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光珩磨技术在气缸表面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董军[1](2018)在《发动机缸孔珩磨工艺与表面形貌及摩擦性能的关联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汽车发动机最关键的摩擦副是缸孔-活塞环,其摩擦性能、运行状态显着影响发动机的质量、动力输出特性及维护周期。珩磨是缸孔最终精度形成的工序及缸孔工作表面最重要的精密制造技术。作为一种磨粒加工工艺,能够有效提高汽车发动机缸孔尺寸与几何形状精度以及表面质量。本文以提高汽车发动机缸孔在微量润滑条件下的摩擦性能为目的,通过仿真建模和实验研究,探究发动机缸孔精加工过程中珩磨工艺参数与缸孔表面纹理形貌、缸孔表面的润滑油浸润状态、缸孔-活塞滑动摩擦性能之间的关联关系。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结果如下:基于油石尺寸-磨粒分布状态-珩磨工艺参数的缸孔表面珩磨纹理织构仿真分析,建立了油石运动学模型,用以进行油石长宽尺寸、珩磨头圆周方向上的油石数量、油石单个上下冲程转过的角度三者之间的参数匹配,同时保证缸孔珩磨加工的表面既不出现遗漏区域(保障完整性),又不出现重复加工区域(避免重复性),防止珩磨加工过程对缸孔形状精度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基于油石颗粒几何与分布特征以及缸孔珩磨法向载荷,对磨粒切深进行了预测计算。为珩磨工艺参数的选择与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响应面法建立了缸孔珩磨表面粗糙度与珩磨工艺参数的关联模型,实现了表面粗糙度要求的珩磨工艺参数规划。设计了专用缸体夹具,采用SUNNEN SV-2410型立式珩磨机进行了铸铁材料的四缸发动机缸孔珩磨加工工艺实验。采用基于轮廓支撑长度比率的Abbott-Firestone曲线特性参数(Rpk,Rk,Rvk,Mr1,Mr2)表征缸孔表面的几何特性。通过方差分析检验表面几何特性的各表征参数关于珩磨参数回归模型的显着性,进而筛选模型。利用预测模型,根据缸孔表面加工要求,反求出珩磨加工参数,形成“工艺实验-预测模型-工艺规划”的珩磨加工工艺参数规划方法。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缸孔表面几何特性与摩擦性能关联规律研究。实验研究了发动机缸孔珩磨表面的润滑油浸润扩散性能;设计了缸孔-活塞在边界润滑条件下的摩擦性能实验装置。通过相关系数,研究表面几何参数对缸孔表面摩擦性能的影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拟合了缸孔表面几何特征与摩擦性能实验数据。基于相对权重法确定表面几何参数对缸孔表面摩擦性能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对缸孔表面润滑油浸润性影响最为显着的表面几何特性参数,为反映缸孔正常磨损段的支撑高度参数Rk;对缸孔与活塞滑动摩擦系数影响最为显着的表面几何特性参数,是反映缸孔表面磨损后期的存油波谷参数Rvk;缸孔表面的润滑油浸润性和摩擦系数与反映缸孔表面形貌中波谷和支撑面比例关系的Mr2皆成正相关。研究结果为发动机缸孔表面基于润滑与摩擦性能的粗糙度参数控制提供了技术指导。本文进行了汽车发动机缸孔珩磨加工工艺实验与表面几何特性测试表征以及缸孔珩磨表面的润滑油浸润实验,设计并进行了缸孔表面与活塞柱面的边界润滑摩擦实验;通过基于响应面法的缸孔珩磨表面粗糙度与珩磨工艺参数的关联关系建模,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缸孔表面几何特性与摩擦性能关联规律研究,为面向摩擦学性能控制的珩磨工艺规划提供了系统性的技术方法。
刘艳中[2](2015)在《发动机气缸激光珩磨加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发动机气缸中,缸套-活塞环是最核心的部件之一,它的润滑、磨损和摩擦等问题对发动机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既对发动机的性能和工作效率产生影响,同时对其使用寿命也起着决定性作用。正是由于激光珩磨加工技术的出现,缸套-活塞环的润滑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目前,在发动机气缸加工中,激光珩磨微加工技术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摩擦副润滑基本理论,为气缸孔激光织构微加工奠定理论基础。介绍了激光表面织构微加工设备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激光微织构加工设备主要包括激光发生器、光学系统、机械运动系统、运动反馈系统、控制系统的软硬件部分及辅助系统,是集机、光、电、气一体化的新型激光微织构加工设备。以45#钢试样表面为例,以激光表明织构微加工工艺试验为基础,重点分析了影响气缸表面凹腔及沟槽加工质量的工艺参数,确定了合适的激光控制参数范围,得出最佳凹腔及沟槽激光加工工艺参数。同时,对采用激光珩磨微织构加工技术的凹腔与沟槽进行润滑摩擦性能试验研究,得到最优凹腔及沟槽加工参数。与未织构试样相比,激光珩磨加工后试样的摩擦、润滑、耐磨性能都得到相应提高。
