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复习动量与动能的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余克梅[1](2020)在《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以“动量守恒定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有时掌握的是碎片化的知识。而高三物理复习中知识点数量多、联系强,要提高复习效率,就要解决碎片化问题。单元教学设计,围绕少数核心概念展开,强调教学内容的整合,对于梳理碎片化知识、促进教学整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思维导图围绕关键词展开,能够展现众多复杂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单元设计的内涵不谋而合。《动量守恒定律》这一章节的习题常常结合力与运动等知识,综合性较高、难度较大。因此,本文以《动量守恒定律》这一章节为例,研究如何将思维导图运用于高三物理复习中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读与整理,基于“ADDLE”模型确定了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的流程图,并探究了思维导图与单元复习整合的教学策略。然后以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这一章节的内容为例,用思维导图梳理出了核心概念,围绕核心概念进行了单元复习的教学设计并实践。在实践过程中,选择了某重点高中的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对照班和实验班。在实验班采用了单元复习教学,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建构、将解题的思维过程外显出来,对照班采用传统的复习教学。实践后,结合单元检测卷、态度调查问卷以及对师生的访谈等方面对研究效果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了本文的结论。本文的结论有以下三点内容:1、学生通过绘制概念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建构概念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碎片化问题;2、通过思维导图确定解题步骤,学生能在解题过程中,更快地明确解题方向,提高复习效率。3、将思维导图应用在高三物理单元复习中,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基于以上结论,本文针对教师的复习课教学提出了教学建议:1、要从整体出发,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发散学生的科学思维。2、对于课堂练习的选择,应该根据教学重难点,进行归类整理。
郑荣炜[2](2017)在《高三物理复习课中模型教学法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学物理科学模型包含着深刻的物理知识与物理方法,也蕴含着深厚的物理教育与教学价值,培养物理模型的建构与分析等能力对中学生提高科学素养起到促进作用。高中物理学习阶段涉及到理想化模型的方法与很多类型的物理模型,尤其在高三物理复习的过程中,物理问题与习题涵盖着较多物理问题模型,这些问题模型以反映特定问题为核心并且特征鲜明,常常结合情境出现在高考试题之中。然而由于高三物理复习中物理问题模型显化教育及渗透意识的不足,学生常常表现出复习效率低,"一做题就会错"的现象,并总是以"题海战术"来进行训练。因此鉴于上述特点,为了提高高三学生物理复习效率,提高学生建模、分析等的能力,本文以国内外物理模型教学法为依据,基于对高中阶段物理问题模型的探讨与分析,提出了"知识分类-习题分类-模型分类-课堂教学设计"的物理模型教学设计,并将"建构模型-分析模型-拓展模型-应用模型"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贯穿于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为了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上述提出的模型教学法设计模式,本研究着重设计了三篇教学案例,并采取实验法与访谈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模型教学法在阶段性复习过程中,能够从总体上提高高三物理学生的成绩、基本模型与拓展模型的掌握能力以及复习效率。
王晓琛[3](2013)在《基于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教学是指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播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活动。这不仅对学生的“学”有一定的要求,还对教师的“教”有更高的要求。人类的学习是在同其他人的交往中发生的,是通过语言中介作用自觉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最适合这个“语言中介”角色的就是“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也对教师提出了3点要求,精心创设物理情景、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重视培养科学探究意识。由此可见问题情景、提出问题、问题探究的“基于问题为中心的物理课堂”的重要性。自从基于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思想正式引入我国,已经得到相当的重视。以物理学科为例,相关的问题教学研究都可查阅到很多的文献资料。但无论是理论性较强的学位论文研究,还是实践性较强的期刊文章研究,或侧重于文献研究,或侧重于实验研究,很少看到相关的课堂教学设计,或课堂模式设计。在高中实习期间,也发现这种教学思想已经被较多的一线物理教师所采用,但仅仅是将“问题”一定程度上的代替传统的“满堂灌”,而不是将“问题”作为整堂课的“中心”。这样的高中物理课堂并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基于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本论文对“基于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做了以下研究工作:先从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入手,针对前人对于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模式设计方面的缺陷,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并辅以相关的调查研究,以发现当前一线物理教师对于PBL的现状及需求,通过平时对实际高中物理课堂的观察,将其分为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实验课、试卷讲评课这5种高中物理常见课型,进行“问题化”的分别完善,最终给出自己基于问题为中心的不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和相对应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基于问题为中心的物理课堂实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振伟[4](2019)在《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2001年至今,关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在不断地进行中,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最近提出的“核心素养”,教育的目标在不断地细化。