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首乌制剂治疗失眠141例临床分析

何首乌制剂治疗失眠141例临床分析

一、何首乌制剂治疗失眠症141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洪生[1](2006)在《不寐病证的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文中提出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节奏明显加快,身心压力增大,身体和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的状态,这些因素都增加了人们的患病率,而失眠的发生,又进一步加剧了人们身心疲劳的状态。因此研究该病的发生和治疗,对于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祖国医学对不寐病证的认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代医家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认识和治疗经验,创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治法和方药,为我们治疗不寐病证,留下了极为宝贵和丰富的文献资料。本文以文献学研究方法为主,在全面系统搜集历代有关不寐病证资料的基础上,对相关材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系统阐述了先秦时期到民国时期不寐病证各个历史阶段的学术发展特点。并从中医学发展史的角度,研究探索其学术发展与中医学理论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刻揭示了不寐证的学术发展源流,对于睡眠相关的中医学理论从其学术发展的背景下予以辨析。对现代医家诊治不寐证的经验也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整理。力图全面反映历代中医学家诊治该证的学术理论和临床治疗经验。不仅为临床辨治不寐证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诊治经验,也必将有助于开拓不寐证的研究和治疗思路。 本文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重在阐述不寐证的学术发展源流,分别论述了不寐证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治法方药、其他疗法与预防调护等的学术发展概况,并对不寐证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各论部分以历史发展为主线,用断代史的方法,分别对先秦至三国时期、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元时期、明代、清代至民国时期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医学发展特点、不寐证相关理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概括与分析,重点研究剖析了各个历史时期与不寐证相关的重要的医学文献,内容涉及不寐证的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用药特点、预防调护等。最后系统整理总结了现代医家关于不寐证辨证治疗的新经验和新方法。 在全面总结不寐证学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初步辨析了中医学营卫睡眠学说、阴阳睡眠学说、心神睡眠学说、魂魄睡眠学说与脑髓睡眠学说的理论实质与临床应用意义。主张以营卫统摄心神、魂魄等脏腑相关理论。对于不寐证营卫调治,在兼涉五脏六腑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当重阳明、少阴的观点,为不寐证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黄世林[2](1974)在《何首乌制剂治疗失眠症141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本文报道何首乌制剂治疗失眠症141例的疗效。选择每晚睡眠时间在四小时以下的病例为观察对象。治疗方法有使用20%何首乌注射液、复方何首乌片及片针剂交替使用三种。治疗结果,141例中临床治愈76例(53.9%),好转63例(44.7%),无变化2例(1.4%),有效率为98.6%。三种方法疗效相近。与利眠宁、眠尔通、溴剂作了对比,认为均优于此三药。由于疗效出现较慢,最好能坚持用药3~6个月,疗效随疗程延长而提高。文中还介绍了何首乌注射液及复方何首乌的处方与制作方法。

刘晓萌[3](2014)在《从肝论治失眠的文献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失眠作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中西医治疗失眠均着眼于镇静催眠,然而西医存在明显副作用并且长期疗效证据不足,中医方药众多并且疗效证据不足。临床上失眠的反复发作与异常情绪常相互伴随,并且一些针对失眠的方药研究显示从肝论治失眠确有疗效,提示从肝论治失眠具有一定的临床可行性。本研究首先从中医病机和西医发病的角度为从肝论治失眠寻找理论基础,之后一方面采用系统评价手段分析从肝论治失眠的临床有效性,为从肝论治失眠寻找临床证据;一方面采用电生理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从肝论治方治疗失眠的作用靶点,为从肝论治失眠寻找实验室证据。最终使从肝论治失眠理论应用于临床有据可依。方法1文献研究研究一:全面检索从肝论治失眠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从肝论治失眠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自身前后对照试验、病例报告、病例分析文献的数据库。统计近20年每年临床研究各设计类型的数量。研究二:选取研究一数据库中的从肝论治失眠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制作资料提取表以采集基本信息、设计类型、研究对象、干预措施、结局指标等文献信息,并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评价文献质量。研究三:根据伴随精神性疾病、中医证型、干预及对照措施、结局指标将研究二中纳入的文献划分为不同亚组,并采用RevMan5.0软件在异质性允许的条件下对从肝论治失眠疗效进行meta分析。研究四:选取研究一数据库中的从肝论治失眠自身前后对照试验,制作资料提取表以采集基本信息、设计类型、研究对象、干预措施、结局指标等文献信息。根据伴随精神性疾病、中医证型、结局指标将纳入文献划分为不同亚组,并采用RevMan5.0软件在异质性允许的条件下对从肝论治失眠疗效进行meta分析。2实验研究研究一:以空白血清为对照,采用HPLC测定从肝论治方四逆散含药血清的固有成分,并比较4个不同批次含药血清的成分差异。研究二:根据Springer protocol,采用新生24h内SD大鼠培养皮层神经元,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生长状态,并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对培养12d的细胞进行神经元鉴定。研究三:原代培养SD大鼠皮层神经元培养至第7-12d,分别加入对照组血清、四逆散组血清,使血清终浓度为10%,继续培养3h和24h后,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各组GABA诱导的IGABA,描绘浓度-效应曲线、计算IGARA衰减时间常数。研究四:原代培养SD大鼠皮层神经元培养至第7-12d,分别加入对照组血清、四逆散组血清、归脾汤组血清,使血清终浓度为10%,继续培养24h后分别提取细胞膜蛋白及总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蛋白质中GABA.受体α1、α2、α3、α5亚基的含量。结果1文献研究研究一:最终纳入977篇从肝论治失眠临床研究文献,其中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占17.81%,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占1.23%,自身前后对照试验占5.42%。从肝论治失眠临床研究文献发表数量从1993年的9篇逐渐增多至2013年的103篇,其中,随机/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从2003年的4篇增至2013年的28篇,同比增幅达600%。研究二:最终纳入186篇从肝论治失眠随机/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伴随疾病、证型分布以及干预措施、结局指标的选择可以良好的代表临床上的失眠患病人群,外部真实性良好。从随机分配方法、分配方案隐藏、盲法应用、结局损耗四方面判断,93.55%的文献存在高偏倚风险,内部真实性较差研究三:(1)伴有更年期失眠:肝郁气滞证、肝阴亏虚证从肝论治组量表评分低于西药组或从他脏论治中药组。(2)伴有亚健康失眠:肝郁气滞证、肝郁化火证从肝论治组量表评分低于西药组或安慰剂组。(3)伴有抑郁症失眠:无特定证型从肝论治组量表评分低于西药组。(4)伴有焦虑症失眠:无特定证型从肝论治组量表评分低于从他脏论治中药组。(5)原发性失眠:无特定证型从肝论治中药组或联合西药组量表评分低于西药组、从他脏论治中药组或安慰剂组;肝郁气滞证从肝论治组量表评分低于西药组或从他脏论治中药组;肝郁化火证从肝论治组中药或联合西药组量表评分低于西药或从他脏论治中药组;肝阴亏虚证从肝论治组量表评分低于西药组或从他脏论治中药组。(6)未知伴随精神性疾病失眠:肝郁气滞证、肝郁化火证从肝论治组量表评分低于西药组或从他脏论治中药组。研究四:最终纳入111篇从肝论治失眠自身前后对照试验文献,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伴随疾病、证型分布以及干预措施、结局指标的选择可以良好的代表临床上的失眠患病人群,外部真实性良好。内部真实性无法判断。与治疗前相比,各亚组从肝论治后量表评分均显著降低。2实验研究研究一:4份四逆散含药血清的9个特有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RSD均在1%以内,相关系数均在0.90以上,证明不同批次血清成分比较稳定。但相对峰面积RSD最高达61.041%,证明不同批次血清成分含量存在差异。研究二:采用classⅢβ-Tubulin抗体进行神经元鉴定显示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纯度较高。显微镜观察提示神经元培养至7-12d活性最好,细胞胞体饱满,光晕明显,分布均匀,神经网络初步形成,适宜进行膜片钳实验。研究三:经四逆散含药血清孵育后:(1)可增强GABA与GABAA受体的亲和力,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该作用有所减弱,但GABAA受体对低浓度GABA的敏感性有所增强。(2)可延缓GABAA受体进入失活。但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该作用有所减弱。(3)皮层神经元细胞膜上GABAA受体的数目增多,并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该作用有所增强。研究四:(1)经四逆散含药血清孵育后,皮层神经元总蛋白中α1亚基含量显著升高,α5亚基含量显著下降;皮层神经元膜蛋白中α2、α3亚基含量显著升高,α5亚基含量显著下降。(2)经归脾汤含药血清孵育后,皮层神经元总蛋白中α1亚基含量显著升高;皮层神经元膜蛋白中α1、α3亚基含量显著升高,α5亚基含量显著下降。(3)皮层神经元膜蛋白中α1、α2亚基含量四逆散组和归脾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1文献研究与对照组和治疗前相比,从肝论治失眠部分结局指标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但由于文献方法学质量较低;干预措施方案不统一;结局指标中定性指标标准模糊客观性欠佳,定量指标在计算显效、无效的患者例数时标准不一,甚至未进行计算,无法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变量合并效应量检验,最终均影响亚组meta分析结果临床意义的解释。要证实从肝论治失眠的临床有效性,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临床对照试验。2实验研究从肝论治方通过增强GABAA受体对GABA的亲和性;延缓GABAA受体的失活;提高细胞膜上GABAA受体的表达,增强GABAA受体介导的mIPSP,起到神经元抑制,从而可能改善失眠。从肝论治方通过增加神经元总蛋白中α1亚基含量起到镇静催眠作用;通过增加神经元膜蛋白α2、α3亚基含量起到抗异常情绪作用;通过降低神经元总蛋白和膜蛋白中α5亚基含量避免记忆损害。与所隶属课题中的整体实验和临床试验结果相互印证,从不同角度证实从肝论治方治疗失眠的有效性。

