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股市发展的政策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丹[1](2020)在《中国政府股票市场救助行为研究 ——基于2015年救市行为的分析》文中认为2015年中国股市经历了一次巨震,为了维护股票市场稳定,中国政府以“国家队”身份、以超过一万亿的资金规模直接入市救助股市。后期又面临大量资金是否和如何退市问题。此次中国“国家队”资金救助股市为世界各国(地区)所关注,也为政治经济学和金融监管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田野实验,本文重点考察和研究这一重大的经验事实。论文分为八章。第一章阐释了政府干预股票市场的国内外现实背景和研究现状,突出了研究意义,介绍了论文的内容结构。第二章对现有关于政府对股票市场干预的相关文献做梳理。从股市危机的特征和政府职能两个方面阐述了政府救助股市的必要性;从文献中总结政府救市策略的目标、具体方式和政策效果,并重点突出股市干预基金的设立及运行效果;进而立足于中国政府股市干预策略,以及中国2015年股市危机的研究进展并指出研究缺陷;最后指出政府股市干预策略的退出机制的研究不足。第三章从金融史的角度,以政府救助方式为划分,并遵循重大股市危机发生的时间轴,对20世纪以来历次典型性金融危机中各国(地区)政府救市的经验做比较,尤其集中于政府直接注资股市的策略比较,对比较成功的股市平准基金的运作详细展开,并总结处于不同发展阶段股市的政府干预策略差异。着眼于中国股市,对中国股市自建立以来的政府干预策略进行梳理,并详细剖析2015年股市危机的救市计划,为中国股市危机的应对措施提供历史经验。第四章对政府入市策略做理论分析,结合中国股市的典型性特征,基于噪声交易模型,分别从股市危机的形成、中国政府救市的目标与策略、入市干预的预期效果等方面,对政府救市资金入市进行理论分析;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入市效应的三个理论假说。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对中国政府救市资金的运行情况和策略效果的实证分析。对救市资金及其后续调整的详细统计是救助策略研究的重要现实依据。第五章首先集中关注2015年中国股市大波动期间,以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为主力的“国家队”救市资金的统计,分别从资金入市的市场背景、资金的筹集规模、入市结构安排、选股原则、后期资金动态调整、等各方面剖析政府此番的注资行动;并对“国家队”各持股成员拆分比较,以完整展示救市资金运行全貌。第六章基于第四章提出的三个理论假说,实证检验中国政府股市救助计划的政策效果,分别从救市资金对市场流动性的改善、对市场整体层面和被救助对象个体层面的波动性影响、救市资金的影响机制检验等三个方面,对政府此番股市救助策略的实施效果作评价。第七章是政府救助策略的处置问题研究。在政府入市模型的框架之上,退市理论研究探讨了政府退市的目标设定、交易策略、预期效果等,并在两期模型中给出了政府退市的必要条件和持仓调整的操作策略,对中国政府退市策略的实施提供了初步的机制设计。本章第二部分基于退市模型的结论,通过对救市资金的投资成本和各期收益水平的核算,指出“国家队”救市资金的退出时机,为退市策略建议提供现实依据。第八章对研究成果做总结,指出本文未来的研究展望;在各国(地区)股市危机救助历史的梳理与本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为中国政府救市的策略选择及救市资金的后期运行提出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结论:入市方面:政府入市救助的目标是稳定市场,是必要的和有效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各方面:政府通过增持股票为市场提供额外的流动性,降低了市场的流动性风险;政府的股市干预有利于降低市场波动性,并且干预力度越大,个股的收益率波动性越低;降低股票的噪声交易程度是救市资金降低股市波动性风险的主要作用机制。退市方面:国有资金大量滞留股市是有负面作用的,退市是必要的,但是,由于退市的目标比入市实际上更多元,所以退市行为更应该谨慎和有策略。考虑到政府对不同目标的偏好或权衡,其实后危机时期政府救助资金退出可以有不同的策略和时机。假定政府的目标只是入市资金的损益平衡,其实2017年底已经出现过全部退出的时机。但是,实际上政府至今还活跃在股市中,说明政府在某些信息优势的情况下,其救助资金的目标函数中可能包含了“投资收益”最大化。如果如此,政府救市资金理论上没有确定的最优退出时间或时机,相机抉择是最优策略。本文的创新或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把政府干预股市的行为分为入市和退市,分别分析,尤其是退市策略分析。因为现实中往往是入市很果断,退市很麻烦,需要特别慎重。政府入市的后处置直接决定了干预政策的有效性,却往往在策略制定和政策效果评价体系中被忽视。将政府救市资金退出问题纳入政府对股票市场的干预政策研究中,为救助资金的后续处置机制作出理论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看得见的手”择机撤出救助领域的研究空缺,为全球各市场类型国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退市制度设计。探讨救市资金的处置问题的前提是掌握现有资金在市场中的实际运行效果,通过较为细致的核算救市资金自入市以来的成本和各期收益情况,为救市资金的后续处置策略提供现实依据,并为退市策略的机制设计提供政策建议。第二,对政府干预股市行为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内生化处理,并设定政府入市的目标函数与退市的目标函数不同:前者是稳定市场,后者的目标函数中是包含投资收益的。鉴于政府以维护公共利益为主要服务目标的基本属性,结合政府在金融市场中监督和管理的职责,对政府入市的理论研究以稳定股票价格波动为主要的干预目标具有合理性,已有文献也提供了较强的理论支持。以本文对2015年政府救市资金的统计研究和实证分析为基础,结合救市资金的筹集渠道、干预效果和资金变动等现实情况,本文对救市资金在后危机时期的处置研究以投资收益最大化为政府退市的目标函数,符合政府干预政策的市场逻辑并且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把投资收益作为政府重要的干预目标在现有文献中是鲜有的,本文对政府救市资金退市的理论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广到政府对各市场领域的干预行为评估。第三,在经典的噪声交易模型中引入政府行为,在逻辑推演的基础上,总结出三个理论判断,并在实证分析中加以验证。理论上在有政府参与的市场中,政府干预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可能通过改变交易噪声实现,这为政府干预的影响机制研究拓展了理论依据。本文主要不足也是三点:第一,在理论分析中,把退市目标简单化处理为“获得投资收益”,确实过于简单和抽象,不符合实际。实际上政府与双重目标即投资收益和稳定市场,甚至有更多的目标,但是,由于确定不同目标之间的权重和构建相应模型太复杂,模型构建超出了我现在的能力,所以,只能以后再深入研究。第二,受数据可得性的局限,在统计分析中,本文采用季度性数据追踪救市资金的持股情况,但是季度性数据难以捕捉政府救市资金的具体交易时点及价格,导致救市资金的成本收益核算可能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除以出资方证券公司的资产账户收益情况为补充外,要反映救市资金的真实收益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撑。第三,在实证分析时,本文仅对政府救市资金的干预效果以流动性和波动性两个标准衡量,并未考虑对市场有效性的影响;对救市资金的作用机制也仅以降低噪声交易渠道解释,指标选择比较简单。
龙俊鹏[2](2020)在《财政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文中研究指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金融风险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强两大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重点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过程中“救什么”(应对范畴)、“何时救”(介入标准)、“怎么救”(政策手段)等问题,对国内外经验做法进行了梳理,通过成本收益法分析了政策介入和退出的标准,通过引入风险溢价和预期的IS-LM-BP模型,结合对现代货币理论的借鉴与批判,分析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选择问题,运用VAR模型、VEC模型、ARCH类模型,对2008年至2019年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及应对作了探讨。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应对范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目标是消除市场失灵、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包括救金融机构、救金融市场、救实体经济、救社会预期四个方面。二是介入标准。需要考虑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预期收益和成本,收益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实体经济、社会预期等领域,成本包括直接成本、超调成本、道德风险成本、机会成本等方面,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即可介入,并探讨了最优政策资源投入规模。三是政策手段。除传统工具外,必要时财政可为央行资金提供担保,央行为财政政策扩张提供低利率环境和间接融资支持。四是政策效应。在IS-LM-BP模型中引入风险溢价和预期后,持续实施力度过大的政策刺激,可能引发汇率危机和产出下降。五是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面临的挑战。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央行利润上缴国家财政的机制执行存在灵活性,货币政策调控与财政政策的联动性有待加强。六是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效果。2008年至2019年,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效果比较显着,对市场预期具有一定影响,但对股票市场走势和波动性影响不明显。七是新形势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及应对。主要包括中美经贸与金融关系、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杠杆资金、城投债集中违约、以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启示:一是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分析。二是制定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预案。三是建立完善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应急机制。四是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内生联系。五是正常情形下尽量保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常态化,危机初期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力度可以超预期,实施中把握好力度与节奏。六是稳妥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必要时,财政政策可突破赤字率限制、为央行担保,货币政策为财政政策间接提供流动性或融资支持,更直接地支持实体经济。对于金融市场风险,一般情况下由市场自行调节,政府不作行政干预,如市场失灵、出现流动性危机并可能导致更大危机,必要时政府可适当入市,但不能试图改变市场趋势。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有序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明确金融机构及股东、地方政府的责任,必要时中央给予适度支持。七是坚持风险处置与改革开放相结合,在发展中逐步解决风险问题。八是加强国际合作,形成政策合力。
