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社会系统整合及其三个层次(论文文献综述)
汪旭[1](2021)在《情感设计视角下儿童画元素在土特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徐爽[2](2021)在《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叙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高中地理课程目标是通过对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并且在地理课程“教学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教育的发展以及课程标准的不断完善,针对高中阶段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叙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阶段过渡到“核心素养”阶段,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叙写应做出相应的改变。第一部分,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教学目标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了我国当前教学目标的研究背景,阐明了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分析了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叙写的研究现状的基础确定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规划了研究技术路线。第二部分,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界定了教学目标、地理教学目标和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同时,阐释了本研究的基础理论。第三部分,首先分析了我国不同阶段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其次,梳理了我国不同阶段教学目标设计和叙写的要求。最后,探讨了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第四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一线地理教师在地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对地理教学目标的认知、设计和叙写方面存在的困惑和问题。第五部分,基于当前教学目标设计和叙写的现状及相关理论基础提出了设计和叙写的依据、原则、设计阶段、叙写阶段和反思阶段的相关策略。第六部分,以《风成地貌》与《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为例,运用第五章提出的基于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和叙写的策略制定了教学目标,以供一线教师参考。
涂志昊[3](2021)在《基于BBN的复杂建设项目组织领导力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复杂建设项目呈现出稳健增长的趋势,工程项目的建设与管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近年来,诸如项目工期进度延误、成本超预算、工程质量不达标等现象也日渐严重。然而,正是由于复杂建设项目的复杂程度的动态变化,以至于项目管理者无法及时有效的做出有效措施,从而为项目管理带来了严重挑战。研究表明,组织领导力是复杂建设项目中项目管理者最为重要的管理能力,可以随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而做出动态调整。因此,基于贝叶斯网络理论的复杂建设项目组织领导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有效的揭示组织领导力的影响路径和探寻组织领导力的敏感影响因素以及针对复杂建设项目的策略管理进行预推理分析,从而实现更为精细化的管理来应对项目管理中的各种复杂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内容分析法、贝叶斯网络分析方法以及实证研究等方法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文献综述和内容分析法提取复杂建设项目组织领导力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将影响因素按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层次进行划分。通过问卷设计的形式,对复杂建设项目组织领导力的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统计性分析和信度、效度分析等数学方法分析了复杂建设项目组织领导力影响因素的相关统计数据,证明了问卷的可信性和有效性,最终从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层次确定了复杂建设项目组织领导力的25个影响因素。(2)基于识别出的组织领导力影响因素,采用118份复杂建设项目组织领导力的问卷调查并结合复杂建设项目组织领导力影响因素,利用机器学习构建了复杂建设项目组织领导力BBN模型,并采用20份样本数据进行了模型验证。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学习推理功能,对BBN模型进行预测分析、诊断推理分析、敏感性分析和影响链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项目管理决策者应该在注重个人沟通传递信息的能力、合理处理矛盾以及沟通和协调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团队在沟通协调和对任务总结反馈的能力,从而提升团队个体的行业素质水平。(3)实例分析。将构建的复杂建设项目组织领导力BBN模型应用于乌东德水电站建设项目实践案例,间接的验证了BBN模型的可信性以及贝叶斯网络推理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将弥补了领导力相关研究领域上的空白,提高项目管理者在复杂建设项目中的领导能力和应变能力。
