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与烟酸联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菊花与烟酸联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一、菊花与烟酸配用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林繄依[1](2021)在《来源于经典方剂的中成药品种多元证据集的建立 ——以通塞脉片为例》文中提出背景与意义中药的临床评价工作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是中药获得上市资格,实现其现代化价值,进而走向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路径。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和《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为这一工作提供了新的立足点,即源于经典名方的中药品种与其来源方剂之间的关系。202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强调要优化中药审评审批管理、完善中药分类注册管理,提出“建立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为中药的临床评价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范式。选取源于经典古方的中成药品种,全面收集与之相关的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研究证据三方面既存的循证医学研究数据,系统梳理新时期中药评价的信息基础,构建涵盖上述三层结构的多元证据集,成为推动中药品种临床评价工作切实可行的方法。目的以中成药通塞脉片及作为其来源方剂的四妙勇安汤、顾步汤为例,参考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三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探索中药品种“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即立足于中药品种与其来源古方之间的关系,从基础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并整合以医案文献为代表的人用经验,和以相关临床试验、动物实验系统评价为内容的研究证据,实践多元证据集的构建方法,进而明确中药品种的临床定位,并找出其待开发的潜在优势应用领域。方法1 理论分析参考“三结合”理念形成多元证据集构建思路。并采用理论分析方法,收集梳理通塞脉片其来源古方四妙勇安汤、顾步汤的相关古籍及现代研究成果,形成多元证据集的中医药理论基础。2 文献调查采用文献检索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 数据库,纳入通塞脉片、四妙勇安汤、顾步汤类相关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的原始研究。以计量分析的方法描述纳入文献的发表趋势、文献类型、疾病种类等,并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绘制病种证据图。统计并阅读分析病例报告类型的文献,将通塞脉片、四妙勇安汤、顾步汤相关的医案进行比对分析,以病种为基点对通塞脉片进行临床定位,从而整合人用经验方面的证据。3 系统评价将通塞脉片、四妙勇安汤、顾步汤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汇总,采用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方法,评判通塞脉片对相关指标的干预效果,从而整合研究证据。结果1通过理论分析,发现从药味和组方角度来说,四妙勇安汤清热解毒力强,且能滋阴养血,对于以热毒内蕴、阴血亏虚或阴虚血瘀为主证的病症有针对性。顾步汤清热解毒之力略逊,补气滋阴之力更强,适用于热毒攻伐、气阴两伤、瘀血阻滞之证。而通塞脉片身兼二方之长,但作用更为和缓,更宜于瘀血阻络、气阴不足为主证的疾病的恢复期。2历年来四妙勇安汤及通塞脉片的研究数量较多,总体呈上升态势。顾步汤则受关注度较低,相关的原始临床研究以及与临床关系较为密切的动物研究数量均较少,年均不足一篇。通过计量及聚类分析,发现四妙勇安汤及顾步汤的治疗范围既源于在古籍中的主治病种,又结合现代的临床实际而有了相当程度的扩大。四妙勇安汤相关研究中独有的病种和模型多属于中医的热证范畴,而通塞脉片相关研究中独有的病种和模型则多属于中医的虚证范畴。3经统计发现,四妙勇安汤与顾步汤的病例报告数量较多的病种与原方出处所载的主治病症“脱疽”基本相符。而临床医家在异病同治的辨证理念指导下,更将四妙勇安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做了极大的拓宽。目前单纯通过病例报告分析,暂时无法对通塞脉片进行具体的、有别于其说明书的临床定位。4现有证据表明,四妙勇安汤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能缩小主动脉斑块面积、主动脉斑块与管腔面积比;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C反应蛋白水平。通塞脉片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能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及循环内皮细胞计数。四妙勇安汤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可以升高踝肱指数,降低全血粘度与血浆粘度。通塞脉片对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1从基础理论角度看,通塞脉片的临床定位在证候方面是气阴不足、瘀血阻络,在病种方面为脱疽与脑梗死恢复期,且头疮作为通塞脉片潜在的主治病种,有待将来的研究进一步明确。2从人用经验角度看,虽然目前单纯通过病例报告暂时无法对通塞脉片进行明确的临床定位,但四妙勇安汤及顾步汤相关病例报告较为集中的病种如脱疽、心脑血管病乃至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均应视为通塞脉片的潜在临床定位方向。3从研究证据角度看,通塞脉片对血脂指标、CEC计数等均有良好效果,在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治疗方面有较高有效率,而其对炎症指标、病理指标、血粘度和踝肱指数等指标的作用,是将来研究可以选择的方向。4本课题以通塞脉片为例,系统梳理了现代中成药品种与其来源古方相关的基础理论、人用经验及研究证据,借鉴“三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理念,构建了三层结构的多元证据集,探索了中药品种“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为中药品种的临床定位与评价工作提供了方法学方面的示例。

徐路[2](2020)在《基于FXR/FGF15/FGFR4通路研究黄连吴茱萸配伍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随着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脂血症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临床上常用治疗高脂血症的药物,长期应用会出现不同概率、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中草药的降脂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黄连、吴茱萸的主要有效成分小檗碱和吴茱萸碱1:1配伍可显着降低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减轻高脂模型大鼠肝脏组织脂肪变性情况,通过作用于Leptin-AMPK通路、Leptin-Jak2-Stat3通路调节脂代谢,影响SREBP2、HMGCR、PPARα、LXRα、CYP7A1、NPC1L1、SR-BI、ABCG5、ABCG8等基因的表达,以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促进胆固醇分解,以及抑制小肠胆固醇吸收。胆汁酸是体内清除胆固醇的重要形式,对于维持胆固醇的稳态和防止胆固醇、甘油三酯和有毒代谢物的积累以及肝脏和其他器官的损伤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为了进一步阐明黄连吴茱萸配伍的降脂机制,我们提出连萸配伍是否会影响这一重要过程。研究目的:以高脂血症模型小鼠为研究载体,以胆汁酸代谢为切入点,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蛋白质免疫印迹法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胆汁酸代谢负反馈调节通路FXR/FGF15/FGFR4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用色谱-质谱分析法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探讨黄连吴茱萸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动物分组及给药48只雄性C57BL/6小鼠,普通饲料适应性喂养3天,称小鼠体重并记录,禁食12h,每只小鼠尾静脉取血约0.5ml,3500r/min离心15min分离血清,检测各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根据测得血清总胆固醇值及小鼠体重,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n=8)、模型组(n=8)、阿托伐他汀组(n=8)、连萸低剂量组(n=8)、连萸中剂量组(n=8)、连萸高剂量组(n=8),使组间初始总胆固醇值及体重值无差异。空白组小鼠给予普通饲料饲养,其余各组小鼠给予高脂饲料饲养,实验过程中所有动物自由采食和饮水。制备好中药煎剂,每日根据各组动物体重给予相应药物灌胃,给药体积为1ml/100g,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均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给药频率为1次/天,连续灌胃给药8周。2.血清脂质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的检测采用酶化学法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白介素6、白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模型小鼠血清脂质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3.肝脏病理形态观察采用HE染色镜下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4.FXR/FGF15/FGFR4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黄连吴茱萸配伍对FXR、FGF15、FGFR4、CYP7A1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5.FXR/FGF15/FGFR4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检测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黄连吴茱萸配伍对FXR、FGF15、FGFR4、CYP7A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6.