王辛梦[3](2020)在《未预期利率变动对股票市场影响的非对称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猛复苏,自上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逐步发展,但与全球最发达的股票市场美国相比,我国股市投机氛围浓厚,各项制度不完善,大涨大跌现象实属频繁,股市波动极其不稳定。而利率作为调控金融市场的核心之一,对股市调控力度大,影响迅速,逐步取代货币供应量成为货币政策的调控手段之一。根据理性预期理论和有效市场理论,只有未预期的利率变动才会影响股市波动。此外,由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状态影响不同,因此股市波动也存在非对称性差异。本文以中美两国股市波动为研究对象,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隔夜利率作为中国利率变量指标,以美联邦基金日利率作为美国利率变量指标,运用ARIMA预测模型,将利率变量分解为预期和未预期两个部分。基于EGARH模型,研究未预期视角下利率变动对中美两国股市的非对称性影响,绘制信息冲击曲线,探讨非对称性的具体表现。实证结果表明,未分解的利率变动与股票市场收益率呈正相关,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隔夜利率每变动1%,其股票市场收益率同向变动0.28%,美联邦基金日利率每变动1%,其股票市场收益率同向变动0.16%。在未预期视角下,利率变动与股票收益率呈负相关关系。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隔夜利率每变动1%,其股票市场收益率反向变动0.14%。美联邦基金日利率每变动1%,美国股票市场收益率反向变动0.24%。因此在未预期视角下,美国股票市场比中国的股票市场反应及时,变化幅度更大。除此以外,两个国家的股票市场均存在非对称性,利空消息对股票市场收益率的冲击均大于利好消息对股票市场收益率的冲击。与此同时,中国和美国的股票市场波动对利空消息和利好消息的反应存在差异性:当利空消息出现时,中国股票市场遭受到0.1282倍的冲击,美国股票市场受到0.3503倍的冲击,美国的股票市场波动更为剧烈。当利好消息出现时,中国股票市场受到0.1154倍的冲击,而美国股票市场受到0.0009倍的冲击,中国的股票市场波动的幅度大于美国股票市场的波动幅度,利好消息能够减缓美国股市的波动。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探讨中美两国股市存在差异性的具体原因,从监管层面、股票市场机制层面以及投资者防范未预期利率风险层面提出政策建议,为我国政府制定并完善利率市场机制提供理论支持,对投资者正确评价市场状况、提高投资效率提供重大指导。该论文有图11幅,表13个,参考文献81篇。
刘明明[4](2019)在《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股市价格的影响研究 ——基于美联储加息视角》文中认为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其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动性不断增强,受到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动的影响也不断加深。美联储由于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实际上扮演了“全球央行”的角色,其货币政策的调整无疑会改变全球范围内的资产定价基础,特别是会对股市价格造成冲击。但是,不同于中国货币政策对国内股市价格的影响,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对中国股市价格的影响会更加复杂。一方面美国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改变全球资产基础收益率直接影响到国内的股市价格,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汇率、利率、短期的资本流动、和心理预期等传导渠道的间接冲击国内的股市价格。考虑到美国已经基本完成新一轮的加息周期,通过研究美联储新一轮加息期间对国内股票市场造成的影响,有助于评估和预测美国未来货币政策变动对我国金融市场和经济的冲击,也对中国国内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重要参考。本文通过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分五章对美联储加息期间美国货币政策变动对我国股市价格的溢出效应展开分析。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一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在开放经济背景下的国际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了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影响中国股市价格的几个代表性传导渠道,依次为汇率渠道、利率渠道、短期资本流动渠道以及心理预期渠道。其次,从现实上分析了美联储结束量化宽松政策转而实施加息政策的原因,概括了新一轮美联储加息的过程和相应的经济背景,阐述了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发展和完善如国内股票市场的发展、汇率制度的改革历程、利率市场化的进展、沪港通和深港通制度、人民币加入SDR以及A股被纳入MSCI等作为美联储加息期间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可以影响中国股市价格的现实基础。再次,定量分析方面选取时间序列变量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沪深300指数、美元兑人民币汇率、7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短期资本流动、消费者信心指数分别作为美国货币政策变量、中国股市价格变量、汇率变量、利率变量、短期资本流动变量以及心理预期变量的代表,在实证研究过程中,首先对本文所需要使用的时间序列变量进行了 ADF单位根检验,然后使用平稳的时间序列建立了 VAR模型,并对VAR模型的平稳性进行了检验,最后结合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来研究美联储加息对我国股市价格的影响。通过分析,本文认为美联储加息期间货币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的股票市场价格具有显着的溢出效应影响;美联储加息影响我国股市价格中发挥的作用大小依次为汇率传导渠道、利率传导渠道、心理预期传导渠道、短期资本流动传导渠道;并且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短期内美联储此轮加息对中国股市价格的影响十分显着,长期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逐渐消失。最后,针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即积极完善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管理水平;仍要加大力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审慎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加强对预期的管理。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方面充实了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溢出效应分析,将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重点放在中国的股市价格上,研究新一轮美联储加息期间对我国股市价格的影响,另一方面扩展了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传导渠道,将心理预期传导渠道作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传导渠道,从而可以更加全面地探究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股市价格的影响。
陶桅[5](2019)在《金融监管政策与股市波动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世界发达国家,成熟的股票市场被视为国家宏观经济的“晴雨表”。然而,中国股市的有效性以及其反映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功能却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质疑。究其原因,既有中国股市存在制度缺陷、股市规模总体较小和市场定位存在偏差等诸多内在原因,又有政策性因素影响的外在原因。纵观中国股市近30年的发展历史,政府监管部门频繁干预股市的现象屡见不鲜,股市历次大起大落均有不同的政策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中国股市有“政策市”之称。频繁失度的金融监管政策干预会对中国股市内在稳定机制的形成造成巨大阻碍,致使市场机制受到扭曲,亦会削弱股市的有效性,致使其晴雨表功能难以发挥。因此,深入研究金融监管政策与中国股市波动之间的关系,对于保障中国股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股市波动、政策事件对股市波动的影响以及金融监管政策与股市波动的关系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政策事件(尤其是金融监管政策)对股市波动具有重要影响。其次,本文对中国沪深两市指数收益的波动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两市的波动特征高度相似。基于此,本文选取更具代表性的上证综指收益率序列为研究对象,运用修正的ICSS算法对上证综指收益率序列的方差结构性变点进行检测,并确定与之相对应的金融监管政策与其他三类重大政策事件,包括经济政策、国际事件和市场资讯,其中金融监管政策占比最高(达到52.38%),可见金融监管政策是造成沪市收益率波动结构性突变的主要原因。然后,为了进一步探析金融监管政策对股市波动的影响,本文构建GARCH族模型和ARMA-GARCH族模型对上证综指日对数收益率序列进行拟合,通过比较分析,最终选用拟合效果最优的ARMA(3,3)-EGARCH(1,1)模型进行研究。我们将金融监管政策与其他三类政策事件对应的方差结构性变点的虚拟变量分别引入原始模型中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其中金融监管政策冲击是造成股市波动的主要原因。再次,本文对金融监管政策与其他三类政策事件逐一建立GARCH(1,1)模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接着对预测波动率与历史波动率进行计算得到离差以度量政策事件对上证综指收益率波动的影响程度。我们对金融监管政策与其他三类政策事件对沪市收益率波动的影响程度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金融监管政策对上证综指收益波动的影响程度最大。进而,将具体的金融监管政策分为利好政策和利空政策,采用事件研究法就具体金融监管政策对上证综指收益波动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沪市不具有金融监管政策效率,未达半强式有效。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我们从投资者和监管部门两个角度出发提出相关建议,并根据本文的不足之处提出后续研究展望。
