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苹果砧木培育的几项技术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孙亮三[1](2020)在《浅析苹果树矮化密植丰产栽培技术要点》文中研究表明苹果树矮化密植技术主要通过使苹果树树体变得矮小以达到益于管理的目的,还因具有使苹果树的结果时间早、果品质量高等诸多优点而深受农户欢迎。主要是对苹果树矮化密植技术的探讨,在苹果树砧木的选择、树苗的移栽、果园的建立以及树木的施肥管理、清园管理等方面简要说明,来帮助农户更好的了解苹果树矮化密植技术的要点。
攸学松,朱莉,曾剑波,陈艳利,李云飞,马超,李婷,张莹[2](2019)在《西甜瓜砧木育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西甜瓜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我国是西甜瓜生产大国,面积和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近年来,随着西甜瓜的周年生产,连作障碍、土传病害加剧,限制了西甜瓜的优质生产,采用嫁接育苗是目前克服西甜瓜连作障碍最简单有效的措施,因此西甜瓜砧木育种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科研单位的重视。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西甜瓜砧木发展与现状、主要育种目标、遗传性状以及新型种质资源与育种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旨在为今后的西甜瓜砧木选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孙建春[3](2019)在《苹果品种(系)脱毒原种苗获得的关键环节及流程》文中研究表明苹果病毒病是影响我国苹果栽培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繁育和推广无病毒苗木是解决这一问题最为有效的技术措施。为了加快苹果新品种脱毒苗木的培育与推广,促进苹果脱毒苗木的标准化生产,本试验利用课题组已经获得的部分苹果品种(系)脱毒试管材料,借鉴国内外苹果脱毒种苗繁育技术经验,对无病毒原种材料繁育的关键环节进行了优化,初步提出了苹果接穗品种无病毒种苗繁育技术体系。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针对苹果品种组培苗试管扩繁过程中出现的内生菌污染问题,在培养基中加入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和卡那霉素3种抗生素,进行了抑菌效果观察。结果显示,3种药剂的用量浓度与抑菌效果呈正相关,低浓度的抗生素能够促进试管苗不定芽的分化,在使用剂量上单独使用羧苄青霉素选择压力浓度应不超过200 mg·L-1,以氨苄青霉40 mg·L-1+羧苄青霉素80 mg·L-1时试管苗生长质量和抑菌效果能得到最佳平衡,且在25 d内对细菌有明显抑制效果。卡那霉素毒性较强,不宜采用。2.3个苹果品种最适驯化移栽条件:选择根系愈伤组织小、根数大于4条、根长在3 cm以上的生根试管苗,先闭瓶炼苗5 d,再开瓶炼苗5-7 d,以草炭:珍珠岩=5:1基质配方,移栽后前10 d左右保持空气湿度在90%-100%,缓苗快,成活率可在80%以上。3.为检验品种苗木脱毒效果,采用单重RT-PCR法对栽植于田间网室的脱毒试管苗进行了病毒复检,结果显示,在田间网室内保存的1年生材料,均不带ASPV、ASGV和ACLSV等苹果主要病毒。4.为了解脱毒试管苗田间移栽生长情况,对其田间生长动态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1年生脱毒苗木在4-5月生长较为缓慢,6-8月为快速生长期,其中7月份是全年生长量最大的时期,9月开始滞缓生长,10月以后基本停止生长。为促进脱毒苗健旺生长,在生长前期和中期,应加强水肥供应,控制病虫害;在8月下旬开始要控制氮肥施用,促进枝芽充实,避免苗木虚旺生长。5.对于炼苗期间生长点受阻滞的幼苗,采用50-100 mg·L-1的赤霉素(GA3)溶液喷洒处理,相隔5-6 d一次,连续喷洒2-3次,可促进新梢生长。对2年生的试管脱毒原种苗,为增加采穗数量,减少“返童”风险,可采取饱满芽定干、疏除竞争梢、中下部新梢连续摘心等措施,促进顶端新梢健旺生长。
谢贝阳[4](2018)在《苹果茎段离体培养及激素调控生根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以柱状苹果‘润太一号’为试材,研究了苹果茎段培养及试管苗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探讨了不同遮光处理、不同消毒时间处理、不同茎段长度处理和不同外源添加物处理对外植体污染率、褐化率和萌芽率的影响,并用无菌材料长出的叶片进行不同激素浓度的不定芽诱导。同时以苹果砧木M9-T337组培苗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激素浓度和培养基对组培苗壮苗和生根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遮光时间处理对‘润太一号’无菌材料建立的结果显示,随着遮光处理时间的增加,外植体材料的污染率和褐化率有所降低,但外植体的生长势变弱,本试验以选取遮光7d的材料为宜,其污染率为23.33%,褐化率为25%,萌芽率达到了51.67%;不同腋芽个数处理中发现,污染率随着腋芽个数的增加而升高,褐化率之间差异不显着,以具有2个腋芽的材料萌芽率最高,达到了50%;不同消毒时间处理中,污染率随着消毒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褐化率随着消毒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最佳的消毒时间为8min,污染率为33.33%,褐化率为23.33%,萌芽率为53.33%;不同外源添加物的处理中发现,各处理间的污染率差异不显着,以培养基中加入100 mg·L-11 Cef褐化率最低,最佳的外源添加物培养基为MS+100mg·L-11 Cef;不定芽的诱导时发现,随着诱导天数的增加,不定芽诱导率也有所增加,以诱导50 d效果较好,最适宜的不定芽诱导为MS+4.0 mg·L-11 6-BA+0.5 mg·L-11 NAA。2、不同激素浓度对M9-T337增殖和壮苗的结果表明,当6-BA浓度为1.0 mg·L-1和2.0mg·L-1时,不论增殖芽数量的多少,有效的增殖芽数量都较多,当6-BA浓度为3.0 mg·L-1和4.0 mg·L-1时,有效增殖芽数量较少,且增殖芽部分叶片边缘焦黄现象,最佳的增殖培养基为MS+2.0 mg·L-11 6-BA+0.1 mg·L-11 NAA+0.3 mg·L-11 GA3,增殖系数为3.93,不同浓度激素壮苗培养基筛选处理中表明NAA对壮苗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当NAA浓度为0.5 mg·L-1时,组培苗长势比较旺盛,有少量或没有黄叶,并伴随侧枝的出现,当NAA浓度为1.0 mg·L-1或不添加任何激素的培养基中时,组培苗长势较弱,有较多的黄叶,没有侧枝的出现,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壮苗培养基为MS+1.8 mg·L-11 6-BA+0.5 mg·L-11 NAA。3、不同激素调控M9-T337生根的研究结果表明,把1.5cm以上的组培苗接种到1/2 MS含有不同浓度的IBA中发现,最佳的生根培养基为1/2 MS+0.3 mg·L-11 IBA,总生根条数为117条,平均生根条数为13条,根的形态表现为细长且无侧根;把无根苗接种在1/2 MS含有不同IBA浓度的培养基中暗培养一周后,接种到不含激素的MS培养基中,结果表明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0.6 mg·L-11 IBA总生根条数为102条,平均生根条数为11.33条,根的形态表现为短粗且有较多侧根;把无根苗接种在1/2 MS+0.3 mg·L-11 IBA暗培养一周后,在1/2 MS和MS培养基中添加0.3 mg·L-11 IBA和不添加IBA处理,结果表明,在添加IBA的培养基中,根系较短,在不添加IBA的培养基中根系较长,证明长期的IBA诱导抑制根系的长度。