“物理核心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分支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明确了在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当前的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极大地培养使用者的模型建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都与物理核心素养的要求不谋而合。在本研究中,针对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运用思维导图这一学习工具,结合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探究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在弄清如何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之前,首先要明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可以了解当前国内外对于思维导图以及核心素养研究现状,这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在本研究中,还涉及到了核心素养、物理核心素养、思维导图等相关概念以及脑科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概念以及理论的指导,可以使研究更加准确。为了了解当前高中学生对于思维导图以及核心素养了解情况,笔者利用教育实习的机会,深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前线,了解当前物理课堂教学现状,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个别交流,分析问卷,得出在当前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所了解到的当前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提出一定的教学策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此外,笔者将选取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典型知识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在概念课、实验课、复习课等课型中加以体现,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进一步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研究的最后,笔者对本论文的研究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完善论文的研究工作。
杨婷[5](2017)在《新高考下中学物理动量部分知识点分析及相关试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高中物理教学和考试体系趋于稳定,一般不会有大的改动,老师教学和学生备考模式也都模式化。然而《2017年全国卷物理考试大纲》将原本选修部分的动量和原子物理部分(选修3-5)列为高考必考内容对考生和老师都有相当大的冲击。教师和考生都应积极调成备考方向和思路来应对考纲的变化。本文首先系统的回顾了动量部分的相关知识,从不同时期,不同版本教材的横纵向对比中得出该部分知识的历史演变进程,并对相关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了梳理,为动量相关知识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然后针对考纲改革后动量要求的拔高结合自己对该部分相关知识的研究进行总结,对将动量作为选修内容到作为必修的重要性和与之前压轴题力学部分出题的局限性作出对比,预测出题趋势和难度。对动量该部分知识每一种题型都给出多种解法,并针对高考,自招和物理竞赛进行了例题分析和题型改编。最后对易错题型和常用解题思路进行了归纳总结并给出了普适性的解题步骤和方法。本文在考纲变化动量相关知识高考地位拔高的前提下,对动量相关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归纳总结和分析,对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相关习题分别总结了七种和四种分类方式,归纳了六种思维方式,对习题的一题多变及改编进行了介绍。相信对今后的教学和备考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逄艳玲[6](2020)在《高三学生物理模型建构能力的现状研究》文中认为学生的物理学科能力一般分为学习理解能力、应用实践能力和迁移创新能力。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是学生物理学科能力的最高层次,物理模型建构能力是指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能从物理问题中找出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各个要素构建物理模型描述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2020年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开局之年,在新课标、新高考的政策下,学生的物理模型建构能力的发展状况如何,存在怎样的问题,以及面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都需要对学生的能力现状进行调查。本文针对高三学生物理模型建构能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首先,全面阐述了调查的背景、目的、意义,并针对整个调查做出相应规划;通过对调查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厘清物理模型、物理模型建构过程以及物理模型能力评价指标等发展演变历程,并对不同学者提出的问题以及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综述;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此调查中评价指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对于物理学习态度、解题习惯、听课习惯以及学生的物理模型认知水平,并利用学生模型自评表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自我模型学习的评价倾向;通过习题和原始物理问题全方面了解学生各个能力培养的现状,将采集数据按不同班级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整个调查结果进行成因分析和总结,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教学实践建议;最后,分析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的方式并对未来的调查研究做出展望。调查问卷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动力影响学习建模能力的水平,学生对待物理学习方法偏向于记忆,大部分学生认为物理模型是对物理现象或者物理问题的一种简化,同时也是一种物理学习的方法;通过学生物理模型自评表了解到基础班和提高班学生整体上认为自己对于基本物理的模型的掌握情况是较好的,基本上达到了认识并能够应用的程度,但整体上提高班的自评得分要高于基础班。并且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成正相关,学习成绩较好的班级对于基础物理模型的认识更加深刻;在习题与原始物理问题测试卷中发现学生在两种情境下的物理建模能力水平不同,提高班在习题情境中不同组别建模能力水平较高且差别不大,而在原始物理问题情景中不同组别建模能力差别较大;基础班在习题情境中不同组别建模能力差别较大,原始物理中不同组别水平较低且差别不大。研究表明有确定的知识运用范围时学生表现出的建模能力水平是较高的,原始物理问题更能反映学生在建模过程中对于问题情境分析与物理表征的能力;利用课堂观察及调查数据分析出学生现阶段物理模型建构能力现状主要是由学生因素、教师因素、与任务变量三种因素造成的,针对成因,提出物理建模教学应采取思维可视、“问题串”逼近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水平。
