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国民经济,邮电必须先行

发展国民经济,邮电必须先行

一、国民经济要发展 邮电通信需先行(论文文献综述)

王鸥[1](2001)在《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与体制变迁(1949—2000)》文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中国电信业经历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之路。这一艰辛历程,既有长期国家垄断通信的历史成因,又有我国经济、技术落后等方面的发展因素,更有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探索的体制渊源。当前电信发展和体制变革都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历史时刻,产业结构的重组和管制框架的建立必须既正视历史、又面对现实。为此,本人选定《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与体制变迁(1949~2000)》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 建国以来,政府始终是业内发展和体制变迁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电信业的高速发展主要是由中央政府的产业政策所驱动的;通信体制的变迁主要是由相关工业主管部门间关系的演化所引发的。然而无论是产业政策驱动的电信业历史性飞跃,还是电信超常规发展对通信体制形成的巨大冲击,都渊源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对电信业研究必须以这一时期为基本出发点。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在第一章《导论》中考察了传统电信的产业构成与基本特性,简略地回顾了中国古老而悠久的通信发展史后,就进入了论文研究的起点---计划经济时期的通信发展与体制形成。 第2章首先回顾了邮电管理体制的初创与“条块”关系的形成,考察和分析了计划经济时期邮电通信的发展政策与邮电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本文接着论述了中央政府对邮电部门的严格财务控制和计划管理,这些使得邮电部门不但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基础,而且难以发挥其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本章最后分析了通信管理体制的组织构成、工业主管部门的基本性质及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出本章的结论:由于计划体制下的“条块”分割,通信自身发展又极其落后,邮电部仅仅实施其内部管理,根本无须行使其行业管理权限;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使管理权限越来越集中在中央一层,中央政府在通信发展决策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由此构成的中国通信发展中基本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这一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对中国通信发展将产生十分深远和重大的影响。 第3章在回顾了改革开放初期通信产业定位的基础上,考察了贯穿整个80年代,中央政府为促进通信发展所确立的产业政策的详细内容。产业政策的陆续出台在为邮电通信发展注入巨大投入的同时,也必然对邮电投资体制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推动了邮电通信的超常规发展,另一方面形成了邮电通信发展中高投入、低效率的基本特点。同时通信发展大大超出了邮电系统,遍布全国“条条”与“块块”的各类专用网迅速扩张。通信的高速发展不能不对变革滞后的管理体制产生巨大的冲击与震荡。 第4章以改革开放后区域性通信发展与体制变迁为背景,以地区专用网发展为基础,分析在“块块”通信发展中管理体制的基本矛盾。通信发展、特别是市话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参与,在恢复了邮电部与地方双重管理体制后,中央政府逐步确立了地方政府参与通信发展的基本方针与政策。随着对投入的增加,电信发展越来越涉及到了地方政府的切身利益;邮电部门在实施以省为单位的经济核算制的过程中,也凸现了其强烈的部门利益取向,并强化了其政企合一的基本性质。这些变化在促进区域性通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构成了在地区通信发展中体制矛盾的基础。本章最后通过黑龙江省地区专用网和大庆市的典型案例,分析了在区域性通信发展中体制矛盾形成的基本原因。在地方通信发展中,矛盾表面反映在邮电公网与地区专网互连互通的问题上,问题的实质却是双方尖锐的利益矛盾冲突。 第5章分析在“条条”发展中通信管理体制的基本矛盾。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交叉重复的生产领域,体制转轨过程中逐渐演化为部门间的相互竞争关系,构成了日趋强烈的部门利益。伴随着巨大的需求与投入,一方面电信发展成为了一个遍及全国“条条块块”的行业,行业管理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电信业成为盈利颇佳、前景无限的领域,产业进入成为必然,当集行业垄断与行业管理于一乌的通信主管邮电部,在开始履行其行业管理职贡的同时,也利用其权力阻止拥有部门专网的相关政府部门的产业进入,这不能不但部门间的关系更加复杂:邮电部与相关工业主管部]],已不仅仅是行业垄断者与潜在竞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成为了行业的管制者与被管制者之间的关系。部门关系的变化使部门冲突与矛盾进一步升级;尽管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最终得以成立,但无可避兔地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地激化通信管理体制的矛盾。笔者通过对不同层面上政府部门的基本行为及其变化的分析,特别是联通成立前后邮电部门行为方式的变化,进一步剖析了中国通信管理体制的基本矛盾。 第6章主要内容是市场国家电信发展与体制变革的经验与启示。本章首先考察了市场国家政府进行市场干预的基本理论与历史实践。针对市场失灵,市场国家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经济性干预;主要集中在自然垄断行业,政府针对自然垄断产业所采取的基本手段是国家垄断与政府管制,由此在电信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两种政府管理模式:国家垄断、政府经营的欧洲模式与私人企业?

