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

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

一、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 搞好高新区“二次创业”(论文文献综述)

张克俊[1](2010)在《国家高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园区研究 ——基于C-I-H耦合互动框架》文中研究指明一、创新的空间集聚与高新区创新比生产具有更高的空间集聚特征。创新空间聚集的特定区域就是创新型空间,区域空间上的创新聚集性一旦形成,就会在自我强化机制、知识报酬递增机制、知识溢出机制的作用下不断强化,具有强大的凝固性,不易发生位移。高新区不仅是新的产业空间,而且是新的创新空间和新的科技文化社区,具有空间属性的三重性,并且三者之间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形成三重螺旋的空间构造,这种属性是由高新区的性质与特征所决定的。高新区是高新科技与产业相结合的地域综合体,其任务是研究、开发、孵化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促进高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其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来自于当今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竞争方式的转变而使企业、大学和科研单位、政府对高新区产生了迫切需求,而创意、创业、创新则是高新区存在和发展的本质,研究、开发、孵化高新技术产品、培育创新型企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则是高新区最基本的功能。二、国家高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园区的背景和意义站在国家宏观战略层次审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而国家级高新区则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引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区域中枢。我国国家级高新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旨在促进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形成和发展的特定区域。自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来,到2009年我国已经拥有56个国家级高新区。二十年来,国家高新区在政府宏观引导和政策支持下,已成为聚集创新资源、培育创新型企业、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跃的区域,是引导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出了积极贡献,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根据阶段发展理论,总体而言,我国高新区正处在由产业主导阶段向创新突破转换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家政策进行合理引导,完全有可能把国家高新区率先建设成为创新氛围更为浓厚、自主创新能力更为突出的创新型园区。毫无疑问,无论从国家战略需要来看,还是从高新区发展新阶段需要来看,新形势下国家高新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价值在于体现国家意志、承担国家使命、完成国家目标,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核心,把建设创新型园区作为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统揽。三、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性质、构成与创新型园区的内涵和标准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据我国国家战略需要而提出的概念,是针对于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渡依赖于技术引进而缺乏原始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而提出来的,主要强调创新的自主性,强调技术上的主导权、控制权,形成自主研发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是指在高新区区域范围内,以增强高新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高新区内技术能力为基础,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科技中介服务、金融机构、政府等创新行为组织为主体,聚集和高效配置创新资源,将创新构想不断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并实现市场价值的综合能力系统。从本质上说,高新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是一种系统网络创新能力,主要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集群自主创新能力两部分构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形成高新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集群自主创新能力是形成高新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同时,高新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集群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推动高新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演化。创新型园区概念的核心是指在园区内实现了以创新为驱动的经济,是一种内生增长模式,具体地说,就是以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作为园区发展的基本战略取向,以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以发展创新经济作为园区的主导经济形态,以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作为园区环境建设的核心理念,使园区具有高效收获创新价值的能力、支撑区域创新发展的能力和强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型园区的性质是区域创新的增长极,新兴产业和新业态的发源地,繁衍新兴企业的诞生地,培育领袖企业的成长地,新经济模式、新制度和新文化的创造地。创新型园区的内部结构可分为创新组织、创新集群和创新经济三个层次。判别创新型园区的标准主要看是否形成了创新集群,具体而言,主要用园区创新要素的富集程度、支撑创新的载体和组织的完善程度、企业群体的衍生与创新活力、发挥创新要素效能的网络发达程度、创新合作的机制和氛围等来衡量。四、C-I-H耦合互动框架国家高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园区的理论基础是内生增长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以及增长极、空间扩散、三元参与、孵化器、网络组织等理论。基于高新区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国家高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园区的理论框架是产业集群、创新系统、高新区“三位一体”(C-I-H)耦合互动理论。该理论框架的基本内涵是:在不断完善产业集群机制、创新体系和高新区环境建设的基础上,产业集群、创新体系、高新区“三位一体”通过地理邻近性、行业邻近性、创新邻近性、社会邻近性不断进行集群主体之间的耦合互动与循环累积,从而内生出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耦合互动与循环累积能力,形成耦合互动创新系统,推动高新区的发展形态由低层次、低水平向高层次、高水平演化,构建创新集群竞争力和创新型园区的新型形态。C-I-H耦合互动的要素包括依赖要素、联系要素、激励要素、主体要素。依赖要素是指C-I-H耦合互动中所依赖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包括物质资源、非物质资源,知识、信息、技术、人才、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联系要素是指联结各种依赖要素的合约,包括显性合约(契约)、隐性合约(信任)等;激励要素是指驱动组织之间进行有效合作,促进知识、技术、信息、人才、资本等交流与沟通的动力因素;主体要素是指C-I-H耦合互动中的组织和个人,简称“官、产、学、研、中、资”。C-I-H、耦合互动的动力按动力来源可分为自响应和人为响应动力两种。