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美拉唑在反流性食管炎诊治中的价值

奥美拉唑在反流性食管炎诊治中的价值

一、奥美拉唑对返流性食管炎的诊治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何海艳[1](2021)在《半夏厚朴汤加减联合PPI治疗痰气交阻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观察及体质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并探讨半夏厚朴汤加减联合雷贝拉唑治疗痰气交阻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症状疗效、胃镜疗效及远期疗效,并分析痰气交阻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体质分布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0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苏州市中医医院脾胃科住院部及门诊病人,纳入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患者52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以口服中药汤剂(半夏厚朴汤加减)+糊剂(三七粉、白及粉、藕粉)+雷贝拉唑治疗,对照组以口服雷贝拉唑治疗,疗程均为12周。将中医症状积分、中医证候情况、RDQ表评分、胃镜下食管黏膜修复情况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并分析痰气交阻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结果:1.中医证候情况,两组在治疗4周、8周后的中医证候情况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存在差异(P<0.05),提示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中医症状积分,治疗4周后,两组对中医各项症状的改善情况相当(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在改善咽喉不适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其余中医各项症状两组改善情况仍相当(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在改善咽喉不适、烧心反酸、声音嘶哑、神情忧郁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3.RDQ评分,两组在治疗4周、8周后的RDQ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5),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在改善RDQ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4.胃镜疗效,治疗后两组的胃镜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两组在改善食管黏膜修复方面疗效相当。5.远期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后半年的RDQ评分均比治疗12周后RDQ评分升高,但对照组RDQ评分升高程度明显高于治疗组(P<0.01),说明治疗组对RE症状远期疗效的改善要优于对照组。6.本研究中52例痰气交阻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体质分布频数由高到低为:气郁质14例、痰湿质9例、气虚质9例、平和质6例、阳虚质5例、湿热质4例、阴虚质2例、血瘀质2例、特禀质1例。7.两组病例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中西医结合治疗痰气交阻型反流性食管炎,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在改善临床症状、远期疗效方面更具有优势,且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2.痰气交阻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医体质以气郁质最多见,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张华[2](2020)在《补中降逆汤合雷贝拉唑治疗中虚气逆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补中降逆汤联合雷贝拉唑对中虚气逆型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疗效以及食管粘膜的恢复情况,归纳总结中医药临床治疗RE的新思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推广补中降逆汤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符合中虚气逆型RE标准的门诊患者,共88例,按先后就诊顺序,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44例。治疗组脱落2例,最终42例,对照组脱落5例,最终39例。治疗组予补中降逆汤,1剂/日,2次/日,水冲服400mL,早晚空腹温服,加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10mg/次,2次/日,早晚两餐前半小时口服;予对照组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10mg/次,2次/日,早晚两餐前半小时口服。疗程8周。治疗期间少吃肥甘厚腻,避免饱食、烟酒,禁服它药,注意防寒保暖,卧需抬高床头。治疗前后对临床主要单项症状、中医证候、胃镜下食管炎症进行积分,通过SPSS22.0医学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从而评价补中降逆汤联合西药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中虚气逆型RE的近期临床疗效,并观察服药前后患者一般生命体征及血尿便三大常规、心电图和肝肾功能有无异常,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主要单项症状及中医证候总积分、食管炎症疗效方面的比较上,均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的组内比较也有统计差异;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2.9%,统计学上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9%)。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观察到不良反应。结论:补中降逆汤在治疗中虚气逆型RE的过程中安全有效,副作用小,加之联合西药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用于治疗RE,中医症状、消除食管炎症等方面改善优于单纯西药组,因此为中医药临床治疗RE提供了疗效新证据,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及应用。