张鹏[7](2020)在《基于SOLO理论的我国高考物理试题能力结构演变研究》文中认为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这标志着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新一轮招考旨在加强学生的协作、交往、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任何新模式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必然是在旧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了,高考试题作为考查学生的重要工具,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对高考物理试卷进行系统的梳理,期望能够从研究中找到高考物理试题能力结构的特点,从而为高中教师授课与学生备考提供帮助。本文以1978至2019年的物理高考试卷,从中选取全国卷I(新课标)作为样本,以高考改革过程中发生的标志性事件为节点,将这41年的时间划分为6个阶段,运用SOLO分类理论进行试题能力结构的归纳研究。SOLO分类理论是彼格斯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等级划分的形式表示出来,以此来评价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依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案所表现出来的结构复杂程度和层次的变化特点,来判断学生处于哪一个思维层次。彼格斯教授在创设SOLO理论时,是让被试学生回答开放性试题,通过学生对开放性试题的回答类型结构,从质的方面确定学生现阶段达到的思维水平。按照SOLO分类理论的思路,我们可以分析解答一道物理试题所涉及的各种因素(知识点),假设学生能正确回答试题,其所需要的最少的知识储备和最基本的思维操作,从而确定高考物理试题所考查的能力结构。于是笔者根据SOLO分类理论和试题实际情况,也将试题能力结构分为五个层次。在统计了历年试卷具体试题的能力层次后,按照不同阶段进行纵向比较研究,并将每一阶段试题能力结构数据用折线图呈现出来,从折线图中寻找规律,为让研究结果能有效落实到教与学,文章统计了每一道试题的知识主题和主要考查内容。在进行了各阶段试题能力结构的演变研究后,得出以下结论:1.各阶段试题的能力结构侧重点各不相同;2.可依据SOLO分类理论调控试题对思维能力的要求;3.试题能力结构具有可预测性。根据研究结论,结合具体物理试题,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出了明确考试要点、运用变异理论、强调具身认知、善用数学知识、形象抽象概念、正视演示实验六条建议。
范嘉赛[8](2018)在《“结构方法”在高三物理复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高考必考部分为例》文中提出在近几年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到了高三总复习阶段,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时还普遍存在困难,其主要表现是乱套公式,对知识体系的理解欠缺。为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尝试运用“结构方法”在高三物理复习中进行实践研究。本论文在收集、研究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之后,对“结构方法”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同时对物理高考的内容与学生学习的特点作了概述,认识并理清了物理复习课的教学模式、思路和方法。通过物理试题(一)了解大同市浑源县第五中学校高三年级两个平行班学生求解物理问题的水平,确定实验班,首先实施了关于解一般物理习题的基础知识课教学;在认知“结构方法”对物理复习课功能的条件下,实验设计了一系列高三物理基础知识复习课的教学案例,并在实验班进行教学实验研究,观察两班学生的课堂表现。结合学生的课堂反应、运用SPSS17.0软件统计处理物理试题(一)和物理试题(二)及问卷调查得出的结果、访谈记录获得如下初步实验结论:运用“结构方法”进行复习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两班测试成绩的显着区别,有力说明了在高三运用“结构方法”复习,有助于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陈梦馨[9](2019)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21世纪的中学生需要具备更强的能力来适应时代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2017年教育部最新推出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中强调,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然而,从本世纪初我国推行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立德树人”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和规律作为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但因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目前的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方式仍倡导以知识本位为原则,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形式,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主角,力求课堂中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弄清”物理概念、规律的内容和涵义的现象。针对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笔者认为如今的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亟需寻找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概念和规律的来源、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使他们顺理成章地形成并熟练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一系列“任务”的驱动下开展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方法,将传统的再现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与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由此,笔者认为开展如何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方面的研究,是一个有价值和实际意义的课题。本文在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分析国内外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简述了本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在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特点和分类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后,对教学任务的定义和分类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界定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念,并扼要介绍了对本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动机理论。