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贝尔克利克油田的注水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仇衍铭[1](2019)在《世界油气资源分布特征及战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油天然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较丰富,但国家经济建设对油气资源的需求量巨大。近年来,石油进口量不断增长,对外依存度达到67%。天然气消费增量、产量和进口量均创历史新高,需要加强国际能源合作,更多地利用境外油气资源。本文在导师完成的相关项目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世界油气资源分布特征及战略分析,取得以下主要认识和成果。1.以原油资源储量≥1亿吨、原气资源储量≥500亿立方米为下限值,在世界范围内采集大油气田数据428组,包括油气田名称(中英文)、国家、洲、经度、纬度、储集岩、时代、构造背景、成矿域、含油气盆地等15个主要属性。编制了世界大型油气田分布图。2.对世界大型油气田在各大洲、国家和不同构造背景、成矿域、地质时代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大油气田的储集岩特征及圈闭类型,初步划分出波斯湾、西西伯利亚、美国西南-墨西哥湾、北海等12个大油气田集中分布区。3.总结了劳亚、冈瓦纳、特提斯、环太平洋4大成矿域大型油气田地质特征,对西西伯利亚、伏尔加-乌拉尔、波斯湾、北海、马拉开波5个含油气盆地及其产出的大油气田进行了解剖分析。4.在分析世界油气资源与大油气田勘查潜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中国油气资源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和认识。
杨宁[2](2019)在《辽河油田JM公司采油成本控制研究》文中提出辽河油田JM公司(以下称“JM公司”)隶属于辽河油田,主要负责的开发区域是滩海地区,受开发区域环境复杂的影响,JM公司的石油开采难度和投资风险都很大,也就导致其石油开采成本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线上。虽然JM公司自成立之初起就致力于做好成本控制,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面对油价持续低迷以及集团公司成本指标压缩的大环境,节约成本更是当务之急。本文以JM公司的成本控制为中心,在石油行业低迷与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分析了JM公司的发展背景,把握成本控制来应对采油高成本的问题,并通过文献综述得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介绍了成本控制的概念、原则与过程,并将约束理论与成本动因理论作为成本控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JM公司采油成本的现状分析,通过对JM公司简介、JM公司采油成本的构成及特点、JM公司采油成本控制现状进行分析,得出JM公司的采油成本现状及问题;得出固定成本折旧严重、成本考核缺乏制度管控、操作成本缺乏控制,是JM公司在采油成本控制上存在的短板。第四部分对JM公司成本控制的改进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主要有树立全员成本控制意识,加大成本控制力度,完善成本控制的考核机制,推断出成本控制的预期效果,有效地解决了JM公司成本管理能力薄弱的问题,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徐浩男[3](2019)在《基于油田开发下套损井危险区划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油田生产时间的延长,开发方案的不断调整以及实施,由于不断演变的地质、开发等管理条件,油水井的套管状况逐渐变差,甚至损坏,油水井套管损坏是油田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量套损井不仅导致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打乱生产部署,还给宏观决策带来诸多盲目性。套损井危险区域划分研究变得越发迫切,如果能够在套损发生前知道哪些地区的危险性比较高并加以预防,即可有效减少套损井的数量,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目前,多数油田经过长期的注水开发,地下油水分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宏观上出现了许多套损井集中的区域,微观上由于油层有注无采、注大于采、注多采少、非油层浸水、断层局部进水等因素致使高压异常区域普遍存在。这些套损井在钻井过程中,曾发生过各种较大事故,例如井喷、报废、井漏、井涌、油气浸和固后管外冒等,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对套损井综合治理不及时,致使破坏范围扩大,发生过很多作业事故和开发事故,例如油管喷出、井底吐沙、套管变形、套管错断、套管冒油等。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造成了油气田企业财产的重大损失,甚至危及人身安全和周边环境,严重影响了油田整体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甚至会给油气田企业带来不利的社会影响。本文通过对油田的地质因素、开发因素、工程因素等进行逐一分析,进行优选单指标、指标相关性分析、指标综合评价三方面分析,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了主控因素对套损井形成的定量关系,地质因素包括泥页岩层厚度、地层倾角、断层发育、浅气层,开发因素包括地层压力、顶压注水、区块间压差、注采比、年度注水量和产液量变化幅度。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在matlab中建立灰色关联分析算法,主要功能是从Excell表格中读入数据、计算灰色关联度、生成各指标权重,套损井分析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并在A油田一区块进行了危险区域划分,为油田的套损井日常治理和维护提供一定的支持,通过有序治理套损井危险区域,降低油田开发生产风险,减少油水井日常维护费用,降低作业事故的发生。
