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第四纪冰川冰缘学术讨论会在屯溪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1](1984)在《地理学报1(1)—39(2)分类总目 1934—1984》文中研究指明
周尚哲[2](1982)在《中国第四纪冰川冰缘学术讨论会在屯溪召开》文中研究说明今年10月6日至12日,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在安徽屯溪召开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冰缘学术讨论会。全国89个科研、生产和教学单位的13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178篇,会上宣读90篇。这些论文从各个方面反映出近年我国第四纪研究中所取得的新成果和新进展,研究地区遍及全国。
张理华[3](2003)在《黄山地学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山是世界名山。由于其科学研究上的典型性,从20世纪30年代来,黄山地学研究一直是我国地理科学研究的热点。地理学界从不同角度研究了黄山的自然环境、人文和旅游等方面的问题,取得了许多成果,对科学认识黄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近年来黄山地学研究的进展,重点总结了黄山山地的形成机制研究、黄山古冰川研究、黄山旅游地理研究等热点问题,文中提出的建议对黄山地学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何兴[4](1983)在《中国第四纪冰川冰缘研究的深入发展——记中国第四纪冰川冰缘学术讨论会》文中研究表明本世纪三十年代,李四光教授在庐山发现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随后发表的著名论著——《冰期之庐山》,曾经像发现中国猿人那样轰动过我国地学界。由于李四光教授对地质学的卓越贡献和他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开创性工作,使得他的论著具有特殊的影响,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承认和应用,南起广西、
徐钦琦[5](1984)在《和县猿人时代的气候》文中研究说明和县动物群包括47种哺乳动物。动物群的性质表明:与今日华北南部地区相应的气候带在和县猿人的时代已移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平均温度约比现今低3—5℃,雨量则与今日相接近。
谭明,熊尚发[6](2009)在《刘东生年谱简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17年11月22日,刘东生出生于辽宁沈阳。父刘福瑞,字辑五(1894~1974年),母赵博直(1897~1983年)。刘家先祖明朝在军队服役,后随燕王扫北到了北方,驻扎在天津卫。父亲五岁丧母,由姐姐抚养,从小失学,幼年随祖父在小药店打工,自学成才。年长后闯关东,先到大连,再到沈阳,入京奉铁路皇姑屯站工作,后任副站长。
陈发虎,潘保田,周尚哲[7](1989)在《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学术讨论会在兰州举行》文中指出 由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中心和兰州大学地理系承办的“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5月18日至22日在兰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长期从事于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的专家、学者近百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同时也是1991年将要在我国召开的第13届国际第四纪联合会(INQUA)大会的西部片预备会议。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122篇,其中大会报告20余篇。
陈安泽[8](2016)在《论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的创立及发展,兼论中国地质遗迹资源——为庆祝中国地质科学院建院60周年而作》文中研究表明笔者从中国地质科学院建立之始,就随着地质部陈列馆(即现中国地质博物馆)划归中国地质科学院领导,而成为其创始研究人员,60年来从没离开过,因此见证了其全部历史。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工作过程中,以笔者为主,利用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学科优势和挂靠单位中国地质学会学术团体这个全国性学术交流平台的有利条件,将地球科学运用到为中国旅游业发展服务中去,从而创立了一门地学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学科——旅游地学(Tourism Earth-science);在旅游地学理论指导下,提出了建立地质公园的建议和一整套实施方案,经过艰辛努力,终于促使地质公园得以建立;地质遗迹是建立地质公园和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地质资源,是旅游地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都是中国地质工作者的首创,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的重大科学研究成果之一,其在中国地质工作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将旅游地学和地质公园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内容、发展过程、建设现状与国内外发展趋势,以及地质遗迹资源的类型划分、评价准则、形成与分布规律、应用保护现状综述如下,以作为献给中国地质科学院建院60周年的礼物。
周成虎,程维明[9](2010)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的研究与编制》文中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1∶100万)》是全面反映我国地貌宏观规律、揭示区域地貌空间分异的国家级基本比例尺基础性图集。本文回顾了我国地貌制图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全国百万数字地貌遥感综合解译和地貌图集编制的过程,从图集内容结构、数值地貌分类体系、数据基础、地貌遥感解析技术、数字地貌数据库共享系统、地貌图图例系统、图集编制及印刷技术、图集蝴蝶装帧技术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地貌图集的研究内容和编制特色。地貌图集研究成果已在全国土地调查、区域规划、环境保护和灾害监测等多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严希敏[10](1989)在《第四纪下限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其解决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四纪下限是地质年代表中的一个时间等时界面.由气候地层学原则所确定的第四纪下限并不是一个等时界面,从而导致各地区的第四纪下限各异.应该放弃“新生代以来首次气候恶化” 这个确定第四纪下限的标准,采用与人类的出现阶段有关的生物发展阶段——生物地层学原则来划分N—Q界限,并用年代学资料提高精度.
