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痰消癖方治疗乳腺增生病16例(论文文献综述)
梁欢,孙宇建,付娜,黄巧,赵文洁,王纯,张董晓[1](2021)在《中医药补肾调冲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中医学认为肾虚、冲任失和与乳腺增生症的形成及发展关系密切,在中医治则治法中重视补肾调冲法。查阅相关中医内治法、外治法、联合应用、心理疗法等中医药补肾调冲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文献,对中医药补肾调冲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现状进行评述,为临床运用补肾调冲法治疗乳腺增生症提供依据。
宋家敏[2](2021)在《偶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运用偶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比治疗前后及随访1个月的量表评分及治疗前后的乳腺超声的变化,观察治疗前后受试者乳腺增生症的改善程度,探索乳腺增生症临床新的治疗思路。方法:本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纳入17例乳腺增生症患者,脱落1例,最后纳入统计共16例。采用偶刺法根据受试者所提供的乳腺超声结果并结合乳房触诊检查,选取前胸乳腺结节最大处和触诊乳腺疼痛最明显处下肌肉层位点,背部选取对应阳性反应点,配穴为膻中和双侧三阴交,治疗时间为一周2次,两次治疗时间至少间隔2天,月经期不予干涉,共八次治疗,治疗时间为一个月。通过对比受试者前后治疗的超声变化、疼痛分级指数(PR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现有疼痛强度(PPI)等积分的变化来评估改善程度,对所有得到的数据用SPSS25.0软件进行处理统计分析。结果:1、根据最后纳入统计的16例受试者所提供的乳腺超声,结果显示,有12例乳腺超声结果中结节或囊肿发生了减小或消失,有3例完全无变化,2例变大。2、治疗前后及随访后VAS评分值改变:治疗前与治疗后VAS评分相比P<0.01,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偶刺法对乳腺增生症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效果在治疗后疗效明显;而治疗后与随访后VAS评分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随访后的效果基本持平于治疗后。3、治疗前后及随访PPI评分值改变:治疗前与治疗后PPI评分相比P<0.01差异具有显着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偶刺法对乳腺增生症患者的现有疼痛程度改善在治疗后效果更为显着;而治疗后与随访后PPI评分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并不显着。4、治疗前后及随访PRI感觉项评分值改变:治疗前与治疗后PRI感觉项评分比较P<0.01,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偶刺法对乳腺增生症受试者疼痛感觉项在治疗前后改善效果明显;而治疗后与随访后PRI感觉项评分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表明随访后效果基本持平于治疗后,并无差异。5、治疗前后及随访PRI情感项评分值改变:治疗前与治疗后PRI情感项评分比较P<0.01,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与随访后PRI情感项评分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偶刺法对乳腺增生症患者的情感项在治疗前后改善效果显着,但治疗后与随访后相比并无改变,效果基本持平。研究结论:1、偶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症1个月后可对受试者乳腺结节大小发挥作用,在影像学上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受试者接受1个月治疗后结节消失。2、偶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症对于乳腺增生症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性质、情感等方面在治疗前后都具有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方面效果基本持平于随访后,说明疗效至少可以维持一个月。
刘彩凤[3](2020)在《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目的:1.1对中医软坚散结法或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以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三种疾病为例)的近况进行定量分析,为客观评价软坚散结法治疗常见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的疗效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提高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常见结节性疾病的临床疗效。1.2对治疗肝经结节性疾病(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的中药复方进行用药规律分析,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治疗每种疾病的高频用药、核心用药组合,发掘核心方剂,总结软坚散结法治疗每种疾病的临床运用规律。1.3探索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三种疾病中的两种或三种疾病同时发生在相同患者的中医辨治规律。2研究方法:2.1 Meta 分析计算机检索CNKI、VIP、CBM、Wanfang、PubMed、Embase等数据库,收集自建库至2019年12月公开发表的软坚散结法或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依据改良版Jadad评分量表评价文献质量,Revman5.3作为分析辅助工具,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森林图模型展示分析结果,绘制漏斗图使纳入文献发表偏倚情况一目了然。2.2数据挖掘搜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公开发表的软坚散结法治疗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的中药复方,建立中药方剂药物稀疏矩阵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数据,进行基础数据分析。应用Clementine12.0建立Apriori模型进行数据关联规则分析。应用IBM Statistic23软件进行R型聚类分析,挖掘软坚散结法治疗每种疾病的用药规律、常用药物组合、核心方剂,并挖掘新的有效方剂。