谭琰[4](2019)在《基于战略成本的S采油厂生产成本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国际油价的波动下跌,石油行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而采油生产企业的经营发展也举步维艰。越来越多的采油厂逐渐开始关注成本管理,并希望通过有效的成本管理来扩大利润。但是部分老油田稳产支出,再加上受到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影响,人力成本逐年上升等,都使得采油厂所面临的成本管理压力持续升高。本文以S采油厂为例,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油田综合含水率、递减率有所升高,S采油厂在生产成本管理方面的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困难更加突出。同时,从采油厂内部管理角度来看,生产成本管理不仅关系到生产环节,同时也与技术、安全、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相关,生产成本的提升与企业低成本战略要求之间的矛盾以及与高效生产之间的发展战略的差距越来越突出。因此,从采油厂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必须要对S采油厂的生产成本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并解决。本文以战略成本理论作为指导,以降低S采油厂生产成本并加强战略位置作为目的,对S采油厂生产成本管理展开研究。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的方式,对国内外针对采油厂成本管理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了解当前研究现状,同时对本文研究中涉及的概念如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等进行界定,对研究中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如生产成本的内容与成本管理流程、投入产出型数据包络分析、作业成本法、战略成本理论等,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S采油厂生产成本管理现状的调研对其进行评价,了解其在成本管理中的主要做法以及生产成本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再次,以战略成本理论作为指导,对S采油厂生产成本管理进行构建,明确生产成本管理的战略定位,并以战略成本理论为指导对其成本动因展开分析,分别从采油系统、注水系统和处理系统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分别构建动因模型,并将其应用在成本管理工作中。最后,基于战略成本对S采油厂生产成本管理提出建议,建议其梳理战略成本管理理念,以全面成本管理作为基本原则,科技分解各个生产指标,加强预算管理,精细化成本核算,加强成本控制,同时健全成本分析等相关制度。通过本文的研究,构建了S采油厂生产成本动因模型,并以此模型作为依据对其生产成本管理提出了具体意见,既能够帮助S采油厂实现对生产成本的有效管理与控制,同时也能够为其他采油厂成本控制与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和借鉴。
李帅[5](2019)在《分段压裂中软硬地层交错处套管变形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日益深入,以水平井分段压裂为主的增产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分段压裂引起的套管变形问题大大限制了非常规油气田的高效开发。分段压裂下引起的套管变形问题已经引起了研究人员的重视。本文对长宁、威远、昭通区块套管变形失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了验证模型,同时根据套管在软硬交错界面出现大量的套管变形现象,分别对软硬地层交错处套管两侧压裂不对称和软硬地层界面滑移的套管变形失效问题建立了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分段压裂中软硬交错地层的套管变形机理。根据验证模型的模拟结果,分段压裂引起的地应力非均匀性增加会导致管壁应力及套管缩径量增加,固井不良同时会放大套管外挤力非均匀性,但是非均匀性增加与固井并不是套管变形失效的主要因素。分段压裂过后,软硬交错地层处套管两侧压裂改造区域不对称分布,造成套管的侧向变形和截面变形,会使套管发生“S”型弯曲,使得井下工具无法下入造成套损。这种情况出现在均质地层中仅会造成套管发生整体侧向位移,不会造成套损。软硬地层交错处的地层滑移错动会导致套管缩径,且软硬地层交错处两侧地层力学性质的变化基本不会对套管缩径量产生影响。因此,在设计施工方案时,应优化井眼轨迹,避开天然裂缝及软硬交错地层,同时根据微地震数据监测图对施工方案动态调整,避免套管两侧压裂改造区域的不对称,减少套管变形风险。