叶少情[3](2020)在《外台茯苓饮加减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外台茯苓饮加减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证的临床观察,研究外台茯苓饮加减联合雷贝拉唑在临床症状、胃镜表现、近期复发率等方面对此病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符合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证患者,对就诊患者先按就诊顺序编号,然后参照随机数字表分组,试验组35例,对照组35例,治疗过程中剔除/脱落3例,纳入疗效评估共67例,其中试验组33例,对照组34例。试验组予外台茯苓饮加减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对照组予雷贝拉唑治疗,疗程均为8周。停药后比较两组病例症状疗效、内镜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情况。并对痊愈及显效病例进行2月随访,以评价近期复发率。结果:(1)总积分: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和RDQ总积分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总有效率:试验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6.96%,对照组为88.2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医证候愈显率为75.75%,对照组为44.11%,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RDQ积分总有效率为87.87%,对照组为82.3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RDQ积分愈显率为60.60%,对照组为26.47%,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内镜总有效率为90.90%,对照组为85.2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内镜痊愈率为81.81%,对照组为76.4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治疗后两组反酸、嗳气、胃脘隐痛、胃脘痞满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泛吐清涎、食少纳差、神疲乏力、大便稀溏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主症痊愈时间:反酸痊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泛吐清涎、嗳气、胃脘隐痛主症两组比较,试验组痊愈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近期复发率:随访2月,试验组中医证候复发率为16.00%,对照组为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台茯苓饮加减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证,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疗效确切。与单用雷贝拉唑比较,能明显降低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证患者近期复发率。且安全性良好。

罗婷[4](2020)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与金乌降逆自拟方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肝胃郁热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32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分析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发病相关因素及中医临床证候等,探讨总结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资料相关性及临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且选取肝胃郁热型患者观察通过观察金乌降逆自拟方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一:通过收集2018年5月至2018年11月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就诊、经胃镜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分析,以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资料相关性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二:在所收集的临床资料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四诊合参辨证为肝胃郁热型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法,将病例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7例。治疗组:予金乌降逆自拟方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服用方法:中药日一剂,早晚温服200ml,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20mg/次,晨起空腹口服,qd;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20mg/次,晨起空腹口服,qd,舒丽启能(马来酸曲美布汀片)0.2g,Tid。疗程均为8周,8周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研究一:1、反流性食管炎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少见于青少年;职业分布上,教师、技术人员及财会人员发病率较其他职业高;A级及B级食管炎发病占90%以上,发病以轻度多见。2、发病因素相关性中,30.9%患者BMI指数超重;习惯吸烟、饮酒及嗜食甜食的患者更易发病;过劳、饮食失节情绪抑郁更易诱发本病;超过一半患者伴反流症状,多为液体反流;32.2%的患者内镜下贲门闭合欠佳,食管炎越严重,贲门闭合异常的患者越多;HP感染可能对中重度RE患者具有保护作用;36.6%患者以食管外症状为主要表现,其中咽喉炎最多见。3、中医证候分布上,肝胃郁热型最常见,其次依次为胆热犯胃型、脾虚湿热型、气郁痰阻型、中虚气逆型、瘀血阻络型。研究二:1、两组症状总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后治疗组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单向症状积分中,治疗组在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大便秘结上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临床疗效上,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0.27%,有统计学差异(P<0.05)。5、内镜疗效上,治疗组治疗总有效75.00%,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66.67%,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青少年少见,脑力劳动从业人员发病率更高,控制体重正常有利于降低发病率,戒烟酒、勿过劳、节饮食、控情绪有利于降低发病,超过一半患者伴反流症状,多为液体反流,反流性食管炎越严重,贲门闭合异常的可能性越高,HP感染可能对中重度患者有保护作用,以咽喉炎为主诉就诊患者应考虑反流性食管炎的可能。