康红梅[2](2012)在《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演化的互馈研究》文中认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在目前中国快速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发展成为了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见证。在城市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演化相互协调作用的问题。城市基础设施总是跟随着城市发展变化而相应地进步变化,而这种变化相应地也会带来城市空间的变化。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中心,它的本质是一个复杂循环的社会经济系统。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城市空间的演化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因此而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因此,本文对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演化的发展规律及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的各项特性具有相同性和相似性,并且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城市空间发展的演化形式分为简单演化、结构演化和分布演化三种演化形式。而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也可以划分为“超前”型、“同步”型和“滞后”型三种发展模式。在基础设施发展与城市空间演化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过程中,借助基础设施发展模式的三种模式概念,研究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影响与作用关系。在城市初建期、城市发展期和城市稳定期三个阶段,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演化的阶段性特征和互馈作用规律各有不同。在宏观层面,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的功能演化、密度演化、规模演化、形态演化之间分别存在着密切的互馈作用。基础设施促进城市空间同种功能的集聚和多种功能的复合构建,并对城市空间功能的转换起到干扰、促进、抑制及竞争的作用。不同种类的基础设施决定了城市空间规模发展的最大限度和适宜限度,并提供一定的弹性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影响了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方式,控制演化速度并规范演化秩序。基础设施的发展往往对城市空间的结构演化和规模演化起到了方向性的作用。反之,城市空间结构分别向高密度、低密度演化和空间功能的演替都将对基础设施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城市空间规模的演化将影响基础设施的建设总量、建设技术和网络化建设。城市空间演化的不同路径和方式也决定了基础设施不同的发展方向。城市空间的形态演化往往又决定性地反作用于基础设施的发展。在微观层面,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的密切相互作用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通过时间的维度调整承载空间,挖掘功能丰富的附属空间,增加基础设施的复合空间功能。同时通过基础设施的合理设计,满足城市空间对道路提出的功能要求,减小干扰要求以及更多人使用的要求。给排水基础设施、环卫基础设施和防灾基础设施,要注重城市空间上部与下部设施的联系;同时城市空间对基础设施提出了景观和生态的要求。城市基础设施的景观化表达,使其朝着更具有魅力、更有效率、城市服务能力更强和更关注环境的方向发展。论文最后,确立了哈尔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指出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空间优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和重要保证。通过分析哈尔滨城市发展的历程,指出城市空间和城市基础设施是如何相伴而生并进步变化的,并以此为基础搭建二者的互馈架构。以哈尔滨在城市化进程中环境、基础设施和城市空间的良性发展为最终目标,指出在城市宏观和微观层面分别应该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当确定合理的城市空间规模,明晰城市空间形态,适当提高城市空间密度;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应为城市空间演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刘伦武[3](2003)在《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础设施是关系到生产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的基础性问题,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受到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的重视。 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经济学理论中,基础设施没有被作为专门的对象来加以研究,关于基础设施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财富增长和商业、对外贸易与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基础设施才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范畴而存在,此后,发展经济学家们对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供给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认为:基础设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其与生产性投资之间的关系协调与否影响经济增长速度。随后,各国政府开始意识到一国的基础设施状况决定其在解决人口增长、减少贫困、进行国际竞争、从事多样化生产和保护环境方面的成败,并把基础设施发展摆在政府工作的首位,开始大量对基础设施领域进行改革。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学家对基础设施问题的研究日益增多,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基础设施提升经济发展的效益方面,而且开始了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作用的计量分析。然而,关于基础设施的研究作为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分支,至今没有建立比较统一、完整的权威性科学理论体系,对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问题进行的专门研究更为少见。本文针对基础设施投资的作用问题,在充分利用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资料的前提下,经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系统研究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为政府部门及投资者提供现实的投资决策参考依据。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渡经济时期,目前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严重不足、“欠帐”太多。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物质生产的不断丰富,产品供给旺盛,而作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条件的基础设施依然供给小于需求,导致了“基础瓶颈”出现。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断加强,投资效率大为提高,然而,基础设施的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面对中国现实,加入WTO后增加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面对中国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偏小,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和投资体制的弊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仍需不断加强,投资体制仍需不断改革完善。然而基础设施投资决策依赖于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作用的认识,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政府投资基础设施的基础。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科学制定合理的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和制度安排。论文选题正是基于以上考虑。 本文内容共有七章,除导论和结论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部分外,其余各章,从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出发,首先定性分析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和制约作用,然后联系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实际,研究其投资规模、投资结构和投资体制,并分析其存在问题。在对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现状与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大小,最后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制度安排及投资政策进一步研究,探讨加快基础设施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制度安排,提出一些投资政策建议。论文在分析时采用的是层层推进方法,先基础理论,后实证分析,先抽象后具体的逻辑论证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论文开篇是导言部分。首先,对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综述,指出我国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滞后,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为了缓解经济发展中的“基础瓶颈”,在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的中期先后两次推行旨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投资政策,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在地域辽阔的中国,各地区之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分布很不均衡,由此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存在差异,有些地区推动作用大,而有些地区作用甚微。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大小是政府宏观决策者关注的重点,影响其对基础设施投资决策选择。因而对基础设施投资作用大小的判断是政府及其投资者们要解决的紧要而又十分关键的问题。至此,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并指出了论文研究主题的意义在于它能为评价基础设施投资的合理性,优化投资政策和制度安排,为实现中国基础设施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其次,对国内外经济学家关于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综述,重点阐述了早期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家、世界银行专家以及国内经济 学家关于基础设施思想、理论观点和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础设施研 究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章最后,笔者详细地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是本文的第二部分。本部分是文章相关基础理论阐述。首先,对论文研究中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将基础设施定义为为发展生产,保证生活供应和保护环境而创造共同条件,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

