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散控制火灾 报警控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薛延成,郭小川[1](2022)在《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改造及通讯实践》文中提出某厂现有可燃气体检测指示报警信号全部接入DCS控制系统,这样便于操作人员的集中监控,拥有可燃气体检测分布图,可以长周期记录历史数据,但是也有可燃气体报警信息易被其他报警信息覆盖的可能,造成操作人员对可燃气体报警信息的忽略。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独立于DCS系统具有声光报警功能,能够在第一时间告知操作人员:现场可燃气体泄漏情况和可燃气体实时浓度信息,安全可靠性有明显的提升。通过改造安装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对于不同系统之间通过MODBUS协议进行数据通信,将可燃气报警信号从可燃气报警控制器接入DCS系统,实现全方位的可燃气体信号监测、报警,极大提高了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为装置的安全平稳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刘步云[2](2021)在《汉中市汉宁路综合管廊工程设计》文中提出以汉中市中心城区汉宁路综合管廊工程为例,阐述了综合管廊的设计内容和方法。详细介绍了其平面和竖向布置、管线出舱口、结构防水、基坑支护、供配电、自控、照明、消防、排水、通风的设计,可供类似项目作为参考。
刘光辉[3](2021)在《楼宇系统电气消防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书名:电气消防技术作者:刘光辉ISBN:9787562951513出版社: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8月定价:40.00元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大型建筑应运而生,消防形势十分严峻,消防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人员有限,在火灾消防工作中,没有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社会化手段来消除严重的火灾安全隐患,火灾发生风险和人员发生事故几率仍然居高不下。电气消防技术是一种针对电气火灾形成和防范的技术。
任守明[4](2021)在《面向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的火灾逃生路径规划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大型商业建筑在城市中的不断涌现,建筑内部结构日益复杂,发生建筑火灾易造成室内人员迷失逃生方向,进而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大型建筑的安全疏散问题是当前建筑消防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研究大型建筑火灾逃生路径规划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现阶段火灾逃生引导系统主要采用集散式控制方式,主要依赖于中央管理器对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当面临庞大的数据量时,系统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响应,且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信息交互性较差。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采用无中心、扁平化网络架构,能够实现控制过程的并行化,有效缓解采用集散式控制方式的系统所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首先利用新型建筑智能化仿真平台搭建仿真模型,以模型运行数据作为基础数据研究一种火灾逃生路径规划算法,为火灾中被困人员进行路径规划,最后结合仿真模型以及火灾逃生路径规划算法搭建火灾逃生引导仿真系统。基于上述内容,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1)本文利用新型建筑智能化仿真平台搭建仿真模型,模拟多台设备真实运行的情况。本文利用新型建筑智能化仿真平台搭建了物理环境模型、火灾蔓延模型以及疏散照明指示系统模型,对火灾场景下的环境数据进行模拟,并对火势以及烟雾的蔓延进行计算,最后对人员进行疏散指引,通过对仿真模型的联合调试,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有效性。(2)本文设计了改进的萤火虫算法(Firefly Algorithm,FA)对火灾中被困人员进行路径规划。面向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搭建了建筑环境模型,并对智能计算节点(Computing Process Node,CPN)网络拓扑进行设计,以逃生最短路径作为算法的优化目标,改进的萤火虫算法在每次迭代寻优的过程中与自己的邻居节点进行数据交互,通过分布式仿真平台(Distributed Simulation Platform,DSP)验证了改进的萤火虫算法在室内人员逃生路径规划应用中的可行性。本文中的算法在进行路径规划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找到最优路径,算法收敛较快,寻找最优路径的准确率也较高。(3)结合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进行火灾逃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本文以CPN为核心进行硬件系统的搭建,将软件系统分为模块接口、火灾报警、路径引导以及数据管理四个模块,利用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编程语言实现了改进萤火虫算法,达到了为火灾中被困人员指引逃生路径的目标。图[43]表[10]参[55]
