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R42外翼盒制造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应用研究

ATR42外翼盒制造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应用研究

一、ATR42外翼翼盒制造技术消化吸收与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河[1](1995)在《ATR42外翼翼盒制造技术消化吸收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 在1985年3月,中航技/西飞公司与法宇航正式签订了ATR42飞机外翼翼盒(以下简称翼盒)来料加工转包生产合同。这是迄今我国航空工业转包生产中唯一为90年代世界先进支线客机生产机翼(整体油箱)的项目。

周凤[2](2012)在《基于人机工程的产品可装配性评价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操作人员是装配过程的实施者,操作人员的生理参数和疲劳状态对于装配过程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文结合人机工程学和可装配性评价技术进行产品可装配性评价技术的研究,旨在对装配方案进行可行性验证以及给出人机工程学评价,便于设计人员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实现高效、高质、安全的生产。本文的主要工作有:1)对影响产品可装配性的因素进行归纳和分析,形成11个因素指标、三层次的系统评价指标体系。2)根据因素指标复杂性和模糊性的特点,选取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评价模型,构建了三层次评价函数模型,利用专家评估统计法确定各层次的权重和指标因素的单因素向量。3)开发了具有干涉警告、数据检查、综合评价等功能的评价系统软件以方便快捷地实现产品可装配性的评价。4)以中央翼和外翼对接的装配过程为实例,研究了其装配过程中各指标因素的影响,对装配方案进行可装配性的数值计算和软件验证,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曹伊坚[3](2019)在《中航飞机投资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中航飞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飞机”)是集科研、生产一体化的特大型航空工业企业,是我们国家大中型军民两用飞机的研制生产制造基地。公司A股股票于1997年6月26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本文将对中航飞机的投资价值进行分析。本文结构上分宏观、中观、微观和结论四部分来论述。第一部分为简介,主要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介绍在当前形势下研究中航飞机的背景和意义,军工行业发展的基础,中航飞机公司概况以及本文将采用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分析。第二部分为第三章,主要是对宏观层面和中观行业层面进行分析、比较。本章从宏观的全球视野来看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全球发达国家的军费和军事实力对比,突显中国大力发展军工行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世界军工发展的历史演变和中国国防军工发展的进程,推演中国军工发展的目标和趋势。第三部分是从微观公司层面来分析,主要包括第四至六章,从经营层面、财务层面以及估值层面等来多维度剖析公司的投资价值。第四部分是结论与投资建议。中国股市从1990年以来,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其中牛熊转换,起起落落,各种投资方法、技术流派充斥着整个市场,让众多投资者陷入迷茫,甚至亏损的泥潭。本文对中航飞机进行了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分析,以求对公司的投资价值进行多维度的理性分析,对于投资者避免过度投机和非理性操作,具有实际参考意义,同时文中采用的投资分析方法,也为投资者对其他公司的评估实践提供了参考。

查奇峰[4](2016)在《航空电气线路互联系统网络架构与布线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发展,飞机的电气化程度越来越高,“电网”也就越来越复杂。遍布其间的各种电缆贯穿全机传输电能和信号,形成一个复杂的集成网络。传统电缆规划设计缺乏整体性,各系统的线路互相孤立,线路走向不合理,布线效率低,无法适应新机型和新系统的设计需求。本文创新性地引入分层次布线和电气网络架构的概念,即在线路布置的初期将电缆主通道抽象成网络架构,用以统领整个电网的分析验证、路径规划、电缆集成过程。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根据电气系统内部与外部的隔离要求来创建三维网络架构的方法,将布线规则纳入网络架构;基于网络架构展开特定风险分析和优化网络架构的方法,直观体现外部风险对电气系统的影响;基于网络架构自动布线的方法,运用A*算法将电气回路根据其功能类型自动敷设到预设的电缆通道;基于网络架构集成电缆的方法,打断电路后将相同路径的兼容线路半自动化地归结。本文以一体化设计理念,依托三维仿真技术和CATIA二次开发,有效验证了架设电气线路网络架构能有效提高布线的效率、合理性、安全性和自动化程度。

陈绍旺[5](2009)在《世界航空制造业的竞争与集聚 ——兼论天津滨海新区临空产业区的发展》文中认为本文以法国空客和美国波音公司、加拿大庞巴迪和巴西航空工业公司为例,剖析了航空制造寡头企业的特点,推论出航空制造企业属于典型的寡头垄断竞争市场,具有竞争与合作的特点。利用斯塔克尔伯格模型和古诺模型从理论上模拟航空制造寡头企业在价格和数量方面采取的竞争战略,扩展分析了技术领先和市场领先战略。本文创新提出航空制造寡头与航空产业集聚及航空城形成的原理。即:航空制造寡头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形成了航空产业的集聚和转移,航空产业的集聚和转移带动研发、教育、设计、工业配套和物流、商贸、金融等相关产业的集聚,从而发展成为以航空制造为特色,各产业协调发展的航空城。通过对法国航空谷、西雅图和蒙特利尔航空城形成和发展的研究,证明了上述航空城形成原理。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本文提出天津滨海新区具备发展航空产业的条件:空客A320飞机总装线和中航直升机总装基地两个航空制造寡头企业落户天津;天津具备与其它航空城类似的交通、区位、科技、政策等条件,且具有其它地区不具备的比较优势,可以发展航空产业。从航空制造寡头企业能够带动产业集聚和转移的特点出发,本文提出了天津发展航空产业的目标,即吸引空客和直升机项目的配套商,形成产业集聚,同时注重开展国际合作,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我国自主研制的大飞机积累经验、培养人才。而后提出了天津形成航空产业集聚的三个阶段发展建议:在发展初期从制造业起步,以A320为契机,吸引其一级和二级配套企业,初步形成航空制造业的集聚,并向航空维修、物流、培训等相关产业扩展;在发展中期,通过横向扩展和纵向延伸产业链,形成航空产业与本地区的相关产业互动,形成各产业的集聚;远期发展,注重培养根植性的产业集聚,培育当地的研发、制造、服务网络,最终融入全球航空产业链,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合作特色的航空城。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本文从国家和地方政府两个层面提出了天津发展航空产业系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胡承波[6](2011)在《中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航空企业也不例外。