3研究结果:3.1软坚散结中药复方治疗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的meta分析结果(1)甲状腺结节:研究共纳入34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软坚散结方药或联合西药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缩小甲状腺结节大小方面均优于西药治疗,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2)乳腺增生症:研究共纳入40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软坚散结方药或联合西药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乳腺增生结节大小、结节硬度、相关激素(E2、P)水平、乳房疼痛积分等方面均优于西药治疗,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3)子宫肌瘤:研究共纳入29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软坚散结方药或联合西医疗法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子宫肌瘤体积、相关激素(FSH、LH、E2、P)水平、乳房疼痛积分等方面均优于西医治疗,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3.2数据挖掘结果(1)甲状腺结节:共筛选处方96首,药物使用频次在50次以上的共5味,依据频次降序排列:夏枯草、浙贝母、柴胡、莪术、牡蛎。关联规则分析出的药物组合前3位依次是:夏枯草、郁金;莪术、浙贝、夏枯草;夏枯草、陈皮(莪术、浙贝母、牡蛎并列第3)。聚类分析得出的核心方:C1方:郁金、夏枯草、陈皮、甘草、茯苓、连翘;C2方:三棱、莪术、青皮;C3方:海藻、昆布、半夏、当归。C4方:浙贝母、牡蛎、玄参。(2)乳腺增生症:共筛选处方112首,药物使用频次在50次以上的共5味,依据频次降序排列:柴胡、香附、当归、白芍、浙贝母。关联规则分析出的药物组合前3位依次是:柴胡、香附;柴胡、当归;柴胡、白芍;聚类分析得出的核心方:C1方:三棱、莪术、青皮、王不留行、海藻、昆布、牡蛎;C2方:浙贝母、瓜蒌、穿山甲、夏枯草、延胡索、丹参;C3方:白术、茯苓、白芍、当归;C4方:枳壳、甘草、川芎、柴胡、陈皮、香附。(3)子宫肌瘤:共筛选处方70首,药物使用频次在35次以上的共2味,依据频次降序排列:莪术、三棱。关联规则分析出的药物组合前3位依次是:三棱、莪术;三棱、莪术、夏枯草;三棱、莪术、桃仁。聚类分析得出的核心方:C1方:三棱、莪术、香附、丹参;C2方:夏枯草、牛膝、牡蛎、海藻、昆布、荔枝核;C3方:鸡内金、山楂、黄芪、党参、白术;C4方:柴胡、白芍、土鳖虫、鳖甲、水蛭;C5方:桃仁、穿山甲、赤芍、川芎、当归、桂枝、茯苓、丹皮。4研究结论:4.1 Meta分析结论软坚散结法单独或联合西医疗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疗效确切,在改善病灶大小、硬度、总有效率、及相关激素水平等方面较单纯使用西医常规疗法有一定优势,并且不良反应少,相对安全。4.2数据挖掘结论治疗甲状腺结节临床用药以化痰散结药为主,配合理气药、化瘀药,夏枯草、浙贝母的使用率最高。核心处方以海藻玉壶汤、消瘰丸为主。可见人体上部甲状腺结节病理变化以痰凝为主,可伴血瘀和气滞,消瘿散结、化痰行气为主要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症临床用药以疏肝理气药为主,配合养血活血药、化痰散结药,柴胡、香附使用率最高。核心处方以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为主。可见人体中部乳腺增生症病理变化以肝郁气滞为主,伴有血虚、血瘀、痰凝等特点,疏肝理气、养血柔肝为主要治法。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用药以活血破血消症药为主,莪术、三棱使用率最高。核心处方以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为主。可见人体下部子宫肌瘤病理变化以血瘀为主,破血消症软坚散结为主要治法。若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中的两种、或三种疾病同时出现在同一患者,可根据患者的整体表现判断患者以痰凝、气滞、血瘀中的何种病理变化为主,以此为处方用药的基本依据,病灶所在人体的上、中、下部位为辅助参考,研究结果显示治疗三种疾病的常用中药具有多靶点性,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灵活选择中药。
王子彦[4](2020)在《电热针治疗乳痛症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电热针治疗乳痛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所有病例资料均来源于2017.12-2020.01月就诊于本院门诊的病人,依据乳痛症的诊断标准,共纳入60例完成全部治疗过程的病例。治疗方案:①针刺组:取穴:阿是穴或阳性反应点,膻中,期门双,腹结双,足三里双,神门双,间使双,太冲双,丰隆双。②电热针组:针灸选穴同电针刺组,加以电热刺激。电热刺激:阿是穴或阳性反应点予电热针刺激,将2组导线的输出电极夹分别连接阿是穴或病灶局部的针灸针上。选用疏密波,周期0.8s,定时30min,输出脉冲,强度以患者舒适为宜;按加热键,加热针灸针。治疗周期:每周2-3次,共16次,8周内完成治疗。随访8周,每4周一次,总疗程16周。主要疗效指标评价:于0周、4周、8周、12周、16周,分别记录每月乳腺疼痛天数,与平均乳腺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P)。次要疗效指标:于0周、4周、8周记录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表(SF-MPQ)评分;于0周、8周记录乳腺彩超检测结果(乳腺囊肿、结节)。结果:本研究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符合诊断与纳入标准的患者,并统计完成8周全部疗程的患者60例,电热针组与针刺组各30例。①电热针组与针刺组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之一乳腺月疼痛天数较0周变化值。治疗4周,电热针组为5.17天(95%CI(3.48,6.85)),针刺组为 4.67 天(95%CI(3.62,5.71));治疗 8 周,电热针组为 8.00 天(95%CI(6.31,9.69)),针刺组为 7.07 天(95%CI(6.02,8.11));与 0 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4周,两组差值为0.97天(95%CI(-0.28,2.22));治疗 8 周,差值为 0.53 天(95%CI(-0.81,1.87))。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之二平均乳腺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P)较0周变化值。