为了了解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的现状,笔者自编了学生和教师问卷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从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角度归纳出现阶段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汇总高中物理教师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看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密切联系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和实际,探索出了一系列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在校外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根据本研究提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的具体方法和途径,笔者设计了部分教学案例,并进行了教学实践。提供了两节物理概念和规律课的教学实例,为高中一线物理教师更好地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的最后,笔者对本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反思了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杜应银[10](2018)在《培养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践研究表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高低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能力存在很大关联,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一个新方向。为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改善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本文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探寻中学生在物理学科中元认知的构成层次与思维过程,在重庆市第11中学高2019级的学生中选定适当的班级,对相关学生进行物理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设计相关的教学策略,以期通过本次的教学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元认知能力,引导学生真正的了解自己物理学习的能力与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学会学习。本文对高2019级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主要分五个步骤进行,即学习并研究元认知理论知识,理解“物理元认知”的确切含义;根据物理元认知的具体内容编制测量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调查问卷,对学生的物理元认知能力进行调查和分析,为实践研究的进行提供依据;根据对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教学生活,制定培养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教学策略与措施;在选定的实验班学生的日常物理教学中施行所制定的物理元认知能力培养的相关教学策略与措施,并进行相应的观察和相关反馈信息的收集;根据实验班的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元认知能力培养情况调查等分析对于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培养的实践结果与不足。第一步(第一、二两章):学习国内外学者对元认知理论及研究内容,理解元认知理论的相关内容,对元认知的概念和思维过程做出界定;通过元认知理论与中学生物理学习生活的结合对物理元认知做出界定;根据元认知理论的静态知识体系细化物理元认知构建物理元认知静态构成层次;结合学生的物理学习活动分析并构建学生进行元认知活动的心理活动过程。第二步(第三章):编制物理元认知能力调查问卷,进行教学实践前的“元”能力调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物理元认知的静态构成和动态行为表现、学生学习各个环节、学生在各学习环节的情感体验、理想做法等,编制相应的调查问卷,并对相关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当前实际物理学习情况、元认知能力以及学生需要帮助的意愿。第三步(第四章):根据对相关班级内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调查情况,结合学生实际的物理学习生活与内容,分析培养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方向,并制定相关教学策略与具体教学措施。第四步(第五章):根据制定的相关教学策略与实施方法,在实验班学生中实施培养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相关教学策略与措施,培养相关学生的物理元认知能力。第五步(第六章):观察学生物理学习情况,调查学生在相关培养后的物理元认知能力,总结本次教学实践研究的结论。在一段时间的培养后,及时的观察和记录学生的物理学习生活,对学生的物理学习表现情况做出相应的分析。并设计相关的“物理元认知能力培养情况反馈表”调查学生总体的物理元认知能力与学习情况,对实践研究的结果做出总结与思考,为研究的后续进行提供依据。
二、浅谈复习动量与动能的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复习动量与动能的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以“动量守恒定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教学中的问题 |
二、课程改革的需求 |
三、思维导图的作用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实践指导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调查法 |
二、实验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动态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第二节 思维导图的研究动态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第三节 思维导图与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的研究动态 |
一、思维导图与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动态 |
二、思维导图与复习课的研究动态 |
第四节 研究评述 |
第三章 思维导图与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的整合设计 |
第一节 整合依据 |
一、单元复习的特点 |
二、高中生的特点 |
三、思维导图的优势 |
第二节 单元复习的教学流程图 |
第三节 教学设计步骤 |
一、理论基础 |
二、教学设计步骤 |
第四节 整合策略 |
一、用思维导图梳理核心概念 |
二、用思维导图编制教学流程图 |
三、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复习 |
第五节 单元复习的教学策略 |
一、设计问题串 |
二、创设情景 |
三、引入物理学史 |
四、整体规划课堂练习题 |
第四章 基于思维导图的单元复习教学设计案例 |
第一节 《动量守恒定律》的整体分析 |
一、教学内容分析 |
二、核心概念提取 |
三、学生学情分析 |
第二节 《动量守恒定律》的整体设计 |