耿艳先[5](2018)在《“三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以河北顺平县为例》文中指出当前,我国苹果栽培制度正处在由传统的乔砧栽培模式向矮砧密植栽培模式过渡的关键时期。近20多年来,各地纷纷引进和研发新的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其中河北农业大学于20世纪90年代研发出了“三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优良品种、优良砧木、优良栽培管理技术,并在河北省各县市创建了大面积“三优”栽培果园,经济效益和示范效应显着。目前,该模式推广大多以政府和科研单位为主导提供技术支撑,由公司以及合作社等出资建立标准化果园,但由于后期准确的果园收益数据尚没有直接获取渠道,对该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高低无法获取,导致果农积极性不高,多数果农对是否采用“三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仍持观望态度。本文以顺平县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实证研究等方法,研究“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与乔砧栽培模式下苹果生产在成本结构、产出结构、成本收益、生产效率等方面差异,以期为果农在栽培模式选择上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在建园初期(前五年),“三优”矮砧密植果园的单位面积收入是乔砧栽培果园的2.37倍。在盛果期,投入方面“三优”矮砧果园的单位面积资本投入高于乔砧果园43.94%,劳动投入节约28.33%,总成本低于乔砧果园的11.36%;在果实品质方面,“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果园的每667m2优果率比乔砧栽培果园提高13.09%;在收益方面,其每667m2净收益约为乔砧密植栽培果园的2.32倍,收益率比乔砧栽培果园提高了55.97%。第二,“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及平均生产率、总生产率都高于乔砧栽培模式,说明“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模式苹果生产整个生产系统对资源和要素投入的转化效率和产出效率高于乔砧苹果生产。第三,“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科学技术贡献率为64.25%,且规模报酬呈递增趋势。表明:“三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下,科学技术使果园效益显着提高,此栽培模式属于技术密集型栽培模式,同时扩大生产规模有助于提高其经济效益。针对以上结论,本文从政府推动“三优”栽培模式推广的角度提出了推进土地流转进程,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促进果园转型升级;完善针对果树种植业的金融服务机制,有效解决“三优”果园的资金供给问题;培育“三优”栽培果园的苹果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与认可度的建议。
辛显彬[6](2017)在《负压充水技术在杨树扦插育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杨树作为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的代表树种,具有生长快、易于加工、用途广泛等优点,在全国各地广泛栽培。扦插育苗是杨树苗木繁育的主要方法,处于离体状态的插穗失水过度必然将导致插穗愈伤生根困难,甚至不能生根发芽,降低扦插或嫁接的成活率。利用负压充水原理提高失水插穗的含水量,能够重新恢复插穗的水分输导系统,确保插穗扦插后正常的水分传输,从而大幅度提高扦插育苗成活率,促进扦插苗的生长。本文利用负压充水器对不同失水程度的欧美杨I-107(Populus×euramericanna‘Neva’)一年生插穗实施负压充水,以研究充水对插穗的输导系统导水性能、栓塞恢复、扦插苗生根和生长的影响,阐明负压充水技术在木本植物扦插育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时间梯度的摊晾失水后,插穗水势和导水率相比于各自对照分别降低了519.05%-46.65%、1138.10%-52.57%、1376.19%-62.27%、2147.62%-71.64%、3328.57%-74.58%、4528.57%-87.72%、5247.62%-90.95%、6471.43%-93.80%、9109.52%-98.51%,差异显着(P<0.05)。(2)经过负压充水的处理扦插苗成活率相比各自对照分别提高了13.12%、18.95%、82.45%,影响效果均达显着水平(P<0.05)。(3)扦插100d后,经过负压充水的处理扦插苗苗高与地径相比各自对照分别提高6.30%-12.15%、14.91%-35.63%、20.62%-22.70%,差异显着(P<0.05);生长季结束后,负压充水的处理扦插苗苗高与地径相比各自对照分别提高2.85-6.76%、12.29%-51.06%、19.38%-80.64%,差异显着(P<0.05)。(4)经过负压充水的处理扦插苗叶面积相比各自对照分别提高了58.74%、122.80%、32.32%,影响效果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5)经过负压充水的处理相比各自对照在扦插苗根系长度、表面积、平均直径、体积及短根数量等指标上分别提高了30.70%-21.12%-14.87%、24.68%-49.82%-18.33%、4.44%-9.01%-13.42%、24.22%-18.23%-21.91%、25.78%-54.19%-5.19%,差异显着(P<0.05)。(6)经过负压充水的处理扦插苗生物量相比各自对照分别提高了86.85%、132.77%、102.05%,影响效果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由上述结果推断,失水将导致插穗水势、含水量与导水率显着下降,形成木质部栓塞;而负压充水技术能重新恢复插穗的水分输导系统,显着提高杨树扦插苗成活率、生长量、生物量和根系形态等指标,促进了扦插苗的生长发育,为杨树大面积的速生丰产提供保障。
邵砾群[7](2015)在《中国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技术经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苹果产业发展在总体上经过了种植面积与产量快速增长,已基本完成以种植面积增加为主的外延扩张发展阶段和区域间优化布局、品种及结构间优化调整阶段,开始步入以改进苹果质量、提高果园管理效率和产业综合竞争力为主的内涵发展阶段。当前正在经历由乔化稀植制度、乔化密植制度向矮化密植集约制度变迁,由以科技含量较低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向以科技含量高的资本密集型经营模式过度过程,但也处于产业转型发展的瓶颈期和关键时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劳动力周期性与季节性短缺矛盾突出,劳动力投入的机会成本及地租等传统要素价格持续上涨,导致传统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的边际贡献率逐渐减低。要素越来越稀缺及传统要素禀赋的约束越来越突出,诱导苹果产业发展逐渐由传统的土地、劳动、物质等要素投入转向依靠技术进步,进而诱导苹果栽培制度及经营模式变迁。理论研究结论与实践发展效果均已表明,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是一种具有技术简化、劳动力节省、便于机械设备操作特征的先进苹果栽培制度和果园管理模式,并在世界主要苹果产业发达国家得到广泛推广。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在中国已经经历了70年的创新与推广历史,但在农业用地集体所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难以自由流转,农村劳动力丰富及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以及苹果产业技术进步缓慢及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市场环境中,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难以替代乔化稀植制度和乔化密植制度。因而截止目前为止,我国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果园面积仅占全国苹果种植总面积的10%左右(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2014)。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7年以来,中央已经明确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而且中央及省级地方政府均全力推进农地确权颁证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及使用权市场发育也加快。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及农业劳动力价格持续、快速上涨,苗木、化肥、农药、灌溉等要素价格也持续、快速上涨。在这种要素市场环境中,乔化稀植制度、乔化密植制度面临高成本、低效益的竞争环境,因而苹果产业技术界及各级地方政府更加重视推广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但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在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及经营模式推广过程中,明显存在政府热、产业技术界积极,但苹果种植户在果园栽培制度及技术模式选择中依然存在观望、担忧等行为特征,进而导致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及其技术模式推广进展缓慢。是由于农业要素市场发育滞后环境中,要素稀缺诱致性规律在中国体制背景及市场环境中难以有效发挥作用,进而导致苹果种植户的技术选择行为扭曲所致?是由于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及其政策导向,背离了市场规律及苹果种植户的技术需求偏好所致?还是由于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在效率及效益方面缺乏比较优势,导致苹果种植户难以接受所致?