高璇[6](2019)在《基于混频数据模型的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多维度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股票市场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伴随资本市场发展所推行的经济政策的影响,而经济政策的推出及其推出效果并不是确定的,存在着不确定性。具体来说,一方面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者的预期和行为,进而带动股票市场的波动;而另一方面,股票市场的发展趋势的变化,也会在对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推行造成一定影响,即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股市波动变化的影响。同时,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我国股市的大起大落往往伴随着政策的出台,许多伴随着资本市场发展所推出的政策对于中国股市产生了关键的影响,所以许多学者也将中国股市称为“政策市”,尽管政策不断放开,监管当局在逐渐减少对于股市的干预,但是其“政策市”的特征还是比较明显。因此,对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股市之间的关联性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和学者的关注。随着中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在接下来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诸多来自国内外的挑战和问题。为了能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政府、企业及投资者等诸多方面也都在不断地进行尝试和探索。而政府为了能更好更快地稳定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往往会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并且不断地进行调整,这些举措都或多或少会对中国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增加产生一定的作用,从而导致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变大。因此,分析政策不确定性对于股市收益与风险的影响,是非常重要也是很有必要的。在阐明了研究意义,并且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定义及其对于股票市场影响的理论机制进行了梳理与一定的思考。基于对理论的梳理,本文使用Baker等(2016)构建的EPU(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指数刻画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并选取了沪市、深市和港市的代表性股指(分别是上证综指、深证综指和恒生指数)收益率,基于混频数据构建的模型,对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收益率的影响进行了多维度的全面实证分析:不仅考察了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股市收益率间的关系,还进一步分别探究了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收益率波动及其高阶矩风险(即收益率分布的偏度信息与峰度信息)的影响。其中,为了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高阶矩风险的影响,本文对现有的混频数据模型进行了改进,将高阶矩引入其中。研究发现,我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不仅与沪深港三市的股票收益率之间存在显着的关联性,而且我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变化还会对股市波动和三阶矩风险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股市的风险水平。具体如下:第一,本文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分别考察了我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沪深港三市股指收益率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Baker等(2016)构建的中国EPU指数是月度数据,而股指收益率既有月度数据也有日度数据,故本文分别利用同频Granger因果检验,和混频Granger因果检验对我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沪深港三市股指收益率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混频Granger因果检验可以更容易捕捉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于股市波动的短期影响,即在“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不是股市股指日度收益率的Granger原因”这一原假设下,针对沪深港三个股票市场的检验均拒绝了该原假设,认为我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于三个市场股票日收益率是有显着影响的。第二,本文利用GARCH-MIDAS模型,分别对于我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沪深港三市股指收益率的波动间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水平值对于股市的长期波动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且其对于沪市股指的影响程度最大;并且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波动同样也会对股市的长期波动造成显着的正向影响,且其对于深市股指的影响程度最大,对于港市股指的影响相对较弱。同时,研究发现我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波动相比其水平值而言,对沪深港三市的市场波动影响更大且更显着。第三,为了进一步考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偏度和峰度等更高阶矩的影响,本文参考NAGARCHSK模型的建立思路,在GARCH-MIDAS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引入高阶矩的新混频数据模型:GARCHSK-MIDAS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我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股市风险的关系进行更全面的实证分析。改进后的模型研究结构发现,我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仍会使得沪深港三市股指波动增加,同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会使得股市三阶矩风险更高,两者一致表明,我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会使得沪深港三市的长期风险变得越大。但本文的结果提示我们,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的影响需要考虑到更高阶矩的维度,而且本文新构建的高阶矩混频数据模型具有很好的实践应用价值。
刘海玉[7](2019)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国际影响 ——基于金砖四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在世界政治经济局势日益复杂的背景下,政府常常推行各种政策来指导经济走势,政府的干预也会影响市场正常的运行,从而加深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程度。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不仅会对本国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其他的国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金砖四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备受瞩目,而股市又被认为是反应宏观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在此背景下,系统深入地研究金砖四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包括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金砖股市的影响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都十分有必要。