罗时龙[4](2006)在《服务业与中国经济增长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在当今世界,服务业已成为范围最广的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服务业发展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增加就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增强,服务业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一方面,它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并呈现出远远超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它已逐渐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效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先行工业国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服务业普遍经历了一个提升、并占据产业结构主导地位的过程,这证实了工业化发展不是“孤立”的,必须以服务业的发展为“依托”的正确论断。 但是,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形成重商品、轻服务的传统观念,这不仅导致了中国服务业发展缓慢,而且在经济理论研究中,也很少涉及到服务经济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进入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时期,大力发展服务业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如何看待结构转型期的中国服务业?为什么中国服务业的比重明显偏低且增长缓慢?今后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会发生哪些重要变化?中国服务业的增长效率如何?如何促进服务业与整个国民经济保持良性互动的协调发展关系?这些都需要认真研究。因此,对服务业的内涵以及服务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对于中国经济的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借鉴国外经济增长与服务经济理论,结合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现实,整体与内部行业结合、整体与区域相结合,全面系统的分析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和统计检验,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服务业发展的源泉及服务业增长的效率,得出中国服务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分析了影响我国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各种因素,探讨未来我国服务业持续健康快速增长的战略和策略。 本论文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服务业是分工深化和交易规模扩大的结果。传统发展经济学中服务业理论述评可以得出,两部门模型在解释服务业发展上存在缺陷。和工业、农业一样,服务业作为一个产业,同样存在发展的问题,服务业发展有自身的特征与规律。产业阶段论中三次产业的划分表明,服

韩建旭[5](2019)在《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是当今时代最为引人瞩目、最为影响广泛的领域。中国共产党人尤为重视互联网和信息化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互联网发展与治理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互联网发展与治理思想。自河北正定任职之后,习近平就非常关注信息、信息科技和网络信息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网络强国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而形成了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基于此,论文以“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题,通过运用文献分析、历史与逻辑、跨学科等方法对这一思想的形成条件、发展过程、基本内容、鲜明特征、时代价值、实现路径等作了深入研究,初步建构起了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逻辑体系。第一,从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实践基础、主体因素四个方面,探究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习近平提出网络强国重要思想,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这一思想是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旨在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应对国际网络空间的战略角逐以及对我国互联网发展与治理存在的问题作出回应;这一思想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指导,源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科技、信息、网络思考的启迪,既植根于中国互联网建设的伟大实践,又离不开习近平个人学习工作经历的积累。第二,结合习近平从政生涯中的信息网络实践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论述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发展过程。伴随着职务的变迁,习近平对信息、信息科技和互联网的思考与实践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使得网络强国重要思想有一个逐步走向深入的演变过程。据此,可以将这一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在1982-1994年的开始萌芽阶段,习近平的信息理念萌生,信息化建设实践初步展开;在1994-2007年的初具轮廓阶段,习近平提出和实践了“数字福建”“数字浙江”“智慧上海”,成为“网络强国”的先声和预演;在2007-2017年的基本形成阶段,习近平对互联网的关注和思考由地方一隅转至国家总体,基本勾勒了网络强国战略的宏伟蓝图;在2017年至今的深化发展阶段,习近平提出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并概括了它的丰富内涵。第三,依据习近平对网络强国的相关阐释,概括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实现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的转变是习近平基于中国互联网发展与治理所处的历史方位而提出来的时代课题。通过梳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论述,可以得出,是不是网络强国主要体现在网络技术是不是强、网络经济是不是强、网络安全是不是强、网络文化是不是强、网络国际合作是不是强。也就是说,建设网络强国就要有创新发展的网络技术、实力雄厚的网络经济、坚强有力的网络安全、健康繁荣的网络文化、良好的网络国际合作,从而既明确了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又明确了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的总布局和总路径。第四,从整体上审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归纳了其政治特质、价值取向、理论品格、实践需求、世界视野。作为政治家的习近平不仅对网络强国进行了思考,而且将其上升到党和国家的战略层面,体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政治性。习近平要求网信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人民共享、人民民主、人民评判,体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人民性。习近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系统阐释互联网的发展与治理,体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理论性。习近平正视国内外互联网发展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努力满足现实需要,体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实践性。习近平不仅高度关注国内互联网和信息化建设,而且致力于推进全球互联网的和谐共生、公平正义和共建共享,体现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国际性。第五,从理论和现实的维度,分析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时代价值。习近平在互联网时代提出网络强国重要思想,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且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互联网思想,使这一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为领导干部识网、管网、用网,为凝聚社会共识建设网络强国、携手各国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当然,这就需要通过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教育和宣传、将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基本理念转变为法律和制度、全面系统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实践等路径,完成这一思想的目标和任务,推动中国早日建成网络强国。

谢立新[6](2003)在《区域产业竞争力论——以泉州、温州、苏州三个地级市为例》文中指出本文认为:地区竞争表现为地区之间资源汲取能力和产业发展环境的竞争,基础在于产业发展能力的竞争。研究地区产业竞争力,目的在于从比较优势出发,寻求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群,并以此为主导(支柱)重点发展,营造产业竞争优势,获取竞争收益。本文以中国沿海发达地区中产业竞争力比较强的福建泉州、浙江温州、江苏苏州三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三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产业空间聚散能力和产业组织成长能力为重点,通过对三市产业产生、成长和演进能力的分析,试图研究和探讨地区产业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一般规律。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提高地区产业竞争力必须从五个方面入手:一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中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二要以城市化和开发区建设为载体,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中小城市、卫星城镇为依托的层级城镇体系,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三要立足地区资源赋予和区位特点,鼓励发展中小企业。通过兼并、战略联盟、股权投资、品牌延伸等形式,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以产业链分工协作为基础的特色产业集群,努力营造地区产业竞争优势。要继续强化个体营销和专业市场的功能,推行特许经营、专卖、品牌、虚拟经营等现代营销手段,重视区域营销和政府营销,不断强化产业组织的营销能力。四要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行业技术开发机构为依托,企业、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等为基础的产业技术进步组织体系。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完善企业组织特别是家族企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产业组织成长和产业竞争力增强。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五要通过界定和保护产权、发展行业中介组织、建立区域诚信系统、强化政府责任等措施,发挥好政府在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作用。

