展,医学地位的提高,促进了民间医学教育的发展。个人方书的流行,民间医家个人热衷医方书籍的研究和出版;儒医开始成为一种社会角色也是宋代医学的一大特点;有的理学家也成为民间医学教育队伍中的一员,书院教育教育中出现理学家的医学教育实践。由于官方医学教育的发展,医生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医书的增多,医学教育向着重视医书和医学理论的方向有所发展。宋代政府重视医学发展,一直致力提高医学教育水平,并取得了巨大成就。通过对宋代医学教育论述和分析,描述当时医学教育的特征,有利于把握官方和民间医学教育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医学整体的发展面貌。
二、论苏颂的医学思想和方法的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苏颂的医学思想和方法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北宋新旧党争视角下的苏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所用材料 |
第一章 苏颂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家世 |
第一节 苏颂所处的时代背景 |
第二节 苏颂的家世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北宋晚期的党争及其对苏颂仕途的影响 |
第一节 北宋晚期的党争 |
第二节 党争对苏颂仕途的影响 |
第三节 绘像景灵宫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苏颂的关系网 |
第一节 从苏颂《苏魏公文集》墓志碑铭看苏颂与新旧党人交往 |
第二节 苏颂交往的其他新旧党人 |
第三节 苏颂与新党领袖王安石的关系 |
第四节 苏颂与新旧党人联姻 |
第五节 苏颂与佛僧的交往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从《苏魏公文集·奏议》看苏颂的政治姿态 |
第一节 苏颂的奏议内容 |
第二节 《苏魏公文集·奏议》的特点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魏公谭训》证误二则 |
附录二 《宋史》证误二则 |
(2)王安石同年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四)创新之处 |
一、相为兄弟:北宋中期进士同年关系的发展 |
(一)北宋中期进士同年关系发展的原因 |
1.科举取士人数增多 |
2.政府重视进士期集 |
(二)北宋中期进士同年关系发展的表现 |
1.同年荐举普遍 |
2.同年回避消失 |
3.同年互助加强 |
4.同年集会广泛 |
5.同年联姻盛行 |
二、风云际会:贤才辈出的庆历二年进士榜 |
(一)庆历二年科考的时代背景及科场概况 |
1.庆历二年科考时代背景 |
2.庆历二年科场概况 |
(二)庆历二年榜进士人数、籍贯、出身及仕进论析 |
1.庆历二年榜进士考证 |
2.庆历二年榜进士籍贯分析 |
3.庆历二年榜进士出身及任官情况 |
三、谊切苔岑:熙宁变法前王安石与同年的交往 |
(一)王安石的同年观念 |
1.重视父亲同年关系 |
2.珍视自己的同年关系 |
(二)王安石初入仕途时期与同年的交往(1042—1054) |
(三)王安石入京为官时期与同年的交往(1054—1063) |
1.王安石与吕公着 |
2.王安石与韩绛、韩缜兄弟 |
3.王安石与其他同年 |
(四)王安石居丧讲学时期与同年的交往(1064—1068) |
四、变法为重:熙宁变法时期王安石与同年的交往 |
(一)援引同年:变法初期的人事安排 |
1.领导变法的人事变动 |
2.台谏人员的安排 |
(二)共图变革:王安石与同年韩绛、王珪等人的协力合作 |
1.王安石与韩绛 |
2.王安石与王珪 |
(三)事与愿违:王安石与同年吕公着、陈襄等人的分道扬镳 |
1.王安石与吕公着 |
2.王安石与陈襄 |
(四)市易先声:基于同年沈起、韩缜的关键调查 |
(五)熙宁变法时的王安石与其他同年 |
1.王安石与苏颂 |
2.王安石与陈荐 |
五、旧故怅然:王安石晚年的同年情结 |
(一)历久弥新:王安石与陈绎的同年情谊 |
(二)感旧之哀:王安石与马仲甫、吕公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
(3)北宋中后期宰相苏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3 论文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厚积薄发——为相前的苏颂 |
2.1 影响苏颂政治态度的政治事件 |
2.2 影响苏颂仕途的代表人物 |
2.3 苏颂的政绩与能力 |
3 仕途巅峰——宰相苏颂 |
3.1 苏颂任宰相始末 |
3.2 苏颂任宰相的原因 |
3.3 宰相苏颂对政局的影响 |
4 激流勇退——致仕宰相苏颂 |
4.1 苏颂在“绍圣绍述”中全身而退的原因 |