粪便胆汁酸代谢谱的检测采用色谱-质谱法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粪便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研究结果:1.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模型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P<0.01)。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P<0.05)。2.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指数及病理形态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肝脏指数明显升高(P<0.01);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的肝脏指数明显降低(P<0.01)。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肝脏出现脂肪变性,见脂肪空泡,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可不同程度改善上述表现,其中连萸低、中、高剂量组优于阿托伐他汀组。3.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血清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升高(P<0.01),白介素10水平明显降低(P<0.01)。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白介素6水平降低(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降低(P<0.01);连萸低、中剂量组小鼠血清白介素10水平明显升高(P<0.01)。4.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FXR/FGF15/FGFR4通路靶基因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回肠FXR、回肠FGF15、肝脏FGFR4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肝脏CYP7A1、肝脏FXR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回肠FXR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回肠FGF15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肝脏FGFR4基因表达水平降低(P<0.01);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脏CYP7A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连萸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肝脏FXR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5.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FXR/FGF15/FGFR4通路靶蛋白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回肠FXR、回肠FGF15、肝脏FGFR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P<0.01,P<0.05),肝脏CYP7A1、肝脏FX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回肠FXR、FGF1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脏FGFR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连萸低、高剂量组小鼠肝脏CYP7A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脏FX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P<0.01)。6.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粪便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1)从胆汁酸的分类来看: 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空白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42.39%,次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57.61%。模型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32.90%,次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67.10%。连萸中剂量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46.92%,次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53.08%。 游离胆汁酸和结合胆汁酸:空白组小鼠游离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97.39%,结合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2.61%。模型组小鼠游离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98.34%,结合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1.66%。连萸中剂量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94.15%,结合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5.85%。(2)从差异胆汁酸来看,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粪便胆汁酸12-KLCA、GDCA、HDCA、Apo CA、CDCA、DCA、Iso LCA、LCA表达上调(p<0.05),TMCA、TUDCA、TCDCA、α-MCA表达下调(p<0.05)。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中剂量组小鼠粪便胆汁酸7-KDCA、UDCA、CA、GCA上调(p<0.05),12-KLCA、Apo CA、Iso LCA下调(p<0.05)。结论:1.高脂血症的中医病机相对复杂,脾胃升降失常是其关键病机,治当辛开苦降,升清降浊。黄连、吴茱萸配伍作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具有明显的调脂、抗炎作用。2.黄连、吴茱萸配伍通过抑制FXR/FGF15/FGFR4通路,上调CYP7A1的表达,促进胆汁酸的合成,影响胆汁酸代谢发挥调脂作用。

李俊珂[3](2020)在《敦煌医学延年类医方的文献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对敦煌医学卷子中的延年类医方进行收集整理,在此基础之上,对其方义进行阐释并采用数据分析法研究其方药配伍规律,从方药角度探讨其中蕴含的延年养生理念,以期能释译医家的延年思想和益寿方法,从导师李应存教授的应用中汲取医方的智慧,体现古为今用,为后人延年益寿有所助益。方法:以敦煌古医书原卷子图片(从国际敦煌项目网站下载)为研究资料。并参考:《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敦煌中医药全书》、《敦煌古医方研究》、《敦煌医药文献真迹释录》、《实用敦煌医学》、《敦煌佛儒道相关医书释要》等敦煌古医籍现代研究书籍。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挖掘、归纳、整理上述文献资料中记载的具有延缓衰老,增加寿命功效的医方,阐释其方义,分析其用药特色。结果:1.敦煌延年类医方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结晶,其旨在于调气以养神、固精以壮形、食药以延年。本文从气血并调,五脏调补,润形养神,固本葆贞四个方面进行分类,通过对48首敦煌延年方的配伍分析可知,敦煌延年类医方根据人之体质以虚为本,湿痰瘀为标。其药味配伍当以补益之法为主,同时遵循动静结合、补中有泻、平调寒温、主次相辅的配伍法度,利用药物的之间的有机配合,协调应用,以补脏腑之虚损,调阴阳之失衡,促气血之条畅,最终达到平衡阴阳、调补五脏、预防在先、辨证施补、用药缓图之作用。2.敦煌延年类医方的方药归经首冠肾经(136味),其余脏腑次之(肺93味、心91味、脾89味、肝87味)无大差异;敦煌延年类医方之药性以温性(98频次)为主,平性(67频次)次之,寒性(60频次)再次之,热性凉性药物运用率最低,其频次分别为5和2;药物多以甘味(159频次)为主,苦味(88频次)次之,辛味(73频次)再次之,咸味、酸味、涩味药物运用率最低,其频次分别为23、19和7;敦煌延年类医方共使用中药136味,其中高频次使用药物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阳药、补阴药等补益之品。结论:敦煌延年类医方以补虚为主,首重于肾,兼及他脏,促五脏坚固,筑长寿之基,从方药角度验证“五脏虚损致衰”理论。以补益之品疗虚损之本的同时,兼用利湿泄浊、涤痰开窍、活血祛瘀、理气行滞之属,祛除因气血亏虚、阴阳失衡导致的气涩血阻、痰浊内生、水湿泛溢等邪实之标,以恢复气血运行、津液输布,达阴阳和合之目的,亦体现敦煌延年类医方审证求因,重视整体,辨证论治的延年养生特色;敦煌延年类医方集众家(儒家、释家、道家、医家)之所长,对延年遐龄有超前的主观意识,丰富了治未病和延年益寿的内容。可将其应用于临床,发挥其药效和缓、适应性广、低毒副性等优势,以防治老年疾病,延缓衰老进程,提高生活质量,保持健康状态,达“健康老龄化”之目标。导师李应存教授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敦煌医学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敦煌医学临床与应用研究,善于化裁敦煌延年类医方治疗各种虚损、早衰类疾病,有丰富的治疗验案,为敦煌延年类医方的应用拓展了新的思路,为本论文的研究丰富了临床应用的内容。

