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联将于1995年发射和平号空间站(论文文献综述)
蔺陆洲[1](2020)在《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文中指出太空竞争与空间合作的关系变化和政策调整是航天外交的基本问题。本文围绕竞争与合作的主轴,建构了一种航天外交的理论框架并以商业航天为基点分析了航天外交的现实转型。在回顾航天外交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方法和创新点,进而界定了航天外交概念的内涵、外延和特征。通过梳理自1957年以来航天外交的发展历史和当前航天外交的发展趋势,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相互依存、霸权稳定、世界体系、国家主义和依附理论的发展路径与分析范式,总结了航天外交在战略、资金和科技各方面的理论要素。基于这三个航天外交的理论要素,将航天产业的计划经济属性、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和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确立为航天外交理论的范式,以航天相对实力的变化和航天外交政策的调整为主要逻辑,建立航天外交的理论模型,在太空竞赛和空间合作方面形成理论推论。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比较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对理论和推论进行检验。通过理论限制性条件分析,将商业航天识别为改变航天外交理论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颠覆性变量,并对航天外交理论的发展进行预测。随后,以文章建构的航天外交理论框架,针对世界航天外交总体态势、主要航天国家和国际航天组织的结构与政策,利用案例研究和博弈论进行分析,解释当前航天外交关系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特别是基于中国的航天外交实践的总结,在大国博弈、多边主导和应用推广方面进行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并提出政策建议。最终回顾和总结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并对未来的航天外交进行展望。
景海鹏,辛景民,胡伟,邓一兵,郑南宁[2](2019)在《空间站:迈向太空的人类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综述了空间站的创始与发展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首先,介绍空间站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意义.然后,回顾过去半个多世纪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间的太空竞争,并阐述了苏联/俄罗斯、美国及多国家各个空间站的发展历史.同时,着重回顾了我国载人飞船和空间站的发展规划和建设历程.最后,展望了空间站未来发展,并提出了我国空间站建设过程中要遵循的特点和思路.
毛新愿[3](2019)在《人类的太空筑梦之旅——空间站的崛起》文中认为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之中。"为了离开地球母亲这个摇篮,成为文明程度更高的人类,我们把眼光瞄向了太空。为了进入太空,人类创造了火箭、卫星、各种探测器、宇宙飞船,还有能够驻留太空的空间站。从某种程度上说,空间站的落成标志着人类终于在太空安家了。虽然对于人类大规模移民其他星球来说,空间站的承载力和技术水
任才[4](2019)在《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的法律问题与挑战》文中提出中国第一个空间站的首个模块将于2019年发射升空,2020年正式投入运营。中国空间站将面向全球展开国际合作,并与联合国共同审查合作项目的申请。空间站国际合作以国际法基本原则、外层空间法国际条约为法律渊源,在历史时期上有苏联及俄罗斯空间站的封闭双边合作、国际空间站的封闭多边合作等不同的合作模式供中国借鉴。通过分析空间站国际合作的法理基础,比较分析苏联与俄罗斯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和中国空间站之间在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上的异同,发现封闭模式存在固有的缺陷,多边合作模式复杂、不稳定并需要新的法律体系设计理念。提出基于已有模式预测的中国可能遭遇的国际法挑战与相关法律问题,主要包括国际合作法律框架的设计问题,空间站管辖权和控制权的分配问题,国际争端解决制度的构建问题和空间站内人员的法律地位问题。本文旨在分析上述主要的、亟需解决的几个重要难点,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与基本思路,给出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的法律对策,主要是设计五个层级的国际合作法律框架并加快国内立法进程,明确中国在空间站的管辖权、设立合理的刑事管辖制度,构建公平、高效的国际争端解决制度,以及细分空间站内人员的身份,以区别职业宇航员、科研专家和太空游客。通过国际法视角的法学研究,本文的结论在于提出中国空间站在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两方面的应对措施,国际软法的重要作用和国际硬法的缺位状态,并概括性地指明空间法理论的发展趋势和理论落后于实践的立法现状。