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为此,本研究依据要素禀赋理论与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采用以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国环渤海湾优势区和黄土高原优势区的15个苹果示范县、635个苹果种植户的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在资源与要素禀赋所诱致的苹果栽培技术的变化与相应的制度性投入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苹果栽培制度中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并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规划为:第一章,导论。主要是研究、设计论文研究方案。本章阐明论文的研究背景及问题,凝练论文的选题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综述和评价国内外苹果矮化栽培制度及技术模式、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研究文献,以及涉及的相关理论、方法进行详细阐释,并重点对国内外苹果产业经济研究进展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设计论文的研究视角,论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抽样方法及研究数据获取方法,以及论文的可能创新点。第二章,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本章以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为研究对象,将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创新理论与苹果栽培技术进步经济评价相结合,在对苹果栽培制度、砧穗结合、矮化栽培、乔化栽培、栽培密度等概念阐述与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分析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的定义、特征及属性、分类方法及典型类型,影响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推广及绩效的外生系统及外生因素、内生系统及内生因素,以及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推广绩效的测度方法与模型,建立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技术经济评价的理论分析体系。第三章,归纳分析世界及中国苹果栽培制度的演进规律与技术变迁趋势。苹果栽培制度对苹果栽培模式、技术选择模式、生产效率具有决定性影响。世界苹果产业发达国家的栽培制度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其中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代表着苹果产业发展的方向。本章重点就世界典型苹果栽培国家的苹果栽培制度及其技术模式演变的历史过程进行描述性分析,总结、归纳其中的规律及共同特征,以及值得借鉴经验模式及主要做法。系统分析中国苹果栽培模式及其技术模式的演变过程,以农业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为指导,总结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替代乔化密植栽培模式的规律、特征,凝炼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对比分析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与乔化密植栽培模式对投入要素需求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运用要素需求模型及我国两个苹果优势产区、7个苹果主产省、612个苹果种植户的实地调研数据,估计并对比分析矮化和乔化两种苹果栽培模式对投入品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乔化栽培模式相比,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在提升苹果品质的前提下,会诱导苹果种植户增加使用农业机械、农家肥、化肥等投入要素,特别是有助于有效节约劳动力投入。因此,政府应在苹果适宜产区逐步推行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加快果园适用性作业机械及技术装备研发,支持完善苹果矮化栽培科学管理制度,从而推动传统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苹果产业体系。第五章,评价苹果传统栽培模式、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本章采用反映两种栽培模式的成本结构、产出结构、投入产出比、要素密集度、要素弹性等指标,测算并比较分析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属资本密集型栽培模式,其资本投入对劳动的替代效应明显;在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中,单位面积成本结构中的化肥、农药、套袋、机械折旧、燃油等投入费用(即可以用货币量化的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显着高于乔化密植栽培模式。第六章,评价两种苹果栽培模式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与全要素生产效率。本章运用DEA-Malquist指数方法,测算两种苹果栽培模式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在现实市场环境中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和乔化密植栽培模式这两种栽培模式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主要来自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变化的共同贡献;矮化栽培模式和乔化栽培模式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波动增长的特征;无论是矮化栽培还是乔化栽培模式,其产出均未达到生产的前沿面。基于Tobit模型的回归结果证明,采用不同栽培模式的苹果种植户的技术效率主要受到户主受教育水平、参加技术培训情况、家庭身份背景、苹果园细碎化程度、家庭非农劳动力数量等因素的影响。第七章,评价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的规模效益及其区域差异。本章运用采用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的样本苹果种植户数据,分别按照黄土高原优势区、环渤海湾优势区、黄河故道主产区,进行经济效益评价,进而分析基于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的不同种植规模的经济效益。结论表明,矮化密植集约模式推广在不同优势区的苹果产出效益差异显着,其中黄土高原优势区的纯收入最高。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看,虽然均为苹果的适生区,但果品质量存在明显差异,果园规模对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效益的影响也显着,而且规模经济效益显着。第八章,论文基本文研究结论与建议。基本结论认为,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在我国并未发挥其技术优势。虽然其在节约劳动要素投入与土地要素投入方面有较为显着的特征,但对现代要素——资本与机械投入的要求比传统栽培模式更高,且对果农个人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这也是目前我国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推广进程缓慢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依托苹果优势区,在注重培育农业要素市场、加快创新和推广果园机械及技术装备、完善苹果矮化栽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稳步推广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及其技术模式,才有助于推动苹果产业转型升级。