苏日娜[4](2019)在《藏药高原荨麻降尿酸、抗良性前列腺增生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高原荨麻Urtica hyperborea Jacq.ex Wedd.系荨麻科荨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西藏南部至北部、青海、甘肃、四川、新疆等广泛分布,资源丰富。据藏医药专着《晶珠本草》及《中华藏本草》记载,高原荨麻U.hyperborea、宽叶荨麻U.laetevirens Maxim.或裂叶荨麻U.fissa Pritz.等同属多种植物作“萨珠”药用,以干燥地上部分入药,具有清热、祛湿、提升胃温、降压、解痉功效,临床用于风湿热病、“龙”病、胃寒、消化不良、风湿疼痛、高血压、产后抽风、小儿抽风、荨麻疹;外用治毒蛇咬伤、疮疖疗毒。荨麻属多种植物为多个民族使用,但仅高原荨麻为藏民族独用,具有鲜明的特色及重要的研究价值。现代药学、药理学研究报道,该属多种植物含有黄酮类、木脂素类、香豆素类、有机酸类、萜类等类成分,具有抗前列腺增生作用、抗炎及镇痛、抗风湿作用、抗菌活性等多种药理活性,且在欧洲已有从荨麻属植物开发新药上市。但迄今未见有关高原荨麻U.hyperborea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的研究报道。因此,根据藏医对“萨真”的临床应用和有关荨麻属植物的现代药学研究报道,本文将以高原荨麻U.hyperborea为研究对象,进行降尿酸和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作用研究,探寻其降尿酸和抗良性前列腺增生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三点:一、采用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体外黄嘌呤氧化酶(XOD)及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对高原荨麻不同部位进行降尿酸作用及机制研究,筛选高原荨麻降尿酸主要活性部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二、采用丙酸睾酮诱导建立前列腺增生小鼠模型,考察高原荨麻不同部位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作用及机制,研究高原荨麻抗BPH主要活性部位与作用机制。三、利用UPLC-Q-TOP-MS/MS技术与系统化学分离手段对以上主要活性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推断并验证高原荨麻潜在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与结果】1.高原荨麻不同部位降尿酸作用研究(1)通过体外实验观察高原荨麻不同部位对HK2细胞尿酸转运体URAT1及OAT1蛋白表达与体外抑制黄嘌呤氧化酶(XOD)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高低剂量组、正丁醇萃取部位高剂量组及醇溶部位高低剂量组均具有明显的下调URAT1及上调OAT1蛋白表达的作用,而对体外XOD活力无明显抑制作用。(2)利用体内高尿酸血症小鼠动物模型,研究高原荨麻不同部位对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血清UA、Cr、BUN水平、肝脏XOD和血清ADA活力及肾脏尿酸转运体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荨麻不同部位各剂量组均显着降低血清UA水平,其中醇溶部位既显着降血清UA水平,又降低Cr和BUN的水平、抑制肝脏XOD和血清ADA活力,并且还下调肾脏尿酸转运体URAT1和上调OAT1的mRNA表达水平。说明醇溶部位不仅通过抑制肝脏XOD、血清ADA活力减少体内黄嘌呤及次黄嘌呤生成,还可通过调节尿酸转运体URAT1和OAT1基因的表达,从而减少尿酸的产生或增加尿酸的排泄,继而保持高尿酸血症小鼠的体内尿酸的稳态,同时该部位还有保护肾脏功能的作用。结合以上体内外研究结果,可得知,高原荨麻成分的活性受胃肠道影响显着的特色,提示后续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应以体内模型为主的合理筛选方式。2.高原荨麻不同部位抗良性前列腺增生作用研究采用前列腺增生小鼠动物模型,研究高原荨麻不同部位对前列腺增生小鼠前列腺指数、血清DHT和EGF水平、前列腺组织EGF及Bcl-2的mRNA表达水平及前列腺组织病理学检查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荨麻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及醇溶部位具有显着的降低前列腺指数的作用,同时具有降低血清DHT、EGF水平及下调前列腺组织EGF、Bcl-2的mRNA表达;前列腺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及醇溶部位大部分腺体和腺细胞未见增生,排列整齐,少数腺体和细胞出现增生,分泌物较少,总体上前列腺增生程度明显减轻。3.高原荨麻降尿酸及抗BPH物质基础研究本文利用UPLC-Q-TOP-MS/MS技术从高原荨麻中共鉴别31个化合物,与对照品比对了13个;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抗BPH有效部位)鉴别出16个化合物,与对照品比对了7个;从醇溶部位(降尿酸及抗BPH有效部位)中鉴别出22个化合物,与对照品比对了8个。其中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和醇溶部位共有成分为11个。其中黄酮类化合物8个,酚酸类化合物14个,苯丙素类8个(香豆素类4个,木脂素类4个),萜类化合物1个。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这些黄酮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成分均具有抗BPH作用,黄酮类及香豆素类成分具有降尿酸作用。因此可以推断出这些类型的化合物可能分别是其降尿酸及抗BPH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基于质谱信息及系统化学成分分离方法对醇溶部位进行系统分离纯化,并应用NMR等波谱技术对这些化合物进行鉴别,鉴定了其中6个化合物,分别为Isofraxoside(XXXII),Vicenin-2(XVI),L-tryptophan(XXXIII),L-phenylalanine(XXXIV),D-aspartic acid(XXXV),Tripeptide L-Valyl-L-Isoleucyl-L-leucine(XXXVI)。在可操作条件下,对其中2种量丰单体化合物(Isifraxoside与Vicenin-2)进行了体外HK2细胞的尿酸转运体表达的研究。结果表明,该2个单体化合物均具有下调URAT1及上调OAT1蛋白表达的作用,提示该2个单体化合物可能是醇溶部位降尿酸的有效成分。【结论】确定了高原荨麻降尿酸及抗前列腺增生作用的主要有效部位。其中降尿酸主要活性是醇溶部位,抗BPH活性部位是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及醇溶部位。而醇溶部位既有降尿酸的作用又有抗BPH的作用。阐明了高原荨麻醇溶部位降尿酸的作用机制,该部位可能是通过抑制肝脏XOD、血清ADA活力和(或)通过调节肾脏尿酸转运体URAT1和OAT1的表达水平,以降低血清UA水平,来保持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体内尿酸的稳态,同时该部位可降低血清Cr及BUN水平,具有保护肾脏功能的作用。另外,通过体外细胞实验,验证了从该部位中分离得到的2种单体成分具有调节肾脏尿酸转运体URAT1及OAT1表达的作用,表明该2种单体成分可能是其降尿酸的有效成分。明确了高原荨麻抗BPH的有效部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其抗BPH的有效部位为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及醇溶部位,这2个部位可能通过下调多肽类生长因子EGF的mRNA表达,降低雄激素DHT水平,来抑制前列腺细胞过度增殖,或通过下调抑制性凋亡因子Bcl-2的mRNA表达,促进细胞凋亡而实现。基于UPLC-Q-TOF-MS/MS及导向分离与体外活性测试,发现高原荨麻降尿酸与抗BPH药效物质基础具有黄酮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等多种成分类型。

童远明[5](2018)在《含海洋中药补益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传统中医药理论,结合现代数据挖掘技术揭示含海洋中药补益方剂的配伍规律,为临床以及新药研发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海洋药物与效方》、《中华海洋本草》、《中国海洋药物辞典》、《广西海洋药物》、《膏方丛书》等相关中医书籍及中国知网、万方等电子数据库相关文献所收载的含海洋中药补益方剂,通过筛选最终得出435首完整方剂。将435首方分为补益治疗方及补益药膳方,经基本信息数据处理规范后由双人核对分别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从而建立含海洋中药补益治疗方及补益药膳方两个数据库,重点对含海洋中药补益治疗方进行关联规则、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分析,获取组方药物频次、药物四气五味归经、毒性药物、常用药对、潜在新方、以及各主治病证的常用药对,并以可视化网络图展示,分析含海洋中药补益治疗方的配伍规律。结果:285首含海洋中药补益治疗方的配伍规律(1)共有416味海洋中药,总用药频次为3570次。(2)高频组方药物29味:牡蛎、甘草、白芍、黄芪、龙骨、山药、当归、茯苓、熟地黄、生地黄;在补虚药的基础上,分别与平肝熄风药、收敛药、清热药、安神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止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温里药等配伍。(3)高频海洋药物为牡蛎、海螵蛸、珍珠母、石决明、海狗肾、海马、珍珠等。(4)组方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咸味居多,主要入肝、肾、脾、心、肺、胃经。(5)毒性药物有45味,使用频率占总药物的4.52%。(6)关联规则分析得出8组核心药物组合:龙骨-牡蛎、白芍-牡蛎、黄芪-牡蛎、甘草-牡蛎、山药-牡蛎、当归-牡蛎、党参-牡蛎、茯苓-牡蛎;熵聚类分析得出潜在的药物组合为8组,新方5首。(7)组方中前十的主治病证为虚劳、带下病、不寐、阳痿、眩晕、崩漏、遗精、心悸、胃痛、瘿病。虚劳常用药物组合为附子-海狗肾,阳起石-海狗肾,沉香-海狗肾,沉香-海狗肾-阳起石;带下病常用药物组合为山药-牡蛎、龙骨-牡蛎、山药-龙骨-牡蛎;不寐常用药物组合为龙骨-牡蛎、远志-牡蛎;阳痿常用药物组合为海马-熟地黄、海马-蛤蚧、海马-鹿茸、海马-肉苁蓉、海马-淫羊藿;眩晕常用药物组合为牡蛎-菊花、牡蛎-白芍;崩漏常用药物组合为牡蛎-白芍、牡蛎-黄芪;遗精常用药物组合为牡蛎-山药、牡蛎-龙骨;心悸常用药物组合为牡蛎-麦冬;胃痛常用药物组合为甘草-海螵蛸,白及-海螵蛸,甘草-白及-海螵蛸;瘿病常用药物组合为夏枯草-牡蛎,麦冬-牡蛎,黄芪-牡蛎,白芍-牡蛎。150首含海洋中药补益药膳方的用药规律(1)涉及原料194种,总使用频次469次。(2)使用频次最多的前3种中药为黄芪、当归、海参;食材为粳米、猪肉、糯米。(3)涉及的海洋中药69味。(4)组方中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甘、咸、辛、苦味居多,主要归脾胃、肾、肺、肝等经。结论:含海洋中药补益治疗方以牡蛎最为常用,分别与其他补虚药、平肝熄风药、收敛药、清热药、安神药、利水渗湿药等配伍,其主要发挥补虚、收敛、安神等功效。含海洋中药补益治疗方主要应用于虚劳、阳痿、带下病、崩漏等;含海洋中药补益药膳方是以滋补强壮类的海洋鱼类较多。