褚安安[5](2018)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及其科学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在天空翱翔,甚至能飞天奔月,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但直到20世纪,人类航空航天的梦想才真正得以实现。20世纪以来,航空航天技术获得迅猛发展,成为科技领域中最耀眼的领域之一。特别是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组织实施了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总共将12名航天员送上月球,取得了世界航天史上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成就。研究20世纪以来的航天技术发展史,我们需要关注前苏联航天局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这些航天机构对推进航天技术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本论文即是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成立的背景和历史,梳理其组织过的航天项目,讨论其所做的科学传播工作,尝试通过对NASA历史和工作的分析与梳理,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展现20世纪以来航天事业的发展历史。上世纪50年代末,前苏联率先发射了人类史上首颗人造卫星,引起美国朝野震动,不甘于人后的美国建立了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以图在航空航天这个对未来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领域与苏联进行竞争。自成立以来,NASA先后在空间科学、航天探索等领域组织了阿波罗计划、双子星座计划、哈勃太空望远镜等大型工程项目,推进了美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也引领了世界航天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NASA也一直重视科学传播工作,不仅激发了美国公众对太空科学和航天技术的关注和热情,而且也使NASA成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机构之一。研究美国航天史、世界航天史乃至20世纪科技史,应该将NASA及其贡献纳入。虽然NASA在全球范围内都广为人知,人们也经常从新闻中听到关于NASA的报道、从各种科技读物中读到NASA的内容,但到目前为止,系统性的研究文献却不多见。本论文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为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论文的内容结构。第二部分分析了NASA的发展过程、任务使命、组织框架及其机构特征。第三部分梳理了NASA在航天探索、太空探测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及取得的成就。第四部分分析了NASA的科学传播政策及在科学传播方面所做的工作。第五部分探讨了NASA及其科学传播工作可以给我国航天事业提供的启示和借鉴。
赵云,龙杰[6](2018)在《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模式选择及管辖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共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建设航天强国的背景下,中国空间站项目的国际合作成为大势所趋。在中国空间站即将面临的国际合作中,主要有前苏联模式、国际空间站模式、欧空局模式可供中国选择,但这三种模式均不适合中国。通过总结现有国际空间合作成功的经验,以及考虑到中国自身的国情,一种由中国主导的空间站国际合作模式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在此模式下,中国是该空间站主体的主要建设者和所有者,中国对空间站享有主要的管辖权。该模式鼓励各种形式的空间站合作,不仅有利于维护我国国家利益,还能够促进空间站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卜慧蛟[7](2016)在《空间站在轨任务规划问题建模与求解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轨任务规划是保障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营的关键技术。本文以我国空间站工程为背景,研究了面向短期规划的在轨任务规划领域建模、时间线启发式规划、全局优化以及鲁棒规划等问题。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提出了基于本体理论的空间站在轨任务规划领域建模方法。首先梳理了规划领域内所涉及到的任务、过程与动作、航天员与设备、资源、约束条件、规划目标、规划算法、规划周期等主要元素。然后归纳总结了空间站在轨任务规划领域中时间线、任务、资源、设备、约束和规划特点,并进一步地建立了规划问题“背包”数学模型。最后基于领域元素和特点,利用本体理论建立了空间站在轨任务规划领域本体模型,并根据概念特性分别建立了对象概念本体模型和方法概念本体模型。同时采用可拓展标识语言XML描述领域概念本体模型,表明建立的领域本体模型可以有效规范地描述规划领域知识。提出了基于时间线的在轨任务经典启发式规划方法。首先梳理了时间线中任务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定义了任务尽早排布执行的时间冗余启发式策略,提出了方案迭代方式和新方案生成方式求解思路。基于方案迭代方式思路,建立了在轨任务时间迭代解冲突规划模型,基于生成的初始方案和定义的迭代冲突化解策略,利用时间迭代解冲突方法对问题求解。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得满足约束条件的结果。基于新方案生成方式思路,建立了在轨任务贪婪规划模型,并定义了时间松弛启发规划策略,然后基于建立的空间站在轨任务规划领域约束传播模型,分别从时间松弛策略和优先级策略角度,利用贪婪方法求解问题。仿真结果表明约束传播模型能有效地反映规划过程中约束的变化情况,基于时间松弛策略和优先级策略的贪婪方法能够获得满足启发需求的可行方案。提出了基于进化算法的在轨任务单目标和多目标规划方法。首先梳理了规划领域的优化内容,针对问题多约束特点,建立了约束满足规划模型,并利用基于规划方案状态和回溯冲突化解策略的回溯方法实现约束满足需求。然后,建立了以方案优先级之和为目标函数的单目标优化模型,利用结合回溯方法和遗传算法的单目标全局优化方法优化了问题,优化结果表明,回溯方法能够获得满足约束的规划方案,单目标优化方法能够获得优化性能较好的规划方案。