李冬阳[5](2021)在《基于风险管理原理的企业应急准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常伴有高温高压工艺过程、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发生事故时一般会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为了在紧急情况发生时能够迅速的做出应急反应,实施救援,控制事故蔓延,有必要对企业的应急准备工作进行系统研究,在国家新形势发展下提高企业应急管理能力。本文以R钢铁企业为研究背景,针对企业目前的应急管理现状,将风险管理科学原理融入企业应急准备工作中。根据安全生产应急准备工作的基本理论并结合危险源辨识分析方法对企业生产过程所涉及的全部生产要素进行风险识别,构建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体系。基于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分析风险辨识结果中的潜在紧急情况。针对识别出的潜在紧急情况做出分析,基于应急响应过程原理,研究开发企业基础应急知识,并做出科学的预警行动,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并研究开发企业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以及岗位应急处置卡,从而完善企业的应急管理体系。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企业风险管控信息、企业基础应急信息、工艺参数等数据与集散控制系统(DCS)结合使用,可以对企业生产过程随时监测和预警并实时更新数据信息,实现了企业应急管理的常态化、标准化和信息化,为企业突发紧急情况的控制和及时准确的应急决策提供了帮助,对于指导企业应急准备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胡为旭[6](2020)在《基于Cotex-A9的嵌入式智能消防集散控制与综合信息监测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城市化建设,建筑结构越来越复杂,电器功率越来越大,导致火灾发生的概率越来越高,对人身和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当今社会上的消防系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报警不及时、误报、漏报、发生火灾后不能及时处理火灾等。因此,研究一个反应迅速、稳定性高、实时性好的智能消防系统是十分必要的。传感器技术、通讯技术和嵌入式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本文提出的嵌入式智能消防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所研究系统通过在多区域、多地点放置火灾检测传感器节点,利用CAN总线通讯技术将这些节点组成网络,进行火灾检测;系统采用的是集散控制方式,即一个嵌入式集中控制器和多个微控制器,这种控制方式提高系统控制的稳定性;集中控制器通过网络将下位机数据发送给上位机LabVIEW界面显示,实现消防信息智能化显示。首先本文设计了智能消防检测系统,其中包括检测火灾系统和CAN总线通讯系统,检测火灾系统将检测的数据实时发送给服务器的数据库存储起来,方便人员查阅;检测节点通过CAN总线通讯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使系统数据传输更加稳定。其次本文设计了智能消防联动系统,包括声光报警器、防火卷帘门、应急照明灯,这些联动设备通过S3C4412集中控制器直接控制,实现报警处理自动化功能,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实时性。最后本文设计了智能消防综合信息监测系统,利用LabVIEW设计登录界面、消防检测界面、消防联动界面和消防联动设备电源监测界面,通过SQL Server设计数据库。该系统完成了对火灾定位、火灾报警、火灾历史查询和用户友好界面功能。基于Cotex-A9的嵌入式智能消防集散控制与综合信息监测系统具有可靠性高,反映迅速、实时性好等特点,但还有一些不足,文章最后对系统做了总结和未来展望。
李志昂[7](2019)在《集散式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开发与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气设备在生活中的普及,电气火灾也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为了减少电气火灾的发生,进行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开发,实时监控电路系统中各节点的电气火灾信息显得尤为重要。论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了目前常用的电气火灾探测技术;介绍了集散式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分析了短路、线路接触不良、长时间超负荷、剩余电流过大等引起电气火灾的原理和过程,提出了超温和漏电是电气火灾产生的直接原因;拟定了以温度传感器和剩余电流探测器采集电路信息,实现对电气火灾进行监控的方案;根据国家标准的规定和委托单位的要求制定了集散式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设计指标。