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峡截流龙口流速预报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胡琼方,闫金波,伍勇,田苏茂[1](2020)在《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大江截流水文监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简述了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截流期间采用的水文监测技术手段,通过无人立尺测量及集电子浮标、侧扫雷达、无人机携载电波流速仪等组成的流速矢量场应急监测系统应用,结合水文预报、龙口水动力数学模拟等方法,分析了截流全过程截流河段各水文要素的变化特征及规律,为截流施工决策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水文数据支撑,也为今后类似的截流设计优化、截流施工管理及应急水文监测等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孙志禹,陈先明,朱红兵[2](2017)在《三峡工程截流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三峡工程建设采用"三期导流、明渠通航"的施工导流方案,大江截流最大水深60 m、实测最大流量11600 m3 s-1大,河床深厚覆盖层达20 m,截流过程潜在堤头坍塌风险;明渠截流最大设计流量10300 m3 s-1、落差4.11 m、龙口流速7 m s-1、水深20 m,明渠基面平整光滑、不利抛投料稳定,截流进占抛投强度11.46万立方米/日;大江截流和明渠截流均需兼顾施工期通航要求.大江截流采用"预平抛垫底,上游单戗立堵、双向进占,下游尾随进占"的截流方案;导流明渠截流采用"垫底加糙、双戗立堵、上游双向进占、下游单向进占"的方案.大江截流和明渠截流的综合困难程度乃世界截流史所罕见,两次截流的成功实施,标志中国河道截流技术跻身世界领先地位.
陈小祎[3](2017)在《深厚覆盖层河床截流相关施工技术探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充分开发水利资源和改善居民生存与生态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水利工程建在了分布有深厚覆盖层的河流中下游河床上。随着这些工程的兴建,深厚覆盖层条件下截流工程中又出现了的一些新问题,如覆盖层的抗冲刷特性、覆盖层的防护施工方法、覆盖层条件下的截流抛投料的选用及降低截流难度措施等,而仅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和科学理论还无法完全解决这些与覆盖层冲刷相关联的问题,尤其是在工程实践方面。结合参与建设的几个工程实践进行深厚覆盖层河床截流相关技术的研究,试验模型得出了淤积型和窄级配堆积型深厚覆盖层河床截流条件下覆盖层的最小抗冲流速为0.5m/s0.7m/s,当水流流速大于0.50.7m/s时,就开始对河床产生冲刷,该数据具有重要意义,为截流护底方案设计提供了数据基础;通过对深厚覆盖层河床护底施工技术的研究得出了新的河底施工技术即“先进后退”护底法,该护底方式采用先平堵后立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用预先进占一段至龙口处,对龙口区域进行护底防护,随后再将预进占部分进行挖除,利用此方法代替船舶或栈桥抛投护底,可降低施工难度和成本,此项技术解决了不易采用船只、栈桥护底的难题,是立堵戗堤截流护底的一种新方法,对于深厚覆盖层截流技术进行了有效补充。由于深厚覆盖层抗冲刷能力低,在流速大于0.5m/s0.7m/s时会对河床造成冲刷,在龙口合拢前提前进行护底,采用先进后退方法就是:“进”要满足运输车辆和设备交通而下部填筑护底材料,上部填筑满足交通要求,由于上部填筑料占压了流水过流的断面,进而护底完成后后退法挖除上部满足交通的材料;施工的时候先从一侧龙口段满足先进后退法施工,预留满足水流通道,之后进行另一侧的龙口先进后退法施工,最终形成了龙口护底施工。