治疗4周,电热针组为33.20mm(95%CI(26.56,39.84)),针刺组为24.80mm(95%CI(17.60,32.00));治疗 8 周,电热针组为 37.33mm(95%CI(30.69,43.97)),针刺组为34.97mm(95%CI(27.77,42.17));与0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4周,两组差值为14.00mm(95%CI(6.41,21.6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差值为7.97mm(95%CI(-0.20,15.7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热针组与针刺组,简式McGill疼痛询问量表(S F-MPQ)评分与0周比较变化值,治疗4周,电热针组为7.53分(95%CI(5.23,9.83)),针刺组为7.10分(95%CI(5.34,8.86));治疗8周,电热针组为11.43分(95%CI(9.67,13.20)),针刺组为10.90分(95%CI(8.6,13.20));与0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4周,两组差值为3.07分(95%CI(1.13,5.0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差值为2.10分(95%CI(-0.03,4.2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热针组与针刺组PRI评分与0周比较变化值,治疗4周,电热针组为3.70分(95%CI(2.03,5.37)),针刺组为3.67分(95%CI(2.32,5.02));治疗 8 周,电热针组为 6.37 分(95%CI(4.69,8.04)),针刺组为 6.73分(95%CI(5.38,8.08));较0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热针组与针刺组两组间比较,治疗4周,两组差值为1.63分(95%CI(0.29,2.9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差值为1.23分(95%CI(-0.37,2.8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电热针组与针刺组两组患者B超结果进行评价,主要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乳房B超检查报告的结节大小变化。共收集43例,于治疗前后均在同一医院进行B超检查的患者检查报告,电热针组22例,针刺组21例。对电热针组与针刺组囊性结节与实性结节大小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比较治疗前后,乳腺结节大小变化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疗效评价,对于治疗8周后,平均乳腺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P)低于40mm的54例患者进行随访。电热针组与针刺组疗效评价指标之一乳腺月疼痛天数较0周变化值。随访第12周,电热针组为8.20天(95%CI(6.51,9.89)),针刺组为7.73天(95%CI(6.69,8.78));随访第16周,电热针组为7.70天(95%CI(6.01,9.39)),针刺组为6.83天(95%CI(5.79,7.88));较0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热针组与针刺组两组间比较,随访第12周,两组差值为1.00天(95%CI(-0.40,2.40));随访第16周,差值为0.60天(95%CI(-0.65,1.85));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评价指标之二平均乳腺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P)较0周变化值。随访第12周,电热针组为 48.35mm(95%CI(41.59,55.11)),针刺组为 44.20mm(95%CI(36.72,51.67));随访第 16 周,电热针组为 46.73mm(95%CI(39.53,53.93)),针刺组为 43.80mm(95%CI(37.16,50.44));较0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热针组与针刺组两组间比较,随访第12周,两组差值为3.75mm(95%CI(-3.06,10.4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16周,差值为2.67mm(95%CI(-3.94,9.2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热针组与针刺组在随访期12W,16W,乳腺每月疼痛天数与平均乳腺痛VAS-BP评分较基线均有显着减少,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周期性乳痛与非周期性乳痛:对于电热针组与针刺组患者证型进行亚组分析,电热针组30例患者,其中周期性18例,非周期性12例;针刺组30例患者,其中周期性17例,非周期性13例。周期性乳痛,乳腺月疼痛天数较0周变化值。治疗4周,电热针组为4.33天(95%CI(3.07,5.59)),针刺组为 3.50 天(95%CI(2.02,4.98));治疗 8 周,电热针组为 6.83天(95%CI(5.57,8.09)),针刺组为 6.22 天(95%CI(4.75,7.70));较 0 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热针组与针刺组两组间比较,治疗4周,两组差值为-0.50天(95%CI(-2.06,1.06));治疗 8 周,差值为-0.72 天(95%CI(-2.05,0.60))。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周期性乳痛,乳腺月疼痛天数较0周变化值。治疗4周,电热针组为7.67天(95%C I(4.73,10.60)),针刺组为 5.17 天(95%CI(3.36,6.98));治疗 8 周,电热针组为 10.67 天(95%CI(7.73,13.60)),针刺组为 7.42 天(95%CI(5.61,9.23));较 0 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热针组与针刺组两组间比较,治疗4周,两组差值为3.17天(95%CI(1.30,5.0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差值为2.42天(95%CI(-0.27,5.1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周期性乳痛,治疗4周,电热针组平均乳腺痛VAS-BP评分较基线减少36.33mm(95%CI(27.17,45.49)),针刺组为 23.30mm,(95%CI(14.66,32.34));治疗 8 周,电热针组平均乳腺痛VAS-BP评分较基线减少38.83mm(95%CI(29.67,47.99)),针刺组为33.17mm(95%CI(24.33,42.01)),两组平均乳腺痛VAS-BP评分较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热针组与针刺组两组间比较,治疗4周,差值为13.67mm(95%CI(2.39,24.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两组间差值为6.50mm(95%CI(-2.36,15.34));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周期性乳痛,治疗4周,电热针组平均乳腺痛VAS-BP评分较基线减少28.50mm(95%CI(18.76,38.24)),针刺组为 26.75mm(95%CI(13.99,39.51));治疗 8 周,电热针组平均乳腺痛VAS-BP评分较基线减少37.67mm(95%CI(24.91,50.43)),针刺组为35.08 mm(95%CI(25.34,44.83)),两组平均乳腺痛VAS-BP评分较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热针组与针刺组两组间比较,治疗4周,差值为14.50mm(95%CI(4.72,24.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两组差值为10.17mm(95%CI(-5.21,25.54));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期性乳痛与非周期性乳痛,电热针与针刺治疗在治疗期4周,8周,简式McGill疼痛询问量表(SF-MPQ)评分较基线均有显着减少。