对于处在经济发展变革中的我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来说,实施技术创新、研究技术创新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条件、发展的基础和提高竞争力的源泉与手段,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依靠有效的技术创新,必须建立规范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因此,如何构建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选题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在分析我国航空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技术环境及其技术创新现状的基础上,借鉴系统的分析方法,综合运用技术创新理论、产业演进理论、企业竞争理论、绩效理论和数据包络分析控制投影模型等相关理论,对我国航空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揭示了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构建了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促进我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重点研究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全文除绪论和总结展望外共有六章。其中第二章提出并分析了技术创新、竞争优势理论、绩效理论、企业持续创新理论等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从而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对我国航空制造业企业的发展现状、技术创新情况以及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对中外航空制造业企业竞争力作了比较分析,指出需要依靠建立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来提高企业及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第四章至第六章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揭示了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所需的创新环境;第七章通过对西飞的实证研究验证和分析本文构建的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及其评价体系。航空制造业企业通过基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学习机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规划、企业家精神、组织模式创新、创新文化建设等来实现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建构。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是指在企业使命和创新战略指导下,为主动响应市场动态性变化,通过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有关的各种因素、环节、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动调节与控制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功能和过程,及时有效地为市场不断提供新的价值,从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和持续发展的多层次综合性能力体系,其内生于企业独特资源、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以及一系列激活机制,以有效满足或引导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或新服务来体现。论文将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七个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维度,即学习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组织创新能力和战略计划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是一种方法、结构和工具,用来组织和创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各种指标。系统、科学、有效地评价企业创新能力,对于航空制造业企业科学地定位自身的技术创新状态,采取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保持和提高航空制造业企业竞争优势,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此外,改善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创新环境,对于加快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进程,提高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效,推动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涂婧玥[7](2012)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是一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必备条件,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还有较大差距。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模式,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在研究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得出产业链结构不合理和科研水平不高是制约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然后,介绍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发展现状及效果,联系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典型案例,得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参与国际合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高端装备制造发达国家国际合作经验得出必需注重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家政策起关键作用等。其次,通过以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各集团合作与利益冲突的分析为基础,将技术为划分标准来进行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的博弈分析,分别从一般技术博弈和高技术研发博弈分析得出合作博弈的结果要优于非合作博弈的结果。再次,阐述了基于产业链角度的产业链网络化国际合作模式以及基于研发角度的OEM技术合作模式、风险合作伙伴模式、国际战略联盟体模式,并探讨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模式的选择策略。最后,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模式提出了几点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并对论文进行了研究展望。