李丽娜[4](2019)在《治疗不寐的引阳入阴类方药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完善中医对不寐的理论以及临床用药,扩展目前安神药的范围,为临床治疗不寐选方用药提供更大的空间和选择余地。方法通过对睡眠生理,不寐病理的文献研究,制定药物,方剂入选标准,剔除标准以及引阳入阴的界定与药物种类的分类标准,以与“不寐”,“安神”相关的术语,检索中医资源网中药与方剂数据库,检索到的资料数据分析,开展研究治疗不寐的引阳入阴类方药及配伍应用规律。结果1.阳入于阴是睡眠生理机制,此即“阳入于阴”,故“阳不入阴”是不寐的病理,因此“引阳入阴”是治疗不寐的法则。治疗不寐的引阳入阴类药物根据药物的特性分为转阳入阴,交通心肾,重镇安神,利尿导热,缓急敛神5类。2.在11239味药物中,符合本研究药物入选标准的药物226味,符合引阳入阴标准的药物有48味。其中转阳入阴类8味;交通心肾类17味;重镇安神类9味;利尿导热类7味;缓急敛神类7味。3.48味引阳入阴药物中,动物药,矿物药各味6味,占比分别为12.5%;绝大多数为植物药,有36味,占比75%。性味分析显示,药性以寒性,平性药居多,占比分别为46%,33%,温性药最少,只占21%。药味以甘味最多,占50%;其次为苦味,占20%;其他药味(辛,酸,淡)也有分布,但占比较少。4.分析引阳入阴类药物在《中药学》教材中的分布,除安神药外,主要集中分布于补虚药,平肝熄风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等章节。5.通过对中医资源网方剂数据库中方剂84451首的检索,符合本研究安神剂入选标准的方剂有476首,其中符合引阳入阴类方剂标准的有153首。6.方剂总应用频次共计1292次,其中引阳入阴类药物应用频次为744次。结合方剂药味数进行加权平均,引阳入阴类药物的使用频率为48.92%。引阳入阴类方剂中的引阳入阴类药物频次中,缓急敛神类药物占比最高,其次为交通心肾类药物次,转阳入阴与利尿导热类药物的使用频次较低。7.引阳入阴类药物与非引阳入阴类药物的配伍以遇补虚药配伍最常见,同时也常配伍化痰药,活血药,理气药及清热药。而引阳入阴类别间的配伍则以交通心肾药,缓急敛神药的配伍最为多见。8.引阳入阴类药物中有一些非常有意义的药对配伍,如夜交藤与制首乌,黄连与肉桂,半夏与夏枯草等。结论阳入于阴是人体睡眠的生理,阳不入阴是不寐的核心病机,引阳入阴是治疗不寐的根本法则。筛选得到共48味药物符合引阳入阴的特性,分别分布于转阳入阴,交通心肾,重镇安神,利尿导热,缓急敛神5个不同的类别。有153首方剂符合引阳入阴剂标准,以缓急敛神,交通心肾的配伍应用最为常见。

任圆圆[5](2014)在《滋肾宁神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失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评价中药滋肾宁神方治疗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滋肾宁神方)和对照组(坤泰胶囊),疗程为10天一个疗程,1个月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睡眠时间、睡眠评价表及内分泌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组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②两组经过匹兹堡睡眠量表评分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对性激素水平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使FSH呈现下降趋势,使E2呈现上升趋势,治疗组组内比较FSH、E2前后治疗有差异;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FSH、E2相比无统计学意义。④患者在用药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①中药滋肾宁神方治疗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综合征-失眠,在改善失眠方面优于坤泰胶囊。②中药滋肾宁神方对治疗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综合征-失眠患者性激素水平有一定的调节作用。③临床观察中,中药滋肾宁神方治疗本病疗效肯定,失眠症状改善优于坤泰胶囊;在改善失眠症状的同时,对其他如潮热汗出、烦躁、健忘、头晕耳鸣、心悸不安等主要的围绝经期伴随症状也有明显改善。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杨倩,李晓宇,赵新妹,孙蓉[6](2017)在《含何首乌的中成药不良反应系统分析》文中提出查询《中国药典》2015年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120册)中所有含何首乌生品和炮制品的中成药,运用中国知网检索上述制剂的不良反应报道,并针对中药炮制、处方药味数、功能主治等中医特色,运用统计学手段对其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含何首乌生品中成药已有不良反应报道的品种有13种,其不良反应发生依次为胃肠道反应、口干、肝损伤、过敏反应、心悸,主要发生在治疗高脂血症、冠心病、痹症的中成药中;含何首乌炮制品的中成药已有不良反应报道的品种为37种,其不良反应报道主要有肝损伤、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等,多在治疗白发、脱发、体虚、血虚、肾虚、冠心病、脑血管等疾病时发生;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含生首乌制剂不良反应与处方药味数量之间没有相关性,而含制首乌制剂不良反应与处方药味数量之间呈一定的负相关。总之,含何首乌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尚缺乏明确证据证明其不良反应与何首乌毒性相关,应对其进行系统安全性研究,为客观评价何首乌及含何首乌制剂安全性,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提供客观依据。

