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班主任写评语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邢文慧[1](2021)在《初中作文评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南昌一中初中部为例》文中提出
王丹[2](2021)在《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以实用性写作为例》文中认为
杨若男[3](2021)在《面向外国学生的现代汉语“批评”图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田雨[4](2021)在《初中德育管理调查研究 ——以瑞昌市S初级中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密切,文化多元与价值多元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现实。在多元背景的冲击下,我国中学德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学校德育管理如何把握德育发展方向?如何强化德育价值,提高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如何优化德育功能,为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又该如何提高德育效率,提升德育队伍综合素养,使道德教育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如此种种的问题是新时代学校德育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初中德育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总体而言,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是提升初中德育管理能力,发挥初中德育工作最大效益的关键。本文聚焦初中德育管理的现状与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我们认为:德育计划、德育方法、德育组织、德育文化、德育活动、德育课程、德育评价等是影响德育管理实践的关键维度。因此,为了解初中德育管理的现状成因,本研究以文献为基础,采用了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文选取了瑞昌市S初级中学的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针对特定教师进行了访谈研究。论文研究发现:当前,初中德育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学校对德育计划作用认知不足,德育计划制定缺乏科学性;德育方法呆板单一,方法使用缺乏情怀与温度;德育组织不健全,组织综合能力有待提升;德育文化传播方式单一,传播途径缺乏创新;德育活动设计缺乏民主性,德育活动形式制度化,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德育课程忽视隐性教育意义,课程模式单调乏味;德育评价以分数为主要依据,评价主体单一。根据教师访谈结果发现,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有四点:重智轻德的教育理念影响德育组织发展及计划制定;固定思维模式阻碍德育课程改革及文化传播;德育教师队伍职业素养不高限制德育活动及方法创新;教师品德结构认知不足导致德育评价功能缺失。本研究认为可以从七个方面着手改善瑞昌市S初级中学德育管理现状问题:更新德育理念,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优化德育管理组织;遵循教育规律,以教育总方针为根基,制定科学德育计划;提高师资门槛,以专业化培训为辅助,使用走心德育方法;建立教师激励机制,鼓励良性竞争,德育文化多渠道创新;寓教于乐以情施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开展丰富德育活动;坚持隐、显性德育相结合,构建课程双主体互动模式;建立科学德育评价体系,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朱飞[5](2021)在《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改进策略研究 ——以赣州六所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赣南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发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不仅能丰富和拓展研学课程内容,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赣南客家文化,也为小学教师组织赣南客家文化研学旅行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首先,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开展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从课程认知、开发目标、内容选择、组织实施、效果评价五个维度设计问卷,在赣南地区选取6所学校发放学生和教师问卷,回收学生有效问卷260份、教师有效问卷320份;对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赣南地区小学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主体认知模糊,参与度低;课程开发教学目标单一,指向性不明显;课程内容同质化,整体性不强;组织开发管理不到位,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课程评价倾向学科化,研学课程特色不突出。其次,本文运用访谈法,选取赣南地区6所小学的12位校长及教师进行访谈,深入了解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主要因素有:学校方面领导重视程度低、教学目标功利化、教育经费匮乏;教师方面主要存在课程开发意识不强,开发能力不足,教学任务过重等;社会及家庭方面,家长参与课程开发不积极,支持力度低,相关研学专家和客家文化研究专家指导不足。最后,通过对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实践的把握,依据调查统计发现的问题,提出:多主体协调发展,发挥开发主体整体优势;把握赣南客家文化价值,全面设计研学课程目标;组织设计研学主题内容,构建赣南客家文化六大模块;实施研学课程开发精细化管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施研学课程开发精细化管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评价机制构建的改进策略。
