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小水电的新出路(论文文献综述)
李储,徐泽[1](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的政策变迁:脉络、机制与模式》文中认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剖析当地政策变迁可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启示。文章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的政策变迁脉络,借鉴多源流理论构建了本土化的政策分析框架,最后提出四种政策设置模式。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的政策变迁有5个关键时点;敏感指标、焦点事件、舆论情绪和理念创新等原因驱动了政策变迁;后期政策变迁的重要推动力来自党政领导者;问题和目标导向进一步形成了应急、预防、回应和守成等政策设置模式。未来长江经济带发展要走从"长江有带无经济""长江有带有经济"到"长江有带高质量发展"的进阶之路;从"见首不见尾""见首也见尾"到"首尾相顾、共赢多赢"的协调之路;从"被动应急""有限回应"到"积极预防和稳健守成"的治理之路。
罗哲月[2](2015)在《韶关落实电价政策促进经济持续转型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为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促进企业节能减排调整产品结构,实现转型升级,以及运用电价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国家和广东省先后出台了差别电价、环保电价、小水电上网电价等政策。但各地能否认真贯彻执行?实施的效果如何?为此,笔者最近对韶关市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调研。从调研的情况看,近年来韶关市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电价政策,运用价格杠杆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环境保护、化解过剩产能,助力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朱艳君[3](2015)在《薄膜太阳能在小型家电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后,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化石燃料的短缺和生态环境严重污染的局面。各个国家都在不遗余力的开发各种新能源,而太阳能正是首屈一指的绿色能源。利用太阳能光伏系统发电,是一种非常清洁的能源,在各国的发展前景都非常好。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离不开太阳能电池,而在众多太阳能电池中,薄膜太阳电池是目前市场最有发展前景的新一代太阳能电池,被人们认为是继晶体硅电池之后能带领人们进入真正的太阳能时代的第二代太阳能电池。这是因为薄膜太阳能电池相对于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来说具有节省原材料,能量回收时间短,应用范围广,便于自动化大生产等优点。通过调研不难发现,发达国家及中国目前能够有效的利用这一清洁能源的方式就是,将太阳能电池与建筑物相结合,这样的设施相对复杂,而且需要国家补贴政策的跟进,才能大范围的应用太阳能电池,才能真正的利用这一清洁能源。怎样让清洁能源轻松进入普通家庭是需要我们做出相关研究的。将薄膜太阳能与小型家电结合在一起,无疑是一种推广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好方法。本文基于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缺乏研究的现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论证、实践等研究方法,从我国薄膜太阳能的发展现状入手,并对当前市场中小型家电绿色环保的设计趋势进行了研究。在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情况下,以薄膜太阳能这一符合绿色设计要求的材料为基础,开发符合民情、民生的中国式的小型家电。伴随着近年来市面上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本文以开发设计家用的薄膜太阳能蔬菜培植机和薄膜太阳能加湿器为例,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
尹晓芬[4](2013)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动力与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气候变化受到各国政府的强烈关注。自2003年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之后,低碳经济成为重要公共事务之一,政府必须发挥先导性的作用,既进行低碳规划与全面设计,又制定对应的法律法规,从而确保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所指低碳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新能源开发、制度改良、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等多种手段,减少石油、煤炭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多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优先领域,是中国经济发展基本国策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和依据,结合当下全球气候变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及中国现在所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针对低碳经济发展动力与路径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提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之理论基础分析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的密切关系,对低碳经济有关概念,如碳计量、碳交易、碳市场等做了阐述;研究了基于发展经济学内生增长理论的低碳发展内生动力,基于制度经济学外生增长理论的低碳发展外生动力,以及基于博弈论的低碳经济发展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博弈。2、借鉴国外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与模式在探索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动力与路径之前,对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做了论述与比较。