电热针治疗非周期性乳痛,对于SF-MP Q评分改善效果更为明显,优于针刺治疗非周期乳痛症(P>0.05)。电热针与针刺治疗在治疗期4周,8周,PRI评分较基线均有显着减少。电热针治疗非周期性乳痛,对于PR I评分改善效果更为明显,优于针刺治疗非周期性乳痛。远期疗效评价,电热针组与针刺组在随访期12周,16周,乳腺每月疼痛天数与平均乳腺痛VAS-BP评分较基线均有显着减少,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说明了电热针治疗乳痛症,短期缓解疼痛、改善患者因疼痛产生的不良情绪,效果较普通针刺治疗效用更佳;但长期与远期疗效与普通针刺组无明显差异。电热针治疗周期性乳痛症,在短时期,对于患者平均乳腺痛VAS评分改善效果优于针刺治疗,但对疼痛时间与其他疼痛指标改善效果与针刺组无明显差别。电热针疗法对于非周期性乳痛症治疗,短期内,缩短疼痛天数、缓解乳房疼痛各项疗效指标效果均优于针刺治疗非周期性乳痛症。电热针治疗周期性乳痛症较针刺治疗,缓解疼痛症状见效更快;电热针治疗对非周期性乳痛症疼痛天数、疼痛评分和由疼痛产生的不良情绪,短期改善效果较普通针刺治疗更佳。电热针治疗乳痛症安全性较高。本研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高静[5](2020)在《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治疗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型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针刺及中药热奄包的治疗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型的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为临床治疗乳腺增生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9年2月-12月保定市第一中医院针灸科门诊接治的105例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型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35例。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治疗为试验组,常规针刺治疗为对照1组,中药热奄包治疗为对照2组,10次属于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视觉模拟评分、乳房症状积分、乳腺彩色超声报告、伴随症状积分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1、三组的临床疗效评价: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对照1组总有效率为73.5%;对照2组总有效率为75.0%;试验组优于对照1、2组,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三组的VAS分值评价:治疗后VAS分值均获得一定程度的减少(P<0.01),证实三种方法对缓解疼痛感觉均可发挥效果。另外,试验组强于对照1、2组,差异明显(P<0.05),说明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疗法对于缓解疼痛程度,可以发挥更好的效果。3、三组乳房疼痛积分对比:治疗后乳房疼痛积分均显着的减小(P<0.01),说明三种方法能够减轻乳房疼痛。此外,试验组强于对照1、2组,差异显着(P<0.05),说明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疗法对于缓解乳房疼痛强于常规针刺或中药热奄包疗法。4、三组的肿块硬度积分对比:治疗后三组的乳房硬度积分均明显的减少(P<0.01),通过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故说明针刺结合热奄包疗法、常规针刺以及中药热奄包对于降低乳房硬度的作用,无明显差异。5、三组的肿块分布范围积分相比:治疗后肿块范围积分均获得的减少(P<0.01),证明三种方法都能够缩小肿块范围。此外,试验组优于对照1、2组,差异明显(P<0.05),说明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疗法对于缩小肿块范围的效果显着的强于常规针刺与中药热奄包疗法。6、三组的肿块大小积分对比:治疗前肿块大小无明显的差异(P>0.05),治疗后肿块大小积分均明显的缩小(P<0.01),证明三种方法都能够缩小肿块。此外,试验组强于对照1、2组,差异显着(P<0.05),说明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疗法于缩小肿块的效果显着的强于常规针刺与中药热奄包疗法。7、伴随症状总积分对比:治疗后伴随症状积分均显着的降低(P<0.01),表示三种方法都可以改善伴随症状。此外,试验组强于对照1、2组,差异显着(P<0.05),说明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疗法对于缓解不良症状的功效显着的强于常规针刺与中药热奄包疗法。8、三组腺体厚度的对比:治疗后腺体厚度均得到降低(P<0.01),证明三种方法都可以促使乳腺厚度变薄。此外,试验组优于对照1、2组,差异显着(P<0.05),说明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疗法对于减小腺体厚度效果显着的强于常规针刺与中药热奄包疗法。9、三组乳腺导管直径的对比:治疗后乳腺导管直径均得到减小(P<0.01),此外,试验组优于对照1、2组,差异明显(P<0.05),说明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对于减少乳腺导管直径效果显着的强于常规针刺与中药热奄包治疗。结论本研究结显示,常规针刺或中药热奄包对于治疗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型均能取得一定疗效,但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的疗效更好。图0幅;表11个;参107篇。
王雨微[6](2020)在《针刺乳癖三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运用针刺乳癖三穴组对乳腺增生病的疼痛程度、肿块大小积分以及其他症状的疗效观察,为乳腺增生病的针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方法:本研究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增生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针刺乳癖三穴组及常规穴针刺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乳房疼痛程度、肿块大小评分、其他次要症状、体征以及乳腺彩超的变化,并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针刺乳癖三穴组与普通针刺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0%,经统计分析P>0.05,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两种方法对乳腺增生病的治疗均有较好疗效,且在症状及体征方面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组间相比较,在乳腺疼痛及伴随症状(月经异常、情绪异常、胁肋疼痛)方面有确切疗效,P值<0.05,有显着性差异。