自响应动力是指由产业集群、创新系统、高新区之间自然演化、自组织而内生出的耦合互动动力;人为响应动力是指依赖人为方式完成的结合与协调。如果从主体动力来看,C-I-H耦合互动主要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创新系统中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高新区建设中的政府的动力需求。C-I-H耦合互动本身是不稳固和不紧密的,联结它们的纽带是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C-I-H耦合互动的纽带是主体价值交换的实现工具,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人才、劳动力、产品、信息、技术等各类市场,另一类是各种交互作用的界面平台。从系统形态来看,C-I-H通过不断耦合互动就可形成一种新的系统形态,即高新区集群创新系统(HCIS)。HCIS具有明显的复杂系统特征,有机整合、优化和集成了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和高新区地理空间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使各方面的要素排列和组合处于较好状态,从而产生的创新产出效率比一般的产业聚集或一般的区域创新系统要高,适应了技术创新模式由线性创新向网络集成创新转变的要求。另一方面,从组织形态来看,C-I-H通过不断耦合互动必然是一种新型的集群组织形态,即创新集群。创新集群是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以创新为驱动力,由创新型企业、研究机构、大学、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构成,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和知识链形成战略联盟或者其他创新合作关系,具有创新聚集优势和大量知识溢出、技术转移和学习特征的开放式互动创新网络。与产业集群相比,创新集群中大学、创新服务产业和所谓的研究与技术开发公司是其关键组成部分;创新集群具有强网络性和超流动性、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和高端要素密集、大量的知识产出和知识溢出效应、科学与技术间联系更加紧密、社会资本更加丰富等特征。同时,创新集群的产出目标不再是生产出更好的产品(物美价廉)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其基本的产出是无形产品如知识产权和新技术,主要追求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及时商业化创新成果。五、基于C-I-H耦合互动理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园区的实现路径(1)采取“三段式”方式促进微观企业主体成长路径,即:培育科技型创业企业的创业活力,培育高成长中小企业的加速发展能力,培育高技术大公司的国际化竞争能力。(2)以推进“五大转变”的方式培育产业集群竞争力路径,即:推进产业集群由一般向特色转变,推进产业集群由“扎堆”向分工协作机制转变,推进产业集群由低端向高端转变,推进产业集群由个体和组织内部学习向集群学习转变,推进产业集群由生产型驱动向创新型驱动转变。(3)以建设“一大主体+五大平台”的方式构建创新系统路径,即:以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一大主体,构建创新高端要素聚集平台、自主创新科技平台、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等五大平台。(4)以构建新型园区形态的方式推进高新区建设路径。国家高新区在发展新阶段必须构建新型园区形态,在这种新型园区形态中,创新型经济是主要特征和核心竞争力,但同时创新型经济又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它是一个具有舒适社区环境、强大社会包容性和社区联合治理机制共同支撑和协同发展的高科技综合社区。建设科技新城是高新区构建新型园区形态的重要形式,其重点是推进园区的“七化”,即:园区的知识化、数字化、商务化、国际化、生态化、宜居化、人文化。同时,推进科技新城的建设必须以现代城市理念搞好高新区的规划建设。六、经验分析:以成都高新为例基于C-I-H互动框架对成都高新区建设和创新发展的进展状况进行分析,基于I(产业集群)维度的基本判断是:成都高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主导产业聚集的基本态势,但是产业集群的分工与协作机制还没有脆弱,企业“扎堆”现象比较突出,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关联度比较低,产业集群的生产推动比较明显而创新驱动不足,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比较明显而高端环节进入不足,个体与企业内部的学习比较明显而集群学习不足。基于C维度(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判断是:成都高新区初步形成了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核心,投融资服务、中介服务、信息服务、公共技术平台服务等为平台的创新服务体系,但是,创新孵化体系还不健全,主体间的创新互动网络并未形成,创新环境还有待改善,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发育还比较滞后,中介服务还不发达。基于H(高新区建设)维度的基本判断是:成都高新区的硬件基础设施已经比较完善,但软环境还有差距;基本建立了适合市场经济要求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但体制退化倾向比较明显;逐步采用了功能化分区、专业化园区的规划建设模式,但是项目落实在空间上仍比较紊乱;初步扭转了土地开发、招商引资、外延扩张的建设思路,但外延扩张的冲动仍然比较强烈。如果把C-I-H这三者联系起来看,存在着比较突出的不协调性。七、政府在国家高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园区中的作用面对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园区的历史任务,同样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其理由是:创新知识的正外部性、自主创新的国家利益、高新技术产业的特性、高新区发展路径的转换。然而政府发挥作用的方式、机制、手段必须发生重要转变。国家高新区在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园区中发挥政府作用的原则是:国家战略导向的原则、弥补市场失灵原则、尊重创新主体的产权和创新活动选择原则、针对性原则、多方参与原则。政府发挥作用的功能定位应是创新发展的指导者、创新政策的制定者、创新资源的配置者、创新平台的建设者、创新投资的引导者、创新活动的服务者、创新过程的参与者。政府促进高新区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园区建设的制度创新主要应包括:改善宏观指导与管理制度、推进国家高新区立法、构建区域联合治理模式、创建官产学三重螺旋机制、建设虚拟高新区、建立创新驿站。政府在促进高新区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园区建设的政策选择包括:制定创新资源向国家高新区集聚的政策、制定创新集群培育的政策、制定鼓励高新区企业自主创新与创业的政策、制定促进高新区集约化发展的政策等。

李明[2](1998)在《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 搞好高新区“二次创业”》文中研究表明 党的十五大是在世纪之交的特殊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会。大会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问题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为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更加民主、富强的中国全面带向21世纪指明了方向。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五大精