对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地区、国家,以及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与模式的回顾和总结,对探讨中国经济的低碳化尝试与政策形成,分析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行政策框架,均有很强的镜鉴作用,以此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实施途径的提出做好准备。3、分析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内生动力内生增长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在既定资源存量和科技条件下,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低碳难度极大。突破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才的积累。本文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分析了低碳技术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主要实现途径,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动力:实现能源安全战略以创造核心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科学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以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是科学技术,中国政府要积极支持先进低碳技术的开发,同时对新能源技术领域、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等给与大力支持,以提高能效水平,推广先进成熟技术的应用。4、分析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外生动力本文基于外生增长理论分析了制度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主要实现途径,并以中国经济的低碳化尝试与政策形成为依据,分析中国低碳经济的现行政策框架:节能法律法规、节能减排政策、结构调整政策,以及政策发展路径:五个支柱与三个基础制度。五个支柱包括:新型和低碳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低碳城市建设,优化能源结构和发展低碳能源,形成可持续消费模式,改善土地利用和扩大碳汇能力。三个基础保障机制包括:技术创新机制、市场运作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5、分析国际气候博弈下的中国低碳经济路径基于美国、欧盟、印度等国家或地区在国际气候博弈中的大国考量,分析其博弈选择的可能性,并综合考虑发达国家集团、发展中国家集团以及南北分歧,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在国际复杂博弈形势下的中国低碳经济机制与模式。中国作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世界经济大国,不论在国土面积、资源总量、人口数量、市场潜力、未来需求等任一方面,均在国际上具有相应影响力。本文指出,中国在自身低碳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基础上,结合国际重要经济体在谋求低碳经济话语权中可能存在的博弈决策,应创造性地探索发展路径,在自身实现低碳经济科学发展的同时,兼顾国际形势并逐步提升国际号召力。6、尝试分析中国经济发展之低碳化路径以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为基础,结合中国能源、环境现状与低碳化需求,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和劣势两方面出发,对中国经济低碳化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中国低碳经济的国际主张。7、提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之对策建议研究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促进机制。包括:不断丰富完善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保障体系;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加强宣传教育,树立低碳经济发展意识;推进碳金融制度创新,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政策手段,应用市场机制促使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等。8、创新点。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结合自身实践运作,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方法与路径探索有所创新。立足发挥合作优势,把低碳经济理论与传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博弈论进行有机结合,力求在研究方法和方向上有所创新。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脱钩发展分析方法。
沈娅莉[5](2011)在《云南省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据云南省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云南省在联合国成功注册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数量已居全国首位,这些项目的实施为云南省节能减排及发展低碳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云南地处西南边陲,经济发展落后,云南省的CDM项目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大力发展云南"桥头堡战略"的背景下,深入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云南省的CDM项目健康、持续地发展。