贺长林,张弓,王映品,陈贤帅,陈少克[3](2014)在《激光辅助加工与热处理在汽车关键零件加工中的应用综述》文中研究指明从激光加工的原理出发,综述了激光辅助加工、激光珩磨和激光热处理等三种激光加工技术的特点以及在汽车关键零件加工中的应用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甘业生,韦仁,章晓艳,聂家鹏,聂萌[4](2012)在《激光珩磨技术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论述激光珩磨加工的原理和工作步骤,并与传统珩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激光珩磨在发动机润滑油消耗试验、机油颗粒排放试验和磨损量试验上都具有较大优势,为珩磨技术的改进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福伟[5](2012)在《发动机气缸体珩磨工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缸体是发动机中最大最重的薄壁箱体类零件,也是发动机的基础零部件,承受着各种内外载荷。其缸孔的形状精度及表面粗糙度直接影响着发动机的性能及油耗。可以说,缸孔加工精度是发动机工作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其成形加工也是汽缸体加工中最重要的工序。目前汽车行业汽缸体缸孔的加工工艺多采用:粗镗—→半精镗—→精镗—→珩磨的加工工艺。其中珩磨是最终形成汽缸体缸孔形状和尺寸精度的重要工序。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和设备水平的不断提高,珩磨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过程:原始手动珩磨技术—→传统的自动珩磨技术—→平顶珩磨技术—→滑动珩磨技术—→激光珩磨技术。本文就汽缸体缸孔加工的最终工艺——珩磨工艺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尤其是平顶珩磨和滑动珩磨关键参数的选定,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的实验,从微观的角度印证了理论上的分析。解决了发动机珩磨加工中出现的诸多的工艺问题。并对国外其它先进的珩磨加工工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
姚燕生,袁根福,马玉平[6](2012)在《激光造型技术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对激光造型技术的优点、应用价值、加工机理等作了简单阐述,另外就该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国外的研究状况作了具体介绍,之后对国内的研究情况作了归纳性介绍。根据目前激光造型技术的相关研究,提出激光造型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并展望了未来的应用前景。
华希俊,王木菊,晋跃,符永宏,盛占石,徐东升[7](2010)在《激光珩磨专用机床的运动控制研究》文中指出以发动机气缸/活塞环摩擦副为具体研究对象,研制了一种新型激光珩磨设备。由于发动机汽缸套载重大,且形状不规则,故设备采用激光头既旋转又直线运动的运动方案。该设备在移动轴和转轴中分别安装有高精度光栅尺和高精度增量旋转编码器以提高运动控制系统的精度。为了使微凹腔沿圆周均匀分布,采用了小数分频原理,能够实现任意小数分频。通过对运动控制卡与自制的调Q控制卡的软件编程,实现了运动控制系统与激光系统的协同控制,用以在气缸表面加工出特定的微观形貌。加工方法采用的是"单脉冲同点间隔多次"的激光微加工新方法。利用该方法能够方便地加工出微观或宏观的形貌且能显着地减少激光加工所带来的负面热效应。