高发瑞[8](2011)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研究 ——以济宁综合试验站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建国以来,经过60多年的不断完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研体系,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农业推广机构,为了解决农业科技关系中深层次的问题,2007年农业部与财政部联合启动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通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做出了不少扎实有效的工作。本研究通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提出、理论基础,并针对济宁市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的玉米综合试验站结构、工作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基层建设中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行评价,进而总结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基层建设中的经验、方法和对策,探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基层的建设的工作模式、不足和对策,探寻新的新思路,以期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其他地区基层的建设起到示范作用。本研究以济宁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实证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在实证研究获得数据的基础上,引入国内外研究成果中的标准模式,对研究对象所处的阶段和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本研究根据当前我国农业科研与生产相脱节,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机制与运行方式不能满足我国当前对于农业科研创新,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高速转化的现状,与最近国家农业部组织实施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相结合,综合分析济宁地区在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实施过程中科研单位与政府部门工作运行机制、方式方法,与国家相关农业管理部门相对接,来更好的完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下达的任务,提高本地区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提高农业科研创新的转化效率。
孟晓烨[9](2010)在《盐胁迫下珠美海棠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MzNHX1)的分离及表达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土壤盐碱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盐害是植物最重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它对植物的伤害主要表现在离子毒害和渗透胁迫,植物抵御盐胁迫的主要方式是将胞内过多的Na+外排和区隔化入液泡,这一过程是由Na+/H+逆向转运蛋白完成的。Na+/H+逆向转运蛋白广泛存在于细菌、酵母、藻类、动物和高等植物的膜系统上,是一种电中性的离子跨膜转运蛋白,具有维持渗透平衡、Na+稳态、K+/Na+比值、调节细胞质内pH等功能。目前,在GenBank中注册的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序列已达400多个。珠美海棠(Malus zumi)原产于日本北部山区,1976年引入我国,抗逆性强,耐盐碱,是优良的耐盐碱苹果砧木和盐碱地绿化树种,因此,克隆并分析其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已知的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设计兼并引物,通过RT-PCR和RACE技术,首次克隆得到珠美海棠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命名为MzNHX1,并在GenBank注册,登录号为GQ503257,相应的蛋白质登录号为ADB80440。该基因全长2480bp,开放阅读框长1635bp,编码一个由54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MzNHX1,与拟南芥(AAF21755)、玫瑰(BAD93487.1)和杨树(ACU01853)等液泡型Na+/H+逆向转运蛋白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同源性分别为78%、86%和81%,是一种定位于液泡膜的NHX-Ⅰ类Na+/H+逆向转运蛋白。其N-末端是由10个跨膜片段和2个非跨膜疏水片段组成的疏水结构域,C-末端具有亲水的长链尾巴,在TM3跨膜片段中含有保守序列85-LFFIYLLPPI-94,是Na+/H+逆向转运蛋白抑制剂氨氯吡嗪咪的结合位点。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首次分析了NHX基因家族在苹果属珠美海棠、新疆野苹果、西府海棠三个物种中的相对含量,并分析了NaCl、PEG胁迫和ABA处理下珠美海棠MzNHX1基因在叶片和根系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在苹果属的三个物种中,珠美海棠中NHX基因家族的相对含量最多;珠美海棠MzNHX1蛋白属于组成型Na+/H+逆向转运蛋白;盐、干旱、ABA三种逆境胁迫均能诱导MzNHX1基因表达量的增加,且根系中表达量高于叶片中表达量。说明珠美海棠MzNHX1基因与其抗逆性有关,且根系在珠美海棠的抗逆性中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分子水平揭示了珠美海棠的耐盐机制,丰富了木本植物耐盐基因库,为应用基因工程培育木本耐盐植物特别是耐盐果树新品种提供良好的基因资源。
徐小明[10](2008)在《茄子砧木对南方根结线虫抗性鉴定及抗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茄子根结线虫病是近年来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发病植株生长发育不良,产量品质降低。目前,利用抗性砧木进行嫁接栽培是防治该病的最有效措施。为此,本试验以鉴定评价茄子砧木抗南方根结线虫水平为目的,通过调查不同茄子砧木幼苗人工接种南方根结线虫后的生长指标和抗性指标,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鉴定评价体系,筛选出了一批抗性材料;并以抗性水平显着不同的茄子砧木(托鲁巴姆、赤茄)为试材,研究了茄子砧木抗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理生化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南方根结线虫侵染引发的茄子砧木幼苗不同器官的相对生长量、不同抗性指标及其变异系数不同,4个抗性指标(根结指数、卵粒指数、繁殖系数、病情指数)的变异系数达40.30%101.22%,而5个相对生长指标(相对株高、相对茎粗、相对根鲜重、相对茎鲜重、相对叶鲜重)的变异系数仅8.29%18.85%。利用变异系数较大的根结指数进行茄子砧木抗南方根结线虫水平聚类分析结果与4个抗性指标综合分析结果完全一致,但二者均不能评价茄子砧木的耐病能力,且与利用5个相对生长量指标及相对根系鲜重聚类结果存在些微差异。利用隶属函数可准确评价茄子砧木抗(耐)病性强弱,但不能鉴定其类别。因此,根据茄子砧木幼苗相对生长量和抗性指标等方面的变化,采用多指标、多体系综合鉴定方法,方可准确评价其抗(耐)病能力,据此本试验将供试的茄子砧木材料分为抗病、耐病、中感、高感4个类群,其抗(耐)病能力强弱依次为:托鲁巴姆、托托斯加、圣托斯、刺茄、北农茄砧、台茄、刚果茄、赤茄、耐病VF、香瓜茄、琼野茄。2.无论是否遭受南方根结线虫侵染,茄子砧木幼苗根系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酪氨酸解氨酶(TAL)、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总酚、木质素含量均以抗病品种托鲁巴姆显着高于感病品种赤茄。虽然南方根结线虫侵染使2个茄子砧木幼苗根系苯丙烷类物质含量及相关酶活性均增加,但以托鲁巴姆增幅较大,其PAL、TAL、PPO活性及总酚、木质素含量的最大增幅较其对照分别高67.87%、82.13%、32.19%、62.14%、20.91%,而赤茄仅分别高47.13%、45.52%、18.08%、35.38%、14.86%。整个侵染进程中,托鲁巴姆始终表现出强烈的抗性反应,而赤茄除在初次侵染前期表现出一定的抗性反应外,其余时间反应较弱,尤其在遭受二次侵染时,抗性反应显着低于初侵染。表明苯丙烷类代谢产物及关键酶与茄子砧木抗南方根结线虫水平密切相关。茄子砧木幼苗根系超氧阴离子(O2-·)生成速率、过氧化氢(H2O2)含量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几丁质酶(CHT)和β-1,3-葡聚糖酶(GLU)活性以托鲁巴姆显着高于赤茄,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则以赤茄较高。