2、中医证候分布上,肝胃郁热型最常见,其次依次为胆热犯胃型、脾虚湿热型、气郁痰阻型、中虚气逆型、瘀血阻络型。3、金乌降逆自拟方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与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和舒丽启能均能改善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症状,金乌降逆自拟方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在临床症状改善及疗效上优于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和舒丽启能。4、金乌降逆自拟方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对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大便秘结的改善优于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及马来酸曲美布汀片。5、金乌降逆自拟方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与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和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在改善内镜疗效上效果相当。6、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具有一定疗效。

李琳琳[5](2020)在《基于文献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及证素分布特点》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文献检索和归纳整理,了解反流性食管炎(RE)中医证素分布现状及证型结构特点。探讨证素与证候形成及证型结构与疾病病机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常见证素对中医证候、治法和处方药物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日后建立以证素为核心的中医辨证方案提供一定参考,为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借鉴。方法:①检索2004-2019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等关于RE辨证分型论治的医学类期刊50余种,文献1410余篇。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从中撷取符合标准文献96篇,共纳入确诊RE病例4340例。②将其中的临床症状、证型、中药物名称的表述进行规范,并从证型中提取证候要素,建立数据库。③对RE证型、证素、临床症状、治法、方药进行频数分析,以归纳得出RE主要证型、证素、症状、治法及方药的大体结构。④分析探讨RE证候与证素、证素与治法、方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RE中医辨证分型种类较多,共发现独立、少见、偶见、复合证型等27种之多,但以肝胃不和证(32.40%)、肝胃郁热证(29.15%)、脾虚气滞证(6.45%)、寒热错杂证(5.35%)的构成比为最多,尤以肝胃不和证居首位。②文献归纳统计结果发现4340例RE病例中复合型证素构成比占首位,其中共出现5种病位证素(胃、肝、脾、经络、胆)和1 1种病性证素(气滞、内热、气逆、痰、湿、寒、血瘀、食积、气虚、阳虚、阴虚);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肝、脾,以胃居首位;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内热、气逆、气虚,以气滞居首位。③通过对四诊信息的归纳总结,发现吐酸、烧心为RE主症,胸痛、嗳气为RE常见兼症。④文献资料中涉及治法14种,以疏肝理气和胃法构成比居首,疏肝泄热和胃法、疏肝健脾和胃法、辛开苦降和胃法次之,出现率在5%以上,多为常见治法。“复合治法”中和胃降逆法累计出现频率高达96.02%,疏肝理气法则常与清热、健脾、化痰、和胃等治法共同治疗RE(78.34%)。⑤文献资料中使用处方116首,其中26首为“经典处方”(经方及《方剂学》处方),90首为混合、或为“经典处方”加减、或为自拟处方。“经典处方”使用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左金丸(6.36%)、半夏泻心汤(3.96%)、柴胡疏肝散(3.94%)、四逆温胆汤(3.85%)。⑥常见证型使用频率居首的“经典处方”分别为:A肝胃不和证:柴胡疏肝散(12.16%);B肝胃郁热证:左金丸(18.66%);C脾虚气滞证:香砂六君子汤(8.57%);D寒热错杂证:半夏泻心汤(19.44%)。⑦针对常见证型治法使用频率排名前10的药物分别为:A肝胃不和证:甘草、柴胡、乌贼骨、黄连、半夏、吴茱萸、旋覆花、白芍、白及、陈皮;B肝胃郁热证:黄连、吴茱萸、甘草、柴胡、半夏、茯苓、乌贼骨、旋覆花、代赭石、栀子;C脾虚气滞证:甘草、茯苓、半夏、陈皮、白术、党参、砂仁、木香、大枣、郁金;D寒热错杂证:甘草、黄芩、半夏、干姜、黄连、党参、白术、白及、吴茱萸、茯苓。结论:①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脾虚气滞证、寒热错杂证等为RE临床常见的主要证型。②RE发病的主要病机为肝失疏泄,脾胃运化功能失司,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浊气内生,内热、痰、血瘀、寒、湿等相兼为病。③RE证候特点以实证为主,热多寒少,发病常涉及肝、脾、胃为代表的多个病位证素,气滞、气逆、内热、气虚最为多见,并兼有湿、痰、寒、阴虚、阳虚、血瘀等。④临床以理气和胃降逆法为基本治则,常辅以清热、健脾、化痰等治法,但疏肝理气和胃、疏肝泄热和胃、疏肝健脾和胃、辛开苦降和胃法分别为4种常见证型常用治法。⑤常见证型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方剂主要有:肝胃不和证:柴胡疏肝散;肝胃郁热证:左金丸;脾虚气滞证:香砂六君子汤;寒热错杂证:半夏泻心汤。这一结果与现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17年颁布的《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不尽相同,其中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寒热错杂证的证型分类及治法方药大致相同,但缺少对脾虚气滞证的介绍和证治描述。我们认为,脾虚气滞证在RE发病过程中亦较为常见。本研究结果为日后建立以证素为核心的中医辨证方案提供一定参考,为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借鉴。