徐东升[8](2010)在《基于特殊激光微加工方法的设备研究和开发》文中指出缸套和活塞环是发动机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它们的润滑和磨损状况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性能。随着激光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外提出了激光珩磨技术的缸套处理新方法。该方法能够更好地改善缸套和活塞环的润滑性能并能提高缸套的表面硬度。另外,激光表面微造型技术以其制造加工速度快、对环境无污染以及优良的形状和尺寸控制能力被认为是表面微造型领域成功的造型方法。然而,利用激光表面微造型技术加工金属材料时会带来较严重的负面热效应。因此本文提出了“单脉冲同点间隔多次”的激光微造型新方法。利用该方法能够高效率的加工出微观或宏观的造型形貌,且能显着减少激光加工所带来的负面热效应。本文介绍了该加工新工艺,并根据该工艺要求分析了几种典型零件上形貌的加工方法。探讨了基于该方法控制系统的实现,阐述了系统的基本组成及控制原理。系统由激光器与光路部分、工作台部分、用于控制激光器和工作台的控制部分和辅助装置四部分组成。主要研究了基于二极管泵浦YAG激光器、工控机、运动控制卡和激光控制卡的激光珩磨专用设备的硬件系统设计,以及控制软件的开发。在硬件方面,论述了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机理,并深入研究了MC8041P卡的内部控制原理和外部接口,提出了用一块激光控制卡进行激光器和运动控制系统的协同控制,实现了激光微造型形貌可控以及单脉冲同点间隔多次激光微加工新工艺,这是激光珩磨设备的核心技术与关键。在软件方面,论述了如何利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和动态链接库技术实现应用程序与MC8041P间的通讯及各种加工方式的实现,保证了加工的顺利进行。最后进行了典型摩擦副的激光珩磨实验和平板的激光微造型实验,验证了设备的性能。
徐卫国[9](2010)在《激光珩磨缸套在CA6DF2柴油机上的应用》文中指出阐述了采用激光珩磨技术加工理想平台网纹缸套的可行性、一致性,以及激光珩磨网纹缸套在CA6DF2柴油机上的试验情况,机油耗对比试验及额定功率试验表明,与传统平台珩磨网纹缸套相比,采用激光珩磨网纹缸套能显着降低发动机机油燃油比和漏气量。
符永宏[10](2008)在《提高摩擦副表面润滑减磨性能的激光微制造复合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在一般机械装置系统中,都存在各种各样的摩擦副,这些摩擦副的摩擦学行为不仅影响机械系统的工作性能和运行效率,甚至是导致其失效的主要原因。因此,基于润滑理论的摩擦副表面的激光微造型润滑减磨技术研究,是当前国内外工程应用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其不仅具有巨大的理论研究空间,而且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工程领域中最典型和最复杂的摩擦副形式之一的内燃机气缸/活塞环摩擦副系统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在比较系统地综述国内外针对气缸/活塞环摩擦副所开展的摩擦、润滑、磨损研究,以及相关的表面工程技术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润滑理论的摩擦副表面激光微制造复合处理的润滑减磨新技术;深入阐述了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机理,并用大型有限元计算软件ANSYS,对脉冲激光加工灰铸铁材料的温度场分布和材料汽化去除进行了数值计算模拟;系统地开展了大量的激光微加工工艺试验,并首次提出了“单脉冲同点间隔多次”激光微加工新工艺新方法;成功地研制出一台缸套的激光微加工专用设备;建立了具有微观造型几何形貌特征的气缸/活塞环表面润滑理论模型,并采用多重网格法,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初步得出造型缸套表面的微观形貌几何参数,及其对润滑油膜厚度和压力的影响关系;为了考核激光微造型摩擦副工件表面的润滑减磨、耐磨效果,在“往复式发动机缸套/活塞环摩擦磨损模拟试验装置”上,进行了系统的快速润滑摩擦磨损性能试验;最后,将激光微加工缸套分别在常州柴油机厂的4L88型发动机和无锡柴油机厂的CA6DF2-26型柴油机上,进行了实际装机综合性能台架试验。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激光微制造复合处理技术是基于摩擦学理论和润滑耐磨性能要求的、能有利于形成摩擦副表面动压流体润滑和表面材料机械力学性能优化分布的表面复合微观加工处理新技术;采用“单脉冲同点间隔多次”激光微加工新工艺,并通过对激光工艺参数的优化组合和特定的辅助工艺措施,可以在金属材料表面获得较高的激光微加工质量;激光微加工处理的摩擦副表面,其摩擦系数明显减小,抗擦伤能力大幅提高,耐磨性提高3-4倍;激光微制造缸套在4L88型柴油机上应用的效果为:机油耗降幅为14.9%~43.5%,平均降幅为30.22%;HC比排放量降低9.62%,颗粒比排放量降低18.87%;在标定工况燃油耗降低4.72%;活塞漏气量在标定工况降低30%,最大扭矩工况降低20%。在CA6DF2-26型柴油机上应用的效果为:机油耗比降幅为53%;漏气量降幅为33.3%~50%。