陈勇[8](2007)在《云马厂转型时期民用飞机零部件转包生产发展战略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当今世界高科技产业集中体现的航空产品,已成为代表一个国家航空工业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随着9.11事件后全球航空运输业市场的复苏,作为航空产品重要组成部份的民机产业日益成为世界各航空大国支撑国家经济发展、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战略性产业。伴随着民机产业的发展,在全球形成了数额巨大的民机零、部件转包生产市场。在国外,着眼于成本削减和大规模系统集成,逐步剥离零部件生产业务己成为国际民机制造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战略。国外民机制造企业基于中国巨大的民机市场需求,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扩大对中国企业的航空产品零部件转包生产额度。在国内,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航空运输市场不断扩大,民机需求增长迅猛。同时、发展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机产业(包括支线飞机和干线飞机)已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国家将会给予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数额巨大的民机零部件转包生产市场使得参与企业逐渐增多,区域性竞争加剧。十一五初期,中国一航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实行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营、产业化发展”的战略转型。适应这一战略转型的要求,中国一航及其下属企业将按照“航空产品、非航空产品、第三产业”这三大版块,围绕着以资本化运营作为核心进行相关专业化的整合,形成产业化发展优势,最终推动军工企业整体上市,利用资本市场更好更快地发展自己。中国一航战略转型的实施,必将对下属各企业产生深刻的变革和深远的影响,也给云马厂这样的三线军工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良机。对作为以航空产品为主业的云马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民机零部件转包生产发展壮大提出了新的要求。云马厂发展民机零部件转包生产是挑战和机遇共存、机遇大于挑战。要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通过竞争战略与合作战略的共同实施,逐步从二级转包商向一级转包商过渡,形成直接转包和二次转包相结合、零件制造和部件装配相结合、国内转包和国外转包相结合,多种方式共同发展的新局面。云马厂要发展民机零部件转包生产,更新设备、改进工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成为能否做大做强、能否盈利的关键所在,而这些又跟先进的管理方法及应用、信息化建设、市场开拓、人才培养、资金筹措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靳毅[9](2012)在《西飞公司新舟700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重视和加强民机产业发展,可以更好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我国民航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将为我国民机产业带来巨大市场。支线航空和干线航空共同构成民用航空运输体系,而我国支线航空发展比较滞后,需要大发展。涡桨支线飞机是支线航空的主要机型,主要执飞800公里以下中小城市对之间的航线。国际油价持续上涨趋势明显,涡桨支线飞机因其耗油低将有更大发展空问。大力发展新舟系列涡桨支线飞机是我国参与国际民机市场竞争、促进民航发展的重要举措,进行新舟700项目核心竞争力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检索法、案例研究法、调研访谈法和图表法,首先,回顾了竞争力、品牌和项目管理理论,分析了西飞公司和新舟系列飞机的发展现状;其次,分析了世界三代支线飞机的发展,采用“五种作用力模型”和SWOT方法分析了新舟700项目所处的环境,认为项目市场空间较大、机遇大于挑战、优势大于劣势;再次,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对国内外典型民机项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民机项目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并指出新舟700核心竞争力需要培育四个主要因素(物美价廉的高性价比、更容易把握中国支线市场的需求、军民结合的研发制造体系和可信可靠的品牌形象);最后,提出了新舟700核心竞争力培育的主要策略、保障措施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在于:回顾了世界支线飞机市场发展现状,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国际民机项目的发展经验,指出了民机项目核心竞争力主要因素;分析了新舟700的发展环境和核心竞争力培育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培育措施;本文对国内C919、ARJ21、运12F等民机核心竞争力培育具有借鉴意义。

刘兰[10](2019)在《机械臂终端滑模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当代飞机制造技术的发展,对疲劳寿命、密封、防腐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飞机对各种性能的要求,航空制造领域发展了各种先进制造技术,其中机器人连接技术的自动钻铆技术就是其中之一。国外铆接装配技术几十年的应用证明,采用自动铆接后装配效率至少比手工铆接装配提高10倍,并能节约安装成本,改善劳动条件,更主要的是能够确保安装质量,大大减少人为因数造成的缺陷。现在采用自动钻铆技术已成为改善飞机性能的主要工艺措施之一。自动钻铆技术不只是工艺机械化、自动化的要求,更主要的是飞机本身性能的要求。随着我国航空工业研制的新机型的性能、水平不断提高,在铆接装配过程中发展自动钻铆技术已经势在必行。我单位现有的自动钻铆系统由于终端执行器在工件表面的冲击力和定位问题,严重制约了系统的可应用范围,因此需要对设备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本单位自主研发了一套基于复合材料翼面类部件的机器人自动钻孔系统,本文对其中机械臂终端的执行器控制系统进行研究设计。本文第一章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飞机装配中使用的机器人自动钻铆技术现状进行了总结,在阐述终端执行器在机器人钻铆技术上的应用基础上,给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第二章介绍了复合材料翼面类部件加工的工艺要求,提出了对终端执行器的需求。对其每个部分的结构、功能和特点做了详细的介绍,最后对机器人自动制孔工艺流程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介绍了终端执行器的构成,对现有设备的距离传感器进行设计和改造。通过对压力脚作用在零件表面产生的冲击力问题,提出对压力脚控制的缓冲控制方法,设计一种滑膜控制系统。以距离为控制输入,压力脚的位移作为控制反馈,构建一套全闭环控制系统,实现压力脚的快速定位,同时减小冲击力。同时距离传感器可以对机器人的加工姿态进行调节,提高制孔精度。第四章对滑膜控制系统进行了一些研究,通过对压力脚气动模非线性模型的建立,提出滑膜控制算法。第五章通过实验内容及结果,分析了各方面的性能指标,证明了系统的可行性。第六章对全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二、ATR42外翼翼盒制造技术消化吸收与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TR42外翼翼盒制造技术消化吸收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人机工程的产品可装配性评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清单
表清单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基于人机工程的产品可装配性评价技术
        1.1.1 人机工程
        1.1.2 可装配性评价技术
        1.1.3 人机工程对于产品可装配性评价的作用
        1.1.4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平台简介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背景及内容
第二章 产品可装配性检验与指标因素划分
    2.1 产品可装配性验证与评价概述
    2.2 产品装配的静态干涉检查
    2.3 装配特性评价
        2.3.1 路径可达指标因素评价
        2.3.1.1 评价实现
        2.3.1.2 评价标准
        2.3.1.3 路径不可达与解决方法
        2.3.2 装配空间指标因素评价
        2.3.2.1 评价实现及标准
        2.3.2.2 装配空间不足与解决方法
        2.3.3 装配工具因素评价
        2.3.4 可视性指标因素评价
        2.3.4.1 评价实现
        2.3.4.2 评价标准
    2.4 生理疲劳特性评价
        2.4.1 生理疲劳影响因素