这不仅能有效分析金砖四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关联,而且对于提高国家决策效率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回顾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概念与相关理论、以及金砖四国的经济与股市背景,并经过详细文献综述后提出目前还有两个问题值得进行研究:第一,有必要考察金砖四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间是否存在一定的溢出效应;第二,有必要考察金砖四国中各个国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本国股市的影响,以及每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是否还会对组织中其他国家的股市产生跨国影响。为此,本文采用Baker等(2016)编制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Economic Policy Unceratinty,EPU)指数,以及金砖四国的股市数据(上证综合指数、俄罗斯RTS指数、巴西圣保罗IBOVESPA指数、孟买SENSEX30指数),依次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实证分析:首先,基于SVAR模型分析金砖四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的溢出效应。结果发现,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则俄罗斯、巴西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也会上涨,即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具有很强的外部溢出效应,会对巴西和俄罗斯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产生比较强的影响,说明中国是金砖四国中主要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的输出国,这也体现中国的强大影响力。这主要因为中国是俄罗斯、巴西主要的贸易对象国,而且是许多大宗商品的主要进口国,并且中国对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的基础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其次,为了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金砖四国股市波动的影响,本文引入混频数据模型GARCH-MIDAS将金砖四国的股市波动率分解为长期成分和短期成分。因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为月数据而股市数据为日数据,尽量避免数据降频所带来的信息损失。结果显示,波动的长期成分相对更为平缓,短期成分围绕着长期成分变化。其中波动长期成分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数据频率一致,而且直观显示,长期波动率的变化可能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有一定关系。最后,使用变系数面板回归模型先分析了金砖四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本国以及跨国的股市波动长期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俄罗斯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都会影响本国的股市波动,巴西、印度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本国股市波动没有显着影响,这主要与金砖四国的股市特点有关系。之后本文用面板模型分析了金砖四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交互作用对金砖四国股市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对巴西、俄罗斯两国来说,本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交互作用会影响本国的股市波动情况。这再次印证了中国在金砖四国中的影响力。在文章结尾,本文归纳总结出重要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来一些建议。各国政府在制定实施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均应当加强前瞻性和主动性,也应充分考虑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从而尽量降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缺陷性。另外,由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具有明显的国际影响,所以金砖国家之间应不断提高其相互间的宏观政策协调能力。而由于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其他国家的溢出效应最为显着,所以我国应在组织中发挥其关键作用,例如,降低货币汇率波动风险,这非常有助于稳定并不断扩大与金砖国家的贸易规模。
刘志蛟[8](2018)在《外生冲击对股票市场影响及股市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股票市场的基本功能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重要前提。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能够有效的利用社会闲置资金,将其用于上市公司发展中,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中国股票市场正式建立时间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在股票市场发展成熟过程中,中国股票价格指数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以2005年至今的沪深300指数为例,股市指数在2007年前后和2015年前后迎来两次大幅涨跌现象,呈现出明显的暴涨暴跌特征。股价指数大幅涨跌不利于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甚至冲击实体经济,引发社会性问题。维持股票市场健康运行并预防出现暴涨暴跌现象是必要的。从时间序列动态趋势来看,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变量与中国股票价格指数间可能存在复杂联系。宏观经济政策是中国经济系统的重要外生冲击源,厘清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冲击在内的各类外生冲击对股市影响的规律,将有助于股市风险的预防。为了维护股票市场稳定,揭示股市价格决定的规律,本文首先采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和符号约束TVP-SV-VAR模型研究国内外生冲击对中国股票市场影响,然后采用面板分位数回归研究国际外生冲击对股市联动性的影响。本研究为如何防范股票市场风险以及有效规避股市价格大幅波动对实体经济造成的损害,提供相应的股市风险管理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另外,在股市风险管理研究中,本文从投资者角度出发,研究黄金、石油和国内债券对人民币汇率贬值和股市下跌风险的规避作用,为投资者规避风险提供有益参考。论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阐述了外生冲击对股市影响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介绍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再者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即对全文问题研究的流程进行说明,并概述各章节的主要研究内容;最后是研究创新之处与未来展望,交代本文的创新点和未来研究方向。第一章为相关研究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在理论基础部分,首先对外生冲击、股票价格和对冲等进行概念界定,然后介绍经典的股票价格决定理论,如股票价格现值模型、有效市场理论、传统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等,最后介绍了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在文献综述部分,首先简要梳理了股市价格决定的相关理论研究文献,然后梳理和评述外生冲击对股票市场影响的研究文献,最后是基于传统金融资产投资视角的股市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综述。第二章为国内外生冲击对股市价格影响研究。第一部分为外生冲击与股市价格的DSGE模型分析,具体包括DSGE模型的构建、模型求解、未知参数的校准和贝叶斯估计,以及脉冲响应分析。第二部分为宏观经济政策对股市价格时变影响分析,首先介绍了符号约束TVP-SV-VAR模型方法,具体包括模型框架、估计、符号约束设定等内容,然后是实证研究,包括数据来源、处理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最后是符号约束TVP-SV-SVAR模型实证分析。第三章为国际外生冲击对股市联动性影响研究。首先基于因子模型导出影响因子作用于股市联动性的理论模型,影响因子包含了国际外生冲击。然后是实证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介绍股市联动性测度方法和分位数回归原理,对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进行说明。最后是金融危机、美国货币政策对股市联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第四章为股市风险管理的原则、体系与实证分析。第一节阐述了股市风险管理问题、必要性和原则,为后文构建风险管理框架奠定基础。第二节是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包括股市风险管理制度、股市风险监管、上市公司行业自律、内部控制和投资者决策。第三节是基于投资者视角的股市风险管理分析,采用虚拟变量EGARCH模型和虚拟变量分位数回归模型依次研究黄金、债券和石油对股市风险的对冲和安全港性质。第五章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首先着重归纳总结本文的研究结果,然后根据外生冲击对股市的影响结论和股市风险管理的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投资者、决策者等各方市场参与人提供有益参考。