3、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乳腺彩超在乳房肿块(大小、范围)的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性(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表明:针刺乳癖三穴组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显着,尤其是在改善症状、疼痛程度和肿块大小方面有确切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王康[7](2020)在《基于FP-Growth算法拟定乳痛宁汤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将自拟乳痛宁汤应用于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患者,从症状和体征的改善以及安全性方面,对乳痛宁汤的优劣势进行评价;初步运用FP-Growth算法数据挖掘的结果组方,通过乳痛宁汤的临床疗效,对该数据挖掘的可靠性和临床可行性进行验证。方法对在20 1 9年03月至同年08月期间,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二科门诊就诊的 70例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 5例。观察组给予基于数据挖掘和导师临床经验制定的自拟方剂乳痛宁汤治疗,对照组单予乳癖消片,均干预2个疗程,在治疗前、1疗程、治疗结束3个观察节点对患者的乳房疼痛、肿块等主要症候和全身伴随症状进行评分,对比两组患者症候评分。选取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期间因脱落和剔除共7人,最终获得符合标准病例63例,对照组3 0例,观察组3 3例。1.主要症候及伴随症状方面:经自拟乳痛宁汤和乳癖消片治疗后,两组主要症候积分在治疗1疗程及治疗结束,即后2个观察点,同未治疗相比,均明显减少(P<0.0 1);各伴随症状积分在后2个观察点均较治疗前改善(P<0.0 5)。组间比较,后2个观察点观察组疼痛积分下降更加明显(P<0.05);肿块和主症总积分表现中,两组相当(P>0.05);伴随症状总积分在后2个观察点观察组表现更加优秀(P<0.05),治疗结束后,情绪变化、两胁胀满、瘀血症状改善观察组更具优势(P<0.01);月经异常两组效果相当(P>0.05);腰膝酸软对照组明显优秀(P<0.0 1)。2.总积分方面:治疗前、治疗1疗程、治疗结束3个观察点相比,两组总积分组内具有明显差异(P<0.01),且减低后相当(P>0.0 5)。总积分差值比较中,对照组第2个疗程比第 1个疗程总积分下降幅度更明显(P<0.01),观察组第1个疗程较第2个疗程总积分下降幅度更明显(P<0.01)。组间比较,第1个疗程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加优秀(P<0.01),第2个疗程两组相当(P>0.05)。3.疗效结果: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2 1例,总有效率76.67%;观察组显效5例,有效25例,总有效率90.90%,两组疗效相当(P>0.05)。4.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安全性均为1 0 0%(P>0.05),安全性等级俱为1级,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自拟乳痛宁汤能有效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患者乳房的疼痛、肿块和全身伴随症状,尤其在缓解患者乳房疼痛和改善情绪变化、两胁胀满、瘀血症状方面较乳癖消片优势明显,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2.基于乳痛宁汤的优秀临床疗效,初步证实了本团队前期FP-Growth算法,对肝郁痰凝型乳癖组方规律数据挖掘的结果具有可靠性和临床可行性。
任宝凤[8](2019)在《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及网络靶标预测》文中认为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和中药网络药理学相关理论探讨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组方规律,归纳核心组合,并预测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相关通路及潜在药物作用靶点。方法:1.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组方规律,归纳核心组合。2.利用 ECTM(The Encyclopedi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数据库,构建并分析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核心组合的“中药药物-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病症”网络图。结果:1.符合条件的565首治疗乳腺增生方剂中的中药的四气分布的前三位是寒、温、平,五味分布前三位是苦、辛、甘,归经分布的前三位是肝、脾、心。在使用频次方面,其中有23味中药使用频次高于100,前十位分别是:柴胡、当归、白芍、香附、郁金、夏枯草、茯苓、浙贝母、青皮、甘草。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提取相关组合,演化出包含7味中药的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核心组合(柴胡、夏枯草、当归、郁金、白芍、香附、浙贝母)。2.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机制为通过其所含的胆碱(choline)、谷甾醇(sitosterol,B-sitosterol)、香兰素(Vanil l in)和豆甾醇(Stigmast erol,C29 H48 0)主要作用于AR与SLC22 A1靶点,影响神经递质清除、细胞跨膜运输及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释放和核受体转录途径、细胞内受体的酰基化及Hsp90伴侣复合体对类固醇激素受体的调节来发挥对乳腺疾病的积极治疗作用。结论:通过上述研究发现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主要通过性味苦寒、辛温、甘平的疏肝健脾中药来治疗本病,核心组合包含柴胡、夏枯草、当归、郁金、白芍、香附、浙贝母7味中药。主要作用靶点为雄激素受体(AR)和有机阳离子转运体1(SLC22A1)。