一、单元教学目标确定 |
二、设计单元学习计划 |
三、编制教学流程图 |
第三节 课时教学设计案例 |
一、明确主题核心概念 |
二、分析重要概念,构建思维导图的框架 |
三、解析重要概念,细化思维导图的分支 |
四、教学设计的思维导图 |
第五章 实践研究与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实践过程 |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
二、教学实施 |
第二节 效果分析 |
一、单元检测卷分析 |
二、问卷结果分析 |
三、学生访谈分析 |
四、教师访谈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学生应用思维导图能促进概念结构化 |
二、单元教学的方式能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
三、单元复习教学设计能够提升教学效果 |
第二节 教学建议 |
一、从整体出发,重视思维引导 |
二、选择典型例题,注重归纳整理 |
第三节 论文不足与展望 |
一、不足之处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学生物理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基础检测题 |
附录3: 课堂练习题目汇总 |
附录4: 动量定理专题的教学过程 |
附录5: 动量守恒定律专题的教学过程 |
附录6: 学生的月考成绩 |
附录7: 《动量守恒定律》单元检测卷 |
附录8: 学生检测卷成绩 |
附录9: 高三物理复习课使用思维导图态度问卷调查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2)高三物理复习课中模型教学法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2 研究概述 |
2.1 相关研究综述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3 理论基础 |
3.1 物理模型教学法理论 |
3.2 高三物理复习理论 |
3.3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3.4 生态化物理教学 |
4 高三物理复习课中模型教学的设计 |
4.1 模型教学的设计原则 |
4.2 模型教学的设计过程 |
4.3 模型教学的案例设计 |
5 高三物理复习课中模型教学的实践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对象 |
5.3 研究的方法 |
5.4 研究的实施 |
5.5 研究数据的分析与结果 |
5.6 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习题分类 |
附录2:测试卷 |
附录3:访谈提纲 |
附录4: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基于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课题的提出 |
1.1 国内外基于问题为中心的研究综述 |
1.1.1 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综述 |
1.1.2 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综述 |
1.1.3 相关文献综述 |
1.2 相关理论综述 |
1.2.1 相关的概念界定 |
1.2.2 理论基础 |
1.3 当前中学物理“基于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1 问题因问而问 |
1.3.2 问题脱离学生实际 |
1.3.3 问题的参与者单一 |
1.3.4 问题重结果轻过程 |
1.3.5 问题变成解决习题 |
1.4 课题提出的必要性 |
1.4.1 两种教学方式的比较 |
1.4.2 社会发展的需要 |
1.4.3 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
1.4.4 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与创新之处 |
1.5.1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 |
1.5.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2 基于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调查 |
2.1 调查设计 |
2.1.1 调查目标的确立 |
2.1.2 调查对象的选取 |
2.1.3 问题的设计 |
2.2 调查的实施 |
2.3 调查结果分析 |
2.3.1 对于本课题的了解概况 |
2.3.2 教师的教学习惯情况 |
2.3.3 学生对于课堂提问的反应情况 |
2.3.4 物理课堂的五种类型情况 |
2.3.5 开放性题目 |
2.3.6 补充说明 |
2.4 总结 |
2.5 问卷调查中的缺陷 |
2.5.1 任教年级不平均 |
2.5.2 课题展开在前,问卷调查在后 |
2.5.3 问卷设计较长,被试者答题不够认真 |
2.5.4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不确定 |
3 基于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
3.1 基于问题为中心的新授课 |
3.1.1 高中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 |
3.1.2 基于问题为中心的新授课教学设计 |
3.1.3 教学实践 |
3.1.4 教学反思 |
3.2 基于问题为中心的习题课 |
3.2.1 “问题串”的模式设计及案例 |
3.2.2 “问题串”的教学功能分析 |
3.2.3 “问题串”的设计体会 |
3.3 基于问题为中心的复习课 |
3.3.1 同课异构,常规复习课模式的分析 |
3.3.2 问题为主线的单元复习课设计——异构重组 |
3.3.3 设计体会 |
3.4 基于问题为中心的实验课 |
3.4.1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缺陷 |
3.4.2 基于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实验课教学设计 |
3.4.3 基于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实验课案例分析 |
3.5 基于问题为中心的试卷讲评课 |
3.5.1 基于问题为中心的试卷讲评课设计 |
3.5.2 基于问题为中心的试卷讲评课案例分析 |
4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基于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概念课教学设计案例:圆周运动 |
附录三 规律课教学设计案例: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
附录四 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实验统计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
1.1.2 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
1.1.3 教育实践中的发现 |
1.1.4 思维导图教学方法的启发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思维导图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思维导图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核心素养国外研究现状 |
1.2.4 核心素养国内研究现状 |
1.2.5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
1.2.6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研宄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1 理论方面 |
1.4.2 实践方面 |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素养 |