邵正光[7](2005)在《黑龙江省服务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服务业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加快了社会生活质量、社会精神文明程度和社会控制程度的提高。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并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展。服务业已经或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的支撑。服务的本质特性是非实物性,服务劳动是一种生产性劳动,同样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本文以黑龙江省服务业产业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从服务业的性质、地位、现状分析、发展前景、发展目标、结构优化、组织模式、区位布局诸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构建了黑龙江省服务业产业发展模式的新体系,旨在促进黑龙江省服务业充分发挥优势,实现黑龙江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首先,论文系统研究了服务业的内涵、性质、地位和作用,对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进行了辨析。分析了国内外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并进行了比较。概括了黑龙江省服务业增长和就业状况、内部结构变化、投资结构概况。进行了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对服务业需求的分析,对未来十七年黑龙江省服务业发展作出预测。 其次,给出了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并对黑龙江省服务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黑龙江省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在对黑龙江省服务业各产业的产业关联、贡献率、投资差异、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构建服务业发展主导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选择了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及邮电通信业产业作为黑龙江省服务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再次,对黑龙江省服务业的组织模式进行了研究。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进入壁垒等方面对黑龙江省服务业市场结构进行分析,得出以大企业为主的垄断性服务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极高,但其行业内各企业间的竞争仍然十分激烈,其产品差别化、政策法律制度壁垒、规模经济壁垒、规模经济壁垒都较高。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竞争性服务行业的市场集中度相对偏低,缺乏政府的规制,竞争呈现无序化,严重影响了相关行业的进一

谢世昌[8](1995)在《“协调发展适度超前”是邮电通信的战略方针》文中研究指明以系统论、产业结构和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为指导,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邮电通信发展必须协调发展、适度超前问题,在理论上作了深入论证,并通过翔实的数据作了实证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邮电通信的协调发展、适度超前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战略方针。所得出的协调、超前的结论性比例系数可为通信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

汪传雷,谭妮妮[9](2010)在《安徽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立足安徽交通的实际情况,继续加快安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本文在采用数据分析安徽交通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利用模型分析铁路和公路发展与安徽国民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发展安徽交通运输业特别是公路、铁路运输的对策建议。

邹碧莹[10](2019)在《京津冀城市功能分工演化研究》文中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功能分工是协同发展的重点。京津冀地区的功能互补与分工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现实必要性,现有格局的形成既是对过去的发展基础路径依赖的结果,又同时受行政力量和市场力量的共同影响。历史上“首都圈”的功能分工表现为以首都为核心,其他城市起辅助作用。在首都周围形成的城市受首都的吸引和影响,由首都的需要决定他们的成长发展及功能,同时这些城市又影响着首都的发展。建国后京津冀功能分工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49——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同质发展阶段;1979——2014年功能分工机制探索构建阶段;2014年至今,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实施阶段。北京市的功能具有城市、首都双重属性,建国以来功能定位受工业化进程及发展基础的影响曾提过“经济中心”,随着城市化进程,定位演变与世界上其他首都显示出相同的趋势,发展重点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京津冀城市群是典型的“双中心驱动型”,北京和天津二者曾共同作为经济中心出现,这是京津冀作为“首都”城市群的特殊性,天津市的定位与城市发展受北京影响,二者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对京津冀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影响较大。河北省各城市的发展受中心城市北京、天津的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的综合作用,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受自身优势及与在区域内与其他城市间的互动关系影响。考察京津冀地区1993年、2000年、2008年及2016年的功能互补与分工状况可发现,从1993年——2016年,京津冀地区城市之间功能结构互补程度整体呈增加的趋势。关于各市具体的优势产业,北京市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且生产性服务业较为发达,天津市为制造业,唐山市、张家口市、承德市主要在第一、第二产业,唐山市、邯郸市为采掘业,廊坊市、衡水市为农林牧渔业。各市社会性服务业由非基础产业到基础产业的转变大部分发生在2000——2008年时间段。优势产业分别为第一产业的和为第二产业的城市相互之间互补系数较大,北京市与其他城市的功能互补联系度比其他城市之间的互补联系程度要大。优化京津冀城市功能分工格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将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区域利益共享与协调机制;把握好产业链分工趋势;将交通发展与产业发展有效结合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

二、国民经济要发展 邮电通信需先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民经济要发展 邮电通信需先行(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与体制变迁(1949—2000)(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开篇
        一、 选题的意义、目的与创新
        二、 研究范围与主要概念的界定
        三、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二节 传统电信的基本构成与特性
        一、 传统电信的发展与基本手段
        二、 传统电信网络的基本构成
        三、 传统电信的基本经济特性
        四、 中国通信网络的基本构成与特点
    第三节 中国通信史的简要回顾
        一、 古老的通信在维护国家政权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 中国通信主权的丧失和近代电信的艰辛起步
        三、 电信在革命战争与夺取政权中的重要作用
        四、 新中国电信发展的起点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计划经济体制下通信发展与体制形成
    第一节 邮电管理体制的初创与建立
        一、 军委电信总局的建立
        二、 中国人民共和国邮电部的创立
        三、 邮电管理体制的确立
    第二节 邮电发展政策与邮电管理体制
        一、 邮电发展与基本政策
        二、 邮电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
        三、 邮电管理体制的重大变动
    第三节 中央政府对邮电发展的严格控制
        一、 中央政府对邮电部门的控制与管理
        二、 中央政府的邮电投资政策与投资管理
        三、 中央政府的邮电价格政策与价格管理
        四、 计划体制时期电信的发展概况
    第四节 通信管理体制的基本构成分析
        一、 政府组织的构成、性质与相互关系
        二、 邮电部的基本性质分析
        三、 通信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与组织结构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通信产业政策的确立与体制变迁
    第一节 对通信发展的重新认识与产业定位
        一、 电信发展落后与通信需求骤增的矛盾
        二、 通信基本性质与地位的重新认识
        三、 中央政府对通信发展的产业定位
    第二节 通信产业政策确立的过程与内容
        一、 80年代初通信产业政策的初步创立
        二、 80年代中期通信产业政策进一步的完善
        三、 80年代末通信产业政策的最终确立
    第三节 产业政策的实施与邮电投资体制的变化
        一、 邮电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变化
        二、 邮电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变化
        三、 “自筹资金”在邮电投资中的比例与作用
        四、 市话初装费在邮电投资中的比例与作用
    第四节 超常规发展对通信管理体制的冲击
        一、 通信产业政策与邮电通信的高速发展
        二、 邮电通信发展中高投入与低效率的矛盾
        三、 专用通信网的发展与管理体制的矛盾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块块”通信发展与体制变迁