李金懋[7](2021)在《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的信息挖掘及连夏宁心方的机制预测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对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进行探究,分析其常用药对,总结治疗心律失常的核心方,总结整体的治则治法,为中医治疗心律失常提供可能的优质方案,为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提供方向,为进一步探索作用机制做基础。2.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清热化痰法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估,同时对不适合进行Meta分析的研究进行定性分析。本研究为客观评价清热化痰法对心律失常的疗效提供循证医学依据。3.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以清热化痰为法的连夏宁心方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进行预测,为今后中医药防治心律失常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同时试图从分子机制的角度分析中医证候的本质。研究方法:1.数据挖掘筛选李平教授使用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的记录全面的门诊病历,进行数据标准化,利用Excel录入、校对,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的软件平台V2.3.8和网页平台对纳入的病历进行清洗、建库、数据再次标准化、分析与挖掘。通过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点式互信息等分析方法对李平教授的常用药对以及治疗心律失常的核心方进行挖掘与探索。2.Meta分析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全部公开发表的关于清热化痰法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用R软件(metafor软件包)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森林图呈现,用漏斗图、Egger检验分析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估结论的稳健性。2.网络药理连夏宁心方是通过数据挖掘获取的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核心方,也是李平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的经验方,由黄连温胆汤化裁而来,可以作为清热化痰法的代表方,包括姜半夏、黄连、陈皮等9味药。通过网络药理的研究方法,初步研究这9味中药对心律失常作用的相关的成分、靶点及信号通路,为后期研究中药治疗心律失常机制等基础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并试图解释心律失常痰热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结果:1.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的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244个病历,其中痰热证占比54.92%、气滞血瘀证和痰瘀互结证占比均为15.57%。共涉及195种中药,李平教授用药以寒凉为主,辅以温平,注重甘缓及辛开苦降配伍,同时心肺、脾胃同调,且重视气机的调节。药物频次不低于20的一共有32味,其中郁金、茯苓、石菖蒲、竹茹、陈皮、姜半夏、黄连、麸炒枳壳、首乌藤的的频次明显较高。聚类分析发现10种药物搭配:郁金、石菖蒲;川芎、葛根;茯神、炙远志;姜半夏、茯苓、陈皮;首乌藤、竹茹、黄连;麦冬、醋五味子、太子参;柏子仁、当归、炒酸枣仁;柴胡、龙骨、牡蛎;党参、黄芩、桂枝;煅紫石英、甘松、白芍、地龙、红景天。通过关联规则与点式互信息共总结3首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核心方,分别是针对痰热证的连夏宁心方、针对气滞血瘀证的核心方以及针对气阴两虚证的核心方。2.清热化痰方药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7项研究,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清热化痰方药治疗室性早搏、房颤以及未明确类型的心律失常患者在提高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的单纯西医常规治疗,且具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发现清热化痰法在治疗室早方面显著优于房颤;发现单独使用中药在改善心电图疗效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而中西药联合使用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更具优势。3.连夏宁心方干预心律失常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检索连夏宁心方中9味药材的成分,筛选获得57种活性成分及198个节点;检索到1229个心律失常靶点,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后最终得到药物-疾病共同相关的53个靶点,共同靶点进行生物学功能以及信号通路富集,得到15条通路,35个基因靶点,27种活性成分。整合通路进一步筛选出7个通路,8个核心靶点,17种活性成分,并进行可视化处理。研究结论:数据挖掘提示连夏宁心方是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核心方。Meta分析结果提示清热化痰方药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疗效确切,对比单纯使用常规西药治疗有一定的优势,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连夏宁心方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立法正确。网络药理研究初步揭示了连夏宁心方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成分和潜在靶点,推测连夏宁心方可能是以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信号通路为主的信号通路网来干预心律失常的,其主要效应是对离子通道以及组织结构的调节,同时也对脂质代谢、炎症反应有影响。其主要靶点为MMP9,次要靶点为PIK3CA;ESR1和SRC为雌激素通路的辅助靶点;ACHE、CHRM1为信号传递的辅助靶点;PTGS2是炎性反应辅助靶点;HMGCR为血脂调节的辅助靶点。清热化痰法治疗室性早搏的优势可能与多通路的最终效应为L型Ca2+通道(L-type Calcium Channel,LTCC)有关。

沈碧胜[8](2018)在《健脑安神胶囊治疗心肝血虚型失眠的疗效观察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健脑安神胶囊治疗心肝血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血清中神经递质的影响,探讨该药治疗失眠的可能机制。方法:本课题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失眠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0例;其中,健脑安神胶囊组患者每天服用3次健脑安神胶囊,每次5粒,枣仁安神胶囊组患者每天临睡前半小时服用5粒枣仁安神胶囊,艾司唑仑组患者每天临睡前半小时服用1片艾司唑仑片。共干预4个疗程(28天)。干预前后观察三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积分(PSQI)、中医症候量表积分、血清中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的改变情况,通过数据收集及整理进行分析,从而评价三组患者睡眠改善情况。结果:(1)疗效评估:①临床总疗效:经4个疗程治疗后,健脑安神胶囊治疗组、枣仁安神胶囊对照组及艾司唑仑片对照组临床总疗效分别为86.67%、83.33%、90.00%,组间经卡方检验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②中医症候疗效:经4个疗程治疗后,健脑安神胶囊治疗组、枣仁安神胶囊对照组及艾司唑仑片对照组中医症候疗效分别为93.33%、90.00%、66.67%,组间经卡方检验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三组间进行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1、健脑安神组与枣仁安神组:P>0.05;2、健脑安神组与艾司唑仑组:P<0.05;3、枣仁安神组与艾司唑仑组:P<0.05;说明:三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差异性,健脑安神组与枣仁安神组在改善中医症候相仿且优于艾司唑仑组。(2)疗效性指标评估:①PSQI积分:治疗前,三组患者PSQI各因子积分及总分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三组患者PSQI各因子积分及总分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三组患者PSQI各因子积分及总分在治疗前后经配对T检验进行组内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②中医症候量表积分:治疗前,三组患者各中医症状积分及总分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三组患者在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及心悸健忘症状积分上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分析无明显差异性(P>0.05),而在头晕耳鸣、五心烦热、面色少华、两目干涩、爪甲无华症状积分上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进一步使用SNK和LSD法进行两两比较,其中:健脑安神组与枣仁安神组比较(P>0.05),健脑安神组与艾司唑仑组比较(P<0.05),枣仁安神组与艾司唑仑组比较(P<0.05),说明健脑安神组与枣仁安神组在改善患者头晕耳鸣、五心烦热、面色少华、两目干涩、爪甲无华症状优于艾司唑仑组,但健脑安神组与枣仁安神组效果相仿。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在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及心悸健忘症状积分上经配对T检验组内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而在头晕耳鸣、五心烦热、面色少华、两目干涩、爪甲无华症状积分上,健脑安神组及枣仁安神组组内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而艾司唑仑组组内比较无差异性(P>0.05)。③实验室检查:治疗前,三组患者血清GABA、Glu含量水平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三组患者血清GABA、Glu含量水平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三组患者血清GABA、Glu含量水平在治疗前后经配对T检验组内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3)肝肾功能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肝肾功能水平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P>0.05),均无明显差异性;三组患者肝肾功能水平在治疗前后经配对T检验组内比较(P>0.05),均无明显差异性,提示三组治疗后均未对患者肝肾功能造成明显改变。结论:1.健脑安神胶囊能降低PSQI各因子积分及总分,可提高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有效地改善患者睡眠状况。2.健脑安神胶囊能降低心肝血虚型失眠的中医症候量表积分,有效地改善中医症状(如头晕耳鸣、五心烦热、面色少华、两目干涩、爪甲无华方面),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3.健脑安神胶囊可增加患者血清中的GABA及减低Glu的含量,其治疗失眠的作用机理可能与两者水平调节有关。4.健脑安神胶囊在治疗过程中暂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及对肝肾功能的损害),对治疗失眠症是一种可靠且安全的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秦李凡[9](2020)在《潜阳育阴颗粒干预高血压病合并睡眠障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证实潜阳育阴颗粒对高血压病合并睡眠障碍属阴虚火旺证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为高血压病患者睡眠障碍属阴虚火旺证的治疗提供新的干预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09月至2020年02月江苏省中医院高血压研究所门诊、心内科门诊及病房的60名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病合并睡眠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西药常规控制血压达标(≤140/90mmHg),若4周仍不达标则不能入组。对照组在西药降压基础上应用安神药天王补心丸。治疗组在西药降压基础上应用潜阳育阴颗粒。两组均观察8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心率变异性指标、临床症状、中医证候评分及诊室血压,使用SPSS 19.0软件统计所得数据,评估潜阳育阴颗粒对高血压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结果:受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本研究最终共纳入53人,其中治疗组28人,对照组25人,其中心率变异性指标共纳入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3人。1、PSQI评分比较:经治疗,除对照组睡眠效率在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P>0.05)外,两组治疗后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日间功能障碍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其他维度及总分上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下降趋势,但尚无统计学差异。2、失眠有效率:治疗组失眠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0.7%vs 48.0%,P=0.033)。3、ISI评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ISI评分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ISI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4、HAMA评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HAMA评分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HAMA评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5、心率变异性指标:治疗组治疗后SDNN、PNN50比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部分指标也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治疗后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6、诊室血压:在基础降压血压已达标前提下治疗组治疗后收缩压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舒张压与治疗前相比有下降趋势,但尚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与治疗前组内相比均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血压相比,治疗组收缩压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水平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7、相关中医证候:治疗前两组患者各中医证候评分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除健忘、舌质、舌苔外各症均有明显改善(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心烦不寐、梦多易醒、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悸均有改善(P<0.01或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相比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更明显,主要体现在对腰膝酸软、梦多易醒、头晕耳鸣的改善上(P<0.01,P<0.05)。结论:(1)与天王补心丸安神改善睡眠的疗效相比,潜阳育阴颗粒更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日间功能障碍,改善睡眠障碍的严重程度,改善心率变异性。(2)潜阳育阴颗粒在改善睡眠的同时也能辅助西药降压,特别对患者收缩压的影响明显,且潜阳育阴颗粒对促进血压进一步降低明显优于天王补心丸。对于收缩压偏高且睡眠障碍的患者,潜阳育阴颗粒尤为适合。(3)潜阳育阴颗粒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4)对高血压病患者睡眠障碍属阴虚火旺证的,可从肝肾入手,治病求本,平衡阴阳,从肝肾治心而改善其睡眠。