熊英[9](2017)在《个体财富观念的表达研究 ——基于自媒体财经评论的考察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由于中国社会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封建专制的政治统治、重农抑商的文化观念之下,中国百姓的个体财富观念在历史上长久被压制,难以通过媒介进行有效表达。改革开放给中国人带来了富裕生活的希望,人们个体财富观念觉醒,开始不断寻求致富的方法和途径,整个社会对于财富创造的方法、知识、途径有了迫切需要。这一时期具有财经知识,并富于表达能力的个体,主动发表对于中国财经事件、现象、政策的评论,指导人们进行财富创造决策,帮助人们呼唤公平的投资环境、监督政府相关的投融资制度,并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进行表达。这种致富知识表达与对致富知识的广泛需求恰遇21世纪初期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催生了自媒体财经评论这一新闻信息产品,该新闻信息产品成为人们进行财富观念表达的载体,在博客、微博、微信上诞生了大量承载个体财富观念表达内容的自媒体财经评论,并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做为一种新闻评论的新形式、一段重要的新闻评论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承载着重要的社会思想观念的评论形式,本文试图结合思想观念研究与自媒体新闻评论研究的方法,以自媒体财经评论为研究对象,对个体财富观念表达这种社会现象进行剖析与探讨,揭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存在的一些困境与不足,并提出对策与建议。按照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内在逻辑,包括绪论,全文主要分五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意义,界定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核心概念,并对本研究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梳理与评述,同时也对论文框架进行了规划。第二部分:对个体财富观念分三个阶段进行了历史考察、探讨其兴起的背景与发展阶段。指出中国公众的个体财富观念经历了由压抑——觉醒——表达的过程,改革开放后,在个体财富观念觉醒、公众对财经知识的渴求等因素推动下,个体财富观念表达兴起,并经历了网站财经评论、财经论坛(BBS)、财经博客、财经微博、财经微信公号五个发展阶段。第三部分:对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主体、核心观点、表达方式、社会功能等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对新浪财经博客及财经微博等自媒体博主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表达主体的性别与年龄结构、职业与受教育背景、地域分布。数据分析表明,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话语权已经由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向多元化表达主体进行转移,并分析个体财富表达话语权转移的内在原因。同时,考察了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核心观点,对其进行了归纳总结,如为个体财富正名、财产性收入是个体财富创造的重要来源、财富创造来源已经从硬财富转向软财富等,总结出震惊与说理是表达主体较为普遍的表达方式。本部分还对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梳理,包括传播财经知识、社会财富舆论引导、讨论经济政策、经济评估与咨询的“智库”。第四部分:这一部分审视了个体财富观念表达面临的困境与不足,指出由于表达主体地域结构失衡、职业结构失衡、性别结构失衡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了表达话语权结构失衡。此外,在表达内容上,也存在着过于重视物本财富观、经济理论的使用失当、解读不当、缺乏对弱势群体财富创造问题的关注等问题,表达方式上主要存在着绝对化表达和情绪化表达,欠缺理性与审慎等问题。第五部分:在分析个体财富观念表达面临困境的成因基础上,提出了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出路与建议。如表达主体需要由生产-消费式向参与式生产转变,表达主体团队化和专业化。表达内容方面,应倡导人本财富观,及表达视角的全球化。表达方式上,则须注意理性分析、宽容辩论,审慎表达,致力建诤言。
袁钢明[10](2016)在《从外媒评论看中国股市震荡与转型风险——访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5年6-8月间,中国经济发生了股市暴跌的一场剧烈震荡,世界很多国家受到了冲击和惊吓。我参加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赴美智库交流活动,在美访问研究,耳闻目睹外媒对中国股市震荡及经济转型风险的大量评论。很多专家学者的评析,对我们反思和分析中国经济当前波动及未来风险具有参考意义。一、中国股市震荡引起全球紧张6月中旬,中国股市从上涨高点急速下跌。8月初,中国经济减速的一系列指标发布、随后人民币汇率突然贬
二、中国股市发展的政策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股市发展的政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政府股票市场救助行为研究 ——基于2015年救市行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创新 |
1.3 论文的主要不足之处 |
1.4 研究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政府救助股市的必要性研究 |
2.1.1 股市危机的特征 |
2.1.2 政府干预股票市场的利弊之争 |
2.2 政府救市政策的方式及政策效应的评价 |
2.2.1 政府干预政策的目标及方式划分 |
2.2.2 股市平准基金的设立 |
2.2.3 政府干预股市的政策效应 |
2.3 中国政府干预股票市场行为研究总结 |
2.3.1 中国政府干预股市的必要性研究 |
2.3.2 中国政府历次干预股市的方式及影响分析 |
2.3.3 2015年中国股市崩盘的成因分析 |
2.3.4 中国政府救市行为的理论研究与不足 |
2.3.5 中国政府救市行为的实证研究与不足 |
2.4 政府股市干预策略的处置理论探究 |
2.4.1 政府干预措施退市的必要性 |
2.4.2 政府干预措施的退出困境 |
2.4.3 中国政府救市行动的后处置研究进展 |
2.5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各国(地区)政府股市救助政策的比较 |
3.1 自由放任走向积极干预的美国股市 |
3.1.1 “黑色星期四”:自由放任主义 |
3.1.2 “黑色星期一”:建立熔断机制 |
3.1.3 2000年互联网泡沫:交易制度改革 |
3.1.4 2008年金融危机:不良资产救助计划 |
3.1.5 2020年股市崩盘:无限量量化宽松 |
3.2 股市平准基金盛行的亚洲市场 |
3.2.1 日本经济泡沫与非传统货币政策 |
3.2.2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政府注资 |
3.2.3 俄罗斯金融危机与政府借贷 |
3.2.4 1998年中国香港金融危机与盈富基金 |
3.2.5 中国台湾股市危机与股市平准基金 |
3.3 中国大陆的股市干预史 |
3.3.1 中国2015年以前的历次股市干预 |
3.3.2 2015年中国政府救市计划简介 |
3.3.3 中国政府的股市干预措施总结 |
3.4 各国(地区)政府救市政策对比 |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政府入市的理论分析 |
4.1 噪声交易模型在中国股市的适用性 |
4.2 入市模型基本假设 |
4.3 无政府干预的市场均衡 |
4.4 政府股市干预的行为及其目标 |
4.5 政府干预下的市场均衡 |
4.6 政府入市效应的理论假说 |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政府救市资金运行的统计分析 |
5.1 救市资金持股统计 |
5.1.1 持股规模 |
5.1.2 持股结构 |
5.2 救市资金动态追踪 |
5.2.1 持股规模变动 |
5.2.2 持股结构调整 |
5.3 救市资金持股指数编制 |
5.3.1 指数计算说明 |
5.3.2 救市资金整体持股指数 |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政府救市效果的实证检验 |
6.1 救市资金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
6.1.1 流动性衡量及假设 |
6.1.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6.1.3 变量说明及样本描述性统计 |
6.1.4 DID流动性实证结果 |
6.1.5 稳健性检验 |
6.2 救市资金对市场整体波动性的影响 |
6.2.1 模型设定及假设 |
6.2.2 样本描述性统计 |
6.2.3 序列平稳性检验 |
6.2.4 GARCH模型检验结果 |
6.3 救市资金对个股波动性的影响 |
6.3.1 模型设定及假设 |
6.3.2 样本描述性统计 |
6.3.3 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检验结果 |
6.3.4 GMM稳健性检验 |
6.4 救市资金的影响机制分析 |
6.4.1 噪声交易的量化 |
6.4.2 噪声交易机制检验 |
小结 |
第七章 中国政府股市救助资金退出策略(后处置)研究 |
7.1 中国政府退市策略的理论研究 |
7.1.1 退市模型设定 |
7.1.2 定义均衡策略 |
7.1.3 退市均衡策略求解 |
7.1.4 两期模型下的政府退市策略设计 |
7.1.5 政府退市模型的政策含义 |
7.2 救市资金退市的现实依据 |
7.2.1 收益率估算方法 |
7.2.2 救市资金初始成本核算 |
7.2.3 救市资金累计收益率核算 |
7.2.4 救市资金与A股股指收益比较 |
7.2.5 救市资金收益横向比较 |
小结 |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财政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重点 |
(二)重点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与成因 |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 |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 |
二、政府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和金融危机救助相关研究 |
(一)政府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必要性 |
(二)政府救助范畴 |
(三)政府救助措施 |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相关研究 |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方式 |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
(四)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主要理论方法 |
第三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论分析(一):介入和退出标准 |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范畴 |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标准 |
