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甜、辣椒病毒毒原鉴定及抗病材料的筛选(论文文献综述)
张竹青[1](2009)在《辣椒病毒病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我国11个省(市)辣椒病毒病毒原种类、不同生态区生产的辣椒种子带毒情况进行了检测和鉴定,对辣椒种质资源进行了广泛的鉴定筛选,对辣椒生理指标与病毒病抗性关系以及种子处理和防虫栽培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辣椒毒原种类的鉴定TMV仍为处于第一的主要毒原,ChiVMV上升为了第二,CMV为第三,PVY为第四,ToMV为第五,BBWV-2为第六,PMMoV为第七,BBWV-1为第八,PVMV为第九。病毒的复合侵染现象普遍,237份样本中有188份样本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病毒,最高的同时感染8种病毒。2、种子带毒情况检测采用RT-PCR和DAS-ELISA两种方法进行了种子携带CMV、TMV和ChiVMV检测。CMV的检出率为28.07%,TMV的检出率为26.31%,没有检测到ChiVMV;DAS-ELISA检测的灵敏度略低于RT-PCR。线椒种子的带毒率低于泡椒和尖椒;种子携带CMV的比率早熟品种>中熟品种>晚熟品种,携带TMV的比率晚熟品种>早熟品种>中熟品种,海南、山西生产的种子带毒率略低。3、辣椒种质资源的鉴定、筛选对203份辣椒材料进行了苗期接种CMV、TMV鉴定,筛选出高抗CMV材料1份,高抗TMV材料2份,抗CMV材料26份,抗TMV材料32份。11份材料兼抗CMV、TMV,27份材料抗其中一种病毒,而对另一种为中抗。接种后病毒相对含量检测表明,发病越重病毒相对含量越高,发病越轻病毒相对含量越低。4、辣椒生理指标与病毒病抗性相关研究成株期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单位面积纤维素与对病毒病的抗性呈显着正相关,苗期叶片中蛋白质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与TMV抗性呈显着正相关,与CMV抗性相关不显着,苗期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与病毒病抗性相关不显着。5、接种CMV、TMV前后辣椒叶片中某些生理生化变化研究接种1~3天叶绿素含量均有所升高,第5天开始下降,第9天起抗、耐病品种叶绿素含量开始上升,而感病品种则持续下降;接种后蛋白质含量先升高,后下降,接种CMV和TMV下降的时间不一致;接种后过氧化物酶活性先缓慢升高,达到酶活高峰后下降,抗、感品种酶活高峰存在差异;接种后PAL活性有两个酶峰,第1~2天有一个小高峰,第5天达到第二个酶活高峰,然后开始下降,品种抗性愈强,酶活性愈高。6、种子处理和防虫栽培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不同种子处理方式对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存在差异,用两种方法处理种子的防病效果要比用单一方法好,单一处理中干热、湿热和10%Na3PO4处理的效果比温汤处理效果要好;防虫栽培对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及增产效果明显。
付尚松[2](2020)在《贵州辣椒RNA病毒种类组成及株系变异研究》文中认为贵州是我国辣椒的重要产地,现有种植面积500余万亩,居国内第一。近年来,生产上辣椒病毒病的危害日趋严重,影响了辣椒的产量和品质。掌握贵州辣椒病毒病的毒原种类,建立快速、准确、灵敏的病毒检测方法,摸清不同地区病毒病的毒原组成与分布,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RT-PCR技术,利用13种病毒(CMV、TMV、PMMo V、Chi VMV、TSWV、PCV-1、PCV-2、TMGMV、BBWV、Pe VYV、Chi RSV、Tu MV、BWYV)的特异性引物对采自贵州省全省9个地市的678份疑似病毒病辣椒样本进行了检测;利用DNAman和Bioedit软件进行基因序列比对,MEGA软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对主要病毒种类进行了株系分化研究;建立自然病圃法对贵州辣椒地方品种及资源材料进行了抗病毒病性评价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于2018-2019年,利用RT-PCR方法,对贵州省全省9个地市的678份疑似辣椒病毒病样本进行了13种病毒检测,检测出579份带毒样本,其中192份样本为单一病毒侵染,387份属于复合侵染,分别占总样本的28.32%和57.08%。基于各个病毒在单一侵染和复合侵染中的出现频次,明确了贵州省辣椒病毒病的主要毒原种类为PMMo V(35.10%),PCV-1(39.79%),PCV-2(26.11%),TMGMV(20.65%),Chi VMV(18.29%),TMV(14.90%),BBWV(13.42%)和CMV(12.68%),田间危害以多种病毒的复合侵染为主。2.在复合侵染类型中,由2~8种病毒复合侵染的出现次数分别为:173次、119次、61次、18次、11次、4次和1次,2种病毒复合侵染出现的次数最高,而出现频次较高的复合类型有PMMo V+PCV-1+PCV-2(4.65%)、PMMo V+PCV-1(4.39%)和Chi VMV+PMMo V+PCV-1+PCV-2(1.55%)。3.不同地区辣椒病毒病的种类有一定差异。黔南州、黔东南州、安顺市、毕节市、铜仁市和遵义市单一病毒侵染的主要种类分别为CMV、TMV、PMMo V;CMV、TMV、TMGMV;CMV、TSWV、BBWV;CMV、Chi VMV、BBWV;CMV、TMV、Chi VMV、PMMo V和CMV。贵阳市和六盘水市单一病毒侵染主要种类为CMV、PMMo V。黔南州、黔东南州和毕节市复合侵染侵染的主要种类分别为PMMo V+TMV;TMGMV+PCV-1;TMV+TMGMV。铜仁市、六盘水市和遵义市复合侵染侵染的主要种类为PMMo V+PCV-1+PCV-2,安顺市和贵阳市复合侵染侵染的主要种类为PMMo V+PCV-1。可见,贵州各地区的单一病毒侵染以CMV、TMV和PMMo V为主,而复合侵染以2种病毒为主。4.基于辣椒病毒分离物的CP基因核苷酸序列及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代表株系的分析表明,贵州辣椒CMV分离物属于CMV亚组IB株系和亚组Ⅱ株系;辣椒TMV分离物聚为明显的两大类,一类与越南、河南等国内外TMV分离物的亲缘关系较近,另一类独立为一簇,存在遗传分化;而辣椒PMMo V的14个分离物也明显的分化为两支,其中来自榕江的6个分离物分属不同的株系。5.采用自然病圃鉴定法,对112份辣椒资源材料对辣椒病毒病的抗病性进行了鉴定评价,筛选出表现高抗的材料7份、抗病25份、中抗42份、感病31份和高感7份,分别占总材料数的6.25%、22.32%、37.50%、27.68%、6.25%。