范士红[6](2021)在《小学教师领导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体,是学校变革的关键力量。近年来,随着教师赋权运动和教师专业化运动的不断推进,“让教师成为领导者”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倡导,教师领导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教师领导强调将学校的领导权力赋予教师,让教师承担领导者的角色和任务。有效的教师领导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整个学校受益,包括提高学校的组织效率、形塑学校文化及提高学校的领导能力,促进教师领导者自身的专业发展及专业共同体的合作和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和改善。学校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领导的研究,应该回答两个问题:“谁在领导”和“如何领导”,即什么样的教师能够成为领导者,教师领导者通过哪些行为发挥领导影响。以此为目标,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两名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以深度访谈为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并辅以观察记录、文件和研究日记等的分析,探讨S小学教师领导的实践样态,描述和解释教师领导者的特质和教师领导者的实践作为,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教师领导实践的因素。本研究的结论如下:一、虽然理论上所有的教师都有可能且应该成为教师领导者,然而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教师都是领导者或者能够进行领导实践。教师要想成为领导者,除了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其自身也需要具备一些特质。影响教师成为领导者的特质包含三个方面:人格特质、专业特质和领导特质。专业权威和职业情怀是教师领导者最基本的专业特质;对课程变革的敏感和执行力是教师领导者最显着的专业特质。积极认真、精力旺盛、喜欢挑战,是教师领导者的主要人格特质。正直、乐于分享、善于沟通,是教师领导者主要的领导特质。另外,教师个人的成长经历也影响了领导角色的建构。二、教师领导者在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实践行为包含三个维度:引领和示范班级课程与教学、发展教师专业共同体、参与学校决策与变革。其中,“引领和示范班级课程与教学”是教师领导实践的最基本维度,这主要来源于教师领导者的专业权威;“发展教师专业共同体”是教师领导者发挥领导影响的最直接方式,教师领导者藉此与共同体成员合作并实现专业成长;教师领导者“参与学校决策与变革”的维度中,参与动机与参与方式主要来自于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需要。三、学校环境中同时存在着积极和消极的因素,影响着教师领导的实践。本研究发现的支持教师领导的因素包括学校文化、领导角色和人际关系、教师个人因素以及外部因素四个方面;阻碍教师领导的因素则表现为缺乏时间、缺少明确的学校愿景、校长的有限支持以及缺少系统的科研引领的支持。基于研究发现,本研究提出了“重建学校文化,营造信任合作的共同体氛围;发挥学校管理者在识别、支持和培养教师领导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师应该觉察自身的特质,觉醒教师领导意识;开展教师领导教育,提高教师领导者的知能;进一步丰富教师领导的理论研究”五个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有更多的教师领导者在学校变革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刘爽[7](2021)在《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理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变革评价制度、改变评价方式成为重要议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因消解学业水平评价和考试评价的单向性、功利性而出现,旨在突出评价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导向,是一种注重过程性和真实性的系统评价理念。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有效处理是发挥评价功能的关键环节,不同的评价结果处理将为使用者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从而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学校、教师、家长等参与者都希望通过评价的结果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更多的指导,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充分的关注,对教师专业发展给予适当的支持,对学校的发展给予科学的方向,改变传统纸笔测验的单一形式评价的现状,建立多样化的评价结果处理,充分展现其独特的评价效能。本文以X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中结果处理为例,通过对整个过程信息收集、整理、计算、生成预处理的全样本数据进行研究,归纳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处理方式,寻找出几类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处理类型,总结出关键特征,深入探究影响其发挥效用的关键因素,以及处理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合理化的建议。本研究主要涉及一下几个问题:以X中学的综合素质评估方案形成的背景为基础,重点对学生评估方案、班级管理办法、学生评价手段以及综合评价的数字化平台进行整理分析;以X中学综合素质评价过程的结果处理为主要依据,归纳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结果处理以及利用的现状;从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等四个方面来评价X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理所取得的主要成效,并根据不同结果处理的主要特点进行关键特征分析;从评价结果处理的参与主体和关键环节来探寻影响结果处理的关键因素,其中包含校长的领导力,教师的态度以及结果处理的敏感等因素;针对评价结果处理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过程性学习数据不足、教师评价素养有待提升以及处理方式敏感等问题,提出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以及关注个体差异等建议。