南方根结线虫初次侵染前期,2个砧木幼苗根系O2-·生成速率、H2O2含量及CHT和GLU活性均迅速升高,但托鲁巴姆升幅显着高于赤茄;初次侵染后期均降低,二次侵染前期又升高,但升幅较初次侵染减小,尤以赤茄表现为甚。砧木幼苗根系SOD、CAT活性在南方根结线虫侵染前期较对照显着降低,且托鲁巴姆降幅显着大于赤茄,侵染后期则均有所增强;而POD活性变化则相反。南方根结线虫侵染还导致茄子砧木根系丙二醛(MDA)含量持续增加,但以赤茄较高,表明南方根结线虫侵染加剧了根系特别是易感品种根系的膜脂过氧化程度。3.不接种南方根结线虫时,2个茄子砧木根系分泌物对线虫卵孵化的影响不大。接种线虫第8和33 d的赤茄根系分泌物对线虫卵孵化率始终高于对照,而托鲁巴姆的根系分泌物对线虫卵孵化率始终低于对照。赤茄根系分泌物对线虫卵孵化具有显着的刺激作用,而托鲁巴姆的根系分泌物则对线虫卵孵化具有抑制作用。接种线虫第15和26 d的2个茄子砧木根系分泌物对线虫卵孵化的影响不大,特别是托鲁巴姆的根系分泌物对线虫卵孵化的影响在整个孵化时期内与对照无显着差异,但从整个孵化过程看,赤茄根系分泌物刺激线虫卵孵化。4.南方根结线虫侵染导致托鲁巴姆和赤茄根内线虫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从整个侵染过程看,赤茄根内线虫总数及各龄幼虫数量的动态变化幅度较大,而托鲁巴姆中的变化较为平稳,赤茄根内线虫总数显着高于托鲁巴姆。侵染前期(接种18 d),2个品种根内线虫总数及各龄幼虫数量变化幅度较小;侵染中期(接种822 d),2个品种根内线虫总数及J2、J3数均达到最大值,且赤茄显着高于托鲁巴姆;侵染后期(接种2226 d),由于赤茄根内J2基本均能发育成J3、J4,因此,托鲁巴姆根内J2数显着高于赤茄,而此时赤茄根内的J4数达到最大值,且显着高于托鲁巴姆,说明南方根结线虫在赤茄上可以正常发育,而托鲁巴姆能够显着抑制南方根结线虫的发育。同时对2个品种根内线虫性别分化的研究表明,赤茄根内线虫发育成雌虫的数量较多,而托鲁巴姆根内的雄虫数量则相对较多,表明南方根结线虫在赤茄根内可以正常繁殖,而在托鲁巴姆根内则繁殖困难。
二、苹果砧木培育的几项技术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苹果砧木培育的几项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苹果树矮化密植丰产栽培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苹果树矮化密植栽培技术 |
1.1 砧木的选择 |
1.2 栽植方法 |
1.3 苗木的繁育 |
1.4 果园的建立 |
2 苹果树矮化密植管理措施 |
2.1 树体管理 |
2.2 施肥管理 |
2.3 清园管理 |
3 结语 |
(2)西甜瓜砧木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西甜瓜砧木的发展与现状 |
1.1 西甜瓜砧木的发展 |
1.2 优良砧木及应用情况 |
2 砧木育种的主要目标研究 |
2.1 嫁接亲和性 |
2.2 品质影响 |
2.3 抗枯萎病 |
2.4 抗根结线虫 |
2.5 耐寒性 |
3 砧木的遗传性状研究 |
3.1 茎蔓长短 |
3.2 叶片性状 |
3.3 果实性状 |
3.4 种子性状 |
4 砧木种质资源与方法研究 |
4.1 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利用 |
4.2 杂交育种 |
4.3 单倍体育种 |
4.4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4.5 转基因技术 |
4.6 新品种保护 |
5 研究展望 |
5.1 种间杂交 |
5.2 西甜瓜野生本砧的选育 |
5.3 生物技术的应用 |
(3)苹果品种(系)脱毒原种苗获得的关键环节及流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苹果病毒病的危害及其防控 |
1.1.1 苹果病毒病概述 |
1.1.2 病毒危害的特点 |
1.1.3 苹果无病毒苗木的生产优势 |
1.1.4 苹果病毒病的防控 |
1.1.5 我国对于苹果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
1.2 病毒的脱除与检测技术 |
1.2.1 苹果脱毒方法 |
1.2.2 病毒检测技术 |
1.3 抗生素在试管苗污染防控上的应用 |
1.4 无病毒苗木繁育技术体系 |
1.4.1 土壤及选址要求 |
1.4.2 苗木质量要求 |
1.4.3 种质资源的保存 |
1.4.4 病毒检测要求 |
1.4.5 繁育途径 |
1.5 组培脱毒苗的“返童”现象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抗生素在带菌材料中的应用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试管苗的驯化移栽技术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田间脱毒苗病毒复检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方法 |
2.4 苗木生长动态观察 |
2.4.1 试验材料 |
2.4.2 试验方法 |
2.5 田间苗木管理 |
2.6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抗生素在带菌材料中的应用 |
3.1.1 抗生素对污染组培苗抑菌效果 |
3.1.2 抗生素对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3.1.3 抗生素培养时间对抑制污染的影响 |
3.2 试管苗驯化移栽技术 |
3.2.1 开瓶炼苗时间对苹果试管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3.2.2 试管苗质量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3.2.3 空气湿度和基质对苹果生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3.2.4 移栽后管理 |
3.3 脱毒苗病毒复检 |
3.4 定植当年苗木生长动态 |
3.5 苗木田间管理 |
3.5.1 防护措施 |
3.5.2 一年生苗木管理 |
3.5.3 二年生苗木管理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苹果茎段离体培养及激素调控生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植物离体培养的研究进展 |
2.1 植物离体培养技术的发展历程 |
2.2 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 |
2.2.1 在育种中的研究与应用 |
2.2.2 在离体快速繁殖中的应用 |
2.2.3 在无病毒苗木培育中的应用 |
2.2.4 在次生代谢产物中的应用 |
2.2.5 在保存种质资源中的应用 |
2.2.6 人工种子的应用 |
3 果树离体培养技术的发展历程 |
3.1 苹果离体快繁技术的研究与进展 |
3.2 无菌培养的建立 |
3.2.1 材料的选择 |
3.2.2 材料的消毒 |
3.3 增殖培养 |
3.4 生根培养 |
3.5 移栽驯化 |
4 苹果再生体系建立中存在的问题 |
4.1 污染问题 |
4.2 褐化问题 |
4.3 玻璃化问题 |
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苹果茎段离体培养及叶片不定芽诱导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试剂 |
2.1.2 试验器材 |
2.1.3 培养条件 |
2.2 试验方法 |
2.2.1 不同遮光时间 |
2.2.2 不同茎段长度 |
2.2.3 不同消毒时间 |
2.2.4 不同外源添加物 |
2.3 叶片不定芽的诱导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光照时间对无菌材料建立的影响 |
3.2 不同茎段长度对无菌材料建立的影响 |
3.3 不同消毒时间对无菌材料建立的影响 |
3.4 不同外源添加物对无菌材料建立的影响 |
3.5 叶片不定芽诱导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第三章 不同激素配比对M9-T337增殖和壮苗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试剂 |
2.1.2 试验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不同激素增殖 |
2.2.2 不同激素壮苗 |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激素及浓度对M9-T337增殖的影响 |
3.2 不同激素浓度对M9-T337壮苗的影响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第四章 不同IBA浓度及培养基对M9-T337生根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试剂 |
2.1.3 试验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1/2MS培养基中不同IBA浓度 |
2.2.2 前期不同IBA浓度 |
2.2.3 不同培养基及IBA浓度 |
2.3 生根苗的驯化与移栽 |
2.4 统计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1/2MS培养基中不同IBA浓度对生根的影响 |