二、中国第四纪冰川冰缘学术讨论会在屯溪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第四纪冰川冰缘学术讨论会在屯溪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3)黄山地学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黄山地貌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
2 关于黄山有无古冰川发育的研究 |
2.1“冰川派”与“非冰川派”的三次论争 |
2.2 有无冰川争论的焦点问题 |
2.3 黄山第四纪冰缘环境研究 |
3 黄山旅游地理研究 |
3.1 黄山风景地貌旅游资源研究 |
3.2 黄山自然景观成因研究 |
3.3 黄山旅游业规划与管理研究 |
4 其他方面的研究 |
5 结语 |
(8)论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的创立及发展,兼论中国地质遗迹资源——为庆祝中国地质科学院建院60周年而作(论文提纲范文)
1 旅游地学学科的创立与发展 |
1.1 旅游地学的定义 |
1.2 旅游地学的研究内容 |
1.3 旅游地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
1.4 旅游地学学科发展阶段划分 |
1)旅游地学孕育阶段(1978—1985年) |
2)旅游地学初创阶段(1986—1991年) |
3)旅游地学成长阶段(1992—1999年) |
4)旅游地学新的开拓阶段(2000年至今) |
1.5 旅游地学研究会学术活动 |
1.6 旅游地学发展趋势 |
2 地质公园的创立与发展 |
2.1 地质公园创立的历史 |
2.2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定义 |
2.3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任务 |
2.4 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条件 |
2.5 国家地质公园审批程序 |
2.6 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验收标准 |
2.7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徽志 |
2.8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发展现状 |
2.9 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 |
2.1 0 世界地质公园动向 |
2.1 1 地质公园建立的重要意义 |
2.1 2 中国地质公园发展前景 |
2.1 3 中国地质公园建设前景预测 |
3 中国地质遗迹景观资源 |
3.1 地质遗迹 |
3.2 地质景观 |
3.3 地质景观类型划分 |
3.4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评价方法 |
3.5 中国地质遗迹形成与分布规律 |
3.5.1 地质剖面大类 |
3.5.2 地质构造大类 |
3.5.3 古生物大类 |
3.5.4 岩石、矿物、矿床大类 |
3.5.5 地貌景观大类 |
1)岩石地貌 |
(1)花岗岩地貌。 |
(2)碎屑岩(砂、砾岩)地貌景观 |
(3)可溶岩地貌景观(喀斯特地质景观、岩溶景观) |
(4)黄土地貌景观 |
(5)风蚀与沙积地貌景观 |
2)火山地貌景观 |
3)冰川地貌景观 |
3.5.6 水体景观大类 |
3.5.7 环境地质遗迹大类 |
1)地震遗迹景观 |
2)陨石冲击遗迹景观 |
3)滑坡、泥石流遗迹景观 |
3.6 中国地质遗迹应用与保护 |
(9)《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的研究与编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地貌学研究 |
3 我国地貌制图研究 |
4 全国百万数字地貌图研究与编制 |
4.1 标准规范研究与试验编辑 (2000~2003年) |
4.2 数字地貌遥感解析与数据库建设 (2004~2006年) |
4.3 计算机制图与图集出版 (2007~2009年) |
5 中国1∶100万地貌图特色 |
5.1 新颖的图集内容结构 |
5.2 完备的数值地貌分类体系 |
5.3 完备的数据基础 |
5.4 全新的数字地貌遥感解析技术 |
5.5 中国地貌数据库共享系统 |
5.6 完备的地貌图“六库”图例系统 |
5.7 先进的图集编制和印刷技术 |
5.8 新颖的图集蝴蝶装帧工艺 |
6 结语 |
四、中国第四纪冰川冰缘学术讨论会在屯溪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地理学报1(1)—39(2)分类总目 1934—1984[J]. 本刊编辑部. 地理学报, 1984(03)
- [2]中国第四纪冰川冰缘学术讨论会在屯溪召开[J]. 周尚哲. 冰川冻土, 1982(04)
- [3]黄山地学研究综述[J]. 张理华. 宿州师专学报, 2003(04)
- [4]中国第四纪冰川冰缘研究的深入发展——记中国第四纪冰川冰缘学术讨论会[J]. 何兴. 地理学报, 1983(01)
- [5]和县猿人时代的气候[J]. 徐钦琦. 人类学学报, 1984(04)
- [6]刘东生年谱简编[A]. 谭明,熊尚发. 纪念刘东生院士, 2009
- [7]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学术讨论会在兰州举行[J]. 陈发虎,潘保田,周尚哲. 地球科学进展, 1989(05)
- [8]论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的创立及发展,兼论中国地质遗迹资源——为庆祝中国地质科学院建院60周年而作[J]. 陈安泽. 地球学报, 2016(05)
- [9]《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的研究与编制[J]. 周成虎,程维明. 地理研究, 2010(06)
- [10]第四纪下限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其解决途径[J]. 严希敏. 地质科技情报, 19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