舒琬[4](2017)在《考虑下游水电站调蓄作用的施工截流风险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水电能源流域梯级开发的逐步推进,上游电站晚于下游电站建设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这种梯级建设条件下,下游电站的蓄滞作用改变了河道的天然属性,当上游在建电站坝址位于下游电站水库回水范围内时,下游电站的控泄成为影响上游截流戗堤龙口水力条件的重要因素之一,施工截流过程的控制主体从上游施工单方拓展为上下游双方,给截流工程带来了新的难题和挑战。同时,施工截流作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是施工组织设计的关键内容,考虑到截流失败的严重后果,必须在截流前进行全面的截流风险分析。因此,研究考虑下游水电站调蓄的施工截流风险,对梯级水电的开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相邻梯级电站的水力联系和以此为基础的截流风险分析为核心展开研究,建立下游电站库水位与上游电站龙口水力参数的定量分析模型,分析下游电站采取不同的泄流方式对上游电站截流龙口水力参数的影响,建立考虑下游电站调蓄的截流风险估计模型,并分析截流风险对下游电站库水位的敏感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截流戗堤龙口为研究对象,分析下游电站库水位与龙口下游水位(下游侧堤脚水位)、轴线水深、流速、落差及流量等水力指标的关系,利用数值计算与水力学计算方法,量化分析下游库水位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下游库水位与戗堤下游侧堤脚水位的相关性最大,为利用下游电站调节库水位从而降低截流难度提供条件。(2)针对下游电站调蓄过程,剖析不同工程条件下的调节方式,基于设计截流流量和预报流量建立多种泄流方式与上游电站龙口水力参数的对应关系模型,揭示了下游电站运行调度对上游电站施工截流的作用关系和影响机制,为截流工程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3)在截流风险分析中引入预报误差不确定性,利用Monte-Carlo方法建立风险率计算模型,借助单因素分析法计算截流风险对下游电站库水位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计算区间内敏感度较高,为利用下游电站调蓄降低施工截流风险率提供理论基础。
康迎宾[5](2014)在《水电施工截流模型试验及其水力特性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水电工程建设的高速发展,为大江大河的截流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和理论经验。相比于河道截流的物理模型试验,数值模拟技术在很多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特别是ANSYS Workbench的新开发平台,兼容了包括流体和流场在内的很多模块。本文根据实际工程进行了水电工程截流模型试验,提出了基于ANSYS的截流龙口水力特性数值模拟方法。根据模型试验规程的要求,以实际工程的截流为依据,进行截流模型试验研究。从模型的比尺确定、河道模型的设计与制作、河道模型的率定,到试验过程设计、截流试验准备,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然后按试验工况详细整理了截流试验成果,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截流难度随截流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分流能力的增强而降低,随下游尾水位的抬高而降低。在模型试验中,引入VDMS监测流场流态及表面流速分布,对截流控制性参数进行模拟,提出了分流因数的面积积分方法,通过统计分析来研究龙口宽度、截流流量大小、导流洞进口分流条件、下游电站蓄水位及隧洞流态等因素与导流洞分流能力的关系。在截流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截流河道水流及其龙口水力学参数的数值模拟方法,并基于ANSYS建立了具有自由表面的水流流动分析模型。本文以APDL模块建立几何模型,以ICEM CFD模块建立流场模型,在CFX-Pre模块中设置流场分析类型、定义边界条件、加载初始条件,通过CFX-Solver Manager实现流场分析计算,并采用CFD-Post模块进行数值模拟,详细介绍了河道流场数值模拟的过程。仿真后处理模块可以实现流速、水深等水力学要素的可视化表达。通过与光滑壁面流场的对比分析发现,在进口附近的水面线位置较低,水流紊动强度较弱。在进行水电施工截流龙口水力学参数的数值模拟时,将非恒定流离散化为恒定流进行处理。根据模型试验工况一的上下游水流参数(流量、水位、流速等),进行了四种龙口宽度的截流龙口水力学参数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通过调用ANSYS Workbench的后处理模块,利用isoface和polyline求解截流期间不同龙口宽度的河段水面线高程。利用isoface和contour配合可以很好地解决龙口范围的流速分布及大小问题。采用纵横断面及水平剖面切割的方法去拾取、观察龙口范围内的流场。特别是通过使用等值面isosurface设置流速选项,利用水平面,结合等值线云图,取不同的流速值,观察流场中的位置,能够形象直观的描绘龙口流场内的流速分布情况。