李胭胭[4](2021)在《京津冀生态型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文中认为生态型城市群是按照生态学良好发展的城市群生态系统最优化发展的模式,具体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生态化发展为理念,形成具有网络化的空间形态紧凑且疏密有致的生态城镇体系、衔接紧密且联系便捷的生态交通体系、分工有序的生态化产业体系和生态、水、文化一体的综合廊道系统的城镇集合体。目前我国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生态化发展存在生态功能空间割裂、城市群空间结构亟待优化、城市群交通网络化程度低、城市群产业空间协作松散等突出问题。以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为目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探索生态型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路径。开展的工作及主要发现有:(1)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和经典城市群案例,结合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可持续性科学等理论基础,构建了生态型城市群空间结构要素构成系统。主要包括生态城镇体系、生态化产业体系、生态交通网络系统、和综合廊道系统4个方面。(2)在综合借鉴相关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尤其是系统借鉴了地理设计方法论,构建了生态型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范式。将表达模型、过程模型、评价模型、变化模型、影响模型和决策模型作为生态型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6类模型应用到生态型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的全过程,突破了过去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中格局-过程-机理的一般过程。(3)运用K-均值聚类、区位熵和熵值法等方法对京津冀城镇体系格局演化特征及其生态城镇化水平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京津冀城镇体系总体向合理化方向发展,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有所放缓,但城镇体系等级规模仍存在显着的两极分化现象;京津冀生态城镇化水平上升,但规模结构和职能结构仍待优化提升。(4)运用地理联系率、核密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京津冀开发区产业发展特征和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开发区产业区域分布差异性显着,开发区产业集中于资本型和技术型,2000年以来京津冀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整体上升。(5)主要运用可达性分析和DPSIR评价模型等方法对京津冀路网的分布特征、可达性特征及区域生态交通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交通网络区域发展不均衡,但2015-2020年区域可达性有所提高;2000年以来生态交通水平持续向好发展。(6)运用LUCC分析、用地转移特征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等方法对京津冀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生态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用地变化比较剧烈,2000-2020年京津冀耕地面积减少10.86%,建设用地面积增加80%,有高达14.81%的土地发生了类型转移;2000-2020年京津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减少479亿元,主要体现在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减少;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面临的问题如水资源匮乏、空气质量较差等仍然严峻,环境治理任重而道远。(7)利用城镇扩张速度、城镇扩张效率和建设用地变化特征对城镇扩张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科技”+“设计”的视角出发,设置了惯性扩张、生态扩张、城市主义扩张和生态城市主义扩张四种情景模式并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京津冀城镇扩张速度加快且城镇扩张效率总体偏低;“科技”+“设计”的手段能够有效遏制城市的无序扩张,从而使城市群向更加生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8)利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核密度分析和可达性分析等方法识别生态源、生态廊道、水廊道、文化资源和文化廊道并构建京津冀综合廊道系统。结果显示,京津冀生态源总面积18075 km2,占京津冀总面积的7.95%,集中分布在燕山山脉和太行山山脉,文化资源共1741处,集中分布在几个文化核心区。生态廊道形态比较单一,网络性和连通性较差;水廊道由西向东呈扇形分布,形态较好;文化廊道的空间分布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其中长城文化廊道和京广文化廊道与生态廊道基本平行。(9)最后从4个方面提出了京津冀生态型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策略,即:(1)构建“多中心组团”的生态城镇体系;(2)构建“大集群+小簇群”的生态化产业体系;(3)构建“强核心+通节点”的生态交通网络体系;(4)构建“红、绿、蓝相映”的综合廊道系统。图75幅,表49个,参考文献209篇。
张锋[5](2021)在《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基本理论研究》文中提出
肖红军,张力[6](2020)在《社会责任生态系统:美团外卖履责范式的创新》文中研究表明智能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的涌现,催生出大量平台企业,外卖平台企业就是其中的典型。美团外卖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外卖平台企业,以商业生态系统为基础,构建了其分别作为独立运营主体、商业运作平台、社会资源配置平台等三个层次角色的社会责任生态系统,界定出与之相匹配的社会责任内容边界和行为边界,探索形成以社会责任价值主张为引领、社会责任生态系统为核心、社会责任推进管理为保障的"纺锤型"履责范式。