孙怡[6](2020)在《疏肝和胃方治疗肝胃郁热型非糜烂性反流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采用疏肝和胃方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胃食管反流病量表(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questionnaire,Gerd Q)积分、中医证候量表积分及生活质量评定表(The MOS 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积分的改变,研究此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以及对于本病患者提高生活质量的影响。2方法全部患者均来自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门诊及住院部病人,全部符合肝胃郁热型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的临床诊断。考虑临床观察研究时间较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病例剔除因素、病例脱落因素等影响样本量,故在原本60例观察样本基础上增加了20%,最终样本量为72。将入组的72例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通过SPSS23.0软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例为1:1。治疗组NERD患者予以疏肝和胃方颗粒剂口服,对照组予以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口服,疗程总计为8周。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erd Q量表积分、中医证候量表积分、SF-36量表积分,以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安全性指标进行观察,在停药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复发情况。3结果符合条件入组的72例患者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各有34例患者按照本治疗方案完成了此次临床研究。3.1 Gerd Q积分两组治疗后Gerd Q量表的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较对照组总有效率(76.5%)高。在单项积分方面,治疗组对改善患者反流、烧心、睡眠障碍症状以及减少额外服用药物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对于上腹痛的改善不及对照组,对照组对于恶心无明显疗效(P>0.05),治疗组对于恶心有疗效(P<0.05)。3.2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的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分别为94.1%和73.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治疗组以及对照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组内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对于患者反酸、嗳气、嘈杂、胸胁胀满、口干苦、心烦等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3.3 SF-36量表积分治疗组和对照组SF-36量表积分在治疗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进行比较发现,疏肝和胃方与雷贝拉唑均对患者的生理功能无明显改善(P>0.05)。而对NERD患者的生理职能层面、躯体疼痛层面、总体健康层面、社会功能层面、情感职能层面以及精神健康层面,疏肝和胃方疗效更好(P<0.05)。3.4复发情况比较经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进行随访发现,对照组共有10例患者复发,复发率是29.4%;治疗组共有3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8.8%,而经卡方检验,P<0.05,治疗组复发概率低。3.5用药安全性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出现,治疗后安全性指标监测无明显异常,治疗结束后至随访结束两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故可以认为本项研究期间,治疗组与对照组安全性均良好。4结论对于肝胃郁热型NERD患者,雷贝拉唑以及疏肝和胃方治疗二者各有其优势,且疗效及安全性得到肯定。总体来说,疏肝和胃方治疗效果优于单纯雷贝拉唑治疗,且复发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

陈睿思[7](2020)在《姜树民教授自拟和胃降逆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姜树民教授自拟“和胃降逆药方”诊治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并从临床和理论两个角度探讨自拟“和胃降逆药方”治疗RE的机制,为今后中医药诊治该疾病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收集自2018年01月30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姜树民教授国医堂门诊就诊的符合RE肝胃不和证诊断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病例纳入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比例对病例进行分组,将纳入的病例随机数字分成两个组,(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中药)治疗组30例选用姜树民先生自拟“和胃降逆方”中药治疗,(西药)对照组30例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联合盐酸伊托必利片治疗,疗程8周。治疗结束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结果:1.RDQ治疗后的总分结果比较:中医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的平均分别为14.27±4.66及15.67±4.96,且比较两组之间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证明了中药治疗组(症状轻重程度和发作频次)好于西药对照组;2.8周治疗结束后疗效结果比较:中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疗效分别为:96.67%与93.33%,比较两组之间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均有效且效果相当;3.中医症状各单项积分结果比较:能证明疗效的反应,除了反酸、恶心和口干三症状之外但差异不大,其他的临床症状(烧心、咽喉不适、胁肋胀痛、上腹胀满痛、消化不良、嗳气、呃逆、纳差、口臭苦、失眠)中药治疗组明显好于西药对照组,这也有巨大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中医临床症状总分,两组间治疗之前后中医症候总分平均比前下降,表明了患者症状有改善,对比两组间治疗后中药治疗组的症候总分平均低于西药对照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证明了中药治疗组对患者大部分症状的改善总体好于西药对照组。4.两组内镜检查比较:治疗前后中药治疗组内镜下检查程度明显好转,(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西药对照组内镜下检查程度好转,(P>0.05)无统计学意义。5.疗程结束后复发患者随访观察到:中药治疗组复发人数5例(16.67%),西药对照组复发人数9例(30.00%),说明中药治疗组治疗疗效稳定,停药之后复发率比西药对照组较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和胃降逆药方”可有效改善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药,能够促进胃食管黏膜修复,降低复发率,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而运用。

