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广大低温矿化省的特征

西南广大低温矿化省的特征

一、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e vast low-temperature mineralization province in southwest China(论文文献综述)

吕新彪,杨俊声,范谢均,魏巍,梅微,阮班晓,王祥东,衮民汕[1](2020)在《大兴安岭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床时空分布、地质特征及成因》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年来找矿工作的不断突破,大兴安岭地区的铅锌多金属矿床在矿化元素组合、矿床时空分布、成因类型等方面逐渐显示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为了进一步探究该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差异性及其内在因素,在前期对白音诺尔、拜仁达坝、维拉斯托、浩布高和边家大院等铅锌多金属矿床研究基础上,结合区内前人对中型以上铅锌多金属矿床的资料和成果,重点讨论了区域上中生代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背景、共性特征和成矿时空规律,获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大部分矿床空间上大致以北、中、南近平行的三条NE向矿带展布,其中一南带矿床尤为密集;(2)时间上可分为中-晚三叠世与晚侏罗-早白垩世两期,且后者的矿床数量占大多数,多期次成矿的现象较为普遍;(3)成因类型上,北矿带主要为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中、南成矿带则以矽卡岩型和岩浆热液脉型最为重要;(4)在晚侏罗-早白垩世区域范围内的拉伸环境下,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是大兴安岭地区最重要岩浆-热事件,形成了多种类型的铅锌多金属矿床,其中的高分异花岗岩与南带富锡铅锌多金属成矿的关系密切;(5)F、Mn元素相关的蚀变与矿化具有较为强烈的空间联系;(6)S同位素显示北带矿床的S来源主要为相关的火山-次火山岩,中带矿床S主要来自成矿岩浆,而南带矿床除岩浆外,围岩地层对S也有一定贡献;(7)Pb同位素数据显示其主要为造山带混合铅来源,与晚侏罗-早白垩世时期大兴安岭地区后造山伸展构造环境有关;(8)H-O同位素数据表明区域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较为相似,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流体中大气降水比重较大,而矽卡岩型和岩浆热液脉型矿床则主要为岩浆水,大气降水则在成矿晚期加入.

孙占营,刘大明,王瑜,王舒鹏,许涛[2](2020)在《西藏谢通门县轧轧龙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文中认为轧轧龙铅锌矿地处西藏冈底斯Cu、Mo、Pb、Zn、Au、Fe成矿带中段。本文在详细研究矿体特征和控矿因素基础上,总结了成矿规律,明确了找矿标志。铅锌矿体严格受断层破碎带控制,多呈脉状、似层状、豆荚状、透镜体状。断裂构造为成矿热液提供了导矿通道,亦是主要的储矿空间。矿区岩浆岩为成矿提供了主要物质来源以及气—液热源和热驱动力。矿石矿物以方铅矿、闪锌矿为主,其次为黄铜矿、黄铁矿。研究认为,矿床成因属构造热液充填型多金属矿。

耿国帅[3](2020)在《青海东昆仑成矿带东段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及找矿靶区圈定》文中指出东昆仑成矿带东段处于青海省中部,与其周边地区共同构成青藏高原北部的重要地质单元,并以其丰富的金、铜、铁、多金属矿产资源,成为国内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之一。目前该地区基本实现了 1:50万、1:20万或1:25万化探数据覆盖,前人基于这些数据,采用传统方法圈定大量的化探综合异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论文以地球化学数据处理为主,把成分数据的处理方法和稳健统计分析的方法应用于数据处理中,充分挖掘地球化学数据的含量信息、空间信息与内部结构信息,综合地球化学各方面特征、应用层次分析法的思路,统计各网格单元的综合信息,从而圈定找矿靶区,取得了如下的成果:1)根据该区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结合研究区矿床类型划分,把该区的矿床类型分为以基性岩有关的成矿组合(SEDEX型、VHMS型和沉积变质型),与中酸性岩有关的成矿组合(矽卡岩型、斑岩型和热液脉型)和热液型金矿成矿组合(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三种组合八种类型。2)提出并应用中值和几何平均值的差与变异常系数图,分析了昆北、昆中、昆南和北巴四个子区较有潜力的成矿元素。指出昆北W、Bi、Pb、Cr、As、Ag等,昆中 Hg、Au、Sb、Mo、Bi、Ag、Sn、W、As 等;昆南 Hg、Sb、Bi、Ni、Au、Cr、Mo、As、Cu、Ag;北巴Hg、Au、Sb、As、W等为该区较有潜力的成矿元素。3)采用两种方法圈定单元素异常,①利用ILR转换后造岩元素的稳健因子分析,进行地球化学分区,对元素含量进行分区标准化,从而圈定各元素异常。②提出利用改进的Aitchison距离方法来圈定单元素异常,从两种方法圈定的效果看,与矿床点的对应关系都较好,但相对而言,Aitchison距离由于考虑了与其它元素的关系,且消除了成分数据的闭合效应,圈定的异常更好。4)利用成矿元素的主成分分析,分别提取了以基性岩成矿、与中酸性岩成矿和与金矿成矿有关的主成分异常。利用主成分分析结果和矿床特征元素,选择Cu、Co、Cr、Ni、V、Zn;Ag、Cd、Pb、Mo、Sn;Au、As、Sb 和 Au、Bi、W四种元素组合,进行稳健马氏距离计算,并圈定马氏距离异常。5)综合分析了 Au、Cu、Co、Pb等元素含量在E、SE、S、SW四个方位的空间变化情况,总体上,元素NS向的空间变化率好于EW向的空间变化率,与区内矿床点的走向一致。对比Au、Cu两元素含量变化等值线图和空间变化率等值线图,认为元素的含量空间变化率等值线图比含量等值线图更具找矿意义。6)综合各类地球化学信息,利用层次分析法的思路,计算各网格单元的成矿信息量,根据信息量,圈定了三类靶区共32处,其中与基性岩成矿有关找矿靶区10处;与酸性岩成矿有关的找矿靶区10处;与热液型金矿有关的找矿靶区12处。在此基础上,圈定10处成矿远景区。在靶区验证中,热液型金矿找矿靶区内发现金、锑矿脉,在与酸性岩成矿有关的找矿靶区内发现了钨的矿化线索。

