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住宅产业现代化为导向 全面推进墙材革新事业的发展──在全国墙体材料革新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总结讲话(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于春刚[1](2006)在《住宅产业化—钢结构住宅围护体系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城乡住宅竣工建筑面积每年都超过10亿平方米,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住宅建设仍将处于增量型发展时期。但是,这些巨大建设成就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取得的。而推进住宅产业化,是实现住宅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住宅质量和节约住宅能耗的重大举措。对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钢结构住宅体系具有便于实现标准化、部品化,组织进行工业化生产;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符合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等特点。这些特点与住宅产业化的内涵及我国住宅产业化的核心模式一“节约型住宅”的要求相一致,是我国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较理想的住宅建筑体系。 我国钢铁年产量已超亿吨,是世界上钢铁生产大国之一。建筑用钢材的品种、规格目益增多,为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钢结构住宅体系相关结构技术问题已经比较成熟。目前仍困扰其发展的主要困难有两点: 首先是缺乏与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相配套的围护体系。本文提出钢结构住宅围护体系的研发应该与我国正在进行的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事业相结合,使两者相辅相成。在我国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事业的指导下研究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特点,努力研发适合于钢结构住宅体系的新型住宅围护体系。同时也将促进我国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 其次,尽管钢结构住宅建设试点工程已在部分地区实施,并赢得了市场的好评。但是对于如何推进我国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发展尚缺乏较系统的研究。本论文提出以住宅产业化的思想指导发展我国钢结构住宅,建立以政府为宏观政策指导者,以企业集团为实施主体,以住宅产业示范基地为载体的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策略。 本文通过对上述两点问题进行一定的研究,以期为我国住宅产业化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叶如棠[2](1997)在《以住宅产业现代化为导向 全面推进墙材革新事业的发展──在全国墙体材料革新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总结讲话(摘要)》文中认为以住宅产业现代化为导向全面推进墙材革新事业的发展──在全国墙体材料革新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总结讲话(摘要)叶如棠一、会议基本情况会议对八年来墙材革新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市置了墙改工作“九五”计划和任务,提出了进一齿推动墙体材料革新工作的意贝...
叶如棠[3](1997)在《以住宅产业现代化为导向 全面推进墙材革新事业的发展──在全国墙体材料革新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总结讲话(摘要)》文中认为
叶晴[4](2003)在《砌块住宅建筑体系及其产业化平台的构筑》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分析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从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在推进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所起的作用的角度,运用指标体系的理论和方法,全面介绍、分析和评价了砌块住宅建筑体系,着重探讨了企业集群理论在构筑砌块住宅建筑体系产业化平台中的应用,阐述了我国砌块等住宅产品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和专业化市场的发展趋势。 首先,本文详细的论述了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是住宅产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其次,本文介绍了砌块住宅建筑体系的优越性、国内外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论述了砌块住宅建筑体系是我国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系。 第三,本文应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对砌块住宅建筑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构建,应用德尔非专家判断法,对砌块和实心粘土砖建筑体系进行了评价,得出结论:砌块住宅建筑体系几乎在所有比较方面都优于实心粘土砖建筑体系。 第四,本文论述了中国砌块住宅建筑体系产业化平台的形成过程,运用迈可尔·波特的企业集群理论,探讨了住宅产业示范基地和砌块产业集团的发展模式,论述了加大砌块产业R&O投入和建立技术创新机制问题。 第五,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现代物流的现状、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研究了我国砌块等住宅产品产业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和专业市场的建设问题。