在单目标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包括优先级指标、收益性指标和稳定性指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利用结合回溯方法和非优超排序遗传算法II的多目标全局优化方法得到了优化解,仿真结果揭示了各个指标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考虑航天员设备随机扰动的在轨任务鲁棒规划方法。首先描述了在轨任务执行延迟问题,定义了扰动延迟概念,提出了“即处理”和“修复完成”假设,同时梳理了延迟扰动对方案执行鲁棒性的影响。然后建立了基于泊松分布的延迟扰动发生模型和基于指数分布的延迟修复时间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完全执行概率鲁棒指标,利用两目标优化方法优化了优先级指标和完全执行概率指标,同时对比了不同方法获得的方案完全执行概率指标的差异,仿真结果表明考虑不确定扰动的鲁棒规划研究可以获得兼顾优先级与完全执行概率的可行方案,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进一步地,梳理了延迟扰动对约束传播的影响,并且基于提出的先验关系延迟策略,进而建立了考虑约束传播的鲁棒规划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延迟扰动对约束的改变是明显的,通过对比测试揭示了航天员在轨工作技能水平对方案完全执行的影响。论文紧密结合我国空间站工程实际,开展了面向短期规划的在轨任务规划研究,研究成果可为我国空间站的运营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具有显着的工程使用价值。同时,论文从工程问题中提炼了在轨规划问题的特性,建立了抽象数学规划模型,提出了有效的规划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广林星云[8](2013)在《中国自主空间站:回顾、猜想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从"曙光号"到"神舟十号",中国的空间站建设虽曲折漫长,而且与美俄还有很大的距离,但中国始终坚持自主、理性、量力而又竭尽全力地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且并不排斥和国外的合作。当下,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战略依然免不了会被各种有色眼镜贴上政治的标签,但我们宁愿相信,所有事关远大梦想的工程,都是人性本初的崇高与智慧在驱使人类为挽救物种危亡,促使开拓者探索前人未至之境。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12所[9](2012)在《载人航天及深空探测中的卫星应用》文中指出人类文明的进步,使经济活动逐渐超出传统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范围向外层空间和地外天体拓展,由此而诞生的航天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活动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疆域,引领人类去探索、发现,融合众多学科和高新技术,推动科技进步,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在卫
张蕊,张浚乾[10](2012)在《国外空间站发展及军事应用》文中认为从1971年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苏联"礼炮"-1(Salyut-1)空间站的发射,到今天的国际空间站,空间站已经历了40年的发展,实现了苏联/俄罗斯、美国的政治目的,也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一定回报,包括军事回报。国外空间站历程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和苏联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在航天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苏联1961年实现人类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后,美国1969年也首次登陆月球。此后,苏联先后研制并发射"礼炮"-1到"礼炮"-7空间站,掌握了空
二、苏联将于1995年发射和平号空间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联将于1995年发射和平号空间站(论文提纲范文)
(1)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军事安全 |
二、法律政策 |
三、经济产业 |
四、科学技术 |
五、文化认知 |
六、研究概况 |
第三节 研究概述 |
一、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第四节 论证框架与章节结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 |
第一节 航天的基础概念 |
一、作为技术概念的航天 |
二、航天科技 |
三、航天系统和系统工程 |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概念和定义 |
一、历史沿革 |
二、定义范畴 |
三、构成要素 |
四、本质特性 |
第三节 航天与国际关系理论 |
一、航天与地缘政治理论 |
二、航天与国际政治理论 |
三、航天与外交理论 |
第三章 历史与现实 |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历史阶段 |
一、第一个时段:1957 年-1975年 |
二、第二个阶段:1975 年-1985年 |
三、第三个阶段:1985 年-2000年 |
四、第四个阶段:2000 年-至今 |
第二节 太空竞赛与现实主义 |
一、冷战早期50年代的航天外交 |
二、冷战早期60年代的航天外交 |
三、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三节 空间合作与相互依赖 |
一、冷战中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
二、自由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四节 冲突对抗与霸权稳定 |