董委涛[6](2016)在《ZY采油厂目标成本管理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油气田开发技术难度日益增加、石油储量增长减缓、环保费用递增和国际油价剧烈震荡等问题的出现,传统成本管理模式面临挑战。面对严峻的形势,ZY采油厂在借鉴国外企业先进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将油藏经营管理、全面成本管理、全面预算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等成本理念引入成本管理。这些理念为ZY采油厂有效控制成本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采油厂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仍缺乏全面性和针对性。因此,将目标成本管理应用到采油厂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论文立足于ZY采油厂的成本管理现状,通过对ZY采油厂的实例研究和探讨,深入了解并构建了油田的目标成本管理应用体系,认为在目前的经济环境及体制下企业实行目标成本管理体系与当前的经济状况和企业的自身发展是相适应,更利于帮助企业不断增强盈利能力,并具有预期性和前瞻性。论文的研究思路是从目标成本的研究意义开始,通过全面了解国内外对目标成本研究的内容和思路,阐述目标成本的理论基础和使用的方法以及步骤,从ZY采油厂的成本管理现状开始探讨分析目前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善的成本管理,实施目标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因此ZY采油厂引入了目标成本管理体系,包括ZY采油厂实施目标成本管理的内容和流程体系和方法,对目标成本的综合分析和持续改善,对单井目标成本管理进行了实例分析,希望进一步提高目标成本管理的功能和作用,做到全员都有成本控制意识,从上至下重视目标成本的设定,达到真正控制好成本,提高利润。最后是全文的结论。
张杰[7](2014)在《复杂断陷盆地套管损坏原因及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各大油田开采时间的延续,油田的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油水井发生套管损坏的频率越来越高、容易造成停产甚至报废井的事故,给油田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套管损坏问题是全球范围内急需解决的难题,各大油田都存在套管损坏问题。因此,寻找合理的预测方法对套管状况进行及时的预测并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对延长油水井的工作寿命、降低损失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套管损坏问题是一个影响因素多、机理复杂的系统,其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模糊性、定性分析难以定量化等特点。本文结合海拉尔油田的实际生产数据,在现有套损井数据基础上,通过数据资料统计分析,研究各个区块套管损坏的影响因素,获得各区块套管损坏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海拉尔三大研究区块的套管损坏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作用的结果,其核心在于断层导水、泥岩吸水膨胀、储层物性较差、憋压严重、油压过高、粘土矿物含量高、高含水、增产措施等因素导致油水井套管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因此,本文从系统的角度,介绍了套管损坏的基本研究方法、常用的预测方法,通过对比分析选择了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进行研究,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适用于解决因素复杂、评价标准模糊、数据定性分析难以定量化等问题,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适用于解决数据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个别数据有误差等问题。然后结合海拉尔油田实际生产数据,从不同的研究区块入手,全面分析了三大区块开发过程中套管损坏的影响因素。针对套管损坏影响因素和评价标准具有模糊性、难以定量化分析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模糊综合评价预测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套管损坏预测模型,在套管损坏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实现了定量分析,对研究区块已知套损井进行了实例计算和验证,表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评判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针对套管损坏影响因素数据存在误差值、难以建立线性函数关系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方法的套管损坏预测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套管损坏预测模型,学习训练样本的数据结果显示模型构建合理,对样本的预测符合实际情况。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MapInfo Professional、Map Basic为平台,开发了实用可靠的套管损坏预测分析系统,并结合海拉尔油田三大区块实际生产数据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使用模糊数学预测系统对套管状况进行预测具有使用方便、参数选择适应性高、界值确定灵活性大等特点,使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系统对套管状况进行预测具有学习训练样本选择智能化、泛化能力强的特点,为油田套管损坏预测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李贻浩[8](2014)在《井下抽油泵吸入口套管腐蚀规律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田油水井的套管损坏通常简称为套损,是指油田开发过程中由于遭受外力作用和腐蚀,采油井及注入井的套管发生塑性变形、破裂或腐蚀减薄至穿孔破裂的一种现象。