二、激光珩磨技术在气缸表面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光珩磨技术在气缸表面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发动机缸孔珩磨工艺与表面形貌及摩擦性能的关联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缸孔珩磨工艺研究现状 |
1.2.1 缸孔珩磨的运动学分析 |
1.2.2 珩磨油石结构与材料特性 |
1.2.3 缸孔珩磨的材料去除原理 |
1.3 珩磨工艺参数优化与加工表面状态评价 |
1.4 缸孔珩磨表面织构及其摩擦性能 |
1.5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油石运动轨迹与缸孔珩磨纹理的仿真分析 |
2.1 缸孔平台珩磨运动学分析 |
2.1.1 油石运动学模型 |
2.1.2 珩磨轨迹分布特点 |
2.2 珩磨油石的结构与材料特性 |
2.3 缸孔珩磨材料去除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珩磨工艺参数对缸孔表面形貌的影响规律 |
3.1 缸孔珩磨加工与测量系统的设计 |
3.2 缸孔珩磨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
3.3 基于响应面法的工艺参数优化及实验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缸孔珩磨表面几何特性与摩擦性能的关联规律 |
4.1 缸孔珩磨表面形貌参数测试分析 |
4.2 缸孔珩磨表面润滑油扩散特性研究 |
4.3 汽车发动机缸孔表面摩擦系数实验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5.3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2)发动机气缸激光珩磨加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内容和研究方法 |
2 发动机缸套-活塞环摩擦副 |
2.1 润滑理论研究 |
2.2 活塞环-缸套表面微织构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3 气缸壁激光珩磨微加工装置 |
3.1 设备的功能定位、加工原理和主要框架 |
3.1.1 设备的功能定位 |
3.1.2 装置加工原理 |
3.1.3 设备的系统结构 |
3.2 激光器、光路(传输部分) |
3.2.1 激光器 |
3.2.2 外光路系统 |
3.3 机械运动系统 |
3.3.1 三维工作台 |
3.3.2 旋转激光头组件 |
3.3.3 运动执行机构 |
3.4 运动反馈系统 |
3.5 控制系统的硬件系统 |
3.5.1 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
3.5.2 运动控制卡MC8041A |
3.5.3 激光调Q控制卡 |
3.6 控制系统的软件部分 |
3.7 辅助系统 |
3.8 本章小结 |
4 影响激光表面微织构加工工艺参数 |
4.1 激光表面微加工试验前期准备工作 |
4.1.1 准备试样 |
4.1.2 试验检测仪器设备简介 |
4.2 激光微加工工艺参数及特点 |
4.2.1 微凹腔织构各种加工工艺试验参数分析 |
4.2.2 微沟槽织构各种加工工艺试验参数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凹腔及沟槽表面摩擦性能试验 |
5.1 试验装置及试样准备 |
5.2 试验样件 |
5.2.1 确定试验方案 |
5.2.2 确定工况 |
5.3 试验步骤 |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4.1 摩擦系数随着输入载荷及输入速度的变化规律 |
5.4.2 该形貌的摩擦系数随表面参数的变化规律 |
5.4.3 摩擦系数随试样参数的变化规律 |
5.4.4 分析与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3)激光辅助加工与热处理在汽车关键零件加工中的应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激光辅助加工 |
