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后丙型肝炎46例临床分析

输血后丙型肝炎46例临床分析

一、输血后丙型肝炎46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爱霞,盛瑞媛[1](1996)在《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前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病情况,北京协和医院、华西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4个单位共同协作,于1993年4月至1994年11月进行了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前瞻性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健康献血员进行了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的检测。北京协和医院的结果发现,献血员中抗-HCV的阳性率以市区志愿献血员为低(0.42%),其次为农村献血员(5.60%),市区职业献血员最高(14.49%)。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病率在随访3个月以上的受血者中,抗-HCV阳性率分别为:北京协和医院15.34%(14/91),华西医科大学24.59%(15/61),上海医科大学13.18%(12/91)和北京医科大学1.53%(1/65),而同期输血后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和以往相比明显下降。表明现有献血员的各项筛选尚不能完全排除输血后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

黎氏白贤(LE THI BACH HIEN)[2](2013)在《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感染病。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范围之广、发病率之高、危害性之大,居各种传染病之首、症状表现多种多样,现代医学应用抗病毒药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但长期疗效差、复发率高,因为病毒的变异性比较高,而且抗病毒药的副作用也不少。近年来中医药对丙型性肝炎的机理研究及辨证治疗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A.研究背景慢性丙型肝发病率高,知晓率低,是引起肝硬化、肝癌主要原因之一,感染25-30年后肝硬化发生率为5%-25%,是影响重大传染病。临床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西药主要是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为标准方案,其适应征要求严格、且禁忌症和副作用较多等局限性。中医药用于防治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较大优势。在此背景下,本课题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探讨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B.研究目的: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观察,明确中药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能改善症状,恢复肝功能、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组织损伤、防治肝纤维化及癌变,从而提高临床益气清化法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C.研究方法:本研究以确诊为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进行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观察60例患者,随机分2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疗程为48周。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2周及治疗结束时的综合疗效、抗病毒疗效、症候疗效、中医症候积分、肝功能、肝脾B超的变化及安全性指标,进行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聚乙二醇干扰素180u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利巴韦林,每天900mg分三次口服,早中晚各300mg。中药基本方,每天1剂,每天两次(中药基本方组成:黄芪15g、白术15g、栀子15g、苦参15g、胡黄连6g)对照组(西医治疗组):聚乙二醇干扰素180u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利巴韦林,每天900mg分三次口服,早中晚各300mg。D.研究结果:1.治疗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整体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本研究中药结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的疗效比对照组单纯用干扰素疗效较佳。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明显着差:。治疗组30例,有效27例(90%),无效3例(10%),总有效率90%对照组30例,有效24例(73.3%),无效8例(26.7%),总有效率为73.3%。2.益气清化法结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性肝炎正虚邪恋证能改善临床症状体征: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分布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乏力、腹胀、黄疸、口干口苦、肝脾肿大、怯冷或热症状均有显着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差、便溏、胁痛、腰膝酸软症状有非常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治疗组的症状积分均数0.6908>对照组的症状积分均数0.6817,可以认为治疗组的症状积分转化率数高于对照组的症状积分。3.益气清化法结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性肝炎正虚邪恋证能改善肝脏炎症,恢复肝功能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数值经t检验,P>0.05,提示:两组肝功能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数值经t检验:ALT、AST、GGT P<0.05,提示:两组肝功能ALT、AST、GGT明显改善。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数值经t检验ALB、GLB、TBlil、DBlil均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肝功能ALB、GLB、TBlil、DBlil无明显改善。由治疗组的肝功能均数28.416<对照组的肝功能均数52.9814,可以认为治疗组的肝功能转化率数低于对照组的肝功能。4.益气清化法结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性肝炎正虚邪恋证能改善血常规指标:治疗前两组血常规指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治疗后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均有显着改善,有显着差异,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提示:两组治疗后血常规指标有明显改善(P<0.05)5.益气清化法结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性肝炎正虚邪恋证能改善病毒定量HCV-RNA,抑制病毒复制:治疗前两组病毒定量数值经t检验,P>0.05,提示:两组的病毒定量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病毒定量数值经t检验,P<0.05,提示:两组的病毒定量明显差异。由治疗组的病毒定量均数1000<对照组的病毒定量均数2018,可以认为治疗组的病毒定量转化率数低于对照组的病毒定量。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任何过敏反应或严重不良事件者,治疗后血常规、尿常规检测均无明显异常变化,过程中亦无研究对象失访,表明益气清化法结合干扰素治疗正虚邪恋证的临床研究安全有效,无明显毒副作用,且依从性好。治疗中、治疗后未见任何不良反应。E.研究结论:论文通过中药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以干扰素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乏力、腹胀、纳差、黄疸、口干口苦、便溏、胁痛腰膝酸软、怯冷或热症状,肝功能、病毒定量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因此,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的临床研究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恢复肝功能、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组织损伤、防止肝纤维化及肝癌,从而提高临床益气清化法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的临床研究获得较好的疗效,主要体现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方面,是一种方便、无毒、无副作用的方法。