马海芝[6](2017)在《血脂康和绞股蓝对伴糖尿病前期NAFLD的早期干预和中医证候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血脂康胶囊联合绞股蓝及小剂量二甲双胍早期干预伴糖尿病前期(IGR)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疗效及其中医证型分析。方法:100例NAFLD伴IGR的患者,被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一组为50例。对照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中度有氧运动、热量限制和改变饮食组分)+小剂量二甲双胍(二甲双胍,0.25g,3次/d,餐前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绞股蓝泡水送服血脂康(血脂康胶囊,0.6g,绞股蓝,5g冲水,2次/d,餐后口服);两组均治疗6个月,分别记录各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各组肝酶、血脂、腰围(WC),体重指数(BMI)、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FPG及2hPG)、空腹胰岛素(FINS)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并进行组内的前后比较和治疗后组间的比较,观察各组的中医证候变化,并将两组间的肝郁脾虚证和痰湿内阻证进行治疗后组间的比较。观察两组间B超的有效率,并进行比较。这些比较利用t检验、χ2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6个月治疗后,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ALT、AST、GGT、TG、LDL-C、FPG、2hPG、FINS、HOMA-IR、BMI和WC均明显下降,进行两组内的治疗前后比较,利用SPSS 17统计软件中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进行治疗后两组间的比较,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ALT、AST、GGT、LDL-C、FPG、2hPG、FINS和HOMA-IR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TG、BMI和WC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我们观察到治疗组的肝郁脾虚证和痰湿内阻证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好转,在肝郁脾虚证型病例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95%,在痰湿内阻证型病例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47%,均利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1)。治疗组B超检查的有效率(94.0%)明显优于对照组(72.0%),采用χ2检验(P<0.05)。结论:两组试验证实血脂康胶囊联合绞股蓝及小剂量二甲双胍对伴IGR的NAFLD患者相比单用小剂量二甲双胍治疗有明显疗效。且试验证明安全性也好。各项试验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无肝肾功能等指标异常增高现象。联合治疗对NAFLD伴IGR并有肝郁脾虚证和痰湿内阻证的患者疗效尤为显着。

黄熙杰[7](2017)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二便异常及其关系研究》文中指出二便异常的表现包含大便异常和小便异常,在《伤寒论》中有关二便异常的条文达200余条,占全书条文的二分之一,表明二便异常是临床之常见症状,常被作为诊察疾病性质和判断病情发展的眼目,故《素问·五脏别论》云:"凡治病必察其下",本文将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伤寒论》之二便异常进行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文献统计分析,以期对中医临床"二便异常"疾病的诊治有所裨益。第一部分,就二便异常之文献报道及《伤寒论》治疗二便异常代表方剂之临床运用状况进行综述。试阐述《伤寒论》有关"二便异常"论述之观点以及现代中医临床运用五苓散、真武汤、猪苓汤、麻子仁丸、葛根芩连汤、黄芩汤之规律。此外,方剂的研究除了针对六个方剂在临床的应用外,也进行了方剂药理方面的研究探讨。第二部分,结合《伤寒论》相关条文对"二便异常"病证进行理论探讨。大便异常分别从下利、大便难、大便硬和初硬后溏四个方面进行,小便异常则从小便不利、小便难和小便数这三个方面进行,并针对其异常所提示的诊断及治疗意义进行总结和归纳。其后围绕大便异常和小便异常的出现及其辨证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并尝试在大便和小便出现异常的过程中是否有相对应的联系。最终研究发现,二者发生异常最根本的原因是与体内水液代谢有关,体内水液代谢异常,会依据其发生病变的具体脏腑不同,而出现大便异常或小便异常,且大便的异常和小便的异常之间密切相关。除此以外,针对"利小便而实大便"法的理论探讨,并依据二便分消水液的理论,进而提出"通大便而缩小便"的观点,其根据则在于小肠的分清泌浊功能,水谷运行至小肠后,在其泌别清浊的作用下,吸收水谷精微由脾运转全身,而糟粕下传大肠,无用水液则下输膀胱。因而二便的异常与小肠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小肠吸收水液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大便的溏与结、小便的利与不利。若小肠吸收水液不及导致大量水液随糟粕传至大肠,则可出现大便溏泻,此时可通过通利小便之法分消多余的水液;反之,若小肠泌别失常,水液偏渗膀胱,则会导致大便硬、小便数之象。第三部分,是运用《伤寒论》中治疗二便异常较经典的方剂进行循证医学分析。文献检索包括电子与手工检索;采用随机方案隐藏与Jadad质量记分法对纳入的RCT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两名作者按照事前所设计的资料提取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独立提取,若是遇到不相同的部分,由第三者一起进行讨论并协商解决。采用的软件是由Cochrane协作网所提供的RevMan 5.3.5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的是危险比率,连续变量使用均数差表示治疗效应,这两样数据都以效应值及其95%的可信区间来表示。如果meta分析的结果存在异质性,则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来表达,反之,则用固定效应模型表达,当汇总效应出现不相同时,则提供两种模型的分析结果。发表偏倚使用倒漏斗图进行分析以及判断。选定的方剂为五苓散、真武汤、猪苓汤、麻子仁丸、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等六首,并对这几首方剂分别治疗肝硬化腹水、小儿秋泻、便秘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建议的最佳治疗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五苓散、真武汤以及猪苓汤在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五苓散治疗小儿秋泻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麻子仁丸治疗便秘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葛根芩连汤和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但这些系统评价大多由于临床实验研究的质量偏低,证据可靠性不足,所以没有办法真正体现出中药治疗这些疾病的优势。

PATTANAMONGKOL PEERANAN(林雨欣)[8](2017)在《治疗高脂血症方剂的配伍应用探讨》文中认为目的在全面总结古今医家对于高脂血症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整理和研究现代文献中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方剂,探讨临床治疗高脂血症方剂的核心药物及其常用配伍,及合理用药思路以期揭示其遣药制方规律,为高脂血症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开发新的治疗高脂血症的中药复方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本研究按步骤进行文献收集、资料筛选、数据库建立、数据分析相关工作。对中国知网2006年1月到2015年12月之间关于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收集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共纳入研究型文献193篇,对证候类型、治法和方剂的配伍用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脂血症的证型居前5位的分别为痰瘀互结证(93/28.70%)、痰浊阻遏证(45/13.89%)、肝肾阴虚证(33/10.19%)、气滞血瘀证(27/8.33%)、脾肾阳虚证(19/5.86%)。居前5位的高脂血症治则分别为祛痰化瘀(93/28.70%)、燥湿化痰(45/13.89%)、滋补肝肾(33/10.19%)、行气活血(27/8.33%)、温补脾肾(19/5.86%)。由此得到治疗高脂血症的中药处方324个,通过分析中药的方剂成分,参与治疗高脂血症的中药共有177种,其中用药频数在100次以上者9味,分别为山楂(277/7.66%)、丹参(238/6.58%)、泽泻(208/5.75%)、茯苓(165/4.56%)、何首乌(162/4.48%)、决明子(151/4.18%)、半夏(147/4.07%)、白术(137/3.79%)、黄芪(106/2.93%)。2味药之配伍药对(>50频数)使用频数居前10位的高脂血症2味药药组为山楂、丹参、泽泻、何首乌、决明子、茯苓、白术。3味药之配伍药对(>50频数)使用频数居前10位的高脂血症3味药药组为山楂、泽泻、丹参、何首乌、决明子、茯苓、白术。结论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具有良好的疗效,与联合西药治疗为增强降脂作用,并且无西药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具有停药后不反弹的优点。通过现代药物化学对处方中的中药材成分的分析,这些中药材含有能够降低血脂的天然药物成分,这些中药材相互协作,有利于降低血脂。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有待进一步研究,指导中药方剂的开发和中成药的生产,更大的发挥中医药在治疗高脂血症方面的优势,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安冬青,吴宗贵,梁春,林谦,刘中勇,刘红旭,邓悦,冼绍祥,王晓峰[9](2017)在《血脂异常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MONICA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不同地区人群血脂异常成分差异较大,各地区分布不均衡,但差异性在缩小;不同地区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不同,但总体患病率较高;高脂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形成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因素之一,有效防治血脂异常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径[1]。