        2.4.2 RMR 指标因素评价
        2.4.2.1 RMR 相关概念介绍及计算方法
        2.4.2.2 具体方案和数据采集
        2.4.2.3 评价标准
        2.4.3 静态作业指标因素评价
        2.4.3.1 静态作业特点
        2.4.3.2 避免静态作业设计要点
        2.4.3.3 评价标准
    2.5 心理疲劳特性评价
        2.5.1 工作内容指标因素评价
        2.5.2 装配环境因素评价
        2.5.2.1 噪音指标因素评价
        2.5.2.3 照明指标因素评价
        2.5.2.4 色彩指标因素评价
        2.5.2.5 微气候指标因素评价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品可装配性评价技术研究
    3.1 评价方法选择
    3.2 模糊综合评价
        3.2.1 模糊数学简介
        3.2.2 评价要素
        3.2.3 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
        3.2.4 一级模糊评价
        3.2.5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3.2.5.1 指标体系构建
        3.2.5.2 评价集
        3.2.5.3 多级模糊矩阵
        3.2.5.4 权重向量确定
        3.2.5.5 模糊算子
        3.2.5.6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及分析
    3.3 装配实例分析
        3.3.1 装配过程描述
        3.3.2 指标因素评价及隶属度分配
        3.3.3 模糊综合评判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评价系统开发
    4.1 系统组成及功能设计
    4.2 评价系统流程
    4.3 评价系统开发及应用
        4.3.1 评价系统开发
        4.3.2 系统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附录 问卷调查表及问卷数据(部分)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中航飞机投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境外资本逐步流入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二、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机遇和未来
    第二节 军工行业发展的基础
        一、武器装备建设
        二、军工体制改革
    第三节 中航飞机公司概况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经营现状与主要财务指标
第二章 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分析
    第一节 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分析
        一、国外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分析
        二、国内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分析
    第二节 绝对估值模型
        一、DDM模型
        二、DCF模型
    第三节 相对估值模型
        一、市盈率模型
        二、市净率模型
        三、市销率模型
        四、PEG模型
第三章 发达国家军费规模和军事实力对比及国防军工产业分析
    第一节 全球发达国家军费规模和军事实力对比
        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军费规模
        二、世界军事强国军事实力对比
    第二节 世界军工产业的发展格局
        一、世界军工产业发展的格局
        二、美国军工发展史
    第三节 中国军工产业发展的状况
        一、中国军工产业发展史
        二、中国军工产业进入大改革时期
    第四节 中国国防军工发展的目标以及空军战略转型目标
        一、中国国防军工发展的目标
        二、空军战略转型的目标
第四章 中航飞机经营与战略分析
    第一节 经营状况分析
        一、公司主要经营产品和发展过程
        二、公司主营产品分类
    第二节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一、公司核心竞争力
        二、公司的核心产品
    第三节 发展潜力和SOWT分析
        一、公司的毛利和净利对比
        二、改革预期逐步落地会给公司带来新的动力
        三、资产注入方面
        四、军民融合
        五、定价机制改革
        六、SWOT分析
    第四节 公司治理与管理能力分析
        一、公司的治理情况
        二、公司的管理团队与管理能力
        三、激励机制
    第五节 战略评价与实施前景展望
        一、公司战略
        二、实施前景展望
第五章 中航飞机财务分析
    第一节 资产分析
        一、固定资产分析
        二、在建工程情况
        三、无形资产
        四、开发支出
        五、流动资产质量分析
        六、长期股权投资与长期应收款
    第二节 负债分析
        一、负债结构分析
        二、财务风险与财务杠杆分析
    第三节 盈利与成长能力分析
        一、主营业务收入成长分析
        二、利润率分析
        三、收入费用结构分析
    第四节 营运能力和现金流量分析
        一、总资产周转率
        二、存货周转率
        三、应收账款周转率
        四、杜邦分析
        五、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
        六、获取现金能力
第六章 中航飞机估值分析
    第一节 绝对估值分析
        一、主要估值假设与预测
        二、折现率的计算
        三、DCF估值
    第二节 相对估值分析
        一、市盈率
        二、市净率
        三、市销率
    第三节 中航飞机风险分析
        一、宏观经济景气风险
        二、政策风险
        三、税收风险
        四、公司经营风险
        五、股市风险
第七章 结论与投资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4)航空电气线路互联系统网络架构与布线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论文的研究背景
    1.3 航空电气线路互联系统概述
        1.3.1 电缆结构特征
        1.3.2 电缆开发流程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航空电气线路互联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新挑战
        1.4.2 国内现状
        1.4.3 国外现状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电气线路互联系统网络架构设计
    2.1 电缆的隔离需求分析
    2.2 电缆主通道规划
    2.3 网络架构设计
        2.3.1 网络架构定义
        2.3.2 网络架构搭建流程
    2.4 系统间的可靠性和兼容性分析
        2.4.1 系统内的余度要求
        2.4.2 系统内的功能要求
        2.4.3 网络架构的完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特定风险分析与网络架构优化
    3.1 EWIS外部的特定风险分析
    3.2 基于特定风险分析的网络架构优化
    3.3 发动机转子爆破风险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网络架构的电缆布线设计
    4.1 基于A*算法的路径规划设计
        4.1.1 算法规则定义
        4.1.2 A*算法原理和步骤