马军,王杰军,张力,秦叔逵[3](2016)在《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指南(2015—2016版)》文中研究指明2015—2016版更新1.加入了"输血引起的铁过载问题"的诊断治疗内容,并依次另起段落3.2、3.2.1、3.2.2、3.2.3(以下章节依次后移);2.加入3.4.1.5促红细胞生成素(EPO)-ANE-3010研究内容;3.加入3.5.5 EPO治疗化疗相关性贫血的血红蛋白初始值和目标值的问题;4.在流程1中,在"溶血"内容中,加入了间接胆红素、乳酸脱氢酶指标;

周伯平,陈士竹,江福生,梁登[4](1996)在《输血后丙型肝炎46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本文分析46例输血后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并就抗-HCV与HCVRNA的检出情况及其诊断价值进行讨论。

刘妲妲,王全楚[5](2008)在《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自然病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输血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及自然病程。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与前瞻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期随访检查。结果在89例HCV感染者中输血时间主要集中在1987~1995年(67%),其中以1990~1994年为最多(48%),1995年以后输血后丙型肝炎感染率明显下降(0.9%);在89例患者中输血原因分别为手术48例(54%),外伤、车祸、骨折10例(11.2%),重型肝炎2例(0.2%);在89例患者中输血距离首次诊断时间为1年~21年,平均为11.5年;在89例患者中有70例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16例诊断为肝硬化,3例诊断为肝细胞癌,其中有16例给予普通干扰素治疗,除1例10年后发展为肝硬化外,其余病情稳定,无进展,有10例给予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随访肝功能无异常。结论经输血感染丙型肝炎主要集中在1990~1994年,1995年以后发病率大幅度降低。

韩碧华,周吉坤[6](2014)在《丙型肝炎自然史》文中认为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引起,感染者呈全世界分布。丙型肝炎病毒有6种主要的基因型,感染在献血或吸毒人群中多见,感染后少数患者发生病毒的自发性清除,未清除者病情容易慢性化,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目前,多个对丙型肝炎自然史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出现了不一致性,其中饮酒是影响疾病进展非常重要的因素。