赵香玉[8](2021)在《语言顺应视角下课程咨询顾问不同身份构建的语用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大约有2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当前绝大多数家庭都或多或少的让自己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班,随之产生了巨大教育培训市场,课程顾问在售卖课程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课程顾问通过对话语的使用和身份的转变进而销售课程,因此对课程咨询会话中的话语研究有很大空间。而直到目前,鲜有研究着重于课程顾问话语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用学顺应论的角度下探讨课程顾问的不同身份构建。本研究以课程项目在线培训教育平台为例探讨课程顾问在课程营销会话中的不同身份构建。本研究分析的框架是顺应理论。目的是探讨课程顾问在构建自己的不同身份过程中语言使用及其特征。因此本文研究的对象是课程顾问与客户(家长)接触时的语言使用和会话。本研究主要采用比较分析和会话分析等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录音转写的方式收集了客户与课程顾问对话时的语言使用,所收集素材为6段真实的课程咨询会话。根据本论文上述研究目标主要探讨一下几个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课程顾问构建了哪些身份?其次,分析课程顾问在构建不同身份过程中如何体现语用特征?最后,课程顾问的身份构建如何体现动态顺应性?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以下三个方面:一、课程咨询顾问在课程咨询会话中构建的身份有专家身份、家长身份和销售身份。二、课程顾问在话语中通过使用不同的话语体现身份构建语用特征。三、在课程咨询会话中,课程顾问在构建不同身份时呈现出动态顺应性,课程顾问的身份建构的动态性体现在身份构建的多样性,商讨性和语境顺应性。它们往往共同顺应课程顾问的多重身份建构。
谢志丹[9](2021)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模仿写作研究》文中提出当下,初中生作文模式化倾向比较突出,并且很多老师将这一现象完全归咎于模仿写作;加之新课改以来,语文教育界倡导作文创新,这导致初中语文教师对模仿写作训练产生质疑。这些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于是,笔者提出了“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模仿写作研究”这一论题。论文正文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从理论上廓清了作文及作文教学、模仿及模仿写作两对概念,继而通过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初中作文教学相关要求的分析发现:新课标强调学生写作时要建构文体意识,要求学生作文要有真情实感,重视作文构思、修改环节。那么,为了落实新课标的要求,部编版教材作为新课标在教学实践层面的实施媒介,又是怎么编写的呢?笔者通过分析教材编写体例以及写作内容构成得知:写作内容贯穿教材始终,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尤其提倡模仿写作训练。由此可见,模仿写作是有用处的,是必须执行的。第二部分,通过对当下初中生写作一般情况以及模仿写作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应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初中生写作基础能力较差、底子较薄弱;二、初中生把模仿写作当成自我解决写作困境的良策;三、初中生模仿写作因缺乏教师指导产生抄袭模式化问题;四、初中语文教师对模仿写作认识有误区,导致很少使用。由此,我们发现模仿写作在一线教学应用得并不理想。第三部分,结合实践案例,提出模仿写作训练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一、初中语文教师应建构对模仿写作的理论认识,具体如下:查阅相关文献,强化自身理论认识;借助多种渠道,观摩仿写教学案例;建立学习小组,研讨设计教学活动。二、立足教材,设计课堂片段仿写训练,其中包括针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的课堂片段仿写训练。三、摸索范文构思规律,打通学生写作思路,其中包括在群文阅读中摸索构思规律、用口头作文形式交流模仿构思的成果、形成仿写作文三个步骤。四、最后,教师要在仿写过程中加强纠偏指导,带领学生发现规律,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注重仿写后的修改环节。