袁学蓉[7](2020)在《STEM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基于STEM教育时代背景与深化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研究尝试从“STEM教育”与“生物活动课程”中寻求联系,努力设计以STEM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初中生物活动课程,并且通过实施该课程,提高初中学生的实践、创新、分享与交流的STEM精神,从而促进新时代背景下STEM人才的形成。笔者采用文献分析法梳理已有的STEM教育相关研究成果,并对STEM教育和活动课程二者的关联进行分析,寻求二者的切合之处,确立本研究的主题。在前期调查中,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学生对本课程的态度、需求以及学生现有的STEM素养水平的相关数据,并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为接下来的课程设计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在课程设计层面,以泰勒原理为重要指导思想,进行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活动的设计以及课程评价的设计,确立了完善的课程体系,最终呈现STEM教育理念下的《健康的生活》初中生物活动课程。在课程实施上,笔者选择部分的课程内容,在实验班级中组织开展教学活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教学过程的呈现与分析。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收集并呈现学生反馈的相关信息,对学生后测所得结果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学生STEM素养水平有所提高的结论。评价结果表明,学生通过生物STEM活动课程的学习,STEM素养水平得到了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同时分享与交流的意识也有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有所增强并且形成了跨学科整合知识的习惯、学会了一定的技术方法、具有一定的工程意识并逐渐形成了工程思维。在团队工作中,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改善。同时,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加。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可以增强学校教师对STEM教育的关注度,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郑小舒[8](2020)在《中美90后大学生消费者对“Made in China”品牌符号的认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美国与中国90后大学生消费者为研究样本,运用符号学“三分法”进行主要研究,结合相应的品牌学、传播学理论,通过深度质化访谈后对相关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分析,以“Made in China”作为研究主体进行品牌符号的认知研究,探索中美国90后大学生消费者对“Made in China”品牌的指代义、内涵义、以及包含的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发现中美两国90后大学生消费者对“Made in China”品牌符号出现了认知更新现象。如“Made in China”品牌符号在中美两国90后消费者的认知中,均表示“Made in China”产品整体提升,实现了从以往的“廉价”到“高性价比”、“山寨”到“创新”的转变。来源国效应逐渐在美国90后大学生消费者心中弱化,但部分产品在中国消费者心中却随之加强。其次,“Made in China”品牌符号逐渐开始与数码产品进行联系。中国90后大学生消费者呈现出对“Made in China”品牌出现了新的认知类目,如美妆产品、文创科技产品。而在文化上则出现新的洞察点——“国潮文化”的崛起与认同。本次对“Made in China”品牌符号的研究中发现,中国90后大学生消费者更关注品牌的产品层面,如功能、设计、质量、等产品因素。而美国消费者却表示“Made in China”品牌符号背后品牌企业的人文因素、管理因素,如员工关怀、薪酬福利、工作环境,是他们对于品牌态度的重要标尺。其中对信源的分析表示,购买体验、媒体报道、社交媒体等都是影响中美90后大学生消费者对“Made in China”品牌符号态度的重要因素。对“Made in China”品牌符号的认知态度研究中,其能指中呈现的中国品牌认知度低和意指中的负面事件形象仍是目前中国企业在美进行品牌营销的不利因素,制约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营销的步伐。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产品属性层面、品牌人文层面、品牌媒介运营层面提出了针对性的传播策略。对中国企业的海外传播与营销有一定的作用。
邱丞麟[9](2020)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农村困境儿童的个案社会工作研究 ——以渭南市合阳县坊镇中心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脱贫攻坚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在深入农村基层摸排具体情况、推动扶贫工作稳步进行、关注并改善民生的实施过程中,农村困境儿童这一群体越来越引起关注,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助力。本研究依托笔者长期在农村小学的支教工作实践,以笔者所在的坊镇中心小学所接触到的农村困境儿童为研究群体,结合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深入分析坊镇中心小学的农村困境儿童的现状和需求,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干预坊镇农村困境儿童,总结、评价和反思个案社会工作的干预过程和干预结果,提出了关于解决农村困境儿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首先,笔者对合阳县坊镇中心小学及其困境儿童的处境进行了介绍,并选择了项目服务的关键案例来描述和分析其基本情况和外部环境。其次,本文用生态系统理论作为视角进行分析,通过深入案主的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来分析其的服务需求。在微观系统中,农村困境儿童有着心理咨询、学业辅导、习惯养成、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需求;在中观系统中,农村困境儿童的需求主要是亲子关系协调和经济救助;在宏观系统中,农村困境儿童的迫切需求是网络支持和资源链接。再次,本文选择了在救助项目中的小刚作为案例,运用个案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来干预其社会生态系统中所包含的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等方面,说明个案社会工作在减轻农村儿童困境中的专业作用。最后,本研究评估和反思了整个案例的介入过程和介入效果。评估仍在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的三个层次进行,反思主要分为个案社会工作介入多重困境儿童的方法反思和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困境儿童可持续发展的反思等内容。笔者总结此次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开展社工实务介入的经验,并提出了以下三项主要的对策和建议,以缓解农村困境儿童的困境:建立农村困境儿童的预防体系;构建农村困境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建立“家庭-学校-社区-社工”联动机制。