刘永彪[3](2006)在《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探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的出现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即使把1985年7月成立的深圳科技工业园区算做中国第一家高新区,至今也仅有短短20年的历史。尽管发展的时间不长,但高新区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地位愈发变得突出,正在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和中国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高新区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国家未来的兴衰。 高新区作为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对它的研究当属于多学科的研究范畴。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都取得了不俗的研究成果。然而,从中共党史的角度对高新区进行研究的论文却是少之又少。本文以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外高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并结合定量分析、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发展高新区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深入探讨当前高新区发展存在的机遇和挑战,探索了高新区下一步发展的具体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现实意义。 论文正文部分除导论外,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导论部分提出问题。论文首先指出高新区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深入探索的重大课题,并对有关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高新区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后对国内外高新区研究的现状进行简要的回顾,介绍了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论文的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是整篇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内领导人关于发展生产力,重视科学技术的论述,接下来回顾了高新区研究的相关主流理论,最后引出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渐进式改革理论和后发优势理论。 第二章着重分析创办高新区的历史背景。逐次研究世界高新区的发展历程、发展动因、发展模式以及高新区发展的成功案例,从中得出对中国高新区发展的

李明[4](1998)在《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 搞好高新区“二次创业”》文中认为 党的十五大是在世纪之交的特殊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会。大会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五大精神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新区要按照这个全国各族人民的行动纲领指引的方向,进一步加快建设和发展。一、深刻领会精神,明确历史

张淑媛[5](2007)在《大连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为了进一步发挥人才、技术、体制和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国家高新区全面开展了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国家科技部在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指导中多次提出,“要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努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现区内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有利于高新区经济增长、企业集聚的形成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高新区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创新创业环境。如何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发展好创新创业环境,使之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为我国高新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以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为切入点,明确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的内涵及构成,结合国内外高新区环境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大连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现状,指出大连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大连创新创业环境优化的思路,探索如何使高新区形成一种满足高新区经济和文化要求的创新创业环境,以便依托环境优势推动高新区在新世纪得到持续快速发展。

何慧芳[6](2011)在《基于绩效评价的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经济发展持续动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支持参与国际竞争、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支撑平台。广东省高新区经过20年的发展正在实现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重大转变,已全面进入以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建立科技服务体系为主的“二次创业”阶段。然而当前广东高新区的选择和区域布局,大多数由专家论证和政府发展意愿确定,缺乏科学的决策方法、工具和手段,导致高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面临诸多问题,如园区产能过剩、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相互配套不完善等。因此通过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来指导我省高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广东高新区的发展现状、特点、功能、定位等方面,通过相关研究分析,以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为风向标,结合广东高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利用层次分析法、SWOT分析法、钻石模型等研究方法来构建符合广东高新区发展实际情况的两套绩效评价体系(国家级及省级高新区),本文主要以国家级高新区的评价体系为主,该体系包括四大因素,31个指标。评价结果显示,国家级高新区总体上呈现两个层次,而省级高新区则呈现三个层次。基于评价结果,本文提出了“一三四五五”的广东省高新区发展战略目标。总之,本研究构建了广东省国家级及省级高新区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指挥棒”来科学准确的找出高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把握未来发展的方向,引起各地市政府对高新区的重视,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而且通过评价结果,充分了解了各高新区的优劣势,这为政府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全省高新区创新资源配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陈睿[7](2008)在《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国家科学技术部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主题联学研讨实录》文中认为主题联学活动是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宣传部和北京市委讲师团创新十七大精神学习形式的一种有益探索。每次活动,由一个国家部委和北京市的一个相应基层单位参加,就一个主题进行交流。这种活动形式,有效地实现了国家机关与基层单位的上下协同,上下互动。近日,国家科学技术部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围绕自主创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主题进行了一次主题联学活动,本刊特将此次活动实录如下,以供读者学习。