刘雨晴[10](2021)在《台湾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中的教育实习研究》文中指出教育实习是教师职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是联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师范生的教师专业成长历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鉴于教育实习在培养未来教师中的重要地位,关于教育实习的研究一直受到各国学者专家的关注。我国师范教育中的教育实习历史悠久,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教育实习的变革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多次修改和完善《师资培育法》以提升本地区师资培育质量,从而应对不断变革的社会发展要求,针对教育实习也颁布了细致的法规政策,以保障教育实习的成效。两岸虽在分开后的几十年各自发展,但却有着割舍不掉的文化认同。因此,笔者选择台湾教育实习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教育实习最基本的要求和普遍性规律。本研究通过文本分析法梳理台湾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中教育实习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社会背景、新政策的内容、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等,并结合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探讨台湾教育实习的概况。在教育实习的目标与内容方面,分别论证教育实习的总目标,和参观、观察、见习、集中教育实习、大五全时教育实习各项教育实践活动的阶段目标,及其各自对应的实习内容与特点;在教育实习的实施方面,从实施的组织管理与正式实施过程入手,选择大五全时教育实习的各实施阶段进行详细探究;在教育实习的评价方面,探究了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以及评价的具体项目;在教育实习的保障机制方面,从教育实习相关政策的支持、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教育实习指导人员的选择三方面进行了论述。通过研究发现,台湾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中的教育实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优点:1.教育实习目标具体全面;2.教育实习内容层次分明;3.教育实习实施过程循序渐进;4.教育实习评价丰富多元;5.教育实习保障机制多维度。但也存在着:1.制度的颁布与实际施行之间存在差距;2.实习评价主体较为单一,忽视量化评价;3.实习周期长,师生负担重等不足之处。为了推进大陆地区的教育实习改革,我们可以在教育实习的内容、实施管理、评价体系以及实习保障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借鉴台湾教育实习中合理之处。
二、有关班主任写评语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关班主任写评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4)初中德育管理调查研究 ——以瑞昌市S初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德育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
2.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建设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 |
3.提高初中德育管理科学性和实效性是当务之急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德育管理内涵及作用研究 |
2.关于德育管理的实践研究 |
3.关于德育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4.关于已有研究的述评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1.德育 |
2.德育管理 |
3.学校德育管理 |
(五)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研究的主要内容 |
2.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六)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重点 |
2.难点 |
3.创新点 |
二、理论基础 |
(一)期望理论 |
(二)目标理论 |
三、瑞昌市S初级中学德育管理调查与分析 |
(一)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
1.研究对象的选取 |
2.研究工具的设计 |
3.研究过程的实施 |
(二)初中德育管理调查结果分析 |
1.初中德育管理总体情况分析 |
2.不同变量下初中德育管理的差异性分析 |
四、初中德育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关于德育管理各维度中存在的问题 |
1.德育计划作用认知不足,德育计划制定缺乏科学性 |
2.德育方法呆板单一,方法使用缺乏情怀与温度 |
3.德育组织不健全,组织综合能力有待提升 |
4.德育文化传播方式单一,传播途径缺乏创新 |
5.德育活动设计缺乏民主性,德育活动形式制度化,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 |
6.德育课程忽视隐性教育意义,课程模式单调乏味 |
7.德育评价以分数为主要依据,评价主体单一 |
(二)德育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1.重智轻德的教育理念影响德育组织发展及计划制定 |
2.固定思维模式阻碍德育课程改革及文化传播 |
3.学校德育教师队伍职业素养不高限制德育活动及方法创新 |
4.教师品德结构认知不足导致德育评价功能缺失 |
五、初中德育管理的提升策略 |
(一)更新德育理念,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优化德育管理组织 |
(二)遵循教育规律,以教育总方针为根基,制定科学德育计划 |
(三)提高师资门槛,以专业化培训为辅助,使用走心德育方法 |
(四)建立教师激励机制,鼓励良性竞争,德育文化多渠道创新 |
(五)寓教于乐以情施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开展丰富德育活动 |
(六)坚持隐、显性德育相结合,构建课程双主体互动模式 |
(七)建立科学德育评价体系,鼓励全员德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
六、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初中德育管理问卷 |
附录2 初中德育管理访谈提纲 |
致谢 |
(5)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改进策略研究 ——以赣州六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家关于小学研学课程开发的政策规定及要求 |
(二)赣南客家文化融入学校课程的教育价值 |