一、冷战后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
二、新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五节 世界航天体系与依附 |
一、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计划 |
二、世界体系中的航天外交 |
第六节 商业航天与国家主义 |
一、全球化与商业航天 |
二、国家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七节 航天外交的核心要素 |
一、科技是核心基础 |
二、战略是根本动力 |
三、资金是重要条件 |
第四章 理论框架 |
第一节 理论范式 |
一、航天经济的计划属性 |
二、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 |
三、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 |
第二节 理论模型 |
一、关键要素 |
二、理论内核 |
三、主要逻辑 |
第三节 理论推论 |
一、太空竞赛 |
二、空间合作 |
第四节 理论验证 |
一、定量检验 |
二、定性检测 |
第五节 理论颠覆 |
一、理论界限 |
二、商业航天 |
三、理论发展 |
第五章 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总体态势分析 |
一、综合分析 |
二、分项分析 |
第二节 主要国家分析 |
一、美国的航天外交 |
二、俄罗斯的航天外交 |
三、欧洲的航天外交 |
四、日本的航天外交 |
五、印度的航天外交 |
第三节 国际组织分析 |
一、国际组织类型分析 |
二、多边平台博弈策略 |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
第六章 中国的航天外交 |
第一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实践 |
一、中国航天外交的基础 |
二、中国航天外交的历史 |
第二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 |
一、大国博弈 |
二、多边主导 |
三、应用推广 |
第三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政策建议 |
一、坚持高举高打的战略定位 |
二、改革管理体制和创新模式 |
第七章 结论 |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 |
一、航天外交的本质 |
二、航天外交的启示 |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未来 |
一、持续的竞争 |
二、潜在的合作 |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人类的太空筑梦之旅——空间站的崛起(论文提纲范文)
登月竞赛后爆发的空间站竞赛 |
伟大的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 |
“和平号”之后的和平:国际空间站 |
后起之秀, 中国载人航天 |
(4)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的法律问题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引言 |
2 与空间站有关的国际法基本理论 |
2.1 空间站国际合作的法律渊源 |
2.2 空间站国际合作的主要概念界定 |
2.3 空间站中宇航员的法律地位 |
3 空间站国际合作模式的比较分析 |
3.1 苏联及俄罗斯空间站 |
3.1.1 苏俄空间站的历史背景 |
3.1.2 苏俄开展空间站合作的模式选择与分析 |
3.2 国际空间站 |
3.2.1 国际空间站的历史背景 |
3.2.2 国际空间站合作的模式选择与分析 |
3.3 中国空间站与前者的比较与借鉴分析 |
3.3.1 中苏(俄)空间站的国际法比较分析 |
3.3.2 中国空间站与国际空间站的国际法比较分析 |
4 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的法律问题 |
4.1 法律问题的提出——先前实践对中国模式的启示 |
4.2 对中国空间站法律问题的预测 |
4.3 法律问题的分析 |
4.2.1 空间站国际合作框架的拟定 |
4.2.2 空间站管辖权之分配 |
4.2.3 空间站内人员的法律地位 |
4.2.4 国际争端解决的制度设计 |
5 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的法律对策 |
5.1 建立合适的国际合作法律框架 |
5.1.1 以国际法为法律框架基础 |
5.1.2 加快国内立法工作 |
5.1.3 采取开放式多边合作模式 |
5.1.4 明确准入及退出机制 |
5.2 设计合理的管辖权行使机制 |
5.2.1 确认我国的空间站管辖权与控制权 |
5.2.2 明确站内刑事管辖权的分配 |
5.3 规范站内人员的法律地位 |
5.3.1 重视站内人员法律地位研究的前瞻性 |
5.3.2 科学划分站内人员的身份 |
5.4 完善国际争端解决的制度设计 |
5.4.1 明确合作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
5.4.2 确定具体的争端解决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及其科学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对NASA机构史的研究概述 |
1.2.2 对NASA航空航天技术研发工作的研究 |
1.2.3 对NASA科学传播工作的相关研究 |
1.3 本论文的研究 |
第二章 NASA的设立、使命和组织架构 |
2.1 从NACA到 NASA |
2.2 NASA的设立 |
2.3 NASA的使命任务 |
2.4 NASA的组织架构 |
2.5 NASA机构特点分析 |
第三章 NASA的重大科学和工程项目 |
3.1 NASA的载人航天项目 |
3.1.1 水星计划 |
3.1.2 双子星座计划 |
3.1.3 阿波罗计划 |
3.1.4 航天飞机计划 |
3.1.5 空间站计划 |
3.2 NASA的空间探测 |
3.2.1 行星探测计划 |
3.2.2 太阳探测计划 |
3.2.3 彗星探测计划 |
3.2.4 月球探测计划 |
3.2.5 哈勃空间望远镜 |
3.3 NASA的卫星研发 |
3.3.1 通信卫星 |
3.3.2 气象卫星 |
3.3.3 地球资源卫星 |
3.3.4 天文卫星 |