(一)预期收益分析 |
(二)预期成本分析 |
(三)预期成本收益曲线分析 |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退出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标准 |
(一)退出原则 |
(二)退出标准与时机 |
(三)政策退出的次序与方式 |
四、小结 |
第四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论分析(二):作用机制 |
一、蒙代尔—弗莱明IS-LM-BP模型 |
二、加入风险溢价因素的IS-LM-BP-RP模型 |
三、加入风险溢价和预期因素的IS-LM-BP-RP-AE模型 |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预期对IS曲线的影响 |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预期对LM曲线的影响 |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预期对BP曲线的影响 |
(四)IS-LM-BP-RP-AE模型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 |
四、极端情形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选择 |
(一)对现代货币理论(MMT)理念的借鉴 |
(二)对现代货币理论(MMT)理念的批判 |
(三)IS-LM-BP-RP-AE 模型与现代货币理论的结合 |
五、小结 |
第五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国际经验 |
一、美国应对“大萧条” |
(一)背景概况 |
(二)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 |
(三)政策效果 |
(四)政策退出 |
二、香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
(一)背景概况 |
(二)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 |
(三)政策效果 |
(四)政策退出 |
三、美国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
(一)背景概况 |
(二)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 |
(三)政策效果 |
(四)政策退出 |
四、小结 |
第六章 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做法与建议 |
一、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做法 |
(一)上世纪90年代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风险 |
(二)清理整顿金融“三乱” |
(三)全国农信社风险处置 |
(四)本世纪初国有银行风险处置与股份制改革 |
(五)2015年应对股市异常波动 |
(六)包商银行接管 |
二、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不足及原因 |
(一)传统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突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需求 |
(二)央行向国家财政上缴利润机制执行的灵活性加大 |
(三)货币政策调控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内生联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
三、完善机制的政策建议 |
第七章 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实证分析 |
一、变量数据与模型说明 |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VEC模型) |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
(二)协整检验与VEC模型 |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
(四)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
(五)小结 |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走势的影响(VAR模型) |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
(二)VAR模型的构建 |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
(四)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
(五)小结 |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ARCH类模型) |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
(二)ARCH效应检验 |
(三)模型拟合 |
(四)结果分析 |
(五)小结 |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VAR模型) |
(一)VAR模型的构建 |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
(三)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
(四)小结 |
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投资者信心的影响(VAR模型) |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
(二)VAR模型的构建 |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
(四)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
(五)小结 |
第八章 新形势下中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及应对 |
一、新形势下中国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
(一)实体经济领域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
(二)金融市场领域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
(三)金融机构领域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
二、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储备 |
(一)应对实体经济领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
(二)应对金融市场领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
(三)应对金融机构领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
三、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启示 |
一、主要结论 |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范畴 |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介入与退出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标准 |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手段 |
(四)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效果 |
(五)当前中国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
二、政策启示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3)未预期利率变动对股票市场影响的非对称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图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利率与股市的关系研究 |
2.2 未预期的货币政策分解研究 |
2.3 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的非对称性方法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3 利率调整对股票价格影响的传导机制 |
3.1 利率调整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机理 |
3.2 预期的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
3.3 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的非对称性研究 |
4 预期和未预期利率分解 |
4.1 利率变量的选取 |
4.2 样本选取和处理 |
4.3 ARIMA模型介绍 |
4.4 未预期利率的预测和分解 |
5 未预期视角下利率变动对股价影响的国别差异研究 |
5.1 模型构建 |
5.2 未预期视角下利率变动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 |
5.3 未预期视角下利率变动对美国股票市场的影响 |
5.4 非对称性实证研究结果 |
5.5 中美两国股票市场差异性分析 |
6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论文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股市价格的影响研究 ——基于美联储加息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是否存在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
1.2.2 关于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渠道 |
1.2.3 关于货币政策对于股票市场的影响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货币政策影响股市价格的理论基础 |
2.1 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国际传导机制 |
2.1.1 蒙代尔—弗莱明—多恩布什模型 |
2.1.2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Redux模型 |
2.2 货币政策影响股市价格的国际传导渠道 |
2.2.1 汇率渠道 |