(三)赣南地区小学研学课程开发体系亟待完善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总体评述 |
四、概念界定 |
(一)赣南客家文化 |
(二)研学课程 |
(三)研学课程开发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理论基础 |
一、小学研学课程开发的内涵 |
(一)研学旅行是一门综合实践类课程 |
(二)研学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
(三)研学课程的范围界定 |
二、小学阶段研学课程开发的特点 |
(一)教育性 |
(二)文化传承性 |
(三)系统性 |
(四)实践性 |
(五)趣味性 |
三、小学研学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
(一)生活教育理论 |
(二)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
(三)“做中学”理论 |
第二章 赣南小学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的现状 |
一、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问卷调查设计 |
(四)访谈提纲设计 |
二、调查实施 |
(一)问卷实施 |
(二)访谈实施 |
三、调查结果 |
(一)赣南小学对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的认知调查 |
(二)赣南小学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目标调查 |
(三)赣南小学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内容情况调查 |
(四)赣南小学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组织与实施调查 |
(五)赣南小学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评价调查 |
第三章 赣南小学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的问题及原因 |
一、赣南小学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
(一)课程开发主体认知模糊,参与度低 |
(二)课程开发教学目标单一,指向性不明显 |
(三)课程内容同质化,整体性不强 |
(四)组织开发管理不到位,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 |
(五)课程评价倾向学科化,研学课程特色不突出 |
二、赣南小学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 |
(一)学校因素 |
(二)教师因素 |
(三)社会因素 |
第四章 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的改进策略 |
一、多主体协调发展,发挥开发主体整体优势 |
(一)构建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多元主体,提高课程开发参与度 |
(二)明确主体责任,促进分工合作 |
(三)推动“三维一中心”贯通协同形成合力,发挥开发主体整体优势 |
二、把握赣南客家文化价值,全面设计研学课程目标 |
(一)促进赣南客家文化与研学课程的融合 |
(二)全面设计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目标的制定 |
三、组织设计研学主题内容,构建赣南客家文化六大模块 |
(一)组织赣南客家文化内容,分层设计活动主题 |
(二)构建六大主题模块,促进课程整合发展 |
四、实施研学课程开发精细化管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
(一)建立“点线面”新格局,调动学生积极性 |
(二)坚持“点”做表率,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
(三)各“线面”分工合作,促进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最大化 |
五、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评价机制构建 |
(一)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评价机制重要性 |
(二)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评价体系内涵 |
(三)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评价体系构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外文文献 |
二、中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赣南小学研学课程开发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
附录二 赣南小学研学课程开发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三 赣南小学研学课程开发现状调查(教师访谈) |
附录四 赣南小学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模式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小学教师领导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通过教师领导促进学校变革,是教育研究的新议题 |
(二)“教师成为领导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机制 |
(三)我国教育变革的实践,需要识别和培育更多的教师领导者 |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教师领导的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一)教师领导的缘起 |
(二)教师领导的发展 |
(三)教师领导教育的发展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一)对西方教师领导理论引进和介绍 |
(二)基于不同视角对教师领导展开研究 |
(三)对不同实践情境下的教师领导实践的研究 |
三、国内外研究的启示 |
(一)教师领导的研究从概念理解走向实践行动 |
(二)教师领导教育成为研究的热点 |