宋庆蕊[8](2019)在《行气清降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行气清降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同时观察治疗后食管黏膜炎症的改善情况,探索行气清降方的临床综合疗效。方法:1.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明确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的肝胃郁热证的患者7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其中治疗组有4例患者未按规定坚持服药,2例患者未规律复诊,对照组有3例患者未规律复诊,2例患者自行服用其他影响治疗效果药物,实际纳入分析的研究对象共6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予行气清降方治疗,主要组成:北柴胡10g、醋炙香附10g、黄芩10g、陈皮10g、蒲公英15g、竹茹15g、虎杖10g、海螵蛸10g,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实际临床症状进行药物加减,中药方采用颗粒制剂,由东直门医院中药颗粒药房提供,日一剂,开水冲服,于早饭前半小时一袋,晚饭后两小时一袋。对照组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032,40mg/粒)治疗,每次40mg,每日一次,于早晨空腹时服用。两组疗程均为8周,服药期间要平衡饮食,避免因过食辛辣加重食管黏膜损伤,保持良好情绪。在患者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填写中医证候评分表,对治疗前后症状进行评分,治疗前后各进行胃镜检查一次,对比前后胃镜积分,通过统计学分析,评价行气清降方对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治疗效果,并监测患者服药前后血、尿、便常规+便潜血以及肝功能、肾功能检验,心电图检查,以了解可能出现的药物的不良反应。3.统计学分析方法:将得到的数据运用SPSS20.0应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1.结合临床综合疗效评定标准,治疗组痊愈率23.33%,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痊愈率16.67%,总有效率73.33%,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有效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中医证候积分上,治疗组治疗前平均积分18.07±1.172,治疗后平均积分5.13±1.121,对照组治疗前平均积分19.20±1.447,治疗后平均积分9.40±1.410,两组组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具有差异(P<0.05),反映出两组治疗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证候积分的改善均有作用,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行气清降方对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优于泮托拉唑。3.在胃镜积分上,两组间治疗后胃镜分级积分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组内治疗前后胃镜分级积分对比具有显着差异(P<0.01),说明行气清降方和泮托拉唑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胃镜分级积分改善均有明显作用,两组对胃镜分级积分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行气清降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疗效肯定,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对胃镜下食管黏膜病变也有改善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李鑫鑫[9](2019)在《变通栀豉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变通栀豉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来探讨RE肝胃郁热证的辨证要点及治疗配伍特点,为中医临床提供RE治疗的新思路及有效方药。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在石家庄市中医院就诊于脾胃门诊的患者,共纳入64例。64例试验者经过胃镜确诊为RE且中医辩证为肝胃郁热证,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2组,每组各32例。治疗组予变通栀豉方180ml/次,2次/日;对照组予达立通颗粒1袋/次,3次/日,为期8周,比较治疗前的基本信息、临床疗效(治疗4周及8周总有效率、中医症状总积分及单项症状积分改变)、胃镜下食管粘膜炎症改善情况、复发率情况、肝肾功能以全面了解药物是否具备安全、无副作用等情况。统计方法:采用SPSS21.0医学统计软件进行试验数据的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如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用t检验;如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用Wilcoxon秩和检验。等级资料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在8周试验过程中,64例受试者存在3例无法继续进行试验,故剔除脱落,最终有效病例人数为61例,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1中医证候疗效对比: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55%;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经检验P<0.0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症候总积分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8周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总积分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治疗后的中医症候总积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单项症状积分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单项症状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8周治疗后,两组各项单项症状积分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治疗后的各项单项症状积分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在胸骨后灼痛、心烦易怒两项单项症状积分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在脘腹胀满此项上劣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镜下食管粘膜炎症疗效对比: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经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4远期疗效:根据回访情况,观察两组复发率情况,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复发率为7.14%,对照组复发率为23.80%。结论1变通栀豉方治疗肝胃郁热型的反流性食管炎,在临床上疗效优于达立通颗粒,特别对单项症状中的胸骨后灼痛、心烦易怒症状缓解显着。2变通栀豉方可有效降低食管粘膜炎症,修复食管黏膜。3变通栀豉方在复发率上低于达立通颗粒。图5幅;表13个;参114篇。