3.2 前期不同IBA浓度对生根的影响 |
3.3 不同培养基及IBA对生根的影响 |
3.4 组培苗的驯化与炼苗结果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5)“三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以河北顺平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发展历程研究 |
1.3.2 我国苹果矮砧模式的现状及“三优”苹果栽培模式研究 |
1.3.3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分析方面研究 |
1.3.4 研究评述 |
1.4 选点依据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苹果乔砧栽培模式 |
2.1.2 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 |
2.1.3 “三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理论 |
2.2.2 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 |
3 顺平南神南“三优”苹果示范基地的发展历程 |
3.1 “三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发展历程 |
3.2 顺平苹果产业发展历程 |
3.3 顺平“三优”苹果栽培模式推广存在的问题 |
4 “三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与乔砧栽培模式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
4.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
4.1.1 数据来源 |
4.1.2 分析方法 |
4.2 两种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
4.2.1 建园初期经济对比分析 |
4.2.2 盛果期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一) |
作者简介 |
致谢 |
详细摘要 |
(6)负压充水技术在杨树扦插育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木本植物扦插育苗研究进展 |
1.2.1 木本植物扦插育苗的主要方法 |
1.2.1.1 硬枝扦插 |
1.2.1.2 嫩枝扦插 |
1.2.2 影响插穗生根成活的因素 |
1.3 杨树扦插育苗研究进展 |
1.3.1 杨树扦插育苗的现有主要技术措施 |
1.3.1.1 苗圃的选择 |
1.3.1.2 扦插工艺 |
1.3.2 扦插成活与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 |
1.4 负压充水技术的作用原理及研究进展 |
1.4.1 负压充水技术的作用原理 |
1.4.2 研究进展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策略与技术路线 |
1.6.1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不同失水梯度对插穗水势与导水率的影响 |
2.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
2.1.2 试验设计及方法 |
2.1.3 试验指标的测定 |
2.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2.2 负压充水技术对杨树插穗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1 试验地概况 |
2.2.2 试验材料的采集及处理 |
2.2.3 试验设计及方法 |
2.2.3.1 插穗摊晾试验设计 |
2.2.3.2 大田扦插试验设计 |
2.2.3.3 试验方法 |
2.2.4 试验指标的测定 |
2.2.4.1 苗木生长参数的测定 |
2.2.4.2 标准株选择 |
2.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梯度摊晾失水对插穗水分状况与导水性的影响 |
3.1.1 含水量与水势 |
3.1.2 导水率 |
3.1.3 栓塞脆弱性曲线 |
3.2 负压充水技术对杨树不同失水梯度插穗扦插成活率及苗木生长的影响 |
3.2.1 负压充水技术对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
3.2.1.1 负压充水技术对插穗发芽率的影响 |
3.2.1.2 负压充水技术对插穗成活率的影响 |
3.2.2 负压充水对扦插苗生长的影响 |
3.2.2.1 负压充水对扦插苗苗高和地径的影响 |
3.2.2.2 负压充水对扦插苗叶面积的影响 |
3.2.2.3 负压充水技术对扦插苗根系的影响 |
3.2.2.4 负压充水对扦插苗生物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摊晾失水对插穗水势和导水率有很大影响 |
4.2 负压充水提高了插穗成活率,促进了杨树插穗的生长发育 |
5 结论与创新点 |
5.1 结论 |
5.1.1 失水对插穗水势与导水率的影响 |
5.1.2 负压充水对扦插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5.2 创新点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7)中国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技术经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苹果产业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 |
1.1.2 中国苹果栽培模式正处于关键变革时期 |
1.1.3 中国苹果产业竞争力提升必须改造传统栽培制度模式 |
1.1.4 苹果产业发展方式必须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
1.1.5 技术市场变迁与要素禀赋结构决定农业技术进步方向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与评价 |
1.3.1 苹果矮化栽培技术研究方面 |
1.3.2 农业技术变迁与栽培制度变革研究方面 |
1.3.3 文献评价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数据资料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栽培制度及其理论分析 |
2.1 栽培制度及其内涵与特征 |
2.1.1 栽培制度 |
2.1.2 种植制度 |
2.1.3 养地制度 |
2.1.4 苹果栽培制度 |
2.2 栽培制度的功能与意义 |
2.2.1 栽培制度的功能 |
2.2.2 栽培制度的意义 |
2.2.3 果树栽培制度影响因素 |
2.2.4 中国果树栽培制度特征 |
2.3 矮化栽培及乔化栽培技术特征分析 |
2.3.1 乔化栽培与矮化栽培 |
2.3.2 砧木 |
2.3.3 栽培密度 |
2.3.4 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技术要点 |
2.4 苹果栽培技术变迁理论分析 |
2.4.1 希克斯—速水—拉坦—宾斯旺格假说 |
2.4.2 技术变化分类及类型 |
2.4.3 技术变迁与收入分配 |
2.4.4 诱致性技术变迁 |
2.5 小结 |
第三章 苹果栽培制度发展与变迁 |
3.1 世界苹果栽培与制度变迁 |
3.1.1 世界苹果栽培历史与特征 |
3.1.2 世界苹果栽培现状与分布特征 |
3.1.3 世界苹果栽培制度变迁 |
3.1.4 世界苹果栽培制度变迁经验与借鉴 |
3.2 中国苹果栽培历史与现状 |
3.3 中国苹果栽培制度的变迁及存在问题 |
3.3.1 苹果砧木种类及繁育特征 |
3.3.2 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的主要特征 |
3.3.3 我国苹果栽培制度变迁 |
3.4 中国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模式基本情况 |
3.4.1 种植面积 |
3.4.2 砧木类型及应用方式 |
3.4.3 机械推广应用 |
3.4.4 物质投入 |
3.5 中国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存在问题 |
3.5.1 配套省力化机械缺乏 |
3.5.2 苗木市场混乱 |
3.5.3 砧木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
3.5.4 肥水调控管理水平低 |
3.6 中国苹果栽培制度发展趋势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栽培模式对投入品需求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要素需求分析及需求函数 |
4.2.1 不同栽培技术对要素的需求分析 |
4.2.2 不同栽培技术的要素需求模型 |
4.3 不同栽培模式要素投入的描述性统计 |
4.3.1 样本来源与抽样方法 |
4.3.2 样本苹果种植户特征 |
4.3.3 农户要素亩均投入水平 |