陈丽[3](2006)在《陕西辣椒病毒病毒原鉴定及化学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调查了陕西辣椒病毒病的发生危害程度、田间症状和消长动态,采用鉴别寄主的生物学反应、血清学检测、电镜观察等一系列病毒检测方法鉴定辣椒病毒病的毒原种类。并以优势毒原为靶标,室内采用半叶法测定病毒抑制剂对其的离体治疗、体外钝化、活体保护和治疗作用,并对室内毒力测定效果好的药剂进行大田试验,以期筛选出对辣椒病毒病有良好防治效果的化学药剂,推广使用。研究结果如下:(1)辣椒病毒在陕西的辣椒产区普遍发生,在田间症状以花叶、畸形和坏死为主。不同年份病毒病的发生程度有所差异,一般年份田间感病率为20%-40%,严重田块高达60%以上,6-8月份高温干旱年份,危害尤为严重,田间感病率高达90%以上,造成辣椒减产30%-60%。且在同一年份,不同区域病毒病的发生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2)辣椒在陕西常进行露地栽培,主要为小麦与辣椒间套种植。病毒病于5月中、下旬开始发生,6-8月份病害处于盛发期。辣椒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被病毒侵染为害,随着辣椒生育期的推进,侵染率依次降低,对辣椒产量影响依次减轻。(3)对陕西辣椒病毒病的毒原种类进行调查和鉴定,发现引起陕西辣椒病毒病的毒原种类有CMV、TMV、TEV、PVY和BBWV,且部分为混合发生;其中以CMV和TMV为主要种类,分别占检测样品的59.52%和30.15%。(4)对陕西辣椒种子带毒情况进行检测,发现辣椒种子携带病毒,其带毒的部位是表皮,携带的病毒种类有CMV、TMV和PVY,其检出率分别为88.57%、14.29%和5.72%。(5)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病毒必克25mg/L、病毒A200mg/L、菌毒清100mg/L和植病灵100mg/L对CMV和TMV的离体治疗、体外钝化、活体保护和治疗效果均较好,其抑制率在60%以上。(6)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3.85%病毒必克水乳剂和1.5%植病灵水剂是目前防治辣椒病毒病较理想的药剂,其中3.85%病毒必克水乳剂推荐使用的最佳浓度400-600倍液, 1.5%植病灵水剂推荐使用的最佳浓度500倍液。通过本研究,初步明确了陕西辣椒病毒病在田间的消长动态、毒原种类及其优势毒原、种子带毒情况,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辣椒抗病毒分子育种和病毒病防治目标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筛选出对辣椒病毒病有良好防治效果的病毒抑制剂,为辣椒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郭广君,刁卫平,刘金兵,潘宝贵,戈伟,王述彬[4](2014)在《辣椒抗黄瓜花叶病毒病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黄瓜花叶病毒(CMV)病是影响辣椒生产的主要病害,是辣椒抗病育种的主攻目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可有效地克服传统育种的缺陷,加速育种进程。分子标记的开发依赖于基础研究,辣椒基因组数据的公布为辣椒抗CMV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所以本研究就黄瓜花叶病毒的危害、辣椒抗源材料的筛选和抗性鉴定、抗性遗传规律分析及抗性基因定位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归纳,为进一步辣椒抗CMV研究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于海龙,张正海,曹亚从,张宝玺,王立浩[5](2019)在《辣椒抗黄瓜花叶病毒病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辣椒生产中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病危害日趋严重,本综述对黄瓜花叶病毒的基因组结构、株系类型、传播媒介、防治方法、辣椒中CMV抗源筛选、抗性基因定位和连锁分子标记开发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今后辣椒CMV抗病育种和解析CMV抗性分子机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丁晓蕾[6](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毛爱军,耿三省,胡洽[7](2001)在《甜(辣)椒病毒病、疫病和炭疽病的单抗、多抗性接种鉴定技术》文中指出甜(辣)椒病毒病(以TMV、CMV为主)、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和炭疽病(由黑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nigrum),丛刺盘孢菌(Vermicularia capsici),盘长孢菌(Gloeoporium piperatum)三种病原菌侵染所引起)是甜(辣)椒三种主要病害。随着甜(辣)椒生产的发展,这三种病害的危害也在加剧。只有培育具复合抗性的优良品种,才能从根本上防治它们。“九五”期间开展的甜(辣)椒病毒病、疫病、炭疽病的苗期人工复合接种抗病性鉴定技术研究,为多抗性育种提供了简便的鉴定方法和可利用的抗源育种材料。