    第一节 地方政府在通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 邮电管理体制的调整
        二、 “四个一起上”政策的出台
        三、 江苏省通信发展的案例
        四、 “十六字方针”的确立与实施
    第二节 经济核算制的确立与省邮电管理局性质的演变
        一、 邮电部门财务管理制度的演变与改革
        二、 邮电经济核算制的特点与内部利益关系的演变
        三、 省邮电管理局利益关系和基本性质的变化
    第三节 地区专用网的发展与通信管理体制的矛盾
        一、 用户交换机发展与启示
        二、 地区专用网的发展与管理体制的矛盾
        三、 社会交易成本和政府管制成本的理论思考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条条”通信发展与体制变迁
    第一节 部门专用网的发展与管理体制的演变
        一、 部门专用网初期发展的简要回顾
        二、 部门专用网的扩张与重复建设的形成
        三、 重复建设的原因分析与行业管理的迫切性
    第二节 部门通信工业的发展与管理体制的演变
        一、 部门通信工业初期发展的简要回顾
        二、 80年代中期部门通信工业的发展
        三、 通信工业快速发展和行业管理的迫切性
    第三节 行业管理的实施与通信管理体制矛盾的激化
        一、 邮电部行业管理的初建与实施
        二、 部门专用网管理的实施与中国联通公司的成立
        三、 通信管理体制矛盾的进一步加剧
    第四节 部门关系的变迁与管理体制矛盾的分析
        一、 政府部门行为的演变与中国联通成立的原因
        二、 中国通信管理体制的演化与矛盾分析
        三、 管制经济学与中国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 市场体制国家电信发展与体制变革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政府干预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一、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二、 自然垄断与政府管制
        三、 政府干预自然垄断产业的基本手段
    第二节 世界电信发展与体制演变
        一、 传统电信体制与政府管理模式
        二、 电信体制改革基本背景综述
        三、 电信体制改革的主要趋势---产业竞争
    第三节 政府放松管制与产业竞争
        一、 法律在竞争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二、 网络互连管制的重要作用
        三、 不对称管制的重要作用
    第四节 市场体制国家电信体制改革的启示
        一、 中国通信体制改革的起始点---政企分开
        二、 中国电信业垄断的特殊性质---行政垄断
        三、 中国通信体制改革的真正阻力---部门利益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世纪之交的体制变革与本文的政策性建议
    第一节 信息化过程中的通信管理体制的整合
        一、 产业融合的发展背景
        二、 通信体制的重大调整---信息产业部成立
        三、 体制改革与体制矛盾的延续
    第二节 产业未来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政策性建议
        一、 建立政府管制机构,重构政府管制的框架
        二、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市场竞争的主体
        三、 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尽快形成有效竞争
        四、 以法律形式规范政府管制与市场竞争
    第三节 结束语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2)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演化的互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1.1.2 城市化背景下的基础设施
        1.1.3 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空间
    1.2 研究意义
        1.2.1 丰富理论研究的成果
        1.2.2 提供指导实践的对策
    1.3 基本概念
        1.3.1 城市基础设施
        1.3.2 城市空间
        1.3.3 互馈作用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论文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基础设施的相关理论
        2.1.1 基础设施的公共物品理论
        2.1.2 基础设施的经济理论
        2.1.3 基础设施的供给理论
    2.2 城市空间的相关理论
        2.2.1 区位理论
        2.2.2 城市空间密度的理论
        2.2.3 城市空间规模的理论
        2.2.4 城市空间景观生态的理论
    2.3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2.3.1 城市可持续发展
        2.3.2 城市基础设施与可持续发展
        2.3.3 城市空间与可持续发展
    2.4 经济学相关理论
        2.4.1 外部性理论
        2.4.2 集聚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演化的机制
    3.1 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的关联性
        3.1.1 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
        3.1.2 城市空间的特性
        3.1.3 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的相互关联
    3.2 城市基础设施发展与城市空间演化的内在机制
        3.2.1 城市空间演化的基本形式
        3.2.2 城市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
        3.2.3 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方向
        3.2.4 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演化的机制联系
    3.3 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演化互馈的各阶段模式
        3.3.1 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模式
        3.3.2 互馈作用的阶段性分析模型
        3.3.3 互馈作用的阶段性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在宏观层面的互馈
    4.1 宏观体系的建立
        4.1.1 城市基础设施宏观层面的分类
        4.1.2 城市空间的宏观体系
    4.2 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演替
        4.2.1 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演替的关联因素
        4.2.2 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演替的关联性实证
        4.2.3 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演替的互馈
    4.3 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密度
        4.3.1 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密度的关联因素
        4.3.2 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密度的关联性实证
        4.3.3 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密度的互馈
    4.4 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规模
        4.4.1 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规模的关联因素
        4.4.2 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空间规模的影响
        4.4.3 城市空间规模演化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
    4.5 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形态
        4.5.1 城市交通模式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4.5.2 城市路网形式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4.5.3 不同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在微观层面的互馈
    5.1 微观体系的建立
        5.1.1 城市基础设施微观层面的分类
        5.1.2 城市基础设施在微观层面的城市空间化
        5.1.3 城市空间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微观要求
    5.2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
        5.2.1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5.2.2 城市空间对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
    5.3 给水排水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
        5.3.1 给水排水基础设施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5.3.2 城市空间对给水排水基础设施的影响
    5.4 园林环卫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
        5.4.1 园林环卫基础设施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5.4.2 城市空间对园林环卫基础设施的影响
    5.5 防灾安全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
        5.5.1 防灾安全基础设施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5.5.2 城市空间对防灾安全基础设施的影响
    5.6 微观层面互馈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向
        5.6.1 在微观层面互馈下基础设施的发展方向
        5.6.2 在微观层面互馈下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向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哈尔滨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良性互馈模式
    6.1 哈尔滨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演化的进程
        6.1.1 城市初建期(1898 年-1949 年)
        6.1.2 初次发展期(1949 年-1957 年)
        6.1.3 发展停滞期(1958 年-1978 年)
        6.1.4 二次发展期(1978 年-1999 年)
        6.1.5 稳定发展期(2000 年-2010 年)
    6.2 哈尔滨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的分析架构
        6.2.1 城市基础设施的架构
        6.2.2 城市空间的架构