国内外的很多油水井都存在严重的套管损坏现象,并且有的非常严重,使得油田产量下降甚至直接导致油水井报废。随着江苏油田生产时间的不断延长,开发方案的不断调整,钻井施工,强化采油措施和修井作业的实施,导致了油水井套管状况逐渐变差、损坏。经统计分析:江苏油田套损井分布面广,涉及到25个油区,其中以真武、富民、安丰、周宋等区块尤其严重。截止到2010年底,已发现了312口套损井,其中油井238口,占总套损井数的76.6%;水井73口,占总套损井数23.03%,气井1口。并且套损井井数呈上升的趋势,特别最近5年平均年增长20口左右,套损井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造成油井含水率上升,注水井水驱动用程度低,注采井网失调,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正常生产。为了提高原油产量,预防套管损坏,本论文调研和分析了江苏油田套损井现状及特点,建立了江苏油田套损井数据库管理系统;根据江苏油田井下泵吸入口处套管的腐蚀普遍比较严重的特点,分析了油井套管腐蚀环境,确定了腐蚀因素,并对套管腐蚀机理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之上,设计并开发了一种井下抽油泵吸入口附近腐蚀模拟试验装置,并利用该仪器进行了室内模拟油田CO2腐蚀环境,采用失重试验方法,辅以SEM、EDS、XRD等分析方法,分析研究套管钢的腐蚀行为,为防腐措施的制定建立基础。同时本文特别研究了不同温度、二氧化碳分压条件下,腐蚀产物膜的表面形貌、结构、组成等以及对腐蚀速率的影响。考察井下不同腐蚀因素对泵吸入口套管腐蚀情况影响及腐蚀机理,得到井下抽油泵吸入口套管腐蚀规律。最后在套管材料的腐蚀行为、腐蚀机理的基础上,结合油田现有应用环境,提出了江苏油田井下抽油泵吸入口套管腐蚀的预防措施,如合理选材、缓蚀剂的应用、阴极保护技术等。为江苏油田井下抽油泵吸入口套管的预防和治理提供了科学手段,为油田的增产、套损井的产能的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提高了江苏油田的经济效益。
周凡[9](2012)在《杏南区地层压力分布与套损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油水井套损一直是世界范围内有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随着油田开发程度的加深,开发方案不断发生调整变化,加上不同的地质、工程因素和改造措施带来的影响,各油田都不同程度发生了套管损坏,给油田生产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目前各生产单位对套损的研究大多处于定性描述或是简单的机理模拟阶段,难以结合不同区块的实际情况分析套损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对已有生产资料及套损相关资料的研究,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杏树岗油田南部油田杏11区油水井套损的压力与压差界限进行定量分析,为实际生产提供指导。通过对研究区内的套损时空分布规律研究,明确了随着开发阶段的不同,套损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也不尽相同:开发早期,套损井较少,开发后期,研究区地层压力上升明显,套损井数目上升较多。二次加密调整后套损井数增加明显,且主要出现在南区。纵向上看套变层位主要集中在萨II2、萨II3、萨II4及萨II5层位中的泥岩夹层段。结合研究区的取芯井资料分析,套损部位的泥岩夹层中富含蒙皂石和伊利石等吸水性矿物,砂体非均质性强,各层位的沉积地质体物性极为复杂。从套变点形态看套变类型以变形和错断为主,分别占套变总数的52.94%和47%。结合研究区地质开发状况和套损分布特征,指出“泥岩浸水蠕变”和“压差-应力耦合作用”是杏11区油层部位套损的主要原因,而平面和层间的压力差是导致油层部位套损的最主要因素。通过对已有生产资料及套损相关资料的研究,分析研究区套损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地层压力变化的影响,结合生产单位的多学科数值模拟压力和实测静压的分析比较,研究杏南区地层压力动态变化规律:从平面上看,套损井主要分布于压力平面梯度较大的部位,平面压差较大产生的附加应力是套损的主要原因,杏11区南区地层压力平面不均衡更加严重,为套损高发区;纵向上看,油水井套损并不都是发生在高压层,地层压力的纵向差异是导致油水井发生套损的原因。地层孔隙压力纵向上分布不均衡,高压层与低压层之间具有较大的层间压差,这种纵向压差产生的剪切力是套损的重要原因。基于套损多发区(南区)与非套损区(北区)压力值的统计、对比分析,选择合适的地层压力差异的计算方法,基于不同区块和不同类型套损井压力、压差分布概率的分析,确定油水井套损压力界限分别为:12.5Mpa和14Mpa;油水井套损的压差界限为:2.5Mpa。利用大庆油田常用合理注水压力计算方法计算了研究区的注水压力界限,在认识了套损与区域地层压力有关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杏11区的地质开发背景,分析了该区域压力系统不均衡的原因。最后,以控制套损为目的,以寻找异常高压层、完善注采关系为指导,给出了杏11区压力系统具体调整措施。