宋娜娜[10](2018)在《除烦降逆汤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除烦降逆汤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治疗该病提供理论支持与临床借鉴。方法:全部病例选自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就诊于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三部六病研究室的患者共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除烦降逆汤,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所有患者均要求每周复诊一次,共观察四周。入组前填写反流症状问卷(即耐信量表,RDQ)、肝胃郁热证症状分级量化表,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于治疗前后分别记录中医证候积分、胃镜下食管粘膜分级情况。试验结束后进行资料收集,数据录入采用Excel工作表,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最后得出结论。结果:(1)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胃镜下分级、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及RDQ积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2)在中医证候方面:两组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积分总有效率分别为90.0%、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后各单项症状的改善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组间进行比较,治疗组在改善主症及心烦易怒、胸骨后灼痛、脘腹胀满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嗳气或反流、胃院灼痛、嘈杂易饥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胃镜下食管粘膜炎症方面,两组治疗后内镜疗效经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在改善胃镜下食管粘膜炎症疗效相当。(4)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除烦降逆汤比西药更能有效改善肝胃郁热RE中医证候,疗效突显。在情绪调节及改善胸脘满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除烦降逆汤在改善胃镜下食管粘膜炎症方面疗效与雷贝拉唑相当。3.除烦降逆汤治疗RE安全有效。证明除烦降逆汤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奥美拉唑对返流性食管炎的诊治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奥美拉唑对返流性食管炎的诊治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半夏厚朴汤加减联合PPI治疗痰气交阻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观察及体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分析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西医对RE的治疗
    2. 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
        2.1 中医对病名的认识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药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试验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疗效判定标准
        1.6 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2.3 中医证候比较
        2.4 RDQ表评分比较
        2.5 胃镜分级比较
        2.6 远期疗效比较
        2.7 RE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2.8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对痰气交阻型RE的认识
        1.1 痰气交阻型RE的病机特点
        1.2 痰气交阻型RE的治疗原则
    2. 半夏厚朴汤方药分析
        2.1 出处及组方
        2.2 方药分析
    3. 糊剂护膜法分析
    4. 中医体质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
    5.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6. 不足及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补中降逆汤合雷贝拉唑治疗中虚气逆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引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收集
        1.2 一般资料
        1.3 病例选择
    2.研究方法
        2.1 分组及随机方法
        2.2 治疗方法
    3.观测项目、方法
        3.1 安全性观测
        3.2 临床单项症状观察
        3.3 中医证候疗效观测
        3.4 电子胃镜疗效观测
    4.疗效评价
        4.1 安全性评定
        4.2 中虚气逆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4.3 电子胃镜疗效评定标准
    5.统计学处理
    6.研究结果
        6.1 治疗前后中医证状积分比较
        6.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6.3 治疗前后食管炎症比较
        6.4 食管炎症改善疗效比较
        6.5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学术理论依据及处方思路