段磊[6](2011)在《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融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基础设施是指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农村发展过程中所必须投入的物质和社会条件的总称。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的资本系数高、资金回收期长、回报率低、风险性高,又缺乏激励机制和有效的配套政策支持,使之难以吸纳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本论文针对我国基础设施融资难的现状,围绕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的融资问题,以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投融资理论、经济学、博弈论、项目管理等相关学科理论为指导,对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模式、融资结构和融资机制分别进行了分析。首先,论述了不同的融资模式在不同类型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中的选择和运用,以及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结构的基本状况和改善渠道;其次,从内部融资机制和外部融资机制两个方面对融资机制进行分析,以便寻找更适合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方式。再次,在分析农村水电开发项目融资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在农村水电开发项目上运用PFI项目融资模式来拓宽融资渠道,并引入了市场化的概念,分别从融资对象和融资环境的可市场化来增加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渠道。最后,分析了在这类准经营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政府补助资金和政策引导的重要性。本论文构建了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融资机制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结论为研究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融资体制的发展,以及加快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理论基础。
李年君[7](2010)在《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与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面临的最重大环境课题。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近50年的气温变化,很可能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如果人类继续这样活动,到2100年时,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将高达750ppm,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将比1990年上升1.4-5.8℃,海平面上升将上升0.09-0.88m。如果全球的平均温度只上升2℃,全球部分沿海城市将消失,沙漠化面积扩大,沙进人退,耕地减少,病虫害危害加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严重的威胁。研究认为,近百年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涉及科学或技术领域,而且与社会、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有着广泛的直接联系。由于温室气体的全球性,任何单一和局部的措施很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需要全球采取联合、综合、持久性的行动。为此,国际社会在1992年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了实现《公约》减排目标,《京都议定书》约定了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行(JI)和排放贸易(ET)三种机制。由于减排单位核证与转让并不是因采取了节能与提高能效的途径,而是产业的衰退,现在附件一国家之间进行的排放贸易(ET)越来越少;附件一国家通过投资项目的方式从同属于附件一的另外国家获得减排量的合作也不多,因此现在联合履行机制(JI)作用也有限。而清洁发展机制(CDM)之所以迅速成为当今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合作方式,正是因为一方面,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减排项目获得了减排承诺所需的CERs,同时也促进了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CDM本身让附件一国家与非附件一国家之间以项目为平台实现了包括减排技术(如能效、再生能源、生物固碳等技术)、减排政策(如欧盟的强制配额与CDM接轨)和减排市场(如国家间、地区间、企业之间开展的CERs一级、二级市场)等多种功能的融合。肖家河水电站作为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缓解当地电网供需矛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减少地区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优化电力结构;减少因化石燃料燃烧而导致的各类污染物的排放;增加贫困地区就业机会等,符合CDM的要求,项目在联合国注册成功。按照EB规定的方法学和额外性论证评价工具等分析,如按照第一个计入期7年计算,预测可为附件一国家充抵1,359,449tCO2的减排承诺,降低了国外企业碳减排的边际成本。虽然我国也会获得一定的CERs收益,但该项目同时暴露出了我国CDM项目开发中许多带共性和紧迫性问题。作为全球最大的碳信用提供国,如果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将严重挫伤我国广大业主开展包括CDM在内的合作积极性,对全球范围内《京都议定书》的实施和“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下的减排行动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创建国家碳交易所,构建我国相对统一的碳交易体系,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也将是解决肖家河CDM项目问题,提高我国碳交易国际竞争力,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有效手段。