姜德强[10](2011)在《海外油气田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油和天然气已经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关键性战略储备资源。鉴于我国目前的油气资源状况,从我国能源安全的角度考虑及迫于石油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大海外油气田开发的步伐,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目前,国内的海外油气田开发项目还处于起步阶段,风险控制机制的构建并不完善,因而国内的石油企业不能盲目的采取“走出去”战略。为了更好地规避风险,进行海外油气田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对我国石油企业从事海外油气田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项目风险管理的特点及管理流程,在掌握了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目前已有的海外油气田开发项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海外油气田开发项目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较长的投资回收期以及很高的开发风险等特点,为了更好地规避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从自然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组织风险等角度,建立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6个二级指标和25个三级指标;根据风险评价指标的特点,建立了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模型,并以塔木察格油气田开发项目为例,进行了系统评价。最后,针对我国海外油气田开发项目风险产生的原因,从战略角度提出了解决的具体措施。
二、贝尔克利克油田的注水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贝尔克利克油田的注水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世界油气资源分布特征及战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世界油气资源分布特征 |
2.1 世界油气资源概况 |
2.2 世界大型油气田数据采集 |
2.3 世界大油气田分布特征 |
第3章 世界大型油气田地质特征 |
3.1 劳亚成矿域大型油田地质特征 |
3.2 冈瓦纳成矿域大型油气田地质特征 |
3.3 特提斯成矿域大型油气田地质特征 |
3.4 环太平洋成矿域大型油气田地质特征 |
第4章 中国油气资源战略分析 |
4.1 世界油气资源与大油气田勘查潜力 |
4.2 油气资源战略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辽河油田JM公司采油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2 相关理论 |
2.1 成本控制概念、原则及过程 |
2.1.1 成本控制的概念 |
2.1.2 成本控制的原则 |
2.1.3 成本控制的过程 |
2.2 成本控制的理论基础 |
2.3 石油生产成本构成特点 |
3 辽河油田JM公司采油成本现状分析 |
3.1 JM公司简介 |
3.1.1 公司概况 |
3.1.2 JM公司采油工艺流程 |
3.2 JM公司采油成本构成及特点 |
3.2.1 JM公司采油成本构成要素 |
3.2.2 JM公司采油成本构成分析 |
3.3 JM公司采油成本控制现状 |
3.3.1 原油开采固定成本控制现状 |
3.3.2 原油开采操作成本控制现状 |
3.4 JM公司采油成本存在的问题 |
3.4.1 采油成本控制理念陈旧 |
3.4.2 成本考核缺乏制度管控 |
3.4.3 采油成本缺乏精细化管控 |
4 JM公司成本控制对策 |
4.1 树立全员成本控制意识 |
4.2 加大成本管控力度 |
4.2.1 推进成本控制信息化管理方式 |
4.2.2 优化油气资产折耗 |
4.2.3 材料费控制措施 |
4.2.4 燃料费控制措施 |
4.2.5 动力费控制措施 |
4.2.6 运输费控制措施 |
4.2.7 人员费控制措施 |
4.3 完善成本控制的考核机制 |
4.4 成本控制的预期效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油田开发下套损井危险区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套损井危害概述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油田套损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油田套损研究现状 |
1.2.3 当前研究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套损井类型及成因分析 |
2.1 套损井类型 |
2.2 套损井检测方法 |
2.3 套损成因分析 |
2.3.1 非油层部位的套损成因 |
2.3.2 油层部位的套损成因 |
2.3.3 断层部位的套损成因 |
2.4 小结 |
第3章 A油田套损井空间分布特点及规律 |
3.1 区域地质概况 |
3.2 区域构造概况 |
3.3 开发概况 |
3.4 套损井时间、空间分布特点 |
3.4.1 时间特点 |
3.4.2 平面分布规律 |
3.4.3 套损层位特点 |
3.4.4 套损井类型特点 |
3.5 小结 |
第4章 套损井危险区域划分的主控因素分析 |
4.1 地质因素相关性分析 |
4.1.1 地层倾角相关性分析 |
4.1.2 断层发育相关性分析 |
4.1.3 油页岩发育厚度相关性分析 |
4.1.4 浅气层分布相关性分析 |
4.2 开发因素相关性分析 |
4.2.1 地层压力相关性分析 |
4.2.2 顶压注水相关性分析 |
4.2.3 区块间压差相关性分析 |
4.2.4 注采比相关性分析 |
4.2.5 注水量与套损率相关性分析 |
4.2.6 产液量与套损率相关性分析 |
4.3 工程因素相关性分析 |
4.3.1 固井质量相关性分析 |
4.3.2 固井质量注水异常井相关性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套损井危险区域划分方法研究 |
5.1 灰色关联原理 |
5.2 基于MATLAB软件的灰色关联计算程序 |