(三)我国本土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理论框架 |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三)资料的收集 |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五)研究效度 |
(六)研究伦理 |
第三章 教师领导的概念探究与理论基础 |
一、教师领导的概念探究 |
(一)教师领导的内涵 |
(二)教师领导者特质的构成 |
(三)教师领导实践维度 |
(四)影响教师领导的因素 |
(五)教师领导的功能 |
二、教师领导的理论基础 |
(一)分布式领导理论 |
(二)领导特质理论 |
(三)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 |
(四)教师赋权增能理念 |
(五)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四章 谁在领导——教师领导者的特质 |
一、L老师作为教师领导者的特质 |
(一)人格特质 |
(二)专业特质 |
(三)领导特质 |
二、Z老师作为教师领导者的特质 |
(一)人格特质 |
(二)专业特质 |
(三)领导特质 |
三、小结 |
第五章 如何领导——教师领导实践 |
一、L老师的领导实践 |
(一)引领和示范班级课程与教学 |
(二)发展教师专业共同体 |
(三)参与学校决策与变革 |
二、Z老师的领导实践 |
(一)引领和示范班级课程与教学 |
(二)发展教师专业共同体 |
(三)参与学校决策与变革 |
三、小结 |
第六章 影响教师领导的因素 |
一、支持教师领导的因素 |
(一)学校文化 |
(二)领导角色和人际关系 |
(三)教师个人因素 |
(四)外部环境因素 |
二、阻碍教师领导的因素 |
(一)缺乏时间 |
(二)缺少明确的学校愿景的支持 |
(三)有限的校长支持 |
(四)缺少系统的科研引领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教师领导者特质的研究结论与分析 |
(二)教师领导实践的研究结论与分析 |
(三)影响教师领导因素的研究结论与分析 |
二、研究建议 |
(一)重建学校的文化,创建信任合作的共同体环境 |
(二)发挥校长在识别、支持和培养教师领导方面的作用 |
(三)教师应该觉察自身的特质,觉醒教师领导意识 |
(四)开展教师领导教育,提高教师领导者的知能 |
(五)进一步丰富教师领导的理论研究 |
三、研究反思 |
(一)本研究的贡献 |
(二)本研究的局限 |
(三)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及实录 |
附录2 S小学享受教育课程体系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理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的缘起 |
1.综合素质评价是评价改革的聚焦点 |
2.综合素质评价的理念与操作失衡 |
3.教育大数据推动评价结果处理革新 |
(二)研究问题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素质、综合素质 |
2.评价、综合素质评价 |
3.评价结果处理 |
(四)研究现状 |
1.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 |
2.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理的研究 |
(五)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文本分析法 |
2.访谈法 |
3.个案研究法 |
二、X中学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总体概况 |
(一)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实施的背景 |
1.解决一个问题—学生管理问题突出 |
2.适逢一个机遇—综合素质评价地位凸显 |
(二)一套学生评估方案 |
1.评估方案形成的理论基础 |
2.评估方案实施的现实意义 |
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组织机构 |
4.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内容 |
5.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数据处理与存储 |
6.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原则 |
(三)一种班级管理办法 |
(四)一类学生评价手段 |
(五)一个数字化系统 |
三、X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理的分类与特征分析 |
(一)过程性评价结果处理 |
1.周、月、学期的日常发展性评价结果处理 |
2.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改进性评价结果处理 |
(二)总结性评价结果处理——选拔性考试 |
(三)X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理的使用成效 |
1.学生评价更加客观 |
2.教师评价意识增强 |
3.学校管理更加精细 |
4.家校关系更加紧密 |
(四)X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理的特征分析 |
1.处理目标的观测性与引领性,关注学生的核心行为 |
2.处理方式的便捷性与多样性,等级评价与积分评价互补 |
3.处理内容的创新性与科学性,多元参与的评价主体 |
4.处理使用的权威性与价值性,深入落实教育理念 |
四、X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理的影响因素 |
(一)校长的领导力—核心要素 |
1.促进评价结果处理的校长领导力 |
2.综合素质评价已成为一种校园文化 |
(二)教师的积极态度—基础保障 |
1.教师教龄 |
2.教师的个体经验 |
3.教师的时间和精力 |
4.结果处理方式变革的实用性 |
(三)评价结果处理敏感—潜在要义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1.过程性学习数据不足,结果处理的方式有待完善 |
2.教师的评价素养有待提升,结果的分析与反馈相对匮乏 |
3.评价结果处理方式敏感,改进和干预流于形式 |
(二)建议 |
1.注重过程性评价,建立多样化的评价结果处理方式 |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构建全方位的反馈与交流机制 |