孔宇航[8](2012)在《泰安高新区协调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回顾20年前,我国建设发展高新区,是以发挥高新区的引领、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为目的。如今,高新区不仅是提供“试验”和“示范”的科技园区,更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开展创新驱动的复合现代化科技城区。高新区整体力量的崛起意味着,在新的阶段高新区已经能够影响国民经济社会的全局。因此,丰富高新区的城市功能,协调发展高新区,是现阶段高新区发展的主方向,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试图在分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泰安高新区”为对象,以高新区协调发展问题为研究重点,借鉴国外一些成功高新区的发展模式和经验,着重在泰安高新区面临的挑战与高新区协调发展实践中的突出表现出来的矛盾展开论述,做到当前与长远、目标与措施相结合,数据分析力求详实,对策建议力求切实可行,探索高新区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实践中的突出矛盾,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从而在实践中创新出一条符合泰安高新区实情的协调发展之路。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高新区发展的研究状况、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主要内容作了阐述,第二部分阐述了高新区及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分析了高新区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并阐述了高新区在未来区域发展中的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通过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的详细分析,为研究高新区协调发展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总结回顾泰安高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分析了泰安高新区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发展经验,分析目前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国内经济持续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等发展机遇,提出泰安高新区存在的区域竞争更激烈、传统产业转型缓慢等八个突出的协调发展方面的问题,第四部分分析国外高新区发展的历史现状及经验。结合国外高新区发展现状的阐述以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从高新区的类型、发展模式与发展现状三个方面分析高新区协调发展的必要性。第五部分在区域经济协调理论的基础上,总结现有的发展成果,积极探索高新区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对策,提出了泰安高新区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赵敏科[9](2007)在《创新武进高新区管理体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武进高新区作为起步较晚的省级开发区,自成立以来,与纵向比,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但是与兄弟先进开发区相比,武进高新区无论从经济总量、科技创新程度、还是外资引进的规模和水平来比,与武进区在全国的影响程度不符,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综合排名还未能进入江苏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的前列。因此,武进高新区必须创新管理体制,在开发建设管理模式上寻求突破,以解决目前在开发建设中面临的资金短缺、土地资源稀缺的问题,努力创造优越的投资环境,提升综合竞争力,迅速抢占新一轮外资涌入长三角地区的先机,全力发挥高新区作为武进区招商引资、产业集聚的载体作用,以此带动武进区的产业升级、资源整合,科技创新工作,提升全区的综合竞争力,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全面达到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

马颂德[10](2005)在《高新区应肩负起历史使命》文中研究指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温家宝总理和陈至立国务委员的讲话,回答了长期以来一些我们自己没有完全想清楚的问题。下面我就如何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和陈至立国务委员讲话的精神、如何落实徐部长对当前工作的安排,结合同志们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谈谈我?

二、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 搞好高新区“二次创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 搞好高新区“二次创业”(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高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园区研究 ——基于C-I-H耦合互动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问题的缘起、重要性及研究目标
        1.1.1 研究问题的缘起
        1.1.2 研究问题的重要性
        1.1.3 研究问题的目标
        1.1.4 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界定
    1.2 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 可能的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
        1.3.1 可能的创新点
        1.3.2 存在的不足
2 相关文献回顾及高新区研究动态述评
    2.1 内生增长理论
        2.1.1 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
        2.1.2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
        2.1.3 启示
    2.2 产业集群理论
        2.2.1 新古典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
        2.2.2 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聚集理论
        2.2.3 新产业区与新的产业空间理论
        2.2.4 新竞争经济学的簇群理论
        2.2.5 启示
    2.3 创新理论
        2.3.1 创新理论的基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2.3.2 创新理论的分化:技术创新理论与制度创新理论
        2.3.3 创新理论的综合发展: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2.3.4 国家创新理论的延伸: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2.3.5 启示
    2.4 高新区建设和发展的相关理论
        2.4.1 增长极理论
        2.4.2 空间扩散理论
        2.4.3 "三元参与"理论
        2.4.4 孵化器理论
    2.5 高新区创新与发展研究动态
        2.5.1 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动态
        2.5.2 高新区创新体系研究动态
        2.5.3 高新区产业集群研究动态
        2.5.4 创新型园区建设研究动态
    2.6 研究评论
3 实践总结:中国高新区发展历程及国际比较
    3.1 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与国家高新区的设立
        3.1.1 世界三次科技革命
        3.1.2 中国高新区的设立
    3.2 国家高新区的"一次创业"
        3.2.1 国家高新区"一次创业"过程和模式
        3.2.2 国家高新区"一次创业"取得的成效
        3.2.3 国家高新区"一次创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3.3 国家高新区的"二次创业"
        3.3.1 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取得的新进展
        3.3.2 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仍存在的突出问题
    3.4 国际比较