韩志轩[4](2019)在《中国大陆出露地壳岩石与汇水域沉积物铅的丰度与分布》文中研究说明全球一致性和权威性地球化学数据是资源与环境评价的定量标尺。现在及可预见的未来,人类最主要的活动区域仍然局限于地球表层,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地下水、固体矿产、土壤、空气等均与出露地壳有所关联。人类社会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需要对出露地壳成分模型进行精细刻画,进而为研究环境污染、元素分布与地方病、资源潜力评价等问题提供重要参考数据。本文利用我国2008-2014年开展的中国地球化学基准(CGB)计划获得的中国大陆出露地壳岩石和汇水域沉积物铅的数据,系统研究了出露地壳岩石铅的丰度、分布及其地质意义,以及汇水域沉积物铅的分布、基准值、背景值。主要成果如下:1)更新完善了全国及八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岩石铅丰度数据。2)利用面积加权法得到中国大陆出露岩石地壳铅丰度为14.8mg/kg,低于大陆上地壳铅丰度。3)不同时代地层铅含量的变化与超大陆旋回密切相关,晚古生代泥质岩铅含量的跃升与NOE事件相关。4)我国汇水域沉积物铅丰度为22.1mg/kg,空间分布表现为明显的南高北低,长江以南为铅的高背景区,长江以北整体铅含量较低,仅有个别铅富集区。铅的空间分异特征由气候、地貌、地质背景、矿产分布、人类活动等多因素决定。地质背景是控制铅含量的主要因素,在地质背景相似的区域,气候是影响铅含量的关键因素。5)系统建立了我国8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32个一级流域、10个地理景观分区、17个二级土壤分区、9个平原区、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疏松沉积物铅的基准值与背景值。6)本文计算了我国不同省份和不同地理景观区的分散流富集系数,为研究表生环境下元素迁移循环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