陈静[7](2016)在《天津市丙型肝炎疫情分析及报告质量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分析2004-2014年天津市丙型肝炎疫情三间分布情况及主要发病危险因素,为科学制定丙型肝炎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2.了解天津市二级及以上医院检测抗-HCV特异性抗体及HCV RNA情况,评估天津市医院HCV检测能力和丙型肝炎诊断和报告能力。3.核查抗-HCV阳性住院病例的相关诊断资料和诊断情况,重新判定是否符合丙型肝炎诊断标准,与以往报告病例信息比对,计算丙型肝炎诊断率和报告率,校正2014年天津市丙型肝炎报告疫情数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监测信息系统”查询天津市20042014年丙型肝炎报告病例名单,描述11年丙型肝炎报告病例三间分布流行特征;对2014年报告的住院病例采用1:1配对开展病例对照调查研究,分析天津市丙型肝炎发病主要危险因素。开展横断面调查,对70家天津市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2014年抗-HCV和HCV RNA检测情况进行调查;并采用按比例系统抽样方法抽查住院病例,通过查阅病历查找丙型肝炎及相关病例诊断依据资料(包括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检测结果及肝腹部影像学诊断结果),对信息不详者经征得患者同意后进行电话随访,按照WS 213-2008《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对病例诊断逐一进行核查和判定。对经过核查诊断为丙型肝炎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与20042014年丙型肝炎病例数据进行信息比对,信息一致的视为同一病例,认为已经进行报告,计算报告率。将2014年已报告丙肝病例数除以报告率得出2014年应报告病例数,与2014年报告发病数比,计算比值。结果:1.丙型肝炎发病情况:20042014年天津市丙型肝炎共报告5 38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20/10万,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χ2=150.018,P<0.001),无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年龄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χ2=2540.887,P<0.001);男女性别平均比为1.36:1,发现者年龄组主要为30岁以上人群,占总发病数的88.70%,市内六区报告发病率最高。2.丙型肝炎发病危险因素:经单因素卡方分析显示,病例组既往有手术史(`χ2=28.225,P<0.001)、输血史(`χ2=75.242,P<0.001)、共用针具注射、静脉吸毒(`χ2=11.347,P<0.001)和纹身纹眉(`χ2=8.62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去除混杂因素,既往手术史、输血史、口腔治疗史和纹身纹眉是丙型肝炎的危险因素。3.丙型肝炎医院实验检测情况:天津市二级以上医院丙型肝炎抗-HCV检出率为1.09%,传染病类抗-HCV阳性率(1.38%)要高于非传染病类(1.05%)(`χ2M-H=401.052,P<0.001)。排除外地来津就诊和本地患者重复检测人群,2014年天津市共有5549人检测出抗-HCV阳性,22家具备HCV RNA检测能力医院有4330例抗-HCV阳性者,其中有1121例检测HCV RNA,检测比例为25.89%(1121/4330),HCV RNA阳性数为873例,阳性率为77.88%。传染病类的HCV RNA检测比例为75.08%(510/752),非传染病类的检测比例为17.01%(611/3316),传染病类的检测比例高于非传染病类(`χ2M-H=56.796,P<0.001)。4.医院诊断情况:根据1031例抗-HCV阳性住院患者出院登记结果显示,有601例被医生诊断为丙型肝炎相关疾病,占58.29%,另430例患者诊断未诊断。已诊断的丙型肝炎相关疾病中以慢性HCV患者为主,占67.72%(407/601),丙型肝炎肝硬化占27.12%(163/601),丙型肝炎肝癌占4.16%(25/601),急性丙型肝炎比例最少,仅占1.00%(6/601)。对430例未诊断丙型肝炎相关疾病者的患者进行再次诊断,应诊断为丙型肝炎相关疾病者377例,占未诊断病例的87.67%(377/430)。5.医院报告情况:对1031例住院病例核查诊断后,有953例可诊断为丙型肝炎(包括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与20042014年报告丙型肝炎病例数据库进行比对,报告率为31.90%(304/953)。2014年天津市通过“国家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发病率3.38/10万,计算丙型肝炎校正报告发病率是实际报告发病率的3.13倍。结论:1.天津市丙型肝炎疫情比较呈现下降趋势,发病地区以市区为最高,可能与该地区集中了大量的优势医疗资源发现多有关。患者中男性高于女性,病例被发现时年龄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多,以30岁以上为主。2.天津市丙型肝炎发病危险因素既往有手术史、输血史、口腔治疗史和纹身纹眉。3.天津市医院HCV RNA实验检测能力较低,大部分病例未经核酸检测病毒复制情况。抗-HCV阳性者住院病例漏诊和漏报比例较高,严重影响疫情报告数据的准确性,因此需进一步提升疫情报告质量。4.估算天津市2014年应报告丙型肝炎是已报告病例的3.13倍,表明有大量丙肝病例未被报告,未报告原因可能与现行的丙型肝炎诊断标准复杂不容易掌握有关,建议对现行诊断标准进行一些必要的修订,使医生更容易对病例进行诊断和报告。