裴凡[8](2016)在《侵染广东辣椒的病毒种类鉴定及病毒病药剂防控效果评价》文中认为辣椒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病毒病是我国辣椒生产上主要病害之一,已鉴定出侵染为害我国辣(甜)椒的病毒有28种。广东省是我国主要辣椒种植区之一,病毒病为害也十分严重,但目前还没有对为害广东省辣椒的病毒种类进行系统调查与鉴定。本论文对广东辣椒8个主要种植区进行了调查与病样采集,应用小RNA深度测序及RT-PCR检测技术,鉴定出侵染广东辣椒的病毒种类;克隆与序列分析了辣椒叶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ChiVMV)基因组全序列,测定了其致病性;评价了16种植物病毒药剂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在广东省茂名、梅州、韶关、佛山、广州、惠州、江门和湛江等8个辣椒种植区进行调查,辣椒病毒病在这些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与为害,田间病株率一般为5%30%,严重可达100%。田间病株症状以花叶为主,同时伴有叶片畸形、皱缩、泡状突起等。2.应用小RNA深度测序及比较分析鉴定出辣椒病样中病毒的种类,从茂名、梅州和韶关这3个地区的7个混合病样品检测到18种病毒,包括辣椒轻斑驳病毒(PMMoV)、甜椒(辣椒)内源病毒(BPEV)、烟草轻型绿花叶病毒(TMGMV)、辣椒叶脉斑驳病毒(ChiVMV)、甜椒脉斑驳病毒(PVMV)、黄瓜花叶病毒(CMV)、辣椒黄化卷叶病毒(PYLCV)、辣椒环斑病毒(ChiRSV)、马铃薯Y病毒(PVY)、辣椒褪绿病毒(CaCV)、蚕豆萎蔫病毒(BBWV-2)、辣椒隐症病毒(PCV)、甜菜西方黄化病毒(BWYV)和烟草脉明病毒(TVCV)、Pepper vein yellows virus(PeVYV)、Nicotiana tomentosiformis endogenous pararetrovirus(NtoEPRVs)、Gloxinia tospovirus(Glotospov)。根据小RNA深度测序结果及GenBank上已登录的相应病毒基因组序列,分别对每种病毒设计2对引物,对测序用的病样进行RT-PCR检测与验证,成功地检测到16种病毒的目的片段,仅TVCV和LycEPRVs未检测到。上述16种病毒中,PYLCV、BWYV、PeVYV、Glotospov、NtoEPRVs等5种病毒侵染辣椒是中国大陆首次报道,其余11种侵染辣椒在国内已有报道。广东优势病毒为PVMV、ChiVMV、PVY、PMMoV及PeVYV。3.从每种病毒的2对引物中筛选出1对扩增效果较好的引物,对佛山、广州、惠州、江门、梅州、湛江、茂名、南雄等地125份辣椒病毒病疑似病样进行RT-PCR检测,结果显示,124份样品为阳性,共检测出18种病毒。根据检出率依次为NtoEPRVs(57%)、PMMoV(44%)、BPEV(33%)、TMGMV(31%)、ChiVMV(30%)、PVMV(30%)、PeVYV(26%)、CMV(18%)、PYLCV(17%)、ChiRSV(17%)、PVY(15%)、CaCV(14%)、BBWV-2(10%)、Glotospov(10%)、PeCPV(9%)、TMV(4%)和BWYV(3%)。以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最多,不同地区的优势病毒不同。在125份病样品中,仅9份病样品中存在一种病毒,其余样品中均含3种或3种以上病毒,复合侵染检出率高达93.55%,说明广东省辣椒病毒种类复合侵染严重。4.成功克隆ChiVMV广东分离物(ChiVMV-GD),该病毒基因组全长为9721 nt(GenBank登录号:KU987835),包含一个单一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9270 nt,编码的多聚蛋白长度为3089个aa。与海南分离物亲缘关系最近(同源率96.9%),与四川、云南分离物亲缘关系较远。室内人工接种,ChiVMV-GD可侵染辣椒、三生烟、普通烟;在辣椒上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新叶上不规则暗绿斑驳,深绿部分通常伴有泡状凸起,叶缘皱缩或卷曲,严重时叶片变小畸形、线叶;在三生烟及普通烟上均为枯斑症状。5.收集了21种不同辣椒品种,以ChiVMV-GD为毒原,比较不同辣椒品种的抗病性。结果显示,14号辣椒品种的抗性最好,发病指数为0,其次为13号品种,病情指数为3.24,汇丰一号抗性最差,病情指数为75.46。不同辣椒品种抗病性差异较大。6.收集了16种我国生产上常用的植物病毒病药剂,评价其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宁南霉素水剂防效最高,为35.71%;其次是毒氟磷粉剂(30.36%)和阿泰灵粉剂(20.26%),其余13种药剂的防效均低于20%。这些药剂对辣椒病毒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整体防效均较低,药剂间防治效果差异也较大。
严立斌,范妍芹,孙英涛,娄晓黎[9](2012)在《甜(辣)椒病毒病室内接种鉴定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甜(辣)椒病毒病主要是由烟草花叶病毒(T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引起的,培育具有复合抗性的优良品种是防治甜(辣)椒病毒病最经济、有效且安全的方法。抗(耐)病毒病种质资源的筛选和评价是培育抗病新品种的首要任务,而快速准确的抗病性鉴定方法是筛选抗源、评价育种材料和品种抗病性乃至抗病育种的关键环节,因此,建立1个经济适用的病毒病室内接种鉴定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甜(辣)椒CMV和TMV为病毒病毒源,研究确立了甜(辣)椒品种(系)病毒病室内接种鉴定技术。结果表明:CMV适宜接种浓度为5~10倍,最佳接种苗龄为5~6叶期;TMV适宜接种浓度为20~30倍,最佳接种苗龄为3~6叶期。甜(辣)椒品种(系)病毒病室内接种鉴定方法应主要采用单一接种技术;也可采用复合接种鉴定技术,应先接种CMV再接种TMV,混合接种鉴定技术应2种病毒按1∶1混合进行;复合接种、混合接种等鉴定技术必须建立在单一接种鉴定技术的基础上。本研究为甜(辣)椒品种(系)病毒病室内接种的规范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利用该方法鉴定筛选出抗病材料AB91-W22-49176、AB91-W22-48123、AB91-DL-6428、HY031-2-8-1-6、BYT-4-1-3-6-8、JFG-2-1-2-6、JF8S-1-1-5-4-8和T502-1-1-3-5。