4.2 苏颂致仕后的政治态度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4)北宋校正医书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图表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前言 |
1. 校正医书局的成立背景 |
1.1 社会背景 |
1.1.1 政治概况 |
1.1.2 经济简况 |
1.1.3 科技情况 |
1.1.4 文教状况 |
1.2 医学背景 |
1.2.1 宋之前医籍整理简况 |
1.2.2 宋初医籍整理状况 |
1.2.3 北宋医学教育考试概况 |
1.3 小结 |
2. 校正医书局的前后过程 |
2.1 原因概述 |
2.2 过程梳理 |
2.3 流程考述 |
2.4 名称考究 |
2.5 费用探讨 |
2.6 隶属分析 |
2.7 小结 |
3. 校正医书局的组成成员 |
3.1 提举校正医书局 |
3.1.1 韩琦 |
3.1.2 范镇 |
3.1.3 钱象先 |
3.2 校正医书官 |
3.2.1 掌禹锡 |
3.2.2 林亿 |
3.2.3 张洞 |
3.2.4 苏颂 |
3.2.5 高保衡 |
3.2.6 孙奇、孙兆 |
3.2.7 陈检 |
3.2.8 秦宗古 朱有章 |
3.3 小结 |
4. 校正医书局的主要成就 |
4.1 编校医籍的成就 |
4.1.1 《嘉佑补注本草》 |
4.1.2 《本草图经》 |
4.1.3 《伤寒论》 |
4.1.4 《金匮玉函经》 |
4.1.5 《备急千金要方》 |
4.1.6 《金匮要略方论》 |
4.1.7 《千金翼方》 |
4.1.8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
4.1.9 《脉经》 |
4.1.10 《黄帝针灸甲乙经》 |
4.1.11 《外台秘要方》 |
4.2 编校医籍的原则、方法及特点 |
4.2.1 校勘依据 |
4.2.2 校勘方法 |
4.2.3 校勘内容 |
4.2.4 校记书写 |
4.2.5 校勘凡例 |
4.2.6 序录撰写 |
4.2.7 儒臣校书 |
4.3 小结 |
5. 对校正医书局的不同评价 |
5.1 对校正医书局的赞赏 |
5.2 对校正医书局的批评 |
6. 主要结论 |
7. 参考书目及文献 |
8. 致谢 |
9. 个人简历 |
10. 附录 |
10.1 校正医书局所校医籍序、后序、奏敕或进呈汇总 |
10.1.1 《补注本草奏敕》、《嘉佑补注总叙》、《补注神农本草总序》、《本草后序》 |
10.1.2 《图经本草奏敕》、《本草图经序》 |
10.1.3 《伤寒论序》 |
10.1.4 《校正金匮玉函经疏》 |
10.1.5 《金匮要略方论序》 |
10.1.6 《新校备急千金要方序》、《后序》、《校定备急千金要方序》、《后序》 |
10.1.7 《校正千金翼方表》 |
10.1.8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
10.1.9 校定《脉经》进呈割子 |
10.1.10 《新校正黄帝针灸甲乙经序》 |
10.1.11 《校正唐王焘先生外台秘要方序》、《外台秘要》卷末“内降札子” |
10.2 校正医书局所校医籍注文统计 |
10.2.1 《嘉佑补注本草》注文统计 |
10.2.2 《伤寒论》注文统计 |
10.2.3 《金匮玉函经》注文统计 |
10.2.4 《金匮要略方论》注文统计 |
10.2.5 《备急千金要方》注文统计 |
10.2.6 《千金翼方》注文统计 |
10.2.7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注文统计 |
10.2.8 《脉经》注文统计 |
10.2.9 《黄帝针灸甲乙经》注文统计 |
10.2.10 《外台秘要方》注文统计 |
10.3 《金匮要略方论》附方统计 |
(5)论苏颂的性格与政治态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苏颂的性格特征 |
二、苏颂的“中庸之道” |
三、苏颂的政治态度 |
(6)文本开放时代的医学嬗变 ——宋代医学与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言 |
第一章 文本开放的时代 |
一、 物质条件--图书的准备 |
(一) 宋以前图书的匮乏 |
(二) 宋代图书事业的大发展 |
二、 教育的普及 |
(一) 科举的推动作用 |
(二) 学校教育的发展 |
三、 文本的开放 |
第二章 医学传承方式的变迁 |
一、 从属于王官之学的医学 |
二、 早期的师徒相传--门派授受 |
三、 门派授受之学的衰落 |
四、 学校教育与读书之学 |
五、 转变后的影响 |
第三章 纳入大传统的医学 |
一、 趋向大传统的医学 |
二、 与小传统的分离 |
(一) 宋代的巫术活动 |
(二) 宋代的禁巫和普及医学知识的活动 |
(三) 意义与影响 |
第四章 晚成的圣人--张仲景的命运 |
一、 宋以前的伤寒学术 |
(一) 《伤寒论》简述 |
(二) 魏晋隋唐时期的其他伤寒学家 |
二、 宋代的《伤寒论》研究 |
三、 构建医学圣人谱系 |