张胜英[5](2011)在《地方政府在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中的责任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新型墙体材料是现代建筑用材上的一次革命。迄今为止,人类走过了干打雷、水砖、泥砖、卵石、石片等砌墙的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建设“两型社会”的今天,新型墙体材料节能、变废为宝、环保以及对企业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等特点和优势已被全世界,特别是西欧国家广泛运用于筑墙材料,这是建设“两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现实举措,它代表着建材施料文明的发展方向。在我国,但由于行政不力、利益驱动等多种原因,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却不尽人意,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两型社会”的建设进程。本文针对地方政府承担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之职责问题,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首先,简略介绍了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国内外学者关于这一论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其次,运用“两型社会”、循环经济、生态平衡以及政府职能等理论对该课题的理论基础问题进行了阐释,对地方政府承担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职责的意义进行了论述。接着,本文剖析了地方政府在承担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现状,试用管理学理论,通过地方政府承担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职责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揭示了地方政府当前在承担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职责工作中尚存在的问题,并对所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分析。然后作者介绍了国外地方政府在承担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中的职责发挥状况,以期能借鉴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教训,采取适合我国地方政府实际情况的管理行为与方法,以更有效地促进我国地方政府在承担推广应用新墙材过程中的职责发挥。在此基础上,论文从加强宣传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加强地方政府各部门协作、强化政策依法调控、加强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完善相关配套机制以及健全市场标准体系等提出了可行性措施。论文最后部分是结语,试图从全文的高度凝炼本项目研究的重要结论,以及为本项目的进一步研究指出努力方向。
吴统元[6](2020)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住宅建筑能耗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之一备受关注,而低碳、节能和高效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本项研究针对十一个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住宅建筑能耗问题,收集了近二十年的统计数据,尝试建立基于统计数据的宏观计量模型,以揭示该大湾区各城市住宅能耗量的特征和变化趋势。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发现如下:首先,根据洛伦兹曲线理论,提出了“基于洛伦兹曲线的能耗统计数据分配法”,并以此为核心建立了城市级住宅建筑能耗计量模型(CRECM)。该模型基于能反映用能不均的洛伦兹曲线,将可获得的省级统计数据分配至数据缺失的城市,能有效地解决城市能耗统计数据的缺失问题。通过CRECM模型核算了2000~2017年十一个大湾区城市的住宅建筑能耗总量,然后计算出每个城市的户均能耗强度和单位建筑面积用电量,以反映住宅建筑的平均用能水平。结果表明,除香港地区外,大湾区各城市的住宅能耗历经了显着增长,各城市总增幅为15-324%,年平均增长率为0.8-8.9%。同时,大湾区各城市间的住宅建筑能耗强度存在较大差异,差异系数为31-48%,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通过泰尔指数分解可知,大湾区内部82.7-96.4%的住宅建筑用电量差异来源于港澳地区和珠三角城市间的差距。其次,基于STIRPAT模型理论,选取户均人口、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人均GDP、空调度日数、城市经度和纬度共6个影响因素,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住宅建筑户均用电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户均人口和人均GDP的增长普遍对城市的住宅建筑户均用电量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回归系数为0.919和0.600;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影响作用却不显着,原因在于部分大湾区城市过去十八年间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幅不大。气候条件中仅有城市纬度对户均用电量具有显着的负向作用,每增加1°就会减少0.269%的户均用电量。第三,采用政策工具分类理论,将我国现行的建筑节能政策分为强制型政策法规、经济激励性措施和信息型措施,基于此先回顾了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颁发的建筑节能政策,并分析了建筑节能政策的主管机构、政策法规体系及政策的实施结果。