黄浩鑫[10](2020)在《微纤复合氮掺杂碳纳米管膜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降解含酚废水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含酚废水是有机废水的一种,具有来源广,毒性大,生物难降解的特性,目前对含酚废水尤其是挥发酚类废水的治理情况已成为国家水污染防治的指标之一,因此开发高效率,低成本的含酚废水降解技术是一项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课题。近年来,基于过氧化物活化的高级氧化技术(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AOPs)由于具有降解效率高,无二次污染且操作简便的特点,成为有机废水降解技术的热点,其重点在于高效催化剂的开发。纳米碳材料被证明同样可以高效活化过氧化物用于污染物的降解,且表现出比肩金属系催化剂的效果,因而备受青睐。纳米碳材料在基于传统搅拌槽式反应器的实验研究中取得许多进展,然而催化剂多为颗粒或粉末状,并不适应工业化的流动体系,易造成压降大、接触效率低、催化剂流失及不良流体分布现象。微纤复合材料具有高空隙率、可任意裁剪的特性,能够有效降低床层阻力增强传质,因而结合纳米碳材料和微纤复合材料设计具有高空隙率和机械强度的结构化材料,从而有效强化传质,提高接触效率,是一项具有应用价值的前沿性课题。本文采用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技术设计结构化的微纤复合氮掺杂碳纳米管膜材料N-CNTs/PSSF,系统研究其制备工艺与表征,并探讨了其在基于微纤复合氮掺杂碳纳米管膜的结构化固定床反应器上催化降解苯酚的性能。首先,研究了N-CNTs/PSSF复合膜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中湿式催化氧化降解苯酚废水的动力学。采用湿法造纸和烧结工艺合成整体式的不锈钢微纤载体PSSF(Paper-like Sintered Stainless Steel Fibers),在其表面以三聚氰胺为单一前驱体通过CVD法生长氮掺杂碳纳米管膜(N-CNTs/PSSF),考察不同合成温度,三聚氰胺用量及载气流量对N-CNTs膜生长的影响,结合SEM、TEM、XRD、XPS、N2吸脱附曲线、Raman分析等表征技术对制备工艺进行探究并优化,最佳合成条件为:反应温度900℃,三聚氰胺用量3 g,载气流量300 sccm,其中N-CNTs表现出独特的Fe3C纳米颗粒连续包覆结构。最优合成条件下复合膜催化剂比表面积达14.5 m2/g,相比空载体提高了50倍,表面氮掺杂含量达5.18 at.%。催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包覆的Fe3C纳米颗粒促进了对苯酚的湿式催化氧化降解,反应温度的提高能显着提高催化体系对苯酚的降解效果,而体系中流体停留时间的改变(床层高度、进料流量)却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变化规律,归因于N-CNTs独特的极性表面导致污染物与强氧化活性物质之间接触效率的变化。重复使用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苯酚降解效率和矿化效率随循环次数上升而增强,使用四次可以达到90%的苯酚转化率和41%的TOC转化率。长期稳定性测试表明,N-CNTs/PSSF复合膜催化剂相比CNTs/PSSF及Fe-CNTs/PSSF复合膜催化剂有更高的催化稳定性,反应100 h仍保持约90%的苯酚转化率和45%的TOC转化率。失活机理研究表明,由于N-CNTs具有强极性表面特性,优先吸附H2O2而降低了中间产物对活性位点的堵塞,从而提高N-CNTs/PSSF的催化稳定性,相比CNTs/PSSF具有进一步改性的潜力。其次,采用双前驱体对N-CNTs/PSSF表面氮掺杂含量进行调变并进行固定床反应器上活化过硫酸盐PMS降解苯酚的性能测试。首先采用三聚氰胺和乙炔为双前驱体,通过改变前驱体使用顺序和用量合成全掺杂(NC50,NC25)和半掺杂(N25C25)的复合膜催化剂,结合SEM、TEM、XRD、XPS、N2吸脱附曲线等表征技术对酸洗前后复合膜催化剂的表面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全掺杂工艺在PSSF表面主要合成N-CNTs,其中提高乙炔的用量(NC50)会降低氮掺杂含量;而半掺杂工艺合成N-CNTs及CNTs两种结构。以上结果表明双前驱体对氮掺杂含量的调变存在可行性。酸洗步骤很好地去除了碳纳米管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无定形碳和包覆催化剂颗粒等杂质,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同时表面掺杂氮含量没有明显下降,全掺杂工艺中最高氮掺杂原子含量为4.94at%(NC25)。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进行酸洗后复合膜催化剂活化PMS降解苯酚的测试,催化结果表明提高氮掺杂含量提高了复合膜催化剂催化苯酚降解的性能,其中NC25(N4.94 at.%)可以达到100%苯酚转化率和约80%的TOC转化率,N25C25(N 3.96 at.%)可以达到100%苯酚转化率和约70%的TOC转化率。然而较高的氮掺杂含量会带来较高的Fe浸出,这与N-CNTs包覆的催化剂颗粒浸出有关。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经过氮掺杂处理的复合膜催化剂NC25和N25C25在活化PMS降解苯酚的过程均主要产生低毒性的小分子羧酸,芳香族中间产物几乎被完全转化。
二、经济社会系统整合及其三个层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社会系统整合及其三个层次(论文提纲范文)
(2)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叙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
(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 |
(三)地理新课程的颁布与实施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情况 |
(二)国内研究情况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教学目标 |
(二)地理教学目标 |
(三)地理核心素养 |
二、相关理论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三)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四)梶田叡一教学目标理论 |
(五)马杰的行为目标陈述法 |
第三章 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叙写要求变化概述 |
一、知识本位的“双基”阶段 |
(一)地理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 |
(二)教学目标设计要求 |
(三)教学目标叙写方法 |