最后,通过对比分析戗堤宽度对截流龙口的流速、水面变化等的影响,发现宽戗堤较窄戗堤,可以改善水流对戗堤端头的冲刷,同时也带来了龙口轴线下游流速增加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河道截流的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的对比研究,说明利用ANSYS Workbench进行截流水力特性的数值模拟是可行的,为水电施工截流的数值模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代水平,李云中,叶德旭[6](2012)在《高新技术在三峡水文勘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从天然时期的长江三峡河道,到葛洲坝、三峡大坝形成的库区、坝区、两坝间和坝下游河段,水文、河道条件复杂多变,迫使水文勘测必须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也必须进行技术创新。自20世纪70年代起,先后引进了数十种新设备、新技术,经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及应用,为长江上第一座大坝——葛洲坝和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水利枢纽的设计、施工、监理、调度及运行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水文数据与成果。
李学海[7](2010)在《深厚覆盖层河床截流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深厚覆盖层河床截流,当截流流量、落差、龙口流速均较大时,如保护措施不当,会因覆盖层抗冲能力小,在截流过程中形成冲刷性破坏、渗漏管涌性破坏,有时还会造成护底体系的自身稳定破坏和戗堤多种形式的坍塌等,危及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的安全,还会延长截流困难段时间,在备料不足或备料不满足抗冲要求时,甚至会导致截流失败,而危及截流工程安全。从安全性、经济性方面均加大了截流难度,并对截流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深厚覆盖层河床截流涉及的截流抛投料稳定问题、截流龙口覆盖层稳定问题、覆盖层河床降低截流难度措施问题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推导了截流块体稳定计算的基本关系式,剖析了各影响因素对块体稳定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机理。分析了截流块体稳定经典计算公式的适用条件,指出在截流困难段龙口呈矩形分布且河床具有一定糙度时,采用伊兹巴斯、肖焕雄等经典计算公式是合适的;但在水流垂线流速分布呈非矩形分布时,需综合考虑水深H、垂线流速分布α及相对糙度Δ/D、绕流系数ξ等因素。本文引用国内外对摩擦系数f及绕流系数ξ的研究成果对稳定计算的基本关系式进行了概化处理,考虑了水深H、垂线流速分布α及相对糙度Δ/D、绕流系数ξ等重要因素,通过系列模型试验,得出了平堵截流和立堵截流不同阶段、不同堤头形态的截流块体稳定实用计算系列公式,经试验证明,计算成果与实际情况更加接近。2)对混凝土人工块体的稳定性,从形状、重量、容重以及是否串联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比较,并对有无覆盖层时的稳定状况及其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无覆盖层时,形状对块体稳定影响较大;有覆盖层时,主要取决于覆盖层的稳定,但不同块型对覆盖层的适应性存在差异,考虑到河床多少有些覆盖层的实际情况,则四面体适应性更好些;四面体抗冲流速随重量增长,小于25t时增长较快,大于25t趋于缓慢;提高块体容重有利于块体稳定;串体稳定性优于单体,但要体现串体个数的优势,应确保串体中有部分块体落在流速较小区域。对正六面体钢筋笼的稳定性从重量、形状以及有无垫底材料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拟合了考虑形状因素、河床糙度因素的正六面体钢筋笼止动流速和起动流速的计算公式,并依据试验成果进行了验证,吻合较好。对四面体钢筋笼的稳定性从重量以及有无垫底材料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指出四面体钢筋笼的止动稳定性明显优于相同重量的正六面体钢筋笼,而两种形状块体的起动稳定性差别不大。3)分析了覆盖层河床稳定的影响因素以及现有覆盖层起动流速公式系数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了覆盖层起动流速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针对宽级配覆盖层,分析了卵石形状、卵石排列以及粗化作用对起动流速计算的影响,提出了适用的起动流速计算公式。