在确定了国家政策背景的基础上,对大湾区城市的住宅建筑节能政策进行评述,分析了政策结构和发展趋势,发现大湾区各城市颁发的住宅建筑节能政策以强制性政策法规为主,经济激励性措施和信息型政策较少。最后结合国家当前的政策背景和大湾区的现状,提出了推行建筑能耗总量控制和出台粤港澳三地通行标准的政策调整思路。本文提出的住宅建筑能耗计量模型和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可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乃至全国其他城市制定建筑节能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白月枝,李建平[7](2008)在《新型墙材的发展必须满足住宅产业化要求——访原建设部副部长李振东》文中认为李振东副部长是由天津调至建设部的。他在天津担任副市长期间,分管城市建设工作,对建筑、建材行业十分熟悉。1991年,全国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市召开,本刊记者曾采访过代表天津市参加会议的李振东副市长,他
乔龙德[8](1997)在《关于印发第三届全国墙改办公室主任工作会议有关文件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墙改办公室: 两部两局墙改办公室于1997年5月30日至6月2日在广州市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全国墙改办公室主任工作会议,现将国家建材局副局长乔龙德同志作的《切实贯彻第二次全国墙体材料革新工作会议精神,以新的推进势态实现墙体材料革新第二次飞跃》的重要讲话,两部两局墙
闫开放,黄新南,邹基,周炫[9](1999)在《建国五十年砖瓦展望与回顾(二)》文中研究表明1.3 五十年标准化与质检工作成绩喜人1.3.1 砖瓦标准与质检从1949年到1958年,砖瓦行业没有自己的标准,因而产品也是五花八门,质量检验无法走向正轨,建筑用砖难以保证质量.从1959年到1984年,砖瓦标准基本上为行业部颁标准.1985年开始,砖瓦产品国家标准有六项,部颁行业标准有
母兰[10](2001)在《新型墙材商品住宅推广的必然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粘土砖的生产和使用破坏土地、污染环境、浪费能源,这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已成为一大障碍,因此,推广节土、节能、利废和改善住宅功能质量的新型墙体材料尤为重要。商品住宅价格居高不下,房地产商为降低造价习惯于采用价格低廉的粘土砖而造成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困难,因而分析商品住宅价格,同时对新型墙体材料的功能、成本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新型墙体材料住宅推广的必然性和推广思路,以促进新型墙材商品住宅的推广与发展。
二、以住宅产业现代化为导向 全面推进墙材革新事业的发展──在全国墙体材料革新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总结讲话(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住宅产业现代化为导向 全面推进墙材革新事业的发展──在全国墙体材料革新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总结讲话(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住宅产业化—钢结构住宅围护体系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研究课题说明 |
Ⅰ.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Ⅱ. 论文框架 |
Ⅲ.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住宅产业化与钢结构住宅 |
1.1 住宅产业化概念及内涵 |
1.1.1 住宅产业化的概念 |
1.1.2 住宅产业化的内涵 |
1.2 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目的及核心模式 |
1.2.1 改变我国住宅发展模式走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1.2.2 提高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
1.2.3 提高住宅建设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住宅的生产成本 |
1.2.4 减少对熟练技术工人的依赖 |
1.3 钢结构住宅体系是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较理想的住宅形式 |
1.3.1 钢结构住宅体系与五个方面的内涵面相符 |
1.3.2 钢结构住宅体系是典型的“节能省地”型住宅 |
1.3.3 其它钢结构住宅体系具有的优势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钢结构住宅体系概述 |
2.1 国内外钢结构住宅体系发展概述 |
2.1.1 法国钢结构住宅体系 |
2.1.2 意大利BSAIS工业化建筑体系 |
2.1.3 日本芦屋洪高层钢结构住宅体系 |
2.2 我国钢结构住宅体系发展概况 |
2.2.1 我国建筑钢结构的发展进程 |
2.2.2 我国钢结构住宅体系工程实践 |
2.2.3 我国钢结构住宅体系产业政策回顾 |
2.3 我国发展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 |
2.3.1 我国发展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可行性 |
2.3.2 我国发展钢结构住宅目前面临的困难 |
2.4 钢结构住宅体系技术综述 |
2.4.1 钢结构住宅体系建筑结构体系 |
2.4.2 钢结构住宅体系围护体系 |
2.4.3 钢结构住宅体系其它配套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住宅墙体发展概述 |
3.1 住宅墙体概述 |
3.1.1 住宅墙体材料 |
3.1.2 住宅墙体的功能 |
3.2 国外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
3.2.1 国外新型墙体材料的现状 |
3.2.2 国外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政策 |