黎柳娇[9](2019)在《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运用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作为治疗组,与口服乳癖消片对比治疗乳腺增生病,通过观察两者在治疗前后乳房疼痛、乳房肿块、全身伴随症状等方面的变化,探讨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的疗效及优势,以期为临床治疗乳腺增生病提供新的参考及借鉴。方法:收集6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主要采用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治疗,主要取穴:膻中(单)、乳根(患)、屋翳(患)、乳周围阿是穴(患)、期门(双)、丰隆(双)。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肝郁气滞加太冲、肩井;痰湿阻络加内关、中脘;冲任失调加关元、三阴交。背部走罐选择4号罐,从大椎穴起始,向下止于第10胸椎,向外止于肩胛部位(包括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在内),走罐至皮肤潮红为度。针刺治疗每周5次,10次为一疗程,火罐操作在第1、6、11、16次针刺结束后进行。对照组服药为每日3次,每次3片,10天为1疗程。2组均治疗2个疗程,并于经期停止治疗,月经结束后继续该疗程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对受试者进行评价,主要采用乳房疼痛积分、乳房肿块积分(包括质地、范围、大小等)、全身伴随症状积分,并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乳房疼痛积分、乳房肿块积分、全身伴随症状积分等方面进行比较,组内比较提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干预后均可改善临床症状。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治疗后乳房疼痛、乳房肿块、全身伴随症状等各积分改善情况,结果提示治疗组改善要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改善全身伴随症状方面治疗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3例,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3.33%,对照组治愈1例,显效8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3%,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疗法与口服乳癖消片治疗乳腺增生病均有疗效,但在改善临床症状上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治疗要优于口服乳癖消片治疗,尤其在改善全身伴随症状方面,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敖燕飞[10](2019)在《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探讨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优势及安全性,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入选乳腺囊性增生病(肝郁痰凝型)患者80例,并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B超引导下囊肿穿刺+雷火灸);对照组(B超引导下囊肿穿刺+口服中成药小金丸),每组各40例。通过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各症状、体征、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总积分改善率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以不同程度改善患者乳房疼痛、囊肿大小、胸胁胀满、口苦、心烦易怒情况(P<0.05)。其中,在改善乳房疼痛、口苦、心烦易怒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囊肿大小和胸胁胀满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效果相当(P>0.05)。而在改善失眠方面,治疗组有着显着疗效(P<0.05),对照组则对改善失眠没有良好效果(P>0.05)。总疗效指数:治疗组总有效率94.5%,其中痊愈14例(37.8%),显效17例(45.9%),有效4例(10.8%),无效2例(5.4%);对照组总有效率88.6%,其中痊愈10例(28.6%),显效12例(34.3%),有效9例(25.7%),无效4例(11.4%)。结论:B超定位下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临床效果显着,方法安全,操作简单,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二、化痰消癖方治疗乳腺增生病1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痰消癖方治疗乳腺增生病16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补肾调冲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依据 |
1.1 乳房与肾、冲任二脉生理上的关系 |
1.2 乳房与肾、冲任二脉病理上的关系 |
2 中医内治法 |
2.1 分期论治 |
2.2 辨证治疗 |
2.3 专方治疗 |
3 中医外治法 |
3.1 针刺治疗 |
3.2 中药外用 |
4 联合应用 |
5 心理疗法 |
6 小结 |
(2)偶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于乳腺增生症的认识 |
1. 病名及历史沿革 |
2. 病因病机 |
3. 治疗方法 |
综述二 乳腺增生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研究 |
2.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 |
3. 病因及病理机制 |
4. 乳腺的解剖关联 |
5. 治疗 |
综述三 偶刺的认识与进展 |
1. 偶刺的由来 |
2. 偶刺法的现代发展与延伸 |
3. 偶刺法的临床发挥 |
4. 偶刺法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性指标 |
2.4 观察方法 |
2.5 数据分析 |
3. 研究数据 |
3.1 基本资料 |
3.2 治疗前后变化 |
3.3 随访效果比较 |
4. 安全性评价 |
5. 脱落情况记录 |
6. 研究结果 |
7. 分析与讨论 |
7.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7.2 针刺手法及部位的选择 |
7.3 相关因素分析 |
8. 小结 |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3)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循证医学和数据挖掘相关概念及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Meta分析的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
研究一 软坚散结法治疗甲状腺结节的Meta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软坚散结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Meta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软坚散结法治疗子宫肌瘤的Meta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组方配伍规律的研究 |
研究一 软坚散结法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用药规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软坚散结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用药规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软坚散结法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结论 |