陶广斌[5](2019)在《川西淡矿化温泉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川西高原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上,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东支,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在收集整理《横断山温泉志》《磨西断裂带高温热水对泸定县湾东电站压力钢管隧硐影响研究报告》及相关文献温泉水化学资料和野外实地调查采样测试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川西高原温泉的泉口温度和TDS的关系发现,当温泉的矿化度低至某种程度时,矿化度与泉口温度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本论文以此为突破口,结合《鲜水河断裂带温泉资源调查》项目选题,以川西地热地质背景为基础,搜集统计川西温泉相关资料,并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取样,选取川西高原温泉中随泉口温度增加,矿化度增加最少、且矿化度与泉口温度线性关系最好的温泉(共10组,下文称“川西淡矿化温泉”)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地热地质学、水文地球化学、水化学同位素等分析手段,分析川西淡矿化温泉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特征、水岩作用过程,研究其地球化学的成因模式。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川西淡矿化温泉的分布主要受甘孜—理塘深断裂带、德格—乡城断裂带和毛垭坝活动断裂带控制,部分温泉则形成于印支期—燕山期复合花岗岩基岩裂隙中。甘孜—理塘深断裂带为一条岩石圈断裂,构造活动强烈,切割深度已达上地幔,这为川西淡矿化温泉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导热、导水通道。川西淡矿化温泉的热源主要为1530km深度范围内,温度相对较高的局部熔融体。其热储主要为印支期花岗岩体裂隙中的构造热储和三叠系砂板岩、碳酸盐岩层状热储。通过对川西淡矿化温泉热储温度估算可知,川西淡矿化温泉绝大部分属于高温水热系统;在强烈的冷—热水混合作用下,低温地热系统中也能形成矿化度极低的淡矿化温泉。2、川西淡矿化温泉水化学常量组分以Na+、Ca2+、HCO3-、SO42-为主,Na+主要来源于钠长石溶解,Ca2+来源于浅层地下冷水混合作用;HCO3-来源于碳酸盐溶解以及深部有机物分解;SO42-来源于金属硫化矿物的氧化分解及H2S气体的氧化还原作用。微量组分中,大部分川西淡矿化温泉的CO32-和H2SiO3较高,Cl-/HBO2和Cl-/F-对应着良好的线性关系,表明温泉的形成过程中受到了浅层地下冷水的混合作用的影响。氢氧稳定同位素与大气降雨线的关系说明,川西淡矿化温泉主要为大气降水渗入补给成因。3、川西淡矿化温泉高温水热系统的地球化学成因模式分为(1)地下水—矿物溶解/沉淀阶段,(2)地下水还原增温阶段,(3)地热水上升出露阶段。阶段(1)以钠长石、钾长石、钙长石等矿物发生溶解作用和阳离子吸附交替作用为主,形成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以HCO3-为主的浅层地下冷水;阶段(2)以SO42-—H2S氧化还原作用为主,在循环过程中,浅层地下冷水逐步增温,转变为温度很高的地热水;在该阶段末,地热水开始沿优势通道向上运移,由于压力和温度骤然降低,地热水发生闪蒸汽化,CO2和H2S气体大量逸出,地热水中的HCO3-发生分解,在地热水上升初始阶段形成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以SO42-为主、pH值很高、矿化度极低的地热水;(3)阶段以冷—热水混合作用为主,阶段(2)末期形成的矿化度极低的地热水在上升出露过程中,因地质环境条件变化以及与浅层地下冷水混合方式、比例的不同,可以形成不同水化学类型的矿化度极低的地热水。4、川西淡矿化温泉低温水热系统主要为乡城县两组淡矿化温泉,其实测温度低,热储温度估算仅56.2℃左右。两组温泉均出露于三叠系上统厚层石灰岩地层,水化学组分含量体现出富钙镁、贫钠钾的特征。温泉水源来自附近山体大气降水补给,大气降水沿温泉附近次生断裂入渗、径流,遇三叠系上统厚层石灰岩地层加热增温,而后沿运移方向前端的次级断裂向上运移,并与浅层地下冷水发生混合,最终形成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中性(6<pH<7.5)的、矿化度很低的低温温泉。开展川西这种低温—中高温温泉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对于丰富地热学理论、揭示地球深部构造热演化环境和水-岩相互作用过程、补充并丰富对区域内地下热水循环系统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祝明金[6](2018)在《贵州罗甸—望谟地区浅成岩浆活动及成矿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贵州罗甸-望谟地区辉绿岩和峨眉山玄武岩是峨眉地幔热柱活动导致的基性岩浆在地壳不同深度的产物,为同质异相的关系。以往对峨眉山玄武岩研究主要集中在玄武岩的展布特征、相关矿床的成因、喷发时限、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而与玄武岩同为峨眉地幔热柱活动产物的辉绿岩的成矿理论鲜有提及。罗甸-望谟地区辉绿岩代表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晚期的产物,其研究程度较低,缺乏高精度锆石U-Pb年代学数据,制约了对峨眉山大火成岩喷发时限的认知。除此之外,该地区发现有花岗质岩脉侵入于辉绿岩中,目前研究程度低。区内大量矿床空间位置上与辉绿岩体呈接触关系,为探寻罗甸玉及区内交相金、铜铅锌矿床形成与辉绿岩的关系,本文通过对研究区辉绿岩、花岗斑岩及典型矿床进行详细的元素地球化学研究以及锆石U-Pb年代学、石英中流体包裹体Rb-Sr年代学、Sr-Nd-Pb同位素、锆石Hf同位素、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流体包裹体成分研究,结合矿床地质特征等进行分析,得出研究区浅成岩浆活动及成矿效应,取得如下结论:1、分析了辉绿岩和花岗斑岩形成的岩浆源区:辉绿岩Sr-Nd-Pb同位素研究表明贵州罗甸-望谟地区辉绿岩可能形成于受地幔柱作用的富集石榴石地幔源区10%12%部分熔融;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罗甸花岗斑岩形成源区来自于相对富集的地幔源区的部分熔融,并且受到了浅层壳源物质的混染。2、获得了辉绿岩高精度可靠年龄:利用SHRIMP锆石U-Pb年代学方法,确定研究区辉绿岩形成年龄261.9±2.1 Ma,表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外带的岩浆事件可能与主体喷发为同一阶段,并不是喷发的晚期阶段,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喷发时间可能在260 Ma左右。3、对花岗斑岩成岩年龄进行限定: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结果显示花岗斑岩的结晶年龄为164.3±2.4 Ma,其成岩时代属于侏罗纪。锆石Hf同位素结果显示花岗斑岩岩脉具有非常明显的幔源岩浆的特征,说明在侏罗纪即164Ma,在黔南地区可能发生了陆内伸展并且有幔源物质侵入到地壳浅部。4、探讨了罗甸玉成矿与辉绿岩的关系:辉绿岩顺层侵入时带来了岩浆气水热液,为罗甸玉矿床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成矿动能及成矿温度,在这一过程中,灰岩提供成矿所需的Ca及少量Mg,而岩浆气水热液则提供了Si、、Al、Mg、K、Na等物质,成矿流体在上升过程中产生减压沸腾作用,伴随大量挥发分逸出,岩浆气水热液中的平衡被破坏,从而与围岩发生物质交换形成矿床。罗甸玉透闪石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罗甸玉矿床形成可能经历了两阶段热液活动,一阶段为138℃(关固、俄村矿床),另一阶段为215℃(罗暮矿床),高温不利于形成玉石矿,包裹体成分分析表明成矿流体在上升过程中伴随大量挥发分逸出。5、探讨了交相金矿床成矿作用:望谟交相金矿床与黔西南地区卡林型金矿床具有类似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作用,矿石稀土元素特征表明其与辉绿岩具有继承性,其物质组成可能来于同一源区,具有幔源特性。深部岩浆携带Au元素沿深大断裂上涌,至地壳浅部空间形成辉绿岩,后期的地下水深渗循环不断萃取辉绿岩及周围岩石中的金、铜、铅、锌等物质形成地下水含矿热液,燕山晚期的各种构造运动形成断裂带,由于物理化学条件发生改变与天水混合,成矿流体与围岩进行水岩反应,凝灰岩中的活性Fe发生硫化作用(黄铁矿化、毒砂化),S主要来自开放沉积条件下的细菌还原作用,并在合适的条件下富集形成金矿床。6、探讨了交相铜铅锌矿床成矿时代及成矿作用:望谟交相铜铅锌矿床形成于早白垩纪晚期(109Ma),即燕山期晚期阶段。其Sr同位素初始比值反映成矿流体具有幔源与壳源混合Sr同位素特征。晚二叠世浅成岩浆活动结束后,后期的地下水深渗循环不断萃取辉绿岩及周围岩石中的金、铜、铅、锌等成矿物质形成地下水含矿热液,在燕山中晚期阶段主要体现为切穿岩石圈的深大断裂复活,并对研究区成矿作用有重要控制作用,燕山晚期的各种构造运动形成断裂带,成矿环境发生巨变,沿断裂带来了大量含矿热液与天水混合,致使热液中的成矿物质沉淀富集而形成交相铜铅锌矿床。7、建立成矿模式图,总结了研究区浅成岩浆岩的成矿效应:研究区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复合部位,其发展演化导致该区沉积岩和岩浆岩中含有多种丰度较高的成矿元素,区内多期次的岩浆活动为矿床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动力来源以及成矿构造格局。区内矿床为多期岩浆活动的综合产物,且辉绿岩的侵入对区内罗甸玉成矿起主导作用。后期地下水热液深渗循环萃取辉绿岩及周围岩石中成矿物质形成含矿热液,在构造发展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和含矿热液促使成矿元素沿断裂带活化迁移形成金、铜铅锌等矿床。本文从峨眉地幔热柱活动提供区内物源输运及成矿动能、浅成岩浆活动提供区内成矿物源、浅成岩浆活动佐佑区内成矿时代、浅成岩浆活动决定区内成矿系列浅成岩浆活动导致区内成矿机理、浅成岩浆活动厘定区内成矿模式等方面对贵州罗甸-望谟地区浅成岩浆活动成矿效应进行总结:区内基性浅成岩浆-辉绿岩浆为相关矿床形成提供了主要成矿物质来源;基性浅成岩浆活动、中酸性浅成岩浆活动为研究区成矿提供了动力来源。相关矿床形成时代为海西期及燕山中晚期,由于峨眉地幔热柱活动在该地区产生的基性、中酸性浅成岩浆活动,导致关固玉石矿床、俄村玉石矿床、罗暮玉石矿床、交相金矿床、交相铜铅锌矿床等共同组成一个成矿系列。