大型临床试验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以及抗炎、保护血管内皮等作用,显着降低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且在心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同样提示,在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明静[10](2016)在《中药熏蒸治疗白内障手术相关性干眼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白内障是眼科常见的一种致盲性眼病,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视觉质量,至今药物治疗尚不能有效阻止或逆转晶状体混浊,手术治疗仍然是各种白内障的主要治疗手段。随着白内障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以及人工晶状体和植入器械的不断创新,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以损伤小等优点在临床得到普遍开展,患者术后视功能的恢复已有很大提高。干眼是白内障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干眼的治疗方法很多,如人工泪液、抗炎、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以及重症患者的手术治疗,但效果均不尽人意。中药熏蒸具有中医药疗、热疗、汽疗、中药离子渗透等多种治疗方法的功能,融热度、湿度、药物浓度于一体,对于干眼的治疗有一定优势。本课题在既往研究成果基础上,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及主观症状评分的变化,探讨中药熏蒸治疗白内障术后于眼的疗效,为白内障术后干眼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丰富中医外治法在眼科的应用。方法:(1)选择白内障术后1周,符合干眼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为:中药熏蒸+人工泪液滴眼;对照组30例为:单纯人工泪液滴眼。(2)治疗组给予自拟方药(枸杞子、菊花、麦冬、桑叶、薄荷、玄参、川芎、红花、柴胡),用熏蒸器煎煮中药熏蒸治疗,每日1次,每次15min,并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每日4次滴眼;对照组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每日4次滴眼。(3)治疗疗程:连续治疗14天为一个疗程(4)观察指标: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主观症状评分。(5)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各项客观指标和主观症状评分,评价两者在改善白内障术后干眼方面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及主观症状评分在治疗前后进行对比,P值<0.05,均有统计学差异,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干眼患者的客观指标以及主观症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进行对比,在泪液分泌量(Schirmer)、角膜荧光素染(FL)、主观症状评分方面,P值>0.05,无统计学差异,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改善术后干眼患者的泪液分泌量、角膜荧光素染色、主观症状评分方面疗效相当;在泪膜破裂时间(BUT)方面,P值<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治疗组能改善白内障术后干眼患者的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及主观症状评分,且在改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中药熏蒸对白内障术后干眼的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

二、菊花与烟酸配用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菊花与烟酸配用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来源于经典方剂的中成药品种多元证据集的建立 ——以通塞脉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浅谈中医循证医学——双重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浅谈四妙勇安汤、顾步汤与通塞脉片的源流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中药品种多元证据集构建的思路及其理论基础
    1 多元证据集构建的意义及流程
    2 通塞脉片及其来源方剂
    3 方解与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中药品种相关文献梳理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通过分析医案文献整合人用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2 讨论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研究证据的整合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检索策略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FXR/FGF15/FGFR4通路研究黄连吴茱萸配伍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研究
        1.2 高脂血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高脂血症的治疗
        1.3.1 饮食运动治疗
        1.3.2 药物治疗
        1.4 胆汁酸代谢
        1.4.1 胆汁酸是体内胆固醇的主要代谢途径
        1.4.2 胆汁酸代谢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
        1.4.3 FXR/FGF15/FGFR4 是控制胆汁酸合成的关键通路
    2 中医学对血脂的认识
        2.1 膏脂的含义
        2.2 膏脂为人体所必需的精微物质
        2.3 膏脂的化生与脾胃关系密切
        2.4 膏脂转输失常形成高脂血症
    3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3.1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名的认识
        3.2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因的认识
        3.2.1 过食肥甘厚味
        3.2.2 过逸少劳
        3.2.3 体质因素
        3.2.4 情志因素
        3.3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机的认识
        3.3.1 脾运失健
        3.3.2 脾胃气虚
        3.3.3 肝失疏泄
        3.3.4 肾失气化
        3.3.5 肝肾阴虚
        3.3.6 痰瘀互结
        3.4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辨证分型
        3.5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治疗
        3.5.1 饮食疗法
        3.5.2 适量运动
        3.5.3 针灸治疗
        3.5.4 中药复方
        3.5.5 其他
    4 从脾胃论治高脂血症的依据
        4.1 理论基础
        4.2 临床经验
        4.3 实验研究
    5 辛开苦降法为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治法
        5.1 辛开苦降法的含义
        5.2 辛开苦降法调节脾胃气机升降
        5.2.1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5.2.2 脾胃病以寒热错杂证多见
        5.3 历代医家对辛开苦降法的运用
    6 黄连吴茱萸配伍为辛开苦降法的体现
        6.1 黄连吴茱萸配伍的概述
        6.2 古代医家对黄连吴茱萸的运用
        6.3 黄连吴茱萸药理作用研究
        6.3.1 黄连的药理作用
        6.3.2 吴茱萸的药理作用
        6.3.3 黄连吴茱萸配伍的药理作用
        6.4 黄连吴茱萸的临床研究
        6.4.1 黄连吴茱萸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6.4.2 黄连吴茱萸配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中药煎剂制备
        2.2 高脂饲料制备
        2.3 动物分组
        2.4 给药方法
        2.5 标本采集与处理
        2.6 观察指标及检测指标
        2.6.1 行为体征观察
        2.6.2 血浆检测
        2.6.3 肝指数(Hepatic index,HI)
        2.6.4 肝脏组织病理切片及HE染色
        2.6.5 肝脏及回肠组织中相关基因检测
        2.6.6 肝脏及回肠组织中相关蛋白检测
        2.6.7 胆汁酸谱检测
        2.7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动物一般情况观察
        3.2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饲料消耗量的影响
        3.3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3.4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3.5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肝脏指数及病理形态的影响