3.3 我国住宅墙体发展现状及墙体革新 |
3.3.1 我国建筑墙体发展溯源及现状 |
3.3.2 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概述 |
3.3.3 新型墙体材料 |
3.4 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必要性 |
3.4.1 社会效益 |
3.4.2 建筑经济效益 |
3.5 我国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3.5.1 新的住宅建筑体系开发滞后 |
3.5.2 墙体材料革新及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不足 |
3.5.3 新型墙体材料产品本身存在诸多问题 |
3.5.4 新型墙体材料的性能及价格优势没有得到体现 |
3.5.5 住宅建筑墙体设计及配套应用技术落后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 |
4.1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特点 |
4.1.1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成为单一围护体系 |
4.1.2 钢结构住宅墙体材料应选择新型墙体材料 |
4.1.3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适宜于工厂化生产 |
4.1.4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各连接部位的构造节点很关键 |
4.2 国内外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发展现状 |
4.2.1 国外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实例 |
4.2.2 我国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实例 |
4.3 我国目前钢结构住宅墙体材料选择 |
4.4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功能 |
4.4.1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结构性功能 |
4.4.2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热工性功能 |
4.4.3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密闭性功能 |
4.4.4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隔声性功能 |
4.4.5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防火性功能 |
4.4.6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装饰性功能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钢结构住宅楼、屋盖系统 |
5.1 钢结构住宅楼、屋盖系统概述 |
5.1.1 国外钢结构住宅楼、屋盖系统现状 |
5.1.2 我国钢结构住宅楼、屋盖系统现状 |
5.2 住宅产业化钢结构住宅楼、屋盖系统功能 |
5.2.1 楼盖系统承载荷载 |
5.2.2 屋盖系统保温隔热与防水 |
5.2.3 楼盖系统隔声 |
5.2.4 楼、屋盖系统防火 |
5.3 住宅产业化钢结构住宅楼盖 |
5.3.1 压型钢板现浇钢筋混凝土组合楼、屋盖系统 |
5.3.2 预制加气混凝土楼、屋盖系统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钢结构住宅外窗 |
6.1 住宅外窗发展概述 |
6.1.1 国外住宅外窗发展概况 |
6.1.2 我国住宅外窗发展概况 |
6.2 钢结构住宅外窗 |
6.2.1 钢结构住宅外窗安装 |
6.2.2 钢结构住宅外窗保温隔热 |
6.2.3 钢结构住宅外窗通风隔声 |
6.2.4 钢结构住宅中应用热通道幕墙式外窗 |
6.2.5 钢结构住宅外窗防火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我国钢结构住宅发展策略 |
7.1 政府是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宏观政策指导者 |
7.1.1 推行和完善标准化建筑体系及住宅部品化 |
7.1.2 加大住宅科技投入,进行科技攻关及人才培养 |
7.1.3 通过各种经济杠杆促进钢结构住宅发展 |
7.1.4 培养和扶持钢结构住宅产业集团和产业基地建设 |
7.2 住宅产业集团是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实施主体 |
7.2.1 钢结构住宅产业集团的三种组建模式及代表 |
7.2.2 虚拟住宅企业与钢结构住宅产业化 |
7.3 住宅产业示范基地是实现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载体 |
7.4 围护体系的研发是我国钢结构住宅技术发展的重点 |
7.4.1 钢结构住宅墙体系统技术研发 |
7.4.2 钢结构住宅楼、屋盖系统技术研发 |
7.4.3 钢结构住宅外窗系统技术研发 |
7.5 全装修住宅是我国钢结构住宅体系发展的趋势 |
本章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内、外复合墙体系统保温隔热效果对比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砌块住宅建筑体系及其产业化平台的构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墙体革新和建筑节能 |
2.1 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住宅产业的应用 |
2.1.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
2.1.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
2.1.3 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住宅产业的应用 |
2.1.4 住宅产业化是新世纪住宅产业的发展方向 |
2.2 住宅产业发展的现状、发展趋势和住宅产业政策 |
2.2.1 我国住宅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2.2.2 我国住宅产业政策 |