4)结合淤积型覆盖层和堆积性覆盖层河床截流,从覆盖层特性、龙口水流条件、龙口边界条件等方面对覆盖层河床稳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列举分析了现有覆盖层起动流速公式系数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了淤积型覆盖层和堆积性覆盖层两种不同类型河床截流时覆盖层起动流速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针对宽级配覆盖层,分析了卵石形状、卵石排列以及粗化作用对起动流速计算的影响,提出了适用的起动流速计算公式。针对淤积型覆盖层和堆积性覆盖层两种类型河床,列举分析了现有局部冲刷深度计算公式的研究方法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般冲刷深度和局部冲刷深度的计算方法,剖析了粗化对冲刷深度的影响,给出了影响参数的计算方法以及考虑粗化影响的计算方法。对覆盖层河床截流模型的模拟技术,从截流模型的相似性和覆盖层模拟的相似性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截流模型设计需满足的推阻力相似准则中包含的摩擦系数f和绕流系数ξ的变化规律,指出模型比尺设计不当时,会形成“阻力危机”,而造成推阻力的不相似。指出只有当模型雷诺数Re=104~2×105时,ξ为常数时,才进入自模拟区。5)对截流难度概念、其影响因素以及衡量指标进行了分析探讨。指出截流难度只是相对概念,其本质问题是截流的安全性、经济性以及截流技术水平三个方面的综合权衡,指出了河床覆盖层从安全性、经济性方面均加大了截流难度,并对截流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截流难度指标应包含抛投强度等截流技术水平指标及经济评价指标。6)列举分析了在覆盖层河床截流时同样适用的常用降低截流难度的措施;提出了覆盖层河床截流减轻截流难度的针对性措施,重点分析了护底措施的有效性问题及淤积型覆盖层河床截流预防坍塌措施。7)分析了与截流抛石发生作用的水流能量及抵抗端部水流作用的截流块体受力状况,从动能平衡观点出发,对有流失情况建立水流与石块相互作用的平衡方程式;运用能量平衡原理,提出了立堵截流龙口水流能量的表达式;介绍了戗堤进占速度与抛投材料流失的关系以及截流抛投料流失量公式的推导。
彭扬平[8](2009)在《双戗堤立堵截流落差分配控制研究》文中认为国内外大江大河截流工程中,当截流落差、龙口流速较大,单戗堤截流难度过大时,可采用双戗堤立堵截流以分担截流落差从而降低其截流难度。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截流工程实践资料表明:由于双戗截流技术研究深度有限,以及在实际施工中,水力控制条件较为复杂,双戗截流在一些工程中运用得并不很成功,对其截流过程中的水流运动规律以及有效的落差分配控制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双戗截流水力学特性作了综述,并分别用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对双戗截流落差分配规律进行了研究。依据嘉陵江亭子口水电站工程,在1∶50水工整体模型上对三期导流明渠单、双戗截流进行了研究,验证了双戗截流的水力控制条件,并对进占程序进行了初探。以曲线坐标系下的圣维南方程作为控制方程,用有限差分法对方程进行离散,采用四边形贴体网格,建立了平面二维数学模型。用该模型对亭子口三期导流明渠截流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用数学模型对双戗截流的进占过程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满足上戗承担1/23/5截流总落差要求的进占程序。计算并分析了4个影响因素——超(欠)进占、下游水位、分流量、龙口位置对截流落差分配的影响,并对其规律作了总结。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文中平面二维数学模型研究双戗堤截流落差分配是可行的,数学模型其探索性的计算成果可作为设计方案比选时参考,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展双戗截流数值模拟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何兴勇[9](2006)在《水电站施工截流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水利水电建设事业的发展,水利工程的截流难度也越来越大。