二、学科本位的“三维目标”阶段 |
(一)2003 年版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 |
(二)教学目标设计要求 |
(三)教学目标叙写方法 |
三、育人本位的“核心素养”阶段 |
(一)2017 年版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 |
(二)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
第四章 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和叙写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
(二)问卷内容编制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二、教师对教学目标认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地位和功能认识不足 |
(二)教师对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认识不深 |
三、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教学目标设计内容和形式转变遇到困难 |
(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不深入 |
(三)教学目标设计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密切 |
(四)教学目标设计的主要环节不完整 |
四、地理教学目标叙写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行为主体表达不明确 |
(二)行为动词精准选择存在困难 |
(三)学习情境的描述被忽视 |
第五章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叙写策略 |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
(一)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
(二)教材内容和结构 |
(三)学生认知水平 |
(四)地理教学环境 |
(五)地理考试大纲 |
二、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 |
(一)整体性原则 |
(二)全面性原则 |
(三)可操作性原则 |
(四)科学性原则 |
三、教学目标设计阶段 |
(一)解读课标,领会核心素养培养实质 |
(二)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主要内容 |
(三)把握学情,了解学生发展程度 |
(四)剖析核心素养,掌握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实质 |
四、教学目标叙写阶段 |
(一)明确行为主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
(二)精选行为动词,体现目标可测量性 |
(三)定位学习情境,贴近学业质量水平 |
(四)明晰行为内容,渗透学科育人价值 |
(五)精确表现程度,表达目标可操作性 |
五、教学目标反思阶段 |
(一)斟酌目标设计,深化地理核心素养内涵 |
(二)梳理目标叙写,检查教学目标主要成分 |
第六章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与叙写案例研究 |
一、《风成地貌》的教学目标设计与叙写 |
(一)课标解读 |
(二)学业质量标准分析 |
(三)教材内容分析 |
(四)学情分析 |
(五)教学目标叙写 |
(六)教学目标评析 |
二、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的教学目标设计与叙写 |
(一)课标解读 |
(二)学情分析 |
(三)学业质量标准分析 |
(四)教材分析 |
(五)教学目标叙写 |
(六)教学目标评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地理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和叙写情况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基于BBN的复杂建设项目组织领导力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结构安排、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结构安排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复杂建设项目特征分析及研究综述 |
2.1.1 复杂建设项目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
2.1.2 复杂建设项目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 组织领导力内涵分析及研究综述 |
2.2.1 组织领导力的内涵分析 |
2.2.2 组织领导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 贝叶斯网络理论及研究综述 |
2.3.1 贝叶斯网络含义与基本原理 |
2.3.2 贝叶斯网络学习与推理 |
2.3.3 贝叶斯网络在工程应用的研究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复杂建设项目组织领导力影响因素的识别 |
3.1 复杂建设项目组织领导力的形成机理分析 |
3.1.1 组织领导力的研究背景 |
3.1.2 组织领导力的层次分析与影响机理 |
3.2 复杂建设项目组织领导力影响因素提取及分析 |
3.2.1 组织领导力影响因素的内容分析 |
3.2.2 组织领导力影响因素的提取与问卷设计 |
3.3 复杂建设项目组织领导力问卷的数据分析 |
3.3.1 数据来源及描述统计 |
3.3.2 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 |
3.4 复杂建设项目组织领导力影响因素的确定 |
3.4.1 组织领导力影响因素归纳 |
3.4.2 组织领导力影响因素解释说明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复杂建设项目组织领导力BBN模型的构建 |
4.1 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建立 |
4.1.1 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构建方法 |
4.1.2 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构建流程 |
4.1.3 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构建 |
4.2 贝叶斯网络模型参数学习 |
4.2.1 贝叶斯网络节点概率统计 |
4.2.2 贝叶斯网络参数学习 |
4.3 贝叶斯网络模型验证 |
4.3.1 模型验证理论 |
4.3.2 模型验证 |
4.3.3 结果分析 |
4.4 贝叶斯网络模型推理分析 |
4.4.1 预测分析 |
4.4.2 诊断分析 |