2.1.1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界定 |
2.2 思维导图概念的界定与绘制 |
2.2.1 思维导图的概念 |
2.2.2 思维导图的绘制 |
2.3 理论基础 |
2.3.1 脑科学理论 |
2.3.2 建构主义理论 |
2.3.3 信息加工理论 |
三、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教学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目的和内容 |
3.2 学生问卷调查 |
3.2.1 学生调查问卷的编制 |
3.2.2 学生调查问卷的信度检测 |
3.2.3 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
3.2.4 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3.2.5 调查结果与思考 |
3.3 教师访谈 |
3.3.1 访谈提纲 |
3.3.2 访谈内容整理 |
3.3.3 访谈总结 |
四、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
4.1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
4.1.1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
4.1.2 思维导图在概念教学中的优势 |
4.1.3 基于思维导图的物理概念课教学策略 |
4.2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规律教学 |
4.2.1 高中物理规律教学 |
4.2.2 思维导图在规律教学中的优势 |
4.2.3 基于思维导图的物理规律教学策略 |
4.3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
4.3.1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
4.3.2 思维导图在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
4.3.3 基于思维导图的物理实验教学策略 |
4.4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策略 |
4.4.1 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 |
4.4.2 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复习中的优势 |
4.4.3 基于思维导图的物理复习课教学策略 |
五、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
5.1 应用思维导图进行物理概念课教学设计案例 |
5.1.1 教学任务分析 |
5.1.2 教学设计 |
5.1.3 设计总结 |
5.2 应用思维导图进行物理实验课教学设计案例 |
5.2.1 教学任务分析 |
5.2.2 教学设计 |
5.2.3 设计总结 |
5.3 应用思维导图进行物理复习课教学设计案例 |
5.3.1 教学任务分析 |
5.3.2 教学设计 |
5.3.3 设计总结 |
六、总结与反思 |
6.1 对研究的总结 |
6.2 对研究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Ⅱ: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新高考下中学物理动量部分知识点分析及相关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动量相关内容的简述 |
1.2 新高考动量变动部分简述 |
1.3 动量相关内容教学研究的现状 |
1.4 动量相关内容教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本文内容安排 |
2 动量概念的发展与概念辨析 |
2.1 动量概念的发展 |
2.2 两个重要定理 |
2.2.1 动量定理 |
2.2.2 动量守恒定律 |
2.3 概念辨析 |
2.3.1 动量与动能 |
2.3.2 动量与冲量 |
3 动量相关知识的比较研究 |
3.1 新高考前后动量部分的比较研究 |
3.2 不同教材动量部分的比较研究 |
3.2.1 教材比较研究的理论依据 |
3.2.2 人教版历年物理教材动量部分的纵向比较研究 |
3.2.3 同一时期不同版本物理教材动量部分横向比较研究 |
3.2.4 中外物理教材动量部分横向比较研究 |
4 动量相关知识的教学分析与研究 |
4.1 动量计算中方法的教学方法 |
4.1.1 动量在新高考中的地位 |
4.1.2 动量研究的数学求解方法 |
4.1.3 动量相关习题的改编及原创 |
4.2 动量在自主招生中的运用 |
4.3 动量在物理竞赛中的应用 |
4.3.1 动量知识在物理学科竞赛中的地位 |
4.3.2 动量知识在物理竞赛中的应用 |
5 动量相关知识学法指导策略 |
5.1 思维方法指导 |
5.1.1 系统思维方法 |
5.1.2 数形结合思想 |
5.1.3 臻美思维方法 |
5.1.4 极端思维方法 |
5.1.5 类比思维方法 |
5.1.6 等效思维方法 |
5.2 习题归类指导 |
5.2.1 关于动量和动量定理的习题归类 |
5.2.2 关于动量守恒的习题归类 |
5.3 典型错例分析指导 |
5.3.1 动量、冲量概念理解及动量定理应用的典型错误 |
5.3.2 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中存在的典型错误 |
5.3.3 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理解和应用的通用求解方法 |
6 结论与思考 |
6.1 课题研究的结论 |
6.2 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高三学生物理模型建构能力的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调查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物理模型研究综述 |
一、模型 |
二、物理模型 |
第二节 物理建模研究综述 |
一、建模与物理建模 |
三、建模教学实践 |
第三节 物理建模能力研究综述 |
一、能力与物理建模能力 |
二、物理建模能力发展历程 |
三、建模能力评价工具研究 |
第四节 物理模型建构能力现状调查研究综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物理模型分类理论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访谈法 |
二、问卷法 |
三、观察法 |
第三节 物理模型建立方法理论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调查对象 |
第三节 调查研究工具 |
一、问卷设计 |
二、测试卷设计 |
三、学生建模能力测评指标 |
四、访谈提纲 |
第五章 模型现状调查数据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一、学生物理学习态度分析 |
二、学生对于模型本质的认识 |
三、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习惯调查 |
四、学生在物理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习惯自评 |
五、问卷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学生物理模型自评分析 |
第三节 习题情境中学生应用模型能力的分析研究 |
一、提高班学生口语报告分析 |
二、基础班学生口语报告分析 |
第四节 原始物理问题情境中学生模型建构能力的分析研究 |
一、提高班学生口语报告分析 |
二、基础班学生口语报告分析 |
第五节 两种情景下的对比分析 |
一、提高班数据分析 |
二、基础班数据分析 |
第六节 :教师课堂教学记录片段分析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第一节 调查结果与成因分析 |
一、调查结果 |
二、成因分析 |
第二节 教学实践建议 |
一、思维可视化促进建模教学 |
二、利用“问题串”逐渐逼近策略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一、问题与反思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专着 |