3.关注个体差异,有效实施评价结果处理的改进与干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语言顺应视角下课程咨询顾问不同身份构建的语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Purposes of the Research |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Definition of Identity |
2.2 Classification of Identity |
2.3 Pragmatic Studies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
2.4 Summary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 |
3.2 Analytical Dimensions of the Adaptation Theory |
3.3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Terms of Speech Act Theory |
Chapter Four Methodology |
4.1 Research Questions |
4.2 Research Methods |
4.3 Data Collection |
4.3.1 Source of the Data |
4.3.2 Procedures of Collecting the Data |
Chapter Five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5.1 Different Identity Construction by Course Consultants |
5.1.1 Expert Identity |
5.1.2 Sales Identity |
5.1.3 Parent Identity |
5.2 Pragmatic features of Course Consultants’ Identity Construction |
5.2.1 Language Use in Constructing Expert Identity |
5.2.2 Language Use in Constructing Parent Identity |
5.2.3 Language Use in Constructing Sales Identity |
5.3 Dynamic adaptability of Course Consultants’ Identity Construction |
5.3.1 Variability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
5.3.2 Negotiability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
5.3.3 Contextual Adaptability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6.1 Main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
6.2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
6.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 |
References |
Appendixes |
Appendix A:Transcript of Conversation 1 |
Appendix B:Transcript of Conversation 6 |
Publications |
(9)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模仿写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当下初中生作文模式化倾向比较突出 |
(二)初中语文教师对模仿写作训练产生怀疑 |
二、研究意义 |
(一)语文新课程背景下,重新确立模仿写作的重要地位 |
(二)夯实初中生写作基础,提升书面表达能力 |
三、关于模仿写作相关研究综述 |
(一)模仿写作教学模式研究 |
(二)模仿写作教学思想研究 |
(三)模仿写作与创新作文关系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三)案例分析法 |
第一章 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及模仿写作理论的基本认识 |
一、对作文教学的基本阐释 |
(一)作文 |
(二)作文教学 |
二、对模仿写作的基本阐释 |
(一)模仿的两种解释 |
(二)对模仿写作的基本阐释 |
(三)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模仿写作训练的操作要领 |
三、新课标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要求解读 |
(一)强调建构鲜明的文体意识 |
(二)要求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 |
(三)重视培养作文构思能力 |
(四)关注作文修改加工环节 |
四、模仿写作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呈现及分析 |
(一)部编版教材编写体例分析 |
(二)模仿写作内容在部编版教材中的呈现分析 |
五、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初中生写作一般情况与模仿写作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应用情况调查及分析 |
一、调查情况概述 |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
(二)调查方法及内容 |
二、初中生写作一般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对写作文所持的态度 |
(二)初中生写作基础 |
三、初中生模仿写作应用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课堂上的模仿写作 |
(二)课堂外的模仿写作 |
(三)对模仿写作的认同感 |
四、教师访谈实录整理与分析 |
(一)访谈实录整理 |
(二)访谈实录分析 |
五、调查结论 |
(一)初中生写作基础能力较差、底子较薄弱 |
(二)初中生把模仿写作当成自我解决写作困境的良策 |
(三)初中生模仿写作因缺乏教师指导产生抄袭模式化问题 |
(四)初中语文教师对模仿写作认识有误区,导致很少使用 |
第三章 模仿写作训练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
一、初中语文教师应建构对模仿写作的理论认识 |
(一)查阅相关文献,强化自身理论认识 |
(二)借助多种渠道,观摩仿写教学案例 |
(三)建立学习小组,研讨设计教学活动 |
二、立足教材,设计课堂片段仿写训练 |