4.4 要素需求函数的经验估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与乔化密植栽培模式效益对比分析 |
5.1 引言 |
5.2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
5.2.1 数据来源 |
5.2.2 分析方法 |
5.3 不同苹果栽培模式的技术经济评价 |
5.3.1 建园初期经济对比分析 |
5.3.2 盛果期经济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不同栽培模式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 |
6.1 引言 |
6.2 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概念与测量 |
6.2.1 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 |
6.2.2 全要素生产率—曼奎斯特TFP指数 |
6.3 基于Malquist指数的生产效率估计 |
6.4 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 |
6.4.1 Tobit模型及其原理 |
6.4.2 变量选择 |
6.4.3 估计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技术效率的区域差异及规模差异分析 |
7.1 引言 |
7.2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区域差异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
7.2.1 我国苹果种植区分布分析 |
7.2.2 苹果生产成本区域间差异状况 |
7.2.3 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区域间比较分析 |
7.2.4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及其产出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
7.2.5 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不同区域投入结构对比分析 |
7.2.6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要素密集度对比分析 |
7.2.7 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不同区域纯收入分析 |
7.3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规模差异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
7.3.1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规模差异的产出效益分析 |
7.3.2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规模差异投入结构对比分析 |
7.3.3 规模差异的纯收入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1.1 建立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技术经济评价体系 |
8.1.2 苹果栽培制度对栽培模式、技术选择模式、生产效率具有决定性影响 .. 988.1.3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是现代要素投入密集的栽培制度 |
8.1.4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具有劳动节约与资本、技术密集特征 |
8.1.5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尚未达到生产前沿面 |
8.1.6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区域差异与规模效益差异显着 |
8.2 政策建议与讨论 |
8.2.1 加大资本投入,促进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发展 |
8.2.2 加快新技术和适宜性果园作业机械研发及推广 |
8.2.3 推行苹果矮化密植集约种植的农户适度经营规模 |
8.2.4 加快培养适应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职业果农 |
8.2.5 构建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 |
8.2.6 加速完善要素市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研究 ——以济宁综合试验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2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相关理论 |
2.1 现代农业 |
2.2 农业科技创新 |
2.3 农业产业化 |
3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现状 |
3.1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背景 |
3.2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原则 |
3.3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体系 |
3.4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产业分布 |
3.5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人员管理考核 |
3.6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制度建设 |
3.7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进展 |
3.8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建设成效(以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分析) |
4 济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现状 |
4.1 济宁市农业生产概况 |
4.2 济宁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
4.3 济宁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国家产业技术体系中的功能分析 |
5 济宁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5.1 产业技术体系在协调行政区划方面的问题 |
5.2 科研资金投入方面 |
5.3 产业技术体系在创新体制方面的问题 |
5.4 现有农业科研人员结构和素质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
5.5 人才培养方面 |
5.6 科研基础建设不足 |
5.7 协作交流方面 |
6 济宁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
6.1 明确职责,突出重点 |
6.2 深化体制创新,明晰组织管理方法 |
6.3 完善激励机制,明确人才培养模式 |
6.4 加强交流合作,切实解决生产难题 |
6.5 加大资金支持,提升工作效率 |
6.6 建设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9)盐胁迫下珠美海棠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MzNHX1)的分离及表达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
1.2 植物对盐胁迫的适应机制 |
1.2.1 渗透调节机制 |
1.2.2 活性氧清除系统 |
1.2.3 渗透调节蛋白 |
1.2.4 离子跨膜运输和离子区隔化 |
1.2.5 耐盐基因的诱导表达 |
1.3 Na~+/H~+逆向转运蛋白研究进展 |
1.3.1 Na~+/H~+逆向转运蛋白的发现 |
1.3.2 Na~+/H~+逆向转运蛋白的结构 |
1.3.3 Na~+/H~+逆向转运蛋白的功能及特性 |
1.3.4 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的调节机制 |
1.4 基因表达的分析方法 |
1.4.1 实时荧光定量PCR 法 |
1.4.2 实时荧光定量PCR 的特点及应用 |
1.5 珠美海棠研究进展 |
1.5.1 抗逆性研究 |
1.5.2 繁殖研究 |
1.5.3 珠美海棠作为苹果砧木的研究 |
1.5.4 珠美海棠四倍体的研究 |
1.5.5 珠美海棠cDNA - AFLP 分子标记研究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1.6.1 目的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菌株和载体 |
2.1.3 试剂 |