田立明[7](2017)在《青海东昆仑成矿带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及靶区优选》文中研究表明青海东昆仑成矿带矿产资源丰富,相继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矿床,如德尔尼铜矿、铜峪沟铜矿、赛什塘铜矿、日龙沟锡矿、开荒北、五龙沟等大中型金矿、虎头崖铅锌矿、肯德可克铁钴金多金属矿、四角羊铁铅锌矿、拉宁灶火多金属矿等矿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乌兰乌珠尔、卡而却卡等斑岩型铜矿、夏日哈木铜镍矿、大场金矿的发现,在该带找矿上取得了大的进展,显示了该带的巨大找矿潜力。论文以青海省东昆仑成矿带金、铜、钴等为主攻矿种,以海相火山岩型铜钴(金)矿、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造山型金矿等矿床类型为预测对象,以“地质内涵法”和“协优”成矿预测理论为指导,对青海省东昆仑成矿带的区域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精细处理,通过典型矿床研究总结各成矿类型区域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建立各成矿类型成矿类型异常及成矿强度异常表达,通过圈定带有特定地质意义的成矿类型异常图和成矿强度异常图等特征图件,对青海省东昆仑成矿带找矿潜力做出评价,取得以下成果:(1)综合考虑地球化学景观、地质背景、图幅间分析测试差异、表生地球化学特征等因素对区域地球化学数据进行合理的子区划分,利用“成矿有利度”提取异常信息,有效消除高背景场带来的假异常和凸显低背景场中的低缓异常,更加真实的反映元素在区域中的分布特征。(2)通过对东昆仑地区海相火山岩型铜(钴)矿、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造山型金矿等成矿类型典型矿床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解剖,充分挖掘同一矿床类型成矿元素、成矿指示元素及环境指示元素组合特征,总结出各矿床类型区域地球化学组合规律,利用“协优”成矿预测理论,优选特定的元素组合方式表征特定的成矿类型异常特征,建立青海东昆仑成矿带以上各类型的区域地球化学异常模式。(3)利用特征的元素组合的成矿类型异常图来反映各类型矿床的分布特征,实现了只突出与该类型矿床相关异常,其它类型的矿床则不显示的目的;根据异常元素种类的复杂程度而非异常值的高低作为筛选和评价与成矿强度有关的重要准则,以各种成矿矿强度异常图来识别和评价异常。(4)根据异常识别评价准则和远景区、找矿靶区优选原则,在青海东昆仑成矿带划分了12个找矿远景区,并优选各类找矿靶区141处,其中海相火山岩型找矿靶区38处,斑岩-矽卡岩型找矿靶区44处,造山型金矿找矿靶区59处,为东昆仑下一步找矿工作部署提供了依据。并通过异常查证工作证实了该方法在凸显弱缓矿致异常方面的优势。

刘阳[8](2017)在《西藏瓦昌达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表明西藏瓦昌达地区大地构造位处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冈底斯-念青唐古拉陆块北缘)与羌塘-三江复合陆块结合处,属特提斯成矿带东段,地层出露较全,构造发育,且发育有多套构造混杂岩,成矿潜力较大。本次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拟结合地层、岩浆岩、构造等因素圈出并确定最有利的勘查地段,并总结其地球化学特征,为下一步的勘查工作提供有力证据及找矿方向。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区地质背景并对水系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参数进行统计,如中位数、算术平均值、变异系数及富集系数等。通过对水系沉积物数据处理得出,变异系数大于1的元素有Ag、As、Au、Cr、Ni、Pb、Sb、Sn、W,说明研究区这些元素分布不均匀,变异性强,离散程度大,存在富集的可能性,为对成矿有利的元素;通过与西南五省水系沉积物对比研究发现,本区域富集系数大于1.2的有As、Co、Cr、Ni、Pb、Sb、Sn、Fe、Zn,尤以Co、Cr、Ni为甚,在西南五省水系沉积物平均值的2倍以上,表明了这些元素具有一定的次生富集性;研究区除Fe以外,其他元素偏度值、峰度值均较大,说明它们可能遭受了后期地质作用的影响,使其在水系沉积物中含量不服从正态分布。本文使用盒须图法进行化探数据处理,并求得异常下限值,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异常中带、内带值,使用Mapgis完成13幅单元素异常图,其中异常点较多的元素有Au、Pb、Co、Cr、Ni、Zn,大多数具异常外带、中带、内带;异常强度较大的元素有Co、Cr、Ni;其他元素异常差异性较大,部分元素异常面积较小。对水系沉积物化探数据使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学学方法,三种方法所得出的结论较为一致,说明并互相印证了使用多元统计方法的正确性。研究区13中元素根据其化学活动的相关性可以分为4类:(1)Co、Cr、Ni、Fe,铁组元素,方差贡献率为约27%,为研究区主要成矿元素;(2)Pb、Zn、Ag、As、Cu,中低温热液成矿元素,方差贡献率约20%,为研究区次要成矿元素;(3)Au、Sb,高温热液成矿元素,方差贡献率14%;(4)W、Sn,高温热液成矿元素,方差贡献率为13%。各元素组合关系及其相关程度,可以反映各元素的次生富集特征。结合化探成果、地质背景等因素,推测在在本区域超基性岩体中,有着良好的铬铁矿成矿条件(AP-1、AP-2);AP-3处可能存在超基性岩隐伏岩体;而在桑多组砂板岩中,钨锡、铅锌有着形成热液型脉状矿床的条件(AP-5、AP-6);罗冬混杂岩中的灰岩中成矿潜力不大(AP-4);在超基性岩与灰岩的接触带周围,注意菱镁矿的形成。