5.3 小结 |
第6章 A油田套损井危险区域划分 |
6.1 主控因素相关性分析 |
6.2 多因素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
6.3 油田某地区套损危险区域划分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战略成本的S采油厂生产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对成本管理的研究 |
1.2.2 对战略成本理论的研究 |
1.2.3 对油田企业成本管理的案例研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成本管理内涵与流程 |
2.1.1 成本管理的目标 |
2.1.2 生产成本管理的流程 |
2.2 成本管理理论基础 |
2.2.1 作业成本法 |
2.2.2 质量成本最低点理论 |
2.3 战略成本管理理论 |
2.3.1 战略成本的概念与内涵 |
2.3.2 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
2.3.3 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意义 |
2.3.4 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方法 |
第3章 S采油厂生产成本管理措施与存在的问题 |
3.1 S采油厂概况 |
3.2 S采油厂经营管理与战略规划情况 |
3.2.1 S采油厂经营管理模式 |
3.2.2 S采油厂战略规划现状 |
3.3 S采油厂生产成本管理的主要做法 |
3.3.1 建立了成本预算管理体系 |
3.3.2 实施成本项目管理模式 |
3.3.3 规范了成本分析与考核 |
3.3.4 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系统 |
第4章 基于战略成本的S采油厂生产成本分析 |
4.1 S采油厂成本管理战略定位 |
4.1.1 S采油厂成本领先战略的确定 |
4.1.2 S采油厂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具体措施 |
4.2 基于战略成本的S采油厂成本动因分析 |
4.2.1 采油系统成本动因分析 |
4.2.2 注水系统成本动因分析 |
4.2.3 处理系统成本动因分析 |
4.3 S采油厂成本动因模型的建立 |
4.3.1 成本动因模型的假设提出与变量设置 |
4.3.2 采油系统成本动因模型 |
4.3.3 处理系统成本动因模型 |
4.4 S采油厂成本动因模型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
4.4.1 基于成本动因模型的成本预算编制思路 |
4.4.2 基于成本动因模型的成本预算实施 |
4.4.3 基于成本动因模型的成本预算实施效果 |
第5章 基于战略成本的S采油厂生产成本管理建议 |
5.1 科学分解生产指标 |
5.2 加强预算管理 |
5.3 精细化成本核算 |
5.4 加强成本控制 |
5.5 健全成本分析相关制度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5)分段压裂中软硬地层交错处套管变形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套管损坏机理分析 |
1.1.1 地质因素 |
1.1.2 工程因素 |
1.1.3 腐蚀作用导致套管损坏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分段压裂对套管损坏的影响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分段压裂中套管变形情况统计分析 |
2.1 分段压裂中套管变形统计 |
2.2 分段压裂中套管变形特征分析 |
2.3 分段压裂中套管变形因素分析 |
2.3.1 裂缝滑移 |
2.3.2 软硬地层交错 |
2.3.3 其他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套管-水泥环-地层系统有限元模型验证 |
3.1 ABAQUS模拟的材料参数 |
3.1.1 套管 |
3.1.2 水泥环与地层 |
3.2 几何模型 |
3.3 子程序与子模型 |
3.4 二维模型验证 |
3.4.1 WH6井相关资料概况 |
3.4.2 二维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
3.5 三维模型验证 |
3.5.1 固井质量良好 |
3.5.2 水泥环缺失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分段压裂中软硬地层交错处套管变形机理研究 |
4.1 软硬地层处套管两侧压裂不对称 |
4.1.1 WH11井资料概况 |
4.1.2 有限元模型 |
4.1.3 模拟结果分析 |
4.1.4 敏感性分析 |
4.2 软硬地层交错处滑移 |
4.2.1 YSH1井资料概况 |
4.2.2 有限元模型 |
4.2.3 模拟结果分析 |
4.2.4 敏感性分析 |
4.3 与实际情况对比 |
4.3.1 软硬地层处套管两侧压裂不对称 |
4.3.2 软硬地层界面滑移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ZY采油厂目标成本管理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成果 |
1.2.2 国内研究成果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目标成本管理理论 |
2.1 目标成本 |
2.1.1 理论背景 |
2.1.2 目标成本含义 |
2.1.3 目标成本控制的意义 |
2.2 目标成本管理 |
2.2.1 目标成本管理概念 |
2.2.2 目标成本管理特征 |
2.2.3 目标成本管理的实施步骤 |
2.2.4 目标成本管理的特点 |
2.2.5 目标成本管理推进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
第三章 ZY采油厂成本管理现状及问题 |
3.1 ZY采油厂基本情况 |