        3.4.1 目标和功能比较
        3.4.2 体制和政府作用比较
        3.4.3 发展模式比较
        3.4.4 区位选择比较
        3.4.5 规划建设比较
        3.4.6 比较的结论
    3.5 新阶段国家高新区发展的再认识
        3.5.1 国家高新区必须承担国家使命
        3.5.2 国家高新区必须实现发展思路转型
        3.5.3 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
        3.5.4 把建设创新型园区作为统揽
4 理论透视:创新的空间聚集、高新区与创新型园区
    4.1 创新空间聚集与创新型空间
        4.1.1 创新的含义理解
        4.1.2 创新的空间聚集
        4.1.3 创新型空间
    4.2 高新区的内涵、本质特征和功能
        4.2.1 高新区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4.2.2 高新区形成的动因
        4.2.3 高新区的本质特征
        4.2.4 高新区功能的再认识
    4.3 高新区空间属性的三重性
        4.3.1 高新区是新的产业区
        4.3.2 高新区是新的创新区
        4.3.3 高新区是新的科技文化社区
        4.3.4 三重螺旋空间结构
    4.4 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
        4.4.1 创新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
        4.4.2 高新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4.4.3 高新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4.4.4 高新区集群自主创新能力
    4.5 创新型园区的概念和标准
        4.5.1 创新型园区的概念
        4.5.2 创新型园区的标准
5 框架构建:"三位一体"(C-I-H)耦合互动理论
    5.1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高新区的关联性
        5.1.1 产业集群与创新系统的关联性
        5.1.2 高新区与产业集群和创新系统的关联性
    5.2 "三位一体"(C-I-H)的四重邻近聚集性特征
        5.2.1 C-I-H的地理邻近聚集性特征
        5.2.2 C-I-H的产业邻近聚集性特征
        5.2.3 C-I-H的创新邻近聚集性特征
        5.2.4 C-I-H的社会邻近聚集性特征
        5.2.5 C-I-H四重邻近聚集性特征的有机统一
    5.3 C-I-H耦合互动机理
        5.3.1 C-I-H耦合互动要素
        5.3.2 C-I-H耦合互动程度
        5.3.3 C-I-H耦合互动动力
        5.3.4 C-I-H耦合互动纽带
        5.3.5 C-I-H耦合互动条件
    5.4 C-I-H耦合互动的系统形态
        5.4.1 C-I-H耦合互动与HCIS的形成
        5.4.2 HCIS的含义及特征
        5.4.3 HCIS的构成要素及结构模型
        5.4.4 HCIS的复杂性
        5.4.5 HCIS的涌现性
        5.4.6 HCIS的网络特征
    5.5 C-I-H耦合互动的组织形态
        5.5.1 创新集群理论的由来及概念
        5.5.2 创新集群与产业集群的比较
        5.5.3 创新集群与国家创新系统
        5.5.4 创新集群的形成条件
    5.6 C-I-H耦合互动与高新区的动态演化
        5.6.1 高新区动态演化及阶段性分析
        5.6.2 高新区动态演化的作用机制
        5.6.3 高新区动态演化中的路径依赖
        5.6.4 C-I-H耦合互动框架下的高新区演化
6 框架应用:基于C-I-H耦合互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园区的实现路径
    6.1 基于"三段式"的科技型企业成长路径
        6.1.1 第一段:培育科技型创业企业的创业活力
        6.1.2 第二段:培育高成长中小企业的加速发展能力
        6.1.3 第三段:培育高技术大公司的国际化竞争能力
    6.2 基于"五大转变"的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路径
        6.2.1 第一大转变:推进产业集群由一般向特色转变
        6.2.2 第二大转变:推进产业集群由"扎堆"向分工协作机制转变
        6.2.3 第三大转变:推进产业集群由低端向高端转变
        6.2.4 第四大转变:推进产业集群由个体和组织内部学习向集群学习转变
        6.2.5 第五大转变:推进产业集群由生产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6.3 基于"一大主体+五大平台"构建的创新系统建设路径
        6.3.1 一大主体:科技企业孵化器主体
        6.3.2 平台之一:创新高端要素聚集平台
        6.3.3 平台之二:自主创新科技平台
        6.3.4 平台之三: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
        6.3.5 平台之四:科技中介服务平台
        6.3.6 平台之五:产学研合作平台
    6.4 基于"新型园区形态"打造的高新区建设路径
        6.4.1 国家高新区发展新阶段必须构建新型园区形态
        6.4.2 高新区构建新型园区形态的重要模式:科技新城
        6.4.3 科技新城建设重点:推进园区的"七化"
        6.4.4 以现代城市理念搞好高新区的规划建设
7 经验分析:以成都高新区为例
    7.1 基于C维度的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解析
        7.1.1 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历史演变及总体情况
        7.1.2 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分析
        7.1.3 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分析
        7.1.4 成都高新区精密机械产业集群分析
    7.2 基于I维度的成都高新区创新解析
        7.2.1 成都高新区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分析
        7.2.2 成都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分析
        7.2.3 成都高新区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分析
    7.3 基于H维度的成都高新区建设解析
        7.3.1 成都高新区的开发建设历程及现状
        7.3.2 成都高新区开发建设模式演变
        7.3.3 成都高新区新型园区形态建设
    7.4 高新区创新与发展状况的表征——"高新指数"分析
        7.4.1 "高新指数"的含义、作用及指标体系构建
        7.4.2 "成都高新指数"分析
8 政府作用:制度创新与政策选择
    8.1 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园区中发挥政府作用的理由
        8.1.1 创新知识的正外部性
        8.1.2 自主创新的国家利益
        8.1.3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性
        8.1.4 高新区发展路径的转换
    8.2 在高新区建设中政府发挥作用现状评估
        8.2.1 我国高新区建设的"三级"政府管理体制
        8.2.2 政府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
        8.2.3 政府发挥作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8.3 在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园区中发挥政府作用的原则与功能定位
        8.3.1 政府发挥作用的原则
        8.3.2 政府发挥作用的功能定位
    8.4 促进高新区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园区建设的制度创新
        8.4.1 改善宏观指导与管理制度
        8.4.2 推进国家高新区立法
        8.4.3 构建区域联合治理模式
        8.4.4 创建官产学三重螺旋机制
        8.4.5 建设虚拟高新区
        8.4.6 建立创新驿站
    8.5 促进高新区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园区建设的政策选择