    2.处方来源及方义分析
    3.现代药理研究
    4.补中降逆汤合雷贝拉唑对 RE 治疗作用的机制探微
        4.1 补中降逆汤
        4.2 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
    5.实验结果分析
    6.生活调护
    7.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外台茯苓饮加减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案和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2.6 终止标准
        2.3 治疗方法
        2.3.1 分组情况
        2.3.2 一般治疗
        2.3.3 药物治疗
        2.4 观察内容
        2.4.1 一般项目观察指标
        2.4.2 安全性观测指标
        2.4.3 西医疗效观测指标
        2.4.4 中医疗效观测指标
        2.4.5 不良事件严重程度评估
        2.4.6 不良事件处理原则
        2.5 随访
        2.6 统计分析
    3.统计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分析
        3.2 一般资料分析
        3.3 疗效分析
        3.3.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3.3.2 RDQ疗效分析
        3.3.3 内镜疗效分析
        3.4 不良反应评价
        3.5 安全性分析
        3.6 复发率分析
    4.讨论
        4.1 西医对RE的认识
        4.1.1 流行病学
        4.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4.1.3 临床表现及诊断
        4.1.4 治疗方法
        4.2 中医对RE认识
        4.2.1 历史源流
        4.2.2 病因病机
        4.2.3 治疗方法
        4.3 外台茯苓饮加减联合雷贝拉唑疗法的确立
        4.3.1 病因病机探讨
        4.3.2 中西医并用优势
        4.3.3 方案确立
        4.3.4 外台茯苓饮方解
        4.3.5 药物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1.问题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1.经方结合西药
        1.1 半夏厚朴汤
        1.2 旋覆代赭石汤
        1.3 四逆散
        1.4 半夏泻心汤
        1.5 小柴胡汤
        1.6 小陷胸汤
    2.自拟方结合西药
    3.中成药口服结合西药
    4.中医外治结合西药
    5.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1 反流疾病问卷(RDQ,耐信量表)
附件2 中医证候疗效积分
附件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4)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与金乌降逆自拟方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肝胃郁热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
    1 临床资料来源
    2 研究依据
    3 病例筛选标准
    4 临床研究方法
    5 统计方法
    6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二 金乌降逆自拟方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
    1 一般资料
    2 诊疗标准
    3 研究步骤及方法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5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患者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 患者症状积分量表
综述 中西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进展
    1 发病原因及机制
    2 临床表现
    3 治疗
    4 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文献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及证素分布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概述
    一、现代医学相关理论概述
        1. 病因与发病
        2. 临床表现与诊断
        3. 临床治疗现状
        4. 评价与展望
    二、中医对RE的相关认识及临床研究现状
        1. 中医病因病机述要
        2. 中医证素辨证观及思路
        3. 中医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三、小结
第二部分 中医证候及证素分布特点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1. 文献资料来源
        2. 方法
    二、结果
        1. RE临床症状分布及构成比情况
        2. RE中医证型构成分布情况
        3. RE中医证素的构成分布
        4. RE治法的构成分布分析
        5. RE常用方剂构成分布情况
        6. RE常见证型药物组成分布情况
    三、讨论
        1. RE四诊主要信息的归纳揭示
        2. RE证型分布结构现状的分析
        3. RE中医证素分布结构及证素与证型相关性研讨
        4. RE治法现状的归纳总结
        5. RE方药临床应用情况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疏肝和胃方治疗肝胃郁热型非糜烂性反流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NERD的认识
        1.1 NERD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分析
        1.2 NERD的发病机制
        1.3 NERD的诊断
        1.4 NERD的治疗
    2 传统医学对NERD的认识
        2.1 NERD的中医病名
        2.2 NERD的病因病机
        2.3 NERD的中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
        2.5 安全性评价及处理
        2.6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本信息分析
        3.2 两组患者GerdQ积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表积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SF-36量表积分比较