张妮娜[8](2016)在《85例丙型肝炎患者临床与流行病学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晋城市第三人民医院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与流行病学的特征。方法对晋城市第三人民医院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85例丙型肝炎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调查分析及调查问卷,从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85例患者中,有输血及血液制品史的57例,占总病例的67.1%。HCV RNA载量以104107拷贝/ml居多,共57例,占总病例数的67.1%。经非参数检验显示,除ALT水平外(χ2=5.259,P=0.022),其余因素均与性别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丙型肝炎病程长,病情较隐匿,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不明显,需尽早积极抗病毒治疗,以减少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

王来生[9](2011)在《输血后丙型肝炎60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疾病转归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1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60例,分析其病情进展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诊断为输血后慢性丙型肝炎,至入院时已发展为肝硬化18例,发展为肝癌12例;入院时即有肝硬化者18例,治疗好转率为11.11%,入院时未出现肝硬化者42例,治疗好转率为54.76%,未合并肝硬化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已合并肝硬化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7,P<0.05)。60例患者治疗有效率为41.67%。结论:血液采集前需严格检查,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预防输血导致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需常规进行保肝、抗纤维化治疗,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刘建京,林秀玉[10](1995)在《输血后肝炎病例中丙型肝炎的分析》文中认为73例输血后肝炎经血清学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和/或抗HBc阳性21例(28.77%),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阳性62例(84.93%),显示输血后肝炎以丙型肝炎为主,在62例输血后丙肝中,82.26%的患者输血或输血浆后6个月内血清抗HCV阳转;输全血组与输血浆组比较,输注量与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生无关。提示血浆比全血更易传播丙型肝炎。部分随访病例说明丙型肝炎慢性化趋势较高。

二、输血后丙型肝炎46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输血后丙型肝炎4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课题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医学对慢性丙型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Ⅰ. 中医对肝胆的认识
        1. 中医学中“肝脏”的含义和实质
        2. 中医学对肝脏位置的认识及论述
        3. 中医肝脏的生理功能
        4. 肝与其他脏腑在生理上密切关系
        Ⅱ. 中医对胆腑的认识
        1. 中医对胆腑含义及位置的认识
        2. 中医对胆的生理功能的认识
        Ⅲ. 中医学对慢性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慢性丙型肝炎的病名认识
        2. 中医学对慢性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探讨
        3. 中医学对慢性丙型肝炎的辨证诊断
        4. 中医学对慢性丙型性肝炎的治疗研究进展
        5. 难治慢性丙型性肝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6. 丙型性肝炎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问题评价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西医学对慢性丙型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Ⅰ. 慢性丙型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1. 传染源
        2. 传播途径
        3. 人群感染性
        4. 流行特征
        Ⅱ. 慢性丙型性肝炎的病毒学
        1. HCV分类
        2. HCV形态结构与生理性质
        3. HCV基因组结构
        4. HCV复制
        5. HCV变异
        Ⅲ. 丙型病毒性肝炎病理形态学改变
        Ⅳ. 慢性丙型病毒肝炎的致病机制与自然史
        1. 致病机制
        2. 自然史
        Ⅴ. 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学
        1. 临床诊断
        2. 实验室检查
        3. 血清生化学检测
        Ⅵ. 慢性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
        1. 基本治疗
        2. 药物治疗
        3. 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策略
        4. 丙型肝炎西医药临床研究存在问题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Ⅰ. 研究设计
    Ⅱ. 研究方案
        1. 诊断标准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2. 病例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研究病历的终止条件
        5. 剔除标准
        6. 病历脱落与处理
        7. 治疗方案
        7.1 研究方法
        7.2 治疗方法
        8. 观察指标
        9. 疗效判定
        9.1. 综合疗效判定
        9.2. 抗病毒疗效评定标准
        9.3.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9.4. 临床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10. 安全性评价标准
        11.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12. 统计学方法
    Ⅲ. 结果
        1. 治疗前两组基线比较
        1.1 两组性别比较
        1.2 两组年龄比较
        1.3 两组症状分布治疗前比较
        1.4 肝功能指标治疗前比较
        1.5 病毒定量治疗前比较
        2. 治疗组、对照组具体疗效比较
        2.1 两组治疗后体征比较
        2.2 两组治疗后肝功能疗效比较
        2.3 两组治疗后病毒定量HCV-RNA比较
        2.4 两组治疗后血常规指标疗效
        2.5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评定比较
        3. 安全性比较
        4. 小结
第三部分 研究讨论与结论
    Ⅰ. 研究讨论
        1. 研究的理论依据
        2. 研究的治疗原则
        3. 研究的中药基本方药物组成与意义
        4. 西医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丙型病毒的临床应用
        5. 研究的疗效分析
        5.1 临床综合疗效评价
        5.2 症候疗效的评价
        5.3 肝功能指标的评价
        5.4 病毒定量指标的评价
    Ⅱ. 研究的结论
    III. 研究的存在问题与展望
    Ⅳ.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简介