王冬杰[10](2013)在《美洲南瓜(Cucurbit pepo)WMV-2抗性遗传及分子标记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南瓜的经济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南瓜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南瓜病毒病危害日益加重,特别在高温干旱年份发病尤为严重,给南瓜的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病毒病可以通过蚜虫以及机械方式传播,药剂防治成本高、效果差,并且污染果实和环境。因此培育抗病品种被认为是最有效、可持续发展且对环境无污染的途径。深入了解抗病毒病基因的遗传机制,找出遗传模式的信息,并能将抗病基因导入优良品种或通过对抗病品种的筛选采用杂交方式培育出优良品种是很有必要的。而分子标记技术是抗性基因筛选和鉴定的最有用工具之一。本研究以美洲南瓜(Cucurbita pepo)抗病自交系‘0504’与感病自交系‘0223’杂交后自交所得的F2代分离群体为材料,采用分离群体分析法(Bulkedsegregant Analysis, BSA),筛选与南瓜病毒病抗性基因连锁的SSR分子标记,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RT-PCR方法鉴定南瓜病毒病的病原。根据已经报道的南瓜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以感病叶片和健康叶片总RNA为模板,进行cDNA合成和PCR扩增。从感病叶片中扩增出约800bp左右的特异性片段而健康叶片无此扩增产物,对目标特异性片段进行测序,在Genbank上进行核酸和氨基酸序列的比对分析,与西瓜花叶病毒-2号(WMV-2)的外壳蛋白基因序列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5%,确定该南瓜病毒为WMV-2。(2)采用常规接种方法对父母本、F1和F2群体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显示,F1代全部发病,在157株F2代植株中,有36株表现为抗病,121株表现为感病,经过卡方检测F2对该病毒的抗性分离情况基本上符合1:3的分离比例。推测美洲南瓜对WMV-2抗性为隐性单基因控制。(3)利用适合南瓜的SSR分子标记反应体系,从352对来自于南瓜基因组的SSR引物对筛选出114对在双亲间表现出多态性的引物,多态性为32.4%;从60对与南瓜近缘的黄瓜SSR引物筛选出5对在双亲间表现出多态性的引物,多态性为8%。(4)从F2代分离群体中选用高抗和高感的单株各10株分别构成抗感基因池。利用SSR标记和BSA法,从在亲本间具有多态性的119对SSR引物中找到两个与南瓜WMV-2抗性相关基因相连锁的标记(CMTm158和CMTm157),这两个标记通过对F2单株进行验证,检测F2抗病单株的基因型。基因型鉴定结果:引物CMTm157与抗病基因间存在17株重组体,其中14株扩增出杂合体带型,3株为感病带型;引物CMTm158共鉴定出10株重组体,其中6株为杂合带型,3株为感病带型,1株缺失。上述两个标记与南瓜WMV-2抗性相关基因的遗传连锁距离分别为6.2cM和10.9cM。
二、甜、辣椒病毒毒原鉴定及抗病材料的筛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甜、辣椒病毒毒原鉴定及抗病材料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辣椒病毒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附录: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前言 |
1.辣椒病毒病的种类及危害特点 |
1.1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 |
1.1.1 CMV的核酸组成 |
1.1.2 CMV的亚组与株系 |
1.2 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 |
1.3 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 |
1.4 烟草蚀纹病毒(Tobacco etch virus,TEV) |
1.5 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 |
1.6 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AMV) |
1.7 蚕豆萎蔫病毒(Broad bean wilt Virus,BBWV) |
1.8 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PMMoV) |
1.9 辣椒叶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ChiVMV) |
1.10 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osaic virus,ToMV) |
2.辣椒病毒病检测和鉴定技术 |
2.1 检测技术 |
2.1.1 生物学方法 |
2.1.2 电子显微镜观察 |
2.1.3 免疫学方法 |
2.1.4 以核酸为基础的病毒检测方法 |
2.1.4.1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 |
2.1.4.2 核酸杂交技术(N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 |
2.1.4.3 双链RNA分析(Double-stranded RNA,dsRNA) |
2.1.4.4 芯片技术检测法 |
2.2 辣椒亲本及育种材料抗病性鉴定技术 |
3.植物抗病反应研究进展 |
3.1 叶绿体、叶绿素的变化 |
3.2 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3.3 酶活性的变化 |
4.辣椒病毒病防治 |
4.1 辣椒病毒病的主要症状 |
4.2 辣椒病毒病的传播途径 |
4.3 病毒病的防治研究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我国部分省(市)辣椒病毒病毒原种类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样本采集及抗血清来源 |
1.1.2 溶液的配制 |
1.1.3 所用仪器 |
1.2 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地区9种病毒检出率高低 |
2.2 不同毒原检出比率 |
2.3 样本感染病毒数 |
3 小结 |