        8.5.1 制定创新资源向国家高新区集聚的政策
        8.5.2 制定创新集群培育的政策
        8.5.3 制定鼓励高新区企业自主创新与创业的政策
        8.5.4 制定促进高新区集约化发展的政策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3)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高新区实践呼唤关于高新区的“高新”理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党史研究领域中的新课题
        二、概念与定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高新区研究尚不够“高新”
        一、研究现状
        二、不足之处
    第三节 本文旨趣:立意高,视角新
        一、立意高在哪里
        二、视角新在何处
    第四节 两个四重奏:四个部分与四种方法
        一、结构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新区理论探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技术的经典论述
        一、马克思:从“蒸汽大王”到“电力火花”
        二、恩格斯:震撼旧世纪的伟大杠杆
        三、列宁: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上全国电气化
    第二节 中共四代领导人一脉相承的科技情怀
        一、毛泽东:争取自由的武装
        二、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江泽民:兴办科技工业园区是本世纪的创举
        四、胡锦涛: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三节 高新区主要理论流派概述
        一、增长极理论
        二、产业集群理论
        三、创新理论
        四、三元参与理论
    第四节 本文的两大理论依据
        一、社会主义渐进式改革理论
        二、后发优势理论
第二章 世界大势:高新区创办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全球范围的高新区发展
        一、世界高新区的发展历程
        二、世界高新区的发展动因
        三、世界高新区的类型分析
    第二节 世界高新区的成功案例及启示
        一、美国硅谷—世界高新区之母
        二、班加罗尔—印度的软件之都
        三、新竹—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的风向标
        四、成功者的启示
    第三节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基本国情
        一、基本判断: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科技环境:改革开放后的发展
第三章 从无到有:高新区的孕育与诞生
    第一节 以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先导
        一、改革开放的先行试验区:经济特区
        二、特区经验的辐射: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二节 渐进式改革——创办高新区经过
        一、中关村民营科技—高新区创办前的酝酿
        二、“863计划”与火炬计划—高新区发展的推进器
    第三节 水到渠成—高新区的诞生及初期发展
        一、科技体制改革与中国高新区诞生
        二、布局成型—高新区的初期发展
        三、高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重要探索
        四、中国高新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比较分析
第四章 与时俱进:高新区的成长与崛起
    第一节 随改革发展而来的高新区崛起
        一、高新区形成的四种类型
        二、高新区的二次创业及短暂过热
        三、科学发展观下的高新区发展现状
    第二节 高新区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功能与作用
        一、高新区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
        二、高新区在体制创新中的历史贡献
        三、中国高新区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 碰撞调整中形成的中国高新区模式
        一、形成不同—中国高新区的发展模式
        二、探索与创新—中国高新区的管理模式
        三、政策鼓励—中国高新区的运作模式
    第四节 中国高新区发展布局研究
        一、基于区位选择的高新区类型
        二、沿海集中—高新区的地域布局
        三、中国高新区优化发展的战略布局
第五章 跨越发展:高新区的创新研究
    第一节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一、创新探源
        二、技术创新概揽
        三、探寻制度创新
        四、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高新区的技术创新分析
        一、中国共产党对技术创新认识的深化
        二、高新区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
        三、高新区多样化的技术创新模式
        四、高新区的技术创新绩效
    第三节 中国高新区的制度创新分析
        一、高新区是制度创新的产物
        二、高新区制度创新取得的主要成效
        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制度创新中存在的难题
    第四节 自主创新:高新区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自主创新的内涵
        二、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新时期的发展战略
        四、高新区自主创新的成效及制约因素
        五、自主创新: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第六章 典型示范:中国高新区的成功实践
    第一节 中关村科技园区: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
        一、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基本情况
        二、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主要成就
        三、中关村科技园区成功的主要经验
    第二节 深圳高新区:中国高新区的先行者
        一、深圳高新区的基本情况
        二、深圳高新区的渐进式改革之路
        三、深圳高新区的“六张王牌”
    第三节 苏州高新区:长三角重镇
        一、苏州高新区的基本情况
        二、苏州高新区的渐进式发展之路
        三、来自苏州高新区的经验
    第四节 西安高新区:风景这边独好
        一、西安高新区的基本情况
        二、西安高新区:三秦大地的发展引擎
        三、西安高新区的成功启示
第七章 持续创新:中国高新区发展策略研究
    第一节 WTO给高新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WTO协议中的相关内容
        二、充分利用入世机遇
        三、以创新应对入世挑战
    第二节 高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域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别大
        二、企业盈利能力较低,产业特色不鲜明
        三、立法工作滞后,羁绊产业区深入发展
        四、企业创新能力不够,辐射带动能力较差
        五、管理差距凸现,体制优势弱化,向旧体制回归的压力增大
        六、投融资体系不健全,资金成为发展瓶颈
    第三节 中国高新区的发展战略
        一、战略定位:强化高新区的宏观调控机制
        二、二次创业:高新区发展的重要推手
        三、健全法制:为高新区发展提供长效保护
        四、转变职能:建立符合国际管理和市场准则的管理体制
        五、锐意创新:探索市场化的风险投资机制
        六、面向世界:推进高新区国际化进程
附录 中国高新区大事记(1985-2005)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5)大连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基本框架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的理论