        6.2.3 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互馈的架构
    6.3 哈尔滨城市良性发展目标
        6.3.1 城市环境良性发展目标
        6.3.2 城市基础设施良性发展目标
        6.3.3 城市空间发展良性发展目标
    6.4 宏观层面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的良性互馈模式
        6.4.1 城市空间功能良性演替,带动基础设施建设
        6.4.2 城市空间向高密度演化,提高基础设施使用效率
        6.4.3 确定城市空间规模,促进基础设施发展
        6.4.4 明晰城市空间形态,协调基础设施建设
    6.5 微观层面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的良性互馈模式
        6.5.1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
        6.5.2 给水排水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
        6.5.3 园林环卫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
        6.5.4 防灾安全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1.3 研究的思路及其主要内容
2 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2.1 基础设施涵义、分类及特性
    2.2 投资与经济增长基本理论
    2.3 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主要理论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
    3.1 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3.2 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中国基础设施投资概述
    4.2 中国基础设施投资总量规模分析
    4.3 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分析
    4.4 中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计量分析
    5.1 前人相关研究简述
    5.2 中国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相关分析
    5.3 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误差修正模型
    5.4 模型经济含义及若干结论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制度安排及政策选择
    6.1 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制度安排
    6.2 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政策选择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1 结论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4)服务业与中国经济增长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假说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服务经济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2.1 经济增长理论沿革
        2.1.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1.2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理论
        2.1.3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1.4 新经济增长理论
        2.1.5 经济发展阶段与经济增长方式
    2.2 服务业概念、分类及演变
        2.2.1 服务涵义阐述
        2.2.2 服务业概念的界定
        2.2.3 服务业的分类及演变
    2.3 服务业发展趋势及特点
        2.3.1 服务业国际转移发展迅速
        2.3.2 服务业快速发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3.1 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
    3.2 服务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效率
    3.3 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
    3.4 服务业促进就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服务业与中国经济增长
    4.1 中国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
        4.1.1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与国际比较
        4.1.2 中国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
    4.2 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研究
        4.2.1 国别比较
        4.2.2 中国服务业增长的地区比较
        4.2.3 中国服务业增长的部门比较
    4.3 我国服务业产业关联度分析
        4.3.1 直接消耗系数
        4.3.2 影响力与影响力系数
        4.3.3 感应度和感应度系数
    4.4 服务业与就业
        4.4.1 服务业就业弹性
        4.4.2 服务业就业结构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服务业生产率实证分析
    5.1 服务业生产率的概念
    5.2 服务业生产率计量模型的选择
        5.2.1 理论模型
        5.2.2 图表解析
        5.3.3 实证模型
    5.3 数据处理及估计结果分析
        5.3.1 服务业总产出(GDP)的计算
        5.3.2 服务业资本存量 K的计算
        5.3.3 服务业劳动投入 L的计算
        5.3.4 服务业实证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5.4 服务业内部行业效率特征的国别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1 中国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6.1.1 服务业总体发展滞后
        6.1.2 供需存在较大缺口
        6.1.3 内部结构开始转换
        6.1.4 吸纳就业的作用明显
    6.2 中国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6.2.1 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选择
        6.2.2 决定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因素分析
        6.2.3 中国服务业增长潜力
    6.3 服务业内部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6.3.1 分析框架与模型
        6.3.2 分析数据
        6.3.3 回归分析的结果及解释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服务业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7.1 顺应服务业发展趋势,促进中国服务业发展
    7.2 促进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2.1 进一步推进服务业市场化改革
        7.2.2 调整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7.2.3 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
        7.2.4 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服务业效率
        7.2.5 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服务业发展
        7.2.6 完善产业发展政策,适当扶持服务业发展
    7.3 服务业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7.3.1 服务业与工业、农业协调发展
        7.3.2 消除收入差距,区域协调发展
        7.3.3 打造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宏观经济环境
    7.4 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5)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思路方法、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第一节 时代背景:人类正处于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
        一、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二、国际社会网络空间战略角逐日趋激烈
        三、我国互联网发展与治理存在诸多困境
    第二节 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信息和网络的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思想
        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科技、信息和网络的思考
    第三节 实践基础:中国网络建设的伟大实践
        一、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
        二、中国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的积极铺设
        三、中国互联网建设、应用与管理的全面推进
        四、中国新一代互联网建设实践
    第四节 主体因素:习近平个人成长经历的积累
        一、深厚的文化浸润
        二、完善的知识结构
        三、丰富的网络实践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发展过程
    第一节 1982-1994 年:开始萌芽阶段
        一、信息理念的萌发
        二、信息化建设的有益探索
    第二节 1994-2007 年:初具轮廓阶段
        一、“数字福建”:网络信息化的思考与实践
        二、“数字浙江”:“数字福建”的延伸和拓展
        三、“智慧上海”:智慧城市的前瞻思考
    第三节 2007-2017 年:基本形成阶段
        一、对互联网的关注从地方一隅转至国家总体
        二、网络强国战略蓝图的勾勒
    第四节 2017 年至今:深化发展阶段
        一、全面建设新时代网络强国号角的吹响
        二、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命名和概括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习近平对网络强国的定位和认识
        一、我国互联网发展与治理处于新的历史方位
        二、我国亟待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转变
    第二节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创新发展的网络技术
        一、互联网技术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先导力量
        二、互联网技术创新的重点是突破互联网核心技术
        三、走中国特色互联网技术创新强国道路
    第三节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实力雄厚的网络经济