        4.1.3 电路规划实例
    4.2 航空电缆集成规划
        4.2.1 线路分隔分析与实施
        4.2.2 电缆集成分析
        4.2.3 电缆布局仿真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与主要成果

(5)世界航空制造业的竞争与集聚 ——兼论天津滨海新区临空产业区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结构安排
    第四节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的主要理论研究
        1.1.1 产业集聚理论
        1.1.1.1 外部经济理论
        1.1.1.2 产业区位理论
        1.1.1.3 新竞争优势理论
        1.1.1.4 新制度经济的交易费用理论
        1.1.1.5 新经济地理学规模报酬递增理论
        1.1.2 产业转移理论
        1.1.2.1 早期视角
        1.1.2.2 产业转移理论的发展趋向
    第二节 关于发展天津航空产业和航空城的主要研究
第二章 航空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航空产业的寡头竞争市场
        2.1.1 干线飞机制造市场
        2.1.1.1 空中客车公司
        2.1.1.2 波音公司
        2.1.2 支线飞机制造市场
        2.1.2.1 庞巴迪航宇集团
        2.1.2.2 巴西航空工业公司
        2.1.3 航空产业市场结构的分析
        2.1.3.1 航空产业市场是寡头垄断市场
        2.1.3.2 航空制造寡头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和可替代性
        2.1.3.3 它们产品的销售是垄断的
    第二节 航空产业的市场模式和理论模型
        2.2.1 航空产业是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
        2.2.2 航空产业寡头垄断的特点以及产量和价格的决定
        2.2.3 斯塔克尔伯格模型
        2.2.3.1 双寡头垄断模型的假设和产出的博弈分析
        2.2.3.2 双寡头垄断模型的假设和价格的博弈分析
        2.2.4 古诺模型
        2.2.5 航空产业寡头竞争的领导者领先策略
    第三节 航空产业的竞争与合作
        2.3.1 航空产业的竞争
        2.3.2 航空产业的国际合作
        2.3.2.1 转包生产快速发展
        2.3.2.2 风险共担显着增加
        2.3.2.3 联合研制更加普遍
第三章 航空城形成的原理分析
    第一节 航空制造寡头企业推动航空产业集聚
        3.1.1 以降低成本为目标的产业集聚
        3.1.2 以获得市场为目标的产业集聚
    第二节 产业集聚与航空城的形成
    第三节 航空产业转移与新兴航空城的形成
        3.3.1 航空产业转移的趋势—贸易与投资分析
        3.3.1.1 航空产业国际转移发展趋势
        3.3.1.2 世界航空产业国际化进程加快
        3.3.2 新航空城的兴起
第四章 国外主要航空城形成与发展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法国航空谷
        4.1.1 法国航空航天谷航空产业集聚分析
        4.1.1.1 法国航空航天谷概况
        4.1.1.2 航空制造寡头企业成为该地区航空产业集聚的主要推动者
        4.1.1.3 子系统承包商集聚法国航空谷
        4.1.1.4 航空产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集聚
        4.1.2 法国航空谷发展航空产业的综合条件
        4.1.2.1 科技智力资源丰富
        4.1.2.2 研发力量雄厚
        4.1.2.3 区位优势明显
        4.1.3 结论
    第二节 美国西雅图航空城
        4.2.1 西雅图航空产业的集聚分析
        4.2.1.1 美国西雅图简介
        4.2.1.2 以航空制造寡头波音为龙头形成产业集聚
        4.2.2 西雅图发展航空产业的综合条件
        4.2.2.1 区位和物流条件优越
        4.2.2.2 配套产业完善
        4.2.2.3 航空产业拉动工业旅游业
        4.2.3 结论
    第三节 蒙特利尔航空城
        4.3.1 蒙特利尔航空产业的集聚分析
        4.3.1.1 蒙特利尔概况
        4.3.1.2 蒙特利尔地区航空产业状况
        4.3.1.3 蒙特利尔航空产业集聚分析
        4.3.2 蒙特利尔发展航空产业的综合条件
        4.3.2.1 劳动力资源丰富
        4.3.2.2 教育培训机构完善
        4.3.2.3 研发机构集中
        4.3.2.4 国际航空组织集聚
        4.3.2.5 运营成本低
        4.3.3 结论
第五章 天津航空产业的发展思路研究
    第一节 天津发展航空产业的基本条件
        5.1.1 干线飞机制造寡头空客在天津设立飞机总装线
        5.1.2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直升机总部落户天津
        5.1.3 中国自主研制的大飞机为航空企业集聚提供市场空间
    第二节 天津航空产业集聚的优势
        5.2.1 天津发展航空产业的资源分析
        5.2.1.1 区位资源
        5.2.1.2 交通资源
        5.2.1.3 土地资源
        5.2.1.4 空域资源
        5.2.1.5 产业基础资源
        5.2.2 天津发展航空产业的比较优势
        5.2.2.1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优势
        5.2.2.2 国家级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的优势
        5.2.2.3 京津冀一体化的智力资源优势
        5.2.2.4 综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
    第三节 天津临空产业区发展目标
        5.3.1 吸引空客 A320项目相关产业链企业
        5.3.2 形成航空产业集聚
        5.3.3 促进航空产业国际合作
        5.3.4 承接航空产业国际转移
        5.3.5 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自主创新
    第四节 天津航空产业发展建议
        5.4.1 产业集聚初期发展思路
        5.4.1.1 引入 A320和直升机的子承包商和二级配套承包商
        5.4.1.2 培育飞机制造的相关产业
        5.4.2 产业升级和互动发展思路
        5.4.2.1 纵向完善产业链向附加值高的环节转移
        5.4.2.2 横向拓展产业链向产业链各个环节拓展
        5.4.2.3 推进航空产业与其它产业互动发展
        5.4.3 全球产业链互动发展思路
        5.4.3.1 引进更多龙头项目及相关配套设施
        5.4.3.2 形成具有根植型特征的航空产业集聚
第六章 天津临空产业区发展航空产业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国家政策建议
        6.1.1 把航空产业列为国家发展战略
        6.1.2 制定风险投资政策体系
        6.1.3 探索系统的政府采购政策
        6.1.4 完善知识产权政策
    第二节 天津地方政策建议
        6.2.1 为园区内企业申请出口信贷支持
        6.2.2 为转包生产企业申请国家优惠政策
        6.2.3 吸引国内航空企业向天津转移
        6.2.4 出台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发展
        6.2.5 设立服务航空产业的金融机构
        6.2.6 设立天津航空产业发展金
        6.2.7 在柜台交易市场(OTC)设立航空产业板块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天津航空产业发展展望