创建国家碳交易所需要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培育碳交易市场等外部法制保障建设;国家碳交易所定位,发起人选择,机构设置,基本职能,交易规则,业务模式,会员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以及核查和签发执行制度等方面的内部制度建设;以国家碳交易所为龙头,部分地方碳交易所并存,全国相对统一的平行、交叉的碳交易体系建设等三方面加以构建,以此将国家碳交易所建成在国内碳交易体系建设中具有龙头地位和作用,在国际碳交易体系中具有巨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性碳交易所。国家碳交易所需要合理配置碳交易要素,在一定时期内国内业务需要以“单位GDP减排40%-45%”目标转换或“总量控制”为基础,国际业务需要以CERs、VERs为主体开展,按照额外性碳交易费用原理引导交易对象降低交易成本,根据不同因素对碳交易需求的影响从运行机理上采取应对措施。在国家碳交易所的选址上,武汉不仅同享庞大的碳减排市场、国内外的碳交易经验和我国的减排政策,更具有“两型社会”的国家定位所带来的政策空间,以及水电为主的项目优势、丰富的人才科技优势和中部支点的经济区位优势。如果国家碳交易所落户武汉,按照文中设想和论述,国家碳交易所将在国内具有稳定、排他性的竞争优势,在国际上具有暂时性竞争性优势。建设国家碳交易所也会面临碳税和CDM不能继续等风险,但只要我们如文中构想,加快创建国家碳交易所为龙头的我国相对统一的碳交易体系建设,依靠不断提升的我国碳市场集合力量,不仅能够避免有关风险,更能化解如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中的一些问题,为推动我国节能减排,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刘肃,王彧杲,王明贵[8](2008)在《吉林省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的优势和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是水电行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本质是通过能源置换和能源升级来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自实施以来,在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吉林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积极申报,在水利部水电局的大力支持下,吉林省长白县及安图县的两个扩大试点项目得到批准。截至目前,长白县
朱强[9](2008)在《可再生能源—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在天津市建筑应用项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全球出现能源短缺和即将到来的矿物能源枯竭时,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已摆上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要位置。可再生能源--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较低的费用向房屋供暖、供冷和加热生活热水的优良空调系统。地源热泵是目前可使用的对环境最友好和最有效的供热、供冷系统。本文分析了地源热泵运行的节能优势,重点针对天津市建筑应用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进行了建设、运行方面的调研和分析。并通过调研分析给出地源热泵系统应用中存在的设计、施工、系统检测、项目评估等问题。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天津市建筑应用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市场推广和发展方向,总结提出了建立天津市土壤源热泵联席推广监督管理机构及适当考虑出台天津市土壤源热泵优惠政策两项合理化建议。
王学柏[10](2008)在《百合公司在行业调整中的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百合公司成立十年,经历了磷化工市场的急剧变化,目前由于世界磷矿资源几近枯竭,各有磷矿资源的发达国家都在保护仅存的磷矿资源,将落后的工业生产设备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再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初级磷酸盐产品,经深加工后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并高价销出,转移生产即意味着转移能耗和污染至发展中国家。由于磷化工属于“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行业,在当前全世界都在关心并致力于节能减排保护地球的形势下,中国政府也下达了五年节能减排达20%的硬指标,并且辅之以调低出口退税,加收关税,淘汰落后生产设备,加收高耗能行业电价和提高矿产资源费等一系列措施,达到保护资源,节省能源,减少污染的目的。中央政府一系列硬性政策的出台,造成磷化工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固定投资增加,市场销售价格偏低,甚至产销价格倒挂,迫使一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和转产的境地,中国磷化工行业进入了一个大洗牌的过程。在中国和世界磷化工行业重组、整合、市场巨变和优胜劣汰的形势下,百合公司如何发挥本身的优势,在大洗牌的过程中生存下去?我的初步思路是:以矿山资源为依托,以先进的五钠生产设备和技术为基础,苦练内功,生产高品质产品,勉力开发国际市场,与国际大公司展开竞争,在国际市场中争取一席之地。通过参展、宣传、广泛联系客户,逐步扩大客户群,扩大公司知名度,以优质换优价;同时,公司内部革新挖潜,完善各生产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控制销售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住脚跟;开发新产品,引进国外一流技术生产高端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以求更大发展。对百合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做全面的战略分析,用以指导公司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方向,并提供给董事会做参考进行决策的意义重大。本文对世界和中国的磷化工行业市场背景、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分析。世界发达国家自20世纪初即进行了磷化工的开发利用,逐步从肥料行业、磷酸盐工业、食品行业、医药行业,直至电子行业进行了大规模的应用研究和开发,并从前期开发中获取了巨额的利润。随着技术的进步,外国公司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将初级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从发展中国家以低价进口初级产品,精加工后投入市场继续获取巨额利润,造成发展中国家盲目上马,低层次引进,低价倾销,自相残杀,最终陷入亏本经营、企业倒闭的境地,这也是正在中国发生的事实。