4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生态区生产的辣椒种子带毒情况检测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植物材料 |
1.1.2 试剂和仪器 |
1.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2 方法 |
1.2.1 溶液的配制 |
1.2.2 RT-PCR方法的优化 |
1.2.2.1 病毒RNA的提取方法 |
1.2.2.2 cDNA的合成 |
1.2.2.3 PCR扩增 |
1.2.2.4 DNA Marker和产物的检测 |
1.2.3 DAS-ELIsA检测 |
1.2.4 带毒种子苗期带毒的RT-PCR检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RNA纯度 |
2.2 RT-PCR体系的修正 |
2.3 样品CMV检测结果 |
2.4 样品TMV检测结果 |
2.5 样品chiVMV的检测 |
2.6 不同类型品种种子带CMV、TMV的差异 |
2.7 不同熟期品种种子带CMV、TMV的差异 |
2.8 不同产地品种种子带CMV、TMV的差异 |
2.9 不同年份生产种子带CMV、TMV的差异 |
2.10 不同产地、不同生产时间生产的同一品种种子带毒情况 |
2.11 种子同时感染CMV、TMV的情况 |
2.12 带毒种子苗期检测结果 |
3 小结 |
4 讨论 |
第四章 辣椒种质资源抗CMV、TMV鉴定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辣椒材料和育苗 |
1.2 供试病毒及培养 |
1.3 接种时间和接种方法 |
1.4 分级标准 |
1.5 接种幼苗病毒相对含量的测定 |
1.6 优良材料田间自然鉴定和植物学性状调查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辣椒种质资源抗CMV鉴定研究 |
2.2 辣椒种质资源抗TMV鉴定研究 |
2.3 辣椒种质资源对CMV、TMV的兼抗性 |
2.4 辣椒种质资源对CMV的抗性与对TMV抗性之间的关系 |
2.5 部分接种苗病毒相对含量的检测 |
2.6 优良材料的植物学性状及利用 |
3 小结 |
4 讨论 |
第五章 辣椒抗病毒病生理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辣椒材料 |
1.1.2 试剂和仪器 |
1.1.3 接种毒原 |
1.2 方法 |
1.2.1 抗病性鉴定 |
1.2.2 叶绿素含量测定 |
1.2.3 叶片中纤维素含量测定 |
1.2.4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1.2.5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
1.2.6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
1.2.7 相关及回归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大田自然鉴定及苗期接种鉴定结果 |
2.2 未接种CMV、TMV条件下,辣椒固有的抗病生理特性研究 |
2.2.1 叶绿素含量与抗病性的相关分析 |
2.2.2 纤维素含量与抗病性的相关分析 |
2.2.3 蛋白质与抗病性的相关分析 |
2.2.4 过氧化物酶(POD)与抗病性相关分析 |
2.2.5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与抗病性的相关分析 |
2.3 辣椒接种CMV、TMV后,诱导的抗病生理特性研究究 |
2.3.1 接种前后辣椒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2.3.2 接种前后辣椒叶片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2.3.3 接种前后辣椒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
2.3.4 接种前后辣椒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 |
3 小结 |
4 讨论 |
第六章 种子处理和防虫栽培下辣椒病毒病发生规律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种子处理 |
1.2.2 栽培及管理 |
1.2.3 病害调查及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种子处理对发芽率、发芽势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不同栽培方式下病毒病的发生情况 |
2.3 同一栽培方式下不同种子处理方式对病毒病的防病效果 |
2.4 不同处理和不同栽培方式下病毒病的扩展情况 |
2.5 不同处理和不同栽培方式下的产量比较 |
3 小结 |
4 讨论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讨论及进一步研究计划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讨论及进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贵州辣椒RNA病毒种类组成及株系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辣椒病毒病的研究现状 |
1.1.1 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1.2 植物病毒常规的检测技术 |
1.1.2.1 生物学检测 |
1.1.2.2 电子显微镜观察 |
1.1.2.3 血清学检测 |
1.1.2.4 分子生物学检测 |
1.1.3 株系变异研究进展 |
1.2 辣椒主要RNA病毒种类 |
1.2.1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 |
1.2.2 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 |
1.2.3 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PMMoV) |
1.2.4 辣椒叶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ChiVMV) |