本文以四川省泸定水电站的施工截流为应用研究背景,系统地回顾和阐述了截流工程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想;总结了截流设计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减小截流难度的基本对策、工程措施和施工措施;介绍了不同类型截流的水力计算公式和方法,针对泸定水电站的截流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的水力模型试验研究,提出了较为合理的截流方案;重点针对深水截流过程中常见的堤头坍塌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解决此类问题的相应措施。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具体如下: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截流设计的基本内容,对截流方案的选择原则进行了评述,对不同截流方式的截流水力学计算公式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比较。对截流施工中的戗堤进占程序和降低截流难度的对策进行分析归纳。针对泸定水电站初期模型试验中暴露出的在深水区截流时,戗堤堤头出现坍塌现象,对此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理论推讨。研究表明,深水戗堤堤头坍塌原因大致为水深影响、水流作用、抛投料物理力学性质、浸水湿化作用、堤头机械荷载、地形因素、覆盖层厚度等。通过截流水力模型优化试验研究,提出了泸定水电站的施工截流推荐方案为:采用从右向左的单向单戗立堵进占截流方式,并建议预先在左岸构筑15.0m长且用大石裹头的预进占戗堤。截流水力计算表明,截流水力计算可以为截流提供参考,但由于公式中的经验系数难以准确选取,截流水力计算的成果必须和截流试验相结合才能为工程实际提供指导。
戴会超,朱红兵[10](2005)在《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提前截流关键技术及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经多年科学试验研究 ,解决了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 :对双戗堤协调进占、垫底加糙技术、数字仿真系统、截流科学化、信息化集成等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其成果通过施工检验 ,满足工程要求。
二、三峡截流龙口流速预报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峡截流龙口流速预报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三峡工程截流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工程概况 |
3 大江截流 |
3.1 工程难点与施工特点 |
3.2 截流方案 |
3.3 截流准备 |
3.4 截流实施 |
4 导流明渠截流 |
4.1 工程难点与施工特点 |
4.2 截流方案 |
4.3 截流准备 |
4.4 截流实施 |
5 三峡工程截流施工的技术突破 |
5.1 深水截流技术 |
5.2 双戗堤截流技术 |
5.3 截流期通航 |
5.4 全方位截流综合保障服务技术体系 |
5.5 截流施工组织 |
6 结束语 |
(3)深厚覆盖层河床截流相关施工技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参与建设和研究的三个工程实例情况简介 |
1.5.1 潮州供水枢纽工程 |
1.5.2 黄河河口水电站工程 |
1.5.3 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 |
第二章 深厚覆盖层河床抗冲刷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2.1 覆盖层的组成与分类 |
2.2 龙口水流条件因素分析与实验 |
2.3 龙口边界条件因素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深厚覆盖层河床截流护底施工技术探讨 |
3.1 覆盖层河床截流龙口冲刷特征 |
3.2 龙口护底的作用 |
3.3 护底材料选择 |
3.4 护底范围及厚度选择与确定 |
3.5 护底措施的实施技术探讨 |
3.5.1 行船法护底施工技术研究 |
3.5.2“先进后退”护底施工技术研究 |
3.6 小结 |
第四章 深厚覆盖层河床截流抛投料研究 |
4.1 截流抛投材料种类选择 |
4.2 截流抛投材料尺寸确定 |
4.3 截流抛投材料数量选取 |
4.4 截流设计方案实例研究 |