王崇予[9](2017)在《贵州贞丰水银洞金矿石矿相学特征研究及意义》文中指出水银洞金矿床地跨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扬子陆块和华南褶皱系的右江造山带(右江盆地),区域位于北东向师宗-弥勒深断裂、北西向南丹-昆仑关深断裂和近东西向个旧-宾阳深断裂围限的“三角形”夹块之近东西向灰家堡背斜中段,位于滇黔桂“金三角”北部。黔西南地区的沉积地层发育,从泥盆纪到三叠纪均有沉积。区内褶皱、断裂颇为发育,构成了本区的基本构造格局。水银洞金矿位于黔西南金矿集区灰家堡背斜的东段,矿床的形成与地壳活动、褶皱及断裂作用密切相关。矿区的构造主要为背斜构造-近东西向的灰家堡短轴背斜核部,水银洞金矿受该背斜的直接控制。区内出露的地层较复杂,大面积分布下三叠统夜郎组和永宁镇组地层,上二叠统龙潭组、长兴组、大隆组只是零星出露于背斜核部。矿区内构造较发育,褶皱构造发育有近东西向的灰家堡背斜,断裂构造主要发育有东西向、近南北向和北东向三组,同时还包括茅口组与龙潭组之间的层间滑脱面。水银洞金矿主要赋存在龙潭组二段中下部至一段顶部,同时构造不整合面中也赋存有部分矿体,水银洞金矿为复合型隐伏矿床:层控型为主,断裂型为辅。通过对水银洞金矿的矿石和井下观察可得出主要的围岩蚀变类型为硅化、白云石化和黄铁矿化,“三化”与金矿的关系十分密切,有“三化”组合出现的部位往往是金矿产出部位。同时还有次要蚀变:毒砂化、辉锑矿化、雄(雌)黄化等。本论文通过对水银洞金矿矿石矿相学特征研究得出结论:水银洞金矿床的矿石矿物以黄铁矿、毒砂为主,以及零星可见的辉锑矿、辰砂、雄(雌)黄。脉石矿物以石英、白云石、方解石为主,同时还可以看到少量萤石、伊利石、绢云母、海绿石、有机碳等;矿石构造主要有:浸染状构造、纹层状构造、脉(网脉)状构造、晶洞状构造、生物遗迹构造、角砾状构造等;矿石结构主要有:结晶作用下的自形-半自形晶粒结构、他形粒状结构、聚片双晶结构、包含晶结构;沉积作用下的草莓状结构;交代作用下的环带结构、交代残余结构、胶状结构、假象结构、骸晶结构;应力作用下的压碎结构。根据研究分析水银洞金矿的成矿作用可以划分出三个主成矿期:沉积成岩期、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期。由于热液成矿期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不断发生变化,具有多阶段成矿的特点,将热液成矿期进一步划分为三个阶段:石英-白云石-黄铁矿阶段、自然金-黄铁矿-毒砂-石英阶段、雄黄-辰砂-石英-方解石阶段。本论文研究认为:在二叠纪中晚期,海盆边缘区的沉积相已经为水银洞金矿的岩性做好了准备,即含矿层(生物碎屑灰岩或粉砂岩)和有利的密封岩(粘土岩)。深部的成矿物质之所以有良好的运移通道和稳定的来源,是因为印支晚期-燕山早期的构造运动造成的,该时期的构造运动往往伴随着岩浆活动和深层断裂。成矿热液的热力和热动力条件是由高异常的古地热提供。通过分析黄铁矿中铅同位素的组成,推断出成矿物质的来源可能主要是由地幔支配的造山带,同时还有上地壳中的物质混入。中低温热液是成矿流体的主要特点;通过对包裹体中氢氧同位素研究分析得出,由大气降水从而形成的地下热水可能是流体的主要来源。轻稀土元素大量出现在热液中,然而具有正Eu异常现象是因为跟深部作用以及岩区富含长石有关。沿深大断裂向上运移的成矿热液,为了使成矿物质抵达矿石富集的有利位置,形成了层控型矿体、断裂型矿体或受构造控制的矿体,不断向两侧有利的岩层中渗透,同时导矿和容矿构造由次级断裂和褶皱滑脱面提供。综上所述,通过与卡林型金矿矿石的矿物组成、矿石组构的对比研究,结合赋矿围岩、矿体产状、围岩蚀变类型的特征,本论文认为水银洞金矿床为卡林型金矿床。

王申[10](2016)在《觅铜于山:321地质队矿产勘查与地质研究史(1952-1980)》文中提出地质队是我国当代地质和矿产事业中的重要力量,一方面担负着矿藏资源勘探的生产性任务,另一方面也投入了地矿学的研究工作,在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地矿科学发展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然而,其发展历史迄今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研究。本文以321地质队前三十年左右的发展历史为个案,试图弥补这一不足。文章以丰富的档案资料和该队历史上形成的各类地质工作报告为基础,结合多位当事人的口述访谈资料,首先梳理和还原了该队矿产勘查与科研发展的历史,将其大致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并总结了各个阶段在找矿、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绩以及地质队工作的主要特点:第一阶段是该队草创和初步发展时期,也就是从建队、铜官山铜矿勘探到江北地区普查找矿阶段。这一阶段321队因缺少经验,各项工作都处于学习和探索之中,同时因地质资料有限,故研究工作多针对单个矿床且描述性较强。第二阶段是该队工作大发展和各项成果突出涌现时期,时间大致是从“大跃进”起至“文革”爆发前,开展的工作包括狮子山和凤凰山两个重要铜矿床的勘探与发现、对铜陵区域地质构造的研究以及对1:5万普查-测量工作的开展。这一阶段321队发现或勘探了大量矿床,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在地矿科学方面除对单个矿床的研究外,还开展了对整个工作区域地质问题的研究,基础性和理论性明显增强。第三阶段是该队的常规发展期,时间大致自“文革”起,至改革开放前,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老鸦岭铜矿和冬瓜山铜矿的发现与勘探以及“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理论的提出。这一阶段地质队的找矿实践与地矿学研究循环递进和相互推动,体现出了地质队开展科研的特点和优势。在对三个阶段历史的梳理和总结的过程中,本文还重点分析了321地质队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运作机制与特征,讨论了其中地质勘查、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与专业科研机构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采取“任务带学科”的方式不同,地质队的科学研究活动是受矿产勘查任务的直接驱动,使得任务与科研更加紧密地结合,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而且这并不妨碍地质队开展基础地质研究和理论探索,并在全国地质科研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2.虽然地质勘探工作具有严格的计划性,但地质队在矿床勘探报告之外的研究工作却有相当的自由性,表现为自发研究、自由选题,此又与地质队技术领导的科研能力和探索兴趣息息相关。3.地质队由于历史环境原因,培养了大量国家急需的地质人才,地质勘查工作紧密结合实践的特征不仅有利于地质队员实用技能和经验的积累,还能够促进其科研能力的进步。4.321地质队的历史经验对促进当代产业技术研发创新、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等问题提供了历史的启示。