中文文献 |
英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件7 |
致谢 |
(7)基于SOLO理论的我国高考物理试题能力结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题研究背景 |
1.2 SOLO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论题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对研究对象的分类 |
1.4.1 高考命题模式探索阶段(1978-1982 年) |
1.4.2 高考命题改革实验阶段(1983-1987 年) |
1.4.3 高考命题模式调整阶段(1988-1998 年) |
1.4.4 高考科目全面改革阶段(1999-2006 年) |
1.4.5 深化高考科目改革阶段(2007-2013 年) |
1.4.6 新一轮高考改革阶段(2014 年至今)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统计分析法 |
1.5.3 归纳法 |
1.5.4 比较研究法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章 SOLO分类理论概述 |
2.1 简述SOLO分类理论 |
2.2 SOLO层次具体划分实例 |
2.2.1 前结构水平(P) |
2.2.2 单点结构水平(U)例题 |
2.2.3 多点结构水平(M)例题 |
2.2.4 关联结构水平(R)例题 |
2.2.5 抽象拓展结构(E)例题 |
第三章 高考物理试卷能力结构统计分析及比较 |
3.1 各阶段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
3.1.1 1978 -1982 年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
3.1.2 1983 -1987 年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
3.1.3 1988 -1998 年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
3.1.4 1999 -2006 年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
3.1.5 2007 -2013 年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
3.1.6 2014 -2019 年物理试题能力层次统计分析 |
3.2 各阶段物理试题能力结构演变研究 |
3.3 高考物理试题能力结构设置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对教学的几点建议 |
4.1 明确考试重点 |
4.2 运用变易理论 |
4.3 强调具身认知 |
4.4 善用数学知识 |
4.5 形象抽象概念 |
4.6 正视演示实验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8)“结构方法”在高三物理复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高考必考部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与目的 |
1.1.1 教学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1.3 研究的目的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的方法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知识可视化 |
1.3.2 课题界定 |
2 文献综述 |
2.1 复习课研究动态 |
2.1.1 高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模式 |
2.1.2 高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思路 |
2.1.3 高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方式 |
2.1.4 提高高中物理复习课有效性的方法 |
2.2 将“结构方法”应用于高三物理复习教学的理论依据 |
2.2.1 教的理论 |
2.2.2 学的理论 |
3 “结构方法”与高中物理复习教学 |
3.1 高中物理复习内容与学生学习特点 |
3.1.1 高中物理复习内容的特点 |
3.1.2 高中学生学习特点 |
3.2 “结构方法”在高中物理复习教学中的功能 |
3.2.1 对教师的作用 |
3.2.2 对学生的作用 |
4 教学实验研究 |
4.1 研究设计 |
4.1.1 实验研究假设 |
4.1.2 实验研究目的 |
4.1.3 实验研究方法 |
4.1.4 实验研究材料 |
4.1.5 实验研究思路 |
4.1.6 实验过程 |
4.2 高中物理复习教学中知识结构的设计 |
4.2.1 力学部分知识结构的设计 |
4.2.2 电磁学部分知识结构的设计 |
4.2.3 微观粒子初步知识部分知识结构的设计 |
4.3 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中“结构方法”教学设计 |
4.3.1 解决物理问题的模式与思路 |
4.3.2 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中“结构方法”教学设计 |
5 实验的测量与评价 |
5.1 实验前数据分析 |
5.1.1 前测试题结果分析 |
5.2 课堂观察分析 |
5.3 实验后数据分析 |
5.3.1 后测试题成绩分析 |
5.3.2 学生问卷分析 |
5.3.3 访谈结果分析 |
6 实验结论与反思 |
6.1 实验结论 |
6.2 不足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致谢 |
(9)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物理概念 |
2.1.2 物理规律 |
2.1.3 教学中的任务 |
2.1.4 任务驱动教学法 |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学习动机理论 |
3 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学生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3.1.1 学生调查问卷的编制 |
3.1.2 学生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
3.1.3 学生问卷的调查样本与回收情况 |
3.2 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3.2.1 第一个维度: 学生物理课的预习情况 |
3.2.2 第二个维度: 学生的学习情况 |
3.2.3 第三个维度: 高中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情况 |
3.2.4 第四个维度: 学生在物理概念、规律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情况 |
3.3 教师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3.3.1 教师调查问卷的编制 |
3.3.2 教师问卷的调查样本与回收情况 |
3.4 教师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3.5 调查的总结 |
3.5.1 学生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2 教师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3 学校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4 教师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看法 |
4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4.1 任务的设计 |
4.1.1 任务的设计原则 |
4.1.2 任务的设计流程 |