4.4.1 施工导流标准及建筑物特性分析 |
4.4.2 截流方案设计探讨 |
4.4.3 小结 |
4.5 截流施工水力模型试验实例研究 |
4.5.1 截流布置、截流方式及截流流量确定 |
4.5.2 试验目的与内容的确定 |
4.5.3 试验工况的选定 |
4.5.4 模型设计、制作和测点布置方案研究 |
4.5.5 试验成果探讨 |
4.5.6 水力模型试验成果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深厚覆盖层河床降低截流施工难度技术措施探究 |
5.1 护底体系形成前阶段探讨 |
5.1.1 进行模型试验,提供设计依据 |
5.1.2 依据地形勘测资料,合理选择龙口位置 |
5.1.3 科学选择截流方式 |
5.1.4 充分发挥导流建筑物分流作用,改善分流条件,降低龙口处水流落差 |
5.1.5 改善龙口水力条件 |
5.2 护底体系形成后阶段(即截流戗堤龙口合龙阶段)探讨 |
5.2.1 增加抛投料自身稳定性 |
5.2.2 对龙口抛石,加高河床减小水深,避免堤头坍塌 |
5.2.3 防止戗堤发生坍塌的措施,降低截流失败风险 |
5.2.4 合理选择堤头抛投方法 |
5.2.5 提高材料抛投强度,降低施工难度 |
5.2.6 其他降低截流难度的措施 |
5.3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考虑下游水电站调蓄作用的施工截流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下游水库对上游水电站施工截流的影响 |
1.2.2 施工截流风险分析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下游水电站对上游在建电站施工截流影响分析 |
2.1 下游水电站回水分析 |
2.1.1 回水范围分析 |
2.1.2 回水计算 |
2.2 下游水电站库水位影响下的立堵截流龙口水力特性分析 |
2.2.1 立堵截流过程水力描述 |
2.2.2 龙口水力参数分析 |
2.3 下游水电站库水位与上游施工截流水力参数的相关性量化模型 |
2.3.1 量化模型的构建 |
2.3.2 量化模型的求解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考虑下游水电站调蓄的截流风险估计 |
3.1 下游水电站调蓄过程分析 |
3.1.1 调蓄技术分析 |
3.1.2 调蓄方式及其适用性 |
3.1.3 下游电站泄流过程分析 |
3.2 截流风险因素 |
3.2.1 施工洪水不确定性 |
3.2.2 泄流能力不确定性 |
3.2.3 洪水预报误差不确定性 |
3.3 截流风险率模型 |
3.3.1 截流风险控制指标 |
3.3.2 建立风险率模型 |
3.4 截流风险计算 |
3.4.1 风险变量的求解 |
3.4.2 基于Monte-Carlo方法的截流风险计算模型 |
3.4.3 敏感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案例分析 |
4.1 工程概况 |
4.2 下游水电站调蓄过程分析 |
4.2.1 下游水电站对河道水文特性影响分析 |
4.2.2 计算模型的验证 |
4.2.3 下游水电站泄流过程分析 |
4.3 下游水电站库水位对上游电站截流施工影响分析 |
4.3.1 下游库水位与龙口水力参数相关性分析 |
4.3.2 下游库水位与截流风险相关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水电施工截流模型试验及其水力特性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截流实践与模型试验 |
1.2.1 截流实践及发展 |
1.2.2 截流模型试验 |
1.3 截流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截流研究现状 |
1.3.2 截流发展趋势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试验理论及方法 |
2.1 物理模型试验理论 |
2.1.1 相似原理 |
2.1.2 量纲分析 |
2.1.3 流体运动相似理论 |
2.2 数学模型 |
2.2.1 质量守恒方程 |
2.2.2 动量守恒方程 |
2.2.3 能量守恒方程 |
2.2.4 组分质量守恒方程 |
2.2.5 控制方程的通用形式 |
2.3 小结 |
3 截流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
3.1 模型设计 |
3.1.1 模型比尺的确定 |
3.1.2 河道模型设计与制作 |
3.1.3 河道模型率定 |
3.2 模型试验 |
3.2.1 试验过程设计 |
3.2.2 截流试验准备 |
3.2.3 试验成果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3.3.1 影响截流分流因素 |
3.3.2 截流控制技术 |