(3)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指南(2015—2016版)(论文提纲范文)

2015—2016版更新
1前言
2 CRA概述
    2.1 CRA的分级和分类
        2.1.1 按照贫血严重程度分级
        2.1.2 按照CRA的形成原因进行分类[5]
        2.1.2. 1 非化疗相关CRA
        2.1.2. 2 化疗导致的CRA
        2.1.3 按照RBC形态学分类
        2.1.3. 1 小细胞性贫血
        2.1.3. 2 正常细胞性贫血
        2.1.3. 3 大细胞性贫血
    2.2 CRA的流行病学情况
        2.2.12004年欧洲肿瘤贫血调查
        2.2.2 2009年中国CRA调查
        2.2.32012年中国CRA调查
    2.3 CRA的临床表现
        2.3.1 CRA与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
        2.3.2 CRA与乏氧和抗肿瘤治疗的关系
3 CRA的治疗
    3.1 输血治疗
    3.2 输血引起的铁过载问题
        3.2.1 铁过载的诊断标准
        3.2.2 铁过载的实验室检查
        3.2.3 铁过载的治疗
    3.3 EPO治疗
    3.4 EPO治疗与输血治疗对肿瘤患者的风险与效益
        3.4.1 EPO治疗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3.4.1. 1 EPO治疗放疗导致贫血的ENHANCE研究
        3.4.1. 2 EPO预防化疗导致贫血的BEST研究
        3.4.1. 3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刺激素和癌症患者的病死率:一项随机试验的荟萃分析
        3.4.1. 4 达依泊汀α治疗化疗导致的贫血患者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的单个患者层面数据汇总分析
        3.4.1. 5 EPO-ANE-3010研究
        3.4.2 输血与病毒感染问题
    3.5 国内CRA的治疗现状
        3.5.1 rh EPO注射液治疗肿瘤治疗相关性贫血的Ⅲ期临床研究
        3.5.2 rh EPO注射液治疗肿瘤治疗相关性贫血的IV期临床研究
        3.5.3 rh EPO注射液治疗CRA的剂量研究
        3.5.4 生活质量研究
        3.5.5 EPO治疗化疗相关性贫血的Hb初始值和目标值的问题
4中国EPO治疗CRA临床实践指南
    4.1 流程1—CRA诊断以及病情评估
    4.2流程2—非化疗相关CRA的治疗
    4.3流程3—化疗相关CRA的治疗
    4.4 流程4——CRA患者输血相关适应证
    4.5 流程5——输血和EPO治疗所致血栓的预防
    4.6 流程6——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相关贫血的治疗
        4.6.1 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
        4.6.2 WHO分型为基础的MDS预后评分系统(WPSS)
        4.6.3 MDS分型以及相关贫血治疗
    4.7 流程7——EPO使用方法和剂量
    4.8流程8——接受EPO治疗患者功能性铁缺乏症的治疗判断以及选择
    4.9流程9——铁剂补充。
        4.9.1SF和铁剂补充
        4.9.2 铁剂补充适应证
        4.9.3 肠道外铁剂给药
        4.9.4 铁剂使用的注意事项

(5)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自然病程(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选择
    二、研究方法
结果
一、 HCV感染与输血的时间关系
    二、 输血原因及输血情况
    三、输血后距首次发病或诊断时间
    四、临床症状及诊断情况
    五、治疗反应
讨论

(6)丙型肝炎自然史(论文提纲范文)