1.2.5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 |
1.2.6 辣椒潜隐病毒1 号和2 号(PCV-1、PCV-2) |
1.2.7 蚕豆萎焉病毒(Broad bean wilt virus,BBWV) |
1.2.8 辣椒叶脉黄化病毒(Pepper vein yellows virus,Pe VYV) |
1.2.9 烟草轻型绿花叶病毒(Tobacco mild green mosaic virus,TMGMV) |
1.2.10 辣椒环斑病毒(Chilli ring spot virus,ChiRSV) |
1.2.11 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 |
1.2.12 甜菜西方花叶病毒(Beet western yellows virus,BWYV) |
1.3 辣椒病毒病种类与地理分布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辣椒病毒病的毒原种类检测 |
1.4.2 毒原种类组成及分布研究 |
1.4.3 辣椒品种及资源材料抗性评价 |
1.4.4 主要病毒株系分化研究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贵州辣椒RNA病毒种类鉴定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技术路线 |
2.2.2 试验样品采集 |
2.2.3 辣椒RNA病毒的检测 |
2.2.3.1 叶片总RNA提取 |
2.2.3.2 cDNA合成 |
2.2.3.3 RT-PCR检测 |
2.2.3.4 检测引物 |
2.2.3.5 电泳与测序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贵州辣椒病毒侵染总检出率 |
2.3.2 单一病毒侵染 |
2.3.3 复合侵染 |
2.4.3.1 两种病毒复合侵染 |
2.4.3.2 三种病毒复合侵染 |
2.4.3.3 四种病毒复合侵染 |
2.4.3.4 五种病毒复合侵染 |
2.4.3.5 六种病毒复合侵染 |
2.4.3.6 七种病毒复合侵染 |
2.4.3.7 八种病毒复合侵染 |
2.4.3.8 贵州各地区复合侵染的主要种类 |
2.3.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贵州辣椒CMV、TMV、PMMoV分离物的CP基因序列分析 |
3.1 供试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辣椒总RNA的提取 |
3.2.2 cDNA的合成 |
3.2.3 RT-PCR扩增 |
3.2.4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3.2.5 RT-PCR产物序列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序列来源 |
3.3.2 贵州辣椒CMV分离物的株系分化 |
3.3.2.1 辣椒CMV分离物CP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分析 |
3.3.2.2 聚类分析 |
3.3.3 贵州辣椒TMV分离物的株系分化 |
3.3.3.1 辣椒TMV分离物CP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分析 |
3.3.3.2 聚类分析 |
3.3.4 贵州辣椒PMMoV分离物的株系分化 |
3.3.4.1 贵州辣椒PMMoV分离物CP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分析 |
3.3.4.2 聚类分析 |
3.3.5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辣椒品种及资源材料对CMV和 TMV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1.2.1 种子处理 |
4.1.2.2 供试点选择与鉴定圃设置 |
4.1.2.3 栽培与田间管理 |
4.1.2.4 田间病情调查与统计 |
4.1.2.5 辣椒资源材料抗病性分析及评价标准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5.1 贵州辣椒RNA病毒种类组成研究 |
5.2 辣椒RNA病毒株系变异研究 |
5.3 资源材料抗性评价研究 |
5.4 本研究的亮点与创新之处 |
5.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今后打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陕西辣椒病毒病毒原鉴定及化学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病毒病的危害 |
1.2 植物病毒的诊断与鉴定 |
1.3 植物病毒病的防治 |
1.4 植物病毒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
1.5 种传病毒 |
1.6 辣椒病毒病研究进展 |
1.7 论文设计思路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辣椒病毒病田间调查结果 |
3.2 辣椒病毒病的毒原鉴定结果 |
3.3 辣椒种子带毒检测结果 |
3.4 化学防治药剂筛选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病毒检测方法的评价 |
4.2 侵染辣椒的病原物 |
4.3 辣椒种子携带病毒的种类 |
4.4 种子带毒与植株发病的关系 |
4.5 种子带毒与品种的关系 |
4.6 3.85%病毒必克水乳剂防治辣椒病毒病的作用机理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作者简介 |
(4)辣椒抗黄瓜花叶病毒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黄瓜花叶病毒简介 |
1.1 黄瓜花叶病毒基因组 |
1.2 黄瓜花叶病毒株系划分 |
2 黄瓜花叶病毒病的危害与症状 |
3 辣椒对黄瓜花叶病毒病的抗性鉴定 |
3.1 接种液的制备 |
3.2 接种植株苗龄的选择 |
3.3 接种方法的选择 |
3.4 植株抗性鉴定标准 |
4 辣椒抗CMV种质资源现状及抗性机制分析 |
4.1 辣椒抗CMV种质资源现状 |
4.2 辣椒抗CMV机制分析 |
5 辣椒抗CMV遗传规律分析 |
6 辣椒抗CMV相关QTL定位及连锁标记分析 |
6.1 辣椒抗CMV相关QTL定位 |