        3.5.1 对高脂模型小鼠HI的影响
        3.5.2 对高脂模型小鼠肝脏形态的影响
        3.5.3 对高脂模型小鼠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3.6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3.7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影响
        3.7.1 总RNA质量检测
        3.7.2 溶解曲线
        3.7.3 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CYP7A1、FGFR4、FXR基因表达的影响
        3.7.4 对高脂血症小鼠回肠FXR、FGF15 基因表达的影响
        3.8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3.8.1 肝、肠组织蛋白浓度
        3.8.2 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CYP7A1、FGFR4、FXR蛋白表达的影响
        3.8.3 对高脂血症小鼠回肠FXR、FGF15 蛋白表达的影响
        3.9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组学的影响
        3.9.1 代谢物标准品XIC图
        3.9.2 质控样本评价
        3.9.3 胆汁酸成分
        3.9.4 标准曲线结果
        3.9.5 对胆汁酸谱不同种类的影响
        3.9.6 差异胆汁酸
讨论
    1 高脂血症模型评价
        1.1 高脂血症模型选择
        1.1.1 高脂饲料喂养法
        1.1.2 脂肪乳剂灌胃法
        1.1.3 复合因素造模法
        1.2 高脂血症模型评价
    2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血脂代谢的影响
        2.1 对高脂血症小鼠血清脂质水平的影响
        2.2 改善高脂血症小鼠肝脏脂肪变的作用
    3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的抗炎作用
        3.1 对血清促炎因子TNF-α、IL-6 水平的影响
        3.2 对血清抗炎因子IL-10水平的影响
    4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的调节作用
        4.1 对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
        4.1.1 对胆汁酸谱不同种类的影响
        4.1.2 差异胆汁酸
        4.2 对胆汁酸代谢通路的影响
        4.2.1 胆汁酸经典合成途径
        4.2.2 FXR/FGF15/FGFR4 通路
        4.3 肝脏FXR
    5 黄连吴茱萸配伍治疗高脂血症作用探讨
结论
特色与创新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中医治疗高血脂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3)敦煌医学延年类医方的文献研究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第一部分 延年类医方的研究进展
    1.1 相关概念
        1.1.1 衰老的定义
        1.1.2 延年类医方
        1.1.3 延年类医方分类
    1.2 衰老的机制
    1.3 衰老的现代认识
    1.4 衰老的表现
第二部分 延年类医方发展简史
    2.1 延年类的医方的起源(先秦至魏晋)
    2.2 延年类医方的初始发展时期(唐)
    2.3 延年类医方发展的成熟时期(宋金元)
    2.4 延年类医方发展的鼎盛时期(明)
    2.5 延年类医方发展的缓慢时期(清)
    2.6 延年类医方发展的复兴时期(现代)
第三部分 敦煌延年类医方释义
    3.1 五脏调补
        3.1.1 绝谷仙方
        3.1.2 养生方(服楮实法)
        3.1.3 车前方
        3.1.4 毗沙门天王神妙补心丸
        3.1.5 服黄莲法
        3.1.6 四时常服方
        3.1.7 地黄丸
        3.1.8 肾虚滑精方
        3.1.9 残辟谷方
        3.1.10 养生方
        3.1.11 不饥方
        3.1.12 养生方
        3.1.13 石龙芮丸
        3.1.14 定志丸
        3.1.15 五芝方
        3.1.16 绝谷仙方(茯苓饼法)
        3.1.17 绝谷仙方(服胡麻法)
        3.1.18 绝谷仙方(服章陆法)
        3.1.19 妙香丸子方
        3.1.20 长生涌泉汞方
        3.1.21 吃草方
        3.1.22 休粮方
        3.1.23 八公神散
        3.1.24 道家合和金丹
        3.1.25 内药方
        3.1.26 服食养生方
        3.1.27 三等丸
        3.1.28 风劳冷病方
        3.1.29 绝谷仙方(服麻子法)
        3.1.30 绝谷仙方(采黄精方)
        3.1.31 涌泉方
        3.1.32 绝谷仙方(大豆饼)
        3.1.33 绝谷不饥方
        3.1.34 常服补益方
    3.2 气血并调
        3.2.1 临川何诠二十四处传得方
        3.2.2 羌活补髓丸
        3.2.3 又吃草方
    3.3 润形养神(阴)
        3.3.1 松笋变白方
        3.3.2 养生方(服槐子法)
        3.3.3 绝谷仙方(去三尸方)
        3.3.4 养生方
        3.3.5 服天冬法
        3.3.6 神仙定年方
        3.3.7 韦侍郎变白方
    3.4 固本葆贞(阳)
        3.4.1 丈夫不及少年方
        3.4.2 钟乳丸
        3.4.3 秘泄精液方
        3.4.4 苁蓉黄芪羊肾汤
    3.5 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敦煌延年类医方用药规律研究
    4.1 资料搜集
        4.1.1 中医延年类医方的界定
        4.1.2 敦煌延年类医方的界定
        4.1.3 敦煌延年类医方的来源
        4.1.4 敦煌延年类医方的选取
    4.2 资料整理与数据分析
        4.2.1 资料整理
        4.2.2 数据准备
        4.2.3 数据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药物频次
        4.3.2 药物的归经及性味
        4.3.3 组方规律分析
        4.3.4 熵层次聚类潜在组方分析
    4.4 讨论
        4.4.1 敦煌延年类医方药物归经
        4.4.2 敦煌延年医方中药之性
        4.4.3 敦煌延年医方中药之味
        4.4.4 敦煌延年类医方高频药物
        4.4.5 敦煌延年医方常用药对
第五部分 敦煌延年类医方临床应用
    5.1 五脏调补
        5.1.1 三等丸方
    5.2 气血并调
        5.2.1 羌活补髓丸
    5.3 润形养神(阴)
        5.3.1 韦侍郎变白方
    5.4 固本葆贞(阳)
        5.4.1 丈夫不及少年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藏药高原荨麻降尿酸、抗良性前列腺增生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 荨麻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二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研究进展
    三 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研究进展
    四 结语
第二章 藏药高原荨麻不同部位降尿酸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藏药高原荨麻不同部位对体外降尿酸作用研究
        1.材料
        2.实验方法
        3.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结果
        5.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藏药高原荨麻不同部位体内降尿酸作用及机制研究
        1.材料
        2.实验方法
        3.检测指标
        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结果
        6.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藏药高原荨麻不同部位抗良性前列腺增生作用及机制研究
    1.材料
    2.实验方法
    3.检测指标
    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结果
    6.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藏药高原荨麻降尿酸及抗BPH主要活性部位的物质基础研究
    第一节 基于UPLC-Q-TOF-MS/MS技术的藏药高原荨麻药材及抗BPH主要活性部位化学成分快速鉴别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质谱负离子模式选择依据
        5.质谱裂解特征分析
        6.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醇溶部位化学成分分离制备与表征及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尿酸转运体蛋白表达研究
        1.材料与仪器
        2.醇溶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3.醇溶部位中的Isofraxoside与 Vicenin-2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尿酸转运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4.结论与讨论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答辩委员会名单

(5)含海洋中药补益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含海洋中药方剂的研究概况
        1.1 含海洋中药方剂的历史渊源
        1.2 含海洋中药方剂的研究现状
        1.3 含海洋中药补益方剂述要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药方剂的研究应用