4.4.3 敏感性分析 |
4.4.4 影响链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例分析 |
5.1 乌东德水电站工程概况 |
5.2 乌东德水电站建设项目组织领导力影响因素分析 |
5.3 乌东德水电站建设项目组织领导力BBN推理分析 |
5.4 组织领导力影响因素识别下的管理策略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京津冀生态型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群空间结构待优化 |
1.1.2 产业空间协作松散 |
1.1.3 交通网络化程度低 |
1.1.4 区域统筹规划步伐较慢 |
1.1.5 生态空间问题严峻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外经典案例借鉴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意义和研究框架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2 生态型城市群空间结构理论方法构建 |
2.1 理论基础 |
2.1.1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
2.1.2 生态城市理论 |
2.1.3 可持续性科学 |
2.1.4 田园城市理论 |
2.1.5 地理设计理论 |
2.2 生态型城市群空间结构理论框架构建 |
2.2.1 城市群生态系统理论框架 |
2.2.2 生态型城市群空间结构要素构成系统 |
2.2.3 生态型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范式 |
2.2.4 小结 |
3 京津冀生态城镇体系评析 |
3.1 研究背景 |
3.2 研究区概况 |
3.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3.3.1 研究方法 |
3.3.2 数据来源 |
3.4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演化 |
3.5 京津冀城镇体系职能演化 |
3.6 京津冀生态城镇化水平演化特征 |
3.7 小结 |
4 京津冀生态化产业体系评析 |
4.1 研究背景 |
4.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4.2.1 研究框架 |
4.2.2 研究方法 |
4.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3 京津冀开发区产业空间发展特征 |
4.3.1 开发区产业发展演化特征 |
4.3.2 开发区空间集聚总体特征 |
4.3.3 不同类型开发区空间集聚特征 |
4.4 京津冀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特征 |
4.4.1 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
4.4.2 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 |
4.5 小结 |
5 京津冀生态交通网络体系评析 |
5.1 研究背景 |
5.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5.2.1 研究框架 |
5.2.2 研究方法 |
5.2.3 数据来源 |
5.3 京津冀公路分布及可达性 |
5.3.1 公路分布特征 |
5.3.2 公路可达性特征 |
5.4 京津冀铁路分布及可达性 |
5.4.1 铁路分布特征 |
5.4.2 铁路可达性特征 |
5.5 京津冀城市群生态交通发展特征 |
5.6 小结 |
6 京津冀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
6.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6.1.1 研究方法 |
6.1.2 数据来源 |
6.2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
6.2.1 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征 |
6.2.2 土地利用转移特征 |
6.2.3 生态功能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
6.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 |
6.4 生态环境现状 |
6.5 小结 |
7 京津冀城镇发展趋势预测 |
7.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7.1.1 研究方法 |
7.1.2 数据来源 |
7.2 京津冀城镇扩张特征 |
7.3 京津冀城镇扩张多情景模拟 |
7.3.1 模拟情景假设 |
7.3.2 城镇扩张多情景模拟 |
7.4 小结 |
8 京津冀综合廊道系统构建 |
8.1 研究背景 |
8.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8.2.1 研究框架 |
8.2.2 研究方法 |
8.2.3 数据来源 |
8.3 “绿”廊——京津冀生态廊道系统 |
8.3.1 京津冀生态源分布格局 |
8.3.2 京津冀生态廊道系统 |
8.4 “蓝”廊——京津冀水廊道系统 |
8.5 “红”廊——京津冀文化廊道系统 |
8.5.1 京津冀文化资源分布格局 |
8.5.2 京津冀文化廊道系统 |
8.6 京津冀综合廊道系统 |
8.7 小结 |
9 京津冀生态型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策略与结论 |
9.1 京津冀生态型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
9.1.1 构建京津冀“多中心组团”的生态城镇体系 |
9.1.2 构建京津冀“大集群+小簇群”的生态化产业体系 |
9.1.3 构建京津冀“强核心+通节点”的生态交通网络体系 |
9.1.4 构建京津冀“红、绿、蓝相映”的综合廊道系统 |
9.2 主要工作与结论 |
9.3 突出特色与创新点 |
9.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图目录 |
附录B 表目录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社会责任生态系统:美团外卖履责范式的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社会责任生态系统建构是美团外卖的社会责任新战略 |
社会责任生态系统建构着眼于破解社会责任实践中的“五个不匹配” |
以商业生态系统为基础构建社会责任生态系统 |
美团外卖社会责任生态系统的三个层次 |
与社会责任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相匹配的社会责任边界 |
以社会责任生态系统为核心的“纺锤型”履责范式模型 |
(7)STEM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我国活动课程的发展现状 |
(二)STEM教育的提出与深化 |
(三)核心素养的提出与新课改的推进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文本分析法 |