进行了集散式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整体方案设计与认证,提出了利用数据记录文件建立数据库的方案,为WinCE系统数据库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研究了温度传感器和剩余电流探测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集散式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搭建集散式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硬件平台,完成了工业平板计算机、监控器、温度传感器、剩余电流探测器、微型打印机和图形显示装置的选型;采用RS-485 ModBUS通信方案,对TIPC8000-104AD型工业平板计算机通信接口资源进行了分配。完成了集散式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软件设计,包括火灾监控模块、数据管理模块、报警模块、I/O接口模块;分析了监控系统漏报、误报的原因,提出了缓冲区字节判断机制,大大降低了漏报、误报率;采用数据记录文件建立数据库,实现了用户、报警和故障的数据管理;提出了数据记录文件自动备份方案,解决了系统硬件强制关机时对文件的损坏问题;采用队列技术、通知器技术以及生产者—消费者模型实现多线程同步,解决了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关键资源时引起的冲突问题。进行了集散式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样机综合测试。样机实现了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设计指标的全部功能;通过测试表明,报警、故障响应时间满足国家标准的规定和委托单位的要求。
曹笛[8](2016)在《基于防火性能化设计的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策略及数字模拟方法》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铁路运输高速发展的阶段,大批新建、扩建、改建的综合交通枢纽防火安全问题是保障车站安全运营的重要环节,迫切需要相关理论研究的指导。因此,以国内外综合交通枢纽典型案例分析为研究基础,以性能化设计为核心,以数字模拟为技术手段,从空间类型、烟气控制、疏散策略等方面全面剖析综合交通枢纽的消防安全设计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论文核心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本体认知。首先对以铁路运输为主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的国内外建设现状进行梳理,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概括综述。然后对综合交通枢纽的空间组织类型进行分类研究,构建了以空间组织类型为基础的综合交通枢纽防火性能化设计分析研究体系。最后对综合交通枢纽各功能分区的火灾风险进行评估,剖析了综合交通枢纽铁路站房火灾特点与危害,为下一步的论证提供了研究基础和数据支撑。第二部分为研究论证。首先通过典型空间的提炼,建立了基于空间类型的综合交通枢纽火灾场景设计方法,并归纳为水平复合、垂直联通和疏散限制三种典型空间。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车站空间分别进行模拟,分析并得出基于烟气控制的综合交通枢纽空间优化方法。然后通过资料整理和问卷调查,建立疏散模拟乘客行为参数,并针对不同区域的人员疏散路径进行分析。在人员仿真疏散模拟阶段,对通廊连接型和整体空间型交通枢纽进行多情景的运算分析,从而提出综合交通枢纽内部疏散的优化策略。最后对综合交通枢纽外部空间安全疏散进行研究,分析了站区外部的建筑类型以及布局特点,阐释了站区周边人流的行为特征,系统梳理了综合交通枢纽外部疏散体系设计,进而提出了综合交通枢纽外部疏散管理意见。第三部分为应用开发。运用Objective-C语言,设计开发了一款可在iOS操作系统移动设备上运行的APP应用,并对该应用使用功能进一步的完善、多平台开发和上架发布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侯玉成[9](2014)在《某交通枢纽建筑疏散设计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得到重视,铁路客运站结合地下空间,为解决人员的集散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但是传统铁路客运站理论对于客运站房站前广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集散问题均缺少综合性的系统文献着作和相应的技术标准。本文以某火车站核心区站前广场地下空间利用工程为例,重点阐述该类地下建筑的疏散设计,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李长林[10](2012)在《集散式火灾监控系统设计》文中指出本文运用集散控制系统理论、嵌入式软硬件技术、总线技术设计了一种经济型集散楼宇火灾监控系统。该监控系统能实时监控火灾参数信息以及电路异常状况,并实时报警和做出相应联动措施以阻止火灾发生,消除安全隐患。利用组态监控界面,管理员可以实时监测观察楼宇内电气线路、监控点状态信息或监控对象的涉及火灾预警的状态参数变动情况,通过对这类对象的监测能及时发现预测火灾隐患,并通过网络通讯将监测情况发送至上层监控端口并利用终端联动装置消除火灾隐患。本设计针对经济型集散式楼宇火灾监控系统的需求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深入探讨。在分析了解了楼宇火灾报警系统的系统要求、组成结构、发展现状后,对现有报警系统提出了改进方案,并介绍了对改进的监控系统方案的软硬件设计过程包括部分具体电路设计和程序编写。本系统中的硬件平台设计包括集散式系统中的集中火灾监控系统软硬件设计和区域火灾监控系统的需求分析及软硬件设计,为保证火灾信号的传输的可靠性和实时性,整个系统采用了总线制分布智能控制方式,将二总线、CAN总线应用于火灾监控系统中,保证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软件设计包括集中火灾监控系统、区域火灾监控系统软件设计及Linux系统移植和相关程序开发,为保证系统的实用性、扩展性,整个监控系统软件设计使用至顶向下的程序设计方案,完成了集散式火灾监控系统软件的功能需求分析,设计出来整体程序流程图并对主要程序进行了详细介绍。本系统具有智能化和高可靠性等特点,对楼宇火灾监控系统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由于作者的知识水平和设计时间有限,部分设计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改进,本文的最后章节也对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方向和改进办法。