2.2.2 利率渠道 |
2.2.3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渠道 |
2.2.4 心理预期渠道 |
2.3 小结 |
3 美联储加息对中国股市价格影响的现实分析 |
3.1 美联储加息的原因和过程 |
3.1.1 美联储加息的背景原因分析 |
3.1.2 美联储加息的过程 |
3.2 美联储加息对中国股市价格溢出效应的现实分析 |
3.2.1 美联储加息对中国股市价格的溢出效应 |
3.2.2 美联储加息影响中国股市价格的传导渠道 |
3.3 小结 |
4 美联储加息对中国股市价格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4.1 变量选取与样本说明 |
4.1.1 变量选取 |
4.1.2 样本说明 |
4.2 实证研究方法说明 |
4.3 实证检验 |
4.3.1 平稳性检验 |
4.3.2 VAR模型滞后阶数和稳定性检验 |
4.3.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4.3.4 脉冲响应分析 |
4.3.5 方差分解 |
4.4 实证结论 |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积极完善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制度建设 |
5.2.2 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管理水平 |
5.2.3 仍要加大力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
5.2.4 逐步审慎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 |
5.2.5 加强对预期的管理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金融监管政策与股市波动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重要概念界定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实证研究的逻辑 |
2.1 股市波动 |
2.1.1 国外学者对股市波动的研究 |
2.1.2 国内学者对股市波动的研究 |
2.2 政策事件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
2.2.1 国外学者对政策事件影响股市波动的研究 |
2.2.2 国内学者对政策事件影响股市波动的研究 |
2.3 金融监管政策与股市波动的关系 |
2.4 文献评述 |
2.5 本文实证研究的逻辑 |
第三章 上证综指收益波动的结构性突变检测与金融监管等政策事件匹配 |
3.1 ICSS算法及修正ICSS算法 |
3.1.1 ICSS算法 |
3.1.2 修正的ICSS算法 |
3.2 上证综指收益波动的结构性突变检测与政策事件匹配 |
3.2.1 数据来源 |
3.2.2 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收益率序列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2.3 上证综指收益波动的结构性变点与相应政策事件 |
第四章 考虑金融监管等政策事件冲击的模型拟合 |
4.1 ARMA模型及GARCH族模型简介 |
4.1.1 ARMA模型 |
4.1.2 GARCH族模型 |
4.2 上证综指收益率序列的预处理 |
4.2.1 平稳性检验 |
4.2.2 自相关检验 |
4.2.3 ARMA模型定阶 |
4.2.4 ARCH效应检验 |
4.3 未考虑金融监管等政策事件冲击的模型拟合 |
4.3.1 GARCH族模型拟合 |
4.3.2 ARMA-GARCH族模型拟合 |
4.3.3 不同残差分布下的ARMA-GRACH族模型拟合 |
4.3.4 最优拟合模型选择 |
4.3.5 ARMA-EGARCH模型对上证综指历史波动率的总体拟合效果 |
4.4 考虑金融监管等政策事件冲击的模型拟合 |
4.4.1 考虑结构性变点的ARMA-EGARCH模型 |
4.4.2 考虑金融监管政策冲击的ARMA-EGARCH模型 |
4.4.3 考虑其他政策事件冲击的ARMA-EGARCH模型 |
4.4.4 综合考虑各类政策事件冲击的ARMA-EGARCH模型 |
第五章 金融监管政策对上证综指收益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金融监管等政策事件的GARCH模型预测及结果修正 |
5.2 金融监管等政策事件对上证综指收益波动影响的比较研究 |
5.3 具体金融监管政策对上证综指收益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
5.3.1 事件研究法 |
5.3.2 具体金融监管政策对上证综指收益波动影响的实证检验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基于混频数据模型的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多维度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1 中国股市的发展与现状 |
1.2.2 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框架 |
1.4 本文特色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股票市场收益风险研究现状 |
2.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研究现状 |
2.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影响的研究现状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股市理论分析 |
3.1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历程 |
3.2 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 |
3.3 宏观经济政策对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机制 |
3.3.1 财政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 |
3.3.2 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 |
3.4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机制 |
3.4.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的实物期权机制 |
3.4.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金融摩擦机制 |
4.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收益率的影响 |
4.1 Granger因果检验模型 |
4.1.1 普通Granger因果检验 |
4.1.2 混频Granger因果检验 |
4.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收益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4.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描述统计 |
4.2.2 同频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4.2.3 混频Granger因果检验 |
5.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波动率的影响 |
5.1 GARCH-MIDAS模型 |
5.1.1 MIDAS混频数据抽样 |
5.1.2 GARCH模型 |
5.1.3 GARCH-MIDAS模型 |
5.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波动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5.2.1 沪深港三市股票市场波动特性的统计分析和检验 |
5.2.2 经典单因素GARCH-MIDAS模型 |
6.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高阶矩风险的影响 |
6.1 GARCHSK-MIDAS模型介绍 |
6.1.1 NAGARCHSK模型 |
6.1.2 GARCHSK-MIDAS模型 |
6.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高阶矩影响的实证分析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国际影响 ——基于金砖四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度量及其经济影响 |
1.2.2 不同国家之间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关系 |
1.2.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股市关系 |
1.2.4 文献总结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外部效应的理论基础 |
2.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概念与度量 |
2.2 金砖四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外部效应的渠道分析 |
2.2.1 国际贸易渠道 |
2.2.2 跨境资本流动渠道 |
3 金砖四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之间的溢出效应 |
3.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描述性统计 |
3.2 SVAR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3.3 SVAR模型结果及分析 |
3.4 总结 |
4 基于GARCH-MIDAS模型的股市波动分解 |
4.1 金砖四国股市 |
4.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4.3 GARCH-MIDAS模型的建立 |
4.4 GARCH-MIDAS模型的估计结果及分析 |
4.5 总结 |
5 金砖四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金砖四国股市波动的影响 |
5.1 数据来源与选取 |
5.2 金砖四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
5.2.1 建立模型 |
5.2.2 模型结果及分析 |
5.3 金砖四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交互作用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
5.3.1 建立模型 |
5.3.2 模型结果及分析 |
5.4 总结 |
6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外生冲击对股票市场影响及股市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主要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框架 |