(三)调查法 |
(四)实验法 |
(五)观察法 |
四、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辨析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二、理论基础 |
(一)杜威的教育思想 |
(二)泰勒原理 |
(三)斯特勒:课程设计的一般程序 |
第三章 初中生物STEM活动课程设计的调查研究 |
一、学校条件调查 |
二、实施情况调查 |
三、学生情况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问卷设计与信度分析 |
(三)问卷发放与回收 |
(四)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四章 初中生物STEM活动课程的设计 |
一、课程目标的分析与确立 |
(一)课程目标确定的依据 |
(二)课程目标的确立 |
二、课程内容的设计 |
(一)课程结构的确立 |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
(三)具体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
三、课程活动的设计 |
(一)活动的组织 |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 |
四、课程评价设计 |
(一)课程本身的评价设计 |
(二)对学生的评价设计 |
第五章 初中生物STEM活动课程的实施 |
一、实施方案 |
二、初中生物STEM活动课程的实施 |
(一)教学案例——《蚯蚓堆肥系统》 |
(二)案例分析 |
三、实施效果 |
(一)学生评价结果 |
(二)对课程的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中美90后大学生消费者对“Made in China”品牌符号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符号学理论 |
1.2.3 品牌符号学 |
1.2.4 相关理论 |
1.3 研究方法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对象与样本收集 |
1.3.4 研究模型 |
1.3.5 定性研究 |
第二章 类目构建与编码设计 |
2.1 受访者信息 |
2.1.1 美国90 后大学生消费者受访者信息 |
2.1.2 中国90 后大学生消费者受访者信息 |
2.2 访谈数据整理 |
2.3 编码表 |
2.3.1 “Made in China”品牌开放式编码表(美国数据) |
2.3.2 “Made in China”品牌关联式编码表(美国数据) |
2.3.3 “Made in China”品牌核心式编码表(美国数据) |
2.3.4 “Made in China”开放式编码表(中国数据) |
2.3.5 “Made in China”关联式编码表(中国数据) |
2.3.6 “Made in China”核心式编码表(中国数据) |
第三章 “MADE IN CHINA”品牌认知——能指 |
3.1 “MADE IN CHINA”品牌的复合符形(能指) |
3.1.1 “Made in China”品牌的复合符形(美国数据部分) |
3.1.2 “Made in China”品牌的复合符形(中国数据部分) |
3.2 相似点与差异点分析 |
3.2.1 中美两国90 后大学生消费者洞察相似点 |
3.2.2 中美国90 后大学生消费者差异点 |
3.3 认知信息来源与变化 |
3.3.1 “Made in China”信息来源分析 |
3.3.2 “Made in China”信息来源大类差异性对比 |
3.4 情感报道倾向与定型观念 |
3.4.1 受众接收到的报道信息量分析 |
3.4.2 受众接收到的报道倾向数据调查分析 |
3.4.3 报道倾向原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ADE IN CHINA”品牌联系——所指 |
4.1 消费仪式中的品牌符号 |
4.1.1 “Made in China”美国消费者所指呈现 |
4.1.2 “Made in China”中国消费者所指呈现 |
4.2 相似点与差异点分析 |
4.2.1 中美国90 后大学生消费者洞察相似点: |
4.2.2 中美国90 后大学生消费者差异点: |
4.3 品牌态度分析 |
4.4 “MADE IN CHINA”原产地效应 |
4.4.1 多数美国年轻人表示,原产地效应消失 |
4.4.2 在部分产品类目上仍存在部分原产地效应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MADE IN CHINA”品牌与文化——意指 |
5.1 不同语境下的“MADE IN CHINA”文化底色 |
5.1.1 从低廉的产品印象到代工厂的负面效应 |
5.1.2 从物美价廉到国货之光与国潮 |
5.2 美国消费者在媒体认知中的中国形象 |
5.2.1 生产大国、世界工厂 |
5.2.2 拥有负面形象企业的中国 |
5.2.3 具有科技感,科技领先的中国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MADE IN CHINA”品牌传播策略 |
6.1 融入中国创新、现代文化元素 |
6.2 加强知识产权意识,寻找新式发展路径 |
6.3 提高人文关怀,打造内容亲和力 |
6.4 运用全球化思维,重视海外媒体的宣发 |
6.5 完善海外用户的数据库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英文访谈提纲 |
附件二:中文访谈提纲 |
(9)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农村困境儿童的个案社会工作研究 ——以渭南市合阳县坊镇中心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依据 |
1.3.1 理论依据 |
1.3.2 现实依据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困境儿童的概念界定 |
1.4.2 相关文献回顾 |
1.4.3 已有研究评述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困境儿童概况 |
2.1 困境儿童生存状况 |
2.1.1 样本校概况 |
2.1.2 困境儿童现状 |
2.2 “个人—环境”描述 |
2.2.1 具体个案介绍 |
2.2.2 外部环境情况 |
第三章 个案服务需求 |
3.1 微观系统层面 |
3.1.1 心理疏导 |
3.1.2 学业辅导 |
3.1.3 习惯养成 |
3.1.4 人际交往 |
3.2 中观层面 |
3.2.1 亲子关系协调 |
3.2.2 经济救助 |
3.3 宏观层面 |
3.3.1 支持网络 |
3.3.2 资源链接 |
第四章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农村困境儿童的个案工作实施 |
4.1 个案工作的目标与策略 |
4.1.1 个案工作目标 |
4.1.2 个案工作策略 |
4.2 个案工作的实施 |
4.2.1 个案受理与诊断预估 |
4.2.2 个案工作的三个层次 |
4.3 个案工作的评估 |
4.3.1 微观系统层面 |
4.3.2 中观系统层面 |
4.3.3 宏观系统层面 |
第五章 研究反思与建议 |
5.1 研究反思 |
5.1.1 个案社会工作介入多重困境儿童的方法反思 |