百合公司生于中国,长于中国,不可避免会被动地卷入这场残酷的市场大淘汰、企业大逃亡的无情商战之中。如何稳键发展是摆在公司董事会和经营层面前的一道义不容辞急待定夺的难题。本文利用Tows矩阵分析了公司目前面临的形势、自身优势和机遇、外部有利因素及外部威胁,明确对策和发展思路,以求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使公司立于不败之地。百合公司拥有资源,先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管理团队,这只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条件,但是只具备这些条件,企业要想求发展很难。要发展就必须以现有软硬件为基础,坚定不移的发展高端产品,细分市场,开拓市场,在国际上与一流国际公司竞争,才有可能不陷入中国国内的一轮又一轮的低层次竞争和淘汰的恶性循环中,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企业发展不应只看到利润,还要从长远考虑,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都循环使用、利用起来,即保护环境,又变废为宝,以最少的资源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造福于社会,企业最终是来自社会,又反馈社会。把百合公司放在国际市场的大环境中进行分析,科学利用Tows方法对企业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威胁进行剖析,争取达到立论正确、分析方法得当、战略目标明晰、可供实际操作。
二、发展小水电的新出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小水电的新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的政策变迁:脉络、机制与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多源流理论与分析框架 |
(一) 多源流理论评述 |
(二) 本土化框架构建 |
三、长江经济带政策变迁的案例研究 |
(一) 政策变迁过程梳理 |
1. 加快长江中游沿岸地区开发 (1985年) |
2. 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1992年) |
3. 长江经济带合作发展 (2005年) |
4. 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2014年) |
5.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2018年) |
(二) 政策变迁机制分析 |
1. 问题之窗开启 |
2. 政治之窗开启 |
3. 三条源流交汇 |
四、政策变迁的模式 |
五、结论与讨论 |
(一) 结论 |
(二) 讨论 |
(2)韶关落实电价政策促进经济持续转型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落实差别电价政策,促进水泥企业转型升级 |
二、下调燃煤机组上网电价,疏导环保电价矛盾 |
三、实施脱硫电价政策,减少废气排放 |
四、落实小水电上网电价,力助企业增收 |
(3)薄膜太阳能在小型家电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世界范围内所面临的能源问题 |
1.1.2 新能源的发展趋势 |
1.1.3 发达国家如何应用新能源 |
1.1.4 我国如何应用新能源 |
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3 国内外对太阳能的研究状况 |
1.3.1 国外对太阳能的研究与应用 |
1.3.2 国内对太阳能的研究与应用 |
1.4 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薄膜太阳能的发展趋势 |
2.1 薄膜太阳能的概述 |
2.1.1 薄膜太阳能的概念 |
2.1.2 薄膜太阳能的大致分类及特点 |
2.1.3 薄膜太阳能的优劣势 |
2.2 薄膜太阳能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
2.2.1 薄膜太阳能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
2.2.2 薄膜太阳能在国内的发展状况 |
2.3 薄膜太阳能发电应用实例 |
第三章 小型家电设计的发展趋势 |
3.1 小型家电的市场调研 |
3.1.1 小型家电的发展现状 |
3.1.2 我国小家电的市场分析 |
3.1.3 我国小家电的市场销售特点 |
3.1.4 消费者购买小型家电的诉求变化 |
3.2 小型家电的发展趋势 |
3.2.1 科技含量提升更具个性化与时尚化 |
3.2.2 注重生态与环保 |
3.2.3 国内外产品竞争激烈 |
3.2.4 小型家电产品改进方向 |
第四章 小型家电的绿色设计 |
4.1 绿色设计的背景 |
4.1.1 现代生活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
4.1.2 绿色家电设计的必要性 |
4.2 绿色设计的中心思想 |
4.2.1 绿色产品的内涵 |
4.2.2 绿色设计的非物质概念 |
4.2.3 绿色设计是绿色消费的要求 |
4.2.4 绿色设计的双赢原则 |
4.3 小型家电绿色设计的现状 |
第五章 薄膜太阳能在小型家电中的应用 |
5.1 太阳能在家电中的应用状况 |
5.2 薄膜太阳能的应用状况 |
5.3 设计实践 |
5.3.1 薄膜太阳能蔬菜培植机的设计 |
5.3.2 薄膜太阳能加湿器的设计 |
5.3.3 薄膜太阳能小家电的设计原则 |
5.4 薄膜太阳能小家电的设计意义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七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动力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对象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技术路线 |
1.3.4 研究框架与内容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 |
2 低碳经济相关理论 |
2.1 低碳经济理论 |
2.1.1 核心概念界定 |
2.1.2 核心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
2.1.3 碳计量 |
2.1.4 碳交易与碳市场 |
2.1.5 碳金融 |
2.1.6 碳税 |
2.2 内生增长理论 |
2.3 制度经济学理论 |
2.4 脱钩理论 |
2.4.1 脱钩理论的借鉴 |
2.4.2 低碳经济的脱钩发展模式 |
2.5 博弈论 |
2.6 相关理论评述 |
3 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与借鉴 |
3.1 欧盟 |
3.1.1 英国 |
3.1.2 丹麦 |
3.1.3 挪威 |
3.2 美国 |
3.3 日本 |