3.3.3 截流模型试验新技术的应用 |
3.4 小结 |
4 截流河道水流的数值模拟 |
4.1 截流河道水流数值模型 |
4.1.1 河道几何建模 |
4.1.2 河道水流流场构建 |
4.1.3 流场边界条件 |
4.2 河道水流数值模拟 |
4.2.1 河道水流流速 |
4.2.2 河道水面线 |
4.2.3 自适应网格 |
4.3 考虑糙率的河道水流仿真 |
4.4 小结 |
5 截流龙口水力特性的数值模拟 |
5.1 截流龙口建模 |
5.1.1 龙口几何模型 |
5.1.2 定义模型边界 |
5.2 截流龙口水力特性数值模拟 |
5.2.1 初始龙口分析 |
5.2.2 龙口50m宽分析 |
5.2.3 龙口40m宽分析 |
5.2.4 龙口20m宽分析 |
5.3 宽戗堤龙口 |
5.4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7)深厚覆盖层河床截流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深厚覆盖层河床截流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
1.2.1 覆盖层河床截流实例 |
1.2.2 深厚覆盖层河床截流存在的问题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截流块体稳定理论研究现状 |
1.3.2 覆盖层河床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1.3.3 覆盖层河床降低截流难度的措施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截流块体稳定机理及其计算研究 |
2.1 截流块体稳定的影响因素研究 |
2.1.1 截流块体稳定的几个概念 |
2.1.2 截流块体稳定计算基本关系式推导 |
2.1.3 截流块体稳定影响因素分析 |
2.2 截流块体稳定计算方法研究 |
2.2.1 截流块体稳定经典计算公式探讨 |
2.2.2 截流块体稳定实用计算公式 |
2.3 小结 |
3 人工块体稳定性试验研究 |
3.1 混凝土块体稳定性试验研究 |
3.1.1 不同形状人工块体的稳定性比较 |
3.1.2 不同重量的混凝土四面体的稳定性比较 |
3.1.3 不同容重混凝土四面体的稳定性比较 |
3.1.4 混凝土四面体串体稳定效果研究 |
3.2 钢筋笼稳定性试验研究 |
3.2.1 六面体钢筋笼稳定性试验研究 |
3.2.2 四面体钢筋笼稳定性试验研究 |
3.3 小结 |
4 截流河床覆盖层冲刷问题研究 |
4.1 覆盖层河床稳定影响因素分析 |
4.1.1 覆盖层特性 |
4.1.2 龙口水流条件 |
4.1.3 龙口边界条件 |
4.2 覆盖层起动流速计算 |
4.2.1 散粒体均匀沙起动流速计算 |
4.2.2 卵石形状对起动流速的影响 |
4.2.3 卵石排列对起动流速的影响 |
4.2.4 粗化对起动流速的影响 |
4.3 截流龙口覆盖层冲刷深度计算 |
4.3.1 一般冲刷深度计算 |
4.3.2 局部冲刷深度计算 |
4.3.3 粗化对冲刷深度的影响 |
4.4 覆盖层河床截流模型的模拟技术问题 |
4.4.1 截流模型模拟的相似性问题 |
4.4.2 覆盖层模拟的相似性问题 |
4.4.3 覆盖层动床沙的选择 |
4.5 小结 |
5 覆盖层河床减轻截流难度措施研究 |
5.1 覆盖层河床截流难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1 对截流难度概念的新认识 |
5.1.2 截流难度影响因素分析 |
5.1.3 截流难度的衡量指标 |
5.2 常用减轻截流难度措施研究 |
5.2.1 减小龙口水力指标措施 |
5.2.2 增强截流块体抗冲稳定性措施 |
5.2.3 平抛垫底减小水深预防堤头坍塌措施 |
5.3 覆盖层河床减低截流难度措施 |
5.3.1 覆盖层河床护底措施及其有效性研究 |
5.3.2 淤积性覆盖层河床预防戗堤坍塌措施 |
5.4 增大抛投强度减轻截流难度机理及计算研究 |
5.4.1 截流龙口的水流能量 |
5.4.2 戗堤进占速度分析 |
5.4.3 抛投料流失分析 |
5.5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及发表文章一览 |
7 致谢 |
(8)双戗堤立堵截流落差分配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截流在水电工程中的作用 |
1.1.2 截流技术进展 |
1.1.3 双戗堤立堵截流 |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双戗堤立堵截流的水力学特性 |
2.1 上、下戗堤在截流过程中的作用 |
2.1.1 截流过程中无分流 |
2.1.2 截流过程中有分流 |
2.2 龙口泄流能力 |
2.3 水力学控制条件 |
2.4 落差分配及控制 |
第三章 水工模型试验 |