1 HCV基因分型及分布特点
    1.1 按照2005年新达成的HCV基因型命名规则共识, 目前HCV分为6种基因型 (HCV1~HCV6)
    1.2 HCV基因型分布存在某些地域差异。
    1.3 HCV基因型分布还存在着人群差异。
2 HCV感染后的自然史
    2.1 急性丙型肝炎
        2.1.1 病毒清除
        2.1.2 临床症状
    2.2 慢性丙型肝炎
    2.3 肝硬化、肝癌
3 影响因素
    3.1 病毒因素
        3.1.1 HCV基因型
        3.1.2 HCV病毒载量
        3.1.3 HCV准种
    3.2 环境因素
        3.2.1 饮酒
        3.2.2 合并其他感染
    3.3 宿主因素
        3.3.1 年龄
        3.3.2 性别
        3.3.3民族
        3.3.4 感染时间
4 总结

(7)天津市丙型肝炎疫情分析及报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研究对象
        1.2.1 丙型肝炎诊断标准
        1.2.2 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的病例定义
        1.2.3 调查医院的筛选
        1.2.4 抗-HCV阳性病例和住院病例
    1.3 调查方法
        1.3.1 病例对照危险因素调查
        1.3.2 医院丙型肝炎诊断情况调查方法
        1.3.3 报告质量核查方法
    1.4 样本量计算
    1.5 统计方法
    1.6 检测方法
        1.6.1 抗-HCV检测
        1.6.2 HCV RNA检测
二、结果
    2.1 2004-2014年天津市丙型肝炎流行概况
    2.2 丙型肝炎的的流行特征
        2.2.1 丙型肝炎的时间分布
        2.2.2 丙型肝炎的地区分布
        2.2.3 分性别、年龄分布
        2.2.4 职业分布
    2.3 丙型肝炎发病的危险因素
        2.3.1 丙型肝炎发病的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3.2 丙型肝炎发病的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2.4 医院实验室丙型肝炎的检测能力
        2.4.1 抗-HCV项目开展情况
        2.4.2 HCV RNA检测项目开展情况
    2.5 医院丙型肝炎诊断能力
        2.5.1 医院诊断情况
        2.5.2 核查诊断情况
    2.6 丙型肝炎疫情报告质量
        2.6.1 2014 年抗-HCV阳性住院病例核查诊断情况
        2.6.2 2014 年丙型肝炎病例报告情况核查
        2.6.3 估算2014年丙型肝炎应报告病例数
三、讨论
四、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知情同意书
    丙型肝炎感染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调查表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08)
综述 丙型肝炎识别与诊断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85例丙型肝炎患者临床与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检测方法
    三、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感染途径
    二、入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分布
    三、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四、HCV RNA载量分布
讨论

(9)输血后丙型肝炎6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输血原因
    1.3 诊断标准
    1.4 辅助检查
        1.4.1 腹部超声
        1.4.2 实验室检查
    1.5 治疗方法
    1.6 疗效判定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情进展
    2.2 治疗效果
3 讨论

四、输血后丙型肝炎46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前瞻性研究[J]. 王爱霞,盛瑞媛. 中华内科杂志, 1996(10)
  • [2]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的临床研究[D]. 黎氏白贤(LE THI BACH HIE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7)
  • [3]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指南(2015—2016版)[J]. 马军,王杰军,张力,秦叔逵.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6(S1)
  • [4]输血后丙型肝炎46例临床分析[J]. 周伯平,陈士竹,江福生,梁登. 新医学, 1996(01)
  • [5]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自然病程[J]. 刘妲妲,王全楚.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8(06)
  • [6]丙型肝炎自然史[J]. 韩碧华,周吉坤. 医学动物防制, 2014(12)
  • [7]天津市丙型肝炎疫情分析及报告质量研究[D]. 陈静.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6)
  • [8]85例丙型肝炎患者临床与流行病学分析[J]. 张妮娜.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6(04)
  • [9]输血后丙型肝炎60例临床分析[J]. 王来生. 中国医药导报, 2011(20)
  • [10]输血后肝炎病例中丙型肝炎的分析[J]. 刘建京,林秀玉.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995(02)

标签:;  ;  ;  ;  ;  

输血后丙型肝炎46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