        7.2.1 带动天津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7.2.2 成为天津打造“竞争力极点”的品牌标识性产业
        7.2.3 我国大飞机项目的“助推器”和航空产业自主创新的“桥头堡”
        7.2.4 成为亚洲最大的民机集成总装基地
        7.2.5 加快我国航空产业的自主创新
        7.2.6 成为产业集聚的国家民航产业化基地
    第三节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6)中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技术创新概念
        1.2.2 关于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
        1.2.3 关于技术创新能力
        1.2.4 关于技术创新主体
        1.2.5 简要述评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
    2.1 技术创新的涵义和意义
        2.1.1 技术创新的涵义
        2.1.2 技术创新的特征
        2.1.3 技术创新的意义
    2.2 技术创新的基本类型
        2.2.1 技术创新的分类
        2.2.2 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模式
    2.3 技术创新与产业演进分析
        2.3.1 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机制的影响
        2.3.2 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2.4 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2.4.1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2.4.2 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
        2.4.3 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
    2.5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理论
        2.5.1 绩效的概念
        2.5.2 绩效管理的内涵
        2.5.3 企业组织绩效理论
    2.6 企业持续创新理论
        2.6.1 持续创新概念的渊源及含义
        2.6.2 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内涵与构建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3.1 中国航空制造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3.1.1 中国航空制造业企业的特点
        3.1.2 中国航空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历程
        3.1.3 我国航空制造业企业的基本状况
        3.1.4 我国航空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形成过程
    3.2 中外航空制造业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3.2.1 国外航空制造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3.2.2 国外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的分析
        3.2.3 我国航空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2.4 我国航空制造业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3.3 我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作用分析
        3.3.1 国家竞争力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3.3.2 航空制造业企业在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中的战略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体系的构建
    4.1 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界定
    4.2 学习机制的形成
        4.2.1 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学习机制分析
        4.2.2 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学习能力发展的特征
        4.2.3 我国航空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学习战略的建构
    4.3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规划与选择
        4.3.1 企业战略
        4.3.2 技术创新战略
        4.3.3 技术创新推进企业战略发展
    4.4 员工参与创新机制
        4.4.1 员工参与创新培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4.4.2 员工参与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4.4.3 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促进企业科学和谐发展
    4.5 企业家精神
        4.5.1 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核心
        4.5.2 企业家对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4.5.3 基于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企业家战略
    4.6 创新文化建设
        4.6.1 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共同进化机制
        4.6.2 我国航空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创新文化的内涵
        4.6.3 充实我国航空制造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具体途径
    4.7 组织模式创新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能力评价
    5.1 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机制创新能力的内涵及构成
        5.1.1 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机制创新能力的内涵
        5.1.2 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机制创新能力对创新项目的作用机理
        5.1.3 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机制创新能力的基本构成
        5.1.4 中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创新能力分析
    5.2 中国航空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机制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
        5.2.1 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机制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意义
        5.2.2 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机制创新能力评价的基本内容和要素