二、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e vast low-temperature mineralization province in southwest Chin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e vast low-temperature mineralization province in southwest China(论文提纲范文)

(1)大兴安岭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床时空分布、地质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构造演化背景
2 矿床空间分布与成矿带划分
3 成岩成矿年代
4 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
    4.1 赋矿地层
    4.2 控矿构造
    4.3 岩浆岩与成矿专属性
    4.4 围岩蚀变及矿化特征
5 成因问题分析
    5.1 成矿物质来源
    5.2 成矿流体特征及来源
    5.3 成矿温度
    5.4 银的赋存状态
6 主要认识

(2)西藏谢通门县轧轧龙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区地质
    2.1 地层
    2.2 构造
    2.3 岩浆岩
    2.4 地球物理特征
    2.5 围岩蚀变
3 矿体地质
    3.1 矿体特征
    3.2 重点矿体特征(图2)
    3.3 矿石类型
4 控矿因素分析
5 找矿标志
6 结论

(3)青海东昆仑成矿带东段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及找矿靶区圈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区范围及交通地理概况
    1.3 勘查地球化学的研究现状
    1.4 化探信息提取
        1.4.1 背景和异常的概念
        1.4.2 背景和异常确定方法的分类
        1.4.3 异常下限的确定
    1.5 化探数据处理的两个进展
        1.5.1 稳健分析
        1.5.2 成分数据
    1.6 东昆仑成矿带东段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6.1 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1.6.2 存在问题
    1.7 科学问题、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完成工作量
        1.7.1 科学问题
        1.7.2 研究思路
        1.7.3 研究内容
        1.7.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8 两点说明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
        2.1.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2.1.2 区域地层
        2.1.3 研究区主要构造及构造单元划分
        2.1.4 岩浆岩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2.1 区域重力场特征
        2.2.2 区域磁场特征
    2.3 区域矿产特征及成矿区带划分
        2.3.1 区域矿产特征
        2.3.2 成矿区带划分及各带成矿规律
    2.4 小结
第三章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3.1 区域地球化学总体特征
        3.1.1 元素分布特征
        3.1.2 元素富集离散特征
        3.1.3 元素的共生组合特征
    3.2 元素的时空分布规律
        3.2.1 元素的时间分布规律
        3.2.2 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
    3.3 元素在各地质子区中的具体特征
        3.3.1 昆北子区元素特征
        3.3.2 昆中子区元素特征
        3.3.3 昆南子区元素特征
        3.3.4 北巴子区元素特征
    3.4 小结
第四章 数据处理及异常识别
    4.1 数据处理和异常识别的原则及影响因素
        4.1.1 影响区域地球化学背景的因素
    4.2 单元素数据处理及异常圈定
        4.2.1 ILR变换后数据因子分区标准化方法
        4.2.2 Aitchison距离圈定地球化学异常的方法
    4.3 多元异常圈定
        4.3.1 主成分分析法
        4.3.2 马氏距离法
    4.4 元素含量的空间变化率
        4.4.1 具体做法
        4.4.2 主要成矿元素的空间变化率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地球化学数据的靶区圈定
    5.1 思路
    5.2. 具体做法
        5.2.1 选择地球化学参数
        5.2.2 确定各地球化学参数的权重系数
        5.2.3 各地球化学参数赋值及单元格划分
    5.3 3种类型的找矿信息量及靶区圈定
        5.3.1 与基性岩成矿有关的找矿靶区
        5.3.2 与中酸性岩成矿有关的找矿靶区
        5.3.3 与热液型金矿有关的找矿靶区
    5.4 典型成矿远景区评述
        5.4.1 小干沟-西藏大沟成矿远景区(Y_1)
        5.4.2 五龙沟一带成矿远景区(Y_3)
        5.4.3 诺木洪郭勒一波洛斯太一带成矿远景区(Y_5)
        5.4.4 大厂一扎陵湖一带成矿远景区(Y_7)
        5.4.5 东山根一沟里一带成矿远景区(Y_8)
        5.4.6 孟可特一冬给措纳湖一带成矿远景区(Y_(10))
        5.4.7 Y_1、Y_5、Y_7、Y_8四个远景区内金矿的找矿潜力分析
    5.5 远景区找矿发现
    5.6 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6.1.1 主要结论
        6.1.2 创新点
    6.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中国大陆出露地壳岩石与汇水域沉积物铅的丰度与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3.3 创新点
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1 疏松沉积物样品采集
        2.1.1 采样总则
        2.1.2 中国地球化学基准网格
        2.1.3 地球化学采样景观划分
        2.1.4 不同自然地理景观的采样介质
    2.2 岩石样品采集
        2.2.1 岩石采样总则
        2.2.2 地层样品采集方法
        2.2.3 侵入岩样品的采集
        2.2.4 变质岩样品的采集
    2.3 样品分析
3 中国大陆汇水域沉积物铅的基准与分布
    3.1 全国汇水域沉积物铅含量特征与对比
    3.2 全国铅的空间分布特征
    3.3 全国铅的基准值与背景值
        3.3.1 基于大地构造分区铅的基准值和背景值
        3.3.2 基于地貌景观分区铅的基准值和背景值
        3.3.3 基于流域分区铅的基准值和背景值
        3.3.4 基于土壤类型分区铅的基准值和背景值
        3.3.5 基于省域铅的基准值和背景值
        3.3.6 基于平原分区铅的基准值和背景值
    3.4 铅含量与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3.4.1 气候
        3.4.2 地质背景
        3.4.3 成矿作用
4.中国大陆出露地壳岩石铅的丰度与分布
    4.1 全国岩石铅含量特征
    4.2 全国岩石铅的空间分布特征
        4.2.1 岩浆岩
        4.2.2 沉积岩
        4.2.3 变质岩
    4.3 中国大陆出露地壳铅的丰度
    4.4 侵入岩铅丰度演化及其地质意义
    4.5 地层铅丰度演化及其地质意义
    4.6 泥质岩铅丰度演化对大气圈氧浓度变化的指示
    4.7 分散流富集系数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川西淡矿化温泉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1.2.1 水文地球化学
        1.2.2 水化学同位素
        1.2.3 热储温度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川西高原地热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层及岩性分布
    2.3 大地构造及新构造运动概要
        2.3.1 大地构造
        2.3.2 新构造运动概要
    2.4 水文地质条件
        2.4.1 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
        2.4.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2.5 地热地质背景
    2.6 川西高原温泉分布
        2.6.1 温泉分布特征
        2.6.2 温泉的一般特征
        2.6.3 川西淡矿化温泉分布