(一)针对记叙文的片段仿写训练 |
(二)针对说明文的片段仿写训练 |
(三)针对议论文的片段仿写训练 |
三、摸索范文构思规律,打通学生写作思路 |
(一)在群文阅读中摸索构思规律 |
(二)用口头作文形式交流模仿构思的成果 |
(三)形成仿写作文 |
(四)案例展示:在群文阅读中摸索范文构思规律,学写托物言志类记叙文 |
四、仿写过程加强纠偏指导 |
(一)带领学生在学做中发现规律 |
(二)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
(三)注重仿写后的修改环节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表1-1 |
附录二:调查问卷 |
附录三:教师访谈 |
附录四:作文教学设计 |
附录五:哈师大附中初中部学生作文原稿样例 |
附录六:哈师大附中初中部学生作文修改稿样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台湾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中的教育实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教育实习在教师职前培养中的重要性 |
1.1.2 目前教育实习改革发展现状 |
1.1.3 个人经历与研究兴趣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教育实习 |
1.3.2 教师职前培养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4.3 研究述评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本分析法 |
1.6.2 案例研究法 |
1.6.3 访谈法 |
第2章 台湾教师职前培养中教育实习的历史发展 |
2.1 第一阶段:制度的初步建立(1979年-1994年) |
2.2 第二阶段:制度的多元与开放(1994年-2002年) |
2.3 第三阶段:制度的变革与发展(2002年-至今) |
第3章 台湾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中教育实习的目标与内容 |
3.1 教育实习的目标 |
3.1.1 教育实习总目标的分析 |
3.1.2 教育实习各阶段目标的分析 |
3.2 教育实习的内容 |
3.2.1 教育实习内容的具体内涵 |
3.2.2 教育实习内容的特点 |
第4章 台湾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中教育实习的实施 |
4.1 教育实习实施的组织管理 |
4.1.1 起主导作用的师资培育大学 |
4.1.2 起主体作用的教育实习学校 |
4.2 教育实习的实施阶段 |
4.2.1 报到导入阶段 |
4.2.2 观摩见习阶段 |
4.2.3 实务操作阶段 |
4.2.4 总结结束阶段 |
第5章 台湾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中教育实习的评价 |
5.1 评价指标与标准 |
5.1.1 评价指标的分析 |
5.1.2 评价标准的分析 |
5.2 评价项目 |
5.2.1 教学演示评价 |
5.2.2 实习档案评价 |
5.2.3 整体表现评价 |
第6章 台湾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中教育实习的保障机制 |
6.1 教育实习相关政策的支持 |
6.1.1 法律法规的支持 |
6.1.2 经费的支持 |
6.2 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 |
6.2.1 建设的原则 |
6.2.2 遴选条件 |
6.3 教育实习指导人员的遴选 |
6.3.1 大学实习指导教师 |
6.3.2 小学实习辅导教师 |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
7.1 台湾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中教育实习的分析 |
7.1.1 台湾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中教育实习的优点 |
7.1.2 台湾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中教育实习的不足之处 |
7.2 启示与借鉴 |
7.2.1 优化整合教育实习内容 |
7.2.2 推进教育实习实施管理 |
7.2.3 完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 |
7.2.4 建设优质教育实习保障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有关班主任写评语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作文评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南昌一中初中部为例[D]. 邢文慧.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以实用性写作为例[D]. 王丹.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面向外国学生的现代汉语“批评”图式研究[D]. 杨若男.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4]初中德育管理调查研究 ——以瑞昌市S初级中学为例[D]. 田雨.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5]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改进策略研究 ——以赣州六所小学为例[D]. 朱飞.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6]小学教师领导的个案研究[D]. 范士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理的个案研究[D]. 刘爽.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8]语言顺应视角下课程咨询顾问不同身份构建的语用特征研究[D]. 赵香玉.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模仿写作研究[D]. 谢志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10]台湾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中的教育实习研究[D]. 刘雨晴.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