2 激光珩磨 |
3 激光热处理 |
4 研究展望 |
(4)激光珩磨技术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珩磨的加工原理 |
2 激光珩磨的原理和工作步骤 |
2.1 激光珩磨的工作原理 |
2.2 激光珩磨的工作步骤 |
3 激光珩磨实验分析 |
3.1 柴油发动机润滑油消耗分析 |
3.2 发动机机油颗粒排放试验分析 |
3.3 磨损量试验分析 |
4 结论 |
(5)发动机气缸体珩磨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选材的背景 |
1.2 国内外珩磨技术的发展水平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珩磨加工工艺的原理分析 |
2.1 珩磨加工的机理 |
2.2 缸孔珩磨机的组成及特点 |
2.3 其它珩磨技术简介 |
2.3.1 刷珩磨技术 |
2.3.2 螺旋滑动珩磨技术 |
2.3.3 激光珩磨技术 |
第三章 珩磨加工工艺参数对发动机油耗的影响 |
3.1 平顶珩磨的加工参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试验 |
3.2 滑动珩磨加工参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试验 |
第四章 珩磨加工工艺参数的选取及确定标准 |
4.1 平顶珩磨的特点 |
4.2 平顶珩磨表面的形成过程 |
4.3 珩磨的切削参数介绍 |
4.4 平顶珩磨的评价方法 |
4.4.1 我国对平顶珩磨的评价方法 |
4.4.2 国外对平顶珩磨的评价方法 |
4.5 平顶珩磨设备的系统简介 |
4.5.1 控制系统 |
4.5.2 膨胀系统 |
4.5.3 测量反馈系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7)激光珩磨专用机床的运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系统硬件 |
1.1 光源和光路系统 |
1.2 工作台 |
1.3 数控系统 |
2 调Q控制卡的加工原理 |
3 系统软件设计 |
4 激光珩磨专用机床 |
5 结论 |
(8)基于特殊激光微加工方法的设备研究和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激光表面微造型技术的特点 |
1.2 激光表面微造型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
1.3 激光表面微造型技术在摩擦副中的应用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激光设备的系统设计 |
2.1 激光设备的功能定位 |
2.2 “单脉冲同点间隔多次”加工工艺 |
2.2.1 “单脉冲同点间隔多次”工艺背景 |
2.2.2 “单脉冲同点间隔多次”工艺原理 |
2.3 常见微加工形貌分析 |
2.3.1 圆环类零件——机械密封环 |
2.3.2 圆柱桶类零件——缸套内表面 |
2.3.3 形貌参数和加工参数 |
2.4 激光加工设备的系统设计 |
2.4.1 加工方法 |
2.4.2 控制方案 |
2.5 激光加工设备的系统建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激光设备的硬件开发 |
3.1 激光器的选择 |
3.1.1 固体激光器 |
3.1.2 二极管泵浦YAG激光器 |
3.1.3 声光调Q |
3.2 工作台与驱动 |
3.3 反馈原件的选择 |
3.4 控制系统 |
3.4.1 运动控制卡与位置控制 |
3.4.2 激光控制卡 |
3.4.3 辅助装置控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激光珩磨设备的软件开发 |
4.1 运动控制卡功能函数的封装 |
4.2 激光控制卡的编程 |
4.3 系统软件的开发 |
4.3.1 数控软件的结构 |
4.3.2 工作台调整 |
4.3.3 加工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激光加工实验 |
5.1 平板的表面微造型实验 |
5.1.1 实验条件 |
5.1.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2 缸套的激光珩磨实验 |
5.2.1 实验方案的确定 |