3.4 部分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与借鉴 |
3.5 IPCC的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借鉴 |
4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分析 |
4.1 内生动力 |
4.1.1 内生增长机理分析 |
4.1.2 低碳经济内生动力分析 |
4.1.3 中国低碳经济内生动力分析 |
4.2 外生动力 |
4.2.1 济发展的外生动力 |
4.2.2 低碳经济外生动力分析 |
4.2.3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外生动力分析 |
5 中国经济发展的低碳化路径 |
5.1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低碳化展望 |
5.2 中国能源、环境现状与低碳化需求 |
5.3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分析 |
5.3.1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 |
5.3.2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劣势 |
5.4 案例分析:贵州省发展CDM相关资源禀赋 |
5.4.1 煤炭及煤层气资源 |
5.4.2 水能资源 |
5.4.3 林业资源 |
5.4.4 风能资源 |
5.4.5 农村沼气 |
5.5 贵州省CDM发展潜力分析 |
5.5.1 贵州省CDM典型项目案例分析 |
5.5.2 贵州省CDM开发潜力分析 |
6 大国碳排放博弈下中国低碳经济路径比较 |
6.1 基于低碳经济的大国关系论 |
6.1.1 美国的博弈可能性 |
6.1.2 欧盟的博弈可能性 |
6.1.3 印度的博弈可能性 |
6.2 低碳经济中利益集团非合作博弈 |
6.2.1 发达国家 |
6.2.2 发展中国家 |
6.2.3 南北分歧 |
6.3 中国低碳经济路径 |
7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
7.1 不断丰富完善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
7.2 加快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保障体系 |
7.3 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
7.4 加强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 |
7.5 加强宣传教育,树立低碳经济发展意识 |
7.6 推进碳金融制度创新,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 |
7.7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
7.8 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政策手段,应用市场机制促使企业实现节能减排 |
8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云南省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研究综述 |
2 CDM项目概述及在云南的发展 |
2.1 CDM项目概述 |
2.2 我国CDM的基本规则和流程 |
2.3 CDM项目在云南的发展 |
3 云南省CDM项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1 对CDM项目的认识不到位 |
3.2 CDM项目行业分布不均 |
3.3“碳泄漏”造成云南经济不可持续发展 |
3.4 CDM项目收益普遍较低 |
3.5 缺乏融资渠道 |
4 云南省CDM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4.1 加大对CDM项目的宣传力度 |
4.2 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合理布局CDM项目的行业分布 |
4.2 筛选CDM项目类型, 避免“碳泄漏” |
4.3 实施规划方案下的CDM项目, 提高项目减排收益 |
4.4 拓宽CDM融资渠道 |
5 结语 |
(6)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融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路径 |
2 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融资理论综述 |
2.1 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融资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村基础设施 |
2.1.2 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 |
2.1.3 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融资 |
2.2 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融资相关理论 |
2.2.1 公共物品供给理论 |
2.2.2 博弈论 |
2.2.3 外部性理论 |
2.2.4 项目融资模式 |
3 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问题和融资需求 |
3.1 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问题 |
3.1.1 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
3.1.2 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 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的融资需求 |
4 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和融资结构 |
4.1 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 |
4.2 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在项目中的选择 |
4.2.1 不同类型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模式选择 |
4.2.2 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有效选择融资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
4.3 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结构 |