四、研究创新之处和未来展望 |
(一) 研究创新之处 |
(二) 未来研究展望 |
第一章 外生冲击对股票市场影响及股市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股票价格决定理论 |
三、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
第二节 外生冲击对股市影响及股市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
一、股市价格决定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
二、外生冲击对股票市场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
三、基于传统金融资产投资视角的股市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内外生冲击对股市价格影响分析 |
第一节 外生冲击与股市价格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 |
一、外生冲击与股市价格的DSGE模型构建 |
二、DSGE模型最优化问题 |
三、国内外生冲击与股票价格的DSGE模型估计 |
四、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宏观经济政策对股市价格时变影响分析 |
一、符号约束随机波动时变参数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 |
二、实证研究数据处理 |
三、符号约束TVP-SV-SVAR模型实证分析 |
四、研究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际外生冲击对股市联动性影响分析 |
第一节 股市联动性的理论分析 |
一、股市联动性研究背景意义 |
二、国际冲击与股市联动性关系的理论分析 |
第二节 实证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
一、实证研究方法 |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
第三节 金融危机、美国货币政策对股市联动性影响实证分析 |
一、面板单位根检验 |
二、基于传统面板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
三、基于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
四、研究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股市风险管理的原则、体系与实证分析 |
第一节 股市风险管理问题、必要性和原则 |
一、股市风险管理问题 |
二、股市风险管理必要性 |
三、股市风险管理原则 |
第二节 股票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
一、股市风险管理框架 |
二、完善股票市场制度 |
三、完善股市风险识别预警机制 |
四、提高股市监管结构效率 |
五、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 |
六、提高投资者的股市风险管理水平 |
第三节 基于投资者决策的股市风险管理实证分析 |
一、实证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
二、黄金能对冲股市价格风险吗? |
三、石油能对冲股市下跌风险吗? |
四、债券能对冲股市下跌风险吗?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国内外生冲击对股市影响的研究结论 |
二、国际外生冲击对股市联动性影响的研究结论 |
三、股市风险管理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建议 |
二、完善股市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9)个体财富观念的表达研究 ——基于自媒体财经评论的考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核心概念的梳理与界定 |
1.2.1 财富、观念、个体财富观念 |
1.2.2 自媒体财经评论 |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关于财富观念的研究 |
1.3.2 关于财富观念表达的研究 |
1.3.3 关于自媒体财经评论的研究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历史考察 |
2.1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历史溯源 |
2.1.1 封建社会:被国家伦理财富观取代 |
2.1.2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个体财富观念的微弱表达 |
2.1.3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湮没于国家财富观念中 |
2.2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兴起背景 |
2.2.1 个体财富观念觉醒,亟需财经知识 |
2.2.2 媒介技术进步,媒体竞争需要 |
2.2.3 表达主体形成,表达权得到保障 |
2.3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发展阶段 |
2.3.1 网站财经评论频道 |
2.3.2 财经论坛(BBS) |
2.3.3 财经博客 |
2.3.4 财经微博 |
2.3.5 财经微信公众号 |
3.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综合分析 |
3.1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主体构成分析 |
3.1.1 表达主体的性别与年龄结构 |
3.1.2 表达主体的职业与受教育背景 |
3.1.3 表达主体的地域分布 |
3.1.4 话语权的转移与重构 |
3.2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核心观点分析 |
3.2.1 为个体财富正名 |
3.2.2 财产性收入是个体财富创造的重要来源 |
3.2.3 个体财富的形态和来源领域发生变化 |
3.2.4 个体财富创造、积累和分配制度需要完善 |
3.3 个体财富观念的表达方式分析 |
3.3.1 点穴公众痛点,反复论理的强互动式 |
3.3.2 语不惊人誓不休,制造声势的“网红”式 |
3.3.3 直击痛点,刺激“属丝”围观的“大V”式 |
3.4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社会功能分析 |
3.4.1 财经知识传播 |
3.4.2 社会财富舆论引导 |
3.4.3 经济政策讨论 |
3.4.4 经济评估与咨询的“智库” |
4.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困境与不足 |
4.1 表达话语权结构失衡 |
4.1.1 地域结构失衡 |
4.1.2 职业结构失衡 |
4.1.3 性别结构失衡 |
4.2 表达内容的失当 |
4.2.1 过于重视“物本财富观” |
4.2.2 经济学理论使用失当 |
4.2.3 解读不当干扰经济政策执行效果 |
4.2.4 缺乏对弱势群体财富创造问题的关注 |
4.3 表达方式欠缺理性与审慎 |
4.3.1 绝对化表达,涉嫌炒作 |
4.3.2 情绪化表达,致讨论偏题 |
5.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出路与建议 |
5.1 个体财富观念表达的困境成因 |
5.1.1 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影响 |
5.1.2 自我把关难以克服观点的片面性 |
5.1.3 原创内容难以为继 |
5.1.4 商业利益导向下的责任感缺失 |
5.2 表达主体的转型 |
5.2.1 由“生产—消费式”向“参与式生产”转变 |
5.2.2 表达主体团队化和专业化 |
5.2.3 表达主体结构均衡化 |
5.3 表达内容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
5.3.1 确立“人本财富观”,提升个体财富品位 |
5.3.2 分析与表达视角的全球化 |
5.4 表达方式的平和与大度 |
5.4.1 理性分析,宽容论辩 |
5.4.2 审慎表达,致力建诤言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10)从外媒评论看中国股市震荡与转型风险——访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股市震荡引起全球紧张 |
(一)外媒对中国股灾震荡冲击评论 |
(二)外媒对中国股市震荡的体制原因评论 |
二、中国股市剧烈震荡与全球媒体恐慌之后的反思 |
(一)股市大幅下跌是严重超跌还是修正调整 |
(二)股市暴跌要害是资金紧缺还是资金泡沫破裂 |
(三)股市泡沫狂潮中的市场乱象与政策失误 |
(四)政府救市是否合理 |
(五)人民币贬值:经济溃退还是汇改推进 |
(六)中国经济是否存在“硬着陆”风险 |
三、中国经济转型中的风险及其应对 |
(一)平稳推进资本市场发展 |
(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经济大幅减速风险 |
四、中国股市发展的政策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政府股票市场救助行为研究 ——基于2015年救市行为的分析[D]. 王晓丹. 山东大学, 2020(02)
- [2]财政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D]. 龙俊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3]未预期利率变动对股票市场影响的非对称性研究[D]. 王辛梦.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股市价格的影响研究 ——基于美联储加息视角[D]. 刘明明.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7)
- [5]金融监管政策与股市波动的关系研究[D]. 陶桅. 东南大学, 2019(06)
- [6]基于混频数据模型的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市多维度影响分析[D]. 高璇.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7]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国际影响 ——基于金砖四国的研究[D]. 刘海玉.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8]外生冲击对股票市场影响及股市风险管理研究[D]. 刘志蛟.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9]个体财富观念的表达研究 ——基于自媒体财经评论的考察与分析[D]. 熊英. 武汉大学, 2017(06)
- [10]从外媒评论看中国股市震荡与转型风险——访美研究[J]. 袁钢明.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