附录 |
创新点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电热针治疗乳痛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乳痛症现代医学临床研究进展 |
1 疾病概述 |
2 流行病学 |
3 发病原因 |
4 乳痛症的临床表现 |
5 乳痛症的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乳痛症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
1 病名沿革 |
2 病因病机 |
3 乳痛中医内治法 |
4 乳痛中医外治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乳痛症热刺激疗法与电热针临床运用进展 |
1 热刺激疗法作用机制 |
2 热刺激在乳痛症临床治疗中的运用 |
3 电热针的临床运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临床资料 |
2.1 受试者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观察中止标准 |
2.6 观察剔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设计 |
3.2 样本量估算 |
3.3 随机方法 |
3.4 治疗方案 |
3.5 观察周期 |
3.6 观察指标 |
3.7 疗效评价 |
3.8 安全性评价 |
3.9 统计分析 |
4 技术路线图 |
5 研究结果 |
5.1 电热针组与针刺组 |
5.2 周期性乳痛与非周期性乳痛 |
5.3 安全性评价 |
6 讨论 |
6.1 结果的意义 |
6.2 电热针疗法的选择 |
6.3 研究对象选择 |
6.4 针刺穴位选择 |
6.5 对照组选择 |
6.6 安全性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VAS视觉模拟评分 |
附录2 简式McGill疼痛问卷 |
(5)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治疗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方案 |
1.1.1 研究目标 |
1.1.2 研究内容 |
1.1.3 临床资料 |
1.1.4 研究方法 |
1.1.5 观察指标 |
1.1.6 针刺异常情况处理 |
1.1.7 意外事件的预防 |
1.1.8 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1.1.9 分析数据资料 |
1.2 结果 |
1.2.1 结果分析 |
1.3 讨论 |
1.3.1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及治疗 |
1.3.2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病机理的研究及治疗 |
1.3.3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理论依据 |
1.3.4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机理 |
1.3.5 课题针刺选穴依据 |
1.3.6 中药热奄包 |
1.3.7 疗效评定 |
1.3.8 安全性分析 |
1.4 课题关键点和创新点 |
1.4.1 关键点 |
1.4.2 创新点 |
1.5 小结 |
1.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乳腺增生病的发展认识 |
2.1 乳腺增生病的定义 |
2.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
2.2.1 病名起源 |
2.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3 证型的认识 |
2.2.4 中医治疗方法的认识 |
2.3 西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
2.3.1 发病机制 |
2.3.2 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
2.3.3 治疗方法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疼痛强度评分表(VAS评分) |
附录 B 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型证候积分量表 |
附录 C 调查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6)针刺乳癖三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5.临床疗效分析 |
6.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FP-Growth算法拟定乳痛宁汤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乳腺增生症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1.1 追名析源 |
1.2 探因循机 |
1.3 辨证分型 |
1.4 临证论治 |
1.5 外治概要 |
2 乳腺增生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2.1 乳腺增生症的流行病学 |
2.2 西医对乳腺增生症的治疗 |
3 小结与展望 |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剔除及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及疗效评价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案 |
3.3 观察节点 |
3.4 观察指标及记录 |
3.5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处理 |
3.6 疗效判定标准 |
3.7 安全性等级评价标准 |
3.8 统计方法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分析 |
2.1 年龄及初潮年龄 |
2.2 病程 |
2.3 月经史 |
2.4 孕产史 |
2.5 哺乳史、婚否及家族史 |
2.6 疗效相关可比性分析 |
2.7 小结 |
3 疗效结果及数据分析 |
3.1 主要症候积分 |
3.2 全身伴随症状积分 |
3.3 总积分比较 |
3.4 总积分差值比较 |
3.5 疗效比较 |
3.6 安全性结果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理论依据 |
2 数据挖掘结果可靠性和可行性分析 |
3 组方依据及方药解析 |
4 对照组选药分析 |
5 临床疗效评价 |
5.1 基线资料比较 |
5.2 主要症候比较 |
5.3 伴随症状比较 |
5.4 总积分比较 |
5.5 疗效比较 |
5.6 安全性结果比较 |
6 创新点 |
7 不足与展望 |
7.1 不足 |
7.2 展望 |
第五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介 |
(8)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及网络靶标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分析软件、数据库 |
2.2 处方来源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