5.1.2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困境儿童可持续发展的反思 |
5.2 对策建议 |
5.2.1 建立农村困境儿童的预防体系 |
5.2.2 构建农村困境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 |
5.2.3 建立“家庭-学校-社区-社工”联动机制 |
结语 |
附录 坊镇困境儿童现状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微纤复合氮掺杂碳纳米管膜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降解含酚废水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含酚废水的来源与危害 |
1.3 含酚废水的净化技术 |
1.3.1 物理分离法 |
1.3.2 生物降解法 |
1.3.3 化学氧化法 |
1.4 含酚废水的高级氧化降解技术 |
1.4.1 过氧化氢的高级氧化技术 |
1.4.2 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 |
1.4.3 含酚废水处理工艺 |
1.5 催化剂研究进展 |
1.5.1 传统颗粒催化剂 |
1.5.2 碳纳米管 |
1.6 微纤复合膜材料 |
1.6.1 微纤复合分子筛膜材料 |
1.6.2 微纤复合碳纳米管膜材料 |
1.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1.7.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1.7.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1.7.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 |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 微纤复合碳纳米管膜催化剂的制备 |
2.2.1 微纤复合氮掺杂碳纳米管膜N-CNTs/PSSF催化剂的制备 |
2.2.2 微纤复合碳纳米管膜CNTs/PSSF及 Fe-CNTs/PSSF催化剂的制备 |
2.3 催化剂表征 |
2.4 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 |
2.4.1 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的苯酚湿式催化氧化实验研究 |
2.4.2 以过硫酸盐为氧化剂的苯酚湿式催化氧化实验研究 |
第三章 微纤复合氮掺杂碳纳米管膜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苯酚湿式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微纤复合碳纳米管膜的制备及表征 |
3.2.1 CNTs/PSSF和 Fe-CNTs/PSSF微纤复合碳纳米管膜催化剂表征 |
3.3 基于三聚氰胺单一前驱体微纤复合氮掺杂碳纳米管膜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
3.3.1 炉塞个数的影响 |
3.3.2 不同合成温度的影响 |
3.3.3 不同载气流量的影响 |
3.3.4 不同三聚氰胺用量 |
3.3.5 N-CNTs/PSSF复合膜催化剂TEM分析及生长机理分析 |
3.4 苯酚在基于微纤复合氮掺杂碳纳米管膜催化剂上以H2O2为氧化剂的湿式催化氧化动力学研究 |
3.4.1 酸处理的影响 |
3.4.2 不同反应温度 |
3.4.3 不同进料流量 |
3.4.4 不同床层高度 |
3.5 微纤复合氮掺杂碳纳米管膜催化剂的催化稳定性研究及失活机理分析 |
3.5.1 重复使用稳定性 |
3.5.2 长期反应稳定性 |
3.5.3 反应后复合膜催化剂的表征 |
3.5.4 失活机理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纤复合氮掺杂碳纳米管膜催化剂的制备及活化过硫酸盐降解苯酚的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基于乙炔和三聚氰胺为双前驱体的微纤复合氮掺杂碳纳米管膜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
4.2.1 SEM分析 |
4.2.2 TEM分析 |
4.2.3 TG热重分析 |
4.2.4 N2吸脱附曲线 |
4.2.5 Raman分析 |
4.2.6 XPS分析 |
4.3 苯酚在基于微纤复合氮掺杂碳纳米管膜催化剂上以过硫酸盐为氧化剂的固定床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
4.3.1 双前驱体的影响 |
4.3.2 双驱体使用顺序的影响 |
4.3.3 双驱体使用量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的展望与设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经济社会系统整合及其三个层次(论文参考文献)
- [1]情感设计视角下儿童画元素在土特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汪旭. 安徽大学, 2021
- [2]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叙写研究[D]. 徐爽.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于BBN的复杂建设项目组织领导力影响因素研究[D]. 涂志昊. 南昌大学, 2021
- [4]京津冀生态型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D]. 李胭胭.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5]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基本理论研究[D]. 张锋.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社会责任生态系统:美团外卖履责范式的创新[J]. 肖红军,张力. 清华管理评论, 2020(12)
- [7]STEM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 袁学蓉.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8]中美90后大学生消费者对“Made in China”品牌符号的认知研究[D]. 郑小舒.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2)
- [9]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农村困境儿童的个案社会工作研究 ——以渭南市合阳县坊镇中心小学为例[D]. 邱丞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10]微纤复合氮掺杂碳纳米管膜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降解含酚废水特性研究[D]. 黄浩鑫.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