        3.5 复发情况
        3.6 两组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题依据
        1.1 肝胃郁热是NERD的重要发病机制
        1.2 疏肝和胃是NERD的重要治法
    2 疏肝和胃方的组方分析
        2.1 疏肝和胃方的组成
        2.2 疏肝和胃方的方药分析
        2.3 疏肝和胃方中药物的中药药理学研究
        2.4 疏肝和胃方治疗NERD的可能作用机制
    3 研究结果讨论
        3.1 对受试对象的临床症状影响
        3.2 对NER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3.3 对NERD患者的远期症状疗效的影响
    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历
致谢

(7)姜树民教授自拟和胃降逆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病历记录
    附录
综述 中西医诊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8)行气清降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病名的认识
        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3 辨证分型
        4 治疗研究
        5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
        1 流行病学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
        4 诊断
        5 治疗研究进展
        6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变通栀豉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临床资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入组方式
    1.2 诊断标准
        1.2.1 RE的西医诊断标准
        1.2.2 RE的中医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剔除、脱落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4.1 观察指标
        1.4.2 疗效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1.6 临床的可行性分析
    1.7 结果分析
        1.7.1 临床综合疗效
        1.7.2 中医证候疗效
        1.7.3 两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
        1.7.4 胃镜下食管粘膜炎症疗效
        1.7.5 远期疗效对比
    1.8 讨论
    1.9 问题与展望
    1.10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2.1 中医学对RE的认识
        2.1.1 病名探讨
        2.1.2 病因病机
        2.1.3 辨证分型
        2.1.4 治疗原则
        2.1.5 治疗方法
    2.2 现代医学对RE的认识
        2.2.1 RE的定义
        2.2.2 RE的诊断
        2.2.3 流行病学
        2.2.4 发病机制
        2.2.5 西医治疗
    2.3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A 胃镜下食管粘膜炎症分级表
附录 B 中医症状积分评分表
附录 C 胃镜下食管粘膜炎症疗效对比图
致谢
导师简介1
导师简介2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除烦降逆汤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治疗方法
    3.观察指标
    4.疗效评价
    5 质量控制方法
    6 数据处理方法
    7.结果与分析
讨论
    1.RE的西医认识及治疗现状
    2.RE肝胃郁热的中医认识
    3.除烦降逆汤的立方依据
    4.除烦降逆汤治疗肝胃郁热RE作用机制探讨
    5.对照药的选择依据
    6.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临床价值
    7.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B
致谢
个人简介

四、奥美拉唑对返流性食管炎的诊治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半夏厚朴汤加减联合PPI治疗痰气交阻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观察及体质分析[D]. 何海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补中降逆汤合雷贝拉唑治疗中虚气逆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华.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3]外台茯苓饮加减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证的临床观察[D]. 叶少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与金乌降逆自拟方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肝胃郁热型的临床观察[D]. 罗婷.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基于文献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及证素分布特点[D]. 李琳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疏肝和胃方治疗肝胃郁热型非糜烂性反流病的临床研究[D]. 孙怡.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姜树民教授自拟和胃降逆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D]. 陈睿思.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行气清降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宋庆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变通栀豉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型的临床观察[D]. 李鑫鑫.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10]除烦降逆汤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D]. 宋娜娜.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奥美拉唑在反流性食管炎诊治中的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