        一、新常态下数字经济大有可为
        二、发展数字经济关键在于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三、下大气力培育和壮大数字经济
    第四节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坚强有力的网络安全
        一、网络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
        二、树立正确的互联网安全观
        三、构建多主体参与、多手段并举的网络安全治理格局
    第五节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健康繁荣的网络文化
        一、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三、努力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第六节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良好的网络国际合作
        一、坚持和尊重网络主权
        二、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三、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鲜明特征
    第一节 政治性
        一、区别于学术观点的政治理念
        二、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意志
        三、具有国家战略高度
    第二节 人民性
        一、依靠人民推进网信事业的发展
        二、让网信成果惠及广大中国人民
        三、发扬互联网民主和监督的精神
        四、由人民来评判网信事业的成效
    第三节 科学性
        一、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网信事业中的复杂关系
        二、以历史唯物主义把握互联网时代
        三、形成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第四节 实践性
        一、一切从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的实际出发
        二、正视互联网发展与治理中的问题挑战
        三、着眼于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的实践需要
    第五节 国际性
        一、和谐共生的全球网络发展与治理理念
        二、公平正义的全球网络发展与治理导向
        三、共建共享的全球网络发展与治理愿景
第五章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价值及其实现
    第一节 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思想内容
        二、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网之道
        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现实价值
        一、为领导干部懂网、治网、用网提供重要指引
        二、为凝聚共识建设网络强国提供基本遵循
        三、为携手各国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
    第三节 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实现路径
        一、进行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教育和宣传
        二、将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基本理念转变为法律和制度
        三、全面系统推进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实践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区域产业竞争力论——以泉州、温州、苏州三个地级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1. 选题的意义
    2. 选定特定对象的依据
    3. 研究方法
    4. 结构和体系
    5. 本文的不足
第一章 地区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第1节 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本质
        1.1.1 地区竞争的本质
        1.1.2 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本质
        1.1.3 地区产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地区竞争力、企业竞争
    第2节 地区产业竞争力源泉
        1.2.1 地区竞争力源泉:研究回顾
        1.2.2 比较优势理论与地区产业分工
        1.2.3 竞争优势理论与地区产业发展
        1.2.4 地区产业竞争力源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内在统一
    第3节 地区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
        1.3.1 国家(地区)竞争力分析模型
        1.3.2 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
        1.3.3 地区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再研究
    第4节 小结
第二章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
    第1节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理论分析
        2.1.1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地位和作用
        2.1.2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分析构件
    第2节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宏观面分析
        2.2.1 产业结构转换的路径分析
        2.2.2 产业结构转换的速度分析
        2.2.3 产业结构转换的绩效分析
        2.2.4 产业结构转换的偏差分析
        2.2.5 小结:以产业结构转换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绩效
    第3节 农业产业结构转换
        2.3.1 农业内部结构转换现状分析
        2.3.2 农业内部结构转换的战略重点
        2.3.3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结构转换
        2.3.4 小结: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结构转换
    第4节 工业化进程与产业结构转换
        2.4.1 工业化及其结构转换
        2.4.2 工业化进程及其结构转换
        2.4.3 工业化模式及其结构转换
        2.4.4 小结:加快工业化步伐,提高工业化绩效
    第5节 第三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转换
        2.5.1 第三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转换的重要力量
        2.5.2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转换现状分析
        2.5.3 引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差异的成因分析
        2.5.4 小结: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三章 产业空间聚散能力
    第1节 产业空间聚集能力的理论分析
        3.1.1 产业空间聚散理论和类型
        3.1.2 产业空间聚散能力的分析构件
    第2节 中心城市带动能力
        3.2.1 中心城市带动能力现状
        3.2.2 中心城市发展滞后的成因
        3.2.3 中心城市功能定位与带动能力
        3.2.4 小结
    第3节 城乡协调发展能力
        3.3.1 城乡协调发展能力现状
        3.3.2 城乡协作发展工业,推动区域工业化
        3.3.3 以工建农,缩小工业和农业收益差距
        3.3.4 建设小城镇,推动城乡一体化
        3.3.5 小结
    第4节 区域协调发展能力
        3.4.1 区域协调发展现状
        3.4.2 示范带动效应:以工业化为导向的落后地区自主展
        3.4.3 行政驱动效应:政府强制性区域间配置资源
        3.4.4 市场引导效应:从互惠互利原则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3.4.5 小结(投入产出效应):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第5节 开发区带动能力
        3.5.1 开发区建设的经济社会效应
        3.5.2 开发区建设的成功之路
        3.5.3 小结
第四章 产业组织成长能力
    第1节 产业组织成长能力的理论分析
        4.1.1 产业组织理论演进及研究构件
        4.1.2 产业组织成长的内涵与功能
        4.1.3 产业组织成长能力的分析指标
    第2节 企业组织:产业组织成长的微观基础
        4.2.1 企业组织成长的逻辑起点:准古典企业
        4.2.2 企业组织成长的重要节点:古典企业和准现代企业
        4.2.3 现代企业组织的形成与成长:企业集团化和股份制
        4.2.4 小结:以企业制度创新推进企业组织创新
    第3节 产业集群:产业组织成长的高级形态
        4.3.1 产业集群经济效应
        4.3.2 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产业集群
        4.3.3 产业集群的主要特点
        4.3.4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进
        4.3.5 小结:实施集群战略,增强产业竞争力
    第4节 产业营销:产业组织成长的关键环节
        4.4.1 传统营销方式的兴衰
        4.4.2 现代营销方式的成长
        4.4.3 区域营销的流行
        4.4.4 小结:多轮驱动,增强产业营销能力
    第5节 政府管理:产业组织成长的外部环境
        4.5.1 政府管理能力及其分析构件
        4.5.2 产业组织成长中的地方政府行为
        4.5.3 小结:增强产业组织成长的政府推动能力
第五章 提高地区产业竞争力
    第1节 以新型工业化推动结构升级
        5.1.1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1.2 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5.1.3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工业结构升级
        5.1.4 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结构升级
        5.1.5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结构升级
    第2节 不断增强产业空间聚散能力
        5.2.1 强化中心城市带动作用
        5.2.2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5.2.3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5.2.4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5.2.5 增强开发区带动能力
    第3节 不断增强产业组织竞争力
        5.3.1 增强企业组织成长能力
        5.3.2 增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
        5.3.3 增强产业营销能力