6.2 辣椒抗CMV相关基因的连锁标记分析 |
7 辣椒抗CMV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
(5)辣椒抗黄瓜花叶病毒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MV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
2 CMV株系的划分方法 |
3 CMV的传播途径及防治方法 |
4 辣椒中抗CMV种质资源和品种 |
5 辣椒CMV抗源的遗传规律分析 |
6 辣椒CMV抗性基因定位及抗性连锁标记开发 |
7 问题与展望 |
(6)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
一、萌芽(晚清-1911) |
二、初创(1911-1949) |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
二、蔬菜加工技术 |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
致谢 |
(8)侵染广东辣椒的病毒种类鉴定及病毒病药剂防控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及中英文对照 |
1 前言 |
1.1 辣椒病毒病的危害 |
1.2 为害辣椒的病毒种类 |
1.3 为害中国辣椒的病毒种类及其发生特点 |
1.3.1 为害中国辣椒的病毒种类 |
1.3.2 我国辣椒病毒病发生特点 |
1.4 侵染辣椒的几种重要病毒 |
1.4.1 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 |
1.4.2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 |
1.4.3 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PMMoV) |
1.4.4 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 |
1.4.5 甜椒脉斑驳病毒(Pepper veinal mottle virus,PVMV) |
1.4.6 蚕豆萎蔫病毒(Broad bean wilt virus 2,BBWV-2) |
1.4.7 辣椒叶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ChiVMV) |
1.5 广东省辣椒病毒病研究进展 |
1.6 辣椒病毒病检测及鉴定技术 |
1.6.1 生物学检测法 |
1.6.2 电镜检测技术 |
1.6.3 血清学方法 |
1.6.4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
1.6.4.1 核酸杂交技术 |
1.6.4.2 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 |
1.6.4.3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
1.6.4.4 DNA微列阵技术 |
1.7 小RNA深度测序技术 |
1.8 辣椒病毒病的防治 |
1.8.1 选用抗耐病品种 |
1.8.2 种子消毒处理 |
1.8.3 田间栽培管理 |
1.8.4 防治蚜虫 |
1.8.5 药剂防治 |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寄主植物 |
2.2 防治病毒药剂 |
2.3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2.4 主要仪器 |
2.5 病害调查与病样采集 |
2.6 小RNA深度测序 |
2.7 样品中RNA提取 |
2.8 病毒RT-PCR检测引物的筛选 |
2.8.1 检测与验证病毒的引物 |
2.8.2 cDNA合成 |
2.8.3 RT-PCR扩增反应 |
2.8.4 RT-PCR产物胶回收 |
2.8.5 连接反应 |
2.8.6 连接产物转化反应 |
2.8.7 菌落RT-PCR鉴定 |
2.8.8 序列比对及引物筛选 |
2.9 辣椒病样中病毒种类RT-PCR检测 |
2.9.1 病样总RNA提取 |
2.9.2 cDNA合成 |
2.9.3 RT-PCR扩增 |
2.10 ChiVMV-GD基因组全序列克隆 |
2.10.1 引物设计 |
2.10.2 特异片段的克隆 |
2.10.2.1 cDNA合成 |
2.10.2.2 各片段RT-PCR扩增反应 |
2.10.2.3 各片段RT-PCR产物胶回收 |
2.10.2.4 连接产物转化 |
2.10.3 ChiVMV-GD 3'末端克隆 |
2.10.3.1 ChiVMV-GD 3'末端扩增 |
2.10.3.2 RT-PCR产物胶回收 |
2.10.3.3 3'端克隆反应 |
2.10.3.4 菌落RT-PCR鉴定 |
2.10.3.5 序列拼接与比较分析 |
2.11 ChiVMV寄主范围测定 |
2.11.1 ChiVMV分离纯化 |
2.11.2 寄主范围鉴定 |
2.12 辣椒品种的抗病性鉴定 |
2.12.1 试验处理 |
2.12.2 接种方法 |
2.12.3 各辣椒品种发病情况调查 |
2.13 植物病毒病药剂的防治效果评价 |
2.13.1 试验处理 |
2.13.2 接种及施药方法 |
2.13.3 各药剂防效调查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广东辣椒病毒病发生与为害情况 |
3.2 小RNA深度测序结果 |
3.2.1 茂名辣椒病样小RNA深度测序结果 |
3.2.2 梅州辣椒病样小RNA深度测序结果 |
3.2.3 韶关辣椒病样小RNA深度测序结果 |
3.3 RT-PCR检测引物筛选结果 |
3.4 广东各地辣椒病样RT-PCR检测结果 |
3.4.1 广东辣椒病样中病毒种类检测结果 |
3.4.2 17种病毒的检出率及其分布情况 |
3.4.3 广东辣椒病样中病毒侵染情况 |
3.4.4 8 个地区辣椒病样中病毒复合侵染情况 |
3.5 ChiVMV-GD基因组全序列扩增 |
3.5.1 基因组结构分析 |
3.5.2 同源性分析 |
3.6 ChiVMV的寄主范围及症状表现 |
3.7 辣椒品种对ChiVMV-GD的抗性鉴定 |
3.8 植物病毒病药剂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效评价 |
4 结论与讨论 |
4.1 侵染为害广东辣椒的病毒主要种类 |
4.2 应用小RNA深度测序检测与鉴定病毒 |
4.2.1 小RNA深度测序技术 |
4.2.2 发现我国大陆地区病毒新纪录 |