二、集散控制火灾 报警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集散控制火灾 报警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改造及通讯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概述 |
2 改造方案确定 |
3 DCS系统与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介绍 |
3.1 可燃气体警报器的设计 |
3.2 DCS系统与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简介 |
3.3 可燃气体警报器在DCS中的应用 |
4 改造过程及通讯实现方法 |
4.1 硬件接线 |
4.2 可燃气体检测调试设置 |
4.2.1 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的设置 |
4.2.2 DCS系统中MODBUS通讯的设置 |
4.3 举例实践 |
5 结束语 |
(2)汉中市汉宁路综合管廊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工程概况 |
3 总体设计 |
3.1 入廊管线确定 |
3.2 综合管廊断面确定 |
3.3 综合管廊平面设计 |
3.4 综合管廊竖向设计 |
3.5 综合管廊出舱设计 |
3.6 支墩和支吊架设计 |
4 综合管廊结构和基坑设计 |
4.1 结构设计标准 |
4.2 管廊防水设计 |
4.3 管廊基坑设计 |
5 综合管廊附属设施设计 |
5.1 消防系统 |
5.2 排水系统 |
5.3 通风系统 |
5.4 供电系统 |
5.5 照明系统 |
5.6 自控系统 |
5.7 标识系统 |
6 结语 |
(4)面向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的火灾逃生路径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 |
2.1 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 |
2.1.1 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架构 |
2.1.2 智能计算节点 |
2.1.3 TOS系统 |
2.1.4 分布式仿真平台 |
2.2 新型建筑智能化仿真平台 |
2.3 萤火虫算法 |
2.4 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编程语言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逃生引导仿真模型搭建 |
3.1 逃生引导仿真模型总体架构 |
3.2 物理环境模型 |
3.2.1 物理环境模型功能分析 |
3.2.2 物理环境模型设计 |
3.3 火灾蔓延模型 |
3.3.1 火灾蔓延模型功能分析 |
3.3.2 火灾蔓延模型设计 |
3.4 疏散照明指示系统模型 |
3.4.1 疏散照明指示系统模型功能分析 |
3.4.2 疏散照明指示系统模型设计 |
3.5 模型性能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的逃生路径规划方法研究 |
4.1 问题描述 |
4.2 改进萤火虫算法设计与实现 |
4.2.1 改进萤火虫算法的设计 |
4.2.2 改进萤火虫算法的实现 |
4.3 实验与结果分析 |
4.3.1 建筑空间环境的构建 |
4.3.2 网络拓扑设计 |
4.3.3 实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逃生路径规划的引导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硬件系统搭建 |
5.2 软件系统功能设计 |
5.3 基于逃生路径规划引导仿真系统实现 |
5.3.1 基于群智能改进萤火虫算法实现 |
5.3.2 系统功能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成果 |
(5)基于风险管理原理的企业应急准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风险管理原理的企业应急准备过程研究 |
2.1 企业应急响应过程原理分析 |
2.1.1 安全风险定义 |
2.1.2 风险管理原理分析 |
2.1.3 事件与紧急情况的分析论述 |
2.1.4 应急准备与响应研究 |
2.2 潜在紧急情况识别研究 |
2.2.1 企业安全风险与危险源辨识 |
2.2.2 识别潜在紧急情况 |
2.3 应急准备文件信息的开发研究 |
2.3.1 监测预警、预警行动 |
2.3.2 应急预案 |
2.3.3 岗位应急处置卡 |
第三章 R钢铁企业实际应急准备过程应用研究 |
3.1 R钢铁企业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现状 |
3.1.1 R钢铁企业概况 |
3.1.2 R钢铁企业应急管理现状 |
3.2 R钢铁企业潜在紧急情况识别 |
3.2.1 设备设施FMEA分析研究 |
3.2.2 生产作业活动JHA分析研究 |
3.2.3 操作程序HAZOP分析研究 |
3.2.4 场所环境ESA分析研究 |
3.3 R钢铁企业潜在紧急情况分级研究 |
3.4 R钢铁企业应急基础知识的研究开发 |
3.5 R钢铁企业岗位应急处置卡的研究开发 |
3.6 R钢铁企业综合应急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方案修订、完善 |