(一) 宋代儒学的道统 |
(二) 华佗与张仲景 |
第五章 经验医学的转折 |
一、 理论系统的最终确立 |
二、 医学分科的模糊化 |
三、 药物学模式的固化 |
(一) 药物的商品化 |
(二) 药性研究的兴盛与本草学重心的转移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苏颂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苏颂生平及交游 |
第一节 苏颂生平 |
一 “七世仕本朝”的官宦诗礼世家 |
二 仕途经历 |
第二节 苏颂交游 |
一 名师栽培 |
二 文坛名流交厚 |
三 史家好友 |
第三节 苏颂散文着录情况 |
第二章 苏颂政论散文研究 |
第一节 苏颂政论文中对熙宁变法的真实态度 |
一 关于青苗法 |
二 李定事件 |
第二节 苏颂政论文与“务在奉行故事”评价的矛盾 |
一 改进法制,说明其并不墨守成规 |
二 “弭兵息民”的外交政策 |
第三章 苏颂碑志记书序散文研究 |
第一节 苏颂碑志文的史传特色 |
一 “摭实叙事”的创作原则 |
二 叙述简略而条理明晰 |
三 语言质朴凝练 |
第二节 文学色彩浓厚的记体文 |
第三节 书、序文体文学思想探微 |
第四章 苏颂散文风格 |
第一节 理性务实的创作态度 |
第二节 清丽雄赡的一面 |
一 苏颂散文之“清丽” |
二 苏颂散文“雄赡”表现 |
第三节 苏颂沈括散文之比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苏颂姻亲 |
附录2:苏氏于宋进士及第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学成果 |
致谢 |
(9)苏颂人格及其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苏颂的人格特点及仕宦理念 |
第一节 超越“朋党”境界的独特人生 |
一、险象环生的宦途经历 |
二、与新、旧党人的真诚交往 |
第二节 中正和合的忠君思想 |
第三节 独免党祸的历史遗案 |
第二章 苏颂诗歌的主题取向 |
第一节 无偏无党与孤洁于世 |
第二节 中正和合与恬淡自然 |
第三章 苏颂诗歌的艺术风格 |
第一节 理性务实的创作理念 |
第二节 博赡清新的优雅诗境 |
第三节 富于思辨的时空观 |
第四节 平易流畅的体式与语言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宋代医学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中国古代医学教育的辉煌 |
二、承前启后的宋代医学教育 |
三、关于宋代医学教育的研究现状 |
四、本文的基本思路和结构 |
第一章 宋代医学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 |
一、政治与经济背景 |
二、科技与文化背景 |
三、隋唐医学发展及教育的累积和继承 |
第二章 宋代的官方医学教育 |
一、校正医书局 |
二、“太医局”的医学教育 |
三、国子监中的医学教育 |
第三章 宋代的民间医学教育 |
一、民间医学教育的形式和特点 |
二、民间医学教育的渐变 |
三、理学家的书院医学教育实践 |
第四章 宋代医学教育的分析与思考 |
一、宋代官方医学教育观及特点 |
二、宋代官方与民间医学教育的互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论苏颂的医学思想和方法的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北宋新旧党争视角下的苏颂研究[D]. 汤迎迎.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2]王安石同年关系研究[D]. 闫国防. 河南大学, 2019(01)
- [3]北宋中后期宰相苏颂研究[D]. 刘旭. 重庆师范大学, 2019(08)
- [4]北宋校正医书局研究[D]. 孟永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5]论苏颂的性格与政治态度[J]. 刘启林. 汕头大学学报, 1989(03)
- [6]文本开放时代的医学嬗变 ——宋代医学与社会研究[D]. 安春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4(04)
- [7]苏颂散文研究[D]. 贾晓莉. 西北大学, 2014(09)
- [8]论苏颂的医学思想和方法的特点[J]. 蔡景峰.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2(04)
- [9]苏颂人格及其诗歌研究[D]. 王密密. 杭州师范大学, 2013(07)
- [10]宋代医学教育研究[D]. 熊浒林. 浙江大学, 2008(09)
标签:宋朝;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庆历新政; 政治背景; 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