4.2.2.1 辣椒黄化卷叶病毒(Pepper yellow leaf curl virus,PYLCV) |
4.2.2.2 甜菜西方黄化病毒(Beet western yellows Virus ,BWYV) |
4.2.2.3 Glotospov(Gloxinia tospovirus) |
4.2.2.4 甜椒(辣椒)内源病毒(Bell pepper endornavirus,BPEV) |
4.2.2.5 内源病毒NtoEPRVs |
4.3 关于内源病毒 |
4.4 ChiVMV广东分离物的遗传特征及其致病性 |
4.5 辣椒品种对ChiVMV-GD的抗病性结果 |
4.6 植物病毒病药剂对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 |
5 总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5.1 总结论 |
5.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甜(辣)椒病毒病室内接种鉴定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1.1 接种毒源浓度及接种适宜苗龄筛选试验。 |
1.2.1.2 TMV和CMV复合接种试验。 |
1.2.1.3 TMV和CMV混合接种试验。 |
1.2.2 病害及品种抗病性的分级标准与调查方法 |
1.2.1.1 病害分级标准。 |
1.2.2.2 品种或抗源抗病性分类标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适宜接种浓度及接种苗龄确定 |
2.1.1 CMV的适宜接种浓度及接种苗龄 |
2.1.2 TMV的适宜接种浓度及接种苗龄 |
2.2 TMV和CMV复合接种的接种效果 |
2.3 TMV和CMV混合接种的接种效果 |
3 结论与讨论 |
(10)美洲南瓜(Cucurbit pepo)WMV-2抗性遗传及分子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南瓜病毒病的研究 |
1.1.1 南瓜作物病毒病的发生及症状 |
1.1.2 侵染南瓜的病毒病病原种类 |
1.1.3 南瓜病毒病的病原鉴定 |
1.1.4 南瓜病毒病的抗性遗传规律的研究 |
1.2 南瓜作物抗病毒病育种方法 |
1.2.1 南瓜作物抗病毒病传统杂交育种 |
1.2.2 南瓜作物抗病毒病分子生物育种 |
1.3 抗病育种中遗传标记的应用 |
1.3.1 形态学标记 |
1.3.2 细胞学标记 |
1.3.3 生化标记 |
1.3.4 分子标记 |
1.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抗病毒病育种中的应用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南瓜对 WMV-2 的抗性鉴定 |
2.2.1 病毒样品的 RT-PCR 检测 |
2.2.2 病毒样品的 CP 基因克隆 |
2.2.3 病情调查及分级标准 |
2.2.4 抗病性的评定标准 |
2.3 南瓜抗 WMV-2 基因的 SSR 分子标记筛选 |
2.3.1 试验试剂及仪器 |
2.3.2 引物来源 |
2.3.3 南瓜基因组的 DNA 提取 |
2.3.4 DNA 的定量检测 |
2.3.5 抗病基因池(B1)和感病基因池(B2)的建立 |
2.3.6 PCR 反应体系 |
2.3.7 PCR 反应程序 |
2.3.8 扩增产物的变性处理 |
2.3.9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2.3.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病毒样品的鉴定 |
3.1.1 南瓜叶片组织总 RNA 的提取 |
3.1.2 南瓜病叶病毒毒原外壳蛋白基因的 PCR 检测 |
3.1.3 重组克隆的 PCR 鉴定 |
3.1.4 重组克隆的酶切鉴定 |
3.1.5 WMV 分离物的测序及序列分析鉴定 |
3.2 南瓜抗 WMV-2 抗病性鉴定结果及遗传规律分析 |
3.2.1 抗病性鉴定结果 |
3.2.2 南瓜抗 WMV-2 的抗性遗传规律分析 |
3.3 南瓜抗 WMV-2 基因的 SSR 分子标记筛选 |
3.3.1 DNA 质量检测 |
3.3.2 SSR 引物的筛选 |
4 讨论 |
4.1 南瓜病毒毒原的鉴定 |
4.2 抗病性鉴定方法和抗病标准 |
4.3 南瓜 WMV-2 抗性遗传机制 |
4.4 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的应用 |
4.5 SSR 分子标记的可行性 |
4.6 分子标记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
4.7 今后的研究和展望 |
5 结论 |
5.1 南瓜病毒病病原的鉴定 |
5.2 南瓜抗 WMV-2 的抗性遗传规律分析 |
5.3 引物筛选 |
5.4 与南瓜 WMV-2 抗性基因连锁标记的获得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甜、辣椒病毒毒原鉴定及抗病材料的筛选(论文参考文献)
- [1]辣椒病毒病研究[D]. 张竹青. 湖南农业大学, 2009(08)
- [2]贵州辣椒RNA病毒种类组成及株系变异研究[D]. 付尚松. 贵州大学, 2020(02)
- [3]陕西辣椒病毒病毒原鉴定及化学防治研究[D]. 陈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4]辣椒抗黄瓜花叶病毒病研究进展[J]. 郭广君,刁卫平,刘金兵,潘宝贵,戈伟,王述彬. 华北农学报, 2014(S1)
- [5]辣椒抗黄瓜花叶病毒病研究进展[J]. 于海龙,张正海,曹亚从,张宝玺,王立浩. 园艺学报, 2019(09)
- [6]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7]甜(辣)椒病毒病、疫病和炭疽病的单抗、多抗性接种鉴定技术[J]. 毛爱军,耿三省,胡洽. 中国辣椒, 2001(02)
- [8]侵染广东辣椒的病毒种类鉴定及病毒病药剂防控效果评价[D]. 裴凡.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9]甜(辣)椒病毒病室内接种鉴定技术研究[J]. 严立斌,范妍芹,孙英涛,娄晓黎. 河北农业科学, 2012(05)
- [10]美洲南瓜(Cucurbit pepo)WMV-2抗性遗传及分子标记研究[D]. 王冬杰.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