张群群[10](2020)在《滋肾安神口服液的研制及初步药效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临床经验方滋肾安神汤为基础,研制用于治疗失眠的中药复方制剂“滋肾安神口服液(ZSASOL)”,并对其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初步稳定性以及初步药效学进行研究考察,以期为新药研发和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1.以KM小鼠睡眠时间及睡眠潜伏期为药效学指标,评价各种提取方式对小鼠睡眠结果的影响,并由此优选出最佳提取方式。2.在单因素实验考察的基础上,以有效成分丹参素、斯皮诺素提取量的总评“归一值”为指标,采用星点试验设计法对ZSASOL的提取工艺、澄清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成型工艺。3.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制剂中枸杞子、当归、制何首乌、陈皮进行定性鉴别,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制剂中主要活性成分丹参素和斯皮诺素进行含量测定,制订ZSASOL的质量标准草案。4.采用室温留样观察法对ZSASOL进行初步稳定性试验研究。5.以PACA建立KM小鼠失眠模型,以睡眠潜伏期、睡眠时间、上台潜伏期、穿越平台次数等为指标,进行ZSASOL的初步药效学研究。结果:1.ZSASOL的最佳提取方式为水提取。2.最佳水提工艺参数为:加11倍量水,浸泡24min,提取2次,每次2h。最佳澄清方式为醇沉,最佳醇沉工艺参数为:浓缩至溶液密度为1.10(室温),加95%乙醇使醇含量达70%,静置24h(4℃~8℃)。3.建立了ZSASOL中4种药味的TLC鉴别方法,根据主要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结果,该制剂中丹参素的含量应不低于0.518mg/ml,斯皮诺素的含量应不低于0.015mg/ml,且自制口服液中各峰相对保留时间RSD均小于0.2%,相对峰面积RSD均小于5%,表明制剂的质量稳定性良好。4.初步药效学实验证明ZSASOL有较好的助眠效果且停药后无苯二氮卓类明显的反跳现象。结论:1.ZSASOL制备工艺简便、有效,适用于大工业生产。2.质量标准控制方法准确、可靠,制剂的稳定性良好。3.初步药效学研究表明ZSASOL安神助眠功效明显,停药后无明显反跳现象,安全可靠,为后续的机制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