2.4 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组方规律分析 |
2.5 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网络靶标预测 |
2.5.1 乳腺增生核心方靶标数据收集 |
2.5.2 核心方“药物-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病症”网络的构建 |
3. 结果 |
3.1 四气五味统计结果 |
3.2 用药频次统计结果 |
3.3 组方规律分析 |
3.4 提取核心组方 |
3.5 核心方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病症信息的收集 |
3.6 构建核心方“药物-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病症”网络 |
3.7 乳腺增生病核心组合关键靶点及通路(pathway)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9)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认识 |
1.1 发病机制研究 |
1.2 影响因素研究 |
1.3 临床表现 |
1.4 西医治疗 |
1.5 小结 |
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概述 |
2.1 病名认识 |
2.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认识 |
2.3 中医辨证分型 |
2.4 中医治疗 |
2.5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不良事件及处理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治疗前各项评价指标积分 |
3.3 治疗后两组各项评价指标积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3.5 不良反应 |
3.6 安全性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1 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
1.1 针刺选择依据 |
1.2 罐法选择依据 |
2 对照组选题思路 |
3 研究结果的总结及讨论 |
3.1 研究结果总结 |
3.2 疾病分析 |
3.3 疗效分析 |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传统医学对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认识 |
1.1 乳癖概述 |
1.2 乳癖病因病机 |
1.3 乳癖的临床表现 |
1.4 乳癖的辨证分型 |
2 现代医学对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认识 |
2.1 乳腺囊性增生病概述 |
2.2 乳腺囊性增生病病因 |
2.3 乳腺囊性增生病临床表现 |
2.4 乳腺囊性增生病病理表现 |
2.5 关于乳腺囊性增生病癌变问题 |
3 治疗方法 |
3.1 现代西医治疗 |
3.1.1 内分泌治 |
3.1.2 手术治疗 |
3.1.3 穿刺治疗 |
3.2 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 |
3.2.1 中草药治疗 |
3.2.2 中成药治疗 |
3.2.3 针灸、推拿治疗 |
3.2.4 其他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1.1 病例来源 |
1.1.2 病例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出标准 |
1.6 停用雷火灸指征 |
1.7 脱落病例 |
1.8 安全评定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2.1 治疗组 |
2.2.2 对照组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4.1 西医疗效评定标准 |
2.4.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紧急情况处理 |
2.7 伦理及知情同意 |
3 研究结果 |
3.1 临床资料均衡性比较 |
3.1.1 两组年龄、病程比较 |
3.1.2 两组囊肿大小分布情况比较 |
3.1.3 两组治疗前各项平均分比较 |
3.2 脱落病例及原因分析 |
3.3 疗效观察 |
3.3.1 乳房疼痛积分比较 |
3.3.2 囊肿大小积分比较 |
3.3.3 中医证候(胸胁胀满)积分比较 |
3.3.4 中医证候(失眠)积分比较 |
3.3.5 中医证候(口苦)积分比较 |
3.3.6 中医证候(心烦易怒)积分比较 |
3.4 总疗效指数比较 |
3.5 统计结果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1 本课题研究背景 |
2 本课题应用雷火灸治疗原理及疗效分析 |
3 本课题的展望与不足 |
3.1 展望 |
3.2 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评分标准表 |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 典型临床病例(配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项 |
四、化痰消癖方治疗乳腺增生病1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补肾调冲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研究进展[J]. 梁欢,孙宇建,付娜,黄巧,赵文洁,王纯,张董晓. 北京中医药, 2021
- [2]偶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宋家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D]. 刘彩凤.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电热针治疗乳痛症临床疗效观察[D]. 王子彦.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治疗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型的疗效观察[D]. 高静.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针刺乳癖三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雨微.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7]基于FP-Growth算法拟定乳痛宁汤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D]. 王康.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及网络靶标预测[D]. 任宝凤.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9]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 黎柳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 敖燕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