2.1.4 引物的合成 |
2.2 主要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植物材料处理方法 |
2.3.2 珠美海棠总RNA 的提取方法 |
2.3.3 去除总RNA 中基因组DNA |
2.3.4 反转录合成cDNA 第一条链 |
2.3.5 珠美海棠DNA 提取方法 |
2.3.6 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cDNA 的克隆 |
2.3.7 阳性克隆的序列测定及分析 |
2.3.8 珠美海棠 MzNHX1 基因的表达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珠美海棠总RNA 提取方法比较 |
3.1.1 RNA 样品检测 |
3.1.2 RT-PCR 检测 |
3.2 珠美海棠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 |
3.2.1 珠美海棠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中间片段的克隆 |
3.2.2 珠美海棠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3'端的克隆 |
3.2.3 珠美海棠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5'端的克隆 |
3.2.4 珠美海棠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开放阅读框的克隆 |
3.3 珠美海棠 MzNHX1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1 MzNHX1 氨基酸序列分析 |
3.3.2 MzNHX1 蛋白结构预测 |
3.4 珠美海棠 MzNHX1 基因的表达分析 |
3.4.1 F=2~(-ΔΔCt) 分析方法有效性检测 |
3.4.2 苹果属种间 NHX 基因家族分析 |
3.4.3 盐胁迫下珠美海棠 MzNHX1 基因的表达分析 |
3.4.4 PEG 胁迫下珠美海棠 MzNHX1 基因的表达分析 |
3.4.5 ABA 处理下珠美海棠 MzNHX1 基因的表达分析 |
4 讨论 |
4.1 珠美海棠总 RNA 提取方法 |
4.2 珠美海棠MzNHX1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
4.3 NHX基因家族分析及珠美海棠MzNHX1基因的表达 |
4.3.1 NHX 基因家族分析 |
4.3.2 珠美海棠 MzNHX1 基因的表达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10)茄子砧木对南方根结线虫抗性鉴定及抗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植物抗线虫资源的鉴定及评价方法 |
1.1 植物抗线虫的鉴定方法 |
1.2 植物抗线虫的评价方法 |
2 植物抗线虫机制研究 |
2.1 植物对线虫的结构抗性 |
2.2 植物抗线虫的坏死反应 |
2.3 植物抗线虫的生理生化机制 |
2.3.1 相关酶系的变化 |
2.3.2 酚类物质的变化 |
2.3.3 植物保卫素的合成 |
2.3.4 其它方面的生化反应 |
2.4 植物抗病品种对线虫发育的影响 |
2.5 植物根系分泌物对线虫卵孵化的影响 |
3 抗线虫基因的研究 |
4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一章 茄子砧木对南方根结线虫抗性鉴定及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线虫获取及接种 |
1.3 测定指标及计算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南方根结线虫对不同茄子砧木幼苗生长和抗病指数的影响 |
2.2 茄子砧木对南方根结线虫抗性的聚类分析 |
2.3 各茄子砧木材料抗根结线虫能力综合评价 |
第二章 茄子砧木抗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理生化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线虫获取 |
1.3 接种及取样 |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南方根结线虫侵染对茄子砧木幼苗根系PAL 和TAL 活性的影响 |
2.2 南方根结线虫侵染对茄子砧木幼苗根系PPO 活性的影响 |
2.3 南方根结线虫侵染对茄子砧木幼苗根系总酚含量的影响 |
2.4 南方根结线虫侵染对茄子砧木幼苗根系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
2.5 南方根结线虫侵染对茄子砧木幼苗根系 O_2~-·生成速率和 H_2O_2 含量的影响 |
2.6 南方根结线虫侵染对茄子砧木幼苗根系SOD、POD、CAT 活性的影响 |
2.7 南方根结线虫侵染对茄子砧木幼苗根系MDA 含量的影响 |
2.8 南方根结线虫侵染对茄子砧木幼苗根系CHT、GLU 活性的影响 |
第三章 不同抗性茄子砧木根系分泌物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线虫获取 |
1.3 接种及取样 |
1.4 根系分泌物的制备 |
1.5 南方根结线虫卵悬浮液的制备 |
1.6 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率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接种南方根结线虫的茄子砧木根系分泌物对卵孵化的影响 |
2.2 接种南方根结线虫第8 d 的茄子砧木根系分泌物对卵孵化的影响 |
2.3 接种南方根结线虫第15 d 的茄子砧木根系分泌物对卵孵化的影响.. |
2.4 接种南方根结线虫第26 d 的茄子砧木根系分泌物对卵孵化的影响.. |
2.5 接种南方根结线虫第33 d 的茄子砧木根系分泌物对卵孵化的影响.. |
第四章 不同抗性茄子砧木对根内南方根结线虫群体动态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线虫获取 |
1.3 接种及取样 |
1.4 根内线虫计数 |
1.5 根内线虫染色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抗性茄子砧木根内二龄幼虫(J_2)的动态变化 |
2.2 不同抗性茄子砧木根内三龄幼虫(J_3)的动态变化 |
2.3 不同抗性茄子砧木根内四龄幼虫(J_4)的动态变化 |
2.4 不同抗性茄子砧木根内线虫总量的变化 |
2.5 不同抗性茄子砧木根内线虫雌雄比例 |
讨论 |
1 茄子砧木幼苗对南方根结线虫侵染的反应 |
2 茄子砧木材料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抗性鉴定指标及评价方法 |
3 茄子砧木抗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理生化机制 |
4 不同抗性茄子砧木根系分泌物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的影响 |
5 不同抗性茄子砧木对根内南方根结线虫繁育速率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四、苹果砧木培育的几项技术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苹果树矮化密植丰产栽培技术要点[J]. 孙亮三.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0(03)
- [2]西甜瓜砧木育种研究进展[J]. 攸学松,朱莉,曾剑波,陈艳利,李云飞,马超,李婷,张莹. 江苏农业科学, 2019(20)
- [3]苹果品种(系)脱毒原种苗获得的关键环节及流程[D]. 孙建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4]苹果茎段离体培养及激素调控生根的研究[D]. 谢贝阳.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5]“三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以河北顺平县为例[D]. 耿艳先.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3)
- [6]负压充水技术在杨树扦插育苗中的应用研究[D]. 辛显彬.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2)
- [7]中国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技术经济评价研究[D]. 邵砾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1)
- [8]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研究 ——以济宁综合试验站为例[D]. 高发瑞.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9]盐胁迫下珠美海棠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MzNHX1)的分离及表达特性研究[D]. 孟晓烨. 天津农学院, 2010(05)
- [10]茄子砧木对南方根结线虫抗性鉴定及抗性机制研究[D]. 徐小明.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