3.6.1 综合应急预案的修订与完善 |
3.6.2 专项应急预案的修订与完善 |
3.6.3 现场处置方案的修订与完善 |
第四章 DCS系统在企业监测预警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
4.1 DCS系统与企业监测预警联动研究 |
4.1.1 DCS系统概述 |
4.1.2 DCS系统工作过程 |
4.1.3 DCS系统与监测预警联动分析 |
4.2 DCS系统的实际应用 |
4.2.1 建立企业DCS系统 |
4.2.2 企业DCS系统应用研究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基于Cotex-A9的嵌入式智能消防集散控制与综合信息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嵌入式研究现状 |
1.2.2 智能消防系统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系统性能要求 |
2.2 系统总体设计架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硬件架构 |
3.2 ARM集中控制器硬件设计 |
3.2.1 开发板介绍 |
3.2.2 CAN总线模块 |
3.3 消防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
3.3.1 温度、烟雾传感器选型 |
3.3.2 红外传感器选型 |
3.3.3 微控制器设计 |
3.4 消防联动系统硬件设计 |
3.4.1 火灾报警器选型 |
3.4.2 应急照明灯设计 |
3.4.3 防火卷帘门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 |
4.2 搭建Linux开发环境 |
4.2.1 虚拟机安装Ubuntu LTS16.04 |
4.2.2 安装交叉编译器 |
4.2.3 安装Secure CRT与 Mini Tools |
4.3 移植Boot Loader |
4.4 定制嵌入式Linux系统 |
4.5 驱动的开发 |
4.5.1 驱动程序介绍 |
4.5.2 RS232串口驱动 |
4.5.3 CAN总线驱动 |
4.5.4 网卡驱动 |
4.6 综合信息监测系统开发 |
4.6.1 虚拟仪器的概念 |
4.6.2 虚拟仪器开发软件(LabVIEW) |
4.6.3 登录界面设计 |
4.6.4 用户管理系统设计 |
4.6.5 消防检测界面设计 |
4.6.6 消防联动设备界面设计 |
4.6.7 消防设备电源监测界面设计 |
4.7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
4.7.1 SQL Server数据库的特点 |
4.7.2 数据库的实现 |
4.7.3 LabVIEW对数据库的访问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 |
5.1 CAN总线数据传输测试 |
5.2 消防检查系统测试 |
5.2.1 微控制器测试 |
5.2.2 数据采集功能测试 |
5.3 消防联动系统测试 |
5.4 电源监测系统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附录1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集散式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电气火灾产生原因分析 |
1.2.1 短路 |
1.2.2 线路接触不良 |
1.2.3 超负荷 |
1.2.4 剩余电流 |
1.3 火灾探测技术的发展过程及趋势 |
1.3.1 火灾探测技术的发展过程 |
1.3.2 火灾探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3 火灾探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
1.4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集散式控制系统 |
1.6 集散式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设计指标 |
1.7 本文研究内容 |
1.8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集散式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1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概述 |
2.2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2.1 监控管理层 |
2.2.2 数据管理层 |
2.2.3 网络通讯层 |
2.2.4 数据采集层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集散式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硬件平台搭建 |
3.1 工业平板计算机 |
3.2 现场数据采集模块 |
3.2.1 现场数据采集设备的选型 |
3.2.2 现场采集设备通讯方式 |
3.3 微型打印机 |
3.3.1 微型打印机选型 |
3.3.2 微型打印机通讯接口设计 |
3.4 图形显示装置 |
3.5 I/O接口模块设计 |
3.6 TIPC8000-104AD资源分配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集散式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软件模块设计 |
4.1 软件系统整体设计 |
4.2 火灾监控模块 |
4.2.1 通讯单元 |
4.2.2 监控单元 |
4.3 数据管理模块 |
4.3.1 记录添加单元 |
4.3.2 记录查询单元 |
4.3.3 记录删除单元 |
4.4 报警模块 |
4.4.1 蜂鸣器 |
4.4.2 打印机 |
4.4.3 图形显示装置 |
4.5 I/O接口模块 |
4.6 关键问题的解决 |
4.6.1 用户级别设置 |
4.6.2 文件自动备份 |