4.3.1 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来源 |
4.3.2 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结构的基本状况和改善渠道 |
5 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机制 |
5.1 非营利性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机制的构成要素及形成过程 |
5.1.1 融资机制的构成要素 |
5.1.2 融资机制的形成过程 |
5.2 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机制的系统化构成 |
5.2.1 内生融资机制的形成原理 |
5.2.2 内生融资机制的分类 |
5.2.3 外部融资平台的构成 |
5.3 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机制分析 |
5.3.1 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内生融资机制分析 |
5.3.2 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外部融资平台分析 |
5.3.3 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的政府激励机制 |
6 市场运作下非营利性基础设施项目相关者之间的博弈 |
6.1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
6.2 政府与投资者之间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
6.3 投资者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博弈 |
7 非营利性农村水电开发项目融资机制 |
7.1 农村水电的经济学属性和融资需求 |
7.1.1 农村水电的经济学属性 |
7.1.2 农村水电开发项目的融资需求 |
7.2 非营利性农村水电开发项目的融资机制分析 |
7.2.1 农村水电开发项目的融资主体 |
7.2.2 农村水电开发项目的资金来源 |
7.2.3 农村水电开发项目的投资结构 |
7.3 PFI 模式在农村水电开发项目中的应用 |
7.3.1 农村水电开发项目引入PFI 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7.3.2 PFI 融资模式在农村水电开发项目中的应用 |
7.3.3 促进PFI 在农村水电建设中应用的建议 |
8 结论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与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4 预期结果 |
第2章 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及提出的问题 |
2.1 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 |
2.1.1 项目活动描述 |
2.1.2 基准线和监测方法学的应用 |
2.1.3 环境影响分析 |
2.1.4 利益相关方的评价 |
2.2 肖家河CDM项目开发提出的问题 |
2.2.1 CDM项目注册比例低 |
2.2.2 没有定价权 |
2.2.3 没有提供先进技术 |
2.2.4 缺少自主开发的技术标准 |
2.3 解决肖家河CDM开发问题的初步思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
3.1 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的理论基础 |
3.1.1 碳交易的气候学基础 |
3.1.2 碳交易的经济学基础 |
3.1.3 碳交易的法律基础 |
3.2 我国建立国家碳交易所的必要性分析 |
3.2.1 建立国家碳交易所有利提高我国碳交易的定价权 |
3.2.2 建立国家碳交易所有利加强我国标准体系的建立 |
3.2.3 建立国家碳交易所有利技术引进 |
3.3 我国建立国家碳交易所的紧迫性分析 |
3.3.1 建立国家碳交易所,是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
3.3.2 建立国家碳交易所,是转变管理方式的需要 |
3.3.3 建立国家碳交易所,是加快我国货币国际化进程的需要 |
3.3.4 建立国家碳交易所是促进我国节能减排事业发展的需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的初步构想 |
4.1 总体构想 |
4.2 以国家碳交易所为龙头,构建我国相对统一的碳交易体系 |
4.2.1 国际碳交易体系概况 |
4.2.2 国内没有形成碳交易体系 |
4.2.3 以国家碳交易所为龙头,建立我国相对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
4.3 国家碳交易所的构建 |
4.3.1 国家碳交所定位 |
4.3.2 国家碳交所发起人选择 |
4.3.3 国家碳交所组织机构设置 |
4.3.4 国家碳交所的基本职能 |
4.3.5 国家碳交所的交易规则 |
4.3.6 国家碳交所的国际业务 |
4.3.7 国家碳交所的国内业务 |
4.3.8 国家碳交所会员管理办法 |
4.3.9 国家碳交所财务管理办法 |
4.3.10 国家碳交所交易项目的签发 |
4.4 我国碳交易法制保障建设 |
4.4.1 确立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
4.4.2 制定培育碳交易市场的政策 |
4.4.3 出台碳交易所管理办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家碳交易所运行机理 |
5.1 碳排放权交易中的要素构成 |
5.1.1 交易主体 |
5.1.2 交易客体 |
5.1.3 交易合同 |
5.1.4 申报、交易制度 |
5.1.5 交易机构 |
5.1.6 监测与核查制度 |
5.2 单位GDP减排的目标分析 |
5.2.1 “单位GDP减排40%-45%”的内涵 |
5.2.2 “单位GDP减排40%-45%”过渡转换 |
5.2.3 “总量控制”目标应成为我国努力的方向 |
5.3 碳交易成本理论分析 |
5.3.1 现有碳交易理论的局限 |
5.3.2 额外性费用理论 |
5.3.3 肖家河项目案例说明 |
5.4 影响国家碳交易所交易的市场因素分析 |
5.4.1 国际碳交易需求因素影响分析 |
5.4.2 国内碳交易需求因素影响分析 |
5.4.3 国际政治和国内政策因素影响我国碳交易市场 |
5.4.4 企业碳排放权供求因素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家碳交易所建在武汉的可行性 |
6.1 庞大的碳市场是武汉建国家碳交易所的沃土 |
6.2 我国政府、企业和百姓的重视,是武汉建立国家碳交易所的保证 |
6.2.1 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气候变化 |
6.2.2 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响应 |
6.2.3 广大百姓开始参与 |
6.2.4 国家需要武汉走在全国的前面 |
6.3 多种碳交易模式提供了经验和机会 |