4.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应用的探究 |
4.2.1 概念引入阶段:创设物理情境,呈现概念教学任务 |
4.2.2 概念建立阶段:分析、完成任务,实现概念建构 |
4.2.3 概念应用阶段:以相应类型任务为载体,促进学生强化和巩固物理概念 |
4.3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物理规律教学中应用的探究 |
4.3.1 提出问题阶段:创设问题情境,展示物理规律探究任务 |
4.3.2 探索规律阶段:经历探究过程,完成系列任务,建立物理规律 |
4.3.3 运用规律阶段:紧密联系实际,合理设置任务,进行规律应用 |
5 教学案例 |
5.1 《碰撞》教学案例 |
5.2 《动量》教学案例 |
6 结束语 |
6.1 本课题研究的总结 |
6.2 本课题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的现状调查(学生卷) |
附录Ⅱ 关于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教师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培养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本课题研究的独特之处 |
第2章 元认知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
2.1 元认知 |
2.2 物理元认知 |
2.2.1 物理元认知知识 |
2.2.2 物理元认知体验 |
2.2.3 物理元认知监控 |
2.2.4 认知活动中的物理元认知 |
2.3 物理元认知对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影响和作用 |
2.3.1 元认知知识对学生物理学习的影响 |
2.3.2 元认知体验对学生物理学习的影响 |
2.3.3 元认知监控对学生物理学习的影响 |
第3章 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
3.1 现状调查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方法 |
3.1.4 调查问卷内容的设计 |
3.2 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1 学生学习成绩与元认知水平相关 |
3.2.2 学生元认知水平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 |
3.3 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
3.4 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第4章 培养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方法与策略 |
4.1 实验与对照班的物理学习生活现状 |
4.2 培养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方向 |
4.3 培养高一学生元认知知识的教学策略 |
4.3.1 研究教材内容,简化教学难点 |
4.3.2 及时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
4.3.3 适时地分析和总结题型 |
4.4 培养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体验的教学策略 |
4.4.1 设计“元导学单” |
4.4.2 重组“难题启发单” |
4.5 培养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监控的教学策略 |
4.5.1 设计物理学习自查单 |
4.5.2 设计物理测试自查单 |
4.5.3 设计知识点复习清单 |
4.6 培养高一学生的物理元认知能力的思考与注意 |
第5章 培养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实验研究 |
5.1 研究方案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对象 |
5.1.3 实验设计 |
5.2 实验研究过程 |
5.2.1 新课教学中的“元”教学设计与实施 |
5.2.2 习题讲解中的“元”教学设计与实施 |
5.2.3 “周”、“月”自查的设定与实施 |
5.2.4 “板块性知识”课前预习中的“元”导学设计 |
5.2.5 “物理测试自查表”的设计与实施 |
5.2.6 “疑难问题启发单”的设计与实施 |
5.2.7 “知识点清单”的设计与实施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情况 |
5.3.2 物理元认知能力持续培养情况追踪 |
5.3.3 实验班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后续培养情况 |
第6章 实验结论与不足 |
6.1 学生的物理元认知水平调查数据的研究结论 |
6.2 培养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实践结论 |
6.3 培养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教学策略的实施结论 |
6.4 本次实践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建议 |
6.4.1 本次实践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
6.4.2 关于培养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实践研究的几点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中学生物理学习之元认知能力调查 |
附录 2 《动量守恒定律》的“元”教学设计 |
附录 3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元”教学设计 |
附录 4 近期物理学习情况自查参照表(周次) |
附录 5 近期物理学习情况自查参照表(每月) |
附录 6 2016-2017 学年第 次物理测试情况自查参照表 |
附件 7 第十四周月考解疑难问题启发单 |
附件 8 中学生物理学习之元认知训练反馈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浅谈复习动量与动能的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以“动量守恒定律”为例[D]. 余克梅.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2]高三物理复习课中模型教学法的应用研究[D]. 郑荣炜.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3]基于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D]. 王晓琛. 扬州大学, 2013(04)
- [4]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D]. 高振伟. 扬州大学, 2019(02)
- [5]新高考下中学物理动量部分知识点分析及相关试题研究[D]. 杨婷. 重庆师范大学, 2017(01)
- [6]高三学生物理模型建构能力的现状研究[D]. 逄艳玲.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7]基于SOLO理论的我国高考物理试题能力结构演变研究[D]. 张鹏. 喀什大学, 2020(07)
- [8]“结构方法”在高三物理复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高考必考部分为例[D]. 范嘉赛.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
- [9]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陈梦馨. 扬州大学, 2019(02)
- [10]培养高一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的实践研究[D]. 杜应银.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