        2.1 数据挖掘分析法
        2.2 数据挖掘分析法在方剂学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及思考
        2.3 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研究的未来展望
第二部分 含海洋中药补益治疗方的配伍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补益治疗方来源
        1.2 补益治疗方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中药的规范
        1.4 方剂主治病证规范
        1.5 补益治疗方的录入与核对
        1.6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用药频次分析
        2.2 补益治疗方中所有海洋中药的使用频次统计
        2.3 药物类别频数统计
        2.4 含海洋中药补益治疗方的药性分析
        2.5 毒性药物频次统计
        2.6 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及可视化图
        2.7 熵聚类分析
        2.8 中医主治病证
    3 讨论
        3.1 对高频海洋药物的分析
        3.2 含海洋中药补益治疗方的组方结构分析
        3.3 含海洋中药补益治疗方的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3.4 有毒药物分析
        3.5 关联规则结果分析
        3.6 熵聚类分析
        3.7 主治病证分析
第三部分 含海洋中药补益药膳方的用药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补益药膳方来源
        1.2 补益药膳方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补益药膳方的录入与核对
        1.4 中药的规范
        1.5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补益药膳方中最常用原料使用频次
        2.2 补益药膳方中所有海洋中药的使用频次统计
        2.3 组方所有原料的四气、五味、归经频次统计
    3 讨论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血脂康和绞股蓝对伴糖尿病前期NAFLD的早期干预和中医证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肝伴糖尿病前期的认识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研究
        三、发病机制
        四、症状研究
        五、治疗
    第二节 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伴糖尿病前期的认识
        一、传统中医理论
        二、传统中医的病因病机
        三、传统中药的作用机制
        四、辨证分型
        五、中药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和分组
        二、诊断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实验设计
        二、临床资料和分组方法
        三、检测方法
        四、观察方法
        五、观察指标
        六、疗效评价标准
        七、脱落病例评价标准
        八、统计学处理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和治疗后两组间比较
        三、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四、两组各中医证型中疗效比较
        五、两组B超疗效比较
    第四节 讨论与分析
        一、两组治疗前后的组内和组间对比
        二、治疗前后两组间中医症候的对比
        三、NAFLD伴IGR治疗可能机理探讨
        四、NAFLD的中医证型分析
        五、本研究的创新性和优势
        六、问题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件
致谢

(7)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二便异常及其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伤寒论》"二便异常"的文献研究
        1 《伤寒论》小便异常的表现
        1.1 小便不利
        1.2 小便不通(不尿)
        1.3 小便难
        1.4 小便少
        1.5 小便数
        2 《伤寒论》大便异常的表现
        2.1 泄泻
        2.2 便秘
        3 现代研究的大便和小便异常
        3.1 大便异常的研究
        3.2 小便异常的现代认识
        4 "二便异常"的相关性
        4.1 大便硬、小便利
        4.2 小便不利、大便反自利
        4.3 小便数、大便硬
        4.4 小便量多、大便硬
        5 利小便而实大便,通大便而缩小便
        5.1 利小便而实大便
        5.2 通大便而缩小便
    综述二:五苓散的现代研究
        1 五苓散方源
        2 五苓散药物组成分析
        3 五苓散现代临床研究
        4 五苓散现代药理研究
        4.1 双向调节尿液作用
        4.2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4.3 抗变态反应作用
        4.4 抑制排斥反应作用
        4.5 保护肾脏作用
        4.6 治疗心衰
        4.7 抑制泌尿系结石生成作用
        4.8 止泻作用
    综述三:真武汤的现代研究
        1 真武汤方源
        2 真武汤药物组成分析
        3 真武汤现代临床研究
        3.1 心脏衰竭
        3.2 外感
        3.3 咳嗽
        3.4 喘证
        3.5 尿多
        3.6 遗尿
        3.7 水肿
        3.8 泄泻
        3.9 肝硬化腹水
        4 真武汤现代药理研究
        4.1 强心及改善心功能
        4.2 温肾作用
        4.3 抗衰老作用
        4.4 减肥降脂作用
    综述四:猪苓汤的现代研究
        1 猪苓汤方源
        2 猪苓汤药物组成分析
        3 猪苓汤现代临床研究
        3.1 急慢性肾炎
        3.2 急慢性膀胱炎
        3.3 泌尿系结石
        3.4 肾积水
        3.5 其它疾病
        4 猪苓汤现代药理研究
    综述五:麻子仁丸的现代研究
        1 麻子仁丸的研究概况
        2 麻子仁丸药物组成分析
        3 麻子仁丸的临床使用概况
        3.1 单纯性便秘
        3.2 习惯性便秘
        3.3 肛肠疾病
        3.4 腰椎间盘突出症
        3.5 小儿习惯性便秘
        3.6 抗精神药物导致的便秘
        3.7 老年便秘
        3.8 肿瘤便秘
        3.9 术后便秘
        3.10 咳嗽
        3.11 高脂血症
        3.12 其他应用
        4 麻子仁丸的实验研究
        4.1 通便作用
        4.2 抗粘连作用
        4.3 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
        4.4 降糖作用
    综述六:葛根芩连汤的现代研究
        1 葛根芩连汤方源
        2 葛根芩连汤药物组成分析
        3 葛根芩连汤现代临床研究
        3.1 泄泻
        3.2 胃肠炎
        3.3 发热并发肝炎
        3.4 脑梗死
        3.5 外感类疾病
        3.6 运动神经类疾病
        3.7 糖尿病及并发症
        3.8 代谢综合征
        3.9 带下
        3.10 阴道炎
        3.11 更年期综合征
        3.12 外科术后
        3.13 皮肤类疾病
        3.14 五官类疾病
        3.15 其他杂病
        4 葛根芩连汤现代药理研究
        4.1 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细胞炎症因子
        4.2 抗细胞凋亡因子
        4.3 调节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
        4.4 抑菌作用
        4.5 解热作用
    综述七:黄芩汤的现代研究
        1 黄芩汤方源
        2 黄芩汤药物组成分析
        3 黄芩汤现代临床研究
        4 黄芩汤现代药理研究
        4.1 复方和单味同步实验结果分析
        4.2 组方分析
        4.3 拆方研究
        4.4 复方作用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伤寒论》二便异常的理论探讨
    1 大便异常
        1.1 下利
        1.2 大便难
        1.3 大便硬
        1.4 初硬后溏
    2 小便异常
        2.1 小便异常的病因病机探讨
        2.2 小便异常的诊治意义
    3 二便的相关性探讨
        3.1 《伤寒论》对二便关系的认识
        3.2 "通大便而缩小便"探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经方治疗二便异常的meta分析
    一、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临床疗效
        3 结论
        4 讨论
        4.1 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特点
        4.2 五苓散治疗肝硬化腹水RCT的方法学质量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4.4 对未来研究建议
        5 建议治疗方案
    二、真武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临床疗效
        3 结论
        4 讨论
        4.1 真武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特点
        4.2 方法学质量
        4.3 本系统评价结果的局限性