    2.1 概念阐释
        2.1.1 高新区
        2.1.2 创新环境
        2.1.3 创业环境
    2.2 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的内涵及其构成
        2.2.1 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的内涵
        2.2.2 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的构成要素
    2.3 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的功能分析
第3章 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的实践及启示
    3.1 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的实践
        3.1.1 国外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的建设
        3.1.2 国内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的建设
    3.2 主要经验与启示
第4章 大连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现状
    4.1 大连高新区概况
        4.1.1 经济发展
        4.1.2 企业发展
    4.2 大连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的现状
        4.2.1 科技部关于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的总体测评
        4.2.2 大连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绩效
    4.3 大连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存在的问题
        4.3.1 发展空间不足
        4.3.2 政策优势相对弱化
        4.3.3 投融资体系不健全
        4.3.4 管理体制不够顺畅
        4.3.5 服务环境不理想
        4.3.6 人文环境有待改善
第5章 大连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的优化
    5.1 优化目标
    5.2 优化渠道
    5.3 政策措施
        5.3.1 实施多元化开发机制拓展发展空间
        5.3.2 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5.3.3 加强“官产学研”互动网络建设
        5.3.4 加快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建设
        5.3.5 创建优质的服务环境
        5.3.6 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绩效评价的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理论研究
        1.2.2 实践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与内容
        1.4.1 研究的框架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广东省高新区发展状况
    2.1 功能定位
        2.1.1 定位分析
        2.1.2 主要功能
    2.2 发展历程
        2.2.1 起步探索阶段(1985-1993 年)
        2.2.2 一次创业阶段(1994-2004 年)
        2.2.3 二次创业阶段(2005 年至今)
    2.3 发展现状
        2.3.1 发展现状
        2.3.2 存在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东省高新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3.1 理论依据
        3.1.1 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比较
        3.1.2 钻石模型应用
    3.2 绩效评价思路设计及概念模型构建
        3.2.1 设计思路
        3.2.2 概念模型构建
    3.3 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3.3.1 问卷设计
        3.3.2 研究对象与样本容量
        3.3.3 问卷回收
        3.3.4 问卷的信度分析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3.3.5 因素分析
    3.4 权重与标杆值确定
        3.4.1 计算指标权重
        3.4.2 标杆值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绩效评价的SWOT分析
    4.1 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4.1.1 评价结果的形成
        4.1.2 总体结果分析
    4.2 基于绩效评价的优劣势分析
        4.2.1 优势分析
        4.2.2 劣势分析
    4.3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3.1 面临的机遇
        4.3.2 面临的挑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绩效评价的广东高新区发展战略构想
    5.1 发展思路
        5.1.1 总体思路
        5.1.2 战略重点
        5.1.3 战略目标
    5.2 战略任务
        5.2.1 发挥一根指挥棒和持续推进高新区绩效评价体系
        5.2.2 实施三大战略和加强高新区的管理
        5.2.3 发展四类高端产业集群和增强园区产业竞争力
        5.2.4 广聚五种创新资源和提升园区自主创新能力
        5.2.5 完善五个服务体系和优化园区创新创业环境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策措施
    6.1 提高思想认识和加强组织领导
    6.2 健全管理机制和提高管理绩效
    6.3 重视队伍建设和提升人员素质
    6.4 加大支持力度和夯实平台建设
    6.5 加强学习交流和建设创新文化
    6.6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结论
    系统构建了广东省高新区绩效评价体系
    在绩效评价的结果上对广东高新区进行SWOT分析
    提出了广东高新区新的发展战略及系列对策建议
    研究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广东高新区绩效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2 广东高新区绩效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泰安高新区协调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高新区及协调发展理论
    2.1 高新区的概念与类型
        2.1.1 高新区的概念
        2.1.2 高新区的类型
    2.2 高新区的功能
        2.2.1 高新区的四项基本功能:
        2.2.2 新时期发展情况下的新四项功能
    2.3 高新区发展模式
        2.3.1 根据我国高新区的地区差异划分
        2.3.2 根据我国高新区的功能划分
        2.3.3 根据创办主体划分
    2.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
        2.4.1 协调发展理论
        2.4.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2.4.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
    2.5 高新区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2.5.1 高新区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2.5.2 高新区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
    2.6 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分析高新区协调发展的必然性
        2.6.1 高新区协调发展的平衡分析