        5.2.3 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创新能力评价的原则
        5.2.4 航空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机制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度量
    5.3 我国航空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机制创新能力的评价模型
        5.3.1 数据包络分析理论
        5.3.2 以航空制造业企业竞争力为输出的多目标DEA控制投影模型
        5.3.3 基于DEA的我国航空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创新能力实证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环境分析
    6.1 我国航空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环境
        6.1.1 企业创新环境概念
        6.1.2 政策环境分析
        6.1.3 市场环境分析
        6.1.4 法律环境分析
        6.1.5 金融环境分析
        6.1.6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6.2 政府扶持与航空制造业企业发展
        6.2.1 政府行为的内涵与演变
        6.2.2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6.2.3 政府管理企业的职能与方式
        6.2.4 航空制造业企业的政策作用机理与目标
        6.2.5 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
    6.3 国外与我国航空制造业发展政策比较分析
        6.3.1 国外扶持航空制造业发展的政策
        6.3.2 我国支持航空制造业发展的政策
        6.3.3 中外航空制造业发展政策比较分析
    6.4 航空制造业企业实现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分析思考
        6.4.1 建设航空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及其支撑体系
        6.4.2 确立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6.4.3 完善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融资体制机制
        6.4.4 建立和完善航空制造业企业人才激励机制
        6.4.5 加强技术引进宏观管理和强化消化吸收与创新
        6.4.6 大力推进航空制造业企业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实证研究
    7.1 西飞集团公司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7.1.1 西飞集团公司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况
        7.1.2 西飞集团公司技术创新创新机制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7.1.3 影响西飞集团公司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因素及其原因
        7.1.4 西飞集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建构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的途径
第8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本文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7)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
第2章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2.1.1 总体规模
        2.1.2 产业布局
        2.1.3 配套水平
        2.1.4 研发能力
    2.2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2.3 制约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主要因素的实证分析
        2.3.1 变量的选择与假设
        2.3.2 数据来源
        2.3.3 模型的设立
        2.3.4 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3章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现状分析及国外经验借鉴启示
    3.1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发展现状
    3.2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发展效果分析
    3.3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案例分析
        3.3.1 大连机床与美国英格索尔国际合作案例及分析
        3.3.2 中航总与波音、空客国际合作案例及分析
    3.4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参与国际合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缺乏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3.4.2 自主创新的机制和能力不够
        3.4.3 经营管理尚不能完全适应国际合作的需求
        3.4.4 产业布局分散,结构不合理
    3.5 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经验的借鉴和启示
        3.5.1 美、日、德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对我国的借鉴
        3.5.2 韩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对我国的启示
第4章 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的博弈分析
    4.1 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各集团合作与利益冲突
        4.1.1 三大集团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优劣势及经济互补性分析
        4.1.2 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各国利益冲突分析
    4.2 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博弈的基本假设
    4.3 博弈分析
        4.3.1 一般技术博弈分析
        4.3.2 高技术研发博弈分析
第5章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的模式选择
    5.1 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模式分类
    5.2 基于产业链角度的产业链网络化国际合作
        5.2.1 横向拓展产业链
        5.2.2 纵向完善产业链
    5.3 基于研发角度的国际合作模式
        5.3.1 OEM技术合作模式
        5.3.2 风险合作伙伴模式
        5.3.3 国际战略联盟体模式
    5.4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模式选择分析
        5.4.1 国际合作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5.4.2 国际合作模式选择的决策分析