5.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3 其他摩擦副表面微造型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9)激光珩磨缸套在CA6DF2柴油机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1 激光珩磨技术与理想平台网纹加工的可行性、一致性 |
2 激光网纹缸套在CA6DF2型柴油机上的试验情况 |
2.1 机油耗对比试验 |
2.2 100h额定功率试验 |
3 结束语 |
(10)提高摩擦副表面润滑减磨性能的激光微制造复合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气缸/活塞环摩擦副表面的激光微制造新技术简介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
1.5 论文课题来源 |
1.6 论文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激光微制造缸套表面的润滑理论研究 |
2.1 缸套表面流体动压润滑的形成机理 |
2.2 激光微制造缸套表面润滑理论模型的建立 |
2.3 缸套—活塞环润滑理论模型的数值求解方法与处理 |
2.4 缸套—活塞环润滑性能的数值模拟与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激光加工理论与温度场模拟研究 |
3.1 激光与激光器 |
3.2 激光加工机理 |
3.3 激光辐射灰铸铁材料的温度场理论模型 |
3.4 激光加工灰铸铁材料过程中的热传导理论模型 |
3.5 激光加工过程的ANSYS数值计算与模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激光微制造工艺试验研究 |
4.1 激光器的选择 |
4.2 “单脉冲同点间隔多次”激光微加工新工艺 |
4.3 激光加工工艺的试验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激光微制造专用系统的研制 |
5.1 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 |
5.2 机械系统部件 |
5.3 激光发生器 |
5.4 水冷系统 |
5.5 电源系统 |
5.6 控制系统 |
5.7 设备的整体外形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激光微制造试样的润滑磨损快速模拟台架试验研究 |
6.1 试验方法 |
6.2 试验装置 |
6.3 实验试样 |
6.4 试验程序 |
6.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激光微制造复合新技术在发动机中的应用研究 |
7.1 发动机缸套内表面微观几何形貌的设计 |
7.2 发动机缸套内表面微观几何形貌的加工 |
7.3 激光微制造缸套的装机台架综合性能试验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工作小结 |
8.2 研究成果 |
8.3 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及科研项目 |
四、激光珩磨技术在气缸表面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发动机缸孔珩磨工艺与表面形貌及摩擦性能的关联规律研究[D]. 董军.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2]发动机气缸激光珩磨加工技术研究[D]. 刘艳中. 重庆理工大学, 2015(02)
- [3]激光辅助加工与热处理在汽车关键零件加工中的应用综述[J]. 贺长林,张弓,王映品,陈贤帅,陈少克. 热加工工艺, 2014(08)
- [4]激光珩磨技术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J]. 甘业生,韦仁,章晓艳,聂家鹏,聂萌. 机床与液压, 2012(20)
- [5]发动机气缸体珩磨工艺的研究[D]. 王福伟. 吉林大学, 2012(09)
- [6]激光造型技术综述[J]. 姚燕生,袁根福,马玉平.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2(01)
- [7]激光珩磨专用机床的运动控制研究[J]. 华希俊,王木菊,晋跃,符永宏,盛占石,徐东升. 应用光学, 2010(06)
- [8]基于特殊激光微加工方法的设备研究和开发[D]. 徐东升. 江苏大学, 2010(08)
- [9]激光珩磨缸套在CA6DF2柴油机上的应用[J]. 徐卫国. 现代车用动力, 2010(01)
- [10]提高摩擦副表面润滑减磨性能的激光微制造复合新技术研究[D]. 符永宏. 江苏大学,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