2.2.3 国外住宅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
2.2.4 我国住宅产业存在的问题 |
2.2.5 近时期我国住宅产业化的主要目标 |
2.3 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是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基本要求 |
2.3.1 新型墙体材料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
2.3.2 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的意义 |
2.3.3 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墙体革新与建筑节能的相关政策 |
2.3.4 我国墙体革新和建筑节能工作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 |
2.3.5 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的产业化之路 |
3 砌块住宅建筑体系是我国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系 |
3.1 砌块建筑体系的优越性 |
3.2 我国建筑砌块的发展概况 |
3.2.1 我国建筑砌块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
3.2.2 “十五”期间我国建筑砌块的发展规划 |
3.2.3 我国建筑砌块的分类 |
3.3 我国砌块住宅建筑体系的发展状况 |
3.3.1 砌块住宅建筑体系的发展状况 |
3.3.2 砌块住宅建筑体系试点所取得的成果 |
3.3.3 我国砌块住宅建筑的设计水平 |
3.3.4 我国砌块住宅建筑的施工技术水平 |
3.3.5 砌块建筑的节能 |
3.4 国外砌块建筑现状和发展趋势 |
3.4.1 砌块建筑在国外的发展历史 |
3.4.2 砌块建筑在国外墙体建筑结构体系的地位 |
3.4.3 具有节能保温隔热性能的复合墙体 |
3.5 砌块住宅建筑体系是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要求 |
3.6 砌块住宅建筑体系所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领域 |
3.6.1 国外砌块产业技术发展趋势 |
3.6.2 我国砌块产业技术研发的关键领域 |
4 砌块住宅建筑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 |
4.1 构建砌块住宅建筑体系指标体系的重要性 |
4.2 构建砌块住宅建筑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
4.2.1 推广砌块住宅建筑体系的核心是推动住宅产业发展 |
4.2.2 砌块住宅建筑体系的主体是住宅产业发展体系 |
4.2.3 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是砌块住宅建筑体系的重要指标 |
4.2.4 推广砌块住宅建筑体系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
4.2.5 发展砌块住宅建筑体系必须重视关键技术研究和新产品的开发 |
4.3 构建砌块住宅建筑体系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4.4 砌块住宅建筑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 |
4.4.1 德尔非法的基本原则 |
4.4.2 专家的选择和专家组 |
4.4.3 用德尔非法确定和评价砌块住宅建筑指标体系的工作程序 |
4.5 结论 |
5 构建中国砌块住宅建筑体系产业化平台 |
5.1 中国砌块住宅建筑体系产业化平台的形成 |
5.2 住宅产业示范基地的建立 |
5.2.1 建立住宅科技产业园区 |
5.2.2 建立住宅产业示范基地的技术创新机制 |
5.2.3 建立产业化生产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 |
5.3 住宅产业示范基地的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 |
5.3.1 企业集群理论的内涵 |
5.3.2 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
5.3.3 企业集群的组织结构 |
5.3.4 企业集群模式是住宅产业示范基地最佳组织模式 |
5.4 政府在住宅产业示范基地运作中所起的作用 |
5.4.1 制定优惠政策 |
5.4.2 在住宅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中所起的作用 |
5.4.3 提升整个区域住宅产业的竞争优势 |
5.4.4 培育高级资源要素 |
5.5 住宅产业示范基地案例 |
5.5.1 住宅产业科技园的投资开发模式 |
5.5.2 住宅产业科技园的功能 |
5.6 构筑住宅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
5.6.1 住宅产业技术创新链上的多主体合作 |
5.6.2 建立住宅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
5.6.3 集群式创新是住宅产业技术创新的最佳组织形式 |
5.6.4 住宅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组织模式 |
5.6.5 政府在住宅产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
5.7 大型砌块产业集团的建立 |
5.7.1 砌块企业的战略重组和集团化管理 |
5.7.2 大型砌块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 |
5.7.3 砌块企业发展战略管理 |
5.7.4 砌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
5.7.5 砌块产业集团化管理模式探索实例 |
5.7.6 砌块产品结构的调整 |
6 住宅产业物流配送体系与市场发展趋势 |
6.1 现代物流的产生和发展 |
6.1.1 物流的基本概念 |
6.1.2 国内外对物流的认识与利用 |
6.1.3 物流在企业取得竞争优势中的关键作用 |
6.2 国内外物流业的特点和国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
6.2.1 美、日物流业发展的特点 |
6.2.2 我国物流业所存在的问题 |