二、何首乌制剂治疗失眠症141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何首乌制剂治疗失眠症14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不寐病证的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总论
    1 不寐病名源流概述
        1.1 不寐病证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1.1.1 先秦至三国时期的医学文献
        1.1.1.1 马王堆汉墓医书
        1.1.1.2 《黄帝内经》
        1.1.1.3 《难经》
        1.1.1.4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1.1.2 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文献
        1.1.3 宋辽金元时期的医学文献
        1.1.4 明清时期的医学文献
        1.2 不寐病证相关病名的名义考辨
        1.2.1 目不瞑
        1.2.2 不得眠和失眠
        1.2.3 不得睡
        1.2.4 不得卧
        1.2.5 不寐
    2 不寐病证的病因病机源流概述
        2.1 《黄帝内经》阳不入阴理论的确立
        2.2 汉唐时期神志主导睡眠理论的发挥
        2.3 宋元时期脏腑重心的变化
        2.3.1 对肝脾肾的重视
        2.3.2 受杂病病因病机学说的影响
        2.3.3 病因分类与病机发挥
        2.4 明清以来病因病机认识的多元化
        2.4.1 对传统病因病机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2.4.1.1 对阳不入阴病机的发挥
        2.4.1.2 对脏腑神志病机的发挥
        2.4.1.3 对痰、瘀等病因病机的认识
        2.4.1.4 对体质因素的认识与发挥
        2.4.2 睡眠为脑所主病因病机理论的出现
        2.4.3 现代认识的综合融化
    3 不寐病证的辨证源流概述
        3.1 辨证分型体系的发展
        3.1.1 《诸病源候论》标志着分型体系的初步确立
        3.1.2 《儒门事亲》成为不寐独立病证体系的肇始
        3.1.3 明代以后辨证分型的系统化
        3.2 辨证规律的认识
        3.2.1 病证特点的认识
        3.2.2 辨证方法的认识
    4 不寐病证治法与方药的发展
        4.1 治法的发展
        4.2 治方与用药的发展
        4.2.1 晋唐时期处方用药的发展
        4.2.2 宋元时期处方用药的发展
        4.2.3 明代处方用药的发展
        4.2.4 清代处方用药的发展
    5 不寐病证的其他疗法与预防调护源流概述
        5.1 针灸疗法
        5.2 心理、精神疗法
        5.3 饮食疗法
        5.4 外治疗法
        5.5 其他疗法与预防调护
    6 不寐病证若干问题的思考
        6.1 “胃不和则卧不安”辨义
        6.1.1 胃不和之“不得卧”辨义
        6.1.1.1 关于文字字义之证
        6.1.1.2 关于语源医理之证
        6.1.2 “胃不和则卧不安”病机辨析
        6.1.2.1 历代医家发挥
        6.1.2.2 《内经》本义考
        6.1.2.3 今人对“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的阐扬
        6.2 关于胆型不寐
        6.2.1 不寐证型的变化与胆型不寐的记载
        6.2.2 关于胆型不寐病机的认识
        6.2.2.1 胆病不寐病机的演化
        6.2.2.2 对胆病不寐病机内容的阐释
        6.3 血瘀型不寐源起与发展
        6.4 关于营卫阴阳、心神、魂魄、脑髓理论的思考
        6.4.1 理论的源起与发展
        6.4.1.1 营卫睡眠学说
        6.4.1.2 阴阳睡眠学说
        6.4.1.3 心神睡眠学说
        6.4.1.4 魂魄睡眠学说
        6.4.1.5 脑髓睡眠学说
        6.4.2 关于几种理论的思考
        6.5 宗营卫睡眠理论,不寐当重阳明、少阴
各论
    1 先秦至三国时期对不寐病证的认识
        1.1 不寐病证认识的初步形成
        1.1.1 对梦和睡眠的认识
        1.1.2 早期对睡眠障碍性疾病的记载
        1.1.3 睡眠理论的基本构建
        1.1.3.1 睡眠受昼夜节律的影响
        1.1.3.2 睡眠受到营卫之气的控制和阴阳蹻脉的调节
        1.1.4 阳不入阴与脏腑神志失调的病机理论
        1.1.4.1 《内经》首创阳不入阴的病机理论
        1.1.4.2 张仲景论脏腑神志失调的病机
        1.1.5 与精神情志相关的发病学特点
        1.1.6 致不眠药物的发现
        1.1.7 治疗经验的积累与总结
        1.1.7.1 调和阴阳的治则与半夏汤的创制
        1.1.7.2 治疗药物的记载
        1.1.7.3 初步形成的治疗理念
        1.2 先秦至三国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1.2.1 梦由神示,卜知吉凶—甲骨文关于睡眠及其相关疾病的记载
        1.2.2 忧思难成眠—早期的非医学文献关于不寐病证的记载
        1.2.2.1 《诗经》
        1.2.2.2 《楚辞》
        1.2.3 马王堆汉墓医书
        1.3.3.1 对睡眠障碍的记载
        1.2.3.2 以不得卧为胃经所生病
        1.2.4 《黄帝内经》
        1.2.4.1 关于睡眠的认识
        1.2.4.2 关于不寐类病证的认识
        1.2.5 《难经》
        1.2.6 《伤寒论》
        1.2.6.1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1.2.6.2 关于病因病机认识的特点
        1.2.6.3 与精神情志相关的发病学特点
        1.2.6.4 病名称谓趋于规范
        1.2.6.5 对于治疗学的贡献
        1.2.7 《金匮要略》
        1.2.7.1 关于不寐的发病
        1.2.7.2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1.2.7.3 不寐病证的治法治方
    2 晋唐五代时期对不寐病证的认识
        2.1 不寐病证的辨证论治体系的日益丰富
        2.1.1 脏腑辨证理论对于不寐证认识的影响
        2.1.1.1 重脏腑藏神功能
        2.1.1.2 以心胆为辨治中心
        2.1.1.3 胆冷说的形成
        2.1.1.4 风病日益受到重视
        2.1.2 药物与治方的丰富
        2.1.2.1 治诸病通用药的记载
        2.1.2.2 安神补气祛风方药的应用
        2.1.2.3 大量医方的出现
        2.1.2.4 药后食忌备受医家重视
        2.1.3 睡眠养生法的进一步完善
        2.2 晋唐五代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2.2.1 《脉经》
        2.2.1.1 寸口脉的脏腑病位诊断
        2.2.1.2 寸口脉的阴阳定位诊断
        2.2.2 《针灸甲乙经》
        2.2.2.1 阐发睡眠机理,强调阳不入阴的病理机制
        2.2.2.2 邪入六腑,身热不得眠
        2.2.2.3 进一步丰富了针灸治疗方法
        2.2.3 《小品方》
        2.2.4 《集验方》
        2.2.3.1 脏热腑寒说的学术背景
        2.2.3.2 胆冷与温胆汤之创制
        2.2.3.3 重服药食忌
        2.2.5 《华氏中藏经》
        2.2.5.1 以脏腑辨证为其学术特色
        2.2.5.2 析证以实、热、心为主
        2.2.5.3 “六腑者阳之系”与胆冷说
        2.2.6 《诸病源候论》
        2.2.6.1 详列不眠四候
        2.2.6.2 悉解致病之源
        2.2.6.3 寒食散发致不眠
        2.2.6.4 重视睡眠养生
        2.2.7 《千金方》
        2.2.7.1 重脏腑辨证,善使安魂镇魄之药
        2.2.7.2 倡风病学说,习用补气祛风之品
        2.2.7.3 求众法兼备,方富药宏治证广泛
        2.2.7.4 悉养性之道,详论睡眠养生之法
        2.2.8 《外台秘要》
        2.2.8.1 医学文献中首载失眠病名
        2.2.8.2 论宗巢氏,列治不眠方三门
        2.2.8.3 独具慧眼,散佚文献资借鉴
        2.2.8.4 用药审慎,方后食忌谨遵循
    3 宋辽金元时期对不寐病证的认识
        3.1 不寐病证理论的发展与治方的极大丰富
        3.1.1 病因分类与病机发挥
        3.1.1.1 证候鉴别与病因病机的分析
        3.1.1.2 从以心胆为中心转而重视肝脾肾
        3.1.1.3 “阳气怫郁”、“九气致病”、“阴火上干”等病机理论的出现
        3.1.3 治疗方法及方药的空前丰富与发展
        3.1.3.1 日益丰富的治疗理念
        3.1.3.2 以情相胜与汗吐下三法的应用
        3.1.3.3 食治方与择时服药法
        3.1.3.4 治疗方药的空前丰富
        3.1.4 道家与睡功
        3.2 宋辽金元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3.2.1 《太平圣惠方》
        3.2.1.1 重从风论治,主张以质重滋腻之药石为治
        3.2.1.2 滋润治劳渴,善用滋阴清热之药
        3.2.1.3 阐发胆虚不眠病机,倡心胆同治
        3.2.1.4 重食治,首载不寐食治方
        3.2.2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2.2.1 虚、风、痰、热及与心相关为其主要病机特点
        3.2.2.2 香药的广泛应用
        3.2.3 《圣济总录》
        3.2.3.1 对病因病机理论的阐发
        3.2.3.2 以治神为先的治疗理念
        3.2.4 《普济本事方》
        3.2.4.1 魂魄并重,求治肝肺
        3.2.4.2 择时服药,自出机杼
        3.2.5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3.2.6 《针灸资生经》
        3.2.7 刘完素及其著作
        3.2.7.1 阐论火热致病的特点
        3.2.7.2 阳气怫郁理论的运用
        3.2.8 张子和与《儒门事亲》
        3.2.8.1 列不寐证,开体例之先
        3.2.8.2 汗、吐、下三法之用
        3.2.8.3 九气致病,以情相胜
        3.2.9 李东垣及其著作
        3.2.9.1 脾胃内伤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3.2.9.2 脾胃气虚、阴火上干的病机认识
        3.2.9.3 调理脾胃是治疗的根本所在
        3.2.9.4 善用风药的用药特色
        3.2.10 朱丹溪及其著作
        3.2.10.1 “心虚不得卧”与“胃虚不得眠”
        3.2.10.2 杂病论治法对不寐证治疗的影响
    4 明代对不寐病证的认识
        4.1 不寐病证认识的多元化
        4.1.1 不寐病名应用渐趋广泛
        4.1.2 病因病机认识的多样化
        4.1.2.1 阳衰病机的提出
        4.1.2.2 五脏皆致不眠的认识
        4.1.2.3 胆涎与胆火病机的认识
        4.1.2.4 病机重点认识的多元化
        4.1.3 辨证分型的系统化
        4.1.4 治疗方法与思路的多元化
        4.1.4.1 快脾发郁、清痰抑火与养血安神
        4.1.4.2 清心火为第一义
        4.1.4.3 实则祛邪,虚则养血安神
        4.1.4.4 外治法与食疗法的应用
        4.1.4.5 用方模式与主治方的创见
        4.1.4.6 医学理论与临床的进步对治疗思路的拓展
        4.1.5 治疗用药知识的极大丰富
        4.1.5.1 治不眠通用药的增多
        4.1.5.2 关于用药宜忌的认识
        4.1.5.3 对季节与脏腑病证相关用药的记载
        4.1.6 气功与养生著作对不寐证防治的贡献
        4.2 明代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4.2.1 戴思恭及其著作
        4.2.1.1 郁主中焦,治痰以顺气为先
        4.2.1.2 不寐分证,首载阳衰与胆涎
        4.2.2 《普济方》
        4.2.3 龚廷贤与《寿世保元》
        4.2.3.1 多从心胆论治的学术主张
        4.2.3.2 提倡侧卧踡曲的睡法实践
        4.2.4 吴球与《活人心统》
        4.2.4.1 病机论证,重乎气、血、痰
        4.2.4.2 活套之方,妙在加减变化
        4.2.5 江瓘与《名医类案》
        4.2.6 徐春甫与《古今医统大全》
        4.2.6.1 病机以思虑痰火为主
        4.2.6.2 脉候之辨
        4.2.6.3 治分标本虚实,重在心脾两脏
        4.2.7 解桢与《医学便览》
        4.2.7.1 五脏皆致不眠而心为所主的病机理论
        4.2.7.2 脏腑气血四时模式的辨证用药
        4.2.8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4.2.8.1 对不眠及相关证的病因病机认识
        4.2.8.2 丰富了不眠通用药
        4.2.8.3 治疗方法的多样化
        4.2.8.4 “脑为元神之府”的理论价值
        4.2.9 缪希雍及其著作
        4.2.9.1 论用药宜忌,补前人之不逮
        4.2.9.2 弘治疗之法,以清心火为第一义
        4.2.10 孙志宏与《简明医彀》
        4.2.10.1 承袭阴虚血亏、阳盛痰火之论
        4.2.10.2 创养阴血、降痰火、安心神之主方
        4.2.11 汪绮石与《理虚元鉴》
        4.2.11.1 虚损证治理论对不寐虚证的临证意义
        4.2.11.2 安神必益其气,益气必补其精
        4.2.12 张介宾及其著作
        4.2.12.1 心神不安,为不寐证总病机
        4.2.12.2 虚实分证,详解不寐证致病之因
        4.2.12.3 无邪有邪,治法用药各有法度
        4.2.12.4 阴阳命门,启发后世不寐证辨治
        4.2.13 李中梓及其著作