    第4节 以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
        5.4.1 以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竞争力
        5.4.2 以制度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
        5.4.3 以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
    第5节 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5.5.1 界定和保护产权
        5.5.2 大力发展行业中介组织
        5.5.3 加强诚信系统工程建设
        5.5.4 建设责任政府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7)黑龙江省服务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有关服务业研究现状
        1.2.1 国外有关服务业研究现状
        1.2.2 国内有关服务业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基本结构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论文相关基本理论综述
    2.1 有关产业结构的基本理论
        2.1.1 产业结构的分类
        2.1.2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
        2.1.3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合理化
    2.2 有关产业组织的基本理论
        2.2.1 结构主义学派的主要理论
        2.2.2 新兴产业组织理论
    2.3 有关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2.3.1 区位理论
        2.3.2 比较优势理论
        2.3.3 均衡与非均衡理论
    2.4 有关服务业的基本理论
        2.4.1 经济服务化
        2.4.2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5 有关区域经济的基本理论
        2.5.1 古典区位论
        2.5.2 近代区位理论
        2.5.3 竞争配置模型与区域经济模型
        2.5.4 梯度推移理论
    2.6 有关产业政策的基本理论
        2.6.1 产业政策的内涵
        2.6.2 产业政策的由来
        2.6.3 产业政策的特征
        2.6.4 产业政策的手段
        2.6.5 产业政策的内容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服务业的性质地位及国际比较
    3.1 服务业的内涵、性质辨析、地位和作用
        3.1.1 服务业的内涵及分类
        3.1.2 服务业性质及辨析
        3.1.3 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
    3.2 服务业的国内外比较
        3.2.1 国外服务业发展概述
        3.2.2 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国际比较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省服务业现状、发展目标及基本原则
    4.1 黑龙江省服务业现状概述
    4.2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对服务业发展需求分析
        4.2.1 黑龙江省服务业预测模型的构建
        4.2.2 对黑龙江省服务业增加值预测
        4.2.3 黑龙江省服务业总需求量的预测
    4.3 黑龙江省服务业发展战略目标及发展模式整体构想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龙江省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模式
    5.1 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及优化分析
        5.1.1 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5.1.2 黑龙江省服务业结构的合理化分析
        5.1.3 黑龙江省服务业结构的高级化分析
        5.1.4 黑龙江省服务业结构水平与全国水平比较分析
    5.2 黑龙江省服务业主导产业的选择
        5.2.1 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5.2.2 黑龙江省服务业内部各产业主导性分析
        5.2.3 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5.2.4 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评价模型
        5.2.5 黑龙江省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实证分析
    5.3 黑龙江省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和策略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黑龙江省服务业产业组织优化模式
    6.1 黑龙江省服务业市场结构的模型的选择
    6.2 黑龙江省服务业市场结构的分析
        6.2.1 黑龙江省服务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6.2.2 黑龙江省服务业产品差别化
        6.2.3 黑龙江省服务业市场进入壁垒的分析
    6.3 黑龙江省服务业企业规模结构优化分析
        6.3.1 黑龙江省服务业垄断行业的企业规模结构优化分析
        6.3.2 黑龙江省服务业中小企业规模结构优化分析
    6.4 黑龙江省服务业企业的兼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黑龙江省服务业地区布局合理化模式
    7.1 黑龙江省服务业布局不均衡现状分析
        7.1.1 黑龙江省各地市服务业GDP不均衡性分析
        7.1.2 各地市服务业结构的趋同现象分析
        7.1.3 各地市服务业结构的差异比较分析
    7.2 黑龙江省服务业合理布局的原则和主要影响因素
        7.2.1 服务业的特性及布局原则
        7.2.2 影响黑龙江省服务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7.3 黑龙江省服务业布局模式的总体构想
        7.3.1 产业布局一般模式的借鉴
        7.3.2 服务业布局模式的借鉴
        7.3.3 黑龙江省服务业布局模式的总体构想
    7.4 黑龙江省各地市服务业布局
        7.4.1 各地市服务业区位优势比较
        7.4.2 各地市优势服务业的选择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黑龙江省服务业市场绩效分析与评价
    8.1 黑龙江省服务业市场绩效的测量
        8.1.1 黑龙江省服务业市场绩效的测量指标构成
        8.1.2 黑龙江省服务业市场绩效的分析
    8.2 黑龙江省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的评价
        8.2.1 DEA评价模型的选择
        8.2.2 黑龙江省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的实证分析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黑龙江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9.1 国外服务业相关政策借鉴
    9.2 我国服务业相关政策
    9.3 黑龙江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9.3.1 优化服务业发展软环境
        9.3.2 促进服务业发展法制建设
        9.3.3 完善服务业发展的相关财政(投资)政策
        9.3.4 完善服务业发展的相关金融政策
    9.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京津冀城市功能分工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城市功能的识别与分类
        1.2.2 城市功能分工的测度
        1.2.3 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分工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1.5 研究范围界定
    1.6 研究数据及来源
第2章 功能分工的理论基础及内涵
    2.1 功能分工的理论基础
    2.2 城市功能分工的内涵
        2.2.1 内涵
        2.2.2 相关概念辨析
第3章 京津冀功能分工的演化沿革
    3.1 京津冀功能分工的历史格局
        3.1.1 京津冀功能分工的历史格局演化历程
        3.1.2 京津冀功能分工的历史格局演化特点
    3.2 功能分工视角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历程
        3.2.1 合理的功能分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
        3.2.2 建国后京津冀功能分工状况及协同发展历程
    3.3 建国以来京津冀功能定位沿革
        3.3.1 北京市的功能定位沿革
        3.3.2 天津市的功能定位沿革
        3.3.3 河北省各城市的功能定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分工演化的实证分析
    4.1 实证说明
        4.1.1 分析思路
        4.1.2 数据说明及来源
        4.1.3 方法介绍
    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4.2.1 1993年的功能分工状况
        4.2.2 2000年的功能分工状况
        4.2.3 2008年的功能分工状况
        4.2.4 2016年的功能分工状况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国民经济要发展 邮电通信需先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与体制变迁(1949—2000)[D]. 王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01)
  • [2]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演化的互馈研究[D]. 康红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05)
  • [3]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研究[D]. 刘伦武. 江西财经大学, 2003(03)
  • [4]服务业与中国经济增长实证研究[D]. 罗时龙.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 [5]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研究[D]. 韩建旭.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6]区域产业竞争力论——以泉州、温州、苏州三个地级市为例[D]. 谢立新. 福建师范大学, 2003(03)
  • [7]黑龙江省服务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 邵正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11)
  • [8]“协调发展适度超前”是邮电通信的战略方针[J]. 谢世昌. 长春邮电学院学报, 1995(03)
  • [9]安徽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J]. 汪传雷,谭妮妮. 中国储运, 2010(11)
  • [10]京津冀城市功能分工演化研究[D]. 邹碧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发展国民经济,邮电必须先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