6.2.3 中国物流同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 |
6.3 国内外住宅产业的物流发展模式 |
6.3.1 我国住宅产业目前采用的物流模式 |
6.3.2 国外住宅产品企业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 |
6.3.3 我国住宅产业物流模式的选择 |
6.4 住宅产品企业的配送和配送中心的建设 |
6.4.1 现代物流管理首先是从配送发展起来 |
6.4.2 配送中心的发展 |
6.4.3 配送中心分类 |
6.4.4 配送中心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
6.5 住宅产品市场的建设 |
6.5.1 我国住宅产品市场发展现状 |
6.5.2 住宅产品市场面临竞争的新形势 |
6.5.3 我国住宅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地方政府在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中的责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地方政府承担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职责的一般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新型墙体材料 |
2.1.2 地方政府 |
2.1.3 地方政府职责 |
2.2 地方政府承担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职责的理论支撑 |
2.2.1 “两型社会”理论 |
2.2.2 循环经济理论 |
2.2.3 生态平衡理论 |
2.2.4 政府职能理论 |
2.2.5 低碳经济理论 |
2.3 地方政府承担推广应用新墙材职责的必要性分析 |
第3章 地方政府承担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职责的现状剖析 |
3.1 地方政府承担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的职责要点 |
3.1.1 组织领导职责 |
3.1.2 研拟战略发展规划职责 |
3.1.3 制定扶持政策职责 |
3.1.4 履行管理与监督职责 |
3.2 地方政府在承担推广应用新型墙材职责中尚存在的问题 |
3.2.1 组织领导不够健全 |
3.2.2 轻视推广新墙材的总体发展规划 |
3.2.3 缺少推广应用的政策支持 |
3.2.4 缺乏推广应用的监管执法力度 |
3.3 地方政府承担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职责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思想认识不足 |
3.3.2 政策法规不完善 |
3.3.3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
3.3.4 缺乏必要的行业监管 |
第4章 国外地方政府承担推广应用新墙材职责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地方政府承担推广应用新墙材职责的主要措施 |
4.1.1 美国地方政府对企业实施违法成本高于守法成本的处理办法 |
4.1.2 日本地方政府采取法律支持和市场运作有机结合的管理机制 |
4.1.3 欧盟各国地方政府对新墙体材产品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大 |
4.2 国外地方政府承担推广应用新墙材职责的经验启示 |
4.2.1 建立健全推广应用新墙材的法律法规 |
4.2.2 加强推广应用新墙材的经济宏观管理 |
4.2.3 地方政府建筑工程示范使用新墙材 |
4.2.4 加大新型墙体材料科研开发的力度 |
第5章 强化地方政府承担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职责的政策建议 |
5.1 加强宣传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
5.2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部门协作机制 |
5.3 健全法规政策并依法调控 |
5.4 高度重视战略发展规划 |
5.5 健全配套的服务—投入监督机制 |
5.6 完善新墙材市场标准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住宅建筑能耗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日益突出的住宅建筑节能问题 |
1.1.2 我国缺失的建筑能耗统计体系 |
1.1.3 值得重视的城市层面研究 |
1.1.4 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低碳发展 |
1.2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3 本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住宅建筑能耗研究现状 |
2.3 住宅建筑能耗建模方法 |
2.3.1 住宅建筑能耗定义 |
2.3.2 自上而下模型(Top-down model) |
2.3.3 自下而上模型(Bottom-up model) |
2.3.4 对比分析 |
2.4 住宅建筑能耗影响因素 |
2.5 建筑节能政策评价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住宅建筑能耗核算及差异分析 |
3.1 引言 |
3.2 建筑能耗的洛伦兹曲线理论及应用 |
3.2.1 洛伦兹曲线及基尼系数的定义 |
3.2.2 能源消费存在区域性不平等现象 |
3.2.3 洛伦兹曲线在建筑能耗研究中的应用 |
3.3 基于洛伦兹曲线的城市住宅建筑能耗计量模型(CRECM) |
3.3.1 建模思路 |
3.3.2 模型构建 |
3.3.3 住宅建筑能源消耗强度计算 |
3.3.4 数据来源 |
3.4 核算结果及差异分析 |
3.4.1 各城市能耗特征 |
3.4.2 差异分析 |
3.4.3 误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住宅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
4.1 引言 |
4.2 STIRPAT模型理论 |
4.2.1 IPAT模型 |
4.2.2 STIRPAT模型 |
4.3 基于STIRPAT的城市住宅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