6.3.1 全球碳交易背景 |
6.3.2 成功的国际碳交易模式 |
6.3.3 正在摸索的国内模式 |
6.4 武汉建立国家碳交易所的SWOT分析 |
6.4.1 优势因素(Strengths) |
6.4.2 劣势因素(Weaknesses) |
6.4.3 机遇因素(Opportunities) |
6.4.4 风险因素(Threats) |
6.4.5 劣势和风险对策建议 |
6.5 国家碳交易所落户武汉的四种标准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基本结论 |
7.2 主要成果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
(8)吉林省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的优势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吉林省水能资源及小水电代燃料规划概况 |
二、吉林省农村水力资源分布情况图及重点地区要素表分析 |
1. 资源分布图及情况如图1。 |
2. 简要分析。 |
三、吉林省代燃料项目与其他重点项目的关系 |
1. 吉林省规划发展小水电代燃料的重点地区 |
2. 中段为已开工建设的中部城市供水项目, 这里是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带。 |
3. 下段是国家重点的增产百亿斤粮食项目区, |
四、吉林省水能资源管理的综合优势利于代燃料项目实施 |
1. 法制建设趋于完善、依法行政基础坚实。 |
2. 组织机构健全、技术力量雄厚、措施保障得力。 |
五、地方政府、群众、水电龙头企业参与建设积极性高 |
六、抓好首个试点破解电价难题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七、几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
八、存在的问题 |
1. 基础电量问题。 |
2. 农业户生产用电问题。 |
3. 枯水期供电的问题。 |
九、几点建议 |
(9)可再生能源—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在天津市建筑应用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国际、国内能源形势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概括 |
2. 国内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和目标 |
3.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二章 可再生能源-地源热泵项目技术简介 |
1. 热泵工作原理 |
2. 水源热泵系统 |
3. 地源热泵系统及应用方式 |
4. 地源热泵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
第三章 天津市建筑应用地源热泵系统项目分析 |
1. 项目应用概况 |
2. 统计结果分析 |
3. 主要存在问题 |
4. 系统优化设计 |
5. 节能分析与发展建议 |
6. 动态数据库的建立与管理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表 |
致谢 |
(10)百合公司在行业调整中的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三、研究的框架 |
四、研究的重点 |
第二章 中国和世界磷化工市场现状及趋势 |
一、国际磷化工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磷制品的市场用途 |
2、世界磷资源分布及特点 |
3、我国磷资源分布及特点 |
4、国际磷化工市场的现状 |
二、中国磷化工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1、中国磷化工的基本概况 |
2、中国磷化工企业目前面临企业的外部问题 |
3、中国磷化工产业本身存在的问题 |
4、中国磷化工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
第三章 百合公司现状 |
一、百合公司的现状 |
二、百合公司的战略难题 |
第四章 百合公司的战略识别与选择 |
一、百合公司TOWS 分析 |
1、机遇分析(Opportunity Analysis) |
2、外部威胁(Threats Analysis) |
3、优势分析(Strengths Analysis) |
4、劣势分析(Weakness) |
二、百合公司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
第五章 实施新战略目标总体分析 |
一、百合公司制定新战略目标的基本依据 |
1、新改扩黄磷装置准入条件 |
2、新改扩布局条件 |
3、环境保护指标 |
4、技术经济指标 |
5、监督管理 |
二、百合公司实施新战略的现实条件 |
三、实现新战略目标尚需要准备的条件 |
附录 |
1:工业硅酸钠可行性研究 |
2:年产5000 吨硝酸钾项目可行性研究 |
3:3 万吨/年电子级磷酸可行性研究 |
4:附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发展小水电的新出路(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的政策变迁:脉络、机制与模式[J]. 李储,徐泽. 华东经济管理, 2020(02)
- [2]韶关落实电价政策促进经济持续转型发展[J]. 罗哲月. 市场经济与价格, 2015(01)
- [3]薄膜太阳能在小型家电中的应用[D]. 朱艳君. 天津科技大学, 2015(02)
- [4]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动力与路径研究[D]. 尹晓芬. 武汉大学, 2013(12)
- [5]云南省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 沈娅莉. 生态经济, 2011(09)
- [6]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融资机制研究[D]. 段磊. 西安科技大学, 2011(01)
- [7]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与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研究[D]. 李年君. 武汉理工大学, 2010(07)
- [8]吉林省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的优势和问题研究[J]. 刘肃,王彧杲,王明贵.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 2008(12)
- [9]可再生能源—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在天津市建筑应用项目研究[D]. 朱强. 天津大学, 2008(08)
- [10]百合公司在行业调整中的发展战略研究[D]. 王学柏. 西南财经大学, 2008(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