4.6.3 多线程同步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集散式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综合测试 |
5.1 通讯测试 |
5.2 功能测试 |
5.2.1 登录功能测试 |
5.2.2 通讯界面功能测试 |
5.2.3 监控界面功能测试 |
5.2.4 记录查询功能测试 |
5.2.5 维护界面功能测试 |
5.3 现场测试 |
5.3.1 循环时间测试 |
5.3.2 报警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专利 |
(8)基于防火性能化设计的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策略及数字模拟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综合交通枢纽特征与灾害分析 |
2.1 综合交通枢纽释义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本文研究对象 |
2.2 综合交通枢纽本体研究 |
2.2.1 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现状 |
2.2.2 客站总体布局模式 |
2.2.3 旅客乘车模式 |
2.2.4 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趋势 |
2.3 综合交通枢纽空间组织类型研究 |
2.3.1 中心环绕型 |
2.3.2 通廊连接型 |
2.3.3 整体空间型 |
2.3.4 总体分析 |
2.4 各功能分区特征与火灾灾害特点 |
2.4.1 火灾危险性分析方法 |
2.4.2 综合交通枢纽主要功能分区与火灾风险 |
2.4.3 铁路客站火灾特点及危害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火灾烟气控制的综合交通枢纽空间优化方法 |
3.1 综合交通枢纽火灾烟气模拟方法 |
3.1.1 火灾发展机理 |
3.1.2 消防性能化目标 |
3.1.3 烟气模拟软件 |
3.1.4 PyroSim软件概述 |
3.2 基于空间类型的综合交通枢纽火灾场景 |
3.2.1 火灾场景设计方法 |
3.2.2 水平复合空间 |
3.2.3 垂直联通空间 |
3.2.4 疏散限制空间 |
3.3 综合交通枢纽烟气模拟 |
3.3.1 火灾场景1—不同屋顶形式的整体大空间烟气扩散模拟 |
3.3.2 火灾场景2—候车单元自然排烟与机械排烟对比分析 |
3.3.3 火灾场景3—列车火灾对不同形式综合交通枢纽的影响分析 |
3.3.4 火灾场景4—地下候车厅火灾烟气模拟分析 |
3.3.5 火灾场景5—地下疏散限制空间火灾烟气模拟分析 |
3.4 基于烟气控制的建筑空间优化方法 |
3.4.1 空间选型与优化 |
3.4.2 构造节点 |
3.4.3 火灾探测系统 |
3.4.4 灭火系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疏散仿真模拟的综合交通枢纽疏散策略 |
4.1 综合交通枢纽紧急疏散模拟方法 |
4.1.1 疏散设计规范 |
4.1.2 性能化疏散理论 |
4.1.3 国内外疏散模拟软件 |
4.1.4 BuildingEXUDOS模拟概述 |
4.2 综合交通枢纽人群疏散行为特征调查与分析 |
4.2.1 车站容量与疏散人数 |
4.2.2 车站旅客行为特征 |
4.2.3 车站行人参数分析 |
4.2.4 火灾对疏散者的影响 |
4.3 综合交通枢纽疏散路径分析 |
4.3.1 进站候车大厅人员疏散 |
4.3.2 地下集散大厅人员疏散 |
4.3.3 候车站台人员疏散 |
4.4 通廊连接型交通枢纽疏散模拟 |
4.4.1 几何模型 |
4.4.2 疏散人员设置 |
4.4.3 情景设置1—人群密度对疏散的影响 |
4.4.4 情景设置2—反应时间对疏散的影响 |
4.4.5 情景设置3—人群特征对疏散结果的影响 |
4.4.6 情景设置4—不同疏散导向对结果的影响 |
4.4.7 情景设置5—连续瓶颈空间的疏散控制 |
4.4.8 情景设置6—长廊空间的疏散控制 |
4.4.9 结论与分析 |
4.5 整体空间型交通枢纽疏散模拟 |
4.5.1 几何模型 |
4.5.2 疏散人员设置 |
4.5.3 情景设置1—安检设施对人员疏散的影响 |
4.5.4 情景设置2—高架车道对疏散结果的影响 |
4.5.5 结论与分析 |
4.6 综合交通枢纽疏散策略 |
4.6.1 优化疏散空间 |
4.6.2 完善疏散设施 |
4.6.3 提升疏散管理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综合交通枢纽外部空间安全疏散规划 |
5.1 综合交通枢纽站区外部建筑空间 |
5.1.1 整体布局特点 |
5.1.2 商业建筑 |
5.1.3 办公建筑 |
5.1.4 旅游业建筑 |
5.1.5 住宅建筑 |
5.1.6 其他交通建筑 |
5.2 综合交通枢纽周边人流特征分析 |
5.2.1 不同建筑物内人流分析 |
5.2.2 站区周边人群分类研究 |
5.2.3 车站周边人流管理 |
5.3 综合交通枢纽外部疏散设计 |
5.3.1 外部疏散体系 |
5.3.2 换乘中心疏散 |
5.3.3 广场疏散 |
5.3.4 高架车道疏散 |
5.3.5 周边建筑疏散 |
5.4 综合交通给枢纽外部疏散管理 |
5.4.1 疏散路径 |
5.4.2 行人组织 |
5.4.3 车辆组织 |
5.4.4 立体化分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综合交通枢纽火灾人员疏散APP开发 |
6.1 国内外防灾类APP应用 |
6.2 APP功能设计 |
6.2.1 设计理念 |
6.2.2 功能框架 |
6.2.3 操作系统及编程语言 |
6.3 日常使用功能 |
6.3.1 车次到站提醒 |
6.3.2 人员定位 |
6.3.3 上传安全隐患信息 |
6.4 灾时使用功能 |
6.4.1 起火信息警报 |
6.4.2 逃生疏散路径规划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附录(一) 火灾安全疏散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近年来交通枢纽火灾事件 |