        2.6.2 高新区发展中的不平衡分析
3 泰安高新区发展状况调查分析
    3.1 泰安高新区的发展历程
    3.2 泰安高新区的发展现状
        3.2.1 泰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3.2.2 泰安高新区的主要发展成果
    3.3 泰安高新区协调发展的机遇
        3.3.1 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3.3.2 国内经济持续发展的机遇
        3.3.3 转变发展方式的机遇
        3.3.4 “强市名城”战略加速推进的机遇
        3.3.5 交通更加方便快捷的机遇
    3.4 泰安高新区的发展经验
        3.4.1 注重遵循高新区建设发展规律
        3.4.2 注重政策指导发展的方向
        3.4.3 注重工作的改革创新
    3.5 泰安高新区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5.1 区域竞争更趋激烈
        3.5.2 传统产业转型缓慢
        3.5.3 要素市场配置不完善
        3.5.4 基础设施保障尚不十分完备
        3.5.5 高新区产业集群不明显
        3.5.6 行政体制和法律制度不健全
        3.5.7 资源环境制约严重
        3.5.8 对外开放深度、广度不够
4 国外高新区发展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高新区的发展历史
        4.1.1 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园数量与分布情况
        4.1.2 世界高新技术园区类型
        4.1.3 世界高新技术园区的管理模式
    4.2 国外高新区的发展现状
    4.3 国外高新区的协调发展经验与启示
5 泰安高新区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5.1 泰安高新区协调发展思路与目标
        5.1.1 发展思路
        5.1.2 发展目标
    5.2 泰安高新区协调发展定位
        5.2.1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5.2.2 坚持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
        5.2.3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5.2.4 加快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事业
        5.2.5 繁荣活跃文化体育事业
        5.2.6 提升新城区城市规划建设
        5.2.7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5.2.8 全面推进平安高新区建设
    5.3 泰安高新区协调发展的原则
        5.3.1 生态环保原则
        5.3.2 因地制宜原则
        5.3.3 统筹规划原则
        5.3.4 产业集成性和成长性原则
        5.3.5 模式创新原则
    5.4 泰安高新区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
        5.4.1 加强政府领导
        5.4.2 优化促进各行业协调发展措施
        5.4.3 高新区城市化发展措施
        5.4.4 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5.4.5 高新区协调发展可操作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创新武进高新区管理体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组织管理理论研究概述
        1.2.2 国内外管理创新理论研究概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国内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
    2.1 开发区的发展回顾及可持续发展
        2.1.1 开发区的发展回顾
        2.1.2 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
    2.2 国内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
        2.2.1 我国开发区现行的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
        2.2.2 开发区的开发模式
    2.3 影响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因素及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2.3.1 影响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因素
        2.3.2 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武进高新区现行的管理体制
    3.1 武进高新区的基本情况介绍
        3.1.1 武进高新区发展简史概述
        3.1.2 武进高新区情况介绍
    3.2 武进高新区现行管理体制的介绍
        3.2.1 武进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总体框架
        3.2.2 武进高新区内设机构的构成及职能配置
    3.3 武进高新区开发管理体制的介绍
        3.3.1 武进高新区现行开发模式分析
        3.3.2 武进高新区开发建设的出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武进高新区管理体制的创新
    4.1 开发区体制创新及未来归宿
        4.1.1 开发区体制创新的内涵界定
        4.1.2 开发区体制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4.2 武进高新区现行管理体制的问题分析
    4.3 创新武进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思路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论文研究内容及成果概述
    5.2 相关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或重大生产任务)

四、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 搞好高新区“二次创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高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园区研究 ——基于C-I-H耦合互动框架[D]. 张克俊.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7)
  • [2]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 搞好高新区“二次创业”[J]. 李明. 学理论, 1998(02)
  • [3]创新型国家的基因工程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探究[D]. 刘永彪. 中共中央党校, 2006(01)
  • [4]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 搞好高新区“二次创业”[J]. 李明. 学理论, 1998(01)
  • [5]大连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优化研究[D]. 张淑媛. 辽宁师范大学, 2007(02)
  • [6]基于绩效评价的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D]. 何慧芳.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 [7]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国家科学技术部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主题联学研讨实录[J]. 陈睿. 前线, 2008(05)
  • [8]泰安高新区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 孔宇航.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2)
  • [9]创新武进高新区管理体制的研究[D]. 赵敏科. 河海大学, 2007(05)
  • [10]高新区应肩负起历史使命[N]. 马颂德. 科技日报, 2005

标签:;  ;  ;  ;  ;  

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