3.1.1 ZY采油厂简介 |
3.1.2 ZY采油厂的组织机构 |
3.1.3 ZY采油厂成本管理的现状 |
3.2 ZY采油厂现行成本管理的问题 |
3.2.1 预算缺乏严谨性 |
3.2.2 成本指标设置不全面 |
3.2.3 成本核算体制落后 |
3.2.4 成本控制方面执行力不足 |
3.2.5 以财务预算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尚未改变 |
3.3 ZY采油厂目标成本管理推行的必要性 |
第四章 ZY采油厂目标成本管理的构建及应用 |
4.1 ZY采油厂目标成本管理构建框架 |
4.1.1 ZY采油厂目标成本管理构建原则 |
4.1.2 ZY采油厂目标成本管理的组织体系 |
4.1.3 ZY采油厂目标成本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
4.2 ZY采油厂目标成本管理的构建 |
4.2.1 ZY采油厂目标成本确定的原则 |
4.2.2 ZY采油厂目标成本确定 |
4.2.3 ZY采油厂目标成本分解 |
4.2.4 ZY采油厂目标成本核算 |
4.2.5 ZY采油厂目标成本控制 |
4.2.6 ZY采油厂目标成本考核 |
4.3 ZY采油厂目标成本管理应用案例 |
4.3.1 建立单井目标成本目标体系 |
4.3.2 建立单井目标成本责任体系 |
4.3.3 建立单井目标成本管控体系 |
4.3.4 建立单井目标成本考核体系 |
4.3.5 建立单井目标成本评价体系 |
第五章 ZY采油厂目标成本管理的保障措施及改进方向 |
5.1 ZY采油厂目标成本管理的保障措施 |
5.1.1 目标成本管理与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 |
5.1.2 目标成本管理与精细成本管理相结合 |
5.1.3 目标成本管理与标杆管理相结合 |
5.1.4 目标成本管理与降本增效相结合 |
5.2 ZY采油厂目标成本管理的其他保障措施 |
5.2.1 树立全员参与管理理念 |
5.2.2 探索区块经营一体化管理 |
5.2.3 强化内部控制制度 |
5.2.4 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
5.3 ZY采油厂目标成本管理的改进方向 |
5.3.1 开展目标成本管理的难点 |
5.3.2 开展目标成本管理的改进方向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复杂断陷盆地套管损坏原因及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油田套管损坏现状 |
1.2.2 套管损坏研究发展现状 |
1.2.3 套管损坏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
1.3 套管损坏因素和损坏形态 |
1.3.1 套管损坏因素 |
1.3.2 套管损坏形态 |
1.4 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存在的问题 |
1.4.2 论文的难点和创新点 |
1.4.3 主要研究内容 |
2 海拉尔油田套管损坏现状及机理分析 |
2.1 海拉尔油田套管损坏特征 |
2.1.1 海拉尔地质概况 |
2.1.2 时空分布特征 |
2.1.3 损坏类型 |
2.1.4 损坏因素分析 |
2.2 贝 301 区块套损机理分析 |
2.2.1 地质概况 |
2.2.2 地质因素的影响 |
2.2.3 开发因素的影响 |
2.3 贝 14 区块套损机理分析 |
2.3.1 地质概况 |
2.3.2 地质因素的影响 |
2.3.3 开发因素的影响 |
2.4 贝 16 区块套损机理分析 |
2.4.1 地质概况 |
2.4.2 地质因素的影响 |
2.4.3 开发因素的影响 |
2.5 小结 |
3 模糊数学在套管损坏预测中的应用 |
3.1 模糊数学及其应用 |
3.1.1 模糊子集 |
3.1.2 模糊关系和模糊变换 |
3.1.3 模糊数学在地学中的应用 |
3.2 模糊数学模型的选择 |
3.2.1 综合评价模型 |
3.2.2 隶属函数 |
3.2.3 模糊向量 A |
3.2.4 评判结果 B 的计算 |
3.2.5 评价对象隶属级别 |
3.3 套管损坏预测模型 |
3.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3.3.2 评语集和隶属函数的确定 |
3.3.3 评语集等级标准划分 |
3.3.4 权重的确定以及计算 |
3.3.5 技术路线 |
3.4 预测结果 |
3.4.1 贝 301 区块预测 |
3.4.2 贝 14 区块预测 |
3.4.3 贝 16 区块预测 |
4 人工神经网络在套管损坏预测中的应用 |
4.1 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应用 |
4.1.1 神经元模型 |
4.1.2 转移函数 |
4.1.3 学习规则 |
4.1.4 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 |
4.2 BP 神经网络 |
4.2.1 BP 神经网络模型 |
4.2.2 BP 神经网络处理单元模型 |
4.2.3 BP 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
4.2.4 套管损坏应用模型 |
4.3 模型应用 |
4.3.1 学习训练 |
4.3.2 预测样本计算 |
4.3.3 结果分析 |
4.4 两种预测模型的比较 |
5 套管损坏预测系统 |
5.1 软件开发工具与开发环境 |
5.2 主要功能介绍 |
5.2.1 原始数据资料库 |
5.2.2 数据量算功能 |
5.2.3 模糊数学预测 |
5.2.4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8)井下抽油泵吸入口套管腐蚀规律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 江苏油田套损及治理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套损井数据库的建立 |
2.1 数据库结构 |
2.2 数据库功能模块设计 |
2.3 数据库设计实现 |
2.4 小结 |