第3章 川西淡矿化温泉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3.1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3.2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3.2.1 温度及酸碱性
        3.2.2 水化学类型
        3.2.3 常量组分特征
        3.2.4 微量组分特征
    3.3 水化学同位素特征
第4章 川西淡矿化温泉地球化学成因研究
    4.1 水岩作用过程综合分析
        4.1.1 矿物溶解作用
        4.1.2 氧化还原作用
        4.1.3 阳离子吸附交替作用
        4.1.4 冷-热水的混合作用
        4.1.5 热储温度估算
    4.2 川西淡矿化温泉的成因分析
        4.2.1 地热地质结构
        4.2.2 水化学组分来源
        4.2.3 地球化学成因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贵州罗甸—望谟地区浅成岩浆活动及成矿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贵州峨眉山玄武岩、辉绿岩研究现状
        1.2.1 峨眉山玄武岩研究现状
        1.2.2 辉绿岩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辉绿岩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浅成岩浆活动相关矿床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手段
        1.4.3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浅成岩浆岩活动
    2.5 峨眉地幔热柱岩浆活动简况
    2.6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研究区浅成岩浆岩特征
    3.1 辉绿岩特征
        3.1.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3.1.2 辉绿岩岩石学特征
        3.1.3 辉绿岩地球化学特征
        3.1.4 Sr-Nd-Pb同位素特征
        3.1.5 辉绿岩源区分析
    3.2 花岗斑岩特征
        3.2.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3.2.2 花岗斑岩岩石学特征
        3.2.3 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
        3.2.4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3.2.5 花岗斑岩源区分析
第四章 研究区浅成岩浆岩形成时代
    4.1 辉绿岩形成时代
        4.1.1 SHRIMP锆石U-Pb测年方法
        4.1.2 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
        4.1.3 辉绿岩与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时限关系
    4.2 花岗斑岩形成时代
        4.2.1 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
        4.2.2 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
        4.2.3 罗甸花岗斑岩成矿动力学意义
第五章 浅成岩浆活动相关典型矿床特征及成因分析
    5.1 罗甸关固、俄村、罗暮玉石矿床
        5.1.1 矿床地质特征
        5.1.2 矿石特征
        5.1.3 地球化学特征
        5.1.4 流体包裹体特征
        5.1.5 矿床成因分析
    5.2 望谟交相金矿床
        5.2.1 矿床地质特征
        5.2.2 稀土元素特征
        5.2.3 硫同位素特征
        5.2.4 矿床成因分析
    5.3 望谟交相铜铅锌矿床
        5.3.1 矿床地质特征
        5.3.2 流体包裹体特征
        5.3.3 石英流体包裹体Rb-Sr年代学
        5.3.4 矿床成因分析
第六章 研究区浅成岩浆活动成矿效应
    6.1 峨眉地幔热柱活动提供区内物源输运及成矿动能
    6.2 浅成岩浆活动提供区内成矿物源
    6.3 浅成岩浆活动佐佑区内成矿时代
    6.4 浅成岩浆活动决定区内成矿系列
    6.5 浅成岩浆活动导致区内成矿机理
    6.6 浅成岩浆活动厘定区内成矿模式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青海东昆仑成矿带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及靶区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范围及交通地理概况
        1.2.1 研究区范围
        1.2.2 交通地理概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化探信息提取
        1.3.2 地球化学异常评价
        1.3.3 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3.4 青海省东昆仑区域化探工作现状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矿产、物探、遥感特征
    2.1 区域地质矿产概况
        2.1.1 大地构造分区
        2.1.2 地层
        2.1.3 构造
        2.1.4 岩浆岩
        2.1.5 区域矿产特征及成矿区带划分
    2.2 区域遥感特征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3.1 航磁(△Ta)异常特征
        2.3.2 布格重力异常特征
第三章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3.1 地球化学景观特征
        3.1.1 地球化学景观单元划分
        3.1.2 景观特征
    3.2 区域地球化学元素总体特征
        3.2.1 背景特征
        3.2.2 元素离散特征
        3.2.3 元素共生组合特征
    3.3 各构造单元地球化学特征
    3.4 各地质单元区域地球化学参数特征
        3.4.1 地层地球化学参数特征
        3.4.2 岩浆岩地球化学参数特征
第四章 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及评价原则
    4.1 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思路
    4.2 影响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值的因素
    4.3 元素地球化学子区划分
    4.4 子区异常下限确定
第五章 典型成矿类型地球化学异常模式
    5.1 海相火山岩型铜(钴)矿床区域地球化学异常模式
        5.1.1 德尔尼
        5.1.2 督冷沟
        5.1.3 驼路沟
        5.1.4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模式
    5.2 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区域地球化学异常模式
        5.2.1 乌兰乌珠尔
        5.2.2 卡尔却卡
        5.2.3 虎头崖
        5.2.4 肯德可克
        5.2.5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模式
    5.3 造山型金矿区域地球化学异常模式
        5.3.1 大场
        5.3.2 开荒北
        5.3.3 五龙沟
        5.3.4 瓦勒根
        5.3.5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模式
第六章 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地质内涵法”的探索及应用
    6.1 地质内涵法的定义及原理
        6.1.1 地球化学数据处理面临的问题
        6.1.2 地质内涵法的定义及原理
    6.2 子区矿集系数
        6.2.1 子区矿集系数计算
        6.2.2 元素矿集系数异常圈定
    6.3 成矿类型地球化学异常图
        6.3.1 海相火山岩型铜(钴)矿成矿类型异常图
        6.3.2 斑岩型-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成矿类型异常图
        6.3.3 造山型金矿成矿类型异常图
    6.4 成矿强度异常图
        6.4.1 与海相火山岩型相关的成矿强度异常图
        6.4.2 与斑岩-矽卡岩成矿相关的成矿强度异常图
        6.4.3 与所有造矿元素有关的成矿强度异常图
        6.4.4 与所有元素有关的成矿强度异常图
第七章 区域找矿前景分析及靶区优选
    7.1 找矿远景区、靶区划分原则
        7.1.1 找矿远景区划分及分级原则
        7.1.2 找矿靶区圈定分级原则
    7.2 找矿远景区划分
        7.2.1 找矿远景区划分
        7.2.2 找矿远景区特征及前景分析
    7.3 找矿靶区优选
        7.3.1 找矿靶区圈定
        7.3.2 典型找矿靶区评价