        4.2.13.1 考究前哲,分不寐为五型
        4.2.13.2 伤寒不眠,皆属热证
        4.2.14 秦昌遇与《症因脉治》
        4.2.14.1 以火热为病机中心的认识和胆火的提出
        4.2.14.2 精详系统的辨证分型
    5 清代及民国时期对不寐病证的认识
        5.1 不寐病证认识日趋完善
        5.1.1 对病名的考辨
        5.1.1.1 病名的使用趋于规范
        5.1.1.2 名义考辨
        5.1.2 关于病机理论的深刻发挥
        5.1.2.1 以阴阳水火升降统括所有病机
        5.1.2.2 对阳不入阴病机的发挥
        5.1.2.3 对心肾不交理论阐发
        5.1.2.4 对魂魄关系的认识
        5.1.2.5 以肝肾为病机中心的认识
        5.1.2.6 对肝阳与心火相煽为病的论说
        5.1.2.7 对阳虚病机的发挥
        5.1.2.8 对胆病病机的阐释
        5.1.3 新的生理病理学说的出现
        5.1.3.1 关于脑与不寐发生的关系
        5.1.3.2 以目为病机重点的认识
        5.1.3.3 虚损留瘀病机说的出现
        5.1.3.4 对体质因素的揭示
        5.1.4 关于辨证方法的认识
        5.1.4.1 动静辨证论
        5.1.4.2 对日不能寐与夜不能寐的辨析
        5.1.4.3 脏腑病位的辨证方法
        5.1.4.4 系统的辨证分型
        5.1.5 对原发性与继发性不寐的区分
        5.1.6 防治法与方药的发展
        5.1.6.1 对情志调摄的重视
        5.1.6.2 活血化瘀法的应用
        5.1.6.3 纯甘补虚、灵物安神的治疗经验
        5.1.6.4 降气潜阳、通腑化痰法的提出
        5.1.6.5 水介至阴之属以引阳的用药主张
        5.1.6.6 认知与心理行为等全面丰富的防治经验
        5.2 清代及民国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5.2.1 陈士铎及其著作
        5.2.1.1 对心肾不交理论的全面发挥
        5.2.1.2 心肾不交用药的创见
        5.2.1.3 心肾不交仍需析因而论
        5.2.1.4 辨日不能寐与夜不能寐之异
        5.2.1.5 胆病不寐说新诠
        5.2.1.6 老人不寐宜补肾
        5.2.2 沈时誉与《医衡》
        5.2.3 王宏翰与《医学原始》
        5.2.3.1 寤寐含义新诠—知觉说
        5.2.3.2 寤寐知觉皆由脑所主的生理病理观
        5.2.4 张璐与《张氏医通》
        5.2.4.1 劳心思虑、喜怒惊恐的病因论
        5.2.4.2 胆寒肝热、魂不归肝的病机说
        5.2.5 冯兆张与《冯氏锦囊秘录》
        5.2.5.1 对魂魄关系的认识
        5.2.5.2 心肾神交、神寐归肾的病机论
        5.2.5.3 对一过性不寐的认识
        5.2.5.4 情志调摄与药物治疗结合的治疗观
        5.2.6 程国彭与《医学心悟》
        5.2.7 吴澄与《不居集》
        5.2.7.1 首论左右不得眠
        5.2.7.2 倡虚损积痰留瘀说,创补虚活血治法
        5.2.7.3 分述十二型不寐之病机治疗
        5.2.8 叶天士与《临证指南医案》
        5.2.9 汪文绮与《杂症会心录》
        5.2.9.1 对阳不入阴理论的深刻发挥
        5.2.9.2 对阳虚不寐病机的论述
        5.2.9.3 倡纯甘补虚、灵物安神之治
        5.2.9.4 梦悟医验,不寐证的调治要诀
        5.2.10 曹庭栋与《老老恒言》
        5.2.10.1 创不寐操纵二法
        5.2.10.2 夜坐与行千步之法
        5.2.10.3 对四季睡眠养生的不同主张
        5.2.10.4 丰富全面的睡眠卫生认识
        5.2.11 沈金鳌与《杂病源流犀烛》
        5.2.11.1 阴虚火旺、肺肾失和的病机新说
        5.2.11.2 五脏病位的辨证之法
        5.2.11.3 系统的辨证治疗方法
        5.2.12 汪必昌与《医阶辨证》
        5.2.13 王清任与《医林改错》
        5.2.13.1 重解剖研究,创“灵机记性在脑”说
        5.2.13.2 明气血之机,弘活血补气化瘀之法
        5.2.14 何其伟与《医学妙谛》
        5.2.15 《医方辨难大成》
        5.2.15.1 不寐动静辨证论
        5.2.15.2 按病因病机证分九类
        5.2.15.3 对肾阳、胆阳的重视
        5.2.15.4 对易感体质因素的认识
        5.2.16 张节与《张氏医参七种》
        5.2.16.1 以肝肾为不寐发生的根本环节
        5.2.16.2 胆、胃、心肾不交致不寐的病机亦归肝肾
        5.2.17 郑寿全及其著作
        5.2.17.1 按病机分为四类证候
        5.2.17.2 重视阳虚在不寐发病中的作用
        5.2.18 林佩琴与《类证治裁》
        5.2.19 吴尚先与《理瀹骈文》
        5.2.20 唐宗海与《血证论》
        5.2.20.1 卧寐之辨
        5.2.20.2 不得卧病在肺胃
        5.2.20.3 不寐病在心肝兼及肺胃
        5.2.21 张乃修与《张聿青医案》
        5.2.21.1 病机不离乎阴阳水火升降
        5.2.21.2 胃与肝胆为中枢
        5.2.21.3 降气潜阳、通腑化痰的治疗特色
        5.2.21.4 水介至阴之属以引阳的用药特点
        5.2.21.5 体丰之人致发不寐
        5.2.22 王普耀与《医学体用》
        5.2.22.1 以目解不寐之机
        5.2.22.2 着意阐发肝阳与心火相煽为病
    6 现代对不寐病证的研究
        6.1 现代医学的认识
        6.1.1 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
        6.1.2 临床表现
        6.1.3 诊断和鉴别诊断
        6.1.4 检查技术和方法
        6.1.5 治疗
        6.1.5.1 药物治疗
        6.1.5.2 非药物治疗
        6.2 不寐证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
        6.2.1 不寐证的病因病机
        6.2.1.1 情志所伤
        6.2.1.2 饮食失节
        6.2.1.3 病后、年迈、劳倦
        6.2.1.4 禀赋不足
        6.2.2 不寐证的辨证论治
        6.2.2.1 辨证要点
        6.2.2.2 分型论治
        6.2.3 对病机与辨证的研究与探讨
        6.2.3.1 综合辨证
        6.2.3.2 从脏腑论治
        6.2.3.3 从脑论治
        6.2.3.4 从营卫论治
        6.2.3.5 从气血论治
        6.2.3.6 从阴阳论治
        6.2.3.7 从虚、火、痰、瘀论治
        6.2.3.8 从心理因素论治
        6.2.3.9 顽固性不寐的辨治
        6.2.3.10 老年和女性不寐的辨证特点的探讨
        6.2.4 著名中医专家治疗不寐病证的特点与经验
        6.2.4.1 祝味菊等善用温潜
        6.2.4.2 施今墨证分九法,药善用对
        6.2.4.3 黄文东善用重镇安神、轻剂去实
        6.2.4.4 李克绍主张不寐本于阴阳,标在心肝
        6.2.4.5 方以正从瘀辨治
        6.2.4.6 干祖望辨证心法
        6.2.4.7 祝谌予辨治经验
        6.2.4.8 杨云汉润燥清热,调和阴阳
        6.2.4.9 邓铁涛重视痰、虚、瘀辨治
        6.2.4.10 朱良春遣方用药善于通权达变
        6.2.4.11 石冠卿擅从肝治
        6.2.4.12 赵绍琴妙用小柴胡
        6.2.4.13 何任辨治经验
        6.2.4.14 吴一纯注重调治胆胃
        6.2.4.15 颜德馨衡法治失眠
        6.2.4.16 董德懋重调整阴阳,重镇与滋养、化痰并用
        6.2.4.17 陈亦人综合辨治
        6.2.4.18 胡毓恒论治七法
        6.2.4.19 王翘楚从肝论治
        6.2.4.20 吉良晨重在调治脏腑
        6.2.4.21 吕同杰调整虚实阴阳治顽固性不寐
        6.2.4.22 张磊从脏阴痰火论治顽固性不寐
        6.2.4.23 田令群从火论治
        6.2.4.24 周绍华辨治经验
        6.2.4.25 郑绍周习用仲景之方
        6.2.4.26 王多让从气血论治
        6.2.4.27 唐宋辨证求因,治重神魂
        6.2.4.28 赵玉庸从痰论治顽固性不寐
        6.2.4.29 裘昌林整体辨证与调治心肝
        6.2.4.30 陈伯涛重在调整脏腑气血阴阳
        6.2.4.31 陈祖皋善疗胃不和
        6.2.4.32 徐明涟调肝治疗顽固性失眠
        6.3 不寐证的药物治疗研究
        6.3.1 治法研究
        6.3.1.1 对仲景治不寐法的总结
        6.3.1.2 综合辨治法
        6.3.1.3 安神十法
        6.3.1.4 治胃五法
        6.3.1.5 治肝六法
        6.3.1.6 疏肝理气活血法
        6.3.1.7 平肝潜阳活血安神法
        6.3.1.8 解郁安神法
        6.3.1.9 育阴(开郁)法
        6.3.1.10 辛散行气法
        6.3.1.11 益气温阳法
        6.3.1.12 升阳化湿法
        6.3.1.13 调理阴阳法
        6.3.1.14 阴阳分调法
        6.3.1.15 双向调节法
        6.3.1.16 通法
        6.3.1.17 综合疗法
        6.3.1.18 择时服药法
        6.3.2 自拟方研究
        6.3.2.1 通治方
        6.3.2.2 通治加减方
        6.3.2.3 证型用方
        6.3.2.4 对证通用方
        6.3.3 古方研究
        6.3.3.1 不寐方的加减应用
        6.3.3.2 不寐方与其他疗法配合应用
        6.3.3.3 古方新用
        6.3.4 药物应用经验与单味药治疗研究
        6.3.4.1 用药经验
        6.3.4.2 单味药应用研究
        6.3.4.3 单、验方治疗
        6.3.5 常用中药非处方药治疗
        6.3.6 中西医结合治疗
        6.4 不寐证的针灸治疗
        6.4.1 针灸辨证治疗
        6.4.1.1 辨证分型治疗
        6.4.1.2 诊治经验
        6.4.2 腧穴治疗研究
        6.4.2.1 腧穴治疗
        6.4.2.2 特殊意义腧穴的研究应用
        6.4.3 针灸治法研究
        6.4.3.1 调阴阳跷法
        6.4.3.2 泻阳补阴法
        6.4.3.3 调和安神法
        6.4.3.4 交通心肾法
        6.4.3.5 子午流注纳甲法
        6.4.3.6 烧山火法
        6.4.3.7 夜针法
        6.4.3.8 浮刺法
        6.4.3.9 刺血法
        6.4.3.10 豹文刺法
        6.4.3.11 芒针透刺法
        6.4.4 头针、颈针、眼针与腕踝针治疗
        6.4.4.1 头针法
        6.4.4.2 颈三针法
        6.4.4.3 眼针法
        6.4.4.4 腕踝针
        6.4.5 耳穴贴压与耳针治疗
        6.4.5.1 耳穴贴压
        6.4.5.2 耳针
        6.4.6 穴位磁疗与磁针
        6.4.6.1 穴位磁疗
        6.4.6.2 磁极针
        6.4.6.3 磁圆针
        6.4.6.3 磁提针
        6.4.7 水针治疗
        6.4.7.1 穴位注射西药制剂
        6.4.7.2 穴位注射中药制剂
        6.4.7.3 穴位注射中西药混合剂
        6.4.8 埋线与埋针治疗
        6.4.8.1 埋线疗法
        6.4.8.2 埋针疗法
        6.4.9 电针、皮肤针与蜂针治疗
        6.4.9.1 电针
        6.4.9.2 皮肤针
        6.4.9.3 蜂针
        6.4.10 灸法治疗
        6.4.10.1 艾条灸
        6.4.10.2 艾炷灸
        6.4.10.3 温针灸
        6.4.11 综合疗法
        6.5 不寐证的按摩与气功治疗
        6.5.1 按摩治疗
        6.5.1.1 全身按摩
        6.5.1.2 足部按摩
        6.5.1.3 头部按摩
        6.5.1.4 自我按摩
        6.5.2 气功治疗
        6.5.2.1 气功治疗的临床研究
        6.5.2.2 气功治疗仪治疗
        6.5.2.3 自炼功法选介
        6.6 不寐证的其他疗法
        6.6.1 外治疗法
        6.6.1.1 贴敷
        6.6.1.2 药熏
        6.6.1.3 药浴
        6.6.1.4 药枕
        6.6.1.5 拔罐
        6.6.1.6 刮痧
        6.6.2 饮食疗法
        6.6.3 运动疗法
        6.6.4 音乐疗法
        6.6.5 沐浴疗法
        6.7 不寐证的实验研究
        6.7.1 病证特点研究
        6.7.1.1 激素水平
        6.7.1.2 经络能量变化
        6.7.2 方药研究
        6.7.2.1 单味药研究
        6.7.2.2 方剂治疗作用研究
        6.7.2.3 方剂加减与配伍比例研究
        6.8 不寐证的国外中医治疗研究
        6.8.1 方证相对治法
        6.8.1.1 诊断特点—阴阳、虚实
        6.8.1.2 分证治疗
        6.8.2 治方研究
        6.8.2.1 治验与疗效观察
        6.8.2.2 方剂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
        6.8.3 针灸治疗研究
        6.8.3.1 针灸疗效观察
        6.8.3.2 针灸作用机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1 睡眠障碍国际分类(ICSD)的诊断标准
    2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
    3 不寐病证防治中药
    4 不寐病证防治方剂
    5 不寐病证防治OTC
    6 现代药理研究相关作用中药