第3章 套损原因及机理研究 |
3.1 套管腐蚀环境分析 |
3.2 套管腐蚀机理研究 |
3.3 小结 |
第4章 腐蚀仪器的研制及试验 |
4.1 腐蚀仪器设计研究思路 |
4.2. 腐蚀仪器工作原理 |
4.3 主要技术指标 |
4.4 仪器组成与功能 |
4.5 主要技术特点 |
4.6 腐蚀试验及结果分析 |
4.7 小结 |
第5章 套管防腐措施 |
5.1 江苏油田套管内防腐措施 |
5.2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9)杏南区地层压力分布与套损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国内外套管损坏研究现状 |
1.2 地层压力与套损关系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2 杏南区储层沉积特征 |
2.3 杏南区储层非均质特征 |
2.3.1 岩性、物性、含油性 |
2.3.2 砂体发育特征 |
2.3.3 非均质特征 |
2.4 套损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
2.4.1 时间分布特征 |
2.4.2 纵向分布特征 |
2.4.3 套损点岩性及套损类型 |
2.4.4 平面分布 |
本章小结 |
3 油藏动态压力系统及其与套损的关系 |
3.1 油层段套损的力学机理分析 |
3.1.1 “泥岩浸水蠕变”机理 |
3.1.2 “压差-应力耦合作用”机理 |
3.1.3 引起套损的其它原因 |
3.2 原始地层压力系统 |
3.3 不同阶段地层压力 |
3.3.1 开发简介 |
3.3.2 开发过程中地层压力变化规律 |
3.3.3 杏11区地层压力随时间变化特征 |
3.4 地层压力平面分布 |
3.4.1 数模压力校正方法 |
3.4.2 地层压力数据统计方法 |
3.4.3 地层压力与套损的统计关系 |
3.5 压差计算方法及平面分布 |
3.6 研究区层间压力分布 |
本章小结 |
4 套损压力与压差界限的确定 |
4.1 地层压力界限 |
4.2 地层压差界限 |
本章小结 |
5 压力系统调整方法 |
5.1 注水压力确定 |
5.1.1 以不使油页岩标准层进水为目的的合理注水压力 |
5.1.2 以油层破裂压力来确定注水最高压力界限 |
5.2 压力系统不均衡的原因 |
5.3 压力系统调整方案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海外油气田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思路及内容 |
第2章 海外油气田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理论 |
2.1 项目风险管理 |
2.1.1 项目风险管理的涵义 |
2.1.2 项目风险管理的特点 |
2.1.3 项目风险管理的流程 |
2.2 海外油气田开发项目风险管理 |
2.2.1 海外油气田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 |
2.2.2 海外油气田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的特征 |
2.2.3 海外油气田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 |
第3章 海外油气田开发项目风险识别及种类 |
3.1 海外油气田开发项目风险识别 |
3.1.1 海外油气田开发项目风险识别的涵义 |
3.1.2 海外油气田开发项目风险识别的内容 |
3.2 海外油气田开发项目风险种类 |
3.2.1 自然风险 |
3.2.2 政治风险 |
3.2.3 经济性风险 |
3.2.4 市场风险 |
3.2.5 技术性风险 |
3.2.6 组织性风险 |
第4章 海外油气田开发项目风险评价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4.3 风险评价模型 |
4.4 案例分析 |
4.4.1 塔木察格油气田开发项目概况 |
4.4.2 塔木察格油气田开发项目风险评价 |
第5章 降低海外油气田开发项目风险的措施 |
5.1 降低自然风险 |
5.2 降低政治风险 |
5.3 降低经济性风险 |
5.4 降低市场风险 |
5.5 降低技术性风险 |
5.6 降低组织性风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贝尔克利克油田的注水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世界油气资源分布特征及战略分析[D]. 仇衍铭.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9(07)
- [2]辽河油田JM公司采油成本控制研究[D]. 杨宁.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3]基于油田开发下套损井危险区划的研究[D]. 徐浩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4]基于战略成本的S采油厂生产成本管理研究[D]. 谭琰.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5]分段压裂中软硬地层交错处套管变形机理的研究[D]. 李帅.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6]ZY采油厂目标成本管理应用研究[D]. 董委涛. 西安石油大学, 2016(06)
- [7]复杂断陷盆地套管损坏原因及预测方法研究[D]. 张杰. 中国海洋大学, 2014(11)
- [8]井下抽油泵吸入口套管腐蚀规律模拟研究[D]. 李贻浩. 长江大学, 2014(02)
- [9]杏南区地层压力分布与套损关系研究[D]. 周凡.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2)
- [10]海外油气田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姜德强. 东北石油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