3.1 概况 |
3.2 双戗堤截流试验研究 |
3.2.1 底孔泄流能力 |
3.2.2 截流困难段 |
3.2.3 基本水力控制条件验证 |
3.2.4 进占程序及落差分配控制初步研究 |
3.3 控制落差的辅助措施 |
第四章 双戗堤立堵截流数学模型 |
4.1 控制方程 |
4.1.1 笛卡尔坐标下的圣维南方程 |
4.1.2 一般曲线坐标下的圣维南方程 |
4.2 数值计算方法 |
4.2.1 简介 |
4.2.2 有限差分法 |
4.3 边界条件 |
4.4 参数取值 |
4.5 计算步骤 |
第五章 数值模拟计算 |
5.1 模型建立 |
5.1.1 模拟范围 |
5.1.2 网格划分 |
5.1.3 戗堤概化 |
5.1.4 边界条件 |
5.1.5 参数取值 |
5.1.6 计算方案 |
5.2 模型验证 |
5.3 进占过程计算成果分析 |
5.4 落差分配影响因素计算分析 |
5.4.1 超进占与欠进占 |
5.4.2 分流量 |
5.4.3 下游水位 |
5.4.4 龙口位置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水电站施工截流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截流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
1.2 施工截流的新技术进展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截流水力学基本理论 |
2.1 截流设计与施工的主要内容 |
2.2 截流方案 |
2.3 截流水力学计算公式 |
2.4 抛投料稳定计算 |
2.5 小结 |
3 截流施工 |
3.1 截流戗堤进占程序 |
3.2 降低截流难度的对策措施 |
3.3 小结 |
4 泸定水电站初期截流试验研究 |
4.1 基本资料 |
4.2 模型制作 |
4.3 截流方案 |
4.4 初期试验 |
4.5 戗堤堤头坍塌讨论 |
4.6 小结 |
5 泸定水电站截流推荐方案试验研究 |
5.1 1#导流洞进口地形优化 |
5.2 左戗堤预进占长度 |
5.3 龙口宽度 |
5.4 12 月中旬截流(Q=414.0M3/S) |
5.5 12 月上旬截流(Q=492.0M3/S) |
5.6 截流戗堤工程量 |
5.7 截流水力计算 |
5.8 小结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提前截流关键技术及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明渠提前截流可行性研究 |
2.1 明渠截流方式探讨 |
2.2 明渠立堵截流方案探讨 |
3 明渠提前截流关键技术研究 |
3.1 戗堤进占口门宽度配合敏感性研究 |
3.2 垫底加糙技术研究 |
3.3 截流抛投进占块石稳定性研究 |
3.4 截流优化 |
3.5 运用枢纽调度减轻截流难度影响数学模型计算研究 |
3.6 明渠提前截流水文及施工风险分析 |
3.7 提前截流水文监测与水力要素分析预报及数字仿真系统研究 |
4 结语 |
四、三峡截流龙口流速预报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大江截流水文监测分析[A]. 胡琼方,闫金波,伍勇,田苏茂. 中国水利学会2020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分册, 2020
- [2]三峡工程截流技术[J]. 孙志禹,陈先明,朱红兵.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17(08)
- [3]深厚覆盖层河床截流相关施工技术探究[D]. 陈小祎. 长安大学, 2017(07)
- [4]考虑下游水电站调蓄作用的施工截流风险分析[D]. 舒琬. 武汉大学, 2017(08)
- [5]水电施工截流模型试验及其水力特性数值模拟研究[D]. 康迎宾. 武汉大学, 2014(06)
- [6]高新技术在三峡水文勘测中的应用[J]. 代水平,李云中,叶德旭. 水利水电快报, 2012(07)
- [7]深厚覆盖层河床截流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究[D]. 李学海. 武汉大学, 2010(07)
- [8]双戗堤立堵截流落差分配控制研究[D]. 彭扬平. 长江科学院, 2009(S2)
- [9]水电站施工截流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何兴勇. 四川大学, 2006(02)
- [10]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提前截流关键技术及措施研究[J]. 戴会超,朱红兵. 水力发电学报,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