(3)从肝论治失眠的文献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 西医对失眠的诊断与治疗思路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现代医家对失眠的辨证论治思路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从肝论治失眠理论的中医阐释
    2 从肝论治失眠理论的西医阐释
    3 从肝论治失眠理论的验证思路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研究一 从肝论治失眠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二 从肝论治失眠随机/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质量评价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三 从肝论治失眠随机/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疗效的系统评价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四 从肝论治失眠自身前后对照临床试验疗效的系统评价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文献研究小结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研究一 含药血清的制备及HPLC指纹图谱建立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二 SD大鼠皮层神经元原代培养及鉴定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三 四逆散含药血清对SD大鼠皮层神经元GABA_A受体介导的Cl~-电流的影响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四 四逆散含药血清对SD大鼠皮层神经元GABA_A受体不同α亚基蛋白表达量及部位的影响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研究小结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一 纳入186篇从肝论治失眠随机/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特征
附表二 纳入186篇从肝论治失眠随机/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
附表三 纳入111篇从肝论治失眠自身前后对照试验研究特征
参考文献

(4)治疗不寐的引阳入阴类方药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失眠的流行病学
        1.2 失眠的传统医药治疗
        1.3 失眠的现代药物治疗
    2 理论依据及基础
    3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4 本课题研究预期结果
第一部分 不寐的古今文献研究
    1 睡眠生理的中医认识
        1.1 昼夜阴阳消长与睡眠
        1.2 营卫循行与睡眠
        1.3 阴阳跷脉与睡眠
    2 不寐病因病机的中医认识
        2.1 不寐的病因
        2.1.1 外感邪气
        2.1.2 情志失调
        2.1.3 饮食不节
        2.1.4 体虚久病
        2.1.5 痰饮瘀血
        2.2 不寐的病机
        2.2.1 阴阳失调,营卫不和
        2.2.2 火扰心神,心肾不交
        2.2.3 阴血不足,心神失养
第二部分 治疗不寐的引阳入阴类的方药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检索方法
        3.2 药物纳入,剔除及分类标准
        3.3 方剂的纳入及剔除标准
        3.4 资料提取
        3.5 药物提取
        3.6 方剂提取
        3.7 资料标准化
        3.8 数据库建立
        3.9 数据分析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引阳入阴类药物的研究
        4.2 引阳入阴类方剂的研究
        4.3 引阳入阴类药物的配伍应用规律研究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睡眠生理
    2 不寐病理
    3 不寐治疗
    4 转阳入阴类药物
        4.1 药物自然生长顺应季节阴阳消长变化规律
        4.2 药物的花叶生长规律顺应与昼夜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
    5 交通心肾类药物
        5.1 益精补血安神
        5.2 滋阴降火安神
        5.3 养心补肾安神
    6 重镇安神类药物
        6.1 矿石类
        6.2 化石类
        6.3 贝壳类
    7 利尿导热类药物
    8 缓急敛神类药物
        8.1 缓急补虚安神
        8.2 缓急宁心安神
        8.3 缓急收敛安神
    9 关于安神方及引阳入阴类药物的配伍应用规律:
        9.1 引阳入阴药在安神方中的应用
        9.2 引阳入阴药物的配伍应用规律
总结
    1 阳不入阴理论
    2 引阳入阴类方药特点
        2.1 引阳入阴类药物研究
        2.2 引阳入阴类方剂既药物应用配伍规律研究
结论
创新点与展望
    1 创新点
    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方剂目录
附录二 :综述 中医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三 :已发表的文章