附录(三) 移动端应用APP源代码 |
(9)某交通枢纽建筑疏散设计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疏散设计 |
2.1 疏散设计方案 |
2.2 疏散距离设计 |
2.3 疏散人员数量及疏散宽度 |
3 人员疏散时间分析 |
3.1 人员特性 |
3.2 安全疏散时间 |
4 结束语 |
(10)集散式火灾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智能楼宇火灾监控系统概述 |
1.1.1 火灾监控系统发展背景 |
1.1.2 智能楼宇火灾监控系统应用要求 |
1.1.3 智能建筑火灾监控系统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 集散式火灾监控系统介绍 |
1.2.1 集散式控制系统介绍 |
1.2.2 嵌入式操作系统简介 |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3.1 集散式火灾监控系统的研究意义 |
1.3.2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集散式火灾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
2.1.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1.2 系统实时性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设计 |
2.2.1 集散式集中火灾监控系统 |
2.2.2 集散式区域火灾监控系统 |
2.2.3 CAN总线通信系统 |
2.2.4 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
2.3 集散式集中火灾监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4 集散式集中火灾监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第3章 集散式火灾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3.1 集散式集中火灾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3.1.1 主要接口电路设计 |
3.1.2 设计原则及扩展性 |
3.2 集散式区域火灾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3.2.1 二总线电路的设计 |
3.2.2 二总线信号传输的实现 |
第4章 集散式火灾监控系统的CAN总线设计 |
4.1 火灾报警控制系统中CAN总线电路设计 |
4.1.1 CAN总线特性及工作方式 |
4.1.2 CAN总线应用方向和集散式火灾监控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4.1.3 CAN总线节点电路设计 |
4.1.4 总线式分布控制CAN总线网络搭建 |
4.2 CAN总线通信软件设计 |
第5章 集散式火灾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综述 |
5.2 集散式监控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5.2.1 集中火灾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5.2.2 区域火灾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5.3 嵌入式Linux系统工作原理分析 |
5.4 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介绍 |
5.5 构建嵌入式火灾监控系统软件开发平台 |
5.6 Linux下监控系统驱动程序的开发 |
5.6.1 设备驱动程序的分类 |
5.6.2 可安装模块机制 |
5.6.3 监控系统中按键驱动程序的介绍 |
5.7 ZLG/BOOT简介 |
5.7.1 ZLG/BOOT启动界面 |
5.7.2 相关配置文件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集散控制火灾 报警控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改造及通讯实践[J]. 薛延成,郭小川. 化工设计通讯, 2022(01)
- [2]汉中市汉宁路综合管廊工程设计[J]. 刘步云.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1(12)
- [3]楼宇系统电气消防技术应用研究[J]. 刘光辉. 机械设计, 2021(12)
- [4]面向新型建筑智能化平台的火灾逃生路径规划方法研究[D]. 任守明.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5]基于风险管理原理的企业应急准备研究[D]. 李冬阳.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6]基于Cotex-A9的嵌入式智能消防集散控制与综合信息监测系统研究[D]. 胡为旭.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 [7]集散式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开发与研究[D]. 李志昂. 扬州大学, 2019(02)
- [8]基于防火性能化设计的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策略及数字模拟方法[D]. 曹笛. 天津大学, 2016(07)
- [9]某交通枢纽建筑疏散设计的案例分析[J]. 侯玉成. 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4(08)
- [10]集散式火灾监控系统设计[D]. 李长林. 西南交通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