4.3.1 影响因素选择 |
4.3.2 模型构建 |
4.3.3 模型变量数据来源 |
4.4 结果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2 模型检验 |
4.4.3 模型形式确定 |
4.4.4 模型估计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粤港澳大湾区住宅建筑节能政策评述及调整思路 |
5.1 引言 |
5.2 政策工具分类理论 |
5.3 我国民用建筑节能政策评述 |
5.3.1 主管机构 |
5.3.2 法律法规体系 |
5.3.3 实施效果 |
5.4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住宅建筑节能政策评述 |
5.4.1 广州 |
5.4.2 深圳 |
5.4.3 香港 |
5.4.4 澳门 |
5.4.5 节点城市 |
5.5 大湾区住宅建筑节能政策未来调整思路 |
5.5.1 现行政策总结 |
5.5.2 未来调整思路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住宅建筑能耗核算结果 |
附录 B:我国民用建筑节能政策概览(1986-201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新型墙材商品住宅推广的必然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我国商品住宅市场的现状 |
第一节 商品住宅概述 |
一、 我国传统住房体制的弊端与住宅商品化的必然性 |
二、 住宅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
第二节 我国住宅市场发展的潜力 |
一、 我国商品住宅市场的快速发展 |
二、 我国住宅产业发展具有充分潜力 |
第三节 我国商品住宅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立意 |
一、 我国商品住宅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
二、 本文立意 |
第二章 发展新型墙材商品住宅的必要性与现状 |
第一节 新型墙体材料简介 |
第二节 发展新型墙材住宅的必要性 |
一、 社会效益 |
二、 建筑经济效益 |
第三节 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现状 |
一、 国外新型墙体材料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二、 我国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现状 |
第四节 我国新型墙材商品住宅的推广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
一、 认识不足 |
二、 住宅设计、配套应用技术跟不上 |
三、 新型墙体材料产品本身存在诸多问题 |
四、 新型墙体材料的优质优价没有得到体现 |
第三章 新型墙材商品住宅的经济分析 |
第一节 商品住宅的价格分析 |
一、 商品住宅价格形成的理论分析 |
二、 商品住宅价格收入比失调 |
三、 商品住宅价格的构成分析 |
四、 商品住宅价格的控制 |
第二节 新型墙材商品住宅的功能价格分析 |
一、 墙体改革的重点 |
二、 新型墙体材料的功能价格分析 |
三、 传统砖混结构住宅与新型墙材住宅的综合技术经济对比 |
第四章 推广与发展新型墙材商品住宅的思路 |
一、 政府部门的支持与优惠政策 |
二、 加强对新型墙材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对建筑节能墙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
三、 商品住宅的价格控制 |
四、 逐步引导不同群体改变只重视地段不重视质量的观念,体现优质优价的住宅特点 |
五、 商品住宅按使用面积售价 |
六、 各地区因地制宜制定新型墙材的发展方向和引导价格 |
七、 加强新型墙材产品的开发与研究 |
八、 加强对设计施工人员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对新型墙材在建筑中应用的认识 |
九、 加强住宅产业化建设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以住宅产业现代化为导向 全面推进墙材革新事业的发展──在全国墙体材料革新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总结讲话(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住宅产业化—钢结构住宅围护体系及发展策略研究[D]. 于春刚. 同济大学, 2006(09)
- [2]以住宅产业现代化为导向 全面推进墙材革新事业的发展──在全国墙体材料革新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总结讲话(摘要)[J]. 叶如棠. 新型建筑材料, 1997(01)
- [3]以住宅产业现代化为导向 全面推进墙材革新事业的发展──在全国墙体材料革新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总结讲话(摘要)[J]. 叶如棠. 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1997(01)
- [4]砌块住宅建筑体系及其产业化平台的构筑[D]. 叶晴. 重庆大学, 2003(03)
- [5]地方政府在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中的责任问题研究[D]. 张胜英. 湖南大学, 2011(03)
- [6]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住宅建筑能耗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 吴统元.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新型墙材的发展必须满足住宅产业化要求——访原建设部副部长李振东[J]. 白月枝,李建平. 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2008(05)
- [8]关于印发第三届全国墙改办公室主任工作会议有关文件的通知[J]. 乔龙德. 全国建设市场信息, 1997(21)
- [9]建国五十年砖瓦展望与回顾(二)[J]. 闫开放,黄新南,邹基,周炫. 砖瓦, 1999(06)
- [10]新型墙材商品住宅推广的必然性研究[D]. 母兰. 北京工业大学,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