        4.4 结果的可推广应用性
        4.5 结果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5 建议治疗方案
    三、猪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临床疗效
        3 结论
        4 讨论
        4.1 猪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特点
        4.2 猪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RCT的方法学质量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4.4 对未来研究建议
        5 建议治疗方案
    四、五苓散治疗小儿秋泻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临床疗效
        3 结论
        4 讨论
        4.1 五苓散治疗小儿秋泻的疗效特点
        4.2 方法学质量
        4.3 本系统评价结果的局限性
        4.4 结果的可推广应用性
        4.5 结果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5 建议治疗方案
    五、麻子仁丸治疗便秘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临床疗效
        3 结论
        4 讨论
        4.1 麻子仁丸治疗便秘的疗效特点
        4.2 麻子仁丸治疗便秘RCT的方法学质量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4.4 对未来研究建议
        5 建议治疗方案
    六、葛根芩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综述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临床疗效
        3 结论
        4 讨论
        4.1 葛根芩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特点
        4.2 方法学质量
        4.3 本系统评价结果的局限性
        4.4 结果的可推广应用性
        4.5 结果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5 建议治疗方案
    七、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5 资料提取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的检索结果和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临床疗效
        3 结论
        4 讨论
        4.1 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特点
        4.2 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RCT的方法学质量
        4.3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4.4 对未来研究建议
        5 建议治疗方案
总结
    1 纳入研究的证据质量评估
        1.1 方法学质量和偏倚风险评估
        1.2 GEADE标准评估证据质量
    2 本篇研究的不足
    3 小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8)治疗高脂血症方剂的配伍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西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1. 基本概念
    2. 流行病学
    3. 分类
    4. 病因及发病机制
    5. 临床表现
    6. 治疗方法
        6.1 生活方式干预
        6.2 药物治疗
第二章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1. 病名辨析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3.1 辩证分型
        3.2 治疗方法
第三章 治疗高脂血症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资料与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高脂血症证型
        2.2 高脂血症治法
        2.3 方剂类型
        2.4 古方中中药方剂频数及频率
        2.5 高脂血症的药物使用频数及频率分析
        2.6 治疗高脂血症常用药物配伍
    3. 讨论
        3.1 中医证型探讨
        3.2 中医治法的探讨
        3.3 常用药物及其配伍规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血脂异常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特征
    1.1 基本概念
    1.2 临床分类
    1.3 危险分层
    1.4 理化因素
        1.4.1 实验室检查
        1.4.2 超速离心技术
2 诊断标准
    2.1 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2.1 复合证型
        2.2.2 单证型
3 干预、管理和治疗
    3.1 干预
    3.2 管理和治疗
        3.2.1 预防
        3.2.2 西医治疗
        3.2.3 中医药治疗
        3.2.3. 1 复合证型
        3.2.3. 2 单证型
        3.2.4 常用中成药
        3.2.4. 1 荷丹片/胶囊(推荐强度:强;证据级别:中等)
        3.2.4. 2 丹蒌片(推荐强度:强;证据级别:中等)
        3.2.4. 3 血脂康胶囊(推荐强度:强;证据级别:中等)
        3.2.4. 4 通心络胶囊(推荐强度:强;证据级别:中等)
        3.2.4. 5 心可舒片(推荐强度:强;证据级别:低)
        3.2.4. 6 养心氏片(推荐强度:强;证据级别:低)
        3.2.4. 7 脂必泰胶囊(推荐强度:强;证据级别:低)
        3.2.4. 8 银杏叶片(推荐强度:强;证据级别:低)
        3.2.5 其他疗法
        3.2.5. 1 针灸治疗
        3.2.5. 2 穴位埋线
        3.2.5. 3 清浊调脂膏方
        3.2.5. 4 高血脂泡茶剂
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4.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16]
    4.2 实验室检查疗效判定标准
专家(按姓氏拼音首字母顺序排列)
共识说明:
要点说明

(10)中药熏蒸治疗白内障手术相关性干眼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历代医家对干眼症的认识
        1. 病名源流
        2. 病因病机
        3. 历代医家对干眼症的认识和辨证论治
        4. 中医治疗干眼的其它方法
        5. 预防和调护
        参考文献一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白内障术后干眼的认识
        1. 白内障治疗概述
        2. 干眼在国内外的流行病学调查
        3. 白内障术后干眼的发病机制探讨
        4. 白内障术后干眼的治疗
        参考文献二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病例分组
        3. 病例选择标准
        4. 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
        2. 临床疗效评价
    小结
        1. 客观指标分析
        2. 主观症状评分分析
    讨论
        1. 中药熏蒸疗法
        2. 中药立法选方依据
    参考文献三
结语
    结论
    存在问题和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菊花与烟酸配用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来源于经典方剂的中成药品种多元证据集的建立 ——以通塞脉片为例[D]. 林繄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FXR/FGF15/FGFR4通路研究黄连吴茱萸配伍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D]. 徐路.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敦煌医学延年类医方的文献研究与临床应用[D]. 李俊珂.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
  • [4]藏药高原荨麻降尿酸、抗良性前列腺增生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D]. 苏日娜.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含海洋中药补益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D]. 童远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血脂康和绞股蓝对伴糖尿病前期NAFLD的早期干预和中医证候分析[D]. 马海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6)
  • [7]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二便异常及其关系研究[D]. 黄熙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8]治疗高脂血症方剂的配伍应用探讨[D]. PATTANAMONGKOL PEERANAN(林雨欣).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1)
  • [9]血脂异常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 安冬青,吴宗贵,梁春,林谦,刘中勇,刘红旭,邓悦,冼绍祥,王晓峰. 中国全科医学, 2017(03)
  • [10]中药熏蒸治疗白内障手术相关性干眼的临床疗效观察[D]. 明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菊花与烟酸联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