3.4 NASA的其他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 |
3.5 NASA研究研发工作特点分析 |
第四章 NASA的科学传播 |
4.1 NASA科学传播工作的政策指引 |
4.2 NASA的科学传播工作 |
4.2.1 媒体传播 |
4.2.2 网络利用 |
4.2.3 展览展示 |
4.2.4 科普活动 |
4.3 NASA的科学教育项目 |
4.3.1 中小学科学教育项目 |
4.3.2 大学科学教育项目 |
4.4 NASA科学传播工作特点分析 |
第五章 NASA及其科学传播活动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启示 |
5.1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 |
5.2 NASA对发展我国航天事业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模式选择及管辖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论 |
(一) 中国空间站与国际合作 |
(二) 空间强国合作历史 |
(三) 空间合作原则的演变 |
(四) 问题的提出 |
二、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模式的可能选择 |
(一) 前苏联模式 |
(二) 国际空间站模式 |
(三) 欧空局模式 |
1. 经济和政治差异 |
2. 空间能力差异 |
3. 技术与资本储备差异 |
三、中国主导的空间站国际合作模式及其管辖权问题分析 |
(一) 中国主导模式的内涵 |
(二) 管辖权问题分析 |
四、结束语 |
(7)空间站在轨任务规划问题建模与求解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空间站发展历程 |
1.1.2 空间站运营任务规划 |
1.1.3 空间站在轨任务规划问题 |
1.2 任务规划方法研究进展 |
1.2.1 领域建模方法 |
1.2.2 经典任务规划方法 |
1.2.3 约束满足方法 |
1.2.4 进化方法 |
1.2.5 考虑随机扰动的鲁棒规划方法 |
1.2.6 空间站任务规划技术 |
1.3 选题依据与内容安排 |
1.3.1 选题依据 |
1.3.2 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空间站在轨任务规划领域建模方法 |
2.1 规划问题分析 |
2.1.1 在轨任务规划领域描述 |
2.1.2 与其他空间任务规划领域对比分析 |
2.2 问题领域建模分析 |
2.2.1 领域建模问题特点 |
2.2.2 领域建模数学特性分析 |
2.2.3 主要分析模型 |
2.3 领域本体建模方法 |
2.3.1 本体理论 |
2.3.2 领域建模 |
2.3.3 对象概念建模 |
2.3.4 方法概念建模 |
2.3.5 示例描述 |
2.4 小结 |
第三章 空间站在轨任务时间线启发式规划方法 |
3.1 时间线规划问题分析 |
3.1.1 时间线规划内容与分析 |
3.1.2 求解分析 |
3.2 时间迭代解冲突方法 |
3.2.1 问题模型 |
3.2.2 求解方法 |
3.2.3 算例分析 |
3.3 时间线贪婪规划方法 |
3.3.1 规划模型 |
3.3.2 求解方法 |
3.3.3 算例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空间站在轨任务全局优化方法 |
4.1 优化模型和方法分析 |
4.1.1 优化内容 |
4.1.2 约束满足方法 |
4.1.3 进化算法 |
4.2 单目标全局优化方法 |
4.2.1 考虑优先级之和的优化模型 |
4.2.2 基于回溯方法和遗传算法的单目标优化方法 |
4.2.3 算例分析 |
4.3 多目标全局优化方法 |
4.3.1 考虑优先级、收益性和稳定性的多目标优化模型 |
4.3.2 基于回溯方法和NSGA-II算法的多目标优化方法 |
4.3.3 算例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空间站在轨任务鲁棒规划方法 |
5.1 方案扰动与鲁棒性分析 |
5.1.1 不确定扰动分析 |
5.1.2 方案鲁棒特性分析 |
5.2 在轨任务鲁棒规划方法 |
5.2.1 任务延迟模型 |
5.2.2 鲁棒规划模型 |
5.2.3 算例分析 |
5.3 延迟约束传播鲁棒规划方法 |
5.3.1 延迟约束传播分析 |
5.3.2 考虑约束传播的鲁棒规划模型 |
5.3.3 算例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苏联将于1995年发射和平号空间站(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D]. 蔺陆洲. 外交学院, 2020(08)
- [2]空间站:迈向太空的人类探索[J]. 景海鹏,辛景民,胡伟,邓一兵,郑南宁. 自动化学报, 2019(10)
- [3]人类的太空筑梦之旅——空间站的崛起[J]. 毛新愿. 百科探秘(航空航天), 2019(06)
- [4]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的法律问题与挑战[D]. 任才.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5]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及其科学传播研究[D]. 褚安安.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6]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模式选择及管辖权分析[J]. 赵云,龙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3)
- [7]空间站在轨任务规划问题建模与求解方法研究[D]. 卜慧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01)
- [8]中国自主空间站:回顾、猜想与展望[J]. 广林星云. 军工文化, 2013(07)
- [9]载人航天及深空探测中的卫星应用[A].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12所. 2012年中国卫星应用大会会议文集, 2012
- [10]国外空间站发展及军事应用[J]. 张蕊,张浚乾. 兵器知识,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