第6章 政策建议与结论展望
    6.1 相关政策建议
        6.1.1 企业层面
        6.1.2 政府层面
    6.2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8)云马厂转型时期民用飞机零部件转包生产发展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国内外民机零部件转包生产行业分析
    一、国外民机制造企业零部件转包生产行业现状及前景
        (一) 国外大型民机制造企业零部件转包生产行业现状
        (二) 国外小型民机(支线客机和通用飞机等)制造企业零部件转包生产行业现状
        (三) 国外民机制造企业零部件转包生产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二、国内参与企业民机零部件转包生产行业现状及前景
        (一) 国内参与企业民机零部件转包生产行业现状
        (二) 国内参与企业民机零部件转包生产行业前景
第三章 云马厂发展民机零部件转包生产战略环境综合分析
    一、战略环境分析
        (一) 宏观环境
        (二) 行业环境
        (三) 企业状况
    二、行业竞争五力模型分析
    三、SWOT分析框架分析
        (一) 优势
        (二) 劣势
        (三) 机会
        (四) 威胁
第四章 云马厂民机零部件转包生产发展战略思考
    一、竞争战略
        (一) 成本领先战略
        (二) 集中战略
        (三) 名牌战略
    二、合作战略
        (一) 行业协会
        (二) 战略联盟
        (三) 区域合作
    三、两种战略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云马厂民机零部件转包生产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
    一、竞争战略具体实施方案
    二、合作战略具体实施方案
    三、保障措施
第六章 结束语
    一、本文的主要结论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1. B737飞机国际合作团队
    2. 波音公司1996年至2007年订单和交付量
    3. 国内各主要航空企业民机零部件转包生产情况汇总
    4. 在校期间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的论文目录

(9)西飞公司新舟700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附录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竞争力理论
    2.2 品牌理论
    2.3 项目管理理论
3 西飞公司新舟700发展现状
    3.1 西飞公司发展情况
    3.2 西飞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3 运7及新舟系列飞机发展概述
    3.4 支线航空及支线飞机特点
4 民机项目核心竞争力分析
    4.1 国内外民机项目案例分析
    4.2 民机项目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5 西飞公司新舟700核心竞争力分析
    5.1 新舟700项目波特竞争力模型分析
    5.2 新舟700项目SWOT分析
    5.3 新舟700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6 西飞公司新舟700核心竞争力培育策略
    6.1 核心竞争力培育的主要策略
    6.2 核心竞争力培育的主要保障措施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10)机械臂终端滑模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飞机装配领域钻铆加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传统人工钻铆加工
        1.2.2 自动钻铆加工
    1.3 工业机器人技术
        1.3.1 国外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现状与发展
        1.3.2 国内工业机器人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
    1.4 基于工业机器人的自动钻铆控制
        1.4.1 国外机器人自动钻铆技术研究
        1.4.2 国内机器人自动钻铆技术研究
    1.5 课题背景和意义
    1.6 论文结构与主要研究内容安排
第二章 机器人自动制孔系统
    2.1 复合材料层叠结构在翼面类部件上的应用
        2.1.0 复合材料性能及其应用
        2.1.1 复合材料层叠结构的连接
        2.1.2 复合材料结构装配的难点
        2.1.3 复合材料零件在制孔中的主要问题
        2.1.4 常见缺陷
    2.2 基于终端执行器机器人制孔加工系统
    2.3 需求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终端执行器控制系统设计
    3.1 终端执行器的组成
    3.2 距离传感器的应用
        3.2.1 距离传感器的标定
        3.2.2 法向及轴向调整的原理
    3.3 终端执行器压力脚系统结构
    3.4 压力脚对零件加工的影响
    3.5 压力脚伺服控制系统
    3.6 压力脚控制系统策略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滑膜控制系统设计
    4.1 滑膜控制系统理论
        4.1.1 滑模变结构控制定义
        4.1.2 滑动模态的存在和到达条件
        4.1.3 滑模变结构的抖振问题
        4.1.4 多关节机器人全局滑模控制
        4.1.5 终端滑模控制理论
    4.2 压力脚的气动非线性模型的建立
        4.2.1 压力脚气动微分方程
        4.2.2 压力脚伺服系统数学模型
        4.2.3 压力脚滑膜控制算法
    4.3 系统的MATLAB仿真
    4.4 PID控制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验证及分析
    5.1 离线编程与仿真系统运行平台
        5.1.1 离线编程与仿真系统的应用
        5.1.2 机器人几何运动仿真
        5.1.3 工艺过程与工艺路径优化
        5.1.4 碰撞干涉检查
        5.1.5 生成数控程序
    5.2 缓冲控制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四、ATR42外翼翼盒制造技术消化吸收与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ATR42外翼翼盒制造技术消化吸收与应用研究[J]. 张玉河. 国际航空, 1995(01)
  • [2]基于人机工程的产品可装配性评价技术研究[D]. 周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04)
  • [3]中航飞机投资价值分析[D]. 曹伊坚. 厦门大学, 2019(02)
  • [4]航空电气线路互联系统网络架构与布线优化设计研究[D]. 查奇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5]世界航空制造业的竞争与集聚 ——兼论天津滨海新区临空产业区的发展[D]. 陈绍旺. 南开大学, 2009(07)
  • [6]中国航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长效机制研究[D]. 胡承波.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5)
  • [7]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模式研究[D]. 涂婧玥. 中南大学, 2012(06)
  • [8]云马厂转型时期民用飞机零部件转包生产发展战略思考[D]. 陈勇. 贵州大学, 2007(05)
  • [9]西飞公司新舟700核心竞争力研究[D]. 靳毅. 西北大学, 2012(05)
  • [10]机械臂终端滑模控制系统设计[D]. 刘兰. 电子科技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ATR42外翼盒制造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