    7.4 找矿工作部署建议
        7.4.1 已发现矿床(点)的靶区
        7.4.2 尚未发现矿床(点)的靶区
    7.5 异常检查
第八章 结束语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8)西藏瓦昌达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化探方法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自然经济及交通位置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完成工作量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区域地层
        2.1.2 区域岩浆岩
        2.1.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1.4 重砂异常特征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1 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
        2.2.2 研究区地层
        2.2.3 构造
        2.2.4 蛇绿岩特征
        2.2.5 构造混杂岩特征
        2.2.6 侵入岩
        2.2.7 火山岩
        2.2.8 变质岩
        2.2.9 矿产分布
        2.2.10 遥感特征及解译
第3章 地球化学样品采集及数据处理
    3.1 水系沉积物样品采集
        3.1.1 样品布置原则
        3.1.2 野外样品加工处理及保管方案
        3.1.3 样品分析
    3.2 研究方法与质量评述
    3.3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4 地球化学参数统计及异常下限确定
    3.5 多元统计方法判断元素共生组合关系
        3.5.1 相关分析
        3.5.2 聚类分析
        3.5.3 因子分析
第4章 异常推断与评价
    4.1 单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4.2 元素综合异常特征
第5章 成矿预测
    5.1 预测靶区圈定原则
    5.2 预测靶区圈定
结论与存在问题
    结论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9)贵州贞丰水银洞金矿石矿相学特征研究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论
    1.1 贞丰水银洞金矿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
    1.2 贞丰水银洞金矿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1.3 国内外卡林型金矿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思路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完成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属性
    2.2 地层
    2.3 构造
        2.3.1 断裂
        2.3.2 褶皱
    2.4 岩浆岩
    2.5 区域变质作用
    2.6 区域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
        2.6.1 区域地球物理
        2.6.2 区域地球化学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及构造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2 赋矿层位及岩性
    3.3 矿体特征
    3.4 围岩蚀变
第4章 水银洞金矿床矿石矿相学特征
    4.1 矿石类型
    4.2 矿石物质成分
        4.2.1 矿石矿物组成
        4.2.2 矿石化学成分
    4.3 矿石组构
        4.3.1 矿石构造
        4.3.2 矿石结构
    4.4 黄铁矿主要标型特征
    4.5 矿石矿相学特征的成因意义
第5章 矿床成因探讨
    5.1 成因阶段及成矿期划分
    5.2 主要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5.2.1 控矿因素
        5.2.2 找矿标志
    5.3 矿床成因类型讨论
        5.3.1 成矿时代
        5.3.2 成矿物质来源
        5.3.3 成矿流体来源
        5.3.4 有利的构造、岩性和热力学条件
    5.4 成矿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觅铜于山:321地质队矿产勘查与地质研究史(1952-198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背景与意义
    2. 前人研究概述及本文的任务
    3. 依据材料、研究方法和内容架构
第1章 建设任务的推动:321地质队的建立
    1. 新中国成立初期形势
    2. 铜官山区位及开发历史
    3. 321地质队的成立与人才配置
    4. 321地质队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方式
第2章 勘探铜官山与“铜官山式”
    1. 铜官山矿田的勘探
    2. 铜官山地质研究
    3. 铜官山外围普查及新人的成长
第3章 讲求实效的研究:江北找矿之经验与教训
    1. 全面普查阶段与321队转入江北
    2. 华东地质局的建立及321队改组
    3. 穿山洞铜矿床的发现与勘探
    4. 拔茅山勘查经过及经验教训
第4章 从材料到理论:勘探热潮与区域构造学的探索
    1. 勘探狮子山矿床
    2. 勘探凤凰山矿床
    3. 找矿“大跃进”
    4. 区域构造研究
第5章 1:5万普查-测量
    1. 1:5万普查-测量的背景
    2. 铜陵1:5万普查-测量工作的提出与实施
    3. 兼作1:5万区测试点及补充工作
    4. 铜陵1:5万工作的成果与意义
第6章 “多层楼成矿模式”与隐伏矿床的发现
    1. 成矿“多层楼”特征及老鸦岭、大团山铜矿的发现
    2. 冬瓜山矿床的发现
第7章 “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理论的形成
    1. 矿床学上的“水火之争”及相关探索
    2. 常印佛与“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理论
    3. 创新价值:与同时代层控矿床研究之比较
结语
    1. 任务驱动的研究
    2. 计划体制下的自由探索
    3. 实践中的人才培养
    4. 历史经验及借鉴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四、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e vast low-temperature mineralization province in southwest China(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兴安岭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床时空分布、地质特征及成因[J]. 吕新彪,杨俊声,范谢均,魏巍,梅微,阮班晓,王祥东,衮民汕. 地球科学, 2020(12)
  • [2]西藏谢通门县轧轧龙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J]. 孙占营,刘大明,王瑜,王舒鹏,许涛. 四川地质学报, 2020(04)
  • [3]青海东昆仑成矿带东段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及找矿靶区圈定[D]. 耿国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4]中国大陆出露地壳岩石与汇水域沉积物铅的丰度与分布[D]. 韩志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5]川西淡矿化温泉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D]. 陶广斌.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6]贵州罗甸—望谟地区浅成岩浆活动及成矿效应研究[D]. 祝明金. 贵州大学, 2018(05)
  • [7]青海东昆仑成矿带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及靶区优选[D]. 田立明. 中国地质大学, 2017(12)
  • [8]西藏瓦昌达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预测[D]. 刘阳.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3)
  • [9]贵州贞丰水银洞金矿石矿相学特征研究及意义[D]. 王崇予.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3)
  • [10]觅铜于山:321地质队矿产勘查与地质研究史(1952-1980)[D]. 王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09)

标签:;  ;  ;  ;  ;  

西南广大低温矿化省的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