(5)滋肾宁神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失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 调查对象
    二、 病例选择标准
        (一) 围绝经期综合征-失眠的诊断标准
        (二) 围绝经期综合征-失眠的中医辨证标准
    三、 评定标准
        (一)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症候评分标准
        (二) 失眠评定标准
    四、 统计学处理
    五、 一般资料
    六、 研究方法
讨论
    一、 失眠的病因病机
        (一) 古代医家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 现代中医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
    三、 围绝经期综合征失眠的病因病机
    四、 滋肾宁神方临床疗效分析作用机理探讨
    五、 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一) 组方依据
        (二) 方药分析
        (三) 药理研究
    六、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6)含何首乌的中成药不良反应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药典》及《部颁标准》收录何首乌中成药情况
2 何首乌生品及其炮制品在口服中成药中的应用情况
3 含何首乌口服中成药不良反应总体情况
4 含生何首乌的口服中成药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4.1 不良反应类别分析
    4.2 处方药味数与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4.3 所治病症与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4.4 服用剂量与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5 含制何首乌口服中成药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5.1 不良反应类别分析
    5.2 处方药味数与不良反应分析
    5.3 含制何首乌口服制剂治疗不同疾病时不良反应情况
    5.4 剂量与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5.5 何首乌单方制剂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6 讨论
    6.1 含何首乌中成药的安全性需要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6.2 含何首乌制剂所致不良反应与何首乌毒性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确认
    6.3 中药不良反应报道质量及中药制剂说明书有待进一步完善

(7)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的信息挖掘及连夏宁心方的机制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系统综述的应用现状
        1 系统综述的概念
        2 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3 Meta分析在中医领域应用现状
        4 Meta分析在中医心血管领域的应用现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清热化痰法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1 中西医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
        2 清热化痰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3 清热化痰法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4 清热化痰法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5 清热化痰法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研究进展
        6 清热化痰法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用药规律研究
    1 背景
    2 目的
    3 材料与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清热化痰法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1 背景
    2 目的
    3 材料与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作者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的连夏宁心方干预心律失常的机制预测研究
    1 背景
    2 目的
    3 材料与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本章小结
结语
    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1 纳入研究文献特征
个人简历

(8)健脑安神胶囊治疗心肝血虚型失眠的疗效观察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
        2.5 统计方法
        2.6 伦理审批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基线资料比较
        1.1 三组患者性别结构比较
        1.2 三组患者年龄结构比较
        1.3 三组患者病程结构比较
    2 治疗结果比较
        2.1 三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疗效比较
        2.2 三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2.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积分比较
        2.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量表积分比较
        2.5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GABA、Glu含量水平比较
        2.6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比较
    3 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健脑安神胶囊的研究结果及分析
        1.1 基线资料及安全性分析
        1.2 PSQI量表及临床疗效分析
        1.3 中医症候量表积分及中医症候疗效分析
        1.4 神经递质GABA、Glu分析
    2 中医对失眠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认识
    3 心肝血虚与失眠的关系
        3.1 心肝血虚型失眠的中医基础理论
        3.2 心肝血虚型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
    4 健脑安神胶囊治疗心肝血虚型失眠的立论依据
        4.1 健脑安神胶囊的组方原则及配伍意义
        4.2 健脑安神胶囊中各方药的现代研究
    5 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缩略语表
附录二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三 临床观察表
附录四 致谢
附录五 个人简介

(9)潜阳育阴颗粒干预高血压病合并睡眠障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高血压病合并睡眠障碍的中医学研究
        1.1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合并睡眠障碍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合并睡眠障碍的病因病机认识
        1.3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合并睡眠障碍证候分类的认识
        1.4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合并睡眠障碍治疗的研究进展
        1.5 方师对高血压病合并睡眠障碍的认识
    2. 高血压病合并睡眠障碍的现代医学研究
        2.1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研究
        2.2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患者睡眠障碍的研究概况
    3. 潜阳育阴颗粒在治疗高血压病患者睡眠障碍方面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试验设计类型
        3.2 试验设计原则
        3.3 技术路线图
        3.4 试验病例的终止
        3.5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3.6 研究方案
        3.7 观察时点
        3.8 观察项目
        3.9 疗效评定标准
        3.10 统计学方法
    4. 试验结果
        4.1 临床资料分析
        4.2 临床试验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导师对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睡眠障碍的病机认识
    2. 潜阳育阴颗粒中医组方特点及治法探讨
    3. 潜阳育阴颗粒组成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
    4. 对照药物的选择
    5. 潜阳育阴颗粒对高血压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
        5.1 对主观睡眠质量的影响
        5.2 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5.3 对诊室血压的影响
        5.4 对不寐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6. 临床试验结果
    7. 结论
    8. 潜阳育阴颗粒治疗高血压病患者睡眠障碍的意义与启示
    9.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滋肾安神口服液的研制及初步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
        1.1 失眠的病因病机
        1.2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
    2 滋肾安神处方的分析研究
    3 处方中各药味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
        3.1 桑椹
        3.2 炒蕤仁
        3.3 丹参
        3.4 首乌藤
        3.5 炒酸枣仁
        3.6 合欢皮
        3.7 陈皮
        3.8 五味子
        3.9 当归
        3.10 枸杞子
        3.11 炒柏子仁
        3.12 制何首乌
第二章 ZSASOL的制备工艺研究
    第一节 优选提取方式
        1 实验材料
        1.1 试验仪器
        1.2 动物
        1.3 原料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饮片提取
        2.2 小鼠造模
        2.3 分组及给药
        2.4 评价指标的测定
        2.5 结果
    第二节 水提取工艺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试验仪器
        1.2 原料与试药
        1.3 评价指标的测定
        2 方法与结果
        2.1 吸水率的考察
        2.2 单因素优化水提取工艺实验设计
        2.3 星点-效应面设计方案及结果
        2.4 模型拟合及方差分析
        2.5 水提工艺参数的优化及预测
        2.6 工艺验证试验
        2.7 总结
    第三节 澄清工艺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试验仪器
        1.2 原料与试药
        1.3 评价指标的测定
        2 方法与结果
        2.1 初步澄清工艺筛选
        2.2 澄清工艺考察
        2.3 总结
    第四节 成型工艺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试验仪器
        1.2 原料与试药
        1.3 矫味剂的选取
        1.4 灭菌工艺
        1.5 中试10 批放大试验
        1.6 总结
第三章 ZSASOL质量标准研究
    第一节 ZSASOL质量标准草案
    第二节 ZSASOL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1 药材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2 药品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2.1 名称
        2.2 处方
        2.3 制法
        2.4 性状
        2.5 鉴别
        2.6 检查
        2.7 含量测定
    第三节 指纹图谱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试验仪器
        1.2 原料与试药
        1.3 原料与试药
        1.4 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第四章 ZSASOL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试验仪器
        1.2 原料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长期稳定性试验
第五章 ZSASOL的初步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ZSASOL对正常小鼠睡眠的影响
        1 仪器与试药
        1.1 试验仪器
        1.2 原料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分组及给药
        2.2 实验安排
        2.3 结果
    第二节 ZSASOL对失眠模型小鼠睡眠的影响
        1 仪器与试药
        1.1 试验仪器
        1.2 原料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小鼠造模
        2.2 分组及给药
        2.3 实验安排
        2.4 结果
结语
    1 剂型的选择
    2 质量标准指标的选择
    3 初步药效学中药效范围的筛选及停药反应的确认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著作

四、何首乌制剂治疗失眠症141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寐病证的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 孙洪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01)
  • [2]何首乌制剂治疗失眠症141例临床分析[J]. 黄世林. 中草药通讯, 1974(05)
  • [3]从肝论治失眠的文献与实验研究[D]. 刘晓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4]治疗不寐的引阳入阴类方药的文献研究[D]. 李丽娜.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滋肾宁神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失眠的临床研究[D]. 任圆圆.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3)
  • [6]含何首乌的中成药不良反应系统分析[J]. 杨倩,李晓宇,赵新妹,孙蓉. 中草药, 2017(09)
  • [7]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的信息挖掘及连夏宁心方的机制预测研究[D]. 李金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健脑安神胶囊治疗心肝血虚型失眠的疗效观察及相关机制研究[D]. 沈碧胜. 贵阳中医学院, 2018(05)
  • [9]潜阳育阴颗粒干预高血压病合并睡眠障碍的临床观察[D]. 秦李凡.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滋肾安神口服液的研制及初步药效学研究[D]. 张群群.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何首乌制剂治疗失眠141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